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人企业在注销过程中常见的三个税务问题
法人企业在注销过程中常见的三个税务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人企业注销也日趋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16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之前,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税务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15条明确规定“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规定“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被其它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因此税务注销清算是法人注销清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以下三个问题:1.企业未能按规定要求成立清算组进行注销清算,如何开展清算工作?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未办理工商年检、工商年检不合格或因违反相关法规的法人给予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纳税主体是否已消失?3.工商部门没有执行在注销法人登记前需提供税务注销资料的规定,而导致法人企业未经税务注销程序而办理了工商注销登记,税务注销是否无从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设置担保的债权优先于其它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规定:“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置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可见,民法中关于债权债务的理论已运用到税收立法中,因此税务机关作为特殊的债权人,可运用民法中关于债权债务的理论进行税收执法,以此分析解决税收注销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一、法人企业解散后,股东应履行清算义务但长期不履行,可提请人民法院判令其限期清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法人企业解散后,应当进行清算。如单位解散后负有清算责任的股东长期不履行清算义务,应由谁来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该法第191条规定,单位解散情形出现后,应当在15日内成立清算组,逾期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可依特殊的债权人税务机关的申请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如果人民法院判令股东限期清算,而股东到期仍不清算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可以直接要求股东承担税款清偿责任。
股东长期不履行清算义务在具体实践中主要有两种情形:1.出于逃避债务税款为目的。有的法人企业刚成立不久,就宣布解散,而将单位财产转移为股东所有。2.股东内部出现矛盾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清算。第1种情形要求股东直接承担单位债务的清偿责任是非常公平、合理的。单位解散后,股东应履行清算义务而不履行,税务机关在催促其本身进行清算未果,后来又经法院判决履行清算义务而股东拒不履行,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税款的前提下,为了让国家税款不流失,直接让单位的股东代替单位承担税款清偿责任也合情合理。第2种情形归根到底是单位内部组织或管理方面的问题,理应由股东自己去理顺,不能以此来拒绝清算请求。
二、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尚未进行清算,仅意味着营业资格的消灭,而其民事主体资格并未丧失,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纳税义务依然存在。
吊销法人企业执照是行政登记机关因单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剥夺单位经营权的一种最严厉的行政处罚行为。在注销登记前,单位丧失的只是营业资格,法人资格并不因此消灭,单位仍享有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清算范围内的一切事务及起诉应诉等民事权利。单位终止的最终程序是注销登记,经清算的注销登记才是单位消灭的标志。如把吊销营业执照看作单位终止,那么就忽略了终止前要进行清算这一法定程序。
吊销营业执照是因单位违反有关规定,被登记机关责令强制关闭的一种法定解散情形。这一观点在司法实践中已得到承认,最高人民法院给辽宁省高院的法经[2000]24号答复函的主要内容为:“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国家工商行政法规对违法的企业法人做出的一种行政处罚。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后,该企业法人才归于消灭。”因此,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到被注销登记前,该企业法人仍应视为存续,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
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由谁来组织履行清算义务,不履行应该承担何种责任?吊销法人营业执照是单位解散的事由之一,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91条的规定,先由单位自行成立清算组履行清算义务,若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履行,可由税务机关依法申请法院指定清算义务人进行清算。
三、法人企业未进行清算或清算失实被注销登记的,税务机关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注销登记的行政行为;或者要求清算义务人直接承担税款清偿责任。
注销登记是法人资格走向消灭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法人终止的关键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过清算并出具清算报告是法人注销登记的必要条件,但没有清算就被注销登记的情况在现实中大量存在,清算时遗漏税款、出具虚假清算报告的现象也不少见。在前一种情况下,税务机关可以以行政登记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错误的注销登记行为,达到恢复清算状态。后一种情况是清算义务人因故意或过失所致。因清算应负有保证债权债务清理完毕的义务,所以清算义务人提供虚假的清算财务报告、清算财务报告中有遗漏等情况,而导致单位被注销登记后税款流失的,清算义务人应当为这项担保义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税务机关可以要求清算义务人直接承担税款清偿责任。
第二篇:法人企业在注销中常见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人企业注销也日趋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16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之前,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税务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15条明确规定“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规定“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被其它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因此税务注销清算是法人注销清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以下三个问题:1.企业未能按规定要求成立清算组进行注销清算,如何开展清算工作?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未办理工商年检、工商年检不合格或因违反相关法规的法人给予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纳税主体是否已消失?3.工商部门没有执行在注销法人登记前需提供税务注销资料的规定,而导致法人企业未经税务注销程序而办理了工商注销登记,税务注销是否无从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设置担保的债权优先于其它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规定:“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置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可见,民法中关于债权债务的理论已运用到税收立法中,因此税务机关作为特殊的债权人,可运用民法中关于债权债务的理论进行税收执法,以此分析解决税收注销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一、法人企业解散后,股东应履行清算义务但长期不履行,可提请人民法院判令其限期清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法人企业解散后,应当进行清算。如单位解散后负有清算责任的股东长期不履行清算义务,应由谁来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该法第191条规定,单位解散情形出现后,应当在15日内成立清算组,逾期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可依特殊的债权人税务机关的申请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如果人民法院判令股东限期清算,而股东到期仍不清算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可以直接要求股东承担税款清偿责任。
股东长期不履行清算义务在具体实践中主要有两种情形:1.出于逃避债务税款为目的。有的法人企业刚成立不久,就宣布解散,而将单位财产转移为股东所有。2.股东内部出现矛盾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清算。第1种情形要求股东直接承担单位债务的清偿责任是非常公平、合理的。单位解散后,股东应履行清算义务而不履行,税务机关在催促其本身进行清算未果,后来又经法院判决履行清算义务而股东拒不履行,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税款的前提下,为了让国家税款不流失,直接让单位的股东代替单位承担税款清偿责任也合情合理。第2种情形归根到底是单位内部组织或管理方面的问题,理应由股东自己去理顺,不能以此来拒绝清算请求。
二、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尚未进行清算,仅意味着营业资格的消灭,而其民事主体资格并未丧失,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纳税义务依然存在。
吊销法人企业执照是行政登记机关因单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剥夺单位经营权的一种最严厉的行政处罚行为。在注销登记前,单位丧失的只是营业资格,法人资格并不因此消灭,单位仍享有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清算范围内的一切事务及起诉应诉等民事权利。单位终止的最终程序是注销登记,经清算的注销登记才是单位消灭的标志。如把吊销营业执照看作单位终止,那么就忽略了终止前要进行清算这一法定程序。
吊销营业执照是因单位违反有关规定,被登记机关责令强制关闭的一种法定解散情形。这一观点在司法实践中已得到承认,最高人民法院给辽宁省高院的法经[2000]24号答复函的主要内容为:“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国家工商行政法规对违法的企业法人做出的一种行政处罚。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后,该企业法人才归于消灭。”因此,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到被注销登记前,该企业法人仍应视为存续,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
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由谁来组织履行清算义务,不履行应该承担何种责任?吊销法人营业执照是单位解散的事由之一,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91条的规定,先由单位自行成立清算组履行清算义务,若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履行,可由税务机关依法申请法院指定清算义务人进行清算。
三、法人企业未进行清算或清算失实被注销登记的,税务机关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注销登记的行政行为;或者要求清算义务人直接承担税款清偿责任。
注销登记是法人资格走向消灭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法人终止的关键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过清算并出具清算报告是法人注销登记的必要条件,但没有清算就被注销登记的情况在现实中大量存在,清算时遗漏税款、出具虚假清算报告的现象也不少见。在前一种情况下,税务机关可以以行政登记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错误的注销登记行为,达到恢复清算状态。后一种情况是清算义务人因故意或过失所致。因清算应负有保证债权债务清理完毕的义务,所以清算义务人提供虚假的清算财务报告、清算财务报告中有遗漏等情况,而导致单位被注销登记后税款流失的,清算义务人应当为这项担保义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税务机关可以要求清算义务人直接承担税款清偿责任。
第三篇:供热企业常见税务问题
最近几个月经常接到客户电话,咨询有关供热企业税收问题,像一次性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在流转税上应缴纳增值税还是营业税?在企业所得税上是一次性确认收入还是分期确认收入?热电联产企业是享受还是放弃向居民供热免征增值税的优惠?自产暖气或外购暖气用于职工福利涉税问题?热电联产企业能否享受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这些问题都是供热企业财务人员比较关心的问题,部分问题税收政策规定尚不明确,让人感觉无所适从,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现行税收政策对供热企业的涉税问题做一下梳理。
一、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
为保障居民供热采暖,2011年1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8号),就“三北”地区供热企业(以下称供热企业)继续免征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做出明确:自2011年供暖期至2015年12月31日,对供热企业向居民个人(以下称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自2011年7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向居民供热而收取采暖费的供热企业,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财税[2011]118号基本上延续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号)的有关规定,部分供热企业在执行财税[2009]11号和财税[2011]118号文件时出现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享受还是放弃增值税免税政策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增值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71号),明确自2009年1月1日开始,供热企业所需主要原料煤炭,增值税税率由13%调高至17%,而销售暖气的增值税税率为13%。按照财税[2009]11号和财税[2011]118号文件的规定,供热企业向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但是企业的销项税和进项税税率的不同,加之销售热价一般执行政府定价,向居民供热的售价偏低,部分供热企业享受免税反而使进项税转出大于免缴的销项税,导致多缴纳税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供热企业,尤其是热电联产的企业,享受还是放弃增值税免税政策,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测算。
就热电联产企业是享受还是放弃增值税免税政策做出判断时,需要比较向居民供热的销项税额和免税项目的进项税额的大小。首先,需确定向居民供热的销售额,按照财税[2011]118号文件的规定,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计算当月免征增值税的采暖费收入时,应当根据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实际从居民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占该经营企业采暖费总收入的比例确定免税收入比例,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当月全部采暖费收入×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免税收入比例,计算出向居民供热的采暖费收入。
其次,确定向居民供热发生的进项税额,对于热电联产企业,一般无法判断所购进的煤炭哪些用于发电,哪些用于供热,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一般纳税人兼营免税项目或者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而无法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的,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对于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还有另外一种计算向居民供热所发生的进项税额的方法,由于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可以将不同热值的煤炭换算成标煤,也可以计算出一单位的热力,耗用多少标煤,利用热力产品经营企业提供的向居民供热量,计算出耗用多少标煤,进而计算出向居民供热发生的进项税额。至于采用哪种计算方法更准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税务机关的要求来确定。
通过上述计算得出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向居民供热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对其进行比较,如果供热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则争取免税较划算;反过来,放弃免税权合适,做出上述判断还需要考虑未来几年企业经营及税金上可能的变化。需要提醒的是,按照税收政策的规定,放弃免税权要进行申请,并且一经放弃36个月不得重新申请。目前有些地方的掌握是,如果是新办企业,一直没有享受此免税政策,则可以从开业后不申请享受优惠政策,也就不需要去申请放弃免税权了。2.如何享受增值税免税政策
对于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如经过测算,决定享受向居民供热的增值税免税政策,还存在着如何享受增值税免税政策的问题,根据政策规定,生产企业免税收入的比例应根据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实际从居民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占该经营企业采暖费总收入的比例确定。但是,这个免税收入比例的确定,部分地区还需要税务机关先行认可,才可以进行免税,这就存在着时间差异,生产企业不能在当期进行直接享受免税。于是,有的地方执行的是供热企业当期居民供暖可以按照免税进行,但生产企业要先进行纳税,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在整个供暖期结束以后,再核定经营企业的居民供暖比例,反馈到生产企业,再进行退税。
此种操作虽然是按照当地税务机关的要求进行的,但存在着一定风险,因为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免征增值税货物专用发票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5]780号)的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免税货物,一律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免税粮食除外)。如违反规定开具专用发票的,则对其开具的销售额依照增值税适用税率全额征收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并按照《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另外,对于享受增值税免税优惠的,相对应的城建税及附加费也不需要计算缴纳,由于增值税归国税管,城建税及附加费归地税管,热力产品生产企业根据当地税务机关要求,采取增值税先征后退的,相对应缴纳的城建税及附加费能否退还,还需要积极与当地主管地税局沟通。
二、热力产品生产企业能否享受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
对于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不直接向居民供热,是否享受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政策,国家级政策规定的不是很明确,各地税务机关对此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17号),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供热企业包括专业供热企业、兼营供热企业、单位自供热及为小区居民供热的物业公司等,不包括从事热力生产但不直接向居民供热的企业。
财税[2009]11号和财税[2011]118号文件则是这样规定的,向居民供热而收取采暖费的供热企业,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既向居民供热,又向单位供热或者兼营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供热企业,按其向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所称供热企业,是指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和热力产品经营企业。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上述文件,对于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是否享受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政策,在措辞上比较模糊,各地执行时有着不同的理解,部分地区的税务机关要求不直接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不能享受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政策。部分地区的税务机关则认为可以享受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政策。有的地方下发了具体政策,比如北京市,《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京财税[2009]682号)第三条规定:对不直接向居民供热的热力生产企业,应由热力产品的经营企业为其出具书面材料确认向居民供热取得的采暖费收入。第四条规定:供热企业在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期内可按上一免税比例自行计算本免缴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款。也可先暂按上一免税比例计算本免缴税款,于本终了后30日内,按本免税比例重新计算免缴税款,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对已缴税款多退少补。不直接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是否享受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政策,在国家级政策尚不明确,各地税务机关存在不同理解的情形下,建议相关企业与主管税务机关做好沟通,积极争取。
三、供热企业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处理问题
供热企业向用热单位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又称入网费,流转税应缴纳增值税还是缴纳营业税?应开具何种发票?因一次性收取金额较大,且与此相对应的成本主要是固定资产(入网工程转资后形成)计提的折旧,在企业所得税上,一次性收取的入网费是否可以分期确认收入?下面我们针对这些疑问来进行讨论。
1.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涉及的流转税及发票开具问题
大多供热企业对于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是缴纳增值税还是缴纳营业税存在疑问:早在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针对燃气企业收取的管道煤气初装费,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管道煤气集资费(初装费)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105号),文件规定:管道煤气集资费(初装费),是用于管道煤气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在报装环节一次性向用户收取的费用。根据现行营业税政策规定,对管道煤气集资费(初装费),应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按该政策理解,收取的初装费应按照应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开具发票。
而在2003年1月15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第一条规定:关于征收范围问题
(一)燃气公司和生产、销售货物或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单位,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时,代有关部门向购买方收取的集资费(包括管道煤气集资款〈初装费〉)、手续费、代收款等,属于增值税价外收费,应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按该政策理解,代有关部门向购买方收取的初装费,属于增值税价外收费,应征收增值税并开具增值税发票,不征收营业税。
根据上述政策,部分供热企业感到无所适从,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到底是应开具增值税发票还是应营业税发票,无法做出判断。鉴于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165号),第八条规定:对从事公用事业的纳税人收取的一次性费用是否征收增值税问题
对从事热力、电力、燃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的增值税纳税人收取的一次性费用,凡与货物的销售数量有直接关系的,征收增值税;凡与货物的销售数量无直接关系的,不征收增值税。
根据财税[2005]165号文件,我们可以做出判断:供热企业向购买方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凡与货物的销售数量有直接关系的,征收增值税;凡与货物的销售数量无直接关系的,不征收增值税。一般供热企业与客户要签订供热合同,如合同约定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与供热期内供热量有直接关系的,应计算缴纳增值税,并开具增值税发票;与供热期内供热量无直接关系的,应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开具发票。供热企业当地物价局会规定供热单价,一般居民采暖热价采取政府定价,其他热价采取政府指导价,取暖费可以按建筑面积、使用面积、供暖时间、供暖量等因素计算,对供热企业来讲,较难判断所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是否与销售数量有关,对于新区开发,由开发建设单位投资配套建设供热设施,其外管网建设费一般是向开发建设单位收取;对于旧区住宅补建供热设施的,室内设施初装费全部由受益住户负担,其外管网建设费一般也是由收益住户承担。多数供热企业签订的供热合同所规定的供热量往往与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无直接的关联,应按“建筑业”税目计算缴纳营业税。2.一次性收到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应该一次性确认收入还是分期确认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现行税收法规文件,没有明确对供热企业一次性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进行定性,一般认为供热管网建设费属于向客户收取的供热管道的安装费,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第二条规定:安装费,应根据安装完工进度确认收入的实现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安装工作是商品销售附带条件的,安装费在确认商品销售实现时确认收入。供热企业收取供热管网建设费时,相应入网工程一般已经完工,据此判断,收取的入网费收入应全额确认为应纳税收入。
上述判断的依据为:《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的下列生产经营业务可以分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二)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
又根据国税函[2008]875号文件第二条规定:安装费。应根据安装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安装工作是商品销售附带条件的,安装费在确认商品销售实现时确认收入。
供热企业收取供热管网建设费,但所建设的供热管网属于供热企业的资产,又与普通意义上的收取安装费有不同之处。因此,各地就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纳税问题在理解上有所不同。比如吉林省国家税务局、吉林省地方税务局认为供热企业收取的该收入属于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应当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提前收取或者未约定日期的在实际收款日确认收入,其政策摘录如下:《吉林省地方税务局吉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供热企业收取的一次性入网费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地税发[2008]137号)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供热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入网费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使用人应付一次性入网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使用人提前付款或者未约定付款日期的,以实际收到一次性入网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河北省地税局的要求则是供热企业可以在取得收入的3年内均匀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政策摘录如下:《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冀地税发[2009]48号)第三条规定:关于电力增容费、供热管网建设费、集中供热初装费的税务处理问题 对企业因生产经营需要而向相关单位缴纳的电力增容费、供热管网建设费、集中供热初装费,应作为其他长期待摊费用,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期限不得低于3年。相关单位收取的上述费用,应计入收入总额,在3年内均匀计入其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
综上所述,由于国家税务局没有对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进行税务处理做出明确规定,将供热企业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理解为安装费,按安装进度确认收入,仅是依据现行政策的一般性理解。当地主管税务局对供热企业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出台针对性政策的,相关企业可以依其规定进行税务处理;当地主管税务局没有出台针对性政策的,建议相关企业就上述理解与主管税务机关加强沟通,以期获得操作指导。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针对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总局政策尚不明确。在会计处理上,《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企业收取的一次性入网费会计处理的规定>的通知》(财会字[2003]16号)对供热企业一次性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处理有明确的规定,取得入网费收入时,应当计入递延收益,与客户签订合同的,在合同约定的服务期限内分摊确认收入;合同未约定服务期限,但能合理确定服务期的,按该期限分摊确认收入;合同未约定服务期限,也无法对服务期限做出合理估计的,则应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分摊。
相关具体规定如下:财会字[2003]16号规定:
(一)企业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和合同约定在取得入网费收入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
记入“递延收益”科目的金额应按合理的期限平均摊销,分期确认为收入。确认收入时,应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
如果企业在提供服务的期间内终止提供服务或是将该公共服务设施对外转让的,应将“递延收益”科目的余额全部确认为终止服务或转让当期的收入,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
(二)企业应按以下原则确定对已记入“递延收益”科目的入网费适用的分摊期限:
a、企业与客户签订的服务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未来提供服务的期限,应按合同中规定的期限分摊。
b、企业与客户签订的服务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未来提供服务的期限,但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客户的实际情况,能够合理确定服务期限的,应在该期限内分摊。
c、企业与客户签订的服务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未来应提供服务的期限,也无法对提供服务期限作出合理估计的,则应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分摊。
从税收的角度,除有明确的针对性政策的地区外,供热企业应就其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问题,加强与主管税务局的沟通,寻求指导。从会计处理的角度,财会字[2003]16号文件是2003年发布的,之后财政部并未将该政策作废,对于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供热企业,因收入准则所规定的是一些大的核算原则,对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确认收入,规定的没有那么具体,企业可继续参考财会字[2003]16号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根据《企业所得税税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可以引申出,对一些经济业务税法未做规定的,可以参考现行有效的会计规定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争取不再进行调整。
四、自产暖气或外购暖气用于职工福利涉税问题
一般的供热企业所在区域比较偏远,厂区和生活区大多建在一起,存在着向家属区无偿供暖的情况。该问题属于热电企业常见问题,而且基本上属于税务局税务检查时的必查问题。即涉及增值税,又涉及企业所得税,下面分别展开分析: 1.涉及增值税 对于自产产品用于福利部门则是视同销售,而外购货物用于福利部门则需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将自产暖气向本企业职工供暖,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五款所规定的“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应当视同销售,按其最近时期热力产品平均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缴纳13%的增值税。但在向居民供热的免税期间内,与之相应的购进货物或劳务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应作转出处理。
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因暖气是外购的,将外购暖气向本企业职工供暖,则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第一款所规定的“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相应的进项税额也就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需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2.涉及企业所得税
供热企业将自产或外购的暖气向本企业职工供暖,属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文第二条规定的“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其中的第三款所规定的“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应作视同销售处理。
以上是笔者结合供热企业财务人员日常比较关心问题,根据现行税收政策,对供热企业部分涉税问题做了一下梳理,希望对您的工作有所帮助。因个别问题政策规定尚不明确,相关分析仅供参考,我们和大家一起,期待着税务机关下发针对性的文件。
第四篇:调研论文——浅谈企业税务注销清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企业税务注销清算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间的竟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发生破产、解散等退出市场现象也逐渐增多。根据我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申请注销法人工商登记前必须进行清算。企业清算是指企业因破产、解散、被撤销或其他原因而终止正常经营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出清算公告,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分配剩余财产,依法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最终结束企业所有的法律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而税务注销清算又是企业清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税务注销清算是企业法人注销的必经前置程序,企业在申请注销法人工商登记前必须提供税务注销清算的相关文件,包括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等。
但是,在目前企业实际注销清算过程中,税务注销清算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流于形式,缺少有效的监管力度,部分企业就利用税务注销来规避纳税义务的履行,逃避缴纳国家税款,扰乱税收征管秩序。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来谈谈当前税务注销清算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企业税务注销清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注销清算程序不规范。尽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企业注销清算应该履行的程序规定的很明确,但由于我国当前行政机关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行政监管不力,市场规则不完善等原因,有些企业在注销清算过程中并未按规定履行有关注销清算的程序和手续。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就直接办理工商登记注销。由于税务部门与工商、法院等部门联系不够,使得企业注销登记程序难以执行到位,不少企业在未办理税务登记注销手续的情况下,先办理工商登记注销,事后税务机关只有在纳税人未申报时才发现,这就给追缴税款带来难度,特别是对一些企业利用注销办法,达到偷税目的更是难以查处。
二是在清算期间怠于履行清算程序。有些企业被工商等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取消有关资格而发生解散、终止经营等情形后,对应该或可以进行处置的流动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如机器设备、房屋)和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等资产不进行处置,对有关债权和债务不及时进行清理处置,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
三是有些企业尽管履行了清算程序,但清算前并不通知税务部门,税务部门被排除在清算之外,对企业的清算情况并不了解,企业办理税务注销时也不提供清算报告。以上不规范行为,都为企业逃避缴纳税款、恶意转移隐匿资产等提供了可能。
2、税务部门对税务注销清算缺乏有效的监管。目前,税务机关内部负责税务注销清算工作的大都是税收管理员,而税收管理员由于日常工作量大,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实施注销清算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原因,致使有些税收管理员很少会到实地去查看注销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企业注销的真实意图,仅凭企业提供的书面说明情况及账面财务数据就对企业出具了税务注销清算报告,注销清算工作并未认真执行到位。在企业注销清算过程中,税务部门往往没有主动提前介入并监督企业的清算工作,没有重视企业清算所得应缴的税款,有的企业清算后财产已分配完毕,税务部门即使事后要对企业税务清算所得补缴所得税,也由于企业已无财产可供执行,形成欠税。
3、税务收管理员对企业注销税务登记相关规定理解存在偏差,造成税款流失。
一是对“结清应纳税款”的理解不准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对纳税人注销税务登记作出了明确规定:“纳税人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部分税收管理员认为“结清应纳税款”是单指企业生产经营期间产生的税款。因此,在办理企业注销登记业务时,只要企业账面上没有欠税,同时按规定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后就给予办结注销税务登记,而忽略了企业“应纳税款”除了企业生产经营期间产生的税款外,还包括企业在清算期间所产生的税款,如企业清算所得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处置存货、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物品、旧货等产生的增值税,处置不动产应缴纳的营业税等税款,从而导致国家税款流失。
二是对企业注销时对存货处理的税收政策理解不准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第165号第六款关于一般纳税人注销时存货及留抵税额处理问题规定:一般纳税人注销或被取消辅导期一般纳税人资格,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时,其存货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其留抵税额也不予以退税。不少税收管理员将企业清算和一般纳税人注销混淆,在税收清算时照搬上述政策,以为企业清算时存货处理不用缴纳增值税。而企业清算和注销一般纳税人资格是不同概念,企业清算时其存货处理实质上是一种销售行为,应缴纳增值税。
三是注销企业税务登记的时间理解不准确。根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在注销税务登记前应结清所有应纳税款,那么企业注销税务登记的时间应当在企业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处理完毕剩余财产并缴清所产生的税款后方可办理注销税务登记。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进行清算工作会花很长时间,有许多企业在债权、债务、财产未处理完毕前即向税务机关申请注销税务登记,若在此时不予办理注销手续,企业往往会在清算工作结束后为逃避缴纳税款而销声匿迹,形成非正常户,造成税款流失,同时也会增加非正常户管理工作量。因此,部分专管员认为企业注销税务登记不一定要等企业财产清算工作结束后才予办理的错误认识。
4、企业注销清算税款计算难度大。目前税务机关在企业注销清算中,对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金税工程设备的缴销比较重视,问题相对较少,而对清算税款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这与清算税款计算复杂有一定关系。《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企业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以上对于企业清算所得规定的很明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这样的问题:企业申请注销时有意不对相关资产进行交易处理,税务部门由于没有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知识,难以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进而影响清算所得的确定。当前,随着土地、房产等的持续升温,一些企业在成立时低价购入土地、房产,经过若干年后,这些资产的市值和企业购建时的原值相比较,都有很大的升值,有的企业在注销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清算,但对有些资产采用按原值计价的方法进行清算,也不请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致最后清算所得为零,体现不出清算所得。
二、加强企业税务注销清算工作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税务注销清算管理成为税收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扰着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防范执法风险,提高企业税务注销清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1、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协调,防止有些企业“恶意注销”行为。税务部门与工商等管理部门应该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协调机制和定期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具体合作、沟通的内容上,并不仅限于企业经营资格的正常获得与取消,对于企业经营资格的非正常取消尤其要重视,因为企业如被非正常取消经营资格,往往会带来一定的税收风险,税务机关很难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同时,税务机关出具的税务注销清算报告作为企业工商注销的必经前置内容,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必经前置,在内在实质上更具有重要性。
2、严格规范税务注销清算程序,落实注销清算管理制度。企业在申请注销税务登记前,首先是要成立清算组对企业进行清算,对有关资产进行处理,对有关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处置,税务机关作为潜在的债权人之一,也应尽可能参加清算工作,了解清算工作的开展情况;企业在向税务机关申请注销税务登记时,除报送目前规定的要求报送资料以外,应向税务机关提供企业董事会决议,由清算组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提出的财产作价和计算依据、制定的清算方案等资料,在办理完清算手续后,应向税务部门报送经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出具的清算报告,说明有关资产、债务、债权的落实处置情况,如果不提供的或提供不全的,税务部门可以拒绝受理企业注销申请。
3、明确注销清算政策,规范税务人员的清算行为。税务机关内部注销清算人员对申请注销的企业在进行税务注销清算时,应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场地进行实地调查,确认企业注销行为的真实性,应对企业注销前一及注销当年的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包括正常经营所得及清算所得)进行纳税评估和核查,有问题的还可以追溯调查,重点是要核实企业申请注销时存货账实是否相符、资产清理处置是否合理、有关债权和债务是否真实(包括内容性质和具体数额),对每一户经清算的注销企业均需出具《注销企业税款清算报告》,报告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注销清算期间由于存货变卖,设备、房屋等资产转让、处置,应收应付款项的清理核销等事项涉及的税款结算情况进行全面反映。注销结束后,税务机关内部相关科室应该定期通过执法检查等形式对企业的注销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纠正税务人员的清算行为。
4、进一步发挥中介机构作用,降低征管成本。在企业税务注销清算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来辅助企业完成注销清算工作,降低税务部门的征管成本。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于企业注销清算与税务部门相比,无论是在主观积极性、还是人力资源上和专业知识上,显然都要优于税务部门。这些中介机构作为连接注销企业与税务部门的桥梁,如有效发挥其在企业注销清算过程中的作用,其结果肯定会达到多方共赢。当然,税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引导和出具报告的质量监督,而并不是一味地完全依赖中介机构的出具的报告,应当鼓励中介机构进行良性的行业竞争。
第五篇:调研论文——浅谈企业税务注销清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企业税务注销清算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间的竟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发生破产、解散等退出市场现象也逐渐增多。根据我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申请注销法人工商登记前必须进行清算。企业清算是指企业因破产、解散、被撤销或其他原因而终止正常经营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出清算公告,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分配剩余财产,依法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最终结束企业所有的法律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而税务注销清算又是企业清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税务注销清算是企业法人注销的必经前置程序,企业在申请注销法人工商登记前必须提供税务注销清算的相关文件,包括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等。
但是,在目前企业实际注销清算过程中,税务注销清算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流于形式,缺少有效的监管力度,部分企业就利用税务注销来规避纳税义务的履行,逃避缴纳国家税款,扰乱税收征管秩序。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来谈谈当前税务注销清算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企业税务注销清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注销清算程序不规范。尽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企业注销清算应该履行的程序规定的很明确,但由于我国当前行政机关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行政监管不力,市场规则不完善等原因,有些企业在注销清算过程中并未按规定履行有关注销清算的程序和手续。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就直接办理工商登记注销。由于税务部门与工商、法院等部门联系不够,使得企业注销登记程序难以执行到位,不少企业在未办理税务登记注销手续的情况下,先办理工商登记注销,事后税务机关只有在纳税人未申报时才发现,这就给追缴税款带来难度,特别是对一些企业利用注销办法,达到偷税目的更是难以查处。
二是在清算期间怠于履行清算程序。有些企业被工商等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取消有关资格而发生解散、终止经营等情形后,对应该或可以进行处置的流动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如机器设备、房屋)和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等资产不进行处置,对有关债权和债务不及时进行清理处置,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
三是有些企业尽管履行了清算程序,但清算前并不通知税务部门,税务部门被排除在清算之外,对企业的清算情况并不了解,企业办理税务注销时也不提供清算报告。以上不规范行为,都为企业逃避缴纳税款、恶意转移隐匿资产等提供了可能。
2、税务部门对税务注销清算缺乏有效的监管。目前,税务机关内部负责税务注销清算工作的大都是税收管理员,而税收管理员由于日常工作量大,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实施注销清算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原因,致使有些税收管理员很少会到实地去查看注销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企业注销的真实意图,仅凭企业提供的书面说明情况及账面财务数据就对企业出具了税务注销清算报告,注销清算工作并未认真执行到位。在企业注销清算过程中,税务部门往往没有主动提前介入并监督企业的清算工作,没有重视企业清算所得应缴的税款,有的企业清算后财产已分配完毕,税务部门即使事后要对企业税务清算所得补缴所得税,也由于企业已无财产可供执行,形成欠税。
3、税务收管理员对企业注销税务登记相关规定理解存在偏差,造成税款流失。
一是对“结清应纳税款”的理解不准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对纳税人注销税务登记作出了明确规定:“纳税人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部分税收管理员认为“结清应纳税款”是单指企业生产经营期间产生的税款。因此,在办理企业注销登记业务时,只要企业账面上没有欠税,同时按规定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后就给予办结注销税务登记,而忽略了企业“应纳税款”除了企业生产经营期间产生的税款外,还包括企业在清算期间所产生的税款,如企业清算所得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处置存货、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物品、旧货等产生的增值税,处置不动产应缴纳的营业税等税款,从而导致国家税款流失。
二是对企业注销时对存货处理的税收政策理解不准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第165号第六款关于一般纳税人注销时存货及留抵税额处理问题规定:一般纳税人注销或被取消辅导期一般纳税人资格,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时,其存货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其留抵税额也不予以退税。不少税收管理员将企业清算和一般纳税人注销混淆,在税收清算时照搬上述政策,以为企业清算时存货处理不用缴纳增值税。而企业清算和注销一般纳税人资格是不同概念,企业清算时其存货处理实质上是一种销售行为,应缴纳增值税。
三是注销企业税务登记的时间理解不准确。根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在注销税务登记前应结清所有应纳税款,那么企业注销税务登记的时间应当在企业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处理完毕剩余财产并缴清所产生的税款后方可办理注销税务登记。而在实
际工作中,由于企业进行清算工作会花很长时间,有许多企业在债权、债务、财产未处理完毕前即向税务机关申请注销税务登记,若在此时不予办理注销手续,企业往往会在清算工作结束后为逃避缴纳税款而销声匿迹,形成非正常户,造成税款流失,同时也会增加非正常户管理工作量。因此,部分专管员认为企业注销税务登记不一定要等企业财产清算工作结束后才予办理的错误认识。
4、企业注销清算税款计算难度大。目前税务机关在企业注销清算中,对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金税工程设备的缴销比较重视,问题相对较少,而对清算税款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这与清算税款计算复杂有一定关系。《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企业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以上对于企业清算所得规定的很明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这样的问题:企业申请注销时有意不对相关资产进行交易处理,税务部门由于没有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知识,难以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进而影响清算所得的确定。当前,随着土地、房产等的持续升温,一些企业在成立时低价购入土地、房产,经过若干年后,这些资产的市值和企业购建时的原值相比较,都有很大的升值,有的企业在注销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清算,但对有些资产采用按原值计价的方法进行清算,也不请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致最后清算所得为零,体现不出清算所得。
二、加强企业税务注销清算工作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税务注销清算管理成为税收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扰着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防范执法风险,提高企业税务注销清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1、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协调,防止有些企业“恶意注销”行为。税务部门与工商等管理部门应该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协调机制和定期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具体合作、沟通的内容上,并不仅限于企业经营资格的正常获得与取消,对于企业经营资格的非正常取消尤其要重视,因为企业如被非正常取消经营资格,往往会带来一定的税收风险,税务机关很难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同时,税务机关出具的税务注销清算报告作为企业工商注销的必经前置内容,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必经前置,在内在实质上更具有重要性。
2、严格规范税务注销清算程序,落实注销清算管理制度。企业在申请注销税务登记前,首先是要成立清算组对企业进行清算,对有关资产进行处理,对有关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处置,税务机关作为潜在的债权人之一,也应尽可能参加清算工作,了解清算工作的开展情况;企业在向税务机关申请注销税务登记时,除报送目前规定的要求报送资料以外,应向税务机关提供企业董事会决议,由清算组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提出的财产作价和计算依据、制定的清算方案等资料,在办理完清算手续后,应向税务部门报送经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出具的清算报告,说明有关资产、债务、债权的落实处置情况,如果不提供的或提供不全的,税务部门可以拒绝受理企业注销申请。
3、明确注销清算政策,规范税务人员的清算行为。税务机关内部注销清算人员对申请注销的企业在进行税务注销清算时,应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场地进行实地调查,确认企业注销行为的真实性,应对企业注销前一及注销当年的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包括正常经营所得及清算所得)进行纳税评估和核查,有问题的还可以追溯调查,重点是要核实企业申请注销时存货账实是否相符、资产清理处置是否合理、有关债权和债务是否真实(包括内容性质和具体数额),对每一户
经清算的注销企业均需出具《注销企业税款清算报告》,报告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注销清算期间由于存货变卖,设备、房屋等资产转让、处置,应收应付款项的清理核销等事项涉及的税款结算情况进行全面反映。注销结束后,税务机关内部相关科室应该定期通过执法检查等形式对企业的注销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纠正税务人员的清算行为。
4、进一步发挥中介机构作用,降低征管成本。在企业税务注销清算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来辅助企业完成注销清算工作,降低税务部门的征管成本。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于企业注销清算与税务部门相比,无论是在主观积极性、还是人力资源上和专业知识上,显然都要优于税务部门。这些中介机构作为连接注销企业与税务部门的桥梁,如有效发挥其在企业注销清算过程中的作用,其结果肯定会达到多方共赢。当然,税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引导和出具报告的质量监督,而并不是一味地完全依赖中介机构的出具的报告,应当鼓励中介机构进行良性的行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