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实践特色

时间:2019-05-13 21:2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实践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实践特色》。

第一篇: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实践特色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实践特色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学说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就是执政理念,它是政党获得执政权、拥有合法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恪守执政为民的宗旨,遵循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统一,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发展,破除认识误区作为执政理念的建构原则,在实践中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化、科学化、人本化的特色。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 执政理念 实践特色

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学说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就是执政理念,它既是政党获得执政权、拥有合法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决策依据,对强化党的战斗力,增强党的动员力,提升党的洞察力,发挥党的引领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

“执政理念”作为一个全新概念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第14次集体学习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在2004年8月22日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执政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1]强调要加强党执政的理论研究,为党的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撑。胡锦涛从执政的理念、基础、方略、体制、方式、资源和环境等7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深刻理解和有效的运用。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突出了“为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因此,“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应当从现在的具体事情做起,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2];其次,揭示了党执政理念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过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核心执政理念,是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创新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既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继承,亦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鲜明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时代规定性。再次,表明了党执政理念的前瞻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仅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确保长期执政的制胜法宝;而且是我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并根据变化了的客观现实要求,将其转化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实践。

党的十六大以来,首次正式地把“执政理念”这一全新概念运用于党的建设领域,在执政兴国的实践中,从执政理念的为谁执政和怎样执政这两个现实层面,从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和目标等方面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并且以恪守执政为民的宗旨,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3]的统一,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发展,破除认识误区为执政理念的构建原则。

1.恪守执政为民宗旨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恪守的根本宗旨是执政为民。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人民”,始终坚持着一种行动即“为人民服务”,“紧紧依靠人民”、“拜人民为师”使党始终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因此,执政为民是指执政党在运用所掌握的国家权力处理本国不同利益群体间关系的过程中,党的执政理念及实践活动都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为人民谋取利益当作最根本的目的。坚持以一切为了人民作为前进的目标方向;以一切为了人民作为工作的力量源泉;以一切为了人民作为自己的正确定位。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政策、措施的标准。

2.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遵循两个统一即是指党执政理念“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执政理念的科学与否是由实践来检验、人民来判定的。

执政理念的合规律性是指在执政实践的基础上,正确反映社会客观现实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现实与状况具有客观性,影响与制约着社会整体的发展,执政理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呈现主观特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执政理念的形成必然将客观现实包含其中,而客观规律要发挥作用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执政理念的合规律性就是协调主观的执政观念与客观的历史活动之间的关系。衡量执政理念是否合规律性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生产力是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如果最基础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好,那么其他方面都是纸上谈兵;二是理论基础是否科学要通过生产力的状况来反馈,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是可以推动生产力前进的;三是执政党要能够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升洞察力,增强对时局的驾驭能力。

在以上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协调执政实践与社会历史活动是执政理念合规律性与否的具体表现,是执政实践适应社会历史活动还是社会历史活动适应执政实践,这是判断执政理念是否合规律性的标准。具体的执政行为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中进行的,就是要把执政实践与社会历史活动的和谐程度最大化,用执政理念使两者形成良性互动。

执政理念的目的性就是“执政的目的与社会历史主体的价值目标的一致”[4]。任何执政理念有目的、理想等内容,从实质上看,合目的性就是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与历史主体利益的趋同,历史主体对执政理念的认可程度。执政理念的实现是以政党为主要载体的,执政实践与历史主体活动是否一致,就是以双方利益是否吻合为着眼点的。利益作为历史主体活动的一个重要机制,包含在一定的价值取向中。

执政理念主体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广泛成为决定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任何执政的目的都具有利益需求,要协调好社会中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执政理念的主体本身是否具有利益主体的特质或者是否为某利益群体的代表,对合目的性起到直接的决定作用。当执政理念的主体不具有广泛性,并非占社会成员的大多数,而且它又是利益主体,在这种理念中,历史主体会被看成是社会客体,历史主体缺乏对这种执政理念的认同感,这就是狭隘的利益机制,是不合目的性的;当执政理念的主体代表的是历史主体的利益,是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取利益,这样的价值取向与历史主体的利益相吻合,其执政理念不仅仅是维护本阶级的统治,而是以实现历史主体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因此,能够凝聚社会高度的共识,取得社会的认同,这种执政理念是合目的性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政党,突破了阶级的狭隘性和主体的局限性,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起来形成了全新的科学执政理念。

3.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发展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客观社会环境的变化,确立了切实把社会和谐、全面发展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执政理念。

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是在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和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与时代特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人民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和国家要谋求发展的要求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和谐发展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鲜明的特色强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这两个要素是和谐发展的哲学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全面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体系和奋斗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物质前提。

社会的和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十六大以来党在新时期执政理念的具体表现。随着中国经济生活中利益关系、利益结构,尤其是利益原则的变化所引发的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必须要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为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核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是一个逐步发展丰富、完善的动态过程。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提了出来”[5]。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要把和谐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6]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和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障。和谐哲学可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理想信念,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形成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成为群体或整个社会的思想旗帜,是新时期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4.“破除认识误区”[7]

当前,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8],必须要坚决破除功利主义、精英主义、片面发展和单纯追逐效率的误区。

破除功利主义的误区,树立和谐发展思想。社会和谐是古今中外让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要完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必须破除功利主义的误区,防止急功近利,不能只看重经济增长,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破除精英主义的误区,坚持群众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开放是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任何改革举措要付诸实践并最终获得成功,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是改革的推进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胡锦涛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9]因此,“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10]。要破除精英主义的误区,牢固树立人民改革观,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守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执政理念。

破除片面发展的误区,倡导全面进步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人力、财力、物力都会向优势地区集中,必然会导致“马太效应”的出现,使富的地方越富,穷的地方越穷,差距扩大化。落后的地方不但吸引不了人才与资金,原有的为数不多的人、财、物也会转移到发达地区;贫困群体本身无力接受高等教育,使自身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如果听任这种矛盾激化,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和谐的实现更无从谈起,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发展与和谐的矛盾,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不能抛弃的。这也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前提。

破除单纯追逐效率的误区,兼顾公平分配原则。公平与效率问题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是否搞清楚了企业与政府的区别所在。对企业来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名正言顺的;对政府而言,注重公平是不言而喻的,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悖于和谐哲学的执政理念。如果一味的执行效率第一的执政理念,只会使效率高的加速发展,效率低的更加滞后,必然就会产生扶强抑弱的结果。政府要促进就业,扩大公平范围,只有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保障社会成员享有就业和劳动的权利,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形成和谐奋发有为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时代化、科学化和人本化

党的执政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在根本指导思想“不变”的前提下,执政理念朝着更加时代化、科学化、人本化的趋势发展。

时代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是相呼应的。是对时代问题的探索和时代脉动的科学把握。执政理念的时代化其实就是执政思维、执政方式同时代主题、时代特征、国内外实践发展相适应。

党执政理念时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执政具体理念和执政目标,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级阶段。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并举,把现代化建设布局提升到了“五位一体”。这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执政实践,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理性认识的深入,回应了低碳经济的要求和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前瞻性执政理念的时代化。

科学化。作为执政党执政理念的科学化是实现自身科学化的重要保证。一个政党要能够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统领全局,健全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执政理念科学化就是执政理念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统一,即用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制度来运用和调配权力,达到科学治国理政的效果。中国共产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不断加强,把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正确运用这“三大规律”的基础上。

科学执政是实现执政理念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执政理念科学化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制度保证和方法运用”[11]。第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执政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执政实践有可能误入歧途;第二,要有科学的制度。这是执政理念科学化的制度保障,可有效的提高执政效率,克服在执政过程中主观意志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减少执政成本。它既包括了执政的具体制度,又包含了对执政权力的监督与约束机制;第三,要有科学的方法。科学执政的方法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实际的前提下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的具体展露。

人本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党新时期执政理念人本化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逐步成为引领各项工作的实践理念的过程。”[12]

第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对人主体地位的肯定、对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主体作用的一种提升。弘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标志着党执政理念人性化的发展趋势,理念中“为人”的成分越来越细腻。要积极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也要保障人合理、合法的权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社会发展所要实现的目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具体实施就是要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真正的主人。同时,要充分保障人民分享发展成果的权力,这是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价值尺度。社会发展果实的分享同人的主体地位是趋于一体的。胡锦涛指出,“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劳动成果的享有者,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3]

第二,以人为本是执政理念的一种思维模式。从人的维度和人的意识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注意视线由“非人”转到关注人本身的发展上来。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必须进一步关注人本身的命运发展,不能将人沦为单纯推动经济发展的机器,应该让经济的发展围绕人的合理需求来运行。要用公正的思想注重对人的关怀,既要彰显人的个性,也要承认人差异性的存在,使人的合法权利得到应有的保证,满足人正当的需求。

第三,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让人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都能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尊重人、关爱人、塑造人。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目的,真正体现我们党执政的根本宗旨。要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时代化、科学化与人本化是一个内在的统一体,三者各有侧重,但又联系密切,并且统一于当下中国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社会思潮交锋交融相互激荡的新时期,只有时代化、科学化与人本化的执政理念才能适合中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才能满足人民对政治、经济和物质文化的需要,才能使我们伟大的党更加生机勃勃。执政理念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有积极的反作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应对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其执政理念既是“承前”,又是“启后”,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彰显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8-23(1).[2]北京社会科学年鉴.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8.[3]曹治平.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J].前沿,2008(4):56.[4]杜辉.执政理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审视:兼论中共执政理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J].求实,2006(2):26.[5]王萍,张立红.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三次转换:从斗争哲学、发展哲学到和谐哲学[J].宁夏党校学报,2010(1):28.[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21):9.[7]邴正.树立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破除执政理念的五大误区[J].理论视野,2006(6):39.[8]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20):9.[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8.[1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11]徐爽.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12]王俊知.谈“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2.[1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

第二篇:特稿: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回顾

特稿: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回顾

[十七大]要闻播报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永不停息的奋进中书写进步和发展的轨迹。

宏伟的事业,总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中不断向前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与时俱进、顽强奋斗,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丰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更加旺盛的活力。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5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的5年,是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阔步前进的5年。5年的实践昭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是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务实求新、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5年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中国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5年前,党的十六大顺利完成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海内外舆论关注着这个问题。

2002年11月15日11时40分许,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胡锦涛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郑重宣示。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结合起来,逐步认识、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新世纪新阶段,怎样实现中国更好发展的重大课题摆在了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2003年早春,一场灾难突然袭来。非典疫情肆虐,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在抗击非典的紧要关头,胡锦涛总书记出现在疫情严重的广东,出现在人民群众中。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夺取了防治非典的重大胜利。尽管受到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仍比上年增长了10%。

抗击非典的斗争,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错综复杂的世情、深刻变化的国情,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

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行动纲领。

就在这次全会上,党中央鲜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展开。四个建设一起抓,“四个轮子”一起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向前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煤电油运全面紧张„„面对一个时期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见微知著,果断作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质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人们注意到,2006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以往提法相比,“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

在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抑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加强,国民经济连续4年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出5.5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2000多美元。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过去的5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投资重点向农村转移,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推动下,农村大地发生了新的巨变。2004年至2006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111元。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由2002年的39.1%提高到2006年的43.9%,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为之一新„„

着眼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金融体制、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大江南北,从东到西,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基石是制度保障。

2004年9月15日,首都各界代表3500多人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同志、全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增强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出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专门文件,中央和各省级政府取消、调整近2.4万项行政审批项目,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一批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物权法、监督法、企业破产法等一批重要法律审议通过„„5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个民族要发展,不能没有精神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年来,一根主线清晰鲜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人民的利益始终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无论条件怎么变化,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矢志追求。

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要坚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则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

辛苦劳碌在城市中的数千万农民工,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群体。从中央领导,到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媒体舆论,都把关怀的目光投向他们。给农民工讨工资、找工作,帮农民工子女解决上学难题,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奔走呼号„„

教育公平,是极为重要的公平。党中央强调,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权威部门统计显示,我国目前财政收入增长量的70%用于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1年的617.8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161.08亿元,增长7倍多。

从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活费到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从对高校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到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使这一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与此相应的是,自去年来,仅西部地区和中部部分地区,已有约5200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约34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领到了免费教科书,780万名家庭贫困寄宿学生领到生活补助。此外,随着新的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的实施,全国每年将有大约400万名大学生和16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

看病难、看病贵,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

人民的喜忧,牵动着中南海。党中央强调,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根据中央的要求,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村,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08年全国所有县市区将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截至2007年初,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8000个。

就业是民生之本。出台一系列鼓励服务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为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开辟更宽广的空间;政府发放小额贷款,扶持下岗人员自主创业;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帮助零就业家庭缓解就业困难„„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社会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2007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就业促进法。这部重要法律把积极的就业政策上升为法律要求,并明确了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使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和体系法制化,使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制度化。

正视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的现实,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直面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下大力气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问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的态势;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开展全国性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六大以来,一项项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被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传递到城市乡村、千家万户。

牢记党的庄严使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5年来,一种作风在全党进一步倡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02年12月5日,一个瑞雪飘飞的下午,20天前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全体同志来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谆谆告诫,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在86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清醒和自觉,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和考验,在血火、风雨中不断成长、壮大。新世纪新阶段,新机遇新使命,中国共产党应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来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这是一次寓意深长的亮相。在西柏坡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革命圣地,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郑重指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为民、务实、清廉——党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6字要求”,要求大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谈脱离实际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

“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党中央强调,坚持求真务实对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意义的问题”,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党中央强调,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并对党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人们忘不了:胡锦涛总书记佩戴着爱心红丝带,来到艾滋病患者病房,微笑着主动伸出手,和患者亲切握手、交谈;人们忘不了:每年农历除夕,总书记总是和革命老区、困难地区的群众一起辞旧迎新、共贺新春;人们同样忘不了: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一次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民声,体察民情,解决民忧„„

党风,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效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全局,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着力抓住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根本,在抓好作风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

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学习《江泽民文选》,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到结合新的实践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从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三级联创”、在国有企业党组织中创建“四好班子”、在城市社区构建“一社区一支部”党建工作新格局,到精心组织和顺利完成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换届;从不断加强中央政治局自身建设,坚持集体学习,定期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到印发《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5个法规文件,制定颁布《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纪律处分条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重要规章,建立健全党委议事和决策、质询和罢免、诫勉谈话、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重要制度„„5年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新的明显成效,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支撑和有力保证。

先进性是党安身立命的根本,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完成。对先进性的不懈追求,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全部历史。

2005年新年伊始,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式启动。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次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集中教育活动,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先进性教育活动分3个批次、3个阶段在全党逐步推进,广大党员经受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作风进一步改进,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重点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实践中始终面临、不断探索并努力回答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连结点,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系统阐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5年来,中国共产党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公生明,廉生威。一个充满活力的政党,必定是保持自我完善、加强自我约束的党。

2007年9月13日,国家预防腐败局在北京揭牌。舆论认为这是中国加速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又一重大举措。

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纳入全党宣传教育工作总体部署,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5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着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成为5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特点。

对腐败现象绝不姑息,对腐败分子绝不手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支持,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

蓝图鼓舞人心,目标催人奋进。5年来,一个共同的目标凝聚起亿万民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科学分析形势,规划宏伟蓝图,用共同的目标凝聚人心、鼓舞斗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重要保证。

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现代化”,到邓小平同志规划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第三步战略作出更具体的规划,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艰苦奋斗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日益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这是值得骄傲的巨大成就: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提前实现了在本世纪头一个10年翻一番的预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挑战同样前所未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发出号召。

讲话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关键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勾勒了更加具体、细致的奋斗蓝图——

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社会建设,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蓝图鼓舞人心,目标催人奋进。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进,艰苦奋斗,一定能够把握机遇、战胜挑战,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创造新的辉煌!(参加稿件采写的有:刘思扬、孙承斌、赵承、邹声文、张旭东、张先国、杨纯、张洪河、孔博、王炳坤、季明)

第三篇: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论创新与实践升华

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论创新与实践升华

2012年04月13日 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2)涂小雨

[摘 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的执政环境下,党的执政实践不断深化,执政理论不断发展创新,执政经验也不断升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点出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执政背景;执政理论;执政经验一、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背景的深刻变化

十六大是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在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步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并且顺利地实现了中央领导层的交接班,形成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因此,以十六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顺利开启

在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下,在我们告别20世纪之际,顺利地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作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一战略决策时,就已经鲜明地指出:“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1] P4 具有制定战略目标光荣传统的中国共产党,开始考虑和谋划怎么样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一步一步地实现现代化。最初,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8日召开 的党的十六大,全面地分析了我们在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深刻地指出,我们虽然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目标,但这样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巩固提高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作出了用二十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明确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达到一个简单的中等生活水平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实现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过程,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样,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是党的十六大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个基本的背景。

(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2003年初爆发的“非典”疫情不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人为本,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以改变“经济建设一腿比较长、社会建设一腿比较短”的不平衡发展状况,而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胡锦涛党的十七大上从八个方面对这一新的阶段性特征作了全面分析。

从国内社会结构变动和利益关系调整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来讲,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中国的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之前的“两阶级一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发生了分化。这种社会的结构性分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变动逐渐加快,利益差别也被不断拉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于2004年初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4,比1995年的0.437高出0.017个百分点。[2] P56-57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严重,利益差距十分悬殊,并且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从外部环境来讲,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领域不断拓展、水平不断提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也逐渐形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联度也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虽然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但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差额分布的改变,国际贸易中双边主义与区域主义的兴起以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的冲击,新贸易保护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情况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外部环境的恶化,可以说,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阴云下,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挑战、风险和考验,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背景。

(三)价值观领域分化趋势日益明显

进人21世纪以来,从国际上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对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国内看,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阶层的分化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变迁。特别是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这既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纷繁变幻。

一方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进一步弘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积极进步的价值思想观念已经逐步普及。应该讲,社会价值观念由单一趋向多样化,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的同时,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时有出现。在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一些错误的、消极的、颓废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一些人思想困惑、信仰淡漠,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回顾十六大以来,中国社会涌现的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或倾向,情况相当复杂,有的完全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的体现了良好的愿望但表现为极端的形式,有的 3 反映了部分社会现象但没有反映社会的本质,有的体现了正义的追求但又具有浮躁的社会心理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伴随着价值观的更新与变革。由于多种价值观的并存,必然导致在价值观的各个层面发生冲突与碰撞。随着社会期望水平的提高,高强度动机推动的社会行为,更需要予以规范和导向。价值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选择,由于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相互渗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一些人行为上的失范,使价值观冲突呈现显性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弘扬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这也是执政的甲国共产党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的重要背景。

(四)国家安全挑战不断上升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中国的多边外交活动日趋活跃。与此同时,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不断升级,版本不断翻新;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一轮“中国责任论”的热潮也在国际上悄然兴起,使我国安全环境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影响国家安全的热点问题。另外,除“台独”势力之外,“藏独”、“疆独”势力近年来也在不遗余力地策划、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损害和威胁我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签署的国际条约越来越多。而各种国际组织在其章程中,都明确规定了成员国在享受相应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某些义务与责任,执行有关决议和程序,甚至接受某种强制执行和惩戒措施。所以,我国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同时,承担的责任和受到的约束也越来越多。

当前,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面临新的变数。一方面,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和密切。另一方面,美国频频插手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使得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既表现为有些国家政局与社会的不稳定,也表现为有些国家关系的复杂多变。此外,我国周边地区还面临越来越多的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走私、贩毒、艾滋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总之,国家的安全形势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情况及其面临的挑战,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进入21世纪后的一大背景。

二、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论创新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努力推进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论断,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执政以民生为要,民生为执政之本。时刻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进一步促进社会政治稳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经验。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只有稳定的秩序而没有民生的改善和人民的幸福,这种稳定的秩序最终也是靠不住的。也就是说,党一方面要保证人民过上安定的日子,另一方面要能够使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好日子。唯有如此,执政才能执得好、立党才能立得牢。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形成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期着力改善民生提供了明确的实现路径。发展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培养技能型人才。分配是民生之源,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5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保是民生之依,要加快构筑合理、健全和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新的论断和理论创新。(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我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的矛盾在我国短期内集中呈现。因此,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难度之大、问题之复杂举世罕见。党的十六大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因此,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艰难而创新的实践探索。十六大以来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总目标是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稳定,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凝聚强大力量,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社会团结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合力。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等。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总原则是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6 具体原则:主要包括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依法管理;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和谐有序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一是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要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针对社会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当前要着力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组织分类发展与监管机制、社会诚信制度、实有人口动态管理制度、特殊人群监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以及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等体制机制。三是完善社会管理群众工作体系,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四是完善社会管理公共安全体系,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要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战略思想。作为发展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和提出的。进入新世纪,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并精辟概括了这个体系的基本内容。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定位到这样的高度,在党的中央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以来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新的界定和阐释,经历了整整五年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和探索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着重强调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大意义。因此,十七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定位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七三中全会提出要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7 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号召。并把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十七届五中全会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角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十七届六中全会同时还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当代中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选择。三、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经验的升华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进一步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同时,探索“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执政实践中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弘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推进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后,又在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开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洽体系的逻辑结构中,邓小乎理论是其逻辑起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深化和拓展。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于改革开放事业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加充足、决心更加坚定、思路更加清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中,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在党的十七大推进理论创新,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还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重要命题。十七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说,这里讲的“旗帜”,与以往人们常讲的理论旗帜相比,不仅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这个全方位的命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归结。(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内政外交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中央提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因为在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空前紧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有着十分特殊的国情,又是在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推进我们的事业,必须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因此,要把握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在吃透国情上下功夫,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清醒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同时必须在观察世界上下功夫,密切关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新情况,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总体走向。

提出新形势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为了更好地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把有利的国际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国内条件,充分利用当今世界总体和平的环境加快国内发展,充分利用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民族振兴,即使国际上出现一些不利因素和复杂情况,也要沉着应对,牢牢把握基本路线不动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必须把有利的国内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国际条件,努力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发展,以中国的稳定促进世界的稳定,不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出新形势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同时是为了更好地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战略资源比较缺乏,资本资源尚不充足,技术专利资源处于劣势,人力资源素质总体不高,市场资源空间有待拓展,这些都是我国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制约。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国内资源的优势,而且需要充分借助国际资源的力量;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而且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国际国内资源的相互流动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创造和丰富国家发展的资源条件。

(三)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统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经验,首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合,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的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重要原因。

一是坚持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和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创新,是创新思想的核心。把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因此,理论创新本身并不是创新的最高目标,理论创新本身也不是创新的完成;以理论创新来推进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实践创新和制度创 10 新来发展创新理论,不断地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目的所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思路。

二是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指导实践的统一。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我们党建设和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一个先进的政党,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来武装;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理论创新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理论武装的价值在于使理论的价值得以实现。我们要按照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的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指导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动全党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并不断引向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全党还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朱文鸿)

---[作者简介] 涂小雨(1976—),男,河南南阳人,法学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执政理论。

第四篇:私人会所的经营理念及特色

前言

在北京和上海,超然于现代都市喧闹氛围的郊外净土,往往是政客、商人 情有独钟的去处。不论是宴饮、休闲还是谈判、聊天,那些对吃喝性消费金钱 概念不强的群体,他们的视野开阔,见识广泛,所追求的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刺 激,而是一种感觉感受,一种精神上的冲击和享受。

日本的餐饮市场有一种经营形式的存在,就是庭院式私家会所形式,这样 的企业往往是从家庭式经营开始,慢慢发展演变而来,很多已经具有百年的历 史,曲径通幽、私密天然、花香鸟语、宁静和谐是这种经营形式环境的特点。这种经营形式现在异常受商人和政府要员的追捧,而且消费也相当高,除了向 出售顾客服务、菜品、酒水外,最重要的是销售一种文化和境界(环境)。

私家会所式的经营生命力顽强,主要是因为有文化的支持,毕竟文化是企 业的灵魂,同时利润好(属于暴利)也是其生存的关键因素。私家会所所针对的 消费群体单一,就是那些掌握着社会80%财富的极少数人群(20%),在这种目标 人群集中的情况下,经营上就能够保证相关质量,而且成本和费用也就变低,与社会餐饮相比,这种经营形式会更专业、更集中、更效率、更可控。

私家会所的经营硬件与社会餐饮和星级酒店相比有其独特性和投资优势。作为社会餐饮来说,装修高档是无极限的,而且由于现代装修有其最大的弊端--使用周期短,所以现代装修投资高,且毫无增殖性。而作为会所形式的装修,则需要体现古朴典雅的特点,轻装修而重装饰,如果以文物、收藏品作为装饰 物,还具有使用与增值相结合的效果。

私家会所这种形式在太原已经存在,但其经营形式完全是以一种酒楼或酒 店的方式运作,基本不具备文化要素。从其市场角度讲,标准化的会所经营形 式是否具有前景,我们可以试着可以做一个分析,那就是围绕目标顾客群需要 什么来确认是否具有市场价值。这份报告就是围绕着目标顾客的需求特点来进 行经营规划的。

目标顾客群:成功商人、政府官员、老干部群、一部分富二代、政府公务 接待、商政宴请、公关宴请、高端家宴及其它宴请等等。(以下统称为:目标顾客)目标顾客群特点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具有丰富的阅历,视野面开阔,走 南闯北见多识广、心理疲劳较重、物质追求淡化,精神追求强化、讲求面子、开始喜欢怀旧、喜欢安静、讲求养生、富贵病比较普遍、对于高端宴请讲求效 果而不在意金钱、对于饮食不是简单的吃饱吃好而是享受和新奇、讲求快捷方 便交通好、对于就餐环境要求私密性好、要求就餐环境文化氛围好、要求就餐 环境具有一定的休闲功能等等。

一、地理位置 选址原则是要选择一个郊区位置,周边交通便利,绿化情况较好的区域。当然,如果区域周边有一些人文或历史文化景观将更好。无需在闹市区或是商 业集中区域。

二、装修风格 采取古典式装修,庭院式多进四合院结构最为合理,装修除了需要体现古 典特点外,主要还是结合装饰进行整体效果的体现。整体的建筑结构需充分体 现私密性原则,在房间与房间的结合上要体现独立的门户或专门的通道。接待 厅房数量最好在10 间以下,5 间左右最是理想,但面积要足够大,并要有廊回 结构,各种休闲办公、接待及就餐区域要分离或是分区。

三、经营形式 采取会员俱乐部的经营形式,必须提前预定,这是做好销售工作必须要坚 持的原则,也是一种档次展现,如果不能形成这种预订模式,将失去很多卖点 和顾客的心理期待,更难以达到所预期的效果。会员除了享受到一定的优惠额 度外,最主要的还是能够享受到会所为这些顾客提供的超值特殊服务形式。比 如:可以在非营业时间免费使用会所空间,并享受免费的茶饮和服务;可以享 受到会所为其提供的免费家政服务或是送餐服务;可以享受到专用餐具、专用 文化用具(如烟斗)、专用休闲用品(如到会所后可以更衣,衣服是专门为顾客准 备的)、可以享受到专门点菜服务(根据顾客需要制作顾客要求的菜肴,但需提 前预约)、也可享受专业的休闲服务(如洗脚或是专业保健按摩)等等。同时,高 级会员也可在会所进行商业谈判或是临时办公,但需收取费用。

为这些有消费实力的国宴顾客免费提供这样的空间和服务项目,是先付出 后回报的经营理念,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不怕顾客免费使用房间,就怕顾客不 过来,只要顾客能认可这种会员特权和服务,那么就等于将顾客牢牢的拴住了,就不怕没有回报,因为面对的顾客群体具有很强的消费实力,根本不存在风险。

顾客到哪里吃饭也是吃,在没有特别吸引人的条件下,顾客首选的是能记 住的地方,而我们通过这样在非营业时间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目的就是要让 顾客与酒店建立这种割舍不断的联系。

四、菜单组合 国宴菜、谭家菜、粤菜(含野味和煲汤)、静雅菜(含海鲜及家常菜)、日式 料理。全部实行分餐制。

以上菜系是这样组合的:国宴菜和谭家菜作为主菜,粤菜和静雅菜作为小 炒辅助,日式料理和野味作为调剂。菜单的印刷采取仿古印刷,完全可结合河 北“直隶菜官府菜”的形式,顾客当餐的菜单要现场书写,形成墨宝,可赠与顾 客留念(一种裱糊好的专用菜单书写宣纸)。

菜品要实现头菜多吃,也就是说每桌的头菜都要跟上多道辅助菜,这与满 汉全席的形式类似。并在餐前的四干果、四鲜果、四调味、六冷菜、八韵律和 餐尾的果雕上充分体现出一种“官府宴席”的贵族氛围。在原材料上,保证有一部分原料是普通餐馆内所没有的,这是做菜品特色 的关键,也是顾客能够对外炫耀的一种资源。另外在菜品的烹饪上也要结合一 些土菜的做法,达到味道的特殊性。同时在器皿的搭配上要结合御膳或是满汉 全席的组合特点,实现返古感和壮观效应,主要以青花瓷器为主。

五、服务设计

服务采取“管家”式服务流程,凡是来到酒店的顾客,每桌都专门设置一位 管理人员进行跟踪,视为“管家”,服务水平至少要达到“静雅”要求,厅房内至 少保证两名服务员,以实现“官府式丫鬟服务效果”。流程简介如下(以会员顾客

1、客人到厅房前,已准备好以下物品:干果、鲜果、烟斗(含整套器具)、餐前茶(又叫一品茶,也可根据顾客需要准备茶艺,一般为花茶)。另外,如顾 客有需要,还要准备现场伴奏(以古筝为主,收费项目)或是文房四宝(有的顾客 喜欢在餐前写上几笔)。

2、顾客进入厅房可选择更衣,也可选择洗涮(铜盆、铜镜)。

3、顾客落座后,管家带领服务员进行前期服务,结合顾客需要为顾客准备 所需和消费项目。

4、顾客点完菜之后,安排专人为顾客现场书写菜单,待盖好印章后放置到 就餐桌之上。

5、客人到齐后,于餐桌落座。四调味、官府花式冷盘(官府花式冷盘的最 高境界就是一道可以食用的美味艺术品)到位,餐中茶(二品茶,一般为乌龙茶)到位。

6、当头菜上桌后,管家结合顾客兴趣,为顾客讲菜,包括菜系的特点、菜 品的典故、菜品的制作、菜品的养生以及用料等等。

7、席间,管家带领服务员(客人可称呼服务员“丫头”)做到贴心和贴身式服 务,基本实现“顾客不开口叫服务”的效果。同时,在此刻展示酒水文化(白酒可 调鸡尾酒或其它,黄酒、红酒都可展示其文化层面),将准备好的酒令器具可适 时推荐给顾客,并教授使用方法。

8、席间的分餐也要融合进文化,比如鱼的分餐:把鱼眼剔出来,呈送给主 客,曰“高看一眼”;把鱼骨头剔出来,赠给另一位贵客,曰“中流砥柱”。然后,鱼嘴巴,叫做“唇齿相依”,分配鱼尾巴,叫做“委以重任”或是“委曲求全”,分 配鱼翅膀,叫做“展翅高飞”,分配鱼肚子,叫做“推心置腹”。分配鱼腚(即鱼腰 部位),谓之“定有后福”。

9、宴席最后是果雕(果雕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件艺术品),这里的水果绝不是 简单的西瓜或常规水品品种,而是在市面上并不多见的水果形式。

10、最后为顾客上餐后茶(三品茶,一般为普洱茶,服务员现场煮出来的)。

11、送客。送客时非常重要的,管家的送客结束标准是以顾客上车离开到 目送顾客看不到为结束。

以上为服务流程的简单程序,细节化的内容还要结合顾客的特点、喜好和 要求进行,不一而论,而且服务过程有的细节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是一 种让顾客感受尊贵的境界。

六、文化要素

餐饮中的文化应该如何展示呢?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是要融合建筑学、历史学、饮食文化、收藏、人文、书法、养生学、酒水文化、烟文化、官府文化、宫廷 文化、营销学等等。

建筑学主要是厅房的布局装修、停车场的设置,整体格局所体现出来的主 题风格与韵味,向顾客阐释的观点和内在价值。实际体现:建筑、装修、布局 和定位。

历史学比较抽象,主要是向顾客展示一种古典韵味,通过装饰、装修及菜 品文化文字介绍,让顾客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追忆一种过去时的境界。实际体 现:装修定位效果展现、菜品选择、菜品内涵、服务流程、管家服务。

饮食文化是指让菜品体现出一种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这一点谭家菜最 是合适,国宴次之。实际体现:菜品文化、管家文化、菜谱、菜单组合、菜单 书写、官府饮食与满汉全席形式的展现。

收藏文化:可以购买,也可以与收藏家进行合作,用收藏品做内饰物品,并可对外销售。实际体现:瓷器、木器、书画、盆景、名贵植物、名烟、名酒 或是其它有趣的系列收藏品(比如烟花、火柴花等让人能追思回忆的收藏品)等

人文:在这里主要是内部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以及外部的名人效应。对于接待过的大商、大官、大腕,创建一种接待文化。实际体现:服务流程、管理 模式、经营模式、管家服务特色、名人留念等等。

书法:作为政客,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欢书画,可投其所好为其准备好喜爱 的文房四宝,也是满足这个人群的虚荣心和癖好的合适媒介。同时,将菜单和 书法结合在一起,实现古代宴饮的“诗酒”(文酒)不离家。实际体现:菜单现场 书写文化、顾客墨宝文化等等。

养生学:为顾客设计和提供饮食健康理念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果时时处 处都能够体现就是一种特点了。不仅仅在单个菜品上,还要与相关权威机构合 作,以官方的验证贴标形式融合到对客产品中,包括消毒、卫生、检疫、营养 配餐、菜品养生烹饪及采购原料的标准等等(类似产品商标)。实际体现:可与 防疫站或食品检疫部门合作贴标或认证、菜品营养价值、营养配餐、点菜员的 营养师身份(只是需要一张证书)、菜品原材料的采购标准和渠道的对客展示、管家养生介绍、服务员的个人卫生条件及操作卫生规范等等。

酒水文化的多层次展示、烟斗文化的展示、官府文化接待礼仪、宫廷文化 内涵、营销学上涉及的对客推销及对客“先投资,后回报”的营销理念等等,在 这里就不细化陈述了。

七、购买附加值 俗话讲:吃亏就是赚便宜,如果在对客经营过程中,实现有目的的“吃亏” 将能换取顾客的最大忠实及更大的回报。尤其是在商务功能和休闲功能上的超 值对客增值服务范畴,这就是顾客的购买附加值,目的就是要让顾客感受到一 种价值认同和记忆联系。实际上,在以上经营内容中,凡是在日常社会酒楼或 酒店没有的文化服务部分都属于增值内容,只是顾客不会把讲这种服务内容认 为是给予他们的增值服务,仅仅会把这些内容作为特色服务的范畴,是应该提 供的服务内容。而如果在非营业时间,顾客需要一个谈判、聊天、静坐、休息 的场所,而会所的环境又符合他们的要求的话,这种独立存在的增值服务就很 明显了,顾客再不会与“应该提供”联系起来,因为他们不用掏腰包就能够享受 到这种专门的超值服务内容。同时,也将装修配套的价值利用的更彻底。

以上的经营形式需要建立一个基础之上,那就是投资者需要有比较广泛的 人脉资源和社会关系,因为这种经营形式一般不进行对外宣传,完全在一定顾 客群中进行口碑宣传。同时,由于地处偏僻地段,也是需要一些关系作为启动 资源的。但随着经营的深入和品牌的提升,这种依托关系资源进行前期运作的 情况会慢慢改观,进入到一种纯粹的商业运作,完全靠经营艺术和产品价值来 实现日常运作。

第五篇:服务定位、理念及特色服务(二)

第三章服务定位、理念及特色服务

第一节 服务定位及理念

根据对会东县第二期经济适用住房小区物业管理的分析,按照西昌华昌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管理程序化、服务标准化、待人亲情化、收费合理化”的经营宗旨,我们提出构建“会东县第二期经济适用住房小区文化区”的人居理想模式,强调由物化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实现传统家居理念与现代生活方式高度融合的“文化社区”的管理目标。文化管理涉及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多种交流形式促进物业管理人与社区成员以及社区成员之间的正常沟通,使“睦邻亲善”的传统社区概念得以理性回归,并激发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建设社区人文环境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培养社区成员集体主义观念,进而深入到他们在使用物业尤其是在使用共用性较强的物业中,进行约束和引导,以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果。我们的设想是:

一、倡导“天天让您满意”的服务理念

我们秉持“实施科学管理,持续改进服务,不断开拓创新,增强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对小区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的管理服务方式.每一项服务作业、每一个作业动作都有严格的操作标准,都经过大量的培训,足以达到省时、高效的服务准则.我们实施“管理报告制度”,每季度如实向业主报告物业管理服务费的收支使用情况,以及具体维修治安、保洁、绿化、社区文化等各专项工作的运作情况,真正做到

尊重业主权益。

二、营建“事业至真,生活至爱”的文化服务理念

社区文化是物业管理人与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具有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完美结合,社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在居住区内建立一种“生活至爱”的文化氛围,以取代社区中正在漫延的“人情沙漠”。我们将以开展健康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为纽带,建立崭新的社区文化。我们将围绕“环境保护、科普家教、社区公益、物管宣教、健康家居”等五大主题来组织、策划社区活动,努力把小区创建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三、塑造“朴实无华,追求时尚”的审美理念

在新世纪里,业主更加关注居住区内的人文环境。物业管理人与业主一起参与环境文化的建设,将极大地满足业主愉悦身心、亲近自然的居住需要。在环境文化氛围营造上,我们将提供高品质的园艺维护,保持绿化的良好长势;以多种形式组织业主开展环境保护及美化家园活动,并不断完善居住区内的园林小品及自然景观,营造厚重的人文气息,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共融的“城市家园文化区”。

四、完善服务,注重细节,营造良好的商业、生活环境,树立高品位会东县第二期经济适用住房的形象

向物业使用人提供规范、严谨、细致、到位的服务,为会东县第二期经济适用住房的人们提供便捷,是体现“会东县第二期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服务品位,提升物业使用人形象的重要方面。在日常管理服务中,我们将从细处做起,按照物业使用人的需要,在各岗位、各

环节都精心安排,针对服务特点和要求修订各服务岗位的《作业指导书》。在人员出入管理、车辆和交通管理等方面要保持与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的充分沟通。此外,根据会东县第二期经济适用住房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将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物资进出管理规范”等服务流程,为会东县第二期经济适用住房业主做好服务,以维护和提升会东县第二期经济适用住房的良好形象。

第二节 特色服务

一、结合自身优势,提升服务质量

西昌华昌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在西昌发展已有多年,自身经营管理不断完善,市场表现日益突出,并形成了一整套运作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我们认为对于企业而言,物业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自身优势与标的物的管理要求有效结合。我们将充分运用西昌华昌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模式以及在西昌市场、成都市场成功运作的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精品服务,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前期预防,使推出的各项管理服务措施更加切合业主的需要及相关政策法规。

二、主抓治安、消防、交通管理

位于凉山州会东县城北三鑫大道旁,会东县第二期经济适用住房必然有较大的人流、车流并且人员进出复杂,因此治安管理任务较为

艰巨。商业形态各异、客人来访等,消防、车辆停放、交通疏导等更是管理的难点,因此,在本项目的物业管理中必须突出对治安、消防和交通方面的管理,将其视为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三、建立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

要实现我们在管理方案中的各项承诺,最关键的在于员工的整体素质,人的因素决定一切。日常运作中的一项工作重点就是保证西昌华昌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用人机制的有效推行,我们将通过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和各级岗位责任制来给予员工一定的工作和竞争压力,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和考核来保证队伍的素质。

在物业管理实施过程中,我们力求挑选一批“品德好、素质好、身体好”的有志之士充实到“西昌华昌物业管理人”的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员工的各项优势,同时对他们实施科学培训,规范管理,使其不断得到充电和提升,我们将为表现出色的员工不断提供培训、加薪、升职的机会,甚至介入高层管理。

四、建立“全方位式”的员工培训机制

由于提供服务产品的主体之间的个性差异,对于服务产品的提供,不能简单地制造一种“准则”,而是不断依据服务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也即服务的层次、内容和方向做出相应变化,其中一项关键问题就在于对员工持续不断的培训。在实践中,我们推出了“全方位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调岗培训,各层级员工均有

明确的培训达标标准,使每一层级员工保持服务知识、技能与服务需求达到动态平衡。

五、建立“数码社区”,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

纵观全球信息的浪潮,网络信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我们涌来。在当今各级组织对信息的通讯和共享有着迫切的需求。我们在物业管理中,力求管理手段现代化及信息网络化,形成一个可为业主提供多种信息,为管理提供方便的资源共享的信息网。

六、倡导“公开式” 的服务理念

物业管理人与居委会、业委会均涉及业主日常生活的不同侧面,三者关系若协调不好,必将演化为阻碍小区物业管理水平提高的一种阻力。为此,在我们倡导和强调开放式的管理服务,明确上述三者之间的分工及配合,即:物业管理人专业服务、业委会自治管理与居委会社区管理。我们通过要求按时公布财务账目、定期提交“管理报告”、组织“开放日”活动、公布主管人员的联系电话等措施,自觉接受业主的监督;对于业委会,我们将在小区入伙并达到规定的条件后依法成立,并从保护业主权益及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出发,不断增强业委会自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使之能真正代表全体业主行使监督和审核的权力。对于居委会,我们将尽力协助其搞好业主的宣传教育、民事纠纷调解、拥军优属、计划生育等工作,同时在管理信息资源上予以有 12

效支持。我们深信:只要从服务业主的根本目标出发,三方的合作一定能成为推动小区管理水平提高的助力。

七、构建服务平台——客户服务中心

强大的服务平台和先进的服务组织是提供规范客户服务的前提,我们拟建立客户服务中心的运作体系。即将物业公司的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分为后台和前台操作,从而保证物业管理对外形象的统一化。客户服务中心是物业管理的指挥调度中心及信息枢纽,业主所有的服务需求申请及投诉建议都将汇总到客户服务中心,由中心负责分类处理;而物业管理公司所有需公布的管理服务信息亦通过该中心反馈到业主。通过管理服务中心的有效运作,第一,可保证物业管理公司对外信息传播的口径统一化,第二,建立首问责任制,所有业主的投诉和需求都有专人负责跟踪和落实直至业主满意为主。

八、致力于共用设施、设备的循环改进

小区物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共用设施、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共用设施、设备运行状态的良好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业主的日常起居和安全保障等问题。根据我们对小区物业多年的管理经验,我们将共用设施、设备的管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即:以保证共用设施、设备处于受控状态、维持正常运行为目的的日常管理及维修;以消除各种运行隐患,保证设施设备性能得以充分发挥为目的的定期维修养护 13

(包括大、中修);以提升设备性能、增强设备自我保护功能从而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为目的的改良性维护(改造)。

下载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实践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实践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