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第120师作战部队领导成员名录

时间:2019-05-13 23:4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路军第120师作战部队领导成员名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路军第120师作战部队领导成员名录》。

第一篇:八路军第120师作战部队领导成员名录

八路军第120师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37年8月

师 贺龙 主 关向应 副 肖克 副主 甘泗淇 参 周士第(1937年8月,由红2方面军和和陕北红军一部合编而成)教导团 团 彭绍辉 副 苏启胜

第358旅(1937年8月,由红2军团第红28军合编而成)旅 卢冬生(未到职)张宗逊 副 李井泉 参 姚喆

第715团 团 王尚荣 副 顿星云 参 喻楚杰 主 黄延卿 第716团 团 宋时轮 副 廖汉生 参 曾来古 主 伍晋南 第359旅(1937年8月,由红6军团和红32军等部合编而成)

旅 陈伯钧 副 王震 参 刘子奇

第717团 团 刘转连 副 陈宗尧 参 欧阳家祥 主 刘道生

第718团 团 文年生 副 贺庆积 帅荣(后)参 帅荣 罗志敏

(注:八路军第120师另辖通信、辎重、特务、工兵、骑兵、炮兵等六个直属营)

八路军第120师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37年10月

师 贺龙 参 周士第政

关向应 主 关向应(兼)副 肖克 副主 甘泗淇 教导团 团 彭绍辉(兼)副 苏启胜

八路军警备第6团(1937年11月,由师直工兵营改称,归120师指挥)团 王兆相

政 张达志 副 孙超群 主 王学礼

雁北支队(1937年9月,由第716团第2营等部编成)支 宋时轮 第358旅 旅 张宗逊 副 李井泉 参 姚喆

第715团 团 王尚荣 政 朱辉照 参 喻楚杰 主 黄延卿 第716团 政 廖汉生

第359旅 旅 陈伯钧 政 王震 参 刘子奇

第717团 团 刘转连 政 刘道生 副 陈宗尧

第718团 团 文年生 政 帅荣 参 欧阳家祥 主 曹家庆

八路军第120师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37年冬

师 贺龙 参 周士第政

关向应 主 关向应(兼)副 肖克 副主 甘泗淇

教导团 团 彭绍辉 副 苏启胜

学兵团 团 刘开锡 政 曾祥煌 雁北支队 支 宋时轮 主 伍晋南 绥蒙支队 司 李躬如 副司 王宝珊

警备第6团 团 王兆相 政 张达志 副 孙超群 主 王学礼 第358旅 旅 张宗逊 副 李井泉 参 姚喆 主 张平化

第715团 团 王尚荣 政 朱辉照 副 黄新廷 参 喻楚杰 主 黄延卿 第716团 团 贺炳炎 政 廖汉生 副 陈本新 参 刘子云

主 王定一

忻崞独立团(1937年12月组成)团 顿星云 政 彭得大 参 张新华 主 张世良 第359旅 旅 陈伯钧 政 王震 参 刘子奇 主 袁任远

第717团 团 刘转连 政 刘礼年 副 陈外欧 参 陈松岳 主 刘理明

平山独立团(1937年底组成)团 陈宗尧 副 徐国贤

崞县独立团(1937年底组成)团 贺庆积 政 陈文彬 主 江勇为

八路军第120师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38年春夏

师 贺龙 参 周士第政

关向应 主 关向应(兼)副 肖克 副主 甘泗淇

教导团 团 彭绍辉(兼)政 冼恒汉 主 梁仁芥

学兵团 团 刘开锡 政 曾祥煌 参 彭济民

宋支队 支 宋时轮 主 伍晋南

独立第1支队(1938年1月,由神池、五寨地区游击队组成)支 杨嘉瑞 政 戴文彬 参 张秀龙 主 王立忠

警备第6团 团 王兆相 政 张达志 副 孙超群 主 王学礼

第358旅 旅长 张宗逊 副 李井泉 参 姚喆 喻楚杰(代)主 张平化

第714团(1938年1月,由忻崞独立团改称)团 顿星云 政 彭得大

参 张新华 主 张世良

第715团 团 王尚荣 政 朱辉照 副 黄新廷 参 喻楚杰 主 黄延卿 第716团 团 贺炳炎 政 廖汉生 副 陈本新 参 刘子云

主 王定一 第359旅 旅 陈伯钧 政 王震 参 刘子奇 主 袁任远

第717团 团 刘转连 政 晏福生 副 陈外欧 参 陈松岳

主 谭文帮

第718团(1938年1月,由平山独立团改称)团 陈宗尧 政 罗 章

副 徐国贤 主 李铨

第719团(1939年1月,由崞县独立团改称)团 贺庆积 政 陈文彬 参 尹保仁 主 江勇为

八路军第120师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38年8月

师 贺龙 参 周士第政

关向应 主 关向应(兼)副 肖克 副主 甘泗淇

教导团 团 彭绍辉(兼)政 冼恒汉 主 梁仁芥 警备第6团 团 孙超群 政 张达志 主 黄立清

李支队(1938年6月,由第715团等部组成)支 李井泉 参 姚喆 独立第1支队 支 杨嘉瑞 政 戴文彬 参 张秀龙 主 朱民亲 独立第2支队 支 毛少先 政 胡全 副支 唐波涛 副政 陈云开 独立第3支队 支 曾来古 政 陈远波 独立第4支队 支 康干生

独立第5支队 支 孙春荣 副支 周群勇

第358旅 旅 张宗逊 副 李井泉 张平化(代)参 姚喆 喻楚杰(代)张平化

第714团 团 顿星云 政 彭得大 参 张新华 主 张世良 第716团 团 黄新廷 政 廖汉生 参 刘忠 主 金如柏

第359旅 旅 王震(兼政)参 郭鹏 主 袁任远

副主 王恩茂

第717团 团 刘转连 政 晏福生 副 陈外欧 参 陈松岳

主 罗保连

第718团 团 陈宗尧 政 刘子奇 副 徐国贤 参 李迎希

主 李铨

第719团 团 贺庆积 政 陈文彬 主 邓冬仔

八路军第120师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38年12月

师 贺龙 参 周士第政

关向应 主 关向应(兼)副 肖克 副主 甘泗淇

教导团 团 彭绍辉(兼)政 冼恒汉 主 梁仁芥 警备第6团 团 孙超群 政 张达志 主 黄立清 李支队 支 李井泉 参 姚喆

独立第1支队 支 杨嘉瑞 政 戴文彬 参 张秀龙 主 朱民亲 雁北第6支队 支 王宝珊 政 胡一新

第358旅 旅 张宗逊 副 李井泉 张平化(代)参 姚喆 喻楚杰(代)张平化

第714团 团 顿星云 政 彭得大 参 张新华 主 张世良 第716团 团 黄新廷 政 廖汉生 参 刘忠 主 金如柏

独立第1团(1938年12月,由师独立第2、3支队合编而成)团 毛少先 独立第2团(1938年12月,由师独立第4支队改称)团 张新华 第359旅 旅 王震(兼政)参 郭鹏 主 袁任远

副主 王恩茂

第717团 团 刘转连 政 晏福生 副 陈外欧 参 陈松岳

主 罗保连

第718团 团 陈宗尧 政 刘子奇 副 徐国贤 参 李迎希

主 李铨

第719团 团 贺庆积 政 陈文彬 参 周三秀 主 张云善

八路军第120师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39年6月

师 贺龙 参 周士第政

关向应 主 关向应(兼)副 肖克 副主 甘泗淇

教导团

独立第1支队 支 杨嘉瑞 政 范忠祥 参 张秀龙 主 朱民亲 独立第2支队 支 张鸿卿 政 苏启胜 主 李健良 独立第4支队 支 苏螯 郭鹏(后)政 谭文帮

第358旅(1939年4月,由晋西北部队组成,原第358旅去晋中。该旅在当时称彭358旅,刚成立时另辖独立第2团,团长张新华。不久该团撤销,所属部队分别补充到第714团和独立第1团)旅 彭绍辉 政 罗贵波 参 李夫克 主 刘惠农

第714团 团 顿星云 政 张世良 参 康干生 主 张世良(兼)

独立第1团 团 毛少先 政 赖香宏 副 曾来古 主 李三楼 警备第6团 团 孙超群 政 张达志 参 张全忠 主 黄立清 雁北第6支队 支 王宝珊 政 胡一新

第716团 团 黄新廷 政 廖汉生 参 刘忠 主 金如柏

第359旅 旅 王震(兼政)参 郭鹏 唐子奇(代)

主 袁任远 副主 王恩茂

第717团 团 刘转连 政 晏福生 副 陈外欧 参 陈松岳

主 罗保连

第718团 团 陈宗尧 政 李铨 副 徐国贤 参 李迎希

主 熊 冕

津南自卫军 司 张仲翰 政 陈文彬 副司 贺庆积 参 郭元猷 主 齐剑秋

独立第1旅(1939年3月,第715团与八路军晋中军区独立第4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独立旅,5月改称师独立第1旅)

旅 刘士一 政 朱辉照 副 王尚荣 副政 幸世修 参 郭 征

主 杨琪良 独立第1团 团 黄文征 政 王宝珊 副 曾庆云 参 王君实 主 解云清

独立第2团 团 戈福厚 政 陈远波 副 傅传作 副政 顿德俊 参 金仲华

主 李兰芳 第715团 团 李文清 政 汤成功 参 刘子云 主 吴融峰

独立第2旅(1939年4月,由第716团与八路军晋中军区独立第5支队组成)

旅 魏大光 政 王同安 副政 廖汉生 参 赵震国 李公侠 副主 戴文彬 独立第4团 团 王廷文 政 孙占彪 参 徐西斌主 马斌 独立第5团 团 徐立树 政 范保顺 参 叶裕民

第716团

团 黄新廷 政 金如柏 副政 黄新义 参 王绍南 主 颜金生 李支队 支 李井泉 参 姚喆 主 彭得大 副主 饶兴

独立第3支队(1939年6月,由师独立第3支队与八路军晋中军区独立第6支队合编而成)支 江东升 政 余秋里 副支 贺炳炎副政 唐保恒参 刘忠

主 张元和 第7团 团 刘彬 政 曾祥煌 参 张子星 主 黄家文 第8团 团 左清臣 政 刘佩荣 副 张新华 主 许 梗

八路军第120师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39年12月—1940年春

师 贺龙 参 周士第政

关向应 主 关向应(兼)副 肖克 副主 甘泗淇

教导团 团 喻楚杰 政 冼恒汉

教育主任 方复生 主 杨尚高

特务团 团 杨嘉瑞 政 范忠祥 副 彭家诗 参 谷志标 主 朱民亲

第2支队 支 张秀龙 政 李健良 主 龙辉瑞

第4支队 支 苏螯 政 朱继先 参 肖饪 主 黄炳初

第5支队(1939年10月组成)支 欧阳藩 蔡久(后)政 陈远波 王宝珊(后)

第6支队 支 常得善政 朱绍田 副政 朱以然 主 熊仕均 骑兵支队(1940年2月,李支队改为第120师骑兵大队)支 姚喆 参 姚喆(兼)主 彭得大 副主 饶兴

第3支队 支 贺炳炎 政 余秋里 参 刘忠 主 张元和

第7团 团 刘彬 政 曾祥煌 参 刘忠坤 主 黄家文

第8团 团 左清臣 政 刘佩荣 副 张新华 参 张新华(兼)

主 吴达明

张358旅(1939年9月,由独立第2旅改称)旅 张宗逊 政 张平化 李井泉(后)

参 李夫克 主 金如柏

第4团(1939年9月,由第4团,第5团合编而成)团 徐立树 政 王同安

副 唐金龙 副政 范保顺 参 吴子杰 主 梁仁芥

第716团 团 黄新廷 政 廖汉生 参 王绍南 主 颜金生

彭358旅 旅 彭绍辉 政 罗贵波 张平化(后)参 李夫克 李文清(后代)主 刘惠农 第714团 团 顿星云 张绍武(后)政 张世良 参 樊哲祥 主 潘振华

独立第1团 团 曾来古 政 李三楼 主 罗斌

警备第6团 团 孙超群 政 张达志 参 张全忠 主 黄立清 雁北第6支队 支 刘华香 政 姜 胜

第359旅 旅 王震(兼政)副 郭鹏 参 唐子奇

主 袁任远 副主 王恩茂

第717团 团 刘转连 政 晏福生 副 陈外欧 副政 廖明(兼主)参 陈松岳

第718团 团 陈宗尧 政 李铨 副 周俭廉 副政 熊晃(兼主)参 李迎希

津南自卫军 司 张仲翰 政 陈文彬 副司 贺庆积 参 郭元猷

副参 王子良 主 张云善

雁北支队(1939年秋组成)支 徐国贤 政 谭文帮 参 胡文灿 主 谭天哲

独立第1旅 旅 高士一 政 朱辉照 副 王尚荣 副政 杨琪良 副主 戴文彬

主 杨琪良

第2团(1939年9月第1、2团合编)团 傅传作 政 幸世修 参 彭济民 主 李兰芳 第715团 团 李文清 政 汤成功 参 刘子云 主 吴融峰

晋西北新军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0年2月成立

总指挥 续范亭 参 张希钦 政 罗贵波

特务团 团 杨松青

暂编第1师 师 续范亭(兼)参 张希钦(兼)

第36团 团 杨文安

第37团 团 孙兴华

工人武装自卫旅 旅 侯俊岩 政 侯俊岩(兼)参 郑治章 主 李明

参 康永和 第21团 团 周子祯 副 彭 凯 主 麻志浩 第22团 团 彭敏 政 王庆生

决死第4纵队 纵 雷任民 副纵 李力果 主 刘玉衡

第19团 团 冯基平参 张桂亭

第20团 团 王梦祥

第35团 团 李宝森 参 李克林

决死第2纵队 纵 韩钧 政 张文昂 副纵 刘德明

第3团 第4团 第5团 第6团

八路军第120师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0年5—8月

师 贺龙 参 周士第政

关向应 主 关向应(兼)副 肖克 副主 甘泗淇

教导团 团 喻楚杰 政 冼恒汉

教育主任 方复生 主 杨尚高

特务团 团 杨嘉瑞 政 范忠祥 副 彭家诗 参 欧阳藩 主 朱民亲

第2支队 支 张秀龙 政 李健良 主 龙辉瑞

第4支队 支 苏螯 政 朱继先 参 肖飞 主 龙炳初

第5支队 支 蔡久 政 王宝珊

第358旅 旅 张宗逊 政 李井泉 参 李夫克 主 金如柏 副主 肖新春 第4团(1940年7月改称第7团)团 徐立树 张秀龙(代)政 杨秀山

副 唐金龙 参 吴子杰 主 梁仁芥

第716团 团 黄新廷 政 廖汉生 参 王绍南 主 颜金生

第359旅 旅 王震(兼政)副 郭鹏 参 唐子奇

主 袁任远 副主 王恩茂

第717团 团 刘转连 陈外欧(后代)政 晏福生 副 陈外欧 副政 廖明

参 李迎希 主 廖明(兼)

第718团 团 陈宗尧 政 李铨 副 何远平副政 熊晃 参 贺盛桂 主 邓利亚

雁北支队 司 刘 苏 政 陈凤桐 副司 徐国贤 副政 谭文帮

参 胡文灿 贺焰藩(后)主 谭天哲 副主 安汝涛

津南自卫军 司 张仲翰 副司 贺庆积 参 郭元猷

主 张云善

独立第1旅 旅 高士一 政 朱辉照 副 王尚荣 参 谷志标 副参 黄荣忠

主 杨琪良 副主 戴文彬

第2团 团 傅传作 政 幸世修 参 彭济民 主 罗洪标

第715团 团 顿星云 政 汤成功 参 鲁赤诚 主 吴融峰

独立第2旅(1940年4月,由彭358旅改称)旅 彭绍辉 政 张平化

参 李文清 主 刘惠农

第714团 团 张绍武 政 张世良 参 樊哲祥 主 潘振华

第5团(1940年5月由独立第1团改称)团 曾征 政 罗斌 参 张全忠 主 寻光仰

第6团(1940年5月,由警备第6团改称)团 张鸿卿 政 王定一 副政 李发应

参 秦实奄 主 黄立清

第3支队 司 贺炳炎 政 余秋里 副司 刘忠参 李 硕主 张元和 第7团 团 刘彬 政 曾祥煌 参 刘忠坤 康干生(后)主 黄家文 第8团 团 左清臣政 刘佩荣副 张新华参 张新华(兼)主 吴达明 第9团(1940年4月,由第6支队改称,不久撤销)团 李 硕政 朱绍田

骑兵支队 支 姚喆 参 姚喆(兼)陈刚(后)主 张达志 第1团(1940年6月组成)团 邹凤山 政 范保顺

第2团(1940年6月组成)团 汪贤光 政 彭宝山 主 孙春烈 第3团(1940年6月组成)团 朱有德 政 姜文华 副 邓舜兰 第4支队 支 郑乃品 政 曹振之 参 邓家泰 晋西北新军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0年5—8月 总指挥 续范亭 副总指挥 张文 政 罗贵波

特务团 团 陈菊生 政 张效忠 副 柴汉生 主 郑绍宁

暂编第1师 师 续范亭(兼)政 赤饶执 参 张希钦 主 饶兴

第36团 团 高永祥 政 严尚林 副 杨文安 主 严尚林(兼)

第37团 团 张 德 政 王燕士 参 王文礼 主 王燕士(兼)决死第4纵队 纵 雷任民 政 李力果 副纵 孙超群

第19团 团 冯基平副 孙桂亭 主 杨叶澎

第20团 团 王梦祥 主 刘仰峤

第35团 团 李宝森 政 刘振堂 副 李克林 工人武装自卫旅 旅 侯俊岩 政 侯俊岩(兼)参 张新华 主 李明 副参 彭治章 第21团 团 周子祯 副 彭 凯 主 麻志浩 第22团 团 彭家诗 主 王庆生

决死第2纵队 纵 韩钧 政 张文昂 副纵 刘德明

第3团 团 曹诚 政 李文炯 副 潘峰 主 王玉波

第4团 团 李绍中 政 刘德明 主 吴罡

第5团 团 刘绍先 政 李曙森 第6团 团 熊均 主 李树生

八路军第120师暨晋西北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0年12月

(晋西北军区于1940年11月7日组成)

军区教导团 团 喻楚杰 政 徐文烈 主 杨尚高 教育主任 方复生

军区特务团 团 杨嘉瑞 政 朱民亲 参 欧阳藩 主 黄家文

雁北第6支队 支 刘华香

第358旅兼第3军分区 旅 张宗逊 司 张宗逊(兼)政 李井泉 副 贺炳炎

副司 贺炳炎(兼)参 李夫克 主 金如柏 副主 肖新春

第7团 团 唐金龙 政 杨秀山 参 吴子杰 主 梁仁芥

第8团 团 刘彬 政 余秋里 副 左清臣 主 张元和 第716团 团 黄新廷 政 廖汉生 参 王绍南 主 颜金生

第359旅(归留守兵团指挥)旅 王震(兼政)副 郭鹏 参 唐子奇

主 袁任远

副主 王恩茂

第717团 团 陈外欧(代)政 晏福生 副 陈外欧 副政 廖明(兼主)参 李迎希

第718团 团 陈宗尧 政 李铨 副 何远平副政 熊晃参 贺盛桂 主 邓利亚 第719团 团 张仲瀚 政 曾涤 副 贺庆积 参 刘顺文 主 金忠番 雁北支队 支 徐国贤 政 谭文帮

第4支队 支 苏螯 政 贺振新 参 肖飞

独立第1旅兼第4军分区

旅 高士一 司 王尚荣 政 白坚 副 王尚荣(兼)政 冼恒汉(兼)

副司 雷任民 参 谷志标 副参 黄荣忠

主 杨琪良 副主 戴文彬 第2团 团 傅传作 政 幸世修 参 彭济民 主 罗洪标

第715团 团 顿星云 政 汤成功 参 鲁赤诚 主 吴融峰 副主 董新山 决死第4纵队 司 雷任民 政 雷任民(兼)副司 孙超群 主 李力果

第19团 团 冯基平副 孙桂亭 主 杨叶澎 副主 冀春光

第20团 团 王兰麟 主 刘仰峤

第35团 团 李宝森 政 姚仲康 副 吕仁礼

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 旅 彭绍辉 司 彭绍辉(兼)政 张平化

副司 张希钦 参 李文清 主 刘惠农

第9团 团 毛少先 李发应(代)政 王定一 参 秦实奄 主 黄立清 第714团 团 张绍武 政 张世良 参 樊哲祥 主 潘振华

暂编第1师 师 续范亭 参 张希钦 主 饶兴

第36团 团 高永祥 政 严尚林 副 杨文安 主 严尚林(兼)

第37团 团 孙兴华 政 王燕士 参 王文礼 主 王燕士(兼)特务团团 陈菊生 政 张效忠 副 柴汉生 主 郑绍宁 决死第2纵队兼第8军分区

司 韩钧 政 王逢源 副司 侯俊岩 刘德明 主 廖井丹

第4团 团 王何全 政 武振刚

第5团 团 刘绍先 政 李文炯

第6团 团 杨开基 政 李曙森

工人武装自卫旅 旅 侯俊岩 政 侯俊岩(兼)参 张新华 主 李明 副参 彭治章 第21团 团 周子祯 副 彭凯 主 麻志浩 第22团 团 彭敏 主 王庆生

洪赵纵队纵 晏显升 政 解学恭

骑兵支队 司 姚喆 参 陈刚 主 张达志 副主 曾锦云 第1团 团 邹凤山 政 范保顺

第2团 团 汪贤光 政 曹振之

第3团 团 朱有德 政 姜文华 副 邓舜兰

第4支队 支 郑乃品 政 孙春烈 副政 黄厚 主 宁德清

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仅保留名义)总指挥 续范亭 政 罗贵波 副 雷任民 张文昂

八路军第120师暨晋西北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1年

师 贺龙(兼司)副 续范亭 参 周士第政

关向应 主 甘泗淇

军区特务团 团 杨嘉瑞 政 朱民亲 参 欧阳藩 主 黄家文

抗日军政大学第7分校(1941年7月,第120师教导团改称抗大第7分校,归第120师导)校 周士第(兼)政 徐文烈 副 喻楚杰 主 杨尚高 训练部长 方复生

第358旅兼第3军分区 旅 张宗逊 司 张宗逊 政 李井泉 副 贺炳炎(兼副司)

参 李夫克 主 朱明

第7团 团 唐金龙 政 杨秀山 参 李书茂 主 梁仁芥

第8团 团 刘彬 政 余秋里 参 刘子云 主 张元和

第716团 团 黄新廷政 廖汉生副 王绍南副政 颜金生参 王绍南(兼)

第359旅 旅 王震(兼政)副 苏进 参 唐子奇

主 袁任远 副主 王恩茂

第717团 团 陈外欧政 晏福生副 周俭廉副政 廖明主 何宣大

第718团 团 陈宗尧 政 左齐 副 何远平副政 熊晃 参 贺盛桂 主 邓利亚 第719团 团 张仲翰 政 曾涤 副 贺庆积 参 刘顺文 主 金忠藩 特务团 团 徐国贤 政 谭文帮 副 马光生 参 贺焰藩 主 谭天哲 补充团 团 苏螯 政 龙炳初 副 刘克明 参 宗赓哲

独立第1旅兼第4军分区 旅 高士一 司 王尚荣 孙超群(代)政 朱辉照 冼恒汉(兼)副 王尚荣(兼)副政 幸世修 参 谷志标 主 杨琪良

第2团 团 傅传作 政 黄立清 参 彭济民 主 李兰芳 第715团 团 顿星云 政 汤成功 参 鲁赤诚 主 曾祥煌

决死第4纵队 司 雷任民(兼政)副司 孙超群 主 刘仰峤 副主 王兰麟

第19团 团 沈国栋 政 郭实夫 参 李士达 主 冀春光

第35团 团 吕仁礼(代)政 姚仲康 副 吕仁礼 参 李克林

青年纵队

游击支队 支 王立中

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 旅 彭绍辉(兼司)政 张平化 副司 张希钦 参 李文清

主 刘惠农

第9团 团 毛少先 李发应(代)政 王定一 副 李发应 参 曾征 第714团 团 张绍武 政 李健良 副 刘林 参 马哲武

主 袁意奋

暂编第1师 师 续范亭(兼)政 赤饶执 副师长 张希钦 参 张希钦(兼)

主 饶兴 副主 严尚林

第36团 团 高永祥 政 严尚林 副 杨文安 主 严尚林(兼)

第37团 团 张德 政 王燕士 参 王文礼 参 王文礼(兼)

主 王燕士(兼)

游击第2支队 支 毛少先

决死第2纵队兼第8军分区 司 韩钧 副司 侯俊岩 刘德明 参 李敏 彭治章(代)

政 王逢源 副参 彭治章

第4团 团 王何全 张开基(代)政 李明成 武振刚(代)参 张开基 主 武振刚

第5团 团 刘绍先 吕怀忠(代)政 李文炯副 吕怀忠 主 森山

第6团 团 陈菊生 政 李曙森 参 郭庆祥 主 张 范

工人武装自卫旅 旅 侯俊岩 政 侯俊岩(兼)参 张新华 主 李明

第21团 团 彭家诗 政 王庆生 第22团 团 刘胜武 政 许铁民

洪赵纵队纵 解学恭

游击第8支队 支 李明成

第5军分区 司 郭鹏 政 胡全 参 刘华香 主 陈云开 副主 胡亦民 兴岚直属军分区

骑兵支队 司 姚喆 副司 陈刚 参 张成功 主 张达志 副主 曾锦云 第1团 团 邹凤山 政 范保顺 参 方 千

第2团 团 李国良 政 彭宝山 刘水仔(代)副 余有清 参 何益海 第3团 团 朱有德 政 姜文华 副 邓舜兰 参 姚典训 第4支队 支 郑乃品 政 黄厚(代)副政 黄 厚

神府河防司令部 司 刘忠 政 武开章 副司 王宝珊参 李 硕主 王立中

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仅保留名义)总指挥 续范亭 政 罗贵波 副 雷任民 张文昂

八路军第120师暨晋西北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2年春—秋

师 贺龙(兼司)副 续范亭 参 周士第政

关向应 主 甘泗淇

特务团 团 杨嘉瑞 政 朱民亲 参 欧阳藩 主 黄家文 抗日军政大学第7分校

校 周士第(兼)政 徐文烈 副校长 喻楚杰 主 杨尚高

训练部长 方复生

第358旅兼第3军分区

旅 张宗逊 司 张宗逊(兼)政 李井泉 副 贺炳炎参 李夫克 主 朱明 第7团 团 唐金龙 政 杨秀山 参 李书茂 主 梁仁芥

第8团 团 刘彬 政 余秋里 参 刘子云 主 刘佩荣

第716团 团 黄新廷政 廖汉生副 王绍南副政 颜金生参 杨伯让

主 曾光明 第6支队 支 黄新义 第359旅(归联防军指挥)

旅 王震(兼政)副 苏进 参 唐子奇

主 袁任远 副主 王恩茂

第717团

团 陈外欧政 晏福生副 周俭廉副政 廖明参 江子炎

主 廖明(兼)

第718团

团 陈宗尧 政 左齐 副 陈松岳 何远平(后)副政 熊晃

参 贺盛桂 主 李大同 第719团

团 张仲翰 政 曾涤 副 贺庆积 副政 肖头生参 刘顺文 主 金忠藩 特务团

团 徐国贤 政 谭文帮 副 马光生 参 贺焰藩 主 谭文哲 补充团 团 苏螯 政 龙炳初 副 刘克明 参 宗赓哲

独立第1旅兼第4军分区

旅 高士一 副 王尚荣 司 王尚荣(兼)政 朱辉照 冼恒汉(兼)副司 雷任民 参 谷志标 主 杨琪良

第2团 团 傅传作 政 黄立清 参 彭济民 主 罗洪标 第715团 团 顿星云 政 汤成功 曾祥煌(后)参 鲁赤诚 曾祥煌 杨志启(后)决死第4纵队 司 雷任民 孙超群(后)政 雷任民(兼)副司 孙超群

参 王梦祥 主 刘仰峤 副主 王兰麟

第19团 团 沈国栋 李士达(后)政 郭实夫 参 李士达 主 冀春光

第35团 团 吕仁礼(代)政 姚仲康 副 吕仁礼 参 李克林 主 宋绍德 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 旅 许光达 司 许光达(兼)政 张平化

副司 张希钦 参 李文清 主 刘惠农

第9团 团 李发应(代)政 王定一 参 曾征 主 田里卿

第714团 团 张绍武 政 李健良 副 刘林 参 马哲武

主 袁意奋

暂编第1师 师 续范亭(兼)副师长 张希钦(兼参)主 饶兴 副主 严尚林

第36团 团 高永祥 政 周凯 副 杨文安 主 黄亚模

第37团 团 张德 王文礼(代)政 曹铭 副 王文礼 参 李平东

主 李学勤

游击第2支队 支 毛少先

决死第2纵队兼第8军分区 司 韩钧(兼政)副司 侯俊岩 参 李敏 主 郝德清

副主 李曙森

第4团 团 张开基 政 武振刚 参 吴化明 主 刘英

第5团 团 刘光先 政 李文炯 副 吕怀忠 参 张翅远 主 张献奎

第6团 团 陈菊生 参 郭庆祥 主 张范 工人武装自卫旅 旅 侯俊岩政 侯俊岩(兼)参 张新华主 李明 副主 王庆生

第21团 团 彭家诗 副 张贵廷 主 侯承章 第22团 团 刘胜武 主 王鉴山

第5军分区 司 郭鹏 政 胡全 参 刘华香 主 陈云开 副主 胡亦民 兴岚直属军分区 司 陈漫远

骑兵支队 司 姚喆 副司 陈刚 参 张成功主 张达志副主 曾锦云 第1团 团 邹凤山 政 李佐玉(代)参 方谦 主 王光铁

第2团 团 李国良 黄厚(后)政 彭宝山 刘水仔(代)副 余有清

参 何益海 主 赖万生

第3团 团 蔡久 政 白成铭 副 邓舜兰 副政 姜文华

神府河防司令部 司 刘忠 政 武开章 副司 王宝珊参 李 硕主 王立中

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仅保留名义)

总指挥 续范亭 政 罗贵波(兼主)副 雷任民 张文昂

八路军第120师暨晋绥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2年冬

师 贺龙(兼司)副政 林枫 参 周士第政

关向应 主 甘泗淇 副 续范亭(1942年9月,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

军区特务团 团 杨嘉瑞 政 朱民亲 参 欧阳藩 主 黄家文 抗日军政大学第7分校 校 周士第(兼)政 徐文烈 副校 喻楚杰 训练部长 方复生 第358旅兼第3军分区 旅 张宗逊 司 张宗逊(兼)政 李井泉 副 贺炳炎

副司 贺炳炎(兼)副政 白坚 参 李夫克 主 朱明

第7团 团 唐金龙 政 杨秀山 参 李书茂 主 梁仁芥

第8团 团 刘彬 政 余秋里 参 刘子云 主 刘佩荣

第716团 团 黄新廷政 廖汉生副 王绍南副政 颜金生参 杨伯让

主 曾光明 游击第2支队 支 陈仕南

独立第1旅 旅 高士一 政 朱辉照 冼恒汉(代)副 王尚荣 参 谷志标 主 杨琪良

第2团 团 傅传作 政 黄立清 参 彭济民 主 罗洪标

第715团 团 顿星云 政 汤成功 曾祥煌(代)参 鲁赤诚 主 杨志启

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 旅 许光达 司 许光达(兼)政 张平化 王德(代)

副政 王德 参 李文清 主 刘惠农

第714团 团 刘林 政 李健良 参 马哲武 主 袁意奋 第9团 团 李发应 政 王定一 参 曾 征 主 田里卿

第36团 团 高永祥 政 严尚林 参 陈阳春(代)主 曹铭

游击支队 支 毛少先 政 王忠山

第6军分区 司 雷任民 孙超群(代)政 刘文珍 副司 孙超群 参 王兰麟

主 刘仰峤

第19支队 支 李力 副支 刘新科 主 冀春光

第35支队 支 黄新义 参谋 长 马永海 主 刘翅礼

第8军分区 司 罗贵波 政 罗贵波(兼)参 张希钦 主 李曙森

第21团 团 张新华 主 侯承章

洪赵纵队 纵 解学恭

游击支队 支 李明成

塞北军分区 司 姚喆 政 高克林 副司 郭鹏 副政 张达志 副参 邓家泰

主 曾锦云 副主 陈云开

第1团 团 邹凤山 政 陈远波参 王光铁 主 王光铁(兼)

第2团 团 李国良 政 彭宝山副 余有清 参 向孟海

主 赖万生 第3团 团 蔡久 政 姜文华 副 邓舜兰 主 李精朴

雁北支队 支 刘华香政 胡全副政 胡亦民 主 胡亦民(兼)直属军分区 司 陈漫远

河防司令部 司 杨嘉瑞(兼)政 武开章 副司 王宝珊 参 李硕 主 王立中 第359旅(归联防军直接指挥,见军委序列)

八路军第120师暨晋绥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3年

师 贺龙 司 贺龙(兼)吕正操(后)师政

关向应 军区政 林枫 副司 续范亭 周士第 参 周士第(兼)

主 甘泗淇 副参 陈漫远 副主任 张平化(后)

第358旅(归联防军直接指挥)

旅 张宗逊 政 李井泉 副 贺炳炎 副政 廖汉生 参 李夫克

主 伍晋南 第7团 团 唐金龙 政 杨秀山 参 李书茂 主 梁仁芥

第8团 团 刘彬 政 余秋里 参 李 涛 主 刘佩荣

第715团 团 顿星云 政 曾祥煌 参 鲁赤诚 主 杨志启 第716团 团 黄新廷 政 廖汉生(兼)副 王绍南 副政 颜金生 参 杨伯让

主 曾光明

独立第1旅 旅 高士一 政习仲勋 副 王尚荣 副政 冼恒汉 参 贾陶

主 杨琪良 副主 金如柏

第2团 团 傅传作 政 黄立清 参 彭济民 主 王达

第714团(1943年6月,独1旅第715团调归第358旅建制,同时将独2旅第714团调归独1旅建制)团 刘 林 政 李健良 参 马哲武 主 袁意奋

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 旅 许光达 司 许光达(兼)政 张平化 王德(后)

参 李文清 主 刘惠农 副参 李硕

第9团 团 李发应 政 王定一 潘振华(代)参 陈阳春(代)

主 张光汉

第36团 团 高永祥 政 严尚林 参 陈阳春(代)主 曹铭

偏清支队 支 罗成章 主 黄纪奎

第3军分区 司 孙志远 政 白坚 副司 杨嘉瑞 副政 李梦龄 参 樊哲祥

主 王逢源

特务团 团 杨嘉瑞(兼)政 朱民亲 副 朱声达 参 欧阳藩 主 黄家文 第17团 团 闵鸿友 政 孙洪志 副 左叶 参 刘正善 主 贾逸民 离石支队 支 陈仕南 政 陈贻训

临县支队 支 朱致平政 朱致平(兼)第32团 团 李化民 政 钟生溢

第6军分区 司 孙超群政 刘文珍副政 龙福才 参 王兰麟 主 王立声

第19支队 支 冀春光

第35支队 支 黄新义 参谋 长 李克林 第8军分区 司 罗贵波 王长江(后)政 罗贵波 副司 张希钦 参 张希钦(兼)

主 李曙森 副主 曹光琳

第1支队 支 林子元 政 赵均一

第2支队 支 林海清 政 孙继铮

第5支队 支 王文礼 政 刘耀夫

第6支队 支 郭清先 政 张献奎

第21团 团 张新华 政 肖靖

游击支队 支 李明成

塞北军分区 司 姚喆 政 高克林 副政 张达志 主 曾锦云 副参 邓家泰

第1团 团 邹凤山 政 陈远波参 王光铁 主 王光铁(兼)

第2团 团 李国良 政 彭宝山 副 余有清 参 向孟海

主 赖万生 第3团 团 蔡久 政 姜文华 副 邓舜兰 主 李精朴

雁北支队 支 刘华香政 胡全

直属军分区 司 陈漫远

第27团 团 马仁兴 政 王兴隆 副 兴中 参 刘子仪 主 蒋崇景 兴岚支队 支 彭龙飞

河防司令部 司 杨嘉瑞 政 刘长亮 副司 马仁兴 副政 钟生溢 参 向黑缨 第359旅(见军委序列)

八路军第120师暨晋绥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4年

师 贺龙 司 吕正操 师政

关向应 军区政 林枫 副司 续范亭 周士第 参 周士第(兼)主 张平化 副参 陈漫远

第21团 团 黄新武 政 肖靖 参 王赤军

教导团 团 李夫克 副 王兰麟(兼教育长)主 钟师统 训练处长 李亚民 第358旅(归联防军直接指挥)

旅 张宗逊 政 李井泉 副 黄新廷 副政 廖汉生 杨秀山(后)副参 王绍南 主 伍晋南 余秋里(后)副主任 黄忠厚

第8团 团 刘彬 唐金龙(后)政 余秋里 梁仁芥(后)参 廖述云 主 曾光明 第715团 团 顿星云 政 曾祥煌 参 鲁赤诚 主 吴融峰

第716团 团 黄新廷(兼)政 杨秀山 颜金生(后)副 张树芝

副政 颜金生 参 杨伯让 主 颜金生(兼)陈 浩(后)

独立第1旅(归联防军指挥)旅 高士一 政习仲勋 副 王尚荣 副政 朱辉照

参 贾陶 主 金如柏

第2团 团 傅传作 政 黄立清 参 彭济民 主 罗洪标

第714团 团 刘林 李光汉(后)政 李健良 参 马哲武 主 袁意奋 第32团 团 李化民 政 邓东哲 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 旅 许光达(兼司)政 王德 参 李文清 副参 李硕

第9团 团 李发应 政 潘振华 参 周智高 主 张光汉

第36团 团 高永祥 政 严尚林 参 曾来古 陈阳春(后)

偏清支队 支 罗成章 政 王坚

第3军分区 司 孙志远 杨嘉瑞(代)政 白坚 副司 杨嘉瑞

副政 李梦龄 参 樊哲祥 副参 左叶 主 王逢源

第17团 团 闵鸿友 政 孙洪志 副 刘子仪 参 柴枫(代)主 耿翼周 特务团 团 杨嘉瑞(兼)朱声达(代)政 朱民亲 副 朱声达 参 向黑缨 离石支队 支 陈仕南 政 陈贻训

临县支队 支 朱致平政 朱致平(兼)

第6军分区 司 孙超群 政 刘文珍 副政 龙福才

参 王兰麟 张新华(后)黄新义(代)主 王立声

第19支队 支 李力 政 罗斌 副支 刘新科

第20支队 支 彭龙飞 政 彭龙飞(兼)副支 张榜华

第35支队 支 黄新义 政 黄新义(兼)参 吴伯祯

第8军分区 司 王长江 政 罗贵波 副司 张希钦 参 张希钦(兼)

主 李曙森 曹光琳(代)副主任 曹光琳

第1支队 支 林子元 政 赵均一

第2支队 支 林海清 政 孙继铮

第5支队 支 王文礼 政 张献奎

第6支队 支 郭庆祥 政 张范

第18支队 支 张明成

塞北军分区 司 姚喆 政 高克林 副政 张达志 参 邓家泰

主 曾锦云 饶兴(后)

第1团 团 邹凤山 政 李佐玉

第2团 团 黄 厚 政 彭宝山

第3团 团 蔡久 政 姜文华

雁北支队 支 罗坤山

直属军分区 司 陈漫远

第27团 团 马仁兴 政 钟生溢 副 兴中 参 兴中(兼)河防司令部 司 杨嘉瑞 政 刘长亮 副司 马仁兴 副政 钟生溢 第359旅(见军委序列)

八路军第120师暨晋绥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5年春夏

师 贺龙 司 吕正操 师政

关向应 军区政 林枫 副司 续范亭 周士第 参 陈漫远

主 张平化

第358旅 旅 张宗逊 政 李井泉 副 黄新廷 副政 杨秀山

主 余秋里

副参 王绍南 副主 黄忠厚

第8团 团 刘彬 政 梁仁芥 参 廖述云 主 曾光明 第715团 团 顿星云 政 曾祥煌 参 鲁赤诚 主 吴融峰

第716团 团 黄新廷 政 颜金生 副 张树芝参 杨伯让 主 陈 浩 独立第1旅 旅 高士一 政习仲勋 副 王尚荣 副政 朱辉照 参 贾陶

主 金如柏

第2团 团 傅传作 政 黄立清 参 彭济民 主 罗洪标 第714团 团 刘林 政 李健良 参 马哲武 主 袁意奋 第32团 团 李化民 政 邓东哲

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 旅 许光达(兼司)政 王德 副司 张希钦 参 李文清

副参 李硕

第21团 团 黄新武 政 王赤军 主 侯承章

第36团 团 高永祥 政 严尚林 参 柴枫 主 黄家文

偏清支队 支 曾征 政 李恒 副支 张镇戎 副政 王坚 陈寿华(后)

参 罗成章

第1军分区(1945年1月组成)司 马仁兴 政 王一夫 副司 李夫克 副政 范忠祥

主 范忠祥(兼)副主 钟师统

第27团 团 马仁兴(兼)政 钟生溢 副 兴中 主 稂 欣 教导团 团 李夫克(兼)副 王兰麟 主 钟师统(兼)兴岚支队 支 刘仲武

保安大队 大队长 贾兰芝

第3军分区 司 杨嘉瑞(代)政 白坚 副政 李梦龄 参 郭庆祥

主 王逢源

副参 刘子仪

第17团 团 闵鸿友 政 孙洪志 参 刘致善 主 耿翼周 特务团 团 杨嘉瑞 朱声达(代)政 朱民亲 参 向黑缨 离石支队 支 陈仕南 政 郭伟人 副政 阎志诚 参 董兴义

临县支队 支 张国声 副支 张子明 刘国栋 副政 朱致平主 杨伯瑛 第8军分区 司 王长江 政 罗贵波 主 曹光琳 副参 吕怀忠

第1支队 支 林子元 副支 廖步云 参 原金丰

第2支队 支 林海清 政 孙继铮 参 刘斯起 主 刘翰元

第5支队 支 王文礼 政 李恽和

第6支队 支 张献奎 政 陈玉发 副政 姚永贞 参 王槐吾 第18支队支 张久德(代)政 杨 新

塞北军分区 司 姚喆 政 高克林 副政 张达志 参 邓家泰 主 饶兴

第2团 团 黄厚 政 彭宝山

第3团 团 蔡久 政 白成铭 副政 姜文华

骑兵大队 大队长 王荣福 副大队长 郝占堂

第9团 团 李发应 政 潘振华 参 周智高 主 张光汉 第359旅(见军委序列)

晋绥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5年大反攻前后

师 贺龙 政

李井泉 副司 续范亭 周士第 参 陈漫远

主 张平化

军区教导团 团 李夫克 主 钟师统

军区直属第32团

团 李化民 政 邓东哲 河防司令部 司 向黑缨

神府支队 支 刘籍甫 政 刘北垣 副支 贾兰芝 副政 郝子标 吕梁军区(1945年9月组成)司 张宗逊 政 张宗逊(兼)副政 罗贵波 解学恭

参 解方

主 罗贵波(兼)副主 何辉

第3军分区 司 陈刚 政 秦立声 副政 李梦龄主 贺翼章 副参 刘子仪 临县支队 支 朱致平政 朱致平(兼)

第4军分区 司 杨秀山 政 刘文珍 副司 张新华 参 谷志标 主 颜龙茂

离石支队 支 朱玉庭 政 高诗德 主 马文东 第5支队 支 王文礼 政 李恽和

第7军分区 司 马佩勋 政 马佩勋(兼)主 陈远波

洪赵支队 支 李述应 政 吴鉴群

第8军分区 司 王长江 政 甘一飞 参 杨文安 主 曹光琳

第1支队 支 林子元 政 赵均一 参 原金丰 主 赵信林

第2支队 支 林海清 政 孙继铮

第6支队 支 张献奎 政 陈玉发

第18支队 支 张久德

雁门军区(1945年9月组成)司 许光达 政 朱明 副司 孙超群 主 王定一 第2军分区 司 李文清 政 刘华香 主 田麟勋 副参 陈阳春

神府第5支队 支 李加夫 政 王展 副支 李伐东 主 崔明山

朔平支队 支 梁子俊 政 戴金川

第5军分区 司 王赤军 政 李登瀛 副司 范忠祥 参 周智高 副主 沈新发 骑兵大队 大队长 王荣福

清河支队 支 周子高

第6军分区 司 孙超群 副政 龙福才 参 王兰麟 主 王立声

第19团 团 钟志明 政 谢才先(谢采贤?)

第20团 团 龙福才(兼)

第35团 团 黄新义 政 罗斌

第11军分区 司 黄立清 政 张毅忱 参 曾征 袁光(副政兼)副主 李兰芳

第3支队 支 高学贵 绥蒙军区(1945年9月组成)司 姚喆 政 高克林 副政 张达志 参 邓家泰 饶兴

骑兵旅 旅 康健民 政 李佐玉 参 王智 主 王弼臣 第1团 团 朱秉才 政 张治珍 主 王星昌

第2团 团 黄 厚 政 赖万生 副 余有清 主 薛志明

第3团 团 姜文华 副 汪贤才 主 包盛标

第9团 团 胡定发 政 白炳勋 参 罗天泽 主 杨镇高 第27团 团 兴中 政 钟生溢 副 韩双亭 副参 仇太兴 偏清支队 支 罗成章 政 王坚 副政 陈寿华 副参 梁子俊

晋绥野战军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5年大反攻前后

师 贺龙 政

李井泉 副司 张宗逊 参 张经武

主 甘泗淇 副主 冼恒汉 第358旅 旅 黄新廷 政 余秋里 主 余秋里(兼)

第8团 团 唐金龙 政 梁仁芥 参 廖述云 主 曾光明 第715团 团 罗坤山 政 曾祥煌 参 鲁赤诚 主 吴融峰 第716团 团 张树芝 政 颜金生 参 张捷九 主 陈浩

独立第1旅 旅 王尚荣 政 朱辉照 副 傅传作 参 贾陶 李书茂(后)杨琪良 第2团

团 傅传作(兼)杨一中(后)政 罗洪标 副政 袁意奋 参 彭济民

第714团 团 肖显旺 李光汉(后)政 刘月生 参 马哲武

独立第2旅 旅 许光达 政 孙志远 副 唐金龙 副政 罗志敏

参 李硕 廖述云(后)主 李健良

第21团 团 张新华 副 黄新武 主 侯承章

第36团 团 杨文安 张开基(后)政 严尚林 参 柴枫 主 黄家文

独立第3旅 旅 杨嘉瑞 政 金如柏 参 樊哲祥 主 贺翼章 特务团 团 朱声达 政 朱民亲

第17团 团 刘鸿友 政 孙洪志 副 刘子仪 参 刘致善 主 耿翼周

独立第4旅(1945年11月组成)旅 顿星云 政 杨秀山 主 何辉 副参 马森 第11团 团 林海清 政 孙继铮 副 蒋玉和 副政 张凤飞 参 刘斯起

第13团 团 王文礼 政 曾光明 副政 李恽和 参 苏洪道 主 李恽和(兼)第14团 团 李述应 政 吴鉴群 副政 彭胜希 参 李涛 主 彭胜希(兼)

第二篇:八路军山东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2年秋

八路军山东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2年秋

政治委员 黎 玉

政治部主任 江 华

副司令员 王建安

(1942年8月1日,由山东纵队改称,归第115师指挥)

鲁中军区

司令员 罗舜初

政治委员 罗舜初(兼)

参谋处长 石潇江

政治部主任 周赤萍 第1军分区

司令员 廖容标

政治委员 汪 洋

参谋主任 刘国柱

政治部主任 欧阳平

第10团

团 长 陈 明

政治委员 陈 宏

参谋长 莫明仁

政治处主任 黄一元

第12团

团 长 石 新

政治委员 胡 寅

副团长 韩顾三

政治处主任 黄华龙 第2军分区

司令员 吴瑞林

政治委员 王一平

参谋主任 吴奎文

政治部主任 李建梓

直属团

团 长 刘遇泉

政治委员 王 锐

参谋主任 王奎堰

政治处主任 张圣符 第3军分区 司令员 赵 杰

政治委员 董 琰

副司令员 封振武

参谋长 单 洪

政治部主任 熊 飞 军区直属团

团 长 陈 奇

政治委员 李伯秋

参谋长 刘 陇

政治处主任 党 英 清河军区

司令员 杨国夫

政治委员 景晓村

副政治委员 刘其人

参谋长 袁也烈

政治部主任 徐斌洲

副主任 陈 楚 第1军分区兼清东独立团

团 长 董有炳

政治委员 邱拙元

副团长 陈乙斋

参谋主任 王轻亭

政治处主任 王 林 第2军分区兼清西独立团

团 长 许云轩

政治委员 李曼村

副团长 马晓云

参谋主任

韩子衡

政治处主任 张维滋 第3军分区兼清中独立团

团 长 马千里

政治委员 王效禹

副团长 孙干卿

参谋主任 王郁亭

政治处主任 马 鸣 第4军分区兼清北独立团

团 长 杨 信

政治委员 张辑光

政治处主任 张缉光(兼)

第5军分区兼清南独立团

团 长 赵寄舟

政治委员 博玉其

参谋主任 高凤池

政治处主任 博玉其(兼)军区直属团

团 长 郑大林

政治委员 孙 正

参谋主任 张志展

政治处主任 王洪模

胶东军区(1942年7月第5支队改称)

司令员 许世友

政治委员 林 浩

副司令员 王 彬

参谋长 贾若瑜

政治部主任 彭嘉庆 第1军分区兼东海独立团

员 李 发(代)

政治委员 仲曦东

副司令员 于得水

参谋长 于一心 政治部副主任 朱开印 第2军分区兼北海独立团

司令员 孙端夫

政治委员 王夷藜

参谋主任 李益民

政治部副主任 王 介 第3军分区兼西海独立团

司令员 赵一萍

政治委员 于寄吾

参谋长 胡铁生

政治部副主任 姜 克 第4军分区兼南海独立团

政治委员 刘佩贤

副司令员 卜 才

参谋长 张怀忠

政治部主任 李铁民第5旅

旅 长 吴克华

政治委员 高锦纯

参谋主任 刘云鹏

政治部主任 欧阳文

副主任 李耀文 第13团

团 长 王奎先(代)

政治委员 李丙令

参谋长 裴宗澄

政治处主任 李道元

第14团

政治委员 张少虹

副团长 官峻亭

参谋长 肖培之 第15团

团 长 卜 才(代)

政治委员苏民

参谋长 夏侯苏民(兼)

副团长 夏侯 苗雨村

第三篇: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精选)

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讨论

从一名士兵到军官,从军官到将军,都有一个在生活中成长和经验吸取的过程,在和平年代,中国军人没有战争的硝烟,也没有炮火的轰炸,更没有董存瑞般的炸碉堡、邱少云似的在火堆中不动声色的牺牲。可是消防不同,常言说:火场如战场,那里有火灾的硝烟,也有爆炸的轰炸。只不过不是战争而已。我是一名消防员,就我自己对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作以下几点想法。

一、思想上的认识:安全天天讲,大会天天开,安全无小事,安全控制在门牙之中,这些话对一些人来说那只是会议,是打瞌睡的地方,让人不想去的场所。回睦全国消防在灭火和抢险救援中,无数的年轻生命在瞬间离去,无数的战士在灭火救援中牺牲,如果你是他们的领导或者班长,再或者你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安全员,你尽到责任了吗?如果我们在平时多学习多提醒多引导多一点耐心,我想很多安全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据统计,我国消防员在灭火救援中牺牲的平均年龄在24岁,试想那不就是90后吗?很多干部认为,90后娇生惯养、独立性不强、吃苦精神差、逆反心理强,很难管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与人之间性格不同、年代不一样,其实都一样。首先你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平时在干什么,我想有时候他们当兵几年,干部从没有找过他们谈过心、更谈不上交心。

二、车辆管理和保养不到位:

(一)车辆管理不到位。消防车属于消防部队的战车,驾驶员不但需要过硬的驾驶技术,还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在灭火抢险救援中消防车为了争取第一时间到达,速度快、车辆多,驾驶技术是关键。有的驾驶员刚刚拿到半年或者一年驾驶证,随便乱开消防车出警就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新驾驶员仅仅靠出警时间锻炼驾驶技术远远不够,驾驶技术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总结经验,从行驶途中到火场停车位臵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有的驾驶员认为:我是消防车就是老大,开霸王车、英雄车大有人在,往往就是这样的心态就会出现安全事故。

(二)车辆保养不到位。消防车是我们的武器,胜败就在于它的性能和平时的保养,很多驾驶员认为车是公家车,坏了公家修,烂了公家买,不把消防车当作自己的车来用,当然,技术也是一个方面,很多驾驶员完全就是不懂保养,连最基本的故障都不懂,出警回来不管是好还是车辆有问题,车停人走,从不管它是否处于战备状态,往往其他驾驶员不知道车辆有问题再次出警,就会发生安全事故。

三、作战训练安全松懈:

(一)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单位对于部队制定的相关安全制度、安全措施落实力度不够,接警出动、日常训练时装备佩戴不齐全,车辆不按交通法规行驶,现场不按要求停放车辆,内攻近战时未按要求的防护等级佩戴防护装备,安排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能力欠缺的队员甚至是新队员担当作战行动和高难度训练时的安全员、实战演练中防护装备登记摆形式、火场纪律不严、警戒疏散落实不到位,这些都是造成官兵伤亡的直接原因。此外,对安全教育不重视,走形式、走过场,安全教育长期停留在应付检查或者是抄笔记的阶段,通过教育树立官兵安全意识的目的远远没有达到。

(二)指挥员综合素质不过硬。个别干部在灭火救援时盲目下达命令,不能根据火场情况适时调整战斗部署,对事故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考虑不周,疏于防范,不能正确地处理进攻与撤退的关系,关键时刻不能果断撤退,优柔寡断,造成人员伤亡。有的指挥员缺乏扑救复杂火灾的专业知识,对可能导致官兵伤亡的征兆估计不足,采取错误的战术措施, 从而导致官兵伤亡;部分指挥员缺乏指挥和组训经验,特别是年轻干部,忽略安全防范,甚至在无保护、无防护条件下开展作战行动和高危科目训练,以致犯低级错误,酿成惨剧;一些指挥员在日常训练中急于求成,不注重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计划,导致官兵超负荷、超承载能力开展训练,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三)火情侦察不到位。一些指挥员容易出现盲目的经验主义的倾向,在一些规模不大的灭火战斗行动中,认为自己“久经沙场”,小火小灾按照“惯例”即可完成战斗行动,没有必要开展火场侦察;一些指挥员到场后,受到现场紧张形势感染,救人灭火心切,不进行侦察就命令部队立即展开战斗;有的指挥员不按照要求展开火场侦察,仅仅是粗略观察一番,既不询问知情人,也没有做到深入内部细致侦察,就展开行动;有的指挥员则仅仅在初到现场时进行火情侦察,过后便“一心一意”投入火灾扑救,不及时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场出现的新情况。这些忽视侦察工作的直接结果就是,指战员对火场情况把握不清,不能及时掌握是否有人员被困、建筑物内部布局、结构、消防设施、火灾危险性等信息,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时官兵往往会措手不及,导致伤亡事故发生

(四)险情预判能力不足,安全防护意识不强。一些指挥员在进入火场后,受到烟雾、高温、及混乱复杂的现场影响,判断力下降,对应有的危险估计不足,不注意观察脚下的承载物是否坚实,头顶的悬挂物是否牢靠,两侧的竖立构件是否稳固,从而导致脚步踩空,失足摔倒,被悬挂物、两侧竖立构件埋压等情况发生。此外,基层官兵在日常训练时,训前不开展安全检查,训练中不落实安全措施,训练后不总结安全教训,长期以往,不但训练中会出现追悔莫及的安全事故,甚至于在真正的灭火救援作战行动中也会养成不注重安全,不落实防护措施的不良习惯。

(五)装备应用不当,安全防护不到位。消防技术装备在保护消防官兵生命安全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实践中,个别基层单位装备维护保养不力,人为造成损坏或短缺,一些装备由于是全进口的,说明书全是外文的,官兵看了一知半解,而中队干部又不注意挖掘装备战斗力,导致好装备成了摆设,官兵不懂用;一些基层部队保守倾向严重,认为购臵器材不容易,害怕因训练损坏器材,坏了又不懂修,装备器材购入后,干脆放到仓库藏起来,导致官兵对装备器材应用不熟练,上了火场装备效能发挥不出来,本来装备能干的事情却不得不由人来完成,无形中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几率;一些指战员在火场战斗中盲目蛮干、有勇无谋、经验不足,认为佩戴防护装备繁琐复杂,还有的指战员甚至认为应用防护装备是“怕死”的表现,从心里上轻视、不愿意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四、如何避免灭火救援和日常训练中安全发生

(一)强化责任,推动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谁指挥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任务明确;全面评估基层安全工作状况,认真查找事故安全隐患,分析隐患成因及根源,研究制定解决措施,消除事故苗头,堵塞安全漏洞;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措施对基层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细查严抠,对发现的问题要一抓到底,做到有问题立即整改,件件落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规程的学习和落实。要把安全教育落实到部队的日常行动中,官兵的思想认识中。杜绝抄笔记式教育,迎接检查式教育,科学规划,合理实施,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把安全制度、安全规定植入到每名官兵的脑海之中,树立起官兵严格落实各项训练安全制度和作战安全制度的理念。

(三)加强指挥员综合能力培养。要加强指挥员在灭火救援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理论学习,夯实指挥基础,不断提高指挥员在火灾现场中的临机处臵和险情预判能力。同时,广泛开展作战训练安全方面的经验交流,借鉴成功之处,吸取失败教训。筑牢指挥员科学指挥、安全指挥、高效指挥的认识基础。

(四)贴近实战开展训练演练。正确理解“抓训练”与“抓安全”的辩证关系。树立“抓训练就是抓安全”的观念。只有训练与实战贴得紧,才能有效预见实战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确保实战中的安全。因此,各级消防部队要立足辖区灾害实际,部队器材装备实际,人员基础素质实际,从灭火救援需要出发,突出无预案科目的训练演练,重点组织实施火情侦察、内攻搜救、强攻破拆以及水枪阵地设臵等训练科目,要在演练中锻炼指战员的险情预判能力,不断提高一线消防官兵在实战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于事故灾害的紧急避险能力。

(五)加强器材装备的实际应用和维护保养。基层部队要从现有装备器材出发,有什么装备、就训练什么操法,力争做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在任何场合下都要对所配器材运用自如,使这些装备在灭火救援中发挥保护自身安全的作用。对于新配发的装备、器材,不能因为怕训练损坏器材就“束之高阁,刀枪入库”,要认真研究,编成操法,组织训练,使部队官兵熟练掌握其性能和操作要领,让新装备、新器材尽快形成战斗力。同时,还要加强对于器材装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装备随时处于最佳备战状态。

总之,安全防事故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长抓不懈。认真贯彻落实好安全工作制度,做好安全监督工作,提高自身生命安全意识,最大限度的降低安全事故,保证消防部队的安全稳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在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的工作岗位上履行神圣职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羊安专职队:任继兵 年5月19日 2014

第四篇:公安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要则

公安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要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公安消防部队作战和训练安全工作,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保护消防员安全和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全条例》、《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特制定本要则。

第二条 本要则所称作战训练安全工作,是指公安消防部队实施火灾扑救、应急救援、重大活动现场消防勤务和开展业务训练中的安全工作。

第三条 公安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工作,必须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严密组织,科学实施,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 公安消防部队必须建立作战和训练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组织,开展安全教育,设立安全员,制定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定期组织安全检查。

第五条 各级公安消防部队军政首长为本级作战训练安全第一责任人,灭火救援指挥员和业务训练组织者为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安全员具体负责作战和训练中的安全监督工作。

第六条 公安消防部队在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中,要充分发挥应急救援联动机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专家队伍的作用,为科学、安全的处置提供技术保障。

第七条 对在作战和训练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章 火灾扑救

第八条 着装登车 消防员听到出动命令后,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快速着装登车。

(一)通过楼梯进入车库时,不要越级跨跳楼梯,不得推搡,不得在跑动中着装;使用滑杆时必须依次下滑,并控制下滑速度。滑杆底部应设置缓冲垫,滑杆上口部位应设置围栏,并设置电动或手动安全装置。

(二)消防员必须按照指定位置乘车,严禁在车外、车顶搭乘,严禁在车辆起步后追赶登车。

(三)驾驶员必须在本车指挥员确定人员全部登车、车门关牢、车库门完全开启定位并发出指令后,方可驾驶车辆起步出库。

第九条 车辆行驶

出警途中,驾驶员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赶赴现场,可以不受行驶速度、行驶路线、行驶方向和指挥信号的限制。

(一)车辆驶出车库前,应在看清道路车辆情况后方可占道转弯。

(二)消防员不得将肢体伸出车窗外。

(三)车辆必须依次行驶并保持安全距离。

(四)在雨、雪、雾、大风等气候条件下必须减速慢行,同时开启相应的指示灯。

(五)在狭窄、陡坡、弯路、松软路面行驶时,必须注意观察,控制车速;在冰雪、泥浆、湿滑等路面行驶时,应当采取防滑措施或减速行驶,正确使用刹车制动,防止操纵失误;必要时组织乘车人员下车徒步通过。

(六)经过桥梁、涵洞、隧道时,应当注意观察限高、限重及空中障碍物。

(七)特殊情况需要通过交通禁用通道或正在施工的路段时,要详细了解情况,确保安全后通行。

(八)倒车时必须有人员在侧后方进行疏导警戒。第十条 车辆停靠 车辆到达现场时,应当根据现场情况选择适当的停车位置。

(一)严禁在松软或者路基薄弱的地带、高压线下和危险建(构)筑物旁停靠,避免停靠在管道井口上方。

(二)必须与起火建(构)筑物保持安全距离。

(三)举高、照明消防车必须停靠在空中无障碍物、地面平坦坚实的地段,升降作业时要与架空高压线路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四)增援时,未向火场指挥员请示,未明确火场任务,不可盲目驶进火场。

(五)扑救高危场所火灾时,车辆应当停在便于展开、便于转移的安全位置,车头应朝撤离方向。

(六)当车辆必须停在坡路上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滑措施。第十一条 个人防护

消防员应当根据火场危害程度,严格按照防护等级采取相应措施。

(一)通常情况下,必须着灭火防护服,佩戴消防头盔、手套、消防防护靴等基本防护装备。

(二)进入高温、浓烟、有毒、缺氧区域时,必须佩戴空(氧)气呼吸器。

(三)进入高温、热辐射强和有发生爆炸危险的区域时,必须着消防隔热服、消防避火服或者防爆服。

(四)进入带电区域作战时,必须穿戴电绝缘服、绝缘靴、绝缘手套等防护装备,携带漏电探测仪、绝缘胶垫、接地线(棒)等器材,当发生带电导线击伤作战人员时,应迅速利用绝缘物体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并采取急救措施。

(五)高空作业时,必须采取防滑和用安全绳进行固定保护,且固定点不得少于2处。

(六)扑救有玻璃幕墙的建筑火灾时,应当划定警戒区域,设立观察哨,防止玻璃坠落伤人。

(七)对抢险救援、照明等自带发电设备的执勤车辆应按照要求采取接地保护措施,避免发生漏电伤人事故。

(八)进入有危险化学品泄漏的区域时,必须着防化服,撤出后应进行必要的洗消,未经洗消不得重复使用。

第十二条 火情侦察

火情侦察应贯穿于火灾扑救的全过程,深入内部侦察时,侦察小组一般不少于3人,并由指挥员带领,严禁单独行动,情况复杂现场必须有单位知情人引导,要仔细地进行现场侦察和检测,全面、准确掌握现场情况,正确判断可能发生及潜在的险情。

(一)进入浓烟、高温、有毒等危险区域侦察时,侦察人员要正确选择侦察路线,安全员要在进出口处进行安全检查并登记姓名、进出时间、空(氧)气呼吸器压力及使用时间等情况,设置导向绳或救生照明线,明确联络信号,必要时用水枪进行掩护。

(二)进入建筑物内部侦察时,应当对建筑结构强度进行评估,并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靠近承重结构行动,防止坠落物伤人。

(三)进入密闭区域侦察时,应当在侧面缓慢开启门、窗,并视情向门、窗内射水。

(四)在船舶机舱、地下工程、竖井涵洞等危险复杂环境侦察时,外部必须备有侦察预备组,用于意外情况下的援救。

(五)进入有发生爆炸危险区域侦察时,必须使用防爆器材,做好安全防护。

第十三条 阵地设置

水枪阵地应当按照便于观察、便于进攻、便于转移或者撤离的原则设置。

(一)利用地形、地物和承重构件等条件设置水枪(炮)阵地。

(二)利用拉梯在窗口、阳台设置阵地时,拉梯应避开阳台、窗口正面,拉梯上端必须高出窗口、阳台2个以上梯蹬,并尽量采取固定措施。

(三)严禁在轻质屋顶、墙头、遮阳棚、雨搭、可燃油气罐上部、卧式储罐的两端设置水枪阵地。

(四)压缩气体钢瓶或者油桶库房着火,必须在充分冷却,确认无爆炸危险后,方能深入内部设置水枪阵地。

(五)大跨度钢架结构厂房、库房着火,必须在实施结构冷却后,方能深入内部设置水枪阵地;在外部设置阵地时,应采取措施,严防建筑外墙倒塌伤人。对钢结构房顶已坍塌,外部墙体尚未坍塌的情况下,应采取相应安全措施后再实施进攻。

(六)油轮的货(油)舱起火,情况不明、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严禁直接登至货(油)舱甲板灭火。

(七)转移阵地或调整作战力量时,必须考虑整个作战部署的协调统一,防止因局部力量调整影响整个作战行动,每次转移阵地或调整作战力量时必须立即检查清点人员,并做好防护工作。

第十四条 灭火进攻 灭火进攻时,必须选择正确的灭火器材、灭火药剂、进攻路线及射水(射流)方式。

(一)灭火时应当采用正确射水姿势,开、关水枪(分水器)动作要缓慢,严禁对射误伤他人。

(二)在高温和热辐射较强的环境里灭火时,必须实施水枪掩护,并适时组织人员替换。

(三)扑救木质楼板、吊顶的建筑物火灾时,应当射水探试楼板、吊顶强度,确认没有塌落危险后,应保持前虚后实探步前进的方式进入室内救人、灭火。

(四)必须带电灭火时,应当按照带电灭火的要求,严禁接触裸露电线、电气开关或在电线下方站立,使用破拆工具时要避免接触带电物体,保持水枪有效接地;若使用直流水灭火时应当采用点射。

(五)扑救高温、高压容器设备火灾时,必须减少前方作战人员,应使用带架水枪、移动炮、遥控灭火消防车等远距离射水。

(六)扑救可燃气体、挥发性易燃液体火灾时,不得盲目灭火;若意外灭火后,要防止复燃、复爆。

(七)扑救大跨度钢架结构厂房、库房火灾时,应优先使用带架水枪、移动炮、遥控水炮等远射程、大流量喷射器实施冷却、阻击、灭火。

(八)严禁用水或泡沫扑救遇湿易燃、易爆物质火灾,严禁使用直流水扑救可燃粉尘、强腐蚀性物质火灾。

(九)采用窒息法灭火时,必须确认灌注、封堵空间无人后方可实施。

(十)在进入室内等场所灭火进攻时,为防止门、窗开启瞬间发生轰燃、回燃、爆燃伤人,进攻人员应在门、窗一侧低姿缓慢开启门窗,也可边射水边开启门窗。

第十五条 抢救人员

救援人员编组不得少于3人,并指定一名负责人。

(一)在进入浓烟、高温或者有毒区域搜救人员时,要在水枪冷却掩护或者驱散稀释措施的配合下行动。救援人员可携带软体担架、一次性的防毒面具或其他呼吸器具。

(二)利用绳索、软梯、缓降器救人或者自救时,固定点必须牢固,绳索在接触建(构)筑物的转角处必须使用墙角保护器或其他形式的护垫、护具,并在绳索额定荷载范围内使用。

(三)使用举高消防车救人时,工作平台严禁超载,平台上人员必须在举高臂上进行固定防护;禁止在工作平台内使用两节拉梯等无自身固定的延伸装置救人。

(四)使用登高器材登高救人时,尽量稳定被困人员情绪,实施有序疏散。

(五)抢救疏散医院病人时,应当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疏散传染病患者时,必须做好安全防护。

第十六条 疏散物资

疏散物资必须在单位负责人或者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有序进行,并指定专人看护。

(一)疏散出来的物品必须检查是否夹带火种,是否安全稳定,搬运方法是否得当。

(二)疏散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时,应分类放置,划出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靠近。

(三)疏散压缩气体钢瓶,必须充分冷却,并在水枪掩护下进行。

第十七条 火场破拆

火场破拆必须正确选择破拆部位,使用快捷、高效的破拆器材,合理实施破拆。

(一)使用锤、斧、挠钩等器材破拆时,必须检查连接是否牢固。

(二)破拆门窗玻璃时,必须站在门窗侧面,从玻璃上方一角开始破拆;从破拆处进入时,必须清除残留的玻璃碎片。

(三)使用切割器具破拆时,必须佩戴面罩、手套,平稳操作、直线切割,切割器具前方不得站人。

(四)高处破拆不准将破拆物抛向地面,不准随意破拆玻璃幕墙,必须实施破拆时,应及时在地面划出警戒区域,并派专人进行监控。

(五)对能引起建筑倒塌的承重构件和部位进行破拆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六)使用大型机械进行破拆时,要划出警戒区域,设置安全员。

第十八条 火场排烟

排烟时,必须充分考虑烟雾流向,合理选择进风口和排烟口。

(一)在烟雾浓、温度高的区域排烟时,必须使用开花或者喷雾水流掩护。

(二)有毒烟气必须向下(侧)风方向排放,同时疏散可能受到排出烟雾威胁的人员。

(三)排烟时,操作人员应充分做好个人防护,视情设置水枪进行掩护。

(四)高温烟气流经方向,应视情布置开花或喷雾水枪,防止火势蔓延扩大。

第十九条 火场供水

火场供水必须根据供水原则,采用正确的供水方法。

(一)驾驶员应及时掌握前方供水需求,与水枪手保持联系;供水时,不得突然加压、减压。

(二)垂直铺设水带时,必须使用水带挂钩、绳索、水带接口加固件等进行固定,水带固定点应选在两条水带接口下端。

(三)水带铺设应当避开玻璃幕墙下方,如无法避开时,应当用硬物对水带干线进行遮盖。

第二十条 通信联络

火场上必须正确使用通信器材,灵活选择联络方式,确保火场通信畅通。

(一)使用通信导向绳时,绳索释放不宜太长,拐角转弯不能过多。

(二)易燃易爆场所,严禁使用非防爆型通信器材。

(三)在地下建筑等信号盲区或噪音较大的现场,必须使用泄漏式电缆、无线图传及中继台等有效的通信器材。

(四)当所有通信设施失效时,应充分利用声、光和手势等方式建立起畅通的通信渠道。

第二十一条 紧急撤离

在火灾扑救中要明确紧急撤离的信号和联络方式,发现险情,应立即组织撤离。

(一)指挥员和安全员必须密切观察火场情况,发现险情及时发出撤离信号。

(二)特别紧急情况下,可以放弃车辆和器材快速撤离。

(三)处置危险性较大的灾害事故,必须预先确定撤离信号、传递方式、撤离的方向和路线,清除紧急撤离线路上的障碍,设置利于快速撤离的各种设施,确定防爆掩蔽体,一旦接到撤退命令,一律徒手撤离。

(四)发出紧急撤离信号后,中队指挥员要立即在安全区域清点人员,并向指挥部报告,研究新的对策措施。

第二十二条 火场清理

清理火场时,必须克服麻痹思想,防止发生意外伤害。

(一)必须注意观察建筑物上方建筑构件和高空坠落物,观察砖墙、楼板和钢筋已经裸露的水泥柱的稳定性,防止发生垮塌伤害事故。

(二)检查楼梯间、走道、外墙处烧损电线的带电情况,防止发生触电伤害事故。

(三)检查煤气管道、液化气瓶的泄漏情况,防止发生爆燃伤人事故。

(四)检查其他危险化学物品、设备情况,防止发生复燃、中毒、腐蚀伤害事故。

(五)收整器材时,禁止从高处抛掷。

(六)高温容器、罐体未充分冷却前,不得搬运、移动。

(七)撤离现场时,必须清点人员和器材。

第三章 应急救援

第二十三条 侦察检测

应急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后,应迅速展开侦察检测作业,为科学、安全完成应急救援作战行动提供依据。

(一)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后,应在第一时间询问灾害事故单位负责人、知情人和技术人员,掌握灾害事故类别、危险物品名称、性质、危害特征、工艺流程及是否有人员被困等情况。

(二)根据灾害类别、特点,合理使用侦检器材,通过侦察、仪器检测,掌握灾害事故的特性、规模、危险程度,查明遇难、遇险和被困人员的位置、数量、施救疏散路线,了解灾害事故(事件)现场及其周边的道路、水源、建(构)筑物结构以及电力、通信、气象等情况。

(三)根据侦察检测的结果,在正确研判现场险情的基础上,确定事故处置、安全防护等措施。

第二十四条 特种防护

作业人员应当根据灾害事故性质和危险特性,按照防护等级佩戴相应特种防护装备。

(一)在实施交通事故、建筑倒塌、群众救助等灾害事故救援时,必须着抢险救援服,佩戴抢险救援头盔、抢险救援靴、手套等防护装备。

(二)进入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时,重危区作业人员必须着一级防化服,轻危区作业人员应当着二级防化服。进入易燃、易爆区域还应当着防静电内外衣、裤子、袜子和手套。

(三)进入有毒、缺氧区域时,必须佩戴空(氧)气呼吸器,着相应的防护服装。

(四)处置压缩、液化气体泄漏事故时,必须采取防冻措施。

(五)进入有核放射危险的区域时,必须着防核服装。

(六)进行水域救援时,必须着救生衣或者佩戴潜水装具,严禁着消防防护服下水救援。

(七)摘取马蜂窝时,必须着防蜂服,并采取相应的登高保护措施。

第二十五条 现场警戒

救援人员应依据灾害事故(事件)类型,及时启动辅助决策及专家系统,科学、合理地划定警戒区域,并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

(一)应根据应急救援作战行动的需要,设立观察哨,负责对现场进行全面观察,明确撤离信号,确保在险情发生时,能随时发出警报。

(二)进入易燃、易爆警戒区域,禁止使用非防爆通信、侦检、破拆、堵漏等器材。

(三)建筑倒塌事故现场警戒区域,禁止群众进入现场翻找和搬运物品,防止发生坍塌伤人事故。

第二十六条 停车位置

车辆到达现场时,应当根据现场情况选择适当的停车位置。

(一)在进入易燃易爆气体或者液体泄漏的场所前,车辆必须安装防火罩,并停靠在上风或侧上风位置。严禁停靠在地沟、阴井、管道上方及其附近。

(二)处置公路交通事故,应当与事故车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在事故区域前、后方适当位置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大雾天气或夜晚,警戒距离应至少扩大一倍,严防过往车辆冲撞造成伤亡事故。

(三)处置公路隧道交通事故,一般情况下,车辆应选择在隧道两端洞外右侧停放。

第二十七条 救助人员 救援人员编组不得少于3人,并指定一名负责人。

(一)救援人员应在通过询问了解和使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侦察检测手段确定被困人员数量、位置后,方可展开救人作战行动。

(二)进入爆炸、毒害、腐蚀、缺氧、浓烟、高温等区域救人时,救援小组必须严格按级别落实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在出入口处严格登记人员数量、空(氧)气呼吸器压力、进出时间等,并在出入口预备相应的救援机动力量,随时做好接应增援准备。

(三)高空救助时,必须使用安全绳对救援人员和被救人员进行保护;承载的绳索在接触建(构)筑物的转角处必须使用墙角保护器材或其他形式的护垫、护具,且安全绳必须设置不少于2 处固定点。

(四)深井救人时,必须利用有毒(可燃)气体检测仪对井下环境进行检测,对井下进行补氧通风,使用安全绳保护,并对井口、井壁实施加固。利用大型机械挖掘开方时,应采取由外侧向井口的斜面挖掘方式,禁止使用与井壁平行的垂直挖掘方式进行救援,防止井壁坍塌。

(五)倒塌现场施救时,应当选择建筑构件牢固、受破坏程度小、距离近的路线进入;及时对不牢固建筑构件实施破拆或者加固;必要时,要设安全员观察哨,防止二次坍塌伤人。

(六)水域及洪涝灾害中进行救助时,应当选派水性和身体素质好的人员进行施救;未取得潜水员相应资质的人员,严禁佩戴潜水装具下水救援。

(七)抢救精神病患者、醉酒者、攻击性动物时,必须请求公安、医疗、动物管理部门配合救助,防止自身受到伤害。

(八)在地质灾害现场救援时,要设置观察哨,并事先制定紧急撤离措施,明确撤退路线,统一撤离信号,严防二次灾害发生后造成人员伤亡。

第二十八条 起重破拆

起重破拆必须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

(一)严禁重叠使用不带重叠连接装置的起重气垫;起重时,气垫塞入物体下部时必须占气垫面积75%以上;起重车辆时,要做好车辆固定防滑措施。

(二)使用牵引设备时,视情对吊索具采取防爆安全措施,吊索具两端连接必须牢固,作业区域内严禁站人。

(三)使用起吊设备时,设备起吊荷载必须大于被起吊物体重量;吊臂下方严禁站人。

(四)在有燃烧爆炸危险的场所进行破拆时,必须使用无火花工具,并使用喷雾(开花)水枪进行掩护。

(五)严禁盲目破拆承重构件。第二十九条 关阀堵漏

关阀堵漏编组一般为2至3人,必须与技术人员配合进行。

(一)进入易燃、易爆、有毒区域关阀堵漏时,所有人员都要按照防护等级要求落实防护措施,必要时应使用水枪掩护。

(二)进入易燃、易爆区域关阀堵漏时,严禁使用非防爆器材。

(三)关阀堵漏应当选择精干人员,组织备用力量,必要时进行轮换作业和急救。

(四)进入压缩气体泄漏区域关阀堵漏时,必须落实防冻保护措施。

第三十条 输转倒罐

输转倒罐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易燃易爆物质必须使用防爆输转设备。

(一)消防员必须与输转倒罐现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对作业人员进行保护。

(二)实施易燃易爆物质输转倒罐时,管线、设备必须接地;严禁在地面拖拉输转倒罐器材。

(三)实施输转倒罐,必须进行现场监护;非禁水区域应利用喷雾水或水幕实施保护。

第三十一条 洗消处理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染毒区域内人员、装备器材,必须进行现场洗消。

(一)洗消时,必须正确选择洗消剂,并按照规定比例使用。

(二)使用洗消帐篷进行洗消时,必须调节好水温;使用水枪进行洗消时,应当避免水流冲击伤人。

(三)在清理可燃液(气)体、有毒物品泄漏现场时,必须检查阴井、暗沟、低洼处等有无残留物。必要时,进行冲洗,并注意水流方向。

(四)洗消后的污水要妥善处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五)救援结束后,应适时组织染毒区域内人员进行身体检查。

第三十二条 放空点燃

放空点燃必须经专家论证并在工程技术人员配合下实施。

(一)放空点燃必须采取远距离点燃的方法。包括:使用电子打火、信号枪、“魔术棒”爆竹、长火炬、火焰喷射器、预置火炉或者着火油盆等,并且设置防回火装置。

(二)放空点燃必须从上风或者侧上风方向接近,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三)担负放空点燃人员要专业精干,必须事先确定好紧急撤离路线、方式,必要时设置掩体,组织水枪实施掩护。

(四)放空点燃前,应认真检查警戒区,清理警戒区内的无关人员和车辆。

第四章 业务训练

第三十三条 训练准备

在全面开展体能和业务训练前,要对参训人员进行必要的体检和心理测试,一般情况下,不安排在酷暑、严寒季节和恶劣气候条件下进行大强度、长时间的集中训练、考核。在训练过程中应当根据训练科目和气候条件,严格按要求着装,做好各项防护、保障和准备工作。

(一)训练前,要对受训对象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讲清注意事项,强调安全纪律。

(二)在全面开展体能和业务训练前,要了解参训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防止带伤和带情绪参训。

(三)严格按训练科目要求着装,身上不得携带打火机、手机、钥匙、手表、笔、刀剪等与训练无关的坚硬物品。

(四)设置安全员,对训练场地、设施、器材必须进行检查、测试,并在训练中落实安全保护措施。

(五)必须进行跑步、活动操等热身运动,运动时间应以身体微微出汗为标准,一般不少于半小时。

第三十四条 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必须遵循运动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科学适度。

(一)训练中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训练强度。

(二)在进行大运动量、高强度极限训练时,要做好腰、膝、腕等部位的保护工作。

第三十五条 攀登训练

攀登训练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检查保护设施,保护人员不得少于2人,且必须精力集中,做好安全保护。

(一)组训人员、安全员不到位,训练场地、器材不符合安全要求,防护措施不落实时,任何人不准进行攀登训练。

(二)徒手攀登消防梯时,双手不得同时离梯;二楼以上登高时,必须使用安全绳保护,安全绳的另一端必须设立固定点;梯子未锁牢挂稳前,严禁攀登。

(三)使用消防软梯训练时,上端必须固定牢固,固定点不得少于两处。同时,参训人员必须采用安全绳进行保护。

(四)在消防梯上进行背负救人训练时,被救者与施救者都必须采取安全绳保护。

(五)攀岩(楼)训练时,地面应当有保护垫,保护人员应该与岩(楼)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收放绳索时,要控制绳索速度和长度。

第三十六条 绳索训练

使用绳索进行救人、自救训练时,首先应对绳索进行静态荷载测试。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和动作要领实施训练。

(一)操作人员应对安全钩进行认真检查,确认锁定无误后,方可实施操作。

(二)操作人员和安全员必须在检查结绳方法无误后,方可继续操作。

(三)承载的绳索必须在接触建(构)筑物的转角处设置护垫、护具。

(四)利用绳索下滑训练时,必须控制下滑速度,严禁急降、急停;在着地处应该设置软垫,以起到缓冲保护作用。

(五)下抛绳索时,应当使用绳包或分段抛绳的方法,防止绳索打结。

第三十七条 翻越障碍

(一)翻越障碍训练时,必须设置缓冲垫,在落点等处应当设置专人保护。

(二)严禁在障碍板湿滑的情况下实施训练。第三十八条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应当根据模拟的对象、环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训练,一般情况下不组织开展救生气垫等高空跳下训练。

(一)在高温、浓烟、黑暗、恐怖、噪音等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时,必须利用监控设备,随时掌握受训人员情况,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二)利用深井、烟热、化工等模拟装置训练时,必须检查装置安全功能;严格控制起爆物和燃油的使用。

(三)开展水域训练应当选择适宜水域,确定救生员,采取相应安全保护措施,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水域各方面情况下进行。

第三十九条 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必须根据假设的灾害事故现场特点,在单位有关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按照实战要求严密组织实施。

(一)参训人员必须提前熟悉演练单位情况及演练操作规程,演练往返途中人员必须注意安全。

(二)实战演练时,要制定详细的安全措施。

(三)进入易燃、易爆场所演练时,车辆必须戴防火罩,杜绝将任何火种带入现场。

第四十条 整理活动及讲评

(一)训练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点人员,并认真做好整理活动,其活动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5分钟。

(二)训练结束后,要认真组织讲评,对训练中出现的安全苗头问题及隐患提出批评,并要求立即加以改正。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要则适用于公安消防部队。其他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可参照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本要则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解释。第四十三条

本要则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2010公安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要则

公安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要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公安消防部队作战和训练安全工作,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保护消防员人身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试行)》,特制定本要则。

第二条 本要则适用于公安消防部队实施火灾扑救、抢险救援和开展业务训练中的安全工作。

第三条 各级公安消防部队必须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严密组织,科学实施,减少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 各级公安消防部队必须建立作战和训练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组织,设立安全员,制定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定期组织安全检查。

第五条 各级公安消防部队军政主官为本级作战和训练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灭火救援指挥员和业务训练组织者为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安全员具体负责作战和训练中的安全监督工作。

第二章 火灾扑救

第六条 着装登车

消防员听到出动命令后,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快速着装登车。

(一)通过楼梯进入车库时,不要越级跨跳楼梯,不得在跑动中着装;使用滑杆时必须依次下滑,并控制下滑速度。

(二)消防员必须按照指定位置乘坐车内,严禁在车外、车 顶搭乘,严禁在车辆起步后追赶登车。

(三)驾驶员必须在本车指挥员确定人员全部登车、车门关牢、车库门完全开启定位并发出指令后,方可驾驶车辆起步出库。

第七条

车辆行驶

车辆在行驶途中,驾驶员必须遵守交通法规,确保行车安全。

(一)车辆驶出车库前,应在看清道路车辆情况后方可占道转弯。

(二)消防员不得将肢体伸出车窗外。

(三)车辆必须依次行驶并保持安全距离。

(四)在雨、雪、雾、大风等气候条件下必须减速慢行。

(五)在狭窄、陡坡、弯路、松软路面行驶时,必须注意观察,控制车速;在冰雪、泥浆、湿滑等路面行驶时,应当采取防滑措施或减速行驶。

(六)经过桥梁、涵洞、隧道时,应当注意观察限高、限重及空中障碍物。

第八条 车辆停靠

车辆到达现场时,应当根据现场情况选择适当的停车位置。

(一)严禁在松软或者路基薄弱的地带停靠。

(二)必须与起火建筑物保持安全距离。

(三)举高消防车必须停靠在空中无障碍物、地面平坦坚实的地段。

(四)扑救高危场所火灾时,车辆应当停在便于展开、便于转移的位置,车头应朝撤离方向。

第九条 个人防护

消防员应当根据火场危害程度,严格按照防护等级采取相应措施。

(一)通常情况下,必须着灭火防护服,佩戴消防头盔、手套、靴子等基本防护装备。

(二)进入高温、浓烟、有毒、缺氧区域时,必须佩戴空(氧)气呼吸器。

(三)进入高温、热辐射强和有可能爆炸危险区域时,必须着消防隔热服、消防避火服或者防爆服。

(四)进入带电区域作战时,必须穿戴电绝缘服、绝缘靴、绝缘手套等防护装备,携带漏电探测仪、绝缘胶垫、接地线(棒)等器材。

(五)高空作业时,必须用安全绳进行固定保护。

(六)扑救有玻璃幕墙的建筑火灾时,应当防止玻璃坠落伤人。

第十条 火情侦察

侦察小组一般不少于3人,并由指挥员带领,严禁单独行动,情况复杂现场必须有单位知情人引导。

(一)进入浓烟、高温、有毒等危险区域侦察时,要在进出口处登记姓名、进出时间、空(氧)气呼吸器压力等情况,设置导向绳,明确联络信号,必要时用水枪进行掩护。

(二)进入建筑物内部侦察时,应当对建筑结构强度进行评估,并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靠近承重结构行动,防止坠落物伤人。

(三)进入密闭区域侦察时,应当在侧面缓慢开启门、窗,并同时向门、窗内射水。

(四)在船舶机舱、地下室等危险复杂环境侦察时,外部必须备有侦察预备组,用于意外情况下的援救。

第十一条 阵地设置

水枪阵地应当按照便于观察、便于进攻、便于转移或者撤离的原则设置。

(一)利用地形、地物和承重构件等条件设置水枪阵地。

(二)利用拉梯在窗口、阳台设置阵地时,拉梯上端必须高 出窗口、阳台2个以上梯蹬,并尽量采取固定措施。

(三)严禁在轻质屋顶、遮阳棚、雨搭、可燃油气罐上部设置水枪阵地。

(四)压缩气体钢瓶或者油桶库房着火,必须在充分冷却后,方能深入内部设置水枪阵地。

(五)大跨度钢架结构厂房、库房着火,必须在实施冷却结构后,方能深入内部设置水枪阵地。

(六)油轮的货(油)舱起火,情况不明、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严禁直接登至货(油)舱甲板灭火。

(七)转移阵地或调整作战力量时,必须考虑整个作战部署的协调统一,防止因局部力量调整影响整个作战行动,每次转移阵地或调整作战力量时必须立即检查清点人员,并做好防护工作。

第十二条 灭火进攻

灭火进攻时,必须选择正确的灭火器材、进攻路线及射水(射流)方式。

(一)灭火时应当采用正确射水姿势,开、关水枪(分水器)动作要缓慢,严禁对射误伤他人。

(二)在高温和热辐射较强的环境里灭火时,必须实施水枪掩护,并适时组织人员替换。

(三)扑救木质楼板、吊顶的建筑物火灾时,应当射水探试楼板、吊顶强度,确认没有塌落危险后,应保持前虚后实探步前进的方式进入室内救人、灭火。

(四)必须带电灭火时,应当按照带电灭火的要求,使用绝缘胶垫,保持水枪有效接地;若使用直流水灭火时应当采用点射。

(五)扑救高温、高压容器设备火灾时,必须减少前方作战人员,应使用带架水枪、移动炮、遥控灭火消防车等远距离射水。

(六)扑救可燃气体、挥发性易燃液体火灾时,不得盲目灭火;若意外灭火后,要防止复燃、复爆。

(七)严禁用水扑救遇湿易燃、易爆物质火灾,严禁使用直流水扑救可燃粉尘、强腐蚀性物质火灾。

(八)采用窒息法灭火时,必须确认灌注、封堵空间无人后方可实施。

第十三条 抢救人员

救援人员编组不得少于2人,并指定负责人。

(一)在进入浓烟、高温或者有毒区域搜救人员时,必须在水枪冷却掩护或者驱散稀释措施的配合下行动。

(二)利用绳索、软梯、缓降器救人或者自救时,固定点必须牢固,并在绳索额定荷载范围内使用。

(三)使用举高消防车救人时,工作平台严禁超载;禁止在工作平台内使用两节拉梯救人。

(四)使用登高器材登高救人时,尽量稳定被困人员情绪,实施有序疏散。

(五)抢救疏散医院病人时,应当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疏散传染病患者时,必须做好安全防护。

第十四条 疏散物资

疏散物资必须在单位负责人或者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有序进行,并指定专人看护。

(一)疏散出来的物品必须检查是否夹带火种。

(二)疏散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时,要划出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靠近。

(三)疏散压缩气体钢瓶,必须充分冷却,并在水枪掩护下进行。

第十五条 火场破拆

火场破拆必须正确使用破拆器材,合理实施破拆。

(一)使用锤、斧、挠钩等器材破拆时,必须检查连接是否牢固。

(二)破拆门窗玻璃时,必须站在门窗侧面,从玻璃上方一角开始破拆;从破拆处进入时,必须清除残留的玻璃碎片。

(三)使用切割器具破拆时,必须佩戴面罩、手套,平稳操作、直线切割,切割器具前方不得站人。

(四)高处破拆不准将破拆物抛向地面,不准随意破拆玻璃幕墙,并及时在地面划出警戒区域。

第十六条 火场排烟

排烟时,必须充分考虑烟雾流向,合理选择进风口和排烟口。

(一)在烟雾浓、温度高的区域排烟时,必须使用开花或者喷雾水流掩护。

(二)有毒烟气必须向下(侧)风方向排放,同时疏散可能受到排出烟雾威胁的人员。

第十七条 火场供水

火场供水必须根据供水原则,采用正确的供水方法。

(一)驾驶员应及时掌握前方供水需求,与水枪手保持联系;供水时,不得突然加压。

(二)垂直铺设水带时,必须使用水带挂钩绳索等进行固定。

(三)水带铺设应当避开玻璃幕墙下方,如无法避开时,应当用硬物对水带干线进行遮盖。

第十八条 通信联络

火场上必须正确使用通信器材,灵活选择联络方式,确保火场通信畅通。

(一)使用通信导向绳时,绳索释放不宜太长,拐角转弯不能过多。

(二)易燃易爆场所,严禁使用非防爆型通信器材。

(三)在地下建筑等信号盲区,必须使用有效的通信器材。第十九条 紧急撤离

在火灾扑救中要明确紧急撤离的信号和联络方式,发现险情,应立即撤离。

(一)指挥员和安全员必须密切观察火场情况,发现险情及时发出撤离信号。

(二)特别紧急情况下,可以放弃车辆和器材快速撤离。

(三)处置危险性较大的灾害事故,必须预先确定疏散信号、传递方式、撤离的方向和路线,清除紧急撤离线路上的障碍,设置利于快速撤离的各种设施,确定防爆掩蔽体,一旦接到撤退命令,一律徒手撤离。

(四)发出紧急撤离信号后,中队指挥员要立即在安全区域清点人员,并向指挥部报告,研究新的对策措施。

第二十条 火场清理

清理火场时,必须克服麻痹思想,防止发生意外伤害。

(一)必须注意观察建筑物上方建筑构件和高空坠落物。

(二)检查楼梯间、走道、外墙处烧损电线的带电情况,防止发生触电伤害事故。

(三)检查煤气管道、液化气瓶的泄漏情况,防止发生爆燃伤害事故。

(四)检查其他危险化学物品、设备情况,防止发生复燃、中毒、腐蚀伤害事故。

(五)收整器材时,禁止从高处抛掷。

(六)高温容器、罐体未充分冷却前,不得搬运、移动。

(七)撤离现场时,必须清点人员和器材。教育时间:2007年 9月 30日 授 课 人:严 勇

教育目的:为加强和规范公安消防部队作战和训练安全工作,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保护消防员人身安全。

教育重点: 抢险救援 教育内容:

第三章 抢险救援

第二十一条 特种防护

消防员应当根据灾害事故性质和危险特性,按照防护等级佩戴相应特种防护装备。

(一)在实施交通事故、建筑倒塌、群众救助等灾害事故救援时,必须着抢险救援服,佩戴抢险救援头盔、靴子、手套等防护装备。

(二)进入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时,重危区作业人员必须着重型防化服,轻危区作业人员应当着消防防化服。进入易燃、易爆区域还应当着防静电内外衣、裤子、袜子和手套。

(三)进入有毒、缺氧区域时,必须佩戴空(氧)气呼吸器。

(四)处置压缩、液化气体泄漏事故时,必须采取防冻措施。

(五)进入有核放射危险的区域时,必须着防核服或者防核防化服。

(六)进行水域救援时,严禁着消防防护服装,必须着救生衣或者佩戴潜水装具,并使用安全绳保护。

(七)摘取马蜂窝时,必须着防蜂服。第二十二条 侦检警戒

侦检警戒必须根据灾害类别、特点,合理使用侦检器材,设定警戒区域。

(一)易燃易爆区域,必须依据侦检结果划定警戒区域,并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

(二)进入易燃、易爆区域,禁止使用非防爆侦检器材。

(三)易燃、易爆事故现场警戒区域内,必须禁绝一切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的条件。

第二十三条 停车位置 车辆到达现场时,应当根据现场情况选择适当的停车位置。

(一)进入易燃易爆气体或者液体泄漏的场所,车辆必须停靠在上风或者侧上风位置并安装防火罩;严禁停靠在地沟、阴井、管道上方及其附近。

(二)处置公路交通事故,应当与事故车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在事故区域前、后方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注意防止来往车辆冲撞;

(三)处置公路隧道交通事故时,车辆应选择在隧道两端洞外右侧停放。

第二十四条 救助人员

救援人员编组不得少于2人,并指定负责人。

(一)高空救人时,必须使用安全绳对救援人员进行保护;承载的绳索在接触建(构)筑物的转角处必须设置护垫、护具。

(二)深井救人时,必须对井下进行补氧通风,使用安全绳保护,并对井口实施加固。

(三)倒塌现场施救时,应当选择建筑构件牢固、受破坏程度小、距离近的路线进入;及时对不牢固建筑构件实施破拆或者加固。

(四)水域及洪涝灾害中进行救助时,应当选派水性和身体素质好的人员进行施救。

(五)抢救精神病患者、醉酒者、攻击性动物时,必须请求公安、医疗、动物管理部门配合救助,防止自身受到伤害。

第二十五条 起重破拆

起重破拆必须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

(一)起重气垫严禁重叠使用;起重时,气垫塞入物体下部面积必须在75%以上。

(二)使用牵引设备时,钢丝绳两端连接必须牢固,作业区域内严禁站人。

(三)使用起吊设备时,设备起吊荷载必须大于被起吊物体重量;吊臂下方严禁站人。

(四)在有燃烧爆炸危险的场所进行破拆时,必须使用无火花工具,并使用喷雾(开花)水枪进行掩护。

(五)严禁盲目破拆承重构件。第二十六条 关阀堵漏

关阀堵漏编组一般为2至3人,必须与技术人员配合进行。

(一)进入易燃、易爆区域关阀堵漏时,所有人员都要按照一级防护等级防护。

(二)进入易燃、易爆或者有毒区域关阀堵漏时,必须按照防护等级防护并使用水枪掩护。

(三)进入易燃、易爆区域关阀堵漏时,严禁使用非防爆器材。

(四)关阀堵漏应当选择精干人员,组织备用力量,必要时进行轮换作业和急救。

第二十七条 输转倒罐

输转倒罐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易燃易爆物质必须使用防爆输转设备。

(一)消防员必须与输转倒罐现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对作业人员进行保护。

(二)实施易燃易爆物质输转倒罐时,管线、设备必须接地;严禁在地面拖拉输转倒罐器材。

(三)实施输转倒罐,必须进行现场监护。第二十八条 洗消处理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染毒区域内人员、装备器材,必须进行现场洗消。

(一)洗消时,必须正确选择洗消剂,并按照规定比例使用。

(二)使用洗消帐篷进行洗消时,必须调节好水温;使用水 枪进行洗消时,应当避免水流冲击伤人。

(三)在清理可燃液(气)体、有毒物品泄漏现场时,必须检查阴井、暗沟等处有无残留物。必要时,进行冲洗,并注意水流方向。

(四)洗消后的污水要妥善处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第二十九条 放空点燃

放空点燃必须经专家论证并在工程技术人员配合下实施。

(一)放空点燃必须选择正确的方法。一般方法包括:使用信号枪、“魔术棒”爆竹、长火炬、火焰喷射器、预置火炉或者着火油盆等。

(二)放空点燃必须从上风或者侧上风方向接近,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三)必须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必要时组织水枪实施掩护。

第四章 业务训练

第三十条 训练准备

在全面开展体能和业务训练前,要对参训人员进行必要的体检和心理测试,一般情况下,不安排在酷暑、严寒季节和恶劣气候条件下进行大强度、长时间的集中训练、考核。在训练过程中应当根据训练科目和气候条件,做好各项防护、保障和准备工作。

(一)身上不得携带打火机、手机、钥匙、手表、笔、刀剪等坚硬物品。

(二)对训练场地、设施、器材必须进行检查、测试。

(三)必须进行跑步、活动操等热身运动时间不少于半小时。第三十一条 攀登训练

攀登训练必须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检查保护设施,保护人员必须精力集中,做好安全保护。

(一)徒手攀登消防梯时,双手不得同时离梯;二楼以上登 高时,必须使用安全绳保护;梯子未锁牢挂稳前,严禁攀登。

(二)使用消防软梯训练时,上端必须固定牢固,固定点不得少于两处。

(三)在消防梯上进行背负救人训练时,被救者与施救者都必须采取安全绳保护。

(四)攀岩(楼)训练时,地面应当有保护垫,保护人员应该与岩(楼)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收放绳索时,要控制绳索速度和长度。

第三十二条 绳索训练

使用绳索进行救人、自救训练时,首先应对绳索进行静态荷载测试。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和动作要领实施训练。

(一)操作人员和安全员必须在检查结绳方法无误后,方可继续操作。

(二)承载的绳索必须在接触建(构)筑物的转角处设置护垫、护具。

(三)利用绳索下滑训练时必须控制下滑速度严禁急降急停。

(四)下抛绳索时,应当使用绳包,防止绳索打结。第三十三条 翻越障碍

翻越障碍训练时,必须设置缓冲垫,在落点等处应当设置专人保护。

第三十四条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应当根据模拟的对象、环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训练,一般情况下不组织开展救生气垫等高空跳下训练。

(一)在高温、浓烟、黑暗、恐怖、噪音等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时,必须利用监控设备,随时掌握受训人员情况,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二)利用深井、烟热、化工等模拟装置训练时,必须检查装置安全功能;严格控制起爆物和燃油的使用。

(三)开展水域训练应当选择适宜水域,确定救生员,采取相应安全保护措施,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水域各方面情况下进行。

第三十五条 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必须根据假设的灾害事故现场特点,在单位有关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按照实战要求严格组织实施。

(一)参训人员必须提前熟悉演练单位情况,演练往返途中人员必须注意安全。

(二)实战演练时,要制定详细的安全措施。

(三)进入易燃、易爆场所演练时,车辆必须戴防火罩,杜绝将任何火种带入现场。

第三十六条

整理活动

训练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点人员,并认真做好整理活动,其活动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5分钟。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要则适用于公安消防部队。其他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可参照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要则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九条 本要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下载八路军第120师作战部队领导成员名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路军第120师作战部队领导成员名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消防部队作战安全(共5篇)

    浅谈目前作战训练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试行)》,目前公安消防部队已经特制定了《......

    论如何提高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能力

    论如何提高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能力 贺州市消防支队八步中队卫付强摘要本文通过对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能力的分析,再以作战能力的构成要素“人、器材装备、战术”三个方面......

    作战部队地方大学生干部职业生涯规划初探(5篇材料)

    作战部队地方大学生干部职业生涯规划初探摘要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个体成才的有效办法,也是组织开发人才的有效手段和保留人才的最佳措施。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干部个人职业生涯......

    公安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要则(试行)[5篇材料]

    公安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要则 (试 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公安消防部队作战和训练安全工作,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保护消防员人身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

    北京军区守备第二师历任领导名录

    北京军区守备第二师历任领导名录 北京军区守备第二师历任领导名录1946年1月1日,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独立旅在集宁成立。 是我军在内蒙古地区组建的5个骑兵师之一,1952年由5个......

    《八路军各级司令部(军、师、旅、团)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八路军各级司令部(军、师、旅、团)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第一条:司令部(即参谋部)是兵团首长(兵团指挥员和政治委员----下同)实行指挥作战,及管理训练军队的机关,因此,经常担负三方面......

    2011第13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电子展展商名录(范文模版)

    2011第13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电子展展商名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0参会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 2010参会美科尔(邯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010......

    关于强化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安全的一些建议

    关于强化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安全的一些建议 【摘 要】如何在充分确保消防员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完成以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已成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