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例单亲孩子逆反心理的案例分析报告
一例单亲孩子逆反心理的案例分析报告
赵秀梅
通辽市开鲁县坤都岭中学
摘要:
本案例是一单亲孩子逆反心理的咨询案例研究,求助者认为自己缺少爱,没有人关注他,近期总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无心读书,睡眠不好,结合咨询过程,运用谈话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经过四次咨询,初步建立了理解与爱同在的想法,情绪和睡眠问题基本解决,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张某,男,15岁,初二学生,妈妈离婚后外出打工,自己姑姑家,姨妈家等漂泊。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内向,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是独生子,父母均为农民,父母因感情问题在他13岁时离婚了,妈妈离婚后外出打工,自己在姑姑家、姨妈家等漂泊。由于过着几乎流浪的生活,处处小心谨慎,表面很坚强,内心很脆弱,原来学习很好,表现很好,老师也很喜欢他,但到了青春期,有了逆反心理,也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和行为,总爱和老师作对,爱打架。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易激动。
4、身体状态:近二个月睡眠较差,经常失眠。日渐消瘦。
5、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紧张,最近学习状态不好,自己在外面经常喝酒。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主述:健康状况良好,13岁时父母离婚,母亲在外打工,给孩子生活费,只是孩子没有固定住所,小时侯学习很好,智力非常好,最近不往学习上用,好打架,不听话,爱与老师对着干,有逆反心理。
个人陈述:从小有爸爸、妈妈的宠爱,要什么有什么,而现在连个家也没有了,现在想明白了,谁也别想欺负,老师讲课实际上挺好的,听它又有什么用,学好了,考上大学,再养他们的老,就是不学习,父母也别指望张某。也想让他们谁也别学好,有时自己也觉得不太对,一看他们那神气样就生气,特别有些老师偏向太严重,太不公平了。
三、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1、姨妈诉述:近二个月失眠,一点也不学习,还自己出去喝酒,有时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对,也挺可怜的,还曾刻字发誓,再也不犯错了,几天就又犯了。
2、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比同龄孩子消瘦,面色发黄,易激动,情绪不稳定,谈及父母的情况很反感,不能坦然面对现实,很有同情心,是表面上强硬,内心非常脆弱的,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应答切题,情绪略焦虑,面色忧郁。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的忧郁型,孤僻、固执、任性、敏感、不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消瘦,病程两个月以上。
2、诊断:对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无精神病家族史,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病程的症状表现不足三个月,精神痛苦程度不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近期(青春期)发生的,内容是限在家长、同学、老师之间,尚未泛化,反应强度强烈,能找到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可以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2)社会性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
3)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个性特征孤僻、缺少人际沟通。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求助者认为没人关心,老师偏向严重的看法,树立大爱无言,爱与被爱是相互的、理解与爱同在的正确的人生观;改善求助者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改变求助者的睡眠状况;平衡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逆反心理,纠正其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2、近期目标:正确面对父母的离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会谈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缺少爱,用反面的做法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其原因是在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能有效的应对家庭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处理等应激性社会事件。不过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只是一般心理问题。以谈话疗法为主,使其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循序渐进的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
2、双方的责任、权力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的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职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有关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和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左右。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 2009年8月7日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向姨妈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目标;
4)与孩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姨妈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6)布置咨询作业:
a.让姨妈与其母亲联系:要求妈妈与孩子多联系,或回来与其沟通,尽量能创造一个小家的环境,让孩子体会到家的温暖及同龄人应有的爱。
第2次 2009年8月14日 方法:谈话疗法 过程:
1)向姨妈说明孩子成长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孩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谈话疗法:帮助她建立自信,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和价值观; 第3次 2009年8月20日 方法:系统脱敏(行为疗法)过程:
1)系统脱敏(行为疗法):让孩子看他小时候的玩具,小时候母亲为其做的衣服,并看一个广告短片,农民工在工地劳动的场景,播放母亲想孩子而不能回来时的母亲录音,让他正确认识到母亲的大爱,正确认识到理解的含义。
2)和孩子交流,观察他的表现及情绪变化,让其描述具体想法。3)布置咨询作业,回去写一篇自己的感想。第4次 2009年8月27日 方法:谈话疗法 过程:
1)看了孩子写的感想,初步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2)看到脸上的笑容,比刚来时热情了,说话也没有刚来时的火药味了。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与姨妈的评价:不象以前那样恨我的父母了,他们也都不容易,自己象原来那样努力学习,让老师们看看我的成绩,上课捣乱引起他们的注意,实在不高明;很喜欢这孩子了,懂事了,帮姨妈做好多事呢,很关心我,最近老师的评价也不错,还主动给妈妈打电话。晚上学习很晚。”
2、咨询师的评估及总结: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克服了逆反心理,能很好的与同学们友好相处,躯体症状(睡眠不良)已消除,能够理解父母的不易。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总结: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的逆反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因焦虑和逆反导致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和症状标准,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可行的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循序渐进的矫正不良行为,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所定的咨询目标进行评估可知:本案例运用的谈话疗法,使求助者的焦虑和逆反情绪得以缓解,初步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曾文星编著的.青少年的心理与治疗.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第1版 P156-158 [2]郭念锋主编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第1版
[3]李争平王爱莲编著.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试治疗与调适.京华出版社.2007 第1版
第二篇: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分析
引言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违拗,态度上的抵触,情感上的冷漠三个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何科学,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能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经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十几年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初步得出了结论。本文就此经验进行阐述。
一、典型案例
案例1:王老师任初二年级某班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就应该劳动积极,公而忘私,思想纯真,不应该计较小小的得失。而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在一次植树劳动中,这个班分的劳动任务比别的班重了一些,王老师在劳动开始前还动员了一翻:多干一点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但一些调皮的男生一副反对的表情。他们认为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使自己多干活。在老师的要求下,活虽然是干开了,但牢骚满腹。在挖树坑时把土扬的老高,有的故意把土撒向其他同学,还有的拿树苗撒气。
案例2: 周涛,男,初三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管教比较严厉,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逆反心理特别强。在小学阶段,由于害怕爷爷的斥责和打骂,还能勉强按家长的意思去做,到了初中,家长不让上网他千方百计找理由上网,家长让他按时回家他偏不按时回家,学习成绩下落非常厉害,爷孙关系极不和睦,家长非常头疼。
案例3: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很漂亮!”可是这个学生并没有买他的帐:“我很笨的,我想不出来,能有什么办法?”精彩的一堂课就因为这样一个插曲而划上了一道遗憾的痕迹。
事后,我询问了班主任老师和其他有关学生,发现在班级里他是一个及不受欢迎的人。上课经常顾自己玩,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等到做作业的时候,敷衍了事,不但错误连篇而且字迹不清。因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在班级中的影响非常不好。
经过观察,我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我,告诉他我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我写了封信,随后我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我便走出了教室,我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我的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我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案例4:小丽女小学六年级学生,平时学习认真塌实,成绩也比较突出,自律能力较强。由于是毕业班,每天的作业量都比较大,几乎每天完成作业都到晚上十点以后。一天,由于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多,小丽做到很晚也没有做完。为了尽快完成作业,小丽加快了速度,于是作业写的比较潦草。当老师的爸爸看到小丽的作业后,恨恨的批评了一翻,还撕掉了作业让小丽重写。小丽含着泪水用钢笔在作业本上狠狠的,深深的划下几道痕迹。从此以后,小丽很少和父亲说话,成绩也很快下滑。
二、案例分析
在案例1中,对“王老师班中部分男生的逆反心理”分析一,错误的舆论氛围。初中生已经从现实世间中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因此把多干一点活认为是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就很正常了。如果王老师在平时采取形式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心理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早已理解并接受了王老师的思想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逆反心理;二,如果王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逆反心理的存在,看到学生的发泄式行为加以指责或惩罚,那么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或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三,王
老师忽略了初中生已经是“小大人”的心理特征。如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符合这一年龄特征的方法,教育效果一定会大相径庭。
案例2的分析:“爷爷管教比较严厉,有时斥责和打骂,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是造成周涛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改变不恰当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教育效果会大为改观。
案例3的分析:在公开课上面对老师的鼓励而不买帐的学生,他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造成的。针对经常被视为“差生”的学生,如果老师既往不咎、公平对待、多加鼓励,用爱心去感化他,逆反心理会逐渐消除。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爱心和方法问题。在案例4中,“小丽含着泪水用钢笔在作业本上狠狠的,深深地划下几道痕迹。”小丽这深深地一划,使我们每个施教者都值得思考。小丽为什么会这样?
从小丽自身来说:一是小丽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严。如果小丽静心对待这件事,作业不会做成这样。即使爸爸撕了作业,也会从自身上去找毛病,不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抗情绪。二是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如果小丽当时能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就会平心静气的重新做好作业。从外因来说:一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当爸爸撕掉作业的那一刻,小丽即恨爸爸又恨老师,还恨该死的做不完的作业。二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当。如果当时爸爸讲清道理,耐心说服小丽,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毛病,主动的去改正就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逆反心理。三 当小丽的逆反心理产生以后,作为教师的小丽爸爸却没有即时意识到小丽的心理变化,更没有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抚慰小丽受伤的心,以至使小丽的逆反心理影响了学习且伤害了父女感情。
三、成因归纳
从以上4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主观因素可以归纳为:
(一)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严
中小学生时期由于生理的发育较快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同时心理上又产生断乳,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但是自己又
不能很好的驾驭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遇到问题和困难又不认真的分析,因此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
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认知的事物和现 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客观因素可以归纳为:
1、错误的舆论氛围;
2、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3、施教者工作中的方法不当,主要有:教师不顾学生感受,伤害了学生的尊严;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不公正,引起学生反感;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愿望。
4、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四、建议或策略
(一)积极预防和干预的效果分析
根据对部分案例逆反心理成因的分析,针对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本研究配合学校政教处组织学校教师进行了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研讨,并在各班进行了逆反心理的预防教育。同时,对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个别学生进行重点疏导,同时作好疏导观察记录。结果显示:积极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具有一定的效果。
案例1中,为了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班主任老师多次开展了以“奉献”为主题的班会,并通过大量的事实教学资料,让学生明白了互帮互助的意义。后来学生的逆反心理逐渐消除,班集体的凝聚力显著增强。
案例2中,针对周涛同学的情况,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改变不恰当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教育效果会大为改观。案例3中,经过观察,研究者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他,研究者告诉被试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研究者写了封信,随后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研究者便走出了教室,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研究者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案例4中,当小丽的爸爸发现小丽的心理变化后,与同行进行了交流后决定:一,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调整小丽的作业数量和内容,尽量避免重复性的作业,同时,尽可能的布置她感兴趣的作业;二,爸爸经常抽空与小丽谈心,加强父女之间的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小丽的逆反心理逐渐消除,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二)建议
因此,本研究认为预防和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主观上的努力
(1)要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
(2)帮助学生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帮助。教育学生明白,家长、教师的有些做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
2.客观保障
(1)强化素质教育, 逐步形成良好而宽松的教书育人环境;
(2)学校、老师、家长三位一体, 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
(3)老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符合要求的新方法。
第三篇: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分析
引言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违拗,态度上的抵触,情感上的冷漠三个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何科学,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能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经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十几年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初步得出了结论。本文就此经验进行阐述。
一、典型案例
案例1: 王老师任初二年级某班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就应该劳动积极,公而忘私,思想纯真,不应该计较小小的得失。而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在一次植树劳动中,这个班分的劳动任务比别的班重了一些,王老师在劳动开始前还动员了一翻:多干一点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但一些调皮的男生一副反对的表情。他们认为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使自己多干活。在老师的要求下,活虽然是干开了,但牢骚满腹。在挖树坑时把土扬的老高,有的故意把土撒向其他同学,还有的拿树苗撒气。
案例2: 周涛,男,初三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管教比较严厉,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逆反心理特别强。在小学阶段,由于害怕爷爷的斥责和打骂,还能勉强按家长的意思去做,到了初中,家长不让上网他千方百计找理由上网,家长让他按时回家他偏不按时回家,学习成绩下落非常厉害,爷孙关系极不和睦,家长非常头疼。
案例3: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很漂亮!”可是这个学生并没有买他的帐:“我很笨的,我想不出来,能有什么办法?”精彩的一堂课就因为这样一个插曲而划上了一道遗憾的痕迹。
事后,我询问了班主任老师和其他有关学生,发现在班级里他是一个及不受欢迎的人。上课经常顾自己玩,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等到做作业的时候,敷衍了事,不但错误连篇而且字迹不清。因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在班级中的影响非常不好。
经过观察,我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我,告诉他我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我写了封信,随后我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我便走出了教室,我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我的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我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案例4:小丽 女 小学六年级学生,平时学习认真塌实,成绩也比较突出,自律能力较强。由于是毕业班,每天的作业量都比较大,几乎每天完成作业都到晚上十点以后。一天,由于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多,小丽做到很晚也没有做完。为了尽快完成作业,小丽加快了速度,于是作业写的比较潦草。当老师的爸爸看到小丽的作业后,恨恨的批评了一翻,还撕掉了作业让小丽重写。小丽含着泪水用钢笔在作业本上狠狠的,深深的划下几道痕迹。从此以后,小丽很少和父亲说话,成绩也很快下滑。
二、案例分析
在案例1中,对“王老师班中部分男生的逆反心理”分析一,错误的舆论氛围。初中生已经从现实世间中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因此把多干一点活认为是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就很正常了。如果王老师在平时采取形式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心理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早已理解并接受了王老师的思想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逆反心理;二,如果王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逆反心理的存在,看到学生的发泄式行为加以指责或惩罚,那么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或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三,王老师忽略了初中生已经是“小大人”的心理特征。如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符合这一年龄特征的方法,教育效果一定会大相径庭。
案例2的分析:“爷爷管教比较严厉,有时斥责和打骂,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是造成周涛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改变不恰当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教育效果会大为改观。
案例3的分析:在公开课上面对老师的鼓励而不买帐的学生,他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造成的。针对经常被视为“差生”的学生,如果老师既往不咎、公平对待、多加鼓励,用爱心去感化他,逆反心理会逐渐消除。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爱心和方法问题。
在案例4中,“小丽含着泪水用钢笔在作业本上狠狠的,深深地划下几道痕迹。”小丽这深深地一划,使我们每个施教者都值得思考。小丽为什么会这样?
从小丽自身来说:一是小丽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严。如果小丽静心对待这件事,作业不会做成这样。即使爸爸撕了作业,也会从自身上去找毛病,不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抗情绪。二是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如果小丽当时能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就会平心静气的重新做好作业。从外因来说:一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当爸爸撕掉作业的那一刻,小丽即恨爸爸又恨老师,还恨该死的做不完的作业。二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当。如果当时爸爸讲清道理,耐心说服小丽,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毛病,主动的去改正就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逆反心理。三 当小丽的逆反心理产生以后,作为教师的小丽爸爸却没有即时意识到小丽的心理变化,更没有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抚慰小丽受伤的心,以至使小丽的逆反心理影响了学习且伤害了父女感情。
三、成因归纳
从以上4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主观因素可以归纳为:
(一)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严
中小学生时期由于生理的发育较快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同时心理上又产生断乳,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但是自己又不能很好的驾驭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遇到问题和困难又不认真的分析,因此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
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认知的事物和现 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客观因素可以归纳为:
1、错误的舆论氛围;
2、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3、施教者工作中的方法不当,主要有:教师不顾学生感受,伤害了学生的尊严;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不公正,引起学生反感;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愿望。
4、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四、建议或策略
(一)积极预防和干预的效果分析
根据对部分案例逆反心理成因的分析,针对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本研究配合学校政教处组织学校教师进行了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研讨,并在各班进行了逆反心理的预防教育。同时,对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个别学生进行重点疏导,同时作好疏导观察记录。结果显示:积极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具有一定的效果。
案例1中,为了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班主任老师多次开展了以“奉献”为主题的班会,并通过大量的事实教学资料,让学生明白了互帮互助的意义。后来学生的逆反心理逐渐消除,班集体的凝聚力显著增强。
案例2中,针对周涛同学的情况,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改变不恰当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教育效果会大为改观。
案例3中,经过观察,研究者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他,研究者告诉被试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研究者写了封信,随后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研究者便走出了教室,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研究者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案例4中,当小丽的爸爸发现小丽的心理变化后,与同行进行了交流后决定:一,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调整小丽的作业数量和内容,尽量避免重复性的作业,同时,尽可能的布置她感兴趣的作业;二,爸爸经常抽空与小丽谈心,加强父女之间的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小丽的逆反心理逐渐消除,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二)建议
因此,本研究认为预防和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主观上的努力
(1)要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
(2)帮助学生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帮助。教育学生明白,家长、教师的有些做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2.客观保障
(1)强化素质教育, 逐步形成良好而宽松的教书育人环境;
(2)学校、老师、家长三位一体, 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
(3)老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符合要求的新方法。
第四篇: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宝儿的妈妈说,最近发现三岁的宝儿出现了一些逆反的行为,比如晚上洗脸的时候,她非嚷着先洗脚,家长没听,结果一盆水被她用脚掀翻弄到地上。有好几次是专门和家长对着干,宝宝妈妈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分析:
孩子的逆反心理始终被认为有碍儿童身心健康。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1、产生逆反心理是幼儿教育弊端的曝光。当前,幼儿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儿童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儿童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也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还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视自已的孩子为“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父母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等等。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可见,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们对幼儿教育作出改进。
2、逆反心理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作用的。
3、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闷、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心中,他们不会让有碍自己身心健康的负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心理、压抑心理,他们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他们以这种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时也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而不应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一味抱怨、恼火,甚至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
解决方法:
对于这样的宝宝可以先用家长的方法来感化她,首先先是劝说宝宝,但是家长式作风不能一直存在,其实宝宝想先洗脚也不是不正确,然后宝宝不停可以按照她的想法来做,在中间出现的不好的地方就提出来,说她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最后平时和宝宝多沟通,不要一直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宝宝,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不是打骂出来的。
第五篇:《单亲孩子心理问题分析初探》
单亲孩子心理问题分析初探
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家庭的变故,使他们经常处于不安、紧张、忧愁和思念的情绪之中,严重阻碍其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发展。特殊的家庭环境、孩子们的特殊经历、父母离异所产生的影响都造成了这些孩子们的特殊心理,主要表现为:失落、自卑、恐惧、逆反心、有攻击性等。
1、孤独、冷漠。父母离异,往往让孩子在内心深处产生被遗的感觉。特别是在看到同龄孩子都有父母陪伴的时候,就更容易感到内心的孤独。同时,家庭的破裂,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加之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他们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甚至会觉得不满和冷漠。比如我班的王茹,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老师提问它不仅不回答问题,更是站在那一言不发,平日里也好很少和同学玩耍,下课总是一个人趴在课桌上呆呆的想事情,学习成绩很差,不热心集体活动,组织能力差,自控能力弱。
2、自卑、自责。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境遇不如以前,甚至觉得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和品质做出偏低的评价,于是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总会夸自己的爸爸多么有知识,怎么有力气,甚至多有钱,如果是一个处在没有爸爸或者妈妈的家庭里,孩子就会缺少这样的优越感,也出于世俗的偏见,通常都会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情,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的自卑感油然而生,如果小孩子们在闹别扭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觉得自己很无助。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想,我要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你一定不敢欺负我!比如我班的王茹,很少和人交流,从来不和别人谈她家里的事情,不提父母,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自己的小秘密,就连老师都是和家长交流中得知的,并且他们很少参加班级活动,总是独来独往。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诉说,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家庭不完整,怕别人笑话,怕别人瞧不起,这类孩子的自卑感不仅体现在语言方
面,有时候别人的一个细微的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会引起他们的质疑。
3、焦虑、多疑。离异单亲家庭为成年子女在他们父母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多疑,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时常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
抑郁、易怒。家庭的破裂常常给孩子带来心情上的郁闷累积,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情绪暴躁,遇事冲动的个性,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给家庭的硝烟与冷漠,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没有安全感,于是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经不起风雨坎坷,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
4、逆反、粗暴。离异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尊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另外,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心理安全感较弱,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为消磨时间,时而挑起事端,打架斗殴,惹是生非。出现矛盾不能与人沟通,考虑问题简单,行为粗暴,不计后果。比如我曾教过的一个单亲的孩子李毅,他不愿意跟父母说话,和父母对着干,家长越是说让他好好学习,他就偏偏不写作业,旷课,逃学,甚至都不愿意参加考试。
导致小学单亲家庭学生有特殊心理现象的原因
(1)离婚前冷战,疏远孩子
离异前的家长总是无休止的争吵,家庭气氛中充满了火药味。孩子长期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中,无法享受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再也不能在他们的怀里撒娇,家里没有了欢声笑语,冰冷的气氛让孩子压抑的不知所措,和谁也不敢说话,表现得很胆怯;还有家长的吵闹总会让同学知道或者邻居看到,孩子感觉很丢人,感觉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背后总是对自己指指点点,感觉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从而逐渐产生自卑感与羞耻感,此时的家长想的更多是自己的利益,从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从感情上来说疏远了孩子,也忘了自己所作所为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后果,孩子会感觉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不要我了、我成了没人疼没人爱的孤儿了。从而逐渐形成嫉恨心态,以后他们会表
现出对什么都不信任了,并且看待事情很冷漠,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总会怀恨于心的。
(2)家长吵架,拿孩子当“出气筒”
家长双方之间频繁的吵闹充满敌意和暴力,有时孩子并不能幸免,相反成了对方的替身,成了夫妻战争中的牺牲品。无形中父让孩子学会了憎恨。比如说,孩子犯了错,家长常指责孩子“你就是遗传了你爸爸(妈妈),学不了点好。”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它会导致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抚平的创伤和印痕,将伴随他们很长时间,甚至影响到他的一生。
(3)家庭成员缺席的影响
单亲家庭无可回避的事实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成员中的父亲或母亲角色的缺席,或者说,父亲或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低参与度。同样的事实是:一个人的心理成长期间,父亲或母亲都不可缺少,缺失了某一部分,就必然在其心理成长上反应出来,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很容易造成儿童的心理问题或不良性格。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血缘上的联系和经济及伦理上的关系,儿童对父母从生活上感情上都十分依赖,因此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4)家长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向父母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物质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式,同时父母又是儿童个体最先建立人际交往关系的对象,所以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很大。通常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是造成单亲孩子负面心理品质主要原因,还有就是不正当教育方法,也给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比如说:管了,方式不对;或者不管,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