第一篇:必看丨实验室有哪些潜在风险
必看丨实验室有哪些潜在风险?
随着监管的严苛,越来越多的检测机构被曝出各类问题。
超能力范围检验
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实验室必须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是限定实验室能力范围的,实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执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分类监管办法》以及其他规定中也都明确规定实验室不得超能力范围开展检测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个别检验机构超能力范围检测情况时有发生。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
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
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近年来,质检总局、认监委、省市质监局对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处罚都非常严厉,甚至停止个别实验室的检测活动。因此,实验室应将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后果向每一位员工宣传,不能为经济利益或所谓的为企业着想而故意超能力范围检测;同时实验室还应认真梳理实验室的能力范围,对确实有设备、具备检验能力而不在能力范围内的标准,应尽快进行扩项,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标准的变更非常频繁。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实验室使用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因此,实验室不能使用作废标准开展检测工作。实验室采用新标准开展工作,则必须及时到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的发证机构进行标准变更。目前,有的实验室怕麻烦,往往等到复评审或监督评审时才进行标准变更。在新标准开始实施到通过实验室复评审或监督评审之间如果按新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则是超范围检验。
还有一种隐性超能力范围的情形。实验室通过的检验能力范围时,实际隐含的意思是包括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也通过实验室评审。当其引用标准出现标准变更尤其是检验方法、环境设施有实际变化的情况下,其产品检验的实际检验能力有可能出现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实验室不能按现行有效标准正常开展检验工作。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之为“隐性的”超范围检验。
由于标准变更后需要重新进行能力确认,个别实验室怕麻烦,往往会等到监督评审或复评审时才进行确认,从而导致超能力范围检验。因此,实验室应关注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能力未确认前,不得使用新标准开展检验。对于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的变更,实验室更应关注,以免采用作废标准开展检验而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判和可能带来的检验风险。
3.乱用CNAS、CMA、CAL标识
很多实验室通过了CNAS认可,也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而这两个认可不在同一时间进行认可,当申请扩项或标准变更时,往往是一个通过了,而另一个还要过段时间才认可。有部分实验室尤其是部分中小实验室,取得能力范围以CMA和CAL为主,CNAS的能力范围很小,而检验报告的封面一般是将几个标识均直接印在封面上,这使得实验室误用标识。因此,实验室应按通过的能力范围分别印制检验封面,按规定使用。
设备及环境设施不能满足标准要求
设备及环境设施是实验室开展检验的必备工具,设备及环境设施是否满足标准,将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对检验结果和判定有重大影响。设备及环境设施不能满足要求的原因主要有:
1.量值溯源未按规定
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是保证其测量准确性的主要手段之一,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仪器设备使用前应经过检定或校准,必要时,在二次检定或校准之间应进行期间核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但部分实验室未按规定将仪器送计量部门进行检定或校准,造成仪器失准,还有个别检定/校准实验室不经检定/校准就出具证书。实验室内经常会有仪器设备是没有检定规程或校准方法,计量部门往往图省事,仅对仪器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或校准,而其总体设备是否合格则不做综合判定,使得设备显示的数据是否准确不得而知。如果此时不采用能力验证或实验室比对的方法对仪器进行验证,则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2.设备精度下降
有的检验机构,尤其是中小型检验机构,由于资金的不足,使得设备长期服役,得不到及时更新。由于设备使用年限过长,或使用环境恶劣,设备的精度下降,检验数据的可信度下降。因此,实验室应及时更新设备,当设备一时不能更新,应增加校准的频次、做期间核查、采用实验室间比对或设备间比对等方式验证设备的可靠性,以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3.环境设施不符合标准要求
很多试验对环境设施的要求是很高的,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但部分检验机构对环境设施不是很重视,不能很好地满足检验的要求。如:水泥检验的水养护,水的温度规定为(20±1)℃,超出标准规定的温度范围,尤其是超出温度较多时,对检验结果影响就会很大。而我们在评审中发现,部分水泥实验室中,水养护都是在水池中进行,水温低了加热水,水温高了加冷水,这样的温控方式无法保证水温控制精度,其养护后的检测数据也是不准确的。因此,对环境设施要求高的试验,实验室应确保检测的环境设施符合标准要求。
检测过程质量缺乏有效控制
由于检测过程不规范而产生的检验结论不正确或数据不准确也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
1.检验和计算粗心大意
检验是一个需要专注的过程,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差错。而随着手机的普及,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在检验或检验后的数据计算过程中接听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此以及其他的粗心造成检验失误的案例也时有发生。检验和计算过程中粗心大意造成的检验失误虽不常见,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直接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差错。
2.对可疑数据不敏感
一般而言,每一种物质都有其自身特性,其检测数据应在一定范围,如,苯板的导热系数不可能为0,采用不同铝合金建筑型材和普通单层玻璃的建筑外窗不可能达到保温窗的要求等等。当检验人员或检验报告的批准人员发现不符合一般规律的可疑数据时,应对可疑数据进行复核,并查清是否仪器设备有问题或检验人员操作失误。能够正确判断数据是否可疑,是建立在对被检测产品的理论和检测实践有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这也是一个成熟的检验人员,检验报告审核、批准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没有长期训练,是不可能敏感地察觉检验数据可疑的。
3.临界值的处理有偏差
在检验过程中,由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验项目在临界值的判断时有偏差。例如:涂层厚度,对于普通装饰用铝塑板,由于涂层厚度相对较小,测量时“0”点的精确校准对于处在标准规定的临界状态的产品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用普通标准基板进行调0,则可能出现(1~2)um的偏差,这将可能导致产品由“合格”滑向“不合格”边缘。对于普通装饰用铝塑板,可以将产品除去涂层,在其裸露的基材上进行调0,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客观性。因此,对于有临界值的检验结果,应组织由不同检验人员或者仪器设备进行多次的比对试验,确保检验结果科学公正。
4.对标准理解有偏差
检验是一项很严谨的工作,个别检验人员对于标准的理解和使用不正确也直接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氟碳涂层普通装饰板检测,GB/T22412-2008规定,对于氟碳涂层普通装饰用铝塑板,其涂层性能的检测应按照GB/T17748-2008进行。试验中往往容易将“普通装饰用”的概念先入为主,而忽略了“其为氟碳涂层”的事实,导致采用检验标准不正确,最终导致检验结果失效。
5.新上岗检验员缺乏有效监督
近年来,许多检验机构开展了新一轮的扩张,使得有经验的检验人员严重缺乏,个别实验室新进人员仅仅通过几个月的培训就上岗开展检验工作,这类检验员对检验不太熟练,对异常数据缺乏敏感,而又对这类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他们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成熟员工。因此,使用经验不足而又缺少监督的新上岗检验员,潜在风险较大。因此,要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对使用在培人员应有足够的监督。实验室在使用新上岗人员或转岗人员时,除应考核上岗外,检验时实验室监督员应加强监督,防止出现检验失误。
检验原始记录不规范缺少可追溯性
检验原始记录不规范,虽然不会改变检验结果,但原始记录是实验室检验过程的证明材料,一旦实验室与检验委托方或相关第三方发生纠纷时,检验原始记录就不能起到证据的作用,将实验室置于危险境地。每个实验室都会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制订自己的记录管理规定,但个别实验室不能很好地执行,表现在: 1.检验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记录不全
检验原始记录最基本的要求是将观察到的情况、数据加以记录,这里指的观察到的情况包括从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开始到检验结束所观察到的全过程。实验室往往对检验过程观察到的情况记录比较详细,但对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过程,如样品在恒温恒湿间的等温过程、水泥的水养护过程等过程记录不全,甚至不予记录。按照“实验室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的要求,检验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也是检验的过程,也应及时、准确、完整地加以记录,同时,对检验员要加强教育,要有完整准确地记录原始记录的意识。
2.引用数据缺少可追溯性
检验后的计算过程中往往需要引用一些常数或系数。所有引用数据都应有出处,常数主要是标准中给出,系数则是在检验前作出标准曲线后得出,标准曲线不是做出一次后永远使用,而是应定期做标准曲线,因此,在使用标准曲线时,应在原始记录中附上本次检测使用的标准曲线或注明标准曲线编号。而有的实验室在记录原始记录时,并不将标准曲线附在原始记录中或在原始记录中注明出处,使其引用的数据不具有可追溯性。因此,检验人员在记录检验原始记录时,应将引用的标准曲线附在原始记录中,或将引用的标准曲线的编号在原始记录中注明,使得原始记录中的引用数据具有可追溯性。
3.从笔记本上转抄检验记录
检验原始记录是原始的观察记录,应该在观察时实时记录,有些检验员出于自己保留数据的原因,也有些检验员出于保持原始记录干净整洁的原因,养成了将原始记录先记录在笔记本上,过后再转抄到格式化的原始记录上。因此,实验室有必要要求检验人员将记录及时记录在受控的格式化的原始记录表式中,不得先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转抄到格式化的原始记录上。检验报告编制过程的失误 检验报告是检验机构交给客户的最终产品,因此检验报告质量也应该是实验室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检验报告的错误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
1.报告编制错误
检验报告编制人员在编制检验报告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疏忽出现输入性错误,如:技术要求、实测数据、单项判定等文字或数字输入错误,造成误判;委托检验日期、样品生产日期、检验日期等日期输入错误,造成时间逻辑上的问题。当前,绝大多数实验室都采用业务管理网络系统编制检验报告,对于时间逻辑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在系统上进行时间关联提醒设置,对不符合逻辑的时间进行提醒,可有效防止时间逻辑错误;对其他输入性错误,则要通过加强报告编制人员和审核、批准人员的责任心来解决。
2.非授权人签字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要求,检验报告的签发应由授权签字人签发。授权签字人应对检测技术、结果评定、设备维护校准、记录和报告核查程序等非常熟悉,因此,授权签字人的授权签字的能力范围、试验地址范围是有限制的。在实验室运作过程中,部分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检验报告,或授权签字人不了解自己的授权签字能力范围或试验地址范围,超越授权范围签发检验报告,造成检验报告的错误。这种超越能力范围批准检验报告,违反了实验室标识使用的规定,会使检验报告失去法律效力。
可以说检验过程的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其风险也不仅仅局限于本文综上所述,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开展检验活动,而是应该通过对检验过程风险点的分析研究,找出有效对策,从而最终降低自身的风险。
一、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风险
1、相互有影响的仪器设备放置在一起,相互干扰,数据不准。
2、仪器设备长期不校准/检定,准确性无保障。
3、仪器设备不做期间核査,性能不撑控。
4、仪器设备无状态标识或标识混乱,容易错用。
5、仪器设备无安全保护装备,对操作员有安全风险。
6、气瓶没有分类贮存,无固定和防漏设施,有爆燃隐患。
7、仪器设备气路交叉杂乱,有火灾安全隐患
8、仪器设备使用无记录,出現异常无法追溯。
9、仪器设备档案信息不全,对维护造成困扰。
10、仪器设备无强排风装置,对操作人员有伤害。
二、实验室环境控制存在风险
1、操作间与仪器间无温湿度仪,实验环境条件不清楚。
2、无“三废”收集处理装置,对环境造成威胁。
3、房间墙壁脱落,地面粗糙不,杂物乱放,台面凌乱,环境感官不佳,有粉尘污染实验的危险。
4、实验室无强制通风设备,无防火、防水、防腐和急救设施,有人身安全感风险。
5、废旧和长期停用设备未清出检测现场,有误用风险。
6、检测工作时无环境条件记录,检测结果无法复现。
7、微生物学实验室物流与人流未分开,一更、二更和三更不规范,有交叉污染风险。
8、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无生物安全装置,对操作人员有病菌感染风险。
9、相互有影的工作空间没有有效隔离,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10、办公室、检测室、仪器室混用,相互交叉污染,存在安全隐患和结果准确性风险。
三、实验室标准和标准物质存在风险
1、标准无受控编号,标准变更后无法全部追溯变更,有错用废旧标准的风险。
2、标准长时间无查新,标准废替新发不掌握,有错用废旧标准的风险。
3、废旧标准无收回或无加盖“作费”章,有误用可能。
4、现行有效标准没有购买正式板本,有文本错误的可能。
5、新标准无宣贯记录,无法保证所有相关人员准确掌握。
6、新标准启用无审批程序和记录,技术负责人责任不到位。
7、标准物质与其它试剂混存,有交叉污染的风险。
8、标准物质无期间核查记录,标准质量不掌控,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9、标准物质无法定证书,标准质量不保证,有结果失真风险。
10、用容量瓶贮存标准物质,有测量准确性下降的风险。
四、实验室化学药品及耗材存在问题
1、没有合格供应商名录,耗品质量无保障。
2、剧毒药品未实现双人双锁和使用跟踪监督制度,有剧毒药品外泄风险。
3、易制毒药品未实现双人双锁,有易制毒药品外泄风险。
4、试剂药品无领用登陆记录,试剂药品管理不到位。
5、试剂贮存与操作间同室,对检验员健康有害。
6、试剂瓶标识信息不足,试剂过期失效不掌控。
7、标准试剂配制时未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量具热涨冷缩,标准溶液无法配准。
8、批量采购或用量大试剂未再检验验证,试剂不合格会造成巨大损失。
9、耗材质量无风险分析评估,耗材质量不合格会造成巨大损失。
10、试剂没分类贮存,有交叉污染风险;试剂室或试剂柜无强排设施,对操作员健康有害。
五、实验室样品管理存在十大问题
1、样品编号混乱,无统一唯一性编号,易混淆。
2、收样时无进样品状态描述和风险评价,出现结果异常无法追溯。
3、样品没有流转卡,样品责任不明确。
4、样品无待检、在检、己检和留样状态标识,有漏检和重检的可能。
5、样品和留样无分类贮存和监控,存在交叉污染和霉变风险。
6、检毕样品回收和处置不规范,技术负责人责任不到位。
7、样品室与办公室混用,有安全风险。
8、样品处理室与检测室混用,有交叉污染风险。
9、样品贮存无环境监控记录,有样品损毁风险。
10、样品采集过程中代表性不强,抽样记录不祥,影响检测结果。
六、实验室人员管理存在十大问题
1、关键岗位人员无任命文件,职权不明确。
2、检验项目无人员上岗证,能力不确认。
3、各类人员岗位交叉,岗位职责不明确。
4、关键人员无监督计划或记录,监控不到位。
5、技术和管理人员无培训计划或记录,技能不能持续提高。
6、人员技术档案与人事档案混淆,对准则理解不准确。
7、授权鉴字人职称和学历达不到要求,不能担任该职。
8、技术负责人职称学历达不到要求,不能担任该职。
9、检测人员无大型设备操作证,对设备和结果度不利。
10、人员的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跨度太大,必须继续教育和考核。
七、实验室检测报告中存在十大问题
1、报告信息量不足,不符合《准则》要求。
2、报告结论不正确,授权签字人责任不到位。
3、报告数据与原始记录不一致,报告审核人责任不到位。
4、报告无三级审批签字,报告管理混乱。
5、报告格式多变,不严肃谨慎。
6、报告中加盖的“检验检测专用章”不符合《准则》要求,必须更换。
7、报告无骑缝章,有报告调换内页的风险。
8、报告或原始记录有不规范的涂改,由作假的可能。
9、分不清检验报告、检测报告、鉴定报告的区别。
10、报告的发送程序执行不严,有涉密风险!
第二篇:柬埔寨当地工程项目潜在风险
柬埔寨当地工程项目潜在风险
柬埔寨国家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但柬埔寨工程承包市场整体宏观环境稳定;各类资料表明工程承包市场各领域发展状况,表明柬埔寨基础设施领域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和机会,但同时工程承包行业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一、行业竞争风险分析
(一)总体行业环境分析
近年来,柬埔寨经济增长强劲,过去10年GDP年均增长超过7%。除服装制造业和旅游业外,建筑业已成为近年来柬埔寨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2018年柬埔寨经济将以6.9%的速度增长,是东南亚国家中最高的,对柬埔寨而言,“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合作将为国民经济提供增长新动能。“一带一路”带来的基建投资将对柬埔寨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柬首都金边,西哈努克港酒店客房总量严重不足,传统旅游城市暹粒虽有大批酒店,但游客增量很大,发展潜力仍然巨大。酒店、餐饮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配套服务不够齐全。如果柬埔寨每年吸引 600 万游客的目标能够完成,则配套酒店容量则需要从目前的 25000 个房间增长至 2020 年的 70000 个房间。因此在柬酒店建设、租地盖楼出租给酒店、酒店管理、洗涤公司、酒店用品等项目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二)行业竞争风险
由于在柬埔寨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或其他历史原因,泰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工程承包商要比中国建筑企业更早进入柬埔寨国家的工程承包市场。随着柬埔寨不断地的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力度,许多发达国家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也正越来越多地凭借着优秀的融资能力开始进入柬埔寨市场,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对于我们具有较大威胁。
随着近些年来柬埔寨本国国内的工程承包力量的崛起,以及柬埔寨地方政府的“暗箱”操作,在招投标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的违规现象。柬埔寨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的工程承包商通常会通过行政或者经济手段为当地的承包商竞得项目,给柬埔寨本国的工程企业以政策倾斜,或通过对国外承包商设置障碍以保护当地的企业。这对所有的外资承包商都具有一定的威胁。
还有就是己经进入柬埔寨市场开展业务的中资国有大型企业,这些国企、央企很多是通过我国政府的援建项目进入柬埔寨工程市场的,大多都是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并且已经站稳了脚跟且有一点的市场占有率,像上海建工集团、中交集团,这些企业都是开拓柬埔寨市场的竞争对手。在柬埔寨投资的中资企业越来越多,大约三分之一为民营企业。随着柬埔寨投资力度的加大,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由此导致各中资企业之间压价、恶性竞争现象频现,不计成本的低价报价,使得原本利润就比较低的工程企业亏损经营,破坏了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政治风险分析
在海外工程项目管理中,政治因素是最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是指由政治性问题引起的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境内经营活动遭受到某种不利影响,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演变,更加多样化,柬埔寨政治风险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部政治性暴力事件风险
目前,柬埔寨政局不稳,安全环境较差,内部政治性暴力事件日益凸显。一方面,柬埔寨政党林立,共有59个政党,其中合法注册的有42个,这些政党派别纷繁复杂,派系矛盾尖锐,尤其是人民党与反对党(救国党)党争激烈。历届大选都是柬埔寨政治的高度敏感期。在2017年的地方选举和2018年的全国大选中,人民党与反对党矛盾凸显。从柬埔寨政局和国内环境来看,柬埔寨安全形势有进一步复杂化的趋势。
具有政治动因的国内**,包括革命、内乱、政变和恐怖主义等等除了对投资者(发包人)造成直接影响外,也会对项目的实施造成重大影响,对于这些因素影响很多都归于不可抗力条款,无法索赔,而即使是能够索赔的项目,在其代价也是非常大的。
(二)政府违约风险
柬埔寨的国情比较特殊,国家发展起步较晚,相关制度的建设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法规落实与执行、政策的稳定性和执政能力均有待提高。对于柬埔寨的政府违约风险,澳大利亚出口金融和保险公司对柬埔寨进行风险评估的结果是违约风险“较高”。在合同履行方面,柬埔寨位列全球第142位。一旦政府违约,政府单方面违反部分或全部协议条件,致使投资者原协议、合同无法履行或无法继续履行,就会给投资者(发包人)造成重大损失,从而影响施工承包商的资金回收。
(三)政府腐败风险
柬埔寨政府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几乎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现象甚至被柬埔寨民众认为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虽然柬埔寨洪森政府一直致力于试图解决贪污腐败问题,并推出了一系列的反腐政策和手段,但成效甚微。根据透明国际2016腐败指数计算,在清廉指数排行榜上的176个国家当中,柬埔寨的得分为21分,排名为第156位(2015年排第150位),是东南亚腐败最严重的国家。政府腐败是一种隐性的政治风险,一方面,外资企业进入柬埔寨市场均会被要求缴纳一些费用、佣金或者贿赂,否则不予受理。这直接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柬埔寨政府官员长期以来的腐败和不作为,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可信度,执政水平低,缺乏对公民的责任感,无法提供好的服务,导致海外投资项目会遭到国内民众的坚决反对,给施工带来诸多困扰和阻力。
中方施工承包企业为更好的防范政治风险,首先,应该要对柬埔寨当地进行系统的风险调查,尽可能避免政治风险,同时从工程项目的开发阶段起制定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应对策略;其次,必须加强和我国驻柬使馆、经商机构、商会、行业协会之间的联系,及时、准确地了解政治变化,并针对政治风险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可能存在的政治风险,选择引入保险机制,实现风险转移。
三、法律风险分析
柬埔寨法制不健全,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法律执行力也有待提高;柬埔寨无经济法庭,法律、司法对外资的保护力度有待提高;执法成本较高,以世界银行2014年营商环境指数中的合同执行为例,该国在189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162位,执法成本高于本地区和经合组织平均水平。退出成本高,世界银行2014年营商环境指数中办理破产一项,该国在189个国际(地区)中排名第163位,在本地区不具备竞争力。
中柬两国于1996年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但双方签订协定的时间较早,其中很多协定已经不合时宜,柬埔寨的法制薄弱、政策易变,若其违背法律承诺,施工企业损失有时并不能够直接获得弥补。目前,中国尚无海外投资保险法,并且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机制中存在问题较多,如程序复杂,承保内容规定不够严密,种类划分不明,并且承保内容看似全面,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保险空白。例如,如今国际社会局部动荡不可避免,“骚乱”和“敌对行为”以及“第三政府干预”已成为新的政治风险表现形式,但并没有明确写入承保范围。
从中国的法律层面来看,虽然中国的对外投资法律正在逐步完善,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依旧存在滞后性。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应该致力于在国际法层面做出更好的法律安排。目前,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协调机制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双边投资协定(BIT)、区域投资协定和全球多边投资协定。其中,BIT最能充分考虑缔约双方的实际需求,并将双方的权利义务上升至国际法层面加以考虑,在具体投资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最为显著。此外,要强化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加强保险对中国企业在柬埔寨直接投资的保障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在多样,这就需要修改承保内容,并且不断细化承保项目的规定。
四、经济风险分析
(一)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
在柬埔寨,企业工资上涨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增长,高收入刺激了国内消费,柬埔寨工会要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考虑到通胀与物价上涨,工资会持续上涨,虽然柬埔寨税收减免方面比周边国家更优惠,更具吸引力,但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可避免。施工企业应注意遵守该国国内的劳工法、环境法,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柬埔寨政府管理外国劳工的主要依据是1997年颁布的《劳工法》、2002年1月柬埔寨劳工部发布的《关于雇用外国人来柬埔寨就业的申请办法的公告》。柬埔寨有关劳工政策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但其原则思路始终是:严格控制外劳输入,积极实施技术人才本地化战略,千方百计地解决其国内劳动力大量过剩的问题,如雇用中国劳工,必须符合中国商务部有关规定,通过正当、合法途径办理赴柬务工手续,禁止非法用工。企业还需在每年11月底前向柬埔寨劳工部申请下一雇用外劳的指标,未申请用工指标,将不被允许雇用外劳。所雇用的外劳还必须满足《劳工法》规定的所有条件。
总体而言,柬埔寨关于劳工规定是完全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劳动标准制定的,要求较为严格,且很多规定和中国国内规定差异较大。中国企业到柬埔寨投资合作涉及用工问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有关法律法规,避免出现劳务问题。在柬埔寨办理工作许可证和雇用卡的要求比较多,手续比较复杂。
(二)来自供应商的风险
柬埔寨国家可以说基本上没有重工业,建筑工程所用的大宗材料如水泥、沥青、柴油、钢筋等都需要从柬埔寨的周边的越南、泰国、老挝以及中国等国家进口而来。虽然柬埔寨当地的供应商所进口的各种工程材料的数量基本能够满足各类项目的施工需要,但由于路途遥远、运输费用高,且柬埔寨地理位置处在平原,建筑工程所需要的砂石资源还很缺乏。因此物资供应的价格、质量、周期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施工企业成本控制难度较大。
柬埔寨当地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地劳工技术能力差、忠诚度较低、存在沟通障碍等问题,还经常出现罢工现象,因此在项目过程中需要谨慎对待当地劳工问题。
(三)资金风险
柬埔寨工程建筑行业进入门槛偏低,柬埔寨市场上充斥着许多素质参差不齐开发商,尤其私营企业主,资金不足、资金链断裂、拖欠项目款等较为棘手的问题时有发生。
受柬埔寨国家财力和经济水平的影响,资金一直是困扰柬埔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一大障碍,有一些在建的项目由于资金不能按期结算甚至出现长期拖欠工程款不还的情况,致使承包公司资金链发生断裂,经营举步维艰,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下,势必催生了带资承包方式的新趋势,过去传统经营的承包方式己不适应这个时代潮流的发展,带资的工程承包企业越來越受到项目业主的青睐,而我们中资承包商在融资资源和方式上还处于发展阶段,资金较为短缺,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够,融资能力还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前先是由于融资梁道比较窄。一方面,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对工程承包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不够,处于规避风险的原因,商业银行基本不提供无抵押和无担保的大金额贷款;另外,融资仍然而临着许多的障碍,一些在国际上通行的融资方式我公司还尚未幵展起来。其次是融资担保难,融资成本高。
五、技术风险分析
(一)高技能劳动力不足、整体业务水平不够高
高技能劳动力的不足是我企业对外竞争的软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营范围受到自身因素的限制,在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经验方面有所欠缺,需要引进外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尽管企业工程承包企业的技术含量在增长,但是当前对外工程承包行业仍处于粗放型增长时期,在一味追求数量增长的时候,虽然是增加了营业额,但技术含量并没有同步跟上,从而导致工程项目的质量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技术环境
在柬埔寨工程承包市场当中,还没有制定严格的项目施工标准,各个国家的投资者各行其道,均按照各自的标准施行,如此使得柬埔寨工程承包市场中良莠不齐,相互之间报价较为悬殊。随着柬埔寨王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点建设项目规模在加大、技术变复杂,对工程承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也要求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因此,工程建筑企业要关注最新科技发展动向,注重技术进步,实施技术创新和更新改造,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五、合同谈判及签订阶段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
工程项目合同谈判及合同签订阶段是指收到业主中标通知书到合同书正式签订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法律风险和防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标准和程序与相关法律法规匹配风险
境外工程项目一般都采用比较严格的技术标准和程序,但在签订合同时,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往往由于业主的专业原因或者其他客观因素,在原定标准或程序的基础上,引入本土一些法律或规章的相关文件,这样做表面看来使合同约定更完善,但等到项目实施中才发现部分标准和程序与本国法律约定相抵触,增加了与业主分歧争端的可能性,严重的甚至可能影响工期、质量。因此,在此阶段,要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和典型案例,仔细分析本土化技术标准、程序和拟采用标准程序之间的差异,尤其是项目使用国没有实施过的新技术时更要注意。
(二)工程项目结算风险
工程项目结算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对结算周期和结算单元的约定方面,引发风险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工程项目现金链断裂。一般国际工程合同约定是按月结算,如果合同约定了特殊的结算方式,那么可能会隐含着一定的风险,需要在合同谈判中引起注意。例如,某国某段铁路通信信号改造工程原合同约定以三个车站(含区间)为一个结算单元,这样约定的实施结果是,即使所有车站(含区间)完工程度达到90%,也不符合合同约定的结算条件,造成项目资金周转困难。后经与业主多次谈判磋商,才变更为按月结算,项目资金压力才得到了缓解。
(三)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是国际工程的一个特有的风险。而且不同的承包方式,税务风险也不一样。税务风险的主要表现是:税务筹划不当,造成税负增加,或者税务政策运用不当,造成偷税事实的形成等。因此,税务风险不仅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还有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因此,一是要深入了解我国与项目所在国的税法,以及两国签订的《税收协定》,在此基础上做好项目税务筹划方案,必要时可聘请当地的专业机构配合。二是要严格执行税法,把严格执行税法放到维护中国企业形象,维护“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
(四)适用法律风险
在境外工程承包合同中,适用法律选择的余地一般不是很大,一般是适用项目所在国法律。但由于受项目所在国法律的完善程度的制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当地法律没有约定的情形,尤其以发展中国家为甚。因此,适用法律的风险在于过程中产生的分歧或争端无法可依的情形下给项目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要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国法律,选择项目所在国、国际惯例、国际条约等相互结合的适用法律体系,才能有效防范适用法律风险。
(五)环保风险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低碳减排成为世界环境的一大趋势。在今后的国际工程承揽中,环保将会成为各国政府项目立项的重点参考因素,即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将贯彻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因此,环保风险是未来企业承揽国际工程要考虑的首要风险。环保风险必然导致项目经济利益的损失、企业形象的影响。企业要提前熟悉项目所在国关于环保的相关要求,在合同谈判中积极应对环保问题,确保在合同谈判阶段的环保风险降到最低。
(六)争端解决风险
争端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合同争端方面,而合同争端的外在表现一般是标准和程序的分歧。争端解决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争端机制不完善,争端解决困难,最终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失,严重则导致项目失败。纵观近几年来中国走出去企业法律纠纷典型案例,纠纷的领域大都在一些专业领域,比如一些程序性、标准性方面。对于普通诉讼来说,撇开其成本大、耗时长的缺点不说,就专业方面的纠纷来讲,大部分又涉及技术标准,并不是一般的法院能够胜任的领域。因此,企业要本着“小成本解决大问题”的原则,慎重选择诉讼作为争端解决方式。
六、其他应注意事项
(一)自然灾害。每年5月至11月是柬埔寨的雨季,全国普降暴雨。
(二)防范投资合作风险。在柬埔寨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事前调查、分析、评估相关风险,事中做好风险规避和管理工作,切实保障自身利益。包括对项目或贸易客户及相关方的资信调查和评估,建议相关企业积极利用保险、担保、银行等保险金融机构和其他专业风险管理机构的相关业务保障自身利益
(三)对项目相关信息进行甄别。项目投标前认真分析和核实项目基本信息,要从项目的业主方、规划、批准、土地和环评等角度确认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外,如果项目涉及到当地的合作伙伴,在签署任何协议或开展实质工作前,也要对当地合作伙伴的资质、信用、经验和资金实力进行初步的调查和判断
(四)施工过程中环境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尽管柬埔寨的经济发展还很落后,但是目前已经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和环境评价法令等环保法律法规。虽然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还远不完善,但其作为主要法律依据,是在柬埔寨开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遵循的。柬埔寨国家环评法令规定,项目在获得审批和动工之前,必须完成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并向环保部送交环评报告书。施工企业应充分了解当地法律规定及环评报告书中的要求,并严格执行。
除了上述的法律法规之外,还要更多地关注当地和国际的非政府组织可能给项目提出的挑战。因此,在环境问题上,不仅要关注当地现行的标准,还要充分了解国际通用最佳实践及未来可能提高的此类标准。
第三篇:骨科疾病潜在护理风险
骨科疾病潜在的护理风险与防范措施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及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临床上骨外科护理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多,牵涉到护理人员的诉讼案件也逐年上升,此现状给外科护理人员带来不小的工作压力。需要深入彻底的分析骨外科护理日常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并及时制订相应的对策。因此,重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和潜在的法律问题,依法调整护理行为,以避免和减少发生护理纠纷,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摆在每个护理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常见护理风险
1.1 医疗中护患沟通障碍
骨外科患者因病情较重,病程长,术后影响功能,使患者产生悲观、无奈、绝望心理,不配合医疗护理。在担心患者安危的同时,又担心昂贵的医疗费用,这些都增加了护患交流的难度,导致护患沟通障碍。
1.2 皮肤压疮的发生
术后患者不能下床,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发热患者排汗过多,潮湿的刺激,患者翻身活动受限。
1.3 意外的坠床跌倒
年龄因素、疾病因素、术后身体虚弱,容易导致患者疲乏无力而引发跌倒,或改变体位致头晕而跌倒;环境因素:地面潮湿有水,光线不足,病床未加用床栏等。
1.4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患者病情转重时,及时恰当地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稳定血流动力。但应该注意使用时必须谨慎。
1.5 其他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护理人员的素质、忽视患者需求、缺乏法制观念、护理人员配备及经验不足。对护理安全管理制定对策
2.1 加强护士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强化法制观念,强化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士业务素质,定期组织科室业务学习、业务查房,进行基础理论考试,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观念。每月由护士长组织护理质控小组查房,并进行护理质量反馈,随时检查落实情况;利用护理病历讨论等形式学习专科疾病相关知识,及时制定护理常规。2.2 严格落实护理管理制度:
1)交接班制度
进行早、晚床头交接及记录交接,将患者病情、特殊处理记录在科里设计的交接本上,班班交接并实行双签名。
2)执行查对制度
包括服药、注射、输液、医嘱、输血、手术、饮食查对制度,每天查对医嘱一次,通过查看核对人签名、执行人签名、核对床头卡、查看登记本等方法,可发现查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每周大查对一次。
3)护理质控检查制度
由护理质控小组成员每周检查一次,并登记,给予质控评分,在每个月的业务学习会上由护士长组织,对存在的缺陷及得分情况进行反馈并督促整改。
4)护理文件书写制度
护理文书记录及时、准确、完整,将科室住院患者的病例分派给每位护士,每周进行一次检查,使护理文书达到字迹工整、清楚、实事求是。
: 5)危重患者压疮及意外事件上报制度
按要求执行压疮上报、难免性压疮上报制度及意外事件上报制度。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
2.3 建立骨科的紧急预案并定期训练
有解决问题的应急能力,能够及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加强管理职能,严格操作规程,强化执行意识。加强对并发症及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意识,提高治疗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4 加强沟通, 履行告知义务,应加强事先告知,让患者明白要接受的医疗护理服务,就要接受可能受到损害的风险,患者同意是医疗护理侵权行为的必要条件,是医疗护理行为合法性的前提[3]。护士应将每次护理操作的目的、过程、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和家属,特殊治疗、护理、检查应征得患者同意,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这既是尊重患者的权利,也是护士自我保护的需要。
2.5 抓好安全管理关键环节
抓关键患者;抓关键制度;抓关键事件;抓关键人员。
护理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确保质量、保证患者的治疗护理安全,护理管理制度是根本的保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
第四篇:事业单位贷款潜在的风险[推荐]
事业单位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国家对部分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但这往往导致金融机构对事业单位贷款潜在风险的忽视。自金融风暴爆发至今,政府加大公共基础建设,不少事业单位也趁机筹资建设,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因此,农信社应高度重视事业单位贷款的潜在风险,以避免不良贷款的产生。
1、事业单位贷款潜在的风险
(1)质押权利的预期收益,准确性不高。在我们的信贷工作中,事业单位贷款常以国家的事业经费补助或经营收益作质押,均属于预期的收入,对评估要求相对较高。目前我社的抵押物评估尚欠缺科学,评估精确度不够高,潜在第二还款来源不足的风险,尤其是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新建扩建后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还有差距,市场反映情况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同时,由于质押权利的收益属预期的,难免会发生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致使质押权利收益的实现周期与贷款期限不对称。目前我社缺乏实现质押权利的有效措施,故不确定因素加大,潜在风险仍然存在。
(2)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带来风险。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如医院、学校等,其预算内、外资金由财政统筹管理,金融机构监管难度增大,监控力度薄弱。由于国家对部分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特有的监督政策和机制使金融机构不便干涉,加之部分该类事业单位存在多头开户现象,故使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资金来源与运用实行的监管难度加大,给还款带来一定风险。另外,社会公益事业的设施,是属于不可抵押的财产,因此即使是用贷款的资金所购买的设备,也不能作为抵押物抵押给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就更没有理由将这些资产随意处置,其保障性大大削减。
(3)我国《刑法》的疏漏带来风险。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假理由或手段等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由于我国《刑法》第193条关于贷款诈骗罪的规定中没有明确单位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单位不能成为贷款诈骗罪主体,即任何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巨额贷款,均不能构成此罪,从而给一些有意骗取贷款的事业单位以及假冒单位名义的个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减弱了单位的违法行为限制,使风险系数提高。
2、防范事业单位贷款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1)完善及推行与评估公司的合作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科学评价质押预期受益价值,客观地评价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结合质押权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设定贷款期限。
(2)加强对事业单位贷款的监控力度,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坚持借款人在贷款信用社开立基本账户,并监督借款人将资金归划到开立的账户,签订资金监管协议,时时监控每一笔款项的交易,确保资金存入专户,专款专用,贷款用途及还款计划落到实处。
(3)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严格审查贷款,明辨真假,提高发现罪恶的敏感度,严抓内控,防止内部员工与事业单位串通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诈骗农信社的贷款。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第五篇:互联网金融的五大潜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五大潜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用户便捷性,合时代认为不能忽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潜在风险。
一是流动性风险。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加基金类”的产品不断涌现,各类“宝宝”风行一时,但其中蕴藏着期限错配的风险,也蕴藏着货币市场波动、出现投资者大量赎回的风险。
第二是信用风险。由于网上“刷信用”“刷评价”的行为仍然存在,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会受到影响。2013年,全国活跃的P2P平台超350家,全年累计交易额超600亿元,但也发生了部分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事件。
第三是声誉风险。部分互联网机构用所谓的“预期高收益”来吸引消费者,但在营销过程当中风险揭示不充分,存在误导销售或虚假销售行为,也会引发风险事件。
第四是信息泄露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基础是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交易数据的敏感信息很容易被广泛收集,对客户账户安全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第五是技术安全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计算机网络,网络系统自身的缺陷、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都会引起技术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