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时间:2019-05-13 22:2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其主要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篇: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一)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所谓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密防守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渗入到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无论是正常人的言行举止还是心理疾病患者的怪异症状,以及人类的科学、艺术、宗教和文化活动,都受潜意识的影响和支配。

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意识现象,而不是意识现象。这与传统心理学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适成对照。

(二)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要研究潜意识现象,但是潜意识本身不能被直接认识,因此,必须通过一些独特的方法才能对它进行研究。这些方法是: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1、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然后,精神分析者根据患者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分析者和患者都认为找到了病根为止。①心理学实验技术。萌发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1879年由高尔顿首创。有两种形式,不连续的自由联想和连续的自由联想。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治疗方法。让患者无拘无束地如实说出由刺激引起的、进入意识中的所有内容,诊疗者根据患者联想到的内容对其症状做出分析、解释、使患者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动和痛苦完全释放出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梦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为了揭示潜意识的愿望,他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显梦是人们真实体验到的梦,隐梦是梦的真正意义。梦的形成是从隐梦到显梦的伪装的过程,他称之为梦的工作,主要包括:凝缩、移置、戏剧化和润饰;梦的解析则是从显梦到隐梦的破译和探测的过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技术。去掉显性梦境的伪装以了解隐性梦境的本来意欲。弗洛伊德视之为了解潜意识的好方法和心理治疗的基本途径。在弗洛伊德看来,梦中蕴含的个体潜意识欲望和情感(即隐性梦境)由于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不能以本来面目出现,而通过梦的工作予以伪装以对自我不会产生威胁的变形(即显性梦境)出现。

3、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对正常人的小过失进行分析,同样可以揭示潜意识愿望。这些小过失主要有:口误、笔误、疏忽和遗忘等。

(三)本能论

本能论构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本质。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这个词“代表了所有生于身体内部并且被传递到心理器官的力”,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每一种本能都有其根源、目的、对象。本能的根源是身体的需要和冲动,目的是寻求满足,以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对象是能满足身体需要的对象或手段,本能的对象是可以变化的。早期,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与性本能两种。在他的晚期理论中,他修正了早期本能理论,把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本能的根源是身体的状态或需要,主要是身体对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欠缺。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身体的欠缺状态。本能的对象是能满足欠缺状态的事物或手段,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大体相当于人类的两大需要:爱与饥。性本能又被他称为里比多(libido),(精神分析术语。人类生而具有的一种原始性欲。即性冲动、性本能。驱使人的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弗洛伊德早期视之为性欲,后扩大其涵义,视之为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即生的本能。)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求满足。而自我本能则趋向于避开危险,保护自我不受伤害。

弗洛伊德在晚期理论中修正了早期的本能理论。引申出死本能的概念,又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并为生本能。总之,生本能代表爱与建设的力量,其目的是生命的生长与增进。死本能则代表了恨与破坏的力量,目的是死亡或回复到无生命、无机物和生命的解体状态。

(四)、人格论

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伊底又称本我,它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能量直接来源于肉体。伊底是完全非理性的,它遵循着快乐原则。

伊底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弗洛伊德把伊底比作是“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伊底中的欲望是恒久不变的。伊底完全是非理性的,不知道善恶和价值。遵循快乐原则。纯粹是潜意识的,其中的本能冲动不可能达到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伊底中的本能冲动是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来源,是整个人格系统的基础。

自我是伊底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自我遵循着现实原则,即它是理性的,会选择适当的对象和途径来满足伊底的本能冲动。自我的能量来源于伊底,且是为伊底服务的。

自我并非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初只有伊底而无自我。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伊底与环境相互作用,伊底接近外界的那部分逐渐成为自我。故自我是从伊底中分化出来的。自我没有自己的能量,必须从伊底中汲取能量,故它在本质上是依附于伊底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伊底的本能满足服务。但自我是理性的、审慎的、选择适当的对象和途径来满足伊底的本能。伊底虽然隶属于自我,但自我并不完全是意识的,它的一大部分是潜意识的。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即它督促自我加强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超我形成于幼儿期,因为光靠自我的力量不能控制伊底的本能冲动,所以,超我的形成是必要的。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幼儿期会产生对父母的乱伦的本能冲动,为了压抑这种本能冲动,儿童对父母产生自居作用,从而将父母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加以内化,这正是超我。超我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超我是对伊底压抑而形成的,它的能量最终仍来源于伊底,超我的一部分仍然是潜意识的。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通过父母的奖励形成的,当儿童的观念和行为符合父母所持的观念时,父母就予以奖励,父母据以奖励的标准就会内化到儿童的心目中,成为个体的自我理想;良心是通过惩罚形成的,当儿童的观念与行为违背父母所持的道德观念时,父母就予以责罚,父母据以责罚的标准就会内化到儿童心目中,成为良心。朝我遵循至善原则,督促自我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之合于社会道德规范。超我的能量也来自伊底,超我的一部分也是潜意识的。

2、人格发展

由于弗洛伊德把性的本能冲动看成是伊底的主要内容,因此,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的,他的人格理论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但是,他所理解的性是包容广泛的,不仅包括性成熟后的性,而且包括性成熟前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观念------它们都通过他的性感区的概念而具有性的象征意义。性感区是指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弗洛伊德据此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这五个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

口唇区域为快感的中心。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如果对一种原始模式产生固着作用,成年后就可能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

肛门区域成为性感区。在这一阶段,儿童会接受排便训练,这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外部纪律或权威,因此代表了伊底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一般地,如果排便训练过于严格,儿童会形成过度控制的行为习惯,如洁癖、吝啬和强迫的人格特征,也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反抗,从而形成过度铺张浪费、越轨的人格特征;如果排便训练过于随便,儿童在成年后容易形成肮脏、浪费、凶暴和不守秩序等人格特征。第三阶段:性器期(3-5岁)。

生殖器成为快感的中心。在这一阶段,儿童以异性父母作为自己性欲的对象,男孩对母亲产生爱恋,仇恨父亲,称为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精神分析理论术语。男孩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恋母斥父欲望。弗洛伊德援引自古希腊神话,古老的希腊传奇里,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鳏死。但是有个流派收入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主和后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了以后,他创下许多英雄事迹,而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不久,有场可怕的瘟疫降临底比斯,然后他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那是很久以前死在他手下的一个旅行者。他也发现原来与他共事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预言一一实现了。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女孩对父亲产生爱恋,仇恨母亲,称为恋父情结或克勒厄屈拉情结。他指出,儿童要解决这一阶段的危机,必须靠他们自己的先天的性别倾向和对同性父母的自居作用,也即形成超我。如果这一阶段儿童能够逐渐形成超我,那么就会形成正常的人格特征。

以上的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他主张,人格的最初形成应是在5岁左右。第四阶段:潜伏期(5-1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里比多受到压抑,没有得到明显的表现。儿童这时已经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因此,将兴趣从家庭成员转向同伴,特别是同性同伴,倾向于避开异性同伴。第五阶段:生殖期(12-20岁)。

这一阶段是个体的性发育成熟期。个体开始试图与父母分离,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想在性、心理和社会的方面都达到成熟状态,即达到生殖期人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难的,很少有人能达到。因为人格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一是固着,即不论在每个人格发展阶段满足过多或过少,都会使里比多停滞在那个阶段,从而使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该阶段的人格特征;二是倒退,即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从而从高级阶段返回到低级阶段,表现出低级阶段的人格。他认为固着和倒退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以潜意识心理和性生理、性心理的发育为依据,建立了第一个系统的心理学的人格理论,揭示了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动力。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影响重大。但是,他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理性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为他的人格理论留下了明显的缺陷。

(五)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弗洛伊德在对自我功能以及神经症和精神病根源的研究中,提出了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系统观点。

1、焦虑论

焦虑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心理不适状态,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弗洛伊德探讨了焦虑的性质。他认为,焦虑产生于自我,是自我对冲突所引起的结果的反应,是个体把冲突看作是一种危险的或是不愉快的信号去反应。他的这种焦虑论又被称作“焦虑的信号理论”。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能使个体不恰当地使用防御机制,导致心理疾病。所以,焦虑在先,为因;神经症在后,为果。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原始焦虑阶段,二是后续焦虑阶段。原始焦虑主要是出生创伤。弗洛伊德认为,原始焦虑是后续焦虑的基础,后续焦虑是作为信号的焦虑,即个体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只要遇到无法应付的情形或自我意识到里比多的涌现使自己可能再次陷入被动无能的状态,就会以焦虑为信号,调动内部已经形成的防御机制来应付。

可见,在原始焦虑中,自我是被动地体验到焦虑,而在后续焦虑中,自我是主动地体验焦虑,并且以此为信号来调动自我的防御机制的。但无论如何,焦虑实际上是早期创伤经验的反复出现。

弗洛伊德探讨了焦虑的种类。由于自我受三个主人的压制:现实、伊底和超我,所以相应地形成了三种类型的焦虑。

一是现实焦虑,它以自我对外界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现实焦虑相当于恐惧,有助于个体的自我保存。

二是神经症焦虑,它以自我对来自伊底的威胁的知觉为基础。而且,神经症焦虑也以现实焦虑为基础,因为,人们只有当认识到自己的本能需要的满足会遭遇现实的危险时,才会恐惧自己的本能。三是道德焦虑,它以自我对来自超我、尤其是良心的谴责的知觉为基础。当个体知觉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违反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时,会体验到罪恶感和羞耻感,从而使个体的行为符合个人的良心和社会道德规范。

2、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其特点是伪造或曲解现实,潜意识运用。包括压抑、投射、反向形成等。适当的应用防御机制,可暂时减轻或消除心理痛苦,避免精神崩溃,但如不适宜的过度应用,会妨碍对现实的正确考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主要提出了以下八种自我防御机制。

(1)压抑(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个体将意识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冲动经验和记忆放逐到潜意识中去,使之不为意识所觉知,以避免产生焦虑、恐惧、愧疚的过程。作为一种本能的动机性选择遗忘,目的是选择的八那些使个体体验到的冲突或紧张的记忆或相关经验摒除于意识之外。被压抑的经验并未真正消失,而是出于潜意识之中,积极寻找宣泄的出口,常以梦、口误、笔误的伪装形式出现,获得暂时的、象征性的满足。有时表现为神经症症状。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有两种:原始压抑和真正的压抑。)指将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和欲望冲动排遣到潜意识中去。压抑的概念有两层涵义:一是压抑是一种主动遗忘的过程;二是被压抑的思想观念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地活跃着,一旦条件许可,如前意识中的“监督者”放松警惕,它们就会伪装后进入到意识中。(2)反向作用

指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欲望。(3)投射

指把自己内心中的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冲动和行为归咎于他人。弗洛伊德认为,社会偏见现象即来源于投射作用。常见的精神病患者的被害妄想也来源于投射作用。(4)否认

指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和焦虑的事实的存在。在否认中,重新解释事实占有很大的成分。(5)移置

指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上得到满足,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或是转变驱力。前者是对象移置,后者是驱力移置。(6)升华

指将本能冲动转移到为社会赞许的方面。他把人类在科学、文化和艺术上的工作成就都归结为本能冲动的升华作用。(7)自居作用

指个体把他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模拟他人的行为,又称认同。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当个体遇到挫折时,常常比拟成功的人物或偶像,从而分享其成就和威严,减轻焦虑和痛苦。(8)倒退

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以早期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同情,减轻焦虑。弗洛伊德认为,倒退有两种:一是对象倒退,二是驱力倒退。

(六)、社会文化观

在晚期,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使精神分析超出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领域。在此只简要介绍弗洛伊德的一般社会文化观。

弗洛伊德社会文化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性和人类文明相对立。他所理解的人性就是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文明或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他把人性中比较崇高的无私的对他人和社会的爱解释为是性爱的扩散,即避免对性爱对象的过分依赖而把爱的能量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的结果,从而说明人类群体相互团结和文明借以巩固的心理原因。

弗洛伊德根据上述理论来阐述社会文化现象。例如,他主张俄狄浦斯情结是宗教和道德产生的根源。具体来说,他认为原始人类的图腾禁忌和图腾崇拜,实际上源于人类祖先的俄狄浦斯情结。再如,他把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也解释为是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从本能和心理动力的角度考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是富有创造性的。但是,他把文明发展与人性相对立,把人性仅仅理解成是人的本能,又是极为片面的。本质上,他的社会文化观是唯心主义的。

第二篇:第二章 古典精神分析

第二章 古典精神分析

教学要点:精神分析的起源;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依德的研究方法;弗洛依德人格理论评述。

教学要求:了解精神分析理论的起源;理解无意识理论;掌握本我、自我、超我的结构关系及性心理发展阶段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起源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一生著书共17卷,计2000多万字,美国心理学家普汶称弗洛伊德是“盖世无双的天才”,认为他“为全人类开拓了心理的希望。”波林称弗洛伊德是“最伟大的创设者,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为完整、深刻的人格理论,他不仅阐释了人格的结构,探索了行为的潜在动因,而且详细的记述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影响了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弗洛伊德之前,有许多有先见之明的思想家讨论过无意识、本能、快乐以及精神的成因等问题,他们的观点无疑为精神分析论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 2.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1)近代物理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2)生物学对弗洛伊德理论有重要影响(3)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分析的作用

第二节 人格结构(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

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作用。

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个部分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无意识的特点如下:

(1)无矛盾性,无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动和欲望拥挤在一起而互不干扰。(2)无时间性,即无意识中的各种欲望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时间关系是意识的一种特征而不是无意识的特征。

(3)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

(4)非现实性,即无意识几乎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无意识过程按自身的强度和快乐原则进行,它不管现实,只求享乐。

(5)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无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

为了证实无意识的真实性,弗洛伊德提出了六点理由来说明。

二、本我、自我、超我

后期,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它同人的肉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并且贮藏它们和向自我、超我提供能量。

本我满足自己欲望、获得快乐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反射动作,另一种方式是想象实现。

弗洛伊德把利用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过程称为原始过程。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的力量就是从本我那里得到的,自我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因此,自我是本我的执行机构。

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是超我,它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超我有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自我在满足本我欲求时,不仅要考虑现实条件的可能性,而且要受到超我的制约。与自我不同,超我是社会道德的化身,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它总是力图限制本我的私欲,使它得不到满足。

根据弗洛伊德这种人格动力结构的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力量决定的,而是人格内部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

自我是调解者,通过调解,使人格内部各种力量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人格的整合和统一。但是,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和持久的,人格内部冲突不可避免。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

第一种是现实焦虑,它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

第二种为神经质焦虑,它是由于担心失去对本我控制而带来的潜在危险所产生的。第三种焦虑称为道德焦虑,它是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良心不安、羞耻感和有罪感。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几乎所有的自我防御机制都有两个共同点:

(1)它们是无意识的,即是说人总是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采用它们。(2)它们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具有与现实相脱离的特性。弗洛伊德认为主要的防御机制有:

压抑:指把不能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否认:是最早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即否定现实,也可能否定冲动。投射:这是把自己内心不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上。反向作用:即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有意识地做出相反方向的举动。

合理化(文饰作用):即歪曲现实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合理化作用是采用错误的推理,使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

替代和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聚集的大量能量总是力图通过各种渠道发泄出来,而满足本能欲望、发泄能量的直接方式往往为超我的道德规范或现实要求所不容,因此会遭受自我和超我的抵制与压抑。这些受抵制的能量不得不转换对象或改变方向,企图以间 接的方式发泄出来,这就是“替代”。升华是指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升华作用可使自我改变冲动的目的和对象而并不压制它们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因而有时可以多种防御机制同时起作用。

第三节 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一、性、里比多、动欲区

弗洛伊德主张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生殖活动是狭义的性,而广义的性不仅包括直接的生殖活动,而且包括许多以间接形式发泄性冲动的活动。

所谓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弗洛伊德称为里比多。

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性欲最敏感的区域或处于显著地位的动欲区会发生转移,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都有其不同的主要动欲区。

二、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1.口腔期:出生到1岁。2.肛门期:1岁到3岁。3.性蕾期:3岁到6岁。4.潜伏期:6岁到12岁。5.生殖期:12岁到一生。

三、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

个体的人格发展从低级阶段进入到较高级的阶段,其首要条件是顺利解决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解决好冲突,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或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受挫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之为倒退。

弗洛伊德还列举出几种典型人的人格特征:口腔型特征、肛门型特征、性器型特征、生殖型特征。

第四节 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一、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法是从谈话疗法中演化出来的,谈话疗法就是在催眠的条件下引诱患者把自 己以往致病的创伤经验和事件尽情吐露出来。弗洛伊德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法既是一种治疗方法,又是一种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它构成精神分析论的一种方法。

二、梦的分析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的实质就是在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显像有三个来源:感觉刺激、清醒时的所思所想、本我冲动。无意识中的欲望与冲动一般以两种方式在显梦中表现出来。一种称之为符号化,另一种称之为梦的制作。

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把生活中的错误分为六类:口误;笔误;遗忘、误置与误取;误读与误听;多种错误的混合。

四、幽默

弗洛伊德在《幽默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中,重点分析了两种玩笑:攻击性的玩笑,性的玩笑。

人们为什么对这两种玩笑乐此不疲、兴趣盎然呢?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因为这种玩笑能够使通常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得以宣泄。

弗洛伊德研究幽默,是因为其提供了关于无意识本我冲动的信息。如果要了解某人的本我欲望,通过了解他所喜欢的幽默是什么;要了解某群人或一个民族的精神深处,也可以从他们所喜欢的幽默获得某种认识。

五、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1.着重了解有关心理学非常态现象和特殊现象。

2.着重从整体出发研究人格,而不着重对人格的个别方面和特殊机能的考察。3.弗洛伊德的方法既是一种研究方法,又是一种精神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它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具有实用意义。

4.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六、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贡献:

1.弗洛伊德建立起现代心理学史上的一个系统的人格心理学体系,其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堪称后人的楷模。2.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3.弗洛伊德体系在人格心理的研究方法上有重要的贡献。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局限性:

1.弗洛伊德体系过分强调无意识过程,验而贬低意识过程。

2.弗洛伊德过分扩大了本能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特有的各种社会需要。

3.弗洛伊德的概念、理论与假设往往是不精确的和缺乏操作性,因而难以通过实证性的研究来加以验证。

4.弗洛伊德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心理现象的材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特别是健康人的人格心理资料的收集研究。

思考题

1.什么是无意识?无意识有哪些特点? 2.本我、自我和超我如何决定个体的外部行为? 3.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及其特征。4.简要评价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第三篇:心理学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去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实现自我等等。

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就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得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第四篇:精神分析---心理历程

更多的好文章来自:家合心理网 www.xiexiebang.com

-------------

精神分析---心理历程—心得体会

一;精神分析

1;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移情分析,阻抗分析。

2;心理咨询与聊天有什么区别?

3;心理咨询与政治思想工作有什么区别?

4;自由联想(白日梦)1-2分钟。

意向分析。

二;;

母亲课堂

1;精神分析是,移情—反移情—和阻抗的学问。

2;精神分析师是;处理---移情—反移情—和阻抗的专家。

3;移情;过去在现在的重复。

4;永远不要猜想别人在想什么。

5;一定要感受自己得感觉是什么。

三;

梦的解析 ::

1;当你梦到不好的事情。。

说明你仍然在奋斗。。

你仍然活着。。

当你梦到好的事情。

你就该小心了。

四;

好人如何判断何时该杀人???

若我认为那人会伤害我或我的家人,我就会尽一切力量阻止他,但除此之外,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五;

偏头痛、、曾奇峰;;对着镜子说话15分钟,每天。

鼻炎,好几年闻不到味道,(把自己关在房间内,想骂谁就骂谁,15分钟,每天)0

更多的好文章来自:家合心理网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

古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指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他的早期的理论是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是无意识系统;另一是前意识系统(它包括意识)。前意识的主要作用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弗洛伊德非常强调无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无意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意识和前意识。后期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与二部人格说中的无意识概念接近,但不完全等同。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以性心理为主线。以性心理发展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他所用的研究方法有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他的研究资料来源于对病态人格的心理分析。

新精神分析是在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阿德勒、埃里克森、霍尼、弗洛姆等人。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自我。研究对象从非常态转向正常人。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该学派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菜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

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自我。研究对象从非常态转向正常人。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该学派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现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

新精神分析在作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下,仍保留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潜意识动机作用,压抑和抵抗,精神决定论,移情作用,以及自由联想法等。新精神分析学家在各自理论中提出的如基本焦虑,原始恐惧,逃出自由等概念,尽管名称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在起主要作用,不过表现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而已。一些从西欧,特别是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医疗实践和理论探讨中,开始背离了正统的精神分析路线。他们反对S.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本能论,抛弃了里比多(即性力)的概念和人格结构说,把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提到了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和治疗原则的首位,逐渐形成了新精神分析派。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有H.S.沙利文、K.霍妮、E.弗罗姆等人。

沙利文强调的是人这个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人际关系。他认为人格不是别的,乃是一个人在以一定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中一种日趋完善的相对持久的模型或完形。他为了与带有先天性驱力的自我概念相区别,提出了动能一词,包括在自我系统中的各种动能和次动能代表着心理过程的相对持久模型。个人从童年起,在涉及自身生存的时刻,动能就加紧活动,执行着防御机制的功能,缓解情绪上的困难,防止焦虑的产生。沙利文很重视人格发展中的认知过程,即不同年龄儿童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应付各种符号化的实际能力,区分出几种经验模式,并特别强调语言的共同有效性在人格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沙利文认为一个人在童年的人际关系中,如果经常遇到成人的不赞许或谴责,就会因其生理需要和安全受到社会环境的压力而产生焦虑,严重的焦虑可以导致精神分裂而产生精神神经病。他还主张在治疗精神神经病时,分析者应创造一种自己积极参与其中的双边情境,尊重患者,设法恢复患者的潜意识中人际关系的安全感。沙利文企图将精神病学与其他各种学科构成一种知识统一体。他的理论反映了美国现代实证论和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潮,也表现了美国当时心理学中的折衷主义倾向

霍妮从更广泛的社会联系中来探讨人格的形成和精神神经病的病因问题。她的理论的中心概念是基本焦虑,她认为人出生后就处于一个充满潜在敌意的世界之中,双亲对儿童的不良态度和行为会引起儿童的基本焦虑,因此家庭环境决定着儿童对社会的反应方式,从而决定着他的性格结构和人格发展。儿童为了克服孤独和不安之感,就在行为中采取种种防御策略。这些策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人格的固定部分,即精神神经病需要。霍妮列举出10种精神神经病需要,并将它们归结为3种指向性活动或“精神神经病倾向”,即走向人们、反对人们和离开人们。这3种倾向都不足以对付现实,而且由于互相抵触而引起所谓基本冲突,循环往复,反而使精神神经病更趋严重。她还提出一个“理想化自我意象”的概念,认为理想的自我与真正的自我之间的矛盾,是导致精神神经病的主因。霍妮认为精神分析的治疗目的在于使患者能意识到自己的当前倾向和冲突,精神神经病的治愈不一定要追溯到幼儿期被压抑的欲望。霍妮在揭示精神神经病患者的社会制约性时,指出了“西方文明”中存在的剥削关系和竞争现象,严重地妨碍了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和弊端。

弗罗姆的理论充满了社会哲学的色彩。他把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强调社会中大的切面对人格的影响。弗罗姆是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考察现代人的性格形成的。他认为人类从原始社会,经过中世纪封建社会直到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由于面临现代社会中冷酷竞争的现实,反而产生孤寂和恐惧之感,因此现代人的主要动机是逃出自由。他认为个人逃出资本主义社会是“积极的自由”,但不可能实现,于是只得转而寻求“消极的自由”,即将孤寂不安之感压抑到潜意识之中,结果变成了强迫性观念和行为,神经病即由此而生。弗罗姆认为人能获得安全的社会制度有两种:一种是权威主义,一种是人本主义。他讨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应付孤独感的各种机制,称之为性格的动力倾向性。其中接纳、剥削、贮藏和市场4种倾向性都是人格的病态表现,只有一种生产倾向性才是常态的、健康的表现。根据讨论的结果,弗罗姆企盼的不是革命,而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人本主义社会的乌托邦。弗罗姆的理论多少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但他得出了只有改变个人的病态心理才能改变病态社会的错误结论。

从继承上来看,新精神分析是以古典精神分析为基础,延续了一些概念,如“潜意识”、人格结构的三段论、在人格发展问题上划分不同阶段进行研究、重视早期经验等,研究方法也不够严谨.从整体上看,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古典学派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从发展上来看,新精神分析更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弱化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如阿德勒提出“自卑感及补偿”作为人格的动力;人格结构上新精神分析学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依附于本我;新精神分析学派还赋予人性更多积极的特征,认为性本善;另外新精神分析学派不把儿童的早期经验作为人格的决定性因素,认为人格是持续发展的.总之,新精神分析学派是在弗洛伊德构建的理论的基础之上派生出来的,很大程度上受其理论的影响,虽然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但是其基本观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仍未完全摆脱生物化思潮的影响.

下载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其主要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其主要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理论流派 复习题

    心理学理论流派 1. 如何看待心理学产生的两个基础? 2. 冯特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3. 新心理学产生的重要意义何在? 4. 试分分析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是指和主要特点? 5.......

    教育心理学理论总结

    生在复习教育心理学中的一般学习理论这章时,往往会觉得理论多、人物多,复习了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混淆现象。而这部分的考题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比如,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个(......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绵阳师范学院 题目: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姓 名: 李 明 学 号: 1 3 0 3 0 4 0 1 0 7 专 业: 历 史 学 班 级: 2013 级 1 班 指导教师: 吴 节 义 2014年12月25......

    心理学理论的补充资料

    传统的心理学理论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方法论和涉及全学科范围的基本理论问题为研究领域。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是指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

    布鲁纳的心理学理论的读书笔记

    布鲁纳的心理学理论的读书笔记 已经忘记了在哪里知道布鲁纳的,期刊文献也只有对他的突出观点的探讨,于是百度一下,我就知道了: 一、 身份: 布鲁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

    精神分析:暴力的心理分析5则范文

    精神分析:暴力的心理分析 让我从总结我们对心理现实(psychic reality)正常和反常体验的模式开始。临床和认知研究证据都表明,对内部和外部现实之间关系的正常意识不是绝对的,而是......

    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从其诞生至如今成为一门内容翔实、有自己独特研究领域的心理学还不到一百年时间。 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以桑代克1913—1914年三卷本《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大题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