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会自我分析——一种精神分析的观点
学会自我分析
——一种精神分析的观点
摘要:精神分析既是一个系统的方法,又是整个现代心理治疗的基础,它的影响超越了时空和学科的限制,让成千上万的人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就其本质来说,精神分析是在探寻人类的精神世界——即使是自己也无法完全知晓的内心世界,这里着重讲的是精神分析将无意识这个黝黑洞穴大曝天下的过程。而这种探索恰好是人人都需要的,但现实条件不允许每个人都能够接受专业的精神分析,所以,自我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综合佛洛伊德(S.Freud)、卡伦.霍妮(K.Horeny)这两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及其后继者的理论,在充分阐释了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自我分析的必要性,适用性,可能性,自我分析的方法及限制因素,旨在提供一种自我分析的理念,让普通人也能够学会更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激发自身潜能,从而能够更健康更愉快地生活。
关键词: 自我 自由联想 解释
开篇语:人类为什么要认识自己?我想通过一个残忍的故事我们能够得出答案:北极熊是一种力量型的动物,如果人们单独或面对面的跟它进行搏斗,进行捕捉几乎是以卵击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怎么来捕捉北极熊呢?逐渐地人们观察到北极熊很喜欢吃各类动物的血液,所以爱斯基摩人想了个办法——他们弄了很多的动物血液,然
后准备一把双面很锋利的刀,把这把刀固定在血液中间,然后把它们降温凝固成一个血冰棍。把这个血冰棍放在北极熊出没的地方。当北极熊看到这个冰棍时,它先试探的伸出舌头舔舔,结果发现很美味,它就不停的舔,越舔越觉美味,越舔越有感觉。当冰棍使它的舌头麻木时,它还沉浸在血液的美味中,完全不知此时在舔食的血液中就有自己体内通过割破的舌头流出的温热的血。结果在品尝超级美味的美妙感觉中突然眼前一黑,咕咚倒地,失血过多再也站不起来了。北极熊的悲剧在于它甚至不能辨别自己的血液,反观之,人不是也一样?终日浑浑噩噩的人不但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更有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糊涂愚笨而是自己受到不该有的伤害。所以,让我们都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学以致用,为了更好地认清自我而努力,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努力。
一. 何谓“自我分析”?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的日益改善,人类有了更多的精力来关注自我的发展。现今市面上不乏那些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自己和应对他人为目的的书籍,如戴尔.卡耐基所著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和《人性的光辉》,戴维.西伯利的《自我发现之旅》,中国有台湾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毕淑敏的《提醒幸福》等,卷帙浩繁的著作只为寻找一个答案: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所有的尝试仿佛都表明:认识自我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为,关于“自我”的概念是见仁见智的,不同的学科和学派有着不同的观点:马斯洛认为有“自我”和“自我概念”的区别,“自
我”即一个人真实的自我,“自我概念”则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觉和认识;库利则认为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则把“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佛洛依德则把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他认为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在人格结构中全部处于无意识状态。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他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遵循的是完美原则或道德原则。我个人比较赞同佛罗伊德的划分方法,因为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不仅考虑到了个人人格的成长和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因素,更可以解释人们内心冲突的根源:受力比多驱动的本我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焦虑、强迫、恐惧等神经症状,进一步催生了诸如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固着、升华、臵换、抵消等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把冲突的根源归结到人类自身的看法,也很符合现代人独善其身的思想。
这样说来,我们就懂得自我分析应该做些什么了。从内容上看,自我分析涉及本我、自我和超;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等多个层面;从形式上看,主要通过自由联想和解释的技术来实现。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之所以行为的无意识动机,解释突发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使无意识的内容变为有意识的内容,能够为人们所掌控,不必再受未知的莫名的恐惧的煎熬。用佛罗伊德的话来说就是:“获取人的自由”;按照卡伦.霍妮的观点则是:“使个体摆脱内在束缚,使他的最佳潜能得到自由发展”。二. 自我分析的必要性:
一方面,就自我分析的作用来说:
1)自我分析是表达自己内心的需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也是设计得最完美的动物。人之所以可贵,是人有思维,能思考,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行创造。每天有无数个念头从我们脑海中闪过,我们有选择地吸收信息,再融会贯通,尽量使自己的活动在所谓的“正常”的轨道运行,但即使是最精密的机器也有出错的时候,更何况是人。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挫败时,或因为生活的打击而心灰意冷时,抑或是对自己下意识的行为感到莫名的恐惧和不安时,我们就需要审视自己的内心了。我们需要进行自我分析,来确定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清楚自己潜意识里的冲突,清楚自己和环境的不协调因素,让自己消除恐慌和焦虑,只有自己的身心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才有可能让自己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
2)自我分析有助于自我信心的提升,让自己以一种更为健康的方式生活。这种自信的提升是以成就感的获得为基础的。试想一下当你正因为一件非常棘手的麻烦事而困惑不已时,自己忽然想到要冷静下来通过使自己放松,再通过自由联想的方法为自己找到了答案,从而轻松地解决了问题。自我分析的这种功效看起来很是振奋人心,一方面,你通过自我分析了解到自己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是非常愚蠢的行为,自己并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小我变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在事情得到解决之后,你自己会对你的能力进一步肯定,从而大大地提升了自信心。
3)自我分析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佛洛依德认为人的行为是受本能驱动的,尤其是性的本能,这种本能潜伏在我们的无意识中,还有那些无法满足的情感经验、其他的本能欲望与冲动都是被压抑到这种无意识之中的,并且它们并不肯安分守己地呆在那里,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着,不管地寻找出路,追求满足。对于人的行为和潜意识、意识之间的关系,佛罗伊德曾有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人的行为和潜意识的关系就好坐马车的乘客和马的关系。马往哪个方向走,不是由它自己决定的,马要受到马车夫的驾驭,但真正的主人却也不是马车夫,而是坐马车的乘客。乘客要往东,马车夫绝对不敢往西。这时候的马就好比人类的行为,而马车夫就是意识,坐马车的乘客则
是我们的潜意识。从这里我们了解到了潜意识的重要性,关于潜意识的作用,在潜意识大师墨菲的著作《潜意识的力量》里也有提及,认为潜意识对人们的财富、爱情、婚姻和身体健康等各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书中还提供了各种供练习的万挖掘自己潜意识能量的方法。总的来说,要想透析我们的潜意识,没有透彻的自我分析是不可能的。自我分析综合运用解梦和自由联想等方法通往潜意识的大道,对阻碍个体发展的无意识因素具有更为详细、具体的了解,激发出人更大的潜能。另一方面,就现实条件来说:
受时间、地点和财力、物力的限制,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专业的精神分析咨询和治疗。正统的精神分析其实是一种贵族式治疗,因为它一对一的方式,对治疗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并且治疗时间一般较长,最长的可以持续五年以上,对于大多数的平头百姓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转而求其次,运用自己的智慧,给自己做精神分析。虽然分析的效果可能比不上专业的精神分析,但它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三. 自我分析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一)可行性:
一是表现在自身力求改变的动机是进行自我分析的积极因素。老师曾给我们说过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个案的一个最
大区别之一是个案的案主大多不是自觉地,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改变的需要;而来进行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在认知上就有着希望改变的想法,在饱受了精神和身体的煎熬之后,会尽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状。当然在这过程中还有一个阻抗的问题,那个专业精神分析的内容,我们在这里将不做重点讨论。其实在自我分析中也会存在一个阻抗问题,即当某种体验或者回忆触及的真相非常可怕,对它们的解释打破了心理结构原有的平衡,个体也会产生停止自我分析的想法。但从总体上看,如果个体需要改变的动机足够强烈,那么就可以战胜这种阻抗,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自我分析中。
二是表现在分析他人与分析自己的不同上。可能大多数人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未经受过专业训练、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的“门外汉”是否可以进行自我分析?问这个问题的人其实是对“专业”这一角色怀有敬意。所有人都会轻易相信,只有政治家才能理解政治;只有音乐家才能谱写乐章;只有训练有素的园丁才能修剪树木,但事实是这样吗?过分的崇尚敬畏“专业”,就会扼杀原创精神。毋庸臵疑,在技术方面,受过训练的人肯定会比未受训练的人掌握的更快,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未受训练的人会彻底失败。但是,未受训练的人和接受训练的人之间的距离,往往被人们无限制地扩大了,因而会扼杀一切全新活动的尝试。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分析他人和分析我们自己,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每一个人所
反映出来的世界对我们自己来说都不会陌生,事实上,那正是我们真正能够认识到的唯一世界。每个人关于世界的认知,都以一定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他有志于认识自己障碍的根源,如果他能够克服自身在认识这些根源所产生的阻抗,他就能在某些方面必局外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毕竟,无论白天黑夜,他总是与自己紧密相连。自我分析的这种优势就降低了对分析师的专业要求,从而使自我分析更加可行。(二)适用性:
佛洛依德对患者的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现实状况和家庭情况都做了评估,以更好地挑选适合精神分析的对象。传统上,认为最适于精神分析治疗的是歇斯底里、强迫症、焦虑症和恐怖症。一般来说,对来访者的智力和动机比较强调。智力主要包括领悟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动机则是缓解症状和改变现状的愿望。做自我精神分析除要求以上两点之外,更加强调自我的控制能力和要求更好的领悟能力,但对是不是神经症患者不做强调,即认为每个人都有进行自我分析的需要和必要。
四. 自我分析的方法:
鉴于实际情况考虑,自我分析主要依靠自由联想和解释这两种方法。自由联想是佛洛依德在1895年创造的。他让病人和舒服地躺或做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汇报出来。精
神分析家的工作则在于对对方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知道找出病人无意识中的矛盾冲突为止。而在自我分析中则可巧妙运用联想,在自己很平静有空闲的时候人思绪随意地驰骋,还可以采用写下联想的方法。要知道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以发掘出无意识之中的症结所在。假释则是揭示各种症状和行为中的无意识举动,使自己对这些症状和行为的真正含义达到领悟,使自己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把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这里,我引用卡伦.霍妮的一个自我分析的案例来更具体地向大家说明自我分析中联想和解释的运用: 案例如下:
约翰,一个秉性纯良的商人,已在快乐的婚姻中生活了五年,却受到弥散性抑制和“自卑感”的困扰,今年来发展成临时性头痛,却查不出任何的生理基础。此前他没有接受过分析但却相当熟悉精神分析的思路。后来他求助于卡伦.霍妮分析他相当复杂的人格神经症,他独自分析的经验是使他相信精神分析诊疗可能有价值的因素之一。
开始分析头痛时,他并未刻意去做。他和他的妻子还有两个朋友去看音乐剧,在演出时他头痛了。他感到很奇怪,因为在去剧院之前他还好好的。起先,他有点气恼,将头痛描述为因为那场戏很糟,那一晚上就是浪费时间,但他很快意
识到,毕竟没有人只因为一场戏演得不好就头痛。再想想看,那场戏其实也不是太糟。可是,当然是不能与他更喜欢的萧伯纳的戏剧相比的。最后几个字猛然敲醒了他——“他更喜欢的”。想到这儿他心头闪过一丝怒火,并发现了其中的关联:当大家讨论去看哪部戏时他的意见被否决了。甚至算不上是什么讨论:他觉得他应该显得有风度一些,况且看哪部戏又有什么关系?然而,这事显然对他很要紧,他曾为受到如此的强迫而愤恨不已。随着这一认知,头痛消失了。他也意识到这不是他第一次由此引起的头痛了。比如,他不喜欢桥牌,却在别人的劝说下勉强参加了好几次桥牌聚会。
他吃惊地发现了被压抑的怒气与头痛之间的关联,但并没有深究下去。可是几天后,他早早醒来,头痛欲裂。前一夜他参加了他所在单位的员工会议,之后大家一起喝了酒。起初他告诉自己头痛可能是因为喝酒喝得太多了。随后他将身体转向另一侧准备睡觉,可是睡不着。一只苍蝇在他脸上嗡嗡地飞来飞去惹人心烦。开始他的怒气几乎难以察觉,但很快变得怒火冲天。然后他回想起一个梦或梦的片段:他用一张吸墨纸拍死过两只臭虫。吸墨纸上有许多洞眼。事实上,他记得那些洞遍布纸上,构成了一种规则的图案。
这又使他想起孩提时代折叠过的薄纸,用来剪图案的那种。图案的美深深地打动了他,又一件事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当时他把折纸拿给妈妈看,盼望得到她的表扬,可她只是敷衍
了事看了一下。然后吸墨纸又令他想起了员工会议。开会时由于无聊他在纸上胡乱涂写,不,不光是胡乱涂写,他还画了主席和他对手的小漫画像。“对手”这个词击中了他,因为他还未曾把那个人看作对手。会议上有一个决议需要投票来表决,他隐约觉得不安,却又看不出明显的反对理由。因此他提出的异议实际上没有说到点子上,缺乏说服力而令人毫无印象。知道现在他才意识到他们对他玩了套把戏,因为决议意味着要做许多乏味的工作。他们如此狡猾以至于瞒过了他。想到这一点他突然大笑了起来,因为他明白了臭虫的含义。主席和对手——他们都是吸血鬼,跟臭虫一样讨厌。并且,他像害怕臭虫一样害怕这些剥削者。好啦,他报了仇,至少在梦里。头痛再一次消失了。
在随后的三个场合中,头痛一开始发作,他就开始查找隐藏的愤怒,找到他们,头痛就消失了。五. 自我分析的限制因素:
1.首先,根深蒂固的放弃感是自我分析的一个严重局限。如果摆脱自己的心理困惑在一个人看来是毫无希望的,那么他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困难,仅仅实施一些浅尝辄止的行为。这种放弃感可能完全是有意识的,它让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没有意义,怀有无用感。
2.破坏性倾向的流行性与广度,无论主要是针对他人还是自己的,无疑来说是自我分析的第二个局限。比较明显的例如强
烈的自杀倾向,更多的时候,破坏性倾向采取诸如敌意、轻视或者一概的否认等形式来表现。
3.第三个局限比前两个涉及的领域更为广阔,更难定义,因为它提到关于“自我”这一令人难懂的概念。前面我已经说到了,对于“自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般看来,它横贯本我、自我和超我,关注“我到底感觉怎么样”“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最终的决定是什么”等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重新获得自我和发展自我是有很大的可能的,尽管一开始很难估计这些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结束语:生活就是奋斗与打拼,生活就是不断发展与成长——自我分析是可以帮助这一过程的有效方式之一。它的积极成果是重要的,但是奋斗过程本身具有深刻的价值。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说过的一样:
不屈不挠追求的人,是可以得到救赎的!
参考文献:
[1]乐国安,李强,汪新建,《咨询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年 [2]卡伦.霍妮著,孙菊霞等译,《精神分析的新方向》,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
[3]李石武著,李光哲,李东根,杨华瑜译,《寻找佛罗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案例》,科学出版社,2009年 [4]佛洛依德著,张堂会译,《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出版社,2007年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二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不仅歇斯底里患者,而且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正是沿着这条线索,逐步发展、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人类认识自我历程中的伟大成就。
关键词: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潜意识 正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所创立。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二者之间为前意识。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被压抑在无意识中。无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根据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自我。自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一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自于原始人,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足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弗洛伊德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依赖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的失常。
弗洛伊德假定心理异常有其生物基础。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又出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最初,弗洛伊德假定有两大类基本的驱力:(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包括饥、渴及其他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它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2)性爱的驱力,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弗洛伊德更重视性欲望,并把这个概念极大地扩展为既包括性欲望,又包括所有其他的需求快乐或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的欲望。弗洛伊德把性欲的能量源泉叫作里比多(libido),认为这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以上两类驱力都叫作“生本能”,与个体或种系的生存有关。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死本能”的概念。所谓死本能是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它对传统的心理学课题,如意识、感知觉、注意等不感兴趣,它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它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弗洛伊德认为,外部的一些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的这种原始冲动的自由表现。所以,无意识的东西并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它还存在并伺机改头 为大家所熟知的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冰山图”,其主要设想的最早提出者是费希纳„„另外,他的理论所揭示的“我们并没有我们自己认为的那样理性”也不是空穴来风,在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哲学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一句话,弗洛伊德更像是一个集大成者而非一个纯粹的揭示发现者。
弗洛伊德本人的理论是严格遵循泛性论的,他认为性本能是极端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心理动力,无意识活动能量的唯一来源是性的本能。他的弟子也正是因为弗洛伊德这样近乎执拗的坚持而纷纷离他而去。凡事有利有弊。这样的劳燕分飞或许不是弗洛伊德所希望的,但也正是由于他对“性本能”巨大作用的坚信不移,让他的学说有了“惊世骇俗”的震撼性。在他创立精神分析的时代,还是比较保守的。
他这样坚决的论断,无疑如一记重磅炸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争论。如果把弗洛伊德的态度称为“偏激”,那么我们依旧要感谢这样的偏激,如果如后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评价一般,他早早放弃了自己坚守的“性本能决定一切”的观点,人云亦云,这个因素也有影响,那个因素亦有关系,成为一门不偏不倚的滴水不漏的学说,那么很难想象精神分析学说能引起那么深远的震撼和影响。
对于一门学说而言,有时“偏激”才是其存活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弗洛伊德时代的性压抑已不是主要问题。性已经不再是快乐的代表,而是成为现代人对影自照的方式,代表我们对接纳的渴求,以及对现实焦虑的补偿。其性本能学说依旧有其合理之处。
弗洛伊德所建立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大框架——本能决定论也受到了极大的诘难。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怎么可能呢?如果是本能决定论,如果短短的童年决定了一生的发展轨迹和今后会受到的伤害,那环境的作用呢?教育的作用呢?社会的作用呢? 其实,这些并不是弗洛伊德必须解答的问题,他只是提出了这样的理论。他后期的思想更多指向了社会文化,如果完全没有注意那些因素,是无法作出自圆其说的阐释的。对错与否是一回事,但起码不能简单地论断弗洛伊德完全忽略了那些环境因素,他只是更关注环境因素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他的发现是生本能、死本能。而且,需要提醒的是,一个被称为“人性天生?”的实验似乎在验证着某些东西。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弗洛伊德自己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而言,很多对于他的评价、对于他的理论与文学作品的联系等等,都犯了“泛弗洛伊德式”错误。没错,他的理论中集中强调了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但并非他“发现了潜意识”,在他之前,莱布尼茨和赫尔巴特都曾提到了无意识的问题,并给弗洛伊德以不小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百余年史中唯-一个经久不衰的心理学派,它的许多理论至今仍在心理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是时候把心剖开了,或许这样才能治愈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 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投 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 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 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第四篇: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
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一析罗洛·梅的人格图像理论
作者:叶浩生咨询流派来源:http://点击数:1054更新时间:2008-12-27
一、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听的转变
早在读大学期间,罗洛·梅就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大学毕业以后,他曾跟从阿德勒学习精神分析理论。1943年,他进入美国纽约的一所研究院,拜新精神析学家弗洛姆为师,再次系统研习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之后他开设了心理诊疗所,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病人,如果根据罗洛·梅的这种经历,我们应推断他将沿着精神分析的道路走下去。但事实却是,最终他转向一条新的道路——存在分析,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作为已、理治疗的基础。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即精神分析的困境,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和罗洛·梅独特的个人休验。
本世纪五十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碰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社会风俗已变得非常开放,依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开放应有助于缓解伊底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从而减少心理治疗的负担。但事实却相反,即更多人接受心理治疗。这些人而临的是内部空虚、自我陌生、焦虑、无价值感等新的病态心理。精神分析学面对上述现象无法作出圆满解释。而对这一问题,某些精神分析理论家试图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内解决这一急迫问题,而包括罗洛·梅在内的另外一些精神分析学者,却开始怀疑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他们发现,只要囿于弗洛伊德的理论,他们就无法真正理解病人。他们认为,在社会风俗开放的今天,再以性压仰来解释种种变态心理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为此,罗洛·梅等开始寻求一种能取代精神分析理论的、更符合现代西方人心理特征的理论和方法,以便把心理治疗建立在稳固沟基础之上。这是促使罗洛·梅转变的第一个因素。
正当罗洛·梅在精神分析的道路上犹豫、观望之时,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运动兴起了,并迅速传播到美国。存在主义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罗洛·梅,促成了罗洛·梅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的转变。
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强调哲学研究的对象应是单独的个人,它所研究的一切,总是围绕着“我个人生存,或者说我个人的存在究竟有何意义”这一中心问题。且在研究单独的个人时,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总是把个人放在社会联系里,强调个人体面的困境,以及个体面临困境时产生的焦虑病苦、孤独、空虚等情绪体验。对于临床心理学家来说,存在主义从单独个人出发的观点比弗洛伊德的理论更有指导意义。且存在主义者对个人的痛苦、焦虑等情绪状态分析比弗洛伊德的理论更符合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实际,因而易于为不满精神分析的临床心理学专家罗洛·梅所接受。
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个人的价值完全取决手自已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者的“人的自我选择能力”观点深深影响了罗洛·梅。他发现,精神分析理论过度强调因果关系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和早期经验的限制。这种错误的观点无法解释当代人的空虚、孤独、自我陌生等病态的心理特征,给
心理治疗实践带来巨大困难。而应用存在主义关于自由选择的观点,却很容易解释这种现象:这种变态心理的产生乃在于个人放弃了自由选择的权力交给了社会或他人,从而进入了一种非真实的存在抹态中,自我的个性丧失了,个人独特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只能机械地、无生气地顺从他人的要求,因而逐步产生空虚、自我疏远、生活毫无意义等痛苦的情绪体验。作为心理治疗专家的罗洛·梅并没有因存在主义哲学而成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他所接受的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态度”。三十年代末,罗洛·梅患了肺结核。在疗养期间,他只研读了两本书,即弗洛伊德《焦虑的问题》和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的《恐怖的概念》。对比二者的理论,克尔凯郭尔的理论更符合自己和其他病友的实际体验。罗洛·梅深感这种认识更进一步促使罗洛·梅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折的转变的第三因素。幸运的是,罗洛梅的疾病痊愈了,“但他原有的精神分板倾向却没有恢复,他随后的职业生涯贡献给探索人格的本体论基础”
二、罗洛·梅心理治疗所勾画的人格图像
为了正确指导心理治疗,给心理治疗奠定理论基础,罗洛·梅认为应首先勾画人格图象。什么是人格?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回答。罗洛·梅从存在分析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格首先是一种“存在"(Dasein)“存在”既不象弗洛伊德的“自我”,也不象容格的“阿妮玛”那样,是精神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整体结构,它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罗洛·梅认为,这种存在是先于一切本质的,人格的一切本质都是“存在的基础止,通过自由选择获得的。人必须担选择的责任和后果,任何逃避选择的行为都有损于他的。“存在”。因此,在罗洛·梅看来,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病人重新体验他的存在是真实的,使他更充实地体会到他自己的存在„”②
从上述观点出发,罗洛梅以为正是由于人有自由,罗洛·梅认为人格图象的第二个,也是最主要的成分是自由。因为可进行自由选择。人才确立了自己的本质,也才从刺激-反应的动物中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人有自由,所以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罗洛·梅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自由对于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以便给心理治疗打下可靠基础。在罗洛·梅看来,个人的行为是在自由选择中进行着的。人类的潜力与责任感与人的自由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自由是人格的基本条件。因此,罗洛·梅相信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不仅是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同时又是使病人重新获得责任感、重新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唯一基础条件。罗洛·梅并不天真地认为人格中的自由是不受约束和控制的。每个人都深受着特定的时空、特定社会、特定家庭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但是,不论这些影响我们的因素是什么,每个人对这些因素均或多或少也有选择的余地。考虑到人格的这一要素,罗洛·梅认为在心理过程中,治疗专家应引导病人接受自己对生活的责任,勇敢地承孩自由选择的结果,发展自由选择的能力。人格的第二个基本因素为个性,意指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特性。罗洛·梅认为,通过自由选择,人确立了自我的独特性,接受这一独特性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之一。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感觉自我不是自我、自己不能接受自我或不能容忍自我。换句话说,自我无法个性化,不能发现自我一的独一无二的特性。为此,罗洛·梅
认为心理治疗医生应该帮助患者发现他真实自我,发掘自我与众不同的独特本质,而不能象精神分析那样,以千篇一律的人格模式看待有心理病人,更不能把自己的人格特性或某种特殊文化之下的“标准”人格特征强加给心理病患者。否则,心理治疗就不能取得实际效果。
人格的第三个因素是社会整合。罗洛·梅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人格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了社会联系就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人必须实现同社会的整合。罗洛·梅认为,为了维持自我的独特性,自由的个人必须与社会整合。
在这里,罗洛·梅使用的是整合,而不是象一般心理学家那样总是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adjustment)。因为在罗洛·梅看来,适应是个人对社会单方面的迎合和屈服,不但过分强调了社会不可改变的影响力,而且忽视了个人的责任感、自由意志。相反,整合则表示相互作用,社会既能影响和改变个人,个人也有能力影响社会,甚至改革社会。罗洛·梅反对“社会适应良好”作为正常人格的最佳标志。他认为正常人格的主要表现应是能够接受社会并充分运用自由选择能力,发掘积极的、建设性的社会因素,以充实自我,实现自我。由子个人的自我实现必须依赖社会以及与他人的互助合作,因此,个人必须不断地发掘并创造适合自己人格发展的社会环境。
不过,上面所说的人格的三个要素:自由、个性、与社会整合均不是容易建立或建立后一劳永逸的。个人必须连续不断的重建他的人格。个人必须在自由、自主、责任与自私、懒惰、从众的冲突之中,不断地形成,而又不断地改变着他的认格。
人格图象的第四个成份为宗教紧张。所谓宗教紧张,罗洛·梅指的是存在于人格中的一种紧张状态或不平衡状态,这种紧张状态是我们每个久在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到的。它植根于人类的本性之中,是上帝不断作用于我们心灵的一个一证明。
一般心理学家,尤其是精神分析学者,均主张心理的平衡,认为人格内部的平静是人格健康的标志,而心理冲突则被视为不健康的表现。精神分析治疗病人的主要途径就是帮助病人把潜意识的冲突引导到意识领域中,从而达到心理的统合、平衡,消除心理的紧张状态。罗洛·梅反对这一观点,他承认心理组织的破坏可以导致人格分裂,但他否认消除冲突、紧张是心理治疗的最高理想。他认为人格的最后平衡根本不可能,因为人格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是不断发展而非停滞不前的。罗洛·梅主张健康人格所需要的不是消除冲突、保持平静,而是把破坏性的冲突转变为建设性的心理冲突。那种试图消除人格的冲突,使人格内部保持死水一潭的做法等于宣判人格的死刑。
罗洛·梅认为,人格中的宗教紧张最明显的证明是人不断地体验到内疚感和焦虑感。罗洛·梅认为体验到内疚和焦虑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做什么”与“能够做什么”之间有二条鸿沟存在。换句话说,在理想与现实、完美与缺感、在我想做什么和实际做什么之间的这条鸿沟,正是人类内疚和焦虑产生的源泉。因此,他认为,在勾画人格的图像时不应把宗教紧张排斥在人格范围之外、应该把宗教紧张状态列为健康人格的基本因素之一。同样,在心理治疗中,不要把消灭冲突、取得平衡作为治疗的首要任务。而应引导病人正确对待由紧张而导致的冲突,接受内疚和焦虑作为生活的不可避免的事实,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罗洛·梅认为,上述四种人格因素是担互联系的,四种因素的交织而组成人格的基本图像,是存在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
三、罗洛·梅的人格图像理论的得与失
从精神分析转变到存在分析的罗洛·梅想用新的态度和观点阐述人格的本质,勾勒人格的基本图像,以便给存在分析疗法的临床实践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依据。罗洛·梅把存在这一概念作为人格图像的基础。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存在的阐述揭示人格的本质,其目的,在于指导心理治疗专家医治现代西方人的“存在丧失症”,鼓励病人增强自我存在意识,肯定和维护自我的存在。出发点和目的的不同显示了罗洛·梅与存在主义哲学的依存和发展关系,也使得罗洛·梅的理论在人格领域的众多理论中独具特色。
罗洛·梅理论的第二个独到之处在于他强调意识的作用。在罗洛·梅所勾画的人格图像中,无论是强调人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是强调人与社会的整合,强调的都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作用。这样,岁洛·梅就抛弃了精神分析重视潜意识的传统,恢复了意识在人格领域中的地位。潜意识概念一直是精神分析理论基石。罗洛·梅尽管是精神分析阵营中成长起来的学者,但是他更注重人的意识的作用,认为人格主要受意识、而非潜意识的支配。罗洛·梅的这种观点代表了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存在分析发展过程中关于意识作用的观点的演变与进步,对人格心理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把自由列为人格的基本成份之一,是罗洛·梅的理论的第三个独到之处。自由选择的观点,在存在主义哲学中指的是人的行为是自由的、下受任何限制的,罗洛·梅把这一观点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用以反对弗洛伊德行为的本能决定论,这就使得这一观点有了新的含义。罗洛·梅并不主张人的自由选择能力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范围和条件的。但是人既然有这种能力,既然行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后者正是罗洛·梅的重点之所在。他强调人格的自由成份,正是为了强调责任感的存在,其目的并不是为政治领域的自由概念寻找心理学的依据。,而是为了正确指导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万医治丧失这种自由选择能力而体验到空虚、焦虑的现代西方心理变态患者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观点在心理学领域是独一无二的,是罗洛·梅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
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罗洛·梅对心理学的贡献是应该肯定的。但罗洛·梅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学者,他的立场
决定了他看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必然会失之偏颇,其人格图像理论也必然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局限性。
首先,罗洛·梅在社会与个人心理变态的关系问题上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现代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存在丧失症”的病态心理,主要表现是个人在日常生活领域失去了一切个性特点,失去一切独立生活的领域,仅仅按照社会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准则,象一切人那样地生活。这种人只能简单地顺应社会,把一切交给异己的社会力量,这种人会因个人存在价值的丧失而体验到空虚、孤独和焦虑。罗洛·梅指出病态心理的社会原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却把导致病态心理的社会原因归咎于社会本身,认为这种现象为一切社会所共有。他没有认识到这种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泣会的政治、经济动荡不安在人们心理上的表现。
其次,罗洛·梅的理论从总体上来讲是唯心主义的。罗洛·梅所阐述的存在概念,既非物质的,也非精神,同时又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他试图以这样一个概念超出唯物与唯心的范畴。但实际上他所谈论的存在本质上还是指精神的存在。把这样一个概念作为勾画人格图像的基础,必然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
罗洛·梅的理论中不仅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份,也还有客观唯心主义成份。在他所勾画的人格图像中,宗教紧张占据着重要地位。他认为宗教紧张是上帝不断作用于我们的一个证明。根据心理动力学的观点,人的心理内部时刻有冲突、焦虑和内疚等紧张状态的存在,且这种紧张状态是人格变化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观点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罗洛·梅无法搞清这种紧张状态的来源,却把这种紧张状态归因于上帝。在这里,罗洛·梅又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泥坑。
最后,罗洛·梅的理论处处都显露出明显的主观、思辩等哲学的特征。如果我们不了解罗洛·梅的目的在于为心理治疗奠定理论基础,则很有可能把他对人格的论述当作某种哲学理论。罗洛·梅的人格理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思辩性、哲学性特征,不是偶然的。心理学自独立以来,一直存在一种反哲学的倾向。这种倾向从冯特开始,由行为主义者所继承,至今在美国心理学界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中有一股回归哲学的倾向,一部分心理学工作者认为“役有人能逃避哲学问题仅在于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运用好的哲学或坏的哲学,或含糊哲学”③这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说过去心理学的独立曾依赖它同哲学的分离,那么今日心理的进步将依赖它同哲学的联系。罗洛·梅正是具有上述心理学家之一。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接受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完全避开哲学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罗洛·梅的理论哲“味”太浓,以致若切去心理治疗部分,几乎成了赤裸裸的哲学理论,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主观、思辩的哲学性特征。
参考文献
①Ewenl R.Theories of personality.N.Y.1980.P.371
②Rollo May.Existence: ANewDimension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N.Y.1959,P.31 ③Henryk Misiak.Phenomenological, existential and humanistic Psychology.N.Y.P.152
第五篇:《精神分析自我体验小组》组员招募
《精神分析自我体验成长小组》组员招募
一、活动简介
从事临床心理工作的人士都把自我体验作为必修课。通过体验式的学习,可以亲历个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体察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模式,学习在咨询过程中的应对态度与方法,感受小组互动过程中的动力性变化。自我体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心理治疗,特别是心理动力性治疗,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
北京大学心理系留美博士姚萍老师(留美5年期间师从著名精神分析师Nancy McWilliams,《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一书的作者,学习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从2009年暑期开始,指导精神分析取向的自我体验小组活动。来自多家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老师,通过两期学习,深感收获颇多。姚老师的平易近人、睿智、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让组员们很快放下防御,深入探索自己,捕捉情绪情感反应,体验精神分析的真谛。每期活动结束时,组员们都期待着下一期活动的开始。
现在开始招募2012年2月4日开始活动的精神分析自我体验小组成员,小组人数限制为8-10人,请有这方面需要的同行尽快报名,我们将以报名的先后次序录取。
二、指导老师简介
姚萍 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临床心理学博士
北京大学心理系讲师
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
首届中德班精神分析组成员
姚萍老师受教育经历
1987.9 — 1993.7 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英语医学班医学学士
1993.9 — 1996.7 北京大学心理系临床心理学专业心理学硕士。
1999年 中德精神分析班第一期成员,因出国留学中断。
1999.9 — 2004.8 Graduate School of Applied and Professional Psychology.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罗格斯大学应用与专业心理学研究院临床心理学专业 心理学博士)
实践经验
1.1.2005年至今,北京大学心理系讲师,从事心理学教育及心理
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讲授课程包括《人格心理学》,《心理动力
性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理论与实务》等,对本校
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
2.2003.9 — 2004.8临床心理学博士实习生 列治文区心理辅
导中心(USA)儿童 , 青少年及成人个人心理辅导;对慢性精
神病患者集体治疗;心理测验。
3.2002.9 — 2003.2心理危机辅导员 参与 911 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辅导项目(USA)
4.2001.9 — 2002.5临床心理实习南湾精神病院(USA)对精
神病住院病人进行个人与集体治疗 , 心理测验。
5.2000.9 — 2001.6行为辅导员 道格拉斯发展障碍中心
(USA)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行为辅导。
6.1999.9 — 2000.8行为辅导员 自然环境治疗管理项目
(USA)对家长进行行为管理培训 , 帮助他们管理有严重行为问
题的发展障碍儿童。
7.1996.9 — 1999.7心理辅导员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
心。
8.1995.9 — 1996.7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实习北京大学心理
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
督导资格:
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可为学员出具中国心理学会认可的督导证明(可用于申报心理师资格)。
三、活动时间:
自我体验小组每期活动10个单元。每单元两个小时,每次活动进行两个单元的内容。
四、小组成员:
每期8-10人
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实践的业内人士。 医疗系统心理科、精神科及相关医护工作者
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学习、研究及专职工作的人士
教育系统德育、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师
五、费用及活动地点:
指导费:人民币1200元/人、期
联系电话:010-88279822/8592
联系人: 左老师肖老师
活动地点:北京市复兴路83号东11楼(京江阳光商务楼)213室
乘车路线:地铁一号线玉泉路站B出口,向东200余米路北。楼前有免费停车场。有多路公共汽车到达玉泉路。详情请查看http://bjdvl.com.cn 首页底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