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师大文学类考研文学评论与写作
语言文学基础理论与写作
(2011)
一、名词解释(任选八题,每题5分,共40分)
1.假定性与逼真性的统一
2.文学意境
3.话语
4.叙事视角
5.艺术概括
6地域风格
7.期待视野
8.召唤结构
9.阐释循环
10.文学传播
11.世界文学
二、论述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刘熙载说“文,心学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2.举例分析罗曼·英伽登关于作品的层次论。
3.分析文学象征的审美特性。
4.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三、评论写作(不低于800字,50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据此文摘写一篇文学评论。
(2010)
一、解释题(任选8题,每题5分,共40分)
1.文学与文学研究
2.形象的假定性与逼真性
3.文学语言与文学话语
4.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
5.叙事话语
6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
7.阐释的循环
8.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
9.地域文学与地域风格
10.“世界文学”标志
二、论述题(任选4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试述“诗无达诂”根源。
2、以中国诗史、词史或小说史为例‘谈谈文学体裁演变的动因。
3、结合孔子“兴观群怨”说,谈谈文学功能的多样性。
4、以一部古典戏剧为例,谈谈喜剧的艺术特点。
5、谈谈罗曼·英伽登文学作品审美结构层次的理论内涵和理论意义。
6.清文论家刘熙载《游艺约言》“文,心学也,心当有余于文,不可使文有余于心。”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三、评论写作(两题中任选一题,600字以内,50分)
1、阅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据此文摘写一篇评论文章。
2、阅读陈敬容的诗《假如你走来》,写一篇评论文章。
假如你走来;在一个微温的夜晚,轻轻地走来,叩我寂寥的门窗;
假如你走来,不说一句话,将你战栗的肩膀,依靠白色的墙。
我将从沉思的坐椅中
静静地立起
在书页中寻出来
一朵萎去的花
插在你的衣襟上。我也将给你一个缄默,一个最深的凝望;而当你又踽踽地走去,我将哭泣——是因为幸福,不是悲伤。
(2009)
一、解释题(每题5分,共40分)
1、文学理论
2、文学主题
3、蒙太奇
4、文学的陌生化
5、创作个性
6、意识的先结构(“前理解”)
7、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
8、精英文化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勃兰克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引言》中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灵魂,是灵魂的历史。”结合实例阐述之。
2、结合实例,谈谈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3、以一部古典悲剧为例,谈谈悲剧的艺术特点。
4、文学批评的论述方法包括几个环节?结合实例阐述之。
三、评论写作(两题中任选一题,50分)
1、阅读鲁迅《死火》,写一篇评论文章,600字以内
2、阅读晏几道《临江仙》,写一篇评论文章,600字以内 附录《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2008)
专业名称 :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科目名称
文学理论与评论写作
科目代码
642
一、解释题(每题5分,共40分)
1、文学研究
2、艺术形象的假定性
3、即兴与推敲
4、比喻与象征
5、戏剧结构
6、“诗品出于人品”
7、叙述视角
8、召唤结构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过:“语言是小说的本体,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阐述之。
2、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点。
3、何谓艺术构思?结合势利谈谈艺术构思的常用方式。
4、鲁迅曾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才较为确凿。”结合鲁迅的话,谈谈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三、评论写作题(一下两题任选一题,共50分)
1、徐志摩《偶然》一诗写作1926年5月,同年5月27日刊于《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请阅读此首诗,写一篇600字的评论文章,题目自拟。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暗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2、阅读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一:“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写一篇600字的评论文章,题目自拟。
(2006)
一、解释题(每题5分,共40分)
1、文艺学
2、文学话语
3、艺术概括
4、文学大众化
5、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6、戏剧情境
7、平淡与绚烂
8、召唤结构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2、马克思认为: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为什么?试 阐述之。
3、作家的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辨证关系及对文学研究的启示。
三、小评论
1、关于文学的本质有三个不同的命题:(1)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2)文学是人学;(3)文学是心学。
你认为哪一个命题更合理?结合文学实践阐述之。
2、《尚书•尧典》曰:“诗言志”,陆机《文赋》曰“诗缘情”,请结合你对诗歌本质的理解,对上述两个命题试做分析。
(2005)
一、解释题(任选8题,每题5分,共40分)
1.文艺学
2.文学话语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4.审美意象
5.叙事的构成 6.比喻与象征
7.阐释的循环
8.艺术标准
二、简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姚鼐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为什么?结合作品阐述之。
2.结合实例谈谈艺术变形的具体方法。
3.布封的“风格即人”说与刘熙载的“诗品出于人品”说异同何在?
三、评论、论述题(非文艺学专业打第二组题目)
1、联系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文本细读”的认识。
2、结合实例谈谈艾布拉姆斯文学活动“四要素”说对文学研究的启示。
(2004)
一、解释题(每题5分,共40分)
1、文学活动
2、戏剧
3、叙事学
4陌生化
5、形象思维
6、刚健与柔婉
7、接受心境
8、美学原则(美学观点)
二、简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简述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
2、华兹华斯曾说:“诗是起源于在平静回忆中回忆起来的情感。”为什么?简述之。
3、在文学研究中是否应当把作家的日常个性与创作个性(完美个性)相区分?简述之
(2003)
一、解释题(每题5分,共50分)
1、文学理论
2、文学本体论
3、文学惯例
4、“诗品出于人品”
5、阐释的循环
6、叙述视角
7、期待视野
8、原型意象
二、简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
2、何为艺术构思,试述艺术构思的常用方式。
3、以一部现代小说为例,说明长篇小说的主要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勃兰克斯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此语有无道理?联系文学的审美特征和中国文学史实际说明之。
2、联系当代文学研究方向,谈谈文学批判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2002)
一、解释题(每题5分,共40分)
1、人本主义文论
2、艺术发展与艺术构思
3、“诗家雨”
4、大众文学
5、事件与情节
6、简约与繁丰
7、理解的历史性
8、文学心理与文学批判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法国文艺学家丹纳认为:“如果一部文学作平内容丰富,别且人们知道如何取理解它,那么我们在这作平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种民族心理。”为什么?结合实例说明之。
2、从文学(语言的艺术)审美特征出发,试述文学在影视时代(或曰“电子传媒时代”)的命运。
3、意大利文论家桑克梯斯说:“在《神曲》里,正像在一切艺术作品里,作者意图中的世界和作者现实出来的世界或者说作者的愿望和作者的实践,是有区分的。”为什么?联系创作实例说明之。
4、加拿大文论家弗来曾说道:“有人说波麦(法国作家)的书好比是野餐,作者带来文字,读者则自带来意义。这句话或许意在讽刺波麦,其实一切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恰好是这种情形。”此话有无道理?阐述之。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掌握文学理论对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何作用?结合实例谈谈你的认识。
2、清代思想家叶燮《百家唐诗序》有云:“古今者,运会之迁流也。有世运,有文运,世运有治乱,文运有盛衰,二者各自为迁流。”结合中国文学史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二篇:文学评论写作
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
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下面请看实例--
题目: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评内容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黄亨灿)
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评艺术特色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赵斯仪)
例文三:
想哭不一定有泪
--评《乡愁》中的借代---评写作手法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游舫)
总评:
这三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评论考试模式
开头:
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
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发出感慨.评论:重在发表评论者的观点,有时竟把原文只作为引证评论者观点的材料,旁征博引、深入广泛挖掘。好的评论、权威人士的评论对原作的文学地位和社会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以算作学术论文的。
二、文学评论的特点
1.科学性
对真理的揭示、对事物内在规律本质特征的阐发有科学性,即懂行识货,有明察秋毫的眼力,对原作准确分析、评价,实事求是,不溢美,不隐恶,语言准确、严谨。
2.逻辑性
思维合乎规律,表述有条有理,从内容到结构布局都应有一定的逻辑层次,讲究一定的章法,不要“一锅煮”,车轱辘话说一大堆。
3.艺术性
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可以视听、触摸的形象,使文学评论做到文理结合,而不是干巴巴的空泛说教,同时对评论对象充满感情,做到情理结合,有感染力,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格。
4.针对性
针对具体的作家作品,明确“评什么、为什么评、怎么去评”等问题,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豆腐一碗,一碗豆腐,不知所云。
5.社会性
文学评论往往与评论者所处的时代、所持的评论标准极其社会要求和文学自身发展的状况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作家、作品放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读者手里会有不同的评价。
6.指导性
文学评论对社会现实、对文学本身和对广大读者的理解和认识等有指导意义,这实际上决定着文学评论的价值意义。
三、文学评论的写法
1.具备以下条件
① 有严谨的治学态度;② 有相应的生活阅历;③ 有较高的理论造诣;④ 有一定的文 有过硬的文字功夫;⑥ 有激情,即感受生活、感受作品的能力。
学修养;⑤
2.做好以下准备
① 认真研读原作;② 了解作家的生平;③ 研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④⑤⑥ 调查群众反映,搜集丰裕的参考资料; 做好大量的摘录卡片;阅读已有的评论文章;⑦ 确定评论对象和主攻方向;⑧ 列好提纲。
3.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 评论作品的思想性
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总倾向是否进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审美要求,是否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特色、揭示了社会规律。
② 评论作品的艺术性
a.艺术形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活动等个性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分析人物活动的历史环境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自身的成长历史是否前后矛盾、是否合情合理;透过人物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投影。
b.艺术形式:包括对作品中故事情节的设置、线索的安排、细节的描写、语言的运用(人物语言和作者的叙述语言)、作者即作品的风格、作者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③ 评论作者和作品的贡献及地位
可以采用比较、联系、考证等方法,对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作者同一时期的同类作品、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同类作品等做出中肯的评价,确定作者与作品在文学领域或社会方面的贡献及地位。
4.掌握以下方法
① 复述议论
围绕所要论述的问题,选择引用有关的原文,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② 概括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概括出来,给读者以明晰的总印象,然后再对作品本身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加以剖析,说明比较,使读者对作品本身有透彻的了解,从而相信评论者的观点,并非无源之水。
③ 联系比较
联系作者本人不同时期的作品特色,或同一时期其他作者同类型的作品,或显示生活中的事实等进行分析比较,突出其个性,肯定其优劣,发掘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④ 情理兼备
理,指评论者通过理智的分析,在评论中表现出来的逻辑力量;情,指评论者把自己的爱憎感情渗透进评论过程中,使评论有内在的情感力量,能够感染读者,达到评论效果。
5.选择恰当体式
根据评论对象的文体特色,尽量选择和谐统一得体的评论体式。如:① 论文式;② 随 书信式;④ 对话式;⑤ 序跋式;⑥ 评点式;⑦ 考证式;⑧ 诗体式;⑨ 与原著融笔式;③为一体式等。
第三篇:2015厦门大学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写作考研复习精编
《2015厦门大学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写作考研复习精编》
《复习精编》是由思睿官方针对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厦门大学专业课考试科目而推出的系列辅导用书。本精编根据:资料来源 思睿厦大考研网
五位一体,多管齐下,思睿老师与专业课权威老师强强联合共同编写的、针对2015年考研的精品 专业课辅导材料。
一、思睿考研寄语
1、成功,除了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良好心态,还需要坚持和毅力。
2、不忘最初梦想,不弃任何努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二、适用专业与科目
1、适用专业:
中文系: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台湾研究院:中国现当代文学
2、适用科目:
802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写作
三、内容简介与价值(1)考前必知:学校简介、学院概况、专业介绍、师资力量、就业情况、历年报录统计、学费与奖学金、住宿情况、其他常见问题。
(2)考试分析:考题难度分析、考试题型解析、考点章节分布、最新试题分析、考试展望等;复习之初即可对专业课有深度把握和宏观了解。
(3)复习提示:揭示各章节复习要点、总结各章节常见考查题型、提示各章节复习重难点与方法。(4)知识框架图:构建章节主要考点框架、梳理全章主体内容与结构,可达到高屋建瓴和提纲挈领的作用。
(5)核心考点解析:去繁取精、高度浓缩初试参考书目各章节核心考点要点并进行详细展开解析、以星级多寡标注知识点重次要程度便于高效复习。强化冲刺阶段可直接脱离教材而仅使用核心考点解析进行理解和背记,复习效率和效果将比直接复习教材高达5-10倍。该内容相当于笔记,但比笔记更权威、更系统、更全面、重难点也更分明。
(6)习题精选与答案详解:演练适当数量典型习题,能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考点内容,是核心考点解析的必要补充。历年很多真题皆出自这些习题或是习题的变形。
(7)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反复研究往年真题,能洞悉考试出题难度和题型;了解常考章节与重次要章节,能有效指明复习方向,并且往年真题也常常反复再考。该内容包含2007-2013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每一个题目不但包括详细答案解析,而且对考查重点进行了分析说明。
(8)备考方略:详细阐述考研各科目高分复习策略、推荐最有价值备考教辅和辅导班、汇总考生常用必备考研网站。
第四篇:浙江大学历年文学评论与写作试题
2003年浙江大学文学评论与写作试题
各考生就自己报考方向选择下列题材写一篇评论。(150分)
一。杜甫《登高》
2004年浙江大学文学评论与写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分析评论此词的意境构成和风格特征。(60分)
2.论述此词与苏轼词体革新理论的关系和其在词史发展上的重要作用。(90分
3.请问 明初“道统”文学的代表人物是谁? 吴江派 以文运事,因文生事如何解释?“气盛则言之长短或气之高下皆宜”(此话出于何人之嘴?)这一提法的意义。2005浙江大学文学评论试题
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评论杜甫的秉性和其诗歌艺术特色。2006年文学评论及写作试题
元稹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两段:
1、唐兴官学大振„„„„„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2、时山东人李白„„余观其(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杜甫字)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选自《旧唐书》元稹的杜甫墓志铭,省略部分记不清了。(1)加标点;
(2)用现代汉语解读
(3)结合杜甫诗歌创作,对这段文学史加以评述;
(4)以这段文字为基础,谈谈对“李杜优劣论”的看法.2007年文学评论与写作(150分)
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一“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完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一)“心画心声”是什么意思?
(二)此诗后两句用到什么典故?(潘岳和石崇争相谄事当权的贾谧,以至望见贾谧的车马扬起的尘土就望尘而拜。)
(三)翻译全诗并说明作者在诗中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学现象。
(四)结合上述问题写一篇评论文章,1500字左右。2008年文学评论写作
阅读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选段,答题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于羑里,演《周易》;孔子„„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1、将上述文字译为白话文(20分)
2、谈谈这一段论述揭示了怎样的文学现象和规律。(30分)
3、请写一篇评论,结合文学现象、作家文本或前人相关理论,阐述你的见解。题目自拟(100分)
2009年文学评论与写作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并按要求写作 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谈谈你的理解(《批评史》下472)2010年文学评论与写作
一、“屈、庄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这是后人对李太白的一段评论。(《批评史》下 407)
1、指出具体出处,并演绎其论之大意。(15分)
2、试述李白诗风。(55分)
3、谈谈你由此评述引发的思考。(20分)
二、请结合《牡丹亭》,谈谈汤显祖的创作主张和艺术成就。
赏析评论
1、李白《行路难》艺术特色及典故147
2、《琵琶行》《长恨歌》的艺术成就133
二、《长恨歌》与《琵琶行》
贞元、元和之际,伴随着传奇小说的蓬勃发展,诗坛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故事性、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如元稹的《琵琶歌》、《连昌宫词》,李绅的《悲善才》,刘禹锡的《泰娘歌》等等。被白居易归入“感伤”类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乃是这些作品中最优秀的两篇。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但也受到佛教变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谕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慨力。
诗的开篇部分写玄宗好色废政,杨妃恃宠而娇,终至引发安史之乱。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诗题“长恨”的因由,其中或许包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图,但作者并没将这一意图贯彻下去。自“黄埃散漫风萧索”、玄宗逃蜀、杨妃身亡始,诗情即为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所笼罩,周详的叙事一变而为宛曲的抒情,极力铺写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的种种感触,并借四季景物的变换和孤寂的环境衬托他苍凉伤感的情怀: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这段描写,回环往复,层层渲染,真切而不粘着,流利而又隽永,几乎字字珠玑。诗的最后一段,笔锋再转,写临邛道士鸿都客为玄宗上天入地寻觅杨妃,而杨妃竟在缥缈迷离的仙境出现──“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以极省净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勾勒出杨妃的天生丽质和风采神韵;与诗开篇部分 “回眸一笑百媚生”、“侍儿扶起娇无力”的形象比,这里的杨妃已脱尽撩人性怀的世俗情味,而成为一个净化了的理想女神了。作者写她超凡脱俗的美,更赋予她忠于爱情的至善品性:既托道士将当年的定情物带给玄宗,又重申盟誓: “但令人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然而,“比翼鸟”、“连理枝”的愿望虽然美好,此生却已难以实现,那么剩下来的,只有永难消解的“长恨”了。所以作者最后怀着对美人不幸的深切同情,对美的毁灭的沉重感伤,点出全诗的主题: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宋诗醇》谓:“结处点清‘长恨’,为一诗结穴,戛然而止,全势已足,更不必另作收束。”在这点题之笔里,刻骨的相思变成了不绝的长恨,特殊的事件获得了广泛的意义,李、杨的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受到心灵的震撼。诗以“长恨”命题的意义,诗在艺术上的巨大魅力,似乎正在于此。也正是由于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唐以后,写李、杨事件的诗极多,唯此诗被反复敷演为小说、戏剧,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清代洪升的《长生殿》,都是其中著名之作。
《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江州贬所。与《长恨歌》有所不同的是,这首诗由历史题材转到了现实题材,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就来得特别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就来得特别的哀婉、苍凉。诚如《唐宋诗醇》所谓:“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在表现手法上,《琵琶行》除了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和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写来烘托人物感情外,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展示其性格、心理。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都十分贴切地表现了弹奏者既因羞涩又因难言之痛而不愿见人的情态;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以逐层递进的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进入角色、开始回味往事时的神情和心绪,非常形象、逼真。至于其中对琵琶乐声的一段描写,更是精彩之至,诗人连续使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花下莺鸣、冰下流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把乐声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再到突然激扬的过程极形象地摹写出来,而随着乐声的抑扬起伏,弹奏者动荡变化的感情也溢出行墨之外。在这里,白居易既写乐声和弹奏技艺,又写音乐旋律中所包蕴的心理内涵,而且将这三者融汇在一起,构成整个演奏过程声情变化的完美表现,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而且比起同时代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名作来,也以其描写的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和情感的潜流暗转、突放突收而独具特色。在曲子接近终结时,作者这样写道: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在一声“裂帛”般的音响之后,一切都归于静寂,唯有秋月映照江心。置身斯时斯境,同怀天涯沦落之感的作者与弹者心境如何,不难想见;而由此刹那间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己。
当然,《长恨歌》和《琵琶行》在艺术表现上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如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在运用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上也独占胜场。所有这些,使得这两篇作品在意境的深远、声情的浏亮、色彩的鲜明、内容的丰富上都远过前人,以至于诗成不久即被人广为传诵,连唐宣宗李忱也写诗称赏:“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
赏析评论
1、李白《行路难》艺术特色及典故147
2、《琵琶行》《长恨歌》的艺术成就133
3、王维《送秘书晁监归日本国序》中的典故126
4、李商隐《安定城楼》、《锦瑟》典故140
5、分析杜甫《登高》162
6、评析张籍《节妇吟》164
7、你最喜欢唐诗、宋词中的哪些作家作品,阐述理由210
1、默写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并分析其内涵223
2、欣赏秦观《鹊桥仙》223
3、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224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25(1)分析评价词的意境构成和风格特征
(2)论述此词与苏词词体革新理论的关系和其在词史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5、诗词鉴赏纳兰性德《长相思》词319
第五篇: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文学评论的写作
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文学评论的写作
鲍
涵
人们要想增强自己的文学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我认为,就必须多多鉴赏文学经典作品、多看多写文学评论文章,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文学评论的写作上多下功夫。这是我几十年读书写作和教学实践的经历和体验。大家要我谈谈这个经验体会,并且命题让我作文。那么,我就不揣冒昧,在这里讲讲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文学评论的写作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1,什么是文学作品?能否为读者提供一套文学经典作品的篇目?
2,怎样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要着眼于哪些方面?
3,何谓文学评论?文学评论的种类、特点有哪些? 4,文学评论的内容要点是什么、结构成分有哪些? 5,文学评论的写作步骤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 6,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是什么、写作技巧有哪些?
7,以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为例,说说初学者如何阅读文学作品,又如何选择角度进行文学评论的写作。
8,文学评论选录。为加深习作者对文学评论的印象与认识,选录几篇文学评论供研析、仿作。
一· 什么是文学作品?能否为读者开列一套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篇目? 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称之为文学作品。历史上,文学作品分类碎杂,不去说它。“五四”以后,学者们将其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门类。本人认为,这种分法比较对路。现代社会产生了电影、电视,其文字表现形式即是影视剧本,从此,影视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诞生了,并发展成为当今一种颇具强势的文学艺术种类,就其文学样式和特征而言,可以将其归为戏剧一类。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无计其数,其中能被称作经典的毕竟有限。因为,所谓经典,“是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辞海》第1164页)这是关于经典概念的比较权威的定义。但什么是“最重要”,又怎样才算是“有指导作用”?定义中的诠释未免说得又太抽象、太笼统,谁能把握得了?!事实上,衡量经典作品的标准古今中外从未统一,也无法统一。所以,作品是否经典,只能相对而言。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目前,凡被选作大中小学课文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典作品;或者说,历来被文学史、专著类书籍选为代表作的作品,都是经典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据此不确定的潜规则,自我认定和选读作品,不必要求他人给予指定或者提供篇目;换句话说,这里,我不能、也无法、更没有必要为读者指定或者提供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篇目。
二·怎样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要着眼于哪些方面?
阅读文学作品跟阅读一般文章有些不一样。这里,先说一说一般文章的阅读方法。我曾写过一篇东西,就一般文章的阅读方法,谈了谈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做 法,即所谓“文章精读法”。这个精读法有“三到”、“六问”,不妨展开来讲一讲。
关
于
一
般
文
章的精
读
所谓“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要“三到”,是鲁迅先生的主张和经验之谈。鲁迅先生指出,“心到”就是读书时,心无旁骛,注意力集中,意识到此刻自己在干什么,实实在在地做到全身心投入;“眼到”好理解,就是眼睛要盯在书面上某个特定的地方,即当下要读的词句;“口到”就是要么朗读,要么默读,值得注意的是,默读只是不像朗读那样读出词句的发音,但读的过程却不能省略,即虽不发出词句读音的声响,却要在嘴上做出相应的动作,在脑子里留下词句的意念和涵蕴。我理解,这种无声的读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默读”、“心读”。由此看来,“三到”的关键是“心到”,心不在焉,则眼看不到,心眼不到,何有“口到”?三者都不到,岂有“精读”哉?!
所谓“六问”,讲的是阅读文章要着眼于文章的六个构成要素,阅读时要分别对其进行质疑,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六问”是精读的实质性步骤,具体作法要在通读的基础上进行。就一篇文章而论,精读的步骤大体如下:
一问主题是什么? 一篇文章通读之后,读者首先要搞明白的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为的是什么目的,想表达什么观点,想阐明什么道理,想抒发什么情感?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纠结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题。大文章家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为提其要,撰言者必鈎其玄。”这两句话所强调的都是写文章必有用意,用意在于“提要”、“鈎玄”,这“要”和“玄”指的就是所谓文章的主题。应该说,凡像样的文章都有主题,没有主题的书面文字不叫文章,叫废纸。跟人一样,人都有灵魂,没有灵魂的躯体不叫人,叫动物,或者植物人。当代人文理论家周国平先生说,人身上有三种东西是最宝贵的,是人的价值的体现:一个是生命,一个是头脑,一个是灵魂,其中灵魂最重要。读书、看文章,我以为,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它的如同人的灵魂一样重要的主题;文章读了之后,还搞不清楚主题是什么,就谈不上读懂了文章。而主题是隐含在全篇当中、体现在词句之上的,有的明显实在,读者一看便知;有的隐晦曲折,读者不易找到,不认真研究,不“拨皮”、“抽筋”,很难把握文章的实质、内核、精髓即主题。正因为这样,才需要读者一读再读,反复多遍,仔细推敲,认真研究。对于经典性的文章,我们的精读尤其应该如此。这在后面还将说到。
二问材料有哪些?
文章是由材料构成的,好比人体是由皮毛、血肉、骨骼这些物质构成的一样。构成文章的材料不是人、事、景、物,就是情、理,此外再无别的东西;前者,写进文章里的人、事、景、物比较具体实在,后者情、理之类,比较抽象朦胧;前者属于物质材料,后者属于精神材料;前者是事实材料,后者是理论材料。精读文章,就必须找出这些构成文章的材料来。而这是比较容易找到的。当然,找出这些材料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把握文章的体裁。以写人、记事、描景、绘物为主的文章是记叙性文章;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文章是抒情性文章;以议论道理为主的文章是议论性文章。搞清了文章的体裁,就掌握了文章的属性,如同把握了人的性别特征。这是读书、看文章的又一个要着。
三问结构怎么样? 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框架、组合,包括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度、照应,好比人体的大脑、四肢、躯干及其内在的各个成分,例如胸腔、腹腔即躯干部位包裹着的肠子、肚子、心、肝、肺,还 有各个部位、各种成分之间的衔接与粘连,亦即关节和韧带,等等。好的读者应该是文章的“外科医生”,对于文章各个部位的构成及其衔接,应当了如指掌,十分清楚,就像外科医生熟悉人体各部位的构成和组合一样。我们读书、看文章,除了要了解文章的主题、材料,当然也应了解它的框架组合及结构样式,读到哪儿,就明了到哪儿。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弄通了文章。
四问语言属哪类?
这里所说的语言就是文章的词句。文章是由一个一个词语、一个一个句子构成的。构成文章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好比构成人体的最小的物质单位细胞,而后是其叠加形式的词组、短语、单句、复句。关于语言问题,我想多说几句。语言有两类: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文章语言当然是书面语言,它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而成的。它集中、荟萃了人们口头语言中的优质、精华,剔除了口头语言中的杂质、糟粕,是写作文章、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文章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准确,是指语言能确切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显露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鲜明,是指语言要以明确的意思把事物的性质、情状或道理的逻辑、元素明朗而突出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生动,是指语言的运用要灵活、动人,富有形象性、可读性。此外,文章语言还可能具有含蓄凝练、新鲜多样等特点,有的还具有音乐性。我们读某本书、看某篇文章,尤其要在其语言上多下功夫,多作研究;看它在语言运用上具备哪些类型和特长,是否存在什么问题或不足,甚至要查一查有无“病变”和“癌细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硬看”和“精读”。
五问风格又如何? 要读懂文章,还必须研究它风格上的样式和特征,即在写作上所秉持的作风和习惯。文章的风格,简称“文风”,首先是文字技巧问题。譬如“简洁”跟驾驭文字的能力有关,“准确”有赖于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并加以辨析和恰当选用。其次是思想、作风问题。作者的思想方法和写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文章或是感情真挚、朴素中肯、深入浅出、尖锐泼辣,或是装腔作势、鼓弄玄虚、晦涩难懂、满纸陈言。我们当然喜欢前一类风格,讨厌后一种味道。一篇文章的格调如何,在精读中有必要弄明白,也比较容易搞清楚。应该说,文风问题比较复杂,不是这么三言两语就可以讲清楚的,出于时间考虑,这里简单提及。
六问题文怎相应? 要做到精读,还有必要搞明白文章的题目与文章的关系。而研究文章题目与文章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研究文章的标题与其主题的关系。人们在阅读某篇文章的时候,最先接触到的是这篇文章的标题,而后才是它的内容和主题。我们知道,标题好比文章的眼睛,主题则是文章的灵魂。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要反映出主题的神韵。我们还知道,标题与主题之间有四种关系:一是标题直接点明主题,二是标题间接表现主题,三是标题与主题为问答关系,四是标题折射主题,即标题曲折地表现主题。阅读时,应当搞清楚所阅读的文章其标题与主题是何种关系,这对把握该文章的全貌和神韵大有帮助。
关
于
文
学
作
品的精
读
文学作品的精读比一般文章的精读复杂,要在一般文章精读的基础上进行,即经过“三到”、“六问”以后,再从一些相关的方面着眼,作更加深入的阅读与研究。
下面,就四大门类文学作品的精读问题分别加以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作品的种类不同则体裁不同,体裁不同,其文面特征自然有所不同,阅读时着眼点和 要求也应各有所侧重。这跟阅读一般文章都要和只是着眼于那六个要素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诗歌作品的阅读鉴赏
何谓诗歌?古书有言;“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诗歌,是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的语言精练,要求以尽可能简洁的语词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且具音乐性,可以配乐吟唱;诗歌蕴含的情感丰富,诗人抒发的感情浓烈;诗歌注重艺术意象或意境的构造,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主要通过意象或意境表达出来;诗歌的种类很多,有抒情诗、叙事诗;有格律诗、自由诗;有哲理诗、田园诗、山水诗、爱情诗、讽刺诗,还有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的散文诗等。
阅读鉴赏诗歌,首先要着眼于它的语言即诗歌的词句,看其节奏、韵律如何,是否精炼、有音乐性;其次要着眼于它的意象和意境,看其意象和意境的构造与表达方式如何,艺术造诣怎样;还要看诗人情感的抒发力度,是否适度、够味,等等。这一切是诗歌的特征和表象。阅读鉴赏诗歌作品,抓住了这些特征和表象方能有效。
关于小说作品的阅读鉴赏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小说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比较细致地多方面地刻画人物,人物要求典型,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更突出:二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解决都有赖于情节的设计;三是背景和环境的描绘具体,不受时空限制。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两种:或者是第一人称,或者是第三人称,前者,叙述人出现在作品中,参与情节的发展,甚至身为主角,以“我”的视角叙述所见所闻;后者,叙述人不在作品中出现,以第三者的口吻讲故事。小说的种类很多,按不同的分类法划分,有长、中、短篇和微型小说,有武侠、推理、历史、神话、言情、科幻小说,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象征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
阅读鉴赏小说作品,要着眼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环境描绘三个方面,看其各有什么特点。特别要注重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看其是否细致、深刻、典型;也要注重它对故事情节的设计,看其是否完整、曲折、跌宕起伏、有戏剧性和可读性,等等。阅读时,要逐一加以分析研究,进而获得具体认知,方能提高小说作品的鉴赏水平。
关于戏剧作品的阅读鉴赏
戏剧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为观众表演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样式;用来规定戏剧人物、情节、场景的文学作品叫剧本(含影视剧本)。由于戏剧是由演员当场表演的艺术,因此人物性格的揭示、故事情节的交代全由人物的语言(包括唱词)和动作来完成,不能依赖叙述人的语言。同时,当众表演的性质决定了戏剧(含影视)必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就要求戏剧(剧本)中的人物、故事和场景高度集中,精心安排戏剧冲突,对话和唱词高度典型化。戏剧包括戏曲、歌剧、话剧、舞剧和电影电视剧几类,也常用来专指话剧。
阅读戏剧作品,与阅读小说作品有些相似,着眼点也主要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和故事情节的设计、铺排上。还有一个着眼点也很一致,就是时空的设计、安排,所不同的是名称、叫法不一样:小说作品中叫背景、环境,戏剧(剧本)中则称舞台、场景。阅读时也要予以注意,看其是否合理、适宜、得体。因为这是两类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都要赖以依托的时空载体,如果设计、安排得不妥当,也有损于艺术作品的质量。而这一点,在阅读鉴赏叙事性文学作品时,是不能不顾及的。关于散文作品的阅读鉴赏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大文学样式。在四大文学样式中,散文与其它三者的差别显著。散文不用韵,不分行,跟讲究韵律的诗歌不同;它不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注意人物性格发展,具有完整的情节线索;它也不像戏剧文学那样主要依靠人物对话表现主题。散文运用相对于韵文的“散行文字”叙事抒情,发表议论,故称散文。散文的结构十分灵活,无拘无束,兴之所至,无所不能行诸笔端。但就全篇来看却又是有章可循,线索虽在掩映之间,但并非散乱无序,因此有人说散文章法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散文的写作可以运用多种手法,记事画景、写人状物、议论抒情常常有机地结合,既能纵横开阖,又能精雕细镂,既能大起大落,又能婉转自然。散文的种类很多,如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寓言、童话、神话、随笔、小品、回忆录、杂文等,举凡文学创作范围内,除诗歌、小说、戏剧外,其它体裁样式大致尽列其中。
阅读散文作品,就要抓住它结构灵活、“形散神聚”的特点,注重它所运用的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从其错综复杂的“形体”中,找到并体味它的神韵,以达鉴赏之目的。
总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主要着眼于作品的体裁样式、具体内容、写作特征和表达技巧。此外,还应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思想倾向,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体味作者的爱憎情感。这一切似在作品之外,实在作品之中,均属鉴赏之列,应当一并研究。
三,何谓文学评论?文学评论的种类、特点有哪些?
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问题所作的理智的思考,重点是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文学评论的种类,因文学作品种类之多而多,主要有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戏剧评论、散文评论四大类。本人以为,现今因具强势的理由,可以把影视评论单列一种,从戏剧评论中游离出来。这样,文学评论就有了五大门类。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观念,内容和写作只要紧扣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也不同于读(观)后感。读(观)后感,顾名思义,是读(观)作 品后有所感而写成的文章,它可以是读(观)的心得,也可以是对所读(观)作品的中心意思或某一内容的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的表现形式的分析,但都仅是分析,而不加评论。
而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但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作品本身。
四,文学评论的内容要点是什么、结构成分有哪些?
(一)文学评论的内容要点:
1,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主要是分析受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义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谈谈作品的构思技巧。
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3)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4)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6)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5,鉴赏作品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位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二)文学评论有以下两层结构形式:
1,全文:总—分—总
2,段内:叙—析—议
这个内容后面将详细介绍。
(三)文学评论的结构要求:
1,选准一个评论点(思想内容;表现技巧及其作用);
2,不要求联系实际,但可以联系相关文章作比较分析。
(四)评论角度及好标题示例:
1,至情言语即无声—浅析《项脊轩志》的情感艺术
2,精巧的结构,含蓄的语言—《荷塘月色》的结构、语言技巧 3,音韵的和谐美—浅析《荷塘月色》叠字叠词的巧用
五,文学评论的写作步骤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文学评论的写作步骤是;
1, 读懂作品
凡要拿来进行评论的文学作品,动手之前,都必须进行精读,边读边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还可联系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材料,以助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阅读一般分三步走;从头至尾通读全文,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第二步,对重要部分仔细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进行分析研究,加深印象,把握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特色,初步形成评论观点;第三步,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完整的认识,以致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自己准确的判断,为写作评论打基础。
2,选准角度
精读了作品之后,评论者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验,选择自己有所研究、有所心得、把握得准确、能够评好的角度,从而确定评论的中心直至主题思想,为评论写作做准备。初学评论写作的人,一定要扬长避短,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
3,安排结构
动笔之前,要为未来的评论文章安排结构,即精心布局、细致谋篇,包括拟 定文章标题、考虑全篇框架、推敲各段大意乃至段首主句,并拟定写作提纲。文学评论以短为宜,但它也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通常采用“①总—分—②总”、“①总—分”、“分—②总”的结构模式。“①总”就是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评论总的内容概述出来;“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进行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②总”,就是结尾对评论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完成了上述三个步骤以后,就可以按照拟定的提纲,着手进行正式的评论写作了。这一切,如今都可以借助电脑来展开和完成:如在电脑上阅读文学作品,在电脑上拟写评论文章的主题、标题,在电脑上安排评论文章的结构、攲定写作提纲,唨电脑上按提纲进行草拟、修改和定稿,等等。
(二)写作评论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写成一般的思想评论。
上面说过,文学评论不同于一Ȭ的思想评论。它的对象不是焾会上人们的思想闦题,而是文学作品;评论的目的不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而是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它不是通过各种各样各个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而是通过来自文学作品本身的材料,紧扣所要阐明的观点进行分析说明。2,不能写成读(观)后感。
直接针对所读(观)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作出的文学评论也不同于读(观)后感,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读(观)后感写的是读(观)各类体裁作品后的主观感受。它可以是阅读(观赏)的心得,也可以是对所读(观)作品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的分析,但都仅是分析,而不加以评论;文学评论则是客观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3,不能面面俱到。
评论者要抓住所要评论的作品的闪光点,即作品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 地方或评论者最有感觉的地方进行评论,避免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或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打个比方,用医学上的“微创手术”进行评议较为适宜,否则,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经验告诉我们,选好角度是写好评论的关键所在。
六,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是什么、评论方式有哪些?
(一)写作要求:
1,注意评论的科学性。
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对作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2,注意见解的独创性。
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注意写法的综合性。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 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 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及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注意语言的生动性。
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二)评论方式方法借鉴:
1,社会历史评论法——从文学本质属性及社会性出,发,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论,原则是真实性为第一位。评价尺度是文学要反映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常见手段:阶级分析法、传记分析法。
2,结构主义评论法——特征是把评论对象符号化、模型化,以便了解本质规律。重点是现象之间的关系,排斥社会因素。常见手段:二元对立原理、作品结构意识探索、结构功能探究。
3,精神分析评论法——吸取心理科学(精神分析法、完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创作心理、人物心理和欣赏心理进行分析,可以说以人为对象。认为文学评论首要任务是捕捉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人物意识和作者意识。
4,比较文学评论法——一是影响比较,实证性强;二是平行比较,即同一时间而无实际联系的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文学价值和规律的评价和概括。
5,自然科学评论法——主要是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数学方法,如人物形象的性格系统、模糊数学与含蓄等。
上述五种评论方法只能有所借鉴,不可生搬硬套。
(三)评论原则:
一是从客观事实即作家作品出发;
二是把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作为主要尺度; 三是把辨证分析方法和实事求是原则结合起来; 四是判定作品价值要由整体比较来确定。
上述四项原则,评论时须要遵循,但其内容繁多,限于时间,此处点到为止,内容不作展开。
七,以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王维《山居秋暝》两诗及其评论文章为例,带领初学者进行鉴赏文学作品、写作文学评论的基础训练。
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文学评论的写作,的确是比较复杂、相当繁琐的事情,标准高、难度大,不易做好,尤其是初学者做起来更加困难。为了让初学者能够“登堂入室”,学会鉴赏与写作,执教者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指导他们进行实打实的训练。这个训练,我以为可按下面设计的内容、方法、步骤进行: 首先,执教者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如《孔雀东南飞》、《山居秋暝》)为例,对初学者进行文学作品 阅读鉴赏和评论写作的理论指导。着重强调精读作品的方式方法,让初学者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式地认识文学作品的特点特 征,初尝评论写作的要点要领。
其次,要引导初学者了解把握文学评论常见的框架结构,即“总—分—总”的三段式和“‘叙’—‘析’—‘评’”的三重奏,重点放在对作品本身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创作风格的评析上。
第三,要着力带领初学者通过具体评论文章(如《山水的画卷 与人生的感怀——王维《山居秋暝》细读》)的分析研究和模仿练习,进行文学评论的写作实践,尽力做到:读懂作品、烂熟于心,选好切口、“反复进攻”,抓住亮点、“滥炸狂轰”,少谈感受、多讲特征,坚持练习、“玩命打拼”。在这个过程中,执教者一定要手把手、实打实、狠又狠,绝不轻描淡写、心慈手软做“老好人”,尤其写作训练时,更要狠下心来、亦步亦趋,带领初学者不遗余力、摸爬滚打,严防初学者急于求成、“忽隆吞枣”地瞎闯蛮干,或敷衍塞责、“以抄代评”的懒汉作风。
第四,以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为例,要求初学者读后各自选择某个角度,“初试牛刀”,进行思考分析,并确定各自评论的切入点,留待课下拟纲起草、形成初稿。要明白地告诉初学者,可选的角度即评论的切入点多得很:情节脉络、人物塑造、细节描写、语言特色、悲剧根源、理想结果、现代设计 等等,都可以选择,都可以尝试,但不要贪多。
最后,组织初学者就训练本身展开回顾反思,上下互动、横向沟通,发表心得体会,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帮助初学者提高鉴赏能力、感受评论要领,并对初稿反复进行修改、加工,最后定稿。值得注意的是,执教者要反复强调学习评论写作不能浮躁、不存侥幸,树立信心、持之以恒,知晓:“点石成金”、没有可能,刻苦磨练、方能成功。一句话,关键是执教者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带领初学者于峰回路转处,领略到文学作品鉴赏、文学评论写作的无限风光。
八,文学评论文章举例(此处仅引标题,用时提供全文)
1,山水的画卷与人生的感怀—王维《山居秋暝》细读 2,小与大
真与美——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解读 3,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形象分析
4,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奏——评《激情燃烧的岁月》 5,剑走偏锋
情取直真——评《亮剑》
201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