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循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时间:2019-05-14 09:5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断推进循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断推进循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第一篇:不断推进循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不断推进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QQ日报 2010-06-21 07:40

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精神,解决好XX这样一个欠发达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新部署新要求,必须坚持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这是XX撒拉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稳步推进农村经济。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和地委、行署关于现代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的部署,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围绕创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的目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5000万元,在园区露天和温室内引进2-3个高附加值的果苗和蔬菜,进行试验试种;搞活管理机制,吸引更多种植大户及能人、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依法推进土地流转步伐,通过建立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土地流转奖励机制等政策措施,使土地流转面积占总面积的20%以上。围绕创建全省农区畜牧业示范县目标,加大投入扶持“八个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实施畜用暖棚、养殖小区、畜禽良种改良和岗察乡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提高畜牧业规模效益;加大清真牛羊肉加工企业和水产养殖项目的扶持力度,在农畜产品精加工和库区水产养殖上实现新突破。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启动文都乡麻日村等示范村建设,深入开展公路沿线、乡镇政府所在地、旅游线路的村容村貌和道路交通整治工作。围绕创业促就业目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劳务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出台扶持和奖励政策,在内地和东部沿海大、中城市打造30家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撒拉人家”餐饮品牌。县内积极培育撒拉族刺绣、宁巴石匠、黄河石画等劳务经济品牌;积极支持我县境外经商人员以注册贸易公司等形式发展国际商贸业,开辟中东穆斯林国家劳务输出市场,充分发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融资平台作用,确保劳务输出保持在4万人(次)以上。

二、依托特色优势,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加大对规模企业的指导和扶持力度,积极推行县级领导和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设立“工业发展基金”,扶持发展甲秀、白驼、雪驰等龙头企业提升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完成核心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引企入园的优惠政策,确保金路、雪驰、博艺等民族特色工业企业入驻,项目建成投产见效。千方百计再促成3至4家有规模的工业项目入驻园区,使工业集中区尽快形成规模和产生集聚引领效应。通过厂房租赁、入股等形式积极盘活闲置资产1亿元以上。

三、扩大品牌效应,着力发展旅游经济。高标准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撒拉人家”品牌建设等发展规划,为旅游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大力实施“西提东育”战略,促进西线骆驼泉、民俗展览馆、**故居等王牌景区提档升级的同时,精心开发包装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安多天然佛塔、五山池等特色景点,培育东线特色旅游线路。依托民俗文化,吸纳民间资本,培育发展“撒拉人家”、“藏家乐”、刺绣等旅游产业。强势推介撒拉族绿色家园,扩大旅游品牌知名度,及早着手筹办环湖赛XX赛段、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节庆赛事活动,强势推介“撒拉族绿色家园”品牌。同时,做好省内外重点景区旅游线路对接工作,不断扩大旅游消费市场。

四、创新经营理念,巩固提高城建水平。抓好规划编制。修编完善县城总体规划,突出抓好县城至街子三岔“十里经济带”、沿黄景观带、重点集镇、水上娱乐码头建设等规划编制工作。抓好县城建设。投资2亿元实施县城污水管网配套,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及“十里经济带”沿街改造、南滨河路等扩城提位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强力实施“穿衣戴帽”、“绿化美化”等改造工程,提升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抓好小集镇建设。进一步加强街子、白庄、文都等集镇农贸市场、商场、车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集镇美化亮化工程,综合整治集镇“脏、乱、差”现象。重视集镇“文化”工程建设,积极创建一批特色集镇和生态文化名村。抓好城镇管理。加强对县城规划、建设的监督,做好环境卫生、园林管护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市容市貌整治联动机制,结合县城和集镇“创卫”工作,大力开展“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县城文明”两个提高活动。依法严惩违反城镇秩序、破坏市政公共设施等行为,促进县城文明整洁、安全有序。

五、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一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控辍保学为重点,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确保明年“两基”迎国检顺利验收。积极支持“一乡一个幼儿园”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学校管理和校长队伍建设,全面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确保师生安全。二是以加强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村医规范化管理为重点,加快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三是完善和落实五保供养、受灾群众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各项保障制度,切实做好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四是深入开展文明县城、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三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

六、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巩固社会稳定局面。严格按照上级维稳工作部署和要求,继续深化寺院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寺院民主管理规范化试点工作,推进寺院常态化管理。继续坚持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规范信访程序,认真落实县级领导、乡镇、部门信访接待日制度,严格执行县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包案责任制,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案件,确保社会面的和谐稳定。继续抓好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严打”整治斗争,重点打击“两抢一盗”和农村黑恶势力,努力提升公众安全感。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XX”建设和争创“三无县”活动,不断巩固“省级平安县”成果。(作者:中共XX县委书记XXX)

第二篇:奋勇争先再创一流全力推进和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奋勇争先再创一流

全力推进和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和平镇地处淮安市区“南大门”,北与武墩镇毗邻,东接盐河镇,南与洪泽县相连,西濒日出斗金的洪泽湖,长深高速公路、宁连一级公路、“330”省道、苏北灌溉总渠和入海水道穿境而过,素有“水上立交”、“鱼米之乡”、“滨水福地”的美称。2007年以来,和平镇党委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群,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推进富民壮村强镇”为总目标,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争先进”总要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凝心聚力,奋力攻坚,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区排名榜首,全市排名进位明显,先后获得“清浦区2011目标管理一等奖”、“清浦区2011招商引资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淮安市2012五一劳动奖”等荣誉称号。

一、“三农”事业实现重大进展

和平镇是全国著名的优质粳米基地,具备优越的农业生产基础。“十一五”期间,和平镇强化农业服务工作,积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观光农业、现代化农业迅猛推进。一个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和平新模式已日渐成熟。未来五年将继续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完

善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打造标准化粮田,发展观光高效农业。积极鼓励引导现有高效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增强农业抗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工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

工业强则经济强。和平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之以恒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把工业经济作为立镇之本、强镇之基、富民之要,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范化的思路,推进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壮大,形成了医药、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多门类支柱型产业格局。

随着镇工业集中区的建立和市工业园区的伫立,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工业经济不断翻番。镇工业集中区位于镇区东北,规划征地1000亩,一期开发核心区470亩。现已建成区内水泥路面8000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1.5公里,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500米。集中区内的水、电、通信等配套设施齐全,基本实现“六通一平”,能够满足进区企业的生产、生活需要。

中石化、诚意药业、纳科科技、广和管桩等亿元以上项目的成功落户更是开启了和平镇工业化建设的新征程,全镇正在向新型工业化强镇昂首迈进。2011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亿元,同比2007年增长105%;财政收入6146万元,同比增长925%;列统企业产值16.8亿元,开票销售16.2亿元、利税5100万元,分别增长615%、627%、463%;共引进淮安热再生环保材料、正方墙体保温材料、新铭建材、广和管桩、精密机械等28个质态好、回报率高的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完成协议引资额26亿元,重点项目到位资金7.65亿元,注册资本金1.15亿元,注册外资到账2700万美元。这些项目的引进成功,成为我镇未来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有力的经济支撑点。

结合当前实际和发展状况,审时度势,科学研判,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总量增一倍,财政翻两番,建成卫星镇,全区保先进,全市争一流”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末,全镇生产总值超过23亿元,比2010年净增1倍以上;财政总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两番,超过1.5亿元,力争实现1.8亿元。围绕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产业抓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着力推进产业集聚。2012年末确保全部投产达效。完成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任务,全面打造现代化工业集中区。注重发展村级工业,到2015年末,确保引进年纳税不低于50万元的“总部经济”10家以上,全镇工业总产值确保达到50亿元,新增列统企业10户,开票超亿元企业1-2个,利税超千万企业2-3户,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招商环境实现重大改观

自2008年以来,和平镇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来抓,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树立了一切为了招商,一切服从招商,一切服务招商的理念,对引资企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内容涉及土地、税收、规费、服务等重要环节,同时,全面推行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坚决落实服务承诺制、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严格追究制,在全镇上下形成了亲商、富商、安商、乐商的共识和氛围。实现了全镇上下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思想转变。全镇经济社会全面提速赶超,2011位列全区榜首。“十二五”时期,全镇将在招大引强、项目倍增上务求突破,确保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力争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2—3个。积极搭建招商平台,以优质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感召人,让和平成为项目想进来、企业稳得住的投资福地。

四、集镇建设实现大突破

和平镇依据功能定位,强力推进集镇三大板块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第一、第三”板块房产、商贸、休闲三产项目市场运作稳步进展;投入3000万元,全面推进集镇“五横五纵”路网建设,府前路、二支路、泉秀路一期、为民路一期路段已竣工通行,加大农民集中居住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完善了功能配套。随着集镇工作快速推进,集镇面貌全面改善。小康路路面沥青铺设、街道立面出新、店招店牌安装、集镇线网入地改造工程已经完工。投入300余万元,建成8000平方米的市民绿化广场和3000平方米的主出入口景观工程,实施小康路人行道压模与绿化工程,提升了集镇亮化、绿化形象;秦墩村群众已相继入户居住金康花园安置小区。集镇建设和环境综合提升工作得到了市、区政府的充分肯定,已顺利通过市政府和省建设厅组织的规划评审,被

确定为江苏省30个重点中心镇之一。

“十二五”是和平镇发展加速赶超、大有作为的重要五年,是实现“富民壮村强镇”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和平镇将紧紧围绕“十二五”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把和平建成“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示范镇和令人向往品质一流的商住休闲之地。2015年末,集镇人口规模达1.5万人。加大集镇开发招商力度,运用市场化手段,全力推进集镇三大板块建设和三产服务业发展。府前路板块:富康小区建成使用。以小康路、泉秀路和为民路为轴线的公共服务核心区完成90%规划建设任务。建设新的商贸市场和商业用房。注重集聚连锁店、专卖店和总经销等行业,着力发展名品、精品专卖、美食、娱乐等特色服务业。金康花园对面板块:星级餐饮、宾馆确保建成使用。加快发展物流、建材等重点服务业,建成和平村建材市场。二河风光带板块:开放式星星湖公园完成建成。利用二河风光、地热等优越的地理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为中心的生态休闲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同时发展星级宾馆酒店、会展中心等高档服务业,提升镇域接待服务水平,形成园区策应经济。提升集镇整体形象,打造名镇、名校、名院“三名”集镇品牌,完成集镇休闲绿化广场建设,打造集镇循环绿色通道,实现镇村交通公交化。

五、社会事业实现大发展

过去的五年,和平镇自警自励,不懈不怠,忘我奋斗,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和平镇中心小学加入市实小教育集团顺利推进,市二院集团和平分院已建成使用,和平派出所新建了办公大楼,计划生育工作以世代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统筹推进,民政保障工作切实开展,镇内实现村村通、组组通公路,建成室内多功能文体活动中心,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和平镇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邀请了国内外一流的设计单位开展集镇与环境保护规划设计,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绿化美化以及污水处理等工程,经过镇村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已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镇验收。

“十二五”时期,和平镇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作为镇党委的工作根本。2013年前,确保完成名校、名院规划建设任务和教育先进区创建任务,让和平人民切实享受到优质品牌教育和优质卫生医疗服务。

滨水福地,未来之城。和平镇正乘着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大潮,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舟共济,扬帆起航,以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大有作为的坚定决心,勇立潮头,争创一流,朝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齐驱并进的现代化新城镇快速迈进,为和平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和建设一个富庶美丽宜居的新家园而努力奋斗。

(和平镇王勇)

第三篇:快推进张掖经济社会新跨越发展的思考

快推进张掖经济社会新跨越发展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张掖市委二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紧跟全省跨越步伐,实现张掖发展新跨越,并将采取力度更大、办法更多、举措更实的政策,进一步促进其加快发展。可以说,“十二五”张掖面临千载难逢的黄金发展期,如何继续合力推动,充分发挥叠加效应,实现洼地崛起,值得分析与思考。

一、发展现状∶增长提速、结构优化,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随着一系列促进张掖加快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政策效应加速显现,张掖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发展步伐稳步加快。在不断降低能源消耗、重视生态保护和依法有序进行资源开发的前提下,“十一五”以来,突出发展要务,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壮大产业实力,张掖市国民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十一五”时期,生产总值跨过200亿元大关,达到212.7亿元,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增幅高出“十五”时期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稳步加快。

(二)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十一五”以来,张掖整体经济在稳定增长的同时,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增加较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1、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2:34:34调整为2010年的29.3:35.5:35.2,一产业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5个和1.2个百分点。就业结构方面,张掖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2005年的51.1∶13.4∶35.5调整为2010年的50.9∶23.8∶25.3,从业人员不断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城乡结构方面,张掖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3%上升到2009年的35.5%,提高2.5个百分点。所有制结构方面,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8.6个百分点,达到49.1%。

2、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张掖市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6.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26亿元,年均增长24.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3.2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58亿元,年均增长18.4%。财政支出由2005年的15.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5.8亿元,年均增长34.1%。

3、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张掖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由2005年的1.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48亿元,年均增长36.9%。利税总额由2005年的3.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15亿元,年均增长28.9%。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5年的125.8%提高到2010年的201.42%,提高75.62个百分点。

4、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多。张掖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7595元增加到2010年的10855元,年均增加652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751元增加到5575元,年均增加365元,增长8.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2005年的6020元增加到2010年的12634元,年均增长15.9%。

(三)产业支撑日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以节水、绿色、生态、安全为方向,以现代农业为引领,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工程、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张掖市农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36.3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2.33亿元,年均增长5.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粮食播种面积由187万亩增加到222万亩,增加35万亩。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增产增收,总产量突破100万吨,由2005年的87.3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09.23万吨,年均增长4.6%。大牲畜存栏由2005年的53万头增加到2010年的70.5万头,增加17.5万头。玉米制种、马铃薯加工、肉牛养殖、高原夏菜、设施葡萄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34个,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55万亩,骨干龙头企业达到132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5%,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92个,形成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工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抢抓政策机遇,全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步伐,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工业已成为张掖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增加就业的重要领域。“十一五”以来,累计建成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上3000万元的重点工业项目11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21户发展到160户,年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10户增加到2010年的27户,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影响作用显著。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4.3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5.4亿元,年均增长2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5.4亿元,年均增长25.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2%提高到2010年的2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125.8%提高到201.4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6.3%提高到47.4%。工业已成为支撑张掖市经济加快发展的产业主动力。

(四)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张掖市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准确把握中央投资重点和领域,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强化发展外贸经济,“三驾马车”全面提速,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特征日益显现,消费和出口规模稳步扩大,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张掖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5年的60.4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6.5亿元,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五年间,累计建成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11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7.5亿元,比“十五”时期累计投资总额增长1.04倍,年均增长15.9%。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建成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有效扩张了电力、农副食品加工、冶金等产业规模,有力提升了技术装备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十一五”以来,是张掖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时期,也是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最多、效果最好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等因素的影响,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张掖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30.9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7.7亿元,年均增长16.9%,增幅比“十五”高4.8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由25.75亿元增加到56.7亿元,年均增长17.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由5.23亿元增加到11亿元,年均增长16%。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市场热点商品旺销。住房、通信等消费不断增加,电脑、汽车等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娱乐、健身等热点消费持续升温。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张掖市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张掖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1001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5922万美元,年均增长42.7%。

出口产品体现区域特色,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柠檬酸、番茄酱、脱水蔬菜、硅铁、马铃薯雪花全粉等成为张掖拳头出口产品,出口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型为主转向深加工品为主,形成了较强的出口发展后劲。在出口较快增长的同时,利用外资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荷兰爱味客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大企业纷纷到张掖投资兴业。

(五)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十一五”以来,张掖基础设施建设步入了快速推进时期,一大批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重大项目建设相继建成,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全面改善和加强,为张掖加速崛起积蓄了发展后劲,构筑了坚实的支撑。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军民合用机场开工建设,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连接周边地区主干道全部贯通,“居中四向”的立体交通框架和路网结构基本形成。以黑河流域近期治理为重点的150多项水利项目顺利实施,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等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大孤山、小孤山等29座中小型水电站建成发电,新增装机67.6万千瓦,城乡电网改造项目全面完成,电力供应水平进一步提高。火电一期、钨矿采选、巨龙建材新型干法水泥、荷兰爱味客马铃薯全粉等220多个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为加快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趋势前瞻∶机遇叠加、面临挑战,发展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五年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周期的回升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处于发展方式重大转型时期,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及绿色增长成为关注热点,经济社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张掖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从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更快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批复实施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在产业优化升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及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张掖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了巨大支持和新的动力;国务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实施,将加速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有利于张掖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全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张掖在河西走廊“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更为明显,在通道经济和战略走廊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条件更为优越;“十一五”时期张掖经济快速发展,为“十二五”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临的挑战。一是来自自身发展的压力。张掖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弱、财政穷、就业难的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变化,仍处于扩大质量、调整结构、夯实基础、强化保障、加快发展的阶段,争先进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压力增大。二是来自生态环境的压力。祁连山、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加大。三是来自区域内竞争的压力。周边地区的竞相发展,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吸引力日趋增强,对张掖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四是来自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十二五”时期,张掖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协调多方利益和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难度越来越大。

未来五年,张掖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利好形势。应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顺应发展潮流,抢抓发展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推动张掖市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发展。

三、对策建议∶准确定位、把握着力点,实现发展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尽管未来张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只要张掖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把政策机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困难挑战转化为发展驱动力,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奋力而为,就一定能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实现张掖经济社会新跨越。

(一)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劳动力和产业等优势,突出区域特色,突出发展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按照“一心、两带、四区”空间布局,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生态品牌,建设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大市建设;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生态、安全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大市建设;借助立体枢纽通道,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旅游和现代物流业五大支柱产业,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推动通道经济特色市建设;发扬民族和睦团结的优良传统,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强化生态、人文、特色张掖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宜居宜游宜商绿洲城市。

(二)加速培育产业支撑。依托本地资源,高起点、特色化,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玉米制种、马铃薯、葡萄、高原夏菜、肉牛等特色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设施,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立足后发优势,拓宽发展领域,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围绕国家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建设步伐,努力把张掖建成河西新能源基地重要支撑点;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充分发掘矿产资源优势,抢抓国办47条支持建设“张掖钨钼生产基地”的机遇,加快钨钼资源开发,推进深加工项目建设,培育钨钼冶金新材料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加快铁矿整合步伐,大力实施铝镁合金、锶镁合金、铬铁等重点项目,培育矿产资源加工转化产业集群,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建材、冶金、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工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通道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和战略性新型产业来培育,高起点修编张掖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三)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合作,促进组团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坚持互利共赢、合作发展,加强与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周边地区的合作,深化与酒嘉(酒泉、嘉峪关)、金武(金昌、武威)等省内地区合作,积极融入河西新能源基地、河西冶金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建设,共同建设区域经济合作区,通过设立“园中园”、开辟“项目特区”,为周边地区矿产、农畜产品资源加工转化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工商联、商会、企业和民间贸易组织的纽带作用,广泛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民间经济贸易,拓宽合作空间,推动通道经济发展。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投资合作,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渠道。

(四)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促进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健全完善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切为发展让路、一切为项目服务的良好氛围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市场平台、融资平台等各类服务平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建立健全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考核体系,强化工作责任,加大督促检查,加强激励约束,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张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第四篇: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Stepping up Efforts to Push for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in Tibet

中国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巡视员 王心怀

Wang Xinhuai

Inspector from the Division for Regional Economy of China’s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第四次、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推动力。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西藏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1—201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139.2亿元增至507.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6.1亿元增至36.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83.3亿元增至46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49亿元增至180.8亿元,分别增长了2.6倍、5倍、4.6倍和2.7倍。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980元和4138.7元,分别是2001年的1.9倍和2.9倍。十年间,农牧区贫困人口从64.3万人减少至1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9.7%降至7.4%。到2010年底,西藏实现了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所有乡镇和80%以上行政村通公路,全区住房条件较差的140万农牧民全部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屋。三是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青藏铁路的开通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林芝、阿里、日喀则等支线机场的建设完成,使西藏7个地市中有6个实现了通航。墨脱公路顺利贯通,解决了全国唯一一个县不通公路的问题。四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西藏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27:23:50调整为2010年的13:33:54。特色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等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5100牌矿泉水、圣鹿牌食用植物油、甘露牌藏药等特色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世界屋脊、神奇西藏”的旅游主题形象不断提升,旅游业已成为产值最大、增速最快的支柱产业。2010年西藏接待游客总量已达到685万人次。五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正在迈向全面治理新阶段。中央政府先后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4590万亩天然草场得到保护与恢复,1800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2009年,中国政府批准实施了总投资155亿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西藏生态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Since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ibet in 1951,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In this new centur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held the fourth and fifth central working conference on Tibet, formulated a series of special preferential policies and invested huge human,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These efforts have lent a strong impetus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ibet.Thanks to strong support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s well as the joint efforts and hard work of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ibet has mad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in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regional economy has maintained rapid and sustained growth.From 2001 to 2010, Tibet’s GDP soared from 13.92 billion yuan to 50.75 billion yuan, a 2.6-fold increase.Local budgetary receipts rose from 610 million yuan to 3.67 billion yuan, a growth of 500 percent.In

2010,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in the region reached 46.33 billion yuan, growing by 460 percent from 8.33 billion yuan in 2001.The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totaled 18.08 billion yuan in 2010, up 270 percent over 4.9 billion yuan in 2001.Seco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have been greatly enhanced.In 2010, the per-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in Tibet stood at 14,980 yuan and the per-capita net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was 4,138.7 yuan, 1.9 times and

2.9 times that of 2001, respectively.Over the last ten years, the number of people suffering from poverty in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was reduced from 643,000 to 180,000, and the incidence of poverty decreased from 29.7 percent to 7.4 percent.By the end of 2010, Tibet had also realized broadband coverage in all townships and telephone communication in all villages.All townships and more than 80 perc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Tibet now have access to highways.A total of 1.4 million farmers and herdsmen living in poor conditions have moved into comfortable houses.Third,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energy and water management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ended Tibet’s history of being without railways.The Nyingchi Menling Airport, Ngari Gunsa Airport and Xigaze Peace Airport have been completed and put into use, making possible air routes among six of Tibet’s seven prefectures and(prefecture-level)cities.With the comple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Medog Highway, China’s last “isolated” county has also been connected to the country’s highway network.Fourth, competitive industries with local features have been making new progress.With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added value of Tibet’s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ccounted for 13, 33 and 54 percent of the region’s GDP respectively in 2010, compared to 27, 23 and 50 percent of the GDP in 2001.Leading industries, such as the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and livestock produc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have begun to take shape.Specialty products, such as “5100 Tibet Glacier Spring Water,” Shenglu Edible Oil and Ganlu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 have witnessed a rapid growth in sales revenue.Tourism in Tibet, with the advertising slogan “Magical Tibet – roof of the world,” has become the fastest growing pillar industry with the greatest output value.In 2010, a total of 6.85 million person-times visited Tibet.Fifth,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dvancing to a new stage of overall management.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carried out projects to convert farmland into forest and pastures into grassland, and protect the natural forests.All together, 45.9 million mu of natural grasslands have been conserved and recovered, and 18 million mu of natural forests have been effectively protected.Tibet is also home to 45 nature reserves, accounting for 34.4 percent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the region.In 2009,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pproved the “Plan for Ecology Safety Barrier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ibet(2008-2030),” with projected investment totaling 15.5 billion yuan.Since then, Tibet’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as entered a new historic stage.虽然这些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等制约,目前仍然面临着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牧民的需要。为促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尽快解决发展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去年,中央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未来十年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和支持政策。今年7月,中国政府批准了 “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计划安排226个建设项目,总投资3305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931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资1384亿元,涉及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的建设,将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到2020年,西藏将呈现出一派更加美好的发展景象,农牧民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将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如期实现。为此,中央政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支持。

For the past years, Tibet has mad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in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however, due to limits of natural,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it still faces some special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natural disasters are frequent,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are rather difficult, competitive industries with local features are still in their infancy and basic public services such as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cannot yet satisfy the need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In order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and lasting stability in Tibet, and solve these special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pened the fifth central working conference on Tibet last year, which outlined the guideline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ibet in the next decade, and made clear the objectives, important projects and supporting polices over the ten years.This Jul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pproved a development plan for Tibet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which includes 226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infrastructure, competitive industr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with regard to people’s livelihoods.These projects, involving a total investment of 330.5 billion yuan, will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ibet’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By 2020, Tibet will present itself with better development: the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will be even higher, the ability to provide basic public services will be close or equal to the national average, infrastructure will be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 ecology safety barrier construction will deliver good results, and the objectiv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will be realized on schedule.For this goal,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give more suppor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一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将在2013年前全面解决西藏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在未来五年内全部完成游牧民定居和农民的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对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实行 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优惠政策,到2015年使西藏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建设好各级医院和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西藏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让西藏各族人民能够实现“病有所医”。实行更全面、更高标准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 度,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12年前,将对农牧区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 实现社会养老保险。

First, 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nd improving our ability to provide basic public services.The drinking water safety issue in all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will be solved by 2013.In the following five years, we will provide permanent housing for all nomads and renovate all dilapidated houses for farmers.We will

vigorously develop preschool education, provide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childre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to enjoy free food, lodging and tuition during their compulsory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raise the gross enrollment rate of Tibet’s high schools to 80 percent by 2015.With hospitals and health centers at all levels, we will further improve the medicare system based on free medical care in farming and pasturing areas, so that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ibet will have access to medical care.We will implement basic pension, medical, unemployment, industrial injury and maternity insurance systems for urban employees, and increase minimum living standards for urban residents.By the end of 2011, th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will cover all residents over 60 years old in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二是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保护好西藏的碧水蓝天。将生态自然修复功能与工程治理结合起来,实施包括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在内的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保护好大江大河源头区、草原、湿地、天然林和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好高原原生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 草等政策,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提高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让西藏美丽的森林、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Second, enhanc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afeguarding Tibet’s clear water and blue sky.We will combine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with pollution control, carry out a number of key ecological projects including those for ecology safety barrier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ibet, and protect sources of large rivers, grasslands, wetlands, natural forests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especially native plateau vegetation and wildlife.To preserve beautiful forests and grasslands in Tibet, we will continue to implement policies of converting farmland into forest and pastures into grassland, establish a reward mechanism for grassland eco-protection,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national public forests.三是加快建设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到2015年基本实现西藏县县通油路;建设四川至西藏铁路,使各族人民出藏通道更加便捷;提高已通航机场的保障能力和技术水平,完成那曲机场新建工程,使西藏7个地市全部实现航空运输。加快能源电力建设,到2012年完成青海至西藏直流联网工 程,实现西北电网向西藏电网供电,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缺电问题;支持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尽快使西藏自主供电能力有较大幅度提升。建设一批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和灌溉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尽快解决农牧区工程性缺水的问题;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一批优质供水工程。进一步改善通信基础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提高通讯保障能力。

Third, speeding up construction of major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energy and water management.By 2015, all counties in Tibet will have access to asphalt roads;a railway will be constructed to link Tibet and Sichuan Province so that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here can enjoy a more convenient way to go out;airport capacity and technology will be improved and a new airport will be built in Naqu so that air routes are realized among all Tibet’s seven prefectures and(prefecture-level)cities.Meanwhile, we will speed up energ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The Qinghai-Tibet grid interconnection project will be finished by 2012, which will link the Tibetan grid to the northwest grid and fundamentally solve power shortages in Tibet.We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such as solar and geothermal energy source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ibet’s energy independence as soon as possible.A number of key water projects and

irrigation facilities will be constructed to improve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olve water shortages in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as soon as possible.Drinking water sources will be protected and a number of high-quality water supply projects will be carried out.We will further improve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to better guarantee communication.四是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充分挖掘西藏高原农牧业特色资源优势,支持高原绿色食品饮料、药材、藏毯、传统缎绣等特色产品以及乳制品的开发和生产,培育一批著名品牌。将旅游与文化、生态相结合,打造青藏高原特色旅游精品路线,扶持农牧民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让广大农牧民从旅游开发中增加收入。

Fourth, cultivating a number of competitive industries with local features.We will take full advantage of farming and pastoral resources with local featur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Giving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specialty products such as green food & beverage, pharmaceuticals, Tibetan carpets, traditional embroidery and dairy products, we will strive to cultivate local brands.Combining beautiful scenery with culture and ecology, we will promote quality travel routes with local featur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Farmers and herdsmen will get support to develop rural and ecological tourism businesses, which will also increase their income.五是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中央政府将继续对西藏实行特殊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除关税和进口消费税、增值税外,在西藏征收的其他各项税收全部留给西藏。全面保障西藏的教育、卫生、政府运转等基本经费支出,切实保障各类重点事项的财政支出需要,大型公益性项目的建设资金由中央政府承担。支持西藏金融业发展,对在藏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各类贷款给予补贴,帮助西藏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创造条件让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西藏设立更多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不断加大对西藏的投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外资、民间 资本到西藏投资。同时,中国还实施了经济发达地区支援西藏发展的政策。今后10年内,有17个省市分别对西藏的7个地市从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支援。初步统计,到2015年将安排各类援助项目1600多个,援助资金140多亿元,重点援助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建设,帮助西藏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对管理、技术人员和农牧民进行培训。

Fifth, adopting more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ward Tibet.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continue to implement preferential financial and tax policies in Tibet.All taxes imposed in Tibet, excluding tariffs, import consumption tax and value-added tax, will be given to Tibet.We will ensure basic expenditure for education, health and government oper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fiscal spending on various important issues.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provide funds for construction of large public welfare projects.We will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Tibet.Subsidies will be provided for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ibet to issue various types of loans.We will help establish local commercial banks in Tibet and create condition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set up more branches and service outlets in Tibet.We will give further support for investment in Tibet, and attract more foreign and private capital to Tibet.Meanwhile, China has been carrying out the “pairing-up” support program, where thos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help to develop Tibet.Over the next decade, 17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will provide personnel, technological and financial support to Tibet’s seven prefectures and(prefecture-level)

cities.According to the preliminary statistics, a total of more than 1,600 aid projects, with an investment of over 14 billion yuan, will be carried out by 2015.They will largely aim to improve infrastructure in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as well as municipal facilities, develop social programs covering education, health and culture as well as competitive industries with local features, and provide training for manageri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s well as farmers and herdsmen.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西藏的支持力度,为西藏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西藏广大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发展经济、追求幸福生活的积极性,努力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坚信,未来的西藏经济发展将更加繁荣,社会建设将更加进步,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provide more support for Tibet and create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its development.We will give way to the intelligence of Tibetan people and their enthusiasm to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seek a happy life.We will strive to help Tibet realize leapfrog development along the track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We firmly believe that the future of Tibet will witness a more prosperous economy, its social construction will make greater progress, and its people will live a better life.

第五篇: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汇报发言

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汇报发言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勇争先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汇报发言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 两年多以来,面对史无前例的灾难和困难,**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和**倾力援建下,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两个加快”、市委“三个加快”决策部署和“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要求,夜以继日,只争朝夕,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工作,使**基本渡过了矛盾最集中、局面最困难、处境最艰难时期,夺取了灾后重建的重大阶段性胜利。继今年5月全省灾后重建现场会**荣获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省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殊荣之后,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GDP13亿元,增长40.2%,在全省181个县区增长幅度排名第二;固定资产投资86.9亿元,增长120.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9亿元,增长9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66.8%;工业技改投资8.2亿元,增长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7亿元,增长14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2元,增长38.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增长27.5%。全县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现就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作一汇报发言: “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

一、认真审视县情,锐意解放思想,切实增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通过两年多以来的灾后重建,全县社会政治大局和谐稳定,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基础设施加速恢复提升,城镇建设有力推进,对外开放有效开展,产业体系构建和经济发展进程加快,灾区群众妥善安置,灾区面貌大为改观,廉洁阳光重建全面推行,党的建设显著加强。这些重大阶段性胜利,无不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无不得益于全国人****省的倾力援建和支持,无不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无不得益于兄弟县市区的大力帮助。两年多来的重建成果,夯实了**未来发展基础,积蓄了巨大发展能量,为**全面可持续发展带来绝好机遇。通过形势分析判断,**面临以下“七大机遇期”。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机遇期。虽然当前**经济

总量不大,但灾后重建积蓄的巨大能量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新天地、新区域、新机遇。未来两三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经济将在原地起跳基础上实现攀高跨越、提升发展。二是**优势产业协调发展的机遇期。虽然当前**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旅游业正着力恢复,但灾后重建带来的巨大能量,行政区划调整提供的巨大空间,援建变对口合作机制带来的巨大机遇,将加速**优势产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构建灾后工业体系,有力推进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承接**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将加快**工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另一方面,要极大助推**旅游发展,将**打造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一个能吸引旅客、留住游客,彰显民族特色的**川。三是城镇化快速发展机遇期。虽然当前**城镇化进度远远低于全省、全市的水平,但随着新县城和乡镇场镇基础设施不断配套完善,城镇向农村辐射能

力逐步增强,**城镇化水平将极大提升。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期。未来两三年,将对**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为目标,努力建设全市、全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五是民族团结繁荣进步的机遇期。**民族团结融合对**发展至关重要,行政区划调整为**未来发展提供了空间,带来了机遇。同时,**持续快速发展将迅速带动新划入乡镇的发展,实现**民族团结繁荣共同进步。六是民生持续改善的机遇期。灾后重建民生优先,随着民生持续改善,未来两三年,将实现灾后重建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必将不断提高。七是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的机遇期。未来两三年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关键时期,随着**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强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综合竞争力将显著提升。

“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在

看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绝好机遇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仍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灾后重建资金缺口大、持续改善民生任务重、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多、精神家园重建道路长”等系列困难和问题。**灾后重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不进则退,不快则退”,“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过程,是**党组织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得以考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必须坚持把灾后重建作为加强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主阵地,认真审视县情,锐意解放思想,按照省委和市委的要求,力争灾后重建发展工作始终走在极重灾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最前列,全力实现“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实现“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目标。

“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

二、全力狠抓八件大事,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2010年是“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的攻坚之年、决胜之年、大见成效之年。我们在准确把握、科学判断**重建和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将继续保持灾后重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良好势头,集中力量狠抓八件大事。

“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加快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增强**未来发展后劲。**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两年灾后重建,工业经济发展较震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作为**未来工业发展基础,正按照“一区三园”模式顺利规划建设。其中,作为核心区的**—**产业园已初具规模,首期启动的1.2平方公里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入园企业33家,协议引资19.33余亿元,并全面开工建设,其中5家已竣工投入试生产;**—香泉片区已完成规划;安昌西片区正加紧规划。今

年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增加5户,达到32户,已超过震前水平;新引进项目16个,到位资金7.77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虽然与**其他县区以及川内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但是**将围绕市委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工业强市”的战略,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县的决定》,大力实施工业“1231”工程,以**-**经济开发区作为发展特色工业的重要载体,支持农特产品加工、新型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产品五个重点产业的发展,优化“一区三园”布局,尽最大努力优化整合资源,大力支持培育地方优势支柱产业发展,加大工业招商力度,加快要素保障和配套建设,帮助入园企业尽快建成投产达产,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工业发展跨越提升,力争实现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的总体目标。

“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大禹故里,中国羌城”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作为

**未来最具带动力的产业,是**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目前,灾后旅游产业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扎实推进,6个重建项目已全部开工,今年上半年,震后全省首个按4A级景区标准建设的药王谷景区于3月开门迎客,九皇山景区于7月开始营业,**地震遗址保护和地震纪念馆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老县城遗址已实现试开放。我们将把**旅游作为充分展示灾后重建成果,展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形象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拓展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能力,开发旅游产品,增加旅游附加值,抓好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促进景区提档升级,完善寻**4A级景区建设规划,扎实开展药王谷4A级景区和吉娜羌寨2A级景区申报,把新县城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打造,把安曲沿线、九黄环线沿线作为重要旅游走廊打造,形成新县城、地震遗址、唐家山堰塞湖等系列中国旅游品牌,使**成为全省、全国乃至

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产业化示范作用。**地处山区,农业现代化基础薄弱,通过两年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上半年,**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产品交易中心一期已顺利建成,该项目占地550余亩,总投资2.8亿元,完全建成后将成为**乃至西部最具现代化、最具规模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1万多人就业,实现销售年收入3亿元和年利税9000万元,极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我们将坚持“抓农业要抓产业,抓产业要抓基地”理念,按照“一基五化”要求,继续以****集团等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引领,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核心,立足**特色优势资源,整合文化、品牌、区位等要素,抓好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专合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

现代化,力争“加快实施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出抓好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使**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省极重灾区前列,努力为**乃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迅速提升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委、市政府“一核四带”和“绵安北同城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大力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乡镇集镇重建步伐,加快培育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提升乡镇集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把新县城建设成为**乃至川西北卫星城,实现新县城3-5年人口达到7-10万人的规划目标。今年9月,新县城可建成基本框架、形成基本功能、展示基本形象,全县23个城镇年内可全面恢复功能,许多乡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可实现提升20年以上。同时,**将坚持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统筹党的建设、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建设以及社会行政管理,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和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点-带-线-面全面推进,努力把**建设成为全市、全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县。

“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加快援建成果转化,不断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建立对口援建工作机制以来,**为**灾后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建设了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帮助**夯实了未来发展基础。今年9月,**援建项目将全部竣工,届时对口援建将迎来“后援建”时代,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我们将抓住川**长期合作带来的机遇,健全完善对口合作机制,加强与**在产业、商贸、文化旅游、人才资源等方面的长期合作,依托**优势,整合优化资源,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增强**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的能力。

“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加快入住新县城工作,确保平安有序和谐入住新家园。**新县城入住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涉及利益诉求问题繁多、情况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括符合入住条件的原老县城建成区群众和新县城征地拆迁群众在内的首期约3万人将入住新县城,目前,经过开展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新县城入住政策已形成初步方案正在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原曲山镇辖区内老县城建成区内两个村和两个社区已于6月30日成功组织移交**镇。面对新县城入住的复杂情况,我们决不掉以轻心,将高度重视理顺群众情绪,着力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建立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实现新县城平安、有序、和谐入住。“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扎实做好社会稳定工作,构建平安和谐**。稳定是**重建和发展的基石,**是全省受灾最重,涉灾矛盾诉求问题最多、维稳压力最大的地区。两年来,我们始终

坚持“**无小事”和“构建长效机制”,全力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灾后重建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全县未发生一起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不可控群体性事件。目前,全县各种社会矛盾已进入衰减期,但我们决不盲目乐观,我们将把稳定作为“一以贯之、毫不放松”政治任务,坚持重建发展和稳定“两手抓”,继续做好涉及老县城遗址保护和地震纪念馆建设、灾后重建工程项目建设、入住新县城群体融合和民族融合、遇难者群体家属长期稳控帮扶、征地拆迁群众和谐稳定等方面的有关工作,为灾区化解民生矛盾,解决民生问题创造经验,努力构建平安**和谐**。

“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不断取得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胜利的法宝。全面夺取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两年来,**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作为保障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的第一手段,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坚强组织领导保障和人才智力支持。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开展“创先争优”和“领导挂点、部门包村、群众帮户”活动为契机,继续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四套班子作用,进一步完善县委领导下四套班子科学决策、和衷共济、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推进**重建和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以开放的人才观,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吸引高素质人才服务**重建和发展需要;以优秀的党风促民风,狠抓惩防体系的建设,高举反腐倡廉的旗帜,努力确保“工程建好,干部不倒,群众叫好”,切实维护**干部整体形象。

“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尊敬的靖平书记、万明市长,各位领导,我们将以此次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为契机,认真学习先进县市区重建经验,在

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级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兄弟县区的大力帮助下,坚持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三个加快”,加强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督查督办,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高效的速度,更加优异的质量,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奋力谱写灾后重建新篇章,力争“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全面夺取灾后重建决定性胜利。

下载不断推进循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断推进循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断深化三大主题活动努力推进XX跨越发展(推荐)

    不断深化三大主题活动 努力推进xx跨越发展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xxx谈“三大主题活动” “三大主题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全面加强政法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政法机关全......

    奋力谱写房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篇章

    20日,县委工作会议暨保超全年目标动员大会在霖泓会议中心召开。会议认真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研究谋划发展举措。县委书记、县长沈明云在讲话中强调,全县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不断解放思想 深度推进发展

    不断解放思想深度推进发展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不断解放思想,深度推动科学发展,是党提出的新要求。下面,我谈几点学习体会。......

    努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范例)

    同志们:按照《政府工作规则》的要求,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并报经县委同意,决定召开县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

    坚持解放思想 推进跨越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 推进跨越发展 中共荆门市委书记王玲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30多年的沧桑巨变,都是解放思想的成果;荆门“十一五”发展......

    推进跨越发展 建设美好(定稿)

    推进跨越发展 建设美好xx 为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xx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1月1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xx市第六届委......

    为加快实现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同志们!在全镇上下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信心百倍地迈向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刻,中共宝应县安宜镇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次大会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提高党建水平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五篇]

    【题目】谷里镇围绕“四项职能”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记者】庄道兰尹大众【通讯员】叶远存李文英 【解说】西张庄镇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总抓手,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