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GMP各章节中需重点注意的问题

时间:2019-05-13 22:1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版GMP各章节中需重点注意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版GMP各章节中需重点注意的问题》。

第一篇:新版GMP各章节中需重点注意的问题

新版GMP各章节中需重点注意的问题

一、总则

二、质量管理

1、同一公司,不同生产地址,产品放行时可以转授权。

2、取样质量部QA、QC均可,但要书面文件指定。

三、机构与人员

1、组织机构图中,质量受权人应与生产和质量负责人并列。

2、虽然QA最好不进入无菌操作区域进行监控,但取样必需QA操作,不得委托。

3、QA监督除生产外,还包括收发料、检验过程等GMP规定的所有环节进行连续性监督。

4、文件编、审、批过程中,生产管理负责人对文件中工艺、生产相关的内容负责。质量管理负责人对文件的法规符合性和审核流程负责。

5、一般情况下,产品的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等文件的审核由生产负责人承担;批准由质量管理负责人承担。

6、对于工艺规程这类文件,最终批准人可以为质量负责人,也可以是生产管理负责人和质量管理负责人共同批准。

7、质量受权人必须有从事过质量检验工作的经验,不能用培训替代。

8、质量受权人除履行产品释放这一职责外,其他职责完全能覆盖质量受权人的职责。如果质量负责人从事过药品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工作,质量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可以为同一人。

9、质量受权人备案可以多备几个。

10、个人培训记录建议保存更长的时间,对于离职后重新聘用的人员,其有效期内的培训可以继续认可。

11、一更缓冲室不得设喝水区。

12、对于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手套、清洁用品等应建立相应的监控标准或控制手段,对物料实施监控,确保不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13、对于有些非无菌操作(比如精细调整)戴手套无法完成,可以事先对手进行消毒,然后再进行调整,但无菌操作绝对不行。

四、厂房与设施

1、新版GMP取消温湿度的控制范围主要是为了让企业根据自身产品和工艺的特性制订适 合的温湿度控制范围,因为像气雾剂采用两灌装法,温度应低于氟里昂的沸点,湿度则应尽量低,以防可能带入的水分,一般温度小于45%。

当然,在98版GMP实施期间,按其温湿度控制能保证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原温湿度控制条件仍可延用。

2、相同洁净级别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压差可为5Pa,但按新版GMP来讲,这是非强制性要求。对于关键功能房间建议安装压差计进行监测,对非关键房间可以采用如飘带测定流向的方式。

3、B级以下(包括B级)风口设置一般遵循“顶送,下侧回”的原则。

4、换气次数确定源于:抵消热能、保持洁净度的要求、进出风的平衡,这三个方面计算下来,找最大值来决定换气次数:

⑴在洁净度方面,换气次数与设定的自净时间有关,并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在附录1中,建议定15~20分钟的自净时间;

⑵不同的房间产尘量不同,换气次数肯定不同;

⑶采用FFU(风机滤器单元)还有集中送风的形式,换气次数也不同。例如:FFU热量大,所以换气次数要高一些;

⑷在无菌关键区域,企业更应当将关注重点放在保证正确的气流模型方面。在C、D级有涡流的话,影响不大,但在A、B级就影响很大。例如,要考虑A级送风对B级的影响,A级回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回风墙,一种是回到B级。对于后一种,如果因设备局限,B级回风面积不够大,回风很容易对B级造成干扰;

⑸WHO对换气次数的建议值:B级40次,C级30次,D级20次。

⑹ISPE(国际制药工程协会)对换气次数的建议值:B级40~60次,C级20~40次,D级20次。

5、所有制剂厂房、设施、设备多品种共用,都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估。验证时可针对不同品种API(药物活性成份)的活性和清洗难易程度评估验证品种,通过对设备结构评估的结果确定验证点。

6、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远比提高洁净级别更重要。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不仅依靠净化级别来控制,更要依赖区域的划分来控制。

7、洁净级别分级设置,应呈梯度,可以把低级别上升到高级别,但前提为不应当给高级别带来影响。

8、固体制剂车间多品种生产时防交叉污染的措施除洁净走廊保持正压外,还有增加前室、考虑选择密闭生产或自带除尘装置的设备等方式。如果工作区域有产品或物料直接暴露,有产尘作业等时,还应穿戴相应洁净服,口罩、手套等,同时还应考虑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设备。

9、洁净厂房的压差梯度始终要维持在10Pa(国际通行的规定)以上,净化空调要不断地运行。若因故停机再次开启空气净化系统,应当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保仍能达到规定的洁净度级别。对于无菌产品:

⑴首先要有值班风机;

⑵压力能够确保对周围低级别区域保持相对正压; ⑶除了保证设备运行以外还要保证它的值班状态; ⑷温、湿度要保持;

⑸经过验证证实符合生产要求; ⑹确认自净时间。

10、温、湿度范围的设置主要考虑物料和产品要求,设备仪器、仪表防腐蚀、静电、潮湿,操作人员舒适度、操作环境的微生物滋生等因素。无菌药品净化空调一定要连续运行。

口服固体制剂在不生产期间停运。在生产前的一定时间开启,并经验证,该时间段能达到自净是可以的。但要考虑中间产品放置的问题,如温湿度。尤其是中间站能保持正压及相应的温湿度。

11、对于产尘房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粉尘的扩散,如采用层流除尘罩;尽量采用密闭的设备来转移粉尘物料等。对于产尘房间具体的压差数值在防尘扩散的前提下至少5Pa(虽然新版GMP上写的是“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

12、压差控制的原则:一般情况下,高洁净级别的区域对低洁净级别的区域保持正压;产尘/对人体危害性高的区域对相邻的区域保持负压。

13、非无菌制剂的D级微生物动态要监测,企业根据产品的标准和特性,确定适当的微生物动态标准。生产洁净区的走廊、清洗站、中间站等非生产功能间应该按D级设置。除非这些工序是全密闭转运的。

14、对于口服固体制剂洁净要求:

⑴环境监测对于悬浮粒子只做静态测试,微生物动态测试的标准企业可依据产品的标准和特性自已制订。应根据风险评估,由企业确定浮游菌、沉降菌动态监测的频次和指标。

⑵提取清膏接收应和制剂洁净级别一致;

⑶中药饮片经粉碎、过筛、混合后直接入药的,上述操作的厂房应当能够密闭,有良好 的通风、除尘等设施,人员、物料进出及生产操作应当参照洁净区管理。

15、在进行洁净厂房洁净级别检测时,要检测温度、湿度、换气次数、送风量等环境参数,依据标准是ISO14644。

16、地漏消毒液密封有效性(有效期)确认与消毒剂的有效期一样。可通过周期性地对地漏密封的消毒液灭菌效能验证来证实其有效期。

17、称量间应采用除尘功能、单向流(层流罩设计,材质应易于清洁,如不锈钢)和称量设施,而不是捕尘设备。

18、不同物料可以在不同时间段用同一称量室称量,但切换品种时应彻底清洁。称量同一产品的不同物料之间可以按照“小清场”的程序执行,也可同时称量用于多批次产品生产的同一物料,减少清洁、转运时间,提高效率。

19、未脱外包但已清洁的物料可以进入非无菌药品生产的洁净区,但通常情况下应脱外包。进入洁净区的物料外包应保持清洁,并注意包装不得掉屑、产尘、有异味等,不得影响生产环境、生产工艺、产品质量。

20、活性炭称量与普通物料称量可以都在层流下操作,但考虑到活性炭难以清洁,建议单独设置活性炭称量台。

21产尘操作间的粉尘不可以直排,应有单向流(并非一定要百级层流),以保护产品和操作人员。一般通过烟雾试验确认是否为单向流。至于洁净级别,至少应与生产环境的要求相一致。产尘间负压和除尘装置一定要有,除尘装置的形式和直排,要依据产品特性而定。

22、穿越不同级别生产线连接处的隔离采用的措施:开口尽量小,并用压差监控。压差较大的一般采用缓冲间的方式进行过渡、控制,以防止涡流。还应考虑开口两侧的洁净级别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23、新版GMP第55条中所提及的“目视操作区域”是指用眼睛观察的操作区域。

24、在生产区设置中间控制室进行生产现场控制时应注意检验样品,对于受检验过程影响无法确保质量的样品应按废品或不合格品处理,避免混入正常产品。在中控室做物理检查是可以的,内毒素、血凝效果不属于生产过程的调控不能在中控室检测。

25、洁净区环境监测的准备和培养应在实验室完成,培养过程中可能会有微生物生长,易对生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中国药典》要求:用于环境监测的培养基须特别防护,最好应为双层包装和终端灭菌,如果不能采用终端灭菌的培养基,那么在使用前应同时进行100%的预培养以防止将外来的污染物带到环境中以及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

26、库房物料可以不按原辅料、包装材料分区存放,但应按品种、按批号分开存放,以便于搬运存入并能有效地防止污染或交叉污染。

27、库房管理主要考虑的是物料的养护,如果是纸箱的专用库则不需要连续监控。原辅料常温库可以定期监控,提倡连续监控。

28、非无菌药品的物料可以用取样车取样,但应有单独的房间,以利于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

29、质量控制设置的阳性检测和菌种传代可以设在同一房间。只要设置符合要求的生物安全柜或隔离柜,实验室的空气流向符合要求,有程序保证能彻底清洁、消毒即可。

30、无菌检验的级别药典要求是C+A,当然也可与生产环境一致,采用B+A。QC微生物、无菌检验的超净工作台的背景级别为C级,工作台为A级。

五、厂房与设施

1、制药生产设备不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地方可以不采用食用级别润滑油,如液体灌装机传动部分,但不得因泄露对产品造成污染。

2、化验室的仪器维修、更换关键部件后需要针对影响部分重新确认。更换氘灯需要校验;换电路板视其功能而定,如果是主板需要确认;修理进样器需要进行功能测试和校验。

3、物品应该在清洗后干燥,干燥后再存放,以防微生物滋生以及水或溶剂对物品的腐蚀、氧化。干燥一般采用压缩空气吹干、烘干。通过通风的方式干燥应考察干燥的时间较长造成的不良影响。不推荐采取空调加大通风干燥方式(耗时长、效果差)。

4、设备洁净后根据工艺需要决定是否需要干燥,如需要干燥的,可采用经过滤的压缩空气吹干。不得用吹风机吹干,易产生悬浮粒子。

5、生产或检验的使用日志不仅是使用记录,它还强调能够按时间追溯,采用日志方式连续记录设备的使用、清洁、维护和维修情况以及日期、时间、所生产及检验的药品名称、规格和批号。企业可根据自身的设备管理方式来设计记录方式,设备使用日志比设备使用记录内容更广泛。

6、用于生产或检验的设备和仪器都要求有设备使用日志,而其他设备根据其使用目的确定是否需要建立使用日志。特别提醒:空压机应写,尤其是制备直接接触药品的压缩空气的压缩机。

7、检验设备一般只需要标识“校准”状态,不用标明其“运行”或“清洁待用”等,但“停用”、“故障”、“报废”应标明。

8、通常情况下天平要求每天或每次使用前进行校准。实验室需要“日校”的还有:pH计、密度仪、紫外分光光度仪、红外等。其他设备是通过系统适用性检查每次使用状态,如HPLC、气相色谱仪、水分滴定仪等。

9、对于非国家强制检定的玻璃器具,企业可自行根据制定的校验规程进行,对列入国家计量法规中强制检定的玻璃器具必须由外部有资质的计量单位进行校验,如省市级计量院,计量所。

10、企业可以依据国家计量管理法建立计量校准管理体系,对计量员进行培训和考核,颁发上岗证,完成校验工作。

11、若短时间停产,水系统及纯化水系统水罐停用期间应排空,再次使用前应彻底消毒灭菌,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生产。

12、注射用水控制在超过70℃即可,不宜采用接近80℃的温度,因为80℃以上易产生铁锈红。70℃以上循环只是手段之一,不能保证其他环节,不能替代验证。

13、用紫外线消毒方法对抑制水系统中的微生物负荷有一定作用。但仅靠它绝对不行,可采用巴氏、过氧化氢、臭氧等方法。对注射用水、制水及分配系统推荐采用纯蒸汽灭菌或过热水消毒方式。

14、企业自已应定期对原水水质进行监测,一般每季度一次,自行制订内控标准。目的是为了观测水质的变化情况,以避免对制药用水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六、物料与产品

1、原料和辅料必须按相应质量标准进行全项检验;药品内包装材料和容器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对产品影响程度自行制定内控标准,同时索取药品内包装材料和容器生产企业的出厂检验报告书。

2、物料质量标准必须包括物料包装、印刷包装材料的实样或样稿。即原辅料内包材在制定质量标准时附上定点供应商印刷包装物的实样或样稿。

3、只有食用标准但属于辅料的物料(如包衣用色素),在进厂检测时必须进行全项检测。

4、中药制剂的原料按饮片投料,生产中使用的中药材,根据工艺需要,生产投料前只做了挑拣和清洗,没有切段,应视为生产用的中药饮片,这种情况符合要求。

5、运输过程验证:可按正常的运输、包装条件下,用温、湿度记录仪等仪器证实整个运输过程的条件满足产品的要求,并通过稳定性实验数据进行评价(对于短时间的温湿度背离可通过长期、加速稳定性数据加以评估)。验证应考虑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差情况,一般至少应考虑最长运输时间;最高、最低运输温度对产品的影响,同时可根据产品特性考察运输过程中产品是否泄漏、破损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

7、物料外包装标签内容包括:品名、规格、生产厂家批号、编码、采用标准、制造商、生产日期、生产箱号等信息。原料药标签应当注明药品名称、贮藏条件、生产日期、产品批 号、有效期、执行标准、批准文号、生产企业,同时还需注明包装数量以及运输注意事项等必要内容。

8、物料接收时必需自行制订该物料批号,不得使用供应商提供的批号,以区分两次到货为同一生产厂的同一批号情况的发生。

9、对于采用电脑管理(ERP/SAP)物料的,计算机应经过验证,应证实软件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可追溯性。

10、关于新版GMP第110条“应当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采取核对或检验等适当措施,确认每一包装内的原辅料正确无误”的理解:可以核对物料标签上的物料名称、批号、生产厂家等的内容,确保,确认每一包装内的原辅料正确无误。也可以对每一包装内的原辅料采用鉴别检验(选择专属性强的鉴别方法,也可应用红外、近红外等方法进行鉴别)的措施,确认每一包装内的原辅料正确无误。确认每一包装内的原辅料正确无误,是指每个最小包装,不仅是每个被取样的包装,取样包装要做全项检验,而每一最小包装要做“核对或鉴别”。取样的目的是确保物料质量合格;第110条“核对或检验”目的是避免混淆。

11、同一批产品,可以使用两个批号的原料或辅料,但每个批次均应符合质量标准。

12、企业必须编制物料代码,相关记录中既要有编码又要有物料名称。编码主要用于区分同一物料的不同供应商,或同一供应商不同工艺或不同质量标准的同一物料。

13、企业需要保证在发放前每件包装均有合格标识。

14、对于未规定有效期的物料(此类物料一般性质稳定),企业需根据充分评估,依据稳定性试验结果或日常监控的数据制订贮存期。并根据物料关键质量属性等因素制订复验期。

15、称量间原则上只可放置一种物料。未开始称量的物料可以在称量间外指定区域短暂放置。称量时应分别称量,称量完成后应按产品将不同物料集中存放。

16、最好不要采用控制领料和退库数量之差来达到“由他人独立进行复核”的目的。因为整包物料在配料时的称量存在风险,很难确保每一包装的数量都等于标示量,而且取样数量不易确定,容易造成投料不准,特别是原料的偏差,可能影响产品含量。

17、称量双重复核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在确保量器的准确性的前提下也可采取一人称量的同时另一人同步复核的方式,复核人对量器的使用、读数、称量过程实时复核。

18、称量多批次的同一产品的不同物料,可以同时分次称量同一物料,不同物料可以在不同时间段使用同一称量室称量,称量同一产品的不同物料之间可以按照“小清场”的程序执行,称量完成后物料按产品批号集中存放。

19、超过复验期的内包材应时行复验,确保内包材的质量稳定,不对药品产生影响;外包材对药品质量影响较小,复验可由企业依据工艺、生产设备条件自行确定。20、新版GMP第124条中的“散装印刷包装材料”是指从最小包装拆开的为散装,应分别置于密闭容器内储运,以防混淆。

21、印刷包装材料发入到生产区后不用上锁管理,但也要控制,防止差错和混淆。

22、切割式标签在发放中的计数方式,可按实际需要整包发放和管理,计数方式还可以采用称重、测量长度等方式。

23、新版GMP第126条要求每次发出的内、外包装材料标明其用于哪个产品和哪个批号,可采用物料卡、托板卡等方式,标明其名称、批号、数量以及用于对应的产品的名称和批号。如果一批包材用于多批待包产品时,可用物料卡记录。

24、合格尾料可以按回收处理,有效期应按参与回收的最早的批次确定。

25、对退货产品的验证必须进行全项检验。

七、确认与验证

1、个人认为:验证的风险评估应该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所有系统、工艺或设备对保证正常生产影响大小的评估,以此来确定哪些若不经过验证,就极有可能导致不正常问题出现。即对验证必要性的评估,也就是新版GMP第138条指出的“确认或验证的范围和程度应当经过风险评估来确定”。

把所有的所有都进行验证当然就没必要做这个风险评估了,但几乎没有哪个药企能做到这一点,也只有“闲得蛋疼”的企业才会这样做。

第二个层次是针对具体每个确认和验证对象,其哪些方面是最有可能导致不能正常“运行”的评估。以此找出需要验证的关键点(风险点),进而在验证中重点去确认或验证这些关键点。

对于设备可以采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系统影响评估;对于系统或工艺可以采用FMFA(失败模式与影响分析)和CPP(关键工艺参数/步骤)等工具。

2、制药企业应对设计单位的厂房设计工作进行确认,确认新版GMP的要求是否涵盖在设计单位的设计文件中。

3、较复杂的制造工艺在产品研发阶段的最后也就是正式工艺验证前已经完成,通常不强制在工艺验证时进行(最差条件)挑战实验,4、厂房、设施、设备的验证可以由承建商/供应商与企业共同完成,供应商对自已提供的硬件非常了解,但不了解药企的工艺特性及相应参数范围。因此,二者的合作是必须的。

5、新版GMP第141条规定:“每个批量都必须做验证”。这条规定的目的应该是限制药企“以销定产”,为了杜绝生产批量的随意性改变。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产品工艺特性、设备生产能力来制订每个产品确定的批量,并进行验证,而后按照该批量进行正常的重复性生产。

6、第142条规定:“生产工艺变更应当进行确认或验证”。其中工艺中哪些项目变更需要上报批准,详细参见《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及《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等相关法规。

7、(第142条)仅仅是质量标准变化(如药典标准升级),工艺未改变,无须对工艺进行再验证。如果质量标准变化带来了工艺的变化,需要再验证。

8、(第142条)不是所有的工艺改变都需要再验证,企业通过评估变化是否足以影响和改变工艺的验证状态,或是法规要求再验证。如果一些细微的变化不影响工艺的验证状态,只需要进行评估即可。

9、(第142条)原料和关键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内外材供应商(这里指生产商)的变更需要进行三批产品的工艺验证,非关键辅料的供应商基于评估结果决定。关键辅料的选择基于该辅料在工艺中的特性来决定,通常如防腐剂、崩解剂等视为关键辅料,有些在处方中占比例很大的填充性辅料,也应包括在内,此外,需要严格按《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及《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等相关法规办理。

10、按照卫生部印发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安装规定照度的紫外灯后,也需要验证(可采用一定浓度的生物指示剂,在规定的紫外灯照射一定时间后,测定残留微生物的方法进行)。

11、国内药企用于除菌过滤的滤芯大多重复使用。首先企业应根据产品工艺特点来决定是否可以重复使用过滤器。

⑴对于生产高污染产品(易长菌)、具有挑战性的工艺条件(高压差、高温、长时间)、在清洗过程中使用复杂清洗剂等情况反复使用除菌过滤器风险很大,应该禁止重复性使用。

⑵如果根据风险评估,风险可以接受。相关验证工作内容至少应当包括:溶液微生物负荷确认、过滤器灭菌过程确认、过滤器反复使用后的相容性实验(包括产品及清洗剂)、析出物、截留性能、清洁验证等。

12、只生产单一品种的生产设备在进行清洁验证时无须进行化学残留测量,只需目测洁净及对区域设备进行微生物监控。

如果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的长期残留可能降解,产生有害物质,对此应进行检测。

通常清洁方法的验证通常需要测试三种残留:⑴清洁后产品原料药的残留;⑵清洁剂的残留(如果清洁过程中使用);⑶微生物的检测。

13、多产品共用同一设备生产,对于相似生产工艺、相似产品、相同清洁方法的验证可 采用选择标记化合物法(就是在多个共线产品中依据其活性成份毒性、溶解度、清洗特性等选择一个产品,以代表对清洁方法的最大挑战)在清洁验证过程中采用矩阵的方法,选择标记化合物相对应最严格的限度作为清洁验证的限度以满足日后的无序生产。

14、清洁有效期(器具、设备、洁净服)需要验证,清洁的有效期限应连续验证三次以上。一般清洁完成后,每间隔一定时间在清洁取样的另外的类似最难清洁部位采用棉签法取样或冲洗水取样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直至微生物限度检查接近清洁验证的微生物可接受即为清洁的有效期限。

15、对于清洁验证,即使经验证的清法方法、清洁剂和清洁周期均没改变,还是需要再验证。因为目前绝大多数的清洁采用的是手工清洁,对人员操作要求极高,重复性较差,为了证明清洁方法的持续有效,需要定期进行清洁再验证,但不需要重复三次,只进地一次即可,以确认清洁方法的有效性。

16、回顾性验证和产品质量回顾是两个概念。回顾性验证是验证的一种方法,是指以历史数据的统计为基础的,旨在证实生产工艺条件适用性的验证。产品质量年度回顾分析是质量保证的一种方法,新版GMP第266条规定至少回顾12项内容,相关设备和设施的确认状态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

17、工艺验证有前验证和同步验证之分。前验证需要预先完成三批后,才能进行生产。对于同步再验证,需要进行至少三批工艺验证,在确保设备性能、工艺、原辅料等不变的情况下,允许每批生产结束后,按工艺验证方案要求,整理好该批资料,如符合要求,放行该批次产品,直至累积三个批次后完成再验证报告。

前验证系指在任一工艺、设备或方法等正式使用前按照预定验证方案进行的验证,其适用条件: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任何工艺、过程、设备或物料必须进行前验证。

同步再验证系指在正常工艺运行的同时进行的验证,允许产品逐批放行。由于此类验证风险较大,通常仅适用于生产工艺成熟的非无菌药品。

美国FDA建议尽量少使用同步验证。同步验证限于那些有限性需求产品(如生产批数有限、不经常生产的罕用药或缓解医疗供应药品短缺的情况)。

经同步验证放行的产品应有完整可靠的追踪监督系统,以便客户反馈信息和发生问题时的产品召回。

同步验证的产品每一批也应进行稳定性考察。

八、文件管理

1、GMP文件是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涉及GMP标准及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文 件的内容大体上包括组织管理(即管理性文件)及实施操作(即操作规程)两大方面。其制订内容必须明确:应当能保证所有相关人员都能确切了解某项工作(或活动)的目标、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衡量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即何时、何地及如何完成各自的职责,最终达到了什么样的结果。

2、GMP文件的起草、审核和批准必须有明确规定。新版GMP明确指出: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等文件的审核和批准是生产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的共同职责。

生产负责人侧重于文件中有关工艺、生产操作的内容与注册工艺一致性方面,以确保文件的可行性。质量负责人对所制定文件是否符合GMP以及相关医药法规负责。

3、当发现所制定的文件有错误(如错字等)时,应进行文件内容“修订”,并“撤销(收回)”存在错误的原文件(该文件“作废”),发放新文件。当下发的执行文件发生损坏等影响正常使用的现象时,应及时进行“替换”。“起草”一般是新文件的建立第一步,“修订”是指已制订的文件其内容需要更新或完善。

4、所制定的中间产品质量标准指标一定要与药品关键质量属性、影响关键质量属性的关键工艺参数、常规生产和工艺控制中的关键工艺参数范围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并通过验证证明其确实能够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5、对于物料管理中有关ERP系统的数据、实验室管理LIMS系统的检验数据,以及生产过程采用自动生产的生产质量监控信息等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电子数据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同时可参考美国FDA 21 CFR Part 11的相关规定,记录数据的准确性应经过验证。

6、企业应根据产品质量控制、产品工艺阶段划分的不同来设置内控质量点,编制中间产品内控质量标准和待包装产品内控质量标准。

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有助于在产品工艺验证、不符合事件调查等情况下有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对不同生产阶段的产品进行控制和判断。

7、印刷包装材料的样式、文字、纸张、更换供应商等变化,质量标准和相应的检测方法均应作适应性调整,质量标准更新为新的版本,以防不符合要求的印刷包材用于生产。所有改变均应纳入变更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的顺利进行。印刷包材的样式和文字内容是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版本更新,也需要重新修订对应的质量标准。

8、企业可以按照客户需求制订不同标准(客户标准),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

9、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包括印刷包材实样或样稿,如果是指购入物料的印刷包装材料,一般可以采用实物、相片或图片的方式进行描述。

新版GMP第165条-4规定的目的是避免引起混淆以及国外文字无法辩识,操作中可以在文件 中附上实物照片,以便使用时对照,对于非中文标识的宜标注中文。

10、企业可以依据产品的不同特点对同一产品设置不同生产批量、包装批量,不同生产批量的工艺均应经过验证后确立合理的控制参数,建立不同的工艺规程和批生产记录。

11、新版GMP第170条

(三)包装操作要求—2中的包材 “类型”是指如铝塑板、PVC瓶装。

12、与产品直接接触的生产介质需要在工艺规程中作出规定,但不必写入工艺规程中的物料清单。因为原辅料清单是指包含在最终产品中的物料清单,压缩空气、氮气等工艺介质应进行相应的控制并包含在工艺规程中。

13、批记录为便于追溯和核对,一般都采用连续页码编号,保证批生产记录的完整性。并根据新版GMP第172条、第177条的相关规定,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每页上顺标识批号,确保批记录受控使用。企业可采用生产指令号在批记录上加生产指令号的方式进行生产批次的追溯性管理。

14、复印批生产、批包装记录时,不用审核人和批准人再签字,仅在编制时审批签字。每批发一份空白批记录,应登记。批包装记录中“规格”和说明书中提到的“规格”应一致,“规格”是指含量或装量。“包装规格”在说明书中的项目是“包装”,在新版GMP第180条中表述为“包装形式”。

15、批记录实际生产、检验操作最原始文件,及时、真实的填写记录必须做到。首先着重强调的是:操作过程中的偏差和应急处理要第一时间记录在批记录,这是偏差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当偏差进入处理流程后,批记录中仅需记录偏差单号即可,后续的调查处理可以参见该偏差号下的详细信息。

16、根据物料平衡公式:(成品量+取样量+可收集的废弃量)/投料量,一般以重量单位计算。对于针剂、片剂、胶囊、栓剂等剂型可采用装量过程控制的整批次平均装量乘以成品数量的方式进行计算。

17、口服固体制剂批号应按同一混合设备一次混合的产品为一批,用于药品生产、质量控制及产品释放进行批号控制。一批待包装产品可以采用不同包装规格进行包装生产,一般是采用同一产品批号进行质量追溯,对于不同包装规格的区别,可采用不同生产指令号的控制方式,用于生产批次生产计划,批记录的方法控制。也可以编制不同的批号。

18、在新版GMP第182条提出了“厂房、设备、物料、文件和记录应当有编号(或代码),并制定编制编号(或代码)的操作规程,确保编号(或代码)的唯一性”。其中对“厂房和设备”进行编号的目的是识别建筑与设备的安装位置,方便设备、工艺及生产管理。不同的建筑物通过不同的编号进行识别。倒如通过在厂房、设备的编号首位增加字母或使用不同的数 字号段加以区别,如A建筑用A1001,B建筑用B1001,其目的就是防止混淆,更是为了防止一家药企有生产相同剂型的两个车间在生产药品时,生产品种、所用厂房和设备的随意乱变换、乱使用。

六、生产管理

1、除有特殊规定外,原辅料投料时无需折干、折纯,按批准的物料质量标准、批准的工艺进行生产,物料和工艺过程能得到合理控制,应能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产品质量标准限度范围的确立也考虑到了原辅料含量等指标的波动。2、2010版药典凡例指出:如果已知某一成分在生产或储存期间含量会降低,生产时可适当增加投料量,以保证有效期内含量能符合规定。遇到此类情况,按制剂标准限度的上限投料是符合规定的,也可经过验证,并符合注册要求。

3、一个配液罐的同一产品,供两台灌装机分别生产不同规格的产品时,应按灌装机分别分配批号,防止混淆,批号应可追溯到配液罐的生产信息。注意合理计算、控制批平衡。

4、收率不能代替物料平衡,所以每批不同的主要生产工序必须做物料平衡。物料平衡设置的目的是防止混淆或差错风险事后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产量(成品率)也称收率设置的目的是反映批生产的经济指标。两者差异在于物料平衡是否包括可收集的废品及生产过程、成品取样数量,物料平衡可以准确反映物料的使用情况和去向。而收率因计算方式、设备装备水平、生产管理水平、生产作业方式不同受到干扰影响,难以发现混淆差错缺陷的出现。

5、对于口服制剂,交叉污染是药品生产的主要风险,对于同一操作间多台热风循环干燥机同时进行多品种生产,因热风循环干燥箱难以做到密闭生产,有交叉当污染的风险,所以在同一天、不同时间段,不得对不同产品分别上料和收料生产。

6、(新版GMP第188条)同一规格、不同批号的药品在同一生产操作间内同时进行生产,有发生混淆的风险,宜分开。不可避免时,同一品种、同一规格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在同一操作间内进行生产,应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针对可能的风险进行必要的控制,防止不同工序间的交叉污染和混淆。

7、目前国内虽无强制性要求,但中药口服固体制剂与西药口服固体制剂能否共用生产车间应该通过风险评估来判断。应经验证确认产品间无相互影响,验证时至少应考虑物料、原料、微生物、生产环境不相互影响,清洁后的残留符合规定。

8、F0<8的中药注射剂与F0>8的化药注射剂能否共线应进行风险评估,并且两种产品都严格执行非最终灭菌工艺的要求。

9、对于洁净生产区的微生物控制,应从进入生产区的人员、生产设备器具、物料、相关 控制程序文件、生产环境五个方面进行控制。

10、新版GMP第190条中提到的“高活性物料和产品”是指细菌、病毒等;“高毒性、高致敏性物料和产品”的判别主要参考半致死量LD50数值。还有一类也应包括其中,就是“高环境风险的原辅料和产品”,可参考《危险化学品名录》进行判断。

11、在谈及清场的两个条款中,新版第194条的 “每次”与第201条的“每批”的表述没有本质区别,都要求每一生产阶段结束后进行清场。

前者讲清场的原则要求,主要是对生产后的清场与生产前的清场确认的要求。后者主要是对清场记录的具体要求。

执行清场时,根据剂型、工艺要求、作业方式等不同,可采用单批生产或多批次连续生产两种方式。

对于连续生产,经过风险评估,可采用大清场或小清场两种方式。

单批次生产的产品每次结束后需要把所有与物料接触的部分进行彻底的清洁(包括把所有模具和冲头都拆下来清洁);将所有与上批相关的生产物料、文件等清离现场,使之符合下次生产的要求,即所谓的“大清场”。

多批次连续生产的产品可以在批与批生产之间进行所谓的“小清场”,即仅需将标识有上一批批号的产品、文件等与下批生产无关的物料进行清场。不必把所有的模具和冲头都拆下来清洁,只对设备外表进行清洁,对环境进行清场。

12、非无菌药品生产中,转运物料的外装(如复合塑料袋)只要不脱落纤维,并进行有效清洁处理后,外包装可以同物料一起进入D级环境。

13、我国GMP对“清场的不同要求”:

在生产后清场的目的是:避免上批物料的遗留,避免微生物的滋生或产品的降解,以防止对生产环境及下一次生产产品的污染。

生产前的清场目的是:对上批生产清场结果进行确认,检查上批清场结果是否达到本批生产过程的要求,并确认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设备部件、器具的清洁状态,避免产品污染和交叉污染的发生。

对连续生产方式的清场检查,即更换批次生产时的清场检查目的是:检查上批物料、产品、文件的清理完成结果,检查合格后,方可转换为下批号产品生产。

14、新版GMP第213条规定的目的是防止包装生产过程中,因过程控制需要取样进行非破坏性试验,目检时发生混淆的风险。因此,依据新版GMP第56条有关中间控制区域的设置,一般在包装生产线现场设置中间控制检测操作台,包装生产的中间控制可以在现场进行检查,可避免样品离开生产线,企业不应当采用风险评估作为企业不遵守或不执行某条法规的理由 和借口。

企业应合理设置中间控制检查场所,一般建议中间控制设置在生产现场。对于已完成初级包装的产品进行非破坏性试验的,在确认无混淆或污染风险、质量合格后可以放回生产线。

七、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质量控制实验室中无菌室空气洁净度的检测标准是C级下的A级。采用国标GBT16292-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悬浮粒子检测方法。

2、质量控制负责人的资质要求至少与普通质控人员要求一致,至少满足:具有相关专业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并经过与所从事的检验操作相关的实践培训(如果当地药监局没有具体要求,公司可以内部培训)且通过考核(经过实践培训和考核为强制要求)。

3、浮游菌、沉降菌的日常监测周期,根据不同的洁净等级、日常监测结果的趋势分析及风险评估,确定监测频次。

4、取样员必须经过考核取得资质,一般由质量部授权,以书面的形式公布取样员的名单。

5、每个取样容器应当贴有标签,注明样品名称、批号、发取样日期,取自哪个包装容器、取样人员等信息。如果需要混合的,应在规定的数量之内混合,并在实验室进行,剩下的独立样品继续保留到检验结果完成后按规定处理。

6、留样一般与检验用样同时取样,分为检样和留样两部分。

尽可能不要用检验完毕的样品作为留样,因为在检验过程中该部分样品所受的影响不确定。

7、取样、分样后的剩余样品不能重新放入包装中,因为很难确保物料不受取样、分析过程的影响。尤其是不做无菌和微生物检测的样品,由于取样环境、包装容器等针对非无菌条件,更难保证物料不受微生物污染,也不能确保物料的理化性质不受影响,产品安全性、有效性无法保证,所以,在取样操作中应合理计算样品量,避免取样量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8、成品取样样品应能代表整批产品的质量属性。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和工艺特性,证实产品完成包装后质量属性不发生变化,可以在装箱前取样,但应注意成品留样与市面销售包装保持一致。

9、成品的取样量是否包括在成品的批数量内GMP无要求,企业自行掌握,但必须记录在批记录中。

10、如果环境能满足,固体制剂或制剂类产品的中间体取样可以在物料暂存间取样。微生物检测取样可以在内包完成后进行;含量检测取样可以在成型(如压片包衣)后进行。

11、新版GMP第222条-7中取样后“剩余”部分的处理,是指容器剩下的部分,就是将用于生产的哪部分产品。

12、一般使用法定来源的检验方法前需做检验方法确认。法定来源的检验方法是指已经过法定机构的方法验证,方法本身的可靠性准确性已得到确认。

方法确认是为了证明该检验方法在本实验室条件下的适用性,确认本实验室具备检验条件和检验能力,能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如果已使用多年的检验方法能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不需再补充确认。其他,如干燥失重、pH、炽灼残渣等实验室日常测试操作步骤不需要方法确认。

13、检验记录需要适当的复核人签字,但未必一定是检验负责人签字。

14、检验方法确认可理解为简要的检验方法验证。

确认的目的:一是确认产品是否适用这个检验方法,尤其是制剂处方中的辅料是否会有干扰;二是确认实验室的条件能否用这个检验方法获得准确的结果,包括仪器设备、环境、人员等方面

15、药品注册标准不符合《中国药典》(如一些检验方法已经是升级版的《中国药典》方法,但企业注册标准仍是试行标准或没有转正,某些检验方法仍延用旧版《中国药典》的方法)有关要求的,药企应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提出补充申请。

对于药品注册标准中收载的检验项目多于药典规定的或质量指标高于药典要求的,在执行药典的基础上,应同时执行原标准的相应项目和指标。

17、如果有引用中间产品的检验数据和结果,作为后续产品或最终产品的结果时,一定要以科学合理的工艺分析为基础,结合产品及生产工艺特性,以及研究、检证数据做支持。

应考虑再加工过程中,光、温度、湿度、空气、微生物等工艺条件和环境因素对结果和数据准确性的影响,确保后续工艺对某项的检验结果无影响。

18、原辅料的检验方法按《中国药典》或国标检测时需要确认,已使用多年的检验方法不需要补充确认。

19、包材可以不用全项检验,但应经过评估确认企业内控标准,企业应向供应商索取形式检验报告书和每批包材出厂检验报告书。

形式检验(周期检验)是指出现以下条件时需时行的检验:⑴新产品投产前(包括老产品转产);⑵连续生产时每年不少于一次;⑶停产一年以上再投产;⑷设计、工艺、材料有重大改变时;⑸国家质检部门组织的质量检查时;⑹其他法规规定的必要时。

形式检验的目的是:监控生产商持续生产的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同时确保在发生变化时产品的质量稳定性。20、对于药品放行标准,有的企业是按其内控放行标准执行,成品检验报告上不强制要求体现内控标准增加的检验项目或提高的标准,但一定要体现国家标准。

个人认为:药品放行标准应该还是药品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纠偏限度,而企业内控标准是警戒限度。若药品符合国家标准,而个别项目不符合内控标准,就需要进行调查并采取纠正措施加以处理。

21、非无菌原料药药典正文中没有微生物限度检验项目,企业可以抽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抽检频率。

22、经过方法学验证,中间产品的含量或其他项目,可用代替方法检验。

《中国药典》规定:如采用其他方法,应将该方法与规定的方法做比较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掌握使用,但在仲裁时仍以本版药典规定的方法为准(凡例第23条)

23、中间产品的检验结果用于成品的质量评价,必须有完整的数据支持和风险分析以及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如后续工序对检测项目的指标有影响,则不可以用于产品的质量评估价。

24、原料药质量标准中的性状项有溶解度的描述,企业就必须进行检查,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制剂的 “起效”。

25、如果企业采用了“连续化生产方式”,就无需在生产过程中对中间体或中间产品取样进行“离线检验”(不必等到检验合格再进入下一步生产)。

“连续化生产”有别于目前制药行业传统的 “阶段性(批量)生产”。它是指整个生产过程不停歇,所有检验(如中间体或中间产品)均在线完成,成品生产出来后即“实时放行”(即药品一下生产线即可投入市场)销售的一种新型模式。

连续化生产将逐步取代批量生产。这将是传统生产方式上的变革,目前此项技术基本成熟,这是全球制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制高点”。

全密闭真空投料、近红外技术控制过程质量等新型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或许会导致药品生产离线检测(即目前的中间产品和产品检验方式)被禁止,一切检测工作均在生产过程中完成。

随着自动化等先进生产和检验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引发药品监管政策(如GMP)的修订和改变。

26、实验室检验结果超标调查一般分为实验室偏差和非实验室偏差两类。

实验室偏差应调查任何与检验过程相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包括质量标准、取样、样品容器、存放条件、检验操作、计算过程、使用试剂、设备故障、检验人员等问题引起的偏差。实验室偏差应由实验室的专业人员进行调查。非实验室偏差是在排除实验室偏差以外的其他任何因素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该类偏差分为以下三种:

⑴非生产工艺偏差:系指因生产操作者未按SOP操作、设备故障或用错料等原因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该偏差应由QA或生产部门或设备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

⑵生产工艺偏差:指因生产工艺本身缺陷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即使用人员操作、设备和物料完全正确也不可避免。该偏差应由工艺相关的专业人员调查。

⑶如果是物料本身带来的偏差,调查时分为两种情况:① 进厂检验产生偏差,首先应由QA或物流部门调查接收、暂存过程是否存在偏差,如无偏差应由物料供应商管理部门通知物料生产商调查其生产、储存过程有无偏差,同时调查运输过程是否有偏差;②如果进厂检验合格,在使用或储存过程出现偏差,应由QA或物流部门调查存储条件以及称量过程是否有偏差。

27、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是药品质量体系四大要素之一,对CAPA的理解、认识和应用一定要上升到系统的高度,而不是仅限于生产质量环节的局部。

另外,纠正和预防是两项工作。所有的偏差必须加以纠正,但是否有必要建立长期的预防措施应根据其影响和程度判断和评估来决定。

28、与物料直接接触的材料或包装容器应进行相应的检验和控制,或有相应的材质证明,确保材料为食品级或药用级,不对产品和物料质量产生影响。在生产过程中物料暂存接触容器(如PE食品袋)目前无法规要求对其留样。

29、原辅料和内包材的留样时间至少保存至产品放行后两年。如果物料的有效期较短,则留样时间可相应缩短。为了有利于追溯和调查,建议选取较长的保存期限。

30、无菌制剂成品留样数量不必考虑无菌检查、热原、可见异物检查的样品量。因为其成品在检验合格放行后,某些检验项目(如可见异物检查、无菌检查、热原等)在不破坏包装完整性的情况下就不会再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每批药品确保两次全检量的留样时,这些项目可以不计算在留样量内。

31、制剂生产使用的每批原辅料均应留样,便于追溯和调查。

32、物料留样的目的是确保成品上市后,如需要对相关物料进行调查,能保证有足够量的样品进行调查和追溯。

33、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内包材留样至产品放行后2年。像输液瓶、丁基胶塞这样的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如果成品已有留样,可不必单独留样。

34、原料药企业需要定期目检观察所生产的每个原料药批次。目视检查应以不破坏原料药内包装的完整性为前提。

34、持续稳定性考察应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条件。在恒温恒湿箱或相应控温控湿设备、房间(应经过验证,包括温湿度分布验证)内进行考察,设备无放置专用区域的要求,设备放置区域应满足设备正常运行的要求。持续稳定性考察的样品不能称为留样。

35、稳定性考察与留样考察的区别:稳定性考察是对产品质量的考察,对批次的覆盖面是有限的;留样定期目视检查是考察留样外观的变化。因此,不能用每年新增批次稳定性结果数据来评估、替代留样观察。

36、一批产品分若干次间断式进行包装生产,应按批号管理的规定给予不同的批号,包装批号应与待包装产品的批号建立可追溯的关联关系,每个批号应按规定进行留样。

37、新版GMP第226条-

(五)的“配制的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应按《中国药典》 “附录XIX Q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3-质量控制试验”中的规定执行。在完成完整的验证、能保证灭菌效果的重复性的情况下,可以仅对每次购进的每一批次做一次适用性检查。

注:《中国药典》 附录XIX Q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3-质量控制试验中指出,“除另有规定外,在实验室中,若采用已验证的配制和灭菌程序制备培养基且过程受控,那么同一批脱水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试验可只进行一次。如果培养基的制备过程未经验证,那么每一批培养基均要进行适应性检查试验,试验的菌种可根据培养基的用途从相关附录中进行选择,也可增加从生产环境及产品中常见的污染菌株”。

38、洁净区环境中检测到的菌落,必要时,应鉴别到种。

39、实验室条件无显著改变的情况下可以不做再验证或再确认。

40、产品年度质量回顾分析,常规的分类可按最终包装前的产品分类。同一待包装产品的不同的包装形式、包装规格可以在同一个年度产品质量回顾中。

41、对于没有标识有效期的试剂(无机试剂和有机试剂),企业应根据试剂保管、使用的经验确定贮存期,对于性质稳定的试剂一般效期不应长于5年,对于化学性质不稳定的试剂应相应缩短。

42、在新版GMP第226条-㈢中提到“特殊情况下,在接收或使用前,还应对试剂进行鉴别或其他检验”。

这里,对实验室的试剂、试液、对照品进行质量检查的方法有:目检、鉴别、空白试验等,不一定需要含量检查。

43、自制工作标准品或工作对照品,应用法定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制出的标准品或对照品进行标化,并确定有效期,还应当通过定期标化证明工作标准品或工作对照品的效价或含量在有效期内保持稳定。

国外进口的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按其生产国或其它标准制定的,不能作为我国标准 品或对照品。

在我国无同种标准品或对照品时,国外进口的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可参考使用。但是,仲裁时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提供的标准品或对照品为准。

44、使用法定来源的对照品(中检院等)标定工作对照品时,应使用具有高专属性的分析方法进行标定,包括采用我国的药典方法。

专属性是指可能存在的组分(如杂质、降解物、基础等)时,对被分析物准确可靠测定的能力。一种分析方法缺乏专属性时,可由其他辅助的分析方法作补充。

专属性有以下含义:

鉴别:确证被分析物符合其特性。

纯度检查:确保采用的分析方法可检出被分析物中杂质的准确含量,如有关物质、重金属、溶剂残留等。

含量(或效价)测定:提供样品中被分析物的含量或效价的准确结果(参见USP1225/ICH Q2A Q2B)。

45、物料和产品的放行过程中产生的剔除品生产过程产生的剔除品,其处理程序应有明确的文件规定,不需要质量负责人审批,但处理应有记录。

46、药企成品药可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内控标准,一旦确立了内控标准就必须按内控放行标准执行。

47、物料的放行单通常情况下需要单独去做。物料初检记录的QA签字不能算物料放行的签字,因为初验当时,本企业的检验还没有完成,不可能做出结论。一定要在全面评价生产商的检验报告、物料包装完整性和密封性的检查情况和本企业检验结果后,才能做出结论。

据新版GMP第229条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管理、职责规定、管理流程设计来制定物料放行控制方法,可以采用检验合格后直接释放、ERP系统状态控制释放、QA审核放行等多种物料释放模式。无论采用何种释放方式,都需要对实物进行质量状态的控制,都需要审核第229条规定的各项要求,符合规定并记录。

48、年度分析报告中涉及的稳定性考察,包括本年度未完成和已完成的该产品的所有批次的回顾分析。其中包括变更、不符合事件等引起的稳定性考察数据。

年度质量分析报告还应对该产品在本年度完成检验的稳定性数据进行回顾,分析产品稳定趋势,如果稳定性数据有显著变化应进行调查。

49、考察产品的持续稳定性不能在贮存条件下进行,无论是在恒温恒湿箱还是其他环境中,都应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长期稳定性试验的标准条件。

产品持续性稳定考察条件的湿、湿度有严格的范围规定,产品注册批准的贮存条件 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企业应依据产品特性按照《中国药典》的要求进行持续稳定性考察。

50、每个品种规格每年都需考察一批次。均应据《中国药典》规定进行持续稳定性考察。无需加速条件考察。

第二篇:新版GMP各章节重点问题解读

新版GMP各章节重点问题解读—第五章:设备(下)2015-6-14 20:37 来自: 愚公想改行 发布者: 沁人绿茶

(五)校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而计量是质量的灵魂。计量工作与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制药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证计量器具配备齐全,计量统一,量值准确可靠,使量具处理完好的状态。

校准工作是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是验证工作的一部分。在制药企业实施验证时,离开了计量和校准,验证的可靠性就失去了基础;在日常生产运行中,离开了计量和校准,过程受控就失去了重要保证。

新版GMP第三百二十二条对“校准”给出的定义是:“在规定条件下,确定测量、记录、控制仪器或系统的示值(尤指称量)或实物量具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参照标准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活动”。校准的结果既可给出被测量的示值,又可确定示值的修正值。校准也可确定其他计量特性,如影响量的作用。校准结果可以记录在校舍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

新版强调了计量在药品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检验中的重要性,也明确了计量法制管理的地位。制药企业应当按照操作规程和校准计划定期对生产和检验用衡器、量具、仪表、记录和控制设备以及仪器进行校准和检查,并保存相关记录。校准的量程(指标称范围或测量范围上限与下限值之差)范围应当涵盖实际生产和检验的使用范围(见第九十条)。

对于第九十条中“校准的量程范围应当涵盖实际生产和检验的使用范围”应该这样理解:设备的规定使用范围可能超出企业的实际使用范围,执行校准时只需要考虑覆盖企业的使用范围即可,不必覆盖设备自身的使用范围,该要求针对的是定期校验,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确立使用前的校准范围或校准点。制药企业必须确保生产和检验中使用的关键计量器具经过校准(见第九十一条)。

特别提醒一下,第九十条说的是要有校准的规程和计划,并按照文件的规定实施。第九十一条说的是操作者或管理人员要在使用前进行检查和确认是否校准了,保证过程的可靠。

在具体实施第九十一条时,对于像天平这类易受外界影响的精密仪器,其称量数据是后续实验的基础,称量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所以除周期性的校验外,至少需要进行日校,以复核天平的准确性,日校还可以及时发现天平的故障,减少追溯、调查区间和工作量。

如果设备保持开机状态且状态稳定,可以仅进行日校,如pH计、密度仪、紫外分光光度仪、红外等。其他设备是通过系统适用性检查每次使用状态,如HPLC、气相色谱仪、水分滴定仪等。

按照计量法规的规定,需要强制检定的必须由外部有资质的计量部门校验。对于非强制检定的企业可以自行校验,所用计量标准器具应当送法定计量部门校验(如省市级的计量院、计量所)。企业可以依据国家计量管理法规建立自己的校准管理体系,依据体系指导并开展企业内的校准工作的实施。应该设专门的校准部门和经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的人员,完成非国家强制检定器具的校验工作。

新版GMP根据计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提出对校准所使用的标准计量器具需进行溯源的要求(计量器具校准时要用计量标准器具),明确了校准记录所应当包含的记录内容(见第九十二条)。企业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八条的规定建立本单位使用的计量标准器具(须有关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

与98版GMP相比,新版GMP在“衡器、量具、仪表、用于记录和控制的设备以及仪器应当由明显的标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标明其校准有效期”的新要求(见第九十三条)。

对于国家要求强制性检定的计量器具,要有检定部门出具的检定印、证。对于不符合校准规定(未经校准、超过校准有效期及失准)的衡器、量具、仪表以及用于记录和控制的设备、仪器不得使用(见第九十四条)。

另外,新版GMP还提出了对于在生产、包装、仓储过程中使用的自动或电子设备也要进行校准的新要求(见第九十五条)。

在现实中对于“自动或电子设备”的校准和检查,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好拆装的装备,比如由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的温度,或由一些温度模块控制的,这一类仪器可以采用比对法,还可以采用定期的设备确认、工艺验证等方法来评价不可拆卸的仪器仪表的准确性。这些方法都应建立相应的SOP,并且相关人员应经过培训。

药品生产属于高风险行业,制药企业应该主动申请进行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这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质量风险。另外对于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来说,建立了测量管理体系,制定出计量要求导出的流程,并有相应的文件和记录的支持,会使企业测量设备的配备更加合理,能为测量的准确性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有助于企业满足各国GMP对于计量校准的要求。

(六)制药用水

在药品生产、加工和配制过程中,水的使用最广泛。与其他产品和组分不同,制药用水通常要从制水系统获得,使用前不经过质量检验或批质量评价程序。因此,“制药用水应当适合其用途,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质量标准及相关求。制药用水至少应当采用饮用水”(见第九十六条)。

新版GMPG还出现了工艺用水这一概念(见原料药附录第十一条)。工艺用水为药品生产工艺中使用的水,这些水直接接触生产药品的原辅料、参与了药品生产的过程,甚至成为了药品的组成部分。在新版GMP中,原料药的工艺用水为饮用水和纯化水(非无菌原料药精制);中药提取的工艺用水为饮用水(中药材洗涤、浸润、非无菌制剂的提取)和纯化水(无菌制剂的提取);成品药的工艺用水为纯化水和注射用水。

对于水处理设备及其输送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98版GMP仅规定了防止微生物污染的要求,而新版GMP扩展到制药用水达到相关的质量标准,包括物理和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同时基于验证状态维护的理念,明确制药用水系统运行不能超出其设计能力的要求(见第九十七条)。

对于纯化水及注射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必须选用无毒、耐腐蚀材料,储罐的通气口安装不脱落纤维疏水性除菌滤器,以及管道设计和安装避免死角和盲管等要求(见第九十八条)均是基于降低发生污染和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便于操作、清洁、维护与必要时进行消毒和灭菌考虑的。

纯化水、注射用水的制备、贮存和分配应以控制“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特别是控制微生物污染为目的。对纯化水要求采用循环,注射用水要求采用70℃以上保温循环,也是防止微生物滋生的措施之一(见第九十九条)。

对于纯化水的一般做法是按每天生产所需用水量有,计划的进行纯化水制备。一直打循环至当天生产使用结束即可排空储罐和管道内余水并停机。

GMP规定注射用水采用70℃以上保温循环是经过研究和实践得出的,因为在这个温度下,几乎所有的微生物都不适宜生存,低于70℃保温循环,水质不合格的风险很大,所以不推荐使用,若是温度太高(有文献称高于80℃)易产生“红锈”,且更耗能,也不建议使用。

制药用水系统的外源性污染主要是指原水及系统外部原因造成的污染。原水本身存在微生物污染的可能,而危及制药用水系统的污染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系统外部污染原因主要包括了储罐排气口无保护措施或使用了劣质气体过滤器,更换活性炭和阴阳离子树脂带来的污染等。

制药用水系统的内源性污染是指系统运行中所造成的污染。它与水系统的设计、选材、运行、维护、贮存、使用等环节息息相关,与外源性污染紧紧相连。如微生物被吸附滞留在活性炭及其他附件的表面上;当管道中某些部位水流量很低或出现间歇性停水等现象,微生物都可能在这些部位形成菌落并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从而成为持久的污染源。

微生物污染的后果是热原细菌内毒素的形成,会造成注射剂热原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新版GMP突出强调了必须“对制药用水及原水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并有相应的记录”(见第一百条)。

新版GMP已明确了制药用水至少要采用饮用水,因此,这里的“原水”是指制备饮用水的水源。

对于制药用水的检测,纯化水和注射用水检测的依据是《中国药典》二部;饮用水(自来水)依据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检测。

对于原水而言,地下水(一般为深井水)的水质检测可以依据 GB/T 14848-1993有关地下水质量指标进行监测。

笔者未查到禁止使用天然环境中的地面水(如江、河、湖泊及水库等)作为制药原水的规定,但地面水的质量受季节等外界因素影响大,可控性差,若是企业自制饮用水,不推荐使用地面水。若是有采用的企业,可依据GB3838-2006《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以及GB/T14848-1993有关地下水质量指标进行监测。

对原水水质检测可由企业自己定期进行,自行制订内控标准。定期监测主要是为了观测水质的变化情况,以避免对饮用水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一般检测周期为每季度一次。

制药用水(主要是纯化水及注射用水)的管理,应把控制污染,特别是微生物的污染作为重点,以防止微生物超标,尽而引发注射剂的热原或细菌内毒素对人体伤害的风险。因此,按照书面程序对消毒纯化水、注射用水管道进行清洗和消毒并记录是必须的,新版GMP要求企业制定制药用水的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对制药用水系统的运行进行有效监控,体现了动态管理的基本思想(见第一百零一条)。

对纯化水、制水及分配系统的消毒可采用巴氏、过氧化氢、臭氧等方法。对注射用水、制水及分配系统推荐釆用纯蒸汽或过热水灭菌消毒方式。特别提醒,虽然紫外线消毒方法对抑制制水系统中的微生物负荷有一定作用。但仅用紫外线消毒是绝对不可行的。

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不同于工艺参数和产品规格标准,它们只用于系统的监控;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应建立在工艺和产品规格标准的范围之内。

警戒限度的含意是报警,超过此限度表明制药用水系统有偏离正常运行的趋势,应密切关注制水系统的工艺参数,进一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增加监控频率,但不要求采取特别的纠偏措施。

纠偏限度意味着采取行动。当监控结果超过此限度时,表明制药用水系统的运行已较严重地偏离了正常,应当采取措施使其回到正常运行状态。

警戒限度通常属于企业的内控标准,根据验证和日常监测数据设置。纠偏限度可以依据法规标准制定。(待续)

第三篇:11.02.13年工作需重点注意的问题

年工作需重点注意的问题

1、特种设备半月检查,需周期检验(半年、一年、二年)的特种设备;每年四月份、十月份检验压力表、每年四月份检验安全阀,需提前报材料计划。

2、每年春季由承钢动力厂高压柜预试一次,高压柜检查、除尘、紧固;手动调试干式变压器冷却风扇;干式变压器耐压试验,随时检查钒厂隧道口10KV电缆接头温度;随时检查事故变压器运行状态如温度、油位及厂内外10KV配变电设施。每年一次(4、5月份)气象局防雷检测。

3、雨季、冬季、平时电缆沟打开盖板安全检查,进出口封堵,冬季投放老鼠药。

4、每月一次配电室电缆沟打开盖板安全检查、地面搞卫生;检修时循环安排配电柜除尘、紧固。

5.电机大小修和轴承加油有记录,检修后需有施工作业人员签字确认。

6、如有拆接电机负荷线检修时,恢复时必须试正反转,保证相序正确。

7、夏天气温高时高低压变频器通风除尘尤为重要,重点是检查变频器冷却风扇;重点检查配电室、电缆沟、风机房设备;压球高压变频器过滤网每半个月清理除尘一次(包括:变压器、变频器功率单元、过滤网除尘等)

8、元旦、国庆、春节期间厂区亮化,保证路灯、广场景观地灯、草坪灯、窑本体、围墙球灯亮化;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路灯启停时间。

9、每年防汛、防高温、防冻要提前考虑。每年三月底安装风机房轴流风机(需安装带漏电保护器断路器),所有配电室空调机投入运行,空压机站关闭天窗,保证设备冷却要求,十二月底撤出。十月底电伴热带送电运行,如煤气脱水器、液压油管道、储气罐、风机冷却循环水管道、窑顶中间仓液压缸;空压机站排热风管道开天窗,提高室内温度。

10、每年雨季前后检查厂外10KV电缆隧道;每年四月份督促正和厂安装皮带通廊防洪排污泵暂时为4台;水泵房冷却塔投入运行。

11、检查督促的项目、工作有记录和照片。遵守劳动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工作期间禁止上网、玩游戏;考核按经济责任制执行;仔细核对库存和新到的备品备件的合格证、说明书(重点是防爆的)、规格型号、外观检查、质量验收、入库签字,新到的备品备件必须上电投入运行。

12、外委修理先填单后执行。负责的外委项目:空压机维修、空调机维修、电机维修、特种设备检测、气象局防雷检测。

13、每两天16:15一次生产例会。督促自动化每月配电室安全检查表和月备用电机绝缘检测记录。

14、区工在办公室时间上午10:30—11:50、下午15:50—16:50.***8杯水、日常电缆沟安全检查需打开盖板仔细检查、检查电机温度、设备卫生每月有一次考核、每个周二设备联查、新更换的电机必须先检测后安装、应定期对特种设备之起重机械电控箱进行除尘紧固;自动化配电室搞卫生、现场大小设备故障及时到达现场组织协调检修、设备检修后要进行验收填写《验收合格单》、每个月检查一次“特种设备日常使用状况记录”、和“成品除尘器风机启停记录”正和厂大小配电室18个、在以后的工程照明设计中要求设计成间隔着多回路控制方式,可实现部分开启或全部开启节约电能。尽人事、知天命;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电机轴承温度超过60℃需采取措施;开关、接触器接点温度不大于50℃。

第四篇:11.02.13年工作需重点注意的问题

年工作需重点注意的问题

1、特种设备半月检查,需周期检验(半年、一年、二年)的特种设备;每年四月份、十月份检验压力表、每年四月份检验安全阀,需提前报材料计划。

2、每年春季由承钢动力厂高压柜预试一次,高压柜检查、除尘、紧固;手动调试干式变压器冷却风扇;干式变压器耐压试验,随时检查6KV事故变压器运行状态如温度、油位)。每年一次(4、5月份)气象局防雷检测。

3、雨季、冬季、平时电缆沟打开盖板安全检查,进出口封堵,冬季投放老鼠药。

4、每月一次配电室电缆沟打开盖板安全检查、地面搞卫生;检修时循环安排配电柜除尘、紧固;每月一次天工院内6KV高压电缆安全检查。

5.电机大小修和轴承加油有记录,检修后需有施工作业人员签字确认。

6、如有拆接电机负荷线检修时,恢复时必须试正反转,保证相序正确。

7、夏天气温高时高低压变频器通风除尘尤为重要,重点是检查变频器冷却风扇;重点检查配电室、电缆沟、风机房设备;压球高压变频器过滤网每半个月清理除尘一次(包括:变压器、变频器功率单元、过滤网除尘等)

8、元旦、国庆、春节期间厂区亮化,保证路灯、景观灯、草坪灯、窑本体、围墙球灯;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路灯启停时间。

9、每年防汛、防高温、防冻要提前考虑。每年三月底安装风机房轴流风机(需安装带漏电保护器断路器),所有配电室空调机投入运行,空压机站关闭天窗,保证设备冷却要求;十二月底撤出。十月底电伴热带送电运行,如煤气脱水器、液压油管道、储气罐、风机冷却循环水管道、窑顶中间仓液压缸;空压机站排热风管道开天窗,提高室内温度。

10、每年雨季前检查厂外10KV电缆从隧道出口的直埋电缆是否有雨水冲刷现象;每年四月份督促正和厂安装皮带通廊防洪排污泵暂时为4台;水泵房冷却塔投入运行。

11、检查督促的项目、工作有记录和照片。

遵守劳动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工作期间禁止上网、玩游戏;考核按经济责任制执行;每月5日上报上月工作总结;仔细核对库存和新到的备品备件的合格证、说明书(重点是防爆的)、规格型号、外观检查、质量验收、入库签字。

12、外委修理先填单后执行,项目:空压机维修、空调机维修、电机维修、特种设备检测、气象局防雷检测。

13、2015年1月份检验煤气掺混站防爆单梁吊时,应要先考虑“无总电源失压保护”整改事。

14、每两天16:15一次主控楼生产例会、每天7:40主控楼点名签到并查看黑板记录。区工在办公室时间上午10:30—11:50、下午15:50—16:50.***8杯水、日常电缆沟安全检查需打开盖板仔细检查、检查电机温度、设备卫生每月有一次考核、每个周一设备联查、新更换的电机必须先检测后更换安装、应定期对特种设备之起重机械电控箱进行除尘紧固、新到的备品备件需有合格证、说明书(尤其是防爆的)、外观检查、安装尺寸、质量验收;自动化配电室搞卫生、现场大小设备故障及时到达现场组织协调检修、设备检修后要进行验收填写验收合格单、每个月检查一次“特种设备日常使用状况记录”、正和厂大小配电室18个、在以后的工程照明设计中要求设计成间隔着多回路控制方式。可实现部分开启或全部开启节约电能。2014年1月1日《特种设备安全法》。尽人事、知天命;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施小墨中医馆;电机轴承温度超过60℃需采取措施;开关、接触器接点温度不大于50℃。

第五篇:领班新上任注意问题

領班新上任注意問題

來源:餐飲管理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9日點擊數:4102 【字體:小大】【收藏】 呵呵!剛才看到許多的新領班提出的問題,所以忍不住想說幾句,也不曉得對不對!但是是自己的心得,所以不仿給大傢伙借鑒一下,並請提點寶貴意見!

對於一個新上任的領班來說,我覺得以下有幾點是應該值得注意的:

一、要妥善處理好和原來的同事之間的關係,從現在開始原來的同事一下子成為了你的下屬,也許他們的心理一下子恐怕會很難以接受,可能會找各種理由給你的工作上找點問題什麼的,所以,正確的處理好人際關係是你的成功前提:

1、多關心你的員工,哪怕是他的私人問題或者家庭問題。但是千萬不要借用請客或者什麼來建立這種關係。

2、加強專業學習,這樣才能使你的員工尊重你。

3、合理的利用組織給你的權力,但是不要濫用。

4、假如要員工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應該和他們一起做。

5、把你的榮譽讓給員工,把責任擔當起來。

6、對於故意刁難的員工可以容忍一到兩次,然後找其談心,告訴他你已經容忍了。假如依舊,可以建議經理將他踢出。

7、要尊重你的員工才可以獲得尊重。

8、不可以偏袒原來和你相處的很好的員工。

9、對以前有矛盾的同事不可以加以報復,要更為關心。

10、寬容和大度是一個領班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所以,收起剛做領班的那點驕傲,更應該虛心。

二、剛剛上任的領班往往有一種衝動,想著怎麼做,怎麼做。他們總有一套自己的小打算,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了”但是我的建議是你先不要去燒這幾把火,因為:

1、假如你這個時候突然提出一系列的改革,你的上司未必會支持你。

2、給員工更多的挑刺的機會。

3、要曉得現在自己的“根基”還沒有穩呢?

4、這樣的話會把自己暴露無遺。

5、這些計畫都是你身出員工立場的想法,所以未必適用。

6、人總是喜歡老環境,不能一下適應太多新的事物。

7、萬一失敗你將一無所有。

三、要注意自己的角色,你只是上司的左右手,而不是左右腦。目的是協助,而不是主理,除非你遇到我這樣的上司,否則,你過多的提出自己的看法,會讓你的上司引起反感!

下载新版GMP各章节中需重点注意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版GMP各章节中需重点注意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抹灰中应注意问题(最终定稿)

    抹灰中应注意问题 1. 所有线管处加网格布,每边宽出5cm。 2. 主体需剔凿处应将抹灰接茬留方正。 3. 钢丝网卡应与钢丝网尺寸相符,边缘处加设网卡。 4. 窗洞口边缘留有不低于5cm......

    GMP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GMP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国家将大力推行实施新版药品GMP,改进检查方式和评判标准,突出动态检查、按品种检查,强调软件管理,督促企业建立起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和完善的......

    兽药GMP认证中存在的问题

    1、实施GMP仅停留在表面上。企业领导不重视GMP工作,把认证当作一种形式,通过认证之后万事大吉。GMP认证时制定的文件、制度形同虚设,认证后束之高阁。新瓶装旧酒,现代化的厂房,原......

    GMP认证申报材料中常见的问题汇总

    GMP认证申报材料中常见的问题汇总 1、申请表版本错误,请在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监管处---办事指南---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核发(2010年版)下载有关表格......

    《新媒体概论》重点问题

    新媒体概论 一、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 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数字技术可以说为媒体带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变革。 ·新媒体首先是数字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了......

    年终结账财务人员应注意的重点问题

    年终结账财务人员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检查当年的税费缴纳情况年终时,企业应对当年的各项税费做一个总的分析,再计算一下当年的税负情况,然后与当地税务机关规定的税负作一个比较,根......

    展会上应该注意的重点问题

    展会上应该注意的重点问题 参展有一定的技巧。你应该在每次参展前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1)在开展前,是否发邀请给外商,告诉他们你的展位号,你的企业及产品的优势? 2)你的展位布置是否......

    面试中的重点问题回答技巧及找工作应注意的事项(本站推荐)

    面对目前就业高峰期,笔者通过自己的经历与经验总结,写出面试中常见的八大问题, 特供大家参考: 1、为什么要进我们公司? 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比较适合:1)个人爱好;2)能力提高;3)专业知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