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奥鹏教育《歌词创作与鉴赏》作业答案很全
1、什么是意象?意的表达有哪几种基本方式?
(一)意象,即所谓寓意之象,就是用以寄托主观情怀的客观物象和事象。
(二)意的表达有三种基本方式:
1、直言其意:指词家直抒胸臆,直接以抽象语言说出心中的情思。
2、直言其意与立象尽意并用:即直言其意、直抒其怀的同时,采撷若干意象,点缀与诗行之间,做辅助性的表达。或者以意象表达为主,穿插若干直言表达。
3、立象尽意:即“咏物”或”叙事”。立象尽意指的是以“咏物”或”叙事”的方式,营造某种意象,这种意象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事物,都以意象寄托情思。
1、什么是意象?意的表达有哪几种基本方式?
(一)意象,即所谓寓意之象,就是用以寄托主观情怀的客观物象和事象。
(二)意的表达有三种基本方式:
1、直言其意:指词家直抒胸臆,直接以抽象语言说出心中的情思。
2、直言其意与立象尽意并用:即直言其意、直抒其怀的同时,采撷若干意象,点缀与诗行之间,做辅助性的表达。或者以意象表达为主,穿插若干直言表达。
3、立象尽意:即“咏物”或”叙事”。立象尽意指的是以“咏物”或”叙事”的方式,营造某种意象,这种意象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事物,都以意象寄托情思。
1、试简述歌词与音乐结合的关系。
答:我们把歌词与音乐的结合称为词曲之约。歌曲是诗与音乐的共同表达,缺一不可,不分先后,不论轻
重。它们结合的关系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三种:
1、词曲同生 这种歌曲词与乐天生就在一起,是一种词曲与生俱来就为一体而不分彼此的歌,比如我国
古代早期时代的诗歌和今天信口而唱的民歌等。
2、以词待曲 今天的词曲之约,往往是词作在先,曲作在后,这就是以词待曲。相对**的词作好后,必须考虑后续工作的谱曲。入乐为词,出乐为诗,一首优秀的歌词应该就是一首优秀的诗,歌词不是音乐的附庸(虽然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它应该有自己**的艺术价值。即使它是为谱曲而专门创作的。当然,歌词终究不是**的艺术,它只是半成品,需要配上音乐,才算完成。绝妙好词,配上绝妙好曲,才能成为经典
之作。
3、倚声填词 倚声填词,这在宋词元曲时代大致是通例。词牌、曲牌就是现成的乐谱,歌词作者只须选一个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诗情相吻合的曲调,倚声填词就是了。今天的歌词作家则是为自己的心仪的乐曲填词,或者应征应约,以诗的语言阐释某一音乐旋律。
词曲之约在今天主要指后两种形式。
试简述我国歌词与诗歌的异同
歌词与诗同源同宗,所表达的都诗情,理,美,即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情的感动,理的感悟及美的感受。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诗歌是用来阅读和朗诵的,歌词是用来合乐演唱的,入乐为词,出乐为诗。然而,正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歌词与诗也各自有一套不同的审美规范。
首先,歌词与诗的意象有异。他们都需要新鲜感和创意,但在体现这种创意时,诗的意象更推崇新奇,独创和陌生感;词却不宜生僻,不能让人有突兀之感。
其次,歌词与诗的语言有异。歌词在语言方面要比诗浅近直白,流利自然,口语化和通俗易懂,其语言也
不能有更多的跳跃
再有,歌词与诗的章法有异。相对于诗,歌词也有自己的章法,与诗有别。诗与音乐的关系比较微妙,并不总是那样携手同行的,而歌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是诗与音乐的双重表达,既有关于诗歌更有关于音乐。总的来说,歌词,音乐,诗歌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三者之间由于音乐的原因而关系密切,不容分割。
2、论述题]怎样理解“创作缘于发现”之说?歌词创作要“发现”什么?
(一)创作缘于发现,要启动创作过程,首先必须有艺术的发现。没有发现,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无法引爆你的满腹才情。
(二)那么,究竟需要发现一些什么,才能进入歌词的创作过程呢?
①要么是发现一份独特的诗意,即:体验一种独到的情怀、感悟一种新颖的理趣、捕捉一种新鲜的美感;
②要么是发现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即:发现一种意象表达方式或发现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论述题:什么是灵感?创作艺术发现途径有哪些?
答:
(一)灵感就是渴望创新的人们,突然产生的一个创造性的思路,是渴望创新的人们,由知识和经验积累到零界点,或思考角度的变换,而突然产生的新思路,是长期寻求而偶然
得之。
(二)1、源于生活、源于艺术。艺术发现途径除了源于生活,还有一部分源于艺术。
2、身临其境、神游其境。艺术发现途径除了要身临其境外,也可以神游其境,对于描写的“
境”,词作者
不一定非得亲临不可,而是可以”神游”其境。
3、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艺术发现的途径每每采用习惯性的顺向思维,其实不妨也可以逆
向思维
4.论述题:唯美歌词表现美要掌握哪些方法?
答:
1、正面刻画美的形象。唯美之歌刻画美的形象(或画面),通常就是为表现那形
象(或画面)本身的美,而别无寓意。
2、作为美的印证,进行侧面烘托。作为美的印证,歌在表现美时,侧面烘托也是常用的手法之一。不直接描绘其美,或直接描绘之余,以旁观者的反映来间接表现其美,往往也
十分有效。
3、对美的直接赞叹。以抽象的语言直接赞叹,在很多时候也是必要的。作为对美的冲击力、震撼力的回应,直接赞叹甚至是不可替代的。
4、注意对美的表达时的忌讳。对美的表现,以及对美的情思的抒发,必须出之以美的意象和语言。从审美的角度看,追求艺术个性,还须尊重受众的审美心理。一般说来,歌词的语言须是雅的语言,歌词的意象须是美的意象。
3.论述题:试简述歌词从形式上有哪些分类
答:歌词形式类别很复杂,可以按体裁形式分类、按旋律的曲式形式分类,也可以按表演形式分类,还有表达方式等等。
一、按体裁形式分
歌词本质上是诗,是诗意的载体。一段话,一段文字,只要载有诗意,以任何体裁出现都是诗,即便毫无诗形。如《庄周梦蝶》;如果缺乏诗意,以任何体裁出现都不是诗,即便整饬协韵,朗朗上口,如《百家姓》。
当然,歌词不同于一般的诗,歌词更需要琅琅上口,而且要适应音乐曲式,其体裁终须有一定自律。
现代歌词的体裁多种多样,概而言之,则可以分为格律体、自由体、半格律半自由体、散文体和民歌体5种。
二、按照歌词的曲式分 歌词的结构,要适应歌曲的结构。歌曲的结构方式即曲式,主要有下列几种:A曲式(一段体),AB曲式(两段体),ABA、ABC曲式(三段体)等。
三、按音乐表演形式分
歌词和音乐密不可分的,歌词的形式要根据音乐的需要而决定。这就决定了歌词主要考虑它的音乐表演形式分类。一来说,歌词的形式有合唱歌词、独唱歌词、对唱歌词、小组唱歌词、表演唱歌词、重唱歌词以及歌剧的唱段等等,其中通常创作的歌词有两种,即合唱歌词和独唱歌词。
.论述题: 一首歌词作品中情和志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理论创作一首励志歌词。答:
(一)歌词可以是言志的,也可以是抒情的。情与志,同属于作者的心理精神活动,但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从容道来,不妨仔细辨之:
情是感性的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被动体验,是客观外在世界之风,吹进人们的内心世界,在其中激起的涟漪或浪涛,留下的绿意或萧索。
志是理性的反应,是情的体验之后的积极反应,是我们的心灵之光烛照世界的冲动,是一粒种子回报甚至再造春秋的野心,或拒绝发芽的孤愤。情与志往往联袂而行,有情斯有志,情笃志亦坚。
(二)1、情有三类:①体味人生,②关注社会,③瞩望自然。
2、志有三类:①人生之志,②社会之志,③自然之志
2.论述题:爱国歌词创作可以考虑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写作?满怀**地创作一首爱国歌词。
答:
(一)爱国歌词创作可以考虑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写作: ①抒发爱国与思乡情怀;②表现人生情怀与**情怀;③表达爱国与忠君的情怀;④借赞美山水与文明以达颂扬国家之志;⑤热情讴歌与冷峻批判。
(二)略
论述题:什么是少儿歌词的寓教于乐?根据理论指导,创作一首低幼儿歌,不限题材。答:
(一)寓教于乐:少儿之歌究竟需要寓什么“教”,于什么“乐”呢?
①少儿之歌所寓之“教”,简而言之,不过是德育、智育和美育。
德育是首要的,适宜于一切少儿之歌。德育的内容很广,如情操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民族文化精神的培养,包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传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意志,真诚坦荡、仁爱宽容的胸襟,有理想、有抱负、有操守等等。将这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寄寓到
快乐的歌唱中,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智育的内容,适宜于低幼儿童的歌,大致是一些知识性的东西通过歌唱让儿童在娱乐中轻松地掌握。这也是孔夫子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余,其功能还在于传
授知识。
美育的内容,包括培养孩子对自然美、文化美和人生美的认识,培养孩子的审美兴趣和能
力。
②儿歌之教所寓之“乐”,简而言之,不过是童趣。歌中的童趣包括:
A.孩子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好奇心和种种新鲜的感悟,B.歌词的适应儿童审美心理的意象和语言特征,C.歌曲的适应儿童审美心理的旋律、节奏特征。
论述题:试举例理解教材中讲到的每一种歌词修辞手法
答:
1、比喻,作为诗歌创造艺术形象的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就是将不同事物,取其相似的一点进行对比,使本体形象更为鲜活突出,更富于感染力,或者使抽象的本体变得具体可感。被比喻的事物为本体,比喻的事物为喻体。比喻有明喻、暗喻、博喻、借喻、撇喻等。
2、起兴,古人径称为“兴”,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与比喻并称为“比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其意义在于,让物象先行出现,以便触动情思。
3、对比,就是把两种有着强烈反差的事物对照列出,形成比较,以加强艺术感染力。
4、双关,是字面一个意思,暗中还隐藏着另一个意思。双关效果的形成,还是因为其
表里两重意思之间有可比性。
5、拟人,就是将事物比拟为人,所谓“自然的人化”,也就是赋予事物以人格,使之具
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言行。
6、拟物,就是把人比拟为物,是人的物化。
7、借代,就是不把所要说的人或事物说出来,而用与之有关系的人或事物代替。可以用部分代全体,以专称代通称,以特征代本体,以具体代抽象。
8、夸张,就是夸大事物的某一特征,故意言过其实,以增强表达效果。
9、象征,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于以象征意,以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情感。在诗歌创作中,象征是基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的某种类似或某种联系,以外界事物作为心灵隐秘的近似于符号、代码的表征,使内心难以言传的情思,得到具体和直观的表现。用作象征的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能只是事物的某些特征。
10、通感,是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特定的审美心境中,经过联想发
生的互相转移的现象。
11、用典,就是写诗作词时引用古事古语,“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如果说,写论文引经据典是为增强行文气势和说服力,诗歌创作用典的目的则在于“借景”,借以拓展诗歌的意蕴。用典,这一中国传统的修辞手段,在今天的歌词创作中,仍然不乏生命力。
12、设问,是为强调某种观点,引起听众注意,增加感染力,而有意提问。往往是作
者自问自答。
13、反问,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具有不可辩驳的气势。反问句通常只须提问,无须作答。
论述题:怎样理解当代军歌的“主干与枝蔓”之说?我国当代军歌歌词创作存在什么遗憾。
答:
(一)军歌的主旋律是什么?古人早已概括得非常精辟,”建威扬德,风敌劝士”,这是东汉的蔡邕在其所著《礼乐志》论述军乐时提出的。将这八个字翻译成现代口语,即建树我军的威风,宣扬我军的正义,揭露敌人的**,激励我军的士气。这就是主旋律的军歌,即狭义的军歌,军歌的主干。
主干之外,军歌还有许多枝蔓,它们是广义的军歌,表现军旅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出操、演练、行军、宿营、站岗、巡逻,以及节假日、探亲、入伍、退伍等等。广义的军歌表现军人丰富的心灵世界,如爱情、友情、亲情、思乡、述怀、言志等。
(二)然而,当今的中**歌,少狭义之作,多广义之作,不见主干挺拔,只见枝蔓丛生,在“主旋律”与”多彩世界”的关系上,比例失调,喧宾夺主。近半个世纪以来新涌现的中**歌,缺少威武雄壮之气和金戈铁马之声,鲜有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力量。以前的很多主旋律军歌已成绝唱,后继乏力。虽然现在和平年代的军歌与战争年代的不同,不必老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但世界尚未大同,祖国尚未统一,国防形势有时还相当严峻,军队不能没有新的"建威扬德,风敌劝士”的主旋律军歌!
现在一些流行的军旅之歌,一首首地单独看去,感觉可能还不错,不失为军旅生活的某一侧面的写照,表现了军人的某种情怀,自有其动人之处。但如果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军歌几乎全是这一类,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就不能不视为一种遗憾了。
2.论述题:一首歌词作品中情和志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理论创作一首励志歌词。
(一)歌词可以是言志的,也可以是抒情的。情与志,同属于作者的心理精神活动,但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从容道来,不妨仔细辨之:情是感性的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被动体验,是客观外在世界之风,吹进人们的内心世界,在其中激起的涟漪或浪涛,留下的绿意或萧索。
志是理性的反应,是情的体验之后的积极反应,是我们的心灵之光烛照世界的冲动,是一粒种子回报甚至再造春秋的野心,或拒绝发芽的孤愤。
情与志往往联袂而行,有情斯有志,情笃志亦坚。
(二)A.情有三类:①体味人生,②关注社会,③瞩望自然。B.志有三类:①人生之志,②社会之志,③自然之志。举例阐述略
第二篇:2013奥鹏《中国古代诗歌》作业答案
第1次作业(参考答案)
1、《春望》“国破山河在”产生的时代是
A:春秋
B:南朝
C:唐代
D:宋代 正确答案:C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A:《离骚》
B:《尔雅》
C:《易经》
D:《诗经》 正确答案:D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作者
A:杨炯
B:王昌龄
C:王勃
D:骆宾王
正确答案:C 4、稼轩长短句》是哪位词人的词集名
A:李清照
B:苏轼
C:周邦彦
D:辛弃疾 正确答案:D
5、《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产生的年代是
A:北宋 B:南宋
C:元代
D:清代
正确答案:B
6、“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产生的时代
A:北宋
B:南宋
C:中唐
D:晚清
正确答案:A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作者
A:王维
B:杨炯
C:李白
D:杜甫
正确答案:D
8、《诗经》的最后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正确
9、《沧浪诗话》的作者是严羽。正确
10、崔颢的诗作《黄鹤楼》有”唐人七律第一”之称。正确
11、创立近体诗格律的是“沈宋体”。正确
12、在诗论方面袁枚主张”性灵”说。正确
第2次作业(参考答案)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作者(C)
A:周邦彦 B:温庭筠 C:李煜 D:晏殊
2、有“七绝圣手”之称的诗人(C)
A:王维 B:杜甫 C:王昌龄 D:李白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作者(A)A:岑参 B:高适 C:王昌龄 D:李颀
4、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作品(B)A:《西洲曲》 B:《孔雀东南飞》 C:《陌上桑》 D:《敕勒歌》
5、著名的咏蝉之作《在狱咏蝉》的作者(A)
A:骆宾王 B:虞世南 C:王维 D:卢照邻
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作者
A:李白
B:孟浩然
C:柳永
D:秦观
正确答案:C
7、《遣悲怀》“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作者(C)A:白居易 B:韦应物 C:元稹 D:戴叔伦
8、《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先河。正确
9、李商隐和杜牧有“小李杜”之称。正确
10、“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作者是南宋的辛弃疾。错误
1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 正确
12、《花间集》收录的是唐五代的词。正确
第3次作业(参考答案)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哪篇作品
A:登高
B:春夜喜雨
C:望岳
D:石壕吏 正确答案:A
2、“三吏”“三别”的作者(B)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岑参
3、“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指的是(A)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作者(D)
A:王维 B:张若虚 C:杜甫 D:孟浩然
5、”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出自白居易(A)
A:《长恨歌》 B:《琵琶行》 C:《锦瑟》 D:《行宫》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体裁(A)
A:绝句 B:律诗 C:散曲 D:古体诗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作者(B)A:李清照 B:晏殊 C:贺铸 D:欧阳修
8、“初唐四杰”有王勃、杨炯、骆宾王和卢照邻。正确
9、王维有“诗佛”之称 正确
10、王昌龄的《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正确
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作者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正确
12、“苏门四学士”中没有秦观 错误
第4次作业(参考答案)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出自
A:《春江花月夜》 B:《代悲白头翁》 C:《长安古意》正确答案:A
2、《孔雀东南飞》产生的时代
A:南朝 B:汉代 C:北朝 D:唐代 正确答案:B
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作者 A:杜甫 B:辛弃疾 C:苏东坡
D:王维
正确答案:D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作者
A:李白 B:高适 C:孟浩然 D:王昌龄 正确答案:B
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作者 A:岑参 B:苏轼 C:辛弃疾 D:陆游
正确答案:B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作者
A:辛弃疾 B:杜甫 C:陆游 D:文天祥 正确答案:D
7、有“诗史”和“诗圣”之称的诗人
A:白居易 B:李白 C:杜甫 D:贺知章 正确答案:C
8、”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诗人陶潜。正确答案:正确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作者是杜甫。
10、岑参因出任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 正确
11、词可以押平声韵,可以押仄声韵,但不能平仄通押 错误
12、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是朱彝尊 正确
:《在狱咏蝉》错误 D
第5次作业讨论
一、简答题
1、《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答:《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2、韩愈诗歌的特点?
答:人们常以”奇崛险怪“来评价韩愈及其周围诗人的诗风。
一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
二是有意避开前代的烂熟套数,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三是把过去逐渐变得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式工稳的诗歌外在形式加以破坏,使之松动变形。
3、辛弃疾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体现?
答:(1)坚持抗金,抒发统一中国的伟大理想。(2)登临怀古,借景抒愤。
(3)通过相思离别的传统题材和手法,抒发忧国忧民之情。(4)描写自然景色和农村风光。
4、元代散曲的分类及特点?
答: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其特点是: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二、名词解释
1、乐府
答: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根据宋代郭茂倩所遍《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总计百来篇,当然遗佚不少。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开创了五言格式。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古文运动
答: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3、江西诗派
答: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故为新”,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去摹古、变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
4、“三吏””三别”
答: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三、论述题。
1、杜甫诗歌的内涵和影响。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三)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感情。
(四)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杜甫的诗歌是博大浩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憎分明。诗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对客观现实作真实而又具体的描写,是杜甫诗歌,特别是其叙事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诗人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之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如《石壕吏》,全诗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外,其余都是客观的白描,但诗人的强烈爱憎,对事件的主观评价,都在白描中有所流露。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杜诗在语言运用上是极其成功的,杜诗语言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慨括性强,精炼准确,丰富多彩,通俗自然。
(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杜甫诗几乎每一种体式都有名篇,并且由于他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努力,使各种诗体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所发展,如乐府诗由过去多用古题写古事发展为”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
五、七言古诗由过去的篇幅较短发展为长篇巨制;
五、七律写得格律精严,对仗工稳,音调和谐,意境沉雄,使律诗得到长足的发展。绝句在杜诗中数量较少,但题材领域大为扩展;特别是《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例。
总之,杜诗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了诗人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继承《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昂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拓宽和加深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富多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
(二)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1、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如元、白的新乐府,晚唐的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宋代的陆游、文天祥,直至清末的黄遵宪等都受到杜诗的影响。
2、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的爱国诗人(如文天样等)以及广大人民中引起广泛的共鸣。
3、杜诗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渚方面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2、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词论
答:”别是一家” 即是李清照对于词的认知,对于词的观点以及其对于词与诗的界定与区分,“别是一家”更是李清照的词情境界。李清照在其论述中,描绘及叙述了词的源流演变,总结以前诸家创作的优缺点,指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我们可以从《词论》中可以寻出三个要点:即;词的雅俗问题;词的音律问题;词的”别是一家”。其实,在《词论》中,词的雅俗和音律都是为了论证第三点即词的“别是一家”出现的,因而,我们可以说,”别是一家”是整个论述的核心,而“别是一家”也正代表了李清照的词情观。
据历史考证,李清照的《词论》写在”靖康之难”之前,那个时候的李清照,做为礼部员外郎的千金,同时又是状元王拱辰的重孙女,家学渊博深厚。做为从小生长在这种学术气息浓厚的家庭环境里的李清照来说,环境对于她后来在文学上的成就,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帮助。而在其嫁给赵明诚之后,由於兴趣相投,把整个生活都建立在艺术的基础上。
《词论》的出处大约就是在这一个阶段。当然,李清照的才情必然是高的,这点即使是清代大学时纪昀都是非常首肯的。而作为词来说,她更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因而我们不能不说其词情是高远的。任何的文学表现或者是评论,总是要站在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下来看。往往在人生或者历史的转折点,会有更多动人心魄的文章或者诗词。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清照很清晰的系统的论述了词体特点,总结了词的发展,更对词坛的名宿做了相应的评述。对于在那个时代的一个女人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而对于其评述的系统性理论性和时代性,我们更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词情方面的体悟。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文化艺术。
这些,都成为她词情的一部分,在早期的作品《一剪梅》中,全篇充满了一个小女人的温婉,文字雅致同时又充满了音乐的律动感。恰恰符合她所做《词论》中对词相关框架结构的描述。可惜不久之后,宋朝遭受“靖康之难”,金人的兵火,毁灭了他们美满的家庭生活和艺术空气。钦宗、徽宗被掳回金国,宋室也南迁了。他们不得不把收集的历代金石书画抛弃了大部分,只带了最精要的一小部分,匆匆的逃难到江南。而赵明诚就在旅途中罹患热病而死,留下李清照孤单一人。
昔日的神仙眷侣,到头来只剩孤雁单飞,李清照心中所受的打击和悲痛,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加以战火日渐迫近,社会一片离乱,几乎不容许她落泪伤心。她只好带著一颗破碎的心,无依无靠的生活在贫困悲苦的环境中,东飘西泊,不知流浪过多少地方,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安身之所。她就这样遥望著沦陷的故乡,思念著死去的丈夫。《声声慢》就出自那个时期。同样充满了韵律感的一首感怀之词,同样能体会出”别是一家”,但这个时候李清照的词情确是充满了回忆和幽怨。无论是李清照美满快乐的前期生活抑或是国破家亡后流浪时悲苦的后期间,从其作品中,那种独特的别是一家的词情观无处不在、韵律、节奏、情绪和自己那种始终的特色。
李清照依据这些要求,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主张分别诗词畛域,对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学应该做出不同的对待。就这方面说也许是合理的。因为各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应该有它相对性、固定的形态、发展规律和创作方法。李清照对那些既疏于音律,又毫无词境的制作提出批评,或许是为了救敝补偏,矫正词风。虽然故有的词家认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就是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而发的,是不无道理的。但我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的《词论》来源于她对于词,词情以及词情观的认知和体会。可以知道,李清照的论文虽然只表示她个人的主张,但是她的主张基本上代表了那个时代多数人认为词应该以婉约为正宗的看法。实际上,从宋至清的整个词坛的情况来看,词的内容是以婉约风格为主的。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必须有别于诗,较正统地反映了历代人们对于词的看法,从整个词史上看,是符合词的发展实际的。当然,这其中更多的是李清照自己对词以及词的韵律架构的一种体会和认同。
3、苏轼对词坛的贡献
答:苏轼对宋代文学乃至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主要在词。因在诗文领域里,苏轼以前已有显著成绩。而在词的领域里,至苏轼才在前人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因此,对苏轼成就的认识主要不是就其个人而言,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学史的意义的。他为推动词这种文体的自身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他开始,词开始与诗有大致相同的文学史地位与功用,这是柳永所没有做到的。概括地说,苏轼在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创作主张。他一再将词与诗相提并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从而为沟通诗词提供了条件。为了提高词学的美学品格,他提出了词须”别是一家”的主张,其内涵主要是壮观,即追求壮美的风格与阔大的意境。在作法上,他大力开拓词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第二,采用了"以诗为词”的手法进行创作,表现在用题序和用典两个方面。用题序,一方面是交代创作缘起与动机,一方面是在内容上与词本文形成互补。用典既是一种浓缩式的叙事方式,又是一种曲折的抒情方式,对于增加词的内涵与历史感,丰富词的表现手法是有作业的。总之,这些手法使词摆脱了对音乐的依赖,成长为一种**的文体。即苏词主要是供人阅读的,而非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而不为音律所拘。
苏轼是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就是苏轼为后人指出的向上一路。
第三篇:2018奥鹏教育作业 德育原理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答:正确。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答: 正确。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答:错误。
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答:错误。
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 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德育实施过程的目的,不在于它确立了相应的影响机制或组织形式,也不在于它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渠道和约束机制。而在于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虽需要一定的外在教育影响,但这种发展在本质上是自我性的一即经过自 己的身心活动建构起自身的品德。这种情况意味着:外在的教育影响能否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与教育对象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内在活动密切相关。自我教育作为教育对象自身内在活动的重要方式,具有“自教”性特点。这种“自教”的发生,既表现教育活动之外,也常常表现在教育活动之中。第二,自我教育不仅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使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重视,日益得到提升。现实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激烈的竞争,无疑需要人以更大的主体性来适应。正因为如此,人的主体性发展在当代教育中被受关注,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而人的主体性发展与自我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自我教育既是人主体性成长的内在土壤,也是主体性体现的主要标志。没有自我教育,人的主体性发展失去了内在的土壤,主体的素养就难以得到提升,就难以实现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人的自我教育是人生存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的体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总是伴随自我教育而发展,人的主体性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得以真正确立和不断巩固。
2、有人认为,当代德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观念问题。请你分析:当代德育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不是这样?为什么?
答:我认为德育改革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内容、评价等等各方面改进的问题。因为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一切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参与改革之中的人的观念改变的问题,一个人观念的改变不是听几次报告、讲座,或者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和影响,然而,人们观念的改变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最前提性的条件。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现实中有人往往用这样的情况来说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有问题的:如: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了解林则徐,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知道“
9、18”是什么日子……等。
请分析:这种评价中所说的问题,是属于学生思想品德上的问题吗?你认为哪些方面才属于思想品德问题?为什么?
答:这些问题不是思想品德问题。在涉及到善和恶的问题上才属于道德问题。道德问题不是知多知少的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首先,因为德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对整体教育发展具有巨大价值。
其次,因为这是教育目的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德育方面的要求往往是教育目的构成的主体部分,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在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因为思想品德是决定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衡量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社会价值,就不可忽视德育地位。德育是个体社会化及其社会价值提高不可缺少的。德育的地位说明,德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的。更不是“软”任务,“虚”任务,而是一项重要的关系社会稳定、个体发展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这样言说德育的地位,并不是否认德育为首的地位观。主要是因为这样更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德育与各育的关系。德育为首,呈现了重视德育的一种意识,并为德育的整体教育和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指向。这是能使人较为清楚看到德育应处于怎样的位置的。作为重视德育的一种观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具体工作的绝对化原则,则是值商讨的。作为重视的一种观念,“首位”是一个具有形容性的概念,强调的是的不可忽视性,对首位的东西都忽视了,这是不应该的。但是如果把首位作为实质的量词和序词,绝对化地要求具体的教育实际。那就意味着,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进行教育。这样势必造成教育的尴尬局面,陷入机械的僵局。所以需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德育为首。在实践中正确体现德育为首,既要保持一种“绝对”性,也要保持‘相对性”。所谓绝对性是指德育在长远教育工作中的不可忽视性。不能视为可有可无的,应在长远的教育工作中,使它在各项工作之中得到体现。所谓相对性,即指德育相对于各育处于薄弱状态,或根据某种际情况需要,在某一-一时期对德育工作有所 侧重。学校教育是整体的。但并不意味着工作,上各育平分秋色,始终体现量的对等性。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针对某一育的薄弱性,在某一阶段对某一育有所侧重,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变。
这种有利于整体教育工作的有所侧重也是应当的。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德育是整体教育的必然使命。
答:学校德育的经常性工作应在整体教育中来进行,而不是以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活动来表现德育的经常性。这主要是因为: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各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为性。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
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各育”与教育目的的这种联系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每一育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解诀的问题,每一育所要完成的任务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德育的任务和目的,无不包含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从现实来看,整体教育中的德育,能使全体教育工作者自然界入其中,发挥多方面的影响作用。这是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德育很难做到的。以上这些都说明,德育虽有其独特性,但它的日常进行应是与整体教育融为一体的。
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并不是要抹煞德育的独特性,并不是要把德育消融在整体教育之中,否认德育的不可代替性,这样的话也是对德育地位的否定。
第四篇:2018奥鹏教育作业 现代教育技术
期末作业考核
《现代教育技术》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教育技术
答: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上述定义明确地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2.教学媒体
2.教学媒体
答:教学媒体包插教与学两方面的媒体,它是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承载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文件传送协议FTP 答:文件传送协议FTP文件传送协议FTP是Intemet传统的服务之--,它也是Intemet的一种标准协议。这一协议使用户能在联网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文件,使用FTP几乎可以传送任何类型的正文文件、二进制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因此FIP文件传输已成为Internet 上传递文件的最主要方法。目前FTP软件很多,常用的有Leapftp,Cuteftp 等。4.网络教室
答:教室网是指在一个物理教室范围内的计算机局域网,主要服务于课堂教学,通常又称网络教室。5.电子邮件
答:它是Intermet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服务,是Intemet最重要、最基本的应用。6.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可以在研究型果程中运用,也可以在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中运用;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单指研究型课程,指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教育技术的内涵?
答:教育技术是在视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o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
2.简述电视教材的开发过程?
答:(1)环境、需求分析(2)教学设计(3)脚本设计(4)编程、制作(5)评价与修改 3.学习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答:-般认为,学习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财学习效果作出描述和评定的活动,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的过程,它是学习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教学设计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学习评价的功能如下:(1)诊断功能,通过学期、学年和教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测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能力达到的水平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反馈功能,通过学生学习的测评,会给学生以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这就是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3)定向功能,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力里上的分配,常常受评价标准和测验内容的引导。(4)鉴定功能,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正是对学生掌握程度、能力水平或学习水平的一种鉴定o这种鉴定可以作为学生升级、高-级学校选拔新生,用人机构录取工作人员的基本依据o(5)教育功能,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评价,本身也是-种教育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复巩固、归纳和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电视的制式是如何划分的?我国采用什么制式?
答:目前世界上有NTSC、PAL、SECAM三种彩色电视制式同时使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采用NTSC制;前苏联、法国和东欧一些国家采用SECAM制;我国(包括香港)和德国、英国及非洲-些国家采用PAL制。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简要论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答:学习结果的分类:加涅的学习论体系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学习结果分类论、学习层次论、学习过程论及学习条件论。其中,在学习结果的分类上,他从人类习得的性能中区分了五种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的结果也称为五种习得的性能o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特点,概概括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
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1、言语信息:言语信息是种我们能够陈述的知识,它是知道什么或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由于在数里和组织上有所不同,可分为三种学习情境:学习名称、学习事实和学习有组织的信息o掌握言语信息的外部条件要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同时,信息的重复听和读对学习也是必要的。
2、智慧技能:智慧技能使个体应用符号或概念与他们的环境相互作用,也就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例如,低年级的读、写、算的学习,就是智慧技能的早期式。学习智慧技能,意味着学习如何完成某种智慧行为,它是一种怎么样的知识,.-般说来,被称为程序性知识”。个体在学校中所习得的智慧技能是非常多的,但可以根据其心理过程的不同复杂程度进行分类。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
杂,可以分为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无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辨别是能区分不同的刺激,对不同的刺激进行不同的反应形成概念是在一系列事物中 找出共同属性并给同类事物赋予同一名称,有对事物分类的能力,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反映具体事物的概念是具体概念,反映对象各种属性及关系的概念是定义性概念。规则揭示了两个或更多概念之间的关系,掌握规则指能够运用规则进行操作,作出正确的反应。高级规则是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或更多规则,是更复杂的规
则。每一个层次都有各自的特性,即都有不同的外在行为表现、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可以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高级规则来进行问题解决。
3、认知策略:如果说,智慧技能是运用既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那么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财内调空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是一种支配个体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行动的技能。它可以包括识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o认知策略的把握对于学生学会如何思维、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它是种特别的非常重 要的技能,学习者可以选择认知策略作为解决新异问题的模
式。
4、态度技能:加涅将人类在情感领或习得的性能称为态度,它是景响个体对人、对物、对事的行为的复杂的内部状态o既然是内部状态,所以,它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以对个体行为的观察中推论出来的。由此,可根据个体的行为选择来测童态度o同时,在态度学习和改变中,仅凭言语说教是不起作用的,-种较好的方式就是呈现榜样。
3、动作技能:在加涅看来,技能可分为三类:-类是智慧技能,即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另类是认知策略,即-种特殊的智慧技能;第三类为动作技能,即身体和肌肉协调的能力。动作技能可分解为构成整个操作的部分技能”,学会将已习得的部分技能综合起来,对整体动作学习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动作技能的学习最好是通过重复练习来完成。以上所述,就是加星对学习结果的分类o在对学习结果分类详述的同时,加涅还五类学习的条进行了阐述这些构成 了加涅学习论的主要内容,对于教学设计也有着重要影响。2.论述多媒体教室的功能。
答:(1)能满足多媒体授课、综合演示研讨、现场教学等各方面的需求。可进行实物教学、图文现场教学,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充实了授课内容;(2)由投影舣、电动幕组成的大型显示器,确保了课堂显示效果、媒体应用,并备有笔记本电脑、局
域网接入口;(3)使学生在声形并茂的环境中学习,加深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4)方便灵活的控制系统,使教师能以容的调整教学设备,思路清晰。
第五篇:福建师范大学奥鹏教育《德育论》离线作业及答案
德育论期末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小题,计20分)
1、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持续不断的,自觉或非自觉的既爱与和影响。在对家庭家庭教育侠义或广义的界定中,大部分是针对家庭对象而言的。
2、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德育目标要求,或者说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
3、德育课程:具有德育性质和功能,因而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4、德育方法:在道德主体人格构建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采取的诸多方式的总称,是实现德育人物的条件之一。
二、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2小题,计16分)
1、评语鉴定测评法
答:又称操行评语法、品德评语法、品德鉴定法。一般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观察和了解,参照有关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的做出个人鉴定意见。其操作步骤是,了解情况、民主评议(包括个人、集体、干部、任课老师、家庭几方面),明确鉴定内容与要求,结合自己观察事实进行评语鉴定,最后反馈给学生、教师、家长与学校领导,大多属只让领导审定或征求有关人员的意见。
2、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 答:⑴、民主性
现代德育管理的民主性,即现代德育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全员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管理活动。现代德育管理的民主性是社会主义猪肚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坚持现代德育管理者的监督,要求被管理者积极参与德育管理活动,做到全员管理;要求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
⑵、开发性
学校德育管理,既要做好内部的计划、组织等工作,更要考虑到校外各种影响因素,利用外界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求现代德育管理系统面向社会开放;要求注重现代德育管理的主体系统和客体系统的开放性;要求现代德育管理思想面向世界开放。
⑶、科学性
现代德育管理的科学性,要求现代学校德育按照教育管理规律办事,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管理;必须一句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注重把握现代德育管理的时代性。
三、述评题(每题10分,共2题,计20分)
1、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
答:⑴、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美国学校德育把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看作是学生适应多元社会,学会自律,自主的重要保证,学校的一切德育工作都围绕这一中心开展。
⑵、注重显示问题的解决。,美国学校德育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注重学生生活问题及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⑶、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美国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都显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从理论层面上看,各种各样的流派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实践层面上看,美国各地学校德育课程,教材,内容,方法都因社区,学校的实际的不同而不同,⑷、强调价值相对,对学生过于放手。美国倡导多元文化和相对主义,对学生个人的价值观问题教师较少干预,导致个体行为的放任,并由此带来了美国学校纪律涣散,吸毒等问题,少女怀孕等道德问题。
2、德育研究的调查法。
答:德育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访谈,发问卷等方式来了解德育现状,收集有关事实,数据等材料的方法。调查法的特点是:主要研究当前的德育现象,具有间接性,不控制调查对象。德育调查法是一种效率较高且不受时间和空间严格限制的最常用的方法。
调查法有各种类型,依据调查母的可分为常模调查法和比较调查法。依据调查范围大小,项目多寡,可分为综合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两种。
实施时一般要进行制定调查计划,查阅有关资料、访谈、发问卷、平定和测验等工作。
四、德育设计(本题14分)
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西方社会有些国家是这样安排提问的:把每个同学的名字各写在一张卡片上,放在一个杯子(或者盒子)里,老师提问的时候,随机抽取一张卡片,请抽到的同学回答问题。如果这个同学不愿意回答问题,他(她)可以放弃,也可以请另外一个同学替他(她)回答问题。回答过问题的同学的名卡,就放在另外一个杯子(盒子)里。这样,保证每个同学都有提问的机会与权利。
请你用德育的相关说法,评价这样的教学。也请你设计一个课堂公平的计划。答:
(一)课程实施是实现预期课程理想的手段现行德育课程为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在实施中改变原有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革
强调德育的实践性、活动性。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活动构成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中介。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活动是形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其本质特点在于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主动参与。
强调学生的情感性、体验性。道德情感具有感染、弥散、激励和动力等功能而学生道德情感的获得是通过参与活动完成的。
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和质量监督作用。现行德育课程在评价方面呈现出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这样的教学可以潜意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做到公平公正,但同时也要鼓励那些放弃的学生使他们积极回答而不是一味的放弃。
(二)设计课堂教学:分小组讨论问题,人人参与。每组派代表总结,每组代表轮流接替。
五、综合分析题(每题15分,共做2题,计30分。其中第1题必做,第2题,第3题任选一题。)
1、德育过程。
答:德育过程:也称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要求、熏陶与感染之下,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同时,德育过程又是一个管理过程,是教育者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各种环境,对影响德育的诸多因素进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化的过程。从德育过程的内涵来看,构成德育过程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环境以及德育过程调控等。其中,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师与学校的团队组织、学生会、社会文化团体和家庭,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包括个体教育对象和各种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团体教育对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客体不应被看作消极被动的纯承受者,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外在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运动起作用。德育目标是受教育者应该达到的德育素质的预期结果和基本要求。德育内容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是培养青年一代所采用的某种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相应的道德准则。德育方法是根据目标和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以及指导自我教育等。德育环境对德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它们之间又是逐层包含的关系,但由于各自的特殊性,必须将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区别对待。德育过程调控就是对德育过程中的各个因素与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达到优化德育过程的目的。
2、你认为农耕文明下的道德教育是什么样的?
答: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因此在农耕文明下,它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单一,直接的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途径。通过祖先长辈传下来的规矩以及民间遗留的生活习惯。一代一代的相传,从而形成道德教育模式,只能做到表面的制约影响。那时百姓相对的保守、古板,欠缺变通。并不是成功的教育。
3、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3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你根据中国社会当前的变迁,试从品德的时代特征与德育的关系角度,分析我国青少年的相关情况。
答:近些年来,我国在德育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受到冲击,也给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12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够”。而实践中很多学校仍然是“扎扎实实抓智育、轰轰烈烈搞德育”。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德育效果不甚理想。但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多元化价值渐渐侵入,网络普及,青少年已经面对更多的刺激。我们要想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必须进行好我们的青少年的德育,立即对我国青少年德育体制和评价机制进行彻底的改革。
当前我们的德育多的是简单化的灌输,缺乏针对性的说教,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主动思考、讨论、选择与行为的空间,即使献爱心这样的活动,在很多地方也是大人让做的,流于形式,孩子们在把钱送出去的时候,缺少感情体验。
近年,“德育主任”或“德育校长”岗被精简,德育工作由他人兼职。在很多学校,要被淘汰的老师放在政教处搞德育,一些重视学生德育的学校,由校长自设德育主任(或校长)与德育专职教师,但无岗。有才干的教师都不愿意进行德育。例如北京地区就有校长们反映:最困扰他们的是“解决不了这些教师的市级先进”。因为北京市只评“教学优秀与骨干教师奖”,而不设“德育优秀或骨干教师奖”,这也就意味着优秀的德育教师永远出不了自己的区县,更别提走向全国。
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师难以专业化,德育进行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以来,德育不受真正重视、未予以确实保障的状况也带来了我国德育研究的匮乏:在人们的印象中,没事干了才去干德育,德育研究队伍人数少且极不稳定。
我国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实行政府全面统一规定的方式。在各级各类学校有相应的统编的教材参考书以及统一的课时规定。
这样的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能动性。我国最近几年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的是集体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的是个人素养及文明行为的教育。”这样的课程设置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层次需求,也违背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思维发展的规律。这样“倒叙”的德育无法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也无法与学生的心理结合产生共鸣从而落实在行动中。
我们传统的教育认为教育者是唯一的主体,忽视了受教育的学生才是教育工作的真正主体。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权威,过分地渲染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我们忘记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忘记了他们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我们忽视了人与人的心灵的交流,没有把德育视为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的过程,所以这使得我们施加在学生身上的德育效果是“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
总之,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问题事关国家的未来,是我们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从一切力所能及的方面去提高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