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4 09:1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

第一篇:“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

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

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

6月 24日,市职教研究室牵头申报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课题,获省职教研究中心“重点课题” 立项。立项后,我们根据省职教研究中心颁发的职教课题管理办法和课题申请评审书所述的要求和研究内容,认真研究了本课题所涉研究范围、内容,已有的研究和实践基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细化了研究工作实施细节方案。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极其缺乏,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虽然数量上供大于求,但劳动力技能素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业矛盾突出,因此,培养一大批中、高级技能人才不仅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变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扩大就业与促进再就业的需要。

所谓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主要包括优秀的中专、中技毕业生以及取得技工、技师及相应水平的人员。

从全球视野和职教发展的历史看,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职

业教育技能的培养和研究,进行了各种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我国职业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进和试验了“双元制”、“CBE”、“MES”等多种培养模式,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各种层次和形式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经验。

加强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及其成长规律的研究,是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更高要求的需要,更是中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需要。研究这一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办学实践,并将指导宜昌本地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并为宜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调查和掌握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及发展方向;

2、形成科学的技能型人才概念,探索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

3、三所实验学校分别选择某一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酒店服务与管理)为样本,开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方案、探讨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技能型人才主要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的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的操作,并能解决部分技术和工艺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优秀的中专中技毕业生以及取得技工、技师及相应水平的人员。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骨干。

技能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技术型人才等人才分类而言的,其主要工作是面向生产企业和服务管理等基层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基本特征是:

1、工作岗位为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的第一线;

2、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能进行岗位实际技能操作。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学校培养模式:完全由学校按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教学,建设实训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建设基础实训实验室或与企业合作进行技能实训,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三)影响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及成长的学校、社会性因素

1、鄙视技能型人才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社会还没有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人才的共识;

2、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实习实训办学条件较差,难以满足技能训练的硬件要求;

3、技能型人才在企业就业岗位上工资待遇与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相比偏低,打击了人们学习技术掌握技能的积极性;

4、受当前社会环境和招生制度等因素制约,中等职业学校难以招收到较高素质的生源,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困难。

(四)应对措施与政策建议

1、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领导,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错误认识,树立起职业教育光荣,从事技能性工作光荣,技能型人员是人才的观念;

2、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改善学校的实验实习设备等硬件条件,提高教师的工作福利待遇,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积极主动、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奖励技能型员工和大赛选手;

4、职业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培养技能型人才工作、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探索实践:

⑴以某一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酒店服务与管理)开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方案。

⑵以某一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酒店服务与管理)为例开发(设计)技能型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案。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以理论研究揭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规律,以实践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即宜昌市职教研究室教研员负责理论研究,联合3所职业学校选择3个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酒店服务与管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实践。

基本研究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人员与保障条件

本课题组研究人员组成,一部分是宜昌职教研究室的专职研究人员,一部分是宜昌市职业学校的管理人员(校长或分管教学副校长),具有丰富的教科研和办学实践经验,曾多次主持或参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立项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如下:

石希峰,男,40岁,宜昌市职教研究室主任,中学高级。原在宜昌城建学校主管教学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及管理工作经验;主持过两项宜昌市教育局课题并获奖。

汪继清,男,46岁,宜昌市职教研究室副主任,中学高级,宜昌市学科带头人。主持过教育部立项课题《区域(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结题并获部二等奖;执笔省

教育厅重点课题《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研究》,顺利结题并出版;

赵 旭,男,宜昌市三峡中专校长(原宜昌城建学校校长),高级工程师。

梅继开,男,宜昌市三峡中专副校长(原宜昌水电学校负责人),高级讲师;

田纯亚,男,长阳县职教中心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杨舒静,女,宜昌市三峡中专学校城建校区教务科长,讲师

邱保成,男,宜昌市三峡中专学校水电校区教务科长,高级讲师

骆祚武,男,长阳县职教中心旅游专业部主任; 阮文俊,男,43岁,宜昌市职教室教研员,中学高级。多次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立项课题研究,执笔过1项国家级2项省级课题的研究报告。

高 清,男,46岁,宜昌市职教室教研员,中学一级,多次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立项课题研究工作。

经费保障方面,因为参与此项课题研究的人员均为宜昌市职教研究室专职教研员和学校领导及教科室教研人员,有省职教研究中心的资助、职教室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研究经费有保障。

五、实施步骤

(一)课题启动(2011年4月—9月)

①确定课题研究方向,联系有关学校确定样本专业; ②与合作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填报课题申请书; ③明确各单位和课题组人员研究分工,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搜集研究资料;

④宜昌职教研究室和三所学校共同制定总课题和子课题研究实施性方案;

(二)研究实施(2011年9月—2012年4月)

①各课题研究小组搜集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 ②召开课题组会议,建立理论研究模型,确立课题研究总方案,明确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③三校以某一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酒店服务与管理)为样本,根据理论研究模型和调研取得的资料,制定某专业技能型人才实施性教学方案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案;

④实施专业技能型人才教学方案实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实施过程的记载;

⑤各子课题撰写研究报告。

⑥召开课题组会议,研讨子课题研究报告。

(三)总结结题(2012年5月—10月)

①撰写研究报告,召开课题组会议反复讨论修改; ②收集整理资料,汇编课题研究成果;

③填写《课题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报送相关结题材料。

第二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钟祥荣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经贸系,广东 广州510925)

【摘要】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技能;二是职场应变能力;三是专业创新能力。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根据市场调查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外贸岗位需求为依托并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实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素质;能力;零距离就业

一、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认识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二是职场应变能力,它是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专业建设就是应着重解决毕业生还只是一个“半成品”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校内外实训、模拟生产性和生产性实训将“半成品” 培训成为成品,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零距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是高技能型,标准是高素质,其培养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

二、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一定要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符合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在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分析研究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对国贸人才的需求,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国际贸易基

本理论、具有较强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服务广东尤其是珠三角中小型外经贸企业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总体计划的实施方案,是组织专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对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验实训设备的选购、师资的引进和培养、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都必须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该依照以下几个基本步骤进行。

1.在充分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和就业岗位群。

2.根据专业就业岗位群,确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基本专业技能等。

3.针对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能力分解为基本专业技能和专项技能等构成要素,确定分项专业能力要求,从而确定相应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要求。

4.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要求,形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首先选择专业课和实训课,根据专业课程对知识的需求选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5.根据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和学校资源情况(如实训设施、实训室等),编写专业教学计划表,从而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

(一)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外经贸企业岗位设置以及每个岗位对能力与素质要求来优化课体系,同时考虑教育内在规律,正确设置相应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哪些课程先开,哪些课程后开,各门课程核心内容是什么?理论与实践学时如何安排?本专业核心课程的确定等。

(二)改革教学内容

大胆整合课程重复内容,按照方向来整合三年中开设的课程及内容。比如:将《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合并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将《外贸单证实务》与《进出口业务操作》合并成新的进出口业务操作;将《国际商务谈判》与《商务礼仪与谈判》整合。

选用高职精品教材,教育部高职院校规划教材。选定的教材内容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同时能体现和有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这个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突出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与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践教学薄弱是分不开的。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定要改善和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1.课堂实践。教师要调整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的安排,尽量每门课程都做到对半分或更过倾向于实践教学的学时安排。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动手机会, 改善课堂实践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整周实训。正确确定本专业整周实训内容和要求。课堂实训与整周实训内容不能相矛盾,也不能相重复,提高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实训效果。

3.顶岗实习。加强顶岗实习。可采用灵活多样的顶岗实习方式。

四、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从调查反馈中,外经贸企业在引进和使用人才时, 对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要求有时超出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而企业对员工在职业道德与素养方面的不满也超过了对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满。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中,应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育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吃苦耐劳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五、加强职业资格考证和英语教学

从事对外贸易工作,英语是重要的语言工具。英语在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所以要加强和提高学生外语水平。

1.增加教学计划中外语课程的门类与比重,增强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规定一年级一定要过AB级,从二年级开始重点冲击四六级。组织学生开设早读、晚读课、英语角,派得力教师指导。举办英语听力、演讲比赛。

2.增加英语专业课程的比重, 切实加强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水平。英语总学分数应为6-8学分;课时数应该为120课时左右。

3.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改善外语学习的环境。

六、加强校企合作 注重订单特色培养

订单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和突破。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外贸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建立培养计划、签订就业协议。同时,行业和企业的专家来校指导教学、参与教学,建立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按学校培养学生、企业培养员工的两种模式并行培养订单班的学生,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模式,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与学生“零距离就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桥集拉德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

„2‟ 杨龙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文化与教育技术,2011

„3‟ 文益民,周劲松,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湖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4‟ 丛森、支芬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5‟ 张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三篇: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摘要:本文以烟台职业学院这一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软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研究为实例,系统地介绍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优秀的方法与科学的途径,并介绍了软件技术专业的项目实训与学生培养良好效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法;软件技术;高职高专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1]。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1以软件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

针对不同的软件能力培养开设相应的课程,就要改变以往按照知识内容设置课程的方式,而应从分析软件工程师应具备的各项能力入手开展教学内容研究,针对不同能力开设相应的课程,每一门专业课就是一个项目,每一个阶段完成一种或几种基本技能或能力的培养,所有的课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促进软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构建基

于工作过程软件开发所需要的核心课程体系主要目的在于有针对性的培养计算机学科中某个专业方向的人才。软件技术专业,更多的是程序设计和对数据管理,包括面向网络中间件、面向用户、面向服务器端。核心课程主要有:SQL数据库技术,C#编程,JavaScript程序设计

[2],NET设计,XML基础,ASP.NET程序设计[3],Struts2.0框架技术、Spring3.0框架技术、数据库持久化技术Hibernate2.0整合,Ajax技术。

2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软件教育教学途径的构建与实施 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是反映大工业生产的一种复制模式,这种复制模式强调的是标准化、规范化,利用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能力型软件人才。根据前人的教育理论,分析软件知识和软件能力的特性,我们认为必须在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改革大学原有的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符合软件能力培养规律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执行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了烟台职业学院在线评教、评管系统,开放教育学院在线报名系统,校医院办公系统,信息工程系动态网站,烟台职业学院精品课程网站,协助烟台海颐软件有限公司开发山东省警务系统,烟台华东电子港口管理系统,烟台港务局船厂监测系统等,将这些系统分解应用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的实现以项目驱动完成教学任务。

3复合型素质高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实现能力型软件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有效实施新型教学模式,至少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雄厚的学科基本功、宽博的知识面、很强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意识、动态安排合理的“发现真理”的教学过程、良好的亲和力、较强的合作和组织能力、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烟台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一学期派2~3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出台了企业挂职教师的管理机制,借助软件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提升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教师的水平,教师组成项目组承接校内外项目进行开发,出台教师项目开发管理与奖励机制,力图实现校内有软件实训、开发基地,学生有充足的实训项目,教师在实训指导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

4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构筑

让学生明白成功是多阶段、多层次、多种类的,成功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快乐、和谐、自信和基于此前提的个性发展则是成功的基本标准。组织学生参加感恩教育、校内外的拓展活动,红歌比赛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了相互协作、团结、交流等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大赛、参加项目集训等活动,积极引导社团、老校友回校交流、讲座,请企业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座、指导、参观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使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

5结语

在烟台职业学院中,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使得学生在工作中掌握了技能、锻炼了能力,毕业时95%以上学生都找到了理想工作,82%的学生对口就业,此方法与途径采纳了先进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方法,学生经过学习,完全可以胜任程序员或高级程序员的工作,可以任职软件设计、编程、测试、维护等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岗

第四篇:中职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特点与成长规律探究

中职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特点与成长规律探究

麻城市职业技术教育集团 张义明

【摘 要】本文结合我校机电专业多年的实践经验,介绍了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我校机电专业的一些具体实践共识。还阐述了目前中职学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本专业采取的一些相应对策。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 专业特色 职业素养 成长规律 知识 技能 能力

目前,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相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和制定促进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政策和措施,各企业和职业学校正在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培养实践环节,都需要建立在对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相关的政策和具体的培养措施才能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结果。因此,加快技能型人才的研究工作,培养一大批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真正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基础的技能型人才”,就成为中职学校自身改革发展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所以,我校机电专业在完成规模发展后如何快速走上内涵发展之路,必须尽快解决“技能型人才是什么样的人”、“如何认识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根本性问题。结合本专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特点、特征、成长规律开展研究,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大胆实践,必将有力推动学校专业特色的形成、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一.如何认识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在认识技能型人才的特点之前,首先需要对“知识”、“技能”、“能力”几个关键词进行清楚地界定和理解。

能力,一般指劳动者胜任、完成某种活动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基本特征是同活动联系在一起。能力虽然是无形的,但又是具体存在的,个性化的。能力分为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能力有类别和层次之分,有一般和特殊之别。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一般而言,知识和能力提升并不是同步的,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知识多并不等于能力高。

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训练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或智力活动方式或活动活动技巧。技能的基本特征在于技能提升的内在联系性强,技能的形成取决于练和用的程度;技能的发展与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关系密切,有着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技能的标准同岗位任务相关联,有时代发展的特征。技能可以划分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即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指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智力技能指借助于语言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智力活动。

知识、技能、能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但同时它们又都各自具有自身的内在特点与涵义。知识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理论基础,技能是知识在岗位操作中的具体实践应用,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在运用过程中的提升。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技能型人才是和特定的岗位相联系的,离开了岗位,技能型人才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比如电工技师、钳工技师等,都紧紧和电工、钳工的岗位联系在一起,如果离开了电工、钳工的岗位,他就不一定具有技师的技能和资格了。

第二,因为技能是对知识和经验的运用,所以技能型人才需要同时学习知识

和积累经验,尤其是需要不断训练积累经验,也就是说生产岗位的实操训练对于技能型人才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三,技能型人才的标准和岗位任务相联系,换句话说,技能型人才存在着企业间的差别性,企业间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其技能标准也不同,这也正是企业自主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原因所在。

第四,是否是技能型人才,是动态的、发展的。所以原来是技能型人才,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设备的应用,可能就不符合技能型人才的标准了。

第五,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在技能劳动者中取得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技能型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第六,从中职学校层面来看,技能型人才可明确为“三个特别”即“身心特别健康、素养特别全面、技能特别过硬”。

二、如何认识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

1、学科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区别

虽然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但技能型人才培养属于职业性教育,而不同于学科性教育。总的来说,学科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存在以下几个区别:从社会发展需求看,两者的职业倾向与能力不同。前者的定位是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培养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创新能力,后者主要输送的是技能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从教学内容来看,前者强调理论系统性,后者强调技能的连续性;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法、环境和教学过程等都有区别。

2、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

第一、技能的个性化特点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核心要素,所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不能像普通教育那样把学生集中到一起,千篇一律地进行教育,而应该注意企业的差别性、注意岗位的差别性、注意学员的差别性,从而选择适当的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法。

第二、技能的岗位性特征,使得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目标性、针对性。因此,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紧密和岗位结合,立足岗位培养和成长,根据岗位特点和岗位要求设置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强调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

第三、技能的动态性和技能提升的渐进性,决定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是在生产、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步步完成的。它与实践密不可分,并且随着企业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而不断发展变化。技能的境况,必须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训练学习,在生产、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步步掌握和提高,谁也不可能做到一步登天,总是存在着从“生手”向“熟手”逐渐转化的过程。

第四、技能型人才成长与实际岗位的实践训练是直接并行的。离开了岗位生产实践的技能是不可能存在的,技能既从岗位实践中来,也要从岗位实践中学习,而且必须亲身进行操作,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揣摩和摸索中逐渐积累经验,掌握技巧。

3、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必须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是内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并根据技能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内容和培训教材,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

走开放灵活和自主创新的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死搬教条、墨守成规,应当在实践过程中解放思想,具体总是具体分析,走开放灵活的;培养方法、途径等要勇于自我探索,走按部就班创新的道路,逐渐摸索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的配比原则。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都不能忽视,知识是技能操作的理论基础,技能是知识在岗位操作中的具体实践应用,两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针对以上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我校机电专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以下共识:

1、机电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由于机电专业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因此,培养初、中等素质机电专业应用型、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非常紧迫,意义重大。

2、本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基本准确。企业对初、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工艺规程编制、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装夹具设计、数控编程、质量检验上。它们不仅需要一大批首岗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生产一线操作型初、中等技能型人才工人,也需要一大批掌握工艺实施能力、具有多岗适应能力的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并在职业素养、人文修养等方面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适应对中小企业的技术与管理要求。毕业生普遍认为我校机电专业机械基础、工装夹具、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图、电工基础、数控车削项目教程和数控铣削项目教程等方面的课程等都很重要。毕业生在希望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意识到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3、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符合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适应机电专业对企业初、中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校机电专业应以企业生产一线技能型工人培养为目标,现场工艺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对接生产现场、对接关键技术、对接典型工艺”;与行业企业合作,设计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强化工艺实施技能;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工艺实施应用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产组织与调度能力”的培养目标。调研表明,机电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符合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4、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方式

企业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许多关键环节必须在实际生产岗位、在接近或等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写成。校企合作应该作为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选择方式,并明确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

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性作用,二是如何发挥学校的育人优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企业的资源。

技能型人才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所以,必须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发、从企

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去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特别是技能训练环境环境必须接近或等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尽量利用生产现场和岗位进行实训,按照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去培养技能型人才。

作为中职学校,要尽可能地去了解企业,包括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特点、企业现有的岗位情况和岗位技能要求、企业的用工需求等,并形成制度化、责任化,定期、定人到企业去走访、调查。同时,中职学校要加大自身从略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学校的培养能力,构建成为广泛认可的终身职业培训平台,提高自身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虽然近年来我校加强了实训基地的建设,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学校的教学体系与企业急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脱节等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我校自2008年起开始积极摸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目前机电专业已与苏州科技金属制造部,湖北马勒三环气门驱动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机电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到这些单位实习三个月,真正做到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生产实现“零距离”对接。

三、目前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发和创新不够、培养能力不足,这是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缺乏自主开发培训项目、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法的能力,进行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创新的意识不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性不强,没有自身的特色,效果不理想。特别是超能力培养技能型人才,致使最终培养出来的赏达不到预期的技能水平。

二是抓细节不够、理念变成行为的执行力不到位,这是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存在的以一个问题。经常见到中职学校领导谈宏观管理、谈发展理念,但是在管理和教学的细节上却做的不够,理念也转化不成具体的行动,所以,水平也就停留在那里。

三是中职学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利用宏观政策的能力不到位,以及开放的观念、代用外力的能力不够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机电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可对如下的环节进行加强: 1.总体要求毕业生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能从事生产一线机械加工、工艺实施、机电设备维修等岗位。

2.应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引进企业先进的加工工艺和企业文化,构建全新的面向工学结合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研究确定并完善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的主体架构。

3.引入企业中技能型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内容的教学,如车工、钳工、数控加工技术、CAD/CAM、Pro/E软件应用等。4.提高毕业生的外语、计算机水平,以更好掌握数控机床性能,熟悉操作,适应外资企业要求。

5.开设实用的市场营销课程,目前企业的营销人员要有机械行业等专业背景,机制等专业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如熟悉营销方法,则是企业的急需人员。

6.开设相应的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类课程,进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培训。企业对所招收的中职毕业生有较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具备一定的车间综合管理能力。故学生如掌握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则利于毕业生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4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第五篇:《红楼梦》阅读与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利用网络技术对高中学生进行《红楼梦》阅读与研究的探索

一、课题:利用网络技术对高中学生进行《红楼梦》阅读与研究的探索

二、问题分析与理论依据: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是21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工具手段。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该将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知识涵盖面大.但其深浅不好把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字,解句,找中心,应该要求美——学美文,上美课,提高学生欣赏美、分析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其乐融融”的审美境界,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每一个语文教师无不憧憬自己的语文课能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如一首动听的乐曲,使学生如醉如痴,陶醉于语文的“美”中,学而“求美”。

叶圣陶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句话,揭示了“读”在追求语文教学美感境界中的作用。

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让学生去发现语文的美,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寻找美。首先要设法将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的情境中去,牢牢抓住人物的刻画、场面的描写、气氛的渲染等一切传送审美情感的载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因此, 有效地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则显其独特优越性,会让学生感受到视听,情感上的美学艺术效果.教师在指导中正可利用媒体信息对作品内容及审美情趣,情感教育的需求,组织有关的人物、风景、意象图片或照片来引导学生渐入意境.要么给人以忧愤甚广的悲剧美;要么让学生体会洋溢着浓郁的人情美,弥散着动人的自然美,千古传诵名篇的哲理美……《红楼梦》阅读与研究正是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视听学习有所心得,增强学生美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到美感的升华。

高中语文新大纲,突出强调了“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所列30部古今名著,决定分阶段从中国古代、现当代、外国文学作品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研究。

三、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

“研究性课程”已走进了基础教育的课堂,研究性学习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使人们突破时空的限制,凭借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使学习者全面的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料,有利于解决语文学科的实践操练;网络信息技术为学习提供了多种可能,学习者可以在网络资料库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可通过网络与各地的学习者进行交流,这对于解决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径;网络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录象、仿真动画、网络信息资料等,有利于提高自然、社会、思想品德等学科中的社会实践能力。

如何把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语文学科教学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化,让学习者在《红楼梦》阅读中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料库、CAI教学课件、网络教室、网络信息等,根据学习者自身的需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工具、资料等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切入口,而后利用所学的网络信息技术去查找资料、论证,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达到学习者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突破固定时空的学习,独立、创新地学习的目的。

五、实验现有条件

1、学校方面:

(1)我校是福建省重点学校之一,刚刚度过八十华诞,近期正在朝国家级示范学校而努力。学校领导想方设法为学校实施现代化教育创设条件。近几年来,先后多次投入大量资金,为学校建成了网络教室、微机室、多媒体电化教室和校园教学网络,学校内部构成校园局域网,并以接入宽带。

(2)我校教师电脑使用率达100%,学校内部办公正朝无纸化方向发展。90%的教师能使用电教手段进行日常教学,100%的教师能自己制作简单的课堂教学课件。同时,学校还在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3)网络信息技术在我校日常教学活动中已得到应用,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立完全,各学科教学资料健全。

(4)学校每年的现代教育经费有保证,每年电教设备、软件有增加;现有电教设备完好率、使用率均达98%以上。

2、个人方面:

王灵妹,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二年,中学高级教师,近年尝试引导学生进行《红楼梦》阅读与研究探索,已有一定的实践积累。

六、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实验是在教学常态下进行的,以语文学科自主阅读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科综合素质与能力。具体方法为: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料库、CAI教学课件、网络教室、网络信息等,根据学生自身实际,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工具、资料等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切入口,并利用所学的网络信息技术去查找资料、论证,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写成研究性论文。

1、文献研究法:利用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或文献,关注国内外《红楼梦》研究的发展动态及成果,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写成研究性论文。

2、行动研究法: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推动教学进程。

3、结合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如学习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学等,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七、基本步骤: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实施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4年9月至2004年10月,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

本阶段在老师推荐下多数同学选定《红楼梦》进行研究性阅读。接着制订学习计划,确定时间、实施方案及步骤等。

本阶段向学生介绍《红楼梦》人物关系表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让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或图书馆藏书或其他渠道借阅《红楼梦》,有系统的阅读全书。

(二)实验阶段: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阅读与知识准备阶段

1、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红楼梦》,(进行专题讲座)。

①怎样看待《红楼梦》?②如何阅读《红楼梦》?③如何看待钗黛之争?④看完全书或部分后,你有什么感受或看法?

2、影视演播

利用多媒体的放映功能,收集与《红楼梦》相关的各种影视资料,在阅读欣赏课中进行播放,开阔学生的文学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进行观看指导,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更形象直观的了解名著、理解名著,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深他们对作品的感悟,起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还可根据研究性学习拓展的需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越条件,结合《百家讲坛》有关红学研究的讲座内容,设计“影视文学鉴赏课”,“名著艺术形象的分析”等教学课件。

3、学习查找、阅读、摘录、积累知识。丰富的知识是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基础。根据所定课题,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阅读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及各类评论文章、赏析文章,并自始至终指导学生学习质疑、查找、归类整理。争取让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与研究的效率。

(三)总结阶段:2005年3月至2005年6月,研究应用与总结提高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对归类整理好的资料再作分析、提炼,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互相探讨对问题的看法、依据。最后,问题主要集中在对《红楼梦》人物的评价及人物语言的感悟和体验上。

小组成员或单独或集体确定论题,提出自己对本次研究的看法,写成小论文,教师以指导者身份参与此项工作:先向学生介绍写作研究性论文的有关知识,指导学生参考别人的相关文章;教师再作专题讲座,介绍《红楼梦》部分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等;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初稿;教师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再由学生讨论、修改,如此反复,最后定稿。

主要是对前二阶段的的实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实验成果,撰写实验报告,结题、汇报阶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写成研究性论文。

下载“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的撰写

    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的撰写一项课题立项以后必须召开开题会,这样才能表明课题研究的正式启动。开题会的重点是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开题及开题会是非常重要的, 开题会参加的......

    开题报告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

    开题报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开题报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学术 2010-04-08 09:58:02 阅读127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确定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批准的选题计划。它......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法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法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主要是给指导委员会阐明你的硕士论文将要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写和如何写的问题。这里有几个方面:第一,你要写什么 这个......

    开题论证与研究方法

    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论证与研究方法 2014年09月26日 11:42:41 访问量:52次发布人:管理员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田宝军 学校教育科研的特点: (1)应用性:非学理性,解决实际问题 (2)......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开题报告课题负责人:洪久香 立项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继续教育中心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如皋市分校) 邮政编码:226500 联系电话:***......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开题报告课题负责人:洪久香 立项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继续教育中心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如皋市分校) 邮政编码:226500 联系电话:***......

    开题报告准备与格式

    开题报告准备与格式 一、选题的路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选取论文题目: 一是当前广播电视业界的热点现象、理论界争议的问题。 二是可以从自己已接触和感兴趣的问题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