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美育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21:4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互联网+”时代下美育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互联网+”时代下美育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篇:“互联网+”时代下美育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互联网+;美育;历史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k25;g12 文献标识码:a

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学习中,对历史的整体性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将历史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1.美育的含义

关于美育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通常我们所理解的美育,即为审美教育,旨在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亦是中国提倡“美育”第一人。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2.美育在大学生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生行为思想方面都区别于中学生,尤其是自我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在多年高强度的理论灌输的状态下,进入大学后,易产生一种排斥理论教育的心理倾向。把美育融入历史教学中,运用具体人物形象、历史事件,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引起共鸣,达到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对比现当代世界、中国社会状况,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1)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得到心灵上的震撼与道德情感上的陶冶。我们不光要学习探讨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历史事件在政治、经济、外交与文化层面上的影响的不可避免性。从个体情感的角度去体会历史人物内心的情感历程。

(2)通过对人物活动的观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中国近代史中,历史人物多以悲剧收场,历史中的悲剧反映了先进社会力量在严重实践斗争中的苦难或死亡,虽暂时被压倒,但终究历史会沿着前进的道路发展。因而历史人物的悲剧性会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即在审美中产生一种痛苦之感,这就是悲剧的崇高感。

3.高校近代史教学中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成长于网络环境下的“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追求效率化、认知思维敏捷、崇尚平等自由与思想活跃等心理特征。简单地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理论讲述,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关于近代史的内容与知识点,学生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可轻而易举获得。然而审美教育却是这些网络信息平台无法替代的。

把审美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中,有利于“90后”大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都是由重大事件串联而成,而历史事件又离不开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人格美往往是体现在重大的社会性行为中,特别是特殊情境中的人格价值。尤其是近现代历史上悲剧性的失败和毁灭具有其特殊的审美性,以及社会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矛盾冲突下所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美。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学方式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1)影片教学。通过电影纪录片形象生动地再现还原历史事件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如纪录片《甲午甲午》《回望梁启超》,电影《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建党伟业》与《建国大业》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可见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进行美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对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应该把它作为历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之不断完善,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同时,亦要把教学内容与当下相结合,紧跟时代,更好地完善历史教学。

第二篇: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兼具思想政治理论与历史课特点的课程,鉴于授课对象是历史专业之外的学生,这就决定了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时应特别注意政治性、可信性、生动性三个原则。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史料;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23-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授课对象是本科院校除历史专业之外的学生,这决定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授课方式不同于历史专业,而须兼顾文理科学生的学科差别及其思维方式的差异。同时,90后已成为了大学生的主力,他们的思想特点、行为方式、知识结构等明显地烙上了当前时代的特征,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手段亦趋于多样化。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授课方式不仅要注重于学理性的分析,而且要牢牢把握内容之难易适当,及课堂的生动活泼化,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达到以上要求,教师除须具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功底外,还须具备调动学生情绪的能力。在这种情形下,采用何种史料、如何运用史料就成了调节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史料的政治性

从时空观念上说,中国近现代史距离当前时代较近,加之近代化意识的逐渐形成及近现代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所以近代以来的中国形成并保存了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这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提供了最根本的原始依据。整体而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可分为两部分:文字记录的史料与非文字记录的史料。文字记录的史料包括各个时期各种政府机关、政党团体、工厂企业和重要人物的档案、文件、账册、电函、信札、日记、笔记、文集、族谱、家谱等,以及各种报纸、期刊、布告、传单、地方志,也包括某些图书、诗文、歌谣、碑刻、碑文等。非文字史料则包括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影音史料等[1]。

历史研究的论著写作注重以史料为基础,历史教学亦是如此,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历史研究写作无须考虑资料的生动与否,而历史教学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在强调史实的基础上,还须着重于资料的生动性。因为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生动的史料,不但具备强大的论据说服力,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外,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政治课性质,这又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所选取史料的政治倾向。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史料的选取须具有三点标准:政治性、可信性与生动性。

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十分明确,对此,高教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开篇的话”里讲得明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2]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史料首先应该强调它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性的主要表现是:以事实为基础,符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共中央精神,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避免犯根本性的政治错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史观。

例如,中山舰事件是国共关系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其扑朔迷离的前因后果又长期困扰着史学界,甚至是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史学界在较早的著作中大多持相反的观点,一方说是“蒋介石的阴谋”,一方说是“共产党的阴谋”,争执不已[3]。对于此一问题,教学过程中选取史料时就必须注意它的政治性,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方的材料为依据,而应以唯物主义史观的态度,综合各方档案资料,不偏不倚,做出符合党性要求的正确判断。因此,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关于中山舰事件的上述两个“阴谋说”是不成立的,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必须同时明确地告诉学生:就蒋介石误信谣言来说,中山舰事件有其偶然性;但就当时国民党内左右派的激烈斗争和蒋介石的思想状况来说,又有其必然性[4]。而这样的表述是与代表中共中央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记载相一致的,符合了史料选取的政治性[5]。

然而,从教学效果与受众的兴趣点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又具有历史课的特点,有研究者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兼备思想政治理论与历史课特点的课程,它要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与道德素质得到提高[6]。这就在强调它的政治理论课性质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历史课的特点,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所选用的史料还必须强调可信性。

二、史料的可信性

可信性强调的是史料的真实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选用真实可靠的史料,而对于有争议性的史料则应谨慎使用。一般而言,由各种政府机关、军队、政党团体、工厂企业等形成的档案文件,以及往来函电、信札、影音资料等,属于原始的一手资料,其可信度比较高。在历史研究与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这种原始的档案资料较为稳妥,也能最大限度地令人信服。即使如此,在利用上述史料时也应注意与其他材料相结合,防止堕入所谓的“原始档案”有意或无意设置的陷阱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事略稿本》是台北“国史馆”所藏蒋介石档案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它是由蒋介石指定秘书编纂而成,但其参阅了相关函电令告及节抄了蒋介石日记,“仿《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编撰”,从而使其具有了很高的史料价值[7]。自2003年以来“国史馆”将这批资料陆续影印出版,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在利用《事略稿本》过程中,有学者发现它亦有记述错误之处,并据此再次强调:“在史学研究中‘孤证不立’是至理名言,无论来源多么权威的史料,其中都有可能有记载错误的地方,研究者在引用时,均须加以甄别、考订,与其他史料互证,方能不被误导,得出严谨科学的结论。”[8]在通常情况下,“对于没有任何文字可查对的‘孤证’,一般说只能做参考”,这适用于一切史料[9]。

日记是个人记录自身每天行为、思想甚至社会重大事件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亦有少数日记的主人在记录时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这在应用时需要区别对待,必要时利用其他资料加以佐证。举例来说,自从蒋介石日记公开后,它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依据的重要史料之一,为人们理清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提供了参考。然而,诚如有学者所声称的那样:蒋介石日记“具有比较高的真实性”,但也并非是什么重要的事情都记,而是有“选择性”的。该学者认为:“蒋的日记有相当的真实性,不是句句真实,事事真实,而且,真实不等于正确,也不等于全面。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不看蒋日记会是很大的不足,但是,看了,什么都相信,也会上当。”[10]

口述史料、回忆录等是补充原始档案文件不足的重要资料,但限于记忆力、个人主观、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难免会有错讹之处,同样应小心运用。例如关于“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给张学良的“铣电”问题,此一材料较早出现于一些人回忆性的文章里[11],后来为很多人所接受,成了蒋介石下达不抵抗命令的重要证据,甚至被作为原始资料收录在了相应的档案资料汇编中[12]。然而,有学者对于“铣电”的真实性及存在与否提出了疑问,认为:“除洪钫的回忆外,包括其他相关人的回忆、档案馆库藏的档案及蒋中正个人资料等,几乎没有其他资料证实此电的存在,而洪钫的回忆是否正确,则是一个疑问。”[13]因此,面对“铣电”的这种争议,在教学过程中涉及蒋介石等的“不抵抗主义”时,应谨慎使用其作为论据,否则会予人以口实,误导学生,则罪莫大焉。

三、史料的生动性

生动性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选用一些语言文字、影像录音比较活泼,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情绪的史料。一般而言,严谨的文字史料通常较为中规中矩,缺少活泼,特别是调研报告、统计数据等,总给人以枯燥的感觉。更有一些史料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这些史料只要真实可靠,那么利用其进行历史研究自然不成问题,但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讲解则未必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这也不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故建议尽可能避免采用缺乏生动性的史料。如果非用这些史料,那么最好是借助其他教学手段使其由枯燥而为生动。例如,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在华所制造的最大的惨案,是反映日军残暴行为的重大事件之一,这使该事件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抗日战争”一节应讲述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人数是个有争议性的问题。对此,笔者通常是在介绍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30万左右的错误观点时,罗列一些相关的南京市人口统计数字来加以反驳,主要为1928至1937年间南京市历年人口统计[14]。另外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估计1937年沦陷前经过大规模的迁徙之后南京市尚有常住人口50余万人[15]。进而说明在日军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之后南京市人口为25万人[16]。两相对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人数就不言而喻了。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这种枯燥的数字多不感兴趣,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借用电脑技术,将这些数字编辑成了可以变化的图像,并加上配音,实现了这些数字的形象化,从而引起了学生对该问题的关注,也使这些数字留在了学生的记忆里。

除此之外,使枯燥的文字史料生动形象化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尝试,即直接将相关的档案资料复印分发给学生。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授课对象为非历史专业学生,他们接触原始档案的机会微乎其微,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一方面认识了档案的面貌,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相关事件的印象,同时亦可以使学生对于档案原文进行直接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档案并进行解读的能力。举例来说,在讲到中日近代关系时,琉球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为了使学生对于中琉之间的关系有直观的印象,笔者将复印的部分中琉关系档案分发给学生阅读,很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其中有一份档案为道光十八年翰林院修撰林鸿年关于奉命册封琉球回国的奏折,该奏折所包含的信息理非常丰富,首先它使学生了解了清代奏折书写的一般形式,了解了皇帝朱批的一般形式,这是最直观的感受。从奏折的内容来看,林鸿年叙述了其出使琉球并进行册封礼以及归国等的详细过程,使人们能够在头脑里形成较为清晰的册封琉球的画面,令学生更易于明白历史上中琉之间的关系[17]。

与文字史料相比,图片、影音等档案资料则生动形象许多,也能够使受众直观地感受历史现场,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最常被运用的资料之一。近代以来,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照片进入千家万户,同时也为政府、社会组织团体、个人活动留下了永恒的图像记忆。有些照片为私人所藏,有些照片登载在报刊上,有些照片进入档案馆成为了历史档案,但无论其归属如何,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换言之,任何一张照片都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历史面貌,亦是人们了解历史场景最直接的通道。1929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已故的孙中山先生举行了盛大的奉安大典,当时的人们通过镜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画面,如《良友》画报就为此登载了多张奉安大典的现场照片,使后世的人们可以了解到奉安大典的流程、参与人员等。另外,通过那些照片也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奉安大典在国民党构建自身政权合法性中的作用[18]。与此相较,1936年《良友》画报所登载的有关鲁迅先生逝世的照片,则说明了人们对鲁迅的爱戴[19]。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将这些照片向学生作一一展示,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配以教师的讲解,就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近代以来所形成的照片资料数量极为丰富,可谓是汗牛充栋,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而选取恰当的照片资料向学生展示,多多益善。

影音资料主要涉及原始的历史影音资料、口述影音资料、纪录片以及客观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电影、电视剧、影视节目等。对于影音资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有学者著文专门进行了讨论,指出影视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感染力、说服力、实效性[20]。有鉴于此,笔者对于影音资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技巧等问题不再赘述,单就影音资料的历史价值与客观性问题略作论述。

在上述影音资料中,原始的影音资料历史价值最高,在历史研究与历史教学往往得到普遍运用。如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美国人约翰?马吉就曾用私人摄像机拍摄了许多日军暴行的影片,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重要参考。更难能可贵的是,与马吉同时留在南京的德国人拉贝在自己的日记中,用文字记录下了这些影片资料的镜头说明[21]。笔者曾在课堂上尝试着放映马吉所拍摄的影片,其中关于日军暴行的镜头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使他们对于日军暴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也油然而生。

当然,如前所述,历史研究不能仅仅依赖于孤立的资料,对于原始的影音资料同样如此,在使用时也应辨别其反映事件的真伪,甚至还要注意辨别影音资料本身的真伪。此外,教师个人所能够搜集到的原始的影音资料毕竟有限,更多的时候恐怕只能借助于纪录片了。相较而言,纪录片虽然也采用了一些原始的影音资料,但经过二次加工后,其客观性略逊于原始的历史影音资料。只不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纪录片的数量更多,也更易于寻到。所以,在原始历史影音资料欠缺的情况下,纪录片就是最好的替代品了。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纪录片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至于口述影音资料,虽然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但一般情况下应将其作为口述史料谨慎使用,关于此点不再赘述。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影视节目如百家讲坛等,从吸引观众的角度来说,其精彩程度可见一斑,但它是经过了讲述人加工后的资料,带有讲述人的个人观点与主张,此类资料可作为参考而不能完全依赖。电影、电视剧最为生动形象,也最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其文学性质降低了它的可信度,不能一概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需要有选择地使用。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之一,而史料的选取与运用则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同时应注意史料选取上的三个主要标准,即政治性、可信性、生动性,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良好的教学技能,如此这般,该课程成为学生受欢迎的课也不难矣。

参考文献:

[1]张宪文.中国现代史史料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5.[2]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3]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252.张玉法.中国现代史(下册)[M].台北:台湾东

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400.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

(第1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545-546.[4]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谜[J].历史研究,1988,(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64.[6]周舜南.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兼备两种课型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7]张炎宪.序言[G].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1(民国十

六年一月至八月).台北:国史馆,2007:Ⅳ.[8]陈红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中的一则错误

[J].史学月刊,2007,(2).[9]张宪文.中国现代史史料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205.[10]杨天石.蒋介石日记的现状及其真实性问题[C]//找寻

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太原:山西出版集

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6-7.[11]赵镇藩.日军进攻北大营亲历记[C]//文史资料选辑(第

6辑).北京:中华书局,1960:4.洪钫.九一八事变当时

的张学良[C]//文史资料选辑(6),北京:中华书局,1960:24.[12]蒋介石致张学良应不予抵抗的电文(1931年8月16

日)[C]//吉林省档案馆编.九一八事变.北京:档案出

版社,1991:172.[13]刘维开.蒋中正的东北经验与九一八事变的应变作为

――兼论所谓“铣电”及“蒋张会面说”[C]//中国社会科

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编.九一八事变与近代中日关

系――九一八事变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35.杨天石.找寻真实

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Ⅱ[M].北京:华文出版

社,2010:55―58.[美]唐德刚访录,[美]王书君著述.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上册)[M].济南:山东友

谊出版社,2002:434.关伟,关捷.关于九一八事变时张

学良“不抵抗”之再考察――写在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

年周年之际[J].东北史地,2011,(4).[14]秦孝仪.南京市历年人口统计表[C]//革命文献(第九十

三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首都建设

(三).台北: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2:226.南京市

政府秘书处编印.十年来之南京[M].南京:(出版者

不详),1937:4.南京市政府关于分发本市生死统计表

训令(1937年11月26日)[C]//中国第二历史档案

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916.[15]张连红.南京大屠杀之前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J].抗

日战争研究,2002(4).[16]南京班第二次报告(2月份情况)[C]//王卫星、雷国山

编.日本军方文件.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 11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43.[17]差往琉球正使翰林院修撰林鸿年奏报奉命册封琉球回

国情事(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初三日)[G].中国第一历史

档案馆藏,03-2676-056.[18]奉安大典[J].良友,1929,(37).[19]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之丧[J].良友,1936,(121).[20]王鑫宏.影视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J].法制与社会,2014,(11).陈宏明.历史视频在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教育探索,2012,(10).杨晓强,廖俊清.影视资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中的运用与优化[J].教书育人,2011,(15).[21][德]约翰?拉贝;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拉贝日

记[C]//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南京:江苏人民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

第三篇:历史视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历史视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摘要:文章论述了运用历史视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必要性,探讨了历史视频在“纲要”教学中运用的方法,强调了历史视频的选择要以“纲要”的主题和线索为中心,将视频放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将视频的放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将视频放映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目的。关键词:历史视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运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列为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入大学课堂已有7个年头了。7年来,“纲要”教学在高校思政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影响和作用在不断扩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纲要”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教师方面,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仍较普遍;在学生方面,不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表现不佳。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它无法展现出“纲要”课应有的魅力和吸引力,导致“纲要”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引入历史视频辅助教学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方法还有待继续探索。

一、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历史视频的必要性

本文中的“历史视频”指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及口述史访谈录视频等可用多媒体放映的影视作品。历史视频是历史的艺术再现,优秀的历史视频不仅尊重历史、客观公正,而且直观生动、引人入胜,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纲要”教学中,恰当运用历史视频,既是尊重青年学生的性格特征,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也是深化“纲要”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1,将历史视频引入“纲要”课的教学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针对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学改革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为了促进“纲要”课的教学实效,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学改革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要增强纲要课教学的时效性,必须深化纲要课的教学改革”,“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1]教育部教社政2005年5号文件指出:为了实现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要求,要“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2] 由上可知,党和政府极力鼓励改变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根据上述精神,将历史视频引入“纲要”课堂符合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它将引起“纲要”课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手段上的一系列革新。

2,丰富的历史视频资源为“纲要”课的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纲要”论述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170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它可以分三个时期。1840年到1919年,是中国近代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展示了一幅中国人民英勇顽强地反帝反封和艰苦卓杰地寻找国家出路的历史画卷;1919年至1949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经过长期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到现在,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它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下,围绕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各类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历史视频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展现重大历史事件的电影,如《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开天辟地》、《建党伟业》、《万水千山》、《西安事变》、《1937南京浩劫》、《重庆谈判》、《建国大业》等;二是再现重要历史人物生平及丰功伟绩的纪录片,如《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传》、《邓小平》、《孙中山》、《周恩来》、《叶剑英》等;三是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全貌的政论片,如《百年中国》、《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等;四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如《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恰同学少年》、《历史的选择》、《人间正道是沧桑》等。这些历史视频立足于丰富真实的史实、尊重历史、客观公正,是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上乘之作,它们是辅助“纲要”教学的得力助手。适当放映一些视频不仅可以提高“纲要”课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可以弥补“纲要”教材内容的不足,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

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纲要”课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在促进教学的目标下,给学生放映历史视频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人们学习时,使用视觉媒体,其注意力集中度为81.7%;使用听觉媒体,其注意力集中度只有54.6%。人们获得的知识,通过视觉获得的占83%;听觉占11%。研究还表明,纯听觉学习,三小时后只能记住60%;纯视觉学习,三小时后能记住70%;视听觉并用,三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之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75%。[3]可见在教学中引入视频的播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影视在教学中的特点是直观生动、视角新颖、刻画细致、情节感人。由于历史视频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可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视频的放映还有利于提高“纲要”课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列宁曾说:“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最重要”,“电影具有在精神上影响群众的非凡能力”。[4]优秀的历史视频能在大学生心目中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提高他们的精神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从而自觉地担负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的历史使命感,自觉地与党中央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一部震憾人心的具有正面思想引导作用的历史视频所产生的教育功能是巨大的,它可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二、历史视频在“纲要”教学中运用的方法探索

1.选择历史视频要紧扣“纲要”的主题和线索,突出“纲要”课的思想教育功能。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它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中国近现代史的线索是:“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富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5] “纲要”的主题和线索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必然。中央指出,设置“纲要”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由此可见,“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事实为根据的政治教育课,紧紧围绕“纲要”的主题和线索组织教学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一根红线,也是选择历史视频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教学中要选择那些情节生动感人、教育意义深刻、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经典影视片。要以有利于促进教学、有利于加强思想教育、有利于对历史的理解为选择原则,让学生通过历史视频的观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历史视频的运用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相结合 重视历史视频在“纲要”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是削弱和排斥传统讲授方式的重要性,相反,传统的讲授方法仍是“纲要”课教学的根本方法,仍要大力提倡和发扬。因为课堂讲授是几千年来中外学校中普遍采用的的知识传授方法, 不仅过去是、现在是而且将来仍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纲要”教学的难点在于,它要求学生在掌握中国近现代基本历史知识基础上,懂得教材中揭示的历史规律和历史结论,从而理解和接受中国近现代政治的走向和历史必然。“纲要”中有些重要结论是学生感到疑惑或不易理解的,有些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它决定了“纲要”的教学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对教师的能力、水平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教师的讲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纲要”中的那些重要理论和结论,需要教师做深入浅出的讲解,需要教师补充大量的历史事实,需要教师耐心细致、逻辑严密的分析,学生才能理解和接受。讲授教学的特点是知识理论的系统性、诱导启发的直接性、逻辑分析的严谨性,其优势和独到之处是其它教学方式无法完全替代的。但是讲授的教学方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它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参与与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容易厌倦和疲劳。教师的讲授只是理性知识的传播,即使学生当时理解了,往往是过耳即忘,在学生心中难以留不下深刻长久的印象。如果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度,选择合适的视频播放,将教师的讲授与历史视频结合起来,互补短长,相得益彰,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历史视频的运用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现代教学不仅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形成良性互动、教学相长的共进局面。在“纲要”教学中将播放历史视频与学生讨论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活跃课题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做好下面一些工作。首先要认真甄别和选择历史视频。其次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第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围绕某一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分作两组进行对抗辩论。最后,教师要做好总结。比如,我在讲“纲要”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决定让学生观看电影《建党伟业》的前部分,在放映视频前向学生布置的讨论题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当时拯救中国的唯一选择?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是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由于这个影片气势恢弘,明星荟萃,情节跌宕起伏,解说言简意赅,影片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心。看完后,进入讨论环节,由于学生受到这个好片的感染和激发,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气氛十分热烈。我要求他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让思想进入当时的历史环境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思路要开阔,视角要多元,既不要拘泥于前人的观点,也不要发表无根据的见解。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我不时给他们以引导和启发,因此讨论进行得很顺畅很愉快。这次课我运用了“视频+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加深了学生对中国近代史史上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的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历史视频的运用与澄清现实历史问题相结合。由于中国近现代史与当今社会时隔不远,与现实联系紧密,一些人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一些历史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国内外还存在一些故意歪曲历史的现象及与主流思想不一致的观点和思潮,这些观点和思潮的泛滥将会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纲要”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和认识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引入那些经典的历史视频进行播放,无疑有助于学生明辨那些历史的是非问题。比如,直到今天,很多日本人对上世纪侵华战争期间在中国犯下的许多滔天罪行,一直还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怀疑和否定那些罪恶。其原因是日本政府中右翼势力及军国主义分子为了欺骗国内人民长期故意隐瞒、歪曲、篡改历史的结果。南京大屠杀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在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时,为了揭示日本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谎言,为了让学生真切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决定给学生放映《南京大屠杀》,这个视频让学生从真实的历史资料和亲历这场劫难的幸存者的讲述及第三方客观公正的评述中,对日本侵略者的在中国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产生刻骨铭心的印象。又如,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有人鉴于近代史上中国出现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机遇,主张中国现在应当补资本主义的课。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这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给学生放映《建国大业》。视频使学生认识到在蒋介石专制独裁下,民族资产阶级及民主党派主张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无异于痴人说梦,最后民主党派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们与蒋介石的独裁政府彻底决裂,接受了共产党的新民主义革命纲领,与共产党精诚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崭新的人们共和国。

三、结语

将历史视频引入“纲要”的课堂,是推进“纲要”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这个方法简称为:“一个中心,三个结合”。一个中心就是运用视频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突出纲要课的主题和线索为中心”,三个结合即“将视频放映与传统的讲授方法相结合,将视频的放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将视频放映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在这一模式中,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仍是主要方法,起主导作用,而视频的运用则起辅助作用,居次要地位。视频的运用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的补充和完善,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扩展。优秀的历史视频是一本良好的教科书,它不仅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还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且有助于塑造出学生更加纯洁健康的心灵。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视频在“纲要”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把握好三个要点,首先,面对浩瀚的影视资源,要精心筛选。其次放映视频的时间要合理,不能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第三,将理论讲授、视频播放与课堂讨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三个环节的系统教学,达到加深和巩固教学内容的目的。参考文献:

[1] 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news.sina.com.cn/o/2004-10-18/08523953290s.shtml. [2] 教社政[2005]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567288.htm.

[3] 李元正.电化教育实用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4] 于宏,施爱民.开发电影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德育功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第四篇:“互联网 ”时代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互联网+”时代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逐渐融入了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翻转课堂”就是其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革新,受到了教育行业的极大重视。目前,我国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还是以理论知识居多,在实践中进行运用的较少。本文选择了在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学习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从实践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翻转课堂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8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手段也慢慢融合到了教育行业当中。翻转课堂的出现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翻转课堂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进行了突破,改变了以往一味的通过老师来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的教学视频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完善和补充。这是在我国大班教学模式下对“一对一”教学模式进行的有效实践方法。这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不断加强。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势必会成为一种值得继续发展的学习的平台。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1.“一对一”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大班授课模式,老师在带领一个班级?r,面对的是一整个班级的学生,有的老师甚至还需要教授好几个班集体。但是由于每个学生进行知识接收的能力不同,课外积累程度以及知识运用的灵活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进相同。但是老师只能根据课本和要求的教学进度来安排教学。在这种环境下,成绩不好,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会越来越吃力。而翻转课堂的出现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突破,将以往下课回去写作业翻转成了回家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下课回家之后可以根据学习视频再与自身的学习进度相结合来进行更为有效的课堂知识的补充和完善。对懂的地方进行温习,不懂的地方继续揣摩。并且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找到与自己学习情况相似的小伙伴进行交流,或者是寻求帮助。除此之外,对在课堂上对知识把握程度较好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来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来进行补充。

2.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来学会学习

现如今,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已经不能在满足于现有的知识,而是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加强以取得进步。而最好的接收方式并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

例如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一课进行学习时,老师可以通过微课形式来带领学生进行报纸和新闻的了解和解读,再提炼出其中与课文相关的部分来进行关联性学习,让学生不仅仅是再通过课本中简单的文字知识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而是进行实际操作来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

或者是在学习《七律长征》一诗时,可以通过微课形式让学生来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让学生了解到,进行诗词解读时,要先从背景知识入手,结合当时的时代发展来进行分析和了解,了解诗词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不要仅仅从诗词的表面去看去读,要学会深入。

3.对课堂内容的丰富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传统课堂中融入翻转课堂元素,丰富课堂内容,将互联网媒体中的素材用来进行多样化的课程制作,进行新型学习课堂的开发和研究。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来进行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例如可以通过书法教学的视频观看来学习正确的书写知识;可以通过名师点拨来进行有效的朗诵知识的学习,并且可以延伸到课堂,在课堂中进行模拟实践;还可以在课前通过微课堂来进行知识的汲取,上课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表达,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出自身的特点。

二、“翻转课堂”在实践运用中产生的思考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方式,对课堂学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在国内外教学中都均已得到证明。但是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逐渐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表明,我们不能一味的只是模仿和引用。要在其中加入适合我国教育情况的课程元素。

例如,用到微课堂里面的教学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尽管微课堂的学习模式在国内已经进行了热火朝天的讨论和研究,但是能真正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还是非常少的,再具体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则更少。因此,需要教师自身来结合教材和课外知识的拓展来进行课程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做好课程设计,从自身进行完善。

另外就是目前我国仍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家长和学习关注的仍然是学生的分数,就算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很多家长仍然无法放心的让孩子去使用,对这个新型的教育模式未必可以接受。因此,很多学校就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部分进行实施的学校,也都由新的年轻教师来进行尝试,相比之下年轻教师的技术经验可能较为丰富,但是缺乏教学经验,也对翻转课题的顺利展开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结束语

“翻转课堂”是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当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不仅仅是要针对中学生大学生,要渐渐延伸到整个教育行业,使学生从小就养成热爱学习,自主学习和会学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唐奕.翻转课堂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与问题[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4)

[2]郭华.小学语文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7)

[3]马艳红.小学语文翻转课堂的创设实践[J].课外语文(上),2017.(9)

第五篇:“互联网 ”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根据对当前教学现状的调查,系统梳理了“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同时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I2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270-02

2015年8月25日,全国各大网站上争相报道了一则新闻:北京大学在2015年学生军训时“低头族”随处可见,可见网络“低头族”不仅一般的本科院校存在,北大精英学子也在所难免。9月开学季,各大媒体又热评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授于丹老师引用“光绪讲话”系来源于一部网络小说《一个人的甲午》,为伪。对此,人们一方面吐槽于丹教授引用原文未定出处的疏漏并呼吁“度娘有风险,引用需谨慎”;另一方面开始思考如此博杂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知识我们该如何把握。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组织实施与条件保障等相关内容,让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又开始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又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内容涵盖较广,包括了从先秦到晚清社会的近三千年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流派、思潮等。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互联网+”是信息时代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思维进一步的实践成果,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可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但当前的大学生却“谈古色变”,拒绝纸质媒,这给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如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成为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

一、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当前信息技术相互冲突

从课时安排上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时从最多开设5到6个学期的400―600课时不等到现在开设4个学期216课时(以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从教学内容来看,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文学到近代纵贯了5000年,包含文学史、具体的作家作品共两大块内容。在5000年的历史中所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家和积淀下来的优秀作品数量众多,不知凡几,其中还涉及了哲学、文献、历史、宗教与传统文化等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科综合性较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如此海量的教学内容并实现教学目标较为不易。一直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都因循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凭借着一本教材、一个课件或者一支粉笔在课堂上以单一方式展开。在这种“注入式”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中,知识教学成为教育的主要活动,而师生关系主要是通过围绕知识传授与学生接受而开展。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授者,教师是权威和主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和服从。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对象性”关系,是片面的、缺乏教育意义的平等关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开始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引入讨论式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教师提出一个论题后,学生要么百度搜索将讨论变为简答,要么连搜索也不屑一顾,很难参与到具体讨论环节中。教师课后留的作业几乎学生全部都交付给了百度,结果教师课堂作业也完全流于形式。这种单

一、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当前信息技术相互冲突的形势让我们再因循传统教学方法似乎已经行不通,急需改进。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

相对于教师的陈旧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够浓厚,上课时“低头族”随处可见。考试前,死记硬背考试复习资料,考完试所有内容都从大脑中删除。虽然不是所有学生都这样,毕竟有些优秀学生还是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进行恰当引导,一味地强调背诵、默写与大量阅读,势必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厌倦情绪,以致学习兴趣下降。相对而言,对于网上各种酷评、所谓的“心灵鸡汤”那类“零食”一类的知识学生却极为感兴趣。事实上,一味地强调网络上的这种“零食”而忽视了对具体学科的“正餐”的补充,势必让学生会“营养不良”。长此以往,不但这些“零食”容易过目就忘,很难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文化积淀,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会导致学生大学4年下来,觉得什么都没有学到。因此,在当前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今社会,实用主义思潮泛滥。较多学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缺乏实用价值,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不能够马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而对中国古代文学不重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流派为主,这些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的作用的确有限。同时,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差异,作为九零后以及即将到来的零零后的大学生拒绝一切晦涩难懂的东西,他们喜欢微博、微信朋友圈和网上的各种酷评、只言片语的人生感悟和偶尔能为之一动的“心灵鸡汤”类的简短文字和漫画、短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动辄几万字甚至上百万字,学生没有打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头痛,无论教师怎样描述作品的经典性,学生都不愿意去尝试着做这种耗时、劳力的阅读。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读图、更喜欢直观的画面感强的教学内容。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心时代,信息正在以其无与伦比的速度不停更换着。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另外一系列的好处和实惠,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当代大学生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他们受互联网的影响也最大。在高校,互联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圈。在当前形势下,我们一味地反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已经不现实,关键是我们如何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恰当运用网络资源。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亲身实践、讲座让大家正确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

教学内容更新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意蕴深厚,而且每一次阅读都会获得新的阅读体会与审美感受。本次“九三”阅兵时习总书记讲话中引用了《诗经?大雅》中的名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在讲授《诗经》中的这首诗歌时,让同学利用网络查询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还引用了那些古典名著,为什么要引用这些名句,有何现代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什么会选这24个字?我们是否能从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家作品中发现其的思想根源?教师授课时,如果能做到谈古论今,古为今用,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网络平台,革新教学方法,改进传统考核方式

在拥有丰富资源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领域里,我们一直未能使其与现代化技术发展成果相结合。目前,大多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时,依然采取纸质平面教材、口头讲授和课后查阅资料这三种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这很难使广大学生共享网络丰富的学术资源了,更难有效调动目前高校内外的师资力量、学术资源参与到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构建中来。为了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我们应该积极构建网络平台,随时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要逐步建立起适合学生作业与课外阅读以及教师备课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如“授课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实况”、“思考与练习”、“试题库”、“习题库”、“各高校的考研题库”、“原著选读”、“图片资料”、“文献资料”、“音频视频资源”等资源库。这样,学生可以边上网边学习,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和老师沟通,在线答疑。作为教师,通过网络课余时间也可以随时和学生沟通,利用好网络这个传媒,适时更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时,一方面要提倡博览群书与适度记诵,尽量避免空谈文学理论,同时也要不定期地为学生找出一些无固定答案或者有争议的思考题来开拓学生视野。同时提供阅读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涉猎相关知识并尝试创作。有条件的话可不定期带学生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古迹、地理等实地勘察,让这门传统性极强且易流于照本宣科又枯燥艰深的课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尽量为本课程注入新的生命力。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与教,都不是为了让我们去做一个古人,而是通过在当前“互联网+”下,与日新月异的当前生活相接轨,从传统文学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一份从容、闲雅拥有一颗饱满多情趣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兰香红.大学语文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4).〔2〕杨寅平.现代大学理念的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 王文江)

下载“互联网+”时代下美育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互联网+”时代下美育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互联网+”时代下的语文教学

    “互联网+”时代下的语文教育 “互联网+”时代来临,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这些每天需要面对十几岁青春期的学生的中学教师该如何作为? 必须要指出的是,教师......

    “互联网+”时代下的古诗词教学

    陈宏斌 笔者认为,从古诗词的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可以将新媒体技术与古诗词教学加以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灵动的多媒体设备为载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提高教学效......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模版]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摘 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平坦的世界。互联网成为网聚一切的力量,人类社会已......

    互联网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互联网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上资源丰富,信息量大,集成了各种各样的电子学习材料,可......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地方资源的运用(范文模版)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地方资源的运用 摘要:以历史人物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历史规律的......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本站推荐)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可以满足学生学习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这是教师务必学习的技能。本文就对......

    互联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共5篇)

    互联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对于我国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生物属于探索自然?W秘的一类学科,因此生物教学中互联网的使用无疑有着非凡的意义,本......

    中国2013互联网大会大会嘉宾演讲材料——数字时代下的互联网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由九八投洽会组委会与腾讯公司共同主办,福建奔驰汽车有限公司赞助主办的“数字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经济论坛”,我是东南卫视张宁。今天上午第十六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