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经济学论文
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班级:国际商务096班
姓名:
学号: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多,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合作增强了区域间的整体经济实力,使不同地区能够得到共同发展。但这种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方式为主,是以无计划的利用环境资源而换来的。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继续飞速发展,其与自然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尖锐。一方面,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后,经济赖以飞速发展的基础减弱,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要平衡两者,达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简述、特点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包括整体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个体系,是完整的,子系统的不协调会限制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整体系统也要控制子系统,实现共同的目标;公平性:只有做到公平,当代人才能获得和后代人同样的发展机会;动态性:整个体系当中的子系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注意子系统的协调;效率性:因为效率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把效率性作为重要特征;可控性:在整个体系的运作当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体系造成影响,这就需要调控来保证整个体系的顺利进行;地域性:区域发展并不平衡,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地域特点。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3、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4、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5、“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整个世界范围之内,不恰当的消费模式所导致的贫困加剧、环境恶化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发展失去平衡是地球人所面临的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合理的生产模式,做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很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高消耗,高消费,然后造成高污染。这种方式是靠对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加快经济的增长,靠高消费生活资料来带动经济的增长。这种模式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机会出现资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这种模式,把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这是区域经济想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保持企业各个环节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生产,要流通,要使消费者消费,这是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只要在社会当中生存,就需要消耗各种资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生产、流通和消费都要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环境和生产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想可持续利用,就需要人们充分并且有效使用自然资源,不应该过度的索取和对自然资源浪费。环境的污染是因为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技术条件有限,废物不能被循环利用,这极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要做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人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要做到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实现区域人口的再生产的可持续性。要在特定的时期内,制定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具体人口政策,使劳动力的再生产符合经济发展需求,保持人口的规模适度。提高人口的素质,可以通过对教育进行投资来提高人口的教育程度,发展文化建设,提高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公共的政策来促进区域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使收入结构合理化,实现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实施环境保护战略,尽量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双赢的战略目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首先要求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尤其要注意区域在开发开放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要超过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其次,区域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顺应其发展规律,维持自然界固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能,使自然环境的潜力与优势得到发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第三,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严重的区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人工干预,使其恢复环境的自平衡能力。同时,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客观上要有一定的经济前提,不仅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也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避免盲目开发给环境带来负面效应。
(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实施节约型战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改变传统的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保持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张的是不浪费和集约型的方针。要简历资源的价值体系,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消费市场的市场经济模式,促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优化资源的配置,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通过政府的调控来明确资源的使用权,规范自然的使用活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四)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科教兴国战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驻澳策略,应该把高科技以及技术研究结合起来,加速科技的进步,提高科技的贡献率。要坚持教育为本,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名的整体教育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把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作为中心,把高产和高校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内在的动力,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转变。
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和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城市的竞争力不再仅仅是城市个体之间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城市所在区域的整体实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显得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整个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协调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因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区域经济学论文
云南省烟草行业分析报告
姓名:张旭远 学号:200910405215班级:呈贡金融
一、摘要:
“两烟”是云南的第一支柱产业。1990-2004年的14年间烟草累计实现两烟税利4287.3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70%以上。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烟草种植自然条件,有较广阔的烤烟种植地域,有600多万亩烤烟生产基地。烤烟收入是云南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共有92个县、789个乡(镇)、200万户种烟,仅烤烟一项每年使农民人均增收100-150元,2004年,烤烟为全省农民人均创收197.5元,为地方财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云南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卷烟工业,全省烟草企业,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卷烟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箱,年产量达到600余万箱。2004年,全省“两烟”创税利已经达到400亿。烟草产业是云南省经济、财政最重要的支柱。
二、关键字:两烟支柱产业 税利。
三、正文
1、国内烟草发展趋势
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经济信息中心专项研究预测,21世纪,我国卷烟消费需求量可能达到最大值约3650万箱左右,在这之后,全国卷烟消费量将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到2010年大约降到3340万箱。近年来,上海、湖南、浙江、江苏等省市的卷烟企业迅速崛起,打破了云南烟草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烟草的格局也从云南烟草一枝独秀变成了一超多强。在国家认定的名牌卷烟牌号中,各省市名牌卷烟纷纷上榜,而云南的品牌及比例在下降。云南烟草行业实现税利占全国烟草行业实现税利的比重见图2。
图2:云南烟草行业实现税利占全国烟草行业实现税利的比重
2、云南烟草发展目标
从现在起到2010年,云南省卷烟工业处在一个关键的新发展时期。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卷烟产品在数量饱和之后不可能再继续扩大产量,只能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依靠高科技,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卷烟产品的品质,把卷烟安全性与消费者的接受性统一起来。200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中,把烟草产业作为十大重点产业之首,提出要通过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巩固提高烟草及配套产业。要高度重视专利、技术标准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的具体要求。要“以烟草、天然药物、中药材、生物农药、花卉、绿色食品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标准开发,培育一批重点示范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产品。加紧制定专利技术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实施规划,普及专利和技术标准知识。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用品牌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2003年9月,云南省完成了九大卷烟企业重组,将原来的会泽、楚雄、大理、春城、大理、玉溪红塔、昆明、曲靖、红河九家烟厂整合为昆明、玉溪、红河和曲靖四家卷烟厂,36个品牌整合到20个以内。云南烟草行业提出了“做精做强做大品牌,做实做强做大企业,实现云南烟草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云南烟草企业申请专利状况
云南现有卷烟企业1985—2004年申请专利现状见图8。图中每个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包括了被整合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还包含A24B、A24C、A24D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
图8:1985年——2004年云南四家卷烟厂烟草专利申请状况(件)
在云南四家卷烟企业中,玉溪红塔卷烟厂技术中心是国家级的7个烟草技术中心之一,昆明卷烟厂技术中心是烟草行业技术中心,均拥有较强综合实力。从云南省四家卷烟企业申请专利情况看:发明专利申请仅占云南省烟草发明专利申请的12%;实用新型专利占云南省烟草实用新型专利的20%;外观设计专利占云南省烟草外观设计专利的39%。四家卷烟厂申请专利量在云南省烟草专利申请量中所份额不高。
3.1、中国已授权的烟草专利分类情况
1985—2004年,在中国已授权的烟草专利分类见下表。
表: 中国已授权的烟草专利分类(件)
表中数据包括了国内外和云南省烟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情况。从表中可见,云南烟草发明专利多集中在卷烟的生产工艺和制备上,占全国的7%;云南省在烟草栽培、育种、肥料、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占全国同类的15%;而在A24C、A24D技术领域发明专利却很少;云南省烟草发明专利所占比例较低,仅占5%。
3.2、烟草技术领域申请专利现状评价
经过对1985年—2004年涉及烟草技术领域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实用新型授权状况的检索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20年来,涉及烟草技术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处于平稳增长的趋势。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烟草专利全部集中在发明专利上,发明专利授权占国内外在中国烟草发明专利的59%,并集中在几家大的烟草生产商和烟草机械制造商中。这说明,外国企业对我国烟草技术领域的占领是很明显的。
我国烟草行业申请专利状况,与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相比,处于在初级阶段。从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申请专利情况分析,中国烟草业无论是在烟叶和卷烟的产品、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菲利普·莫里斯、英美烟草、日本烟草、雷诺兹等跨国烟草公司几乎瓜分了包括卷烟制造工艺、卷烟产品设计、卷烟材料和烟草新技术等整个卷烟制造所涉及的核心技术。以菲利普·莫里斯、英美烟草和雷诺兹为甚。日本烟草所拥有的发明专利则更多地集中于核心技术的外围改进型技术。中国卷烟企业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技术则更多地处于卷烟工业技术中的边缘技术,较难对跨国公司形成技术壁垒。
从云南省烟草专利申请总体情况分析,无论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还是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与省外相比较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与云南烟草生产在全国和全省所占经济地位是不相符合的。从云南四家卷烟企业申请专利情况看出:一是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少,大多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上,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更少。与国外跨国烟草企业相比,难以形成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二是从2004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全国烟草行业卷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看,位居前10名的企业中,云南省仅有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昆明卷烟厂两家企业。红河、曲靖卷烟厂未能进入前十强的行列。三是云南烟草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低于非职务发明,专利申请质量不高,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的转化实施低。云南是烟草生产大省,但不是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强省。多年来,云南烟草产业其经济效益掩盖了技术创新薄弱的状况,这应该引起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足够重视。
综上所述,云南烟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从烟草大省向烟草技术创新强省的历史性迈进。
4、对云南烟草产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目标分析
4.1、云南烟草技术创新目标
烟草是云南最具比较优势,最有特色的产业之一。在《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总体框架下,确定出适合云南实际的技术创新目标是很有必要的。云南烟草技术创新目标要在立足于满足消费者健康、安全和保健要求的基础上,扶持云南烟草产业的壮大发展,提高云南烟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持国内市场第一的地位。云南烟草要结合开发烟叶新品种选育和种植技术;加大中式卷烟、低焦油、超低焦油;改造提升打叶复烤膨胀烟丝(梗丝)、制丝、卷接及加工工艺;扩大烟草新用途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实现云南从烟草大省迈向烟草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2、在烟草机械方面,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提升云南卷烟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从卷烟机械技术领域在中国申请专利和授权情况分析,无论是省外、还是云南省的卷烟企业都不具有优势。因此,在一段时期内,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是云南卷烟机械技术创新的选择。昆明船舶集团公司是我省烟机制造的大企业,所走也是引进——消化创新——自主创新的道路。目前,昆船集团公司制造烟机已在全国市场占有很大份额。
在烟草机械技术引进中,尤其要重视豪尼公司、吉第公司在中国拥有专利状况,避免花钱引进技术,又遭侵权讼诉的现象发生。
4.3、在卷烟制备工艺方面,利用生物资源自主创新,开发安全型卷烟新产品。
从卷烟制备工艺技术领域在中国申请专利和授权情况分析,在用我国传统的中草药与卷烟产品安全性的改善相结合,开创中国烟草工业独有的新型混合型卷烟,开发具有特色的安全型中式卷烟,对提升云南卷烟产品有着广阔前景。外国企业在这方面的中国专利申请甚少,国内多属于非职务发明。目前,云南在混合型卷烟的中草药和特殊添加剂的研究已经有一定基础,对筛选出能够与烟草香气味协调,又能保健、减害和减缓呼吸道疾病的中草药,对中和烟气中某些不利成份,增加卷烟香料的双重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云南省在此技术领域大有可为,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技术创新,尽快形成自己独有的专利技术,为提升云南卷烟产品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总结
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烟草种植自然条件,有着广阔的烤烟种植地域。但在烤烟种植品种方面,存在主栽品种单一,不利于烟草工业进行多品种、多产地、多等级、小比例的配方需求;烟草等级还不能满足卷烟配方结构的要求;部分烟叶内在化学成份缺乏协调性等技术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把烟草纳入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范围,云南省在烟草品种选育上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利用国外优良品种与云南烟草资源,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基因技术,选育和开发烟草多抗、高香味、低焦油、中烟碱、含钾高、可用性好的新品种,可从源头上提升云南烟草科技含量。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黄学跃.云南烟草业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烟草在线专稿2005-4-12()
2、王彦亭.自主知识产权事关中国烟草安全《中国烟草》(2004年,第13期)
3、程永照等.用高技术改造和发展云南烟草产业研究《烟草科学研究》(2004-7-16)4、2004烟草行业卷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中国烟草科技网2005-3-185、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汇编 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1月)
第三篇: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关键字:城市化;区域的“城市性”;新型发展道路 中国城市化现状
在2013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3.73%,虽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是仍有约6.5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人口的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城市化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的,城市化也应该走新型道路。但是近十年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看,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却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慎重地选择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城市化的含义与区域的“城市性”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涉及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城市化是相关学科都极为关注,而含义或定义又最不统一的概念。
人口学给城市化的定义,流行的是美国人口学家威尔逊主编的《人口词典》的解释:“人口城市化即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显然,他们强调“人口城市化”。也有的人口学家直接用“城市化”替代“人口城市化”,如美国著名人口学者赫茨勒就这样说:“城市化,就是人口从乡村地区流向大城市以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经济学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城市化,强调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口和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比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指出,“过去一个世纪内的城市化,主要是经济增长的产物,也意味着劳动人口,从而从属人口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又转而意味着经济投入的增长。”
在我国,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给出这样的定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仅突出了农村人口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城市型转化,而且还强调城市的不断发展完善,既着眼于农村发展,又着眼于城市发展,是综合性的城市化定义。
上述对城市化含义的几种经典表述,反映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学者处在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国度而对城市化内涵的认识,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城市化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城市化深刻内涵的认识也应该不断丰富。上述几种经典表述,是对发展中的城市化深刻内涵的科学概括,给我们进一步认识城市化的深刻含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区域的城市性:城市化含义的新认识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认识城市化的深刻含义呢?这里需要引进一个概念:区域的城市性。所谓区域的“城市性”,表示一个区域的综合特征已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制度、管理及观念等方面的差距很小,“二元”结构不突出。在这样的区域,人们住在乡村也能分享城市化的成果,是一个具有“城市性”的区域。与区域“城市性”相对应的是区域的“乡村性”。乡村和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两大空间聚落,而乡村与城市在经济、文化、社会乃至制度、管理与观念等方面结构特征完全不同,乡村的结构特征可以高度概括为“乡村性”,城市的结构特征可以高度概括为“城市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集聚高地,“城市性”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城市在对腹地农村发挥集聚和辐射作用的过程中,既不断提高自身的“城市性”程度,同时又改造农村地区的“乡村性”,农村地区会逐步退化“乡村性”、生长“城市性”。这样,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的城市性程度会不断提高,区域城市化程度也就不断提升。显然,“城市性”是城市化的本质特征。引入“城市性”这个概念,可以从新的视角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含义,给城市化定义作出新的表达:所谓城市化,就是在有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区域,城市性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两种城市化发展道路
将“城市性”引入城市化的内涵,对城市化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就会有新的认识。概括起来说,自城市化出现以来,人类走过的城市化道路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道路
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道路,即通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而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道路。反映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发展程度的核心标志是人口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自1760年产业革命推进城市化的起步以来,世界城市化主要是走这种发展道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又称人口城市化,是原发型的城市化道路,工业化是这种城市化的基本推动力。由于工业化催生了工业,而工业布局又集聚在城市,城市工业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农村劳动力比较收入低于城市工人,就会向城市转移,成为工业劳动者,他们的家庭人口也会随之进入城市,人口城市化率就会逐步上升。而工业化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村出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又会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人口转移型城市化也就持续发展。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虽然会推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却出现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城乡差距的扩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农村的衰退;二是“城市病”的普遍出现,发达国家“城市病”的突出表现是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城市病”的突出表现是贫困问题。这两个问题越来越突出,促使人们深刻思考城市化发展道路,城市化发展道路也逐渐开始转型,出现了一种新型城市化道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道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道路
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道路,即通过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管理与空间布局等结构向城市转型而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道路,反映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程度的核心标志是区域的“城市性”。当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人口城市化率达50%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城市为主导的新阶段,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就会大面积地出现。显然,结构转换型城市化是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过程中孕育的,如果说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是传统城市化道路,那么,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则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明显提升了区域的城市性,与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相比,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结构转换型城市化是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基础上形成的,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实践表明,当人口城市化率超过50%时,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就开始向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转变。这个特征表明,人口转移型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结构转换型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具有向结构转换型城市转变的必然趋势。第二,区域城市性的提升是广域性的,是城市化的“泛化”发展,表现为中心城区人口向周边小城市及郊区的扩散,与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人口变动趋向和城市化的“极化”发展完全不同。这个特征反映了城市化的社会进步性,缩小了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实现了如马克思所说的现代历史的“乡村城市化”,提升了国家和区域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居民不论是居住在城市区、郊区还是乡村地区,都能从事现代生产方式,享受现代生活方式,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乃至管理体制,都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结构性变化,从而推进了社会发展。第三,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直接推动力是工业化,而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的直接推动力不仅有工业化,还有信息化。因为信息化具有“压缩”时空的功能,可快速、广域地通达要素的空间联系,比工业化更有力度地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将呈上升趋势。
四、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2013年,中国人口城市化率为53.73%,已超过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向结构换型城市化转变的“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走什么样的新型城市道路,就是一个必须作出科学选择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发展趋向
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道路在中国会逐渐弱化,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第一,农村人口过多、过快地向城市集中,会超越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造成城市发展的新问题,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早已出现的“城市病”,为避免出现类似问题,有必要在规模和速度上适当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第二,农村发展出现的新因素,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会产生“黏性”,一些已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出现了向农村的“回流”。这种现象目前虽然不多,但表现出一种重要的趋向,也会导致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会逐渐趋缓。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也在发生,从而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减缓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发展势头。
(二)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的发展趋向
结构转换型城市化是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级形态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基本标志是区域城市性的提升。这种城市化已在我国局部地区出现,并会逐渐强化,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向。
从对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两种城市化道路在我国的发展趋势看,在今后乃至未来的较长时期内,两种城市化道路会在我国并存,显然,这是一种“双轨”并存的城市化道路。相对于我国过去那种单一的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双轨”并存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国今后及未来时期应该走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三)“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型城市化道路,也可称“转移”与“转型”同时推进的“二元”发展型城市化道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与“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在不同的发展条件下出现的,并且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三者相较而言,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从城市化的推动力看,人口转移型城市化是由工业化单一推动的。当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共同作用,推动着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的发展,当然信息化与工业化也是“双轨”发展型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力。
第二,从人口流动看,人口转移型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的人口流动方向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农村人口会就地实现城市转型,另一方面,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会向郊区或农村地区流动。“双轨”发展型城市化的人口流动特征较为复杂,既有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人口流动特征,又有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的人口流动特征,人口流动和就地转型并存。
第三,从城市的空间结构看,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是空间分布的集中而“极化”;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是空间分布的相对分散而“泛化”;“双轨”发展型城市化则两者兼有,空间结构既有集中而“极化”,又有分散而“泛化”。
第四,从城市化率看,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化率比较低的情况下,城市化率一般在30%以下;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化率比较高的情况下,50%的城市化率一般是这种城市化的起点;“双轨”发展型城市化只有在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发生时才可能出现,一般也是出现在城市化率超过50%的发展阶段。
第五,从区域的“城市性”看,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因为是集中而“极化”的空间结构,区域的“城市性”程度比较低;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因为是相对“泛化”而相对均衡的空间结构,并且出现城市化地区,区域的“城市性”程度比较高;“双轨”发展型城市化因为具有两者的共同特征,区域的“城市性”程度会高于人口转移型城市化,但又低于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总体上仍具有较高程度的“城市性”。
第六,从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征看,由于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推动力是工业化,第二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第一产业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产业结构大体上是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处于后进地位;由于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的推动力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会有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会大幅度下降,产业结构大体呈现出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又高于第一产业的结构特征;“双轨”发展型城市化也是工业化、信息化的共同推动,产业结构也会出现与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的相同特征。从以上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双轨”发展型或“二元”发展型城市化是符合中国国情,更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走出单一的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积极推进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走向人口转移和结构转换并存的“双轨”发展型城市化道路,应该成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科学选择。
双轨”发展型或“二元”发展型城市化道路虽然是我国当前城市化道路的科学选择,但仍然是一种过渡性的城市化道路,发展方向将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我国城市化率达到75%左右时,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将会取代“双轨”发展型的城市化,成为那个时期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新形式。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将会出现逐步升级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从1949到2000年的50年间处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双轨”发展型城市化,从2000年起开始进入这个阶段,大体也是50年左右;第三阶段是增长引起需求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重心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化。与第二产业就业具有周期性特点相比较,第三产业巨大的就业潜力是结构性的,因此第三产业发展提高了城市就业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与此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了农业的边际产出,有利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加。这一过程最终提高了农民人均纯收入。
五、结论
依据以上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组成了一个互为促进关系的动态系统,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就业率和城市人口密度作为系统内部的关键因子相互作用影响促进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发展。相应的政策取向是,一方面,政府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城市就业率和人口密度增加,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推动内需经济增长。在对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键因子进行系统考虑的基础上,寻求实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发展的路径。参考文献: [1](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常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87. [2]杨开忠.中国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概念模型[J].城市问题,2001(3):4-7. [3]程开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及理论模型评述[J].经济评论,2007(4):143-150.
[4]郭晔,赵艳群.城市化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9(1):109-114.
[5]沈坤荣,付文林,李子联.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方式转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1):46-54.
[6]王稳琴,王成军,刘大龙.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3-128.
第四篇:区域经济学论文 商丘
商丘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问题
产业集群所表达的是一种规模经济效应。各种产业和经济聚集,从而具备向心力,吸引更多的产业,在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以商丘市为例,来探讨一下商丘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给出的建议。
商丘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目前,商丘市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20个。主要是:永城面粉加工、夏邑车站镇食用菌生产加工、夏邑会亭铸造加工、夏邑会亭打火机生产加工、虞城利民镇食品加工、虞城稍岗钢卷尺生产加工、虞城棉纺加工、梁园区铝加工、梁园区农产品加工、梁园区农药化工、睢阳区木材加工、睢阳区纺织加工、柘城金刚石微粉生产、柘城单楼铝制品产业、柘城河西杨木加工、睢县皮毛皮革加工、睢县食品加工、睢县木材加工、宁陵县白酒生产、民权县葡萄酒产业等。全市产业集群拥有各类企业1741家,从业人员148410人。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57.2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27.36亿元,上缴税金5.33亿元,实现利润15.34亿元 ,固定资产115.18亿元,资产总值140.1亿元。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集群的特点
1、发展速度快。目前,商丘市重点行业中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如虞城稍岗钢卷尺生产加工产业集群,过去仅有零星几家小企业,现已形成拥有钢卷尺生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275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钢卷尺加工企业67家,年生产各种卷尺6亿多只,产品有30多个系列,150多个品种,产品遍销全国,是全国最大的钢卷尺生产基地。2007年,钢卷尺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8亿元,增加值5.04亿元,利税1.9亿元,资产总值8.92亿元,上交税金1.1亿元。永城市的面粉加工、虞城的棉纺加工、科迪的食品生产、睢阳区的纺织服装和木材加工、柘城的金钢石微粉等产业集群,都是在不长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年产值几个亿,乃至十几个亿的产业集群。
2、形成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商丘市的钢卷尺、金刚石微粉、打火机、面粉、方便面、速冻食品等均在全国销量中占有较高份额,虞城生产的钢卷尺占国内市场的85%,夏邑生产的一次性打火机占长江以北市场的50%,“科迪”、“福润”牌速冻食品,“科迪”牌液体奶、“宇花”牌面粉等5种产品荣获“河南省名牌产品”;“九兴”面粉、“诚实人”牌方便面等12种产品荣获“河南省优质产品”或“河南省免检产品”称号。“张弓”、“江华”、“鹤都”等商标分别获得“河南省著名商标”称号;永城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永城)面粉城”称号;虞城县被中国计量协会批准命名为“中国(虞城)钢卷尺城”;夏邑县荣获“全国食用菌生产优秀示范县”称号;永城市汇丰面粉有限公司小麦生产基地,永城市皇沟酒业有限公司小麦生产基地,商丘市广安乳业有限公司草莓、玉米生产基地,河南省未来农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火龙果基地等4家企业被省认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3、形成了一批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集群的集聚规模和产品链条的拉长,逐步形成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循环利用的经济增长方式。如:虞城利民镇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是以科迪食品集团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循环加工企业群,集科、工、农、牧、商于一体,已成为中原地区比较大的乳品加工基地。集群内有科迪奶牛胚胎中心、科迪乳业公司,科迪面业公司,速冻食品厂,罐头食品厂,冠生园科迪食品公司,科迪生物工程公司,奶牛养殖场,挤奶站等30多家企业。主导产品有奶牛胚胎、乳制品、速冻汤圆、速冻水饺、速冻蔬菜、罐头、方便面等十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2007年,该集群资产达到20多亿元,实现总产值16.3亿多元,实现利税1.6亿多元。产业集群带动了周边几个乡镇的600多万亩种植产业和1000多奶牛饲养户的发家致富,带动了几百家印刷包装业、运输业和拉动了农资的发展,形成相互促动、综合利用、协调发展的大产业集群链条,构成资源、环境、经济的良性循环经济圈。
4、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007年,商丘市产业集群实现出口创汇8.77亿元。夏邑会亭的铸造产业集群出口创汇2.52亿元,虞城稍岗的钢卷尺产业集群出口创汇0.7亿元,睢县的皮毛皮革加工产业集群出口创汇0.3亿元,柘城县的金刚石微粉加工产业集群出口创汇5.25亿元。2006年,商丘市的肠衣企业依
靠集群优势参加了日本农产品“肯定列表制度”审查。河南万新肠衣有限公司、商丘福隆肠衣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通过了日本为加强食品和农产品中农、兽药和化学残留控制而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的审查,首批获得日本注册,取得了肠衣产品出口日本的通行证。欧盟、美国等国家对我国一次性打火机企业设置了“打火机安全标准法案(CR法案)”。夏邑县组织5家规模较大的一次性打火机生产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攻克了“CR法案”中的有关技术要点,使其所生产的打火机全部符合“CR”标准,通过了欧盟国家产品质量。目前,夏邑县生产的一次性打火机产品已出口到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融资难。企业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后,往往因流动资金的缺乏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融资难是商丘市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竞争激烈。虽然产业集群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形成集散优势,但无序的竞争使产品价格下降,并成为企业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
管理水平落后。企业高管人员缺乏,管理人员收入较低;缺乏稳定的销售队伍;人才流动快,部分企业位居边远的乡镇,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企业成为别人的培养基地。多数企业目前仍处在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产品单一,产品链条短,尚未形成产业链。
品牌建设滞后。多数钢卷尺企业以代工贴牌生产为主,自有品牌建设落后,相对江浙企业我市钢卷尺企业产品价格明显偏低。
进出口水平低。我市企业出口往往以通过外贸代理公司出口,自营出口能力很小。
企业优惠政策不统一。由于用电政策不统一,虞城稍岗镇钢卷尺企业已经开始搬离,部分企业搬至县城和商丘开发区,使刚刚形成的钢卷尺集散区有分崩离析的可能。由于相对固定资产投入较小,柘城的金刚石微粉企业已经有一部分搬至郑州和上海等地,形成对我市企业的竞争。
提出建议
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建议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充分认识到融资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积极规范财务,为融资创造先决条件。鼓励企业以多家企业互相担保贷款形式,实现融资。充分利用信用社的贷款优势,用活用好本市自有资金。
针对市场和价格竞争问题,建议要成立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沟通企业营销渠道。要加强对企业老板之间的沟通协调,避免不正当竞争。
针对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经常组织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适当提高企业管理人员收入水平,以绩效考核形式增加企业高管和销售人员的收入。
针对产品单一,产品链条短,尚未形成产业链的问题,建议企业通过产业配套实现延伸产业链的目的。
针对品牌建设滞后问题,建议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评比活动,政府要设立奖励基金用于名优产品或技术创新的奖励。鼓励企业开发自有知识产权,并及时申请专利,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针对进出口水平低的问题,建议要加大本市外贸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可以成立专职的服务队伍,并组织有外贸经验的人员成立外贸报关和结算中心,为企业代理出口程序。要加快商丘海关建设,减少企业进出口的困难。要加大外贸人员引进的力度,鼓励企业出口创汇。结合山东经验,对出口创汇产品,政府可以考虑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补偿或免息。商丘师院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可以根据需求考虑设立国际贸易专业,培养进出口贸易人才。
针对企业优惠政策不统一问题,建议对企业允诺的优惠政策政府一定要落到实处,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的干预和无谓的检查,给企业多留休养生息的时间。结束语
商丘市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希望政府和企业能够利用好中央和省厅出台的优惠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增加商丘市居民的就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区 域 经 济 学》
结课论文
专业:经济学
班级: 09-2班
姓名:郑贺元
学号:540906020258
第五篇:广州区域经济学论文
1.试以广州为例,运用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谈谈广州市在金融危机和后亚运时代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地理与区位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二.广州的政治经济地位
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城市第三位。广州又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交通门户枢纽。新白云国际机场是全国三大国际枢纽机场之一,也是世界大型航空枢纽机场。广州港是华南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广州信息港是全国电信和互联网三大节点、三大国际出口之一。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中心大港,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的主要门户和窗口,故称“千年商都”。明清长期锁国,唯广州一口通外,富称“天子南库”。新中国建立以来,广州一直为祖国“南大门”。自1957年起,我国每年春秋两季专门在广州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称“中国第一展”。从2007年第101届起,“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会址现所在地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最大、最先进的国际会议展览基地之一。2008年,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169家在广州投资。
三.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稳定作用初步显现,对广东经济平稳运行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广州像沿海各大城市一样面临严峻考验。但是通过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三大需求协调发展,广州经济在冲击中站稳了脚跟。
作为珠三角的中心城市,近年来广州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出口“腿长”、消费和投资“腿短”的格局已经改变,2008年1月至11月,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出口总值增长15.2%。三者预计全年将分别迈上3000亿元人民币、2000亿元人民币和400亿美元新台阶,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态势初步形成。危机的来临对传统、落后产能形成“倒逼”态势,善于应变的广州人把危机看成了调结构、促产业升级的良好契机。
以亚运为契机,2008年,广州市相继出台了《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以及节能减排、小火电关停等一系列政策,加大了调整结构的力度,引导低附加值生产加工环节,纺织、服装、五金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从而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
广州市市长张广宁认为,从广州自身发展看,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经济平稳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大的改变。特别是广州目前发展面临两大难得的机遇:一是2010年将在广州举办第16届亚运会,二是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给予广州新的定位——广州要建成珠三角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目前广州市已制定多项措施,积极化解经济下行风险,同时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注重保增长与调结构有机结合、经济平稳发展与全面提升发展后劲相结合,在调整中“广筑巢、广育苗”,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以亚运会为契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把握亚运为的机会,分批将城市内部一些非政策支持的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业、依赖各种要素(包括除资金、技术等的土地、劳动力、资源各种要素)行业转移到省内外其他城市工业园或者东南亚地区去;大力加大“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城市“腾笼换鸟”,将土地释放出来,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入驻。
为广州市在金融危机和后亚运时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广州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城市区域产业结构矛盾凸显,亟需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发展 简言之,广州的产业转移、转型升级应该从过去的拼资源、拼汗水,转型至拼智力、拼服务。
• 应该符合“六坚持”的标准:坚持在区域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坚持实现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城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统筹;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与和谐发展;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要求;坚持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达到共同富裕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 广州可以考虑重点发展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捷运技术等。可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旅游产业。
• 提高广州城市化发展水平要树立城市转型发展新理念,探索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城市化道路。要把人民的幸福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建设经济持续发展、景色优美怡人、交通安全便捷、生活舒适方便、文化气息浓厚、社会和谐稳定、公共服务健全、人文关怀备至的理想城市。特别要树立绿色、智慧、包容、以人为本的四大发展理念。
3.试以你最熟悉的一个城市(以你自己的家乡)为例,运用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谈谈该城市发展应该如何定位?说明该城市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何在?
潮州市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关键词:潮州市 旅游
SWOT 分析
一、潮州市旅游发展的 SWOT 分析
(一)优势分析 Strengths 1.旅游资源丰富
潮州市旅游资源的总体特点有:
⑴种类丰富。根据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分析,潮州市拥有全部 8 主类旅游资源,资源 类型齐全。
⑵总量多。潮州市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 城之一,著名侨乡,素有 “海滨邹鲁”、“岭海名邦” 之称、“中
华古典文化橱窗” 等美誉。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潮州市的 人文旅游资源也非常突出。全市现有文物古迹 728 处,其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处,是粤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这些人文胜迹在广东,甚至在全 国都有一定影响。
⑶文化品位高,内涵丰富。潮州本土的原生文化与中原
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融渗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类型—— —
潮州文化,是潮州综合的人文旅游资源。其特点有:
一、内容 丰富。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潮州菜、潮州 工夫茶、潮州民俗风情等,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 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
橱”。
二、品位高、特色鲜明。其建筑、雕刻、饮食在全省、全国 乃至全球都有一定地位。如潮剧为全国十大出国演出地方 剧种之一; 潮州刺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重要一支; 潮 州木雕是我国两大木雕体系之一;潮州大吴泥塑与无锡惠 山泥塑、天津泥人张同为全国三大泥塑产区; 潮州枫溪的工
艺陶瓷以 “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细如丝、声如罄” 见长,是中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被誉为 “中国瓷都”。⑷开发潜力大。潮州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种类多,适 合多种经营与开发、创新发展。而这些也是潮州发展旅游的 先机和基础。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与开发。2.区位条件优越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西与福建接壤,省内则与汕头、梅州等著名的旅游城市接壤,这样可以吸引旅游客源就近前来游览。交通方面也比较方便: 潮州地处要塞,公路与铁 路都相当发达汕汾高速公路、国道 G324 线、广梅汕铁路等 重要干线都经过境内,与省内及周边城市连接紧密,邻近汕 头外砂机场与规划建设中的潮汕国际机场。另外,汕梅(州)高速公路、潮揭(阳)高速公路、厦深铁路正在建设,交通条 件上对外进入相对比较便捷。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区域 社会经济的发展,潮州区位条件堪称粤东之优。3.旅游客源市场优势
首先,潮州比邻汕头、梅州以及厦门等著名旅游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不少游客就近前来游览; 其次,作为 著名的侨乡,1000 多万的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这是潮汕旅 游发展的先天市场条件。同时,华侨也丝推广潮州旅游形象 和以侨引外的条件。再者,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以及自身所 具备的其他优势,它将成为珠三角地区以及厦漳泉地区乃 至长三角地区出游选择的重要目的地。客源市场优势比较 突出。
(二)劣势分析 Weaknesses 1.产品特色不鲜明
潮州市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没有充分发挥 这些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还停留在普通大众化观光旅 游方面,没有形成鲜明的主题形象和高品位、组合型的系列 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项目。现有的大多数旅游产品已经较
为老化、单一,缺乏较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是产品结构不 合理,仍然是以文化性的观光旅游为主,处于较低层级的阶 段; 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慢,创新不够; 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不强,观光类占多数,给游客带来的体验参与比较少。2.旅游品牌定位不准
潮州旅游品牌定位方面存在着 “贪大”、特色不鲜明、定 位过高或过低、定位混乱等问题。在旅游品牌的形象提炼
中,没有准确提炼品牌形象、反映内容不贴切,缺乏时代感、品牌宣传口号不洗练等等。如主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等名片,在如此激烈旅游市场竞争中,面对更为理性的旅游消费者来说,已难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加上潮州的客源市场目标基本定位在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没有进一步向内陆或国外延伸,使得客源市场空间更为狭 小。
3.宣传营销不充分
从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潮州在旅游宣传和营销方面
力度仍然不够,旅游产业的广告远远没有市场规范,没有设 立专项的宣传促销经费,各部门各单位力量薄弱,未能形成 统一联合的促销格局;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推广与营销 执行渠道、宣传推广不到位而得不到外界的认可和接纳,影 响了潮州市旅游资源知名度的扩大和提高。区 域 经 济 52 北方经济 · 2009 年第 2 期 NORTHERN ECONOMY 4.旅游接待能力较弱
旅游住宿设施不完善。目前,全市较具规模的酒店有 28 家,近百家低档旅社,共有客房 1577 间,床位 2997 张,餐位 7640 个。目前仍没有五星级酒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 讲,潮州的酒店接待能力都处于劣势。由于酒店规模小,大 多数管理、服务水平有限,经营特色不突出,全市旅游酒店 的整体竞争力较弱。旅游景区景点都比较小,可进入性差,设施不齐全,整 体的接待能力低。难以吸引和接待大批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旅游。
此外,本市旅行社数量略少,且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其 中国际旅行社 4 家,国内旅行社 14 家,整体接待能力和服 务水平比较有限。
5.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尤其在旅游旺季更凸现不足,目前全市导游人员大都 是学历较低的中专学生,而且各旅行社的导游人员有相当 一部分没有导游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旅游质量。此外,由于潮州市的旅游整体实力不强,大环境吸引能力 弱,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吸收,不利 于潮州旅游业的长远发展。6.体制不够健全
近几年,潮州市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投入巨资对现有旅
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保护修复、改建扩建,但是,由于发展 大旅游的运作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资源的管理权限分散,多 头管理,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 于统一规划,有时牵涉到各部门之间利益,难以迅速达成共 识,形成合力。
(三)机遇分析 Opportunities 1.省政府大力支持
由于当前粤东潮州、汕头、汕尾、揭阳 4 市整体经济实 力在省内地区较为落后,省政府为加快这 4 市经济发展速 度、协调全省经济的和谐全面发展,于近年加大了扶持力 度。潮州市也得到了很高的重视,获得丰厚的投资资金,有 利于本市旅游业的开发建设。2.市政府重视
在潮州市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潮州市的旅游有了很
多可以利用的优惠条件和协同效应。潮州市政府根据 《潮州 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潮州市旅游总体定位为: 世界潮 州文化之源,广东东大门,粤东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地。提出 了旅游旺市的发展战略,为潮州市发展旅游提供了很好的 依据; 也给本市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潮州市在粤东 旅游的龙头地位日渐凸显。
(四)威胁分析 Threats 1.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薄弱
旅游业是一个相关性非常强的综合性产业,涉及到很
多行业和部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六大环节,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必须各行业、各部门密切配 合。但由于本市相关行业发展相对落后,直接影响了旅游业 整体效益的发挥。2.周边地区竞争激烈
潮州市周边分布有汕头、揭阳、梅州以及厦漳泉旅游强
娱 势地区,这些地区都将旅游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潮州旅游 资源与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区域竞争激烈,形成强 大的竞争压力。东受武夷山、西受粤中和粤北、南受南澳岛 竞争影响、北受江西影响。如何协调好以之关系,化弊为利,显得尤为关键。
二、加快潮州市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突显产品差异化
在保持观光旅游的情况下,应在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上 加大调整力度,创造性地提出本地区旅游的游客利益点和 旅游品牌形象个性,针对不同类型游客的消费需求和出游
动机,发展品牌旅游、特色旅游,探索新的旅游热点,加强旅 游者高度自我参与及体验。如潮州甲第巷民居展览馆中可 按照旧时百姓的平常生活景象进行恢复,并允许游客参与 到百姓的日常起居,体验一把纯粹的潮式生活等。
(二)准确定位与传播旅游品牌
潮州市旅游品牌塑造和宣传要围绕定位开展工作。主要以
下方为基础: 一是明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依托潮州市已开 发和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寻求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 二是 从文化方面进行定位,深入挖掘潮州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充 分展示独特的潮洲文化资源,从而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的精 神和文化享受。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先进的营销理念与潮州市 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起来,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整 合各方力量,进行开展统一的旅游品牌传播。
(三)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潮州市的旅游教育、科
研机构可同旅游业建立畅通的联系机制,互动合作,为旅游 业订单培养输送专业人才,提高全市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 质。
(四)加强区域联合
区域旅游合作有利于推动潮汕区域旅游市场的发展,消除旅游合作项目的市场化障碍,实现利益共赢,是充分发 展区域旅游资源共享、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必由之路。但 在合作过程中需要确立并发挥良好的制度安排的作用,打 破由于原有旧制度带来的路径锁定影响,切实使区域旅游 合作惠及合作各方。
(五)加快体制改革
改革现有体制,弱化政府对旅游市场的运营模式,加强 政策性的宏观调控,理顺各方管理。潮州旅游离不开各相关 管理部门进行间接调控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但也要求 管理部门在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规范自身的行为,尊重市场规律,着重在建立和完善旅游法规体系,规范旅游 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促进部门协调等职能上发挥 作用,实现对旅游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参考文献: [1]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许壮茂.谈潮州市旅游发展规划[J].南方的建筑,2006,(07).[3]潮州市旅游局,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潮州市旅 游发展总体规划.区 域 经 济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