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6课《开放与交流》同步训练(北师大七下)
第6课 开放与交流课堂同步训练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两者之间共同之处,能运用比较法去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3、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作出重要贡献,其中不包括()
A.玄奘
B.义净
C.法显
D.鉴真
2、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4、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的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传到非洲、欧洲的国家是
()
A.天竺
B.波斯
C.大食(阿拉伯)
D.东罗马
5、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原因是()
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④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
⑤唐朝统治者大多推行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6、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统治者推崇佛教②佛经浅显易懂③雕版印刷佛经④人们盼望安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对日本影响深远的哪些事件()
①遣唐使 ②鉴真东渡 ③“大化改新” ④明治维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8、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A.《徐霞客游记》 B .《西游记》 C .《大唐西域记》D. 《史记》
9、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A.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唐中宗 D .唐玄宗
10、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诗句,下列反映了不正确是()A.重重深宫禁苑一殿殿都已敞开大门;文武百官和客臣拜谒皇帝听候旨令。
B.唐都长安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际性大都市,是唐王朝开放的象征。C.每年有大批少数民族与外国人被迫来到长安,受到唐政府接见。D.来的人主要有:外国人,酋长、商人、留学生、学问僧、各国艺人。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894年止,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
等。
材料2: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材料3:唐初,阿拉伯半岛上大食兴起,651年侵占了波斯,波斯国王插斯路和他的儿子泥捏斯来到唐朝,客居长安,后来先后客死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于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他们贩买珠宝、香药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转销到西方。
材料4: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相通„„安史之乱时,唐借大食兵帮助收复长安和洛阳。——均摘自《中外关系史讲义》
依据上述材料,从历史条件、双边关系和相互影响方面评述唐朝的对外政策。
要求:表述成文,限180字。
2、问答题
世界各国为什么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列举唐朝和日本友好往来的史实。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课堂延伸
(一)1、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长安城内的重要地名。
2、填写在长安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叫________,居民住宅区叫__________。城内最中
心的街道叫___________。
3、这样布局有什么样的含义?
(二)1、在图中方框内填出隋唐时候和中国通商往来的主要国家。
2、在图中用红色笔标出唐朝有频繁外贸活动的四个城市。
3、认别A、图B,在地图上用直线连接他们到达的国家。
4、填出下列各国在今天的名称:新罗今_________,天竺今________。
5、请你想象玄奘西行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学到玄奘法师哪些精神。
第6课 开放与交流课堂训练
一、课堂训练
1、C
2、A
3、D
4、C
5、A
6、A
7、D
8、C
9、B
10、C 提示:
1提示:晋朝法显。2提示:从身份到作用到影响都是相同的 3提示:日本文字,建筑,佛教等
4提示:阿拉伯在中国西边,是善于吸收传播的民族。
5提示:④不属于交往频繁原因。6提示:唐朝社会安定,佛经深奥,排除。7提示:①②给日本带去新鲜血液,③④日本得以发展。
8提示:见书P35-P369提示:见书P4610提示:自愿来到长安。
二、课堂回顾 1.材料题
答唐朝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中外交往频繁。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朝与亚洲邻国友好往来,关系密切。唐文化在政治经济制度、城市建筑、文化习俗诸方面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2.问答题
答: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使唐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很大,所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各国把唐朝看成中国的象征,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答:(1)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有13次之多;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和唐玄宗时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了贡献。
(2)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5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是仿效隋唐制度进行的。日本的都城建设规模完全仿效长安。日本文字是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此外日本人的生活习惯、节日风俗也受到唐朝的影响。
三、课堂延伸
1、大明宫、宫城、东市、西市;市、坊、朱雀街;答: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体现了长安城规整建筑布局,左右对称,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划一,表现皇帝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
2、朝鲜、印度;答:困难:路途遥远,天寒地冻,寒风惨烈,毒蛇猛兽,不谙风俗,祸从
天降,沙暴天气。精神: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不顾安危,受尽艰难而不退,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建正法幢,作狮子吼,热爱祖国,在文化上作出贡献,译业彪炳,诲人不倦。
第二篇:北师大版七下《精卫填海》同步练习学习指导与同步训练课内阅读复习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夸父与日逐走(走:)
⑵北饮大泽(北:)
⑶道渴而死(道:)
⑷文首(文:)
⑸以堙于东海(以:)
⑹四极废(极:)
⑺杀黑龙以济冀州(济:)
2、理解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⑷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3、《夸父逐日》反映了远古我国劳动人民什么样的精神?
4、《女娲补天》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性形象?
5、夸父、精卫、女娲这三个形象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二、同步解读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是炎帝之少女(是:)
⑵溺而不返(溺:)
7、文中有三个“其”,它们分别指代什么?
⑴其上多柘木()
⑵其状如乌()
⑶其鸣自詨()
8、这则神话表现了什么?
三、美文赏读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战争的结果,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倒没有撞死去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他碰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了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设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脚,用来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
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
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伤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
这时候,大地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人类又能快乐地生活了。
9、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给文章拟一个标题(不超四字)。
10、从文中看人类是谁创造的。从你学习的有关科学知识可知,人类是 创造的。
11、天是谁弄破的?他为什么要撞破天?
12、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在文中用横线画出。
13、这段文章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吗?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什么愿望?
14、释词:
不料:
平息:
欣欣向荣:
/(参考答案:1.⑴跑⑵向北⑶半路上⑷纹⑸用来⑹柱子⑺帮助 2.⑴夸父与太阳赛跑。⑵没到大湖,就在半路上因口渴而互。⑶常常用嘴叼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头来填东海。⑷在这种情况下,女娲熔炼五彩的石头来补苍天。3.反映了远古我国劳动人民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雄伟气魄。4.塑造了一位勇敢智慧、为民除害的顶天立地的女性形象。5.略 6.⑴这⑵淹没在水中 7.⑴发鸠山⑵鸟⑶精卫 8.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9.神话;《女娲补天》
10、女娲;劳动
11、水神共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被打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不周山,而把天给撞破了。
12、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13、不是真实的;他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14、没有想到;平静或停止;形容草木茂盛。)
《短文两篇》练习题(共45分)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
《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二、解释加点字词(15分)/
1、逐走()
2、入日()
3、河、渭不足()
4、北饮大泽()
5、弃其杖()
6、化为邓林()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13、天柱折()/
三、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
焉。
四、简答。(15分)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力。
2、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共工怒触不周山》体现了共工怎样的精神?
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4、“夸父逐日”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答:
5、请写出三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名称。例:盘古开天地
答: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翻译这则小短文:
原文: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翻译:洪水泛滥,鲧没有等待天帝下命令,就偷取了天帝的宝物息壤来堵塞洪水。/原文: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翻译:天帝(发觉了此事)命令祝把鲧杀死在羽山的近郊。/原文: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翻译:鲧的腹部孕育了禹,天帝就命令禹(治理洪水),最终禹铺陈土壤使九州安定。
第三篇:开放与交流
温州实验中学分校陈巍婷
开放与交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通过对马可波罗事迹的了解和有关宋元泉州港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当时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交流的繁荣。培养归纳、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宋元时期政治(如元朝的大一统),经济(如发达的造船业),科技(如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各种因素对海外贸易的影响,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学会把事物同它所处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分析。
通过分析当时社会开放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全面的看问题。注重空间概念,将历史和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理解开放与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元时期社会的开放、交流的频繁。
难点:促使当时社会开放脚炉的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
阅读搜集材料、讨论分析、情境体会等方法。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中世纪的欧洲对古老的东方知之甚少,甚至是他们还认为东方是一片空无人迹的地方。直到13世纪末,欧洲出现了一位非常伟大的旅行家,他将东方的一切展现在欧洲人面前,他们这才发现原来东方并非象他们所想的那样。你知道他是谁吗?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关于马可波罗的事?
(学生述说)
马可波罗17岁随父亲、叔父沿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4年的跋涉,来到中国。从1275年到1292年的17年间,马可波罗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295年,马可波罗回国。第二年马可波罗作战,被俘,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人,写成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投影:马可波罗东来西返图
问:
1、说说马可波罗当时来中国的路线,都经过哪些地方?
(威尼斯、波斯、帕米尔、河西走廊、大都)
2、在这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他要经过哪些高山峻岭、戈壁沙漠?
(帕米尔高原、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塔克拉玛干沙漠)
3、他当时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想象一下在路上他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
这么多的困难怎么办呢,但是马可波罗常常在道路上看到这样的建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驿站)因为在元代统治者为了便于加强对各地的管理,设立了许多的驿站,驿站中备有马、牛、骆驼等。这样加强了全国的联系,也便于人们的交通。
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马可波罗终于到达了中国之旅的第一站——元朝的都城大都。充斥他眼前的是景象是他从未曾见过的。
第一站:大都
材料:“元朝大汗的禁卫军1.2万人,大汗每年赐他们袍服各13次.此中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其价值未可计数也。”
“此城内外人口繁多。„„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
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革,世界诸城无与能比。”
-《马可波罗行记》
问:
1、他看到元大都的哪些情况?
2、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中,元大都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以后的每天他不断有新的发现,他发现了元朝的平民百姓也有许多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事
情。
材料:北方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较薪为优.养蚕缫丝,活字印刷,用纸币购买东西,„„人们整车整车地做着丝绸买卖„„
--《马可波罗游记》
问:
1、他对哪些事情觉得奇怪?
2、这些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东西,为什么使一个欧洲人如此惊奇?
元世祖忽必烈曾经派马可波罗到全国各地去巡视,马可波罗还曾经在扬州任官三年。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越走,他的惊奇就越多。他发现在国外价值等同于黄金的瓷器,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却被广泛应用。在他们那里王公贵族把摆设他们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在菲律宾他们平常把瓷器埋在地下,只有节日才取出来一用,用后再深埋地下。然而在中国却
比比皆是。
材料:在土耳其的博物馆中,共收藏中国瓷器万余件。其中元代的青花瓷器有八十多件,而
目前这种瓷器是上仅有四百多件。
那么宋元时期大量的瓷器是如何运往国外各个国家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份海上的考古资料。
材料;在我国茫茫的辽阔海域中,到底静卧着多少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海底沉船呢?据中
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约有2000至3000艘。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说,我国古代海上贸易十分发达,领先于世界。早在汉代,古人
就开辟了经南海前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至宋元时,海上贸易更是盛极一时。
投影:元朝对外交通图
问:宋元朝时期的海外交通可以通往世界上的哪些地方?
(东到朝鲜、日本,向南到印度尼西亚、向西到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北部,有50多个国
家与中国保持贸易往来。)
问:从这张对外交通图,你可以看出当时哪些港口是比较著名的?
(杭州、泉州、宁波、温州、扬州等,甚至到元朝时期在七个地区设立市舶司来专门管理)
问:为什么汉朝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发达,而宋元时期则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1、自唐朝起对西域的控制力减弱。第二站:泉州
在中国呆了17的马可波罗由于思乡心切,他准备回家了。在他的书中非常清楚地记录
了这一段历史,“千帆竞发刺桐港、百舸争游丝绸路”,你知道这个港口是哪个港口吗?(泉
州)
请你来当导游
临行之前,马可波罗还想好好地畅游一下泉州,于是他邀请了当地的一个导游与他同
行。假如你就是当年与马可波罗同行的导游,请你为马可波罗先生讲解一下你们看到的一切。
(要求:表达清楚、讲解明确、内容丰富)
三个讲解的内容:泉州港口、墓碑、各种宗教建筑
(学生讨论、交流)
Zitun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的商人云集在这里,货物堆积在这里,的确难以
想象。
——马可波罗
问:以上的这些古迹,反映了泉州当时的什么历史情况?
(当时有不少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此长期居住,从事贸易活动。作为国际性的海港,泉州是元代社会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一个缩影。)
出谋划策:虽然明天就要离开中国——这个呆了17年的国家,马可波罗心中有许多的念念不舍,但是他还有一个难题没有解决,你能不能帮帮他?
要回家乡了,带点什么回去好呢?
下一次来中国,带点什么来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中国海船:金银、铜钱、漆器、绸缎、茶叶、书籍、瓷器、四大发明
外国海船:药材、香料、珍宝、有关宗教的书
《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在西方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争相购买这本书籍。然而书中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当时欧洲人的知识范围。当有人要他临终前为自己撒的弥天大谎忏悔时,这位享年70岁的旅行家仍然坚持他的有关东方的所有的叙述都“童叟无欺”,完全属实。问:如果他们相信了,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
大大激发了欧洲人到东方寻金的热情,促使他们不惜冒生命危险,探寻通往东方黄金之国的航路。
《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成为史上影响深远的旅程,更开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新页;马可波罗在中国长达十七年所见所闻的奇风异俗,更是西方第一部有关神秘中国的珍贵纪录。马可波罗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旅行家。
在我们结束了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后,我们由衷感觉到了宋元时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问:宋元时期的开放对当时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你有何启示?
(宋元时期的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宋元时期的开放与交流,促使了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世界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走在一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1、以马可波罗为主角,马可波罗的行程为主线设计一堂课。组织学生搜集马可波罗的生平,扮演马可波罗的角色,讲述马可波罗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体会其中的情境(虚拟)。
2、教师介绍《马可波罗行记》中有关中国部分的知识,补充生动具体的例子,建议特别介
绍大都、杭州、泉州的内容,体会中华文明的繁荣、开放。
3、注意《马可波罗行记》对欧洲的影响,为下学期的学习埋伏笔。
4、宋元海上之路的内容可以作为副线,分析当时海上贸易交往频繁的原因。
5、在体会宋元时期的开放和交流后,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社会开放交流的原因。
在《行纪》的第二卷,还对杭洲有详细的记述。书中称杭洲为“行在”,“天城”,称苏洲为“地城”。“行在”是南宋时代对杭洲的一般称呼,指帝皇行幸所在的地方;而“天城”,“地城”,也就是我国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一种译称。对于号称天堂的杭洲,马可波罗更是赞不绝口,他《行纪》里记载杭洲人烟稠密,房屋达160万所,商业发达,说“城中有大市10所,沿街小市无数”。并说杭洲人对来贸易之外人很亲切,“待遇周到,辅助及劝导,尽其所能”又讲到杭洲市容整齐清洁,街道都用石铺筑;人民讲究卫生,全城到处有冷热澡堂,以供沐浴之用,户口登记严密,人口统计清楚,对西湖的美丽和游览设施,书中更有详细的记述,马可波罗称赞“行在城所供给之快乐,世界诸城无有及之者,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由于他对杭洲特别赞赏,所以几次来到这里游览。
他还说到在中国北方亲自见到“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且较薪为优”。毫无疑问,这是说的我国境内蕴藏丰富的煤炭,其实我国以煤作为燃料,早在汉代便已经开始。马可波罗在这时还当作“奇异事物”来记述,说明欧洲在13世纪用煤还不普遍,而中国在元代则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例如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都津津有味地看过马可波罗的书,哥伦布小时读了马可波罗的游记后非常钦慕中国,印度之文明富裕,特别是书中所载日本盛产黄金“其数无限”,“地铺金砖”,更是向往已极,正是商人贵族的这种“黄金渴望”,驱使哥伦布立志东游,1492年起,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他率领水手接连几次远航,到达了中美和南美的东北角,哥伦布认为他所达到的地方就是亚洲的海滨诸岛,以为墨西哥就是马可波罗书中的“行在”,又把古巴岛当作日本,并登岸四处寻问有无黄金。他本来要去的地方是富庶的东方,而结果航行到了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由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线。哥伦布读过的那本马可波罗的游记,现在还保存于里斯本,书的边栏空白处有他作的许多摘要和注解,反映哥伦布阅读时多么认真,对它倾注的兴趣是何等浓厚!
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叙述其西还旅程时写道:“离开福州市„„道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Zaitun城”,“Zaitun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数十年后的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吧都他(Ibn Batuta)亦说道:“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Zaitun„„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
虽然马可波罗的东游记启发一代又一代的旅人,但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法兰西斯伍德博士却宣称马可波罗并未去过中国;为了解开这个疑团,国家地理摄影师麦可山下循着同样的旅程,搜集相关证据,以解开重重谜题。
麦可指出,「一二七一年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经过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最后到达中国。这段历经二十四年的异域历险记。
第四篇:七下同步优化训练第三单元A卷
第三单元训练(A卷)
一、根底知识平台(16分,每题4分)
1.给以下加点的汉字注音。
彷徨()
宰割()
踌躇()
迥乎不同()
磐石()
重荷()
深邃()
惹人注目()
答案:huánɡ
zǎi
chú
jiǒnɡ
pán
hé
suì
rě
2.把以下课内词语补充完整。
锋芒()露
家()户晓
鞠躬尽()
()心沥血
()而不舍
潜心()注
一反()往
杂乱无()
答案:毕
喻
瘁
呕
锲
贯
既
章
3.根据你所积累和搜集的资料,判断正误。
(1)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司马光是汉代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史记?。()
(3)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4)莫泊桑是德国作家,被称为长篇小说巨匠。()
答案:√
×
√
×
4.名句积累。
默写?约客?全诗。
答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二、综合性学习实践(4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9问题。
(11分)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粹,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奉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永恒的骄傲〞的含义?(2分)
答案: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对祖国对民族作出了巨大的奉献,是全民族的骄傲。
—局部,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答案: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既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又总结了全文。
7.这一段文字采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排比。增强了语势,高度评价了邓稼先的一生及其奉献。
“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奉献上,而是以情感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2分)()
A.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答案:B
9.怎样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意?(3分)
答案:邓稼先以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私的精神换来了自己荣耀的一生。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6题。
(21分)琴弦上的世界
石惟正
每次听音乐会,我大都坐在十排以后。听音乐嘛,以听为主,很少想过也未注意过那发出悠扬琴音的源头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偏偏有一次出席一个小范围的沙龙音乐会,我竟然坐到了第一排。是小提琴独奏,那位女乐手就在离我三步至五步的地方演奏。演奏即将开始时,我的视线中出现一个特写镜头:深褐色的光洁的琴身、黑色的指板,从琴头弦轴上飞出的四条金弦,越过黄色的高高耸起的琴码向琴尾延伸。这琴似于不是被她的左腮和左肩夹着,倒像是空中悬浮着的一个尤物;一个年轻的乐手侧肩深情地拥抱着它,琴身下是隆起的胸膛,腮托上是一副年轻姣好的面庞。伴奏响起后,乐手的表情是那样的庄重、安详,一种神圣的美,美得有深度而又潇洒、沉着。
琴声起了。像是这把琴自己唱出的歌声,而双手的动作只不过是和着此音乐的优美的舞蹈而已。乐手的表情,也随着乐曲进入了另一个境界。她的双目紧盯着琴板,在慢板的音乐声中,从这弦、码、琴身上,她看出了无限的内蕴、生动的故事和涌流的深情……是她在奏出深沉、悠扬的琴声,还是这琴向她表达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流露着纯朴的感情?我实在难以分清。一个渐强的上弓,右臂把弓从弓尖到弓尾徐徐推进,动作是那样柔韧均匀,她的表情却像坐上飞行物穿越云层,上升!上升!激越的音流,圆实饱满,像高速越过千里万里的路程。碎弓时她的脸上呈现出如看到烟火在空中散开时的喜悦;快弓时在她的脸上看到彩绸飞舞般的生动;顿弓时她像引着我们乘着快艇在高高溅起的水花中穿行……所有这些表情都不是对着观众的,她凝眸之处始终是这琴弦上的世界。仿佛那里有历史,那里有未来,那里有高山大河,有在草地上狂欢的人们。在指板上舞着的青年男女是那样酣畅、忘情。一个彩虹般的华彩段过后,音乐戛然而止。乐手拎着琴谢幕时,她那面庞上依然现出刚刚游历音乐王国归来的幸福神情。于是观众和她一起沐浴在掌声的瀑布中。
当你离一个物体远的时候和近的时候,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次,我也试着把小提琴夹起,从琴尾向琴头看去,当我精神集中忘了周围的一切时,这哪里是一把琴,这就是一架海上大桥,根根琴弦都像斜拉着的桥索,那浅黄色雕花的琴码不就是一座凯旋门么?这宽阔的桥身能容下车水马龙和那万千狂欢的人们,这是个多么精彩的世界啊?!
这琴弦上的世界,也是人们内心中一个美好的世界。音乐的王国和殿堂,它多么诱人,多么令人难以忘怀、不可思议而又引人神往!琴弦上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选自1997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10.琴弦上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2分)
答案:是人们内心的一个美丽的世界。它是诱人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不可思议的,而又引人神往的。
11.作者是怎样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琴弦上的世界的?(2分)
答案: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小提琴手忘情的表演以及她的琴声带给人们的美好的感受与体验。
12.音乐带给人们的感受是同欣赏者的人生阅历、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的。对音乐的欣赏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本文有许多想象,请你将它们摘录在下面,并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案:略
13.你知道什么是琴弦、琴码、琴弓吗?请在下面简要地画出来。(3分)
答案:略
14.从本文你了解了小提琴的哪些弓法?(3分)
答案:上弓、碎弓、快弓、顿弓。
15.音乐首先打动的是演奏者,只有演奏者全身心地将他(她)对音乐的理解借助他(她)的乐器传达出来,才能真正感染听众,才能将听众带入他(她)的音乐世界里。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应当像这位演奏者那样,用你的热情,用你对你所从事的学习与工作的理解与关注,将他人引向快乐。无疑,你也会因此而快乐。写一个片段,讲述你是怎样带给家人欢笑的,你又有怎样的感受?(4分)
答案:略
16.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以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把所听到的内容和感受描述出来,是许多音乐爱好者的理想。请将你喜欢听的某一首乐曲诉诸笔端,相信你会让自己也感到惊讶——你是一位很棒的音乐欣赏家和评论家呢!(4分)
答案:略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8分,每题2分)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十岁的儿子跟着妈妈来看望他。儿子在父亲的窗前种了许多花。后来,儿子走了,花却开了。高尔基看着盛开的鲜花,心里很快乐,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其中讲到,你走了,可是你种的花留下来了,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还有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时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呀!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予远比索取愉快。
“‖〞把文章分成两局部。
答案:在“花却开了〞后划开。
18.概括出文章的主要事件。
答案:写高尔基教育儿子要时时处处要为他人着想、要有奉献精神。
“给予〞的含义是()
答案:C
20.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
答案:B
(四)文学放飞(4分)
21.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有一天邀请王安石到他的故土——四川眉山游玩。行至途中,苏东坡突然发现路边一尊倾斜欲倒的石碑,便拉拉王安石的袖子,指给他看:“你瞧,多可惜,想当初安石不正,如今要歪了!〞
王安石一听,知道这是项庄舞剑,意在“安石〞。他看到碑身是向东斜的,便也借题发挥:“也是啊,你看,至今它还是向(像)
。〞
王安石的巧妙答复,实在出乎苏东坡的意料,让苏东坡既有几分为难,又从心眼儿里佩服他的才智。
请把王安石的话补充完整。
三、作文(40分)
22.题目:给我影响最大的人
作文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要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字数不得少于500字。
答案:东坡
第五篇:七下同步优化训练第二单元A卷
第二单元训练(A卷)
一、根底知识平台(16分,每题4分)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屏障()
哺育()
祈祷()
怪诞()
炽痛()
亘古()
默契()
田垄()
答案:zhànɡ
bǔ
qí
dàn
chì
ɡèn
qì
lǒnɡ
2.文学常识填空。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国作家。
?木兰诗?选自,这是
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答案:都德
法
?乐府诗集?
南北朝
3.指出以下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似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2)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3)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
答案:〔1〕比喻
〔2〕比喻
〔3〕排比
比喻
4.名句积累。
(1),关山度假设飞。
(?木兰诗?)
(2)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
(3)深林人不知。
(?竹里馆?)
(4)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
答案:〔1〕万里赴戎机
〔2〕对镜帖花黄
〔3〕明月来相照
〔4〕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综合性学习实践(4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14分)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似拿着一把翻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似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似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似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国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
精神。(3分)
答案:法
都德
?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
“他们〞指代的人物是否相同,为什么?(2分)
答案:不同。前个“他们〞指孩子们;后个“他们〞指普鲁士侵略者。
“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因为他在“最后一课〞的特殊环境下,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懂得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因而细心听讲了。
“可怜的人〞?(2分)
答案:因为韩麦尔先生只是一个普通的法语教师,现在由于敌人的侵略,他连在自己祖国的学校里教授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表达了小弗朗士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9.“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有什么含意?(3分)
答案: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愚昧,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慨之情。
“恨不得〞和下文的“一下子〞表达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表达了先生希望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牢牢掌握祖国语言的迫切心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6题。
(13分)你大概不止一次地看见过从地下冒出的清泉,或者在如茵的绿草旁边淌着的流水吧?你有没有注意到,当它还是涓涓细流的时候,就表现了倔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人们为了拦住一洼泉水,曾特意挖了一个小潭,潭口围着石块,潭边长满青草,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对于刚刚冒出地面的泉水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舒适的、安逸的小天地。它满可以在这里流连徜徉,直到春花凋谢,秋草枯黄,让这些东西沉落潭底,变成渣滓,连同自己一起在干涸的冬天成为一摊烂泥。但是,不,涓滴之水,志在海洋。小水潭
不了它,小石块
不住它,小花草
不了它,打了一个转身,滑下斜坡,它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
“吸引〞“挽留〞“阻拦〞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段的空格中。(3分)
答案:挽留
阻挡
吸引
“这里〞是指
;“这些东西〞是指
。(2分)
答案:小潭
潭边的青草、野花
13.“它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运用了
修辞手法,它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是
。(2分)
答案:拟人
生动形象〔作用意近即可。〕
14.“小潭〞留不住泉水的原因是:
。(用文段中的原话来答复。)(2分)
答案:因为泉水具有倔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
“冒〞“淌〞能不能互换,为什么?(2分)
答案:不能。“冒〞是由下向上溢出;“淌〞是由高向低漫流。〔意近即可。〕
和的品格。(2分)
答案:勇往直前
志向远大〔意近即可。〕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
(13分)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冷淡,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突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以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单独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照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刚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冲动起来,久已寂静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冷淡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7.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2分)
琐细()
徜徉()
擎旗()
肃穆()
答案:suǒ
yánɡ
qínɡ
mù
“似乎〞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2分)
答案:不行。因为有了“似乎〞一词,“我〞后面的思想变化才合理。
19.请在第四段描述作者想象的语句下面画横线,其中与下文第五段天安门前看升旗时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的一句话是哪一句话?(2分)
答案:在“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单独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上画横线。与实际情况并不相同的一句话是“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单独徜徉〞。
20.简析第四、五两段中加点的“居然〞“竟〞两个词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2分)
答案:这两个词一方面写出了人们观看升旗的热情高、来得早;另一方面写出了“我〞对照应者多,人来得早感到出乎意料和吃惊。
“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答案:原先是“冷淡〞,“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观看升旗后,先是“心里起了波涛〞,继而“感到一种责任〞。
22.文章结尾写:“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读过本文后又得到了哪些启示?试把你的想法说出来。(3分)
答案:升旗的仪式时间虽短,但观众却想了很多,如“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要有责任感;“老者〞想到了创业的艰辛;人们面对国旗,为之感动。
第二问略。
(四)文学放飞(4分)
23.阅读下面一段话,答复以下问题。
这个细节选自哪部作品?作者是谁?段中“我〞和“她〞分别指书中的哪两个人物?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似的大鼻尖上。
答案:“我〞指阿廖沙;“她〞指阿廖沙的外祖母。
三、作文(40分)
24.题目:微笑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场面,但只要人们能够互相谅解,互相帮助,就会化干戈为玉帛,变苦恼为欢笑。请以“微笑〞为题,记叙生活中一个小插曲。
作文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要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得少于500字。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