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构建社区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体制创新思考
对创新社区治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成都市民政局
【摘要】当前,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巩固党在城乡基层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石,在社会建设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基础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当前,社区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不清、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居民社区参与不足,是在我国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治理、善治理论出发,提出针对现状及问题的“创新社区治理体制”路径,期望找到可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突破社区发展“瓶颈”问题。
【关键词】社区治理体制
居民自治
社区参与 社区社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其中,社会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是实现国家治 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依托,如何在社区实现善治,从根本上解决社区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增加基层社会和谐因素,增强基层社会活力?本文拟分析社区治理体制的现状和问题,尝试提出创新我市社区治理体制的路径。
一、社区治理体制的内涵
治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治理理论的兴起,是由于学者们看到了政府和市场双失灵,为构建现代社会和谐秩序以及民主政治化的价值目标而提出的。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概念界定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2000-11-03),社区治理与社区管理区别的核心在于治理主体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治理手段由刚性管制向柔性服务转变,治理空间由平面化向网络化转变,社区治理强调在社区范围内实现多主体的互动与合作。基于此,本文将社区治理体制定义为聚居于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包括社区内各组织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以及各组织自身运行、组织间互动合作的相关制度、规则。
二、当前社区治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基于此,我们可以把良好的社区治理界定为在社区内,依托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驻区单位以及居民个人等各种力量,应对社区内的公共问题,共同完成和实现社区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经过近20年通过行政力量大力推进的社区建设,在社区有队伍、有阵地、有经费等基础保障类条件已经具备,社区组织体系已基本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制正在形成,城市社区正处于由行政社区向善治社区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许多深层次、根源性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突出体现为政社不分,各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关系没有理顺,社区组织角色错位、行政化倾向严重,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与社区组织的职责边界不清,社区居民缺乏自治空间,社区的社会力量薄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等等。
三、基于问题分析尝试提出社区治理体制创新的路径 问题一:社区治理各主体之间角色定位不清,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成为制约社区生活共同体形成的体制因素。目前,相对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个宪法赋予居委会的角色性质来说,社区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及其派出机构之下的准行政组织的角色性质更加突出,这不仅导致专职社区工作者对大量下沉到社区的行政性事务穷于应付,无暇从事居民自治相关事务,更加严重的是 由于自治组织成为行政末端,在处置政府与居民有利益冲突的事务上,居委会由于行政末端性质必须执行政府指令而与居民利益形成对立,无法作为居民自治组织为居民反映诉求争取权利,地位两难而且尴尬。
路径一: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社区组织职责边界。当前,在治理主体之间如何配置各自的权能,是创新社区治理体制必须回答的问题。在社区治理层面实行“政社分开”,是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需要厘清基层政府与社区组织的职责边界,实现职权和责任归位,简言之,政府的归政府,自治的归自治。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需要将该缩减、取消的行政权力交给具备资质、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承担,也就是实行外转而非下沉。同时梳理需要社区组织协助办理的公共服务事项,形成清楚明确的目录清单,将目录清单范围内的公共服务事项以签订协议的方式对社区组织进行一揽子委托,对目录清单之外的公共服务事项实施通过单项协议进行委托,总之,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共服务,承担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任务。
问题二: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参与不足,社区自治文化缺失,成为阻碍社区生活共同体生成的的文化因素。居民参与不足是全国范围内社区治理的一个难点,居民参与成为社区治理中的稀缺资源。其根源是因为用自上而下、上面计划安排、下面落实执行的行政方式开展社区工作,而不是用强调居民参与决策、平等协 商、共同治理的社区自治方式开展社区工作。近年来城市各种创先争优荣誉往往要直接考核到社区,而且还要实行“一票否决”,本来应该动员居民自治,通过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居民自身的力量实现社会自我调节的事务,由于考评制度不合理,致使居委会甚至以行政力量介入居民私域范畴,居民自治的范围和空间遭到挤压,居委会不仅没有起到组织居民自治的作用,反而与培育社区自治力量的目标背道而驰。
路径二:收缩社区行政力量,扩大居民自治的范围和空间。行政力量与自治空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行政力量在社区无限扩张的结果,只能以其他社会力量的萎缩为代价。应严格界定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能边界,限制行政力量过多介入。要精简针对社区层面的评比检查,减少行政力量对居民自治空间的挤占。要通过制度设计,培育社区自治文化,营造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培养居民自治精神。要通过赋予居民自治相应的资金支持,满足基于居民内生的服务需求,而不是完成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使关心公共事务的居民更多地参与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中来,提升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意识。要通过扩展居民自治的范围和空间,拓展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渠道,形成社区需求让居民表达、社区问题让居民讨论、社区事务让居民治理的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良好机制。
问题三:在当前行政力量主导社区治理的形势下,社区的社会力量尚还薄弱,不足以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传统社区管理主 要依靠政府单向的以行政手段为主进行管理。治理语境下的社区治理,主体应该包含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驻社区单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社区居民。而现阶段,社区内社会力量严重不足,社会组织发展滞后,成为制约社区生活共同体形成的组织因素。
路径三: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将原子化的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社会组织有机联结起来,成为社区治理主体,与社区内的各自治组织、驻区单位、机构、企业等共同形成互动合作的社区生活共同体。社区共治不仅需要政府、市场的力量,还必须大力培育当前相对薄弱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社区社会组织指以社区为本的、居民自愿组建的履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各类非营利性组织。城市社区的居民对所居住的社区缺乏传统乡土社会拥有的对社区的情感归属与传统认同,这就需要大量的活动类、公益慈善类、志愿类、专业服务类、维权类、居民自治类社区社会组织将志趣相投、守望相助、需求相通的原子化的社区居民进行有机联结,联结成为一个个组织化的居民社团,这些居民社团不仅是居民进行社区事务参与的有效载体,也是社区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目前,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组织数量还不多,参与的能力还比较低,政府需要制定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财政、智力支持以监督考核的配套措施,大力发展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社区社会组织,鼓励与支持其参与社区治理,增强基层社会活力。【参考资料】
1、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11-03。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
3、张静:《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有多远----基于体制创新视角》,《中国民政》2014:2。
4、陈建国:《社区自治的精神理念: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现代社区》2004:4。
5、李晓凤:《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内容特征与制约因素》,《求实》2005:1。
6、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社会学研究》2007:4。
7、陈伟东:《社区自组织的基本要素》,《江汉论坛》2004:3。
第二篇:浅议构建和谐的社区的体制创新
浅议构建和谐社区的体制创新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区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所谓和谐社区内涵是指能充分体现“民主自治、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建设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培养居民社区归属感,将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社会压力,消除孤独感,并带来社会安全感,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因此,构建和谐社区要着力推进“三大体制创新”。
一、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的要求
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我国单位制社会管理体制正在瓦解,“单位人”已转变为“社区人”。尤其是在大量下岗、失业、退休人员和流动人口聚集于社区,大量新旧社会矛盾、利益冲突集中于社区的现状下,如何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下,发动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建立共治和自治体制,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化解矛盾、协调利益,保证社区成员安居乐业,促进社区成员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现实和长期任务。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每一个基层社区都是和谐的,整个城市、国家的和谐才可以达到。因此,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二)构建和谐社区是加快转变街道办事处政府派出机构职能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政社合一体
制,抑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和空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迫切需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为此,必须将政府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推动街道办事处由全能管理型机构向主导服务型机构转变,由主要履行政府管理城市的行政职能转向推动社区发展的服务功能。
(三)构建和谐社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在社区中出现了大量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入了大量企业分离党员和流动人口党员,带来了社区党建新情况和新问题。另外,原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向社区转移,越来越多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迫切需要社区党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加以落实。这是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任务和客观要求。
二、构建和谐社区的体制创新
(一)推进社区治理结构体制创新
1.社区公共治理体制创新
首先,将街道党工委改建为社区党工委,作为社区管理的决策机构。新成立的社区党工委在班子中适当增加居民区、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和区职能部门在社区的派出机构的代表,作为其所在社区的党员和党组织的代表,使社区党工委在成员构成上更具有代表性,在领导和决策上更具有统筹各方的能力,以组织手段增强社区党工委向驻区单位、行政组织的综合协调和工作渗透能力。
其次,构建社区共治机构——社区委员会,作为社区议事、评议、监督机构。社区委员会由社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党代表、人大政协代表、社区知名人士、居民代表、驻区单位代表等组成,下设市政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综合治理四个委员会,对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发挥参与、合作、议事、评议、监督的作用。一般由社区党工委书记兼任社区委员会主任,通过社区委员会里占多数的党员代表,在社区委员会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广泛吸收党代表、人大政协代表、社区知名人士、居民代表、驻区单位代表等加入,能确保社区委员会成为集中民意民智,凝聚民心民力的纽带和桥梁,形成社会协同和社区共治机制。
再次,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社区事务的执行机构。社区管理委员会主要由街道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其它政府条线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市政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综合治理、财政管理五个专业委员会,负责社区治理、建设和服务中的具体执行事务。与此同时,仍保留街道委员会和组织机构,其职能主要包括:对区职能部门在社区中的派出机构,实行街道办事处协管体制和制度;对社区中涉及地域性、综合性、民生性的社会保障、市容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负责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予以配合;对社区中涉及专业性、技术性、经济性等各类社区专业管理事务,以公安、工商、税务、环保、水务和食药监等职能部门为主负责,街道办事处负责监督和配合。
2.社区自治治理体制创新
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实行居民自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职能。要建立以居委党支部为社区自治的领导
核心、居民代表大会为社区自治的决策机构、居民委员会为社区自治主体、社区事务工作站为社区自治的工作机构、居民事务监督委员会为社区自治的监督机构的社区自治治理体制。具体地说,社区党支部是社区自治的领导核心,对社区事务方向、决策、协调、监督起到把关和带头作用;居民代表会议是社区自治的民主决策机构,决定社区的重大事项;居民委员会是社区自治的主体,履行居民代表大会的决策,负责社区的日常事务;社区事务工作站为社区自治工作机构,分担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委托交办的事务性工作和其他社区公益性服务;居民事务监督委员会为社区(居委)自治的监督机构,负责对居委会的日常工作实施监督。
居委会不是政府派出机构,社区管理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对居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依照市有关部门规定,居委会办公用房及其他设施,居委会人员津贴、办公经费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等,要纳入区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规范管理。区政府有关部门委托居委会协办工作,应经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同意,统一安排,并应做到“费随事转”。同时,居委会协助街道办事处或区政府等做好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社区保障、公共卫生、计划生育、青少年教育、民间纠纷调解、维护社会治安、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居委民主自治首先是民主选举。应当普遍推行居委会委员属地化、直选制。候选人可由居民小组等多种途径推选,并征询本人意见,候选人要有代表性,党员与非党员、老中青等相结合,采用预选、差额选举产生。要进一步完善居民代表大会、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以及居委会工作评议、居务公开等制度,做到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社区事务交由居民讨论、决策,整合社区自治资源,利用好物业公司、业委会等组织资源,凝聚社区自治力量,广泛动员居民志愿参于社区事务。
(二)推进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培育体制创新
1.健全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实体化、市场化体制
要加快培育能够协助政府承担事务性工作、提供公益性服务、调解民间纠纷、发展慈善事业的政务类、服务类社区民间组织,分类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法人、社团法人和基金法人。街道办事处通过奖励、委托、补贴或购买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提供的事务性、公益性服务,将竞争机制引入社区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培育发展和服务管理过程中,积极维护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独立法人地位,促使其自主地依法开展事务性、公益性服务。
应明确街道办事处和区社团管理局分别作为对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构,实行以项目为导向的契约式管理制度。理顺社区(街道)中民间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社会团体与其他各类组织的关系,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寓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视需要和条件,成立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协会或促进会,加强自律,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2.健全社区群众团队核准备案的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体制
随着改革进程的日益深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区各类群众团队蓬勃发展。这些团队贴近居民,服务社区,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对社区中具有相对固定活动内容、活动周期、活动人员的群众活动团队要实行登
记备案,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应对社区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街道一级的群众团队由街道群文科负责调查、统计,各小区群众团队由居委会负责调查、统计。核准备案时由群众团队负责人填写“群众团队核准备案表”、“群众团队花名册”,报街道群文科汇总核实,并由群文科送街道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备案。团队主要负责人、活动地点有变动的,需及时更换“群众团队核准备案表”。原则上一年重新填写一次“群众团队核准备案表”、“群众团队花名册”。建立健全社区两级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领导机构。在街道社区层面,由社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挂帅,分管书记和主任、相关科室科长等组成的街道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导居委会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的开展,掌握社区群众团队的分布及基本情况,负责召开有关方面的协调会议,传达上级有关精神,为基层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小组和群众团队提供业务指导和服务。加强对社区群众团队的组织引导和管理,建立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积极防范制止可能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异常情况。街道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要有分有合,民政科负责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的总协调。
3.健全社区专业社工和义工的组织管理体制
从提高社区事务性、公益服务专业化、个性化水平出发,建立健全推进社区专业社工和义工的组织管理体制。街道办事处负责建立社工站和义工站,为社工和义工搭建服务平台。加强管理社工认证、注册和义工登记管理等,完善专业社工的报酬标准和义工的激励措施,重点加强司法、就
业、救助和慈善等领域中的专业社工队伍建设,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于社区志愿服务。
(三)推进社区服务和保障体制创新
通过优化社区行政事务和生活服务体制,建立一门式综合受理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和“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等,让老百姓办事更方便,有难有人帮。
1.建立健全一门式综合受理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为了更加方便街道社区居民办理市、区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在街道的各类行政事务,促进市、区有关职能部门更加公开、规范和高效地在街道为民提供各类行政事务服务,街道办事处统合目前由市、区有关职能部门在街道分头设立的各类行政事务服务如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外来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等机构和场所,设立和领导一门式综合受理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应建立由街道办事处统筹和领导与市、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指导的体制。在办事窗口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使用和日常管理上由街道办事处统筹和领导。中心主任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兼任,负责中心各相关条线重要事项的总体协调,设常务副主任一名,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和运作,设行政助理一名,具体负责受理大厅的综合管理,并做好前后台的衔接和沟通。在工作业务、人员培训及经费来源上由市、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提供和指导。
“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要完善一门式综合受理工作机制。其一是实行首问责任制和收件回执制。有条件可设置电子排队叫号系统,引导群
众有序办事。配备便民服务设施,设立缓冲区。其二,实行前台、后台协同办理机制。前台“一口受理回复”,后台协同办理。前后台各环节在运行过程中,依托电子受理和审批平台,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公开透明,互相监控、实时检查,提高办事效率。其三,实行信息化作业机制。在电子信息平台上完成所有受理项目的咨询、受理、调查和审批。采用条形码受理状况全程跟踪技术,实时记录事项运转流程,群众可随时拨打电话查询事务办理状况和结果。其四,实行政务物流和代理机制。建立物流送达系统,对受理后不再需要居民亲自来办理的事项,通过物流送达系统传递事项审批件,退还相关材料,并征询群众对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对70岁以上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尽可能实行政务代理,上门提供服务。其五,实行告知和咨询机制。一是书面告知。梳理各流程需告知的事项,编印办事告知书,并通过社区报等载体,明确告知受理事项的法定依据、办理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等内容。二是电话咨询。公开中心服务热线,简单咨询由总服务台负责解答;疑难咨询由总服务台转接到受理咨询窗口,由具体经办人员负责解答。三是电子查询。在中心设立电子触摸屏,配备自助查询打印功能,提供一条龙自助式服务。将政务公报、法律法规汇编等信息上传互联网,方便居民上网测览。其六,实行上岗人员配备培训和监督考核机制。按照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掌握电子化技能的要求,配备上岗人员,并集中进行上岗前业务技能、文明礼仪、沟通疏导等方面的培训和定期或不定期上岗后继续培训。临近期限和未按期办结的事项,系统终端自动警示,进行催办。运用信息技术,对前后台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进行量化考核,按月统计,年终汇总。不定期组织行风监督员明察
暗访,对照质量绩效标杆,跟踪服务质量。评选优秀人员和模范窗口,鼓励先进,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对“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建设的建议:一是建议将“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登记为独立事业法人,明确必要的人员编制,实行聘用合同制。二是将有关条线如户籍管理、工商登记、税收管理等尽量整合进入中心,进一步做实做大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办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口受理。三是建议统一推广试点单位较为成熟的信息处理软件。
2.建立健全“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
“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作为社区居民生活求助服务的“门户”和平台,以现有社区服务专门组织的力量为支撑,着力调动社区服务资源,培育指导社区公益性服务队伍,组织开展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就近及时为社区成员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等不同形式的生活服务。
要从方便社区居民记忆求助、解决生活急难事等出发,整合街道各类生活服务求助热线,如将司法、信访、生活求助等热线电话多线合一,设立一个便于记忆的生活求助电话号码,24小时开通,上下联通市、区和居委,横向联通参与加盟单位,做到一口受理、内部协办。“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的组织设置、工作场所、人员配备、经费支出等由街道办事处安排、统筹和领导,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归并在其它服务机构中,由市和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支持。
对“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建设的建议:一是“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可在司法、信访、生活求助热线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将所有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社会服务、咨询、广播、网络都整合到“社区生
活求助联动中心”去,以方便群众。二是建议“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应列出清单告知社区居民,集中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一些生活急难事和政策性问题。三是针对当前各街道社区名称不统一的现状,建议把“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在统一更名为“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这样能更体现出人性化和平民化的特征。
3.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网全面渗透到申城每个街道、乡镇。改建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为主要工作对象,在许多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卫生服务网点,得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六位一体的卫生综合服务;即使有急病,社区医生也能随传呼快速赶到。社区卫生服务已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认同。,大大缓解了市民“看病难”、“就医不便”等问题。
为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中心建设,要从体制和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如为有效降低“看病贵”的问题,必须推进药品费用与医生个人收入分离的“医药分离”改革;为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还应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等。在社区卫生中心医护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队伍的业务培训,通过规范化培训和岗位特训,力求使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一支业务精,受市民信任、欢迎的全科医生队伍,为市民的健康保护构建一个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网络络。
第三篇:构建社区党建同心圆, 打造社区党群共同体
构建社区党建同心圆,打造社区党群共同体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首先把五里社区党组织基本情况介绍一下:目前,社区有直管党员148名,流动党员2名,双重身份党员38名,下设6个党支部(其中,直管党支部2个,楼宇党支部2个,离退休双重身份党员“夕阳红”党支部1个,新经济组织党支部1个),新社会组织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6名,商业街区党员诚信经营示范岗4个,党员示范户63户,党员志愿者逾300人。
近年来,社区党总支在邗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以发挥社区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示范作用为着力点,通过配强社区班子、加强阵地建设、健全运行机制、整合党建资源,积极探索“四联共建”党建工作模式,使得社区党建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社区党建组织体系已基本形成,党建工作覆盖面、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社区党组织的良好形象逐步形成。
今年,社区党总支将适应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变化,对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工作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在“四联共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行“同心圆”党建模式,社区将坚持以“凝聚引领、同轨运转、辐射发散、同脉相连”的“同心圆”党建理念,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引领能力、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能力以及辖区单位和广大居民的参与能力为着力点,以社区党建联席会、党员志愿服务岗、1
党员诚信示范岗、开展“社区民情恳谈日”等形式,拓展和丰富“思想工作联做、产业发展联手、社区治安联防、文化事业联办”的内容,充实和强化以社区党总支为圆心,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层,辖区共建单位、业委会、物业公司为贴心层、社区志愿者和广大居民为连心层构成的“同心圆”党建模式,搭建党组织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渠道,以社区党建工作为龙头,推动社区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的开展,逐步形成“党建共商、资源共享、文明共建、和谐共创”的社区区域化党建格局。
一、抓班子,惠民生,增强“同心圆”核心层的凝聚力、向心力。
社区党组织是“同心圆”党建模式中的核心层,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组织引领能力的能否发挥是“同心圆”工作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今年,五里社区将实施有效措施,不断强化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结构优化、能力突出、创新创优的高素质社区干部队伍。
(一)实施“素质工程”,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整体实力。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社区党总支坚持从 实际出发,找准角色定位,紧贴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党课教育内容。把业务知识培训与党员的党课内容紧密衔接起来,紧紧围绕当前国情、党情、邗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社区服务的相关知识,科学设置专题,利用党员组织生活会,开展以专题形式的党课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社区党组织中的党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同心圆”核心层的整体素质。
(二)健全党组织服务体系,完善“同心圆”党建组织架构 社区党总支加强社区党建服务网络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党员工作站、小区党员服务站、楼栋党员联系站的“三级”服务网络,在社区工作站设立“365党员服务岗”,在万鸿工作站和雍华府工作站门口设立“党员志愿服务岗”,在望月路商业街中窗户行业设立并扩大“党员诚信经营示范岗”,在重点楼栋设立“家庭党员联系岗”,形成适应“同心圆”党建模式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组织服务体系。
(三)扩展服务内容,加强“同心圆”党建惠民生的力度
加强社区党建与民生的融合,大力实施“网络服务便民工程”、“ 爱心服务暖民心工程”、“ 卫生服务保健康工程”、“ 文化服务促和谐工程”和“治安服务促稳定工程”,依托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小区工作站和设立的青少年活动室等为民服务平台,优化为民办实事的能力。今年,还社区将继续完善“楼栋长”建设,社区将以美琪作为试点,加强党员楼栋长和大学生村官楼栋长的联系,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建立台帐、考核评优等环节,明确楼栋长的责任,调动楼栋长的积极性,提高楼栋长在了解民情、邻里互助和纠纷调解中的服务能力。使得社区服务在社区党建的引领下,逐步实现社区服务全天候、小区服务零距离、楼栋服务畅信息的工作格局。
二、抓协调,促合作,增强“同心圆”贴心层的吸引力、影响力
社区党建联席会是探索社区“同心圆”党建的重要载体,社区党总支将真用、活用、巧用社区党建联席会,勾勒出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风景线”,让“同心圆”党建中的贴心层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坚持党建联席会促组织共建。社区党总支通过定期召开共建会议,听取共建单位的意见与建议,举办联谊活动,深化与邗江区法院、市发改委等共建单位的合作。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按照双建双促(党建促创新、创建促和谐)的活动要求,社区党总支组织召开由结对共建单位、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老党员、社区志愿者等参与的《共建和谐社区,共创文明城市》座谈会,充分发挥结对方党组织的优势,争取各联席单位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
(二)坚持党建联席会促活动联谊。今年,社区制定了市民素质提升活动计划,社区将在重大的节日和纪念日,集中开展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社区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区内共驻单位的支持和配合,社区将加强与共驻单位的沟通与配合,同时联合市发改委、区建设局、区社保局等共建单位,开展广场文化演出等共建活动。
(三)坚持党建联席会促实事共办。社区将利用创先争优的契机,继续开展并深化“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为主题的党员诚信示范岗活动,社区在望月路上已设立了四个党员诚信示范岗,今年,社区将出台争创“党员诚信示范岗”活动实施方案,通过采取自愿
申报和群众推荐、审核后挂牌上岗、建立示范服务台帐、进行表彰总结等步骤,扩大党员诚信经营的覆盖面,并对党员诚信经营户进行跟踪、联系和评优,把在窗口服务中能树立“敬业形象”、“奉献形象”和“领跑形象”的先进典型选拔出来,充分发挥党员诚信示范岗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通过这一形式,整合辖区内市场行业的党建资源,放大“同心圆”党建中的贴心层的效应,为和谐社区建设、为文明城市创建添砖增瓦、铺路架桥。
三、抓沟通,聚合力,增强“同心圆”连心层的渗透力、感染力。
(一)开展“民情恳谈日”活动,建立民情绿色通道。
为使社区深入了解居民需求,加强与居民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居民的民意动向,社区党总支要求社区工作者每人携带民情日记,通过社区工作者平时的工作记录、到群众中走访、记录、反馈居民的问题,能够很好的知民情、体民意、解民忧、为民办实事。今年,社区还将集中开展“社区民情恳谈日”活动,利用每周的周六周日时间,社区书记、主任带领社区工作者,到各小区定点集中开展“民情恳谈日”活动,面对面地与广大居民进行交流,了解居民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这样即可以拉近社区与居民的距离,又可以畅通民意诉求的渠道,延伸社区服务的触角,进一步营造和谐五里的党群关系。
(二)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岗”活动,搭建党群“连心桥”。
社区党总支将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资源,根据党员志愿者的特征和社区工作特点,设置“便民服务岗”、“社会公德岗”、“纠纷调节岗”、“文明礼仪岗”、“行业监督岗”、“信息反馈岗”和“参政议政岗”七个志愿服务岗位,要求每个党员认领一个岗位,社区党组织将通过让党员志愿填写“党员志愿服务岗”申请表,按类建立台帐,适时进行服务培训,发放民情日记,建立党员志愿服务记分卡,进行跟踪、监督、考核、评优,来保护先进、鼓励先进,通过党员志愿者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做大“同心圆”党建模式中连心层的覆盖面和惠民面。
各位领导,社区党建联系社区千万家,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龙头,今年是五里社区创建国家级和谐示范社区的冲刺之年,我坚信,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社区全体工作者将不断增强社区党建的引领能力,以创新、创业、创优的精神,同心协力、精诚团结、务实高效的完成社区的各项工作任务,把社区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篇:xx社区治理创新行动计划
xx社区治理创新行动计划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础基石,是党委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为贯彻落实民政《xx》以及xxxx工作部署,进一步推进全省“和谐自治标杆区”建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促进人民共同富裕为努力方向,秉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强化数字化改革牵引,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村社组织服务能力和各类要素保障,更好构建“一肩挑”背景下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一)基层治理创新更亮。
加大力度复制推广国家级、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引领型农村社区优秀经验做法,深化以“和谐自治标杆区”为重点的系列改革试点项目,实现城乡社区治理多面发力,多点突破,多片开花,亮点纷呈。(二)基层群众自治更畅。
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完善,村(居)民民主协商主体、程序、机制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便捷化。社区党组织统领的社区、物业、业委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全面形成。(三)社区服务空间更优。
建立健全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集居民会客厅、社工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等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矩阵。探索整合镇街养老、文体、教育等现有服务设施,打造社区服务综合体。(四)公共服务能力更强。
优化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力量三方协同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夯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城乡基层治理基础。(五)社区工作保障更好。
推动资源要素向基层下沉,对落实到村(社区)事项实行县级清单管理,切实减轻村(社区)负担。建立村社干部薪酬待遇保障机制,加快社区工作队伍现代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年内专职社区工作者持证比例达到xx%、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数量达到xx名。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协同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强化党建引领,深化群众自治,创新“五社”联动机制,加强社区与社会工作站、社会组织中心等功能整合,形成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合力,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二)构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编制发布《x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聚焦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服务供给、服务效能、服务手段、服务队伍等短板弱项,围绕“均等可及,普惠共享”发展目标持续发力,强化城乡社区服务机制改革创新、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现代服务提质增效、智慧服务高效协同、服务队伍素质提升,增进城乡社区为民、便民、安民、惠民功能。(三)健全基层民主协商机制。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x省村民代表工作规程(试行)》,进一步抓好村民代表规范化履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村(居)务会议、村(居)务公开制度,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优化村社议事协商,制订出台议事协商标准,完善民主协商机制体制。继续推进农村社区分类指导、分层提升,做好第五批省级引领型农村社区评估筛选工作,同步开展引领型农村社区“回头看”。指导全省各地推进村级议事协商探索创新,着力抓好xx个“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积极变革与破圈,贡献x新经验、新样板。组织开展“最强”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评选和展播交流。(四)加快专项改革试点步伐。
着重抓好嘉兴市和x市海曙区高水平建成“和谐自治标杆区”、杭州市西湖区和诸暨市创新“五社”联动机制、x市江北区基层治理“一件事”改革创新等试点工作。鼓励各地围绕“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进行探索创新。会同“x省城乡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团队在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效能、创新“五社”联动、健全党组织领导“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一件事”等方面取得突破,展示成果。(五)推动数字化改革纵深发展。
优化省级村(社区)基层组织信息管理平台,有效对接民政部功能应用,指导市县进一步明晰核心业务、重点任务,完善应用流程、应用场景的开发打造。从夯实智慧社区基础、完善治理服务平台、提升智慧治理能力、提高智慧服务水平、打造社区智慧场景五个方面对首批xx个“智慧社区”试点单位的工作进度、建设成效开展评估,视情调整试点单位,加快试点工作步伐,务求取得成效、产出成果。(六)深化城乡社区治理实验创新。
总结各地经验实践,研究制定新时期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政策指导意见。积极参加国家级社区治理实验区创建活动。组织开展第三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评估验收,启动第四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打造集基本公共服务与便民惠民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七)协同推进未来社区建设。
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和未来社区九大场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专项部署要求,加大参与未来社区改革创新工作力度,加快邻里、治理、服务等场景迭代升级。通盘考虑养老、育婴、助残、康复等公共服务需求,主动介入未来社区建设规划,优先布局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空间,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夯实社区服务基础,鼓励各地探索创新未来社区治理和服务场景元素标准与规范。继续打造xxx个以上具有民政辨识度、温馨感的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八)巩固提升城乡社区减负增效。
进一步落实村(社区)减负清单,规范村(社区)机构牌子、工作事项、证明事项等,建立健全基层减负增效长效机制。配合组织部门建立上级事项过筛统合机制,对落实基层事项实行县级清单管理。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支持党组织健全、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优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示范作用。(九)开展新时代新生活新社区活动。
组织策划以“建美好家园,创幸福生活”为主题、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邻里节”活动,展现社区共富基本单元建设成效、社区工作者服务居民风采以及“五社”联动成果,塑造民政领域新品牌。同步开展全省最美社区工作者、百名社区工作领军人才选树与宣推活动。(十)强化村(社区)工作队伍建设。
突出现代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目标,优化社区工作者考试录用、考核评价,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学习交流、知识更新和实务操练,倡导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不断提高参与社区治理能力水平。加大村(社区)工作者关爱力度,严格落实激励关爱疫情防控一线专职社区工作者七项举措;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专职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保障工作的意见》,落实社区工作者薪酬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办法;配合组织部门建立村干部基本报酬与当地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机制。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责任,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强对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纳入重点工作内容,形成工作合力,层层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二)加大政策创制。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发挥“x省城乡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智力支持,动态总结各实验区、示范区、标杆区经验做法,深化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完善社区治理政策体系。(三)落实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社区)基本保障制度,落实省定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社区工作经费和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财政保障标准,建立健全正常增长机制。(四)强化督查考评。
探索建立社区治理和共同富裕基本单元质量评价体系、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工作督查,鼓励多方参与和第三方评估。注重正向激励,加大对实验区、示范区、标杆区等工作先进地区和单位的激励支持力度,引导各地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第五篇:20150717 社区创新治理项目
社区创新治理项目
第一站
秦淮区双塘街道弓箭坊社区“议治共融”项目周年会议,会议展示了项目实施一年来的成效,各界人士对项目进行了深入讨论。“议治共融”项目是双塘街道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指导社区居民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开展社区居民自治试点的工作,俗称“萝卜进社区”。
(一)了解自己
自2014年5月13日项目启动以来,弓箭坊社区和居民自治项目组全体成员,利用近40天时间,完成了社区内200份问卷和100份访谈的调研,共有300位弓箭坊社区居民参与了前期调研工作,共收集整理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建议80多条。
(二)有事大家一起议
弓箭坊社区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对居民自治项目进行了全面宣传动员活动,累计发放《双塘人家》社区报3500份,悬挂宣传横幅25条,6月中旬至7月下旬,在居民议事代表的选举工作中,弓箭坊社区和项目组全体人员在全社区范围内完成了两轮入户宣传动员工作,前后累计入户3116户,入户率达到82%。有119位居民自愿报名参选弓箭坊社区首届居民议事代表。居民大家一起议~一起决定社区的发展。
(三)议事规则让交流变得科学民主
为尽快让居民议事代表了解居民自治项目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弓箭坊社区于8月3日和9月2日召开了居民议事代表大会,对选举产生的居民议事代表和社区积极分子进行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培训。培训邀请了罗伯特议事规则专家袁天鹏老师前来授课。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一个实用型的工具,多位居民与议事专家袁天鹏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还表示了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后跃跃欲试的心情。罗伯特议事规则将会在弓箭坊社区居民议事代表大会上发挥实效,期待居民议事代表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实现居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
(四)启动公益,关爱社区
社区主办了居民自治项目工作的首届义集活动。这是双塘街道引入萝卜规则,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后开展的首次活动,居民参与的热情远远超出了预期。200多名社区居民将家中闲置物品拿来,摆出将近80个摊位进行义卖。义卖结束后,居民所得收入购买成米、面、油、洗化用品等生活必需品自愿捐赠到社区义仓,用于资助社区弱势群体。义集”激发出了社区内生的活力,搭建了公众能参与的公益平台,让社区里充满互帮互助的温暖。
第二站
成都“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飞,大家都爱称她“飞哥”。她带来关于社会组织成长和社区居民参与共融等议题的分享。爱有戏自2009年注册成立以来,通过义集、义仓、义坊合作社,来尝试促进社区融合、构建社区邻里互助体系。通过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如“一个观众的剧场”、“百姓故事会”,“社区艺术节”等,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文化、凝聚社区精神,也使爱有戏具有了“以文化活动推进社区参与、培育社区本土文化”的独特工作手法和实际运作能力。
飞哥首先谈到了发起成立爱有戏至今,成为一个拥有130多名正式员工的社会组织的一些心得:公益草根组织,项目就是我们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是重中之重,然而提升的关键是人,需要重视和聚焦人才。培育机构学术文化,提供员工晋升发展机制,创新机构发展模式,要求专业人员来自多个领域能博采众家之长是飞哥引以为傲的发展秘诀。
在讲到社区融合时,飞哥认为,要弄明白社区居民自治的目标在哪?最优状况是什么?现在爱有戏定位于培育社区自治组织,改善社区组织体系,培训社区领袖等几个维度。社区生态系统的重建,就如同自然生态的重修一样,有时这种社会系统的重构更加困难。要始终坚持,社区建设5年为一小步,10年才一大步,不是短期能看到突出成效的。有台湾机构在社区扎根近十年,进行社区共融服务。所以,发掘工作的意义感并不断保持热情成为社区社会工作的动力源泉,正因为坚持才能看见长效,我们也应该向那些孜孜不倦的社区工作者们致敬!~ 第三站
仁恒翠竹园社区,社区居民来自24国,3000户居民温馨如一家。这里共有居民约3036户,8000余人,却来自全球24个国家。在业主互助会发起人阿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翠竹园社区中心的各项陈设:社区公益超市、各类健身活动场地、图书吧、书画社、茶室、创意设计室、青少年涂鸦活动天台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社区的生活竟然还可以这么丰富和好玩儿!
最让阿甘自豪的还不仅仅是这些优厚的硬件设施,翠竹园的居民自治互助模式才是整合提升社区资源,提升竹园幸福生活的重要推手。现在翠竹社区居委、业主委员会、仁恒物业、社区互助中心四方联动,形成四方会谈平台,四方针对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定期召开会议。
由于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国家,有几千户,为拧成一股绳,他们成立注册了南京最大的社区公益NGO组织“翠竹园社区互助会”,下辖43个社区俱乐部。让上至退休老人,下到学龄前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组织和乐趣呢。
从2010年创办至今翠竹园互助会累计举办各类公益活动100余次,累计参加18500人次,成立:网球、羽毛球壁球、golf、足球、篮球、乒乓球、少儿体育、太极、舞蹈、瑜伽、跑步、读书、童书、少儿英语、无敌少儿团、成人英语、心灵成长、快乐成长、亲子、摄影旅游、自驾游、创业及人生规划、非诚勿扰、家政、美食、绘画、老人等30多个俱乐部。
互助会提供的帮助就是一个平台,一个信息互通的平台,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有效挖掘和激发社区居民的需求,倡导健康生活,招募各俱乐部核心成员,给予全方位的扶持,在此平台下衍生若干个俱乐部。
(一)实施策略
业主、互助会、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五位一体,互为依托。互助会形成社区活动标准化流程;业主自发组织活动和俱乐部;物业支持提供软硬件支持;开发商通过采购方式支持互助会的建设;居委会从政府层面与互助会打造社区和谐氛围;业委会从程序上解决互助会的后顾之忧.(二)财务制度
在相对固定的格式框架内,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披露互助会会运营管理的核心信息及监管要点。事前备案,事后汇报,公开透明,专业高效。从收入来源和支出项目中,公众一目了然、一清二楚地知晓互助会的财务状况。我们承诺所有针对互助会的捐助我们不从中抽取一分钱的管理费,所有人力费用均从经营费用中列支。
(三)公益制度商业化运作
借鉴企业ISO管理体系,把公益组织规范化运,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运营,形成有造血功能又具有可复制性的公益组织。公益不是免费是我们一直想传递给每个受众的信号,希望通过有效的经营创造更多的财富回馈公益事业。
(四)立体化信息传播
社区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群,单一的媒体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传播的要求。互助会发现在网络BBS和QQ群的受众还比较狭窄,于是推出了社区刊物—BambooLifestyle竹园幸福生活
(五)积分制度
借鉴国外时间银行的手段形成互助会积分制度,每次帮助别人将会得到相应的积分,而被别人帮助将要付出相应的积分,完善积分体系,激励互助精神。(下图为青少年活动涂鸦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