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含香王氏宗谱重修序
含香王氏宗谱重修序
泱泱华夏,地域宽广,百姓繁衍,系起炎黄。惟我王氏,源远流长,子孙蕃昌,流佈四方。
我奉三槐堂王氏乃周靈王太子晋王氏后裔。据《含香王氏宗谱》载,“王氏系出太原,共有二十一王,惟太原、瑯琊二王尤著。周季灵王太子晋为王家之太子,由此遂改称王氏。远至汉代远祖公为洛阳令,有政绩,至昭帝时官至丞相,封宜春候,已居济南矣。唐季柳子厚龙城录云及宏公亦济南人,与太宗幼日同学为八体书,后帝即位访公竟隐而不仕。由唐至宋有王祐公出,因手植三槐,天下称为三槐王氏。王祐与三槐堂,有宋苏轼《三槐堂铭》传播,更是世人尽知。宋至元明,我王氏中武功文学难以枚举,考诸文献,莫不羡为太原之巨族。”
民国五年谱载,历阳冯王王氏一世祖克明公祖族,系太原祁县,移居山东省济南府大户王。克明公生于明季,嘉靖(1522-1565)年有功于国,赐招勇,闻奉开垦之命,遂由济南迁移和县,卜居鹿宕山下,娶冯氏为妻。地以人传,因名之冯王村。其时冯王村归和州直管,由历阳直辖,故称历阳王氏。自明以降,直至民国,冯王村直属和州(县)历阳一直未变。因冯王村四周皆含山县治,故为“飞地吊甲”。一九四九年以后,冯王村划归含山县。这次续修,为保持与祖谱的连续性,便于此前外出的各支派回来认祖归宗,仍以老籍贯冠名《历阳王氏宗谱》。
民国五年谱世系图首载“克明公讳天锡,字仲琪,行克明。按谱引云,自明以来家冯王,历清初而族颇大。乾隆壬寅春,谓言公念户族分析迷失,谨以所知,克明公为一世祖。”清乾隆壬寅为公元1782年,谓言是十世世训公的字,生于乾隆二十六辛巳(1761)年,太学生。在谓言公二十二岁(1782年)修谱时,已距克明公来皖约二百四十年,其间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战乱,但冯王王姓自明“历清初而族颇大”,当时在户族分析迷失又没有资料的情况下,谓言公谨以所知,克明公为一世祖,建立了冯王王氏族谱。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这部谱的原貌,因为那时修的族谱已失于洪杨(清 道光-咸丰-同治年间,1850-1864)兵燹。
在清乾隆辛巳谱一百三十四年之后的民国五年,谓续修实系重建了冯王王氏宗谱。十三世光鑑公云,自克明公来和邑建宅已越数百年,户近数百家。由于老谱已失却五六十年,修谱时仅有先人所录草稿一部,及祖坟墓碑可凭。“户丁星散,遍访难稽,以致数年间,几倍经营,几经辛苦”,才形成现今我们所见到的民国五年谱。十四世廷泽公在《王氏得姓源流考》中说,自克明公迁徙来和邑,至民国初年修谱时,四百年间“我族支繁,居散不一。其方日久年深,不易稽考,有被水居外乡者,有避乱迁居外乡者,有前已迁徙而后回归者,其迁不胜枚举。”当时对支派承续情况不甚清楚,“想与前数公或为支流或为嫡源皆不敢臆断。至于清季高曾祖辈户口之繁,支源之众,不甚明晰。”修谱时,已知杭州有我冯王王氏一支,“去信未来”;“本邑(和县)东乡及无为一支,其祖辈查考不清以致无从着笔”。据前辈耆老口口相传的还有,民国初年修谱时,全椒等地有人,骑马坐轿来冯王要认祖归宗、参加修谱,当时因时局混乱,为避祸株连,未予接纳。在乾隆辛巳谱稿中已有多支遗漏,并有衔接不上之处,在重建王氏宗谱过程中又有多支遗漏。廷泽公等历数年辛劳,成就民国五年我王氏宗谱,实属不易。先人嘱托“我族后辈若不惮辛苦续修谱牒务将未修者,更加采访以修之,庶可于心无愧。”时至今日,又近百年过去,探访又何其难哉!虽我们在互联网上刊发寻根寻支公告,但所有来联系的均对不上号。
据民国五年谱载,考始祖克明公的长孙得润公生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往前推算,克明公当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前后,娶冯氏生长子有松,克明公当于生于明正德至嘉靖初年,距今已近五百年矣。克明公生子三,至第五世正字辈男丁六人,第十世世字辈男丁十九人,与谓言公所言,我王氏历清初而族颇大、十三世光鋻公云“户近数百家”,显然有着很大的差距。从世系图看,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经咸丰,至同治三年(1864年)的整个太平天国(洪杨)期间,生于斯时的昌、光、廷三辈人,大多在战乱中丧生和流散。大部分支下绝祀,整个中分全无后人,东西两分存续下来的也很少。谱中的中分延续香火的两丁,系由东西两分顶支。拜谱至此,触目惊心,潸然泪下。幼时听耆老口传,洪杨前,冯王王氏人口众多,分布甚广。除冯王本村之外,还有我王氏支派集居的一些大村庄,分布在本村周围和和县、含山、无为等地。洪杨兵燹时,冯王村及周围一带村庄在十余年间,荒草封门,野狼群集,空无一人。是时能逃出并能劫后重回的,不足十分之一。
民国初年修谱距克明公来皖已近四百年,距今已近五百年。五百年来,我冯王王氏子孙存续繁衍应远不止民国五年谱所载的支派,定有各支各派迁出大量人员在外。余等以为凡能查到明嘉靖年前后王姓有“克有得兴”四字顺序一致或音同字不同者,皆可作寻根参照 ;凡能查到自清朝以来有“正守国太、应世其昌、光廷孝义、祚保隆康“这十六个字中间有四个字以上顺序相一致,或音同字不同,且与冯王王氏同辈年代相当者,皆可作寻支参照。
民国五年谱中载有本村阴阳宅图,图中标示冯王北至鹿宕山顶,东至石婆凹、水洞山东坡底、碧云庵,南至冲底官塘沟、大坝,西至旱洞山西涧。环周边有和、含县界标志或分界隔。谱中载有《溪水志》,记述鹿岩山大平台西涧鸡心凹溪水系,是祖宗遗产。有外姓欲夺我溪水,佩兰(其芳)公等与他们官司打了十八年,我王氏胜诉。另据耆老口传,为保卫鸡心凹溪水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我王氏牺牲了十八名青丁。《溪水再志》记述有李姓争夺钱步衢溪水,经昌仲公等与伊接讼,我王氏胜诉。这些系我冯王王氏族史重要史料,故在续修时原志文概于保留。
民国五年谱载有王氏宗祠图。祠堂被日本侵略军拆毁。
民国五年谱中,对于现在位于和县新桥王庄村的记载甚少。据谱世系图资料和九十九岁老人晏道树(孝先公夫人)言,王庄系东分昌金公支派的繁衍。
民国五年谱载,廷泽公《王氏宗谱序》云:“欲存祖德,共葆仁孝之心,亲其亲以及其所不亲,庶几元气日增,家声益振,后世昌大可操左卷。虽然人以谱为重,谱岂不因人益重乎?余将登鹿宕之巅为吾族厚望之!”光鑑公云:“凡后世子匕孙匕,切莫俟年深日久重修宗谱之难也。”可见先人对子孙后代续修家乘寄予莫大的期望。然自民初迄今百年间,战事不断,运动迭起。虽族人虽有续修家乘之志,但无外部行事条件,故而一直延搁至今。
一百年来,我冯王王氏子孙在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谨遵祖训,家规肃整,耕读务本,传承清白,虽无达官显贵,但都忠厚贤良,系一方名门望族。近年来,我冯王王氏后裔,对续修家谱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元2010年(庚寅)春正月,冯王村和王庄村冯王王氏各支各派公推义田、义友、祚龙、义华、义成、义文、义龙(王庄)、义龙、祚礼、祚德、祚运、保清组成冯王王氏宗谱续修理事会,负责续修事宜。由义华负责总编撰。
新续撰修的,一概遵照民国五年修谱时所立“规约十条”、“齐家规条之修宗谱”,“作谱凡例引”之各项规定。世系图按照民国五年谱“以五世为分别,九世再
分别”排版。唯因根据当今社会之情势要求,本着自愿原则,女子也可在父系下与男丁并列之,如女之父无子,女之子女随母姓者,即为本姓子女,在女系下再列之。
民国五年谱载排行引“克、有、得、兴,正、守、国、太,应、世、其、昌,光、廷、孝、义,祚、保、隆、康,文、明、进、步,理、治、安、邦”二十八世。此次修谱,经合族公议,确定再续“承、先、福、贵,启、后、贤、良,绪、延、嘉、惠,泽、庆、久、长”十六个字辈,使排行引延至四十四世。
民国五年谱上溯四百年,下启至今,所载资料十分珍贵。这次续修,承接民国五年谱涉及十三世光、十四世廷、十五世孝、十六世义、十七世祚、十八世保、十九世隆,共七个字辈,跨越清道同年间生人至今的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我王氏各支各派人员生生不息,老死亡故,变化很大。由于其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人口离散,耆老不存,资料难稽。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位于水洞山洞口东侧、村后老茔、馒头山、包子山、太太坟等地的列祖列宗的老茔墓碑,基本毁屺无踪,致使许多支派难以理清;在民国五年以后出生又于五十年代前去世,且无后代的,现时很难查清,很有可能把他们漏掉了;在战乱和灾荒中迁徙失散的支派,更是无法知晓。这次续修系从冯王和王庄现有人丁往上追溯源流支派,因而民国五年谱中所载许多支派无法接续,只能留待今后有线索时,续修增补。由于时间仓促,水平能力所限,肯定还存在诸多遗漏和错误,寄希望于各支派子孙予以更正,也寄希望于我王氏各支派历代流落于外乡的子孙回冯王来认祖归宗。
十六世裔孙 义华 十七世裔孙 祚礼
拜撰于辛卯年(2011)清明
第二篇:重修吴氏祠堂序
重修吴氏祠堂序
吾族自陡山迁居吴锦堂湾,已历数百年矣。先祖之琏公,本西山先生之苗裔,其性行之高洁,为时人所敬仰。至十七世祖礼魁公,筚路蓝缕,刻苦经营,终成本邑商界之翘楚。魁又于本湾修葺祠宇,以报祖德。然时过境迁,昔日先辈所遗广厦敞庐多有损毁,尤以祠堂为甚。族人每念及此,无不叹惋矣。
夫天地之间,上有苍天生成之德,是以万物欣然而四时分;次有祖宗庇荫之恩,是以人丁兴旺而才俊出;况江河尚有源流,树茂缘自根基,是以君子当时刻勤勉,不致亏负也。
今逢清明盛世,商贾发达,社会进步。然先祖之祀不可荒废,族谱之续不可断截,祖辈之名不可遗忘。若泯此三者,则尊卑异位而纲常废,长次颠倒而礼节失,吾辈亦留柄与他族,岂有颜面见列祖列宗。
有鉴于此,第?世孙??于西历贰仟零一十五年,岁次乙未?月首倡义举,重修本族祠堂。斯议一出,各房各户,随即踊跃捐款,醵金?万以为修建之资。更有??,??,??,??,??,不惧事务之繁缛劳苦,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历时?月余,于老祠旧制复立将圮之墙门,改三进为二,使昔日之祠光大矣。乙未年腊月十九吉日,行竣工礼。又迎奉历代先祖神位于祠中,使先祖在天之灵有所依附也。
如斯伟业,皆诸公勠力同心之功矣。列祖列宗在天有灵,亦当勉其诚心,褒其精神,欣慰若此。后世子孙,亦当鼓舞振奋,勤勉努力,以为师之矣。如此,则重整家风,光耀门楣,皆在指日也。
今祠宇焕然,诸宗贤不以某才薄德浅,嘱予作文列叙其事,予自揣于宗族无尺寸之功,实乃有感于诸公修葺宗族旧祠之赤诚,忝自受命,录此盛世之壮举。若使百代子孙知前人不易,则幸不辱命矣。
是为序。
译文:
我们这一族从陡山迁居到现在的吴锦堂湾,已经经历几百年了。先祖之琏公,他是西山先生(应澍公)的后代,他性行高洁,在当时就被人们所敬仰。到了十七世先祖礼魁公(吴锦堂)时,他艰苦创业,刻苦经营(产业),最后成为本县商界最杰出的人才。礼魁公又在本湾修建了祠堂,来回报历代先祖的荫蔽之德。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历代先辈们留下的华美的房屋和开阔的庭院有很多都损毁了,尤其以祠堂的破坏程度最高。我们族人每次谈到祠堂的损坏,没有不感叹惋惜的啊!
天地之间,首先(是因为)有苍天孕育万物的功德,所以万物生长并且四季调和分明;其次(是因为)有祖宗保佑族人的恩德,所以本族人丁兴旺并且出现了杰出的人才;何况大江大河都有自己的源头,树木茂盛是因为根基稳固,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时时刻刻勉励自己,不至于浪费了这大好的机会呀!
现在我们生活在政府清廉的盛世里,经济高度发达,社会日益进步。但是对先祖的祭祀不能荒废,续写族谱不能中断,祖辈的名讳更不能忘记。如果不能做到这三样,那么(族中地位)的尊卑会变化而导致宗族秩序的荒废,族中长者和幼者的次序会颠倒而导致待人接物礼节的失传,我们这一族的人也会给其他族的人留下笑柄,我们又有什么脸面去面对列祖列宗呢?
正是考虑到这些原因,第?世孙??在公元2015年?月,首先发出倡议,重新修建我们宗族的祠堂。这个建议一提出来,各个房下的人和各家各户的人,都马上积极的捐款,大家凑了?万块钱作为修建祠堂的经费。尤其是??,??,??,??,??,等人,更是不怕修建祠堂的事物复杂和辛苦,辛勤劳动,奔波劳累,经过?月多的时间,在原先祠堂的基础上,复修即将倒塌的墙面和门窗,把原先三进的院落改为两进,使以往的祠堂更加辉煌。农历2015年腊月19是吉祥的好日子,在这里举行了竣工典礼。又迎请供奉历代祖先的神位在祠堂里,终于让历代先祖的在天之灵有了依附的地方。
像这样伟大的事业,完全是所有人齐心协力的功劳啊!列祖列宗在天有灵,也会肯定他们的诚心实意,表扬他们的精神,一定会感到很欣慰吧。(我们宗族)的后代子孙,也会备受鼓舞振奋,更加勤恳努力,并学习他们的精神吧。如果像这样,那么重新振作家族的兴旺,光大吴氏宗族,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
现在祠堂焕然一新,各位贤德的族长不认为我的学识浅薄,德行低微,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些事情,我自认为对宗族没有一点的功劳,又实在是被他们修建祠堂的诚挚之心所感染,所以小心地接下了这个任务,记录下这件盛世的伟大事业。如果能让后世的子孙明白前人(修建祠堂)的不易,那么我也就庆幸自己没有辱没这件使命了。
这就是重修吴氏祠堂的序文。
第三篇:【瑞昌丁氏族谱】重修宗谱序
丁氏家谱【九二版】江西省瑞昌市范镇长春村 大屋丁庄 世系【梦松堂】
重修宗谱序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皆所以纪沿革,存史实,备考察也。族有宗谱,效用岂殊此乎?
年来中央号召安定团结,窃思能团结自安定。团结之道,非一端也,修谱略有助焉。盖国者,各宗族荟萃而成者也。凡同宗者,果能团结无间,亲如一家,则形成无数之团结网线。社会焉有不安定者哉?宗谱之修,非惟叙世系,理派而清源。亦可联族谊,增强凝聚力,岂无补于团结耶?
吾国传统极尚人伦。谱者,叙人伦之清册也。明清以还,修谱之举鼎盛,以迄于今,大抵二三十年一修,或有十余年一修者。恐年久代远,记忆模糊,叙载难免谬误也。
吾族之谱,上届修于民国二十六年,即公元一九三七年,距今已逾半世纪有零矣。迭拟重修,以各种因素均未果。近年各氏宗谱多已重修,未修者寥若晨星。今春元月中旬红罗帐庄达文君会同大屋庄显艳诸君及他庄之关心此举者初步洽谈,咸以宗谱失修逾久理叙逾艰。且吾丁氏乃文明之族,先世现代,不乏贤达。而修谱已瞠乎各氏之后,殊增惭色。乃联合倡议即行重修,务期于成。随相率奔走各庄,征询意见,各庄欣然响应,均表赞同。同月底,各推代表集会于杨林湖庄,决议设局于江北之邓渡庄进行重修。并推余等五人组成编修理事会,专责其事,长期酝酿之理想,终克见诸事,实谓非盛举也哉!?
吾族上届修谱设局杨林湖庄,先严瑞生公推主编务,时余年方弱冠,甫自洪都卒业返梓,先严每事羁留家,余辄赴局代理其事。今苟延岁月,瞬已七十有五。风烛残年,每思难重参此举。此次各庄代表集会,咸目余为曾参上届修谱仅存之遗老,珍崇有加,委以重任。余虽衰朽,安可负此盛诧?既入局,建议精简人员,以节开支。而执事同人均亦殚精竭力,勤勉将事,颇收入简功倍之效,故仅历时三月厥功告竣。而谱局所在庄之显礼君对驻局人员日常生活精心筹划,关照周至,俾吾等愉快工作,提高工效,其功应不可泯。
此次重修,卷首凡例系新订,原派字次序表有所更易并予增补。各庄世系之首附注说明,以清眉目。并汇列先贤录与新秀录。使后裔触目景慕之。余知所激励。所遗憾者,各庄旧谱纷纷罹殃,或淹于溃堤之山洪;或毁于抗日之战火,除岸下庄通玉公妥藏之支谱一卷幸免于难外,其他无一幸存。致原谱卷首所载之各项资料,如祖墓地图、先代名祖遗像与传记及历届修谱序文等无法重刊。各庄先代世系仅凭参考列祖牌位及部分古墓,其生殁葬向每多残缺或全漏。实无以告慰先祖泉下之灵。下届续修,后继如能另觅依据,从而匡补之,则幸甚矣。
余年迈脑衰,固难文。然此次修谱,情况特殊,由不得已于言者,爰简述之。后继览此,庶知梗概。今后续修,希重刊此序,以作里程碑,则此次修谱之历史意义将不以乌兔流逝而随泯矣。
大屋庄后裔时俊敬撰
公元一九九二年初夏于江北邓渡谱局
丁氏宗谱【公元一九九二年重修于黄梅邓渡】二零一一年春编辑整理
第四篇:重修宗谱宣传大纲
临坊王氏十四重修宗谱宣传大纲
国之事载于史,而家之事载于谱,历代先祖极为重视宗谱的纂修。为了尊敬祖先,使后代子孙不忘本源,吾族十三届宗族委员会决定,启动第十四届宗谱再修工作。
2001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加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大意义。”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孝道,构建和谐社会,增强中华王氏炎黄子孙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希望遍布祖国各地的(临坊)王氏子孙自即日起参与到十四届重修工作中来,并能得到你们的热情支持、指导。这次重修宗谱不同以往,我们将在1942年的十二修、1993年的十三修的基础上,扩大纂修范围,宣传本次修族谱的意义作用,发动宗亲参与捐款、收钱、收发表格,针对一些宗亲对修谱认识不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求每项工作到位。
一、时间安排
该次修谱确立从2011年10月开始至2013年3月底结束,具体工作时间安排是:
1、2011年10月底召开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就该次修谱前期准备工作做出布暑。
2、2011年11月1日至2012年3月30日以大公房为单位散发“临坊王氏十四修宗谱宣传大纲”。收集各方面资料,按人口收缴谱款。(按家庭人口计算每人收80元,已出嫁女儿每人收60元)
3、2012年4月上旬召开族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十四届王氏宗族委员会成员。
4、2012年4月中旬至2012年12月30日写谱印谱。
5、2013年2月前后(即春节前后)选择吉日出谱。
二、本届修谱版本与内容初略思考:
1、谱格:长39×宽27或长30×宽22两选一种,谱本封面硬壳彩色,谱序彩色彩印、谱页为65K白纸。
2、内容:力求丰富、新颖,根据广大族民喜好要求,打算征集名人、企业家、经商大款、大学就读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等人员彩照、传记印于谱序中。
3、创新:为适应时代要求,我们将在总结历届修谱的经验基础上,并吸收邻族修谱的好做法,力求古今结合,发展创新。力求每项工作使吾族族民满意。
4、谱款收缴:由于物价上涨因素,修谱人工费、材料费涨价也不例外。我们框算了一下,包括祠堂、古戏台、都督第牌楼维修在内,估计要耗资40万元左右,按本族人口计算每人收缴谱款80元之外,尚有10万元资金缺口。因此,我们要求在外地工作、经商办企业的有志之士。为吾族该次修谱捐款资助。对于捐款资助在2000元以上的人士,我们将在谱序中印制你的全家福彩照,流芳后世。
收款帐户:江西省农村信用社黄狮分社:帐号:***0192579,户名:王汝盛。
三、成立临坊王氏十四重修宗谱筹备委员会:筹委会成员共35名。筹委会下设:秘书处和对外联络处两个办事机构:
王克成、王明华、王志文、王再福、王钧、王福明、王雪丁、王桂龙、王友才、王汝盛、王德华、王桂华、王全、王秀清、王建国、王盛高、王庆高、王永福、王德良、王水发、王中华、王友明、王猛虎、王盛发、王兰蕊、王泽辉、王建熙、王干明、王老
六、王光华、王小青、王小平、王长发、王印仔、王长生等35人为筹委会委员。
秘书处成员:王全、王友才、王建熙、王干明、王盛发
对外联络处成员:王桂华(***),王德华(***),王汝盛(***),王秀清(***)
江西省南城县沙洲镇临坊村王氏
十四重修宗谱筹备委员会秘书处
邮编:344700
2011年10月30日
第五篇:赵氏宗谱(本站推荐)
赵氏宗谱
一世祖
赵高峰(焦氏)二世祖
赵学海(林氏)
赵外政(李氏)
赵学政
三世祖
赵
宠(李氏)
四世祖 五世祖 六世祖 七世祖 八世祖 九世祖 赵杨绅(刘氏)
赵杨明
赵启桢(黄氏)赵启高(刘氏)赵启盛(罗氏)
赵启祥(杜氏)
赵启华(陈氏)赵启爵(刘氏)赵启禄(陈氏)
赵国链(陈、徐氏)赵国珠(张氏)赵国衍(徐氏)
赵国番(黄氏)
赵国宣(罗氏)
赵文安(蒋氏)
赵文宽(徐氏)
赵文林(阎氏)
赵文松(宋氏)
赵文彩(陈氏)
赵字强(蒋氏)
赵坤(黄、朱氏)
赵乾(陈氏)
赵塘(郑氏)
赵虞(刘氏)
赵绪(陈氏)赵雨土(杨、王氏)赵瑚(李氏)
赵琏(刘氏)赵篮
赵正明(陈氏)
赵正聪(梁氏)
赵正福(罗氏)
赵正品
赵正贵(罗氏)
赵正邦(张、陈氏)赵正信(周氏)
赵正堂(张氏)
赵正兴(梅氏)赵正文(陈氏)
赵正武(徐、彭氏)赵正刚(闫氏)赵正科(陈氏)
赵正举(周氏)
赵正右(汪、蔺氏)赵正春(夏氏)
十世祖 赵元兴(陈、周氏)
赵元发(吴氏)
赵元仁(王氏)
赵元财(罗氏)
十一世祖 赵汝斌(罗、杨氏)赵汝光(邹氏)赵汝奎(吴氏)
赵汝清(徐氏)
十二世祖
赵子敬(丰氏)
赵子明(陈氏)赵子均(陈氏)
十三世祖 十四世祖
赵子其(龙氏)
赵连举(汤氏)
忠
赵子忠(陈氏)赵连红(张氏)赵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