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中创新江苏社区治理的现实思考

时间:2019-05-12 01:0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城镇化中创新江苏社区治理的现实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城镇化中创新江苏社区治理的现实思考》。

第一篇:新型城镇化中创新江苏社区治理的现实思考

新型城镇化中创新江苏社区治理的现实思考﹡

摘要: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社区治理创新是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江苏实践作为研究视角,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创新江苏社区治理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培养法治理念、推动信息化活性治理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江苏实践;现实思考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元素和基石。总书记不断强调,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必要。社区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的管理水平提高了,社区治理的能力就夯实了①。因此,加强社区治理创新,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社区治理面临新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在于生态宜居,使城镇成为高质量的宜居之所。“新”在以人为本,关键是提高内在承载力,促进城镇人口融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对此,中央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乡镇人口市民化与城乡人口互融,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以此完善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的一体化机制;统筹推进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走集约、环保、信息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与城镇建设加快。在促进城镇化建设中,地方往往注重城镇的经济职能,而忽视基层的社区治理,目前社区由于流动人口剧增,社会阶层分化,城镇综合治理等诸多新情况而造成不稳定的因素增多,甚至诱发群体性事件。针对这种状况对于基层社区治理的研究显得意义重大而必要。

二、江苏新型城镇化中社区治理获得新的发展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改革创新为着力点,不断提高社区治理的有效性,促进社区治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背景,以苏南、苏中、苏北为三大区域点,由于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当,探索实践的社区治理新成就也各具特色。

(一)苏南龙头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江苏无锡率先在全国首创“社区扁平化”的城乡同步管理模式,构建起“一个平台、三项机制”的核心内容与“一岗多能、分片包干、信息共享”的工作服务方式。具体做法是给每一个社区建立一个事务工作站,与一站式大厅形成整合平台,将政府相关职能下放至基层社区,实现社区工作者从单一工作到综合服务的转换,人民可实现“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就可以办理事务”的融洽政民服务沟通模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研究(15AGL020)的阶段性成果。① 窦玉沛.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4(4).苏州太仓通过率先启动“政社互动”的创新实践模式,成为全国社区治理创新的先进代表。主要做法是以废除村居行政责任书为突破口,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实行行政责任的剥离和协助协议的签署,并正确处理了“三个关系”。一是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二是履行法定职责与政社协同管理的关系;三是民主管理与村干部自行管理的关系。政社互动实践创新加速了社区自治的步伐,也为推进基层依法自治的管理方式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南京市通过理清“市—区—街道—社区”的职责,明晰了街道在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并依托街道服务中心对社区分散服务资源和通过社区社会组织购买外包服务,大力推进街道中心的权责性改革,实现全面服务、全网联通、全年无休等体系,构建了以“一清、一移、一收、一放、一包、一全”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工作模式,以此带动了全市各社区的治理创新实践。如南京市秦淮区、雨花台区先后列入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江宁区、浦口区等5区被命名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等②。

(二)苏中及时跟进,构建多元主体治理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形势下,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愈来愈复杂。以政府主导的社区治理主体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已是大势所趋。泰州市率先重点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和谐互动,委托群众自治组织“购买服务”,以此建立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和志愿者“三社联动”的服务运行机制。以泰州市工人新村社区为例,其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就是很好的印证。将居家养老工作与和谐社区建设相结合,以“一站三室”(即:社区服务站、图书阅览室、社区活动室、棋牌室)为载体,以工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实施主体,解决老人的不同需求。

南通市崇川区积极跟进新形势下的社会治理大方针,坚持以和谐社区建设作为主方向,在全省率先推出社区“邻里自理”的新模式。邻里自理是指通过建立“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将人员、资本、服务等下放至社区每一个邻里楼栋,建成“单位邻”的服务形式。通过召开邻里居民议事会,组织邻里关系协调委员会,达到“小事不出邻、邻里自主解决”的和谐局面;通过创建服务阵地,按照统一的标准,在全区建成了“一校三站五室”的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推动了社区服务“一中心多点”的模式营建,初步实现了“十分钟学习、十分钟娱乐、十分钟医护、十分钟购物”。邻里自理建设的创新实践,将社区管理的大空间下沉到住宅小区的相邻楼幢,以及邻里志愿者队伍的建立,为社区治理的创新方向提供了切实保障。

(三)苏北积极探索,推进城市化进程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普遍提速与省政府“两个率先”的推进,江苏苏北积极主动学习、吸收苏南社区治理的先进经验并因地制宜试点,探索出了系列社区治理样式。以江苏宿迁市为例,以党的组织优势与服务群众优势为主线,构建了“党 ② 民政部确认31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EB/OL].中国新闻网

http://www.xiexiebang.com/skywcm/webpage/zwgk/inner.jsp?infoId=6413 [8] 许正中.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N].人民日报,2011—10—31.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金融创新(中)课程

新型城镇化金融创新(中)课程

根据本讲,城投债的主管部门是()。(正确)

财政部

证监会

发改委

银监会

根据要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债务,累计发行额不得超过该项目总投资的()。(正确)

50% 60% 70% 80% 根据本讲,从200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共发行城投债总金额()亿。(正确)

12266.6 21366.6 2355.6 1267.6 根据本讲,“合理确定本期债券的票面利率”主要针对控制()。

经济周期风险

偿债风险

流动性风险

利率风险

根据本讲,城投债的三大优势不包括()。

融资成本低

偿还期限较长

融资规模较大

融资手续简便

根据本讲,城投债主管部门(),同时也是投资主管部门。

审批单位

国家发改委

政府

经济部门

根据本讲,为缓解近期银行贷款的还款压力,白银城投公司考虑发行还款期限()的城投债。

较长

较短

限定

适中

利率风险中,在()发生波动时,可能影响本期债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收益水平。

市场利率

收益成本

投资成本

收益利率

根据本讲,()作为项目资本金,可以带动数倍资金投向城市建设。

经济债

企业债

投资债

利率债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相关产业政策的变动可能影响对企业的()。

经营活动和盈利能力

经营活动和投资能力

运营活动和经济统筹

经营活动和经济统筹

根据本讲,发债的风险包括()。(正确)

利率风险

偿债风险

流动性风险

经济周期风险

产业政策风险

补充:持续投融资风险

募投项目建设管理风险

根据本讲,偿债保障的内容包括()。

偿债组织保障

偿债制度保障

偿债资金保障

偿债主体保障

偿债债券担保

根据本讲,城投债发行标准包括()。

资产要求

发行总额要求

资金用途要求

净利润要求

以上都是

本课程着重介绍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工具包括()。

发债

投资基金

银行贷款

资产证券化

公私伙伴关系

根据本讲,未来城投债的主攻方向是()。

低保补贴

保障性住房建设

环境治理

基础设施

民生

补充: 没有低保补贴

课件第12页

城投债是企业债的一种,()必须使用企业债券的模式。

债券的设计

债券的审批

债券的发行

债券的流通流通

债券的偿还

城投债的募集资金用途包括哪些?(正确)

保障房

基础设施

环境生态治理

文旅体农设施

政策支持

补充:课件13页

城投债的募集资金的用途中哪两项的发行只数总量的81%?()(正确)

保障房

基础设施

环境生态治理

文旅体农设施

政策支持

补充 :

课件14页

白银城投债成功关键包括哪些方面?()

不断增强发展实力

良好发展前景

投融资平台建设

企业债对甘肃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树立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良好形象

开辟新的投资渠道

统筹企业的经济运营

开辟企业的投资渠道

第三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途径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途径

新型城镇化是“十三五”推动区域发展主要动力。奉化市主动顺应区域统筹发展趋势,积极谋划以要素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力求为加快融入大都市区奠定坚实基础。

一、围绕实现人的城镇化,推进农民市民化改革。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出台本地农民就地城镇化、外来人口按积分市民化的政策。一是允许进城落户的奉化本地农民继续保留土地承包权、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等权益,同时,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二是试行外来人口积分管理,建立以流动人口的年龄、文化程度、技术等级和职称、居住年限、社会保险缴纳年限、遵纪守法、投资纳税、社会服务、表彰奖励等为主要内容的积分落户制度,同时,建立外来人口积分与享受公共服务相挂钩机制,根据积分高低差别化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公共服务待遇(如子女入学、公租房等)。

二、围绕解决城镇化资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机制,充分运用特许经营、公私合营、周边地块打包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一是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二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1— 整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的专项资金,因地制宜发行市政债券,增强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基本公务服务和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公共支出。三是完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项目储备库,强化与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接合作。四是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海域使用权、股份合作社股权、农村住房、林权等“多权一房”抵(质)押贷款,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三、围绕城镇化用地需求,完善城镇化要素保障政策。要围绕优化存量结构,提高增量效率,强化城镇化土地、资金保障。一是优化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三旧”拆迁和改造力度,节约集约开展拆旧建新。实施城区“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工程,将城区一般制造业外迁到各镇功能区,城区发展服务业、总部企业、高端制造业和供应链上游的大企业。二是积极推进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建立城乡用地置换机制,对于按规划向镇建成区集中迁建的农村居民点,在确保退宅还耕的前提下,可置换到试点镇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选址,允许企业在确保将原企业用地复垦的前提下,易地等量置换到试点镇工业园区选址;三是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镇(街道)确需占用耕地而本行政区内又难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可在市内各镇之间调剂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实行异地垦造,耕地异地补充并有偿划补。四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和—2 — 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四、围绕城乡社保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农村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并轨,逐步弱化城乡区别并最终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工留得住。

五、围绕强化基层建设,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强基工程,推动行政管理权限、行政管理力量向基层下沉和倾斜,提高基层集聚人口、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能力。一是实施基层扩权改革,围绕激发发展活力、方便群众办事、源头执法治理和城市综合管理等重点,向片区镇实施权限下放。强化基层力量配备。二是优化镇(街道)机构设置,加强城镇管理、城镇规划、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机构设置;加强镇(街道)人员配备,根据城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工业总产值的发展形势适时调增镇的行政(事业)编制。三是在镇街道落实人员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奉化市级部门向镇(街道)下派管理和执法监管人员,并按照属地化管理的要求,对市级部门派驻各镇站所干部的日常管理原则上以镇为主。

六、围绕实现资源共享,完善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市与镇、镇与镇之间合作机制的办法突破行政限制。一是建立产业合作机

—3— 制。设立片区工业园区,采取原地纳税、原地统计产值、管理费返还等办法,鼓励片区各镇(街道)工业企业按规划向片区工业园集中;片区工业园区之外不予批准新的工业用地。二是实施战略统筹机制。片区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由市级层面进行统筹,对片区范围内教育、医疗、文体等重大民生工程或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专题联席会议等多种方式,实行规划共编、工程共建、功能共享。三是设立区域经济组织。探索片区各镇或市与镇通过股份形式联合成立产业园区资产经营公司、城投公司、连锁企业等区域经济组织并实行统一经营,从而建立起区域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资金要素市场和土地市场,促成特色产业或块状经济在区域内实现一体化。

—4 —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创新三大路径

新型城镇化创新三大路径&八大模式

新型城镇化创新三大路径&八大模式2014-11-07 中国房地产城镇化联盟对于新型城镇化来说,产业发展是基础,也是带动就业聚集从而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前提。从产业发展方向和整合手段角度考虑,可将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发展概括为三大路径、八大模式。

一、新型城镇化创新三大路径

(一)工业聚集带动产城一体化工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大量的就业,促使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转移,进而带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及生活配套的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我国的城镇化一直都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发展的,工业化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但我国原有的以工业为主导带动的城镇化模式,在促进城镇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有产无城等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新型工业化来推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选择未来型持续成长产业,是新型城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正处于“稳增长、调结构”的发展阶段,能源重化工和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新型城镇化要想实现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在产业选择上,应抢占产业先机与制高点,以低污染、高就业、高附加值、本地资源优化、产业集群化五个方面作为选择产业的标准,发展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战略型产业;第二,在产业发展上,要因地制宜。我国整体城镇化速度虽然发展很快,但极度不平衡,不同区域应区别对待。比如,对于一般中小城市以及中西部比较落后的区域来说,高科技产业因其人力资源限制,难于成为突破方向,而先在中东部发展起来的加工工业在这些区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作为城镇化的引擎;第三,进行产业有效聚集,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产城一体化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好产业选择、产业链整合发展模式、产业聚集模式、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与战略,并同时形成城市土地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规划、拆迁安置居住、新进人口居住、商业业态发展与商业地产开发、休闲度假地产开发等等,将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有机融入园区发展中,构建起产业运营与城市建设的统一蓝图。

(二)市场聚集带动产城一体化无论是因“城”而“市”还是因“市”而“城”,“市”即商品交易中心,都在城市的产生及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有因中欧之间的“丝绸之路”而形成的诸多特色城市,今有因商品贸易而获得发展动力的义乌模式、华南城模式等。随着国家政策“以内需消费为第一促进要素”的基本导向,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业态、加快释放消费红利,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与消费密切相关的商贸市场必然也会成为城镇化发展中的一股重要引擎力量。随着城市空间布局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升级,原来多分布于各城市市中心的商贸市场正在逐渐外迁至城市新区或城乡结合部,并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市场聚集区。市场聚集区在引导生产、搞活流通、聚集配套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并不是单纯的商家聚集,还需要有居住区、学校、医院、银行、通信、超市等生活配套,来满足落户商家的各种需求;需要有餐饮、物流、旅游、宾馆等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形成了一个产城一体化的带动模式。

(三)逆城市化聚集带动就地城镇化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困难、工作压力大等一些“城市病”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以城市群的大规模形成为特征的逆城市化正在形成。在这些区域产生了一部分人回流到城郊、乡村等自然环境良好、适宜休闲居住的地区的现象,这就是“逆城市化聚集模式”。与“以生活、工作、居住为主体的长期居留型聚集的城镇化”相反,我国现阶段的逆城市化以短期流动为特征,是以养生、养老、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等消费活动为主,向非中心区、非大城市的旅游度假区、特色资源区、养老区、乡村卫星城区发展,这带动了旅游小镇和卫星城的发展,也形成了中国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创新方案和突破点。未来,随着我国收入的整体增长、消费趋势的变化以及健康老人人群的增长,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要充分利用逆城市化结构,把生产、工作和居住这种长期型的聚集和旅游、度假这种短期流动性的聚集结合起来。

二、新型城镇化创新八大模式在以上三种路径下,形成了八种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引擎模式。他们以产业方向或整合手段为主,实现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产城一体化发展。第一,高新科技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高新科技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范围很广,主要以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为主。信息产业分为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两种类型,发展速度非常快;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各国竞争的焦点,发展前景也十分乐观;新材料产业是最大的创新方向,在绿色建筑推广执行、环保治污工程上马,能源资源开发持续提升的推动下,发展机会极大。这一模式受限于知识、技术及人才的制约,一般适合于在知识与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实现大学研究机构及大型企业的聚集,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带动产城一体化发展。前几年的第一批高科技产业区,现在都已经向外扩张,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区域,完全和城市融为一体,比如北京的中关村。第二,加工工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基于中西部在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水资源、能源、材料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运输条件、市场条件、经济条件等方面的改善,在产业布局调整中,中西部面临着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加工工业将进一步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并由此形成产业聚集的新机会,带动中西部的城镇化;第三,产业链整合带动的新型城镇化:产业链整合与产业结构升级密切关联,围绕市场聚集、运输便利、能源节省、原材料获取方便、人才聚集、配套集约等六个方面,进行以产业链为主线的延伸与整合,可以实现产业区的聚集效应与延伸发展,并由此带动产城一体化发展;第四,批发市场带动的新型城镇化:批发市场与城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一些小城镇,以本地特色产品为主的批发市场不但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名片,也成为了当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国、各区域、各地区等不同层级、不同产品的批发市场,形成了多样化的市场聚集模式和聚集区效应,并进一步引导以生产为主的工业聚集以及以物流、金融、会展、旅游、文化等为主的服务业聚集,引导城市聚集效应;第五,物流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物流产业与市场和交通是紧密结合的,物流产业本身就包括产品的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客户服务等环节,具备聚集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聚集效应,可以进一步整合商贸、餐饮、旅游、观光农业、金融、电子商务等产业,引导产业聚集与产城一体化发展;第六,综合商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商业本身正在成为聚集人气、聚集消费的核心,原来销售商品的购物中心,正逐渐走向包括购物、休闲、文化、教育、体育、健康等城市服务功能一体化的商业综合开发,转化为城市休闲消费客厅、城市休闲聚集场所以及游乐、文化、养生的聚集场所,成为城市新区的引擎,带动城市化聚集效应;第七,大健康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人们对健康的注重,养生养老需求不断增加。以城市郊区、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区、疗养区为依托,以养生养老为主要功能,整合了医疗康复、疗养、美容、休闲度假、教育等多种产业的养老养生基地,形成了逆城市化聚集,并带动区域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第八,文化旅游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旅游以人的搬运实现消费,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休闲度假为功能,通过旅游吸引核,将人和消费搬运到旅游目的地,通过消费的释放,以其强大的引擎效应和综合带动效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和就地城镇化的基础。

第五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鉴于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中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中,不能盲目按照固有的传统模式布局城镇化的空间体系,而是要从深层次上把握城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更加注重人口、空间、产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文化等要素的协调互动,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城镇是因经济、文化或政治的原因,促使大量人口聚集而形成的。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剩余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既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也创造了更大的消费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正因如此,在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研究中,衡量城镇化率的高低就是以常住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方面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教育引导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第二,城镇化必然带来空间的扩展。人口和产业的不断聚集,促使城镇区域不断扩大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又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城镇空间的扩展,既表现为城镇人口、地域规模扩大和城镇数量增加,也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今,现代化交通极大地扩展了城市的辐射范围, 城市圈的半径不断向外延伸, 使许多区域置于更强的城市影响之下,从而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例如,我国苏南地区城市群的成功发展得益于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拉近了与上海的距离,更有效地接受上海辐射。

第三,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农业为城镇居民提供粮食、蔬菜、肉、蛋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城镇化发展的根基;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服务业发展为城镇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各种服务,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支撑。城市的繁荣就是产业的繁荣,没有产业的支撑,城市就会衰退和没落。实践证明,只有结合城镇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为城镇的持续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第四,公共服务和管理为城镇化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从城镇发展历史看,最早的城镇几乎没有公共服务和管理。但是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大量增加,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客观上要求城镇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和管理服务。而且,随着城镇人口的扩张和空间的扩展,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对城镇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大城市病”就会应运而生。

第五,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城镇发展的魂魄。城镇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文化内涵。特色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都会使城镇逐渐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质,从而增添这个城镇与众不同的魅力,进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城镇失去了特色文化就失去了精神内涵,失去了魂魄,失去了竞争力。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口、空间、产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文化等要素都是实现城镇化的基本要素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镇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各要素的健康运行和相互协调。任何一类要素的缺失都会导致城镇化基本要素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和缺陷。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切实把握城镇化要素支撑系统及其相互间的协调关系,更加注重要素的协调互动。

下载新型城镇化中创新江苏社区治理的现实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城镇化中创新江苏社区治理的现实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卢 斌 2013年第6期 ——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四化同步”。新型城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执行主任 王涌彬第一,为什么要谈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中央和建设部在历次的正式文件当中探讨的都是城镇化而不是......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构性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浙江工......

    对新型城镇化中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中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4-4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土地制度的改革及相应配套措施的完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地作为关键要素,能否通过市......

    简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模式

    简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模式 论文摘要 社会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由原来的一元政府向多元治理主体的转变,由原来政府自上而下的单一的控制性管理方式向更有弹性的治理......

    新型城镇化金融创新(上)(80分)

    新型城镇化金融创新(上)(80分)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对项目的认识要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物理的层面,另一个是。 A.化学层面 B.心理层面 C.功能层面 D.价值......

    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发展质量,并确立了要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绿色的增长的目标。明确了新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