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牛歌戏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传统文化 —牛歌戏的调查报告
学 院: 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班 级: 水文1201班 姓 名: 林 雯 敏 学 号: 121502111
前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然而,随着现代经济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生存发展环境岌岌可危。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目的和意义
本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了解家乡传统戏剧文化牛歌戏的发展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意义是对广西藤县“牛歌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希望能抛砖引玉,挽救这一广西本土的民间艺术瑰宝,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行性途径。
二、牛歌戏介绍
牛歌戏,是发源于广西东南部(主要是藤县地区)流行于两广地区的以当地方言为唱词的极具民俗特色在民间广泛流行的著名剧种。牛歌戏言语通俗,形象生动含蓄,谐趣调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脸谱和扮相;有唱词和特定音乐结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果说京剧是国粹的话,那么牛歌戏便是广西的“区粹”,甚至可以说在藤县地区是绝对的“国粹”。
牛歌剧队多在节庆、新居入伙、嫁娶和做寿等时应邀演出。戏班演员一般10人左右。演出内容或是民间传说,或是历史人物事迹,或是社会伦理,都是民间,特别是在农村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故事。如古装戏《孟姜女哭长城》、《杨门女将》、《唐皇李世民》、《薛仁贵征东》,现代牛歌《猪郎倌相亲》、《合家欢》等,有500多本牛歌戏剧本。多分场次、续集表演。《圣旨为媒》中演员学鸡叫添加背景音乐牛歌戏所需场地不大,演出设置简陋,以唱为主,做手、台步、圆场等简单演出动作。演出的道具不多,旦角用手巾,生角用扇子,武生拿一条棍子或刀枪,其余一般是空手上场的。旦角戴头盔,穿花布大襟衫,围一条红裙。生角扎花布头围,身穿花布长衫。其他以“唐装”衫来代替。演员化妆根据剧中人物需要,借鉴粤剧脸谱的不少画法,巧妙勾绘图案在脸上。
牛歌戏代表着藤县的草根文化与地方民俗经典,是见证藤县民间艺术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体现教化性与娱乐性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藤县牛歌戏作为本土民间艺术与地方戏曲,它能流传至今是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征的。首先,体现在剧本上,牛歌戏剧目内容取材的民间性,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农民的大众生活需求;牛歌戏剧本的即兴性,反映了农民群众自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民俗情结,开创“爆肚戏”的自由形式。其次,牛歌戏的演出形式多数以分场次、分集、续集表演为主,较适合群众的欣赏习惯。还有就是戏中语言是用藤县本地话演唱,通俗明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以唱为主,念为辅,观众听起来津津有味,如痴如醉。这再有就是牛歌戏的音乐特点,包括调式、曲调结构、节奏、节拍形式和乐队伴奏形式及衍变,都具有朴实性。这些都是牛歌戏作为藤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流传至今的重要依据。
三、牛歌戏的发展历史
藤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跨越浔江下游两岸,隶属梧州市。牛歌戏源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民众祈丰年、舞春牛、元宵歌发展而来,一直流传至今。当时最有名气的是金鸡镇安村村坡的“兆丰年”龙会、岭景箩村的“同庆堂”等。最早演牛歌戏的是藤县金鸡镇镇安村村坡,后流传到藤南的金鸡、岭景、象棋、天平、新庆等镇。根据藤县牛歌戏的说法,据《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牛歌戏志》(1986年6月编)记载,最早的牛歌戏剧目是《阿赖卖猪》,取材于民间故事,诙谐幽默,生活气息浓厚,一出现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并且很快流传开来。
20世纪20-30年代,藤县牛歌戏开始到平南、容县、北流等外县交流、演出。1947年,在新庆镇均平村黄沙自然村与三堡乡(时属藤县)外号“牙锄七”的覃国基剧队斗戏。双方共演了40多场,成为一段佳话。
直到解放前(1949年),牛歌戏都活跃在藤县这块广阔天地,成为农民的精神生活与艺术享受的主要形式。此时由东家包饭、住宿,再送个利士作为戏金。留下了“阔佬三卖田办剧队”、“覃世茂男扮女装戏团总”、“李秀标传戏至死”等传说,后来成为演出剧目。牛歌戏多在春节、中秋和冬季等农闲时间演出,所需场地不大。戏班一般十到五十人左右(清一色男演员)。演出内容或是民间传说,或是历史人物事迹,或是社会伦理,都是在民间,特别是在农村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故事。演出时,没有剧本,没有专场排练,只在演出前说明故事概况,由演员即兴表演,俗语称之为“爆肚戏”。演出设置简陋,没有道具、布景、布幕,只有一条凳子放于场地中间。
建国后到“文革”结束(1967年),各村的牛歌剧队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藤县牛歌戏进入全盛时期。当时藤县是全区民间剧队较多的县之一,拥有剧队360多个,其中牛歌戏剧队占了300个以上,各队都有自编的剧目上演,剧目达500多个。此时,藤县牛歌戏有了很大变化:
1.剧队不再是清一色男性,有女性加入到剧队担旦角。2.为保证演出质量,从无剧本的爆肚戏到依照剧本演出。
3.牛歌戏不再仅限于在本村、本县,而是向外村,特别是到外县演出,如相邻的平南、容县、蒙山、苍梧、昭平、岑溪等地。演艺较高的剧队每年演出达300场以上,演员收入足以养家,已经达到职业化的程度。
4.出现了“戏牙”。“戏牙”是负责请戏的中介人。5.县文化馆提升牛歌戏演出水平。
藤县文化馆为适应牛歌戏的发展需求,从各牛歌戏剧中挑选优秀人员,组成文化馆牛歌戏剧队。以文化馆剧场作为演出、辅导场所,派出专业人员,对演员的身段、手位、表情等舞台表演基本功进行指导训练,使演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同时,采取调演加培训的方法,对各乡镇的骨干牛歌戏剧队进行了训练,从而将传统简陋的牛歌戏演出水平提升了档次。
四、牛歌戏的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藤县牛歌剧逐渐走向衰落。到1998年春节期间,全县只有十多个牛歌戏剧队仍在坚持演出。原因一是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农村中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打工,极少有新人加入牛歌戏剧队,导致演员断层,后继无人。二是随着娱乐项目的迅速增加、电视的普及,村民不用出门也可在家舒适地观看文娱节目,导致牛歌剧观众的人数逐年减少且老龄化。三是是因为物价上涨,牛歌戏在农村的演出也变得艰难了。演出的戏金也从2007年初的每场300元逐渐升高至年底的500元,还要加上伙食费约300元、接送的费用。一场戏演下来,要1000元左右。随着物价指数(CPI)的上升,到2008年4月已涨到了1500元左右。请的场次少了剧队又不来,一般要三场以上。几千块钱的开支对还不富裕的农村人家是不少的钱款。一位曾担任村干部的人说他的村子在2008年春节时请戏用了近5000块。
新时代文化发展与经济基础都制约着牛歌戏的发展程度。现在全县只有两个牛歌戏剧队坚持演出,藤县牛歌戏已经走向衰落,牛歌戏的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窘境重重。
五、调研分析
牛歌戏产生于民间,也主要流传于民间,深深根植在广大人民的生活土壤中,紧密与时代联系。目前全县能够正常活动的牛歌戏剧队尚有三支,分别是:藤县民间戏剧队、藤县春宇牛歌剧团、藤县民间艺术团。这三个牛歌戏剧队人员精干,从事民间戏剧时间长,演技高,在群众中影响力大,2007年以前每队每年演出300场或300场已上,人均年纯收入约5000元。这个收入在当时当地农村是一个可以养家的收入。尽管如此,还是无法吸引年轻人投身到这行业来,大部分年轻人认为到外面去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现在从事民间戏剧表演的人员大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或90年代初就从事这一事业的人。他们的年纪明显偏大,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一旦这拨人也不从事或不能从事这一行业,那么,民间戏剧 就会没有接班人,没有传承,就会走入低谷,乃至失传,消亡。其余水平不高的牛歌队,活动不正常,场次不多,影响不大。
现在,人们的艺术欣赏趣味和三十年前相比已是大大的不同。过去演出时的一票难求景象已一去不复返。艺术的表演与欣赏也从一支独秀发展到百花齐放,人们可以欣赏到的艺术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视野更广,趣味更多。电视、卡拉OK、网络、电子游戏等更新鲜、更刺激、更自由的艺术享受吸引着新一代,年轻人从新的艺术表现中获得更大的艺术享受。更强的刺激、更大的满足,让年轻人对于民间传统艺术不再多看一眼,甚至不屑一顾。这样就形成了观众的断层。如今表演、观看、欣赏民间传统艺术的主要观众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会凑热闹、看新鲜看上一两次,当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就离开不看。没有年轻观众作为欣赏民间传统艺术的接班人,民间传统艺术在时间的流逝中消亡将是很快出现的不争事实。
面对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受众越来越少,从事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的人也越来越少的情况,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如同自然界中的物种进化、消亡一样是很难避免的。对于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面临消失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把寻找、培养接班人作为最紧迫的工作来做。做好民间传统艺术的“活体传承”,挽救、保存、发展民间传统艺术。
六、思考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公民的素质全面提高,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藤县有着绚丽多姿的民俗传统文化,是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独特、宝贵的文化资源财富,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和成为藤县民俗民间文化印象的潜质,整合藤县特色传统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产业,是我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路子。
牛歌戏之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民族民间艺术,体现着地域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凝聚着一个民族生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因此对牛歌戏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民间艺术遗产和寻求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都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 意义。以下是促进牛歌戏发展繁荣、保护传统戏剧文化的几点建议:
1.挖掘牛歌戏的历史渊源。过传承人的手口相传、实际调查、文献记载和老人回忆,把现存牛歌戏的剧本、音调、唱词用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记录下来,专人保管,永久保存。
2.进行人才阶梯的培养。首先聘请专业老师对牛歌戏表演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表演质量上精益求精。由非遗传人进行新进人员口传手教,力求遵循传统,保持原汁原味,让牛歌戏的剧团队不断壮大与年轻化。
3.政府相关部门对牛歌戏进行一系列配套的保护计划。开展全县牛歌戏辅导工作,重点扶持两到三个牛哥队;举行全县牛哥戏调演,树立出全县牛哥剧队示范典型;在文化馆成立专门部门与人员负责牛歌戏各项具体事务;建立剧队创作奖励机制,每年进行一次以上牛歌戏调汇演。
4.把现代故事和文明新风结合起来,成立牛歌戏剧本创作班,新编具有新时代气息与高水平的剧本。
5.充分发挥地方性大学前沿阵地的宣传普及作用。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珍贵的记忆和情感纽带,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出现的危机,仅仅依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远远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方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地方性高校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中具有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充分利用地缘和民族资源优势,发挥大学文化教育功能,依托有利的教学平台与宣传阵地,维护当代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本地民间艺术资源充分发挥保护传统文化和传承文化的桥梁作用。
6.运用现代的音像记录技术,把民间传统戏剧艺术记录成音像资料,保存下来,留给后人一个供学习、研究原生态民间传统戏剧艺术。这个工作的开展一是寄望于政府能够给予资金支持,解决收集、采录民间传统艺术的必需经费。二是利用社会的力量或民间渠道去开展保留、发展民间传统戏剧艺术的工作。
7.除政府的努力之外,民间的努力也很重要。作为每一个藤县人都有义务和必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特色传统文化。藤县“牛歌戏”是梧州市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戏种,保护它将对有效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8.保证公共财政对牛歌戏特色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牛歌戏特色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牛歌戏特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重点保障牛歌戏特色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牛歌戏特色文化服务活动所需经费,扶持牛歌戏特色文化机构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设立牛歌戏特色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牛歌戏特色文化建设。
七、参考文献
[1]张廷兴,刘海清,邢永川等著.广西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2]藤县文化馆.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汇总卷[M].藤县文化馆编印,2009.[3]高茂兵,刘色燕.略论晚晴时期桂东南地区自然灾害与民间信仰[J].广西民族研究,2010.[4]中国戏曲志编撰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5]王易萍,陈金燕.论平南牛歌戏及其对当地乡村社会的影响[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6]马栋梁.社会传统文化对当代牛歌戏文化传播的影响[J].艺术探索,2010,24.[7]谢世团.平南牛歌戏的品牌打造之路[J].当代广西,2012,(20).
第二篇:唱着牛歌奔小康
唱着牛歌奔小康
(作者:韩基民
高艳华)
一记吉林省通榆县鸿兴镇绿化村党支部书记韩福学
一个人的成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一个人的成功,要树立学习的精神,科学的头脑,创新的思维。
一个人的成功要有,拼搏进取,敢于吃苦,敢人为先,为人民甘当公仆,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者题记
美丽的“鹤乡”通榆县地处科尔沁草原深处,7月仲夏已是绿草如茵,绿花绽放,百鸟鸣唱,仙鹤翱翔。瓜果飘香四溢,万顷良田碧波荡漾,如诗如画的季节。
7月27日4时,我们作家协会采风团乘坐轿车到绿化村采访,刚刚到朝阳屯,太阳已经日落西山,晚霞的余辉,给这个小屯映衬得五彩缤纷。
当我们一下车,看到的是养奶牛的农户赶着奶牛一群一群从各路向绿化村“福学园区奶站”进发,非常壮观,让我们很是惊喜,这时一个中等身材,油黑的皮肤,大眼睛,很朴实的农民上前迎了我们,浓浓的双眉下闪烁着睿智的目光,折射着他坚韧的性格。鸿兴镇党委副书记高艳华介绍,他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主人翁绿化村党支部书记韩福学,当说明了来意,他憨厚笑着说:“谢谢你们关心绿化村的奶牛业发展„„”韩福学领着我们到奶站参观时,26头奶牛成二排在扎奶机声响中将乳液吸入奶瓶中,正在扎奶机旁边扎奶的李老汉看见我们高兴的说,我这头牛1天产奶60斤,按1.5元算,每天可挣90元,一个月下来保挣2700元,一年净挣27000余元。
思路决定出路
绿化村共有344户,总人口1440口人,党员25名,耕地面积757公顷,人均耕地0.3亩,草原面积600公顷,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碱化、沙化、耕地、草原逐年退化。造成了农民生产生活困难。1986年至2000年全村总收入96万元,减去投入人均340元因地少人多,土地贫瘠,开始目光转移到种蔬菜,扣大棚,但由于受地域限制和南方蔬菜市场冲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蔬菜产品上市晚、价格低,至使农民生产生活举步难艰。
为了找到一条适应本地发展的致富之路,韩福学多方打听,收取信息,决定养奶牛,为乡亲们探索一条致富之路。思路决定出路,他决心一博,多次跑当地信用社货款并将自家的房子和值钱的东西压上,贷款1万元,又将自己平时积蓄2000元拿出,1998年初他跑到县城购买了大小10头奶牛,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学习科技,掌握本领。谁掌握了科技知识,谁就掌握致富的本领,科技知识是力量,就是财富;它是打开致富的一个金钥匙。刚买回奶牛他如宝贝一样的照看,天有不测风云,刚买的奶牛一下病倒二头。他急得团团转,还跑县城找畜医才将牛治疗好,通过这件事他深深懂得奶牛要发展就得有技术,他多次跑到县城请教有经验的畜医和学者虚心求教,经常和有经验的养牛大户进行交流,又先后购买《奶牛养殖技术》《奶牛防病治病》等书籍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奶牛养殖技术。奶牛因为防疫做得好就没再得病,1999年7头母牛生产牛犊,产奶了他和老伴不怕辛苦,起草贪黑放养。每天他骑着自行车一天两次跑县乳品厂送牛奶,由于他能够吃苦,守信誉,懂技术,奶牛发展最多120头。为了发展奶牛,根据本屯没草场放牧,牛吃不饱,牛奶产量低。从1998年开始他赶着奶牛到双岗镇放牧,搭建窝棚过起了游牧生活。夏季蚊叮咬遭了不少罪,吃了很多苦,当时奶价低每市斤只挣0.25元,但是他咬紧牙关挺住了,他披星戴月的干,一心把火把奶牛养好,一分钱一分钱的挣,送奶出车养牛都开始顾人了,1999年韩福学养奶牛有了起色,当地农民看到希望,先后有6户也开始养奶牛。这一年在春季换届中他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他自己了感到任务更重了,他在当选为村书记的党员大会上说:“决不辜负党员的信任和群众支持,我一定带领群众致富”。2011年当选村支书后韩福学整天忙碌,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找他。面对贫困和群众眼巴巴的看着,他决心带好头,做好样子,带领群众支出一条致富之路,那就是上项目发展奶牛业。2002年这时群众养奶牛户发展了18户,40头奶牛。
2004年是他最难忘,最心酸和痛心的事,也是养奶牛户失望,县乳品厂解体破产了,群众养牛积极性没有了,有牛奶送不出去了,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奶价一位下滑,送县城的牛奶不如将牛奶送到奶站,1市斤差价0.25元。为了群众的利益,让乡亲们得实惠。韩福学召开党支委会、党员大会,研究规划设计建立“福学园区奶站”,为养奶牛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2005年韩福学将房子和家里值钱的东西全压上跑贷款,又买了30头奶牛,先后投资30万元,建厂房进设备,四处奔波,工程进行尾声时缺资金,老父亲将压箱底的2万元钱也拿出来了,支持他建设奶站,因日夜操劳,睡不好觉,每天骑着摩托到处筹措资金的事,有一天由于操劳过度,从摩托车上摔下来造成了轻伤,伤未愈他更加坚定信念,“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将奶站建成”。又为全村的事和奶站建设的事而辛勤工作,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将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的奶站建成。
建立园区
拓宽市场
2006年奶站建成后,市场戏剧性的发生变化,奶源也相对减少,为了应对市场变化,发展奶业,打开市场,韩福学急需合作伙伴。由于养牛户认识上存在差距,多次寻求合作伙伴,没人敢合作,致使奶站停业了,但是他没有回心,为发展奶业,园区的建设执着的追求,探索。2007年初韩福学多方打听了解信息,多次到镇党委、镇政府汇报工作,取得了支持,多次召开党支部会、党员大会研究奶业发展大计,制定了福学奶业园区发展规划,在镇党委和政府支持下,逐步实施了凡是奶牛户进园区的给予优厚政策和待遇。开始了走向正轨。有10户60头奶牛进入园区,起到了示户作用,收到了可观效益。增强了养奶牛户的信心,2008年韩福学为壮大奶业发展,让乡亲们进快致富,先后又投资90万元又建成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新奶站,先后购买扎奶机36台,达到了扎奶机械化。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同年6月成立了奶业合作社。成立了“福学奶业园区”在建园区中又遇到资金困难,镇党委书记王志荣到信用社给贷款10万元,同时国家又给养奶户每头奶牛实行了补贴。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份耕云,一份收获,2009年以来合作社发展到165户,形成了养奶牛的良性循环,全村奶牛存栏达到1500头,户均1.2头,年产奶量600吨,产值400万元,人均3600元,又于蒙牛乳业实现了联姻。
诚信第一、遵规守纪 园区入户多了,奶牛不断增多,产奶量不断增长,韩福学想:“蒙牛企业信任咱就要讲诚信,诚信是生存的根本,遵纪是园区发展的硬道理。因此,几年来,园区发展至今,机械设备购进,卫生管理都按照蒙牛乳业规章制度办事,他们认真周到的为奶牛户服务,让群众得实惠,在利益上让群众满意,2006年以来,凡是落户奶站的奶牛,实行“五个统一”统一舍养,统一防疫,统一饲科学配比,统一配种准,统一扎奶。对过“五统一”节省了大理人力物力,使牛奶产品质量排列在全县第一位,奶牛由散养到科学舍养,形成了质的飞越。
坚持标准诚信至上,从标弄虚作假。2008年有一天韩福学发现有一头奶牛病了,打了抗生素,经检测超标准,为了诚信他将储存灌里的4吨牛奶全部放到地沟里。几年来,园区奶站坚持诚信第一,遵规守纪,从未发现奶质问题,被蒙牛乳业评为“优质供奶方”荣誉。
致富不忘众乡亲,诚信和严格科学管理带来的是收获,全村仅奶牛收入人均达到了3600元,2007年10月份,韩福学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大王,他富了,受到了群众的尊敬,新华镇丛军为了让自己尽快致富,赶着3头奶牛百里之外落户奶站如今奶牛已经发展26头,牛奶每年收入达15万元,2009年初,东风村村长崔全友看到奶牛园区奶牛业蒸蒸日上,家家户户养奶牛,他主动让贤,不当村长,来到朝阳屯“福学园区”奶站从没有一头奶牛开始,在韩福学帮助下购买5头奶牛,如今发展到24头,年收入14万余元。
韩福学富了,他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村书记。为了全村人致富,2011年春他拿出60万元无偿借给村民,一分利息不收,发展养奶牛。这高的思想境界和品格受到了村里的农户称赞他是:“老百姓的好书记,我们的好带头人”。2010年5月,一天村民杨梭林因常年有病住院没钱韩书记主动给他送去3000元,这样的好事很多„„,如今全村25名党员人均一头奶牛,他在带领人村民致富上,起到了示范表率作用。当谈到今后发展时韩福学信心十足要再建一个奶站,让屯屯有奶站,方便群众养奶牛,全村达到人均2头奶牛的目标,引导合作社往股份制发展,让奶业前景更广阔。
韩福学念着牛经,唱着牛歌带领全村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朝着小康社会阔步前行。
二○一一年八月七日
第三篇: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人:
调查时间:2014年月至月
调查对象:普通民众
调查形式:问卷调查
调查背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信息传递越来越迅速便捷,中国和西方交流越来
越频繁,传统文化却逐渐出现衰退甚至消失的迹象,就此迹象,我对民众做
了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付样卷:
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2014年1月
尊敬的朋友,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分钟时间来填写这个调查表。对于每个问题请认真思考,在您认为的答案上打一个对号,多选题会注明,谢谢您的参与!祝您新年快乐!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少?
A 很少B 了解一点C很多D 模模糊糊
3.你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作用:
A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B一般般C 可有可无D 有消极作用E 其他
4.你认为我们现在还有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A还有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B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
C说不清D 其他
5.中国四大名著你都读过吗?
A 只读过一部 B读过两部 C 读过三部 D都读过 E都没读过
6.你觉得大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国学?
A应该B 不应该C 没必要D 不清楚
7.下列那个节日不是中国传统节日?
A.端午节B.重阳节C.万圣节D.元宵节
8.您一般从哪里了解传统文化的?(可多选)
A.长辈讲述的B.朋友说的C.网络上D.电视上E.报纸F书籍 G.其他
9.对于传统文化和精神你认为
A.不用特别注意,随它去B.应该摒弃,新的时代要有新的文化
C.应该大力弘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D.不知道
10.对于近来外来文化侵袭,如日韩文化,你的态度是什么?
A.无所谓B.很痛心,反感崇洋媚外C.支持外来文化,很喜欢D.应该理智
11.你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和它本身的文化繁荣和影响力有没有关系?
A.有B.没有C.不清楚
12.最后,请你选出你认为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A.节日本身 B.风俗习惯 C.思想精神 D.饮食艺术 E没什么重要的F.认为都很重要
感谢您的参与,祝您一天愉快!
现在就调查结果作出分析:一 当代人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多数人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比较了解和重视的,而且对于积极的传统文化还是很提倡的,但是,很多人只是知道有这个传统,却已经不知道其来历和所包涵的文化底蕴,大部分人对传统民族艺术都没有过学习经历,可见,民族文化在民众中传播和延续是举步维艰的。有些学生竟然连中国的传统节日都记不住,可见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小。
二 当代人对外国文化的态度
从结果来看,现在的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打到很高的地步,并且,很多学生更喜欢西方的文化,更愿意参加西方节日,从这点可以看得出现代人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但也从侧面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
三 部分人年轻人钟爱西方文化的原因
首先,西方文化比较开放,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更瘦时代欢迎,再加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和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使得年轻人更喜欢西方文化,而我们传统文化因为历史悠久,再加上比较保守便不容易被现在的年轻人所接受,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不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才导致现在的情况。
三个问题解析:
如何认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传统文化中能适应社会生活变迁的,就会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而传统文化中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变迁的,就会对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产生消极作用。如果我们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就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对其产生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
2化。
传统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既悠远又有沉厚的底蕴的文化。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当然应当学习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其次,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时代,我们面临的是其他国家的文化渗透,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文化一涌而进,所以我们更要继承传统文化,坚守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相信大家对韩流并不陌生,想它韩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文化却在中国产生一股不可挡的波动,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不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没有好好的保护。再次,我们只有在继承之后,才能将其发扬光大,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的发展,使我们五千年的古文明继续流传。继承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成为文化大国的一种途径,我们古有孔孟对世界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不能抱着以前的荣耀来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以我们就要回顾过去面向将来,这样才能防止其他国家有目的性的文化渗透,才能遏制我们年青一代崇洋媚外的势头,保证我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渊源流传!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常被视为儒家文化。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传,一直被继承延用下去的东西。中国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但一直被世代相传、继承延用下来的主要是儒家文化。所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作儒家文化基本上是没有错的。儒家文化,有值得弘扬的东西,但糟粕太多了,特别是被历代帝王及其御用文人严重阉割装饰过以后,几乎只是一种维护独裁专制统治的忠君文化、奴婢文化了。正因为这样,人们一提到我国传统文化就反感,就有气,就要彻底否定它,就有人想用全盘西化来取代它。其实,中国的古代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而且非常优秀,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可悲的是,因为多数文化都不利于独裁专制,而中国自秦始皇建立独裁政治制度以后,独裁政治就一直沿用至今,两千多年来只有强化,没有弱化。所以,一切不利于独裁统治的古代优秀都被打压了,都不能被后人很好地实际继承延用下来,更无从发扬光大了,因而被排斥在“传统文化”之外了。
因此,对于中国文化,我不赞成笼统地说弘扬传统文化,因为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弘扬忠君文化,就是弘扬独裁文化,就是弘扬奴婢文化!要振兴中华,要使中华民族平等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应该重新认识、弘扬、发展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如何弘扬和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呢?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真理,愿意为真理献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故事都表现出坚持真理的重要性,如果违背了真理,那么这种文化继续传承必将对社会造成影响,也算不上优秀的文化了。坚持真理是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适应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为人民所用,才能算得上是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有继续传承并且发展下去的可能性,否则必将被社会所淘汰,不为人们所接受。
所以,“坚持真理,愿意为真理献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她是中国优秀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必须重新认识、弘扬和发展的古代优秀文化之一!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否应该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调查结论与建议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好好继承下去,当代学生应该多去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特别是自己地区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多去接触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优良传统。注重历史,地理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开展类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掀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小学生的教科书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培养爱国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自觉养成良好个人习惯,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抑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对于外来文化要有选择的学习,不能盲从跟风,免得误入歧途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国家应该加强对外来不良文化的打击力度,同时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的保护措施,从法制上规定每个公民有自觉维护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改进和美化,让其更具有时代气息,更符合时代要求,这样也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竞争力,也更具有吸引力。
结语: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贯穿着我们的历史,连接着一个一个朝代,成为中华民族的魂,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根。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更不能抛弃传统文化,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有与其一样强大的文化。一个国家仅仅经济军事上的强大,文化精神上混乱与空缺,必然会走向衰落,走向完结。所以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作为活在当下的新时代中国人,必然要继承起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传播开来,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和谐团结的美丽国度!
第四篇:有关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有关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当去接触不知道的一个情况或事件,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展开调查,并详细地钻研所获的材料,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但是调查报告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1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1、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2、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3、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4、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2)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3)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4)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5)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6)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7)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8)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2“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这些有关春节的古诗词无一不是古代人过春节最有力的历史印证。
自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有人说道,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于是,我对我国的春节传统文化进行了调查。
正所谓“百里同风不同俗”“各处乡村各处例”,根据我的调查,在中国各个地方的人都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北方人爱吃腊八粥,粉条,冻梨,粘豆包,而南方人多吃汤圆,年糕,红烧鱼,扣肉。不同的食物就连吃的不同的日子也有不同。
通过我的调查得到,中国人普遍会过小年。在这一天,各个家庭的妇女都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拜神这预兆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人们都会过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年二十五,就是家家大扫除的日子。再往后,到了除夕,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必须有鱼,象征年年有余,再者,要有鸡,象征着吉祥如意。大年初一,第一件事是要“开门炮仗”,接着要拜年、占岁、吃斋等。而大年初二是回门的日子,各个家庭里又添了几分喜庆。
在以往中国的春节里,大家都要贴春联,放鞭炮。大年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大街上还有各种舞龙,舞狮,人们都喜欢去逛庙会,猜灯谜,年味儿十足,城市里,农村里,所有人激情四射,一片热闹声,一片欢笑声,一片红。
而在这几年里,老一辈的人们评价道:“现在的年过得不像年,春晚依然那么精彩,可是有一些祖上传下来的风俗,早已被工作和忙碌冲刷的一干二净。大街上的吆喝声,欢闹声都也慢慢褪去了,一家人坐在自己的房子里玩手机,看电视,还是一样的贴春联,放鞭炮,但是已经没有往年的味道了。过年呢还是要回到农村里,即使大家蹲在地里,拔拔萝卜,耕耕田,种种地,大家一起流汗,也挺幸福,这年过的就舒心!”
是啊,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们炎黄子孙,却没有将那些传承下来的习俗发扬光大。春节,是于中国人而言最重要的节,所以我们更应当重视它。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但是,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也应该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和家人一起享受这最美好的时光。
第五篇: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系部名称:
专业: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践地点:
实践时间:
(一)研究目的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