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节能技术课论文——生物技术在新能源开发上的应用(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3 22:0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能源与节能技术课论文——生物技术在新能源开发上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能源与节能技术课论文——生物技术在新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第一篇:能源与节能技术课论文——生物技术在新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ERECT课程的学习心得 及生物技术在新能源开发中的应用

引言:能源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是地球演化及万物进化的动力,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及生存息息相关。如何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能源资源,始终贯穿于社会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能源的人均占有量及使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人们在利用能源的同时又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今,如何能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而更好利用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焦点。学习能源与节能技术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能源以及它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更好的节约与利用现有的能源,开发利用新的绿色能源,我所学的专业是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与能源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生物技术在能源领域已取得辉煌的成果,各种新能源与新技术不断产生。显然,在不远的将来,能源主要来自生物技术的看法将成为事实。

正文:

1.课程学习内容: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能源与节能技术》课程上老师详细地阐述了能量与能源的概念,能源资源,能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与环境,能量的转换与储存,各种化石燃料,电能、核能、可再生能源、氢能等与能源有关的问题。特别是对新能源与节能进行了详尽地介绍,包括先进的节能技术、热能和电能的节约、重点耗能领域的节能等。

2.课程学习意义:我国的能源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特别是为保证2020年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能源的供应形势将非常紧张;实现减排目标,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急需大量懂得相关知识的人才;随着常规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大量利用化石能源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人类必须寻找可持续的能源道路,开发利用新能源无疑是出路之一。从国际国内能源形势分析,中国能源领域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以及中国政府将实行的一系列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来分析,中国仍能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关键是中国必须坚持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并且不断开发新能源。

3.学习心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知道了许多有关能源的概念,知道了能源的分类,各种能源的发展现状,特别是一些常规能源的现状。而且深入了解了化石燃料的形成,分布,开采,与利用。了解了我国的能源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能源问题,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一些有关能量转化的知识,见识了一些的最新开发的能源与当代最先进节能技术。这不仅使我们学到了有关能源的专业知识,拓展了思维开阔了眼界而且增加了我们的能源危机意识,促使我们不断提高对能源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力度。

4.能源与生物技术

能源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是指地球上现有的三大库存的化石原料,即煤、天然气和石油(包括核能)。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和水能等。据有关专家预测,如按现有开采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和连续不断地日夜消耗这些化石燃料的速率来推算,煤、天然气和石油的可使用有效年限分别为100~120年、30~50年和18~30年。显然,21世纪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及困境可能不是战争及食品,而是能源。因为目前整个人类发展和工农业生产,几乎都是依赖于这些很有限的化石能源。随着地球上化石能源的不断耗尽,寻找、改善及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和发明创造新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开采不可再生能源的做法很可能是今后几十年内人类从地球上获取能源的有效举措。虽然以水力、潮汐、风力为动力的发电设备及太阳能捕获器、地热已为人类提供一定的能源,但离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还相差甚远。设法利用新技术创造更多的能源并代替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用于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也将是人类寻找新能源惟一明智的做法。然而,这种新技术实际上已被和正在被人类所利用,即生物技术创造能源。

从目前市场能源消耗的品种及速率分析,利用生物技术创造更多可再生能源将是本世纪产能的有效技术之一。因而生物技术与能源的研究及开发已日益倍增地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已投人大量的人力及物力。现在生物技术在能源领域已取得辉煌的成果,各种新能源与新技术不断产生显然,在不远的将来,能源主要来自生物技术的看法将成为事实。

5.生物技术开发的新能源的介绍

目前生物技术开发的新能源,其大部分所用原料为生物质,下面我先对生物质做一番简单介绍,然后在介绍几种运用生物技术开发的新能源。

5.1生物质能概述

生物质是指一切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包括除化石燃料外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排泄与代谢物等。

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生物质能的原始能量来源于太阳,所以从广义上讲,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5.2、生物质能的特点

1)可再生性

与风能、太阳能等同属可再生能源,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 2)低污染性

生物质的硫含量、氮含量低、燃烧过程中生成的SOX、NOX较少生物质作为燃料时,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 3)广泛分布性

缺乏煤炭的地域,可充分利用生物质能; 4)总量丰富

据估算,地球陆地每年生产1000—1250亿吨生物质;海洋年生产500亿吨生物质。生物质能源的年生产量远远超过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相当于目前世界总能耗的10倍。我国可开发为能源的生物质资源2010年可达3亿吨。随着农林业的发展,特别是炭薪林的推广,生物质资源还将越来越多。

5.3、生物质能的利用技术

生物质能的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三种: 1)直接燃烧技术 直接燃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方式。当前改造热效率仅为10%左右的传统烧柴灶,推广效率可达20%-

30%的节柴灶这种技术简单、易于推广、效益明显的节能措施,被国家列为农村新能源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2)热化学转换

热化学转换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条件下,使生物质汽化、炭化、热解和催化液化,以生产气态燃料、液态燃料和化学物质的技术。

生物柴油是生物质能的一种,它是生物质利用热裂解等技术得到的一种长链脂肪酸的单烷基酯。通过气化过程,生物质原料在高温下被分解为一

氧化碳和氢气,氢气可以被制成各种生物燃料,包括各种碳氢化合物等。3)生物化学转换

包括生物质-沼气转换和生物质-乙醇转换等。沼气转化是有机物质在厌氧环境中,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沼气无色、有臭、有毒混合气体。其中甲烷占60%-70%;二氧化碳25%-40%;硫化氢、氮、氢和一氧化碳等占5%。

6.新能能源的简介 6.1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指以动植物油或其水解的脂肪酸为原料,与一元醇通过醇解或酯化生产的脂肪酸一元酯。它可以替代石化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的生物燃料。商业化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甲酯。

6.1.1生物柴油特点

清洁环保:生物柴油无毒性,不含硫、铅、卤等有害物质,燃烧彻底,污染排入少。2.点火性能佳,燃烧更充分:生物柴油的关键指标十六烷值较高,大于45(普通柴油为45)抗爆性能优于普通柴油。3.兼容性好,适应性广:无须改动柴油机,可直接使用或与任何比例的普通柴油混合使用,同时可直接使用普通柴油加油机加油,储运设备。4.经济、原料广泛: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不会枯竭,适合大面积推广,而且价格低廉,极有市场竞争力。5.保护发动机,机械磨损小:生物柴油较普通柴油的运动粘度稍高,在不影响燃油雾化的情况下,更容易在气缸内壁形成一层油膜,从而提高运动机件的润滑性,降低机件磨损。6.运输储存安全:生物柴油的闪点是普通柴油的两倍,故属非危险品,运输储存更安全。

6.1.2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

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多种,但目前真正用于工业生产并有实用价值的主要是化学法。

化学法生产生物柴油的过程主要包括:①酯交换,即油脂的醇解或脂肪酸的酯化;② 甲醇的精馏回收;③粗品脂肪酸甲酯的精馏提纯;④副产品甘油的提纯等。

生物柴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以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油棕和黄连木等油料林木果实、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以及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制成的液体燃料,是优质的石油柴油代用品。生物柴油是典型“绿色能源”,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能源替代,减轻环境压力,控制城市大气污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6.2乙醇

随着煤、天然气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不断被消耗的同时,人类一直在寻找新的能源和替代物。迄今为止,已有水力、潮汐和风力为动力的发电设备及太阳能捕获器、地热等许多特殊的产能工具,并已为人类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能源。但希望通过这些特殊的产能工具提供的能源来替代石油还相差甚远。从目前人类正在开发的许多产能的技术和效益来看,乙醇很可能是未来的石油替代物。

乙醇作为燃料的益处有:①产能效率高;②在燃烧期间不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其污染程度低于其他常用燃料所造成的污染;③可通过微生物大量发酵生产,其成本相对低些。因而这项技术很容易被人们所采纳和推广。6.2.1乙醇制备 乙醇发酵和操作实际上是一种相当传统的工艺,因而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人类首次从事微生物发酵工艺的典例之一。乙醇发酵所需的原材料可选用蔗糖或淀粉,发酵所需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酵母菌含有丰富蔗糖水解酶和酒化酶。蔗糖水解酶是胞外酶,能将蔗糖水解为单糖(葡萄糖、果糖)。酒化酶是胞内参与乙醇发酵的多种酶的总称,单糖必须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在酒化酶的作用下进行厌氧发酵并转化成乙醇及C02,而后乙醇及C02通过细胞膜被排出体外。

6.2.2 乙醇替代汽油的实例

乙醇替代汽油的例子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就曾用混有少量甲醇的乙醇作为摩托车的燃油。事后,福特公司设计了可用乙醇、汽油或两者混合的燃料的汽车。但由于当时采油技术已比较发达,全球石油采油量每年都以较大增产幅度上升,另外大量工业乙醇都可用石油的衍生物加工而获得,不必靠微生发酵合成。因而从1940年起,微生物生产乙醇的规模及产量也随着石油生产乙醇的产量大幅度递增而减少。而用发酵法生产的乙醇仅仅供应于加工市场所需的饮料产品。在近二十年来,由于全球石油的采油量急剧下降,发达国家仍利用他们的强大的财力和先进的合成工艺,采用化学法生产乙醇。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原材料廉价,因而依然采用传统的发酵工艺生产乙醇。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生物材料中最理想的是甘蔗。它产能有效系数高达 2.6%(理论值6.0%)。据有关资料报道,每公顷耕地平均可产甘蔗干物质35~40吨,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4。5吨石油或24—26吨煤所产生的热值。巴西是盛产甘蔗的国家,也是一个利用发酵工艺生产乙醇替代部分石油的典型国家。乌拉圭靠种植65万公顷的甜高粱并用于发酵生产酒精,其产量可替代大约 45%的石油。这65万公顷土地只相当该国领土面积的4%,并不会影响用于产粮和饲养牲畜所需的土地。

非洲的马拉维杜瓜酒厂早在1982年就投产生产乙醇并用于燃料。它的年产量为1000万升。而该国每年所需的汽油量仅5000万升,可满足市场所需汽油量的20%。

此外,发达国家也种植一些适合其本国气候的燃料农作物。像澳大利亚、美国、瑞士和法国,也开始利用大量农作物剩余物及森林的废弃物发酵乙醇。1987年,美国用玉米作原料发酵生产大约3万亿升的乙醇,到1989年已达到32万亿升乙醇产量。此外,根据有关研究报道,用乙醇来代替汽油的作法还有许多间接好处。如把乙醇加入到汽油中,可消除对十四乙基化合物的需求,这种做法很显然对减缓地球升温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用乙醇发动机作为动力机,消耗的乙醇燃料所排出的CO、碳氢化合物和氧化氮含量,比使用汽油发动机所排放出的量分别减少57%、64%及13%。因而可知,使用乙醇燃料不仅仅起着替代石油的作用,而且对环境保护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6.3甲烷与燃料源

甲烷气可产生机械能,电能及热能。目前甲烷已作为一种燃料源,并可通过管道进行输送,供给家庭及工业使用或转化成为甲醇作为内燃机的辅助性燃料。天然气气源是由远古时代的生物群体衍变而来,通过钻井开采获得的,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在地表也存在甲烷,它主要来自于天然的湿地、稻根及动物的肠道内发酵而释放的,其相对总量大约分别为20%、20%及15%。家养的牲畜是动物释放甲烷的主要来源,大约占所有动物释放甲烷量的75%。而人类仅占0.4%。甲烷被认为是起着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它很有可能对未来温室效应起着总效应的18%~20%的作用。

6.3.1 生产甲烷的生化机制

厌氧微生物可通过厌氧发酵途径生产甲烷。整个发酵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①初步反应:利用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nmnas)及变形杆菌属(Proteus)等微生物把纤维素、脂肪和蛋白质等很粗糙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的混合组分。②微生物发酵过程: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可溶性组分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作用转化成有机酸。③甲烷形成:通过甲烷菌把这些有机酸转化为甲烷及 C02。农村常用于发酵生产甲烷的原材料及沼气的产量。从表中可看出,甲烷生产所需原材料几乎都是来自农家天然有机物,所需反应池结构相当简单,建造成本低。因此,很适合在农村发展小规模家庭式甲烷生产。生产沼气的场所不管规模大小都可把它看成是一个生物反应器。发酵所获得沼气是一种可燃的混合气,即50%~80%的甲烷、15%~45%的C02及5%的水及微量气体组成。图10-2是一个简单的生产沼气的反应器。如在理想状态下,10kg的干燥有机物能产生 3m3的气体。这些气体能提供3h的炊煮、3h的照明或l0h适当的冷冻设备工作。

6.3.2 应用举例

我国是沼气生产量最大的国家,生产量高达7X10生物气单位,相当于2.2X 10

67吨煤的能量。如按目前国内物价分析,在农村建造一个粪便发酵池来生产沼气供家庭使用的造价,很可能会低于一辆自行车的价格。据报道国内农村正在使用的厌氧发酵反应器(沼气池)超过500万个。此外,工厂和大型畜牧场还有 10000个大中型沼气池。印度也是一个生产沼气的大国。到1981年底,已有的沼气池总量高达11万个,现已有近百万个。按印度现有沼气的发展计划及规模,预测到21世纪初可建立1千万~2千万个。到时印度的燃料源很可能以沼气为主。

在美国加州,采用牛粪生产甲烷能给一个工厂提供20 000kW·h的电能。美国一牧场建立一座反应发酵池,主体是一个宽30m,长213m的密封池,利用牧场粪便和其他有机废物等,每天可处理1640吨厩肥,每天可为牧场提供113 000m的甲烷,足够一万户居民使用。

日本曾研究开发了一套“本地能源综合利用机械系统”。该系统由沼气发酵反应器、发电设备、废物预处理器及有机肥料制作设备组成。这个系统每天可处理 3~4吨固态肥及30~35m左右的液态肥,可为两台功率为140kW的发电机提供动力。

336.4生物燃料电池

生物燃料电池多数由微生物参与反应所构成。所谓微生物电池就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作为物理电极活性物质,引起原物理电极的电极电位偏移,增加电位差,从而获得电能的装置。1。从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人类在航天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对生物燃料电池研究的兴趣随之增高,其原因之一是考虑将来人类在进行太空飞行时,将如何及时处理在飞行中的生活垃圾,并产生电能,因而各种各样的生物燃料电池不断地研究和报道。按生物燃料电池的构造不同可分为三类,即产物生物燃料电池、去极化生物燃料电池及再生 生物燃料电池。产物燃料电池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并分泌出具有电极活性的代谢产物(例如H2)来构成不同的电极电位,并提供电能。去极化生物燃料电池是利用分别固定在电极上的微生物、酶、组织、细胞及抗体等生物组分,参与电化学反应并提供的电压和电能。再生生物燃料电池是利用生物组分将原有的电化学活性的化合物再生,这些再生的化合物再与电极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一定的电压和电流。

利用微生物、酶及组织等生物材料均能制作出各种类型的电池。尽管这些生物燃料电池产电能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况且绝大多数研究报道都是处于实验阶段,离实用阶段差距较远;但随着生物技术和其他相关科学的高速发展,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生物燃料电池一定会给人类带来可喜的电能。

总结:能源危机是人类已经陷入并急需要设法摆脱的主要困境之一。只有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发展节能技术,不断开发和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从而彻底解决能源危机。发展节能技术,开发新能源需要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就是其中强有力的一枝,他将在解决能源危机问题上立下汗马功劳。

第二篇:论文:节能环保材料在环保建筑中的应用

节能环保材料在环保建筑中的应用

时间:2010-03-06 15:51来源:未知 作者:秩名

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相对贫乏,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的浪费问题突出,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潜力很大,尤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必然要推动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这也迫使建筑行业在有限的占地面积上去寻求最有效的节能方式,相应的节能。

1对节能环保材料的理解

1.1西方节能环保材料的发展状况

在西方,节能环保建筑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一方面,针对环保节能方面的建筑构造技术和材料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经历了上百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西方人对质朴自然的生活环境的向往,促进了节能环保建筑理念的普及。举一个美国的例子。位于纽约时代广场4号的孔戴·纳斯特大厦(Conde Nast Building)运用了几乎所有的节能技术,是按照节能环保建筑标准建造的办公楼典范。这座大厦采用了一种采光性很好的特殊玻璃,可减少室内灯光照明,此外,这种玻璃在夏天能隔热、隔紫外线,冬天又能降低热量损失。大厦内安装了两个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电池,可提供400千瓦电力,满足夜间全部电量供应以及白天5%的电力需求;电池产生的热水部分可用于大楼供暖,部分作为日常热水供应。大厦外墙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也可提供15千瓦的电力。室内安装了动作状感应器,能自动控制人少区域,等等。由于采用了节能措施,这座大厦的能量损耗比周边办公楼降低了30%左右。

1.2我国节能环保材料的运用现状

长期以来,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以地大物博国家的国民自居,从一次性筷子的大批出口到数以千计的非法小煤矿的开发,如何让更多中国企业家树立节能意识、让国民树立节能环保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的上海而言,2003年上海真正的节能环保建筑还是凤毛麟角,多数人习惯了冬冷夏热,对绿色节能建筑并没有多少清晰概念。

如今,伴随着政府的强势支持和推动,上海的节能环保建筑渐渐多起来,一些新项目,如绿洲仕格维花园酒店、张江科文交流中心、浦江智谷招商服务大厦、安亭新镇、青浦别墅、崇明东滩生态农场、金山工业园区和另一个崇明生态农场,以及普陀区的旧房改造项目等,都将达到比上海普通建筑环保节能75%的标准。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首先,它意味着住在这些建筑里会感觉更加舒适,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由于屋顶涂了节能涂料(称为戴帽)、门窗采用中空玻璃、外墙体使用厚板(称为穿衣),因此其隔热性、保温性良好,在天气极端闷热或寒冷时,效果尤其明显。其次,它意味着住户可以大大节省电费。据有关部门测算,在同等面积和住户用电习惯的条件下,节能建筑约能减少30%左右的电费开支。而目前,选用节能材料对于开发商而言,每平方米大约只需要多增加80-100元。事实上,从目前全国发展绿色节能环保建筑的形势来看,各地政府酝酿已久。包括山东潍坊、安徽合肥等省市都在近期出台了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型建筑的新规定。作为全国房地产市场一线城市,北京在推进绿色节能环保建筑方面的努力自然丝毫并不逊于其他省市。据了解,包括华远地产、润丰地产、沿海集团等品牌房地产企业都已经投身于绿色节能环保建筑的实践中。2节能环保材料在未来建筑领域中的趋势

在全球能源供应趋紧的形势下,节能已成为建筑业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重要课题。中国企业的节能环保意识正日益趋于成熟。最近由世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主办的,围绕“节能环保”进行的中国环渤海节能环保产业评选活动,引起了全球节能环保界对中国的广泛关注。其中新型建材生产企业尤其受关注。有关环保人士表示,这不仅仅是意味着中国环渤海企业的节能环保取得了阶段性实质成果,另外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其他地区企业的一种鞭策。

2.1居住环境环保意识的提高必将为节能环保材料提供广阔的市场

在全球能源供应趋紧的形势下,居住环境的节能设计成为建筑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建筑业对居住环境建造中节能环保材料的运用节主要体现在窗户和照明节电上。例如在玻璃窗的设计上,双层玻璃越来越普遍,双层玻璃一可防尘,二可防噪音,三可防暑避寒。一些室内设备更多地采用光电池作为能源;自动转向的遮阳伞、光电池自动遮帘等产品也十分引人注目,它们既能使室内采集到足够的光线,又能保持室内的热度,从而使传统楼房向建设智能化楼房迈出了一大步。新型节能装置还包括,照明系统广泛采用荧光灯、卤素灯、白炽灯等,均以获得室内节能与照明的最佳效果。此外,在屋顶安装可调节的采光系统,可将阳光通过反射的“管道”送往室内。如果在设计墙体、屋顶时,通盘考虑门窗、遮阳、热量采集、自然通风和太阳能发电、热水等的功能和需求,也可为楼房提供或节省能源。其实就环保建筑材料的实用性而言,关键还要有一个好的设计,能充分发挥材料的环保优势。所谓好的设计,不仅仅就外观而言,其实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东西——大到总体规划层面,小到构造设计层面——很多都是隐形的。比方说一栋经过节能设计的房子,可能会有一个设计得很好的采暖和通风系统,也采用了保温性能很好的外墙和屋顶材料,门窗的隔热材料也采用了很好的品牌,其中每一个构造都务求做到精益求精,以保证其耐久性和质量。但这些东西大都是看不见的。在节能设计中,即使是一颗钉子的构造,都会对房子的整体保温性能产生很大影响,更不要说藏在外墙饰面下的保温砂浆层和天花板后面的新风系统了。

由此可见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必将成为以后居民房屋住宅规划的一个卖点,而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而言,环保建筑材料也必将得到商家们的青睐。

2.2节能环保材料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当今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据介绍,欧洲目前正在掀起一场“建筑革命”,人们期待新一代的房屋不仅能确保能源自给自足,还能将剩余的能源输入电网。可见这是人们对当今建筑行业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也是世界环保意识增强的一个表现。相应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将会为整个建筑行业注入一股新鲜血液,它不仅解决了人们异常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充分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重复利用,使整个建筑在设计和构造上更加趋于完美化、合理化,能够跟上时代步伐。

第三篇:日本地震 聚焦核电安全(能源与节能技术课程论文)

《能源与节能技术》课程报告

日本地震 聚焦核电安全

在能源与节能技术的课堂上,老师经常结合社会热点以及生动、真实的纪录片,给我们灌输能源与节能的知识,使课堂充满了趣味性。3月11号,日本9.0级大地震令全世界为之震惊,老师结合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以及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反应堆爆炸特大事故,给我们讲述了有关核能的知识,令同学们对核能有了新的认识。做为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系的一名学生,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所以对近来发生的地震以及核泄漏等重大事件就尤为的关注。在此,就针对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核泄漏事件以及切尔诺贝核电站核反应堆爆炸事故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分析,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关注与思考。

日核惊魂:核泄漏如何发生

发生在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的9.0级地震,叠加海啸、核泄漏三重灾难,成为日本“二战”后最深重的公共危机。这场浩劫已造成日本13802人死亡,14129人失踪。地震引发的海啸,冲垮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安全屏障,导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美国三里岛核事故的阴影再现。整个日本,乃至全球,也因此陷入对核辐射与核安全的担忧和恐慌之中。

核泄漏是如何发生的呢?

地震之后的海啸造成应急电力故障,冷却系统无法工作,反应堆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去。东京时间3月11日14点46分(北京时间13点46分),当9.0级地震发生时,位于福岛工业区的福岛第一核电站自动停止运行。地震不仅威胁到核电站本身结构的稳定,也威胁到核电站的电力供应。但对福岛第一核电站而言,真正可怕的是此次特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由于地震对当地输电系统造成破坏,按照预先设计的要求,核电站启动了应急柴油机发电机组。不幸的是,一个小时后,7米高的海啸抵达,外部水淹导致所有应急柴油发电机出现故障。

福岛第一核电厂1号反应炉1971年开始运转,运行时间将近40年,严重老化。据日本媒体报道,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迹象,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等。

抗震标准老化也为事故埋下了隐患。日本早期核电站设计抗震标准为里氏6.5级。2006年日本修改了核电站抗震标准,将这一标准提高到抗震能力最大为里氏7.0级。但目前日本国内55座核电站中,只有静冈县的滨冈核电站达到了最新抗震标准。据东京电力公司文件显示,对第一和第二核电站的地震测试假设,最高只有7.9级,换言之,该核电站的安全设计水平,远未达到抵御9级地震的标准。

切尔诺贝利:核阴云仍在徘徊

日本东北地区大地震及海啸引发核泄漏危机,引发全世界关注与担忧。人们很容易联想到1986年4月26日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尽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早已停止运行,但这场灾难的贻害在25年后的今天仍未散尽,如何永久清除核泄漏后患的方法仍在探索之中。

为了清除核事故的影响,保障居民的健康,苏联政府在每一个州和地区建立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治疗与预防机构,对受害者提供免费医疗帮助。还特别在莫斯科建立了联邦抗辐射保护儿童科学实践中心,治疗受辐射的儿童。十几年来,该医疗保障系统诊治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达几百万之多,其中包括20余万名儿童。在受灾严重地区,还建立了心理治疗中心。同时,政府还建立了统一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清单”,对受害者身体状况进行跟踪监视。截至2001年1月1日,列入俄罗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清单”的人超过57万。

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欧洲受核污染的区域超过了20万平方公里(辐射强度高于每平方公里1居里)。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白俄罗斯(4.35万平方公里)、乌克兰(3.76万平方公里)和俄罗斯(5.93万平方公里)。部分东欧国家、芬兰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核污染。大量的放射性核素碘-131和衰变期很长的铯-137通过空气的流动扩散,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壤和河流,破坏了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仅俄罗斯受放射性物质铯-137污染的耕地就达29万公顷,森林达98万公顷。

核辐射使受灾区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事故后第一个月内,电站周围的动物数量大大减少,部分动物种群消亡(比如鼠类动物),2年后才开始恢复;电站周围2公里内松树全部死亡,30公里内树梢死亡、外形发生了变化,一年后才开始恢复。同时,在大部分受污染的地区还发现了动植物遗传基因的改变和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现象。

事故后检测发现,居民使用的农产品也受到严重辐射污染。消除农业生产过程的核污染成了首要任务。为了使农产品中的放射性核素降低到标准范围内,政府采取了禁止在受污染的地区生产农产品;在耕地中添加石灰、使用特殊的化肥和提高钾肥含量;用含有亚铁酸盐的药品喂养动物;使用加工技术在第一级农产品中降低放射物质含量等多种措施。

为清理切尔诺贝利事故核污染,苏联政府先后动员了80万人参加事故的清理工作。仅俄罗斯就有20万人参加。他们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最直接受害者,被称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清理者”。事故后第一月内,清理人员中就有28人因受到超强辐射而死亡,145人得白血病。截止今日,清理人员中俄罗斯人死亡超过了1万,残疾者达到27%。事故清理者和污染地区居民发病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呼吸道疾病增加21.1%,血管疾病增加12.1%,感官疾病增加11%,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倍增,清理者自杀现象增多。

切尔诺贝利事故带来的这些社会后遗症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大大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害者由于长期心理恐慌、紧张而导致的疾病及其损失超过了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造成这种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长时间内没有说明事故的真相,没有及时向社会提供可靠的信息,公众缺乏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程度和后遗症的正确认知(认为所有产生的疾病都是由辐射引起的),西方媒体大量委曲和失实的报道等。政府因失信于民,使得许多清理计划和措施难以实施。

重审中国核电发展未来

·中国缺一部核安全法

我国在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方面存在法律空白,核能领域基本法原子能法立法一拖再拖,27年依然没有出台,中国核安全法律缺位问题突出。

核安全涉及到铀矿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整个核燃料循环、放射性废物处置、放射性物质运输、核技术应用、市场准入、事故应急、核损害赔偿、法律责任等多方面,目前有关核安全的法规规章无法涵盖上述方面且层级偏低,亟待制定一部专门的核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核安全监管的主体、程序及责任,核安全事故的信息公开等等,将核安全纳入法治的轨道。

在核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核安全立法。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属于政府部门规章范畴,只是设计核电厂的选址和环境标准问题,法律层级和效力都明显偏低。在原子能法的立法进展缓慢的现实情况下,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制定出台核安全法,对核能安全监督、核能监管主体及责任、核事故应急处理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进行全面规范。

·中国核电的宝贵一课

对于中国而言,核电起步也晚;第一个核电机组,一直到1991年才正式并网发电,至今还不足20年。也就是说,核电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两起事故,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及1979年的三里岛事故,在此之前,都已经发生。福岛事故的发生,无疑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去更好地理解核电业的复杂性,以及潜在影响的广度。更何况,中国核电正处在一个从适度发展到积极发展的重要关头。在这样的关头,多一些参照系,总是件好事。目前,中国已经并网发电的核电机组是11个。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在建的为20个机组,占到了全球在建机组的近四成。除了中国之外,印度和俄罗斯也都对于发展核电颇为积极。

客观地说,相对于其它能源,核电还是有其优势之处。水电受季节影响大,火电不仅污染大,有减排压力,而且电煤运输也是瓶颈;至于风电和太阳能,典型的看天吃饭,稳定性差。唯有核电,可以稳定地提供能源,不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核电发电量,仅占

全部发电量的2%;日本这几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四分之一左右。即使与14%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们差距也很大。应当承认,中国的核电发展,从技术和监管上起点并不低。无论是自主研发的,还是来自法国、俄罗斯以及美国的,在安全性上都远超此次发生事故的福岛核电机组。而在国家核安全局的牵头下,中国的核电安全规范,也完全满足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要求。过去20年来,未出现任何导致放射性外泄的安全事故,就是一个例证。

然而,我们也听到一些善意的提醒。比如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这两年就一直在呼吁,在核电大发展的时候,监管能力建设一定要跟得上。毕竟,有经验的监管人才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

这种担心,也许并不是多余的。从我个人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些年核电发展成绩不小,隐患也客观存在。一些核电站在保养和维护方面,多少存在操作不规范的地方;而与外方的技术合作,在个别项目上也出现了衔接不好的情况。地方政府的核电冲动,从经济上不难理解。毕竟,一个是核电项目本身就投资巨大;而且,电力上去了之后,也有利于地方进一步招商引资,甚至发展高耗能产业。

但作为国家整体而言,核电发展一定要留有余地。不能让监管者或者经营者、建设者,有疲于奔命的的感觉;弦拉得太紧,永远不是好事。这样,大家只顾眼前的问题,往往容易忽略在远处的潜在危险。在中国核电选址中,规避地震带是一个前提条件。但这不代表持续监测就无意义,要知道,我们很难说已经对所有断层都有了百分之百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好核电安全的科学普及,以及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增加透明度,来最终消除公众不必要的恐慌。一味回避安全问题,短期之内或有利于项目推进,但长期而言,只会使得整个行业付出更大的代价。在信息沟通方面,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与核电站周边社区的沟通。两者之间应有直接渠道,定期交换信息;仅仅邀请个别村民不定期参观核电运行状况,不是一个持久的、制度性的办法。只有持续沟通,所有的预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我们一定要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灾难明天早上降临,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千万别告诉我不可能,先回答我:你是否准备好了?福岛事故的最惨痛教训,就是昨天你没有想到的极端情况,很可能就是明天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

结束语:短短几周的选修课结束了,但在这些时日,我的收获却颇深。通过老师的讲解与观看纪录片,让我对能源以及节能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要作为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

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修养。广博的知识能够帮助记者、主持人和被采访对象有共同语言,比如采访核泄漏事件,就要有相关的核能源知识。如果记者的问题提不到点子上,或者总问一些很浅的问题,答者也会索然无味。丰富的知识还能帮记者、主持人把新闻做得丰富、生动、主题深化,更富有说服力。从目前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媒介急需一批学者型或专家型的记者、主持人。这些记者、主持人应该既有广博的知识,又在某一专业,如金融、法律、经济、环境等领域,有一定的造诣,成为行家里手。尤其在报纸的深度报道、电视台新闻透视等栏目中需要这样学者型的记者和主持人。所以,能源与节能技术这门课给我补上了有关于能源知识的弥足珍贵的一课,同时也很感谢老师的付出,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课程。

第四篇:Moocs与混合式教学在多媒体技术课 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MOOCs与混合式教学在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陈荣品

浙江海洋学院 数理与信息学院,浙江舟山,316000

E-mail: chenrp@zjou.edu.cn

摘要:针对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特点,结合MOOCs与混合式教学的特性,提出了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确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将MOOCs与混合式教学有机引入到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三个“转变”;改革考核机制;探索课程培训与竞赛创新实践等。

关键词:MOOCs; 混合式教学;多媒体应用技术;教学改革 引言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是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综合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重点课程。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实践应用性强。传统的“教师课堂讲解、演示”—“学生上机练习”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厌学情绪、降低教学质量。

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1];而:“混合式教学”把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E-learning两者优势结合,借助互动性强的网络学习的平台,构建大量在线学习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2];同时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互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将MOOCs资源引入传统课堂,采用混合式教学,将有助于探索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了将MOOCs与混合式教学有机引入到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实践。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特点

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多媒体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各种多媒体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内容涉及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及应用系统。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学时少,通常只是考查的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且常面临技术更新快、软件升级周期短等情况。在作为考查课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的背景下,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结合新技术和新软件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同时学生要在有限学时内进行多种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如果继续延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对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选择新的合适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MOOCs与混合式教学

幕课(MOOCs)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网络开放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角度获取知识的方式[3]。MOOCS还融合了在线教育的特质,提供了身处教室的临场感,透过网络平台的设计,提供师生彼此之间各式的互动交流及评量机制,让学习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非常适合多媒体应用技术这类内容多、课时少,实践应用性强的课程。

虽然MOOCs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显而易见,比原来的网络公开课更加深入,但并不能完全承载课堂教学的全部想法,更无法替代师生间“面对面”的互动与大讨论。而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个缺陷。

混合教学是线上教学系统优势与实体课堂教学系统优势的结合,包括了不同学习理论、学习者、教师、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等多重的结合[5]。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三大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教师的授课模式从传授式改为探究式,学生个别学习变为小组学习[6]。混合式教学的主流形式为翻转课堂,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学生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MOOCs的正面意义不仅在于提供给学习者优质的学习资源,更在于通过MOOCs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7]。深入了解MOOC理念,将MOOCs资源引入传统课堂,以在线教育为基本形式,采用混合式教学,以翻转式教学改革为切入点,通过选择三大平台上的相关课程,突出教师授课与学生探究的结合,将有助于探索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真正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MOOCs与混合式教学在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的多媒体课程中以理论为主导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应用为目标,掌握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学会各种媒体元素的编辑和创作;强调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从制作作品的角度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所学知识能够终生应用到自己的生活或专业领域创作出有实用价值的多媒体作品。

第一、根据对MOOC教学理念,授课形式、内容组织等方面的掌握和理解,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确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站在新的高度,新的教学模式上,重新梳理多媒体应用技术知识体系,重新组织课程内容。拟围绕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等重要问题,按代表性知识点全面梳理全课程的知识结构,按知识点组织网上课程内容,以案例教学为驱动,建成知识体系相对完整的课程。精简多媒体基本概念与硬件、多媒体数据压缩和编码等内容;把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主要媒体根据MOOC课程特性进行模块化划分;同时准确剖析多媒体新技术动向与发展特点。

第二、建立新的MOOC课程团队,建设MOOCs教学网站和MOOCs资源库。团队应包括主讲、在线教学人员,既确保课程学术性又考虑技术性,并充分做好网络教学设计。网站和资源库提供电子教案、典型的案例视频录像、常见问题解答、优秀作品以及相应的作品评析及其它MOOCs资源等。网站和资源库会不断扩充、更新和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网上教学资源和辅助学习环境。

第三、跟踪学习优秀MOOCs课程并加以消化与吸收。选择Coursera平台上美国西北大学

Aggelos K.Katsaggelos教授开设的“数字图像和视频处理的基础”课程,进行修课,展开全方位跟踪学习。

第四、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以图像处理知识模块为试点,实现翻转课堂和网上授课并适时加以推广至所有知识点。

将MOOCs与混合式教学有机引入到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试点模块的实际教学中,以MOOC课程理念梳理和视频化方式组织知识点;适时开展网上教学实践,组织更丰富的师生交互和个性化教学;同时做好实践指导设计,强化学生体验。具体采用以下做法:先创建视频(8~10分钟)并提出问题,播放中会有即时的测验,课后则有要求完成的阅读和作业;学生课前要查找资料自主学习视频内容,通过小组讨论深化理解;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老师引导、点评和答疑解惑。教师通常只回答提问率较高的、有共性的问题,其他的问题则由网络学习社区的其他人来回答。借鉴MOOC在线社交网络功能,增加了解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进一步围绕关键环节,合理改进教学互动手段、方法。

第五、调整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三个“转变”

推进教学方法的革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个性化为内容的转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多元评价为主转变,最终形成可面向校内外开放的课改示范课程。(1)引入作业、实验等教学过程的自主评价机制。作业、实验通常有截止时间,很多作业、实验采用学生自评及学生间互评模式进行评定,学生除需按时提交作业、实验外,还要评价其他学生的作业、实验,以促进学生获取更为准确的课程反馈。(2)自主式课外辅助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偏好自动推送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的指导等。培育学生网络课程的学习习惯,并将他们培育、提升为新一代网络课程的创造性学习者、高效学习者。

第六、改革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改变以试卷评价为主的单一形式,要将综合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制度。实施面向过程、学生参与和大作业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具体为:(1)平时作业互评:很多作业采用学生间互评的模式进行评定,学生除需按时提交作业外,还要评价其他5位学生的作业,以促进学生获取更为准确的课程反馈,同时也在互评过程中获取学习经验。(2)期中机考 :考核学生是否基本掌握前面几章的多媒体基础知识、音频处理与合成、图像处理、视频合成等内容。(3)期末机考和大作品现场答辩。全面考核多媒体基础理论知识、动画制作、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以及综合应用及创意设计等,大作品则采取答辩讲解的形式进行考核。申请优秀的同学还必须参加答辩讲解,未申请优秀的同学则随机抽查。对有特色的创新作品或创新设计则进行额外加分鼓励。督促学生平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也避免了以往考试中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

第七、利用现有资源,探索实现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竞赛培训与创新实践的MOOC化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培训提升并积极参加本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1)、优化培训内容,通过自建MOOC网站向全校学生发布多媒体创新实践培训课程。培训内容涵盖平面设计,照片图像处理,动画设计,视频制作等。(2)公开并帮助学生利用好丰富的教学资源。未来将在MOOC网站上提供视频、课件、成功案例,获奖者风采、测验、在线学习互评等积累多年的创新实践教学资源。(3)、跟踪分析学生培训记录,提供针对性指导。通过MOOC网站真实记录学生的各种数据和体验信息,跟踪其竞赛和创新实践中的能力提升。结束语

MOOCs课程的推广应用势必对高等教育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将MOOCs资源引入传统课堂,采用混合式教学,将有助于探索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MOOCs与混合式教学改革在我校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还存在很多困难:如适合我校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引进);学生网络课程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网络课程主讲教师和开发团队的培育;创造和形成网络课程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及评价观念的更新和网络课程学习的跟踪研究等。我们当以积极、科学的态度加以面对、解决。

参考文献

[1] 何伏刚,马东明,孙海民.探索MOOC教学方法在mLearning中的运用.中国远程教育,2012,(3):23-29.[2] 熊建新,彭保发,齐恒.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13(5):34-39.[3] 杨劲松,谢双媛,朱伟文,方小楠.MOOC:高校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新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85-89.[4] 贾寿迪,杨洋.MOOC模式带给我国开放课程的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3):37-41.[5] 杨晓东,基于Moodle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混合式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6] 张英香.混合式学习模式在职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电子制作,2014(4):27-31.[7] 吴维宁.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Coursera评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39-41.

第五篇:BOT与EMC的区别以及在节能项目中的应用

BOT系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简称,直译为建设—运营—移交,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EMC系英文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的简称,在国内被称之为合同能源管理,这是一种在国际上成功运用的节能融资新模式。从事EMC节能项目投资的被称为节能服务公司(EMCO),EMC是由节能服务公司与能耗企业签定节能服务合同,并在一定合作期限内,双方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分享节能项目产生的节能效益的一种商业模式,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分享节能效益收回投资。

BOT商业模式在节能项目中,由投资方负责节能项目的设计开发、投资建设、施工调试、运行管理、产权移交,同时以能耗企业现行购电价格为基准电价,通过向能耗企业出售节省的能源,并在适当的回报期内通过项目本身所产生的收益收回投资及回报。

在EMC节能项目中,节能服务公司向客户提供能源审计、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施工、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改造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服务。

其实,在节能项目中,EMC可以视为BOT模式的一种创新,因为两者的基本方式和目的都是一致的,既通过在运营期间的收益来收回投资。唯一的区别在于,在BOT项目中,投资方对项目收益是完全享有的,而在EMC项目中,能耗企业也可以分享到一定比例的收益,对项目的实施更有推动作用。

下载能源与节能技术课论文——生物技术在新能源开发上的应用(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能源与节能技术课论文——生物技术在新能源开发上的应用(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