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想国思想解读
西方哲学智慧之《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所读所感
第一次听《理想国》书名的时候,不自觉的想到了桃花源,想到了乌托邦,现在看来,那真的只是纯粹的字面上的联系甚至误解了。正如黑格尔所说“令人愉快的导演约许你循着一条长着鲜花的途径走进哲学,逐渐导入最高的、柏拉图的哲学。但长着鲜花的路径很快走完了。看吧,于是就来到最高的部分,关于“一”与“多”,“有”与“非有”的研究。„„那么,你就会来到那真正的辩证法和思辨的思想„„让自己为这些行而上学的荆棘所扎”,这时,不轻易退却,感受其思想的深度和思辨的力度,我才发现收获真的很多。接下来,我就按照《理想国》原文的脉络,按先归纳思想脉络,再谈所思所感的顺序展开。
关于正义
文中一开始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对于“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这一观点,苏格拉底面反驳道:正义有时是不利于统治者即强者的;一切技艺都是为了求取对象的利益,而不是强者的利益。接着,他们继续以提出观点在反驳推到或论证的方式,考察了正义的方方面面,苏格拉底认为正义之为正义,无论在国家在个人都是一样的,正义之相只有一个,他的摹本可以无数。因而找到了国家中的正义,个人正义自然也就找到了。他的正义观不在于给出外部行为的定义,而在于内部结构的平衡。
他将国家对应于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阶级三个等级,他们若能各尽其职,互不干涉,城邦秩序就会井然,这样的城邦也就是正义的。人的灵魂也有三个部分,即理智、激情和欲望。理智会与欲望发生冲突,欲望要激起的行为如果对人产生不利的后果,理智就会制止他。激情与欲望也会发生冲突,激情表现为一些情绪,如愤怒,如果欲望不合乎理智,而且胜过了理智,激情就会愤怒。激情一般是倾向于理智的,是“理智的盟友”,但有时也会抵制理智,虽然并不多见。
国家的正义在找到了三个阶级的比例、地位和关系之后就达到了,同样,个人的正义也需确定灵魂三个部分的美德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当理智成为灵魂的领导者,激情辅助理智,他们一起统治者欲望,也就达到了灵魂的正义。
从《理想国》中对于正义的讨论,我们开始感受到其高度的思维深度和严密的辩论技巧。他不局限与个人的正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义感”,而将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统一起来,在对于正义的解释中不局限于具体的行为,即怎样做是正义的,怎样是邪恶的,而从一个国家结构和灵魂剖析的角度解释正义,同时也找到了正义实现的途径。从这里,我们走进了这个思维瑰丽的“正义的城邦”。
女权问题
对于妇女,苏格拉底首先提出她们应与男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且提出她们在接受与男子同样的训练与教育后,能从事同样的管理城邦、国家以及军事作战的
西方哲学智慧之《理想国》读书笔记
职业,这一看法在当时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之论,苏格拉底坦承需要借助辩论之舟,运用类比之法,指出女子与男子的差异在于生理,而对于职业的禀赋并无不同,从而成功维护了自己的立场。
苏格拉底以公犬和母犬作比,指出人类对待公警犬和母警犬并无差别,母犬并不只负责生育,公犬也并不只负责守卫,除了人们认为母犬在守卫能力上比公警犬稍差,其他素质与天赋二者是相同的,因而一切工作二者同干。然而,人们通常会认为男子与女子是禀赋各异的,让禀赋各异的人干同样的职业则是不合理的,对此苏格拉底以秃头的男鞋匠和不秃头的女鞋匠作比,之处二者虽禀赋各异,却职业相同这一事实。从而,更进一步的说明禀赋差异与职业差异之间的关系,禀赋的差异不是绝对无限制的,禀赋的差异只有与职业相关时,才会引起职业的差异,而男性与女性禀赋在差异则体现在生理构造上的不同,而与职业相关的品质才能则自然地同样分布于女性和男性,因而女性与男性能从事相同的职业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而,对于从事同样职业的女性和男性,自然也要接受相同的训练和教育。适合于男子的音乐与体育训练一样适合于妇女,女在护卫者也必须裸体操练,这不仅在当时甚至是现在看来,也是荒唐可笑的。然而,苏格拉底认为“既然她们以美德做衣服。她们必须同男人一起参加战争,以及履行其他护卫者的义务,这是她们唯一的职责。在这些工作中她们承担比较轻些的,因为女性的体质比较文弱”。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对待教育和职业上苏格拉底有了一定的男女平等思想,这在当时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雅典城邦中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这并不等同于苏格拉底有女权主义或推崇女权至上,在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分别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强些罢了”等处都表示了女性稍弱于男性的观点,这不同于现代的女权主义,然而,不可否认地是,其男女平等的思想有其理性的光辉。
妇女儿童公有
继男女平等之后,苏格拉底又提出了他独特的有关婚姻哲学的理论。在他看来,男女婚配应是绝对理性的,任何违背理性而产生的结合都被认为是恶的,亵渎神明的,应与以制止。为了整个城邦的发展,男女婚配应按照优生学的原则,选取最优在男女在最适宜婚配的年龄结合,才能产生最优的后代。
在苏格拉底看来,妇女和儿童公有对于城邦来说,是最大的善。城邦实际上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是兄弟姐妹或父母儿女乃至祖孙关系中的一种,家庭伦理帮助护卫者促进彼此的关系,使他们更加团结。这样,消灭了小家庭,大家荣辱与共,苦乐相连。没有什么是“我的”,“你的”,什么都是“我们的”,因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身为整体一部分在感觉。因而人人为公,人人为国家的统一和谐做自己分内的事情。
西方哲学智慧之《理想国》读书笔记
这种理想的公有社会,不禁让我们联想起中国典籍中的“大同”社会,“众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而且“路不拾遗”,无人偷盗。虽然二者所描给的社会理想图景有很在的契合,但他们的实现途径却迥异,孔子的“大同”社会来源于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希望通过教化而实现社会风气的改变,使人人为善,大公无私;而苏格拉底则给出了从生育年龄、婚配方法以及儿童抚育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形式,给出了他所认为的构建理想社会的具体途径,认为妇女儿童的公有即可促进社会风气的善。
苏格拉底所谓的生育婚配方式在现代社会几乎不可能实现,其产生至善的可能性也受到怀疑,但其中所彰显的“少一点私必,多一点为公”的思想却值得每一个现代人反思。太多的充斥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全部在是否有利,是否有用,一切为自己着想,这样的社会难免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却精神匮乏的,正如公主日记里的那句台词“too many stupid times we thought I„”,是的,我们真的应学习下理想国中的思想,少一点“我”,多一点“我们”,一切都会和谐美好很多。
哲学家:城邦的治理者
当苏格拉底提出城邦的治理者应该是爱智的哲学家时,再一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驳与质疑,对此,苏格拉底循序渐进,引入概念,得出结论。他首先定义了知识和意见,归纳出爱知识的人(哲学家)和爱意见的人,指出在知识上哲学家比爱意见的人多,并指出如果在品德和经验上爱智者也更好的话,无疑应该是城邦的统治者。然后利用事物的联系相关性,说明哲学家同时也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并有美德的人,应该将国家交给他们管理。
首先,苏格拉底说知识对应的是存在,无知对应的是不存在,完全存在的东西是完全可知的,完全不存在的东西是完全不可知的,接着探讨了界于完全可知与完全不可知之间的东西。苏格拉底说意见是一种能力,但它是不同于知识的能力,它也与无知不同,因为意见既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而知识却是完全的真,因而意见就是界于知识与无知之间的东西,对应界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东西。
由此,界定了爱智者与爱意见的人,爱意见的人看到的许多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他们把真实的事物的相似物当作真实本身,一生无论是睡是醒,都似在梦中一般,他们看不到真正的存在,因而不是真正的哲学家;而哲学家能够区分相和有相的事物,能够认识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在知识上比爱意见都要优秀得多。
接着,苏格拉底说哲学家热爱完全的真实,追求全部的知识,而人天生会珍惜一切与所爱之物天性相近的东西,而“智”与“真”最近,因而爱知者从小即追求一切真理,而当一个人的欲望被引导流向知识时,他就会参与自身心灵的快乐,不去注意肉体上的快乐,因而哲学家肯定是节制的,不贪财的,依次推论,苏格拉底证得哲学家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优良的品质。
西方哲学智慧之《理想国》读书笔记
最后,苏格拉底指出国家的治理者理所当然只能是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或正当权的那些人受到神的感召,真正爱上了哲学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当然,这样的哲学家应是真正的哲学家,而并非一些伪哲学家,伪哲学家非但不知真善,反而只会互相争吵,充满敌意,并且进行人身攻击,他们造成了大家对哲学家的误解,是应该杜绝的。
相论:太阳和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划分了两个世界——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这两个世界分别有他们的最高统治者,即太阳和善。其中,太阳是善的儿子,因而统观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统治者就是善自身。而这些阐述就是《理想国》中的相论,相在柏拉图看来具有更高的伦理价值与认识价值,相不是平行的,而是一个有秩序的等级结构,在这结构的顶端,就是善的相。
善的相界是至高无上的,甚至是高于存在的东西,在尊荣与能力上高于可见世界的太阳。柏拉图提到了两种对善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善是快乐,另一种认为善是知识。第一种看法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学派,他们认为“快乐是善,痛苦是恶”,以个体的感觉为判断一切的标准,以愉快的感受为个体追求目标,而智慧等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柏拉图认为这种看法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有些快乐本身或他的结果也是恶的,那也就是说恶也是善,是不成立的。而另一种看法将善看做同
一、连续的“一”,与柏拉图的看法较为接近。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为最高级的相,是相界的太阳,是相存在的根源,是伦理与政治的唯一标准与规范,但他并没用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用柏拉图的话来说,他觉得这并不容易,更愿意从善的儿子——太阳说起,为此,他用了三个比喻,将善的解释变得生动形象。
一为“日喻”,将善的相和可知世界的关系比作太阳同可见世界的关系,说明善的相对可知世界的作用和最高地位。二为“线喻”,柏拉图以此划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比例关系,分为影像,可见的事物,几何学、算数研究的对象和最高一级的相,他们的真实程度是递升的。三为“洞喻”,以洞穴比喻可见世界,以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从洞穴到地面世界并看清楚上面的东西代表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过程,也就是灵魂转向的过程。
柏拉图的相论堪称独到精辟,也引人思考,纷繁的大千世界,我们被太多的东西弄得眼花缭乱,只见外表,不明本质。就拿闹钟来说,大概做成各种外形,各种颜色,看的见表盘,看不见表盘的都有,但抛去可见世界的纷繁之像,闹钟的本质只有一个。相论教会了我们一种认识事物,抓住本质的思维。然而,相论中也有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如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存在相,但柏拉图同时有否认如毁灭的东西有相等。当然,取之精华于我们还是十分有益的。
堕落的城邦形式
苏格拉底认为,有五种典型的政治,按产生顺序依次是贵族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没有一个城邦比僭主统治的城邦更不幸的,也没有一个城邦比王者统治的城邦更幸福的”,书中第二卷到
西方哲学智慧之《理想国》读书笔记
第七卷所说的正义的城邦(理想国),即通过选拔有智慧的哲学家当统治者的政治制度就是一种李向东王政型政制或贵族政制。
荣誉政制的主要特征是统治者为一些单纯而勇敢的人,崇武好战,爱财好富,“好胜而爱荣誉”,在教育上轻视音乐教育而对体育过分重视。寡头政制从荣誉政制产生出来的,以财产而不是才能和品德为标准来选择领导者,“心灵的自身和谐一致的真正的至善,在他们身上是找不到的”。民主政制的特点是人们获得了充分的行动自由和言论自由,苏格拉底称其为一种“花哨”的制度,它“不加区别的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否值得。最后一种僭主制度的特征就是民主制度的绝对自由导致了集权政治的后果,灵魂充满了极度的不自由,受着恶劣的非理性的奴役,心灵永远在疯狂的欲望的控制下,充满了混乱、悔恨、恐惧。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政制制度都与之相应的人性论基础,而政制的过渡和变迁过程是伴随着人性格方面的变换而产生的,苏格拉底在政制体制的分析中加入性格人性的分析,最终将灵魂与正义结合起来,“如果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部分的引导,内部没有纷争,那么,每个部分就会是正义的,在其他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着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至善的和各自范围内的最真的快乐。”因此,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应是“有理智的人”的生活方式,在心灵中培养起节制、智慧、正义等高贵品德的学问,不受贪婪的引诱,以城邦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理智的追求真正的善和快乐。
对模仿的批评
《理想国》第十卷一开始就讨论模仿,文中设想了三张床,分别是神、木匠和画家造的,木匠造的床可以看成自然的床的模仿,而画家造的床则可以看成木匠的床的模仿,画家的床和木匠的床之间隔着两层,与实在或本质相隔甚远,画家却靠模仿来赢得爱戴。由此,苏格拉底从人性论的角度批评了模仿,他说人们在从事不同的活动时用的是心灵的不同部分,有时运用的是理性的部分,有时则是感觉的部分,理性的部分才是高贵的、接近于真实的,而模仿这是模仿那些可变的部分,心灵中的不平静给模仿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因而模仿是非理性的,“模仿术乃是低贱的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它的作用在于鼓励、培养和加强心灵的低贱部分,毁坏理性部分。
苏格拉底从理性与感性的部分批评了模仿,如今信息时代的人看到“模仿”一词应该也是百感交集,虽然二者的含义不严格相同,但也有着一定的可比性。柏拉图的“模仿”是木匠、画家对事物的再造或在现,这在现代人看来肯定不叫模仿,现代模仿与创新相对,然而,如果把神的创造比作创新,那么现代模仿的含义是不也跟当时一致呢?这么一来,我们今天也很是抨击的缺乏创新,只会复制也正是苏格拉底所抨击反对的。
然而,我又不禁想起大家对腾讯QQ的一个似贬实褒的评价“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腾讯将各种东西集成在自己的平台上,邮箱、购物、微信、空间原本都不是它的首创,然而它借鉴集成以后,却依靠其强大的顾客平台将其做大
西方哲学智慧之《理想国》读书笔记
做强,以致不可超越。那这是否体现了模仿的优越性呢?其实,即使我们承认腾讯的每一项单独业务都不是首创的,但我们也不可否认他这种先有客户,拓宽平台的策略是独一无二的,集成式的创新不也是创新的一种吗?当然,我们不应只满足与这种创新,毕竟是很有限的,一味的模仿而不会走创新之路,终究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与威胁。
《理想国》一书读下来,从最初不着边际的幻想,到最终深入其中的理解,又跳出文字的思考,虽然思考的深度也许还很有限,但欣喜的是,从中获得了哲学的启蒙,学到了一种架构式的、辩证式的思维方式,爱上了这们爱思考、爱智慧的学问。
参考文献:
[1]周新廉、彭琦,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朱清华、方朝晖,理想国家的宣言——《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 [3]
第二篇:理想国思想解读
西方哲学智慧之《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所读所感
第一次听《理想国》书名的时候,不自觉的想到了桃花源,想到了乌托邦,现在看来,那真的只是纯粹的字面上的联系甚至误解了。正如黑格尔所说“令人愉快的导演约许你循着一条长着鲜花的途径走进哲学,逐渐导入最高的、柏拉图的哲学。但长着鲜花的路径很快走完了。看吧,于是就来到最高的部分,关于“一”与“多”,“有”与“非有”的研究。„„那么,你就会来到那真正的辩证法和思辨的思想„„让自己为这些行而上学的荆棘所扎”,这时,不轻易退却,感受其思想的深度和思辨的力度,我才发现收获真的很多。接下来,我就按照《理想国》原文的脉络,按先归纳思想脉络,再谈所思所感的顺序展开。
关于正义
文中一开始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对于“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这一观点,苏格拉底面反驳道:正义有时是不利于统治者即强者的;一切技艺都是为了求取对象的利益,而不是强者的利益。接着,他们继续以提出观点在反驳推到或论证的方式,考察了正义的方方面面,苏格拉底认为正义之为正义,无论在国家在个人都是一样的,正义之相只有一个,他的摹本可以无数。因而找到了国家中的正义,个人正义自然也就找到了。他的正义观不在于给出外部行为的定义,而在于内部结构的平衡。
他将国家对应于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阶级三个等级,他们若能各尽其职,互不干涉,城邦秩序就会井然,这样的城邦也就是正义的。人的灵魂也有三个部分,即理智、激情和欲望。理智会与欲望发生冲突,欲望要激起的行为如果对人产生不利的后果,理智就会制止他。激情与欲望也会发生冲突,激情表现为一些情绪,如愤怒,如果欲望不合乎理智,而且胜过了理智,激情就会愤怒。激情一般是倾向于理智的,是“理智的盟友”,但有时也会抵制理智,虽然并不多见。
国家的正义在找到了三个阶级的比例、地位和关系之后就达到了,同样,个人的正义也需确定灵魂三个部分的美德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当理智成为灵魂的领导者,激情辅助理智,他们一起统治者欲望,也就达到了灵魂的正义。
从《理想国》中对于正义的讨论,我们开始感受到其高度的思维深度和严密的辩论技巧。他不局限与个人的正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义感”,而将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统一起来,在对于正义的解释中不局限于具体的行为,即怎样做是正义的,怎样是邪恶的,而从一个国家结构和灵魂剖析的角度解释正义,同时也找到了正义实现的途径。从这里,我们走进了这个思维瑰丽的“正义的城邦”。
女权问题
对于妇女,苏格拉底首先提出她们应与男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且提出她们在接受与男子同样的训练与教育后,能从事同样的管理城邦、国家以及军事作战的职业,这一看法在当时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之论,苏格拉底坦承需要借助辩论之舟,运用类比之法,指出女子与男子的差异在于生理,而对于职业的禀赋并无不同,从而成功维护了自己的立场。
苏格拉底以公犬和母犬作比,指出人类对待公警犬和母警犬并无差别,母犬并不只负责生育,公犬也并不只负责守卫,除了人们认为母犬在守卫能力上比公警犬稍差,其他素质与天赋二者是相同的,因而一切工作二者同干。然而,人们通常会认为男子与女子是禀赋各异的,让禀赋各异的人干同样的职业则是不合理的,对此苏格拉底以秃头的男鞋匠和不秃头的女鞋匠作比,之处二者虽禀赋各异,却职业相同这一事实。从而,更进一步的说明禀赋差异与职业差异之间的关系,禀赋的差异不是绝对无限制的,禀赋的差异只有与职业相关时,才会引起职业的差异,而男性与女性禀赋在差异则体现在生理构造上的不同,而与职业相关的品质才能则自然地同样分布于女性和男性,因而女性与男性能从事相同的职业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而,对于从事同样职业的女性和男性,自然也要接受相同的训练和教育。适合于男子的音乐与体育训练一样适合于妇女,女在护卫者也必须裸体操练,这不仅在当时甚至是现在看来,也是荒唐可笑的。然而,苏格拉底认为“既然她们以美德做衣服。她们必须同男人一起参加战争,以及履行其他护卫者的义务,这是她们唯一的职责。在这些工作中她们承担比较轻些的,因为女性的体质比较文弱”。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对待教育和职业上苏格拉底有了一定的男女平等思想,这在当时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雅典城邦中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这并不等同于苏格拉底有女权主义或推崇女权至上,在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分别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强些罢了”等处都表示了女性稍弱于男性的观点,这不同于现代的女权主义,然而,不可否认地是,其男女平等的思想有其理性的光辉。
妇女儿童公有
继男女平等之后,苏格拉底又提出了他独特的有关婚姻哲学的理论。在他看来,男女婚配应是绝对理性的,任何违背理性而产生的结合都被认为是恶的,亵渎神明的,应与以制止。为了整个城邦的发展,男女婚配应按照优生学的原则,选取最优在男女在最适宜婚配的年龄结合,才能产生最优的后代。
在苏格拉底看来,妇女和儿童公有对于城邦来说,是最大的善。城邦实际上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是兄弟姐妹或父母儿女乃至祖孙关系中的一种,家庭伦理帮助护卫者促进彼此的关系,使他们更加团结。这样,消灭了小家庭,大家荣辱与共,苦乐相连。没有什么是“我的”,“你的”,什么都是“我们的”,因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身为整体一部分在感觉。因而人人为公,人人为国家的统一和谐做自己分内的事情。
这种理想的公有社会,不禁让我们联想起中国典籍中的“大同”社会,“众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而且“路不拾遗”,无人偷盗。虽然二者所描给的社会理想图景有很在的契合,但他们的实现途径却迥异,孔子的“大同”社会来源于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希望通过教化而实现社会风气的改变,使人人为善,大公无私;而苏格拉底则给出了从生育年龄、婚配方法以及儿童抚育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形式,给出了他所认为的构建理想社会的具体途径,认为妇女儿童的公有即可促进社会风气的善。
苏格拉底所谓的生育婚配方式在现代社会几乎不可能实现,其产生至善的可能性也受到怀疑,但其中所彰显的“少一点私必,多一点为公”的思想却值得每一个现代人反思。太多的充斥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全部在是否有利,是否有用,一切为自己着想,这样的社会难免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却精神匮乏的,正如公主日记里的那句台词“too many stupid times we thought I„”,是的,我们真的应学习下理想国中的思想,少一点“我”,多一点“我们”,一切都会和谐美好很多。
哲学家:城邦的治理者
当苏格拉底提出城邦的治理者应该是爱智的哲学家时,再一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驳与质疑,对此,苏格拉底循序渐进,引入概念,得出结论。他首先定义了知识和意见,归纳出爱知识的人(哲学家)和爱意见的人,指出在知识上哲学家比爱意见的人多,并指出如果在品德和经验上爱智者也更好的话,无疑应该是城邦的统治者。然后利用事物的联系相关性,说明哲学家同时也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并有美德的人,应该将国家交给他们管理。
首先,苏格拉底说知识对应的是存在,无知对应的是不存在,完全存在的东西是完全可知的,完全不存在的东西是完全不可知的,接着探讨了界于完全可知与完全不可知之间的东西。苏格拉底说意见是一种能力,但它是不同于知识的能力,它也与无知不同,因为意见既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而知识却是完全的真,因而意见就是界于知识与无知之间的东西,对应界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东西。
由此,界定了爱智者与爱意见的人,爱意见的人看到的许多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他们把真实的事物的相似物当作真实本身,一生无论是睡是醒,都似在梦中一般,他们看不到真正的存在,因而不是真正的哲学家;而哲学家能够区分相和有相的事物,能够认识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在知识上比爱意见都要优秀得多。
接着,苏格拉底说哲学家热爱完全的真实,追求全部的知识,而人天生会珍惜一切与所爱之物天性相近的东西,而“智”与“真”最近,因而爱知者从小即追求一切真理,而当一个人的欲望被引导流向知识时,他就会参与自身心灵的快乐,不去注意肉体上的快乐,因而哲学家肯定是节制的,不贪财的,依次推论,苏格拉底证得哲学家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优良的品质。
最后,苏格拉底指出国家的治理者理所当然只能是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或正当权的那些人受到神的感召,真正爱上了哲学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当然,这样的哲学家应是真正的哲学家,而并非一些伪哲学家,伪哲学家非但不知真善,反而只会互相争吵,充满敌意,并且进行人身攻击,他们造成了大家对哲学家的误解,是应该杜绝的。
相论:太阳和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划分了两个世界——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这两个世界分别有他们的最高统治者,即太阳和善。其中,太阳是善的儿子,因而统观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统治者就是善自身。而这些阐述就是《理想国》中的相论,相在柏拉图看来具有更高的伦理价值与认识价值,相不是平行的,而是一个有秩序的等级结构,在这结构的顶端,就是善的相。
善的相界是至高无上的,甚至是高于存在的东西,在尊荣与能力上高于可见世界的太阳。柏拉图提到了两种对善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善是快乐,另一种认为善是知识。第一种看法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学派,他们认为“快乐是善,痛苦是恶”,以个体的感觉为判断一切的标准,以愉快的感受为个体追求目标,而智慧等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柏拉图认为这种看法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有些快乐本身或他的结果也是恶的,那也就是说恶也是善,是不成立的。而另一种看法将善看做同
一、连续的“一”,与柏拉图的看法较为接近。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为最高级的相,是相界的太阳,是相存在的根源,是伦理与政治的唯一标准与规范,但他并没用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用柏拉图的话来说,他觉得这并不容易,更愿意从善的儿子——太阳说起,为此,他用了三个比喻,将善的解释变得生动形象。
一为“日喻”,将善的相和可知世界的关系比作太阳同可见世界的关系,说明善的相对可知世界的作用和最高地位。二为“线喻”,柏拉图以此划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比例关系,分为影像,可见的事物,几何学、算数研究的对象和最高一级的相,他们的真实程度是递升的。三为“洞喻”,以洞穴比喻可见世界,以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从洞穴到地面世界并看清楚上面的东西代表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过程,也就是灵魂转向的过程。
柏拉图的相论堪称独到精辟,也引人思考,纷繁的大千世界,我们被太多的东西弄得眼花缭乱,只见外表,不明本质。就拿闹钟来说,大概做成各种外形,各种颜色,看的见表盘,看不见表盘的都有,但抛去可见世界的纷繁之像,闹钟的本质只有一个。相论教会了我们一种认识事物,抓住本质的思维。然而,相论中也有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如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存在相,但柏拉图同时有否认如毁灭的东西有相等。当然,取之精华于我们还是十分有益的。
堕落的城邦形式
苏格拉底认为,有五种典型的政治,按产生顺序依次是贵族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没有一个城邦比僭主统治的城邦更不幸的,也没有一个城邦比王者统治的城邦更幸福的”,书中第二卷到
第七卷所说的正义的城邦(理想国),即通过选拔有智慧的哲学家当统治者的政治制度就是一种李向东王政型政制或贵族政制。
荣誉政制的主要特征是统治者为一些单纯而勇敢的人,崇武好战,爱财好富,“好胜而爱荣誉”,在教育上轻视音乐教育而对体育过分重视。寡头政制从荣誉政制产生出来的,以财产而不是才能和品德为标准来选择领导者,“心灵的自身和谐一致的真正的至善,在他们身上是找不到的”。民主政制的特点是人们获得了充分的行动自由和言论自由,苏格拉底称其为一种“花哨”的制度,它“不加区别的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否值得。最后一种僭主制度的特征就是民主制度的绝对自由导致了集权政治的后果,灵魂充满了极度的不自由,受着恶劣的非理性的奴役,心灵永远在疯狂的欲望的控制下,充满了混乱、悔恨、恐惧。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政制制度都与之相应的人性论基础,而政制的过渡和变迁过程是伴随着人性格方面的变换而产生的,苏格拉底在政制体制的分析中加入性格人性的分析,最终将灵魂与正义结合起来,“如果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部分的引导,内部没有纷争,那么,每个部分就会是正义的,在其他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着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至善的和各自范围内的最真的快乐。”因此,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应是“有理智的人”的生活方式,在心灵中培养起节制、智慧、正义等高贵品德的学问,不受贪婪的引诱,以城邦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理智的追求真正的善和快乐。
对模仿的批评
《理想国》第十卷一开始就讨论模仿,文中设想了三张床,分别是神、木匠和画家造的,木匠造的床可以看成自然的床的模仿,而画家造的床则可以看成木匠的床的模仿,画家的床和木匠的床之间隔着两层,与实在或本质相隔甚远,画家却靠模仿来赢得爱戴。由此,苏格拉底从人性论的角度批评了模仿,他说人们在从事不同的活动时用的是心灵的不同部分,有时运用的是理性的部分,有时则是感觉的部分,理性的部分才是高贵的、接近于真实的,而模仿这是模仿那些可变的部分,心灵中的不平静给模仿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因而模仿是非理性的,“模仿术乃是低贱的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它的作用在于鼓励、培养和加强心灵的低贱部分,毁坏理性部分。
苏格拉底从理性与感性的部分批评了模仿,如今信息时代的人看到“模仿”一词应该也是百感交集,虽然二者的含义不严格相同,但也有着一定的可比性。柏拉图的“模仿”是木匠、画家对事物的再造或在现,这在现代人看来肯定不叫模仿,现代模仿与创新相对,然而,如果把神的创造比作创新,那么现代模仿的含义是不也跟当时一致呢?这么一来,我们今天也很是抨击的缺乏创新,只会复制也正是苏格拉底所抨击反对的。
然而,我又不禁想起大家对腾讯QQ的一个似贬实褒的评价“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腾讯将各种东西集成在自己的平台上,邮箱、购物、微信、空间原本都不是它的首创,然而它借鉴集成以后,却依靠其强大的顾客平台将其做大
做强,以致不可超越。那这是否体现了模仿的优越性呢?其实,即使我们承认腾讯的每一项单独业务都不是首创的,但我们也不可否认他这种先有客户,拓宽平台的策略是独一无二的,集成式的创新不也是创新的一种吗?当然,我们不应只满足与这种创新,毕竟是很有限的,一味的模仿而不会走创新之路,终究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与威胁。
《理想国》一书读下来,从最初不着边际的幻想,到最终深入其中的理解,又跳出文字的思考,虽然思考的深度也许还很有限,但欣喜的是,从中获得了哲学的启蒙,学到了一种架构式的、辩证式的思维方式,爱上了这们爱思考、爱智慧的学问。
参考文献:
[1]周新廉、彭琦,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朱清华、方朝晖,理想国家的宣言——《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
[3]/zhexue/lixiangguo/index.html
第三篇:理想国解读
解读《理想国》
李芳 城乡规划 S170400461
一、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阶段
西方哲学史是指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4个时期: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二、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柏拉图书札第七②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
三、柏拉图思想主旨内容及《理想国》形成背景
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前期)、《政治家》和《法律篇》(后期)。柏拉图的思想在前期和后期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在《理想国》中坚持了人治的思想,即哲学王的思想。在《政治家》和《法律篇》中坚持法治的思想。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3.1柏拉图的前期思想
(1)是柏拉图的著作。(2)主题思想是以研究正义为中心,主要阐明了理想国家制度的产生和组成,(3)理想国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希腊各个城邦政体的优劣和贤人政体、政体循环的理论等问题。(2分)对后世国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柏拉图的后期思想
1.法治的必要性。法律是一种公道、正义的行为规范,当人无法靠“道德正义”调整自己的行为时,就需要靠外在的法律正义即“诉讼”正义進行調整。
2.重视研究法律概念。他认为理性的命令就是法律--理性自然法思想萌芽。
3.重视立法工作。要实行法治,遵循公正和善德的最根本原則做好立法工作是前提。可立法国家应具有三个客观条件:(1)该国家是自由的;(2)该国家是统一的;(3)该国的国民有理解力。三个条件都具備后,立法者还应对其习俗、制度进行“清刷”。(如,明治维新后日本立法“清刷”武士,使得在日本有几千年历史的武士从此消失,但卻沒有消灭武士道精神。推荐观看看影片《末代武士》)在立法顺序上,柏认为应先制定宪法大纲再制定各部门法律规章制度。4.强调守法,特別是强调官吏守法。柏认为,官吏是法律的朴人,官吏守法方能树立法律的权威,进而人们才能守法,否则法律的价值便被略夺。
3.3柏拉图前期与后期思想差异
柏拉图前期在《理想国》中更倾向于人治,而后期的《法律论》则更多的转变为法治。
3.4《理想国》形成背景
柏拉图四十岁返回雅典,是年(纪元前387年)雅典签订丧权辱国的安太尔西达和约,将所有小亚细亚地区,割让给波斯。雅典斯巴达继续交恶,不得统一,整个希腊世界,日薄西山,奄奄一息。柏拉图下定决心,于雅典城外创建学园。当时有名学者登门造访,质疑问难,不仅成为雅典的最高学府,而且蔚为全希腊的学术中心。不少学生都是希腊城邦的世家子弟,世家子女!柏拉图放弃政治,讲学著书,孜孜忘倦,先后共二十载。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已年近六十,戴奥尼素霸主逝世,其子戴奥尼素二世继位,由迪恩摄政,邀请柏拉图重游叙拉古城,为二世师。柏拉图政治生涯第一阶段是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第二阶段困心衡虑,久而弥坚,相信哲学家确能兼为政治家,确能治理世界。其代表作《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
四、《理想国》具体内容
“理想国”的主题十分丰富,它虽是一部哲学经典著作,但内容包括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艺学等诸方面。这是因为,当时的哲学是一门综合学问,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没有分化出为。“理想国”包含的哲学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关于人的综合学说,其中包含着各门学科的经典理论。现在,人们研究西方文化传统,一定要追溯到希腊去寻找其渊源,因而有“言必称希腊”之说。同样,西方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几乎都可以在“理想国”中找到一些最初的经典表达形式。
“理想国”堪称西方第一部政治学著作,柏拉图在其中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性质和结构等根本问题,他还区分了不同的政体,比较它们的优劣得失,寻找它们的历史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柏拉图设计了一套政治蓝图,既带有乌托邦的理想色彩,又有阶级国家的痕迹,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五、《理想国》历史意义、历史局限性及现实意义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虽然个人觉得理想国在当今社会并不适用,但是阅读柏拉图的作品却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特别是当今的中国,一方 面,信息量的不断扩大带来的却是人心在信息面前的冷漠;另一方面,威权政治与欲望的开放使得犬儒主义与虚无主义成为国人当下的普遍心态。这其中既有政治自 由缺失所带来的虚伪,亦有经济增长体制不断理性化所带来的异化与空虚,也有传统被“拔根”,后人的精神世界的无所适从。我们当下面对的正是泛滥成灾的“碎片”化的“意见”,然而至今没有一位政治思想家或文学家艺术家为建 立一个整全的、由“意见”上升至“真理”的精神视野作出过较大价值的贡献。自下而上的“公共德性”总是被以权力为后盾的虚伪的官方立德机制所同化、消化,进而成为为权威服务的工具;理性作为工具本应与“真理”即德性连在一起,但在当下的犬儒思潮下却成为成就个体欲望的“纯粹”手段;以人为本的“自然”不再 与人的情感及人的行动成三点一线的精神统一体,各种良心成为了我们冷漠研究的客观对象,主体的虚无再次成就了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力——总之是欲望——的阴 谋。所以我们今天必须结合这样的时代状况重新思考《理想国》的意义。封闭社会虽然成为历史,但今天的现状却使我们的心灵走向封闭。笔者认为,只有当政治哲 学作为每一个人内心与现实产生情感联系的理性纽带时,自由主义才会有了坚实的基础。《理想国》的要义即在此。在自由缺失之处,努力促使自由主义的政治观成 为一种“公共德性”,这就是自由主义者的责任与使命,也是他们或许有些悲情的命运。
第四篇:柏拉图《理想国》解读——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
柏拉图《理想国》解读
——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
摘要: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是古希腊雅典奴隶制社会,正值“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之际。当时妇女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只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然而,千百年来因为受生产力限制,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一直延续了下来,也被人们视为常态。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敢于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体现了他的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关键字:柏拉图;《理想国》;女性;平等
引言
柏拉图生活于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在雅典奴隶制城邦日趋没落与衰亡的时期,处于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当时妇女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只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没有任何的权利可言。正如恩格斯所说:“她们过着差不多是幽居的生活,只能同别的妇女【1】有所交往。”女性没有社会地位,女性被限制于家中,禁止接触外界,如若违反视为违反妇道,是要受到惩戒的。对于违反伦理的妇女惩戒更甚。
将视野放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时代,人类皆用自身体力作为主要生产力,同时也作为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男女在体力上先天就有差别,这就造就了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而生存。千百年来这种依附关系逐渐演化成男女地位的差别,并长期受生产力限制而被延续下来。在同时期的中国,正值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立,战乱不停。当时的中国女性地位同样的低贱,这是生产力落后的必然结果。同时期还有世界其他地区,女性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几乎都没有社会地位。柏拉图的女性观
2.1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一部有名的著作即是《理想国》。柏拉图的女性观点主要体现在女性教育方面,这在当时已经是突破性的观念转变。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是在雅典奴隶制城邦日趋没落与衰亡的时期。而对当时“礼崩乐坏”、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他描绘了重振雅典雄风的理想蓝图。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是古希腊雅典奴隶制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只是男性的附庸,没有任何的权利可言。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柏拉图敢于提出男女平等教育的主张,体现了他的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时至今日,这些女性教育思想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辉。2.2 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
(1)承认男女天赋的不同
在《理想国》之前的论述中,柏拉图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原则,主张专职,一个人一生只【2】(P374)【2】(P398)需一项技艺即可,且认为不同的禀赋应有不同的职业。那么女性和男性的禀赋是否一样,关于禀赋他还举了一个例子――秃头的人和长头发的人在做同样的工作方面禀赋是否一样,最后说明禀赋的同异是指行业的同异。柏拉图指出女性和男性唯一的差别是生理上的区别,导致女性比男性稍弱一点。“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性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性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根据
【2】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P455)接着列举了女性可能具有的一些天赋:医药天赋、音乐天赋、运动天赋等,其实女性具有的才能是多种多样的。正是这些才能使得女性可以和男性做同样的工作,女性作为护卫者的才能可以施展。柏拉图认为女性男性的才能和禀赋相似相近的。
接下来,柏拉图探讨了天赋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天赋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他也认识到只有经过合适的教育,才能促进天赋的更好发展。“如果得到的是不合适的培养,那么最好
【2】(P240)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更坏。”“我们所假定的科学家的天赋,如果得到
【2】(P240)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据此,柏拉图正是在承认男女天赋相同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权利,接受同样的良好教育,将来才能有效地实施和体现。
(2)重视女性在维护国家中的作用
柏拉图尊重女性的天然责任――生儿育女,且将女性的生育作用提高到社会责任的高度,这是为整个国家繁育优秀的后代,是非常光荣的职能。女性和男性共同将整个国家建设得更美好,这在今天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的发展,不只是男性占主导作用,女性也能撑起半边天。在第七卷中明确的提出,“这里谈的统治者也包括妇女在内。你必须认为,我所说
【2】的关于男人的那些话一样适用于出身于他们中间的妇女们,只要她们具备必要的天赋。”(P310)女性和男性的禀赋是一样的,同样可以担负起护国者的作用。(3)提出赋予男女平等的教育必要性 柏拉图基于上述男女具有相同天赋的理念,提出男女平等教育的主张,并赋予女性与男性平等教育的权利。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城邦的护卫者,而统治者,则是护卫者中最好的、最善于护卫国家和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那么对女性进行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同男性一样的国家的护卫者,与男性一起保卫城邦。因此,女性就必须和男性一起受到同样的教育,只有这样将来女性才能够与男性一样担任起护卫者的角色。“为了培养护卫者,我们对女子和男子并不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因为不论女性男性,我们所提供的天然桌赋是一【2】(P188)样的”。
“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2】(P181)因为只有女性具有与男性同样的教育权利,受到与男性一样的教育,才能担负起同样的护卫者的职责。他认为应该从法律上赋予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利。这种男女平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男女平等教育的理念才能在社会的现实运作中得到切实应用。
(4)设想男女平等教育的内容
柏拉图主张女性应该同男性一样学习算术、平而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辩证法等教育科日。他清楚地阐明:“这里谈的统治者也包括妇女在内。你必须认为,我所说的关于男
【2】(P310)人的那些话一样适用于出身于他们中间的妇女们,只要她们具备必要的天赋。”
3结论
在《理想国》第五卷中,柏拉图的女性观在总体上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他超出了同时代人对女性的看法,首先从男女平等接受教育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女性主义的发展从中可以得到启示意义,是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虽然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柏拉图的观点是很难实现的,是“乌托邦”式的想法,是理想主义的。但毕竟是男权制度下,男性对女性的第一次重新审视,阐发了女性具有同男性一样的禀赋,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第五篇:《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在古代和中世纪,由于科学还没有以独立的形态出现,而是混合成为一个整体,哲学家又往往是教育家。柏拉图也是如此,他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著作,那个时候也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教育哲学,可是在他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却充分彰显出了他的教育思想。通过过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
一 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哲学思想
1.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即每一具体事物都有其名,凡是同名的事物都有其共性,这一共性是具体事物依据的原理,存在的根据,这就是柏拉图“理念”论。
2.柏拉图的认识论和知识论
柏拉图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相”论之上的。他认为,对每一具体的认识所得到的仅仅是意见,而不是知识,只有对“相”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3.柏拉图的政治学说
3.1柏拉图的正义论
柏拉图将正义定义为:“每个人都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心灵的各个部分(理智、激情、欲望)各起各的作用,领导的(理智)领导着,被领导的(激情、欲望)被领导着[1](P154)
3.2“哲学王”思想
柏拉图提出,要改革贵族政治,实现正义的国家——理想国,最根本的条件和途径就是哲学家当国王。实现哲学王的目的是让有 知识的奴隶主贵族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3.3城邦及其理想国家的制度
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这几种美德之间应该形成一定的关系,即智慧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因素,勇敢和节制服从智慧的指导,他们分别代表统治者、护卫者、劳动者,这3种人各就其位,各尽其责,3种美德以及城邦中的3个等级之间 的这种关系就是正义之所在,这就是一个正义的国 家。在这个国家中任何人不得拥有任何私有财产,实现共产制度,取消家庭,实行共妇、共子,不准把公有的东西说成“这是我的”。
4.柏拉图关于人的学说
4.1关于人的等级性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欲3个部分组成,相应地,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3种品德。他把全社会的人分成金、银、铜铁3类,各类人皆具有相应的品德和职能。第l类人是用金子做成的,通晓“善”的理念,具有智慧的品格,有更多的闲暇去掌握治国的知识和才能,是国家的统治者。第2类人是用银子做成的,其品格是勇敢和意志,应担当保卫国家的重任。第3类人是用铜铁做成的,其品格是节制,他们处于社会最下层,是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为国家提供产品。同时柏拉图也相信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金银父生铜铁子,铜铁父生金银子,那么就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
4.2男女平等的思想
柏拉图打破了古希腊人轻视妇女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妇女和男子一样可以担任统治者和
辅助者的观点。“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1](P215)。柏拉图主张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给女子与男子同样的音乐、体操教育和军事教育,女子也可以在健身房里赤身裸体地和男子一起锻炼。
二.教育思想基础——教育哲学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不仅是选拔哲学王的过程。同时也是鉴别人才,培养道德的一种方法。惟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民培养道德与学识,而使每个人的内心不期而然地合乎正义,城邦里的任何人都必须经过教育和培养。
1..教育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 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1](P143)。他把人用于学习的器官比作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 必须转向变化世界,直至他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
[1](P277)。教育就是要“想方设法努力促使灵魂转向”,使心灵排除可见 世界变幻无常、纷纭莫测的干扰,从感性事物中解脱出来。使心灵纯化,转向真理,转向善的理念,去认识理念世界。
柏拉图注意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把教育看作是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他主张对统治阶级适当的教育是政治的主要工具,必须依靠教育防止统治阶级的退化。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应奴隶等级制度的需要。柏拉图极力主张对儿童进行善的教育。只把那些好的正义、勇敢、节制的知识教给他们,这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奴隶制政权。
2.教育的目的论
柏拉图关于教育目的之思想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柏拉图一直在追寻的乌托邦——理想国由3个阶级的人构成。即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这3种人要各司其职,每个公民按其天赋各做各的事,不相互干扰,各安其位,各从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人民就成为正义的人民,国家就成为正义的国家。教育的目标定格为建立理想之国,实现正义之国。在这个总目标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爱学习和爱智慧”的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和卫国者,塑造灵魂的内在和谐。教育就是要培养接受“理念世界”,认识最高主宰——善理念,具有高贵的品德修养,爱国爱民的统治者。
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在孩子们身上培养音乐的机敏与身体的灵巧;不是通过神话以及诗歌中的神与英雄作为榜样。以提高青年人的热情和精神;也不是通过神话以及诗歌中反映的人类生活来培养政治的和实践的智慧。柏拉图根据其哲学的基本理念,主张要培养善的理念,就要让认识相,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它不是去告诉人们相是如何的。而是要使人的灵魂从关注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教育的过程就是灵魂的转向过程,逐渐脱离可见世界,向上升到相界,获得相的知识。
2.3教育阶段论
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实践是柏拉图教育阶段论的基础,受到那时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把人受教育的时间分成了几个阶段,并且从教育组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分别对各个阶段进行了阐释。
首先是幼儿教育阶段。柏拉图认为“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那么对人的教育培养应该从幼儿时代开始。因为人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形式,就塑成什么形 式。所有的幼儿从开始就由政府负责保育和培养,幼儿阶段主要以游戏的方式,并通过游戏的精神去感染他们的心灵。然后,从10岁开始学习初等知识,主要是音乐和体育;到了21岁的时候,学习高等科学知识,主要是算术、几何学和其他预备性科
目,直到31岁,才正式学习辩证法,5年过后,参加实际工作锻炼。到5岁上,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在剩下的岁月里,他们得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但是在轮到值班时,他们每个人都要不辞辛苦管理繁冗的政治事务,为了城邦而走上统治者的岗位——不是为了光荣而是考虑到必要。这也体现了柏拉图的终生教育的思想。
2.4道德教育论和艺术教育论
思想家们认为社会之所以衰败是由于人们的道德沦丧。而道德沦丧又是因为教育的不当引起的。柏拉图的道德感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只有对最高善的认识才能够确保行为的道德性。如果不知何谓善,何谓不善,懵懂糊涂地跟从先例或习俗行事,即使能中规中矩,也不算是道德行为。“善”是柏拉图在伦理道德上追求的最高目标,“善”的养成又必须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虽然柏拉图在批判诗歌、故事、音乐等对人道德形成的不良影响,但是他也很注重通过音乐和诗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柏拉图主张只有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才被视为有教养的、值得尊重的人。城邦道德状况的好坏,公民精神状态的优劣,都要归于诗歌艺术的影响。柏拉图认为除了法律等严格的行为规范外,人们耳濡目染的艺术是人道德观念赖以形成的最重要途径。凡是倾向于使人的审美情趣变得高尚的东西,就同样会使人的道德修养提高。柏拉图主张用音乐来陶冶人的灵魂,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兄弟友爱,道德律令,永生观念”的道德观念。
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所以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在柏拉图的眼中是基本的教育。他认为接受音乐教育能够使“节奏”与“和谐”深深地侵入人的心灵,变得温文有礼,就会厌恶丑恶的东西,赞赏优美的东西,使人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锻炼身体、增进健康,而更主要的是锻炼“心灵的激情部分”,培养勇敢的心理品质。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结合,最终能够使人的心灵和谐发展,形成高尚完美的品格。
三.教育思想——教育主张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教育哲学基础上的,从他的教育哲学思想我们可以知道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1.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的设想
1.1学前教育
儿童在3岁以前,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育则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3—6岁的儿童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饮食起居由女奴负责。教育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柏拉图对幼儿教育很重视,认为讲给幼儿的故事要经过挑选,剔除不健康的;应选择那些能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在组织游戏时,方式和内容要有精心的安排,不要经常变化,否则会影响其成人时对国家和法律的忠诚。
1.2普通教育
柏拉图提出了强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学习内容很丰富: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是柏拉图的首创,被称之为“后四艺”。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
1.3高等教育
国家对极少数具有金质潜能的奴隶主子弟施以高深的教育,从20岁至30岁这十年内以研究哲学,即辨证法为主,兼学“后四艺”。但这个时期学习后四艺的目的与军人的学习目的不同:军人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现在的学习则是为了锻炼思维,为了使思想接近世界最高的理念——神。辨证法是所有内容中的统率学科。柏拉图认为只有精通辨证法,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并非人人都可以研究辨证法,而是只有成年人中那些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能研究。这个阶段的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其中的极少量的天资聪慧的,造诣较深的人可继续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辨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到此为止,柏拉图的培养“哲学王”的教育目标就完成了。
柏拉图教育体系的特点十分明显,它是以培养哲学王为其最高目的的。但柏拉图的精英教育思想中也包含着大众教育因素,即主张所有的儿童都要接受普通教育。他还明确提出了强迫教育的主张,要求所有的孩子到一定年龄都无一例外地要接受学校教育,不管他们的父母是否乐意。
2.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教育和培养”是国家当政者应当注意的大事。然后从教育对国家的作用谈起,阐述了教育是国家事业的道理,强调国家的领袖们对教育这种大事不能等闲视之。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对于国家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处理所有的事情会遵循一个原则,即“朋友之间不分彼此”,社会中的人与人关系便会融洽,国家秩序也因此稳定。其次,教育可以不断改善国家公民的素质,从而使国家“象轮子转动一般,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前进,”“因为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种进步”。第三,教育可以防止音乐的“翻新”,从而防止国家制度的变更。一方面,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他又坚决反对音乐的变革。他认为,音乐对政治的影响力量是:“别的害处是没有,只是它一点点地渗透,悄悄地流人人的性格和习惯,再以渐大的力量由此流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肆无忌惮地流向法律和政治制度,„„,它终于破坏了公私方面的一切。”音乐改变了,国家制度也就随之改变了。柏拉图强调,国家的领袖们必须认清这一点,不要让“国家在不知不觉中败坏了”。第四,教育可以养成人们守法的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举止,从而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他说:“如果孩子们从一开始做游戏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一旦国家发生什么变革,他们就会起而恢复固有的秩序”而且,“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他们就能自己去重新发现那些已被前辈全都废弃了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规矩。例如:年轻人看到年长者来到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座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第五,教育可以培养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美德,从而维持国 家良好的政治秩序。他希望,国家的当权者不要把气力花在不停地修改和制定法律上,而要在培养人们的美德上下工夫,因为美德是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如果政治秩序不良,“法律和宪法是无济于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