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谷传》讲学稿

时间:2019-05-13 22:0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巢谷传》讲学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巢谷传》讲学稿》。

第一篇:《巢谷传》讲学稿

第九课《巢谷传》讲学稿

课型:新授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积累“举、习、友”等文言实词,理解、概括文章大意。

2、能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析,把握巢谷的性格品质,体会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作特点。

3、明确作者写此传的用意。

学习重点:落实重点字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巢谷的性格品质。学习难点:对于巢谷性格品质的准确理解和概括。学习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预习〃导学”,积累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含义。能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疏通全文。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中相关重点语句,把握巢谷的性格特征。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找苏辙的资料,了解作者为什么写此传。

2、诵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1)、橐中有银数百两()(2)、西边多骁勇()(3)、非君莫使遗之者()(4)、予以乡闾故()(5)、予愍其老且病()(6)、亦强资遣之()

3、熟悉重点字词的含义

(1)、举进士京师()(2)、蓄弓箭()(3)、习骑射()(4)、所至友其秀杰()(5)、朝廷稍奇之()(6)、存宝不习蛮事()(7)、顾妻子不免寒饿()(8)、非君使遗之者()(9)、自眉山诵言()(10)、死无恨矣()(11)、予愍其老且病()(12)、公无止我()

4、找出文中的判断句,并归类整理。

5、对照课后注释及课文译文,疏通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二、学习与研讨

1、导入

2、指明学生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停顿,正音,检查预习2

3、结合课后注释及本课译文,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课文内容,注意重点字词解释,检查预习3。

4、学生再读课文,交流探讨。思考: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了哪三件事?以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最好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1)、(2)、(3)、5、在熟悉巢谷故事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关键性语句,评价巢谷是个怎样的人?

6、深入研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巢谷的朋友韩存宝是如何评价巢谷的?巢谷的朋友本文作者苏辙是如何评价巢谷的?再次感受人物的品格。

7、结合文末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为巢谷立传?

8、文章为什么要写巢谷弃文从武之事?为什么略写?

三、巩固〃延伸

1、积累词语。举: 第: 相与: 谓: 遗:

2、翻译句子。

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3、文章重点写巢谷与韩存宝、苏辙兄弟的交往。这两段交往,分别侧重表现了巢谷的什么性格特点?

4、课外文言文拓展 司马光勤学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尝:(2)为:(3)若:(4)既:(5)俟:(6)已:(7)及:(8)或: 2.翻译下列句子:

(1)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课文译文: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是中世,眉山的农民,年少时跟随士大夫读书,老年时在里地的学校教书。巢谷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虽然家境简朴但是博学多才。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武艺高强的人,很喜欢。巢谷一向力气很大,于是放弃了原来所学的东西,准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学成,而没有考中进士。听说西部的人大多骁勇善战,骑射击刺的本领是四方中最好的,于是去游历秦凤、泾原等地。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有个叫韩存宝的,与他的关系特别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熙宁年间,存宝作为河州的将领,建立战功,被称为熙河名将,朝廷有些重视他。正赶上泸州蛮乞弟侵扰边境,各郡都不能抵制他们,于是命令存宝出兵攻打。存宝不懂少数民族的风俗,请巢谷到军营中作顾问。后来存宝犯了法,就要被抓捕,自己料到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的一个武夫,死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就难免挨饿受冻生活困苦,口袋里还有数百两银子,除了您没有别人可以带我交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就更换姓名,带着银两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等到赦免才出来。

巢谷与我是同乡,所以小时候就认识,知道他的志向高洁,是大事小事都可以托付的人。后来我入朝当官,巢谷在里地,我们没有机会见面。绍圣初年,我因罪谪居在筠州,后来从筠州搬到雷州,又从雷州迁到循州。我哥哥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只有巢谷在眉山公开说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也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相见,就算死也没有憾了。”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平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而多病,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元修了。他还要去海南见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他说:“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子瞻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留不住他,再看看他包里,只有数千钱了。我虽然也很穷,还是凑了点钱给他作为路费。

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洲,很快就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我住在南方,和蛮夷住在这里,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我听说他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的军中,所以只能为他立传,改天交给巢蒙。巢谷开始叫巢谷,在循州见过之后,改名叫谷云。

第二篇:《巢谷传》阅读答案

《巢谷传》阅读答案2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巢谷传》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巢谷传》阅读答案1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梅州遗予书曰 遗:遗留,留给

B.遂弃其旧学,畜弓箭 畜:储备,置办

C.阅其橐中无数十钱 阅:察看

D.县釜而爨,易子而食 县:同“悬”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予以罪谪居筠州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昔赵襄子厄于晋阳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通过巢谷的弃文从武、与作者兄弟的交往刻画了他重朋友义气,具有古代侠士遗风的义士的形象。

B.当作者兄弟俩被贬谪岭南时,巢谷以年老多病之体,万里步行,去见苏轼后,再去见苏辙途中,病死。这突出表现了巢谷的古道热肠、侠士风概。

C.本文选材典型,语言朴素平易,看似平淡却又回味无穷,人物形象鲜明,意蕴高妙,这就是苏辙行文的特色所在。

D.文章最后部分作者发表议论,将巢谷比作春秋末年忠于赵襄子的高恭,除了褒扬巢谷之高义外,还有讥刺世人趋炎附势的意味。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3分)

(2)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3分)

参考答案:

17.A(应为“寄、送(信)”的意思。)

18.D(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人称代词,我;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的身份;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被;D.介词,表对象,替,给。)

19.B(先见苏辙 再去见苏轼途中病死)

20.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断对2处得1分,3处2分,4处3分)

21.(1)士大夫都避忌同我们兄弟交游,平生的亲戚朋友都同我们断绝了往来。

(2)(我)为他痛哭失声,深怪他不听从我的话,然而也格外敬佩他的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行自己的志向。

《巢谷传》阅读答案2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节选自苏辙《巢谷传》)

【译文】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名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少时跟随士大夫读书,年老时担任乡里村学的老师。巢谷幼年跟随父亲学习,虽然人很质朴,却也博学多才。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看见参加武举科考的人,很羡慕。巢谷一向力气很大,就放弃原来所学的,置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学成,但却没有考中武科。

后来我入朝为官,巢谷在家乡谋生,两人不曾见面。绍圣年初,我(苏辙)因为获罪被罢免住在筠州,然后从筠州搬到雷州,再搬到循州。我哥哥子瞻(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只有巢谷在眉山扬言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相见,虽死而无憾了。”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平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满意。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而多病,已经不是当日的那个元修了。他还要去海南见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他说:“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子瞻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留不住他,再看看他包里,只有数十钱了。我虽然也很穷,还是凑了点钱给他作为路费。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州,很快就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以前赵襄子被困于晋阳,智伯率领魏、韩军队用决堤放水的方法围困他。城内水深到要把锅吊起来才可以生火,彼此交换孩子来煮了吃。群臣都散慢了,只有高恭没有忘记礼数。后来赵襄子采用了张孟谈的计策解了三国的围困,论功行赏时,高恭排在首位。张孟谈说:“晋阳之难,高恭没有一点功劳,为什么以他为先?”襄子说:“因为当时大臣们都散慢了,只有他没有忘记君臣之礼,所以我把他排在首位。”巢谷对朋友的义气,实在比得上高恭,只可惜他没碰上襄子,而只是遇到了存宝和我们兄弟。我(当时)正住在南方,和蛮夷生活在一起,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我听说他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只能为他立传,改天交给巢蒙。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梅州遗予书曰

遗:遗留,留给

B.遂弃其旧学,畜弓箭 畜:储备,置办

C.予愍其老且病 愍:怜悯,同情

D.县釜而爨,易子而食 县:同“悬”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至友其秀杰 友:以…为友,结交

B.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 徙:搬家,迁徙

C.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稍:渐渐

D.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 顾:只是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予以罪谪居筠州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昔赵襄子厄于晋阳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通过巢谷的弃文从武、与作者兄弟的交往刻画了他重朋友义气,具有古代侠士遗风的义士的形象。

B.当作者兄弟俩被贬谪岭南时,巢谷以年老多病之体,万里步行,去见苏轼后,再去见苏辙途中,病死。这突出表现了巢谷的古道热肠、侠士气概。

C.本文选材典型,语言朴素平易,看似平淡却又回味无穷,人物形象鲜明,意蕴高妙,这就是苏辙行文的特色所在。

D.文章最后部分作者发表议论,将巢谷比作春秋末年忠于赵襄子的高恭,除了褒扬巢谷之高义外,还有讥刺世人趋炎附势的意味。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3分)

(2)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3分)

(3)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3分)

17.A 解析:应为“寄、送(信)”的意思。

18.B 解析:应为“贬谪、贬官”的意思。

19.D 解析: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人称代词,我;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的身份;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被;D介词,表对象,替,给。

20.B 解析:先见苏辙,在去见苏轼途中病死。

21.(1)士大夫都避忌同我们兄弟交游,平生的亲戚朋友都同我们断绝了往来。

(2)(我)知道后为他痛哭失声,深怪他不听从我的话,然而也格外敬佩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行自己的志向。

(3)我住在南方,和蛮夷住在这里,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第三篇:关爱空巢老人总结(传)

共青团***委员会

关于“关爱空巢老人”活动总结报告

市文明办:

为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发挥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特长为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们解除病痛,在精神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扶。并希望通过的努力,以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行动,让空巢老人们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各医疗卫生机构广大干部职工对他们的关爱。

3月5日市一医院在伍家岗区万寿桥街办张家店社区举行“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行动”积极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医院团委牵头组织的医疗服务队参加了本次启动仪式并开展了义诊活动。

本次医疗服务队由急诊科、呼吸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保健科、风湿科、耳鼻喉科的医护人员组成,其中有正主任医师一名、副主任医师五名、护士六名。在为期半天的义诊活动中,医护人员耐心的解答、热情的服务得到了前来问诊咨询市民的一致好评。家住张家店社区的李奶奶在接受三峡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时由衷的说:“感谢这些学雷锋的医生、护士们,为我们老年人服务,服务态度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社会的温暖。”

据悉,在本次义诊活动中,市一医院医疗服务队共接待市民问诊咨询200余人次,测量血压300余人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500余份。

5月8日上午8:30,市三医院10名青年志愿者和5名专家到达市社会福利院。志愿者们下车后便投入工作,搬凳子、拉幕布、帮助工作人员一同布置会场。活动伊始,志愿者们给老人测血压,陪他们聊天,专家们还为现场有需要、有问题的老人进行了义诊和咨询。期间,我院口腔科贺主任为老人们进行了一个以如何预防口腔疾病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列举了大量的口腔疾病案例,老人们一致认为讲座的内容形象、生动很切合实际,容易理解。他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既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帮助,希望以后能够多来院里举办这样的活动,丰富老人的生活,温暖老人的心。

此次活动充分展现了我医疗卫生系统青年志愿者“爱心献社会 真情暖人心”的服务精神,弘扬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宣传了卫生系统的良好形象和青年志愿者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〇一〇年七月十九日

第四篇:《谷梁传》的“谷”可以写简化字吗?

《穀梁传》的“穀”可以写简化字吗?

编者按:上海大学张萍老师在写作《“穀梁传”的“穀”》一文时,发现在一些图书中存在混用不一的现象,而现行比较通行的词典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处理。张萍老师在梳理这些现象的同时,请教了王宁等先生。《“穀梁传”的“穀”》一文(详见本篇微信)围绕“穀梁传”的“穀”,是否需要简化为“谷”,以及如何区别形似字“榖”,以上下两篇的形式分别讨论,文章见1692号、1693号《语言文字周报》。本篇微信已获作者授权,特录入王宁先生与张萍老师的来往信件。如需转载,请先私信联系。欢迎读者朋友们展开讨论。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我最近遇到一个小问题,想向您请教,打扰您了。我想请教一下,“穀梁传”的“穀”能否简化作“谷”呢?我注意到现在简化字版本的书,大多是作“穀梁”,也有一些作“谷梁”,并不统一。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有“穀”词条,下收“穀梁”,作姓。据此,则明确了“穀梁”之“穀”不可简化作“谷”。

由您主编的《通用规范汉字字典》中未收“穀”词条,在“谷(穀)”词条下加注了一个“提示”,说明“不穀”的“穀”不简化作“谷”,但未提及“穀梁”的“穀”。

“穀梁传”的“穀”究竟应当简化作“谷”呢,还是保留“穀”字形呢?还请您拨冗赐教。谢谢您!

上海大学

张萍张萍老师:

您好!

您提的问题属于古籍书名的书写问题,专业古籍印刷是可以用繁体字的,但在简化字的文本里,引用古籍和提到古籍书名能不能也保持繁体?这个问题国家语委没有明确的规定,我只能说说个人的意见供您参考。

一般通俗的文言文,用简化字印刷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但有一些“字用合并”的字,在文言文里容易引起误会。例如:“征-徵”在文言文里前者是“征伐”,后者是“徵税”,不能混。“余-餘”在文言文里前者是第一人称代词,后者是“多餘”,也不能混„„我个人的看法,即使是用简化字印教材或通俗文言书籍,如果字用合并后语境不能分辨意义,产生歧义,还是要处理一下。比如:“余年无多”,在现代汉语文本里,不会产生歧义,因为现代汉语不会用“余”表示第一人称。但在文言文里,“余年”可以是“我的年岁”,也可以是“剩下的年岁”。又如:“始征之”“皆征之”,在文言文里,如果不是征伐,而是徵税,改用“徵”为好?

您说的书名里的“穀”和“谷”,现在用得比较乱。《谷梁传》在语言环境里,还加书名号,是不会引起误会的,所以多数人在通俗文本里,也都用简化字“谷”。我个人是一定写《穀梁传》的,因为,熟悉典籍的人,看到《谷梁传》,知道“谷”是简化字,会很自然地理解为《穀梁传》。但如果古代经书不熟,本来就不知道春秋三传里有一本《榖梁传》,以为原书就是《谷梁传》,岂不弄出笑话!

汉字是用来书写汉语的,还是要以表达准确、没有歧义为原则。简繁字问题属于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简化文本出现一个繁体字,也要慎重一些,理由充足一些。写作《榖梁传》也有一个很充分的理由:“姓氏用字可以采用原有的字”,“穀梁”属于古代的姓氏,这样就无妨了。所以,您采用《谷梁传》,没有错;采用《穀梁传》,也是有理由的,我觉得,您可自己根据需要选择。

我们在《通用规范汉字表》里,不能恢复繁体字,但保留了“餘”“穀”“徵”这些繁体字的特殊用法,也就在简化字库里保留了这些字形,你用“穀”,是打得出来的,这就更没有问题了。

王宁

“穀梁传”的“穀”——是“穀”还是“谷”?(上)张 萍《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是给《春秋》经做注解的三部书,合称“春秋三传”。其中《穀梁传》的“穀”究竟要简化作“谷”还是保留“穀”?究竟是“穀梁传”还是“谷梁传”?在使用简化字的今天,存在混用不一的状况。在简化字版本的诸多古籍相关书中,较多使用“穀梁传”,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2015年1月重印的《春秋穀梁传译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穀梁传开讲》等,书中采用“穀梁传”,而非“谷梁传”。《穀梁传开讲》第1页更是明确说:“‘穀’之简体字或为‘谷’,因此在简体字的文本中,也常简化成《谷梁传》。”并加脚注案:“今日的许多研究成果中,文本为简化字体的,大多是写作‘谷梁’。为了便于规范统一,本书一概改作‘穀梁’。”使用“谷梁传”的书,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新世纪万有文库”即有封面标题为《春秋谷梁传》的书,用了“谷”;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公羊谷梁传》封面标题也作“谷”。1964年公布并于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中明确规定“穀”简化为“谷”。王宁主编《通用规范汉字字典》(2013年,商务印书馆)中未收“穀”字条,但在“谷2(穀)”字条下有一个“提示”,说明“‘不穀’的‘穀’不简化作‘谷’”(117页),该“提示”明确的是“《通用规范汉字表》确认的某些在特定意义上可做规范字使用的繁体字”(见第9页“凡例”)。《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并未提示“穀梁”的“穀”不简化作“谷”。据此,“穀梁”似当写作“谷梁”。不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年,商务印书馆),则会得到更为明确的答案。其中“穀”条的义项,有三个用法,一是“善;好”,如“穀旦(吉利的日子)”,二是“俸禄”,这两个都是书面上的文言词用法,三是“姓”,即这几种用法的“穀”是不能简化为“谷”的。“穀”条还列了一个词条,正是“穀梁”,释为“姓”(469页)。据此,则必须是“穀梁传”,而不是“谷梁传”,也就是“穀梁”的“穀”不能简化为“谷”。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年,商务印书馆)“穀”词条仅有第6版中前两个义项,并未收“姓”的用法,也未列“穀梁”词条(492页),在“谷”词条下也未提到“穀梁”简化作“谷梁”。可见,“穀梁”词条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新增的词条。然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之后出版的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2014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穀”条仅有一个用法,即“姓”(472页),而“谷”词条下收有“谷梁”词条,释为“复姓”(469页)。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则“穀梁”中的“穀”是要简化为“谷”的。

如上,明确将“穀梁”作为词条收入的,一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一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前者明确为“穀梁”,后者明确为“谷梁”,而这两本工具书都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参考性,如此则“穀梁”之“穀”究竟是“穀”还是“谷”,真正叫人不知取舍。

就这一问题,我们先后向上海大学杨逢彬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作了请教。杨逢彬教授的看法是:“穀梁”可以简化为“谷梁”,在古籍中也可写作“穀梁”,“这是过渡时期的两可用法”。王宁教授认为“《谷梁传》在语言环境里,是不会引起误会的,所以多数人在通俗文本里,也都用简化字‘谷’”,同时又明确她自己是“一定写《穀梁传》的,因为,如果知道‘谷’是简化字,会很自然地转向为《穀梁传》,本来就不知道这本书的,会以为原书就称《谷梁传》,就太缺乏文化了。”我们发现王老师所担心的问题事实上确实是存在的,在京东网站图书中,有本电子书的封面书名是《春秋谷梁傳》(见下图),是繁体版本的,显然这是不知“谷”为“穀”的简化字、不知古书名为“穀梁”而非“谷梁”所致。高小方教授更为明确地指出:“‘穀梁’现已不再简化为‘谷梁’。”诚如王宁教授所言,“姓氏用字可以采用原有的字,‘穀梁’属于古代的姓氏”,因此,“穀梁”的写法没有问题。

谢金良《穀梁传开讲》中指出,关于“穀梁”二字的含义,因史料缺乏而得不出真正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故主张“姑且只知道‘穀梁’二字是指姓氏就可以了吧”(17页)。可见“穀梁”之“穀”未必与“稻谷”之“谷”有关系,即未必可以简化为“谷”,作为一个姓氏专门词,它主要出现于古籍《穀梁传》及其作者“穀梁赤”这一人名中,基于这一特殊性,“穀梁”之“穀”似保留“穀”字形而不简化作“谷”为宜,不知这是否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增加“穀梁”词条的原因,不过从“穀梁”“谷梁”混用的现状来看,这一规范显然是有助于解决混用疑惑的。“穀梁”的“穀”保留繁体还是简化为“谷”,在简化字推行以来,经历两可的过渡期,如今趋向统一,即考虑“穀梁”作为古代姓氏的特殊性、主要见于古籍《穀梁传》的特殊用法以及作为古书名所包含的特殊历史文化等因素,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条“穀梁”为代表性,为“穀梁”的写法提供了明确的参考。

由于繁体字与简化字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在繁简转化中往往容易发生一些混淆。一般而言,简转繁可能问题要多一些,比如“谷”转化成繁体文本时,就要考虑到底是“稻谷”的“谷”还是“山谷”的“谷”,前者是有繁体的,要转化成“穀”,后者则没有繁体,无需转化,如果用word文档自带的“简转繁”功能,则尤需注意不能把“山谷”的“谷”也转成了“穀”。同时,在使用简化字时,也需要注意并非所有的“穀”都简化成了“谷”,如“不穀、穀旦”等词中“穀”不能简化为“谷”,《穀梁传》或其作者“穀梁赤”中的姓氏“穀梁”亦不简作“谷梁”。

“穀梁传”的“穀”——是“穀”还是“榖”?(下)张 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穀梁”词条,即其中“穀”不简化作“谷”。《穀梁传》作为一本经典,在今天被提及时,其中的“穀”书写时容易发生形误,与“榖”混淆。《春秋穀梁传译注》(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与《穀梁传开讲》(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两本书中都有地方将“穀梁传”写作“榖梁传”,即把“穀”变成了“榖”。《春秋穀梁传译注》书名和书中正文部分都是“穀”,但版权页上共出现四次却都作了“榖”;《穀梁传开讲》书中内容作“穀”,但封面以及内封的标题却都作了“榖”,勒口上的介绍文字中,一句内两处分别写作“榖”和“穀”:“《榖梁传开讲》注重考证和义理,力求深入浅出地对《穀梁传》的来源、名称„„等作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见下图)“穀”与“榖”,两字音同,字形极为相似,差别在于左下方一个是“禾”,一个是“木”。因为两字左边部分“横”式笔形比较密集,“穀”左下“禾”的一撇看似一小横,这一“小横”在“榖”中少了,这一点差别一般不易辨别,尤其是电脑输入汉字时很容易混淆。

《说文解字》“禾”部“穀”注为“续也,百谷之总名,从禾声。”(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42页下)“榖”或隶定作“”,《说文解字》“木”部注为“楮也,从木声。”(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3页上)可见,两字都是形声字,形旁一为“禾”一为“木”,表示两字字义一表“谷物庄稼”,一表“树木”,而声旁或作“”或作“”,本质是一样的。树名“榖”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也有,释为“构(树)”(469页),与《说文解字》中的“楮”所指相同。“穀”与“榖”中“禾”“木”上方的那一小横是属于声旁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的、自由的,因而要特别注意不能丢掉。其实以“”(或作“”)为声旁的字,还有一个“轂”,《说文解字》“车(車)”部“轂”注为“辐所凑也,从车声。”(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03页下)汉字简化时,这三个有着共同声旁的形声字走上了“殊途”:“穀”简化为同音的“谷”,“榖”没有变化,“轂”总体上是把形旁“車”简化成了“车”,但并没有把声旁完整保留下来,而是把声旁“”中“冖”下的小横给丢了,最终简化为“毂”。从字形结构分析而言,“车毂”之“毂”中“车”上那一小横要是补回来,那么它就还是个完整的形声字,不然倒真成了个“从车,省声”字了——省了那一小横。

“穀”与“榖”可以说是高度形似,极易混淆,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在两词词条中分别都作出了提示,在“穀”词条后面提示“跟‘穀’不同”,在“穀”词条后面提示“跟‘榖’不同”(472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这一“指导性”做法,正是注意到了实际书写中两者极易混淆的状况,对指导如何正确使用汉字无疑是有益的,这一细节值得点赞。

由于“穀”“榖”极为形似,电脑输入时尤易混淆,对其还需多个心眼:“穀梁传”的“穀”是“穀”不是“榖”,从“禾”不从“木”。原文见第1692号、1693号《语言文字周报》

第五篇:《黄河颂》讲学稿.

《黄河颂》讲学稿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诗歌情感,本文转自免费教育文稿网www.xiexieba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2.揣摩关键词句,了解黄河的形象特点。

学法指导:

先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读准、读熟诗歌;再阅读“资料链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把握作者情感;然后,细读诗歌,尝试品味诗句、用词的精妙。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预习·导学(先做后交流)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山diān()狂lán()体pò()屏zhàng()筑()成 澎湃()()九曲()连环 哺()育 滋()长 2.查词典,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 屏zhàng: ② 澎湃: ③ 狂lán:

④ 九曲连环:

3.文学常识填空:

《黄河颂》选自组诗《

》,作者,由著名音乐家 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壮阔的 和 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4.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诗歌结构,感知作者情感。

第一节:朗诵词。以呼告的手法,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 ”主题。

近镜头特写:

黄 “ ”黄河 俯瞰全景式总写:

纵向描写黄河流向: 河 横向展开到黄河两岸:

第二节:歌词。历史贡献 颂 “颂”黄河 哺育精神,学习誓言 第二课时

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1.导入。2. 交流预习。

3. 初读诗歌,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4.品读诗歌,揣摩关键词句的作用。①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②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屏障”?

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④除上述外,你认为诗中用得精妙的词句还有哪些?试举一例作具体说明。5.小结诗歌语言上的特点。6.自由诵读体会。三.拓展·延伸

〈一〉回忆、摘抄学过或读过的描写(歌颂)黄河的诗句二—三首(句)。

,(《 》)(《 》)

,(《 》)

资料链接——背景简介:《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本文转自免费教育文稿网www.xiexieba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口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这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他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上世纪60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作曲。

下载《巢谷传》讲学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巢谷传》讲学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讲学通知书

    讲学 通 知 尊敬的家长: 我校有幸请到著名教育家、学生潜能激励专家-——欧阳维建老师为我校做父母和孩子专题讲学,主题是: 亲子关系就是学习成绩——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快速提升......

    新闻两则讲学稿

    《新闻两则》讲学稿 课题:《新闻两则》 课型:讲授课 执笔: 审核: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

    15、短文两篇讲学稿

    15、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学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

    边城讲学稿(五篇范文)

    《边城》讲学稿 学年:高二学年学科:语文学科课型:自读课主备人:赵春检查人:高二语文备课组审核人:张玉华 编写时间:2011年08月29日授课时间: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 初读课文,识记字音、......

    第四单元讲学稿

    第四单元 伟岸人格 邓稼先(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2.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

    第六课讲学稿2

    【课内语段精读】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

    李镇西讲学提纲

    李镇西提纲(请勿挂到网上)做一个富有智慧的班主任情感:水乳交融心心相印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都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站在儿童的角度理解儿童 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 用儿......

    讲学稿《诗经》二首

    黑林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 九科目:语文 备课:审核: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 课题:《诗经》二首 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10月19日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 掌握有关《诗经》的一般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