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法-名词解释、论述题
名词解释
1,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3,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
4,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5,行政机关: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物的机关。6,公务员:指在各级国家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7,行政相对方: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益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主织。
8,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9,行政立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10,行政许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对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使某项权利,获得某种资格和能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11,行政强制: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自由等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12,行政合同:指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或其他主治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确立、便跟或消灭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协议。13,行政指导:指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的事务范围内,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或者法律原则,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该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动的管理行为。
14,行政处罚: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15,行政监督:指行政机关实施的法律监督,即行政系统内部上下之间的法律监督,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的法律监督。
16,行政责任:制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职责和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17,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
18,行政赔偿:行政主体及其行政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因其行为违法而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行政主体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19,行政追偿:是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组织和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20,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和要求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论述题、试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答: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权在行使其行政职权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活动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就是行政法治原则,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行政合法性原则具体要求:1.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2.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3.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和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宗旨。
行政合法性原则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要求行政主体应严格依法办事,行政管理活动应有法可依,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
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救这种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1.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法律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要有正当的动机;3.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论述公务员的概念和双重身份
答:公务员是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任何一个公务员,不论其职位高低、职务大小,首先是一个公民。公民是每个公务员的基本身分。因为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是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基本前提。
作为公民的公务员在法律地位上有下列特点:⑴他享受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同时履行宪法和法律要求公民履行的各种义务;⑵他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个人行为,但不能以国家名义从事公务行为,否则就是另外一种身分了;⑶他的个人行为只代表他个人,不具有强制性,而且行为效果归属于他自己。
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公民。因为他担任了行政公职,进入公务员的行列。当处于公务员法律地位时,显示几个特点:⑴公务员有资格作为国家的代表,以公务机关的名义从事公务行为⑵公务员享有行政职权,享有行政优益权,同是需要承担行政职责⑶公务员的公务行为具有强制性,公务行为所引起的效果,由所属公务机关承受⑷所属公务机关对公务员个人过错负连带责任。
3、论述行政法制监督主体 答: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是指有权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国家公务员所行使的行政职权行为和遵纪守法状况进行监督的组织和个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内涵:
第一,行政法制监督主体范围极其广泛,它包括有权对行政主体及国家公务员进行监督的一切组织和个人,具体包括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和大众媒体等。相对于其他行政法主体来说,它的范围要宽得多。
第二,不同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其对行政主体所实施的监督效力不一样。一般来说在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中,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和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对行政主体及其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可以产生直接的法律效力,如改变具体行政行为、追究违法、违纪公务员的相关责任等。而国家机关系统以外的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如公民和大众传媒对监督对象的监督,往往不产生直接法律效力。
第三,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与行政监督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以及国家机关系统外部的个人和组织,它所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和国家公务员,监督的内容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和国家公务员遵纪守法的状况。而行政监督主体则正是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行政主体,它所监督的对象则是行政相对人,监督的内容主要是行政相对人遵守法律和履行行政法上义务的具体情况等。
4、论述行政行为的分类
答:
一、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1、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2、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二、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1、羁束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依严格法律规范实施的行政行为;
2、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依法自由裁量实施的行政行为。
三、依职权行政行为与应请求行政行为:
1、依职权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直接依法定职权实施的行政行为;
2、应请求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在相对人提出申请后依法实施的行为。
四、附款行政行为与无附款行政行为:
1、附款行政行为指主体实施的附有一定条件限制的行政行为;
2、无附款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不附条件的行政行为。
五、要式行政行为与不要式行政行为:特定形式。
六、授益行政行为与不利行政行为。、论述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的主要区别
答:
1、立法主体不同,行政立法主体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而权力机关立法的立法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特定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立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行政立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较为具体的行政事务,而权力机关立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大事项。
3、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较低
6、论述行政许可的作用
答:1.行政许可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有助于从直接命令式的行政手段过渡到间接许可的法律手段 2.行政许可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广大消费者及公民的权益 3.行政许可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4.行政许可有利于控制进出口贸易,保护和发展民族经济 5.行政许可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健康、协调发展。
7、论述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的区别
答:行政处罚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给予的制裁。行政处分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依据行政管理法规、规章、纪律等对其所属人员违规、违纪行为所作的处罚。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针对的违法行为不同。行政处罚是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所采取的;行政处分是针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所采取的。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的外部行政行为;行政处分则是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行为。第二,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行政处罚的决定者和实施者是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特定的行政机关,它与受处罚人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而只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普通行政关系;行政处分的决定者和实施者并不一定是特定的行政机关,它与被处分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行政组织关系所产生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第三,适用的法律依据不同。行政处罚依据国家有关行政管理的普通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指行政行为法和行政程序法;行政处分则依据行政组织法第四,形式不同。行政处罚的形式主要有警告、罚款、拘留、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劳动教养等,始终与被处罚人的人身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等基本权利相关;行政处分的形式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等,大多与被处分人职务上的权利有关。
第五,两者所产生的法律效果不同,由此产生争议后的救济手段也不一致。对行政处罚不服,相对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对行政处分不服,相对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8、论述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关系
答: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是由行政机关自身系统的监督(即行政监督)和外系统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即监督行政行为)两者构成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行政监督机制的整体。
在理解两者的概念时,我们应注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首先,两个概念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存在相同点:(1)监督的对象相同;(2)监督的内容相同;(3)监督的 目的相同。其次,我们应注意把两者的概念区别开来:(1)行政监督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而且仅仅是行政机关,主体单一;而监督行政行为的主体是行政机关以外的国家机关,主体呈现出多样性;(2)监督行政行为的监督对象只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而行政监督的监督对象不仅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而且还包括部分非国家机关,如行政机关主管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由行政机关任命的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行政监督中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都是这样;(3)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监督程度不同。前者是立案、调查(或查账)、结论、处分等,后者则是听取回报、评议、视察、质询、批评、审判等;(4)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权利依据不同。前者是行政权,后者则是立法权、监督权、审判权、检察权、公民的申诉控告权等;(5)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属性不同。前者纯系一种行政行为,后者是行政行为之外的行为。正是由于这种区别,使二者产生了上面主体、对象、程序、依据等方面的差别。
9、论述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答: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是指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反映行政诉讼的基本特点,对行政诉讼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体现并反映着行政诉讼的客观规律和法律的精神实质的基本规则。
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一般性原则和特有原则。(1)一般性原则
一般性原则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在开展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中都必须遵守的共同性行为准则。①审判独立原则;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③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④辩护原则;
⑤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原则;
⑥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2)特有原则
特有原则是行政诉讼特有的不同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特殊原则。①行政诉讼客体限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原则;
②人民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一般不审查其合理性的原则; ②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原则; ③诉讼不停止行政执行原则;
④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 ⑤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10、论述行政诉讼的第一审程序:P320 答: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管辖权限对案件进行初次审理的程序。
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审理前的准备
审理前的准备是合议庭开庭审理行政案件之前必须经过的诉讼阶段。审理前的准备包括以下各项内容: 1.应向被告发送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2.审查决定是否需要并案审理或者分案审理; 3.初步审查诉讼文书和证据材料; 4.决定是否裁定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5.准备并研究审理本案所需要依据的法律文件。
(二)庭审程序 1.开庭前准备阶段。2.出庭情况审查阶段。3.法庭调查阶段。4.法庭辩论阶段。5.合议庭评议阶段。6.公开宣判阶段。7.闭庭。由审判长宣布闭庭。
(三)妨碍行政诉讼行为的排除 妨碍行政诉讼的行为: 1.有义务协助执行的人,对人民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无故推托、拒绝或妨碍执行的;2.伪造、隐藏、毁灭证据的; 3.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或者威胁、阻止证人作证的; 4.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经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的; 5.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阻碍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或扰乱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 6.对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诉讼参与人、协助执行人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排除妨碍行政诉讼的强制措施:
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罚款(1000元以下)、司法拘留(15天以下)。罚款、司法拘留须经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当事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
(四)案件的移送和司法建议 1.案件的移送;2.司法建议。
第二篇:行政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行政就是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并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活动。即行政是国家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权的行为。
2.行政权时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是国家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3.行政法是指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一个仅次于宪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其目的在于保障国家行政权运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4.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及与行政法相关的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学科。
5.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统率行政法律规范的内在精神,是要求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守的最为基本的行为规则。
(①有特殊性、普遍性、法律性、规范性;②由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组成)
6.行政主体是指,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以及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效果与行政诉讼效果的组织。(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合称行政法主体或者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7.行政相对人是指在具体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表现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是被管理一方的当事人。(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和外国组织也属于)
第六章
8.行政职权是行政法学的中心概念之一,也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依法拥有的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具有法定性、国家意志性、不可处分性、单方性、优益性等特点。
9.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及其行政人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依法必须承担的义务,它与行政职权相辅相成。
第七章
10.行政职权的设定是指法律、法规和规章直接赋予有关行政机关以行政职权的行为及法律制度。(特性:1.主体:立法机关;2.客体:行政职权(归属权+实施权);3.对象:行政机关;4.效果:确立行政主体(资格);5.设定的形式:法(法律、法规和规章)6.行为性质:立法行为)11.行政职权的规定:指上位法已经设定行政职权的前提下,它在上位法设定的职权范围内作具体化规定的行为。
12.法规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和规章直接赋予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特别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行政职权的法律制度。
13.行政委托,指出于管理上的需要,某一行政主体(委托人)委托另一行政主体或其他组织及个人(被委托人)以委托人的名义代行职权或其他事务,其行为效果归属于委托人的法律制度。
14.行政协助,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职权过程中,基于本身的条件和公务上的需要,其他行政主体配合其实施同一行政行为或共同行政行为的法律制度。第八章
15.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特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为实施国家行政职能而作出的,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并受行政法规制的法律行为。由行政规定与行政决定组成。
16.行政行为的竞合,指两个以上的行政行为发生交叉,一个行政行为的手段或结果又构成了另一个法律关系,但只能按一个法律关系处理的行政行为。
17.行政行为的吸收,指当前一个行为被后一个行为所替代或覆盖时,使前一个行为的独立性失去意义,由后一个行为吸收前一个行为,前一个行为不再作为一个独立行为对待的法律制度。
18.行政行为的合并,指在同一个事由或同一类事由的前提下,将两个以上的行政行为合并于一个行为形式中作出的法律制度。
19.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一、行政主体适格
二、行政行为符合权限范围
三、行政行为具备事实依据
四、行政行为具备法律依据
五、行政行为符合法定程序或正当程序
20.行政行为的变更,指行政行为作出以后和消灭以前,行政行为在内容、依据和形式上的变化。
21.行政行为的消灭,是指行政行为从“存在”到“不存在”的过程。
(1)撤回:指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以后,发现该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便依职权收回该行政行为,使社会关系回归到未作出该行政行为的状态。
(2)废止:指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后,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使得该行政行为不再适应新的情况,便依职权决定停止该行政行为的往后效力。
(3)撤销:指有权机关针对违法或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取消其效力的法律制度。(4)无效
(5)失效:指因一定事由的出现,行政行为自然地往后失去效力的现象。
第九章
22.行政规定,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规定,基于其行政职权的范围,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作出的,并可反复适用的行政规则。即由行政主体所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规则。(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
23.行政决定,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定,基于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就特定的事项,作出有关其权利与义务并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决意行为。(形态有:行政命令、行政确认、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处罚、行政裁决、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24.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1)抽象行政行为:由行政主体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一般表现为制定各种行政规则的行为,如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省政府制定行政规章,县政府规定行政措施等。(2)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进行的,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就特定的事项,直接引起权利义务法律效果的行为。
(3)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在于:
一、行为对象:对象是否特定(1.明确性:禁止张三通行-禁止通行;2.固定性:09年前本市已领取车牌的车主必须缴纳扩容费1000元-今后在本市领取车牌的车主必须缴纳扩容费1000元);
二、行为的溯及方向:约束力向前还是往后(张三昨天在公共场所抽烟罚款100元-政府颁布规定,今后凡在公共场所抽烟,罚款100元)
三、行为适用的次数:只能适用一次-可以反复适用
四、行为效力的间隔性:是否需要一个中间的行为环节才能对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影响。(4)区分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意义: 1.有助于确定行政行为在时间上的适用性:抽象行政行为被依法撤销后一般不溯及既往,而具体行政行为被撤销后往往可以溯及既往,行政主体应承担补救责任。
2.有助于确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与《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只限于受理具体行政行为,不受理抽象行政行为。
(5)为什么代替的原因:P199
(一)抽象行政行为导致立法行为与行政行为不分,并将立法行为混同行政行为,从而超越了行政法的范围
(二)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能成立
(三)一切行为都是具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提法是“画蛇添足”
第十章
25.行政命令:行政决定的一种行为状态,指行政主体要求特定的相对人履行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义务的意思表示。
26.行政确认:行政决定的一种行为状态,指行政主体对既存的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进行审查、认定并宣示其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
27.行政给付:指行政主体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依据国家法规,考虑相对人的具体条件,而决定无偿给予一定财物的行政行为。
28.行政征收:指行政主体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强制性地收取税费或私有财产的行政行为。29.行政征用: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强制性地使用相对人的财产并给予补偿的行政行为。
30.行政裁决: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以中间人的身份,对特定的民事纠纷进行审理和公断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十一至十三章
31.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或不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具有事先性、赋权性与解禁性、依申请性、法定性的特点 32.行政处罚,指特定的行政主体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而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给予的行政制裁。33.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措施:行政机关为了维护和实施行政管理秩序,预防与制止社会危害事件与违法行为的发生与存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针对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行为及财产进行约束与处置的强制性行为。
行政强制执行:在当事人拒不履行业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条件下,行政机关或法院,依法对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采用有关强制手段,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强制性行为。
第十四章
34.行政调查,指行政主体为了核实行政相对人所主张的事实,或为了获取有关事实证据,以便合法有效地作出某一行政行为,而依法采用有关强制性手段而直接影响被调查人的人身权与财产权的行政行为。
35.行政规划,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法规,为实现某一特定的行政目标,事先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为将来的行为作出安排,这些安排将严格拘束将来行为的法律制度。36.行政合同,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目的,与行政相对人或另一个行政主体,经双方协商一致所达成的合意,又称行政协议。
第十五章
37.国家行为,特指涉及重大国家利益,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因而被排除在司法审查对象之外的统治行为。包括国防行为、外交行为、军事和紧急行政权行为等
38.行政指导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事务的范围内,对于特定的公民、企业、社会团体等,通过制定诱导性法规、政策、计划、纲要等规范性文件以及采用具体的示范、建议、劝告、鼓励、提倡、限制等非强制性方式并辅之以利益诱导促使相对人自愿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
39.行政调解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居间对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争议所进行的调解活动。
40.行政重复处理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没有改变原有法律关系,没有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新的影响的行为。
第十七、十八章
41.行政依据:就是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
42.行政程序: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时间与空间方式,也即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之总称。第十九章
43.行政违法:指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而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的行政行为。
(1)行政失职,指行政主体因不履行法定的作为义务而构成的行政违法。(2)行政越权,指行政主体超越职务权限而进行的行政行为。
(3)行政滥用职权,指行政主体在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不正当行使行政权力而达到一定程度的违法行为,即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
(4)事实依据错误,指行政主体作出没有合格事实依据的行政行为。(5)适法错误,指行政主体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没有正确地适用法律依据。(6)程序违法,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在形式或步骤上有缺陷。
(7)行政侵权,指行政主体不法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为此必须依法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行政行为。
44.行政赔偿,指行政主体及其行政人违法行使行政职权,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而依法必须承担的赔偿责任。
第三篇: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
1.斯图亚特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是由苏格兰的斯图亚特家族建立。1371年起统治苏格兰。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死后,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成为英格兰国王(称詹姆士一世),遂又统治英格兰。1649年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1660年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为一国。1714年被汉诺威王朝取代。斯图亚特是第一个成功统治英伦三岛的王室。但其统治实际上不太稳定,经历数次革命,两位君主被革命所推翻。同时由于斯图亚特王室的天主教背景,导致新教徒为主的英格兰民众经常质疑君主的宗教倾向,令英伦三岛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不少。不过,这些因素促使英国议会权力愈来愈大,令英国最早成为议会制国家,也使英国的民主步伐领先于欧陆诸国。2.呢绒业: 3.英国新贵族:新贵族是15—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化的贵族。15世纪英国发生了农业革命,传统贵族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一些有眼光的贵族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牧业,使用雇佣劳动,有的兼营工商业,有的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坐收资本主义地租。这些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经济上的利益日趋一致,他们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共同反对封建主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政权,就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4.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主要领导人,英国内战时期军事统帅。1628、1640年两次当选下院议员,反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封建统治,参与起草《大抗议书》等文献。1644年7月在马斯顿草原之战中击败王党军,扭转战局,其部队被誉为“铁骑军”。12月向议会提出军队改组方案,主张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募兵制,建立编制完备、指挥统一的正规军。1645年4月任新模范军副总司令兼骑兵司令,6月14日在内斯比之战中歼灭王党军主力。1647年平息平等派的反抗。1648年第二次内战爆发后,重新谋求与平等派合作,在广大士兵支持下打败王党军,8月在普雷斯顿之战中歼灭支持英王的苏格兰军队主力。1649年1月支持处死国王查理一世,1650年5月被议会正式任命为大将军和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同年7月率军征服苏格兰。1653年4月武力解散议会,12月任“护国公”,独揽行政、立法、军事、外交等大权。其间,通过英荷战争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为英国夺取海上霸主地位奠定基础。
5.清教徒革命清教徒革命(又称为英国内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起来的革命。这次革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它对于英国和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学家一般将革命开始的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6.《权力请愿书》
1628年3月,查理一世为解决财政问题召开议会。在会议上,查理一世为获取35万英镑款项的批准,接受了议员们提出的《权利请愿书》。《权利请愿书》全文共有8条,列数了国王滥用权力的行为;重申了过去限制国王征税权利的法律;强调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重申了《大宪章》中有关保护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内容,规定非经同级贵族的依法审判,任何人不得被逮捕、监禁、流放和剥夺财产及受到其他损害;规定海陆军队不得驻扎居民住宅,不得根据戒严令任意逮捕自由人等等。《权利请愿书》是议会争取自由和权利的胜利果实。但查理接受《权利请愿书》只是权宜之计,后来下令解散议会,自由英国进入无国会的专制统治时期,《权利请愿书》也被抛弃。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对《权利请愿书》重新解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并把它认定为英国宪法的渊源之一。7.光荣革命 :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传统地将这次事件称之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1685年,查理二世病死,詹姆斯继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党与托利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辉格党与托利党就决定等他死后迎立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168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惶逃往法国。1689年2月6日,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这就是威廉三世在英国统治的开始。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立宪君主制。
8.《权利法案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除法律,不得征税,不得招募和供养常备军;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会经自由选举产生,应经常集会;议员有议事自由,不受任何传讯或干预等。1791年美国生效的联邦宪法第1~10条修正案也称权利法案。主要内容是: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公民有保护其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权利不受非法拘捕、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等。
9.《王位继承法》
10.汉诺威王朝
11.西哀耶斯 法国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早年接受宗教教育,受到启蒙思想影响,主张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在激烈的党派斗争中善于周旋,左右逢源。1799年任督政官,支持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后出任第二执政、元老院议长,波旁王朝复辟后逃往国外,直到1830年“七月革命”后才重归巴黎。
11.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是对法国 革命影响最大的小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剖析了人类社会,认为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根源。但是,现在要消灭根深蒂固的私有制已经成为不可能,而只能对它的发展加以限制。可见,卢梭的思想反映了小资产阶级既反对大资产阶级对自己的侵吞又要求保护自身利益的愿望。卢梭还提出了“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特别是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于以后的法国革命,尤其是对雅各宾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12.孟德斯鸠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除此包括《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12.《人权宣言》 : 1789年7月9日,根据穆尼埃的建议,8月26日,依照美国《独立宣言》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共十七条。它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人身身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反抗压迫的权利都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宣言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最后《宣言》规定了“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宣告了资产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的胜利,确立了资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在动员和团结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方面起了 极其重要的作用。13.忿激派 : 一译疯人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城乡劳动群众利益的激进政治派别。是在限价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平民革命派,其主要领导人有雅克•卢、勒克莱尔、瓦尔勒等。主张用恐怖手段严惩反革命,打击投机商人,实行全面限价,平均分配财产等。1793年在巴黎、里昂等地开展革命宣传,并参加推翻吉伦特派统治的起义,是雅各宾专政初期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后因要求以死刑对付投机商,全面实行恐怖政策,与罗伯斯比尔的领导发生激烈冲突,于1793年秋被雅各宾派镇压。14.热月政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专政的政变。因发生在新历共和二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1793年6月,雅各宾派执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阶段。雅各宾派通过一系列法令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国内反革命叛乱基本肃清,1794年6月弗勒吕斯战役胜利后,外患逐渐消除。但雅各宾派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并发展到公开分裂和相互残杀。罗伯斯比尔以残暴的手段处死持不同政见的各个派别,他的政权并未因此而得到加强,反而陷入孤立境地。在1794年7月27日(共和二年热月9日)国民公会的一次会议上,反罗伯斯比尔势力发动政变,逮捕了罗伯斯比尔、圣茹斯特等,10日被送上断头台。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热月政变”,雅各宾专政至此结束。热月政变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政权,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结束。17.山岳派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民主派。因在国民公会中坐在会场左边的最高处而得名。代表人物有罗伯斯比尔、马拉、丹东等。成员大多数参加雅各宾俱乐部。山岳派与吉伦特派政见不同,对立严重,发展到无法共处于一个组织中,1792年10月,吉伦特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后,山岳派与雅各宾派成为同义语。1793年6月2日期以后居领导地位,实行雅各宾专政,将革命推向高潮。后内部分裂,相互倾轧。罗伯斯比尔被处死,山岳派影响日渐消失。
18.雾月十八日政变 :法国拿破仑•波拿巴发动的军事政变。1799年,法国督政府面临外敌入侵和财政危机而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远征埃及的拿破仑借机弃军归国,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于11月9—10日(共和八年雾月18—1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清洗议会两院,成立了以拿破仑、西哀耶斯、罗歇一迪科为执政的临时执政府。年末公布《共和八年宪法》,正式成立执政府,由拿破仑出任第一执政。法国从此进入了拿破仑军事独裁统治时期。
19.《拿破仑法典》: 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民法典。由拿破仑和第二执政康巴塞雷斯等人主持制定,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法典是法国革命胜利成果与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共有2281条。它宣布保护私有财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否定封建等级特权,规定所有公民平等,都享有民事权利;确认了革命期间对封建贵族及教会土地的剥夺;把大革命的形成中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契约自由等原则。法典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封建家长制和男性为主宰的色彩。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成为欧美各国民法的范本
20.《提尔西特条约》 1807年法国同俄国、普鲁士签订的和约。拿破仑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先后击败了普鲁士和俄国,并迫使对手求和。法国于1807年7月在俄国边境的提尔西特先后与俄、普签订和约。根据和约,普鲁士丧失了除在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勃兰登堡和西里西亚外的大部分领土,赔款1亿法朗。俄国承认法国对欧洲的占领,同时,法国也承认了俄国对瑞典、土耳其等地的扩张权利,法俄结成秘密的反英和反土军事同盟,俄、普都接受了法国的大陆封锁政策。和约标志第四次反法同盟瓦解,也显示了法国联俄抗英的意图。
21.厄尔巴岛 著名的拿破仑曾在这里被囚禁
22.圣西门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封建贵族出生,曾参与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一度因从事商业投机而致富.十九世纪初期破产.他对资产阶级制度极为不满,渴望建立一个被成为”协作制”的理想社会,宣称着是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在这个社会里人人平等,人人幸福,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反对暴力革命,希望通过知识分子的宣传,教育促使社会科学和人类道德进步,自觉的实现其理想社会.主要著作有<论实业制度>,<新基督教>,<人类科学概论>等.22.欧文 伯特·欧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一位企业家、慈善家。现代人事管理之父,人本管理的先驱。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初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管理先驱者。欧文于1800~1828年间在苏格兰自己的几个纺织厂内进行了空前的试验。人们有充分理由把他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罗伯特·欧文是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学前教育机关(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
23.《实业制度》
24.共产主义者同盟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的秘密革命组织。1847年6月在伦敦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同盟的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纲领食马克思、恩格斯为其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同盟的宗旨是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同盟团结了各国工人,广泛宣传了科学社会主义。其盟员积极参加了欧洲1848年革命。革命失败后,同盟惨遭迫害,停止了活动。1852年11月17日,根据马克思的提议,宣告解散。它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一次伟大实践;它为第一国际的建立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作了准备
22.潘恩 :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27.七年战争 :(1756-1763)奥地利战争后的《亚琛条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的旧有矛盾,而且还平添了许多新矛盾。于是英普集团和法奥俄瑞(典)集团双方发生了这次混战,史称“七年战争”。战争的实质:一是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二是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战争历时七年,最后以《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的签订而告终。这次战争在欧洲没有引起疆界的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2)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4)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28.西进运动 : 北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爆发前后向北美大陆西部移民拓殖扩张、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运动。美国独立后阻止移民西进的敕令,来自沿海地区和欧洲的移民涌向西部。在西进运动过程中,出现3次巨大的移民高潮。1890年,西进运动正式结束。西进运动使美国的领土增加到建国时的3倍以上,扩大了发展工业所需的各种基本资源,对美国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9.一七八七年宪法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通过的美国宪法,也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主要内容如下:宣布美国为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国会由参议院、众议院两院主成;设置高等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宪法自始至终贯穿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这是美国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由此,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
30.普奥战争亦称七星期战争。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统一领导权的王朝战争。19世纪中期,德意志开始大规模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在政治上依然四分五裂。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统治者都想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势力,竭力想把德意志各邦并入自己版图,形成了普奥争霸的局面,终于导致了1866年普奥战争。战争从6月7日开始,在7月3日的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因法国出面调解,7月26 日缔结停战协定。战争前后仅七个星期,故有七星期战争之称。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北部和中部德意志。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因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基本上完成德意志统一。
31.萨多瓦战役 32.普鲁士式道路 33.宪法纠纷
34.美英第二次战争(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812—1814年间美国同英国之间的战争。美国独立后,英国仍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干涉美国,并在边界地区进行骚扰。1812年6月,战争爆发。初期,美军失利。美国经过调整、组织和发动群众,1813年扭转了战局。1814年英国抽调大量兵力参战,一度占领纽约,攻入华盛顿,但在西南地区遭败,加之欧洲战争吃紧,英国无暇兼顾。12月24日双方签订《根特和约》,停战。美国彻底摆脱了对英国的经济依赖。因此,美国史称之为“第二次美国独立战争”。
35.《宅地法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1862年5月20日林肯政府颁布的一项法令,规定任何未参加过南方叛乱的男子或妇女,凡为一家之主或年龄在21岁以上者,不论其为美国公民或已经请求入籍而尚未被批准的移民,只要交纳10美元的登记费就可以从国有土地中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就可成为土地的主人。还允许私人廉价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共土地。该法的颁布,加速西部土地的开发和人口的西移,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在鼓舞农民参加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战争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36.《解放黑奴宣言》 内战中美国政府颁布的解放黑奴的宣言。1862年9月22日林肯在内阁会议上首次宣读,1863年1月1日正式颁布,规定自该日起所有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均被视为自由人,可应召参加联邦军队。这一宣言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给奴隶制以巨大打击,使内战的局势向有利于北方的方向发展。局限是黑人只获得人身自由,而无政治和经济权利,未参加叛乱的蓄奴州的奴隶未获解放。37.葛底斯堡战役美国式道路
38.废藩置县
日本明治维新时,政府实行的一系列重要的资产阶级改革措施之一。为了清除封建割据,加强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1869年6日实行“版籍奉还”,各地藩主被迫把领地和户籍(人民)奉还给天皇。将旧藩主改为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藩知事。但该职仍由旧藩主世袭,各藩实际与前无异,仍呈半独立状态。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明治政府遂于1871年7月实行废藩置县。废除全国原620多个藩地,改设三府七十二县(不久合并为43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县知事,并免去所有旧藩知事,将其移居东京,继续领受俸禄。这项措施的推行使日本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39.安政大狱
安政大狱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幕末安政5年(1858年)到翌年发生的事件。德川幕府的大老井伊直弼•老中间部诠胜、阿部正弘,镇压因为“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字及继承德川家茂的将军工作”上,政治逼害反对派的事件。被镇压了的以尊王攘夷派和一桥派的大名•公卿•志士(活跃分子)们,牵连者达到100人以上。因为安政大狱导致幕府的政治道德降低和人材的缺乏,由于反幕派的尊攘活动也激进,因此成为幕府灭亡的远因。40.大政奉还 大政奉还,发生于庆应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大政奉还标志着日本封建时代的结束、近代日本的开始。而孕育这一事件的土壤——江户时代则是了解现代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的极为重要的时代。
41.福泽谕吉 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
42.东京大学
43.自由民权运动日本明治初期发生的以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为主旨的政治运动。其内容包括要求开设国会、制定宪法、减轻地税、确立地方自治和修改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1874年1月,前政府参议板垣退助和江藤新平、后藤象二郎等人,结成日本最早的政党爱国公党,揭开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序幕。同年4月,板垣、片冈健吉等人在高知创立立志社。此后,九州、四国等地纷纷建立民权组织。1875年2月上述自由民权派组织以立志社为中心在大阪成立了全国性的结社——爱国社。但早期民权运动显示出士族民权的局限性。1877年6月立志社代表向天皇进呈建议书,系统地提出开设国会、减轻地税、修改不平等条约等3大要求。以此为转机,自由民权运动逐步发展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面对声势浩大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十分恐慌,兼施镇压和收买手段,分化、瓦解自由民权运动。不久,运动发生分裂
44.北方战争 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瑞典进行的长达21年的战争。到17世纪末叶俄国仍是一个内陆国家。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沟通对外贸易渠道,迫切要求争夺出海口。当时瑞典作为欧洲北方的一个强国控制着波罗的海沿岸和出海口。彼得一世改革中的俄国,力量得到极大的增强。1709年6月,俄国陆军在乌克兰的波尔塔瓦大败瑞典军 队,1720年,俄军又击败瑞典海军,开始在瑞典本土登陆,兵锋直指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次年四月,瑞典被迫求和。根据战后的和约,俄国夺取了芬兰湾、卡累利阿、爱沙尼亚和阿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这样,长达二十一年的北方战争(1700—1721)最终以俄国取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告结束。
45.十二月党人 : 1825年发动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武装起义的俄国贵族革命家。起义发生在俄历12月,故领导这次起义的贵族革命家被称为十二月党人。他们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国内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回国后,他们成立秘密的革命组织,企图按照西方的方式来改造国家。1816年成立救国协会。1818年幸福协会。该会主张实行共和制,探索了采取军事手段推翻专制制度的问题。1821年,先后成立南方协会和北方协会。这两个组织都拟定了自己的纲领。十二月党人试图只依靠军队的力量发动政变。1825年12月北方协会发动起义。尼古拉一世立即调动军队血腥镇压了起义。南方协会会员于1826年1月发动起义,不久也告失败。沙皇政府对十二月党人进行残酷的迫害,大批党人被害。
46.克里木战争 即克里木战争,亦称东方战争。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的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也是沙俄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战争。19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引起英法的反对。1853年7月3日,俄国出兵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土耳其控制的多瑙河两公国)。10月,俄土战争爆发。11月,沙俄海军全歼土耳其舰队直逼君士坦丁堡。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撒丁王国和奥地利也加入英法一方。后来战事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并很快以俄国失败宣告结束。战争加重了俄国的国内危机,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二世只得停战求和,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让出多瑙河三角洲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并不得在黑海保有舰队。这次战争使沙俄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充分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腐败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47.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国资产阶级民族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文艺评论家。出身于牧师家庭,受到良好教育。他熟知农民的悲惨境遇,理解他们的利益和愿望,认为只有农民革命才是农民获得解放的惟一途径,因而他对统治阶级不抱任何幻想。他在抨击农奴制的时候,积极宣传农民革命思想:废除农奴制,必须消灭专制制度。车尔尼雪夫斯基虽然是比赫尔岑更为坚定的革命者,但他在俄国社会发展问题上,同赫尔岑一样有空想思想。他认为:俄国有可能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通过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48.三国同盟 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2年9月,奥皇弗兰茨一世、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会晤。三国议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彼得堡,德、俄签订一项军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出兵相助。同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访问维也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22日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史称三皇同盟。三皇同盟是一个旧式王朝外交的产物它所维护的是君主之间的协作关系。它所反对的是欧洲革命的共和运动及所有社会主义组织,与1815年俄普奥三国“神圣同盟”性质一样反动。从此俄国能全力以赴在中亚应付英国,而德国则可利用它对法国进行侵略。
49.马恩河战役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在这个战役中,法国军方使用了大约600辆出租车来运送6000名法军后备军到前线。双方共投入超过2百万名士兵参与这次战役,英法联军有大约263000名军人阵亡,而德军有250000士兵伤亡。
50.索姆河战役 1916)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军队在1916年7月1日至11月13日发动的一次攻势。当时,德军在索姆河地区牢固地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7月1日,英法联军在长达21英里的战线上,向德军发动正面进攻,在进行大规模的炮轰和飞机轰炸后,步兵发起冲锋,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战争成胶着状态。9月,英军开始使用新式武器——坦克,但因刚刚研制出来,时速仅6公里,威力和数量有限,实际上作用不大。英军还首次使用了高射炮。虽然英军的改进战斗机和侦察机发挥了较大威力,但仍未取得重大战略突破。10月,大雨倾盆,战场无法通行。到11月,联军仅推进了5公里,战事停下来,这是联军发动的一次代价巨大、没有成功的攻势。在这场拉锯式的阵地战中,英军损失42万人,法军损失20万人,德军损失45万人,协约国军队的这次攻势虽未成功,却减轻了对凡尔登的压力,并把德军主力牵制在西线。
51.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带决定性的战役。凡尔登是通往巴黎的门户,是法军全线的枢纽,德军视它是“碾碎法军的石磨”。从1916年2月21日至9月2日,德军数度向凡尔登要塞猛攻,想使“法国为了防御不得不投入一切兵力”,以致耗尽而亡。由于法军凭借大纵深防御顽强抵抗,德军终未攻克凡尔登。9月,德军攻势停止。10-12月,法军多次发动反攻,重新夺回早先失去的要塞和领土,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最终落空。这次战役双方人力物力损失惨重。法军和德军各损伤30多万人。该战役表明德军的进攻能力已开始衰落。从此,德、奥、土、保阵线日趋崩溃。
52.日德兰海战: 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後者在战争後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问答题 1.分析英国圈地运动的性质和新贵族的特点。
圈地运动性质: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贵族的特点:
(1)、新贵族与国王和旧贵族有矛盾。“骑士捐”(2)、新贵族的土地所有权是不完整的。“骑士领地制”(3)、新贵族在经济上有地位,但其在 政治上没有权利。(课件的)
A、大多数信仰英国国教,而旧贵族一般信仰天主教;B、旧贵族代表地方割据势力,新贵族作为政权的建设力量而存在,尽管随着专制王权的加强,新贵族同君主的矛盾不断加深,甚至最后与资产阶级联手推翻斯图亚特王朝;C、经济上,新贵致力于追逐金钱的数量,但追逐金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奢侈和挥霍,不是积累资本。(课外的)
2.分析长老派在英国内战时期的政策。3.简评英国1688年政变。
4.英国近代君主立宪制是怎样确立和完善的。5.英国在北美建立十三个殖民地的方式
6.为什么说七年战争之后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矛盾尖锐了。
(1)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以后,英国彻底打败了法国,确立了海上霸权,从此,英国政府就得以腾出手来,去奴役和榨取殖民地人民。在七年战争中,英国债占高筑,财政亏空达一亿四千万英镑。英国统治集团千方百计把这笔沉重的战争费用转嫁到北美殖民地人民身上。再则,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英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榨取和掠夺殖民地人民的要求更加强烈。当然还有英王乔治三世全图在殖民地恢复他的旧日王朝。这样,从1763年开始,英国统治阶级骤然加剧了对殖民地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2)在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中,其他欧洲国家出于削弱英国以达到恢复欧洲“势力均衡”的目的,支持了殖民地的独立战争。由此可见,七年战争对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的爆发和胜利具有促进作用。
7.评1787年美国宪法
积极:(1)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基础。(2)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3)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三权分立原则,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4)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5)这部宪法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保证美国的长期稳定。消极:没有规定废除奴隶制度,而且还存在种族歧视,并且人民的权利并不广泛,最终维护的还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8.对雅客宾派恐怖政策的分析
恐怖统治是雅各宾派在革命危机时刻采取的一种具有特殊历史使命的统治方式.它以统制经济和集权高压为内容,极大地强化了雅各宾政权,并使法国大革命转危为安.但是,在危机缓解的形势下,雅各宾派却不能及时调整这种临时性的战时措施,导致恐怖的扩大化,使得革命者的激情转化为统治者的疯狂,从而使雅各宾派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最终走向失败
9.比较法国巴贝夫平等派与英国李尔本平等派 1)巴贝夫平等派以原始共产主义为指导,主张以武装斗争和革命专政来实现他们的革命理想,这就比以往任何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大大前进了一步,巴贝夫平等派的思想反映了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愿望和要求,巴贝夫平等派则认为私有财产制度造成社会不平等,要消除它,建立财产共有、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2)英国李尔本平等派代表城乡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劳动群众的利益的政治派别。其要求实行普选权的一院制民主共和国,保证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保障人民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而巴贝夫平等派则认为私有财产制度造成社会不平等,要消除它,建立财产共有、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10.神圣罗马帝国是怎样瓦解的。
拿破仑战争给封建分裂的德意志带来了重大变化,拿破仑于1806年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西南16个邦国组成“莱茵联邦”,与神圣罗马帝国脱离关系,而以法国皇帝为它的保护人,推行法国的政治制度和拿破仑法典,同年8月奥皇在拿破仑的压力下正式宣布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早在962年建立的这个古老帝国不复存在。
11.拿破仑法典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拿破仑法典》共有2881条,是拿破仑治国的根本大法,它肯定了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的胜利,宣布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承认土地制度变革的既成事实,确保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恩格斯说,《拿破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马恩选集》第四卷,第248页)它“以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为依据并把这些成果转变为法律”(《马恩选集》第三卷,第149页)。《拿破仑法典》对于巩固和发展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立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体系都有着重要意义。《法典》对于农民小土地所有制的肯定,赢得了法国广大农民的支持,成为拿破仑粉碎国内外复辟势力,进行一系列战争的坚强保证。在《法典》颁布后的对外战争过程中,拿破仑又把这一法典的许多条文和原则推广到广大被征服地区,从而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恩格斯指出:“这部法国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体本”
12.分析拿破仑帝国垮台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欧洲的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本主义势力。19世纪初期的欧洲,资本主义力量还未强大到可以战胜封建势力的地步,因此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力量的拿破仑的失败也就成为以历史必然。(2)直接原因是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战争使法国国内矛盾激化,他后期的战争严重伤害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奴役了别国的人民,必将遭到被奴役地区人民的反抗,同时战争的频繁不断导致了法国国内经济衰退。(3)其失败在于他迷信武力,企图完全依靠军事手段控制欧洲大陆
13.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14.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西欧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充分暴露---经济条件
2、西欧工人运动的高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3.西欧思想文化的发展---思想来源
4、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成果
15.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
1、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
1、《神圣家族》出版。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2、《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指出,工人运动必须同社会主义运动结合起来,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着重强调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4、《德意志意识形态》脱稿。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5、《哲学的贫困》这篇光辉著作。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蒲鲁东关于社会发展的唯心主义观点,探讨了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科学地论证了阶级斗争规律。同时,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通过以上文章,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前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已经确立,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完整的创立了。(课件)
(1)1844年8月底,他们在巴黎会晤,从此开始了他们共同战斗的历程,到1847年他们共同地或是独自地写成了一些重要著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2)1847年11月底至12月初,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全完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并委托马恩完成同盟纲领的最后定稿工作,《共产党宣言》就是马恩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纲领。(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第一次比较全面的阐述了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4)在之后近八个世纪中,马恩对当时各种错误的思潮进行了批判,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这期间,《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资本论》等一系列著作的相继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课外)
16.《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和意义
1847年11月发表。(1)《共产党宣言》中所表述的基本思想,包涵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完整概括。(2)《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宣言》作为共产主义政党的雏形——“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4)《宣言》的发表,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5)它还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17.维也纳会议的本质
第一,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法国、西班牙、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都相继复辟。
第二,列强任意处置欧洲和海外领土。波兰再次遭到瓜分,拿破仑时期的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领土为沙俄所得,波兹南和格但斯克被普鲁士占有,西里西亚割给了奥地利。波兰剩下的克拉科夫及其附近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由俄、奥、普共同“保护”。沙俄还占据了芬兰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普鲁士得到了德意志邦国萨克森的北部和莱茵省,其疆域扩大到了莱茵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英国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海外殖民地,如马耳他,原法属多巴哥、毛里求斯等地以及原荷属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第三,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第四,防范法国东山再起。把法国局限在1790年的疆界内,东北边境的一些重要城堡和要塞由反法盟军占领3~5年,占领费用由法国负担。法国赔款7亿法郎,交出军舰。比利时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卢森堡公国也由尼德兰统治者兼管,以抗御法国。扩大瑞士,把许多战略上重要的山隘都划归瑞士,确立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这是因为:第一,它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维持德、意分裂状态,这些 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它按照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和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定了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第三,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都是欧洲封建君主镇压革命、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用高压手段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的工具。但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采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8.试析德国实现统一的社会政治经济前提。
一、封建君主制逐渐向贵族——资产阶级
君主制转化(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联合统治)二、二、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容克式道路)
三、工业发展步伐加快
经济的转化,为德意志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19.试析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1)他顺应历史潮流,勇担民族统一大任,顶住国内外各方面的反对压力,选择“铁血道路”,打消了资产阶级夺权的企图,压制自由主义,将奥地利驱逐出德意志联邦。(2)俾斯麦制定出正确的外交和军事战略政策,凭借出色的外交手腕和顽强的毅力,一步步扭转时局,通过三次成功的王朝战争实现了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的统一。可见,俾斯麦的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主角。
20.美国领土是怎样扩张的。
有三种方式A、兼并和购买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方式B、侵略和掠夺邻国土地C、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1)1803年,美国利用拿破仑在战争中遇到困难的机会,通过谈判,以惊人低廉的价格1500万美元;从法国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娜。(2)1810年,美国趁拿破仑入侵西班牙的机会,强占了西属佛罗里达西部;1818年,又出兵占领了西属佛罗里达东部。1819年,美国以五百万美元的象征性地价强行从西班牙手中把东佛罗里达购买了过去。(3)1846--1848年,美国发动了侵略墨西哥的战争,迫使墨西哥把格兰德河以北大约相当于法、德两国版图之和还多的领土割让给美国。五年以后(1853),美国又以十万美元的地价从墨西哥手中购买了现今美国亚利桑那州南端基拉河流域的土地。(4)1846年,美国又以战争相威胁,迫使英国放弃了北纬四十九度以南的俄勒冈地区。到南北战争前夕,美国的领土已经扩张到太平洋沿岸。后来,1867年,美国又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地价从沙俄手中购买了阿拉斯加。1898年,美国又吞并了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这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扩张,美国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全部版图。
21.为什么西部土地问题是美国南北斗争的焦点
随着美国领土规模的向西扩张和经济的发展,西部的土地问题日益成为南北双方矛盾斗争的焦点。北部资产阶级要求在西部新开拓的领土上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资产阶级在国会上院的力量。南部奴隶主则要求西部新州成为蓄奴州,扩大奴隶主种植园经济,继续保持在联邦国会和政府中的领导权。于是,围绕着西部土地问题,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自由州和蓄奴州数目的多少决定了南北双方哪一方在参议院中居优势。
所以争夺西部土地控制权实际上就是争夺联邦政府的控制权,所以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斗争的焦点。
22.简述日明治政府各项改革措施及影响。
(1)明治维新前也出现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即兰学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2)采取割据富强的方针,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对外较为缓和(3)打破身份制,得到了下层民众的支持。(4)利用年轻的天皇实行倒幕运动,去的政治上的优势,且倒幕成功后,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5)幕府统治危机重重,已经失去民心。(6)有力国际环境,当时欧美帝国主义忙于正压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23.简评日本《1889年宪法》
(1)日本基于近代君主立宪而制定的首部宪法,公布于1889年2月11日,并于1890年11月29日施行。(2)依次由天皇、臣民权利和义务、帝国议会、国务大臣及枢密顾问、司法、会计和补则七个章节组成,共76条。(3)它是基于君主主权思想制定的一部“钦定”宪法,是一部带有明显封建性和军事性的宪法,它是以1850年《普鲁士宪法》为蓝本的钦定宪法。(4)明治宪法作为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是明治维新的产物和学习西方法制的结果,对于进一步打破封建制度,创建日本政治的近代化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明治宪法体制下,民主、自由的内容有限,天皇拥有绝对的大权,而且默许军部享有独立于内阁之外的军权,这既是日本封建军国主义残余的体现,也是其日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发动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可能。
24.试述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1)内部条件:
1)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手工工场阶段, 有一个比较强大的资产阶级。
2)在倒幕运动中, 日本资产阶级同下级武士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广泛的联盟。3)日本倒幕势力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人民的力量。4)日本维新派领导人在夺取政权后, 自上而下地实行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2)外部原因:
1)当时各国列强主要以商品进军、掠夺原料为主,瓜分殖民地还未提上统治者议事日程。2)因为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 是中国的近邻,当时西方列强都在集中精力争夺中国这块肥肉,这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
3)此时,西方主要列强正处于多事之秋, 美国正忙于内战后的重建,俄国正在进行农奴制改革,英法主要关注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均无暇东顾。
4)而在伊朗、印度、中国形成了波澜壮阔的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日本利用这极为有利的国际形势,成功地实行了明治维新
25.俄国农奴制废除的历史背景和导火线。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奴制危机的加深,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革命受到封建农奴制的严重阻碍;农民和农奴起义的日益高涨;克里木战争是导火线。
26.为什么说英国是是殖民帝国主义 27.试述美国的两党制
28.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特点及原因。29.分析德国19世纪末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德国经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普法战争中德国得到了法国巨额赔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得自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德国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没有包袱,它一开始就步于最新的科学技术;德意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比欧洲任何国家都严重的多,而农民由于受客克地主的剥夺和压迫又不断的破产,这就为资本主义工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可供依赖的后备劳动大军。
30.分析美国19世纪末经济20世纪初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南北战争北方资产阶级获胜,为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发展扫清了最后的障碍,资本主义国内市场扩大;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大批的外国移民和外国资本资本进入美国,壮大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力量;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保证了美国国内局势的长期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延续;美国是一个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国先进科技直接吸收利用,转化成生产力;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使其不受世界大战的摧残,这是美国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客观条件;美国国内又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没有欧洲那样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1.英国为什么放弃“光荣孤立政策”
(1)19世末,英国一方面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工业垄断地位,作为“光荣孤立”外交政策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2)面对俄国在东方、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在这不得已的情况下,英在东方与日本订立了《英日同盟》条约对付俄国,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3)英国于1907年与俄国缔结协约,这表明英国已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
论述题
1.美国独立后开始采取邦联制,为什么又采取了联邦制。
邦联制是指各州作为主权独立的邦而组成的国家(即相当于独立国家联合体)结构很松散,由此,当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政局不稳,骚乱,经济不景气,人们情绪低落等等,没有统一市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也随时出现国家分裂的危险。说明独立后采用的邦联制不利于美国的发展。1787年联邦宪法制定,改为联邦制。中央政府是实行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加强对各州的管治,同时又给各州相对大的权力,这就使美国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可以保护自身的利益,维护统治秩序,也可保卫革命果实,维护国家主权,推动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美国有了统一的政府、统一的市场货币税收,使美国迅速发展强大。(课外)
1、邦联政府软弱无力
2、谢斯起义的打击
3、美国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为保护自身的利益,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课件)
2.试述普鲁士的崛起及为什么能战胜奥地利而掌握德意志统一运动领导权?
经济繁荣是基础。贸易航道的转移有利于其经济发展。保护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国胡格诺教徒带来资金与技术。推行军国主义政策。促成德国的容克政治与普鲁士精神
(1)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普鲁士保留了帝国宪法,保证了容克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优势,因而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支持;
(2)在经济上,普鲁士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潮下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同时,关税同盟统一了国内市场,小德意志地区在经济上逐渐与普鲁士王国一体化;(3)在1859年到1870年的意大利统一战争中,奥地利遭到严重的打击;
(4)俾斯麦“铁血政策“是统一有了权利上的稳定以及军事基础进一步强大。(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统治阶级野心勃勃,实力雄厚)
3.如何评价林肯在内战中的作用。用具体史料说明。
(1)领导美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美国历史的发展,一百多年来,受到美国人民的敬仰。(2)在他任职期间,由于各种反动势力的影响,政策上有过踌躇和动摇,但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推动下,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签署了著名的《宅地法》、《解放黑奴宣言》,解决了但是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在四年内战中,他亲自指挥作战。领导 联邦政府同南部农场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3)《解放黑奴宣言》调动了广大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保证了北方的胜利。黑人奴隶制的废除,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为美国以后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打下了基础。
4、他作为资产阶级代表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他没有真正彻底地消除民族歧视,黑人仍受压迫和岐视。
4.试述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5.评述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和完善。6.评19世纪后期英美的文官制度。
7.试述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特征。8.试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第四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论述题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论述题: J:
1、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行政法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
答:行政法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基础性、自身的特殊性,它应能反应出行政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法律的本质特性。
主要表现在: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规范制定的依据;②当行政法具体规范不明确或没有规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直接适用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也可以根据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作出法律解释。L:
2、论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
答:行政责任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责任和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1)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2)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3)行政责任必须为行政法律规范所确认,是一种法律责任,而且行政责任的内容和承担方式必须依法确定。(4)承担行政责任须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
作为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之一的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通报批评、即由有权机关在一定范围采取的一种书面形式的批评措施。(2)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即由承担行政责任行政主体本身向相对方采取的一种事后悔过措施。(3)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即由承担行政责任行政主体或其他有权机关在一定范围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相对方采取的一种事后补救措施。(4)返还权益,恢复原状。针对违法和不当的剥夺权益、侵害财产的行为采取的恢复措施。(5)停止违法行为。(6)撤销违法决定。(7)撤销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8)履行职务。即针对行政主体不作为行为而采取的继续履行职责一种方式。(9)纠正不当。对不当的行政行为及时纠正。(10)行政赔偿。由于行政主体的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给相对方造成损害的要给予经济上的赔偿。
3、论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
答:行政责任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责任和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①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②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③行政责任必须为行政法律规范所确认,是一种法律责任,而且行政责任的内容和承担方式必须依法确定;④承担行政责任须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
作为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之一的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主要有:①通报批评。即由有权机关在一定范围采取的一种书面形式的批评措施;②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即由承担行政责任行政主体本身向相对方采取的一种事后悔过措施;③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即由承担行政责任行政主体或其他有权机关在一定范围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相对方采取的一种事后补救措施;④返还权益,恢复原状。针对违法和不当的剥夺权益、侵害财产的行为采取的恢复措施;⑤停止违法行为;⑥撤销违法决定;⑦撤销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⑧履行职务。即针对行政主体不作为行为而采取的继续履行职责一种方式;⑨纠正不当。对不当的行政行为及时纠正;⑩行政赔偿。由于行政主体的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给相对方造成损害的要给予经济上的赔偿。
行政主体的执行公务的人员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①通报批评;②赔礼道歉,承认错误;③退赔,恢复原状;④停止违法行为;⑤采取经济制裁措施;⑥赔偿损失;⑦行政处分;⑧罢免。
4、论述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共同点与差异。
答:二者都是行政法律救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点主要表现为:①客体相同;②提起主体相同;③适用的实体法相同。
差异主要表现为四方面:①性质不同;②主持机关不同;③受案范围不同;④适用程序不同。
5、论述行政合法性原则。
答:⑪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适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⑫ 行政合法性原则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方面内容。
⑬ 行政合法性原则应包括三方面:①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②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这就要求行使行政权力不仅应遵循实体法规范,而且应遵循程序法规范,两者不能偏废。(3)任何行政职权和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宗旨。
⑭ 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违法责任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尤其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更应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
6、论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和构成要素。
答: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有:①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②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当事人不能自由选择,也不能随意放弃;③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双方当事人地位不平等;行政主体可以单方面设立或变更行政法律关系;④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具有统一性;⑤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在解决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行政争议实行行政主体先行裁决制度;司法程序也不同于解决民事争议、刑事案件的司法程序。
7、论行政处罚的原则。答:⑪ 处罚法定原则。处罚法定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处罚行为中的集中的体现,指行政处罚必须依法进行。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处罚依据是法定的;②实施处罚的主体是法定的;③实施处罚的职权是法定的。
⑫ 处罚公正、公开原则。在行政处罚中,公平原则行为要求行政主体必须依法裁判,公平地处罚违法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做到同样的违法行为受到同样的处罚,不同的违法行为,不应受到同等的处罚。同时,必须以公正而无偏私的程序达到公正的结果。
⑬ 处罚与违法行为相适应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实施的行政处罚,必须与受罚人的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太社会适程度相适应。
⑭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行政主体在行政处罚的适用过程中,对违法者要始终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从而达到特殊预防和教育的目的,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⑮ 不免除民事责任,不取代刑事责任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提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⑯ 救济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主体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行政赔偿要求。
8、论述追偿制度与赔偿制度的关系。
答:追偿,是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组织和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追偿制度与国家赔偿制度是直接有关的,追偿制度本身并不是与国家赔偿制度同时发展的,而是国家赔偿制度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体现。
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人员或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论述行政法制监督的构成。
行政法制监督是由主体,对象和内容三个部分构成。
(1)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其中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和专门行政监督机关所进行的监督属于权力性监督,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所进行的监督属于汉利性监督.
(2)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主体的工作人员包括行政机关的公务虽和被授权的组织中的行使行政职权的工作人员。
(3)行政法制监督的内容是监督行政主体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以及监督国家公务员及被授权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是否遵纪守法。
10、论述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①选择复议原则是指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经过复议的情况下,相对方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时,既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规定的特定机关申请,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复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简言之,在我国,复议不是进行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是否经过复议,由相对方自己选择。②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
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都有可能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构成侵害,但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只能在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时,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是认为抽象行政行为的元宝影响、妨碍或者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则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 ③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
《行政诉讼法》第44条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此与民事诉讼完全不同。其根据是,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的,一旦作出即应推定其为合法,亦即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先定力. ④适用调解原则
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行政诉讼中不适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是其行使法定职权的表现,而对于这种法定职权,行政机关不得放弃或者让步,否则即构成失职.因此,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是合法,或者是违法,没有第三种可能。
⑤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司法变更权是指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经过审理后改变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司法变更权涉及到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问题.因此,各国在规定法院所享有的变更权时都极为慎重.
11、论述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1)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法律目的,无论有无成文的法律规定,行政机关运用权力时必须符合法律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要有正当的动机,动机正当要求行政机关不能以执行法律的名义,将自己的偏见、歧视、恶意等强加于公民和社会组织;
(3)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如果在具体处理案件时,重者轻处,轻者重处,显然违反常规和处罚要求,不符合行政合理性的要求。
12、论述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作用 ①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防止政府权力失衡与变异。按照平衡论的观点,行政法所调整的行政权,必须受到立法权、司法权、公民权的监督与控制,才能依法行政,为人民服务,否则就失去平衡。因此,必须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②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防止政府官员专制独裁。民主替代专制独裁的重要标志就是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因此要加强政府官员的自律教育,同时要不断强化外部系统的监督,不断扩大公众参与评价政府行为的层面,把评价方式、手段和步骤纳入法制化轨道。③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扼制腐败。为了扼制腐败,必须改革行政体制,控制个人专权,加强监督机制,适当提高薪金待遇,健全法制强化反腐力度,严明法纪。力争做到使官员们不能腐化、不敢腐化、不愿腐化的反腐机制、行政体制与法制。④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防止政府官僚主义。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接受来自政府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并为监督实施创造条件,实行行政公开,让人民群众对政府活动有充分的了解,为有权机关监督提供条件。在阳光下的行政行为既可以接受监督,克服官僚主义;又可以克服办事拖拉,提高行政效率,实行勤政为民的行政目标。
13、论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1)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任何行政行为均须有法律依据,具有从属法律性,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授权,行政主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2)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这是由立法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广泛性、变动性、应变性所决定的;3)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必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既可依法自主作出;4)行政行为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并配合行政行为。R:
14、如何确定一个组织是否能成为行政主体?(须举例说明)
答:行政主体具有的特征:①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②行政主体是能以能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③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5、如何确定一个组织能否能成为行政主体?
答:组织的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古今中外的管理学家也对此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巴纳德(C.I.Barnard)将组织定义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协作系统”。我们可以把组织定义为:①组织是一个社会实体;②组织必须具有确定的目标;③组织是一个权力与责任的系统;④组织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行政主体的特征:①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②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③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S:
16、试述行政诉讼中被告负举证责任的基本依据
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由行政机关单方作出的,因此由行政机关举证证明其所作出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符合公平合理原则;2)依据法治原则,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因此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起诉后,行政机关应有责任证明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的;3)被告行政机关的举证能力比原告强,被告因具备技术、人员等方面条件,举证较为容易;4)与原告相比,被告行政机关对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等有更充分的了解,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原告并不完全清楚被告所作出某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原因。
17、试论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指行政行为合法成立生效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或者说是应当符合的条件。
(1)行政行为的主体应当合法
这是行政行为合法有效的主体要件。所谓主体合法,是指实施行政行为的组织必须具有行政主体资格。1.行政机关合法:指实施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必须依法成立,并具有行政主体资格。2.人员合法:行政行为总是通过行政主体的工作人员具体实施,这些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所实施的行政行为方有效。3.委托合法:是指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基于实施行政活动的需要,依法委托社会团体或群众组织、公民个人代表行政机关实施某种行政活动。委任的合法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委托的行政机关必须具有合法的委托权限;(2)接受委托者必须具备从事行政活动的能力;(3)被委托者必须在委托权限内实施行政行为。
(2)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 权限合法,是指行政行为主体必须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权限规则。行政职权的限制表现在几个方面:行政事项管辖权的限制、行政地域管理权的限制、时间管辖权的限制、手段上的限制、程度上的限制、条件上的限制、委托权限的限制。
(3)行政行为内容应当合法、适当
这是行政行为的内容要件。行政行为的内容合法,是指行政行为所涉及到的权利、义务以及对这些权利、义务的影响或处理,均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包括几项要求: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法定幅度、范围;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明确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适当;行政行为必须公正、合理。(4)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
所谓程序,是指行政行为的实施所要经过的步骤。程序是行政行为的基本要素,因为任何行政行为的实施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表现出来,没有脱离行政程序而存在的行政行为。有两项具体要求:其一,必须符合与该种行政行为性质相适应的程序要求。其二,必须符合程序的一般要求。
18、试述行政诉讼的构成要件
(1)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被告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3)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内的行政争议,以及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4)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定期限之内;(5)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行政复议的,已经经过行政复议;自行选择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已作出复议决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复议决定。
19、试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涵义:两原则概念及基本要求)。
答: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权在行使其行政职权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活动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就是行政法治原则,包括行政合法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行政合法性原则具体要求: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和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宗旨;
行政合法性原则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要求行政主体应严格依法办事,行政管理活动应有法可依,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
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救这种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法律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要有正当的动机;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
20、试论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答: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一旦成立即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枸束力、和执行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行为具有了实质上的合法性。只有当行政行为具备合法要件后,才能是合法的,从而获得肯定性评价。一般来说,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主要包括:
⑪ 主体合法。所谓主体合法是指作为行政行为的组织必须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能以自己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能够成为行政主体的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由于行政行为通常是由行政主体的具体工作人员实施的,因此这些工作人员应具备法定条件,才能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另外,主体合法除了要求行为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以外,还要求其行为必须在权限范围内。若行政主体的行为超出其权限范围,则其行为不合法。
⑫ 内容合法。内容合法要求:①行为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有充分的事实依据;②行为有明确的依据,正确适用了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③行为必须公正、合理、符合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
⑬ 程序合法。程序是实施行政行为所经过的步骤、时限方式 等。行为的程序是否合法影响着行政行为实体的合法性。程序合法要求:①行政行为符合行政程序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如行政行为公开、公正、效率等原则以及为确保上述原则的实施而确立的情报公开制度、调查制度、职能分离制度、回避制度、辩论制度、听证制度、案卷制度、时效制度等;②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的步骤和顺序。如行政处罚的先调查后取证裁决的顺序不得颠倒,否则即构成违法。
21、试论行政立法的原则。
答:从法律意义上讲,行政立法程序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民主原则,二是效率原则。
⑪ 民主原则。民主原则在造型立法程序中起作用的最重要的体现是公民的参与制度。其基本内容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立法时,应尽可能地听取和尊重行政相对方的意见。
主要通过下列制度实现:①情报公开制度。与行政立法有关的情报、资料以及对行政立法计划的解释说明等,凡是不属于法律规定为国家机密的情况,公民均有权向行政机关了解;②咨询制度。它是指公民就有关自己权益的问题请求行政机关给予说明和答复的制度;③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立法时听取公众意见的制度;
⑫ 效率原则。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在保障行政相对人基本人权和公平行政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制定出高质量的法律规范。
效率原则一般是通过学习如下制度加以实现的:①时效制度。这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期限内不作为,等法定期限届满后即产生相应的不利的法律后果;行政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届满后就丧失权利或者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②代理制度。这是指在听证、协商等程序中,行政机关或行政相对人不能履行义务、行使权利时,依法由他人代替的制度。
民主原则和效率原则是立法程序中所应遵循的两条基本原则,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首先,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民主机制的作用。现代程序的基本特征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个人参加决定过程,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
22、试论行政强制执行的原则。
答: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在一定条件下采取的比较严厉的行政措施,关系到行政相对方切身的权利义务,因此,必须遵循特别的原则才能进行。
⑪ 强制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制执行和说服教育,都是实现和保证国家行政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只有贯彻强制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保证行政权的实现,维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⑫ 依法强制执行的原则。依法强制执行原则是行政强制执行中贯彻始终的最基本的原则。①行政强制执行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而且必须要由有权机关予以执行;②行政强制执行的措施必须合法,即有执行权的机关只能采取法律明确规定的具体的执行措施;③行政强制执行必须依据法定的程序;④行政强制执行必须有事后的补救措施,对违法的强制执行应有救济手段;
⑬ 强制执行适当的原则。这项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采取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时应该做到客观、适度、符合理性。①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要合理;②行政强制执行的手段要得当,其程度应从轻到重;
⑭ 目的实现原则。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明确的一旦目的达到,即相对方抗旱地完全地履行了义务,强制措施即应停止。
23、试论行政复议的原则。
答:行政复议的原则是指贯穿行政复议全过程、对行政复议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具体包括:
①通八达合法原则。在行政复议活动中遵循合法原由,就是要求参加行政复议的主体双方合法、复议机关合法,复议程序合法。复议机关处理复议案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顾问为准绳。
② 公正原则。复议机关解决行政争议,应当将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机关与作为申请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③ 公开原则。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公开原则不仅体现为行政复议决定公开,还要求行政复议的过程公开,允许当事人参与。
④ 及时原则。要设计行政复议程序时不仅要考虑行政效率,在处理行政复议案件时出要考虑行政效率,要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限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⑤ 便民原则。行政复议是公民权利的一项救济措施,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是否便民,是否能够节省时间、精力和费用。X:
24、行政救济的途径有哪些?(须举例说明)
答: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即行政机关救济和司法机关救济。
提起行政诉讼必须符合:①提出诉讼请求的管理相对方必须是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②被诉的对象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行政主体,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③必须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行政管理相对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行政争议案件;④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向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论述题(目录):
1、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行政法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
2、论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
3、论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
4、论述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共同点与差异。
5、论述行政合法性原则。
6、论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和构成要素。
7、论行政处罚的原则。
8、论述追偿制度与赔偿制度的关系。
9、论述行政法制监督的构成。
10、论述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11、论述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12、论述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作用
13、论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14、如何确定一个组织是否能成为行政主体?(须举例说明)
15、如何确定一个组织能否能成为行政主体?
16、试述行政诉讼中被告负举证责任的基本依据
17、试论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18、试述行政诉讼的构成要件
19、试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涵义:两原则概念及基本要求)。
20、试论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21、试论行政立法的原则。
22、试论行政强制执行的原则。
23、试论行政复议的原则。
24、行政救济的途径有哪些?(须举例说明)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问答题(目录):
1、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是什么?
2、被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3、变更和解除行政合同的法律后果会怎样?
4、第一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所作出的判决有哪些种类?
5、罚款与罚金的区别是什么?
6、法院不能采用的证据有哪些?
7、国家行政机关有哪些特征?
8、国家机关行使追偿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9、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原则。
10、管辖权的转移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1、公务员在法律地位上有下列特点:
12、划分个人行为与机关行为的标准是什么?
13、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14、简述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的区别.
15、简述行政复议的特点。
16、简述国家行政机关的特征。
17、简述在行政诉讼中诉讼阻却有几种情形。
18、简述行政授权的特征。
19、简述在我国行政处罚的分类。20、简述行政案件的执行根据。
21、简述行政法的作用。
22、简述行政诉讼原告的法律特征。
23、开庭审理行政案件应当分为几个阶段?
24、哪些情况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25、确立行政立法程序的民主原则的意义何在?
26、确定行政立法程序的民主原则的意义何在?
27、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行政案件有哪些?
28、人民法院可以受理的案件有哪些?
29、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实体法依据有哪些?
30、什么是行政法基本原则?
31、什么是抽象行政行为?
32、什么是行政救济?
33、什么是即时强制?
34、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区别是什么?
35、涉外行政诉讼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36、行政法的法源的形式有哪些?
37、行政法的作用是什么?
38、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内容?
39、行政主体的特征是什么?
40、行政职权的特征是什么?
41、行政机关组织法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2、行政职务关系变更的情况有哪些?
43、行政职务关系产生的主要程序是什么?
44、行政相对方的权利是什么?
45、行政相对方的义务是什么?
46、行政法制监督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47、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监督包括哪些内容?
48、行政行为的内容有哪些?
49、行政立法的程序是什么? 50、行政许可的特征是什么?
51、行政许可有哪些作用?
52、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3、行政强制预防、行政强制制止和行政强制执行的区别是什么?
54、行政合同履行的原则是什么?
55、行政指导的特征是什么?
56、行政指导与行政领导的区别是什么?
57、行政处罚执行的原则有哪些内容?
58、行政机关组织法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9、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相同点是什么?60、行政违法有什么特征?
61、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62、行政救济的特征是什么?
63、行政复议的原则是什么? 64、行政赔偿的特征是什么?
65、行政诉讼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66、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是什么?
67、行政诉讼法对管辖权的规定考虑了哪些因素?
68、行政诉讼的被告有哪些特征?
69、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特征是什么?70、行政诉讼证据有哪些种类?
71、行政诉讼法律冲突适用的规则有哪些内容?72、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
73、行政许可的特点是什么?
74、一般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75、在行政诉讼中,被告不履行举证责任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第五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
3.行政法的法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4.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5.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所有当事人。
6.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7.行政法律关系内容:指权利义务。
8.行政法律关系变更: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
9.行政合法性原则:也就是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要依据法律,不能够与法律相抵触。10.行政合理性原则:就是说行政机关的决定不仅要合法,而且要行为要合乎法律的精神、公平正义。
11.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12.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
13.行政职责: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14.国家行政机关:自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选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15.国家行政机关的结构:国家行政机关各个要素的排列组合的方式。
16.首长制:凡政府组织法定的最高行政决策权责都赋予一人承担的制度。
17.委员会制:委员会议集体决定并承担的制度。
18.层次制:又叫层级制、分级制,指政府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所管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层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
19.职能制:又叫分职制,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为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范围大体相同。20.公务员:指在各级国家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21.行政职务关系:公务员基于职务同行政机关之间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22.行政授权: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及行政职责的一部或全部授给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23.行政委托: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将某项行政职能委托给某一机关、机构、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办理的行为。24.行政相对方: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益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主织。
25.行政法律监督: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否遵纪守法为所进行的监督。
26.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27.行政行为的内容:指某个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法的权利、义务等产生的具体影响。
行政立法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律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订规章和法规的活动。29.行政执法行为:国家行政主体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到实际生活的活动。
30.行政司法行为:行政机关作为第三方来裁决双方纠纷的活动。
31.要式行政行为:必须根据法定方式、形式进行才能产生生效的行为。32.不要式行政行为:不需要具备特定形式或特定程序就可生效的行政行为。33.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34.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无效:行政主体有明显或者重大违法的情形,自始自终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36.行政行为的撤消: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有一般违法或者不当的情况下,申请后,被有权机关撤消的活动。
37.行政行为的废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因为某种法定情形而被依法宣布失去法律效力的活动。38.行政立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情报公开制度:行政立法有关的情报、资料和对于行政立法计划的解释、说明等,不涉及到国家秘密,任何公民都是可以去了解的制度。40.行政立法主体: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法,可以制订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政机关。
41.行政立法程序:行政立法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制订行政法规和规章所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
42.行政许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对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使某项权利,获得某种资格和能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43.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行使行政许可权并且承担相应责任的行政主体。
44.代执行: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者第三人代替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强制执行措施。45.执行罚: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替代的作为义务的义务主体,科以金钱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措施。46.行政强制: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自由等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47.行政强制执行: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48.间接强制执行:指行政住体通过间接手段迫使义务人履行其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政强制措施。49.直接强制执行:指义务人拒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其人身或财产施以强制力,直接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或通过强制手段达到与义务人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一种强制执行措施。
50.即时强制: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的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51.行政合同:指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或其他主治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确立、便跟或消灭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52.行政合同: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照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确立、变更或者消灭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53.行政合同的变更:行政主体对于现有的合同主体、客体或者内容所作出的相应的修改、限制的活动。
54.行政合同的解除:在合同尚未履行或者完全履行的情况下,作为当事人提前结束合同中的权利义务的活动。55.行政指导:指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的事务范围内,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或者法律原则,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该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动的管理行为。
56.行政处罚: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诫罚: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精神上的谴责和警戒。58.人身罚:指特定行政主体限制和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处罚形式。59.行为罚:指行政主体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特定的行为能力的处罚形式。60.财产罚: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违法行为人给与的剥夺财产的处罚形式。
61.一般行政监督:又称一般职能的行政监督,指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所进行的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的监督。
62.行政监察指国家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纠举、惩戒,具有行政法律效力的专门活动。
63.行政监督:指行政机关实施的法律监督,即行政系统内部上下之间的法律监督,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的法律监督。64.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于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经济效益和财政法纪的遵守情况,作出的客观评价和报告的监督活动。
65.行政违法: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66.行政不当:也叫行政失当,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执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但不合理。67.行政责任:制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职责和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68.行政救济: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69.行政机关救济:行政相对方提出申请,作为有关的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主体的行为予以纠正并追究责任的救济途径。
70.司法机关救济:行政相对方提出申请,作为人民法院对于行政主体的行为予以纠正并追究其责任的救济途径。
71.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72.复议申请人: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依法以自己的名义提出复议申请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73.复议被申请人:指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申请的行政机关。
74.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组织作出的影响其权益的决定。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对象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的行为。76.行政复议管辖:不同行政复议机关之间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分工。
77.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机关内部设置的专门负责复议工作的机构。78.追偿:是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组织和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79.危险责任原则:又称无过错原则,指行政主体和行政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是侵犯了向对方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的,不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国家均应承担赔偿责任。80.行政先行原则:指在行政赔偿请求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之前,应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由行政机关依法进行处理。81.行政赔偿:行政主体及其行政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因其行为违法而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行政主体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82.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和要求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83.行政诉讼法:是指有关调整人民法院和诉讼参加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行政案件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所形成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4.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指由《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用以指导整个行政诉讼活动或者行政诉讼主要阶段的活动的基本准则。
85.选择复议原则:是指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经过复议的情况下,相对方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时,既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规定的特定机关申请,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复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司法变更权:是指人民法院对被诉人具体行政行为经过审理后改变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87.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又称人民法院主管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并审理行政争议的范围。88.行政诉讼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89.裁定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以裁定的方式确定行政案件的管辖法院。90.地域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91.级别管辖:是指在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92.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因与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或主要阶段的人及与他们的诉讼地位相类似的人。93.行政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94.行政诉讼当事人:事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到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并受法律裁判约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
95.行政诉讼原告:是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96.行政诉讼被告:是指作出原告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并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而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97.起诉:事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具体行政的侵害,而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
98.执行阻却: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导致执行程序暂时不能进行或者根本不能进行的特殊情况。
99.第二审程序: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根据当事人在法定期限提出的上诉,对下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行政判决或者裁定进行重新审理程序。
100.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依法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
101.行政案件的执行: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在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义务,强制其履行义务,保证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得到实现的活动。
诉讼阻却是指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使诉讼过程中断或者不能按正常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103.行政诉讼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为保证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和人民法院裁判的顺利执行,对有妨害诉讼秩序行为的人所采取的强制手段。
104.执行回转:是指执行程序完毕后,因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依法被撤消,或者出现其他原因,又由执行人员采取措施,恢复到执行前的状况。
105.再执行:指执行程序结束后,因发生某些特殊情况需要再执行的,称为再执行。106.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事实。
107.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双方必须就应由自己举证的事实加以证明,否则便承担败诉风险及不利诉讼后果的诉讼法律责任。
108.涉外行政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审理和执行具体有涉外因素的行政案件所适用的诉讼程序。
109.撤诉:就是在法院判决或者裁定前,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放弃其起诉权的活动。110.诉讼中止:在诉讼过程中,由于发生某种无法克服和难以避免的特殊情况,人民法院暂时停止诉讼程序的进行。
111.诉讼终结:在诉讼过程中,发生某些无法克服和难以避免的特殊情况,作为人民法院暂时停止诉讼程序的进行。
112.行政判决:是指人民法院根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参照规章,对审理终结的行政诉讼争议,作出的实体裁判。
113.行政裁定: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针对行政诉讼程序问题作出的裁决。114.行政决定: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期间,对诉讼中遇到的特殊事项作出的裁决。
115.维持判决:是指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作出的维持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
116.撤消判决:是指人民法院经过审查作出的否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判决。
117.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
118.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虽然在其自由裁量权限内,但背离了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