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隆县人民政府征地规定(2009)55号
武隆县人民政府
关于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
武隆府发〔2009〕55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渝府发〔2008〕45号)及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调整我县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方式和标准
(一)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分别计算补偿。土地补偿费不分地类,按被征收土地面积(勘测定界面积)计算。一类区(巷口镇规划区)的土地补偿费标准为每亩12000元,二类区(建制镇、乡规划区内)的土地补偿费标准为每亩11000元,三类区(除一、二类区外的区域)的土地补偿费标准为每亩10000元。
安置补助费按转非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个转非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27000元。
土地补偿费为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获得的补偿,被征地土地补偿费总额的80%首先统筹用于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土地行政管理部 门代为划拨到劳动保障部门;其余20%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安排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生产、生活。
安置补助费的支付按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不同年龄段确定,对未年满16周岁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其安置补助费全额支付给个人,对年满16周岁及以上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其个人按有关规定应缴纳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用总额的50%,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从其安置补助费中代为划拨到劳动保障部门,专项用于该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安置补助费的其余部分支付给个人,用于安排其生产、生活。
土地补偿费80%部分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之和尚不能满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资金需要的,其差额部分由征地单位补足,直到满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需要。
(二)农村房屋、青苗、构(附)着物和零星栽种树木花草补偿
农村房屋、青苗、构(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分别按附表1、2、3执行。宅基地使用权范围内、其它土地上(除耕地、林地外)的零星树木花草的补偿标准按附表4执行;被征收耕地范围内的零星树木花草,采取综合定额补偿的方式进行补偿,补偿标准为:一类区4500元/亩,二类区3000元/亩,三类区2000元/亩。该综合定额补偿资金由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取,再根据本社的分配方案足额兑付到所有权人。
(三)林木补偿费
征收成片林地中的林木补偿费采取综合定额的方式进行补偿,标准为:苗圃10000-15000元/亩(经济林、药材林参照苗圃补偿标准执行),防护林、中龄林、近成熟林4500元/亩,其它林1500元/亩。
(四)住房安置
被征地拆迁农转非人员住房安置的人均建筑面积标准为30平方米。
积极推行住房货币安置方式,货币安置具体标准按照不低于本辖区与被征地范围相邻地段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价格。
征地拆迁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附着物,由其所有人按征地拆迁方案规定的时限自行拆迁。室内外装饰物由所有权人自行搬迁,不能搬迁的给予适当补偿。
在规定时限内搬迁的拆迁户,其搬家补助费按2次计发,每户每次不超过500元。
因建设需要,被拆迁户须提前搬迁过渡的,过渡安置期为一年,4人以下(含4人)每户每月发给过渡费400元,4人以上户每增加一人每月增加过渡费50元。
二、调整征地农转非人数的确定方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被全部征收的,该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全部予以农转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被部分征收的,农转非人员的人数按被征收耕地面积(果园、牧草地面积按耕地面积计算,下同)与0.5倍非耕地面积之和除以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的人均耕地面积计算确定。人均耕地面积 为集体土地所有权证记载的耕地面积(不含已被征收的耕地面积)除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户籍总人口数。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被部分征收时,被征地农户的承包耕地被征收后,其剩余的耕地面积以户为单位计算人平不足0.5亩的,除按上述规定计算农转非人数外,被征地农户可以户为单位另行申请增加农转非人数,直至该户剩余耕地达到人平0.5亩及以上为止。被征地农户未申请农转非,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备条件的,应调整其承包耕地。
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因住房被征收并拆除的,被拆除户可申请以户为单位全部农转非。
三、征收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统筹费
从2008年1月1日起,在审批土地时征收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统筹费(以下简称征地统筹费)。征地统筹费按土地面积收取,对经营性用地(含存量国有建设用地)、城镇发展用地按每亩2万元的标准收取,对新征工业用地按每亩0.5万元的标准收取。征地统筹费计入土地成本,由市财政部门统一收取,作为市级专项收入,纳入专户管理,专项用于统筹调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费用。
四、建立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一)促进被征地人员实现就业
对劳动力年龄段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建立和完善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改善和优化就业环境,促进劳动力年龄段内有就业愿望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实现就业。劳动力年龄段的被 征地农转非人员可以享受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的有关优惠政策。被征地农转非人员或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子女就读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可参照《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促进库区繁荣稳定的决定》(渝委发〔2006〕18号)的有关规定享受就读资助的政策。
(二)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被征地农村居民依法登记为城镇居民后,按照有关规定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2007年12月31日以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重庆市2008年1月1日以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8〕26号)的规定执行。
(三)建立生活困难救助制度
对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活困难救助制度。对生活困难、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家庭,由民政部门按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规定办理。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实现就业,认真落实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基本养老 5 保险制度,努力解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生活困难问题,切实保障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和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实现新旧政策的平稳过渡。
土地行政部门要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实施和农转非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经费划转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转非人员及参保人员身份确认、登记工作。
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培训,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相应办法。
民政部门要做好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公安部门要提供被征地农村居民的户籍资料,做好户籍审核、审批、统计工作,并按照规定办理农转非户籍登记。
农业部门要做好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财产分配、使用、管理的指导和监督,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工作。
财政部门要做好征地统筹费收取、使用的监督管理和基本养老保险补贴经费的划转、拨付工作。
审计、监察部门要做好征地补偿安置政策实施及征地统筹费征收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
规划、建设部门要做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统建安置住房、定向销售住房的选址、施工、质量等管理工作。
六、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征收土地的补偿安置按照国家和重庆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本通知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原征地补偿安置有关规定与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规定为准。原武隆府发〔1999〕80号、武隆府发〔2006〕25号文件,武隆府发〔2008〕23号文件同时废止。
发文之日前已依法实施的征地补偿安置,按原规定办理。
八、本通知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县国土资源局、县劳动保障局、县农业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统计局和县财政局负责解释。
附件:1.征收土地房屋拆迁补偿标准
2.征收土地青苗补偿标准
3.征收土地构(附)着物补偿标准 4.征收土地零星栽种树木花草补偿标准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第二篇:山西省人民政府2013年征地标准
山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调整全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通知
晋政发〔2013〕2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的精神,继续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服务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保障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省人民政府决定更新调整全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整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必要性
2009年公布执行的全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对我省各类建设用地顺利实施征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原有的征地补偿标准在许多市、县已不适应,继续采用原先的补偿标准,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调整征地补偿标准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把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的精神的一项举措,符合国家征地补偿标准逐步提高的精神和我省实际,对依法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保障全省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使用及说明
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由统一年产值和补偿倍数两部分构成,各县(市、区)内分区域年产值标准,是计算征地补偿的依据(各县、市、区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见附表)。
(一)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辖区内除基本农田以外的集体农
用地。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有关规定的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按法定最高标准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报国务院批准。
(二)非农业建设项目涉及征收集体农用地时,根据土地所在县(市、区)的区域位置确定征地统一年产值和补偿倍数。为使同一区域内不同质量的农用地得到更为合理的补偿,全省确定统一的调整幅度,即:在同一区域内,耕地中的水浇地、水田在公布的补偿总倍数基础上增加2倍执行,旱地和园地按公布的补偿总倍数执行,林地在公布的补偿总倍数基础上减少2倍执行,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在公布的补偿总倍数基础上减少4倍执行。
(三)本标准只包括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不包括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等费用。所征收土地的青苗补偿费按照不超过一季作物的产值计算;地上附着物按照有关规定作价补偿。征收林地、园地的,由建设单位按上述规定支付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林木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和果树补偿按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支付。
(四)因国家经济建设或地方公益性建设需要收回国有农场、林场等农用地的,可参照本标准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五)征收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土地补偿,按照项目所在区域
公布的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补偿倍数的上限支付土地补偿费。
征收农村宅基地,按照邻近耕地的补偿标准支付土地补偿费。
(六)耕地开垦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按照调整后的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我省已规定的倍数测算。
按照公布的补偿标准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后,尚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
各地人民政府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三、做好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衔接工作
做好征地补偿工作,事关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征地补偿安置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安置途径,做好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衔接及相关工作。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由市、县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征地补偿安置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不落实的,不得强行使用被征土地。本标准自6月1日起执行。
第三篇:兰州车辆限号规定
兰州车辆限号规定
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的具体办法:
将所有机动车按车牌尾号分为五组,按照对应的日期依次限行。
车牌尾号为1、6的机动车,每月1日、6日、11日、16日、21日、26日、31日为限行时间;
车牌尾号为2、7的机动车,每月2日、7日、12日、17日、22日、27日为限行时间;
车牌尾号为3、8的机动车,每月3日、8日、13日、18日、23日、28日为限行时间;
车牌尾号为4、9的机动车,每月4日、9日、14日、19日、24日、29日为限行时间;
车牌尾号为5、0的机动车,每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为限行时间。
相关注意事项:
第一,在限行时间上,只限白天不限夜晚,不是全天都限。具体限行时间为每日早7时至晚8时;
第二,在限行范围上,只限城关、七里河两区中心城区道路,不是市内四区都限,也不是所有道路都限。具体限行范围为桃树坪三岔路口以西,北滨河路、靖远路、盐场路以南,南山战备路、工林路、兰工坪路、晏家坪北路以北,武威路、敦煌路、七里河大桥以东范围内所有道路(含上述路段)。
第三,在限行车型上,外地来兰机动车3天内不受限行规定限制,以路桥收费票据为凭。
以下6类机动车不受限行规定限制:
1、军车、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等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
2、公交车、公路客运车、出租车(原单双日运行规定不变)、旅游车以及9座以上(含9座)客车;
3、喷涂统一标识并执行任务的行政执法车辆、邮政专用车辆、清障专用车辆;
4、环卫、园林、道路养护部门的专项作业车辆,殡仪馆的殡葬车辆;
5、运送危重病人等紧急情况确需通行的车辆(事前或事后须向辖区交警大队书面说明并提供证明材料);
6、机要通讯、运送城市重要生产生活物资等其他特殊情况确需通行的车辆(凭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核发的通行手续通行)。
第四,党政机关带头。为促进限行措施顺利实施,通告规定本市各级党政机关每日在限行规定的基础上停驶20%的公务用车;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本市城区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一律停驶(执行公务除外)。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被征地农民补偿标准
省人民政府关于被征地农民参加
基本养老保险的指导意见
鄂政发〔2014〕53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做好我省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城镇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按照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有改善、长远生计有保障。
二、保障范围和对象
本意见的保障范围和对象,是指符合以下五项条件的被征地农民。
(一)承包地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征收;
(二)被征地时持有《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三)被征地时户口在征地所在地;
(四)被征地后家庭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含0.3亩);
(五)年满16周岁。
三、补偿标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被征地农民给予一次性养老保险补偿,其补 1 偿标准按不低于被征地时所在市、州上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3倍确定。
对被征地时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的人员,按照一次性养老保险补偿标准给予全额补偿;对被征地时60周岁以下(59周岁至16周岁)的人员,年龄每降低1岁,补偿标准按全额补偿的1%递减。
四、参加办法
(一)为本意见实施后新产生的被征地农民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的一次性养老保险补偿资金全部划入其个人账户。
(二)被征地时男16周岁至59周岁、女16周岁至54周岁人员,根据国家现行政策,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均应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其中,被征地后在用人单位就业的,应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三)被征地时男60周岁、女55周岁及以上的未参保人员,统一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四)被征地时已年满60周岁的人员,在享受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基础上,再根据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资金,加发个人账户养老金,其计发月数,按被征地时的实际年龄确定。
五、补偿资金的预存和管理
(一)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实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资金预存办法。
征地报批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补偿资金预先存入当地财政部门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财政部门开具预存资金到账凭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征地项目涉及的被征地农民情况和财政部门提供的预存资金到 2 账凭证,出具养老保险补偿资金落实情况的审核意见,作为征地报批的必备要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申报征地报批材料时,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审核意见和财政部门的预存资金到账凭证作为政府报批文件的附件一并上报。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资金不落实的征地项目,征地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征地。
(二)征地项目依法批准后,被征地农民所在地乡镇应将享受养老保险补偿的对象及标准在村(居)民小组予以公示。征地项目依法批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地方财政部门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最终确定的养老保险补偿金额,对预存资金(含利息)实行多退少补。征地项目未获批准的,由财政部门将预存资金(含利息)从预存专户全部返还当地政府指定的账户。
征地项目依法批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财政部门将养老保险补偿资金从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划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规定将养老保险补偿资金记入被征地农民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三)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资金列入征地成本,由当地政府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优先足额安排,不得减免。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资金按照社会保障基金相关规定管理,单独记账、核算,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六、统筹解决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
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解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下发后至本意见实施前已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
(一)被征地农民未获得当地政府养老保险补贴的人员,在其年满60周岁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同时,由当地政府按照不低于所在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其发放养老保险补贴。
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本意见第三条规定的标准一次或分期给予养老保险补偿,并记入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其年满60周岁时,不再发放养老保险补贴。
(二)对本意见实施前已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鄂政办发〔2009〕39号)规定参加了养老保障的被征地农民,应做好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并轨工作。
七、组织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确保必要的工作人员,相关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强组织领导和督查落实,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审核被征地农民的失地面积和享受养老保险补偿的具体对象,并按照职责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相关工作。
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建立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工作落实。发展改革部门加强对城镇化建设中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指导。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审核土地征用的合法性、被征地农民失地面积,并会同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确认应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的对象。农业部门负责征地时农民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界定、核实工作。公安部门负责提供被征地农民的户籍及个人身份信息。财政部门负责协调落实和管理相关资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为被 4 征地农民办理参保手续、养老保险补偿资金记入个人账户和养老保险待遇计发等工作。审计、监察部门负责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监察、公务员管理部门负责对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有关事项
(一)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具体实施细则,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另行制定。
(二)本意见自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此前我省相关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各市、州、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本意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三)本意见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2014年11月27日
第五篇:某县人民政府作的征地拆迁法律意见书
某县人民政府作的征地拆迁法律意见书
征收集体土地拆迁农村房屋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房屋拆迁是土地征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房随地走”的法律政策的体现。征地拆迁是征地在前,征收土地强制拆迁农村房屋,必须做到土地征收合法。
一、征收集体土地拆迁农村房屋的法律依据
房屋是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拆迁房屋必须要具有正当性,即要有法律依据,否则构成对私有财产权的侵犯。当前征收集体土地拆迁农村房屋的法律依据主要有:
1、《宪法》第10条:“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13条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2、《土地管理法》第2条:“……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3、《物权法》第4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
因此,国家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要求征收土地,征收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什么是“公共利益”需要,法律没有规定。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土地征收审批手续,能够批准征地的,只有国务院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故是否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由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判断。
此外征地后的土地利用还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二、征收集体土地拆迁农村房屋的法律性质 农村房屋拆迁的法律性质是征地拆迁,并非独立于土地征收的一项法律制度。国家基于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当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时,农村房屋作为土地上的“附着物”一同被征收,农村房屋拆迁就是集体土地被征收的结果。若把土地征收看作一个过程,则房屋拆迁为其后半程的一个环节。法律不允许不办理土地征收而径直进行房屋拆迁,而是必须适用土地征收制度,而土地征收是先将集体土地征为国有土地,然后再拆迁房屋。拆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房屋下面的土地,并对该片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如果被征收的集体土地上不存在房屋,自然就没有拆迁问题。因此,集体土地上农村房屋拆迁不能适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只能按土地征收程序进行。
三、征收集体土地拆迁农村房屋的法定程序
土地征收行政性程序性都很强。其程序法律上规定不很具体,具体都是在国土资源部门的规章中体现。为了征地后房屋拆迁能够顺利进行,在有些程序中必须进行证据保全公证。具体地说:
第一步:发布预征地通告
县国土资源局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村范围内发布征地通告,告知被征土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征地范围、面积、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安置途径以及征地用途等。通告后抢栽、抢种的农作物或者抢建的建筑物不列入补偿范围。
注:通告有必要进行公证。
第二步:征询村民意见
县国土资源局会同所在的乡镇政府,就征地通告的内容征询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有不同意见的应记录在案,根据村委会或村民提出的意见分别处理并协调解决。对补偿标准、安置途径、补偿方式有异议的,应告知被征地相对人有权提出听证申请,并依法组织听证。国土资源局应将村民对征收土地的意见和听证的材料作为报批的必备材料归档上报。
注:征询村民意见、听证权利的告知和听证会议需要经过公证。
第三步:地籍调查和地上附着物登记 县国土资源局会同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实地调查被征土地的四至边界、土地用途、土地面积,地上附着物种类、数量、规格等,并由国土资源局现场填制调查表一式三份,由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和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共同确认无误后签字。国土资源局应将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签字的材料作为报批的必备材料归档上报。
注:
(1)不能由村委会代替土地使用权人或者房屋等的所有权人签字。
(2)拒不签字的,可邀请被征地所在乡(镇)、村、组有关人员2人以上到场,由公证员对地籍调查情况和地上附着物种类、数量、规格等进行公证,这是证据保全的重点。
第四步:拟订“一书四方案”并组卷上报审批
县国土资源局根据征询、听证、调查、登记情况,按照审批机关对报批材料的要求拟定“一书四方案”并组卷向有批准权的机关报批。
第五步:征收土地公告
县政府应当在收到省或国务院征收土地批准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被征地所在村进行征用土地公告。征用土地公告的内容:
1、征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批准时间和批准用途;
2、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位置、地类和面积;
3、征地补偿标准和农业人员安置途径;
4、办理征地补偿登记的期限、地点。
注:
(1)公告的主体是县人民政府,而不是县国土资源局。
(2)需要房屋拆迁的,应当明确房屋搬迁的期限。(3)必须对公告进行公证。
第六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
县国土资源局根据省或国务院征收土地批准文件批准的征地方案,在征收土地公告之日起45日内以村为单位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予以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内容:
1、被征用土地的位置、地类、面积;
2、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种类、数量;
3、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数量;
4、土地补偿费的标准、数额、支付对象和支付方式;
5、安置补助费的标准、数额、支付对象和支付方式;
6、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和支付方式;
7、农业人员的具体安置途径;
8、其他有关征地补偿、安置的具体措施。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不同意见的或者要求举行听证会的,应当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县国土资源局提出。
县国土资源局应当研究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不同意见。对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举行听证会。确需修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进行修改。
注:
(1)公告、听证及方案的修改情况需要进行公证;(2)房屋的补偿是重点,也是拆迁顺利进行的前提。但是房屋作为地上附着物,如何补偿,法律没有规定。《土地管理法》授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目前我省也没有具体规定。这就要从保护物权的角度,拿出合理补偿方案。包括宅基地的补偿、房屋补偿、搬迁补助及过渡期间的安置等。总之,只有拿出了合理的补偿方案,后一步的补偿安置争议裁决才会获得支持。换句话说,只要拿出了合理补偿安置方案,后一步的补偿安置争议裁决也就会获得支持。
第七步:报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县国土资源局将公告后的土地补偿、安置方案,连同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的意见及采纳情况报县人民政府审批。举行听证的,还要附具听证笔录。
第八步: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县政府将征求意见后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并交由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
注:
(1)《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5条:对县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协调;经协调达不成一致意见的,由批准征地的人民政府依法裁决。
(2)国土资源部《土地征用公告办法》第15条:因未按照依法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进行补偿、安置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上一级地方政府裁决。
(3)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地方案的实施,被征地单位仍应按征收土地方案按期交付土地。
第九步:土地补偿登记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应当在征收土地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土地承包合同)到指定地点办理征地补偿登记手续。
注:(1)根据《土地征用公告办法》第6条,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未如期办理征地补偿登记手续的,其补偿内容以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查结果为准;
(2)“两公告一登记”是征收土地的核心程序,将地籍调查与附着物登记和两次公告进行证据保全公证,就是为依法强制拆迁房屋责令交付土地作准备;
第十步:实施补偿安置方案和交付土地
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规定,征收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对于失地农民的费用还应当包括社保资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就按征收土地公告规定的期限交付土地。在实施中,没有争议的,可以通过签定《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予以确定。
四、关于征收集体土地拆迁房屋的强制措施
在实施土地征收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被征收的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不愿意被征收或者因补偿安置不满意而阻挠征收。土地征收完成了上述程序,就已经具备了强制拆迁房屋依法征收土地的条件。《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的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阻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注:
(1)、拆迁房屋是交付土地的前提,拒不拆迁房屋实际上就是拒不交付土地。因此,拆迁房屋是新的所有权人为了实现征收集体土地进行开发建设目的必然采取的手段。按现有法律,有权机关批准了征收土地,实际上就等于批准了拆迁房屋。
(2)、拒不领取补偿、安置费用的,可以将补偿、安置费用向公证机关提存,并告知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和其他权利人。
(3)、对房屋强制拆迁前,就由中介评估机构对房屋进行实地勘查评估,并申请公证机关对房屋进行摄影拍照以及对房屋内的物品进行清点登记,进行证据保全公证。(4)、在申请法院强制拆迁时,国土部门应当先向被征地单位或村民发出《限期交出土地决定书》,进一步明确交付土地的时间,同时也是给了一个宽限期。
(5)、强制执行只能申请人民法院进行,不能由行政机关强制执行。也就是只能依靠司法强制措施,即作为非诉行政案件申请法院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责令交出土地的强制措施包括强制拆迁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