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白对前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李白对前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也是诗歌空前繁荣的时代,两千多诗人的五万多首诗歌,众体咸备,名家辈出,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推到了顶峰,而在这如众星灿烂般的名家名作之中,李白的诗歌则如同北极星一般,高踞天顶,代表了盛唐一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落笔成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与李白齐名的杜甫给与他的高度评价,而且也可以作为后人对他的最高评价。
李白,首先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作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促进了浪漫主义的极大发展。其次,李白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也有杰出的贡献,他继承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一方面,他指出了“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扫齐梁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道路,一方面批评了忽视思想内容,追求雕饰的形式主义诗风,认为是,“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古风》其三十五)。此外,他努力学习乐府民歌,大力开拓七言诗与乐府歌行和山水诗, 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切,奠定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下面,从浪漫主义的诗歌思想特色,山水诗,乐府诗几个方面来看他对前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一、浪漫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
盛世喜李白,乱世怀杜甫,李白以他那盛唐时代的开放胸怀,气盖一世的宏大气魄,赢得了人们的推崇和喜爱[1]p86。可以说,李白诗盛唐时期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我国自远古时代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一方面又开拓进取,融入了盛唐的时代精神。
远古时期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神话中,便已蕴含着积极浪漫主义的萌芽。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更是在吸收前代文化与文学的成就的基础上,在与黑暗现实的斗争中,创造了《离骚》为代表的一系列光辉诗篇,以其宏富博大的内容,奇情壮采的形式,为浪漫主义传统创造了第一个高峰。与屈原同时的庄子,在其哲理散文中创造了许多寓言,对浪漫主义传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两汉到唐初,浪漫主义传统在民间一文人创作中不断地发展着,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等,以及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一些优秀作品,都对浪漫主义传统有所丰富。终于,时至盛唐,人属李白,在非凡的时代与非凡的个人相结合之下,浪漫主义出现了新的高峰。
李白在创作中,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他所继承的传统,首先当推楚辞,特别是他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屈原强烈的爱国情操和坚贞不屈的人格精神对李白的精神气质无疑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坚持人格的完美,保持人的美好天性,不降志从俗,不汩泥扬波,是屈赋的主旋律[2]p63。李白不但继承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还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象熔铸神话传说,大胆地幻想夸张等。从具体作品来看,他的《梁甫吟》、《远别离》、《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在精神面貌上与屈原相一致。但是,李白的浪漫主义成就,不仅仅在于继承而更在于开拓进取,他的非凡成就,是个人与朝代的完美结合。
李白生活的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民族交往日益频繁,同时,政治经济各方面也都潜伏着危机。国家的强大,鼓舞他建功立业的雄心,而政治的危机,则激发了他救时济世的热望,这种心情,表现在诗中,自然使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而这是前代所不具有的。无论是李白自称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还是与他同代的杜甫所称道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都是李白诗歌特点的准确描述。在李白的诗中,经常出现那布衣而抵卿相的人物或功成身退的侠士,他常借这些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羡慕姜子牙:“君不见朝歌屠叟辞荆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梁甫吟》),羡慕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他追求平交王侯,君臣相得,“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剖肝输胆效英材”(《行路难》其二),他佩服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古风》其十),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即使在现实中受到严重挫折也不会消沉,相反的,则表现了愤激的斗争精神。像他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像他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城取紫袍……” 在这些诗里,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悲愤,还对朝廷的是非不分作出了强烈的批判,可以看出,政治上的远大抱负,对祖国人民的关爱,对封建社会一切压迫和羁束毫不调和的态度,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往往又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从而较之以往的浪漫主义作品,那种追求理想,反抗叛逆的精神大大增强了。除此之外,与以往的浪漫主义作品相比,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与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不论是以“我”或“李白”的出现直抒胸臆,还是借古人的化身自许,不论表现何种生活、何种形象,都使人感觉到诗人李白的形象活跃其中。事实上,在初唐诗中“我”字的使用率很低,随着向盛唐发展而渐高,李白则居于顶峰[3]p5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行路难》之二),是他政治失意后悲怀难遣的浩叹;“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是他眷恋长安时一往情深的痴想。李白也写山水诗,却很少写幽寂的丘壑,宁静的林泉,而是着力表现奇峰大山,千丈飞瀑,滚滚江河,借以表现狂放不羁的个性[4]p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轮台歌》),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就是诗人自身热情奔放,傲岸不羁的性格写照。由于上述自我表现的特点,李白的诗歌在感情的表达上就是奔放不羁,以巨大的夸张历史与神话,奇丽惊人的幻境,构成超现实的幻想境界。在以往的浪漫主义作品中,也多有幻想境界的虚构,但却从未有像李白运用夸张运用的如此大胆的。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借有形的白发表现无尽愁思。《北风行》则以“燕山雪花大如席”来夸张幽州苦寒,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雪雨恨难裁”这样惊心动魄的比喻和夸张,揭示思妇生离死别的绝望悲哀。在李白诗中,夸张往往与神话、幻想结合在一起,从而展开充满奇情异采的幻想境界和形象领域。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均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之作。李白一生都在理想和现实的激烈冲突中挣扎徘徊,思想感情极其矛盾复杂,因而他的诗歌往往呈现出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点,他的名作《将进酒》、《行路难》等都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一方面悲叹行路难,忽而又高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强烈的信心转眼便取代了消极的悲叹。他的感情在转瞬之间判若两人。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处理得这样洒脱灵活,并且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完美,在诗史上只有极少数诗人能达到这个水平。从这种跳脱变化的特点继续发展,于是他在有些诗篇里就同时运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必然要反映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和痛苦[5]p69。这就决定了他有的诗既写实,又想象夸张,象《北风行》、《关山月》,有时竟把抒写理想愿望与描写苦难的现实结合在一篇诗里,如《古风》第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突然俯见被安禄山毁灭的洛阳,急转直下的感情,浪漫幻想的破灭,深刻表现出诗人无比沉痛的爱国心情。与遍篇以幻境喻现实的《离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山水诗的开拓性贡献
李白好漫游,终其一生,几乎走遍了天下名山,在晚年作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自己也承认,“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6]p123。他不慕儒家圣人,志在求仙,迹同隐游,所以“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隐者》)。所以,在他创作的大量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篇中,涌现出了许多山水篇章,把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境界。
山水诗,最早出现在刘宋初期,在当始十分流行,谢灵运是第一个擅长写山水题材的诗人,他大量创作了以欣赏山水为题的诗歌,从而把大自然山水从古来神化、礼教化而玄虚化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变为造化的艺术品。在继谢灵运之后,谢眺进一步发展了山水诗,在艺术上,他的作品都较少雕琢,较少玄言成份,有清新自然的特点,但是,在当时分裂的动荡的社会环境下,诗人往往胸怀不高,眼界相对狭窄,因而在艺术上多表现为精致纤巧,而思想境界有限,而李白,正是在前代山水诗人开创的基础上,大力进取,把山水诗推上了一个顶峰。
随着隋代的统一,大唐的昌盛,诗人们的昂扬进取精神高涨,山水诗的思想境界逐渐高远而阔大,艺术表现由形似趋向神似,而山水诗中的山水形象也从纤巧变为雄壮,从观赏自然形态变为表现诗人自我。与此同时,诗人群体中还出现了一类隐士,他们有济世之志但又不慕名利,不附权贵,不受束缚,他们的隐游不同与南朝的消极避祸,而是放歌于名山大川,寄情于五湖四海,虽然隐居,但有着慷慨高歌。这一切,都对李白山水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白的山水诗的突出特点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个性化。如果说二谢是为山水写形的话,李白的诗歌则为山水写心,所谓写心,就是指李白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也融入了山水之中,在他的诗中,山水往往也带着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他给山水灌注了生命,给它们以活的灵魂[7]p167。在李白的观念里,他不为世俗理解,也不属于世俗的人间。他这种思想观念了的生活际遇而逐渐加深,使他更加热爱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人性化了。像他的名篇《蜀道难》,在诗中,对蜀道山水倾注了雄放壮烈的感情,以极端夸张和非凡想象来表现开辟这条沟通秦中与蜀中的高山栈道所付出的壮烈牺牲。它“上有大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高峻惊险,神兽敬畏,正是诗人独特生活道路的象征,理想事业的化身。而登途攀越,高可摘星云,孤寂危险,且有威胁,这进一步渲染衬托出蜀道之险,显示诗人的胸襟情怀。敢登蜀道者需有大无畏的意志,毅力和气概,决非凡夫俗子所能为。而诗人的自我形象,则融化于蜀道高险而雄壮的形象中。
李白还有不少短小精美的山水律绝,具体形象不一,手法技巧各异,但仍都具有幻想化、个性化的特点,像《清溪行》写清溪感受,“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前两句看来只是以镜比水,以屏比山的修辞精巧,实为诗人以水作明镜,以山作屏风,把清山秀水为家。所以末二句写猿啼远游子伤悲,而方外则显示诗人以山水为家的闲适情怀,体现出幻想化的色彩,再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以山拟人,人同山,有心之人与无心之山,相成知音,也属此类幻想化。最能体现李白山水诗幻想化、个性化特点的,是那些直接描写向往仙境,交往神仙的作品,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集中典型的表现。它写梦中游天姥山仙境和觉醒,诗一开始便断定海中蓬莱仙岛不可信,但高高天姥山却可望可游。于是夜里梦中“飞渡镜湖月”,他“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而在“迷花倚石忽已瞑”时,突然来到了“霓为裳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的神仙境地。然而,梦忽惊起,惟觉时之枕席,于是诗人感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因而他要骑鹿访名山,寻求梦想中的仙境,大自然山水在诗人笔下变幻成了神仙世界。鲜明地表现出幻想化与个性化的特征。从山水诗的美学角度看,李白对二谢的山水诗也有极大的发展,使山水诗由清丽走向了壮丽。李白的风格,从大体上来说是壮丽。李白其人,不论从胆识,才学、气魄等各方面来看,都高于二谢,因此其风格主导方面,也表现为雄健的阳刚之美,他的山水诗所呈现的美学风格是壮丽,而二谢山水诗所呈现的美学风格则是一种清丽,是一种婉约的阴柔之美,这就扩大了山水诗美学风格上的表现范围。从李白的经历和游踪来说,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祖国的名山大川,长河上下、大江南北、塞北江南,无不留下他的身影,他不同于二谢,游踪只局限于江南一隅的明山秀水。所以在他的山水诗中,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庐山的奇秀,峨眉的伟岸,江南的秀丽与塞北的浩瀚。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游太山》其三)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峰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在李白的这些诗里,祖国的大好河山,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有的雄奇,有的秀逸,有的苍茫,有的明丽,各显示出其特有的美,在李白笔下的黄河与长江,更是魄力非凡,大气磅礴:“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待御虚舟》)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秋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凡尘丘子》)
在二谢的诗句中,不论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还是“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山水仿佛是一张张优美的山水画,给人以清丽之美的感受,而在李白的山水诗中,则有一种跳荡的感情和激动人心的力量在跃动。他的山水诗,常常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一曲动人心弦的山水交响乐,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充满着壮丽色彩。
总之,李白的山水诗与二谢山水诗相比,完全是一处新的境界。在他的努力下,山水诗由为山水写貌走向为山水写神,由清丽走向壮丽,在前人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三、乐府的进取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各体诗歌都有佳作,尤工乐府歌行。
乐夜歌行这一自由诗体,滥觞于楚辞,孕育于汉乐府,而在鲍照手中得以形成,十八首《拟行路难》思想丰富深刻,感情强烈奔放,形式上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以自由换韵。这一切都对后代诗人创作乐府歌行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到了李白,乐府歌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李白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他的二百三十多首乐府歌行,有《庄子》的纵横恣肆,屈骚的委婉跌宕,《孙子兵法》的奇诡多变,汉乐府的长短参差,他集众家之所长融一已之创造,呈现出舒卷自如的自由美。《蜀道难》《江上吟》、《将进酒》、《梁甫吟》等,无不写得纵横开合,跌宕生姿,呈现出诗人天才的创造力,把乐府歌行这种体裁发展到盛唐诗歌的顶峰,成为盛唐之绝唱。李白的乐府诗歌,往往是在大量沿用乐府古题的基础上翻出新意,曲尽拟古之妙。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侠客行》等,均属于缘事而发之作,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寄托。另一方面,则是借古题抒已怀,通过旧题所寓之意或题目本身之意,来引发出作者对自己情怀的抒写。而这一类乐府诗,正因其偏重主观抒情,所以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兴发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8]p286像他的名篇《蜀道难》,这一题目本有功业难成之意,而这正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业未成的悲愤。所以他在诗中极力抒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险峻,也是他对世道艰险的悲慨,再如另一名篇《将进酒》,这本是汉乐府短萧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为“劝酒歌”,含有饮酒放歌为言之意,李白由此引发,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把原本借酒销愁写得气势澎湃,如大江奔流势不可遏,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李白的乐府诗,同其它诗作一样,都呈现出他人不可企及的个性特色,在李白的乐府诗中,不论是语调还是气势,都是典型的李白式的,这种以第一人称的抒情和议论表达主观受的写法,完全不同与以往乐府的赋体叙事,他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此外,他以大胆的想象与夸张,以及巧妙的比喻来突出主观感受,形成了磅礴的气势,从而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的生命,完成了乐府诗从汉魏的古体到唐体的根本转变。
综上所述,李白作为伟大的天才诗人,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他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加之他个人的非凡才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做出了令后人不可企及的贡献。
第二篇: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被杜甫称赞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能达到如此的高度,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以及自己独特的人身经历,另一方面则是源自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李白对前人的学习是全方面多领域的。李白继承了谢朓的山水诗清新俊逸的诗风,并实现了山水诗从清丽到壮丽的转变;李白的古风、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劝谏、讽喻和美刺的传统;他的乐府诗更是推陈出新,将汉乐府的古质朴拙,北朝民歌的粗犷豪放,南朝民歌的清新婉约,熔于一炉,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但是首先,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的萌芽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创造的神话中就已经出现,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将此发挥到极致,成为浪漫主义诗坛上的一座高峰。而李白在继承了屈原以及其他诗人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能够继承屈原,首先表现在他对屈原的理解。两人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巨大转折,因而伤感世界,忧国忧民;都遭受了贬谪放逐的惨痛而不改初衷,不易志节。屈原最初深受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然而,怀王听信谗言对他疏远,从此小人得志,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屈原又被流放,政治理想破灭,最终投汨罗而死。李白则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一生未被重用,政治抱负难以舒展,后期又经历安史之乱,亲历唐朝由盛而衰,他依旧满怀“功成身退”的理想,功不成则身不退,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结束了他的一生。李白的许多诗句中体现了对屈原的钦佩。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李白说道:“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这继承于屈原“荃不察余之衷情”,表达了知音难遇,尽忠遭嫉的处境和超然的主张。
李白和屈原都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屈原在《离骚》中,以自身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高洁、忠贞、修身、循礼、遗世独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渴望得到重用,却一次次地被失望所代替。李白怀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俱怀逸兴壮思飞的豪情,在极度悲痛之后并不绝望,反而变得更加狂放,自信地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屈原的浪漫,表现在他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表现出一种极其浓厚的忧伤,格调幽暗、苍凉。而李白的浪漫,不仅表现在他的想象上,更有磅礴壮阔之美,不受束缚,让人不自觉沉沦在他所创造的自由的境界之中。
李白和屈原都是浪漫主义诗人,而不是幻想主义者,因而他们的浪漫主义都是是以现实和历史为基础的,都是以浪漫来折射出现实,讽刺当时社会。从《离骚》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来看,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现实遭谗被逐而“上下求索”,构造了人间天上一系列幻境,但路路不通,他不得不回到残酷的现实中,决定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梦》诗由“入梦”“梦游”“梦醒”三部分组成:入梦部分用对比和衬托的方式,以“天”“五岳”“赤城”“天台”作参照,不直言其高而其自高。入梦的描述使梦游有着现实的触发,使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深深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之中。梦游部分写诗人飞越镜湖,“脚著谢公屐”登上险峻的山峰,但“迷花倚石忽已暝”,暮色骤降,出现了云雾缭绕、金碧辉煌的仙境,以及幸福欢乐的仙人盛会。但是,好梦不常,“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只有枕席依旧,由目眩神迷的幻想回到惨淡痛苦的现实之中。
屈原上下求索,九死不悔;李白桀骜不驯,叛逆反抗;屈原的想象绚丽多彩,李白的想象夸张扬厉;屈原的风格萦回缠绵中有深挚沉郁,李白的风格豪放雄健中有清新俊逸。由此看出,李白对屈原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李白继承了屈原那种对理想不息地求索精神,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国家的机会,以实现“济苍生”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受屈原影响,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第三篇:聊斋志异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聊斋志异》的前世今生
【摘要】:鬼历来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易·睽·上九》上曰:“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这可以说是对于鬼最早的文献记载了,而在《聊斋》之前也有很多鬼怪著作,无疑,《聊斋》肯定也是受过前代著作的很大影响,但经过时光的洗涤与冲散,唯有《聊斋》最为坚挺,在文学的森林中依然枝繁叶茂。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在文学戏剧上的影响,电影电视的改编也不在少数。【关键词】:《聊斋志异》 前世 今生
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此书素材来源泛,内容精彩丰富,思想意蕴深远,可以说是聊斋先生毕生心血的结晶。
一、《聊斋志异》的前生
聊斋的前生即对古典文化的继承。
古人特别强调读前人的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蒲松龄也是一位博综群籍的人,他刻苦攻四书五经的同时,博览经史、诗词、野史杂录,中年以后设帐绰然堂,有毕刺史家的万卷藏书可资怡游。
在写作《聊斋志异》时,作者更是借鉴前代人的作品。《聊斋志异》近五百篇,据近人考证【1】,可以从前人作品中找到本事者达百余篇(当然,这类“本事”,有的有明显继承关系,有的较牵强。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蒲松龄特别提到了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对他的深刻影响。魏晋南北朝人鬼相恋故事,无非两种模式:是为人鬼结合,如《吴王小女》、《卢充》、《秦闵王女》。女鬼主动追求素不相识的书生,赠明珠、金枕之类,结局虽然人鬼殊途,书生却为女鬼父母认可。二为死而复生,如《父喻》、《河间男女》。男女青年爱情的自由选择和父母之命的矛盾,女方抑郁而死,在冥世与心上人结合,复回人间。但蒲松龄能入于干宝而出于干宝,他在搜奇猎异、遄飞逸兴的同时,孜孜追求爱的崇高精神,寻觅爱情更深刻更感人的内涵,更优雅更迷人的表现。其中与前代小说有比较明显的借鉴联系的: 《画壁》-—《搜神记》卷一《徐光种瓜》; 《劳山道士》——《古今谭概》“灵迹”部之《纸月、取月、留月》; 《凤阳士人》——《说郛》卷四白行简之《三梦记》,《河东记》之《独孤遐叔》; 《赵城虎》——《古今谭概》之《杖虎》条; 《三仙》——《玄怪录》之《元无有》; 《促织》——《明朝小史》;
《向杲》——《续玄怪录录》之《张逢》; 《降妃》——《酉阳杂俎》之《崔玄微》; 《黎氏》——《广异记》之《冀州刺史子》; 《续黄梁》——唐传奇《枕中记》; 《阿宝》——唐传奇《离魂记》;
《莲花公主》——唐传奇《南柯太守传》; 《胡四娘》——《鹅笼夫人传》;
《阿绣》——《幽明录》之《买粉儿》; 《侠女》——《唐国史补》卷中; 以上只是粗略地列举了几个例子,以下要详细地举几个具体例子来说明一下《聊斋志异》中一些故事的由来。
1、《真假阿秀》
南朝小说《卖胡粉女子》曾写一富家子弟爱上卖胡粉女子,每天借买粉往见,女子“相许以私”,约会时男子欢踊至死,女惶惧而遁,男子之母发现胡粉,告官追查,女临尸尽哀,男子豁然而生,二人结为夫妇。《聊斋志·阿绣》取材于此,但不像《幽明录》那样人物平面化,故事梗概化,而是用曲折新奇的戏剧化故事,着力刻画血肉丰满的立体化人物,围绕和男主角的关系,创造了两位相貌相同,个性有异的女性形象——真假阿绣,真阿绣纯情聪慧,是民间少女;假阿绣痴情机智,是狐仙临凡。一真一假,相得益彰。阿绣中的刘子固亦是钟情于姣丽无双的阿绣,借以买东西亲近她,这里面的阿绣也是卖胡粉的,后来也是男主人公的痴情让家人发现,并阻止二人在一起。取材与南朝小说有很多相似点。
2、《细侯》
在《聊斋》中有一描写妓女的名篇《细候》,她的事迹生动感人,她的命名也可以看出蒲松龄的用心良苦。侯者,美也。《诗经•郑风•羔裘》曰:“洵直其侯。”汉代郭汲字细侯,是受人欢迎的良吏。后人用“细侯”命名受到人民爱戴的父母官。刘禹锡诗云:“童子争迎郭细侯”;陈师道诗“到处儿童说细侯”;蒲松龄“悲喜十三谣》为他尊敬的县令送行也说“又杖青藤送细侯”。聊斋故事中的细侯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之美。身为雏妓,忠于爱情,心如铁石,气若长虹,作者用父母官的通称来给一个妓女命名,更可见其份量。
甚至蒲老情不自禁将这个烟花女子抬到与被封建时代尊为圣贤的关对比肩的地位:“寿亭侯之归汉,变复何殊?”这里在故事情节上虽然看不出受前代小说的影响,但光从命名上,也可以知晓蒲松龄对《诗经》的通读,以及个人独到理解,尤其是对妓女这一职业的独特领会。
3、《侠女》 《侠女》:明显受到唐传奇《原化记•崔慎思》和《集异记•贾人妻》的影响。进士崔慎思赁房居住,见房主颇有姿色,求为妻,妇人自称身份不合,请为妾。生子后,一夜,崔见妇人自屋而下,白练缠身,右手握匕首,左手携人头,言其父枉为郡守所杀„„言罢,逾墙而去。崔惊叹之际,女忽然返回,要给婴儿哺乳。“慎思„„怪不闻婴儿啼,视之,已为其所杀矣。杀其子者,以绝其念也。”《贾人妻》与《崔慎思》基本相同。蒲松龄借鉴以简单叙述讲离奇故事的唐传奇,并未照猫画虎,而是化腐为奇,在创造性叙述中,精雕细刻写人物。
《侠女》虽取意于唐传奇,但在三个主要环节上有明显的别出新裁:唐传奇女主角经济比较富裕,完成复仇后,把资产留给了男方;侠女却贫困自守,人生旅途很困窘。其二,唐传奇女主角在报仇过程中借男人暂安身,与男主角缺少深层情感交流,而侠女与顾生惺惺相惜、近于朋友。其三,唐传奇女主角报仇后杀死亲生儿子,侠女生子,不仅延续顾家香火,其子还为顾母养老送终。
4、《向杲》
故事取材于古籍。六朝小说《述异记•封邵》、《齐谐记•薛道询》、《神仙传•栾巴》都是写人化虎的故事。《向杲》跟它们有一定关系,但其更直接的师承,应当是唐代李复言的《玄怪录•张逢》。张逢在“策杖寻胜”的过程中,偶尔投身一片绿草地上,就变成了“文彩斓然”的猛虎,因不愿意食犬驹犊之类,就把福州录事郑纠“恣而食之”,又寻至原来那片草地恢复人形。此后张逢把自己变虎食人奇遇告诉众人时,为郑纠之子郑遐听到,“怒目而起,持刀将杀逢”,终于因为人化虎食人“非故杀”,不了了之。
向杲化虎较前人之作,迸发出夺目的思想光辉。《续玄怪录》张逢化虎故事是奇特而虚幻的,又是完全偶然性的,即:张逢若不遇到那草地,就化不了虎;张逢与郑纠并没有必须食之而后快的仇恨。向杲就完全不一样了。向杲化虎也是偶然性,是一位道士“以布袍授之”,易袍后“身化为虎”。但细想前因后果,向杲化虎却是必然和必须的:向杲兄向晟为恶霸所杀,官府受贿,对告状的向杲不理会。总之与《张逢》虎复人形相比,《向杲》的确高明得多,也意味深长得多。
二、《聊斋志异》的今生
《聊斋志异》的今生即对后世的一些影响。
1、《聊斋志异》对文学的影响
《聊斋志异》问世后便风行一时,模仿之风亦是盛极一时,主要有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袁枚的《新齐谐》等。这些作品大都是模仿《聊斋志异》的形式,于其寄托“孤愤”的积极精神略无涉及;虽也不乏文笔流畅之作,但却始终未有可媲美聊斋的作品。
聊斋志异虽侧重于鬼怪狐媚但其在文学上的影响却不仅在此,在蒲松龄笔下的女子性格无一相同却个个吸引眼球。吴组缃在《颂蒲绝句》的组诗中说:“绘
[2]志绘影绘精神”,“声态写来妙愈肖”,用诗的语言赞扬了《聊斋志异》的肖像描写。其中青风、小倩、鸦头、连城、莲香、胡四姐、伍秋月、阿绣、小梅„„这一连串人物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她们虽然或刚或柔、或热情或羞涩,或单纯或老到各有各的特点,但却都具备了这样一个共同点,这便是她们都吸集了几千年女性发展的精华个个面貌若仙、风华绝伦。莲香是“亸袖垂髫,风流秀曼,行步之间.若还若往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巧娘也“妩丽无比,莲步蹇缓”„„似乎,蒲松龄总是不惜调动他脑库中最美妙的词汇来把他心所其许的女性装扮成“媚丽欲绝”的人间仙女,她们频繁地往来于《聊斋》的字里行间,一颦一笑,一步半跬都是如此奇异迷人,这就难怪一部《聊斋》读下来,读者头脑中仍然保留的印象几乎就只是这形形色色媚女的光彩了。基于此不少论者都以为《聊斋》的成功主要得力于这众多形象塑造的成功,《聊斋》的意义也多来源于这些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为错。
而在今天《聊斋志异》的文学影响则体现在了如《鬼吹灯》《鬼话连篇》为代表的一些列小说的创作上。
2、《聊斋志异》对中国戏曲的影响
《聊斋志异》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尤为突出。《聊斋志异》 问世以后,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戏曲剧本为数甚多,不胜枚举。据纪根垠《蒲松龄著作与地方戏曲》的统计,改编《聊斋志异》的聊斋戏几乎涉及全国主要剧种。其中,建国前的改编情况是:川剧六十种,京剧三十四种(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荀慧生、周信芳、欧阳予倩、尚小云、程砚秋、金少梅都曾表演过聊斋戏),河北梆子十二种,昆曲九种,秦腔七种,滇剧五种,评剧四种,吕剧一种,莆仙戏一种,山东梆子一种,华剧一种,婺剧一种。上述戏种改编涉及《聊斋志异》77篇故事,仅《胭脂》一篇,即曾被改编为京剧、秦剧、川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评剧、越 剧等数种剧目。其它如《画皮》、《陆判》、《张诚》、《庚娘》、《青梅》、《西湖主》等都是被改编较多的聊斋故事。
近年来,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剧种也是几乎涉及全国主要剧种,且成绩斐然。五十年代,根据《画皮》改编的河北梆子《画皮》,曾经风行一时。1959年,根据《冤狱》改编的花腔《花灯记》曾进京汇报演出。1979年,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的剧目中 吕剧《姊妹易嫁》、越剧《胭脂》均获得创作一等奖。在蒲松龄的家乡山东省淄博市,聊斋戏的改编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淄博市五音剧团到目前为止先后演出6部聊斋戏:《胭脂》、《墙头记》、《姊妹易嫁》、《侠女》、《窦女》、《续黄粱》,其中《胭脂》曾进京 汇报演出,《窦女》、《续黄粱》获多项奖,后者还被评为山东省五 个一精品工程。从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聊斋志异》的影响并不仅局限在山东境内而是远播全国。
3、《聊斋志异》对影视的影响
除了在文学戏剧上的影响,电影电视的改编也不在少数,根据聊斋改编的最早的电影是1922年商务 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根据《珊瑚》改编的《孝妇羹》。此后直到全国解放前,共有7家电影制片厂(公司)拍摄了聊斋故事改编的电 影8部。建国后,从1961年到1992年,先后有10余家电影厂拍摄了6部聊斋故事片。近些年拍摄的主要有:西安电影制片厂的《鬼妹》,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碧水双魂》,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古庙倩魂》,峨嵋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金鸳鸯》,北影拍摄、著名导演谢铁骊执导的《古墓荒斋》以及潇湘电 影制片厂摄制的《幽魂奇恋》等等。
《聊斋志异》的电视改编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发展趋势很快。浙江电视台、甘肃电视台都曾录制过聊斋电视剧。但规模最大的当属福建电视台和南昌影视创作研究所联合录制的“聊斋电视系 列剧”。该系列剧集中了全国数十名编剧、导演、几百名演员、上千名创作人员,计划摄制60部80集,实际完成48部78集。在电视台陆续播出以后,在全国引起一定反响。并发行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三、“蒲学”对其他领域一些影响
若说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影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那今天蒲学也就不值得称之为一门“学”称不上是蒲文化,而它也就不值得专家人员的专门研究了。
在蒲松龄的家乡淄川,当地人民政府将蒲松龄故里川区洪山镇蒲家村改建为组群式旅游胜地。该园面积360余亩,园内有蒲松龄艺术馆、狐仙园、石隐园、满井寺、观狐园、柳泉、松龄墓园、聊斋宫等景点,建造独特新颖,恢宏壮观,为华夏一绝。狐仙园和艺术馆,内设蒲松龄生平及著作展、蒲公设馆生涯、名人书画等展室,展示蒲公一生及对世界文化之贡献。石隐园,原系毕氏之花园,蒲公设馆毕府三十年,写下大量有关石隐园诗词佳篇,园内怪石林立,绿树成荫,将此园移址,再现蒲公舌耕笔耘之阅历。满井寺为古寺重建,以双重门拱牌坊为入寺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钟楼等雄伟建筑,神佛均用香樟木精塑,栩栩如生。聊斋宫为聊斋园之景点,外景琼楼横空,碧湖青山,疑似天上宫阙,宫内设《罗刹海市》、《席方平》、《娇娜》、《画皮》、《尸变》等聊斋故事,采用现代彩塑、电影特技、灯光声像,逼真地活现了蒲公笔下神妖鬼狐的艺术形象。漫步聊斋园,将抛却人间尘世之烦恼,一扫都市闹城之喧嚣,尽情体验一代文豪蒲松龄笔下所描绘的鬼狐世界、冥冥仙境。而聊斋地方特色小吃一条街,蒲家宴食品、中华咖啡茶、峨庄煎饼、聊斋白酒、蒲乡酱菜、柳泉啤酒,一大批与聊斋文化相关的美味佳肴,同时又吊足了游客的胃口。
除此之外在其家乡还有松龄先生的字“留仙”命名的留仙湖公园。留仙湖公园位于鲁中商城——淄川的中心位置,与全国闻名的淄川服装城相毗邻,水陆面积100公顷,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中西式相结合的集吃、住、购物、游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在淄博市更不乏柳泉路,松龄路等以蒲松龄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道路、地名,这都足以看出蒲老先生在当地的重要地位。几年前蒲老先生生的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将其文化发扬光大,更是重修家谱,捐献文物以供研究。
在今天蒲文化已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上都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聂石礁《〈聊斋志异〉本事考证》,见《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辑。朱一玄《聊斋志异》研究资料汇编。
【2】 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研究集》第一辑。
【3】 《聊斋志异》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年3月北京第一版 【4】 马瑞芳 《神鬼狐妖的世界》中华书局 2002年10月第一版
海南大学题
目:学
号:作
者:专
业:时
间:
聊斋志异的前世今生20091111310004 丁文泽
对外汉语
二○一二年六月
第四篇:李白诗歌浅析
李白诗歌浅析
——《唐诗三百首》选读论文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的思想性格: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他的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把盛唐士人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理想化了。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他仕途失意的时候,便进一步走向道教。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他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自于这样的思想基础。他的明朗、自信、奔放的感情,也基于这样的人生向往。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从诗人一生来看,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屈居逆境,诗人的襟怀始终是豁达开朗,纵有忧愁,亦不是愁眉不展,哀痛欲绝,而是忧愁缠绕之中,能独立派遣、寻找欢乐,驱散愁云,这就显示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和豁达的性格灌输到诗作中,就必须使自己作品的风格变得豪放雄迈、明朗潇洒、落拓不羁。
二、李白的艺术个性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发的火山。
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一)豪放雄壮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司空图在《诗品》中用“吞吐大荒”、“处得以狂”来形容豪放的情状;以“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来描绘豪放的气势。
就主体而言,李白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气度、骨力等内在的素质必然表现在作品中,显现在风格上,从而具有如下特点: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出格夸张;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放不羁。
就客体而言,李白描写对象,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美,或者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表现出如下的特点: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限。
李白的诗歌确实带有一种雄壮之气。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例如《蜀道难》感情就特别强烈,写到激情处,甚至当头棒喝蜀道上的行人:“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读起来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感情也十分强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博大豪壮的情怀,可以说正是李白诗歌的基调。
(二)神奇瑰丽
李白诗歌的奇主要在于它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1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2李白还好写一些奇幻的境界。如《古风》第十九写他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写梦游天姥山,却引出了一个虎啸鸾鸣、仙人纷至的神奇境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种境界可谓奇之又奇。
3李白也好写一些奇异的景物。如《蜀道难》写蜀道,它不仅写了神话传说,把人们带入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话世界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神奇想象中;而且它把蜀道上的自然景物也写得非常奇异。写山势高危,行路艰难,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上有突兀而立的高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挡住了太阳的运行;下有深不可测的河川,冲波激浪,曲折回旋,展露骇人的声势。这两句融夸张和神话为一体,直写山高川险,突出蜀道艰险难行。接着又借黄鹤和猿猱来反衬山势高危,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三)飘逸洒脱
杜甫《春日忆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诗评)苏轼《东坡题跋〃书李太白诗》也说:“李白诗飘逸绝尘。”所谓飘逸,既是指李白浪漫洒脱的风采,也是指其诗歌超脱、潇洒的一种艺术风格。
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一种多么飘逸的风采呀!他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是何等的气魄呀!他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他整日幻想着那“驾鸿凌紫冥”的神仙生活,以至于他的死也被后人传说成是“跳江捉月”、“骑鲸升天”,死也死得潇洒飘逸。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最具有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如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蔑视礼法权贵,追求个性自由。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对月亮的描写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折光反映。李白现存诗900 余首,其诗作内容丰富,意象繁多。据前人统计,在李白诗中,明月意象共出现76 次,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 处。在李白的笔下,月亮是那样纯洁、那样光明、那样令人向往。它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理想的寄托。天上事与人间事相通,月亮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感情,可以与人进行情感的交流。明月与诗人的交流既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质,又是诗人表达飘逸情趣的载体。或者说正是由于李白那特有的诗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他的诗带上了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四)天真率直
李白《古风》其一云:“圣代复玄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三十四云:“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云:“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李白论诗主张“清真”,反对字雕句琢,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杜甫也称赞他“嗜酒见天真”,可见李白具有天真的个性。的确,李白性格天真,灵魂透明。他胸无城府,襟怀坦白,敢讲真话。他的大喜大悲,他的喜怒哀乐,总是表露得淋漓尽致。李白的诗歌,无论在语言上、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能让我们看到一个狂放不羁、傲岸率性的诗人形象,诗人不刻意追求什么语言和方法,在自由与放纵之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风,他的“天真”,是一种天然之真,是开朗与豁达,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是一种不受任何拘束的烂漫的心情。
(五)清新自然
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因此,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李白诗歌的语言清新、明快,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他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称誉别人的作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好可用来说明诗人自己的语言风格。如“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这些诗句无不清新秀美,自然天成。李白还有些诗句写得很豪壮,甚至用散文句式入诗,但也同样非常自然,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等。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以大鹏自喻,足见其气势不凡。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的诗中反复出现。他的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第五篇: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周成芳
在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丰富而灿烂的花园里,唐诗无疑是众芳中的奇葩,而李白则是其中夺人耳目的硕果。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雄奇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记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贺知章称赞他为“谪仙人”;杜甫说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唐代的诗坛,李白之出现,犹如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千年来后人对他的研究一直热情不减,其人其诗是一个长盛不衰、经久弥新的话题,形成一道绚丽多彩的文化景观,这就是“李白文化现象”。现代学者用浪漫、豪放、飘逸等词语来概括李白的精神与艺术风格。本文试从盛唐气象来探究他的作品清新俊逸风格形成的因素。
一、没有盛唐,就不会产生李白。
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后代往往将这一时期等同于李白和杜甫,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旦把李白和杜甫从时代里抽出去,“盛唐”这个词眼便显得空洞无力、暗淡无光了。但是,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我们隔了几个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的嘹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能成其为伟大。”(丹纳《艺术哲学》)
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他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他的名篇《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将庐山一个最典型的风景点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大手笔,描绘得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紫烟”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很美,而且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的风俗。
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盛唐的士子们因此对人生普遍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与常见的送别诗不同,它一反往常送别诗常见的黯淡笔调,而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轻快的景象。再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与王维的《渭城曲》一样,同为送别友人的诗,都是给人一种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抛弃了传统的悲伤情调,没有沉重的感觉。盛唐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更具有理想色彩,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整幅画面情景交融,给人苍茫广阔的感觉。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惜别之情,对于不能同游的惋惜,以及对扬州胜景的无限神往,尽在江边送别的形象之中了。再如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一首旅人思乡的的情感诗,他乡客愁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普遍的主题,李白这首诗却有意翻新,把“兰陵”和“美酒”联系起来,“玉碗”有了“琥珀光”的感觉,这样扫除了别诗那种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一种留恋忘返,宾至如归的情绪,使他“不知何处是他乡”。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唐代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它比起汉代和宋代等统一的封建王朝,诗坛成批涌现脱略小节、豪荡使气、富有开拓精神的才士,发出中国诗史上音量最足的浪漫主义合唱。“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这就像植物只有在适宜的气候、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李白的出现与盛唐的方方面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白的《忆秦娥》曰:“太白纯以气象胜。”这亦可以用来评价他的诗歌。气象,指作品通过气势和意象所呈现出的整体风貌。所谓“纯以气象胜”,意思是完全以气象雄浑取胜。这气象不是一个人就可以造就的,是在盛唐气象的照映下才光芒万丈。严羽《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雄厚。”“笔力雄壮,气象雄厚”八个字是能够概括盛唐诗歌风貌。开元时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二句,一开始就形成开展的、向前行进的气氛,诗人眺望眼前的山水,带着欣赏的意味。颔联写出长江下游水势浩淼、风帆高举之情状。王夫之说“风正一帆悬”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指从“一帆悬”中传出阔大顺畅的景象。颈联写残夜还未消尽之际,海上一轮红日已经喷薄欲出;旧年还未过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预先进入大江。虽是一年将尽而又一夜将尽,且又在路途之中,然而所表现的却是一种光明展望、辞旧迎新的情绪。这首诗在阔大的境界中有一种和乐的气氛、雍容的气度。
唐代这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为乐府旧题,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抒写少女对情人的思念,表达真诚缠绵的爱情。李白借旧题不单是表达相思愁苦,更借思妇之口,“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对和平的呼唤。全诗先景语后情语,将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情俨在。语言自然清新,明白如话,流丽婉转。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他繁荣昌盛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也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中人们比较健康昂扬的精神状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表现的就是人们在和平岁月里的生活感受和情思。面对着浩渺的春江、海潮,面对着无边的月色、广阔的宇宙,萦绕着绵长不尽的情思,荡漾着对未来生活的柔情召唤。人们的思索、追求、期待、召唤,表面上是由春天的良辰美景惹起,被春天的旋律催动,实际上却是那个健康发展的时代生活带来的。
从以上的几方面可以看出,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个性魅力在当时不是孤木,不是独一无二的,只是由于他天生的气质融入这个时代更具典型性。但这不是说否认李白的天才。他是天才!正如丹纳所说,“严格说来,精神气候并不产生艺术家;我们先有天才和高手,像先有植物的种子一样”。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匠与工匠。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便是那种天生的独立个性,以及将这个性很好地融入诗歌中的天赋。当他像石子一样投入雄浑的时代之海里,便引起了巨大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