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违法所得计算(5篇)

时间:2019-05-13 21:2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全生产违法所得计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全生产违法所得计算》。

第一篇:安全生产违法所得计算

目前由于对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过程中涉及的违法所得、非法财物概念,国家还没有明确权威的规定,所以对违法所得、非法财物的界定,对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的具体操作存在一定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的质量,作为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人员来说,有必要就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中的违法所得、非法财物等概念作一些探讨和分析。来源:考试大

一、明确几个概念

什么才是违法所得、非法财物?

违法所得是指行为人通过违法行为获取的财产。没收违法所得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将行为人通过违法行为获取的财产收归国有的处罚形式。

非法财物是指违禁物品或者用以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没收非法财物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将违禁物品或者用以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收归国有的处罚形式,这里的违禁物品是指法律法规严禁生产、销售、储存的物品,如非法生产、销售、储存烟花爆竹制品等。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本质上是一种追缴,而不是违法行为人因实施违法行为所付出的代价。

二、适用范围

没收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中的违法所得、非法财物的适应范围是什么?通过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认为没收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中的违法所得主要适用以下几种情况:

1、未经审批进行生产、经营、储存危险物品的活动;

2、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活动;

3、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机构出具虚假证明的活动;

4、未经许可生产、经营烟花爆竹制品,或者向未取得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的活动;

5、非煤矿矿山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进行生产的、接受转让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冒用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使用伪造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活动。

三、重视取证环节

没收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中的违法所得、非法财物的认定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除本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这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应当遵循的程序,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全面细致地做好调查取证的每一项工作,坚持全面、客观、公正和及时的原则。从客观存在的证据材料出发,倾听群众和与案件相关人的意见和反映,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意见,做到证据确凿。

四、计算方法来源: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违法所得主要涉及违法生产、违法经营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所获财产的计算。

到目前为止,根据国家有关司法解释和行政执法部门的规定,违法所得的界定有两种:

一种是指行为人通过违法行为获取的、包括成本和税收在内的全部违法财产,实际可操作性比较强。

另一种是指扣除成本后的获利部分,由于成本的核算比较困难,这就给计算违法所得带来一定的难度。违法所得界定的不同就意味着计算方法的不同。司法部门和工商、质监等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出台了违法所得的有关规定。两高院于1989年至1998年其间相继出台了有关违法所得认定和计算方法。原国家工商局、卫生部、农业部于1989年至1999年其间也相继出台了有关违法所得的认定和计算方法。

作为安监部门是否可参照有关部门出台的违法所得认定和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来进行计算?譬如非法发包或者出租、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证明的行为较适合倾向第一种界定,以发包、租赁合同或者技术服务合同上已收取的全部金额作为违法所得。非法生产、储存、经营的违法行为较适合倾向第二种界定,以获利部分作为违法所得,成本的核算有困难时,宜请有关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核算。

通过以上探讨,认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应及时出台有关对违法所得的明确规定,以增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行政执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目前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实践中,根据案件的具体情节,应该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结合司法部门和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的相关规定,做到既严格依法行政,又合情合理,本着为基层单位热情服务宗旨,确保安全生产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篇:没收违法所得如何计算综述

没收违法所得是药品监督管理行政处罚中较常见的处罚种类。由于现行的药 品管理法律法规对违法所得的计算没有具体规定,导致基层在执法实践中计算方 式不统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将违法活动中获得的利润作为违法所得,一种是将违法活动中获得的全部收入(包括利润和成本)作为违法所得。这种做 法上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执法形象。今天,本版刊登有关讨论文章,希望能引起药监执法人员对此问题的重视及思考,同时 期望有关部门对违法所得的释义尽早明确。

——编者按

观点一:没收违法所得不应扣除成本

■郭宇华(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笔者认为,没收违法所得不应扣除成本。

◆没收违法所得是一种针对非法财产的财产罚

没收违法所得在行政处罚的分类上归入财产罚,但其针对的客体与同为财产 罚的罚款是不同的。罚款是强迫当事人从其合法收入中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方式 弥补其对社会已经造成的损害,具有额外的惩诫性;没收违法所得仅是对当事人 非法财产的剥夺,是强迫当事人恢复违法前原状的一种措施。即使当事人持有的 非法财产是其合法资本的物化,但因为其具有违法性,所以必须消除,其形式便 表现为由法定行政机关没收并上缴国库。由此可见,没收违法所得这一行政处罚 手段针对的是当事人通过违法行为获得的具体体现为金钱的利益。

这种非法利益不应仅指利润。经济法学界一般认为,利润是指销售者以一定 的价格出售商品的收入,扣除成本和缴纳税金后的纯收入。而实际上,按照《药 品管理法》的规定,对当事人实施的违法行为中的药品是必须没收的,这里面就 没有“返还”其购进或制造这些药品所需的“成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当 事人花100元购进假药来卖,尚未卖出的,全部假药依法是必须没收的;若他售 出一半收入了80元,则余下未售出的药品依法亦必须没收,这是前提;假如我们 “没收违法所得”仅没收其“利润”,则只能没收30元。按此计算,当事人比尚 未卖出假药便被查处的情况不仅少损失了20元,而且还赚了30元的孽利。显然这 样操作的结果是荒谬的,不符合《行政处罚法》和《药品管理法》规定“没收违 法所得”的立法原意。

◆计算违法所得的法律依据和适用原则

药品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关于违法所得的计算依据最早可以上溯到卫生部的有 关规定。1989年《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颁布施行后,作为当时的法定执法主体 的卫生部为贯彻执行该办法,发布了《关于〈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有关名词的 解释》,规定《药品管理法》(此处指修订前的《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 法实施办法》中提到的违法所得,“系指上列条款所述的违法活动中牟取的全部 营业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1992年,卫生部颁布《药品监督管理行政处罚 规定(暂行)》,其中第六十七条进一步明确规定“违法所得系指违法活动中牟 取的全部营业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也就是说,药品监督行政处罚案件中 违法所得的计算历来不能扣除所谓的“成本”。

很多执法人员可能会对上述“年代久远”的法律依据的效力提出疑问,特别 是卫生部在2002年废止了《药品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规定(暂行)》后,有人感到 无所适从。笔者认为,上述有关违法所得的解释至今仍能适用。理由有四:

第一,卫生部原解释具有法律效力。根据《立法法》关于“法律解释权属于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规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 作的决议》第三条的规定,“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 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即1985年施行的《药品管理法》 可以由国务院及当时的法定执法主体卫生部解释。

第二,卫生部废止该规章的主因是行政职能改变。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 组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后,卫生行政部门原承担的药品监督职能移交新组建的 药品监管部门,其不再承担有关职责。国务院办公厅专门明确,卫生部作为《药 品管理法》等药品监管法律、行政法规执法主体的资格随药品监管职能移交国家 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规定(暂行)》作为卫生部制定的旨 在规范药品监督执法行为的暂行规章,应当随着形势改变而予以清理,转而由国 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相应规定。但按照法律统一性原则和维持执法的延续性,除非国家药品监管部门作出新的规定,否则该规章废止与否不影响实体规定的执 行。

第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没有就有关实体问题出台新规定。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行政处罚法》、修订前的《药品管理法》制定了《药 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局令第8号),8号令仅是处罚程序规定,并未对药品监

督行政处罚的实体问题——包括违法所得等名词解释问题作出新的规定,卫生 部对违法所得的解释仍然具有法律效力。及至2003年,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局作为药品监管法定执法主体,颁布《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局 令第1号),并明确自该规定施行之日起,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实施的第8 号局令废止。1号令亦属程序规定,并没有对违法所得等名词解释作出新的规定。

第四,尽管《药品管理法》已经修订并正式施行,但新、旧《药品管理法》 在违法所得的法律内涵上和适用没收违法所得的法定情形上是没有原则改变的。

综上所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违法所得作出新的解释前,药品监 督行政处罚案件中对违法所得的计算仍可参照卫生部原来制定的《药品监督管理 行政处罚规定(暂行)》规定的办法执行,即没收当事人在违法活动中牟取的全 部收入,不扣除所谓的“成本”。

■张宗利(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违法所得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因违法行为而获得的物质利益,不应当包含成 本,因为成本是当事人原有的财产。但在《药品管理法》中,我们不能仅从字面 的意义去理解,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则会出现明显的悖论。

以《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为例,该条规定:“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的,依 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的药 品(包括已售出的和未售出的药品,下同)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本条中违法所得的概念就只能理解为已售出 药品的全部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例如,某个体药贩无证经营药品,被查处时,已售出2万元的药品,在计算其违法所得时,2万元就是其违法所得,不能扣除其 进货的成本。如果扣除成本,那么,就会产生已售出的违法责任轻,未售出的反 而责任重的悖论,因为售出的至少保住了成本,也即成本未被没收,这显然与立 法原意相左。从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立法原意看,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是 应有之义,就是要让违法者血本无归。如果对违法所得扣除成本,一方面实践中 难以操作,从法律条文上也难以自圆其说;另一方面无疑会降低法律的威慑力,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应将违法活动中所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认定为违法所得。特别是在药品监督行政处罚中下列情形违 法所得的计算更不应扣除成本:

第一,凡处以没收无证生产、销售的药品,没收生产、销售的假药、劣药和 违法所得处罚的,违法所得不能扣除成本。

第二,凡处以没收违法购进的药品、没收违法所得处罚的,违法所得不能扣 除成本。

第三,凡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许可证或者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处罚的,违法所得不能扣除成本。

第四,凡处以没收违法销售的制剂和没收违法所得处罚的,违法所得不能扣 除成本。

其他情形的违法所得因不是生产经营行为所得到的,不存在成本问题,如药 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报告,有违法所得时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的处罚;再如 药品购销中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处罚的。这类违 法行为因其无需投入生产经营成本,也就不存在是否扣除成本的问题。

需指出的是,《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七条和第九十五条涉及到“违法收入” 的概念,笔者认为,在这里违法收入就是指违法所得。第七十七条“没收全部运 输、保管、仓储的收入,并处违法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中,运 输、保管、仓储的成本不能在违法收入中扣除;第九十五条中“药品监督管理部 门或者其设置的药品检验机构或者其确定的专业从事药品检验的机构参与药品生 产经营活动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有违法收入的予以没收”,这里参与药品生产经营活动,若投入了成本,也不能在违法收入中扣除。

另外,在医疗器械监督行政处罚中,对生产经营行为违法所得的认定,也应 将非法生产经营所取得的全部收益,包括成本和利润计算在内。

观点二:没收违法所得应扣除成本

■李腾华(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据笔者调查,在河北省药监系统执法实践中,近90%的药监部门计算违法所 得时是按照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第六十七条规定计算的,即“ 违法活动中牟取的全部营业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笔者又走访了其他司法 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违法所得计算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一是违法多得的利润; 二是违法的全部利润;三是违法的全部收入。笔者主张第二种计算方法。理由如 下:

首先,何谓违法所得?违法所得是指违法行为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财产,包括实物和货币收入。从上述定义看,执法机关对违法行为人违法所得的没收,本质上是一种追缴,而不是违法行为人因实施违法行为所付出的代价。从经济学 角度讲,违法行为人从事违法活动,是利益驱动所致。如从事生产、销售假药行 为,违法行为人看重药品市场潜在的巨额利润;假如只有收入而没有巨额利润又 有谁来造假呢?显然,利润与收入不能等同。再从法理上来讲,“不能允许任何 人从自己的错误中获得好处”是一个自然正义法则,将违法多得的利润没收,那 违法不多得的利润就可以让与给违法行为人?这种计算方法显然有悖于法理。

其次,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为第二种计算方法提供了法律基础。《行政执法 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2001年第310号令)第三条规定:“行 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及的金额、违法事实的 情节、违法事实造成的后果等,根据刑法关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 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罪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破坏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罪的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的追诉标准等规定,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 责任的,必须依照本规定向公安机关移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产、销 售伪劣产品刑事案件如何认定“违法所得数额”的批复》中规定:“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规定的‘违法所 得数额’,是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获利的数额”;在《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 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规定“违法所得数额”是指“获利数 额”。上述规定是第二种计算方法的现实法律依据。技术监督部门在执法中,也 是第二种方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本法所称违法所得是指获取的利润。卫生部《药品 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规定》已于2002年废止,第三种计算方法已失去法律依据。

第三,有利于与司法部门执法相衔接,使药监部门在行政诉讼中处于有利地 位,有利于树立药监部门良好的执法形象。药监部门对违法行为人作出行政处罚 时,当事人经常对违法所得的认定提出异议,因执法人员没有出示确切的法律依 据,而往往引起药监部门与当事人对簿公堂。又由于药监部门与法院对违法所得 认定不一致,法院依法变更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情况时有发生,使药监部门在行政 诉讼中处于被动地位。另外,一些案件违法行为人可能涉及刑事追诉问题,在执 法实践中,时常出现药监部门移送案件被退回的现象,退回的理由多是“不够追

诉标准或证据不足”。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 准的规定》的有关规定,追诉标准有两个基本依据:违法所得和非法经营额。如 该《规定》第七十条规定:“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 予追诉: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 …”公安部门、检察院认定违法所得是按照“获利数额”确定的。若药监部门认 定违法所得按照第三种计算方法,显然混淆了“非法经营额和违法所得”两个概 念。不与司法部门执法相衔接,长此以往,药监部门的执法形象在社会上一定会 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观点三视情况区别对待

■金永熙(浙江省永嘉县药品监督管理局)

笔者认为,违法所得的计算应依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违法所得的计算依据和标准

确定药品违法所得的计算依据和标准,首先要坚持过罚相当原则,不能重过 轻罚,也不能轻过重罚。

根据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和过罚相当原则,笔者认为可分以下三类情况来确 定没收药品违法所得的具体计算依据和标准:

1.故意生产、销售假劣药品的,全部销售金额为违法所得予以没收。

法学界的学者和司法界的实践者普遍认为,具有金钱内容的违法所得一般是 指违法行为人通过非法手段所获取的赢利。这里的“赢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 的“利润”或者“差价”。但是,对故意生产、销售假劣药品的不能如此计算。因为此种行为主观恶性大,违法性质严重,属于严厉打击对象;假劣药品生产、销售的成本低,且生产加工的成本难以计算;假劣药品本身就是达不到疗效要求 的伪劣产品,在没收违法所得时再计算其成本没有意义;如果在没收其违法所得 时扣除成本,显然承认生产、出售假劣药品行为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不符合《药 品管理法》立法精神,也不符合过罚相当原则。

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实践情况看,对未经核准登记或者虽经核准登记,但生产加工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的违法所得,也不扣除生产加工成本。这种 违法所得计算方法,对药监机关没收故意生产、销售假劣药品的违法所得有参考 价值。

至于无过错销售、使用假劣药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只没收“差价”部分。

2.非法经营合格药品的,以差价作为违法所得予以没收。

非法经营合格药品行为的性质和危害后果与故意生产、销售假劣药品不一样,它只是破坏了药品流通管理秩序,但不会威胁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后果比 较轻,且成本是投向合格药品的,根据过罚相当原则,没收“差价”足以达到立 法上的惩罚目的。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投机倒把违法违章案件非法所得计算方法问题的 通知》第一条规定:违法违章构成投机倒把行为“凡有进销价(包括批发价、零 售价)的,以销价与进价之差作为非法所得;属于生产加工的,以生产加工的产 品的销价与成本价之差作为非法所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 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也规定:非法出版的“经营数额”,是指以非法出版物的定价数额乘以行为人经营的非法出版物数量所得的数额; 而非法出版的“违法所得数额”,是指获利数额。从这个司法解释来看,违法所 得是指销售价与成本价或者与进购价之间的差价。笔者据此认为,对当事人非法 经营合格药品行为,应以销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价(包括批发价、零售价)作为 违法所得的计算依据。

当前,不少药监执法人员对这种违法所得计算标准持反对意见,认为应当没 收全部销售收入,否则会出现对造成危害后果重的已出售药品违法行为处罚轻,而对危害后果轻的未出售药品违法行为处罚重的现象,这样做不合理。

但笔者认为,事情并非完全如此。其一,有些非法经营的合格药品虽已出售,但仍有可能被没收,例如,违法行为人非法购进药品后出售给零售药店,该零售 药店尚未出售此药品的话,因其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该药品仍然应当没收;其 二,非法经营药品行为具有关联性的特点,即同一违法药品往往涉及“上家”和 “下家”等多个违法主体,而有关的多个违法行为人都要为同一药品受到没收药 品、没收违法所得、罚款以及其他罚种的行政处罚,这种对同一药品予以多个罚 种处罚、多个违法主体的处罚方法,已经足以体现严打、严惩精神;

3.实施与药品相关的违法行为的,以全部非法收入作为违法所得没收。

有些药品违法行为的对象不是药品本身,而是与药品相关的行政管理秩序。《药品管理法》规定的这些药品违法行为主要有: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故意为假劣 药品提供运输、保管、仓储等便利条件的违法行为;第八十二条规定的伪造、变 造、买卖、出租、出借许可证或者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违法行为;第八十七条规

定的药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报告有违法所得的违法行为。此外,《药品管理 法》第九十条、第九十一条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一般也都是指不扣成本价的全 部违法收入。

这里的不扣成本费,是指不能扣除运输、保管、仓储、伪造、变造、买卖、出借等成本费用。如故意为假劣药品提供运输便利条件的违法行为,假劣药品经 营者交付多少运输费就没收多少,而不能减去燃料、车辆折旧等成本费。

没收违法所得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已交税款应当扣除。

药监机关在计算违法所得数额时,被处罚人在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就违法所得 已缴纳税款的,应当扣除已缴纳的税款。例如,被处罚人违法所得10000元,事 先已经缴纳500元税款,那么,药监机关只能没收9500元。违法所得与税款虽然 是不同性质的款项,但都上交国库为国家所有,因此,违法所得中已经缴纳的税 款应当予以扣除。

2.没收范围包括已经出售的已收和应收的全部非法收入。

违法所得的范围应当包括药品已经售出的已收到和尚未收到的非法收入。特 别需要说明的是,违法行为人已经出售药品,但尚未收到的非法收入也应当予以 没收。例如,假药生产者生产10000元假药,已经出售6000元,其中已经收到500 0元货款,尚有1000元货款被拖欠而未收到,那么,这1000元也应当没收,而尚 未出售的4000元不在违法所得没收范围。

3.认定违法所得应当有足够证据。

药监机关认定违法所得数额的证据主要是记录违法经营药品活动的账薄、票 据等书面材料,因此,药监执法人员在调查药品违法案件中,一旦发现有违法所 得,就应当立即收集、查取这些证据材料予以证实。

第三篇:违法所得计算

食品、药品、器械案件中违法所得如何计算

认定“违法所得”是查办食品药品违法案件过程中经常涉及的事项。正确认定“违法所得”既是遵循行政执法公平公正、责罚相当、罚当其过原则的要求,又是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一方面,食品药品法律法规中有大量法条涉及“没收违法所得”,正确认定“违法所得”是“没收违法所得”的前提,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八十五条、八十六条所述:“……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七十三条、七十四条、七十五条所述“……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另一方面,“违法所得”还是大量法条规定的处以罚款的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条“……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当前,食品药品违法案件涉及多个领域(四品一械),案件形式多样,特别是2013年新一轮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后,食品药品监管局监管领域扩大,食品生产、食品流通的监管整合进入食品药品监管局,新领域与旧领域在“违法所得”认定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性的出现导致认定“违法所得”误区的出现。

当前“违法所得”的认定办法及依据

在食品药品违法案件查办实践中,对违法所得的认定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全部违法收入为违法所得的“全部说”,第二种是以违法行为的获利部分为违法所得的“获利说”。

(一)食品生产

1、违法所得的认定——“获利说”

2、依据:食品生产领域过去由质监部门负责监管,在新的意见没有出台之前,针对食品生产领域的监管仍应沿用质检部门处理食品生产违法行为的依据。质检部门查处食品生产违法行为的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但是前述相关法律均未对“违法所得”的含义作出界定。2011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本法所称违法所得是指获取的利润”。由此可见,质检部门在认定食品生产领域违法所得时采取的是“获利说”。

3、举例:某食品生产企业违法生产某小吃2000袋,售价1元/袋,成本0.7元/袋,认定违法所得应为600元,即(1-0.7)×2000=600元。

(二)食品流通(经营)

1、违法所得的认定——“获利说”

2、依据:2013年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前,食品流通(经营)监管由工商行政机关负责,一般情况下,食品违法经营中的违法所得的认定采取“获利说”。其依据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8年12月发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违法所得认定办法》,该《办法》第二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违法所得的基本原则是:以当事人违法生产、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当事人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适当的合理支出,为违法所得。”第四条:“违法销售商品的违法所得按违法销售商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所售商品的购进价款计算。”

3、举例:某食品店销售过期啤酒50瓶,售出价5元/瓶,购进价4.3元/瓶,认定违法所得35元,即(5-4.3)×50=35元。

(三)餐饮服务

1、违法所得的认定——“全部说”

2、依据:2010年3月,卫生部出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卫生部71号令),第四十四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违法所得,指违反《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从事餐饮服务活动所取得的相关营业性收入。”由此可见,针对餐饮服务环节,认定其“违法所得”时采取是不扣除成本的“全部说”。

3、举例:某餐厅未经许可从事餐饮服务10天,每天营业收入500元,其违法所得应为5000元,即500×10=5000元。

(四)药品生产、经营、使用

1、违法所得的认定——“全部说”+“获利说”

2、依据:药品生产、经营或使用中“违法所得”认定,一般情况采取经营收入的“全部说”,特殊情形是《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一所述的“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未违反《药品管理法》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并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销售或者使用的药品是假药、劣药的……”则采取“获利说”。依据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2月回复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回复函,该“国食药监法[2007]74号”函指出:“一般情况下,《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的‘违法所得’,是指‘实施违法行为的全部经营收入’。《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条、第八十七条规定的‘违法所得’是指‘实施违法行为中收取的费用’。《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一条规定的‘违法所得’是指‘售出价格与购入价格的差价’。”根据该函不难判断,涉及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的“违法所得”,除《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一条规定的情形(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无主观过错销售或使用假、劣药品)采取“获利说”外,其他情形均采取“全部说”。

3、举例:某药店销售擅自添加防腐剂的劣药15瓶,每瓶购进价7元,售价10元,按照“全部说”认定违法所得为150元,即10×15=150元。如果该药店未违反《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并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销售的药品被擅自添加防腐剂,主观无过错,则应按照“获利说”认定违法所得为45元,即(10-7)×15=45元。

(五)化妆品的生产经营

1、违法所得的认定——“全部说”

2、依据:2000年卫生部法监司对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如何计算化妆品生产经营行为的违法所得请示的复函,该(卫法监食发[2000]第16号)函指出:“《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所称的违法所得,是指违反《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从事化妆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由此可见,针对化妆品生产经营,认定其“违法所得”时采取是不扣除成本的“全部说”。

3、举例:某化妆品生产企业未经许可生产染发剂2000盒,以每盒25元销售给了批发商,其违法所得应为50000元,即2000×25=50000元。

(六)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使用

1、使用环节。医疗器械违法使用的“违法所得”比较特殊,其特殊性在于2014年3月出台,6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新修订《条例》在法律责任这一章有较大调整,其中,对于使用行为取消了没收“违法所得”的规定。所以,对于2014年6月1日以后发生的违法使用行为,无需认定“违法所得”。但是,对于2014年6月1日以前的违法使用行为,应遵循“从旧兼从轻”的原则适用修订前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旧条例相对新条例处罚更轻),因此,对于医疗机构在2014年6月1日以前违法使用医疗器械,应适用修订前的《条例》处罚当事人并采取“全部说”认定其“违法所得”,依据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答复违法所得计算问题的函”(国食药监法[2004]337号),该函指出:“医疗机构使用未经注册医疗器械的行为……其违法所得按收取的医疗费用计算。”

2、生产、经营环节。对于医疗器械的违法生产、经营的所得认定,当前还没有具体司法解释或规定,究竟该采取“全部说”还是“部分说”,存在一定争议。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采取“全部说”,原因是医疗器械属于高风险产品,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应该采取等同于药品的监管力度来认定“违法所得”,并且医疗器械使用环节计算“违法所得”也采用“全部说”,生产、经营应与使用保持一致,应当以“全部”收入认定“违法所得”。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没有专门的法律解释的情况下,遵循下位法服从上位法原则,按照一般产品违法所得的规定和解释,依据国家质监总局在《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的“违法所得是指获取的利润”这一解释,采取“获利说”认定违法所得。

在此,笔者相对赞同“获利说”这一观点。依照法学理论中的“禁止类推解释”的原则,在司法过程中,不能比照药品“违法所得”的认定来类推医疗器械的“违法所得”,也不能比照医疗器械使用行为“违法所得”的认定来类推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的“违法所得”。而采用依照一般产品“获利说”认定“违法所得”恰恰符合“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原则。

对于食品药品监管中“违法所得”认定的思考

1、当前食品药品监管领域“违法所得”的认定办法不尽一致,要求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熟练掌握并运用相关解释、规定,在办案过程中正确认定不同领域违法行为产生的“违法所得”,严格执法,避免张冠李戴。

2、对于食品领域出现的“违法所得”的认定办法不尽一致,建议有关部门综合考量,出台具体解释,统一明确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服务行业监管中“违法所得”的认定;对于医疗器械领域,建议出台相关解释或意见,以便于统一标准,统一执法。

第四篇:工商机关违法所得的计算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

第37号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违法所得认定办法(2008年11月2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37号公布)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公正、有效行使职权,正确实施行政处罚,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违法所得的基本原则是:以当事人违法生产、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当事人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适当的合理支出,为违法所得。

本办法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违法生产商品的违法所得按违法生产商品的全部销售收入扣除生产商品的原材料购进价款计算。

第四条 违法销售商品的违法所得按违法销售商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所售商品的购进价款计算。

第五条 违法提供服务的违法所得按违法提供服务的全部收入扣除该项服务中所使用商品的购进价款计算。

第六条 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违法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的违法所得按当事人的全部收入计算。

第七条 违法承揽的案件,承揽人提供材料的,按照本办法第三条计算违法所得;定做人提供材料的,违法所得按本办法第五条计算。

第八条 在传销违法活动中,拉人头、骗取入门费式传销的违法所得按当事人的全部收入计算。团队计酬式传销的违法所得,销售自产商品的,按违法销售 1 商品的收入扣除生产商品的原材料购进价款计算;销售非自产商品的,按违法销售商品的收入扣除所售商品的购进价款计算。

第九条 在违法所得认定时,对当事人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前依据法律、法规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规定已经支出的税费,应予扣除。

第十条 本办法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非法所得”的认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所得”、“非法所得”的认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政府规章对“违法所得”、“非法所得”的认定另有规定的,可以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违法所得认定办法》的法律解读

2008年11月21日,国家工商总局令第37号公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违法所得认定办法》(以下简称《认定办法》), 对工商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时如何认定当事人的违法所得作出原则规定,并对一些常见类型案件的违法所得作出具体规定,以避免工商机关在执法中因认定违法所得标准不一致,而出现同案不同罚或过罚不当的问题。《认定办法》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该办法为工商机关制止和打击各类经济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依据,同时为避免执法中因认定违法所得标准不一致,而出现同案不同罚或过罚不当等问题制定了原则。

填补法规、规章的空白

条文:(1)为了规范和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公正、有效行使职权,正确实施行政处罚,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认定办法》第一条)

(2)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违法所得的基本原则是:以当事人违法生产、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当事人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适当的合理支出,为违法所得。本办法有特殊规定的除外。(《认定办法》第二条)

解读:违法所得认定是工商机关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什么原则认定违法所得、如何认定违法所得关系到行政处罚能否顺利进行,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能否受到应有的处罚,法律能否实现惩戒违法,保护合法的作 用。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及最高人民法院对违法行为的违法所得认定没有法规或规章的明确规定。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工商机关查处经济违法行为的主要法律依据,工商机关制订了一些配套规定,包括如何认定违法所得的规定。依据后来颁行的法律法规查处的案件,违法所得认定也适用这些规定,对规范查办案件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条例》废止后,以《条例》为上位法的规章也相应失效,其中包括涉及违法所得认定问题的规范性文件。

如上(1)、(2)中所述,《认定办法》为规范行政执法,保证行政执法公开公正地进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及时的。

认定违法所得适用“获利说”原则

条文:(1)违法生产商品的违法所得按违法生产商品的全部销售收入扣除生产商品的原材料购进价款计算。(《认定办法》第三条)

(2)违法销售商品的违法所得按违法销售商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所售商品的购进价款计算。(《认定办法》第四条)

(3)违法提供服务的违法所得按违法提供服务的全部收入扣除该项服务中所使用商品的购进价款计算。(《认定办法》第五条)

(4)在传销违法活动中,拉人头、骗取入门费式传销的违法所得按当事人的全部收入计算。团队计酬式传销的违法所得,销售自产商品的,按违法销售商品的收入扣除生产商品的原材料购进价款计算;销售非自产商品的,按违法销售商品的收入扣除所售商品的购进价款计算。(《认定办法》第八条)

(5)在违法所得认定时,对当事人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前依据法律、法规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规定已经支出的税费,应予扣除。(《认定办法》第九条)

解读:在实践中,各个执法机关对违法所得的认定并不完全一致,大致分为两种,即以全部违法收入为违法所得的“全部说”和以在违法行为中的获利部分为违法所得的“获利说”。

长期以来,工商机关认定违法所得适用“获利说”原则。为保证行政执法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上述条文(1)、(2)、(3)中表明,此次违法所得认定原则仍然适用“获利说”原则,并对一些特殊情况作了例外规定。如(1)规定,违法生产商品的违法所得,并不是按违法生产商品的全部销售收入来计算,而是要扣除生产商品的原材料购进价款。

区分一般性认定和特殊性认定

条文:(1)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违法所得的基本原则是:以当事人违法生产、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当事人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适当的合理支出,为违法所得。本办法有特殊规定的除外。(《认定办法》第二条)

(2)违法承揽的案件,承揽人提供材料的,按照本办法第三条计算违法所得;定做人提供材料的,违法所得按本办法第五条计算。(《认定办法》第七条)

(3)在传销违法活动中,拉人头、骗取入门费式传销的违法所得按当事人的全部收入计算。团队计酬式传销的违法所得,销售自产商品的,按违法销售商品的收入扣除生产商品的原材料购进价款计算;销售非自产商品的,按违法销售商品的收入扣除所售商品的购进价款计算。(《认定办法》第八条)

解读:尽管办法适用“获利说”原则,进而对违法所得作出一般性认定,但同时也有特殊性认定。如上述条文的(2)、(3)。

一般性认定是指以当事人违法生产、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全部销售收入扣除当事人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适当的合理支出,为违法所得。特殊性认定是指对一些社会危害大或违法成本难以计算的违法行为,则以其“销售收入为违法所得”。

起草部门在起草和征求各业务司局意见的过程之中,对违法所得认定经过了多次的反复和比较,最终采用了现在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认定原则,即一般性原则是指“以违法生产、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获利的数额作为违法所得”;特殊性是指对一些社会危害大或比较普遍的违法行为以其“销售收入或全部收入为违法所得”。这样规定解决了实际办案中大量的无照经营等案件,因无法计算进价销价之差而导致案件久拖不决问题,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节约行政成本。

对传销行为违法所得作出专门规定

条文:(1)在传销违法活动中,拉人头、骗取入门费式传销的违法所得按当事人的全部收入计算。团队计酬式传销的违法所得,销售自产商品的,按违法销售商品的收入扣除生产商品的原材料购进价款计算;销售非自产商品的,按违 法销售商品的收入扣除所售商品的购进价款计算。(《认定办法》第八条)

(2)本办法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非法所得”的认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所得”、“非法所得”的认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政府规章对“违法所得”、“非法所得”的认定另有规定的,可以从其规定。(《认定办法》第十条)

解读:在《认定办法》中,违法所得认定以全部收入为违法所得的案件主要包括:

1、主体资格不合法的案件;

2、广告违法案件;

3、委托加工承揽案件;

4、为违法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谋取非法利益案件;

5、部分传销案件;

6、生产加工假冒伪劣商品案件。其中对广告违法案件、委托加工承揽案件、为违法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牟取非法利益案件违法所得适用特殊原则,主要是继承了原有的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原则,并且符合当前工商行政执法的实际需要;生产加工假冒伪劣商品案件违法所得适用特殊原则,主要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衔接;对主体资格不合法的案件适用特殊原则,主要是因为《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颁行以来,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特别是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各地食品市场监管实现“两个百分百”,各级工商机关查处这类案件的数量有大幅度的提高。

据北京市工商局反映,他们案件总数中约有近50%是无照经营案件。这些案件中,当事人往往既没有进货价格凭证,也没有销价凭证,过去按照“销价减进价”为违法所得的原则,往往导致案件久拖不决或以简易程序处理,实际上很不利于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将主体不合法案件规定以全部收入为违法所得,有利于统一办案尺度,规范执法行为,并且有利于打击无照经营违法行为高发的态势。

对于上述条文(1),在制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违法所得认定办法》过程中,工商总局同时对传销案件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拉人头、骗取入门费式传销、团队计酬式传销违法所得认定进行了规定,增加了认定非法所得案件类型,加强了办法的可操作性。

办法规定,在传销违法活动中,拉人头、骗取入门费式传销的违法所得按当事人的全部收入计算;团队计酬式传销的违法所得,销售自产商品的,按违法销售商品的收入扣除生产商品的原材料购进价款计算;销售非自产商品的,按违法销售商品的收入扣除所售商品的购进价款计算。

第五篇:违法所得

各种违法行为违法所得的计算方法

工商行政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罚则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句话:违反本法规第某条某款某项,有非法所得没收非法所得,处于某元罚款或非法所得的某倍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于某元罚款等。所以准确理解和计算非法所得对行政处罚案件具有深刻意义。那么什么是非法所得呢?《行政处罚法》是这样规定的:是指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依法将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所得收归国有的处罚形式,违法所得是指违法行为人从事非法经营等获得的利益。

非法所得的概念我们基本清楚了就是行为人非法经营所获得利益,但由于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同,对非法所得与罚款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不同情况:

1、是比较普遍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某元或某倍的罚款。如:《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所规定的(第十四条对于无照经营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规模较大、社会危害严重的,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没收专门用于从事无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2、没收非法所得和罚款可以选其一,也可以并罚。如:《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六十三条的规定等。(第六十三条对有下列行为的企业和经营单位,登记主管机关作出如下处罚,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

(一)未经核准登记擅自开业从事经营活动的,责令终止经营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处以非法所得额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二)申请登记时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除责令提供真实情况外,视其具体情节,予以警告,没收非法所得,处以非法所得额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经审查不具备企业法人条件或者经营条件的,吊销营业执照。伪造证件骗取营业执照的,没收非法所得,处以非法所得额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吊销营业执照。)

3、某些法规没有规定没收非法所得,只规定了罚款处罚,本着行政机关“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的法律原则,不应对其做出没收非法所得的处罚。如:《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二、三十三条所规定的那样。(第三十二条公司擅自设立分公司的,责令改正;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三条 分公司违反公司登记管理法规,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额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伪造、兴、出租、出借、转让让分公司营业执照,或者未将分公司营业执照置于营业场所醒目位置的,分别依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九条、第七十条的规定处罚。)

下面讲一讲以下几种违法行为的违法所得的计算方法

投机倒把违法违章案件违法所得计算方法

一、在生产经营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构成投机倒把违法违章行为的,其非法所得的计算方法是:凡有进销价(包括批发价、零售价)的,以销价与进价之差作为非法所得;属于生产加工的,以生产加工的产品的销价与成本价之差作为非法所得。1.(直接费用是指正当的运输费、保管费、差旅费等三种直接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2、(为投机倒把活动提供运输工具收取的运输费是否属“非法所得”:当事人为投机倒把活动提供运输等其他方便条件,构成《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之行为的,其从中获取的经济利益包括运输费,应视为非法所得;如果当事人只是在从事正常的运输业务中上当受骗,未构成投机倒把的,其所收取的运输费,不应视为非法所得)。

3、“成本价”,即生产加工产品的原材料购进价格,不含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其它费用。

二、为投机倒把违法违章活动提供货源、支票、现金、银行帐户等其它方便条件,或者代出证明,代开发票,代订合同以及虽未直接参与违法经营活动,但在违法活动中采用各种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以全部非法收入作为非法所得。

三、投机倒把违法违章行为人如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已缴纳税款的,在计算非法所得时应予以扣除,未交纳的不予扣除。

四、在计算非法所得时,如有商品已经售出,货款尚未收到的情况,也应包括在内。

总结为以下工式

生产的:销价—成本价格(指原材料购进价格)—已交税金。

经销的:销价—进价—已交税金。

为投机倒把提供货源等方便条件的以全部非法收入作为违法所得。

倒卖票证的违法所得等于全部销售款。

商品已售出,货款未到应计算违法所得。

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非法所得计算方法:

无照经营的案件违法所得计算方法按投机倒把案件方法计算违法所得。

没有任何正式票据的按其全部收入为违法所得。

对个人无照经营案件难以确定的按违法行为人口述或提供的书面清单做为确定违法所得的依据。

对未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扣除生产加工成本。

对经核准登记但经营方式中无生产加工方式擅自加工假冒伪劣商品,不扣除生产加工成本。

关于商标侵权案件中非法经营额计算问题

在商标侵权案件中,侵权人所经营的全部侵权商品(已销售的及库存的)均应计算非法经营额。对于生产、加工商标侵权商品的其非法经营额为其侵权商品的销售收入与库存侵权商品的实际成本之和;对于侵权人的原因导致实际成本难以确认的,视其库存商品的数量与该商品的销售单价之乘积为实际成本;没有销售单价的,视其库存商品的数量与被侵权人的同种商品的销售单价的乘积,为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对于经销商标侵权商品的,其非法经营额为其所经销的侵权商品的销售收入与库存侵权商品的购买金额之和;购买金额难以确认的,以其库存商品的数量与被侵权人的同种商品的销售单价的乘积为库存商品的购买金额;对于侵权商品的成本或购买金额高于销售收入的,其非法经营额则为该商品的成本或购买金额。

关于商标侵权案件罚款金额计算方法问题的批复

一、加工企业开展来料加工业务所获加工费,相当于商品经营者的销售收入,不应计为所获利润,而应计为经营额。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三条第二款所指所获利润,一般是指销售收入减去成本以及已缴纳的税金。

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投机倒把违法违章案件非法所得计算方法问题的通知》〔工商检字(1989)第336号〕,仅对投机倒把违法违章案件非法所得的计算方法做了规定,并未涉及商标侵权案件中的经营额或利润的计算方法。由于案件性质的不同,该通知所规定的非法所得的计算方法,不适用于商标侵权案件中的非法所获利润或非法经营额的计算。

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所获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减去已交税金。对生产、加工商标侵权商品的,其非法经营额为其侵权商品的销售收入与库存侵权商品的实际成本之和。

对于侵权人原因导致实际成本难以确认的,视其库存商品的数量与该商品的销售单价之积为实际成本;没有销售单价的,视其库存商品的数量与被侵权人的同种商品的销售单价的乘积,为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

成本或购买金额高于销售收入的,其非法经营额则为该商品的成本或购买金额。

来料加工企业加工费相当于销售收入即经营额。

广告违法案件违法所得计算方法

一、广告经营承办或代理内容违法广告的,以全部广告费收入作为非法所得;其它广告违法行为,以全部广告费收入减去设计、制作等直接成本费用之差作为非法所得。

二、未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或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广告经营活动的单位或个人,非法承办或代理的广告内容同时违法的,以全部广告费作为非法所得;广告内容不违法的,以全部广告费收入减去设计、制作等直接成本费用之差作为非法所得。

三、擅自提高广告业务代理费标准和户外广告场地费、建筑物占用费收费标准的,以擅自提高的费用标准与国家规定的费用标准之差计算非法所得。

四、违法经营广告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已缴纳的税款,在计算非法所得时应予以扣除,未交纳的不予扣除。

以上四种情况涉及一个广告费的计算问题

一、对广告发布者,广告费以广告发布费全部金额确认。为该广告附带提供其他服务的,则应将服务费与广告发布费合并计算。

二、对广告经营者,广告费以广告代理费,广告设计、制作费的全部金额确认。为该广告附带提供其他服务的,则应将其服务费与广告代理、设计、制作费合并计算。

三、对广告主,广告费按其承担的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等费用的总额合并计算。

四、对已经发布的违法广告,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尚未收到广告费的,按照发布广告的实际情况计算广告费,其标准以广告主与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签订的书面合同规定的标准确认;未签订书面合同的,或合同不能反映收费金额的,按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向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备案、公布的广告收费标准确认;未向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备案的,比照违法当事人同类广告的收费标准确认。

五、在查处广告违法案件中,对当事人违反《广告法》规定,各方之间不订立书面合同,不将收费标准向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备案的,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下载安全生产违法所得计算(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全生产违法所得计算(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如何计算?(小编整理)

    “没收违法所得”是行政处罚中财产罚的一种,但从目前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来看,对违法所得如何计算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给法院行政审判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判决随意性很大,对......

    违法所得计算方法

    卫生部出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卫生部71号令),第四十四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违法所得,指违反《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违法所得认定探讨

    食品违法所得认定探讨 《药品管理法》涉及“没收违法所得”的处罚条款多达10条,但在日常执法工作中,基层执法人员有的主张将违法所得利润作为违法所得,有的主张将违法所得全部......

    从立法精神来看违法所得的计算

    从立法精神来看违法所得的计算 非法所得、违法所得基本上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指当事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从事违法行为而获得的非法利润或非法收益(包......

    药监部门“违法所得”数额计算方式(汇编)

    药监部门“违法所得”数额计算方式 关于违法所得问题,国家工商局早在1989年《关于投机倒把违章案件非法所得计算方法问题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凡有进销价(包括批发价、零售......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计算违法所得的思考和认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计算违法所得的思考和认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计算违法所得的思考和认识本文转载自梦游天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计算违......

    违法所得金额计算方法质疑

    违法所得金额计算方法质疑 对于什么是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如何计算,近来各级媒体对此有不少讨论,许多人发表了不少好的意见和见解。对这个问题,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都没有明确,过去......

    “违法所得”问题的批复

    关于《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违法所得”问题的批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违法所得”问题的批复国食药监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