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燕赵文化,特色河北
语言作为人类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以汉语为主的中华民族的语言,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文言文道白话文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文言文逐渐退色,但依然有一样古老的语言形式保存至今并且生机勃勃,那就是——成语。
成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语言表达形式,它是我国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性的词组或短语,有其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言中作为整体来使用。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成语有以下几种特点:成语大都出自书面,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属于文语性质,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改;再者,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成语伴随着汉语的发展,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着,呈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形式。
在成语的形成过程中,与邯郸这座文明古城有着不解之缘,在汉语全部万余条成语中,竟有1584条之多出自邯郸,邯郸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它的历史文化沉淀之深可想而知,而正是之深厚的如同层层页岩般的历史造就了邯郸的成语文化,这千条之多的成语大部分属于有历史典故的部分,向人们展示了这座古城曾经所发生的让人难以忘记的光辉历史,这正是“邯郸历史造就邯郸成语,邯郸成语展示邯郸历史”,多么别开生面的图景!这些以历史典故为主的成语诸如“围魏救赵”、“胡服骑射”、“完璧归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等都与历史事件有关。以典故为主的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呈现出邯郸文化底蕴的厚重。并且邯郸有许多因成语典故而得名的文物古迹,比如学步桥,回车巷,黄粱梦吕仙祠,毛遂墓等,到那里不仅能欣赏历史遗存,而且能感悟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弘扬成语这一语言文字艺术的奇葩,邯郸在市区内修建了一座“邯郸成语典故苑”,并且邀请著名书法家将一百多条成语典故书写篆刻于奇石,碑林,亭台之上,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与成语相对应的典故,不仅是一个个美妙的令人感兴趣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个能够给以人深刻教诲的人生哲理故事。在于邯郸有关的众多成语典故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那么现在先来回味一下这一美妙而富有哲理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之会舌战秦王,维护了赵国国体尊严,因此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必羞辱他。一次,两人乘车出行,车马相遇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以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为表达自身的愧疚,于是廉颇变光着上身,身负荆条前往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增。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的接受对方惩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心实意的悔改并请求别人的原谅才能获得真正的原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勇于承认错误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如今,“负荆请罪”的应用非常广泛。
当然,邯郸的成语不仅仅向世人诉说着谦让,当你走在邯郸的主街道上,你就会用你的眼睛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在街道两旁,每隔一定的距离你都可以看一个类似于广告牌的伫立在那里,当你走近你肯定会惊讶,因为你不会看到令人头疼的广告,相反,你会看到赏心悦目的名家书法所写的邯郸成语。我想,这时你一定会会心一笑,然后仔细的品读与这个成语相关的历史典故吧。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再次跟随成语的足迹回到那引人入胜的成语故事。
相传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位少年,家庭富足,衣食无忧,并且外表也是俊朗无比,可就是有一个缺点,那便是缺乏自信,经常无缘无故产生事事不如他人的想法,觉得比别人低一等,因此在那个对心理并无太大关注的时代可想而知,他见到别人做事比自己好久回刻意去模仿,但总不能做好,原因就在于他并无恒心。于是又一天,他看到以为邯郸人走姿优美,于是便又想学,因此他便瞒着父母来到了赵国都城-邯郸,到了邯郸,他感觉处处新鲜,简直令他眼花缭乱。见到孩童活蹦乱跳,他便觉得活泼,美,因此就学习孩童走路;看到妇人走路,他又觉得妇人们走路摇摆多姿,优美异常,于是便欢喜万分,有学。就这样,他不断变换学习的榜样,直至他所带的钱财将尽,可此时他不但未学会新的走姿,还把自己的走姿忘记了,因此,他只好爬着回家去了。这便是成语“邯郸学步”的故事,此处自于《庄子,秋水》。而成语“邯郸学步”则比喻生搬硬套,机械的模仿他人,其结果当然只能是不但学不到新的本领,同时还会把自己原来掌握的技巧和本领丢掉。
邯郸拥有1500条之多的成语,这些深富哲理的成语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同样也为邯郸的深入发展指明了道路。这一条条精美绝伦的成语故事为邯郸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
众多的成语对建设特色城市,打造城市品牌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邯郸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内涵之一就是有与其相关的一千多则成语典故,因而才被誉为“成语典故之乡”。并且在200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称号授予邯郸,邯郸在新世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其次富有哲理的成语对塑造城市精神,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众的历史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些成语典故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比如“胡服骑射”成为邯郸市的城市精神,鼓励人们改革进取;“将相和”歌颂了国事为重,顾全大局的高风亮节,“负荆请罪”肯定了有错必改,勇于自责的精神等等,这一切都在昭示着邯郸作为历史古城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4年以来,有关部门尝试着把成语故事改编成剧本,用平调落子演绎出来,目前已经将“胡服骑射”“邯郸学步”“黄粱一梦”“负荆请罪”“奉公守法”“河伯娶妻”6个成语改编成剧本。平调落子作为河北省的稀有剧种,也是邯郸市独有的地方剧种,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语典故和地方剧种结合起来是邯郸市的一个新尝试,它既能使成语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同时也能让平调落子重新焕发生机。同时,依托邯郸成语典故这一特色,与河北深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划了100集的《邯郸成语典故动漫》,与广州欧划动漫(英国)有限公司合作的大型3D电影《女娲补天》剧本正在创作中。并且邯郸将与香港文汇报携手一起建设中华成语文化产业园,我想这一切都将是邯郸不断发展,不断在新世纪里战线它的魅力!
除此之外,为了弘扬邯郸的成语文化,邯郸于1996年建成了位于邯郸市插箭岭公园内,占地6.8万平方米的成语典故苑。可以说,它的建造必将对邯郸的文化的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邯郸成语典故苑建成后的几年里,在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加强和完善基地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周边环境,使成语典故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每年的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和春节,都组织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和群众到成语典故苑参观。几年来,先后接待了市内外的参观者约10万多人次,邯郸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成语典故苑的景观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为了充分利用邯郸成语资源,2011年——邯郸建城3100年之际,对邯郸城区的所有街道名称进行成语化改造,如把“中华大街”改名为“胡服骑射大街”,“人民路”改名为“完璧归赵路”,“邯山街”改名为“邯郸学步街”等。一举把邯郸塑造成名扬中国和世界、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成语之城”;迅速提升邯郸在中国和世界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极大增强邯郸人民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自信心;纲举目张地发展邯郸的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文化创意经济。
邯郸——这座与成语相伴而存的城市,与它所拥有的深厚文化一起,必将让世人牢记于心!
第二篇:留住燕赵文化记忆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基因”、精神栖息的家园。它们彰显民族特色,传递地域风情,负载文化记忆,被誉为“活着的宝藏”。我省是非遗资源大省,已挖掘整理非遗项目10010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3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6名,总数居全国前列。面对如此丰厚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如何有效保护使其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如何在传承中寻求创新发展?如何深入挖掘这座宝藏,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精神支撑?省两会代表委员们畅所欲言,纷纷献策。
保护:创新保护模式,探索“活水养鱼”
“13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每一项都是河北独有的文化记忆,它们像一块块特色标识,展现燕赵风韵,彰显河北特色。如何探索非遗保护的新途径、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成为全省文化工作者面对的新课题。”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厅艺术处调研员贾占生提出,生产性保护和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可以说探索“活水养鱼”的新模式。
生产性保护,即在生产实践中使非遗的工艺流程、核心技艺等得以有效保护、传承。“生产性保护方式,是新探索出的符合部分非遗特点和规律的一种保护手段。”贾占生介绍说,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这一方式对保护具有生产性质及特点的非遗项目,具有积极的作用。如衡水内画、蔚县剪纸、曲阳石雕、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定瓷烧制技艺、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等项目已经走上了生产性保护的路子,通过积极开拓市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并有效带动了非遗项目本身的保护,实现了“活水养鱼”的良好状态。
去年,衡水习三内画公司和曲阳宏州石业公司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保护示范基地”。省人大代表、衡水内画省级非遗传承人王自勇介绍,衡水内画通过生产性保护初步形成了地方特色产业,从业人员达5万人,年产值超1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达95%以上,成为衡水市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但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是适用生产性保护模式。在非遗划分的十大门类中,适用于生产性保护的主要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部分传统美术。而那些缺乏物质载体的非遗项目,则离不开它所依托文化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活水养鱼”的另一种模式———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据介绍,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实施整体性保护的有效方式。目前,我省已公布井陉县太行民俗、永年广府古城及临洺关、安新白洋淀、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蔚县蔚州古城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省政协委员、保定芦苇画省级非遗传承人杨丙军说,“安新白洋淀是国家5A景区、天然湿地,又被列入首批河北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和谐共处,近似于原生态保护。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圈头村音乐会、安新芦苇画等都是实验区内‘生长’的非遗项目。如果把当地非遗项目打包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人们来白洋淀旅游,能看到当地的非遗展示及其生存状态,无疑会提升白洋淀的文化品位,也会扩大当地非遗项目的影响力,一举两得,实现双赢。”
但是,非遗生产性保护和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推行过程中也要杜绝非遗项目过度开发和过度工业化、机械化的现象。
贾占生建议,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对非遗的利用须经过科学论证,防止因过度开发而对其整体性造成损害。对保护实验区内出现的破坏人文生态环境或致使非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要问责或做出相应的处罚。“手工艺项目制作工艺一旦完全机械化,被现代工艺取代,就会断送非遗项目的生命,也就丧失了其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王自勇提出,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不能等同于商品开发,不能陷入制作数量规模化、生产方式工业化、艺术品位雷同化、手工技艺科技化的泥潭,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要保持非遗项目手工制作方式和手工技艺的底限。传承:以人为本,打通“血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的载体是一个个鲜活的人,除了非遗项目传承人外,后备人才也是非遗传承的直接“造血细胞”。另外,普通大众也发挥着“血库”供应的重要作用。“非遗传承每一环节都离不开人,所以必须以人为本。”省政协委员、保定市文联主席刘素娥说,“以人为本”才能为非遗打通“血脉”,“血脉”通了,才能健康发展。
“几年前,我去考察定兴贤寓调发展状况,发现几位会唱的艺人都已年近七旬,而当地年轻人对它不感兴趣,也没人愿意学。”刘素娥介绍说,据了解,我省非遗项目传承人年事偏高、后继乏人的现象很普遍,人亡歌息、人亡艺息的危险时有发生。保护非遗项目传承人,成为打通非遗“血脉”的重要环节。
刘素娥建议,除用最大力度、最快速度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保证其教授徒弟外,还要定期组织专家调研,监督其传承状况,整合传承队伍,建立传承人退出机制,建立一支负责任、尽义务的非遗传承队伍。
去年,文化部宣布撤销6个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不力的单位,对2个履责不力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提出批评与限期整改。王自勇认为,国家对非遗保护不力的单位亮“红牌”,是酝酿非遗项目传承人退出机制的信号。如果非遗项目传承人履责不力,会取消其资格,这就好像在传承人的头顶悬上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督促其时刻恪守传承责任。
杨丙军是传统白洋淀苇编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也是中央美院的高材生,从美术专业转而从事非遗项目,扎实深厚的美术功底给古老的苇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他在苇编技艺的基础上,开创了省级非遗项目安新芦苇画的独特技艺。无独有偶,蔚县多层剪纸技艺的创始人李闽,也是专业美术人才,他的专业技术和艺术造诣也把传统蔚县剪纸技艺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目前,大多数非遗传承人是老艺人,年纪大,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现代创意和创新意识跟不上。这要求后备人才不仅要跟上,而且要培育高端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但目前这种人才处于缺失状态。”王自勇表示,对于衡水内画来说,后备人才虽然不缺,但高端人才仍然稀缺。他建议,在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内画等非遗项目真正走进大学课堂,选拔和培养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较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评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袁淑梅提出,由于我省艺术院校没有设立评剧专业,评剧人才缺失是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去年创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传承基地,已经招收了一批学员,效果非常好,今年将面向社会继续招生,这让我们看到了评剧发展的希望。”
与其他非遗项目相比,普通大众是书法传承的主要力量。“我国汉字流传最为广泛,只要会写汉字,都有可能成为中国书法潜在的传承人,在后备人才的基数上得天独厚,要提倡在中小学推广普及书法课。”省政协委员、省书协副主席陈茂才在省两会期间,还抽空到一家小学给农民工子女义务授课,传授书法知识。他认为,非遗保护大众的“血库”供应作用不可小觑。大力推进非遗项目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的活动,无疑会提高大众对非遗的关注度和普及率。但是,如何培养高端书法人才也是一大难题。他建议,建立集研究、展览、交流于一体的河北省书法院,通过正规组织搭建平台,把全省近四万的各级书协会员汇聚起来,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专业书法人才。创新:创出“新风味”,坚守“不变味”
“保定人总说‘老调不老’,其实我承认好久没有听到老调新曲了。据我所知,曾经鼎盛一时的定兴贤寓调也早已‘笑渐不闻声渐悄’。”刘素娥谈到一些曾经耳熟能详的非遗项目渐行渐远,感慨不已。“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非遗项目才能传承下去。”袁淑梅说,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始终秉承创新宗旨,提倡“老戏新唱”,不断创新剧目内容,运用现代理念,加入时尚元素,在舞美、灯光、服装等方面进行包装,使之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扩大评剧艺术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
去年,网上比基尼京剧和裸体京剧事件沸沸扬扬,被指责是打着创新旗号“糟蹋传统”。如何让非遗既有“原汁原味”,又能创出“新风味”,还要坚守“不变味”?省政协委员、石家庄文联主席周喜俊认为,非遗创新不能脱离原有艺术形式,要坚持继往开来,不断探索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传播形式创新。
几年前,周喜俊曾创作了一部石家庄丝弦剧本《孔雀岭》,贴近现实探讨未成年人教育问题,赋予老戏新意,深受大众喜爱。后改编成河北梆子在央视多次播出,扩大了受众群体,使更多人因为这台戏喜爱上了石家庄丝弦和河北梆子这两个古老剧种。赵本山对“东北二人转”进行改良后,使之从民间街头登上刘老根大舞台,走向全国各地,深受观众喜爱,使二人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王自勇认为,我们要学习借鉴二人转传承的经验,寻找和把握好非遗创新的“度”。
这个“度”就是“继往开来”,在传承与发展之间找到契合点。王自勇说,他父亲王习三在内画中开创性引进了西方油画的艺术元素,开创了冀派内画,丰富了内画技法和题材。“如今,衡水内画更是大力倡导创新之风,在题材、品种、营销模式上不断创新,相继开发出内画香水瓶、笔筒、项链、屏风、茶具等一系列实用型新产品。我们还与宫廷金鱼、侯店毛笔、衡水老白干等三项非遗项目联合生产特色礼品套装,合力拓展新市场。”
人们看韩剧时经常看到一些展现韩国非遗项目的镜头,比如,泡菜制作工艺等等。“我们可以向韩剧学习,在影视作品中植入非遗保护的公益‘软广告’,让非遗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生活里。”周喜俊介绍说,由她担任编剧的电视剧《当家的男人》中,就将藁城宫灯设置为串联情节的一条线索,宣传非遗保护。另外,她正在创作的长篇电视剧本《我的幸福谁当家》也打算融入蔚县剪纸、安新芦苇画、定州缂丝等非遗元素。这也是创新非遗传播形式的一种途径。
周喜俊还建议,除了借助舞台演出和展览交流等传统手段外,还要积极利用网络、手机数据终端等新媒介创新非遗传播途径,让古老燕赵技艺利用现代科技走进当代人的生活里。
第三篇:燕赵之星
燕赵之星
“燕赵之星”广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赵之星”)是国内广告业连锁经营的第一品牌,核心业务涉及广告项目制作、广告业务推广、广告品牌包装、广告媒体宣传、广告工程装饰、广告设计等。
“燕赵之星”成立于2003年9月,经过整整十年的行业摸索,不断开拓创新,已经成为中国最专业的广告项目服务商,目前拥有研发创作中心、运营中心、行政中心、招商中心、售后中心等五大中心体系。公司直营十年中,始终秉承“以人为本,务实创新,追求卓越,和谐共赢”的企业理念,并且与美铝、艾尔姆等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被服务过的上万家客户称为“放心企业,明星企业”。
一路走来,“燕赵之星”打破了传统广告公司的经营模式,废除了陈旧的经营理念,将荣誉的十年运营管理经验抛向市场,使广告业在各大行业中脱颖而出,同时公司秉着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精神诚邀全国各界有志之士的加盟,与您携手共赴创业的成功之路。
企业文化
企业理念:以人为本,务实创新,追求卓越,和谐共赢
企业精神:创新合作共赢
企业宗旨:您的成功,就是我们的骄傲
企业使命:成为为中国创业者提供优质项目的服务商
企业愿景:引领广告业的时尚潮流打造广告业的第一品牌
第四篇:班级特色文化
创设班级特色文化彰显学生个性潜能
班级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效果。创设班级特色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美化一下环境,张贴几张字画,或者写几句口号。真正的班级文化,是着眼于孩子们幸福成长的。它能够为学生创造源源不断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培养学生对集体生活的积极认同,更能彰显学生个性特色。
班级文化作为一门潜在的课程,它似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营造优良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恩格斯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一种教育的力量。”班级文化为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条件。班级特色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对提高班级生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特点,在开学布置教室时不一定千篇一律,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师特长,经心设计班级文化,让每面墙都能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班里是一种快乐。
随便说说不可当真
第五篇:航天文化特色
航天文化特色:走向自信的飞翔(附照片)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3年10月17日06:45 来源:文汇报
主持人的话
一所普普通通的中学,也能崭露头角,是因为有一种别致的特色。
人们也许还记得,2011年随“天宫一号”升空的“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的探究方案”,就出自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
2011年刘辉老师指导的“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的探究方案”和“熊猫基因搭载方案设计”,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举办的探梦“天宫”全国青少年科学实验搭载方案征集活动中分别被评为全国一等奖。“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的探究方案”最终被选为全国唯一的搭载方案随“天宫一号”升空。至今已有50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轰动了全国,为闵行区和上海市的中学生赢得了荣誉。
该校航天教育捷报频传,2012年在“我与航天”全国载人航天征文活动中,学生获得了2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19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学校获得了全国优秀组织奖。2012、2013年的第十四、十五届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中,指导的学生获得2个全国一等奖、4个全国二等奖和5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上海市“育太空种子,做有责任的人”活动中,刘辉指导的学生又拿回了4个奖项,这已是闵行三中在该项活动中连续四年获奖高居榜首。
学生在开展航天科技(000901,股吧)活动中,展翅高飞。“天宫”一号搭载方案的成功入选,是闵行三中航天科技通过课程建设成就师生的一个缩影,显示了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信念。
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的航天科技活动的成效证明,普通中学的学生同样可以有非凡的创造力,而创造力首要来源于学生的自信心,而有效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平台就是给学生平等参与机会和展示才华的研究型课程。
一所普通完中、一群并不出众的普通学生,竟能“梦圆天宫”,这既是老师有效指导的结果,更是学校通过研究型课程,在提升学生自信心,激发创造力的方面的成功案例。学校“借助课程建设、挖掘学生潜力”的办学探索,也许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迪。
课程起步 将“航天文化特色”夯实
学校的航天文化特色,建立在课程的基点上。2006年9月,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进,学校以研究型课程为突破口,组建了研究型课程教研组,成立了学校的研究型课程管理网络,制定了《研究型课程实施方案》,并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学校仔细分析闵行区的定位和学校区位特点,结合学校资源和生源情况,很快找到了航天科技与研究型课程的契合点,从此把航天科技作为研究型课程的重要资源和载体,明确提出把“航天科技”作为高二学生研究型课程的研究对象。学校每年组织新入学的高一新生参观“上海市航天科技展示馆”、“上海市航宇科普中心”、“上海市航天设备总厂”等。正是有了研究型课程为航天科技活动搭建的这个收放自如的平台,使学校航天科技活动有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活动平台和活动空间,由过去分散的“游击战”向今天规范系统的“阵地战”转变。几名学生设计的《“天宫一号”搭载方案》,完全是借助研究型课程这个平台,参赛前的动员、搭载方案的选题都是在研究型课程的课堂上,通过师生多次互动、交流、研究、分享完成的。
“航天文化”大课程建设助力。从2009年开始,航天科普教育在学校研究型课程上取得成功之后,闵三人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以“航天科技”项目为抓手,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为目标,从突出“办学特色”入手,大力营造校园航天文化,建立航天文化特色课程体系,航天文化特色教育在校园内卓有成效地发展和推进,在打破“千人一书、千校一面”的应试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突出成绩,学校逐步形成了航天文化特色课程体系:
一是基础型课程整合渗透。根据学校特色建设总体目标,确立分年级的课程育人目标,充分利用基础型课程中的相关学科资源,开发一批有闵三特色的基础学科微课,形成规范化、系统化、主题化的航天特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编写学科航天微读本进行课堂渗透、学科拓展和专题教育等途径和方式,有效达成航天科技文化教育目标。
二是拓展型课程发挥优势。对学校现有的拓展型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整合,依托闵行区独特的航天科技资源,在原有拓展型课程的时空内,开发具有“航天文化教育”特色的拓展型课程,编写相关的拓展型课程校本教材,有效实施,放大航天科技优势。
三是研究型课程培育航天精神。在航天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中,研究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度地亲历和体验航天精神的精髓,让学生在研究中深刻体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迁移到学习生活中,凝聚成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精益求精、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的三中精神。
四是大课程开发形成课程群。在强化三类课程体系在特色建设中作用的同时,注重从大课程角度开发航天文化教育特色课程,形成学校完整的大课程群。
辐射拓展 将“航天文化特色”深化
刘辉老师及其他领导的科技团队,以研究型课程和科普活动中的骄人成绩,使学校相继被评为“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学校”、“闵行区科技特色学校”、“上海市航天科普教育特色学校”,刘辉获得了教育部“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学校在区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学校近两年航天科普特色越发浓郁,在刘辉工作室的引领和媒体的持续关注下,促使闵三人开始思考着使学校的航天科技特色再上新台阶。在市、高校和航天部门专家的关注、帮助、指导和参与下,闵三又迎来了创建“上海市航天文化教育特色学校”的机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闵行三中一定能在航天特色发展方面走出一条对区内乃至全市都有一定示范作用的特色发展之路,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到全市及至全国。
激发成功 将“航天文化特色”惠生
学校老师通过航天类课程的指导实践,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常挂在口头上,经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就是“行不行,试了才知道!”在老师鼓励下,许多同学纷纷报名参与。在《“天宫一号”搭载方案》设计过程中,刘辉老师和他的学生们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得非常认真。由于校舍有限,没有专门的航天科技场所,师生们就借实验室、甚至干脆围坐在花池边讨论问题;学校里电脑上网条件有限,大家就分工回家下载资料;功课压力大、可支配时间少,就利用寒假设计方案,师生通过电话、邮件交流;大家对最终参赛方案的可行性反复推证、几易其稿。
学校在航天科普实践中取得这样大的成绩,虽然有幸运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学校丰富的课程和教学阅历给了教师自信、给了学生自信,是师生厚积薄发的长期积累的结果。
苏烨同学获奖后,使许多原来观望的同学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甘落后,奋发学习,主动发展,快乐成长,使校风学风不断优化。
刘辉老师担任班主任的当年高一(4)班,则通过短短的一学期,继上学期全校“闵三校园红歌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后,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学生无论是校园常规还是学业成绩方面,都从原来的年级末位跃升入年级前列。
校长颛孙长宗说:“学校会通过完善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利用,推进三类课程的完善,致力于航天文化特色建设,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自主管理、自励发展的平台,培养自信心和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出一大批才艺精湛、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学校教育中找到自己成功的喜悦,这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小学是打基础的起步阶段,什么是对小学生具有奠基意义的“基础”,明天刊出的上海市七宝外国语小学的独到做法,会给你带来不一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