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风险及其对策
简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风险及其对策
执政6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冷静客观地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来自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认真准确地评估新形势下党长期执政可能遇到的新风险,进而适时采取相应对策,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一、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执政风险
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执政风险主要来自于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带来的执政风险、社会转型带来的执政风险和长期执政条件下党自身的变化易引发的执政风险三个方面。
(一)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带来的执政风险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有其重要的历史进步性。因此,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但是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和主导下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心与外围的不平等格局,也不可避免地给我国带来了民族产业将受到巨大冲击、跨国公司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等优势在中国许多行业取得了垄断地位、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增大、人才外流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信息安全形势严峻等等经济安全问题,给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新的风险和考验。
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着制约中国的“接触+遏制”的敌对战略,利用军事同盟实施威胁、利用国际和区
域性合作机制实施威胁、通过拉拢中国邻友实施威胁等手段,支持指使“台独”、“藏独”、“东突独”进行各种反华活动,威胁我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在人类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21世纪将是一个重要的世纪,希望按照资产阶级的意志推动世界向全球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将继续以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为手段,保持对世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压力和进攻。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抵御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克服其负面影响,是对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严峻挑战和考验。
进入新世纪之际,国际局势继续趋于缓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的那样,“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只要我们仔细地回顾和分析上世纪末国际风云的变幻和新出现的一些情况,就会发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十分脆弱,存在着各种因素的风险和挑战,而其中最大的威胁莫过于以美国为首的利益集团实施的日益膨胀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政治和经济上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控制、干涉,甚至直接侵略别国,造成了国际社会的动荡不安,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公害,是现代战争和世界不安宁的根源,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和最大威胁,给我党执政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恶化了我党执政的国际环境。
(二)社会转型带来的执政风险
经过30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改革引起的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市场体系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日益
扩大、政府自身的体制改革有待深化等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成为国家继续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隐忧和障碍,构成了党执政领域里的经济风险。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变革过程中政治体制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引发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凸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人们政治期望和满足之间的较大反差、利益表达途径不完善和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中央和地方集权和分权的利益冲突、多种政治文化的冲撞等方面,这些都构成党执政的政治风险。
由于经济转轨,发展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引发了国内一系列复杂深刻的矛盾和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也更加复杂,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面临着许多新挑战。西化”、“分化”的险恶图谋威胁着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传媒挑战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国内“四个多样化”影响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思想理论界的杂音、噪音干扰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主导意识形态的弱化是我党执政面临的思想风险。
近几年来,我国先后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极大的公共突发性危机事件。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多变性和社会发展的不可逆性,使得每一次公共突发事件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给政府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现代通讯手段发达,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的趋势使一国发生的突发事件往往不再只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对世界也会造成很大影响。突发事件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也是我党执政面临的风险之一。
(三)长期执政条件下党自身的变化易引发的执政风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批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政权,有着74年执政史的苏联共产党也未能幸免,为中国共产党敲响了警钟。中共也是一个有着50多年执政史的大党老党。新世纪新阶段,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方位,国际国内的各种新形势新变化,使党的执政建设面临新的考验。主要体现在党内出现利益分化的风险、党内理想信念动摇的风险、党的组织管理和队伍建设方面的风险、党员腐败变质和脱离群众的风险等几个方面。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党的执政风险 我党面临着“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为保持中共的执政地位,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防范和化解党的执政风险。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防范和化解党执政的经济风险
首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发展这个执政之第一要务。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执政第一要务。二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
其次,要努力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优化市场经济运行主体,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积极发挥二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搞好公有制经济尤其
是国有经济的调整,逐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领域。继续深化集体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引导和监督。要优化市场经济运行平台,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使要素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优化配置,使经济运行富有生机活力。改善和强化宏观调控,使经济运行健康平稳有序。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扶持保护弱势群体。
第三,要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牢牢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我们要科学判断,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要通过市场化、国际化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调整重组的机遇,实现比较优势和市场要素流入的结合,以获取更大的发展机遇。
第四,必须坚持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关键所在。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委和政府的关系,三是要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防范和化解党执政的政治风险
在当前的国内环境下,防范和化解党执政的政治风险,要进
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制度设计、制度创新,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切实保障人民更充分地行使各种民主权利。一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全体人民当家作主。二是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各阶层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三是要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四是要进一步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
(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防范和化解党执政的思想风险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从思想上解放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群众中形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抵御和防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思想文化领域风险的重要保证。一是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导地位。二是正确对待外来强势文化。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四是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五是建立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推动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范和化解党执政的社会风险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重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做 的工作很多。当前特别要重点解决这样几个关键性课题:一是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三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推进社会公平,当前重点是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五)正确应对国际问题,防范和化解党执政的外部风险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党要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必须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一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二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的对外方针政策;三是要坚决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安全;四是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总体外交;五是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外交干部队伍。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防范执政风险,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防范执政风险,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振兴。
第二篇:执政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及其对策
交通基层党组织
执政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及其对策
黄桥收费站蔡文华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久治安”。当前,随着交通改革的加快推进、新旧体制的转换和入世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交通基层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凸显,有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党在交通基层的执政基础。因此,加强交通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已成为新时期党在交通基层面临的重大紧迫的课题。
一、影响交通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交通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交通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着许多较为严重的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为:
1、经济拮据影响了基层组织执政活动的开展。一是经济效益下滑,有的企业频临倒闭,资金支出十分困难;二是已改制的企业所有关系发生了转变,企业的性质是个体所有,其组织活动观念不强;三是改革的措施不配套,前一轮的改革虽然对机构、人员进行了精减,但实际供养人员并没有减少,经济负担依然沉重,不少企业连“吃饭”都难以维系。
2、机制欠缺造成了基层干部队伍不够稳定。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协
调。改制后的企业,其组织的管理职能呈弱化趋势,企业老板追求的经济效益,完全忽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二是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有的企业基层干部的工资报酬过低,有的甚至无法每月兑现。三是激励机制不够有力。过去表现优秀的交通基层干部,曾有机会可以选拔到局机关科室工作,甚至走上领导岗位,而现行的选拔用人机制使不少交通基层干部感到“政治上没有干头,退职上没有靠头”,以至出现了“撂担子”现象。
3、矛盾汇织加大了交通基层组织工作的难度。政治上,近年来不少基层组织忽视了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致使一部分职工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想要权利而不愿尽义务。经济上,由于经济下滑,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债务纠纷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交通基层组织的稳定。文化上,由于基层组织不健全,政治学习很不正常,许多事情与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一些党员、干部甚至误入其中,赌博、涉黄案件经常发生。所有这些加大了交通基层组织工作的难度,对交通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4、关系欠顺影响执政能力提高。一是新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党组织设置相对滞后。随着新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党组织的空白点将会进一步增多,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任务也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党企关系复杂,党组织生活不够正常。由于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工作制度、组织生活方式和活动经费的来源等尚处在探索完善之中,使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往往无章可循,影响了组织生活的正常化。
三是地位难保证,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新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负责人,从劳动关系上讲,处于受雇佣的地位,如果与业主发生矛盾冲突,则有可能随时被解雇。这种状况导致党组织负责人思想上有所顾虑,工作上畏首畏尾,严重影响了交通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发挥与提高。
二、加强交通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发挥和提高。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决策,体现了我们党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准确把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趋利避害,有的放矢,针对影响交通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探索研究有效的对策措施,全面加强交通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效率。
1、紧扣“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提高交通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对交通行业来讲,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新时期执政中面临的最大的政治问题。因此,加强交通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一方面,应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坚持立足市场抓发展,走交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坚持依靠科技发展,走科技兴交、科技兴企的道路;坚持统筹发展增实力,在鼓励、带领职工致富的同时,抓好企业的经济发展,创造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应围绕发展完善配套改革措施。一要准确界定交通基层组织的职能。现状,基层组织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了之后群众有意见的事情。要切实理顺全责关系,解决机构重叠、分工重叠、政
企和政事不分等突出问题,真正让基层组织在“越位”的地方“归位”,在“错位”的地方“让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要按照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撤并支部、行政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切实提高执政效率。二要大力化解基层债务。各基层应彻底清理债权债务,进一步强化减债措施,消除困扰基层组织建设的沉重包袱。三要进一步加大支付力度。适应企业改制后的新情况,应根据“多予、少取、放活”的改革政策,进一步加大支付力度,为交通基层组织领导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2、健全选育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干部队伍适应新时期交通基层组织工作的能力。
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交通基层干部队伍,是加强交通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一要健全选拔机制,解决好交通基层干部“难选”的问题。必须在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大胆进行改革,通过全面推行交通部门党组织“双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法,选拔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职工共同致富的人充实领导班子,尤其是选准配强交通基层组织支部书记。同时,健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为基层储备“源头活水”。二要完善教育培训
机制,解决好交通基层干部“难当”的问题。对交通基层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干部的自身素质不相适应,存在着“本领恐慌”的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充分利用各级培训班、成人教育中心校、党员电教站等阵地,大力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必须为基层干部创造解放思想、开阔眼界的机遇,挑选有发展潜力的基层主要干部到交通发达地区学习,切实帮助基层干部更新观念、增强本领。三要建立激励机制,解决好交通基层干部“难留”的问题。在政治待遇上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出路,在政治待遇上给予必要的保障,以调动干部积极性,稳定交通基层干部队伍。
3、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党对新经济组织统筹协调的能力。不断壮大新经济领域中党的力量,是新时期党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也是实现党的领导方式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必须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一要夯实组织基础,在扩大覆盖面上求突破,凡是具备条件的新经济组织,都要按照党章规定及时建立党组织,对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新经济组织,要按照有关法规和章程,抓好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通过扎实的群众工作,增强党对新经济组织的影响力,积极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成条件。二要积极探索。在丰富活动内容上,坚持“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在落实上级党组织“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找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多做“自选动作”,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在活动方式上,坚持“集中、统一、规范”与“小型、分散、灵活”相结合,运用易为党员和群众接受的有效载体,开展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有益活动,在活动时间上,坚持脱产与业余相结合,做到组织生活与生产经营两不误、双促进。三要推进制度创新,在某些规范化建设上求突破,加强和改进交通新经济组织党
建工作,最根本的还是要搞好制度创新,应抓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确保党务工作者进人决策层,努力使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民主执政的能力
提高交通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始终坚持群众路线。首先,应充分尊重群众,在做群众工作的同时,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教育引导,对一些觉悟比较低、认识比较慢的群众,要耐心帮助、细心开导,把政策讲明、把道理讲透,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最终使群众真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应充分依靠群众,作为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党的基层干部,更应该把充分依靠群众作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关键环节。决策前,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使决策充分体现民意、集中民智。决策中,要把权力交给群众,让群众来参与、监督和评判,做到还政于民。决策后,要回到群众中去,对群众不满意的,要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民主执政的能力。再次,应大力化解矛盾。坚持把维护群众得益摆在第一位置,符合群众利益的事多办快办,有损群众利益的事坚决不办,以实实在在的为民行动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切实巩固党在交通基层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第三篇:简论我国禁毒基金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简论我国禁毒基金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论文摘要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金会作为一种特殊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对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几乎每一个领域都有与之相应的基金会。本文论述了禁毒基金会与禁毒工作的重要关系,揭示了禁毒基金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并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 禁毒基金会 社会组织 社会公益事业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基金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配套的理念、制度和运行机制,基金会正不断朝着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从1981年7月我国成立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基金会开始,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的基金会发展迅速,特别是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解禁了社会公众捐资举办基金会的限制,我国基金会的数量迅猛增长,并涵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禁毒基金会的作用
禁毒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当前禁毒体制看,我国现阶段的禁毒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而地方财政不足导致禁毒经费紧张,这在p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政府已经不可能做到像以前一样事必躬亲,尤其是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改革的不断进行,一些原先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地分担到社会组织身上。禁毒基金会可以在禁毒工作中对政府财政支出之外的经费起到很好的弥补和辅助作用。
(三)三次分配作用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提出的三次分配理论,人们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第一次分配是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按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大小进行的分配;第二次分配是由政府按照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侧重公平原则,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手段一收一支所进行的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是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而进行的分配。禁毒基金会作为从事禁毒慈善事业的一种社会组织,它在组织筹集社会资源后对其进行再分配,实现社会资源向禁毒领域的流动,可以有效的促进禁毒事业的发展。
(四)媒介作用
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一旦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取得一定成就时,他们便开始追求社会价值和社会理想的实现,通过捐赠回报社会,在为公益事业做贡献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禁毒基金会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媒介平台,让一些渴望在禁毒工作中有所贡献的人能够有所为,最大限度地确保有意捐赠到禁毒工作中的善款进入到禁毒领域。
二、我国禁毒基金会面临的发展困境
禁毒基金会作为专业从事禁毒领域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本应在禁毒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禁毒基金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境,在禁毒领域所起的作用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那样广泛。
(一)社会公益意识薄弱
由p从1981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基金会到1988年国务院出台《基金会管理办法》,整整7年间基金会的运行都处在法律的真空地带。虽然在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基金会管理条例》,但与此同时,大量非公募基金会登上历史舞台,基金会运行环境的法制环境还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整个基金会法制环境滞后的情况下,禁毒基金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三)发展后劲不足
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我国的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对公募基金会实行分级登记管理制度,对非公募基金会实行属地登记原则,同时还规定了公募基金会只能在登记区域内募集资金,非公募基金会不能开展募捐活动。这样的规定尽管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不利于基金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基金会数量突破的瓶颈,限制了基金会的发展。以禁毒基金会为例,尽管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禁毒基金会---中国禁毒基金会,但从整体上看,各地方的禁毒基金会总数还比较少,个别地方甚至处于空白状态,特别是非公募性质的禁毒基金会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我国的禁毒基金会受到政策、活动地域的限制,因此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有效地吸纳社会资源。
(四)公信力不高
禁毒基金会公信力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组织管理不规范,依照《基金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依法行使章程规定的职权。”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禁毒基金会直到2007年11月才组建了第一届理事会;第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禁毒基金会的理事会、监事会如同虚设,应有的制衡和监督机制不起作用,尤为重要的是作为禁毒基金会的捐赠者在捐赠后对基金会的资金走向和财务运作不能进行有效地监督;第三、财务透明度不高,如果捐赠者不知道自己的捐赠去向,这将严重影响捐赠者的捐赠积极性,使得公众对禁毒基金会产生信任危机。
(五)筹资能力弱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大多数禁毒基金会在成立初期的原始注册基金是依靠财政拨款获得的,并且在人才、工作设施、服务项目,甚至在制度、规范、合法性等非实物性资源方面也得到了注册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离开注册地政府的支持,禁毒基金会的成立是不可能的。这些受政府支持成立的禁毒基金会自然也深受政府影响,它们实行机关式的管理方式,行政色彩浓厚,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如何去找关系、“讨要”捐赠上,而不是花在禁毒项目产品的运作上,这使得它们在社会公众中的筹款十分有限。
(六)专业人才匮乏
与其他行业一样禁毒基金会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禁毒基金会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但目前一些类似于禁毒基金会这样的公益组织由于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低、行业前景不乐观等因素影响,对大学生的就业吸引力较低,致使一些本能够在禁毒基金会发挥重要作用的禁毒学等专业学生流入其他行业。在从事禁毒基金会工作中的一些大学生是抱着“积
累经验,找跳板”的心态去的,一旦有机会,他们便会选择跳槽,造成人才流失。从当前禁毒基金会的人员构成上看,退居二线的领导和非专业人员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专业性人才匮乏。
三、解决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禁毒工作的宣传,以增加公众对禁毒事业的热情和支持,通过聘任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名人明星,利用名人效应,拍摄禁毒电视和禁毒公益广告等,传播毒品知识、引导公众对禁毒事业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禁毒英雄事迹的宣传,利用先进人物的事例感召社会公众对禁毒基金会的支持,提高民众的禁毒慈善意识,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知毒、抗毒、禁毒的良好氛围,为禁毒基金会的存在和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
(二)健全法制建设
面对禁毒基金会相关法制滞后、不健全的状况,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使其更具可操作性。特别是在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方面,尽管新的税法已规定向公益性、非营利性慈善组织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但还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措施,简化程序,为捐赠人办理免减手续提供规范、便捷的服务,以激发民间企业捐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创新禁毒基金会管理方式,逐步变革分级、属地登记原则,打破地域限制,使禁毒基金会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三)加强禁毒基金会内部管理
加强禁毒基金会的内部治理一方面要做到明确内部各机构的职责与分工,建立对利益相关方的透明机制并及时对公众公布财务报告及其他信息,保证禁毒基金会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确保基金会使命的实现,进而提升禁毒基金会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要逐步弱化政府在禁毒基金会成立初期产生的影响,培养和提高自主运作的能力,最终实现基金会相对独立地开展项目运作。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入民间非盈利第三方机构专门负责对禁毒基金会的监督,制定相关政策使捐赠人和社会公众对禁毒基金会的监督制度化、常态化,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
(四)重视人才的培养
禁毒基金会应在现有基础条件上一方面鼓励从业人员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制定实施员工专业培训计划,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派遣部分优秀员工赴国外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相应地改善专业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留住现有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完善人事退出和引入机制,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定期考核,淘汰那些考核不合格的,同时在社会上公开选聘一批年轻有为的专业人才以充实队伍。
(五)支持禁毒专项计划
禁毒基金会应继续加大对一些禁毒专项计划的支持,如继续加大对云南开远雨露社区和贵州阳光工程等成功戒毒模式的推广支持力度,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以就业安置为重点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支持戒毒康复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戒毒康复人员重拾生活的信心。继续支持禁毒基层队伍建设,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禁毒基层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使他们更好地为禁毒服务。此外,继续做好禁毒慰
问抚恤工作,对受伤及牺牲禁毒民警做好慰问抚恤工作,提高禁毒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六)继续加强合作与交流
1.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的合作。通过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资源优势,由禁毒基金会提供服务产品,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以增加禁毒基金会的活动资金。
2.进一步加强与其它组织机构的合作。通过加强与其它组织机构在禁毒领域的合作,充分利用其它组织机构的优势,广泛吸收社会资源,为禁毒工作服务。
3.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基金会先进的管理经验,并通过在国内共同开发相关禁毒项目,争取国际组织的资金支持。
禁毒经费是禁毒工作的基本保障,我们应不断加强禁毒基金会建设,充分发挥禁毒基金会的作用,充裕禁毒经费,为中国的禁毒工作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使禁毒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执政:知识点
2.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知识点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结论】中国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选择
【特别提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人民和法律赋予的。
二、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为什么
A、是中国人民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B、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重要性):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D、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地位,也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特别提示】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但党并不是国家重大事物的决定者,也不是让老百姓行使决定权。这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重大事务。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担负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我国政治生活实行民主集中制,政府决策只能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由我国的决策机关来决定
(2)党不负责具体国家事物管理
管理国家具体事物是由“一府两院”行使。党不能直接组织经济建设,不能代替国家机关
1行使国家职能。
【典例】(2012年高考安徽卷5)
201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国际和国内的新形势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
①体现党的性质宗旨,践行党的执政理念
②履行党的管理职能,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③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④赋予党的执政资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以党的十八大为背景考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有利于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故①正确,②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不履行国家职能,本职能属于政府职能范畴;③项正确,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④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取得了执政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
(1)、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反对以党代政,以党代法)
(2)、思想领导:进行思想宣传。
(3)、组织领导:推荐重要干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依法执政
①
② 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
为国家意志
③ 依法执政的意义: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作用。
【特别提示】区分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
某外国零售业巨头在重庆的多家门店,将普通猪肉贴上“绿色食品”的标签出售给消费者长达20个月,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重庆市有关部门依法作出处罚的决定,没收该企业违法所得,并处以5倍罚款,责令停业整顿15天。这表明
①重庆市政府坚持依法执政
②我国依法行使主权国家的管辖权
③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④维护人民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A、①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三种执政方式的区分
(3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提了出来,体现了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意识。
【误区警示】
误区: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是矛盾的 评析: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路
线方针政策,然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实现对国家的领导。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享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
免权和监督权,它在我国行政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要支持人大
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人大的作用是一致的,都
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典例1】(2010年高考北京卷30)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是()
A.坚持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
B.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提高执政能力
C.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与国外政党的交流
D.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解题思路】中国共产党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当选D.A C民主执政,B属于科学执政。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党的执政方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典例2】(2011年高考海南卷)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指导原则。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召开各种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和论证会,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国务院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进行讨论修改。规划纲要草案于2011年3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讨论,根据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做了38处修改。3月14日人大闭幕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高票获得通过。
结合材料,分析“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
【答案】
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了科学执政;在指导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民主执政;国务院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经过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依法执政。
【解析】
此题考查了党的执政方式,所以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知识指向:党的执政方式,我们可以从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科学执政三个角度来分析。然后立足知识体系,阅读材料,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材料信息。科学执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制定发展规划;民主执政----广泛征求意见;依法执政------------规划纲要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主观题答题模板:
共产党理论(关键词:中共中央、总书记、XX省委.市委.县委、政治局常委)
参考设问1:党为什么要做某事或做某事的依据是——1、2、3、5、9、10…
参考设问2:党怎样做某事——1、4、5、6、7、8、9、10…
1.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性质和宗旨: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5.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6.领导方式:坚持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7.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8.科学理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9.三好、三发展:党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0.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五篇:说课稿中国共产党执政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的李竞南!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进行说课。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之一,也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单元的人民当家作主,下启第三框题的我国的政党制度。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从而更加全面的思考分析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本框题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理解党的性质、宗旨和坚持党领导的现实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及其关系。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增强比较、鉴别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和解析党的执政方式,升华对党的认识,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结合以上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党的地位、宗旨和党的执政方式
教学难点: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对第一、二目的内容有所认识,加上历史方面的近代史的学习,所以对这些内容比较熟悉,但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对党的执政地位能否经受严峻考验,还缺乏必要的判断分析能力
三、说教法
根据学情和本课的特点,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和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说学法
通过课下预习、搜集相关事例与课上合作、质疑、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讨论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通过以下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1、成语联想导入新课:
学生列举成语,要求成语必须含“安”字,越多越好。从学生列举的成语中提出安居乐业,居安思危„„百姓要安居乐业,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就拥护他;为官者、当政者要居安思危。要时刻警示自身,加强自身建设,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展示目标(同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意图:明确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去学习。
3、合作探究、能力提升
这一环节从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小组之间交流和师生共同交流三个方面入手。
1、组内交流目的是让了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初步交流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为本节课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小组之间交流使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弄清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重点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质颖、释疑能力。
3、师生之间的交流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第一历史和人民选择
播放视频:《复兴之路》片断,学生观看视频后并结合已有历史知识分析①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②三条道路和人民最后的选择。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讨论,通过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为背景,理解在中国的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进行了不同途径的探索,尝试不同的走法,经过反复的实践,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二党的性质和宗旨
学生列举近几年党为人民办的一些实事。来证明党的性质和宗旨。
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取得了哪些成绩?请同学展示搜集到材料,启发学生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国力等多方面说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感性上认识到坚持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仅具备执政的历史和法律赋予的资格,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虽然党的领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还处于总体小康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前方的道路又是困难重重,国际社会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施压,国内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新时期下,国内外这些复杂情况都对党的领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党要居安思危,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经受住各种考验。过渡到下一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党的执政方式。
(2)三种执政方式
展示材料: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通过材料了解三种执政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锻炼学生阅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检测。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展示三段材料学生判读是属于哪种执政方式,加深对三种执政方式的深刻理解。最后教师总结三种执政方式的关系。
4、课堂小结 体系构建:首先由学生进行总结,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启示学生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意识。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