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GMP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GMP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国家将大力推行实施新版药品GMP,改进检查方式和评判标准,突出动态检查、按品种检查,强调软件管理,督促企业建立起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和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牢固树立全过程的质量意识,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水平。GMP像是一根跳高栏杆,横放在全国上万家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面前,并限时通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司在GMP实施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GMP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不足之处,对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关键词:GMP 药品 法规 实施 对策
药品是特殊商品,与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没有高档、低档之分,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别。生产出的不合格产品一旦流入市场,就会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构成直接的威胁,轻则产生不适,重则致残、致死。因此,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合法、规范地进行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确保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靠。自国家对药品生产实行GMP认证制度以来,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水平总体上有了明显提高。但在如何坚持严格按GMP要求组织生产保证药品质量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药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而是生产出来的,作为生产部门人员结合车间生产,认为企业在实施GMP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同时就解决措施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GMP认识不够:尽管我国在实施GMP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广大人民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药品生产现场GMP管理工作还是处于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阶段。车间由于成立已有十年,许多老职工对GMP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也没什么事还会怪车间领导胆小怕事。车间对于从事现场的人员方面投入不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现场操作能力不强,许多生产线上的员工没有相应的药学理论知识。针对性培训、分类培训、现场培训、集中培训等方式较少,并且培训时间短,效果不明显,导致操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浮于表面,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一知半解。
(2)药品生产现场的物料管理不完善:许多时候员工在实际操作中对于物料的消耗并没有完全清楚,只要生产一结束就想着换下工作服回家,对生产结束后物料的清算并没有十分重视,而相对内包物料而言外包物料的管理显得更有成效。比如车间生产中的胶塞、铝盖、玻瓶等内包材料,一批产品生产结束物料的损耗、使用数、剩余数很多时候员工在计算的过程中只是一个大概的数,中间存在很大的误差。当机器发现故障的时候会增加相应的消耗可有时批记录上并没有很好的进行体现。同时,对物料供应商的评估是物料质量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环境等方面进行考核,对照GMP规定的标准和规程进行评估工作
(3)生产现场环境卫生管理不够完善:特别是在白班生产结束之后想着马上就开始生产下一批产品了,就简单的进行一下卫生处理,并没有按照GMP的要求进行清场,从这里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即生产结束后清场时间过短,下批产品生产时空调系统自净是否已经完成还有待进行验证。人员是最大的污染源,无菌药品生产的特殊性要求人员进去洁净区必须按照要求穿戴好相应的洁净服级别。
共 7 页 第 1 页(4)药品生产厂房与设施方面存在不足:由于车间已运行了十余年,中间虽然对部分主要设备进行了更换但总体上根据GMP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药品生产现场的厂房总体布置、工艺布局、内装修、空气净化调节设施、工艺用水、工艺管道及给水排水系统、电气照明等方面要根据GMP要求的标准进行设计,选用和安装,根据10版GMP要求如车间的化验室可设置在生产区内,但不得给药品带来质量上的风险。车间在药品生产现场,对物料与人员的管理工作不严格,生产区内人流与物流在局部区域可能出现交叉,给生产带来污染。对于空调净化系统的中、高效过滤器未能及时清洗或更换,送风质量及效果达不到相关洁净级别的要求,特别是罐装岗位的局部百级区的风量满足不了生产要求;有时不同洁净级别的洁净室压差不符合标准,不能有效防止污染、交叉污染,对洁净区的回风口不能及时的进行清洁对生产环境影响较大。
(5)重视硬件投入轻视软件管理:对保证产品质量的认识不够深,在GMP认证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一味追加投资成本,在生产现场的硬件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相反地忽视软件建设会导致软硬件不配套,给药品的安全生产和质量带来隐患,影响药品生产。
(6)仓储条件,运输条件达不到要求:好多次返工都是因为运输过程中天气原因导致箱体破损,不同药品对仓储条件的要求也不相同,尤其是一些特殊药品,如:针剂类、血液类制品等,对仓储条件的要求更高,而物流公司进行药品托运业务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少,不可能单独建立药品储存库房,更不会配备相应的空调、冰箱等仓储设施,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储存药品的卫生环境条件要求都达不到。物流公司在托运药品时,有时会用集装箱车、大货车,还有的通过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来运输。大部分药品在运输过程中与其他货物混装,需要长距离运输的,还会在几个物流公司间倒转。由于药品的运输温度、干湿度等条件不符合要求,部分药品在运输到目的地时,质量已经发生了变化,个别地区发生的疫苗质量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运输温度达不到要求。其中最为明显的为冷藏品不好运输和托运,尤其是一些物流市场不发达的二线城市,社会物流企业普遍不具备冷藏品运输的条件,因此许多医药企业明确规定:冷藏品不得托运,这就很难保证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所处环境。
(7)不重视自检工作:在日常生产中没有养成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把产品质量问题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的良好习惯,反而在例行的跟踪检查中尽量想办法去回避问题,这对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确保质量很不利。很多时候员工的操作并不是十分规范,车间管理人员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阻止而只是说“检查的时候不能这样做”,却不知习惯是慢慢养成的,时间一久想让他改可能都改不过来了。从这里也反映出部分领导对待
共 7 页 第 2 页GMP的认证只是走表面形式,只要来认证的时候能通过就好。
二、针对以上GMP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以下建议和对策:
(1)规范GMP标准,加强人员培训力度:深入开展新版GMP的培训使员工从心里接受GMP的改进,让员工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索,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作为车间基层管理人员要做好相关制度与文件的转达工作,让操作人员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该如何进行合理的安排。培训并不是做做表面工作,让员工在培训签到表上签了名就能完事的事情,要真的起到培训效果,让员工知道GMP实施的必要性,熟悉本岗位相应操作规程以及本岗位相关注意事项和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因素。
(2)加强物料管理和卫生管理:车间所涉及的物料要进行系统的管理,对所有物料供应商进行评审,如供应商发生变更则需要重新评估,对采购、检验、储存、投料、出产进行严格把关,每批生产结束做好物料的管理工作,对生产产生的物料损耗以及使用物料情况做好记录工作。药品标签、说明书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内容、式样、文字相一致,发放、使用、销毁均有记录,并按相关程序处理不合格物料。对关键区域卫生进行专门的文件管理,洁净区人员加强卫生管理提高职工素质,对生产结束后的清场工作规范化,提高员工对洁净级别的认知程度。
(3)厂房设施方面:根据现有条件对洁净厂房墙壁进行更换,对已有破损环评进行更换,将旧的不符合现行GMP规定的设备进行更换,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加大药品在运输途中的管理,尽量选择信誉度好的物流公司进行运输,对于我们企业来说也可以成立自己的物流公司,这样在管理和质量保证上更具有可行性。
(4)加强自检:车间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本车间实施GMP的情况进行自检,制定自检内容和程序,并按规定的程序认真检查,如厂房、设施、设备的维护是否按规定实施,各级组织机构是否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计量器具、仪器是否按周期进行检验、检查,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的落实,岗位操作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是否按文件修订程序及时修订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及时检查员工的素质是否与其所在岗位相适应或得到相应的培训。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如实记录,及时通报,提出整改措施,落实责任,跟踪检查整改的完成情况,提高预防措施。
总之,药品生产企业不能把GMP认证看成一种形势,随大流,做表面文章,要深刻认识到GMP是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最低要求,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只有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补充和提高,才能真正体现GMP的精神。药品生产企业只有在实施GMP过程中,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才能使得所生产的药品质量“稳定、可靠、优质”。
共 7 页 第 3 页
参考文献
[1]姜典才,林朝霞,张洁等,《对我国GMP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药事》2006年第4期,第244页。
[2]赵娓娓,孙利华,《国有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房》 2005年第2期,第86页。
[3]叶露,陈文,应晓华等,《我国基本药物生产流通使用中存在问题和成因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8年第2期,第52页。
[4]熊平,《中国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药价虚高问题解决路径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覃忠于,《浅析GMP认证后药品生产企业存在药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对策》[J],《中国药事》2007年第11期,第878页。
共 7 页 第 4 页[6]张玉龙,陈晓阳等,《论我国医药流通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0年第31期,第44页。
[7]孔凡忠,《实施药品GMP中几个问题的探索》[J],《中国药事》2006年第9期,第561页。
[8]陈广龙《药品生产实施GMP存在的问题及探索》[J],《中国药事》2005年第1期,第53页。
谢 辞
本次培训首先感谢公司在工作之余给予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参加《后备管理干部培训班》的学习,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让我学到了很多管理上的知识,让自己能更好的适应工作;其次感谢培训班领导的同意我在与生产发生冲突时调班学习,是我按时完成了相应的学习;再次感谢车间领导给予支持,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让我顺利的完成了四个多月的培训课程;最后感
共 7 页 第 5 页谢自己的态度,认真对待使自己学到了好多东西,受益匪浅。
共 7 页 第 6 页
第二篇: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0-07-01 作者:郭 庆 松
[摘要]我国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途径认识不够;岗位分析不到位甚至缺位;资格审查、考察等环节有时失去意义;笔试、面试等方法却存在简单化、教条化的问题;对于上岗以及入围未上岗的干部跟踪培养不够;公开选拔配套制度方面存在不足。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就是科学化不够和规范化、制度化有待进一步提高。推进公开选拔实施的科学化,核心是要提高考试与测评的质量和有效性;推进公开选拔实施的规范化,前提是要确保程序公正和合理;推进公开选拔实施的制度化,抓手是要加强各项制度建设。
[关键词]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03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0863(2010)07-0080-04
尽管各国在领导人才选拔任用的制度形式上不尽相同,但改革完善创新的实践和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我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实践中,近年来“完善委任制、扩大考任制、改进选任制、推行聘任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政治学上有一个经典的理论主张,那就是所谓的“让野心与野心相对抗,让权力与权力相抗衡,让利益与利益相竞争”。从理论上讲,扩大考任制某种程度上就是扩大领导干部准入中的“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成份,让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权与职位行使权相制约、“相抗衡”,从源头上“防止权力撒野”。从制度渊源上分析,考任制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考任制选拔任用领导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任人唯亲、徇私舞弊以及有利于拓宽视野发现人才。
一、我国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实施的现状
在我国,作为考任制的重要形式,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自1985年由浙江省宁波市首创至今已二十余载,目前已日渐成熟,该制度的出现被认为是“干部选任制度的革命性变革”。[1]就这项制度的整个实施过程来说,大致经过了试验探索、改进推广和制度推行等三个阶段:试验探索阶段主要是在1980年代,标志是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中所表达出的公开选拔、考任干部的思想;改进推广阶段主要是在1980年代末期和整个1990年代,标志是中央、中组部先后几次下文,充分肯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这一做法,并要求各地各部门从实际情况出发,勇于探索、不断推进;制度推行阶段是从1990年代末期至今,标志是1999年3月中组部下发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通知》以及随后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等一系列文件和制度。[2]
近年来,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进一步显现。比如,截至2005年2月,北京市分五次共拿出了416个副局级领导干部职位进行公开选拔。再比如,自1995年开始安徽省13年共进行了12批次122名厅级干部的公开选拔;安徽省厅一级党政领导班子600多名官员,有近百名是通过公开选拔走上领导岗位的;目前,安徽省17个省辖市党政一把手中,有5位属于公选干部。[3]还比如,2009年7月,湖北省面向社会公开选拔215名领导干部,其中,省直党政群机关副厅级领导干部22名,省属高等学校副厅级领导干部10名,省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8名,市(州)直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175名;同期,辽宁省全省公开选拔的领导干部共有150名,包括省管副厅级领导干部13名、省辖市局处级领导干部55名、县(市、区)科级领导干部61名、乡镇领导干部21名。现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不仅在干部中倍受关注,在社会上也是家喻户晓。
与此同时,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实施中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程度有一定的提高。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委组织部专门下发了《本市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程序》等专门性文件,加强公开选拔的制度建设;专门成立了“上海市党政领导干部考试中心”,搭建公开选拔考试和测评的科学化平台。尤为重要的是,各类公开选拔工作能够按照中央和上海市的有关规定实施,程序、方法、手段规范而且严密,确保了公开选拔工作的顺利进行,赢得了社会、用人单位和领导干部的普遍认同。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的两次局级领导岗位的公开选拔,不仅继续坚持成文的制度、沿用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更是进一步体现民主、公平、监督、尊重的原则:工作体现民主、公平,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和大口党委的意见;过程接受监督,邀请纪检部门选派纪检监督员,加强笔试巡考、面试现场监督,考察期间听取纪检部门的意见;遇到问题协商、尊重,把问题摆在桌面上,广泛协商,尊重对方,共谋解决办法。这种坚持公开选拔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做法,就是为了确保选人选得准,经得起工作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开选拔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开选拔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恰恰是阻碍公开选拔有效实施和规范操作的思想根源。主要包括:
1.对公开选拔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途径认识不够。现在,不仅是社会上,而且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对公开选拔工作有不同的议论,持观望甚至消极态度的人有一定的比重,一些用人单位还会采取抵制的立场,不愿意将本单位的领导岗位拿出来进行公开选拔。
2.不能辩证地看待公开选拔上岗干部的优缺点。公开选拔有别于委任制,大家对此期望值过高,不够宽容,以挑剔的眼光看人,也不愿给予必要的缓冲期,没有真正认识到公开选拔不是选完人,而是选能人。
3.公开选拔上岗干部的自身认识也有误区。一些公开选拔上岗干部自我意识比较强,自认为自己的水平高人一等,看不起其他方式上岗的干部,这就为班子的和谐团结埋下隐患。
(二)公开选拔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开选拔基础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岗位分析不到位甚至缺位。在公开选拔之前,没有规范、全面的岗位分析,我们就很难有清晰、科学的岗位说明书;没有岗位说明书,就不可能形成职能明确、素质能力要求合理的岗位任职条件;岗位任职条件恰恰是下一步各类考试、测评的基础和评价标准。现在的公开选拔,很多是在没有客观、深入、准确的岗位说明书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个别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可能会左右选拔的标准和结果,由此,选拔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人员选聘的关键是人-岗匹配,而人-岗匹配的前提是要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岗位,在人员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把握人,在了解岗位和把握人的基础上实现人—岗匹配。[4]显然,作为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基础的岗位分析存在问题,必然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三)公开选拔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公开选拔程序,从发布公告、报名与资格审查、统一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组织考察、党委讨论决定一直到办理任职手续等,基本上是环环紧扣,前后关联,但实践下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受岗位分析不到位的影响,报名人的资历要求与岗位的实际要求不一定吻合,这样,报名环节中的资格审查失去应有的意义,甚至形同虚设。还有考试环节,一些非能力因素如人际关系等是考不出来的,如果考察环节再发现不了,一旦这些因素在岗位工作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公开选拔就会出问题。考察环节也有问题,考察结果存在失实、不够全面的地方。个别地方还存在考察中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考察预告的范围过窄,民主测验方法简单,缺乏细化和量化的标准,考察缺乏对干部具体的考评测量标准,特别是在“胜任”、“称职”与否上定性的因素多,定量的标准少,难以准确地衡量干部。[5]
(四)公开选拔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开选拔方法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笔试、面试等看似客观的方法却存在简单化、教条化的问题。现在的笔试题量相对较小,一些考题不够严谨,题型的随意性较大,难以考出考生的实际水平。一些公开选拔将公共知识与专业知识考试结合在一起,程序上是简单一些,但选拔的公正性受到质疑。还有一些公开选拔将一套试卷运用于工作性质不同、专业领域有别、级别层次不等、素质要求各异的职位考试中,不能做到“三个紧贴”:紧贴所任领导职位的素质要求,紧贴参选人员的知识能力水平,紧贴行业特点[6],选拔的针对性存在问题。与此同时,面试方面的问题也有不少:一是面试的试题比较单一,容易为考生所“押到”;二是面试打分按照原先设定的标准和得分点进行,教条化倾向明显;三是面试考官的选择较为随意,难以保证质量;四是结构化面试这种更为有效的面试方式在实践中难以实施。
(五)公开选拔跟踪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数是“空降兵”,公开选拔上岗干部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组织环境和人际网络,心理上要承受更多的考验;单位和同事接受“空降兵”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结构改良、风气改善、作风转变、心态开放的过程。按理,对公开选拔上岗干部要“扶上马、送一程”,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跟踪培养,但现实的做法基本上是:公开选拔工作结束,就意味着公选工作的全部结束,对于上岗以及入围未上岗的干部跟踪培养不够,从而导致两类人员对公选工作都有一些看法,可能还会影响未来干部对公开选拔的参与度。特别地,有相当一批最终入围未上岗的干部会受到周围人员的一些非议,影响这些优秀干部积极性的正常发挥。
(六)公开选拔配套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配套制度没有跟上,特别是干部管理体制上还有不少障碍,公务员管理与社会组织的管理还有许多不相衔接的地方,如工资福利待遇、家属的工作安置、子女的就学安排等问题还不能一揽子得到解决,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开选拔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公开选拔所谓的有利于打破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区域所有的束缚,突破部门、行业、职业、区域的限制,促进不同行业、部门、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时可能就是空话。特别是在上海、北京等这样一些大家比较向往的城市和地区,面向全国甚至海外的公开选拔逐渐增多,没有配套制度的跟进,不能消除干部的后顾之忧,公开选拔的积极效应就要大打折扣。
三、完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实施的对策思路
(一)以提高对公开选拔工作的认识为基础,进一步营造公开选拔实施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社会环境
1.要提倡辩证地看待公开选拔的历史地位。作为一种干部晋升的重要形式,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在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实践中确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历史地位不容贬低。但是,作为干部选拔考任制的一种,其本身并不是考任制的全部,更何况干部选拔任用的其他形式包括委任制、聘任制、选任制等都发挥了它们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提倡运用现有的干部选拔任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在确保客观、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公开选拔的实施。
2.要加大公开选拔工作的宣传力度。现在,社会上对公开选拔工作的认可度在进一步提高,负面的非议也在减少,但要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推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更为科学、宽松、认同的社会环境。加大公开选拔工作的宣传力度,可以达到这样的积极效果:一是有益于增强公选的公认度和群众的参与度;二是有益于贯彻民主政治、政务公开的要求;三是有利于逐步消除公选岗位单位的本位观念,树立干部工作“一盘棋”的思想。
(二)以提高考试与测评质量和有效性为核心,进一步推进公开选拔实施的科学化
1.以岗位胜任力模型研究为基础确定笔试内容。为防止出现“会做的人不会考,会考的人不会做”的情况,笔试环节要着重考察考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对公开选拔岗位胜任力模型开展深入研究,确定岗位需要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尤其是核心能力,在笔试尤其是专业科目考试命题中加以体现。现行的公选考试,特别是笔试中,测试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那些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领导能力,在试题的设置上显得不够。因此,要加大综合知识的考题量,加大能力考试的内容。[7]
2.笔试中公共科目考试和专业科目考试要尽量分开进行。本来人们对笔试的质量和有效性就持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尤其是对笔试能否反映能力水平报有怀疑的态度,因此,笔试中的专业科目考试不能缺少,也不能简单地与公共科目考试合并,而且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专业科目考试的分量和所占分值还应进一步加大。
3.笔试中主观题的评分标准不要搞“一刀切”。在设置主观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时,应对非“标准答案”之外的答题情况给予一定的考虑,甚至给予一定的分值,只要考生能自圆其说,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应视为一种能力,并加以承认。
4.从阅卷人员库中随机抽取笔试阅卷人员。对阅卷人员应设置标准,严格挑选,设定准入资格,建立阅卷人员的信息库;每次考试应按照随机的原则从阅卷人员库中抽取笔试阅卷人员,以确保试卷尤其是主观题批阅的公正、公平和正确性。阅卷人员库专家的选择要尽量考虑复合型的人才,即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宽广的知识面,又要对领导工作的实践有一定的感悟甚至切身体会。
5.尽可能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方式。结构化面试是世界上公认的一种有效的面试方式。因其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以及分数统计等均按照结构化的要求进行规范设计,因此,结构化面试应当在科学、规范的原则下有序推进。当然,结构化面试试题的形成及其结构也要以岗位胜任力模型研究为基础。
6.重视其他测评方法的使用。面试环节中,还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角色扮演、演讲甚至评价中心等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面试的有效性。
(三)以确保程序公正和合理为前提,进一步推进公开选拔实施的规范化
1.要制定规范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公选实施细则。任何一次公开选拔工作,不论其选拔的职位高低、数量多少,都是一项牵动社会神经和吸引大众眼球的重大事情,为确保这项工作的规范化操作,需要在现有的规章制度下制定一个具体的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本次公开选拔的指导思想、原则、程序、方法、监督等各类问题,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完全按照这一实施细则执行。
2.要进一步明确报名对象资格条件的限制。要在科学、规范的岗位说明书关于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提炼出明确的岗位资格条件,并公之于众。这样,确保人们严格对照这些资格条件进行报名,参与下一步的公开选拔,避免因核心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明确,经历和资力要求不具体,导致报名者在资格审查时被淘汰,甚至进入考察阶段因为经历、资历问题而被告之不合适,从而浪费宝贵的组织资源和参与者的人力资源。当然,也要避免任职资格设置上的“违规”性,“随心所欲”地设置条件。
3.要严格按照事先的规定确定考试入围人员。无论是在笔试环节还是在面试环节,都有一个入围人员的确定规则问题,特别是对并列分数人员入围的确定问题,一定要在事先确定下来,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否则会引起考生的不满,影响公信度。
4.要特别重视考察阶段的方式方法。考察的环节,应由组织部门提出意见,并且提前一个岗位考察(考察对象现任岗位的前一个岗位),以达到对考察对象的全面了解,避免失真;能力考察应注重考察平行单位、上级单位、业务联系单位的反映,因为单向考察不能全面反映个人的真实情况;组织部门应该选派能力、专业、作风、责任心都过硬的干部担当考察重任,要特别注意回避制度,确保考察工作经得起方方面面的检验。此外,在考察阶段,组织部门和分管领导的面谈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5.要注意挖掘干部管理档案中的原始信息。干部管理档案是一个干部成长和发展全面、长期、系统的记录和反映,因此,我们对干部管理档案中的原始信息应该全面挖掘,以进一步获取前面环节中还不能得到的有关情况。这一方面取决于干部原始档案的规范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干部所在单位的配合程度。当然,作为组织部门选派的考察人员善于挖掘原始信息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以各项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公开选拔实施的制度化
1.建立常态化岗位分析制度。建立常态化的岗位分析制度,不仅是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公开选拔工作的现实需要;不仅有利于我们实现人—岗匹配,而且可以引导在岗人员明确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2.建立动态分类的题库管理制度。专业科目考试题库建设,考试部门可以联合有关专业机关以及高等院校共同完成。目前,在专业科目考试题库建设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先行建立有关专业科目考试的卷库,确保专业科目考试的顺利进行。
3.建立严格规范的面试考官制度。面试考官制度的建立主要包括:一是建立面试考官资格确认制度。资格确认后,应发放面试考官资格证,对面试考官分层分类建库。二是建立面试考官培训制度。面试考官的培训可以结合公开选拔的开展来实施。三是建立面试考官产生制度。公开选拔面试考官应在纪检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下随机抽签产生。四是建立面试考官保密协议制度。
4.建立公选人员的培养跟踪制度。公选人员的培养跟踪制度主要包括:一是对通过公选产生的领导干部,实行到岗试用制度;二是对公选到岗人员实行培养跟踪制度。可以设想,对公选到岗人员实行三至五年跟踪培养考察。三是对其他入围人员实行培养跟踪制度。在公选中进入最后考察程序的其他入围人员,由于岗位限制而不能使用的,也应当考虑建立相关的培养跟踪制度,优先培养使用这些已经经过选拔的优秀人才。
5.建立权威公正的组织领导制度。公开选拔过程中,应考虑设立公选工作仲裁机构,置于市公选领导小组之下,可由组织部门、纪检检察部门的领导和若干专家组成,旨在处理公选工作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避免因缺少规则和制度而由领导拍板的情况发生。与此同时,公选工作还要结合干部任期、换届等需要,从制度上确定多长时间举行一次,进一步制度化、公认化,防止随意性、主观性,避免公众误把公选当成是为公选而公选的政治“作秀”。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朱水成.对公选实践的理性反思[J].理论探讨, 2007(2).[1] Zhu Shuicheng.A Rational Reflection on Open Selection of Leading Cadres.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2007(2).[2] 刘丁蓉, 黄巍.我国领导干部公选制度: 历史发展、现状扫描与路径选择[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2).[2] Liu Dingrong, Huang Wei.The Institution of Open Selection of Leading Cadres in China: History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and Path Selection.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07(2).[3] 杨敏.公选创新之安徽样本[J].决策, 2009(5).[3] Yang Min.Innovation of Open Selection of Leading Cadres: A Sample Book from Anhui Province.Decision-Making, 2009(5).[4] 郭庆松, 申林.岗位分析和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管理的两块基石[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2(5).[4]Guo Qingsong, Shen Lin.Job Analysis and Human Resource Assessment: Two Foundation Stones of HRM.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China, 2002(5).[5] 张成.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探讨, 2007(1).[5] Zhang Cheng.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to the Institution of Open Selection of Leading Cadres.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2007(1).[6] 牛伟宏.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科学化、制度化问题的思考[J].理论前沿, 2006(16).[6] Niu Weihong.A Consideration on the Problems in Scient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Examination of Open Selection of Leading Cadres.Theory Front, 2006(16).[7] 陈凤鸣, 羊淑蓉.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7(3).[7] Chen Fengming, Yang Shurong.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in Open Selection of Leading Cadres.Journal of Party School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 2007(3).(作者单位:上海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 200233)
第三篇: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宁夏吴忠市朝阳小学 薛晓宏 王蓉萍
一、研究背景意义
我国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沉闷的课堂凸显了生机与活力,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但深入课堂听课,走入讲台上课,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自我角色定位不准,其引领作用、促进作用发挥不好;二是教师受教材的限制,教学缺乏弹性和选择性;三是教法上只追求形式,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无实效性;四是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教师不能全面准确的把握目标,只注重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课堂中只注重学科内容的价值趋向,而忽略了学科特点的实际意义。五是重视评价结果忽视评价过程。
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自己尚且没有有效的做法和策略,试图通过“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这一课题进行申报、研究,对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把握问题的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策略,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改革,为我校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提供平台。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新课程还处于实施阶段,应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求真务实的态度来研究、扶持它。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动新课程发展的过程。
2、课程发展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这些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形成策略指南,从而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参与课题的教师明确课改的方向,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培养研究型的教师。
(二)内容
1、研究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数学、英语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比较科学的综合评估
2、研究问题的表现形式及问题的归因。
3、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朝阳小学一——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课堂,研究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的解决新课程实施中课堂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
(二)研究方法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借鉴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调查分析师生进行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以构建应对策略,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通过行动研究,个案分析法、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积累研究成果。
用科学的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形成成果。
五、研究过程及形成的策略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从理论学习入手,寻求理论支撑。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建构主义理论、课程发展观、新课程理念及《课程标准》、《新课程理论》、《素质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理论》等教育教学书刊,搜集整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一切材料,以全面了解本课题目前研究的状况,开阔视野,正确确立研究点,汲取他人已有成果,并在他们基础上有所突破,以此夯实课题组人员的专业基础。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接受课题论证,确保课题实施的可行性。
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认识的提高,经过充分的酝酿,形成了课题实施方案。并于同年接受教科所课题专家的指导与论证,根据专家的建议,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审定,并与2007年5月开始实施。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梳理问题阶段
分别从学科师资结构情况、教师参加培训知识更新情况、对自我以及他人课堂教学的认知与研究情况、对实验教材以及新课程的使用理解情况、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以及满意度等各个不同角度摸底调查研究,开展问卷调查、师生访谈、教学互访、课堂诊断等活动,进行点面结合的调查摸底,梳理、归纳、整理了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形成了分析报告。
调研结果一:
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 教师自我角色定位不准。
问题二 教学目标雾里看花,对教学目标理解模糊或表述不清。
问题三 教学结构呈现过度的教师主导特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问题四
教学内容把握不够精当,照本宣科。
问题五
教学方法墨守成规,缺乏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狭窄
问题六
课堂评价浮于表面,重结果轻过程
调研结果二:
影响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因素一师资队伍构成层次的影响因素
1、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为数较多,非师范院校毕业的这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有很多不足。
2、全校的语、数、外教师的平均年龄在38岁,教师年龄层次较高,老龄化。
3、大多数教师家在城市,孩子都在上学,且几乎全是女教师,受家务劳动的影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教材教法。
4、二、三次学历多,各学科教师还存在着高学历、低素质的现状。
因素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方面的因素
1、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思想陈旧,人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
2、部分老师应试教育的阴影根深蒂固。
3、操作时不知道怎样把握分寸,出现一个又一个误区,存有一个又一个困惑。
因素三课标教材方面因素
1、对课标的学习只是浅层次,部分老师对课标理解还不是那么透彻,依照课标执行教学就差了。
2、对实验教材还不是那么熟悉,特别是课课都是新内容,老师需要大量时间精力来研读。
因素四学生行为习惯兴趣因素
1、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好读书的课外阅读与自主学习习惯。
2、有一部分孩子因为老师讲课琐碎,或其他状况,所以,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学习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离开了教师与家长的监督就不能或不愿学习。
因素五教师研训方面的因素
1、校本培训华而不实,缺乏实效性。
2、学校教研氛围平淡。尽管教研活动正常进行,但研究的圈子较小,研究内容常浮于表面,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坚持性。
3、教师参加观摩、学习的机会少,不能使更多的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学习、提高。
4、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骨干教师覆盖面太小。
5、教研的要点和抓手十分模糊。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主动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但缺乏方法的推敲和策略的研究,特别是对学情估计不足,以致课改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因素六教学管理方面
1、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2、一些无关教学的干扰因素特别多,特别是各类检查,各类档案资料的整理,大大影响老师的教学精力。
第三阶段:研究对策阶段
在本阶段,课题组针对所梳理出的问题,根据调查所掌握的教师的需求,围绕课题主旨,全面开展各类研训活动,以研训活动调动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内驱力;以研训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以研训活动促进教师研究教学行为,预防低效以及无效弊端;以活动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确定研究的总体思路:
本课题研究明确定位于行动研究,并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行动研究为主的应用活性研究策略;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为载体的研究进程,开展教学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调整、探究相对优化的策略,总结每一点行动研究的经验。同时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提升,再进行汇总和整理,最终达到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
形成的策略:
策略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有很大的关系。两年的研究使我们深深的认识到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我们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教师是导学者。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设计学生熟悉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启动多种感官去体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激发学生自己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同时也通过事实、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学会学习,并且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样,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至尊,而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向导,促进者。教师的职能真正由“教”变“导”: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这5个“导”分别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自学情境,激发自学欲望,培养优良品质,教师的导学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主导地位得到突出。如在执教《认识百万分之一》,教师就将书本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安门广场面积的百万分之一,改为感受学校操场的百万分之一。让学生通过实地测量,计算得出它的百万分之一,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熟悉的图形面积去感知,如数学书本后面的条形码等,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既让他们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和理解了百万分之一,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得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教师是合作者。现代教学依赖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密切合作。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合作的伙伴,师与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上课如沐春风,思维积极,乐于表达,相互启发、激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出现、创新精神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合作者,教师能容纳学生的不同意识,允许学生犯错误,并能和学生一起去寻找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取经验,最后,从成功中获得满足。在教师合作下,每个学生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动体,都能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组织策划自己的学习活动,接纳教师传递的新的信息,积极地思维,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谈论自己的见解、想法。这不正是教师所期盼的教学效果吗?
(三)教师是设计者和学习者。现代教学中,注重的不是教参,不是现成教案,而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教的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把原本固定的,没有感情色彩的书本知识变成生机勃勃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感兴趣,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学习者,做好学习者,才能最大限度地解答学生的疑难,提高教学层次。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认图形》时,教师并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在明确每项活动目标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实现教材的意图。通过活动一:描一描,剪一剪,分一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图形知识——分类知识的经验,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支持和帮助以后的学习。通过活动二:想一想,说一说,认一认,以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以及学习材料之间的多向互动,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轻松有效的建构了新的教学模式。最后通过活动三:创造多形,让学生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展开充分的想象,自由发挥,利用各种材料设计自己心中的多边形,空间观念得以培养。整个活动,教师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分类,整理,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逐步学会学习。
(四)教师是评价者。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担当好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者。教师适时,恰当的鼓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竞争的意识,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在对学生活动评价中,教师应做到①对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成果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过程实施鼓励性评价;②鼓励学生运用扩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和提出丰富多彩的答案,以增强他们创造思考的能力;③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学习过程出现差错的学生,以宽容、谅解、亲切的态度对待,允许学生再“想一想”、“试一试”,即使是重复别人的答案,也予以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④分层次评价。评价学生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和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五)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发现者。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才能发现学生的潜能,诊断学生对学习的需要程度,以及他所具有的能力,并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诸如: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分析学生学习的倾向,评价学生的进步,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把学生潜能激发出来,使之获得最佳发展。
策略二:
依据新课程标准,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根据课标,调整教学内容,教材由于它的相对封闭性、不变性,难免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就依据新课程标准,针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或适当增减内容,或放缓速度,或增加坡度,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调整教学。比如,在教学第十二册的《詹天佑》一课时,课后思考题要求背诵第四自然段(詹天佑勘测线路),段落较长,内容枯燥繁杂,学生不感兴趣,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却对他开凿隧道的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也很想尝试设计并画一画,借于这种情形,教师就毅然把背诵的任务给撤消了,让出时间给学生,结果学生的兴趣盎然,不但对詹天佑卓越的智慧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冀中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培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虽然这样处理没有完成学生的背诵目标,但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远比只遵从教材注重知识技能的单一目标而忽视学生实际的效果要好得多。
2、灵活安排教学进度
在以住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基本上按照开学初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即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或对内容特别感兴趣,我们也只能按照既定的课时要求来教,否则就是没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给教师以弹性的课程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就始终关注学生“学”的情况,以学生的实际发展为出发点,灵活调整教学顺序和进度。如,在教《索溪峪的“野”》一课时,由于文章描写的非常优美,学生在有感情朗读时兴致高涨,借于这种情况,教师就把原定的这一环节5分钟时间延长到10分钟,使更多的同学展示了自己,感情得到了抒发。
3、活用课文,借题发挥
课文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是基本的教学内容。比如,同样是古诗,低年级就可以读读、背背,中年级还可以理解一下诗句,高年级再进一步,可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体裁不同,使用也应有所不同,要根据体裁上的不同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的方法和形式,诗歌可以背,故事可以讲,童话、寓言可以演,充分发挥课文的典范作用,借题发挥,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均衡的发展。比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课前就让学生查阅有关这个时期的背景、人物以及发生的故事,课堂上学生把孙膑的三十六计讲的是绘声绘色,使得大家都像看过一遍似的,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查阅资料的好处,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延伸,不仅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方法,体验了探究的过程。课文类型不同,教法也应有所区别。精读课文的教学有示范的作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是学生学中的指点。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学生都要读通、读熟,精读课文还要读出感情。
4、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以及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在进行课文教学时,也可以适当引进相关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当然,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还应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达到“实”与“活”的高度统一。
策略三: 改进学习方式,提升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课题组老师们通过跟踪分析、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了课堂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即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以合作意识的培养为根本,其有效性差,为此,我们静下心来思索、梳理问题的成因,研究实践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培养合作意识,交流欲望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些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主动参与,主动探知,让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情景。
1、勇于交流。由于不少学生存在着害怕出错的心理,在合作交流时往往只是个别同学唱主角,多数学生只是凑热闹,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勇于交流,积极参与,乐于合作。
2、乐于倾听。合作交流中应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避免出现你争我抢的失控场面。
3、敢于质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不注意正确的方法,就会出现人云亦云,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的现象。因此,要不断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在交流中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高交流质量。
4、善于发现。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促进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过程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小组同学的可取意见,独到的见解。教师要深入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最重要的途径,通过小组合作不但使自主学习方式的结果得到交流,更重要的是通过组内合作交流,组与组的竞争,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1、认真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每小组的人数要适当,一个小组的人数最好是4-6人。组建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异质学习小组,各组间应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这样学习小组的编排方式能够保证不同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共同分享、取长补短。
2、小组人员明确分工。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等各一名,对小组长的选拔和培养及其关键,可以确定智力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好、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也可以轮流担任,为每一个小组成员提供机会。
(三)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合作交流
在一节课中,合作学习并不是运用在整个系统中,它常常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比如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等相结合起来。因此,选择何时让学生互动,进行合作交流非常重要。
1、不能独立解决或完成时,开展合作交流
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促使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
2、在教学重难点处,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中如何很好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往往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地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问题解决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时,组织合作交流
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仅靠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认识更加全面。
4、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并重
合作学习主要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师生合作时,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一定要到学生中间去参加学生的讨论,从中得知反馈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策略四:优化教学结构,构建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每一堂课的清晰的教学结构或教学程序,是新课程背景下不断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多年来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一种浓缩形式。尽管课堂教学模式是丰富多样的,但我们经过研究认为,“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具体步骤为:
(一)激情导课
激情导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时间一般要求控制在开始上课的2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5分钟。这一步时间短,但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成败。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这一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操作上,激情导课的主要内容是:组织教学,包括形式上的组织、注意力的组织和态度上的组织;情感交流,包括真诚回应学生、热情期待学生和充分相信学生;效果预期,包括提出学习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和给予效果预期。
(二)民主导学
民主导学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生成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的具体过程,直接关系到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是实施民主导学的前提。研究教材,教师要做到“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科学划分内容层次”;研究学生,教师要做到“找准认知起点,理顺认知次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情境导学、学法导学、问题导学的方式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
(三)检测导结
检测导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个环节,其目的是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和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
检测导结的具体操作要求是:
1.目标检测
提供适当的目标检测工具,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目标检测题。目标检测工具的制作要注意针对学习目标、难度适中和题量适当。
2.结果反馈 在教师指导和示范下,由同桌或小组进行互检互查,帮助出错的学生改正,最后将检测情况反馈给老师。
3.反思总结 根据检测结果,引导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自我反思,对本节课学会多少、不会多少和怎样改进进行总结。
策略五 充分发挥评价的有效策略,使之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深刻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辨证评价策略
常用的辨证评价策略有:将错就错法、错误幽默法、挖掘亮点法等。
1、将错就错法
这是假设法的一种之一。出现错误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以为是丑陋的,而将其违背或遮掩。而要将错误当成是正确的答案进行再探究,激发使其“错误”与“正确”发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矛盾是激化现有知识与固有知识的本质区别的原动力,当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错误,则更有兴趣去探究错误的原因,才会深入的展开研究,发现问题的本质,最后才会恍然大悟。此过程真是学生体悟新知识形成过程,才会更有效地建立新知的连结点,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也有助于知识的再延伸和拓展。同时探究中迸发的思维火花会不停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带给学生巨大的乐趣,学生审美的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2、错误幽默法
有一位教育家把幽默的动作、语言比作是一种柔和剂,说它往往能收到化解矛盾、解除紧张与难堪的奇效。当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幽默的动作、语言能大大削弱甚至消除该学生在参与训练受挫后的尴尬和难堪心理,融洽课堂气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二年级小朋友,面对新知识平移时,往往有部分学生因为对空间观念的不敏感和平移概念的模糊而使平移后的图形发生变形,把原来图象进行了无意识的变形,导致知识的错误。教师没有直接的批评,而是开玩笑地笑着说:“小金,今天坐车回家,突然发现自己变胖了,家里的门都挤不进去了。你看,是这样吗?”该生笑了:“应该不会胖的,我看错了,没有数清楚。”说完又不好意思笑了笑。此时,该生他有了强烈的意识,以后观察要仔细。假如教师直接的进行否定,将导致学生情绪上不愉悦或信心上的不足。因此,教师将错误风趣幽默了,是有利于学生自我反省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的结果是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使提高认识和发展能力同步发展。
3、挖掘亮点法
数学学科中可以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亮点评价。包括对观察和发现事物特征、问题的灵敏性;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性;数感的准确性;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声音的响亮度,言语的完整性、逻辑性、独创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多方位的审美素养进行充分肯定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以发现闪光点为主要的评价手段。“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以前的一张试卷远远不能评价一个孩子的成绩。”这是我们课题组在实践中发出的最大的感慨。
(二)主体多元评价策略
(1)学生是评价的“核心”
在数学课堂中适当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是新时代新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呢?首先,尊重学生,激发并保护自主评价的欲望;其次是适当引导,提高自主评价的效能;最后是开发学生潜能,使自主评价具有审美特色。自主评价的发展为新评价体系汇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焕发灵气,个性得到张扬,审美素养得到发展。
(2)教师评价是“中药的引子”,也是化学的“催化剂”。面对新课改的滚滚浪潮,在学生为主体的今天,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观产生误解,开始走向了另一极端,把评价重量的砝码压在了“以学生为主体”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评价”作用。这也是很不理智的,将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如何更好的避免呢?教师要准确理解新的评价观,关注学生的自主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的主导评价。
1、允许学生“出错”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3、让“被遗忘的角落”也充满阳光。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希望评价的手段能对全体学生有感触,有体悟,有启发,有反思、有促进,有发展,这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
(3)以家庭社会评价为补充。家庭社会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生活是个大课堂,当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后,会开展《我们的大家庭》、《快乐学习逛超市》等活动,让学生在大家庭里了解家庭成员的体重和家庭里常用的生活用品的重量;学习找规律后可以开展《美丽规律我来找》等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评价地对象除了学生自己外,更多的是家长的点拨和社会的肯定。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大大激发和调动了学生求知的内动力,为学生后继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三)方式方法多样化评价策略
皮亚杰的结构观和建构观。“它认为人的知识是在知识范畴和感性材料结合的基础上建构的,离开主体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它十分重视整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其结果。在审美教学课程评价中应该贯彻“过程性原则”,有利于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具体的方法、方式:课堂观察分析法。这种评价方法是通过对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的观察和分析分析,给学生做出相适应的评价。作业定性、定量结合评价法。数学作业的评价通常有记星的形式来做定量的分析,同时也有真情告白和友情提示等定性的简单易懂的评语。如:“仔细看清问题噢!”“再读一读,你会成功的。”“字写得认真些呀”等。好像一个好朋友在旁边不断的给学生鼓劲打气,让学生感觉很新鲜,能激发学生下次做题的信心和端正下次做题的态度。单元练习友情提示法。本学期单元练习中我们尝试了分层次进行“友情提示”,对独立解决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适当进行提示点拨,使其消除困惑带来的恐惧。尝试下来学生都很满意,情不自禁地说:“谢谢老师!”自然对学习的恐惧日渐下降,相反喜爱之情则有所上升。“推出这种具人文关怀的考试方式,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练习的结果不记分,不排名,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能快乐的了解自我,完善自我。
总的来说,过程评价弥补了以前评价对知识、技能有余,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不足的现象,更加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思、调空等发展性功能,让评价更具有人情味。使之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的一种生活方式。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课题设计面太广、太宽,头绪多,操作起来易撒网不好收口。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太多了,有课标、教材方面的,有师资队伍构成层次的,有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方面的,有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方面的,有教师研训方面的,还有教学管理方面的„„似乎牵动哪一条藤,都会摇响这个铃,而本课题如果按照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走,研究时间只有两三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触及那么多层面,实在是力不从心。不过,从这里得到教训,今后研究课题一定要小,否则作茧自缚。
总之,本课题自开展研究以来,我们参与面广,群策群力,目前已经完成了实施方案的计划内容,在许多方面是取得了一定的文本与电子成果,但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只要广大师生从我们的课题中能够多少受益,不断向前发展,那么,就实现了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美好初衷,也是我们课题的最大成果!
第四篇: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河南驻马店市驿城区蚁蜂中学
吴向前 崔云欢 李婷 万蕾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全国都展开了学习践行新标准的改革活动,希望能够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使数学学习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在农村中学中,教师本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农村学校生源质量不高,大部分教师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变得异常艰难,虽然有“改革之心”,但迫于各种压力,却依然“穿新鞋,走老路”,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效课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都成为形式,并没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能够打破种现状,使广大农村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并且真正转变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践行新的教育理念成为农村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对于在新课改进程中农村数学教学中出现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更改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把握从理念更新到教学实际工作的操作方法,引导教师自我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对新课标实施现状的探究还可以巩固和发展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新课程还处于实施阶段,应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求真务实的态度来研究、扶持它。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动新课程发展的过程。
2、课程发展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这些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难点
一、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利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育和激发学生不断创新发展,要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教师角色转变,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研究有助于教师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应用现状。《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可把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充分的展示给学生,可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景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生动且与时俱进的教学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数学思想和创新理念在课堂中的实施现状。实践证明,应试教育已经严重阻碍了人的培养与发展,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观念,通过教学模式的更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教师创新教学观念的研究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师创新教学的能力。
本次课题研究的重难点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它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教师转变好角色,践行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正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课题研究方法与途径
1、研究方法
(1)研究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观察、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进一步确定研究对象。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内容,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即把我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都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环节,在实际行动中摸索经验。对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将差异情况和解决策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使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研究的过程。并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
(3)研究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
2、研究途径:本研究采用整体取样的方法,选取七年级3班,八年级2班作为研究对像,同年级其他班为对照班。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
(1)设计课题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查阅大量文献,掌握新课程目标下数学教学的有关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修订、论证研究方案,集中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目标。
(2)进行课题组建设,使课题研究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当中。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制定课题组阶段性计划。
(3)进行预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完善调查问卷,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2、研究的实施阶段
(1)设计教师对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问卷及在实验班学生中进行数学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掌握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组织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认真统计,着眼差异,进行现状分析和成因研究,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分析报告。依据分析报告,确定实验班学生的分组情况。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群体,每组六人,每类学生两名。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
(3)采用行动研究法,一方面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专题论文、几类典型的研究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公开课、研讨课、教学经验交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竞赛与观摩等活动,发现问题,调整试验计划。
3、研究的总结阶段
(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试验效果进行评价。
(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3)完成实验研究报告。(4)展示汇报实验成果。
(5)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调研结果一:
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问题四 问题五 问题六
教师自我角色定位不准。
教学目标雾里看花,对教学目标理解模糊或表述不清
教学结构呈现过度的教师主导特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学内容把握不够精当,照本宣科。
教学方法墨守成规,缺乏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狭窄
课堂评价浮于表面,重结果轻过程
调研结果二:
影响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师资 队伍
因
构成
素
层次
一 的影 响因 素
因 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素
2、部分老师应试教育的阴影根深蒂固。
行为方面的因素 二
3、操作时不知道怎样把握分寸,出现一个又一个误区,存有一个又一个困惑。
课标
1、对课标的学习只是浅层次,部分老师对课标理解还不是那么透因
教材 彻,依照课标执行教学就差了。
素
方面
2、对实验教材还不是那么熟悉,特别是课课都是新内容,老师需三 要大量时间精力来研读。
因素
1、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思想陈旧,人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
1、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为数较多,非师范院校毕业的这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有很多不足。
2、全校的语、数、外教师的平均年龄在38岁,教师年龄层次较高,老龄化。
3、大多数教师家在城市,孩子都在上学,且几乎全是女教师,受家务劳动的影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教材教法。
4、二、三次学历多,各学科教师还存在着高学历、低素质的现状。学生
因 素 四 行为习惯 兴趣 因素
1、校本培训华而不实,缺乏实效性。
教师
因
研训
素
方面
五 的因 素 教学 管理 方面
5、教研的要点和抓手十分模糊。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主动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但缺乏方法的推敲和策略的研究,特别是对学情估计不足,以致课改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1、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2、一些无关教学的干扰因素特别多,特别是各类检查,各类档案资料的整理,大大影响老师的教学精力。
4、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骨干教师覆盖面太小。
3、教师参加观摩、学习的机会少,不能使更多的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学习、提高。
2、学校教研氛围平淡。尽管教研活动正常进行,但研究的圈子较小,研究内容常浮于表面,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坚持性。
1、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好读书的课外阅读与自主学习习惯。
2、有一部分孩子因为老师讲课琐碎,或其他状况,所以,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学习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离开了教师与家长的监督就不能或不愿学习。
因 素 六
第三阶段:研究对策阶段
在本阶段,课题组针对所梳理出的问题,根据调查所掌握的教师的需求,围绕课题主旨,全面开展各类研训活动,以研训活动调动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内驱力;以研训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以研训活动促进教师研究教学行为,预防低效以及无效弊端;以活动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确定研究的总体思路:
本课题研究明确定位于行动研究,并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行动研究为主的应用活性研究策略;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为载体的研究进程,开展教学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调整、探究相对优化的策略,总结每一点行动研究的经验。同时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提升,再进行汇总和整理,最终达到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
形成的策略: 策略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有很大的关系。两年的研究使我们深深的认识到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我们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教师是导学者。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设计学生熟悉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启动多种感官去体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激发学生自己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同时也通过事实、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学会学习,并且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样,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至尊,而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向导,促进者。教师的职能真正由“教”变“导”: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这5个“导”分别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自学情境,激发自学欲望,培养优良品质,教师的导学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主导地位得到突出。如在执教《认识百万分之一》,教师就将书本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安门广场面积的百万分之一,改为感受学校操场的百万分之一。让学生通过实地测量,计算得出它的百万分之一,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熟悉的图形面积去感知,如数学书本后面的条形码等,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既让他们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和理解了百万分之一,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得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教师是合作者。现代教学依赖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密切合作。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合作的伙伴,师与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上课如沐春风,思维积极,乐于表达,相互启发、激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出现、创新精神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合作者,教师能容纳学生的不同意识,允许学生犯错误,并能和学生一起去寻找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取经验,最后,从成功中获得满足。在教师合作下,每个学生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动体,都能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组织策划自己的学习活动,接纳教师传递的新的信息,积极地思维,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谈论自己的见解、想法。这不正是教师所期盼的教学效果吗?
(三)教师是设计者和学习者。现代教学中,注重的不是教参,不是现成教案,而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教的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把原本固定的,没有感情色彩的书本知识变成生机勃勃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感兴趣,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学习者,做好学习者,才能最大限度地解答学生的疑难,提高教学层次。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认图形》时,教师并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在明确每项活动目标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实现教材的意图。通过活动一:描一描,剪一剪,分一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图形知识——分类知识的经验,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支持和帮助以后的学习。通过活动二:想一想,说一说,认一认,以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以及学习材料之间的多向互动,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轻松有效的建构了新的教学模式。最后通过活动三:创造多形,让学生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展开充分的想象,自由发挥,利用各种材料设计自己心中的多边形,空间观念得以培养。整个活动,教师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分类,整理,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逐步学会学习。
(四)教师是评价者。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担当好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者。教师适时,恰当的鼓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竞争的意识,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在对学生活动评价中,教师应做到①对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成果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过程实施鼓励性评价;②鼓励学生运用扩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和提出丰富多彩的答案,以增强他们创造思考的能力;③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学习过程出现差错的学生,以宽容、谅解、亲切的态度对待,允许学生再“想一想”、“试一试”,即使是重复别人的答案,也予以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④分层次评价。评价学生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和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五)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发现者。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才能发现学生的潜能,诊断学生对学习的需要程度,以及他所具有的能力,并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诸如: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分析学生学习的倾向,评价学生的进步,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把学生潜能激发出来,使之获得最佳发展。
策略二: 依据新课程标准,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根据课标,调整教学内容
教材由于它的相对封闭性、不变性,难免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就依据新课程标准,针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或适当增减内容,或放缓速度,或增加坡度,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调整教学。比如,在教学第十二册的《詹天佑》一课时,课后思考题要求背诵第四自然段(詹天佑勘测线路),段落较长,内容枯燥繁杂,学生不感兴趣,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却对他开凿隧道的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也很想尝试设计并画一画,借于这种情形,教师就毅然把背诵的任务给撤消了,让出时间给学生,结果学生的兴趣盎然,不但对詹天佑卓越的智慧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冀中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培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虽然这样处理没有完成学生的背诵目标,但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远比只遵从教材注重知识技能的单一目标而忽视学生实际的效果要好得多。
2、灵活安排教学进度
在以住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基本上按照开学初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即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或对内容特别感兴趣,我们也只能按照既定的课时要求来教,否则就是没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给教师以弹性的课程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就始终关注学生“学”的情况,以学生的实际发展为出发点,灵活调整教学顺序和进度。如,在教《索溪峪的“野”》一课时,由于文章描写的非常优美,学生在有感情朗读时兴致高涨,借于这种情况,教师就把原定的这一环节5分钟时间延长到10分钟,使更多的同学展示了自己,感情得到了抒发。
3、活用课文,借题发挥
课文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是基本的教学内容。比如,同样是古诗,低年级就可以读读、背背,中年级还可以理解一下诗句,高年级再进一步,可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体裁不同,使用也应有所不同,要根据体裁上的不同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的方法和形式,诗歌可以背,故事可以讲,童话、寓言可以演,充分发挥课文的典范作用,借题发挥,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均衡的发展。比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课前就让学生查阅有关这个时期的背景、人物以及发生的故事,课堂上学生把孙膑的三十六计讲的是绘声绘色,使得大家都像看过一遍似的,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查阅资料的好处,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延伸,不仅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方法,体验了探究的过程。课文类型不同,教法也应有所区别。精读课文的教学有示范的作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是学生学中的指点。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学生都要读通、读熟,精读课文还要读出感情。
4、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以及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在进行课文教学时,也可以适当引进相关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当然,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还应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达到“实”与“活”的高度统一。策略三: 改进学习方式,提升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课题组老师们通过跟踪分析、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了课堂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即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以合作意识的培养为根本,其有效性差,为此,我们静下心来思索、梳理问题的成因,研究实践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培养合作意识,交流欲望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些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主动参与,主动探知,让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情景。
1、勇于交流。由于不少学生存在着害怕出错的心理,在合作交流时往往只是个别同学唱主角,多数学生只是凑热闹,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勇于交流,积极参与,乐于合作。
2、乐于倾听。合作交流中应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避免出现你争我抢的失控场面。
3、敢于质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不注意正确的方法,就会出现人云亦云,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的现象。因此,要不断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在交流中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高交流质量。
4、善于发现。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促进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过程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小组同学的可取意见,独到的见解。教师要深入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最重要的途径,通过小组合作不但使自主学习方式的结果得到交流,更重要的是通过组内合作交流,组与组的竞争,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1、认真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每小组的人数要适当,一个小组的人数最好是4-6人。组建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异质学习小组,各组间应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这样学习小组的编排方式能够保证不同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共同分享、取长补短。
2、小组人员明确分工。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等各一名,对小组长的选拔和培养及其关键,可以确定智力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好、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也可以轮流担任,为每一个小组成员提供机会。
(三)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合作交流
在一节课中,合作学习并不是运用在整个系统中,它常常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比如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等相结合起来。因此,选择何时让学生互动,进行合作交流非常重要。
1、不能独立解决或完成时,开展合作交流
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促使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
2、在教学重难点处,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中如何很好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往往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地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问题解决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时,组织合作交流
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仅靠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认识更加全面。
4、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并重
合作学习主要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师生合作时,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一定要到学生中间去参加学生的讨论,从中得知反馈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策略四:优化教学结构,构建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每一堂课的清晰的教学结构或教学程序,是新课程背景下不断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多年来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一种浓缩形式。尽管课堂教学模式是丰富多样的,但我们经过研究认为,“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具体步骤为:
(一)激情导课
激情导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时间一般要求控制在开始上课的2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5分钟。这一步时间短,但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成败。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这一步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操作上,激情导课的主要内容是:组织教学,包括形式上的组织、注意力的组织和态度上的组织;情感交流,包括真诚回应学生、热情期待学生和充分相信学生;效果预期,包括提出学习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和给予效果预期。
(二)民主导学
民主导学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生成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的具体过程,直接关系到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是实施民主导学的前提。研究教材,教师要做到“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科学划分内容层次”;研究学生,教师要做到“找准认知起点,理顺认知次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情境导学、学法导学、问题导学的方式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
(三)检测导结
检测导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个环节,其目的是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和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
检测导结的具体操作要求是:
1.目标检测
提供适当的目标检测工具,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目标检测题。目标检测工具的制作要注意针对学习目标、难度适中和题量适当。
2.结果反馈
在教师指导和示范下,由同桌或小组进行互检互查,帮助出错的学生改正,最后将检测情况反馈给老师。
3.反思总结
根据检测结果,引导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自我反思,对本节课学会多少、不会多少和怎样改进进行总结。
策略五 充分发挥评价的有效策略,使之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深刻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辨证评价策略
常用的辨证评价策略有:将错就错法、错误幽默法、挖掘亮点法等。
1、将错就错法
这是假设法的一种之一。出现错误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以为是丑陋的,而将其违背或遮掩。而要将错误当成是正确的答案进行再探究,激发使其“错误”与“正确”发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矛盾是激化现有知识与固有知识的本质区别的原动力,当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错误,则更有兴趣去探究错误的原因,才会深入的展开研究,发现问题的本质,最后才会恍然大悟。此过程真是学生体悟新知识形成过程,才会更有效地建立新知的连结点,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也有助于知识的再延伸和拓展。同时探究中迸发的思维火花会不停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带给学生巨大的乐趣,学生审美的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2、错误幽默法
有一位教育家把幽默的动作、语言比作是一种柔和剂,说它往往能收到化解矛盾、解除紧张与难堪的奇效。当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幽默的动作、语言能大大削弱甚至消除该学生在参与训练受挫后的尴尬和难堪心理,融洽课堂气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二年级小朋友,面对新知识平移时,往往有部分学生因为对空间观念的不敏感和平移概念的模糊而使平移后的图形发生变形,把原来图象进行了无意识的变形,导致知识的错误。教师没有直接的批评,而是开玩笑地笑着说:“小金,今天坐车回家,突然发现自己变胖了,家里的门都挤不进去了。你看,是这样吗?”该生笑了:“应该不会胖的,我看错了,没有数清楚。”说完又不好意思笑了笑。此时,该生他有了强烈的意识,以后观察要仔细。假如教师直接的进行否定,将导致学生情绪上不愉悦或信心上的不足。因此,教师将错误风趣幽默了,是有利于学生自我反省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的结果是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使提高认识和发展能力同步发展。
3、挖掘亮点法
数学学科中可以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亮点评价。包括对观察和发现事物特征、问题的灵敏性;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性;数感的准确性;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声音的响亮度,言语的完整性、逻辑性、独创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多方位的审美素养进行充分肯定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以发现闪光点为主要的评价手段。“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以前的一张试卷远远不能评价一个孩子的成绩。”这是我们课题组在实践中发出的最大的感慨。
(二)主体多元评价策略(1)学生是评价的“核心”
在数学课堂中适当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是新时代新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呢?首先,尊重学生,激发并保护自主评价的欲望;其次是适当引导,提高自主评价的效能;最后是开发学生潜能,使自主评价具有审美特色。自主评价的发展为新评价体系汇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焕发灵气,个性得到张扬,审美素养得到发展。
(2)教师评价是“中药的引子”,也是化学的“催化剂”。面对新课改的滚滚浪潮,在学生为主体的今天,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观产生误解,开始走向了另一极端,把评价重量的砝码压在了“以学生为主体”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评价”作用。这也是很不理智的,将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如何更好的避免呢?教师要准确理解新的评价观,关注学生的自主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的主导评价。
1、允许学生“出错”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3、让“被遗忘的角落”也充满阳光。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希望评价的手段能对全体学生有感触,有体悟,有启发,有反思、有促进,有发展,这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
(3)以家庭社会评价为补充。家庭社会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生活是个大课堂,当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后,会开展《我们的大家庭》、《快乐学习逛超市》等活动,让学生在大家庭里了解家庭成员的体重和家庭里常用的生活用品的重量;学习找规律后可以开展《美丽规律我来找》等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评价地对象除了学生自己外,更多的是家长的点拨和社会的肯定。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大大激发和调动了学生求知的内动力,为学生后继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三)方式方法多样化评价策略
皮亚杰的结构观和建构观。“它认为人的知识是在知识范畴和感性材料结合的基础上建构的,离开主体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它十分重视整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其结果。在审美教学课程评价中应该贯彻“过程性原则”,有利于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具体的方法、方式:课堂观察分析法。这种评价方法是通过对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的观察和分析分析,给学生做出相适应的评价。作业定性、定量结合评价法。数学作业的评价通常有记星的形式来做定量的分析,同时也有真情告白和友情提示等定性的简单易懂的评语。如:“仔细看清问题噢!”“再读一读,你会成功的。”“字写得认真些呀”等。好像一个好朋友在旁边不断的给学生鼓劲打气,让学生感觉很新鲜,能激发学生下次做题的信心和端正下次做题的态度。单元练习友情提示法。本学期单元练习中我们尝试了分层次进行“友情提示”,对独立解决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适当进行提示点拨,使其消除困惑带来的恐惧。尝试下来学生都很满意,情不自禁地说:“谢谢老师!”自然对学习的恐惧日渐下降,相反喜爱之情则有所上升。“推出这种具人文关怀的考试方式,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练习的结果不记分,不排名,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能快乐的了解自我,完善自我。
总的来说,过程评价弥补了以前评价对知识、技能有余,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不足的现象,更加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思、调空等发展性功能,让评价更具有人情味。使之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的一种生活方式。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课题设计面太广、太宽,头绪多,操作起来易撒网不好收口。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太多了,有课标、教材方面的,有师资队伍构成层次的,有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方面的,有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方面的,有教师研训方面的,还有教学管理方面的„„似乎牵动哪一条藤,都会摇响这个铃,而本课题如果按照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走,研究时间只有两三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触及那么多层面,实在是力不从心。不过,从这里得到教训,今后研究课题一定要小,否则作茧自缚。
总之,本课题自开展研究以来,我们参与面广,群策群力,目前已经完成了实施方案的计划内容,在许多方面是取得了一定的文本与电子成果,但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只要广大师生从我们的课题中能够多少受益,不断向前发展,那么,就实现了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美好初衷,也是我们课题的最大成果!
第五篇:集体合同推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集体合同推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集体合同,是指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书面协议。本文从集体合同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词:工会组织;集体合同;集体合同制度
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制度。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是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的重要内容,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冲突的有效手段。但是,集体合同制度在推行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一、集体合同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合同的实际主体缺失 集体合同的主体是全体职工而非工会组织,工会只是经过法律授权和遵从本身的职责,享有和履行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权利和义务。但在实践中,一些工会并未摆正自己在集体合同中的法律地位,颠倒了主次关系,出现职工对集体合同毫不知情,工会自己全权确定协商代表和内容,直接与企业签订合同,且签订后不向全体职工公布结果。这种主体的错位为集体合同的全面履行埋下根本性隐患。
(二)集体合同形式化现象严重 集体合同在我国的历史不是很长,未能积淀成为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安丘市企业的一份实地调查表明,不管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业、社区,干部职工对集体合同制度缺乏了解,有的甚至以为就是劳动合同。在实践中,集体合同制度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完成任务指标多,出现职工自身需要少;集体合同条款虚的多,实的少;集体合同的内容从法律法规规章中摘抄的多,反映企业和工会谈判成果的少;知道签订了集体合同的多,知道进行了集体谈判的少;集体合同生效的多,向全体职工公布的少。这导致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对维护和保障职工的利益实现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三)职工很难进行平等谈判 由于职工代表本身就是打工者,受制于企业方,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很难理直气壮地同企业平等谈判、签订集体合同。职工代表多数未经过集体合同方面的知识培训,对法律知识不够精通和了解,对集体合同的签订不够熟悉,常常机械的按照企业方的安排应付了事。另外,集体合同在一些企业存在落实难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
二、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探析
(一)对集体合同制度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认为签订集体合同是给自己身上套枷锁,束缚自己的手脚,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这给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带来阻力;一些职工法制观念淡薄,只关系自己的工资待遇问题,关心自己的职务提升,而不积极签订集体合同。这种认知的缺失是影响集体合同制度推行的首要问题。
(二)集体合同制度推行缺乏动力 我国集体合同制度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行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指标分派、文件下达、限期达标的方式,渐渐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为这样的集体合同制度不是源于职工的需求,而是为完成上级的指标和任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哄而上和形式主义。这样使集体合同制度推行缺乏原动力,职工的力量不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集体合同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集体合同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而我国现有集体合同制度的一大缺陷正是在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是相关法律条款缺乏对集体合同签订情况的刚性规定,留有选择余地,从而为企业拒绝签订集体合同留下空隙,对全面推行集体合同制度造成困难。二是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法律。相关法律缺乏一致性,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经营者和企业职工代表各执己见,负有督促职责的工会更是左右为难,造成形式上签订了集体合同,却存在着隐患。
(四)对集体合同制度的理论研究不够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工会组织及职工代表具备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如经济学、法律学以及谈判技巧。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和相关人员,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研究不充分,相当一部分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还存在着业务不精,表达不强和协商过程简单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集体合同制度的深入推行。
(五)对集体合同制度推行情况监督不到位 对于已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虽然大部分成立了集体合同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的监督检查组并没有履行督查的职责,有的甚至纯粹是一个空壳子,根本不曾履行职责,造成集体合同虽然签订,却未能真正执行贯彻,沦为空谈。
三、推进集体合同制度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工会的独立性与代表性 工会在劳资双方关系调整中的角色是多元的,如劳动权益的监督者、集体谈判代表者等。但由于工会的独立性不够,无论相对于企业、还是相对于政府,都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平等协商失去了平等的要义,附属性产生了服从的意识,协商必然流于形式,影响我国集体协商作用有效发挥。因此,作为集体合同的主要要约方,工会应当保持在劳动关系中的主体身份。
(二)健全平等协商机制,确保集体合同的公正性 集体合同是工会代表企业全体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平等协商方式订立书面协议。平等协商是签订集体合同的必经程序,双方只有本身地位平等,才能顺利签订集体合同并实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劳资双方地位上的平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参加协商的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协商有依据,谈判有信心,协商谈到点子上,说话说到关键处。
(三)完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依法维护职工的权益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从宏观上讲,就是健全的法律法规。保证集体合同制度得以推行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由于《集体合同法》没有列入近期人大立法规划,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应根据《立法法》的相关规定,依据《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有关集体合同的相关精神,制定《集体合同条例》,解决《集体合同规定》这一部门规章法律层级低、效力弱的问题。
(四)强化培训教育 要提高工会干部的综合素质,解决工会干部“不会谈”的问题。工会干部谈判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集体合同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提高工会干部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通过采取办班培训、深入基层授课等形式,提高工会干部素质,使工会干部在协商中能谈、会谈,能够充分代表广大职工的利益,维护职工的正当权益。
(五)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的全体职工都有约束力。集体合同生效后,可通过建立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通报,加强劳动争议调处工作等办法,推动集体合同的落实。企业行政和工会双方应按照代表人数对等的原则成立集体合同联合监督检查机构,对集体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同时根据职工反映的问题,对集体合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协商等方式加以解决,以保障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集体合同法律问题研究》李文军.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2]《推行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研究》张润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3]对集体合同制度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J].李晓春、孙双星,北京劳动,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