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讲座18(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22:4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讲座1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讲座18》。

第一篇:诗歌讲座18

20世纪新诗理论的几个焦点问题作者:吴思敬

一、对诗歌现代化的呼唤

20世纪的中国新诗理论与古代诗歌理论相比,从根本上说是体现了一种现代性质,或者说是诗歌现代化进程的一种理论表述。

诗歌现代化集中表现为诗歌观念的现代化,包括对诗歌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审美本质的思考,对诗歌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的探讨,对以审美为中心的诗歌多元价值观的理解等。诗歌现代化又表现在诗的语言方面。诗的语言不是科学领域和日常社会生活所运用的实用性语言,而是审美的语言形态。诗歌形态的变革,往往反映在诗歌语言的变化之中。诗歌现代化首当其冲的便是诗歌语言的现代化。而“五四”时代的新诗革命,就正是以用白话写诗做为突破口的。随着社会的推进,为适应表现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现代人的思想的深刻、情绪的复杂和心灵世界的微妙,诗歌的语言系统还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并成为衡量诗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诗歌现代化还表现在诗的技艺方面。主要涉及诗歌创作过程中作为内容实现方式的一系列的创作方法、艺术技巧,诸如对诗的炼意、取象、发想、结构、建行等的把握与处理,这里关键是看诗人能否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能否有革新与创造。诗歌现代化最终取决于创作主体自身的现代化。诗人作为社会的精英,作为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把现代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对自身的审美素质、文化素质、情感素质、人格素质等不断加以调整,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和文学环境的需要。

诗歌现代化是社会物质文化现代化与精神文化现代化的产物,必然会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而自然发生。新诗本身是现代化的产物,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它又需要进一步的现代化。郭沫若早在新诗诞生的初期就曾说过,“古人用他们的言辞表示他们的情怀,已成为古诗,今人用我们的言辞表示我们的生趣,便是新诗。再隔些年代,更会有新新诗出现了”。诗歌现代化的提法反映了诗歌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规律,它所要建立的现代诗就正是郭沫若所预言的那种“新新诗”。

在抗战期间,朱自清提出了“新诗的现代化”的口号,从适应时代发展的角度谈到“新诗现代化”的必要,还点出了“新诗现代化”的途径,那就是通过借鉴外国诗歌而“迎头赶上”:“„„这是欧化,但不如说是现代化。‘民族形式讨论’的结论不错,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是新路,比旧路短得多;要‘迎头赶上’人家,非走这条新路不可”。到了抗战结束后,袁可嘉则针对当时流行的浪漫现实混合倾向,进一步探讨了“新诗现代化”问题,强调中国新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接轨。袁可嘉还针对冯至、卞之琳以及当时的中国新诗派诗人的艺术实践,归结出新诗现代化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即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深厚含蓄,玄学则表现于理智、感觉、感情、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袁可嘉阐述的新诗现代化的原则及一系列技术主张明显地带有流派特色,又由于是在战争激烈的年代提出,故未能产生大的反响。直到粉碎“四人帮”后,诗歌界才重新出现诗歌现代化的呼唤。在1979年《诗刊》社召开的“诗歌创作座谈会”上,徐迟做了题为《新诗与现代化》的发言,呼吁“创造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诗”。此后诗歌现代化的精神或明或暗地始终贯穿在大大小小的诗歌论争中。可以这样说,中国新诗理论是伴随着“五四”前后诗歌现代化的声浪应运而生,同时又在诗歌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了完善与发展的。

二、诗体解放与诗体变革

“诗体大解放”的提出,是中国诗歌理论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中国是个诗歌的泱泱大国,然而就诗的体式与形态而言,直到20世纪初,与唐宋时代稳定下来的格局并无太大区别。当社会进入了新的转型期,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中国诗歌却还是穿着唐宋时代的古装,迈着老态龙钟的步子,这种情况又怎能继续下去呢?

直到1919年10月,胡适《谈新诗》的发表,一场在诗歌领域的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才算开始了。《谈新诗》是新诗运动初期的一份纲领性文献,其着力张扬的便是“诗体的大解放”:

文学革命的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因此,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

可以说,“诗体的大解放”正是胡适新诗理论的灵魂:“我们做白话诗的大宗旨,在于提倡‘诗体的解放’。有什么材料,做什么诗;有什么话,说什么话;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笼统推翻;这便是‘诗体的解放’”。在胡适看来,只要诗体解放了,新诗的其他问题诸如写作方法等便会相应解决。如果说梁启超呼唤的“诗界革命”主张“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是在保留旧形式的前提下倡导内容的革新,因而是一种不彻底的文学改良的话,那么胡适的“诗体的大解放”的主张,则鲜明地表现了一种诗体革命的意识,即把诗歌形式的革新作为新诗建设的核心。因为比较而言,诗歌的内容要更活泼一些,不断地在流动与变化之中,而诗歌的形式则要稳定得多,其历史的惰性要更大,对诗歌形式的改造,要比在旧形式中填充新的内容艰难得多。而胡适的“诗体的大解放”则是向旧诗的最顽固的堡垒开炮,是啃的最硬的骨头。可以说,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的建立正是从诗体的解放开始的。

胡适的“诗体大解放”的思想在新诗诞生的初期之所以被当时的新诗人广泛接受,并成为新诗运动的指导纲领,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作为形式范畴的诗体,尽管有其稳定性,但是也一直在缓慢的变化过程中。我们若用历史进化的眼光来看中国诗的变迁,方可看出自《三百篇》到现在,诗的进化没有一回不是跟着诗体的变革而来的。

其二是胡适提出的“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充分体现了那一时代的精神特征。诗体的解放,正是人的觉醒的思想在文学变革中的一种反映。胡适要“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拢统推翻”,郭沫若讲“诗的创造是要创造‘人’,„„他人已成的形式是不可因袭的东西。他人已成的形式只是自己的镣铐。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这样痛快淋漓地谈诗体的变革,这种声音只能出现在五四时代,他们谈的是诗,但出发点却是人。正由于“诗体大解放”的主张与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要求相合拍,才会迅速引起新诗人的共鸣,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诗运动。

胡适的“诗体大解放”的主张是有革命性意义的,其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奠基作用不容忽视。但是作为一种诗学理论,胡适的主张又有明显的片面与偏颇之处,从而导致新诗草创时期创作的“非诗化”倾向。

诗体的解放,涉及诗的观念的变化,涉及对诗的审美本质、诗歌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诗人的艺术思维特征、诗歌的艺术语言等多层面的内容,但胡适仅仅是从语言文字的层面来理解这一文学革命的。在胡适那里,诗人的主体性不见了,诗人的艺术想象不见了;而在诗的写法上,胡适鼓吹“用具体的做法”,“用朴实无华的白描”,“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又极容易导致对生活现象的实录,“拾到篮里便是菜”。胡适这种理论上的误导,不光使他自己的诗歌成就大打折扣,而且也影响到新诗草创时期相当一部分诗人的作品铺陈事实,拘泥具象,缺乏想象的飞腾,淡而乏味,陷入“非诗化”的泥淖。

接过了胡适“诗体大解放”的精神,但不是跟在胡适后边亦步亦趋,而是在胡适止步处继续前进,提出了鲜明的诗学革命主张的是郭沫若。郭沫若1920年在与宗白华的通讯中,提出了全新的对诗的理解:“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生之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并强调直觉、灵感和想象。

郭沫若在这里阐发了诗是诗人的情感世界的表现的原理,强调尊重个性,尊重自我,强调诗情的自然流露,这对早期白话诗的罗列具象,拘泥现实,浅白直说的诗风是有力地纠偏,对“诗体大解放”的思想是极重要的发展与补充。在郭沫若之后,还有更多的诗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诗体解放和诗体变革的可能性。实际上,诗体的解放与诗体的变革,绝非哪一位革新者登高一呼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只能伴随着20世纪新诗的发展而逐步实现。

三、自由与格律的消长

在“诗体的大解放”的呼唤下,新诗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很快结出了头几批果子。但由于当时更强调的是如何用白话取代文言,如何打破旧诗的藩篱,术已有的艺术规范被打破,而新的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来,一些新诗人只重“白话”不重“诗”,不少白话诗成了分行的白话、分行的散文,初期的白话诗招致了来自诗歌界外部和内部的种种批评。新诗的形式建设问题开始被提上了日程。

1920年2月和3月,《少年中国》特设了两期“诗学研究”专号,专门讨论了诗体建设等问题。宗白华在《新诗略谈》中给诗下了一个定义:“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底情绪中的意境”。他并进一步对诗的内容与形式做了分析:“这能表写的,适当的文字就是诗的‘形’,那所表写的‘意境’,就是诗的‘质’。换一句话说:诗的‘形’就是诗中的音节和词句的构造诗的;‘质’就是诗人的感想情绪。所以要想写出好诗真诗,就不得不在这两方面注意”。与此同时,田汉也给诗下了定义:“诗歌者以音律的形式写出来而诉之情绪的文学”。应当说,当以胡适为代表的新诗的前驱在以猛烈的炮火向旧诗营垒轰击的时候,“少年中国”的诗人们就已经在建构新诗理论的大厦了。宗白华和田汉尽管对诗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要求有音律的形式或“音律的绘画的文字”,换句话说,他们要求对诗做出形式方面的规定。

朱自清回顾这阶段诗歌发展时说:“第一个有意实验种种体制,想创新格律,是陆志韦氏。”陆志韦在《我的诗的躯壳》中认为口语与诗的语言并非处于同一层面,口语的天籁并非都有诗的价值,有节奏的天籁才算是诗。自由诗有一极大的危险,便是丧失节奏的美。因而他呼吁: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陆志韦的主张表明他是创建格律体新诗的前驱。

稍后,刘大白写出《中国诗的声调问题》、《新律声运动和五七言》等论文,专门探讨新诗的格律问题。他这样阐述自己的立场:“我是主张诗体解放的,并不主张诗篇非受外形律底束缚不可,说没有外形律便不成为诗。但是同时也承认诗篇并不能完全脱离律声,并不主张诗篇中绝对不许用外形律。”应当说,刘大白的肯定诗体解放,同时又适当地肯定外形律的看法,不仅在新诗创建初期的“放脚诗人”中有代表性,而且后来也有不少拥护者。

1926年4月1日创刊的《晨报副刊·诗镌》,周围聚集了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等一批“新月派”诗人。这些诗人具有相近的诗学观念,强调诗歌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主张以理性节制情感。饶孟侃的《新诗的音节》与闻一多的《诗的格律》则是新月派诗人探讨新诗格律的最重要的文本。饶孟侃、闻一多全都高度强调格律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饶孟侃认为“音节在诗里面是最要紧的一个成分”。闻一多则喜欢打比方,先是拿下棋来比作诗:“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再就是那个著名的“戴着脚镣跳舞”的比方了,“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饶孟侃、闻一多还进而对新诗格律的构成做了探讨。饶孟侃把音节分解为格调、韵脚、节奏和平仄几个部分,做了初步的,但是较为全面的研究。闻一多则把格律分为两个方面,属于视觉方面的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这两个方面又有关联: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也就没有句的均齐。正是在视觉与听觉全面感应的基础上,闻一多提出了诗的“三美”说,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新月派对新格律诗的倡导,是对早期白话诗“非诗化”倾向的一种反拨,扭转了早期白话诗过于自由散漫、缺少诗味的弊端,诗人们开始高度关注诗的形式美,并在创作实践中去尝试多种体式与格律的运用,自觉追求艺术的完美;同时,对新诗格律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为我国新诗声韵理论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于诗歌美学的建设和新诗的发展成熟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不过,新月派对新诗格律的理论探讨及其实践,也产生了某些为人诟病的流弊。新格律理论过分强调诗歌的外在形式,忽略了内在的情绪节奏,创作中过分强调体格上的严整,那些削足适履的“豆腐干诗”、那种千篇一律的麻将牌式的建行,也确实败坏了读者的胃口。

新月派的新格律诗热大约持续了五六年,后慢慢冷却下去。与此同时,鼓吹自由诗和诗的散文化的诗人与理论家则不断向新格律理论发起冲击。其中可以戴望舒和艾青为代表。

戴望舒的诗论是针对格律派大盛以来,诗坛上流行的只追求形式而缺乏内在诗情的形式主义诗风而发的。他论诗,以“诗情”为重,他将那些形式上的精心安排都看成是对“诗情”自然表达的阻碍,认为,“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在他对格律派的一针见血的针砭中,我们能看到他对新诗的自由精神的维护与对诗的散文美的追求。《望舒诗论》后来成了自由诗派批评格律派的利器,其影响一直渗透到新时期的诗歌创作中来。不过戴望舒在张扬“诗情”的时候,对一切形式方面的追求全视为他的对立面,把节奏、音乐性、图画美等彻底扬弃,从而走到另一个极端,亦存在某些片面性。

对格律诗派批判最有力的另外一位诗人是艾青。艾青是自由诗体写作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也是自由诗体的最有力的提倡者。艾青有关自由诗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他的断想集锦式的《诗论》和《诗的散文美》一文中。艾青对自由诗的钟爱缘于对诗歌的自由的本质的理解。在艾青看来,“诗是自由的使者,”正是基于对诗的自由本质的维护,艾青提出了“诗的散文美”的主张。在艾青看来,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散文美,是基于自由诗的特征而提出的审美原则,也就是说它的前提是诗。散文美的提出,继“五四”时期白话诗人对旧诗的审美规范的批评,又深化了一个层次,对新格律派沉溺于格律的玩味而疏于诗意的开掘,则是有力的针砭。30年代以后,特别是抗战期间,自由诗成为新诗人最喜爱的写作形式,与戴望舒、艾青等对新格律派的有力批判不无关系。

不过自由与格律的消长,不是一两个回合就能决出胜负的。建国以后,在和平环境下,诗人们有可能更从容地思考新诗的自由与格律等问题了。

1953年底到1954年初,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诗歌组召开了三次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讨论会。与会者围绕自由诗与格律诗问题各抒己见。倡导格律诗的人或者认为应继承与发展五七言的古典诗歌形式,或者认为格律体主要应从民谣中汲取养分。倡导自由诗的则认为不应对新诗的形式有任何外在的规定,只要达到和谐统一的要求就可以了。

在50年代对新诗的格律建设思考最为充分的是何其芳、卞之琳与林庚。

何其芳在1954年发表的《关于现代格律诗》,是中国新诗格律诗的重要文献。在如何建立现代格律诗问题上作者提出了顿的概念:“我所说的顿是古代的一句诗和现代的一行诗中的那种章节上的基本单位。每顿所占的时间大致相等”,何其芳所说的“顿”与新月诗人所说的“音尺”、“拍子”等有相近的含义。他不主张用五七言体建立现代格律诗,他认为,从五七言诗可以借鉴的只是顿数整齐和押韵这样两个特点,而不是它们的句法。它们的句法是和现代口语的规律不适应的。他给现代格律诗提的要求可简单地归结为:按照现代的口语写的每行的顿数有规律,每顿所占时间大致相等,而且有规律地押韵。从顿数上说,可以有每行三顿、每行四顿、每行五顿这样几种形式。在短诗里面,或者在长诗的局部范围内,顿数也可以有变化,只是这种变化应该是有规律的。从押韵上说,只是押大致相近的韵就可以,而且用不着一韵到底,可以少到两行一换韵,四行一换韵,以用有规律的韵脚来增强其节奏性。

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理论,吸取五四以来格律诗派的创作经验,继承了中国古代格律诗的内在精神,却又不盲目搬用旧体诗词的格式与句法,对中国格律诗理论的建设是很有意义的。不过,正如何其芳自己所说:建立现代格律诗,正是不但有一些理论问题需要解决,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写出许多成功的作品。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最大的遗憾是缺乏有力的创作实践来印证。缺乏成功的作品来印证,使现代格律诗理论成了一座虚幻的空中楼阁。

卞之琳赞同何其芳以有规律的“顿”和押韵为基础建立新格律的主张,但着重点有所不同。卞之琳着重从顿法上分出五七言调子和非五七言调子,五七言一路韵语调子便于信口哼唱,四六言一路韵语调子倒接近说话方式,便于照说话方式来念。卞之琳这样表述他与何其芳在分类提法上的不同:“我不着重分现代格律诗和非现代格律诗,我着重分哼唱式调子和说话式调子。只要摆脱了以字数作为单位的束缚,突出了以顿数作为单位的意识,两种调子都可以适应现代口语的特点,都可以做到符合新的格律要求。而只要突出顿数标准,不受字数限制,由此出发照旧要求分行分节和安排韵脚上整齐匀称、进一步要求在整齐匀称里自由变化、随意翻新———这样得到了写诗读诗论诗的各方面的共同了解,就自然形成了新格律或一种新格律”。卞之琳提出的哼唱式和说话式两种调子的区分是十分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其说法符合现代汉语的实际,既容纳了以五七言为基础的哼唱型的节奏,又容纳了自由体的说话型的节奏,拓展了新格律体的声律基础。

对于新诗的形式进行执着探讨的还有林庚。他认为讲求音步(或顿数),这是西洋诗的基本规律,但是不宜把西洋诗歌中的音步(或顿数)强加之于中国诗行上,因为中国诗行原不是用音步或顿数来构成格律的。那么什么是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呢?对此林庚提出了“半逗律”与“典型诗行”的理论。所谓“半逗律”,就是说每个诗行的半中腰都具有一个近于“逗”的作用,“这样恰好就把每一个诗行分为均匀的上下两半;不论诗行的长短如何,这上下两半相差总不出一字,或者完全相等”。“半逗律”可称是一种扩大了的“顿”,它不是以单词为基本单位划分“顿”,而是兼顾意义与单词,因而点出了汉语诗行构成的一个特征。但是把无论多么长的诗行全划为相对均匀的两半,这种对诗歌格律构成的解释也未免失于笼统与大而无当。所谓“典型诗行”,是指“一个理想的诗行它必须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它集中了诗歌语言上的最大可能。这就是典型诗行。它不是偶然的能够写出一句诗或一首诗,而是通过它能够写出亿万行诗、亿万首诗;这样的诗行,当第一个诗行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亿万个同样的诗行的行将出现,诗歌形式因此才不会是束缚内容,而是作为内容的有力的跳板而便利于内容的涌现”。按照这一说法,中国诗歌史上产生过普遍作用的四言、五言、七言均属于典型诗行。林庚希望新诗也能建立自己的典型诗行,他曾推荐过“九言诗行”以及遵循半逗律的“节奏自由诗”。林庚的探讨更多的是在学理层面上展开的,他设计的“九言诗”等,比起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来,更少有人尝试,影响甚微。

60年代以后,便很少有诗人对新诗格律做这样认真而具有激情的探讨了。从创作实践看,由“文革”期间的“地下诗歌”到“新诗潮(朦胧诗)”、“后新诗潮”,乃至到90年代的新诗,自由诗仍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主流,不过“规范新诗”的说法仍不绝于耳。但是也有学者不同意对新诗进行规范。

进入世纪之交,自由与格律之争仍在继续,也许新诗将永远不能摆脱“规范”与“反规范”的纠缠,就让它在“规范”与“反规范”的矛盾运动中寻找自己前进的路吧。

(摘自《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原文约14000字)

第二篇:诗歌讲座策划书

诗歌讲座策划书

主题:诗歌讲座

主讲人:二月花文学社前任社长罗良波

活动背景:诗词一直是内涵丰富意蕴厚重,积淀深层的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完善和现代文学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精深文化的继承,延伸和深化,诗词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不断突出。认真学习及开展相关活动对二月花文学社具有弘扬社团文化知识的时代特色和意义。

活动目的:

1、为了积累社员的文学素养,为了提高社员的写作水平。

2、激发大家对诗词的兴趣,增进对社团文化的了解。

3、以同样的理念和追求为号召,努力创造平台为对中国传统诗词有兴趣的同学们提供交流升华的机会。

活动意义:为发展文学社队伍,做大做强文学社,添加写手创作灵感,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文学社的作品内涵;为优秀会员提供一个协作平台,增加社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作者之间的情感。活动准备:

1、申请场地

2、开例会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进行分配工作

3、张贴海报进行宣传

4、邀请嘉宾参加此次讲座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22日下午2:00 活动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

活动流程:

1、本社成员提前半个小时到场做准备

2、组织活动人员就位

3、播放相关诗词的视频

4、全体同学欢迎主讲人的到来

5、主持人介绍嘉宾和主讲人

6、文学社社长介绍此次讲座的活动目的和意义

7、活动正式开始

8、中场主讲人和社员互动,随意提问

9、欢送主讲人

活动对象:二月花文学社新老社员和学院爱好文学者 活动要求:1.参加活动人员自带纸笔。

2.讲座期间保持安静。主办单位:江西师大鹰潭学院院团委 承办单位:院社联二月花文学社

院社联二月花文学社

2011年11月20日

第三篇:诗歌鉴赏讲座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讲

了解鉴赏中的基本要素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首先要了解鉴赏中遇到的知识点,这好比是想要顺畅到达终点,就必须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各个障碍。掌握诗歌鉴赏中的知识点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能作机械理解,以为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千篇一律有固定的含意,但一些意象经过多人的反复使用,已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通认同的含义。例如——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竹:有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红叶: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梧桐:凄凉/凄苦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舂/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孤蓬:离愁别绪 浮云:离愁别绪

落花:离愁别绪 笛声:离愁别绪

兰:高洁/高雅/君子之德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男女爱情的信物/爱情/朋友情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之情

寒蝉:凄清/伤感/哀愁

鸳鸯:夫妇恩爱/感情专一

江水:时光的流越丘/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长烟:征戍之难 落日:征戍之难 孤城:征戍之难 角鸣:征戍之难

霜:人生易老/世态炎凉/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桃花:象征美人

玉:高洁/脱俗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

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庄周梦蝶: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 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燕子: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④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⑤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一)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二)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渲染(描摹景物以加强效果)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融情人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绘声绘色

(三)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描绘人或动物行为举和心理)

诗情画意(语言优美、形象)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四)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对人物外貌、形状和情态、思想、心理l描写都很具体、完备)

简洁/洗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语言通俗、平实,不雕塑饰,不修饰)

明快(明白通畅)

质朴无华(语言不追求华丽)

淡雅(着色素淡雅致)

词藻华丽(用词色彩华丽)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

【解题方略】

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实际包括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两个层面。

一、阅读方法

要能准确全面地回答后面的题目,就必须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像读一篇文章一样,读懂一首诗,也有它相应的方法和步骤。

1.研究诗题,挖掘信息。

我们读一首诗,首先看的是诗歌的题目。题目高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这些信息,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如陆游的《雹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忽雨,喜而有作》:“嘉谷如焚私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社雨声。”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但通过题目,我们明白了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秋旱忽雨)以及所表达的心情(喜)。这样,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农事同情老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就很明白了。再如1998年全国高考试卷诗歌鉴赏题,选的是贾岛的一首诗《题李凝幽居》。题目中的一个“幽”字透露出很多信息:环境的幽静、李凝的身份等。这些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唐朝诗人朱庆余《近试上张办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归走婿,画眉深浅入 时无?”不抓住诗题中的“近试”,就不得诗歌的要领,还以为真的是说洞房之事。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如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我们可以发现标题给出了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而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同样可以给我们这些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我们稍微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而写?写的是什么?便可把握主要方向。

2.关注作者,寻找提示。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一般不大关注作者,这是不小的疏忽。作者,如果是我们熟悉的,可以从作者的风格特点上获得提示,启发思路,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理解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如王维的诗歌,在语言方面,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在内容方面,主要写山水田园生 舌,特别是清静优美的自然景物。如果考试的时候,选用的是一首王维的诗歌,我们就可以朝这些方面去思考;即使不是这样的风格,这些内容也可以是一种反面的参照和提示,因为“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而行之也是模仿”。再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无论诗还是词,忧郁伤感的多,常用含蓄蕴藉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明白了这一特点,我们在欣赏她的作品的时候,多少能有一些帮助。1995年全国高考题选用的是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错误的选项是这样的:“这首词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联系李清照的风格特点,感伤是符合的,但“直抒胸臆”却不符合,我们在这一点上存疑,再具体分析词的内容,就可以明证“直抒胸臆”是错的,应该是委婉含蓄。对我们不熟悉的作者,我们要关注注释、题目的题干是否提供了相关信息,不能放过透露作者生平、人格、处境等的蛛丝马迹的信息,借以启发解诗思路。

3.利用注解,获得帮助。

从高考诗歌鉴赏的试题来看,后面加注解的不少。为什么要加注解呢?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难懂的词语,不加注释,容易形成理解的障碍;②生僻的字,加注解便于识别;③典故标明出处,便于理解;④交代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⑤有争议的文字或 理解,以供参考。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诗歌的理解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如:

阅读下面一首童谣,然后回答问题。

桓灵④时童谣。

(汉)无名氏

举秀才②,不知书。举孝廉③,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注】①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爹秀才,汉代选举人才的科目,被选举者应该是有学问的人。③孝廉,汉代选举人才的科目,被选举者应该是孝敬父母又廉洁的人。

题:这首童谣讽刺尖锐,它反映了东汉末年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思维轨迹:题目要求回答此诗反映了东汉末年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诗后面有三条注解:第一条,“桓灵”是简称,现代的人一般不知,所以加注解;第二、三条,表面是对“秀才„‘孝廉”的说明,它们分别指有学问的人和有孝行的人。但暗含着对比:考取了秀才却不知 书,被推荐为孝廉却和父母分居。具有尖锐的讽刺性。这样,考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概括出诗歌所反映的东汉末年选才用人名不副实的奇奇怪怪的现象。参考答案:这首童谣反映了东汉末年选拔人才名不副实的奇怪现象。

还有些提示性的信息不是出现在注解中,而是出现在题干中,它们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现手法很有帮助,我们要加以利用。如: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 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途,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尾联语义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思维轨迹:诗歌尾联所表达的意愿的确隐晦含蓄,如不联系作者的经历,很难理解所以,以补充说明的形式放在题干中,考生可以利用这一提示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这两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的理想愿望。

4.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析历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所选用的诗歌绝大多数是律诗和绝句。古人非常重视炼字,特别是格律诗。品味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抓 住那些所炼之字和诗眼,理解句子的含意,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在前面考点阐释中,已经提到了要注意的一些词语,特别是l 动词和形容词。请看下例: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题: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维轨迹:这首诗前两句是写景,在品读诗歌的l时候,“萧萧„‘寒声„秋风„‘客情”四个词语是我们必l须注意的,特别是“寒”和“客”,它们是各句的炼字(“客”也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萧萧”一词让人联想起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诗句,与后面的“秋风”相照应,浓浓的秋意扑面而来;“寒声”既是自然的声音,与后面的“客情”相呼应,又是诗人内心的情声。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客他乡的孤寂凄凉和对故乡思念的感情。

有些关键词语涉及到用典,语意含蓄,更值得品味。古代诗歌在叙事、议论、抒情的时候常用一些典故,具有某种暗示性,如果不理解它们的含义,就很难明白诗人的用意,也就无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如: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④欲转千帆舞。仿佛梦 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②有惊人句。九万里 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④吹取三山㈤去。

【注】①星河:天河。②谩:空泛。③蓬舟:蓬草似的轻舟。④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仙山。

“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中的典故出自《逍遥游》 “鹏之徙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词人借用典明确主旨,展示在困顿、苦闷中以鹏鸟为鉴的决心和气概。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的出处和原意,词的主旨就很难把握了。

5.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诗歌的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来的

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我们在阅读欣赏诗歌时如能领会诗歌意境,就能深刻体味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地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品味诗歌的意境呢?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象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象。然而不止于此,读这首诗,我们也不难想象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 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首诗又是一曲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指经作者运思而有特定寓意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进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子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用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悲秋夕阳图。暮色中归巢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诃就能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自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战士的英雄形象,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 I顺,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个人奋斗遘挫受侮后的哀怨襁,顾影自怜孤芳白赏的伤感。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折射出抒情主人公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原因是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

6.调动知识积累,寻求相似的比照。

没有一定的诗歌知识的积累,鉴赏就成了一句空话。鉴赏诗歌时,“调动积累”相当重要。

如题目问诗歌的内容,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检索调动我们库存的关于诗歌题材的知识。如题目问意象的含义,我们可检索调动我们库存的关于诗歌意象的知识。

中国诗歌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诗歌中很多形象具有了某种稳定的特别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特定意象在诗歌中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诗歌言简意丰、含蓄蕴藉的特点更加突出。历代的诗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意象,逐渐使之成为了一种诗歌现象,一种文化现象。历代的诗歌欣赏者在解读过程中不断感知和逐渐认同这种现象,终于使意象的鉴赏成为进入诗歌内在的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梅花凌冬傲雪的风骨,菊花经霜不凋的孤高等等。

如题目问语言或意境,我们可以检索我们积累的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具有概括性,运用它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同时,恰当运用鉴赏术语,可以使表述更为精确,更切近诗歌的本体。例如2003年北京春季招生诗歌鉴赏题(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答案是: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乡,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答案中的“景象”“借雁抒情”“寄寓”等,都运用了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包括多个方面。

形象方面: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险峻、雄伟、柔美、意象、意境、明媚、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灿烂、凄冷、凄清、寥廓、辽阔、浩渺等。

语言方面: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简洁、精练、凝练、洗练、含蓄、明快、诙谐等。

表达技巧:渲染、铺垫、铺陈、烘托、衬托、对比、照应、白描、工笔、细节、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夸饰、互文、象征、寄寓、寄托等。

思想感情:愁苦、孤苦、深刻、积极、消极、旷达、洒脱、悲愤、乐观、悲观、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等。

第三讲

二、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缘于提问考查的方式和指向。不同的考查角度,有不同 的思考步骤和答题方法。比如鉴赏形象题,既可能是考查概括某形象,又可能是分析形象。前者只要说到为止,后者就要找诗句来印证说明。又如,赏析表达技巧题,有的只要求指出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的则还有第二问,要求赏析运用该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这就要进行分析和归纳。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一般是概括题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回答这一问只答对思想感情是什么样的就行了。但如果换成“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题就要展开分析。可见,答题方法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这里归类介绍几种答题方法,只能从总体出发,提供一些答题思路和步骤,以资借鉴。面对具体考题,应该有的放矢,灵活运用。

1.鉴赏形象型。

提问方式: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l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

②用精练的语言(最好是鉴赏术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所描绘的形象的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

④紧扣题干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四桥 萧立之 自把孤樽擘蟹斟,获花洲渚月平林。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题: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境。

【操作过程】

(理解:这首诗的开头显得突兀,出人意外,诗人暗用晋人毕卓“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的典故,为自己绘了一幅旁若无人,傲岸不羁的画像,显得十分潇洒,虽然是“孤樽”,却无“独酌无相亲”的寂寞感。第二句写景,用的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列锦句式,不着一个动词,将近处的荻花、洲渚,远处的平林和天上的明月,构成了一幅幽静的秋夜图,十分洗练而又简洁。第三句令人想起苏轼《赤壁赋》中的一段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末句最有情韵,钱钟书先生说:“这一句把当时的景色都衬出来,不仅是个巧妙的比喻。”轻软的橹声犹如人在呢喃自语,既反衬出深夜的寂静,夜色的幽美,也表现出诗人自己心情的轻松愉悦,比刘梦得“桨声咿轧满中流”,韦庄“棹声烟里独呕哑”等,确实技高一筹。)

第一步,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自把孤樽擘蟹斟”是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柔橹风前语夜深”是物我相通的拟人化的句子;其中“自„‘孤樽”“柔橹„‘语”等词是关键词语。

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的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虽然孤独一人,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2.鉴赏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l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作用?”∥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说说它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的关系。„„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

②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说出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④根据题干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题: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操作过程】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中描写了“荒馆”“秋月”“砧声”“莲叶„‘未眠鸥”等景物。这些景物烘托出一种凄冷的氛围。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分析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诗中所描写的荒馆、秋月,是冷色调的;砧声,沙沙作响的莲叶,不眠鸥的呜叫,是一种杂乱的音响,搅乱了诗人内心的宁静。特点可概括为:幽寂、荒凉、冷清。情境的氛围特点可概括为:凄凉悲怆。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种环境中的人应是愁肠百结、乡思无限的,应是孤独、寂寞、伤感的。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象;阵阵捣衣声更是触发起无限的愁肠。尚未入睡的鸥鸟难以入眠,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自况。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3.鉴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②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④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⑤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2007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亭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题: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操作过程】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用精练的语言(最好是鉴赏术语)明确指出诗中最精彩的用字,如“穿„数”二字,是诗中的炼字。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穿”字是穿梭行走;“数”是细数。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穿”字描写了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形;“数”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的神态。

第四步,说说这些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第五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4.鉴赏诗眼型。

提问方式: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指出该字(或该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②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

③分析该字(或该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④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2007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呜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操作过程】

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鸣蝉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第三步,从该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的内容,使诗歌内容多而集中。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 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5.鉴赏语言风格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②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曲(其一)崔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题: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语(最好用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明白道出;“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把过程和心理展露无遗。感情朴实,流露自然;语言明快,风格清新。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蕴涵了作者欣赏、赞许的感情。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

6.鉴赏表达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②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③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的妙处;

④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怎样的旨趣;

⑤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 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 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 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泪痕压旧泪痕,断 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

寸。

题:在这首小令的上阕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

【操作过程】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表现的内容。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景中有情,情寓景中。

第三步,这种手法所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所传达的旨趣。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孤寂清冷的心境和对离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外面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伴着春风进入闺中,黄昏的雨点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所举之景,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

7.理解诗句含意型。

提问方式: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某句包含了哪些意 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阐明诗句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③紧扣题意,拟出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题。

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题:诗的最后一句“绿影扶疏意味长”中的“意味长”包含哪两层意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操作过程】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含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语表意是,看叶比看花更有味。深层意靠挖掘,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那是因为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它给人的美感是长久的。

第二步,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生命的活力,是叶的本质美。繁花艳丽,只开一时,绿叶素淡,却活力长存。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一是说,这种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说绿叶不像鲜花那样 生命短暂。通过这一包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趋附众人的审美趣味。

8.评价观点态度型。

提问方式: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你的观点呢?//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你同意哪种看法?„„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③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题:有人说这首词是“游戏之作,表达的是逸趣闲情”,有人说这首词是“阐发哲理之作含意深远”。你同意哪种观点?

【操作过程】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本词是“游戏之作,表达的是逸趣闲情”或本词是“阐发哲理之作,含意深远”。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一解:作者通篇以游戏的语言写词,词题也明说是戏作,从诗的内容看,也非常逗趣。二解:“戏”是障眼术,实际上是借“戏”抒发哲理:浮云虽然一时遮天,但必然经不住风吹,晴天丽 日必将出现。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主战恢复失地的理想,不难品出词的深远含意。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略)。

第四篇:木木老师诗歌讲座

木木主讲

古典诗歌的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可以从句子的数量上来划分。也可以从每句诗的字数上来划分。还可以从诗的体裁上来划分,以及从诗的内容上来划分。古典诗歌的划分主要按句子的字数来划分也就是平时常说的几言为了便于了解一些知识,这里将以上划分的情况都例举。

一、从诗的句子数量来划分

从诗歌句子的数量上分,可分为两句诗,三句诗,四句诗及四句以上诗。

诗句最多者达到五六百句。古典诗歌的句数以偶数句为主。奇数句的比较少见。两句诗,如西汉刘向与其门客编的《新序》中收录的。据说是春秋时期的诗歌《徐人歌》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这是一个典故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 这首诗讲的这个典故,在后人的诗中也有用的,还有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易水歌》也是两句诗,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三句诗,如《史记》中记裁的,刘邦所做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四句诗,大家见的比较多了,有古风也有律诗 古风如陈子昂的《登古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泪下。绝句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六句诗,都是古体诗,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八句诗,也是大家比较常见的,有古风也有律诗 古风如柳宗元的《溪居》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律诗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八句以上的诗以古风较为常见,也有以五言为主的律诗,也称作排律。古风如大家熟悉的《孔孔雀东南飞》,全诗有三百多句,一千七百多字。再如大家也很熟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有八十多句,六百多字。这里举个短点的例子,如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五言排律如李商隐的《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二十六韵也就是五十二句。五言律诗一般只压韵偶句,.年鬓日堪悲,衡茅益自嗤。攻文枯若木,处世钝如锤。敢忘垂堂戒,宁将暗室欺。悬头曾苦学,折臂反成医。仆御嫌夫懦,孩童笑叔痴。小男方嗜栗,幼女漫忧葵。遇炙谁先啖,逢齑即便吹。官衔同画饼,面貌乏凝脂。典籍将蠡测,文章若管窥。图形翻类狗,入梦肯非罴。自哂成书簏,终当咒酒卮。懒沾襟上血,羞镊镜中丝。橐籥言方喻,樗蒱齿讵知。事神徒惕虑,佞佛愧虚辞。曲艺垂麟角,浮名状虎皮。乘轩宁见宠,巢幕更逢危。礼俗拘嵇喜,侯王忻戴逵。途穷方结舌,静胜但支颐。粝食空弹剑,亨衢讵置锥。柏台成口号,芸阁暂肩随。悔逐迁莺伴,谁观择虱时。瓮间眠太率,床下隐何卑。奋迹登弘阁,摧心对董帷。校雠如有暇,松竹一相思。

四句以上奇数句的古诗,这里再举一个九句的例子,如汉武帝所作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燕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二、从句子的字数上来划分,从每句诗的字数上来分,可分为两言诗,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及杂言诗。

这种分法是通行的划分方法,七言诗即指每句都是七字的诗,还有一种称为杂言,就是在诗中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其间还有一言到十几言的句子。

两言诗 两言诗比较少见。如汉朝人赵晔著的《吴越春秋》中记载的。相传为黄帝时期创作的诗歌《弹歌》,断竹,断竹,飞土,逐肉。

三言诗 三言诗主要在汉和南北朝时期。《诗经》中也有以三言为主体的诗,这里举一首鲍照的《代春日行》做例子,献岁发,吾将行。春山茂,春日明。

园中鸟,多嘉声。梅始发,桃始青。

泛舟舻,齐棹惊。奏《采菱》,歌《鹿鸣》。

风微起,波微生。弦亦发,酒亦倾。

入莲池,折桂枝。芳袖动,芬叶披。

两相思,两不知。

再如唐朝名僧寒山的《三字诗》

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勿黄金。

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辩此音。

四言诗 《诗经》中所收的诗,绝大多数以四言为主,汉未,曹操的四言诗成就很高。四言诗到了晋以后,写的人就少了。如《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风·周南·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五言诗 起于西汉,从汉以后到初唐期间,诗歌大体上都是以五言为主,可谓是五言诗的鼎盛时期。

如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等,到了唐朝五言诗又有了律体和古体之分,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前面已经例举了不少五言诗了这里就不再多例举了,今天就聊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五篇:诗歌专家讲座PCK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及PCK分析

【学习目标】

1、认识“彤、陪”两个生字,会写“彤、霞、陪、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懂得太阳是大家的,世界人民应该和睦相处。【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传话游戏:艳阳高照 旭日东升 赤日炎炎

阳光明媚

游戏规则:在传话时要说清楚,听的时候要听仔细。看看哪组同学传得又快又好。

观察四个成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描写太阳的。)

2、出示课题:太阳是大家的

同学们,假如世界上没有太阳会发生什么情况?是呀!太阳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它可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太阳的诗歌。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太阳是大家的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注意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检查自学

出示生字,词语:趁、陪着、晚霞、红彤彤

请四位学生分小节读一读诗,师纠正字音,落实生字:“红彤彤”的“彤”变调。区分“陪”与“部”。、检查朗读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谁想来读一读课文呢?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认真的小听众,看他们是否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指导精读,积淀感悟

1、学习第一节:

⑴、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我读诗歌的第一小节。⑵、听得这么认真,你好像看到什么? ⑶、原来美丽的图画就是优美的诗句,优美的诗句也能变成美丽的图画。(课件展示晚霞图)让我们来试试!把美丽用声音送出来!(指名读──齐读)

⑷、指导朗读:看着彩霞图,让我们把这么美丽的诗句读出来。(生自由朗读──指名生朗读,配上画面朗读。)2、学习第二节:

⑴、带着想象读诗:太阳带给我们如此美丽的世界,真让我们舍不得……回想起一整天,太阳都做了什么呢? ①、指名读第二小节。你读懂了什么?(太阳为大家做了许多好事。)都做了哪些好事?

②、②、你仿佛看见什么?听到什么?

③、最有意思的就是太阳陪着咱们玩。请大家闭上眼睛:大海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金光,波光粼粼。此时,你就在这蔚蓝的大海里嬉戏玩耍,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那就带着你的这种心情和表情来读读后两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太阳带给鲜花、小树、小朋友带来了快乐,还带给他们暖暖的爱!太阳真棒啊!在一天之中做了那么多的好事,你们喜欢太阳吗?让我们试着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3)、太阳在一天之中就做这些好事吗?它到底做了多少好事呀?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课件显示省略号变红。)

想一想:太阳还会做什么好事?指名说。是呀!太阳真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在一天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观看图片)句式训练:太阳真是太伟大了,给人们带来了光明,也带来了欢乐!我们都要对太阳说一声:“谢谢您,太阳!”小朋友拿起你的笔,仿照第二节写一写,只要能把你对太阳想说的话写出来,那必定感人!

我也来做一回小诗人:

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 她(),她(),她(),她()……

③ 学生交流,注意层次。小结:呀!你们已经会作诗了,真了不起!太阳就是这么无私、公平的把爱洒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所以课题会说。(齐读:太阳是大家的)

3、学习第三节:

⑴、学生小声读诗歌的三小节。边读边想,和太阳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快乐!可是一天过去了,太阳又要上哪?会去干什么?

⑵、先回答太阳会去哪儿?现在别国家的小朋友都来了,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

⑶、指导朗读,读出感叹号所表达的感情。4、学习第四小节:

⑴、指名读第四小节

这一节,你读出了什么? 是呀,那的小朋友的大树、鲜花也很喜欢太阳。他们在梦中盼什么?

⑵、看来,大家都盼望太阳,不要吵醒了他们的美梦。注意最后一句要读得轻一些、慢一些。⑶、齐读第四小节

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大家”指谁?为什么说太阳是大家的?第4节要读得稍稍轻一些。

四、总结升华、升华情感

再次诵读诗歌

(是啊,虽然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我们都拥有美丽的太阳,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幸福、安宁、和平永驻人间!(师板书:幸福、安宁、和平)孩子们,请用我们最美的朗读把这美好的愿望告诉全世界的人们吧!(全班有感情地回读全文)

五、随机作业

PCK分析

一、尝试:

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文字浅显易懂,但思想情感内涵去非常丰富,而且应该说还比较含蓄或者说隐晦。为了挖掘教材语言,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我做了以下这些尝试:

1、读出情: 诗歌是抒情性,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力求让他们读出诗人书法的感情。第一节读爱美之情,第二节读出欢乐之情,第四节读出赞颂之情。读出了感情,对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健康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2、品出味:诗歌语言精炼含蓄,言简意赅,韵味无穷。这首诗最后一行连用了“等着”和“盼着”。“等着”“盼着”意思接近但有区别。“等着”只表示希望太阳到来,而“盼着”却含有“急切”的意味。二者连起来表达出孩子们对太阳到来越来越急切的情感。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时,让他们将两个词语之间的停顿读得尽 可能的小些,声音欲断又连,这样就能品出诗句的特殊韵味来。品出了诗歌的韵味,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也就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3、悟出效: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有不少词语用得非常巧妙,具有极强的表达效果,第二节中的“洒”和”“拔”不仅人格化了太阳,而且让人感觉到,阳光就像雨水一样能让鲜花开得更加鲜艳,还用很大的力气让小树飞快生长。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和动作表演,让他们领悟到这两个动词含义丰富而又形象生动的表达效 果。学生悟出词语的表达效果,不仅加深了课文情感的体会,也会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的强大功能。

下载诗歌讲座18(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讲座18(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讲座:绿色诗歌鉴赏(合集)

    讲座:绿色诗歌鉴赏 ——赵谦翔 无论生源怎样,教师教学的思路必须正确,下面是北京教学时学生的作文:(略) 语文教学应该联系生活 ,不能联系生活,则是死教育,活教育必须联系生......

    “如何朗诵诗歌”讲座总结[大全]

    “如何朗诵诗歌”讲座总结 本周三中午12:25,我们xx读书社的所有成员在教学楼109进行了“讲座:朗诵诗歌”的活动,这次活动主要是由我们的杨海兵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去朗诵诗歌,目的......

    2012年高考复习诗歌讲座

    2012年高考复习诗歌讲座 第一章 考纲与核心知识体系构建 第一节 新课标考纲与高考命题对应关系 一、新课标考纲: 古代诗文阅读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1.鉴赏文学......

    诗歌进校园讲座资料(5篇模版)

    洋川小学“诗歌进校园”教师培训讲座 讲座人:裴韬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受学校领导的安排,坐在这个特殊的位置,心里诚惶诚恐的。因为我明白,在我们百年老校,拥......

    “如何朗诵诗歌讲座”方案5篇

    “如何朗诵诗歌讲座”方案活动内容:1、分享妙语撷音2、杨海兵老师的朗诵辅导3、朱老师总结活动活动时间:2012年11月28日星期三活动地点:西校区教学楼109教室活动安排:一.分享妙......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咏史诗的概念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

    诗歌讲座;艰难的阐释与肤浅的尝试

    艰难的阐释与肤浅的尝试 潮州史炎 ‚人阐释飞鸟,飞鸟阐释空气,空气阐释上帝……这是一个循环阐释的世界。但阐释的过程,也就是使事物走样的过程。走样之后再走样,也许有回到原......

    作为船票或遗嘱的诗歌(诗歌笔记 讲座提纲)

    作为船票或遗嘱的诗歌 ——一个讲座提纲,或曰盗诗笔记99条 文/碎岁 上篇:诗歌与诗人的定影 诗歌是什么 诗歌是宇宙的起源和内核,也是它的极致与边界。诗歌是生命最纯粹最高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