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养成

时间:2019-05-13 21:4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养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养成》。

第一篇:浅谈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养成

浅谈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养成

贲慧燕

摘要:利他行利为是一种不期望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并非是由某一种因素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入手,从施助者的个人因素、被帮助者的特点和具体的情境因素三个方面对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此阐述利他行为的养成及相关培养途径。

关键词:利他行为;影响因素;养成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日益趋向多元化,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价值观方面:信念淡漠,奋斗目标不明确,缺乏远大理想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以赚钱得利为目的,只向“钱”看,不顾职业道德与良心,受到一些错误人生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悲观主义等)的影响;在行为方面:普遍存在一种“过客心理”,对待生活持观望的消极态度[1]。

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令人喜悦、使人为之骄傲的现象:人们之间彼此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等等。利他行为的存在有利于社会风气和道德的优化。利他行为榜样的存在会使社会上其他人通过学习学到利他行为[2]。由于利他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利他性质,使得它对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利他行为的相关理论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他人以后报答的行为,它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众多心理学家认为利他行为的动机完全是自觉自愿的,施助者帮助他人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他人的幸福使他人得益,而不是为了获得物质或社会的奖赏[3]。虽然利他行为不需要任何外部奖赏,但是也不可排除来自利他行为者内部的自我奖赏。客观地说,这种内在的自我奖赏有可能存在于利他行为者的潜意识之中,只不过在行为时不一定被意识到。一般行为完成以后,这种自我奖赏的感觉才会被意识到。

利他行为有四个特性:第一,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私利;第二,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做出的;第三,利他行为是不求任何回报的,是一种真正的无私奉献;第四,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它需要个人付出一定的代价,有时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这种以他人利益为重,不期望回报,不怕付出个人代价的行为动机就是利他动机[4]。

根据施助者动机的不同,利他行为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①回报性的利他行为。即为报答曾经得到过他人好处而做出的助人行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你帮助我,我帮助你,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互惠互利,可谓是人情法则,无可厚非。②补偿性的利他行为。即为了补偿由于自己曾有意无意地给他人造成损失而做出的助人行为。③形为利他实为利已的行为,即为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物质利益、职位或荣誉的助人行为。这种助人行为目的不在于助人,而在于利已。

当我们听说有人遭到危险时,那些能够给予帮助的人却袖手旁观;我们也听说人们跳进水里去抢救落水的人,帮助正在受到攻击的人。为什么人们能做出这些勇敢的利他主义举动,而又为什么有时当他人需要帮助时却又不给予帮助呢?对利他行为进行解释的理论有生物本能论、学习论、社会规范论等。

1.生物本能论

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利他行为并非人类所特有,动物也有利他行为。利他是动物个体以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例如,在蚂蚁社群中,工蚁辛勤地为蚁后以及其他同伴服务而终日不辞辛苦。社会生物学派的学者从动物出于本能的利他行为中得到启发,推断人类的利他行为也是因为本能决定,并认为利他行为是人类的基本本性。他们认为利他本性对人类种族的生存和延续有重要意义。

2.学习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学习的结果。利他行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在以前的经验中通过观察、模仿别人学会的。利他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得到了强化。强化从两个方面对利他行为产生影响:一方面,强化可以改变利他行为的概率。当利他行为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就更有可能再次发生。另一方面,利他行为本身也可以作为强化的来源。通过帮助他人,我们体验到愉快和满足,体验到一种积极的情感。除了直接经验外,人们是否做出利他行为,还受到个体对将来的奖励或惩罚期望的影响,例如能否得到社会或周围人们的赞赏,自己内心是否感到受安慰等。

3.社会规范论 社会规范论认为,利他行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社会规范的作用,是人们按照社会规范行动的结果。与利他行为的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社会责任规范和回报规范。社会责任规范是指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社会规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内化了这种规范,即使没有外来的奖赏,看到别人有困难也会主动地给予帮助。回报规范也称互惠规范,是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并且不应该伤害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5]。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

1.利他行为者的个人因素

(1)性别。大量的研究发现,性别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在非紧急情境下,女性更乐于助人;在紧急情境下,男性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女性自身身体条件的限制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需要较大体力的或者不适合女性性别角色以及当时的情境较为尴尬时,女性提供帮助的倾向就较低。在尴尬的场合女性更易受社会抑制效果的作用,而在善解人意、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情绪空间之中体察关怀他人方面,女性的利他倾向较男性更强。

(2)年龄。一般来说,利他行为与年龄成正比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人际关系也日趋复杂,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日益增多,更加懂得帮助他人是合乎社会规范的道理。其行为也逐渐由“自我中心化”行为向“互惠化”行为发展,开始懂得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3)个性特征。个性品质与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个性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性,这些特性决定着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表现。性格开朗外向的人与利他主义行为的数量有着正相关,而焦虑神经过敏性与利他主义行为有较弱相关。以亲社会价值取向为特征的人更可能做出利他行为。

(4)施助者当时的情绪状态。阿尔森等人通过让被试做某一事情,然后对他们进行评价,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情绪状态,然后再观察在这两种情绪状态下被试的利他行为。那些得到积极评价的被试在实验者所设计的募捐活动中捐款的平均数额远远大于那些得到消极评价的被试。积极的情绪增加了人们助人的意愿,然而正性情绪所产生的效果有时候要受到限制。首先,由好心情引发的助人效果一般很短暂,大约二十分钟,之后便不起作用。其次,如果向他人提供帮助会损及一个人的愉快心情,则愉快情绪将降低一个人的助人行为,因为心情很好的人希望自己的良好情绪能得到保持。

悲伤或沮丧的心情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在一些情形下,不良的情绪使人们

只注意自己的个人需求,从而降低了助人的可能性;但在另一些的情形下,帮助他人又能使一个人感到愉快,并因而减轻其不良的情绪[6]。可见不良心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总之,施助者当时的情绪状态对个体利他行为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某种中间变量实现的。

(5)是否具有救人的相关能力。施助者是否具有救人的相关能力对其是否出手相救也有一定的影响。个人在实施利他主义行为时需要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救助的有效性。而事实往往是,愿意实施利他主义行为的人个人能力很弱,个人能力很强的人往往利他主义行为意识较弱,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能力强的人往往体会不到弱势群体的苦楚。

(6)移情。移情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利普斯提出的。后来美国心理学家赫钦纳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在与人共感的意义上进行使用。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使用该词来指在心理咨询时咨询者交流的一种特点后,该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一般认为,移情是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的能力。

移情作为利他行为的动机源,是指能够知觉、体验、分享他人的情感,并能引起利他行为的能力。移情关心主要以一种“融为一体”的情绪标志影响利他行为。巴特森等人提出了“移情——利他模式”,他发现旁观处于困境中的人会让人产生两种类型的情绪反应,即个人悲伤和移情。移情唤起了利他的动机,目的在于帮助受困的人解脱痛苦;而个人悲伤则诱发了利己的动机,可能产生自我利他行为,也可能导致逃离现场。众多关于移情和利他行为关系的实验证明,个体越能采纳别人的观点,越是关心他人的幸福,则帮助受困者的几率也越高。当然,移情仅是驱动利他行为的一种内在因素,它能否转化为外显的利他行为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7]。

2.被帮助者的特点

(1)性别。许多研究表明,在需要帮助时,女性得到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这也许是因为,在社会传统观念里女性属于弱者,更有理由获得帮助;另外,有学者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帮助有时带有不自觉的性的意象,因为有研究发现,有魅力的女性与相貌平平的女性相比,从男性那里获得帮助的机会更多。

(2)魅力和人品。有魅力和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人们倾向于帮助那些看上去正派、质朴的人,而不愿帮助那些让人厌恶、感觉不正经的人。比如,人们往往拒绝帮助那些由于自己的过错或不当的行为而遇到麻烦的人。

(3)是否值得帮助。一般说来,老人和孩子得到帮助的机会较多。假如一个人能靠自己的力量能完成某项任务,人们便不会去帮助他。因为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能力解决一些问题,必须求得他人的帮助才能摆脱困境的人。在公交车上,人们一般都会给老人、小孩、孕妇以及需要帮助的乘客让座。

3.具体的情境因素

(1)旁观者效应。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场的人越多,人们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也越长。在紧急事态中,如果只有一人在场,那么那个人则责无旁贷,他就会实施帮助。而只要有他人在场时,大家出手相助的机会是均等,那么责任就被分散了。个人见危不救所产生的责任感便减轻了。因为在场的人都有责任,自己不介入的话,是不会受到责备的[8]。这就是旁观者效应。

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人的行动会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旁观者不清楚他人将如何评价自己的行动时。如果并非发生紧急事态,自己却采取了紧急事态中的行动而使自己在众人面前处于尴尬的状态。因此犹豫不决踟蹰不前,从而抑制了救助行为。当个体处于难以做出决定的犹豫状态时,或不能确认发生了什么事情时,即当时的情境模糊不清时,就想观察他人以帮助自己弄清楚当时的情境,并以他们为榜样,采取和他们一致的行动。如果他人都无动于衷,或没采取什么行动,旁观者就认为没有必要去相助;即使发生

了紧急事态,自己也意识到有责任上前相助,但在他人都一致不动的情况下,个人也可能会产生从众效应。

(2)时间是否充足。施助者在时间上是否充裕,在其在实施帮助时也一定的影响。如果施助者在时间上比较匆忙,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达利(Darley)和拉坦(Latane)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9]。要求被试走到另一所建筑去听一个讲座。告诉其中一些人:时间随意,讲座不会立刻开始;另一部分人则被告之:尽快,他们要迟到了。在他们前去听讲座的路上,看他们是否会对跌倒在路旁的人提供帮助。实验结果证明:时间紧迫的被试提供帮助的人远远少于时间充裕的被试。

(3)社会文化因素。利他行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受到一定的社会风气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毋庸置疑,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背景有利于利他行为的发展,不良的风气和文化对利他行为的发生发展有负面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利他行为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其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所影响。属于同一社会文化的成员一般都是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并遵循着同样的行为规范。

三、利他行为的养成及培养途径

目前社会利他行为弱化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它不仅危及社会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且还损害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评判机制。要促进个体的利他行为,就要通过各种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力,积极强化利他行为[10]。

1.注重人生的早期教育 心理学家们发现,个体在幼儿早期就具有移情能力,即把自己的感情转移运用到他人身上。如果注意爱护和培养,这种单纯而又可贵的同情心就会发展成为利他主义的思想感情。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具有很强的观察与模仿能力,当看到他人的利他行为时,青少年可能去模仿,学习利他行为。家庭、学校、社会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在青少年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青少年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对其人格中有利于利他动机形成的部分加以塑造,就会实现使他长大成人后表现出利他行为的目的。

2.鼓励和培养人们的移情能力

移情是利他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一方面,它表现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设想,能比较准确地明白他人的感受;另一方面表现为感情支持与助人,愿意主动付出和给予,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利他行为的形成是以某种程度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与他人的情绪共鸣反应发展为前提。霍夫曼(Hoffman)认为,正确判断他人情绪状况的能力是亲社会行为反应的前提条件。移情能建构自己同他人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够增强帮助、分享等利他主义行为,而且还能有效地降低侵犯行为。

利他主义行为的产生是以移情的出现为前提条件,以对他人的积极评价为先决条件。实施利他行为重要条件是要能够轻易地觉察到他人求助的需求,即必须具有他人是否需要帮助的知觉和认知的敏感性。在生活中,人们通过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移情能力便能获得培养。

3.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强化人们的利他行为 政府要在法律、规章制度中充分体现对利他主义行为的支持,利他主义行为施助者在实施行为后要有回报,要获得心理上的愉悦,要具有光荣感,在物质利益上更不要有缺失。政府建立的“见义勇为基金会”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同时,对损人不利己、损人利己的行为要严厉打击。既要有物质打击,更要有精神打击。要多树立和宣传利他行为的英雄和榜样,尤其要多宣传健在的英雄模范,不仅仅激励当事人,更主要的是激励他人。当利他行为受到表扬或奖励后,这种行为就更有可能再次发生。

4.培养和学习有效的助人技能

知道怎样或如何去帮助他人就能很快地降低人们对利他行为所预估的代价,从而促进人们的利他行为。许多技能其实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和学习的。所以在学校里,要有意识地、逐步地培养青少年的救人技能,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别人遇到危险的情境时懂得并有技能进行援助。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媒体要传播利他行为的信息,给他们提供最真实的有关利他行为的榜样。让他们的头脑中对利他行为有个形象的记忆。

5.注重社会舆论与宣传

要注重社会舆论和宣传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和力量。社会舆论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社会舆论往往暗示出特定社会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舆论对社会行为有约束作用。对于利他行为的促进,是需要整个社会都大力协助和积极参与的。社会舆论起着一种评论和监督的作用。它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宣传是一种有意识地控制社会心理的活动,是一种控制社会环境以养成个人的某种特殊行动倾向的方法,建议多采用。

利他行为作为一种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良好行为,对利他行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利他行为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同时,利他行为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具有指导作用[11]。我们应认识到,呼唤人们普遍的利他行为有利于社会风气和道德的优化。但必须要说明的是,我们呼唤人们普遍的利他行为不是借助动物社会的利他行为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或是认为人具有基本的同情心与怜悯心因而会表现出利他行为。我们所提倡的利他行为,也不是一定要求个体做出自我牺牲。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个体在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利益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把树立利他意识作为个体自觉的道德选择[12]。

参考文献:

[1]张志祥.当代青年利他行为弱化的多视角审视[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20~21 [2]沈文华.浅论促进利他行为[J].科技资讯,2008(23):222 [3]周志荣等.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103 [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1 [5]崔丽娟等.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2~147 [6]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0

[7]何安明.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54 [8]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93~295 [9]崔丽娟等.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0 [10]沈文华.浅论促进利他行为[J].科技资讯,2008(23):222~223 [11] Mahesh Ananth.Psychological Altruism vs.Biological Altruism: Narrowing the Gap with the Baldwin Effect [J].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5(1):217~239 [12]张志祥.当代青年利他行为弱化的多视角审视[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25

指导教师:程世英

Discussing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Cultivation of Altruism Abstract: Altruism is a behavior that someone consciously helping other people who need helps, and not expected returns in the future.Altruistic behavior is not decided by a certain kind of factors, but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effect of many factors.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affecting altruistic behavior, analysi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ltruistic behavior from the individual facto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ne who be helped and the situation what has happe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s’ growth and society, this Article also expounds the cultivation of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the ways of altruism’s training.Key words: altruistic behavior;influential factors;cultivation

第二篇: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影响因素.

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影响因素 ——以社会热点事件为例 摘要: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代表,肩负着建设国家的伟大使命。然

而,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却成了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可以决定大学生 个人命运的走向,还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本文以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为例,简 要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影响因素,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 许多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通过网络迅速进入了公众的视 野。有些事件因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象而被人们不断放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事 件。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也在时刻关注着这些新闻热点。因为在这些被 广泛关注的事件主角中也有不少和我们一样的大学生们。例如,震惊全国的“药家 鑫案”的大学生药家鑫, “我爸是李刚”事件中的大学生李启铭等等。他们虽然只是 大学生群体中的个别,但这些案件却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忧虑。在担忧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严重缺乏 的现象?我们又该通过什么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因此找到影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影响因素就尤为重要。通过一些调查研究,个人、家庭及社会成 为了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主要因素。

良好的个人素养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重要因素。个人素养的核心类容就 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一个人的个人素养很高,那么他就会有明确 的价值观念。在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毫不犹豫地作出让步,甚 至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强的直接体现。相反,如果一个人的 价值观念发生扭曲,那么他就会变得自私自利,缺少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态度,容 易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这是典型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 表现。下面两个事例可以充分说明个人素养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重要性。在 2009年 的新闻热点中,长江大学学生搭人梯勇救落水儿童的事情曾引起社 会的高度关注。2009年 10月 24日,在湖北省荆州宝塔河附近,有两个小男孩在江 滩上玩耍, 不幸落入江中。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 10余名大学生闻讯后迅速赶去。由于大多数同学不会游泳,所以他们采用了搭人梯就人的方案。很快,一名儿童顺 利被救上岸,就在另一名男孩顺着人梯往岸边靠近的时候,一名学生因体力不支, 松开了手。结果参与救人的学生都落入了江中,后来,在附近冬泳的队员赶来,救 起了落水的 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和方招这 3名年仅 19岁的少年却永远消 失在了湍急的江水中。

经媒体报导,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的事件迅速传播开来,他们舍己为人 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赢得了人们的赞扬, 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栏目授予

他们特别奖。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这样评价他们:他们用 19岁的肩膀筑起一道生命之 梯,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同样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该如 何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呢?从长江大学的同龄人中,我们学习他们提高自己的个人 修养,树立正切的价值观念。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做出正确选择,培养我们的社会责 任感。

与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的事例形成鲜明对比的事震惊全国的“药家鑫 案 ”。2010年 10月 20日晚,西安某高校大三学生药家鑫驾驶小轿车返回的途中撞 上同向骑电动车行驶的张妙。药家鑫撞人后下车查看,发现上着正倒地呻吟,因害 怕伤者看到车牌号码后给自己引来麻烦,于是杀人的恶念出现在他脑中,他从车上 拿出尖刀对伤者连捅十几刀,致被害者当场死亡。杀人后药家鑫又驾车扬长而去。事发后, 他的行为遭到了社会各界的谴责和唾骂, 药家鑫最终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被判处了死刑。

回顾事件,该肇事者作为一个有着高素质的大学生却做出如此让人胆寒的事 情,实在让人费解。他撞人后首先想到的不是把伤者送往医院抢救,反而想到自己 的利益会因此受到损害,结果连捅伤者数十刀直至死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药家鑫 极度自私的本性以及扭曲的价值观念。他在别人的生命和自己的一点利益之中选择 了抛弃他人宝贵的生命,他在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面前没有做出正确选择,因 此做

出了如此残忍的事情,毫无社会责任感可言,并且反映了他个人素养底下。由此可见,个人素养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提高 科学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 感。个人修养固然重要,但环境因素也不能忽视,其中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影 响最大的是家庭和社会环境。这两者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做具体分析。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一个人社会责任感形成的 关键时期。家庭环境不是片面的指家庭的富裕程度,它还包括一个家庭的完整度,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孩子成长的环境。在一个和谐完整的家庭中长大,受到来自 父母的关爱,那么孩子也会学会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相反,一个不完整的家庭, 缺乏父母的关爱,那么孩子的心里也会受到影响,变得封闭自我,他也很难去给予 别人关爱,何况是承担起社会责任呢?下面的这个事例就可以让人看到家庭环境对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2007年发生的清华学子硫酸泼熊事件曾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此的讨论。清华大学 的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黑熊的嗅觉到底灵不灵,竟然将掺有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 物园的黑熊身上,结果对这 5只黑熊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来,刘海洋被刑 事拘留,据调查,刘海洋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每年都拿奖学金, 已经被保送为本专业的研究生。试问,一个文化修养如此之高并且受过中国最高等 教育的大学生怎么会做出这么荒唐的事呢?其实这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刘海洋儿时父母便离异, 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 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宽裕, 从小, 刘海洋就对母亲十分顺从,一直遵照母亲的嘱咐努力读书,其他的生活起居一切事 务全都是母亲在料理,这也是他自理能力极差的原因。后来,他考入了清华大学, 也遵照母亲的意思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生物系继而选择了电机专业。由于家庭环境的 原因, 刘海洋缺少父爱, 而母亲对他的大多是学习上的关心。所以他性格内向孤僻, 对人冷漠,平时除了看书的爱好也没有其他爱好,而且他只看与生物和本专业有关 的书籍。在社交上,他也没有什么朋友,正因为刘海洋自身缺少很多来自家人和朋 友的爱,所以他对于社会极度冷漠,也很少去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更没有很高 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他明明知道他的行为会对熊造成严重伤害,但他还是做出了如

此不可思议的事。

以上观之,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因此,我 们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只有被关爱才会养成一颗关爱社会的心。

不仅是家庭环境,社会大环境也很重要。如今的大学生开始走入社会,所以和 会环境的影响可见一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极易发生偏 差,受到社会不好风气的影响,从而在价值判断中做出错误抉择。同时也会形成漠 视社会的心理, 缺少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为经济带来发展活力的同时, 也造成了社会大众心理的变化,各种拜金主义、官僚主义也随之猖獗,一些“官二 代”、“富二代”变酿成了如下的悲剧。

2010年 10月 16日晚,在河北大学的校园内发生了备受关注的“我爸是李刚” 事件。该事件中的主角李启铭是某市公安局副局长李刚的儿子。事发时,李启铭驾 驶小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撞人后,他 并没有停车,反而据需行驶去宿舍楼送女友。返回的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然而 肇事者不但不关心伤者还态度恶劣,嚣张冷漠,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 是李刚 ”。此时一出迅速成为众人谴责的焦点。肇事者李启铭因父亲是高官,便大行 官僚主义,心想凭借父亲的权势,撞人也没有关系。

无独有偶, 2009年, 杭州某富家子弟为了追求刺激, 丝毫不顾公众的生命安全, 竟然在街头闹市玩起了极其危险的飙车游戏。后撞上一名普通出生的青年,致人死 亡。因其极不负责人的行为才酿成了这一桩惨剧,该案中的主角胡斌,家境富裕, 于是拜金主义严重,认为撞人致人死亡不过是赔钱的事情而已。是社会上这种钱与 权的把戏助长了他的这种心理,同时也让他的社会责任感荡然无存。

观以上两则事例,社会环境确实可以影响一个人社会责任感的羊肠。倘若这个 社会中可以少一些权钱交易,少一些仅凭钱就可以洗脱罪名的事情,那么那些靠权 钱仗势欺人的人也不会如此嚣张。在权与钱的社会中成长的人也会多一份对他人和 社会负责的态度。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在当代的中国,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出现在他们身上的问题开 始增多作为“他们”中的一样,我,也是一名刚步入大学的大学生,从上述被人们 广泛关注的事件中看,我也开始为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前途担忧 起来。如今的我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于父辈,我们自小生活在衣 食无忧的家庭环境里,无需面对精神和物质都极度匮乏的生存困境,我们享受着父 母对独生子女所有的宠爱和呵护。而这样的家庭环境很容易造成我们以“自我”为 中心的心理,以至于我们很少去把关爱转向他人和社会,而这正是社会责任感缺乏 的表现。

并且,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所以更无法体会战争时期国民身上高度的社会责 任感。在经济飞速发展是时代,人们的心理发生变化,价值观念也有了明显改变, 变得中个人利益, 轻社会利益。这个社会都存在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的问题。小女孩被撞后,众人冷漠围观却无人将其送往医院,只因怕担责任。老人倒地,扶 人的好心人却被说成肇事者,以至于出现了老人摔倒无人扶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 社会风气下又如何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单方面注重成绩的培养,很少致力于学生精神世界 的教育。因此学生的个人素养在道德层面过不了关。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 然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个人的文化修养再高也无法弥补个人在思想道德修养 上的缺失。个人素养低了,又怎能在正确的引导下担当起社会责任呢?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家庭、社会和自身修养是三 个关键要素。因此还需要这三者都行动起来,只有让当代大学生养成高度的社会责 任感,我们才会勇于担当起建设祖国贡献社会的重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有更 加光明的未来!

第三篇:教学效果影响因素

管理研究方法论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讨论报告书

学 院: 题 目: 研究对象: 组 别: 资料收集: 资料整理: 指导教师:

二O一二 年 十 月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讨论报告

一.内容摘要

教学效果是学校的生命线,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许多,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水平、教学设备、班级规模等。当然教学效果的好差很大程度是同教与学环节密切相关,教与学的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是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出假设

假设教师授课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设备、班级规模、课程内容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变量定义

1.自变量:教师授课水平

教师的讲课水平是教师在讲课时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课件、语言、教学风格等传授知识并被学生认可接受的能力。也跟老师的责任心有关,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互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中介变量:学生学习兴趣

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3.因变量:教学效果

驾驭程度、学生的理解程度及运用能力。教学效果综合反映了教师对课堂信息的掌握程度、教师课堂的 4.控制变量:教学设备、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

教学设备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班级规模指的是上课的人数;座位安排前后左右安排,性别安插等情况;上课时间是上课的具体时间段及持续时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

5.调节变量: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及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那些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并且内容丰富的课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变量间的关系

在教学设备、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条件确定的情况下,教师授课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水平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随之提高,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影响,一般丰富的课程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 变量模型化

教师授课水平(IV)→ 学生学习兴趣(MV)→ 教学效果(DV)

↑ ↑ 课程内容(EMV)教学设备(CV)班级规模、座位安排 上课时间等

六.总结

授课水平较高的老师;先进的教学设备;合理的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丰富的课程内容;较高的学习兴趣,能产生更好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企业文化及其影响因素

企业文化及其影响因素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明确的价值观。是在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涵盖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准则和思想体系。

企业文化主要三个层次的主要内容: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物质文化。

一般来说,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管理哲学、道德准则、企业口号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经营规模、运作方式、治理形式、人际关系、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利益分配等;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生产或服务、工作环境或厂容厂貌、技术装备、后援服务、人力资源、福利待遇等。企业文化作为一个观念系统,要传达到企业员工、社会和公众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将企业文化特质形成一个统一概念,必须通过个性化、鲜明的视觉形象(图形、图案)表达出来,在传导给社会才会更有效率、效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企业形象系统CIS。CIS主要由三个内容构成:企业理念系统MI、企业行为系统BI、企业视觉系统VI。

很多人认为,有了企业才会形成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成功之后总结才形成的自己企业文化的模式。其实,企业文化的萌芽不自觉地植根于创办企业及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动机和观念中之中。

从企业文化的发展和经验总结分析,影响企业文化的因素众多,但至少有一下几个重要因素必须给予特别关注。

一是企业特征。企业主要属于哪个行业,哪个门类。那么该企业特征应反映在企业文化中。例如对制造业,强调“个人向上的资质”,即以人为本,自我实现,输出并实现技术、可信度、安全性、规模;对一般服务业,强调“对顾客的服务”;对传媒业、金融业强调“对社会的服务”。

二是企业家特质。实践已经证明,企业家对企业决定性作用毋容置疑。企业家特质、个人魅力、工作作风和经营哲学均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三是国内国际企业文化新潮。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均具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模式,并形成了一些流行概念。不难发现使用较多的概念有和谐、诚实、努力、敬业、信用、服务、责任、奉献、创造力、创新力、安全、满意等,不一而足。

四是追求独特模式。企业文化最忌流于形式,趋于雷同。应在大同小异的大背景下,刻意追求自身特有的、特点鲜明的企业文化。

五是长期形成。企业文化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和渗透到心灵深处,通过不断培育才能成为企业员工的共同行为规范和共同意志。

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在企业的不断倡导下,以企业全体员工集体意识为基础,达到全企业的共识和认同,最终融合为全体企业人的默契、习惯和氛围才是最高境界。有时为了企业文化的深入人心,还必须进行“洗

脑”,强化企业文化的灌输教育及企业内亚态文化的整合。加强与企业政治思想、群工工作的紧密结合。甚至于注重调动和发挥有益的非正式组织的积极性。

第五篇:影响角色游戏因素

影响幼儿角色游戏的因素

一、角色游戏中要有主题

角色游戏与其它游戏不同之处,首先就在于有主题(反映在名称上)。所谓主题,就是儿童在游戏中反映的周围人们的生活与活动中的一定动作、事件和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游戏名称。因此,主题取决于时代、地域、儿童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等。观察表明,某些角色游戏的主题无论在小、中、大班都会出现,例如:“娃娃家”、“医院”、“商店”等。主题的发展是从生活主题到生产主题,最后到社会政治事件的主题。这种顺序同儿童眼界的扩大、同儿童生活经验的增长有关。

二、角色游戏中的角色

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扮演假装的角色,而不是他自己。撇开自己,扮演角色,这要求达到一定的心理水平,即了解和认识成人的行动,能脱离成人行动进行概括,把头脑中已有的人物表象重新组合,能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扮演新形象。在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儿童常扮演他们认为重要的人物。游戏的实质在于扮演某个角色、创造新地位。如果是自己,那就不是角色游戏了。例如:幼儿扮演“妈妈”,可能是因为妈妈可以指挥家中其他成员;幼儿扮演“医生”,可能是因为喜欢医生使用的听诊器。幼儿所扮演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相比是高度概括了的,他们表现的是人物的典型言语和行为,是以幼儿自己的标准选择的。例如:“医生”只是问“病人”:“哪里不舒服?”然后就什么也不问了。拿起听诊器听一会儿,一句话:“拿药去,吃了就好了”。“病人”一走,看病就结束了。而“病人”也不会对此提出异议,拿了药心满意足地走了。在现实生活中看病的许多细节,如:问病人的具体情况、各种检查、关照病人注意事项等都被省略了。这里表现的是概括化了的人物形象及主要活动过程,这与角色游戏的象征性特点是一致的,概括化了的角色就是现实人物的象征性代表。

三、角色游戏中的动作和语言

动作和语言是角色游戏中人物的基本行为方式。无论是小班幼儿简单的角色游戏,还是大班幼儿复杂的角色游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总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班幼儿抱着一个“娃娃”摇摇拍拍,然后放下“娃娃”,拿件衣服或别的东西盖在“娃娃”身上,最简单的娃娃家游戏就完成了。或者幼儿对别人说一句:“我是妈妈”。于是,一个象征性人物就诞生了,一场角色游戏就此拉开帷幕。语言和动作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既是不可取代的,又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幼儿可以用语言来假设人物身份,假设情境,用语言规定特定的游戏情境,还可用语言来概括人物的动作,游戏的具体过程。另一方面,幼儿也可以用动作来表示人物的想法、感情,用动作完成游戏的一些情节。语言和动作成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相互作用的两种互相补充的主要方式。幼儿象征能力的发展为语言和动作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基础,随着象征能力的提高,语言和动作的概括性随之提高。

四、角色游戏中的物品

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水平的重要物质支柱。角色游戏情节的丰富、人物关系的发展也与物品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密切相关。人物间关系因物品而发生,如:“妈妈”借助“锅、碗、饭、菜”等完成角色的规定动作。物品数量的充足与否和物品使用的形式、种类如何影响着情节的发展。例如:幼儿先用积塑装插成一个小“蛋糕”,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就可以为孩子过生日了。接着又用积塑装插成“电视机”,一家人就可以看电视了。一会儿又拆了“电视机”,装插成一架“照相机”,于是,一家人又可以出去拍照了。游戏的内容随物品的变化而显得多姿多彩了。物品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物品的主要特性是象征性,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使用的物品既可以是模拟物品,也可以是替代品,其中,象征性发挥着作用。例如:娃娃家里来了“客人”,当“客人”提出要打电话时,“爸爸”拿出一个插有吸管的空饮料盒,说是最新的“手机”,当“爷爷”提出要去看病,“爸爸”找出纸棍,让爷爷拄着拐杖出门。幼儿用言语或非言语的符号来表示具体的物品,物品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替代品和符号物。

五、游戏情境

游戏情境指角色游戏进行的物质环境状况与心理气氛,它包括人和物这两大因素。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人物、物品及场所,同时还受到游戏者的影响,由不同的游戏参加者组成的游戏团体在心理氛围上也不是不同的。“娃娃家”中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气氛是愉快的。但如果“哥哥”是任性的、“妈妈”是独断的,那么气氛就可能是令人不安的。另外,角色游戏的情境还受到角色游戏主题的制约。一旦主题确定了,情境也随之确定。不过,游戏主题只规定了情境的总趋势,情境的具体细节是受游戏开展的时间、空间及游戏者个体特点的影响的。如果空间狭小,“医院”只能有门诊,没有病床,或者看病的、挂号的、打针的挤在一起,“病人”、“医生”都草草了事。结果是“医院”里嘈杂一片。这样,尽管主题确定了,但情节不能展开,人物关系也就无从发生,角色游戏就只有形式而无甚内容可谈了。可见,情境与角色游戏的其它各种成分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综上所述,对角色游戏结构的分析使我们发现影响角色游戏的因素不少,而且影响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主观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两类。主观性因素包括个体的认知、模仿、象征等心理机制的发展水平、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个体的个性、性格特征等。一个活泼开朗的幼儿去“商场”做“营业员”,她主动招呼“顾客”,热情为之服务。游戏开展得热烈而丰富。反之,一个性格内向、孤言寡语的幼儿做“营业员”,只会消极地等待“顾客”的到来,并按“顾客”的命令行事。游戏便会缺乏生气、情节贫乏。具有初级象征能力的小班幼儿是无法在大班 幼儿的“娃娃家”中扮演“妈妈”的,只能充当“弟弟”、“妹妹”的角色。影响角色游戏的客观性因素包括幼儿的年龄、性别、游戏的空间状况、时间长短、物品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等。如果游戏空间狭小,则游戏内容受到限制,且易引起混乱、争吵;如果时间仓促,则游戏情节不能充分展开,人物关系得不到体现;如果物品材料短缺或种类单一,则不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和创造,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关系表现就会受到限制。这些影响因素可能是平行地发生作用,也可能是交叉地发生作用。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正确地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恰当地控制这些因素,从而在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下载浅谈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养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养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探究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并具体探究事物本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面。总体来说,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种植养殖遗留......

    大锻件热处理影响因素浅析

    大锻件热处理影响因素浅析 张功友 摘要:浅析大锻件热处理应考虑的因素。 关键词:大锻件热处理,影响因素。 一、前言 尽管大锻件与中小型零件的热处理基本原理并无实质上的差异,......

    经济运行影响因素

    6.4.3热力系统的经济运行措施 热力系统方面影响机组运行经济性的因素,大多数是可控制、可调整的,而且 在短期就可以收效。这是它与汽轮机本体通流部分对经济性的影响不同点。 (1......

    影响学风的因素

    影响学风的因素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影响学风建设的五个关键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学生因素 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都......

    员工福利的影响因素

    (1) 企业的影响因素 1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 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是影响员工福利较为宏观的因素。不同核心文化和战略会影响到企业的福利制度,并且对福利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以......

    印刷质量影响因素

    影响印刷工艺正常进行的因素很多,如印刷设备、油墨、纸张等。其中纸张本身及使用方面的诸多因素对印刷质量的影响很大,以下我们就此问题做一分析。纸张本身的原因1.纸张的纤......

    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

    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1、兴趣 职业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类专业或工作所抱的积极态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职业可能抱积极的态度,或者抱消极的态度,或者抱无所谓的态度。 2......

    影响执行力的因素

    影响执行力的因素 目标队李涛 我认为,导致执行力不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态度问题。在执行落实中应付了事,“不作为”,“混日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