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许正芹教学反思
教 学 反 思
启发诱导 激发兴趣
——《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沁园春·长沙》作为必修一的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下的第一篇文章,又是高一新生开学的第一节课,我课前准备十分充分,本着打破传统的文本研习教学法,尝试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中心展开教学,应该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授课时紧扣文本,启发诱导,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由朗读词句、品味意象,到领会情感、感怀心志,真正读懂了毛泽东诗词。同时注意比较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毛泽东的豪放词风,也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的豪迈气概和伟人胸怀,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毕竟是诗词鉴赏,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兼顾了诗词鉴赏方法指导,教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这样破坏了鉴赏诗词的美感,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明显犯了教学上急躁冒进的错误,今后注意克服。
9月3日
知人论世 解读意象
——《相信未来》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食指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承受种种磨难,但是他的篇章依然充满生命中最撼人心魄的力量。《相信未来》曾被江青批示为“灰色的诗”,其实他喊出的话语却感动和温暖了一大批人,应该是一首金色的热爱生命之歌。全诗共七节,后面四节文字浅显,但前三节意象多,且过于集中,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同时本文的写作背景是在十年浩劫,距离学生久远,因此必须补充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知当时社会的残酷,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种种情况导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味注重解读前三节密集的意象,而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老师越俎代庖,一味讲解,造成意象解读的单一化、固定化,从而破坏诗歌的审美特质,也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最大的遗憾。
9月9日
活动体验 激发情感
——《十八岁和其他》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这篇文章是父亲在儿子十八岁生日之际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以平等、理解、沟通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拳拳爱心,并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了读书的建议,希望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欢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语言朴素真挚,通过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可以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加强了情感的交流,体会到父母的爱。于是我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找出能够引起共鸣的语句或者生活片段,假想作者就是自己的父亲,以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为前提,讨论自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学生讨论比较热烈,比以往课堂上更肯主动发言,而且表达很到位,说得很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高,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9月16日
个性化阅读的培养
——《我的四季》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散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在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散文阅读是高考的重点,通过对散文的教学,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指导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朗诵优美散文的兴趣和习惯。因此在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本内 容,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进而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特别是文本中含义丰富复杂的语句,要求学生自己能够有所体悟。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要求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出不同的问题,或者找出觉得优美的文句与同学分享。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感到不足的是
一、对“我的四季”的内容的解读,缺少深层次的挖掘,和学生的互动过少。
二、课堂内的学生朗诵安排不足。作为散文,朗诵应该作为欣赏、教学的基础。课堂内,教师的范读虽然能够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本情感基调,但是学生的集体朗读安排太少,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9月23日
以言导文 重在教育
——《劝学》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劝学》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对于我们学习方式不佳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这样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结合议论文写作指导,进行能力迁移。
整堂课的层次很清晰,先讲解字词,再讲解文章内容,最后有一个阅读迁移来强化。在字词讲解方面,老师只是引导学生重点注意一些字词,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有时还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来解决字词方面的障碍。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学生没见过,一时比较难于理解,于是老师更要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学习要勤奋刻苦,要善于积累,要专心致志,要持之以恒,切勿浮躁懈怠。
9月30日
不因背诵忽视赏析
——《师说》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且是高考默写的重点篇目,考虑到高一学生课程较多,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于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把背诵的任务安排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导致忽视了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即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站在文学欣赏的角度,教学的急功近利思想太严重。
10月7日
教 学 勇 于 打 破 常 规
——《想北平》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的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还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理解这种情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把分析北平的主要特点和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为教学重点。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打破常规的按部就班的顺序,而是先从后半部分入手,这样授课顺序一调整,学生就可以更好的把握文本。最终效果是学生能够互动,也能逐步体会作者“爱北平如同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的情怀。
10月14日
激活思维 大胆想象
——《前方》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前方》一文思想内容丰厚,蕴味深刻,写法独特。人在离家远行途中,不断地回望故乡;思念故乡却害怕回家;即使回了家却依旧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作者把这种微妙又非常真实的矛盾的心理表达得极其细腻,这篇文章极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于是我首先调动学生兴趣入手,直接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课文前面的一幅由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为《前方》的照片,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的想象空间很是宽广,发言非常踊跃。过后我又提醒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围绕照片展开联想的。经过听、自由读之后学生都能找到作者在第一段由图片切入,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最后一段是呼应前文。同时要求学生抓住作者核心观点进行重点理解,分组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把握文中几个关键句的含义,由此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进而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文中“路”、“前方”、“家”等词的多重含义理解难度相当大,我则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用形象的例子来理解作者有关人生哲理思考的话,课堂效果甚好。
10月21日
抓住整体
重点突破
——《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
许正芹
《江南的冬景》旨在培养学生对写景散文的鉴赏能力,学会一些写景方法。我是按照从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突破的总分式结构授课,没有对所有的写景画面逐一展开赏析。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抓住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 总体特征——明朗的情调,迅速找出集中笔墨描写江南冬景的几个段落,让学生尝试给这几幅图起个动听的名字,这样尽量使学生动起来,主动阅读文本,为后面重点段落赏析作铺垫。然后要求学生赏读自己感兴趣的那幅图,并说出为什么。大部分学生目光锁定在7、8两节写雨和雪的内容,于是顺理成章重点赏析这两幅图,实现教学目标。但具体教学生赏析过程中诵读频率不高,对美的品味、表述没有充分展开,特别在品读 “江南雪景图”,欣赏“诗情”时,没有给学生充裕时间让他们借助引用的优美诗句进行丰富想象,显得仓促,老师有点越俎代庖。
10月25日
《赤壁赋》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赤壁赋》是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显现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感悟等方面值得当做古代散文鉴赏的经典范文,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古人伟大的情操、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于是重抓诵读,采用齐诵、自诵、范诵、全体背诵等多种形式诵读,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诵读来体会和感悟,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变化,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另外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基础的最佳时期,所以还要重点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鉴赏、感悟文的同时见机穿插对文言重点字词的梳理,这样学生理解全文相对更容易些。但是由于自己在文本的研读上还不够更深入一步,因此在某些关键句子上点拨还不到位,比如就“变”和“不变”的理解上,学生不能理解为何“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解读显得苍白无力。在师生互动方面,本来打算发挥学生主体性,结果施行时又犯了老毛病,讲解得多,让学生互动讨论的少。
11月2日
情感教育的路,还很漫长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许正芹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人生的感悟。这篇文章我是教了多少遍,每教一次,我的灵魂总被深深触动,我的情感也得到高度的升华。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求,促我们深思;史铁生对伟大的母爱的赞美,让我们感动。
每次教学,我采用的都是“诵读——体悟”法。声情并茂的诵读可以深深打动人心,特别是读到母亲去世以后的情节,不少学生为之唏嘘流泪。范读或者录音听读、自由诵读的时候,学生都很投入,但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不到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和伟大而深切的母爱。于是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和思考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组讨论,然后交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一旦指明某同学作答,他就又说不出内容来,显然学生在理解文本时没有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带到文本中去,还有学生可能缺少这种人生经历,所以不能和文本产生对话。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生生活中情感缺失,他们对父母为他们付出的一切已经习惯了,变得麻木不仁了。
值得庆幸的是两课时结束后,已经有部分学生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了。
加强学生情感教育,任重道远。
2011年11月10日
巧设问题 化难为易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反思
许正芹
“遭遇战争”为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中的一个板块,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两篇小说的篇幅长而无从下手,甚至让学生自读了事。这样的做法是对困难的一个回避,让学生和教师失去了和编者、和文本对话的机会,更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其实要处理好篇幅较长的文本,关键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例如教学《一个人的遭遇》,大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品读“认养凡尼亚”部分,总设计这样两个问题:索科洛夫是怎样认养凡尼亚的?他为什么要领养凡尼亚?讲授中总习惯把学生引到现成的结论和套话上去,缺少感性的触发和铺垫,不利于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这次我在重教一遍时加以精心揣摩、设计,后来修改成:(1)读15、16两节,找出最能表现人物心情的细节,加以体会。(2)读18、19两节,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后又有怎样的感受?(3)索科洛夫是以什么方式来领养凡尼亚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并且在这三个问题之前,我又设计了一个铺垫性的小问题:失去儿子后,“我没有哭,我的心里干枯了”,可为什么当“我”了解凡尼亚的身世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让学生一下子过渡到当前的教学内容,为后面的文本研习打下基础,从教学效果看,课上得很顺,学生反映也不错。
11月15日
巧讲背景 事倍功半 ——《六国论》教学反思
许正芹
《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重在说理,对高一学生来说,趣味性不强,课堂教学较难出彩。主题明确,课本注释十分详细,难点也不多,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文章不长,却牵涉到两个背景,一是六国破灭的背景,二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要想让同学们充分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这两个背景必须介绍。这当然不是难事,但纯粹参照教参读读,学生肯定一听而过,甚至根本不愿听。这次教《六国论》我采用了全新的介绍背景方式: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中国版图,讲着当 时“战国七雄”纷争、公元前221年,秦国一举灭掉了诸侯六国,秦得以统一中国的历史史实。我一边讲一边一个个叉掉地图上的六国。接着又问六国为什么灭亡?这引起了一千多年后北宋时苏洵的思考。为什么会引起苏洵的思考?当时北宋生存环境决定的。于是我又把原先地图上“西秦”部分红笔斜画,写上“西夏”,在燕赵部分红笔斜画,写上“辽”。继续向学生介绍当时北宋王朝在与西夏、契丹冲突中处于劣势,纳币求和,引起当时知识精英阶层的普遍的不满。苏洵来到京城,把包括本文在内的22篇文章献给欧阳修,欧阳修十分赞赏,京城上下都争相传阅,轰动一时。,这样就不知不觉把学生带进了历史现场,学生也都爱听种故事性的背景。有了这样的感性的铺垫,既营造了气氛,也为课文学习打好了基础,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
11月22日
教学相长 师生和谐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许正芹
讲授苏轼的千古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时候,正赶上我校三星级复审期间,为此我事先提早做了充分准备,查阅各方面的相关资料,虚心吸取其他老师的讲学经验之后,我进行了全新的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后,经过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环节激趣导学取得完美成功。开头《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的响起,为课堂营造一种肃穆悲壮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绪任意驰骋在古战场那种壮阔豪迈当中,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走入了课文的情境中。接着让学生分组有感情诵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我再配上背景音乐进行范读,尽量将苏轼那苍凉悲壮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仅活跃了学习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也激发起部分同学配乐朗读的兴趣。
第二环节探究讨论,我改变传统的问题:(1)找出上阕写景句子。这三句写景好在哪里呢?(2)咏史部分词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周瑜的?这里周瑜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些问题既不明确又显得大而空,我把它修改为:(1)写景句中哪几个字特别富有表现力?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2)词中周瑜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你会有你这样的印象?从语文的的角度设问,想象有了,画面有了,词的鉴赏也有了。问题只有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到语文能力发展的关键上去,才有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第三环节点拨拓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尾“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由于课堂的时间驾驭有些赶,我急着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拓展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只想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应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但忽视了学生现有人生阅历的局限,以及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学生并不能真正读懂“人生如梦”这句话所包含的词人的复杂情感。这不能不说是本堂课的一个遗憾。整堂课下来,虽然是按照我的教学设计上完了,但我的感觉不是特别好。总觉得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到位,没有和学生很好的交流,导致课堂师生略显得不太融洽。这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改进的地方,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11月29日
读写结合 感受人性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
许正芹
教学严格遵循我校实施的 “激趣导学——探究讨论——点拨拓展——巩固反馈”四大步骤来层层推进。《断箭》小故事作为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用这个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对比,引起学生对“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注意渗透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句子的理解,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体验,也产生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另外,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没有实写这一情节,却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分析这一部分时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充分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这样学生既深刻理解了人物形象,又锻炼了写作技能,体现了语文的读写相结合,岂不一举两得?
上完本课,我也深深感受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教学目的。
2011年12月6日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反思
期中考试结束了,本次考试由高二老师命题,试卷题型合理,分值分配恰当,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不设偏题难题,使教者学者均树立了信心.从成绩来看,整个年级学生的总体水平暂有进步,但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从学生的试卷中可以看出来学生还存在很多不足,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好,平时学习不够扎实,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还有相当部分同学阅读理解能力差,知识的扩展和积累不够。
一、答题情况分析: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部分错误率太高,失分现象很严重。本试卷中的基础知识几乎都是课本上的,老师强调的,但是还有学生失分较多,说明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够。
2、阅读理解题方面
阅读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知识应用情况的,文章取自课外古诗文和现代文,命题考查涉及的知识点是课内的,但是学生答题情况太糟糕。课内知识老师多次强调过的可是学生记不住。当然结合课外阅读,学生灵活理解能力太差,当然就更不会做了。
3、作文方面
作文要求学生写难忘的事情,考查记叙文的文体写作训练。开学以来一直加强记叙文文体写作训练,学生能做到叙事清楚、语言流畅,但描写不够具体或不生动,三言两语,文章空洞无物,语句不通顺。写作技巧不够,文章不能感人。平日的积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教师要加强指导。
二、看法和建议:
对于本次考试,试题内容不难,题型多样,基础知识全面,考核的知识点比较多,试题比较灵活,实用性强。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通过试卷反映出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语文素养积淀不厚,教师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改变这不利的局面。
1、夯实基础。
创新的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材,钻研教材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证。课前要准确全面的理解教材内容,了解学生需要,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一定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加强训练,让他们逐步提高成绩。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基础的讲读入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上的基础上,再对文本展开多样化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于开放性的试题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
3、加强对作文的评改、指导。
对于学生的作文评改的指导落到实处,使学生的作文评改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尤其多照顾中差学生,在写作文时,让学生有内容的时候,也还要强调让学生写好字,确定中心,选择材料。
总之,要让这个班学生成绩有所提高,还是得从基础抓起。
12月13日
第二篇:许金芹读书记
读书记
大高镇中心小学许金芹
正津津有味地给学生上着课,突然接到朱校长的电话说下课后去他办公室。什么事呢?管他呢?快考试了,还是上课重要,我继续投入地给孩子们讲解如何写这次作文。下课铃一响,我就急匆匆来到朱校长的办公室。原来是让我交读书笔记参加镇上的读书活动评比。“哎!”我感叹道,“哪有时间静心读书呢?这次活动我不想参加了!”朱校长是我的中学语文老师跟我说话比较直率,接着就训上了,“我不是经常对你说有空就抽时间读吗?你上学时可是最爱学习的,现在怎么这么不思进取呢?”我真的没时间,我一一向他列举自己一天所忙,他也笑了,是啊!在家是家庭主妇,洗衣做饭带孩子,在学校除了上课、批改作业、备课,还要精心准备各项比赛活动。自戚主任来后,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步入正轨,老师们干劲十足,可是也感觉忙了累了,想想自己的孩子也在这儿读书,感觉这样忙碌也是应该的。于是我就回家找我的读书笔记,找我闲暇时读的那几本爱书。拿着这几本厚厚的书我随意翻着,又情不自禁地读起来,是啊,开卷有益,我是个不爱看书的人,但这这几本书一拿起来我就想看。其中的三本我以度过多遍。它们是尹建莉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蔡林森的《教学革命》下面我就跟大家交流一下读这三本书的感受吧!也许您也会爱上这几本书的。
一、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教师,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工作,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这本书是作者联系自身教育实践经验,是教育女儿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她以一位家长的身份和研究者的角色,把抽象的教育原理用日常行为讲出来。她对一些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之深和操作之精辟,我认为这本书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教育学素养,内容写得不仅通俗,而且非常专业,看了这本书后,该书似乎开始影响我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下面是我节选的几段内容,感觉很有道理,与大家共享。
1.对幼儿及儿童的教育
有的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以自认为是对的方法去教育和关心孩子,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只是强行把自认为对的道理说给孩子听,孩子不听,就一遍一遍的重复教育,时间一久,孩子也会觉得厌倦。在“如何提高爱的质量中”所阐述的是家长在教育幼儿时要用“活”的方法,而不是灌输给幼儿死板的硬道理,可以告诉幼儿为什么要这么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说,否则他永远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另外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孩子一时间有可能达不到你所要求的,那就要降低一些要求,让孩子慢慢的去学会并达到要求。
2、把学习变成轻松的事。
孩子原本不需要为学习而苦恼,凡是因为学习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为他遇到了不正确的引导,只要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学习就可能变得轻松愉快。我们在儿童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寻找好方法,不要想当然地用坏方法去教孩子。幼儿的最佳学习状态是在游戏中显现出来的,应该把孩子的乐趣放在首位,学习放在第二位,想办法保护幼儿的兴趣,树立他对学习的自信。和生活结合的学习效果更好,源于生活的教育无处不在。就像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斯认为,“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关系,没有成为儿童的思考的源泉,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3、为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奖惩,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里,品格决定命运,童年决定一生。文中阐述了幼儿说谎的事例。说谎对于幼儿或成年人来说都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习惯,儿童说谎的原因有两个:一时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就像家长在生活中为了对孩子达到某一种教育目的,用一些谎话来哄骗他,或是家长出于成人社会里的某种掩饰需求,经常会说些虚饰的话,虽说并无道德上的不妥,只是一种社会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年龄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会给孩子留下说假话的印象,教会他们说假话。墨子就染丝这件事比喻教育上的影响,“染于苍则老,染于黄则黄,所
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甚也。”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说谎的毛病,家长一定要首先自我反省,对于我们教师也一样,作为一名教师要为人师表、恪守自律,这一点对于幼儿教师更为重要,因为幼儿期的教育非常重要,教师的言行举止会被幼儿所模仿,如果教师缺乏道德修养,言行举止不规范,也会影响幼儿的行为发展。幼儿说谎的另一个原因就会是“压力”,所以家长在教育幼儿目的的同时放宽要求,不要对幼儿过于苛刻,不容许幼儿犯错,不尊重孩子,那样会让他们情绪紧张和不平衡,为了逃避处罚而说假话。
4、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如果家长能领悟到儿童成长中的每一天,每一种境遇的重要,知道这些境遇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又带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办法自然就有了。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或是其他客观方面的原因,必须要和孩子经常分离,把孩子放在爷爷或奶奶处,让他们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或平时工作太忙,很少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这样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不常关心他,增强他的失落感。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上一代祖辈,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损害不会立即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作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很多烦恼和不和谐。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不要以成人的知识嘲笑孩子的无知,不要以成人业已成熟的思维方式批评孩子想法的幼稚可笑,每一种和儿童相处的细节,都是一场德行教育,也是一场心理健康辅导。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对未来社会负责。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时,我们必须做的正确。其书内还有很多教育智慧,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去改变自我。
二.读《优秀教师的必修课》有感
《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的作者高万祥是一位喜欢读书、思考的校长,是一位鼓励和引导教师读书、思考的校长。本书对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成就优秀教师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书中结合作者近30
年从教的经历,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教师的事例,从阅读、观察、思考中,作者总结提炼了优秀教师在专业修炼、职业提升和事业追求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并积极践行的9件事。其实作者所提出的9件事,也正是教师职业攀升的9个台阶,也正是人生和事业成功的9个生命密码。
第一件事,读书修身,读书致远。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生活在书籍中的人。应该是渊博如一座图书馆的人。
第二件事,仰望星空,自我反思。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人格特征便是具有反思意识、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反思自我,要时时怀着一种敬畏感,仰望自己心中这一片教师天职的星空。
第三件事,教育科研,拯救自己。一个优秀教师和一个平庸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没有科研追求和科研能力。
第四件事,大爱圣心,大德厚生。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具有“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教师事业成功和生命的灿烂之花,一定盛开在这种大爱情怀之中。
第五件事,一流口才,莲花巧舌。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口才的背后是学识、教养、自信和自我实现。
第六件事,我写我心,我思我在。写作是实践和思考的结晶。中国最好的老师,一定是最能写作的老师。魏书生如此、李镇西如此,钱梦龙如此、窦桂梅也如此。还没有哪一个老师课上得非常得好,不会写作的。名师都是著作等身。
第七件事,生活教育、注重细节。“如果我们不能做伟大的事情,那就怀着一颗伟大的爱心,去做好平凡的小事。”特蕾莎修女的话,为“细节决定一切”的行为理念作了最好的注释。
第八件事,家校沟通,必有我师。好父母其实一定是真正的好老师。家校沟通和合作的过程,也是教师接受教育和熏陶,从而不断优秀起来的过程。
第九件事,调整心态,享受快乐。教师是最光辉的职业,也一定是最快乐的职业。为什么咱们大多数教师时常不开心,经常愁眉苦脸,甚至牢骚满腹,为了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就想发火,为了别人的一句什么话,非要争足面子,喋喋不休。原因何在?除了客观因素,便是自己的心态。
也许我们做不了魏书生、李镇西、钱梦龙、高万祥、窦桂梅那样的名师,只要咱们按照这九件事的提示去践行,我们也可以做优秀的教师,退一步说,做不了优秀的教师,我们也可以做快乐的教师,至少在自己原有的专业基础上,水平有所提升,教出学生的学业质量能有更大的进步。不过,话又说回来,你的专业水平提升了,你的学生学业进步了,你也就快乐了,下一步你也就优秀了。
三、读《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有感
去年暑假,我就拜读了《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这本好书,受益匪浅。现在我们一直使用这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这本书一直放在我桌上,有空就读,读后就思,思后就学。越学越精通。
蔡林森在书中总结了他几十年的经验成果——“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方式。在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先学后教”教学理念,还具体说明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思想细节和操作方法,让我对课堂教学的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直以来教师都在寻找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先学后教”确实是实现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能及时、准确反馈教学信息,当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生读书后,进行自我学习和检测,这样就暴露出了问题,通过后教能够当堂解决学生自学中暴露的问题。而我们平时的课堂,老师按照预先的教案进行讲解,学生按照课时的内容听讲,当堂可能效果还可以,但是课余作业有些学生就不能够独立完成或者干脆不写。这样,就做不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节课都遗留一点问题,日积月累,问题就堆成成山了,也导致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学习。
“先学后教”的可贵之外,就在于让学生走在教的前头,让学生先进行探索和体验,然后发现问题,最后带着问题去学习。“先学”一开始就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成为“后教”的依据及重点。这种教学法能唤醒每个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有了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堂训练”,学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和课余作业,达到“堂堂清”,老师亲眼目睹学生做作业的全过程,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更正,有目标的进行个别辅导,达到“日日清”,这样,既保证了学习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我们平时一般把作业放在课余,有部分学生抄袭答案应付,这样的作业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和运动时间,有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培养特长,达到全面发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优等生通过自己看书、练习,做对检测题,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给别人做讲解,做别人的老师,不仅能使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也能帮助后进生的问题当堂解决,当堂达标,力争一个也不掉队。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达到了提高,真正面向全体,让人人学好。
总之,读了蔡林森的书,我收益颇多,让我对课堂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蔡林森先生的“先学后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构建高效课堂的模式,当然,我们无论学习了哪些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或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适时适度地来运用,在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来尝试,不断改正、补充、完善、提升。
下学期我们学校要打造书香校园,所以读书势在必行,我们不但提倡和指导学生读书,自己更应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读书是提升,读书是修行,读书使你会看到另一个美丽世界。
第三篇:教学反思两篇(许业明)
用竞赛式教学激活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许业明
在去年我教高三毕业班理科基础时,我针对高中理科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模仿和借鉴电视综艺类节目“幸运52”、“正大综艺”、“三星智力快车”等形式,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既能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我觉得是地理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的简单易用的好形式。
一、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
1.分组: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8人,并推选小组长一名;小组可以按照座位顺序划分,为了避免力量悬殊太大,也可以根据学生性别、性格、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面等按强、中、差交叉分组,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基础;每个小组可以给自己命名,如:北京大学代表队、清华大学代表队、牛津大学代表队、哈佛大学代表队、梦之队、龙之队等。
2.制定比赛规则和要求:为保证比赛在文明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在比赛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共同制定比赛规则,为以后每次比赛的成功实施起指导作用。
3.比赛题目的设计:竞赛题目分必答和抢答部分,抢答题目以考察识记内容为主,每题分数以50分为宜必答题主要考察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侧重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解释地理现象,每题分数以100~200为宜。题目设计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要涉猎广泛不仅有课本知识,还应包括大量的课外知识。
4.比赛形式:比赛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每节学习新课后组织5分钟左右的小比赛;也可以在学完某章后组织专题比赛;还可以把比赛穿插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让比赛贯穿课堂的始终。笔者在教学“日本”一课时,采取模拟旅游和知识竞赛相结合的方法,把“日本”一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有关课外知识设计成一个个真真假假的旅游问题,让学生先就问题的真假做出判断,然后说明理由。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地理,旅游中增长见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5.积分统计及奖励:每节课比赛积分情况在黑板公示,对获胜的小组和表现优秀的个人颁发小奖品予以鼓励;学期结束把积分累加在一起,该组的积分成绩作为该小组成员地理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6.注意事项:在回答必答题时,教师要等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指定某个小组回答,以便于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了避免学生只注重比赛结果,忽视课堂听课过程的现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一些比赛题目“泄密”给学生,让其尝到认真听课的甜头。
二、意义
1.改变了地理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地理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如果一个中学生毫无地理学习动机,在地理课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接受外界地理信息传输,那么可以说,地理学习在这个学生身上并没有发生。
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学习中比赛,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学习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状态,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求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地接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地理的种种乐趣。
2.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能使本组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他们课堂上听讲格外认真,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这有利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笔者曾做过对比实验:课堂上实行知识竞赛的班级对课本基本知识点掌握的正确率高达92%,而非实验班级则只有73%。由于比赛题目涉及知识广泛,不仅包括课本主要知识点,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等大量的课外知识,长期坚持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竞赛式教学的优点不仅在于竞赛本身,还在于学生要成功的参与,就必须具备丰富的课外知识,学生往往在课前就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去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长期以来,地理课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回答问题总是少数几个学生的“专利”,因此学生不爱学,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实行比赛后,同学们热情高涨,往往是老师的“抢答开始”还没落音,好多同学都已站了起来。为了回答一个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翻阅课本、小组讨论交流热烈,唯恐被其他小组抢先回答,没有抢答上的小组也不是旁观者,因为发现指出回答者一个错误,本组就有一次加分的机会。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个个有所收获。
4.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目前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合作意识,主要表现在:小组讨论时,不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而只关注自己的发言机会;小组在合作学习时,学习好的同学成了小“权威”,瞧不起学习困难的同学;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在小组间进行竞争时,缺乏群体精神,将小组内认为妨碍获胜的同学排斥在外;比赛竞赛失败后互相指责、埋怨。比赛规则把个人积分改为小组计分,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捆绑在一起,这样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要获得比赛的胜利单靠少数人力量是不行的,必须靠集体的智慧,人人参与,互相依赖、相互配合、“荣辱与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避免答案不全面被扣分,小组内各个成员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经热烈的讨论交流后才形成较为全面的答案,回答过两次的同学因规则限制不能再回答,便把答案告诉队友,这本身就是合作学习的形式。
②有利于培养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比赛规则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竞赛中的表现不仅决定自己的成绩,还决定本小组其他成员的成绩,自己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不论是谁,违反规则都要受到处罚,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才能保证比赛的正常进行。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意义重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许业明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一、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调举其他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
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针对现在机动车(摩托车、家用车)越来越多的现象,在课堂中,讲到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再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这个问题,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能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还有的同学能在课堂中举一反三地把“上个世纪围困在极地冰原地区轮船上的船员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来。
至于食、住方面,同学们可以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在乡土教材中了解我们客家人节庆日的“黄元米果”,有的同学则把自己集邮收藏的“民居”邮票在教室里进行展览:有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而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围屋”则能引起同学们更大的兴趣。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结合学校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月相”的讲解,联系校历表中的“星期”,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将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结合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来了解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主流,赣州市各区县的“猪-沼-果”工程,既是江南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改善红壤地区的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通过实施这一工程,赣南的山水变绿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而且赣南还成为我国重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产生了全国甜柚之乡-南康,脐橙之乡-信丰,这一切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把乡土教材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四、重视“新闻联播”,掌握“生活中的地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把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联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
长此以往,使学生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的知识:中东是一个长期的热点地区,“南水北调”工程已开始动工,“西气东输”已开始向上海、郑州等地市送气,长江三峡水电站去年7月已开始发电,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预定地点安全着陆等等。
那些经济、科技建设成就的报道,既壮国威,又鼓舞人心,更重要的是诱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而且使学生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热点的习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给教学内容的分析组织以及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学科,愿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都能准确把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体现的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心尽力。
第四篇:教学反思正稿
青春的无悔选择
2008年6月,我大学毕业,志愿参加了“西部计划”,经过一系列的选拨与准备工作,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做一名志愿者,体验志愿者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让自己的人生长河里有这么一段历程。
于是怀着对西部的好奇与憧憬;怀着对新疆“这个好地方”的幻想;怀着对志愿者的崇高的敬意;怀着对志愿者生活的无限遐想,无限渴望;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我们河南志愿者一行经过40多个小时的跋涉,终于来到了新疆,来到了乌鲁木齐。首先,我们来到了五家渠兵团党校,经过为期一周的培训,我们了解了新疆的历史、现状、风土人情等,真可谓“新疆是个好地方”,感受最深的是老师讲前辈们是建设新疆,履行“屯垦戍边”的任务的格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对我们可谓极大的鼓舞。最后很荣幸我被分配到了十二师职业技术学校当语文老师——我的对口专业。
象许多人一样,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曾得到了许多良师的关心和爱护,他们的睿智开启了我心灵的大门,他们的教诲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他们的品德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然而就是这份激情,这份执着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使我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于是,我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半年的从教生涯,在教育的第一线,我把我的青春洒在这片神圣的土地,我用我挚热的青春书写无悔的选择。经过一个月的期盼,盼来了新生报到,学校安排我担任新生的班主任。接新生、安排住宿,紧接着紧张而又充实的军训就要开始了。看着可爱的孩子们、年轻的教官,令我不禁忆起了自己刚入大学时军训时的情景:太阳是那样的火辣辣,没有树荫,教官是那样严格。军训是入学的第一课,使人收获了许多。可孩子们第一天便把我吓着了——在阴凉处训练,却晕倒了十几个!让教官也大为惊讶,从未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可能由于孩子们平时没有锻炼过,没吃过苦,身体素质较差的原因吧”,教官如是说。然后,搀扶他们到宿舍或操场旁边休息,倒水,陪同看医生一系列的工作开始了。中间休息的时候就到他们中间去,慰问安慰一下,鼓励他们发扬精神,练就坚强的意志。就这样,军训的的日子在和孩子们渐渐的熟悉、了解中结束了。军训典礼中校委等都对此次军训的成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孩子们的表现也给予了我极大的鼓舞。十天的汗水没有白流,孩子们的脸晒黑了许多,也哭过笑过,体验过,得到了很大锻炼,他们充实了许多。
军训假期的结束意味着新学期的正式开始。9月3日正式上课。第一节就是我的课,有点紧张毕竟还没有做过正式的老师呢。第一节课不知该给孩子们说些什么,而且我们学校的教材比较特殊,是参加成人高考的复习材料,课文顺序要求老师自己调配。根据学生的特点,第一课先大家互相认识,说了一下课堂要求,以及写周记,练字等要求。和他们先沟通一下。以后的课就在紧张而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了。
初为人师,有许多不一样的感觉。从学生角色一下子转变成老师,有些许不大适应,当老师后才明白老师的辛苦,学生只需一个人坐进 教室听课,而老师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走进教室。但作为老师很喜欢站在讲台上讲课,看着下面学生都用心地听着的感觉特别的好。
随着上课,班主任是工作也展开了。由学生到管理学生,这个转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庆幸自己在学生会和班里做过班干,有了一些
班级管理的经验。但孩子们和我们还是有很大差别,管理方法针对不一样的人是不一样的,以前只知道理论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才明白这个理论要切实实施起来是多么不容易。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不一样,每个孩子的特点也不一样,所以在处理气问题来就不能以偏概全,一贯而论,针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问题采用不一样的方法。我们班有两个男生,其中一个,中学时期,不好好学习、吸烟喝酒、上网,很多不好的习惯,但在这里我从未批评过他,他犯了错误我就给她分析,一直鼓励他,每次总给他说,无论你以前是怎么样的,在这个新的学校我都希望你有一个新的开始,一切从头开始,把你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老师。他其实是一个比较懂事的孩子,也听话。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他现在改变了许多。看到他我就觉得挺欣慰的,我也由此想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好的,都有优点,只要善于引导他们很容易改掉自身的缺点,走向正确的方向。
在教学工作上,我热爱专业,以教学工作为乐。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力求打破传统的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格局,改为放手发动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不断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学习,探索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挖掘生活中的各种废旧资源,制作丰富各式各样的教学教具。把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尽量让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活起来。
我爱自己的工作,能用辛勤的耕耘去充实自己的生活,这使我从来没有感到失落和孤寂。一份辛劳一份收获,我的成长离不开我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更离不了上级领导和同行前辈对我的关爱。
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选择了教师,同样是选择了幸福,即使生活把我们风干成一枚耀眼的枫叶,我们也要把它在风中点燃,昭示我们的青春与火热。我要用我的青春向人们宣告:这是我选择的光辉事业,这是我无悔的选择!正如一位诗人说的: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只有挖掘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
把握瞬间的辉煌
拥抱一片火热的激情
去装点生活的风景
我无悔于我的选择――青春无悔,生命也无悔!
第五篇:许大明必修5教学反思
2014年春高一数学必修五教学反思
——正确处理教师的引领作用与学生主动构建之间的关系
磁灶中学 许大明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现结合对必修5教学,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路和行为进行反思,谈谈个人的体会与看法。
新课程在教材处理上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六步形式:问题情景→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运用→回顾反思进行展开。课本以“问题串”的方式逐层深入,为“学生活动” 和“意义建构”这两个关键教教学环节的落实,提供了实在而广阔的空间。为此,应多关注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的源头.感悟从数学外部到数学内部再到数学外部的过程。
在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中,数列不仅在高中数学中具有重要位置,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作用,同时,数列的教学也是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逻辑推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因而,研究数列的教学设计可以洞察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一般规规律,进而在高中数学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更为坚实的桥梁。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等都属于数学概念,而且都属于陈述性概念,别忽视这些概念,在设计这些概念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向同学表明这些定义所揭露的概念的特点、本质,因为这些概念既是后续学习相应公式以及性质的基础,更是同学们准确解题的依据。
数列这一章蕴含着多种数学思想及方法,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化归思想与类比意识、,而且在基本概念、公式的教学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方法,掌握这些思想方法不仅可以增进对数列概念、公式的理解,而且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能诱发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解决多数列问题。掌握这些思想和方法,必须有一个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逐步加深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若干个小故事:
问题1 一个数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
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 问题2 “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 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 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通过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去主动构建。总之,学生使所有教教学都归结为两个字:“主动”。学生是主动学习自己活动中的主体,他们必须通过自主活动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发展.教师必须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设计一个主动思维的舞台,创设主动建构的情境,而不只是提供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知识不是目标,而是通过知识的获得的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也是教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为教师是教教学过程的认识者、组织者,他对教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如教教学内容、学生)进行认识,这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体现教师创造性的过程.课堂教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教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他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201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