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班超与李广不同命运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22:0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班超与李广不同命运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班超与李广不同命运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班超与李广不同命运的思考

关于班超与李广不同命运的思考

XXXXXXXXXXXXXXXX

摘要:班超和李广出生在相同的朝代,同朝为官,都是名门望族、官宦世家,然而相似的生活环境,同样的历史背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和历史评价,不免让人对他们的不同命运有着一定的思考。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我同样对他们有了很多的想法,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更加让我感触良多。

关键词:班超;李广;时代背景;投笔从戎;同情与感慨;

本论文的背景:最近通过大学语文课堂学习了两篇关于班超与李广两人的历史传记,对于他们身处相同的生活环境和朝代背景,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很容易让人产生了许多的对于他们命运的思考,在查阅了许多资料后,对于他们的不同命运有了些许自己的看法。

班超和李广的生平简介:班超,字仲升,汉族,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随窦固伐北匈奴,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有功。随后又出使西域南道,先到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带)。适遇北匈奴也遣使者来鄯善,班超定计,消灭了匈奴使者,鄯善遂专心臣服于汉。超升为军司马。班超复受命出使到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于阗也听从了他的命令。十七年,班超到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带)。疏勒王兜题为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所立,非本国人,班超废除兜题,另立疏勒前王兄子忠为王,深得疏勒国人拥护。章和元年(公元87),班超率于阗诸国兵大破莎车,莎车降,超威震西域。贵霜王遣使奉献,并求娶汉公主,超拒绝他的请求,因此怀怨。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贵霜王遣副王谢率兵越过葱岭攻超。班超坚壁清野,谢粮尽援绝,即遣使请罪,超放其生还,许其撤退,贵霜王此后不敢再侵犯汉朝。三年,龟兹、姑墨皆降,汉廷以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境。六年,超率龟兹、鄯善诸国兵讨焉耆,大破之,斩其王。西域遂平,50余国都遣质子臣属于汉。七年,封超为定远侯。九年,班超遣甘英出使大秦,抵达安息西境,未到大秦而还。十二年,班超年老,上疏请归,乃诏超还。十四年(102),班超到洛阳,拜射声校尉,当年去世。

他身处于传奇般的家族。祖父班稚,汉哀帝时曾任广平太守;父亲班彪,字叔皮,官至徐县令,他专力史学,作《后传》六十余篇,为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兄长班固,字孟坚,官至中护军,奉诏修成《汉书》;妹妹班昭,一名姬,字惠班,号曹大家,继续修成《汉书》。班超居家常亲事勤苦之役,不耻劳辱。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能够权衡轻重,审察事理。班超为人有大志,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以三十六骑平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西域的三十一年中,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

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因而战必胜,攻必取。不仅维护了东汉的安全,而且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卓越贡献。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李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其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将门世家出身。他于汉文帝十四年(前165年)从军,死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匈奴人畏其英勇,称之为“飞将军”。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身高过人,猿臂善射,爱惜士卒,深得士兵的爱戴。李广为人廉洁,《史记》记载“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李广关外狩猎时射石虎的故事家喻户晓,使得李广成了后世神射手的代名词之一,但李广一生都没有被封过侯。汉文帝曾说李广:“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说他的胆略才能出众,如果是在汉高祖战事频繁的时期,当上万户侯又算什么。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平乱建有军功,但因私自接受梁王所给的将军印和赏赐,朝廷因而撤销封赏,同时不予承认此将军头衔。后被指派为上谷太守,与匈奴作战,随后被调遣为上郡太守。

汉武帝时期,武帝因赏识李广名气,遣其为未央宫卫尉。前133年,汉武帝听从王恢之言,在马邑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但因单于生疑退兵而作罢。李广马邑之战时是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因此无功而返。

前129年,汉武帝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人率四万大军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入侵的匈奴军。这场战役的结果很有讽刺意义:初出茅庐、出身低贱、名气最小的卫青长途奔袭匈奴圣地龙城,杀敌七百,一战成名;世家出身的公孙贺入敌境后没有撞见敌人,无功而返;禁卫军出身的公孙敖遭遇敌军,不敌,折损七千人后撤回;而声名最高、资历最深的李广输得最惨,全军覆没而且被俘,后来夺弓掠马逃出。李广、公孙敖因为战败被廷尉提审,按军法当斩,付赎金后,废为庶人。几年后,匈奴入侵辽西,杀死太守,并打败镇守渔阳的韩安国。汉武帝重新起用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人敬畏李广的威名,几年内没有骚扰辽西地区。

后来李广被调入京当郎中令,前123年,被重新封为将军,随卫青由定襄出击匈奴,但没能建功。前120年,李广率四千人出右北平配合张骞的部队作战,遭遇匈奴左贤王精锐四万人包围,僵持一天一夜,弹尽粮绝损失惨重,后来张骞带领一万骑兵赶到,逼走匈奴解围。此战李广部因损兵折将没有得到封赏,而张骞因为延误军机,按律当斩,后废为庶人。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被分配跟随卫青出征。汉武帝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打先锋,但随后密信卫青,说李广犯霉运,不能给与先锋官的重任。卫青因此安排李广与赵食其领兵支援东路,令李广颇为不满。由于路途过远的关系,李广在沙漠中迷路,延误了战斗时机,导致单于突围逃走。漠北大战结束后李广部才和主力部队会合,李广因此犯延误战机罪受到卫青责问,不愿受军法审判,愤而自杀,享年六十余岁。[1] 李广死时,他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已经过世,仅留下幼子李敢。李敢当时是霍去病的部下,因立有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听说父亲死讯,认为是卫青陷害李广,因此闹事打伤卫青。卫青本人并不追问李敢,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不能接受部属殴打自己舅舅,后来借甘泉宫狩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

李广的孙子李陵,少年因爷爷的名气受到汉武帝赏识。后来不愿随李广利部下效命,自荐以五千步兵出击匈奴,但是身陷重围兵败投降。汉武帝得知李陵叛降后族灭李家,李氏从此衰败,陇西人士皆以李氏为耻。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个人观点:李广和班超作为历史人物,他们的命运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在当时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中,李广的悲剧命运是历史的必然,原因就在于他的另类,不识时务,不能融入主流社会。纵观西汉历史,良将不断,人才辈出,李广和班超并不算是最为杰出的几位,但绝对可以说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两个:班超一介文人,弃笔从戎,在西域活动长达31年之久,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为保护西域的安全,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班超以36人出西域为始,以西域五十余国全部归附而终,实现了投笔从戎的愿望,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特别是他“以夷制夷”的策略,为后来的统治者用兵边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之处,在中国战争史占有重要地位。唐初文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到:“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他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纵横沙场,他的名号使匈奴闻风丧胆。他作战勇猛是肯定的,不然就不会有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赞美诗词了。《史记·李将军列传》描述了号称飞将军李广的坎坷一生。文中洋溢着作者寄予的一种独特的深深的同情与感慨。作者对李广一生在贵戚的排挤压抑中度过深为感愤,对他“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寄予的深厚同情一直左右着读者之心。我对李广有一点偏好,因为书上说:“李广老,数奇。”这意思是说李广运气不好,命中注定不能封侯。李广一辈子没有封侯的机会,最后还自杀了,不得不让人为其命运而、叹息。

对于他们这两人的不同的个人经历,总不免有些纠结,班超无论是生前还是生后都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传奇的人生旅程让人心生敬佩,而李广虽然后世对其评价都很高,但是在其活着的时候虽然一直也是传奇但以自杀结局就不得不让人为之可悲。相比较与他们的结局,在我看来出来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斗争跟多的还是其做人的不同,在性格、做人方面李广明显不如班超。后世抬高李广主要是因为李广的确很忠贞爱国。更准确地说,李广是一个怀有精湛武功与异常勇敢的冲锋陷阵的个体性的勇士,而并没有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破敌的大将之才。李广确实是个战士,却不是称职的将领。再者,作为一个领军人物,应该胸怀宽广,而不是瑕疵必报。其性格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在汉朝那样的家天下,其为官做人之道,也注定了其悲剧的结局。尽管李广作为一位爱国将领值得我们尊重,但也不该因此就忽视他性格上的缺陷,他一生的荣辱,皆与其性格特点密不可分。从理性的角度重新解读李广,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飞将军”,我为他忠肝义胆而赞叹,同时也明白了他悲剧人生的原委。边关的冷月,苍凉的胡笳,广袤的大漠,那段凝结着戍边将士的爱恨荣辱、悲欢离合的历史和李广的悲剧交融在一起,永远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我们永远赞颂和怀念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戍边大业,身经百战的“飞将军”李广。但也不忘以史为鉴,反观自己,已敦促自己走好前方的路。而班超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其所作所为都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尽管班超靠平生戎马建功立业,实际却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儒将”。他生在一个书香门

参考文献:

[1] 班超----百度百科;李广----百度百科;

[2]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班超传.[3] 司马迁(1)史记(卷一0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9(1)

[4]

二十五史·汉书·司马迁传[M]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1)

第二篇:不同的命运小学作文

不同的命运小学作文2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不同的命运小学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同的命运小学作文1

在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有一座小山坡,那里花儿香,草儿绿,住着两只活泼可爱的小野兔,一只浑身灰白色,叫“灰灰”。一只绒毛雪白,远看就像一个小绒球,它叫“白白”。

每天,小兔们都游手好闲,(词语不美,建议改为:在一起玩闹嬉戏)有一天它们看见了小猴在向牛伯伯炫耀自己的本领,灰灰见了对白白说:小猴子都有了本领,我们是不是也要学点什么?白白用力的点了点头。第二天它们就一起兴致勃勃去森林学校报了名。

开学前一天,灰灰和白白就迫不及待的背上了小书包,照着镜子,甜甜的笑了。

第二天,它们就兴高采烈的来到了森林学校,伴随着清脆悦耳的铃声响起,上课了,开始它们都很认真,可过了一会儿,白白就坐不住了。这时,窗外面传来熊老师带着学生们摔跤的声音,它忍不住向窗外望去,不时的'咯咯笑,还小声的说:“加油——加油!”老师严肃的看了它一眼,白白红着脸,低下了头。

这时,放学铃声响了,灰灰和白白手牵手回到了家。灰灰专心致志写作业,认真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白白却扔下书包跑去找小猫玩了。后来灰灰经过不断努力学习成了远近闻名的作家,白白确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不同的命运小学作文2

猫妈妈刚去世,小猫们就不知怎么办了。大猫说:“妈妈不在了,我们应该去钓鱼,养活自己。”二猫说:“妈妈不在了,我们应该齐心协力捉老鼠,把老鼠捉光,这样我们就不愁吃了。”小猫说:“妈妈不在了,我们应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起去当有钱人家的宠物猫,这样什么都不用愁,可以吃得好,睡得好。”

三只猫都有自己的主见,于是,它们决定去干自己想干的事,一年后的今天到湖边相见。

一年后,她们又相见了,大猫已成了大老板,二猫也不愁吃,小猫却瘦得皮包骨。

大猫问小猫:“小猫,你怎么了?瘦成这样子!”

小猫伤心地说:“主人开始很喜欢我,对我很好,可后来主人又有了一只新猫,它就不喜欢我了,还经常不让我吃饭。”

二猫说:“虽然捉老鼠受了很多伤,但不愁吃了。”

大猫说:“我一天可以钓到很多鱼,吃不完就拿到市场上去卖,一天还可以卖很多钱。”

就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想法,才让它们有了不同的命运。

第三篇:三个营销老总的不同命运

三个营销老总的不同命运

中国营销传播网,2006-11-21,作者: 张一飞,访问人数: 7369一、三个营销老总的跳槽经历:经过多年的发展,M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最好的家电企

业集团之一,依靠高质量产品、精耕细作的渠道策略、大

规模的人海战术等一些后来家电业盛行的营销方法,加上

良好的执行文化,M公司在很多个产品线上都奠定了自己的龙头地位,在某些小家电领域更是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的超级一哥。当然,随着企业的地位提升,企业营销人员的身价也水涨船高,众多竞争对手都将目光盯向M公司的营销人员,想要通过他们的经验为自己再造一个M神话。

在众多躁动的营销人员中,有三位区域总监层面的人先后离开M公司,分

别应三个企业之邀担任了该企业的营销总监,经过一段时间,结局完全不同:

1、A君的经历:

A君原系M公司的微波炉事业部的区域总监,三年前应B公司老板之邀而来,B公司以前是专门为M公司提供配套加工的厂家,与M公司打交道很多年,看好小家电领域的良好发展前景,B公司老板准备在该领域内大干一番:创建一个国际性的品牌企业出来,当然首先奠定在国内的行业领先地位。

A君来到B公司以后,完全照帮M公司的营销模式以及管理思路,为B公司建立了一支典型的具有M风格的营销团队。虽然,B公司在A君接手担任销售总监的三年中,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借着电磁炉行业的前几年的井喷机会,B公司在三年中实现了从不到一个亿的销售额到六个亿的销售额。公司的初步战略思路得以实现,A君得到老板赏识,不仅提薪,而且升职为公司的副总经理,成为业内跳槽成功的典范。

2、Z君的经历:

Z君是M公司期下的饮水机事业部的区域总监,在去年M公司内部惯有的组织变革中离开M公司,应聘到S公司担任饮水设备产品线的老总。S公司是国内压力锅行业的龙头企业,由于看好水机行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准备进行该领域的投资。

Z君来到S公司后,凭借着其原来在业内的声望,很快在短时间内组织了一支一定规模的队伍,在业内弄出一定动静。但是由于水机产业在S公司是个全新项目、加上国内水机行业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当时刚好是水机的销售淡季等原因,前面半年内业绩很不理想,在开支了数百万费用的后,销售不过千万余元,与Z君开始承诺的计划相差太大。

而正在这时,S公司被法国某集团并购,并购后的新老板无法容忍这种未来不明确,现在亏损过于严重的项目存在,Z君和其团队只好黯然离职。

3、L君的经历:

L君是M公司的一个资深业务经理,长期担任M公司空调事业部的分公司经理,应聘到J企业担任国内销售总监职务。J公司是国内知名的彩电企业,尤其在出口方面做的比较出色,为满足剩余产能的要求,且出于对国内市场的垂涎,想要发展其国内业务。

L君来到J公司以后,兴致很高,按照原来在M公司的市场操作思路,提出了一整套的规划与思路,并且坚持:不按照这样做肯定J 公司的内销不可能操作成功。但是L君的市场操作思路遭到J公司领导团队的极力反对,并且在多次争论中产生共识:L君的见识与能力不适合J公司的发展。

最后,L君被逼在三个月试用期未完成就选择离职。

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

三个职业背景相同的人,在三个不同的企业不约而同地采用基本相似的策略,却得到不同的结局,为什么呢?我们逐一来分析一下三位的成败原因:

1、A君成败的原因分析:

⑴、文化上的认同:

B公司老板与M公司合作多年,对于M公司的企业文化极为认同,因此A君在B公司就没有遇到文化上的羁绊。

⑵、符合战略需求的营销模式:

职业经理人是为实现企业发展的某种要求而来的,因此,所采取的策略必须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B公司想要创立自己的品牌,那么B公司的战略就是尽量在短时间内作大,在作大以后再注意作强。而A君所制定的类M模式就刚好符合战略需求。

⑶、业绩尚可:

A君虽然没有为公司带来赢利,但是销量取得了预期的增长。而在短期内的、计划内的战略性亏损,企业是可以承受的。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A君的跳槽暂时获得了成功

2、Z君成败的原因分析:

⑴、文化上基本认同:

基于对M公司业内地位的认同,同样是小家电龙头企业之一的S 公司的管理层基本上能够接受Z君的理念,这就是为什么在前期S公司能够支持Z君建立一支营销团队,并顺利运行大半年之久。

⑵、策略不符合公司战略要求:

S公司切入水机行业的目的是取得利润,因此,本项目的战略目标是不求销售量有多大,但是一定要挣钱,即使现在没有挣钱,但是一定要在短期内有挣钱的希望。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S 公司的水机项目在公司并不具备战略地位,所以Z君的团队不可能象A君的团队一样获得几年的战略性亏损时间。

而半年内的开支与销售量的增长明显不成比例。说明了Z君所采用的营销模式是不适合的。Z君是在以不适当的模式去完成一个不太确定的事情。⑶、业绩:

Z君领军切入时,刚好是水机市场的谈季,但是当初Z君为了求得这个岗位,话说得太满,因此,企业就感到自己被骗,不能承受了。

基于以上几点,Z君的跳槽虽然在开始看上去还行,但是由于其采用了好大喜功的模式去发展一个可有可无的项目,在业绩不理想时,被企业淘汰。

3、L君的成败分析:

⑴、文化认同有问题:

L君是从白电跳槽到黑电,众所周知:黑电与白电不完全不同的两个竞争领域,J公司的管理层虽然看到M公司的发展神速,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总有点不以为然的心理,认为如果自己切入白电与小家电,肯定也不会比M公司差,因此,他们开始接受了L君,但是一直是抱着怀疑与疑惑的态度看待M公司的营销模式与管理文化。

⑵、模式不适合公司战略需求:

很明显,J公司之所以重新整理国内业务,一方面是要满足公司剩余生产能力的要求,一方面也是感到国内那么大的市场放弃也是可惜。在这种思想下,J公司是要求不亏损的情况下取得销售额的增长,有一个前提是绝对不能产生太大的固定开支压力和长期麻烦。而此时的彩电行业是家电行业中典型的微利产品,几个行业龙头基本上在国内市场全部处于亏损的边缘状态,已经不适合一个新厂家在国内市场大规模地发力。在这种状况下,L君再按照M模式进行规划明显是不行的,应该说L君准备以不正确的方式去解决一个本来就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而L君却看不通这些外部发展环境与企业本身的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非坚持自己的操作思路。于是就成为三个人中间最失败的跳槽者,在试用期间被无情淘汰,连试一把的机会都没有获得。

三、反思:

通过以上三个人的经历,能够为想要跳槽的朋友带来什么呢?

1、争取寻找能够理念认同的东家:

在现有的社会状况下,职业经理人在与企业的博弈之中还是相对处于弱势的一方。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之间的能否配合默契,是否会有顺畅的沟通,决定了双方是否能够愉快的合作,而这些,取决于一个前提:对方对你这个人、以及你的理念是否认同。

想要得到初识者认同理念,在认同你的行业背景或者出身、学习背景的时候可能性会大一点,而行业背景上的认同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更加现实,因此,最好是在同行业内跳动,并且在跳槽前与新东家的老板、管理层多沟通,宁可没有来之前谈蹦,也不要来了以后后悔。

2、清楚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完成面对的任务:

在伟大的旗帜下往往凝聚着平庸者,企业优秀不一定代表员工优秀,所以职业经理人也一定要明白,自己到底是否真有揽下瓷器活的金刚钻。

很多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是企业自己实在搞不定了才走的路,有的一个项目换了好几任老总都失败,如果是这样的问题就是说企业本身的战略规划就不切合实际。所以职业经理人永远要记住:自己不是救世主。只能去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

3、选择企业已经确定的战略性项目:

有些项目,企业并没有将其真正作为战略性的项目来做,企业看到某个项目可能能够挣钱,于是,不考虑自己是否有该行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先上了再说,然而一有风吹草动就撤,企业损失一点投资一般是不太在意的,而职业经理人却可能损失长时间积累的清誉。

所以职业经理人一定要先看清楚企业是否真的决定要做,特别是一些国有性质的企业。免得自己被迫为企业领导者的错误决策背黑锅。

4、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职业经理人有时侯会为了获得机会,给东家描述一个过于美好的图案,而不考虑意外因素,而这样的结果就是产生对企业、对个人都不负责任的后果。因此,一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切记不可好大喜功,瞎承诺。

理智的职业经理人一定要将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全部考虑好,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宁可在事前将一些犹豫的企业清除出自己就业的选择范围,也不要为了获得一试的机会而编不可能实现的故事。跳槽失败最终对于职业经理人个人的影响比企业还大。

(以上公司、人物纯属虚构,请各位读者勿要对号入座)

张一飞,经济学硕士,高级策划师,中国生产力学会策划专家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湘潭大学企业管理与咨询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曾经服务于广东美的集团、深圳好易通科技、广东创佳集团等知名企业,历任销售经理、市场总监、内销总经理、集团副总等职务,近3年来担任某彩电企业集团副总。长期以来致力于营销创新、品牌创新、公司管控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Email:

第四篇: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郑异凡

[内容提要]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实质和内容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说法。俄共一些领导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抓住列宁的某一说法,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辩护。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布哈林则认为新经济政策中的决定因素是运用市场机制。这些不同诠释直接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命运,但都可以在列宁的言论中找到依据。有些解释属断章取义,无视列宁思想的变化和发展。科学的研究需要对列宁的不同说法联系具体的时间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本质的东西。

[关键词] 新经济政策;诠释;命运

[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5)06-0135-05

[作者简介] 郑异凡,中央编译局世界所研究员。

20世纪20年代是新经济政策的年代,或者按照列宁的说法,是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在此期间,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层围绕新经济政策展开激烈的争论。大体上存在两派:以季诺维也夫和斯大林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念念不忘限制直至取消新经济政策。另一派以布哈林等人为代表,主张利用市场机制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当然还有一些动摇于两者之间的派别。这些 派别的政策主张都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各有所本,都能够从列宁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言论中找到根据。

一、新经济政策在1918年春已经存在

一种诠释是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对军事共产主义而言,是一种新的政策,实际上是回归1918年春天的政策。列宁曾持此观点,他的举证是,早在1918年春天,他已经指出当时的俄国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宗法式的自然经济的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这里,主要的斗争是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反对小资产阶级和 私人资本主义的斗争。在1921年初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候,列宁重申了这一观点,主张社会主义同国家资本主义联手反对其余的经济成分。1921年4月的《论粮食税》表达的就是这种观点。

这一说法被斯大林紧紧抓住。在新经济政策的初期,斯大林没有发表过涉及新经济政策的报告和文章,直到1921年12月18日的《前途》一文才首次粗粗谈及新经济政策。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他在谈到新经济政策的时候都在前面加上“所谓”两字——“所谓新经济政策”,强调新经济政策并非新政策,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重复和继续。1928年7月5日,斯大林在《论共产国际纲领》中说:“如果以为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工作是从军事共产主义开始的,那就不对了。„„恰恰相反,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建设工作不是从军事共产主义开始的,而是从宣布所谓新经济政策的原则开始的。大家知道1918年初出版的列宁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书,列宁在这本书中第一次论证了新经济政策的原则。”[1]

这种说法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创新。虽然列宁在实行粮食税政策的初期曾经表示过类似的看法,但是在承认了商品买卖之后,曾明确说明1918年春的政策同新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原则区别,他说:“当时根本没有提出我们的经济同市场、同商业的关系问题。„„提出国家资本主义问题时,并没有说我们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而是说我们俄国如果有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那我们的处境就会好一些。”[2]正是市场机制的提出和运用,使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使新经济政策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的经济政策。所以,布哈林把新经济政策诞生的日期定在实行商品货币和市场机制之时,而不是实施粮食税的时候。

二、“退却”和“进攻”

1921年春迅速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各地农民对军事共产主义,特别是它的余粮收集制严重不满,甚至举行暴动,进行武装反抗。喀琅施塔得的暴动只是对苏维埃政权的最后通牒。关于农民起义的因素,列宁在论述新经济政策的起因时很少谈及,通常只提喀琅施塔得暴动,这可能是因为农民暴动在当时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不过斯大林的著作中却多次提及。例如,1925年1月26日斯大林在《关于“得莫夫卡事件”》一文中写道:“„„或者是农民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起来以致发生暴动。请你们注意,在新的条件下,在新经济政策下,新的坦波夫暴动或新的喀琅施塔得叛乱决不是没有困难的。南高加索的 格鲁吉亚暴动提出了一个严重警告。如果我们不学会割开我们的脓疮并且把它们医好,如果我们还要在表面上装得太平无事,那么这样的暴动将来还是可能发生的。”[3]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是对农民的让步,以拯救苏维埃政权。

这也是实施粮食税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就同农民的关系而言,也确实是一种让步、妥协。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有退却,就有进攻。因此,新经济政策实行不久,特别是农民造反的威胁略为减轻之后,停止退却、举行进攻的呼声就不断高涨,逼得列宁一年之后,不得不在党的十一大上宣布停止退却,开始进攻。就列宁而言,提出“进攻”可能出于两种考虑:第一,迫于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压力,提出进攻的口号以安抚党内的激进派、“左派”。第二,当时已经退到国家资本主义、自由贸易,从传统的观念看来,已经退无可退了。不过,这个时候宣布进攻是大可质疑的。因为实行粮食税仅仅一年,而承认市场机制(即真正意义上的新经济政策)才半年,作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具体化,有待进一步完善。诸如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小生产者的积极性,发挥私人资本的作用,发挥私商的作用等等问题都有待解决,在这个时候发动“进攻”必然摧毁尚在形成中的新经济政策体系,达不到新经济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

斯大林论述列宁主义的著作是不提新经济政策的。他的《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这两本专著都闭口不谈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特别是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看来,新经济政策只不过是一个与中农问题并列的“具体问题”。1926年1月他在《列宁主义问题》文集初版序言中为自己辩解说:“同样很明显,我们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新经济政策、国家资本主义、中农问题等)也不是这本‘扼要叙述列宁主义基础’的小册子所能完全阐明的。”[4]

在这一点上,季诺维也夫要胜过斯大林,他在《列宁主义》一书中用了两章的篇幅来谈新经济政策,其标题分别为:第11章“列宁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第12章“列宁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这两章都有副标题,从中可以看出季诺维也夫关注的重点。

季诺维也夫的论点始终围绕阶级斗争、退却和进攻、国家资本主义展开。他写道,新经济政策,“这是列宁主义经过最广泛的深思远虑的退却运动。”“这是其历史意义迄今尚非所有人都清楚的退却。”“我们现在应当清楚明确地跟着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个退却。”[5]退到哪儿去呢?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因此新经济政策等于国家资本主义。季诺维也夫写道,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不是简单地消除“军事共产主义的极端性,不,我们做的不是这件事——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经济政策。我们根本不是从军事共产主义退向社会主义,而是退向无产阶级国家中的特殊的‘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这是无产阶级国家里的国家资本主义。”他还问道,“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在哪一点上比“无产阶级国家中的国家资本主义”好听一些呢?[6]

季诺维也夫的这种说法,把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全排除出新经济政策之外了。列宁确实曾经寄希望于国家资本主义,但在实践上国家资本主义并没有得到发展,列宁生前已经看到并多次指出过。在季诺维也夫书写《列宁主义》一书的时候(1924年)这一事实已经非常清楚了。其次,列宁说的退却是退向国家资本主义,退向自由贸易做买卖,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而后者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季诺维也夫只讲国家资本主义,这就完全忽略了市场经济这一面,大大缩小了新经济政策的范围,也大大贬低了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既然强调的是退却,而且是在农民造反逼迫下的退却,那么一旦造反的威胁消失,就会要求转入进攻。斯大林在后期论述新经济政策时就不断强调进攻。

1924年12月在俄共十四大上斯大林首次给新经济政策下了一个定义:“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预计到在经济命脉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的条件下容许资本主义存在,预计到资本主义成分同社会主义成分的斗争,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的作用日益增长而资本主义成分的作用日益削弱,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预计到消灭阶级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7]斯大林这个定义的重点是同资本主义成分作斗争。

1926年11—12月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全会上,斯大林声称,要“堵死和消灭阶级首先是资本借以产生的一切孔道,最后造成直接消灭阶级的生产条件和分配条件”[8]。一年后斯大林已经宣布:资本家正被排挤出商品流转的范围,工业正和农民经济直接结合起来,投机的中介人再不能从工业和农业中攫取利润。苏联已经没有交易所、营业所、价格操纵情形等等。在这方面,所有这些资本主义经济的工具在我国都不存在了。[9]稍后,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宣布,党的任务是 “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10]。要挖掉资本主义的根子,这根子就“藏在商品生产里,藏在城市小生产特别是农村小生产里”。[11]结论很清楚,要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就必须消灭农民这个小生产者。

季诺维也夫的《列宁主义》在论述新经济政策时用一章的篇幅谈阶级斗争。他强调,在新经济政策时期阶级斗争仍在继续。以季诺维也夫为首的“新反对派”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农村存在严重的富农危险,必须把打击的火力对准城乡的资本主义成分。他说,城乡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增长,“谁要是说我们已经没有资本主义,或者几 乎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富农,我们的政策对富农和对贫农都同样有利——他就是有意无意地修正列宁主义。”“对我们来说,农村的富农——真正的富农——要比城市的耐普曼危险得多,因为我们在农村的阵地是薄弱的,而富农成为农村舆论领导者的可能性却要大一些。„„农村百分之二、三的‘富农’,总是巨大的力量。”[12]

过渡时期存在阶级斗争,这是当时的共识,并不奇怪。但是就发展经济和抓阶级斗争这两方面的任务相比较而言,对当时的苏联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发展生产力,为落后的俄国 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深层次原因,正是俄国落后,不具备立即实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需要运用市场来改变资源配置的方法,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而害怕资本主义,害怕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发展资本主义,想借助于阶级斗争的方法,靠专政的力量来消灭资本主义成分,消灭小生产,只会给国民经济带来破坏性的后果。这是苏联的历史所证实了的。

长期以来,列宁对小生产是不放心的,把小生产看作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和源头。1921年3月列宁在一次报告中说:“我们今天是同谁进行最后的斗争中的一次斗争,惟一正确的回答就是:同我们自己家里的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进行斗争。”[13]

实行新经济政策一年以后,列宁重申:“我们确实是在进行‘最后的斗争’,不是同国际资本主义(同它还要进行多次‘最后的斗争’),而是同从小农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得到小农经济支持的俄国资本主义进行这种斗争。”[14]

列宁放弃了“最后的斗争”的提法没有呢?没有看到正式说法。不过我们在《论合作社》中看到,列宁把合作社看作是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过渡到新制度的机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合作社吸引农民走向社会主义,而不再是 同农民进行“最后的斗争”了。

有两个人的回忆涉及列宁对农民问题的最后看法。

1922年列宁对时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副主席的弗拉基米罗夫说过,我们现在有两个最重要的领域。第一个是商业,这就是学会经商,为的是首先同农村,同农民结合。不这样做,有一天农民会让我们去见鬼的。老实讲,农民并不理会谁,什么样的领导坐在城里,谁在克里姆林宫统治。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从城市得到什么,克里姆林宫给他什么。他会使用这样的试金石:同沙皇时期相比,他生活得好一些,还是变坏了。如果看到用自己的产品换来比过去多的印花布、砂糖、鞋子、器皿、农具,如果还看到赋税减少了,在农村再也看不到他们痛恨的警察和警察局长,庄稼汉对新制度就会感到完全满意。而如果不满意,对付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是困难的,不可能的。喀琅施塔得起义、安东诺夫运动、坦波夫以及其他省份的叛乱,都是对我们的严重警告。应当采取一切措施,以便长期生活在和平之中,同中农友好相处。[15]列宁去世前在同布哈林的谈话中总结出的一个经验教训就是可以不再对农民使用暴力而达到社会主义。[16]

布哈林记住了这一点。在1928年7月全会上,布哈林在谈到非常措施引发的各地农民风潮 时提出警告说: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却要用暴力把庄稼汉赶进公社。这样你们就会遇到庄稼汉的起义,富农组织他们,领导他们。结果是一场残酷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消失。你们从这里得到的是什么呢?[17]

三、运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

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初,列宁只想通过实行粮食税对农民作出让步,以拯救苏维埃政权。但任何政策都不是孤立的,这种退却必然引发连锁反应。实行粮食税,农民手头就会有余粮,纳税后剩下的粮食怎么办?列宁的最初设想是允许农民在地方范围内交换。但是,限制在地方范围的实物交换(当时也叫“商品交换”)恰如“蜉蝣”(布哈林语),没有能够维持多久,广大的农民以自己的实践冲破了人为的樊篱,“产品交换”变成了“商品买卖”。这就把市场机制引进了苏维埃经济,进入了真正的新经济政策的时期。列宁发现了这一点,把这时候的新经济政策同1918年春的政策区别开来,指出区别就在于现时的经济已经建立了同市场、同商业的关系。这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布哈林把新经济政策出现的时间向后推迟了半年左右。他写道:“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发展中的经济不可抗拒地要求扩大经济流转的范围,于 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我们这样做了,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18]在布哈林看来,新经济政策不是始自实施粮食税,而是始自承认和运用市场关系。为打通堵塞的渠道,1925年初布哈林写文章作报告,呼吁把新经济政策推广到农村去。

正是在运用市场机制这个意义上,列宁在最后时日赋予合作社以巨大的意义。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军事共产主义时期,列宁把合作社看作是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温床。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把合作社看作国家资本主义,打算以国家资本主义去对付分散的无法控 制的小生产。直到在新经济政策中引入市场商品经济成分之后,列宁才彻底改变了对合作社的看法,认为这是可以使农民的私人利益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的机构,是可以通过农民对利益的关注而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的机构。列宁强调,正是由于有了新经济政策,才使合作社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这与人们所想像的恰恰相反)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19]。在《论合作社》中,列宁把合作社直接等同于社会主义,说“文明的合 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20]。“在我国条件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21]

列宁的说法没有为当时的多数领导人所理解。托洛茨基看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同意运用市场机制,但无可奈何地称市场为“魔鬼”。斯大林不承认新经济政策是一项崭新的经济体制,而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具体政策”。季诺维也夫不承认列宁的《论合作社》一文对合作社的看法有一个飞跃,认为同1921年关于合作社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论述是一回事,到1923年初,合作社仍然是国家资本主义。

布哈林敏锐地看到列宁思想的发展变化,指 出在合作社问题上列宁有两个不同的战略计划。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初,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主张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加上大资本,组成经济联盟,对付分散的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在这里,合作社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环节”。而在1923年1月写《论合作社》的时候,列宁的提法变了。合作社已经不再被看作是国家资本主义,而是直接等同于社会主义了。这里的战略计划是“和组成合作社的农民结成联盟,反对大资本和一般私人资本的残余”[22]

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强调的正是这一点。他说:“据我看来,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存在市场关系——在这种那种程度上。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它规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23]没有商品的商品生产和没有市场的商品生产都是不可想像的。“如果我们搞商品生产,那么完全可以理解,最重要的就是市场关系。”[24]“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25]

斯大林所下的新经济政策的定义中基本上不提市场和商品经济。本文所引他在俄共十四大上对新经济政策所下的定义就是如此。

直到1928年七月全会《论共产国际纲领》的报告中,斯大林才承认要利用市场,说“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利用市场,通过市场,而不是以直接的产品交换,不要市场,在市场以外来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26]。但是这时候实施他采取的非常措施已经半年多,正在逐步消灭市场,离废止新经济政策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了。斯大林发表这一谈话,目的不是要利用市场,而是企图规避取消新经济政策的指责。

1929年底,斯大林终于抛出了新经济政策的“新提法”。他在《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中宣布:“现在,新经济政策问题,阶级问题,建设速度问题,结合问题,党的政策问题,都应该有新的提法。”[27]这新提法是什么呢?斯大林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让它见鬼去。列宁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认真而长期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永久的。”[28]几个月之后,斯大林对“见鬼去”作出了明确的解说:“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 去’。”[29]

这时候斯大林已经不再需要通过市场调节来建立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了。他认为苏维埃政权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措施、国家计划来维持这种联系,实际上又回到通过计划调拨进行实物交换的军事共产主义时代。

从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不同理解以及所导致的后果,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任何一种政策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在执行中根据具体情况、群众的反馈,不断完善和修正。列宁当年就是遵循这一原则办事的。在列宁的领导下,新经济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逐渐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列宁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情况,对新经济政 策有不同的解释、有不同的侧重面,同时由于列宁领导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总共不到两年,不可能提供解决经济政策问题的所有答案,这就给各种不同的理解提供了所需要的根据。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列宁的言论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解释。退却和进攻的说法、国家资本主义的说法、市场机制的说法,统统可以在列宁的言论中找到根据,得到支持。这就需要对列宁的各种不同的说法联系具体的时间、地点进行分析,找到本质的东西,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

新经济政策夭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的问题之一是领导层对这一政策没有取得共识,各 人有各人的理解,谁执掌最高权力,就按照谁的主张办。更重要的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不同步,经济体制得不到政治体制的保障。在政治上高度集权的状态下,斯大林一旦大权在握,就在他信誓旦旦要坚持新经济政策,把取消新经济政策斥为“反革命谣言”后不久,就凭他个人一句话,轻轻松松地送新经济政策“见鬼去了”!

注释:

[1][11][26]《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129页,第195—196页,第128页。

[2]《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第221页。

[3][7]《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23页,第302—303页。

[4]《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11页。

[5][6][12]季诺维也夫《列宁主义》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180、184页,第183、189、205页,第220—221页。

[8]《斯大林全集》第9卷第22页。

[9][10]《斯大林全集》第10卷第192页,第256页。

[13]《列宁全集》第2版第41卷第130页。

[14][19][20][21]《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第82页,第362页,第365页,第366页。

[15]瓦连廷诺夫《新经济政策和列宁逝世后的党内危机》斯坦福1971年俄文版第186页。

[16]《国际共运史研究(布哈林专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8页。

[17]《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8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页。

[18][22][25]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主编《布哈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6页,第361—363页,第441页。

[23][24]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主编《布哈林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2页,第392页。

[27][28][29]《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127页,第150—151页,第163页。

[责任编辑:文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第五篇:哲理故事:两颗种子的不同命运

哲理故事:两颗种子的不同命运

哲理故事:两颗种子的不同命运

两颗相同的种子一起被抛到了地里。一颗这样想:我得把根扎进泥土,努力地往上长,要走过春夏秋冬,要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

是,它努力地向上生长。在一个金黄色的秋天,它变成了很多颗成熟的种子。另一颗却这样想:我若是向上长,可能会碰到坚硬的岩石;我若是向下扎根,可能会伤着自己脆弱的神经;我若长出幼芽,可能会被蜗牛吃掉;若开花结果,可能会被小孩连根拔起,还是躺在这里舒服、安全。

于是,它瑟缩在土里。一天,一只觅食的公鸡走来,三啄两啄,便将它啄到肚子里了。

在慨叹两颗种子迥然不同的命运时,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样简单的道理:越是想安于现状,越不能安于现状,因为各种偶然的因素会使你的周围充满风险。相反,坚定地树立奋发向上的信念,敢于冒险,敢于承受岁月的风风雨雨的人,就一定能拥抱令人羡慕的成功。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成功永远属于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下载关于班超与李广不同命运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班超与李广不同命运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故事:三只鸟的不同命运

    管理故事:三只鸟的不同命运 中国耐材之窗网 2010年6月19日 很久以前,曾经有三只小鸟,它们一起出生,一起长大,等到羽翼丰满的时候,一起寻找成家立业的地方。 它们飞过了很多高......

    蜜蜂和苍蝇的不同命运励志故事

    如果你把6只蜜蜂和6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会发生什么情况?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

    命运与人生

    一、人生目标我曾静下心来想着,我们人来到这世间为的是什么?该做的是什么?辛苦一辈子得到的又是什么?记得有一则笑话,甲、乙两人久未见面,甲是做棺木的,乙以挑大肥为业:有一天他们两......

    出现问题的李广射虎《李广射虎》教学思考-文档资料

    出现问题的李广射虎——《李广射虎》教学思考 出现问题的李广射虎——《李广射虎》教学思考上课伊始,我依旧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回去都预习过课文了,谁能说说课文究竟......

    关于中国死刑命运的思考

    关于中国死刑命运的思考 内容摘要:死刑又称为生命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为基本内容的刑罚。正因为死刑的严厉性和巨大的威慑作用,历史上各国统治者无不重视死刑的使用,把死刑作......

    关于美国黑奴命运的思考

    关于美国黑奴命运的思考 读《汤姆叔叔的小屋》和《根》有感 《汤姆叔叔的小屋》也叫《黑奴吁天录》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主角是一个名叫汤姆的壮年黑奴,他聪明、老实......

    《;诸葛亮与班超》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5篇)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1题。(12分)【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

    对于不同价值观的思考

    对于不同价值观的思考-----------女生应该学会自爱2011级人力资源 黄雪曼201100270121自从老师布置了这个作业,我就开始在想,我要写些什么,这个作业没有什么指定的题目,老师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