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剧本镜头描写格式
剧本镜头描写格式:
1.Angle on 角度对准:比如BILL走出便利店,相机对准BILL。2.Favoring 主要表现:BILL在一个大广场,人很多,但主要表现BILL。3.Another angle 另一个角度:换个角度的相机表现BILL在大广场玩的很开心。
4.Wilder angle 更宽的角度:先表现BILL在广场的一角喝可乐,然后镜头拉远,表现BILL所在的广场。
5.New angle 新角度:换个角度表现BILL喝可乐,使镜头丰富。6.POV 视点:从BILL的视点看东西。就是第一人称视角。
7.Reverse angle 反拍角度:BILL和SALLY在一起跳舞,先拍BILL看到的SALLY,再拍SALLY看到的BILL,通常是两人的POV互反。
8.Over shoulder angle 过肩镜头:相机越过BILL的肩头看到SALLY,BILL的肩头能把画面自然的分割,很常用的类型。
9.Moving shot 运动镜头:包括跟拍,摇移,追随等等,反正镜头是运动的,至于具体怎么动,还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
10.Two shot 双人镜头:BILL和SALLY在边喝可乐边交谈,这种镜头的相机不要随意移动,防止“越轴”。把BILL和SALLY两人连起来有一条轴线,相机只能在轴线一侧运动,如果越过这条轴线,在画面上BILL和SALLY的位置就会左右互换,引起观众视觉上的逻辑混淆。
11.Close shot近景:强调SALLY美丽的眼睛,但一般少用为妙。12.Insert 插入镜头:某物的近景,比如天色已晚,SALLY问BILL几点了,BILL抬起手来,接下来可以接一个BILL手表的特写,当然你还可以用此种镜头来换景,比如BILL移开手表时摄象机里看到的已经是夜晚的舞会了。
具体写作格式:
场景说明要黑体,时间地点要黑体,居左 场景中出现的音效要黑体标出 第一次出现的人物名要黑体居中
人物的对话要居中,两边留空,不同人物的对话要另起一行 标明摄象机的关系
标明场景的切换,“切至”就是硬切,“化至”就是加转场的效果,全部居右
你好,分镜头剧本一般是由导演来写的。写作分镜头剧本的过程,是导演以电视文学剧本为基础,根据自己的总体构思,运用蒙太奇手段对原剧本进行再创作的过程。电视文学剧本在写作过程中,尽管注意了运用具有视觉形象感的语 言,但毕竟是供阅读的,其文学性依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分镜头剧本中,文学价值将让位于拍摄价值。实际上,分镜头剧本就是电视剧实施拍摄的依 据。
在动笔写分镜头剧本之前,导演必须读懂文学剧本,把握剧本的主题思
想,掌握全剧的情节延变,明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熟悉故事发生的历史 背景。总之,写分镜头剧本要以吃透电视文学剧本为前提。
分镜头剧本是将文学表现手法转变为视听表现手法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主要包括镜号、场景、镜位、摄法、内容、音响、镜头组接等栏目。写分镜头剧本,要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对镜头的划分要做充分的酝酿、分析和研究。对某一镜头的景位变化,采用远景还是近景,要根据剧情的需 要而定。对于采用内景还是外景问题,不但需要深思熟虑,有时还需要到外 景地考察,到剧本所描写的地理环境中去体验。摄像技巧的选用,要围绕着 更好地服务于剧情,更有利于突出主题,更有助于增强艺术性。
分镜头剧本,将文学剧本比较概括、抽象的描写具体化、形象化,将文
学性的语言描述转变为便于拍摄的视觉形象化的语言描述,集中体现在镜头 内容上。写镜头内容时,要直接考虑到拍摄条件和效果,对该镜头所拍摄的 场景、气氛、人物、动作都要有具体的描写。例如,文学剧本中写道:“操 场上,同学们正在进行课外活动。”分镜头剧本在镜头内容一栏中就得写明,是城市中绿荫环抱、四周高楼林立的操场,还是乡村里几排红砖瓦房前面光 秃的平地这样的操场。操场上的学生是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小学生。课外 活动的内容是打篮球、踢足球,还是体操、跑步或各种活动兼而有之。所有 这些内容都要具体、明确。这样才便于摄像员、置景、道具等有关人员进行创作准备。
写分镜头剧本时,还要处理好画面与画面、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问题。处理得当,使镜头组接自然妥帖、富有节奏,能够使电视艺术技巧得以集中 体现。否则就会显得平淡、唐突、拖沓,影响整部电视剧的艺术性。分镜头剧本是电视剧进行录制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电视剧的基本 雏形。同时,它也是导演艺术水平、创作能力的集中体现
第二篇:从剧本到镜头
从剧本到镜头
每个电影创作者都会在拍摄之前设计一套自己使用剧本的方法,有些人使用故事板,而有些人则列出分镜头表或拍摄地点的平面图来指示摄影机的机位。将剧本转化成电影段落的方法有许多,你的工作方法可能与企划的不同,接下来的建议代表几种为场景设计镜头或故事板的方法,它们可以被形容为一组基于剧本,但不受限于剧本的白日梦训练。
让我们在一本假定的剧本《阿波麦托克斯》(Appomattox)上应用不同的方法,故事背景是美国内战末期李将军(Robert E.Lee)在阿波麦托克斯的法院向格兰特(Ulysses S.Grant)投降的事件。
在读过剧本多次,并且和编剧做过最后的修饰后,导演对大部分的场景应如何调度会有一整体的概念,他已经在剧本空白处写上笔记,把某个特定的想法详细记录下来,最终会把它们转记在单独的笔记本上,包括照片、草图和他搜集的其他参考素材。之后,他去拜访阿波麦托克斯法院和其他地点,并在每个地点拍摄照片。现在导演已经准备就绪,可以为每个场景逐个设计镜头。
设计镜头意味着描述动作的场面调度、景别与镜头的选择,以及摄影机的角度。如果导演使用分镜头表,它可能是这么写的:“全景,用长焦镜头压缩前景与后景,摄影机从微高角度向下俯拍联军队伍,前景有树木,摄影机摇拍一右方入镜的骑兵。”
这些都是对镜头平面和摄影特点的传统描写,然而,导演最终关心的是镜头摄影的质量如何影响场景的叙事效果。为了提高你对视觉与戏剧元素两者之间关系的注意,下面这种将传统镜头以戏剧性的词汇重新造句的练习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下列四项叙述中,影像的特点与叙事的特点彼此吻合,并以问句表现。
1.影像的——摄影机摆在哪里?
叙事的——表达了谁的视点?
2.影像的——镜头的景别是什么?
叙事的——我们与景中拍摄对象的距离是怎样?
3.影像的——我们拍摄的角度是怎样?
叙事的——我们与拍摄对象的关系是怎样?
4.影像的——我们要中断或移动摄影机吗?
叙事的——我们要比较视点吗?
这些问题多少互相重叠,但逐个回答它们,是一种逼着你以新方法看事物的技巧,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它们如何被应用在剧本《阿波麦托克斯》节录的片段中。
镜头计划——第一稿:
在导演参观过场地两次,而且根据预算做出拍片的初步决定以后,他会做出镜头计划。那不仅仅是空想而已,他开始将场景地点的照片和其他研究素材在工作的场地上展开。接着,根据读剧本时产生的想法,做出影像表(不是分镜头表),他可以将这些内容写在卡片上,一张卡片描述一个影像。这个练习相当于自由联想,而且可以涵盖导演对角色的感觉,他们是如何站立的、他们在看什么或场地的外貌如何等。有时候相关的个人经验会浮现在脑海中,比如,导演想起小学时一次打架打输了,以及当时一位朋友脸上同情的表情,他会在卡片上记下这些。最后,导演如果会画画,他会把特殊的镜头、构图的想法或一张极小的略图都画成镜头。
镜头计划——第二稿:
现在导演要求更精确了,我们就以取自剧本《阿波麦托克斯》的范例一,来说明导演工作的一种方法。
○范例:外景,阿波麦托克斯溪北线——中午
我们正位于北军战线的后方,当整排军人看着四个骑兵举着休战的旗子在一片旷野中走过时,他们显得相当安静。其中一 位骑兵就是李将军,排成一
列的军人慢慢分开,让他们通过,士兵们转身望着李将军走向斜坡下方溪边的一排树木,有几位士兵往斜坡下走了几步,看见骑兵消失在阳光斑点闪烁的树林中。
这段描写了李将军向格兰特投降的第一阶段,美国内战时的战线意味着胜与败的分界,所以当南方联盟最伟大的将军走进联军的界限后,那是个不寻常的时刻,北军知道他们正目睹历史的发生,而且可能是内战的结束。这可能是编剧的意图,即从北军的视点来看这个事件。这正是针对我们四个题目里第一个问题的有效选择和回答:表达了谁的视点?
接下来我们需要回答第二个问题:镜头的景别是怎样?全景、中景或特写?或者以叙事性的词汇来说,我们和拍摄对象的距离有多远?这需要一些说明,我比较喜欢用拍摄距离来认定镜头的景别,因为这么做意味着不把镜头的景别看做是包围主体的景框。事实上景框是摄影机另一端一个三维空间的盒子,当我们看到景框的四边,我们就感觉到与主体间隔的距离。因为摄影机是我们的视点,景框的大小告诉我们与动作或主体距离有多远。在剧情片中,外在的距离表现了情感的距离,当我们讲到镜头的大小,我们实际上是讲到了银幕上动作与情感的关系。
因为导演已经决定将第一个镜头当成联军士兵的视点,所以镜头景别—情感距离就代表了士兵在情感上与李将军的疏离。他是场景里戏剧的中心,虽然士兵们可能极为仰慕他,甚至同情他,但他仍是致命的敌人。因此,当李将军经过时,导演对镜头景别-距离的选择从未比全景更近,李将军必须保持着不可理解的姿态,观众必须睁大眼看他脸上的表情,要达到这目的,距离是必要的。
现在导演再来考虑拍摄的角度,在决定了视点和距离之后,他知道摄影机将被放在等待李将军前来的士兵这一排。如果摄影机是以低角度拍摄,也许会造成实际执行上的问题,因为士兵可能遮住摄影机的视野。同时,导演考虑到这排士兵的体验是一致的,因为他们都专注地看着李将军,关注对象相同。因此,摄影机应把士兵都视为一体。由于这两个原因,导演认为摄影机
高度应该是中等高度,大约是7至8英尺高。如此,镜头就能清楚地拍到李将军,同时也将许多士兵涵盖在镜头中。
最后,导演面临的是剪辑的问题(剪辑或摄影机运动),以及视点应不应该转换的问题。导演对场面的感觉是,当李将军在远处出现并向北军移动时,应是缓慢发展的,当李将军来了的话传开之后,也许可以拍几个士兵的特写镜头,但这个场景是严肃的,而且也不应该是急促的。因此,利用一个在升降机上拍摄的长镜头是个不错的选择,摄影机先向下降入人群中摄取士兵的近景,当李将军经过时再向上拉起。作出这个最后的决定之后,导演就定下了镜头拍摄的方法。
第三篇:镜头作文[范文模版]
具体、形象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一篇记叙文如果有画面、有形象,不仅显得内容充实,富有意境,而且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然而,学生写作的记叙文却常常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缺乏美感。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我们借助文学与艺术的奇缘,把电影剧本镜头描写的方法引入课堂,指导作文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例子,明确镜头描写的特点
电影剧本是为拍摄影片提供的蓝本,语言的表达与组合必须适应拍片的需要,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描写外貌,都强调视觉形象,突出画面美。电影剧本这种画面式写法被称之为镜头描写。为了让学生对镜头描写的有一个感性认识,我先从电影文学剧本《高山下的花环》中找了几个例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请学生欣赏:
伴着落日的余晖,玉秀背着柴草,踏着残雪,在山路上蹒跚而归……
头顶稀疏的晨星,玉秀在井台上打水。她吃力地用绳索把一大桶水从深深的井里提上来……
茅屋内,如豆的油灯之下,玉秀端着碗,坐在炕上,给病中的婆婆一勺一勺地喂饭……
猪圈里,玉秀汗水涔涔地将猪食倒进糟内……
读后,结合电影相关镜头剪辑的画面,我给学生分析,这些文字描绘了四幅画面:打柴而归、深井提水、给婆婆喂饭、流着汗喂猪,没有任何渲染,没有半点议论,一个勤劳善良的军嫂的主体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深深的感染。接着,我又投影出《挥手之间》机场道别的描写片断,通过对比,让学生归纳出镜头描写与一般描写的区别:
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在人群里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
这一会儿时间好长啊!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在飞机舱口停住,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拚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主席的这个动作,给全体在场的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像是表达了一种思维的过程,作出了断然的决定;像是集中了所有在场的人,以及不在场的所有革命的干部、战士和群众的心情,而用这个动作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概括了当那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到来的时候,领袖,同志,战友,以及广大革命群众之间,无间的亲密,无比的决心,无上的英勇。
1、二者描写的角度不同。一般描写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
观;而镜头描写则要求站在摄影师的角度,比较客观地写人状物,不直接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和对所写事物的态度。
2、二者的语言特点不同。一般描写多用修饰语,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追求语言的生动性,以生动取胜;而镜头描写文字简约、质朴,少用修饰语和修辞格,追求语言所表现的形象性,给人以生动的视觉形象,以画面取胜。
3、二者段落间的过渡不同。一般描写靠叙述性文字过渡,有时还需要一些必要的交代;而镜头描写的段与段之间则是靠“蒙太奇”(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艺术组接,不用文字过渡,突出空间位置,读者凭视觉形象将画面自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片断举例:
刘翔在预赛中被分在第6组第4道。比赛之前,身着运动服的刘翔还微笑着向摄像机镜头挥手,显得十分轻松。可是比赛开始前,刘翔却在起跑器后方对有伤的右脚做着最后的处理。这也让人不免对他的伤势担忧起来。
当刘翔脱下外套,站在起跑线时,他的脸上再次露出微笑。当现场介绍刘翔的时候,全场观众爆发出雷鸣的掌声,这是对这位参加三届奥运会的中国飞人最大的肯定。
枪响之后,刘翔正常完成起跑,但是在用左脚跨越第一个栏的时候,右脚不堪重负,整个人意外跌倒。倒地后的刘翔坐在地上手扶右脚,表情痛苦。
在此之后,刘翔缓缓地站了起来,但右脚仍然不敢着地,用左腿单腿跳到场边,然后强忍着疼痛从场边一路向终点跳去。在路过最后一个栏时,刘翔特意又绕回场内,深情亲吻最后一组栏架。
当刘翔最后抵达终点附近的时候,两名已经完赛的选手上前搀扶受伤的刘翔,并举起刘翔的手臂,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最终,刘翔在轮椅的帮助下离开了赛场,遗憾地告别了伦敦奥运会。
二、分格分层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镜头式描写的基本技能
明确了镜头式描写的特点,这还只是初步。要想实现由学到用的跨越,还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此,我们采用了分格分层次训练的方法。所谓分格就是将内容分解成若干点进行片断训练;所谓分层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或进行改写或进行独创。一般来说,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据镜头式描写的要求,从现有的记叙文课文、古典诗词、现代歌曲中,寻找那些画面感较强的片断进行摹写改编;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则根据要求分别从写景、叙事、对话、描写外貌等几个方面进行独立训练。
下面是指导分格分层训练的几个片断:
1、用镜头描写方式写景。比如写初春的新芽、嫩绿、春水,暮春的河水、绿柳、鸭子、渔船这些景物一般的写法是边叙述,边形容,而用镜头描写的方式可以这样写:
初春。田野。
大块大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暮春。小河。
河水清澈见底,缓缓流动。两岸绿柳成阴,倒映水中。水面一群鸭子,逆流而上。远处一只渔船,停泊在岸边。
新芽、嫩绿、春水;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画面层次感强,饶有诗意,而河水、绿柳、鸭子、渔船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给我们一种视觉的美感。
2、用镜头描写方式描绘外貌。比如要写一位在麦田里挖野菜的小姑娘的外貌,一般的写法不外乎大大的眼睛,漂亮的脸蛋,鲜艳的衣着;而用镜头描写,可将“镜头”逐步拉近,由整体到局部分层次地展示其外貌特征。
麦田。
绿油油,一望无际。一位红衣裳小姑娘,提着竹篮,正高高兴兴去挖荠菜。小姑娘出现在面前:红红的脸蛋,水汪汪的大眼睛,小巧的嘴巴,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的小牙齿,腮上蹙起两个浅浅的酒窝。
远“镜头”描绘背景,勾画小姑娘的整体轮廓,构成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境;近“镜头”具体描绘小姑娘的外貌特征,远近“镜头”配合,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用镜头描写的方式叙事。例如在老师讲述王庆根勇夺奥林匹克金牌的事例的基础上,有学生以《金牌路上的三次流泪》为题,用镜头描写的方式,直接用几幅画面来表现王庆根的奋斗历程,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过渡。
家里。
两张破床,一张旧桌子。床上躺着生病的妈妈,桌上放着几千元借款单;王庆根为妈妈煎药;跟父亲下地干活。
学校餐厅
同学们吃着喷香的饭菜,王庆根啃着从家里带来的生山竽边吃边流泪。南京选拔赛赛场。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王庆根穿着一件破旧的单衣,冻得浑身打颤,一双脚冻得红萝卜似的露在外面。教授们感动了,纷纷送衣送钱。王庆根面对钱物,眼泪簌簌而下。
巴黎维莱特科学城会堂。
第22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林区克闭幕式正在进行。大会主席宣告:“第五名金牌获得者——中国王庆根。”会场掌声雷动,王庆根走上领台奖,眼泪夺眶而出。
这样叙事,更能生动地表现王庆根在贫困中刻苦学习,获得世界化学竞赛金牌的奋斗历程,引起读者光鸣。
4、学习电影剧本的对话方式。为了使对话也形成画面,电影剧本常常先写交待语,再写对话,交代语只供阅,不需读。根据这个特点,学生进行了摹写创造。
(金黄的大斗笠下还遮着笑,遮着小山羊偶尔发出的咩咩声,遮着姐姐和弟弟的笑语)
弟弟:姐姐,你怎么知道雨来啦?
姐姐: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弟弟:姐姐,你怎么知道风来啦?
姐姐: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诉我的。
弟弟:姐姐,你要还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可惜……——嘻嘻
——咯咯
这是根据课文《金黄的大斗笠》中的相关内容改编的一段对话,构成了一幅生动、活泼、可爱的画面,体现了电影剧本的对话特点。
三、综合运用,全面提高记叙文写作的水平。
经过上面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镜头描写的方法,但写出来的东西还只是片断不是整体,而记叙文的写作通常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因此,适当将训练进行综合,就能将一个个画面组合起来,构成一篇完整的、形象感极强的记叙文。当然,组合也应按由简单到复杂的方法逐步扩展,如写景与叙事的组合;写景叙事与人物外貌、人物对话的组合,等到学生作文画面感增强之后,引导学生在描写中穿插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不仅使文章具体形象,而且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让动作描写具有镜头感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学会合理设置一些动作,让这些动作具有画面感和镜头感。在实践中我套用电影术语总结了四种方法:镜头定格、特写镜头、放大镜头、慢镜头。用这些方法把感情的火花点燃,让塑造的形象更加丰满,表达的感情更为集中、具体、生动。
【关键词】动作描写 镜头感 定格 特写 放大 慢镜头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只有成功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在一系列动作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和内在的思想,才能使形象显得丰满、完整,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那么如何才能描写好动作呢?
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学会合理设置一些动作,让这些动作具有画面感和镜头感。在实践中我套用电影术语总结了四种方法:镜头定格、特写镜头、放大镜头、慢镜头。用这些方法把感情的火花点燃,让塑造的形象更加丰满,表达的感情更为集中、具体、生动。
镜头定格是对动作的刹那间“凝结”。对动作定格,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个动作、某个细节等。它力求一字传神,即只抓住最能反映描写对象显著特征的动词,尽量用最简练传神的笔墨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动态和风貌。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时“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定格严监生临死伸出两个手指的传神的动作镜头,就把一个守财奴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特写镜头就是抓住人物最准确的动作特征,对人物单一动作用传神的文字浓墨重彩地详写,可以运用修饰性成分,突出其动作情态。单一的动作往往时间很短,但对单一动作的特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拉长,有限的空间拉大,从而让人物栩栩如生。如写葛朗台看到查理留给女儿的那个金匣子时,“他的身子一纵,扑向梳妆匣,好似一只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一“纵”一“扑”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葛朗台行动的内在动力——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从而使嗜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可见,对单一动作的特写镜头,其艺术魅力就在于作者在动作描写中实现以有限写无限的艺术追求,产生了极强的艺术表现效果。
放大镜头是放大有感染效应的动作。把想表达的内容赋予细小的动作描写,即把这些微妙的动作内容放大,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放大镜头往往要描写人的某一部分,可以写四肢的动作,还可以描写躯干、头、脖子的动作。也可以放大人物的脸部变化,使其特别夸张,以取得神在言外的意蕴。曲波《林海雪原》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于是他噗嗤一笑,磕了磕吸尽了的烟灰,……慢吞吞、笑嘻嘻地吐了一口痰,把嘴一抹说道:“……你怎么知道我是共军呢?嗯?!你说说我这个共军的来历吧!”说着他朝旁边椅子上一坐,掏出他的小烟袋,又抽起烟来。放大有感染效应的一系列动作“笑”、“磕”、“吐”、“抹”、“说”、“坐”、“掏”、“抽”等,把杨子荣在局势危急一触即发时,沉着冷静、从容镇定的大智大勇的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作者巧妙地把动作放大镜头,使其形象凝固,曲尽其妙。
慢镜头是把人物的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连贯的小的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描绘出来。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往往是一瞬间完成的。延长动作的过程,精描细摹完整过程才能看清人物的动作。采用慢镜头的方式来描写人物的动作,必须用动作分解法,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的动作,抓住人物最具特征性的动作,并选择恰当的动词一步一步地描写,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得具体生动了。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探”“攀”“缩”“倾”等几个动词运用精当,运用细致笔调使一连串行为动作如影视中的慢镜头凸现于读者面前,把父亲怎样走过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都细细地如实记下,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把不管多深多浓的情感用慢镜头投射到人物动作上,徐徐地甚至一字一顿地道出,更足以表现感情的渲泻喷涌。
俄国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也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笔下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写作中巧妙地设置动作描写,让动作具有镜头感是非常有效的,它能给读者立体的画面感,给读者最为细腻的感受。它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动”中见真情。希望学生能够巧妙运用这一技巧,在作品中把人物塑造得更完美,把感情表达得更充分!
第四篇:难忘的镜头
难忘的镜头
不知不觉再校园里度过了四年时光,在这四年时光里,留下了不少让我难忘的镜头。
记得上一次“六一”儿童节,我们班级举行了庆祝活动,我参与了一次有趣的“贴五官”游戏。
游戏一开始,同学们就飞快地排队往前挤,都想快点玩游戏。到我了,我兴奋地走到小黑板前。很快我被一条毛巾蒙住了双眼,眼前一片漆黑,我开始紧张起来,心扑通扑通跳个不停。主持人把“五官”放到我手上,然号要我原地转三圈,就开始往前走。走了几步,周围的同学忍不住,大声提示我。有的说:“往右走!往右走!”有的大声喊:“往左走!往左走!”还有的说:“直走!直走!”我听了他们的话不知道该怎么走,糊里糊涂地走到画着没有“五官”的人脸的黑板前。我拿起一个器官,手中摸着,猜想,是鼻子,不!是嘴巴。我正准备贴,周围的同学一会儿说往上,一会儿说往右,一会儿说往下,我感到很烦就随便把“五官”贴了上去。贴完,我解开毛巾,看见同学们笑成了一锅粥。我转身看到我的“杰作”——我把鼻子贴到了头,嘴巴贴到了左耳的位置,眼贴到了头上。啊!成了四不像!我也忍不住大笑起来!
那天的“贴五官”游戏真好!至今,只要我一回想起那一幕,我还是会忍俊不禁!
第五篇:角斗士 镜头分析
窃听风云
238分52秒到40分4秒这组镜头用了三个时空叙事,一边是警察在调查的背景音,画面出现的是小罗和司马祥交谈的场景,其中小罗与司马祥的交谈场景作为主要表现画面,中间交叉闪现叠加过去的回忆画面,警察的声音与小罗和司马祥的对话穿插在一起,即能告诉观众这是警察已经了解到的他们的过去,又能完整的重现过去的那段对话历史,不断重叠闪现的司马祥的回忆照片(用黑白图片表现)则向观众交代事情缘由,画面的重叠又增强的这些都是他曾经的经历的艺术渲染,达到了很好的叙事效果。
回忆他们打牌的场景的时候,首先是一个戴着宝石戒指的老男人的手的特写镜头,戒指代表了他得地位身份,以及富有的象征。接下来是几个牌场男人的脸的特写,但这种特写在烟雾缭绕中晃过,后期剪辑中又把他们的脸拉伸变形,说明在这个时间过程中他们已经浑浊,拉伸的脸一方面象征着他们已经被利益膨胀化,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的丑化。
这组镜头无论是在叙事还是在象征意义都表现得很出色。
角斗士
1分42秒到2分8秒这26秒为影片第一个镜头,导演用了26秒的时间拍摄了第一个镜头。一个戴着结婚戒指的沧桑的男人的手拂过金黄色的麦穗,背景乐悠远苍凉,中间夹杂着轻轻孩子妇女嬉笑的声音。26秒的时间都是这只充满悬念的男人的手,好莱坞经典出场方式带动观众对下一个画面的期待,并随着画面在麦田的滑动和背景乐使得这个悬念达到高潮。观众心中一直在想,这个是谁的手,他拂过麦穗是要走向哪里,他已经结婚,是否还会有一个孩子?就这样,我们带着疑问走进了电影。
另外,影片第一个镜头给出的格调是丰收、温暖并充满希望的,26秒的时长在主人公的心理上是对这种生活的期望与向往,甚至是怀念。手腕上的护腕则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军人,战士的手,他对这种生活只能望而却步,心怀期待。影片第二个镜头就把他拉回到现实中,一个军团指挥官的身份,同时影片格调变得阴冷、灰暗,与第一个镜头形成鲜明对比,则更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麦西姆斯对他所向往的生活的遥远。
影片结尾处麦西姆斯弥留之际再次出现麦田,但影片格调已经变成灰暗的冷色调,一方面与影片开头首尾呼应,另一方面还代表了麦西姆斯梦想的破裂,与妻儿相聚在金黄色的麦田下已经成为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记忆碎片
44秒到2分35秒,在这个片段里,44秒到2分为影片第一个镜头,一个刻着纹身的男人的手里拿着一张拍立得的照片,但与正常思维不同的是,这张照片时间越长画面就越模糊,直至最后消失只剩下一张白色的相纸。这个过程经历了1分16秒,一张拍立得照片正常的显影时间。第二个镜头则是主人公把拍立得相纸放进拍立得里面,而接下来的13个连续剪辑的镜头则是鲜血顺着墙壁向上流淌、子弹飞进手枪、破碎的眼睛回到主人眼睛上、趴在地上的人活了起来。看完第一个镜头观众还在疑惑,这是怎么回事,但再看了这一组镜头之后,观众不免明白了一些,就像影片名字记忆碎片一样,记忆是零碎的,不符合逻辑的。
第一个长镜头的运用就意在展示我们的主人公的记忆并不是现在进行时,而是走向过去的进行时,并且这记忆不会保存,短暂的几分钟,这记忆就变成空白了。所以,观众便不能轻易相信我们的主人公的记忆,因为它随时被串改,又随时消失。
这种剪辑方式别具一格,它不是我们以往看到的线性叙事、交叉叙事或者多线条叙事中得任何一种,或者说这些对它来说都太过于简单了。于是,观众的智商要经得起这种叙事的考验了,你必须在结果中寻找原因,不到最后一刻,你便不能猜得到最初是为了什么,这是导演在跟我们开了个玩笑。整个影片的基调都在第一组镜头的基础上展开,蒙太奇的创造性,意外性被发挥的十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