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开放与交流

时间:2019-05-13 21:4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6课 开放与交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6课 开放与交流》。

第一篇:第6课 开放与交流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

(2)知道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学习运用比较法去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3)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整理知识。通过“请你做导游”活动的设计,更好地了解长安城的布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精神。

(2)通过对唐朝文化和各国的交流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3)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或有关通俗读物,对有关剧情和人物都非常熟悉,学习热情高涨,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2)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一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天真活泼,思维敏捷,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想象力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认识能力还不高,需要老师有适当的点拔和帮助。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难点:本课头绪较多,内容较杂,地名、国名(古今异名)较陌生,学生掌握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四、课型与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导入新课

1.让学生概况对唐朝的印象,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教育和民族关系上回顾前几课的知识,进一步认识盛唐形成的原因,巩固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从唐朝的对内政策联系唐朝的对外政策,过渡到新课。(二)唐使和鉴真东渡

1.播放课件,提问:什么是遣唐使?引入新课第一目。

2.请学生定义遣唐使,及其作用、代表。

3.投影《鉴真东渡六次示意图》,提问学生:鉴真的生平,鉴真东渡的目的、路线、经过和作用。

4.参考几幅图片,组织学生讨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对比唐与日本现在的风俗,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三)玄奘西行

1.播放课件,给出《西游记》电视剧图片,纠正电视剧、著作偏离史实的地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第二目。

2.结合书中内容,让学生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唐僧”究竟是何人?初步引导学生从历史的高度认识小说中人物在历史上的实际地位和成就。

3.播放课件“玄奘西行路线图”,加深学生对玄奘西行的认识。

4.根据图例,请学生简单说出玄奘西行路线和经历。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在地理知识的高度上概括知识的能力。

5.指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玄奘西行的影响。重点强调玄奘西行对于文化传播和国家交流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国际大都市长安

1.点明唐朝都城长安是唐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

2.观察“长安城布局图”及其他图片,指导学生综合评价长安,以长安认识盛唐的繁荣和开放。

3.总结本课教学内容,巩固新学的课程,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

第二篇:开放与交流

温州实验中学分校陈巍婷

开放与交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通过对马可波罗事迹的了解和有关宋元泉州港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当时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交流的繁荣。培养归纳、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宋元时期政治(如元朝的大一统),经济(如发达的造船业),科技(如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各种因素对海外贸易的影响,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学会把事物同它所处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分析。

通过分析当时社会开放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全面的看问题。注重空间概念,将历史和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理解开放与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元时期社会的开放、交流的频繁。

难点:促使当时社会开放脚炉的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

阅读搜集材料、讨论分析、情境体会等方法。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中世纪的欧洲对古老的东方知之甚少,甚至是他们还认为东方是一片空无人迹的地方。直到13世纪末,欧洲出现了一位非常伟大的旅行家,他将东方的一切展现在欧洲人面前,他们这才发现原来东方并非象他们所想的那样。你知道他是谁吗?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关于马可波罗的事?

(学生述说)

马可波罗17岁随父亲、叔父沿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4年的跋涉,来到中国。从1275年到1292年的17年间,马可波罗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295年,马可波罗回国。第二年马可波罗作战,被俘,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人,写成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投影:马可波罗东来西返图

问:

1、说说马可波罗当时来中国的路线,都经过哪些地方?

(威尼斯、波斯、帕米尔、河西走廊、大都)

2、在这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他要经过哪些高山峻岭、戈壁沙漠?

(帕米尔高原、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塔克拉玛干沙漠)

3、他当时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想象一下在路上他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

这么多的困难怎么办呢,但是马可波罗常常在道路上看到这样的建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驿站)因为在元代统治者为了便于加强对各地的管理,设立了许多的驿站,驿站中备有马、牛、骆驼等。这样加强了全国的联系,也便于人们的交通。

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马可波罗终于到达了中国之旅的第一站——元朝的都城大都。充斥他眼前的是景象是他从未曾见过的。

第一站:大都

材料:“元朝大汗的禁卫军1.2万人,大汗每年赐他们袍服各13次.此中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其价值未可计数也。”

“此城内外人口繁多。„„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

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革,世界诸城无与能比。”

-《马可波罗行记》

问:

1、他看到元大都的哪些情况?

2、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中,元大都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以后的每天他不断有新的发现,他发现了元朝的平民百姓也有许多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事

情。

材料:北方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较薪为优.养蚕缫丝,活字印刷,用纸币购买东西,„„人们整车整车地做着丝绸买卖„„

--《马可波罗游记》

问:

1、他对哪些事情觉得奇怪?

2、这些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东西,为什么使一个欧洲人如此惊奇?

元世祖忽必烈曾经派马可波罗到全国各地去巡视,马可波罗还曾经在扬州任官三年。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越走,他的惊奇就越多。他发现在国外价值等同于黄金的瓷器,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却被广泛应用。在他们那里王公贵族把摆设他们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在菲律宾他们平常把瓷器埋在地下,只有节日才取出来一用,用后再深埋地下。然而在中国却

比比皆是。

材料:在土耳其的博物馆中,共收藏中国瓷器万余件。其中元代的青花瓷器有八十多件,而

目前这种瓷器是上仅有四百多件。

那么宋元时期大量的瓷器是如何运往国外各个国家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份海上的考古资料。

材料;在我国茫茫的辽阔海域中,到底静卧着多少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海底沉船呢?据中

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约有2000至3000艘。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说,我国古代海上贸易十分发达,领先于世界。早在汉代,古人

就开辟了经南海前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至宋元时,海上贸易更是盛极一时。

投影:元朝对外交通图

问:宋元朝时期的海外交通可以通往世界上的哪些地方?

(东到朝鲜、日本,向南到印度尼西亚、向西到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北部,有50多个国

家与中国保持贸易往来。)

问:从这张对外交通图,你可以看出当时哪些港口是比较著名的?

(杭州、泉州、宁波、温州、扬州等,甚至到元朝时期在七个地区设立市舶司来专门管理)

问:为什么汉朝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发达,而宋元时期则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1、自唐朝起对西域的控制力减弱。第二站:泉州

在中国呆了17的马可波罗由于思乡心切,他准备回家了。在他的书中非常清楚地记录

了这一段历史,“千帆竞发刺桐港、百舸争游丝绸路”,你知道这个港口是哪个港口吗?(泉

州)

请你来当导游

临行之前,马可波罗还想好好地畅游一下泉州,于是他邀请了当地的一个导游与他同

行。假如你就是当年与马可波罗同行的导游,请你为马可波罗先生讲解一下你们看到的一切。

(要求:表达清楚、讲解明确、内容丰富)

三个讲解的内容:泉州港口、墓碑、各种宗教建筑

(学生讨论、交流)

Zitun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的商人云集在这里,货物堆积在这里,的确难以

想象。

——马可波罗

问:以上的这些古迹,反映了泉州当时的什么历史情况?

(当时有不少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此长期居住,从事贸易活动。作为国际性的海港,泉州是元代社会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一个缩影。)

出谋划策:虽然明天就要离开中国——这个呆了17年的国家,马可波罗心中有许多的念念不舍,但是他还有一个难题没有解决,你能不能帮帮他?

要回家乡了,带点什么回去好呢?

下一次来中国,带点什么来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中国海船:金银、铜钱、漆器、绸缎、茶叶、书籍、瓷器、四大发明

外国海船:药材、香料、珍宝、有关宗教的书

《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在西方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争相购买这本书籍。然而书中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当时欧洲人的知识范围。当有人要他临终前为自己撒的弥天大谎忏悔时,这位享年70岁的旅行家仍然坚持他的有关东方的所有的叙述都“童叟无欺”,完全属实。问:如果他们相信了,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

大大激发了欧洲人到东方寻金的热情,促使他们不惜冒生命危险,探寻通往东方黄金之国的航路。

《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成为史上影响深远的旅程,更开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新页;马可波罗在中国长达十七年所见所闻的奇风异俗,更是西方第一部有关神秘中国的珍贵纪录。马可波罗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旅行家。

在我们结束了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后,我们由衷感觉到了宋元时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问:宋元时期的开放对当时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你有何启示?

(宋元时期的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宋元时期的开放与交流,促使了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世界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走在一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1、以马可波罗为主角,马可波罗的行程为主线设计一堂课。组织学生搜集马可波罗的生平,扮演马可波罗的角色,讲述马可波罗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体会其中的情境(虚拟)。

2、教师介绍《马可波罗行记》中有关中国部分的知识,补充生动具体的例子,建议特别介

绍大都、杭州、泉州的内容,体会中华文明的繁荣、开放。

3、注意《马可波罗行记》对欧洲的影响,为下学期的学习埋伏笔。

4、宋元海上之路的内容可以作为副线,分析当时海上贸易交往频繁的原因。

5、在体会宋元时期的开放和交流后,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社会开放交流的原因。

在《行纪》的第二卷,还对杭洲有详细的记述。书中称杭洲为“行在”,“天城”,称苏洲为“地城”。“行在”是南宋时代对杭洲的一般称呼,指帝皇行幸所在的地方;而“天城”,“地城”,也就是我国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一种译称。对于号称天堂的杭洲,马可波罗更是赞不绝口,他《行纪》里记载杭洲人烟稠密,房屋达160万所,商业发达,说“城中有大市10所,沿街小市无数”。并说杭洲人对来贸易之外人很亲切,“待遇周到,辅助及劝导,尽其所能”又讲到杭洲市容整齐清洁,街道都用石铺筑;人民讲究卫生,全城到处有冷热澡堂,以供沐浴之用,户口登记严密,人口统计清楚,对西湖的美丽和游览设施,书中更有详细的记述,马可波罗称赞“行在城所供给之快乐,世界诸城无有及之者,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由于他对杭洲特别赞赏,所以几次来到这里游览。

他还说到在中国北方亲自见到“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且较薪为优”。毫无疑问,这是说的我国境内蕴藏丰富的煤炭,其实我国以煤作为燃料,早在汉代便已经开始。马可波罗在这时还当作“奇异事物”来记述,说明欧洲在13世纪用煤还不普遍,而中国在元代则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例如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都津津有味地看过马可波罗的书,哥伦布小时读了马可波罗的游记后非常钦慕中国,印度之文明富裕,特别是书中所载日本盛产黄金“其数无限”,“地铺金砖”,更是向往已极,正是商人贵族的这种“黄金渴望”,驱使哥伦布立志东游,1492年起,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他率领水手接连几次远航,到达了中美和南美的东北角,哥伦布认为他所达到的地方就是亚洲的海滨诸岛,以为墨西哥就是马可波罗书中的“行在”,又把古巴岛当作日本,并登岸四处寻问有无黄金。他本来要去的地方是富庶的东方,而结果航行到了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由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线。哥伦布读过的那本马可波罗的游记,现在还保存于里斯本,书的边栏空白处有他作的许多摘要和注解,反映哥伦布阅读时多么认真,对它倾注的兴趣是何等浓厚!

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叙述其西还旅程时写道:“离开福州市„„道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Zaitun城”,“Zaitun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数十年后的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吧都他(Ibn Batuta)亦说道:“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Zaitun„„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

虽然马可波罗的东游记启发一代又一代的旅人,但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法兰西斯伍德博士却宣称马可波罗并未去过中国;为了解开这个疑团,国家地理摄影师麦可山下循着同样的旅程,搜集相关证据,以解开重重谜题。

麦可指出,「一二七一年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经过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最后到达中国。这段历经二十四年的异域历险记。

第三篇:《开放与交流》教案(定稿)

《开放与交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学习运用比较法与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历史材料,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整理知识。

通过有关唐都长安的历史图片和材料,想像当年唐都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鉴真、玄奘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等史实的学习,培养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过了解唐朝与亚洲各国频繁交流的史实,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朝鲜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难点:头绪较多,内容较杂,地名、国名(古今异名)较陌生,学生掌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媒体)Flash《西游记》主题曲——《一个师傅仨徒弟》

大家都看过这部动画片,听过这首歌的吧?

生:看过,听过

那我们一起来跟着唱吧。

我相信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看过这部由小说《西游记》所改编的动画片了,那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里的小故事。

生:

好,非常精彩,鼓掌!

我们刚才一起欣赏了《西游记》主题曲——《一个师傅仨徒弟》,那么各位同学对这首歌的哪句歌词印象最深呢?

生:西天取经不容易,容易干不成大业绩。

是啊,连神仙到西天去取经都不容易,还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何况凡人呢?但1300多年前的一位唐朝人的的确确历经千辛万苦,从天竺取回了经,那他是谁呢?

生:玄奘

(二)新授:

我们知道《西游记》是一部小说,书中绝大部分内容和情节都是虚构的神话故事,但它是以真实人物玄奘天竺取经故事为原型,经艺术加工而成的。

那真实的玄奘西行是怎么回事呢?

(媒体)玄奘形象图

请同学们描述玄奘的形象?

表明了什么?

生:表明他夜晚一边赶路,一边还在苦读经书。

年仅26岁的玄奘就这样在贞观初年,踏上了漫漫西行路。

他为什么要去天竺?

生:求取佛经精义

在西行途中有没有马骑?

生:没有

有,一匹瘦马

有没有收到三个功夫高强的徒弟?

生:没有

《西游记》中唐僧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玄奘西行所遭遇的艰险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处。所不同的是,小说中唐僧取经的路上还收了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并有白龙马相伴,遇到困难又有各路神仙相助,化险为夷。而历史上的玄奘西行天竺是独自一人骑着一匹瘦马走出玉门关,那热风如火、寒风如刀的茫茫沙漠几乎使他丧生。

(媒体)玄奘西行图

提到玉门关,我们就想起了敦煌,想到了阳关,想起了与之有关的两首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媒体)沿途景色

出了玉门关,这里没有平原,有的是沙漠,是戈壁,是高山,是险峰。然而,玄奘却一一走过。

(媒体)《大唐西域记》材料

哪位同学来把玄奘所写的这段文字来翻译一下?

生:读课文

请同学们根据玄奘所记录的这一幕情景,想一想玄奘西行途中的艰难程度?

生:路途遥远;天寒地冻;寒风惨烈;毒蛇猛兽;不谙风俗,祸从天降;沙暴天气等。

在这条西行路上,他曾经经历了五天四夜没有水喝的艰苦历程,几乎丧身在这茫茫的戈壁滩中,但也正是在这戈壁滩上,玄奘立下了“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的誓言,终于成就了玄奘毕生的伟业。

(媒体)誓言

那玄奘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他的西行天竺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媒体)玄奘视频

生:观看视频后进行讨论回答

生:成就: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就是《大唐西域记》;还把《老子》也就是《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生:影响:西行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天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天竺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同进玄奘也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传到中国的第一人。

正是由于唐王朝的全面开放政策以及像玄奘一样的文化传播者,使得唐王

朝的文化更加繁荣昌盛。它的国都长安城更是繁华。

(媒体)唐长安城图

请同学们看图,你对长安城布局的设计有什么看法。

(媒体)领略唐长安城风采

生: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要求左右对称,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城中给水、排水设施齐备;拥有东市、西市两大商业区。

(媒体)王维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句诗说明了什么问题?

由于唐朝的强盛与开放,与外国往来密切,长安也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最具国际性的大都会。每年有大批的少数民族和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受到唐政府的热情接待。而这首诗就展现出各国达官贵客云集长安、拜见唐朝皇帝的景象。

而此时,有些国家的都城越看越像唐长安城。

(媒体)长安城与平城京比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繁荣与强盛已成为周边各地区和国家极力学习的榜样。在唐代,中日之间的交流盛况空前。

那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生:遣唐使

(媒体)遣唐使

那什么是遣唐使呢?

生: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日本为何要派“遣唐使”来唐朝?

生:日本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从中国吸取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

“遣唐使”给日本社会带去了什么?

生: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你能举出一些日本方面与唐朝相似的东西吗?

生:货币、茶道、绘画、书法等

阿倍仲麻吕是谁?

生:是日本留学生

阿倍仲麻吕和中国哪些人关系比较好?

生:李白、王维

何以见得?

生:《哭晁卿衡》

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中日文化交流的频繁。

(媒体)晁衡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日本僧人邀请唐朝著名高僧鉴真去日本。公元742年,鉴真不顾弟子们的劝阻,毅然应邀并决定东渡。

(媒体)东渡图

当时唐朝的航海技术怎么样?

生:不太好

(媒体)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共进行了第几次?

生:6次

成功了吗?

生:第六次成功了

(媒体)到达日本

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这一年,他已66岁,而他的眼睛早已在第五次东渡失败后失明。

(媒体)鉴真的精神

你从鉴真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讨论)

生:执着、坚持等

鉴真到达日本后,日本朝野是怎样的态度?

生:热烈欢迎

后来,他定居在哪里?

生:日本奈良

鉴真东渡对中日两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讲授佛经、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日本人民对鉴真是怎样的态度?

生:1200年来,始终受到日本人民的敬仰。

(媒体)鉴真纪念堂

中国现代著名文字郭沫若是这样评价鉴真的(诗)

(媒体)郭沫若

本课我们了解了唐朝时期对外文化史上的两件大事: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媒体)对比表

(三)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两汉的基础上,唐朝的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唐朝也有很多有志于交流的学者,如鉴真、玄奘等,勇敢地克服困难去外国进行文化的交流。双方的交流促进了唐朝的发展,也大大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唐朝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唐朝国都长安在频繁的交流下发展成了国际性的大都市,显示了盛唐王朝的自信,也以无可辨别的事实证明了对外开放的作用

第四篇:《开放与交流》教案

《开放与交流》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

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学习运用比较法去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历史材料,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整理知识。

通过有关唐都长安的历史图片和材料,想象当时唐都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鉴真、玄奘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等史实的学习,培养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过了解唐朝与亚洲各国频繁交流的史实,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朝鲜等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学重点:掌握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难点:头绪较多,内容较杂,地名、人名较陌生,学生掌握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遣唐使

①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②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③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2、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二、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1、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2、城市布局特色,宫殿、衙署、坊、市分开,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

3.人口众多,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长安,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4.商业繁荣,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

思想教育: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

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课堂作业:p39自我测评题 教学后记

第五篇:《开放与交流》教案

《开放与交流》教案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学习运用比较法与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历史材料,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整理知识。

通过有关唐都长安的历史图片和材料,想像当年唐都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鉴真、玄奘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等史实的学习,培养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过了解唐朝与亚洲各国频繁交流的史实,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朝鲜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难点:头绪较多,内容较杂,地名、国名(古今异名)较陌生,学生掌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整理知识。

2、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整理知识。

(一)导入:

(媒体)Flash《西游记》主题曲——《一个师傅仨徒弟》

大家都看过这部动画片,听过这首歌的吧?

生:看过,听过

那我们一起来跟着唱吧。

我相信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看过这部由小说《西游记》所改编的动画片了,那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里的小故事。

生:

好,非常精彩,鼓掌!

我们刚才一起欣赏了《西游记》主题曲——《一个师傅仨徒弟》,那么各位同学对这首歌的哪句歌词印象最深呢?

生:西天取经不容易,容易干不成大业绩。

是啊,连神仙到西天去取经都不容易,还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何况凡人呢?但1300多年前的一位唐朝人的的确确历经千辛万苦,从天竺取回了经,那他是谁呢?

生:玄奘

(二)新授:

我们知道《西游记》是一部小说,书中绝大部分内容和情节都是虚构的神话故事,但它是以真实人物玄奘天竺取经故事为原型,经艺术加工而成的。

那真实的玄奘西行是怎么回事呢?

(媒体)玄奘形象图

请同学们描述玄奘的形象?

表明了什么?

生:表明他夜晚一边赶路,一边还在苦读经书。

年仅26岁的玄奘就这样在贞观初年,踏上了漫漫西行路。

他为什么要去天竺?

生:求取佛经精义

在西行途中有没有马骑?

生:没有

有,一匹瘦马

有没有收到三个功夫高强的徒弟?

生:没有

《西游记》中唐僧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玄奘西行所遭遇的艰险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处。所不同的是,小说中唐僧取经的路上还收了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并有白龙马相伴,遇到困难又有各路神仙相助,化险为夷。而历史上的玄奘西行天竺是独自一人骑着一匹瘦马走出玉门关,那热风如火、寒风如刀的茫茫沙漠几乎使他丧生。

(媒体)玄奘西行图

提到玉门关,我们就想起了敦煌,想到了阳关,想起了与之有关的两首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媒体)沿途景色

出了玉门关,这里没有平原,有的是沙漠,是戈壁,是高山,是险峰。然而,玄奘却一一走过。

(媒体)《大唐西域记》材料

哪位同学来把玄奘所写的这段文字来翻译一下? 生:读课文

请同学们根据玄奘所记录的这一幕情景,想一想玄奘西行途中的艰难程度?

生:路途遥远;天寒地冻;寒风惨烈;毒蛇猛兽;不谙风俗,祸从天降;沙暴天气等。

在这条西行路上,他曾经经历了五天四夜没有水喝的艰苦历程,几乎丧身在这茫茫的戈壁滩中,但也正是在这戈壁滩上,玄奘立下了“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的誓言,终于成就了玄奘毕生的伟业。

(媒体)誓言

那玄奘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他的西行天竺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媒体)玄奘视频

生:观看视频后进行讨论回答

生:成就: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就是《大唐西域记》;还把《老子》也就是《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生:影响:西行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天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天竺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同进玄奘也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传到中国的第一人。

正是由于唐王朝的全面开放政策以及像玄奘一样的文化传播者,使得唐王朝的文化更加繁荣昌盛。它的国都长安城更是繁华。

(媒体)唐长安城图

请同学们看图,你对长安城布局的设计有什么看法。

(媒体)领略唐长安城风采

生: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要求左右对称,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城中给水、排水设施齐备;拥有东市、西市两大商业区。

(媒体)王维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句诗说明了什么问题?

由于唐朝的强盛与开放,与外国往来密切,长安也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最具国际性的大都会。每年有大批的少数民族和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受到唐政府的热情接待。而这首诗就展现出各国达官贵客云集长安、拜见唐朝皇帝的景象。

而此时,有些国家的都城越看越像唐长安城。

(媒体)长安城与平城京比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繁荣与强盛已成为周边各地区和国家极力学习的榜样。在唐代,中日之间的交流盛况空前。

那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生:遣唐使

(媒体)遣唐使

那什么是遣唐使呢?

生: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日本为何要派“遣唐使”来唐朝?

生:日本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从中国吸取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

“遣唐使”给日本社会带去了什么?

生: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你能举出一些日本方面与唐朝相似的东西吗?

生:货币、茶道、绘画、书法等

阿倍仲麻吕是谁?

生:是日本留学生

阿倍仲麻吕和中国哪些人关系比较好? 生:李白、王维

何以见得?

生:《哭晁卿衡》

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中日文化交流的频繁。

(媒体)晁衡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日本僧人邀请唐朝著名高僧鉴真去日本。公元742年,鉴真不顾弟子们的劝阻,毅然应邀并决定东渡。

(媒体)东渡图

当时唐朝的航海技术怎么样?

生:不太好

(媒体)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共进行了第几次?

生:6次

成功了吗?

生:第六次成功了

(媒体)到达日本

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这一年,他已66岁,而他的眼睛早已在第五次东渡失败后失明。

(媒体)鉴真的精神

你从鉴真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讨论)

生:执着、坚持等

鉴真到达日本后,日本朝野是怎样的态度?

生:热烈欢迎

后来,他定居在哪里?

生:日本奈良

鉴真东渡对中日两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讲授佛经、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日本人民对鉴真是怎样的态度?

生:1200年来,始终受到日本人民的敬仰。

(媒体)鉴真纪念堂

中国现代著名文字郭沫若是这样评价鉴真的(诗)

(媒体)郭沫若

本课我们了解了唐朝时期对外文化史上的两件大事: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媒体)对比表

(三)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两汉的基础上,唐朝的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唐朝也有很多有志于交流的学者,如鉴真、玄奘等,勇敢地克服困难去外国进行文化的交流。双方的交流促进了唐朝的发展,也大大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唐朝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唐朝国都长安在频繁的交流下发展成了国际性的大都市,显示了盛唐王朝的自信,也以无可辨别的事实证明了对外开放的作用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3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建布局特点。

下载第6课 开放与交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6课 开放与交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放与交流》教案

    《开放与交流》教案 课程标准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材分析 《开放与交流》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北师......

    开放与交流(教案)

    开放与交流 ---教师:高红军 【内容标准】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

    《开放与交流》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 开放与交流 》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 1.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2.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

    开放与交流教学设计(范文)

    开放与交流 东湖中学朱明华 一、课程标准 1、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2、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

    开放与交流教学反思

    开放与交流教学反思 反思一:开放与交流>教学反思首先,第六课《开放与交流》生命教育的点主要是通过鉴真、玄奘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的学习,培养学生顽强的毅......

    《第六课 开放与交流》教案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 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 。 2、知道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

    开放交流心得体会

    开放交流心得体会 鲁家沟初级中学袁爱红 在上周星期五我们参加了交通路中学开放交流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真正感受了交通路中学的激情教育,在那天的活动中,我们首先听了三节......

    开放与交流教学反思5篇

    《开放与交流》教学反思 邰启明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路之困 初定课题时,最为困惑的是如何确定该课的主题,即灵魂。因为开放与交流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无数人对这节课进行过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