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事厅关于印发 《浙江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暂行办法》的通知(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23:0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人事厅关于印发 《浙江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暂行办法》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人事厅关于印发 《浙江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暂行办法》的通知》。

第一篇:浙江省人事厅关于印发 《浙江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布单位】81103

【发布文号】浙人政[1998]141号 【发布日期】1998-07-16 【生效日期】1998-07-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人事厅关于印发

《浙江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暂行办法》的通知

(浙人政〔1998〕141号)

各市(地)、县(市、区)人事局(人事劳动局),省直各单位,中央部属在浙单位:

为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对事业单位聘用制的规范化管理,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全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省委办〔1998〕3号)精神,特制定《浙江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的有关情况、经验和意见、建议,请及时告省人事厅。

浙江省人事厅

一九九八年七月十六日

浙江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需要和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保障事业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事业单位聘用制是指事业单位与职工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聘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责任、义务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

第三条 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方针,贯彻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打破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激励的用人机制。

第四条 实行聘用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除文艺、体育等特殊岗位外,不得聘用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国有、集体事业单位(以下统称聘用单位)和与之建立聘用关系的人员。

本省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中的工勤人员和其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事业单位中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的人员,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聘用合同的订立

第六条 聘用单位应按照机构编制、人事部门确定的编制和人员结构比例,合理确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岗位。在编制、岗位限额内,聘用人员上岗工作。

第七条 受聘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本职工作,思想品德端正,遵纪守法;

(二)具有拟聘岗位要求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及工作能力;

(三)身份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第八条 聘用程序:

(一)公布聘用岗位、应聘条件、聘期和聘用方法;

(二)采用个人申请、民主推荐、公开招聘、负责人提名等形式,产生拟聘人选;

(三)按管理权限审批,确定聘用人选;

(四)签订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五)公布聘用结果。

第九条 聘用单位聘用管理人员,必须执行人事回避制度的有关规定,不得聘用单位领导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担任本单位行政副职和人事、劳资、财务、审计、监察等岗位的职务。

第十条 聘用合同由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签订。签订聘用合同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聘用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由任免机关或其委托的主管部门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行政副职或其他行政领导班子成员,按照管理权限批准后,由法定代表人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

第十二条 聘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一式三份),当事人双方各执一份,一份存档。

第十三条 聘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聘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

(四)工作报酬;

(五)保险福利待遇;

(六)工作纪律;

(七)聘用合同终止的条件;

(八)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

聘用合同除前款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

第十四条 聘用单位与职工订立聘用合同时,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抵押金。

第十五条 聘用合同的期限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

有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应当约定终止履行的日期,具体聘用期限由聘用双方协商确定,一般为一至五年。

受聘人员在同一聘用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且当事人双方同意延续聘用合同的,如受聘人员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

第十六条 聘用单位聘用新进职工,可以规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

聘用单位接收安置军转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和聘用特殊岗位的人员,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下列聘用合同无效:

(一)违反法律、法规的聘用合同;

(二)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聘用合同。无效的聘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聘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聘用合同的无效,由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或政府人事部门确认。

第十八条 个人行为能力受到限制的职工,经有关部门鉴定,可以缓签聘用合同。

第十九条 原固定制职工不愿与聘用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又不属于缓签的,聘用单位应给其不少于两个月的自行流动期,自行流动期内聘用单位只发给基本生活费。自行流动期满后职工仍不与聘用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本人可以提出辞职或由聘用单位办理辞退手续。

第三章 受聘人员的待遇

第二十条 受聘人员的工资待遇要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按工作责任轻重、工作量大小和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合理拉开分配档次。

第二十一条 受聘人员享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 受聘人员的工时、公休假日、女职工保护、因公(工)负伤、致残和死亡,非因公(工)负伤和患病等福利待遇,均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受聘人员在聘期内享有国家规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

第四章 聘用合同的变更、终止和解除

第二十四条 聘用合同依法签订后,合同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确需变更时,双方应协商一致,并按原签订程序变更合同。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的,原合同继续有效。

第二十五条 聘用合同期满或者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聘用合同即行终止。经双方同意,可续签聘用合同。

第二十六条 经聘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聘用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七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聘用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聘用条件的;

(二)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

(三)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四)严格失职、渎职或违法乱纪,对聘用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五)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聘用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受聘人员:

(一)受聘人员患病或非因公(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服从另行安排适当工作的;

(二)受聘人员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的;

(三)聘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聘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二十九条 受聘人员在聘期内被开除、劳动教养以及被判刑的,聘用合同自行解除。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聘用单位不得依据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

(一)受聘人员患病或者负伤在医疗期内的;

(二)受聘人员患职业病或因公(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的;

(四)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第三十一条 受聘人员解除聘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聘用单位。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受聘人员可以随时提出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聘用单位未按照聘用合同约定支付工作报酬或者提供工作条件的;

(三)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第三十三条 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一方要求解除或终止合同,要保证在不损害合同双方权益的情况下,对履行合同的善后事宜作出妥善处理。

第三十四条 聘用合同终止后不再续订的或解除合同的受聘人员,可以持由单位出具的《终止、解除聘用合同证明书》,在三十日内到当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办理登记。

第五章 违约责任、经济补偿和生活补助

第三十五条 任何一方违反合同规定,都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违约要付给对方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由双方当事人在聘用合同中自行约定。造成对方经济损失的,还应按实际损失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第三十六条 职工经聘用单位出资培训的,双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约定培训后的服务期限及违约责任。没有约定的,解除聘用合同时,聘用单位可适当收取培训费,收费标准按培训后回单位服务的年限,以每年递减培训费用20%的比例计算。

第三十七条 经聘用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由聘用单位解除聘用合同的,聘用单位应根据受聘人员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本人一个月基本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后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未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

第三十八条 受聘人员不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胜任工作,由聘用单位解除聘用合同的,聘用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本人一个月基本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

第三十九条 聘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合同达成协议,由聘用单位解除聘用合同的,聘用单位接受聘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本人一个月基本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第四十条 聘用单位被撤销的,聘用单位应在被撤销前按受聘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金。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本人一个月基本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第四十一条 聘用单位中原固定制职工转制前的连续工龄视作该受聘人员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

第四十二条 终止或解除聘用合同人员的失业救济,在已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失业保险的地区,按当地失业保险规定办理。尚未开展事业单位失业保险的地区,由原聘用单位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生活补助费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发给。

第四十三条 终止或解除聘用合同人员的生活补助费发放期限:工作年限不足两年的,为三个月;满两年的,为四个月;两年以上的,每增加一年增发一个月,但最长不得超过二十四个月。

第四十四条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终止或解除聘用合同人员的生活补助费停发:

(一)领取期限已满;

(二)重新就业;

(三)应征入伍;

(四)出境或出国定居;

(五)被劳动教养或被判刑;

(六)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第六章 原固定制职工下岗待聘管理

第四十五条 原固定制职工,因编制精简、岗位撤并、专业不对口以及能力、身体不适应等原因而未被聘用上岗的,为下岗待聘人员。

下岗待聘人员在待聘期间,不再保留原岗位待遇,其待遇由本单位决定,但不得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

第四十六条 原固定制职工在聘用单位内部下岗待聘时间一般为一至两年。在此期间,聘用单位应至少提供两次上岗机会,本人可以联系调离,也可以到人才市场择业或自谋职业。待聘期满,仍未能上岗或调离的,聘用单位可办理辞退手续。

第四十七条 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以内,且连续工龄满二十年,因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原固定制职工,根据本人自愿的原则,经聘用单位批准,可实行在聘用单位内部离岗退养。离岗退养期间的待遇,参照本省有关退休人员待遇的规定执行。

第七章 管理与监督

第四十八条 政府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负有指导、协调、监督的职责。

第四十九条 事业单位应根据聘用合同加强对受聘人员的聘后管理,健全考核制度,做好考核工作,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奖惩、职务升降以及确定工资待遇的依据。

第五十条 当事人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应当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的,先由单位主管部门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可按有关规定向同级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或同级政府人事部门申请仲裁或行政裁决。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各市、地及省级有关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过去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梧州市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暂行办法(推荐)

梧州市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规范对事业单位聘用制的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聘用制是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事业单位与职工要按照平等自愿、协商—致的原则,通过签订聘用台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工作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义务。

第三条

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必须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单位自主用人、职工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有事业单位(以下统称聘用单位)及其人员。

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依法行使行政职能,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不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

聘用或解聘职工,应由聘用单位法人代表提名,出征求本单位工会的意见后,经聘用单位领导(包括党组织领导)集体讨论决定。

第六条

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负责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聘用的权限、条件及程序

第七条

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岗,按照岗位职责明确,权限清晰;聘用条件合理的要求,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阳和聘用条件,公平竞争,按岗聘用。

第八条

由财政拨款的各类事业单位聘用的各类人员应在国家核定的编制范围内进行。

第九条

事业单位进入逐步实行公开招聘和考试的制度:用人单位通过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下属的人才市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对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党政机关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调入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等顺向调动的人员、军队转业干部及随调家属等,经报当地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后,可采取考核选调的办法。

第十条

受聘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具有全面履行本岗位职责的能力;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特殊岗位职业要符合国家对执业资格的要求;

(六)聘用岗位职责要求的其它条件。

第十一条聘用的基本程序是:

(一)事业单位根据岗位的需要,公布空缺岗位、岗位职责、聘用条件和聘用的有关事项。

(二)应聘人员按照条件要求申请应聘相应的岗位;

(三)单位组织考核考察,以公平竞争的方式双向选择,竞争上岗;

(四)单位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受聘人员,并与其签定聘用合同。

第十二条

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人员,按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可采取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委任等多种形式。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实行公开竞聘或由正职聘任副职等办法。事业单位党群工作部门领导人员的聘用,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聘用合同的订立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当签订聘用合同,聘用,合同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四条

聘用合同由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书面委托的代理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式三份,当事人双方各执—份,—份存入个人档案。

第十五条

聘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定的工作为期限。

第十六条

经聘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订立无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应当约定终止聘用合同的条件。

第十七条

聘用合同的具体期限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但受聘人员连续工年满十年以上,且双方同意延续聘用合同的,受聘人员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

第十八条

按国家规定或由双方约定必须为单位服务——定期限的职工,签订聘用合同的期限不得短于规定的服务期限。

第十九条

聘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

对应届毕业生及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仍实行—年的见习期和试用期。对军转干部可先实行—年适应期,然后再按本办法实行聘用制。

第二十条

聘用台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聘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四)工作报酬;

(五)保险福利待遇;

(六)聘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的条件;

(七)工作纪律;

(八)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

(九)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一条

下列聘用合同无效:

(一)违反法律、法规的聘用合同;

(二)采取胁迫、欺诈手段订立的聘用合同。

无效的聘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确认聘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合同其余部分的效力,合同其余部分仍然有效。聘用合同的无效,由所属政府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确认。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原合同制职工可按本规定重新签订聘用合同。

第二十三条

个人行为能力受到限制的职工:经有效鉴定,可以缓签聘用合同。

第二十四条

原固定制职工不愿与聘用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又不属于缓签的,聘用单位应给其不少于三个月的择业流动期。流动期满后职工仍不与聘用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原聘用关系自行终止,本人可以提出辞职或由聘用单位办理辞退手续。

第二十五条

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订立聘用合同时,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抵押金。

第四章受聘人员的待遇

第二十六条

受聘人员的待遇要贯彻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按照所从事的工作和岗位确定。要在单位内部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第二十七条

受聘人员的工资,由聘用单位根据国家规定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按所在岗位职务确定,并按工作责任大小和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定活的工资部分的分配高低,合理拉开档次。

第二十八条

受聘人员和聘用单位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并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第二十九条

受聘人员在聘用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福利待遇。

第三十条

受聘人员的工作时间、公休假日、女职工保护、因工负伤、致残和死亡、非因工负伤和患病等福利待遇,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受聘人员在聘期内有权享受国家规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权利。

第三十二条

受聘人员可以参加国家机关的招考,也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被选调到国家机关工作。

第五章 聘用合同变更、终止和解除

第三十三条

聘用合同依法签订后,订立合同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确需变更的,双方应协商一致,并按原签订程序变更合同。双方未达成—致意见的,除法律法规或本规定另有规定的以外,原合同继续有效。

第三十四条

聘用合同期满或者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聘用合同即行终止。经双方同意,可续签聘用合同。

第三十五条

经聘用合同双万协商一致,聘用合同可以解除。

第三十六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况之—的,聘用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聘用条件的;

(二)无正当理由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年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30天的;

(三)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

(四)严重失职、渎职、贪污、盗窃、营私舞弊,对聘用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五)无理取闹、打絮斗殴、恐吓威胁聘用单位领导,严重影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

(六)违犯工作规定或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

(七)公派留学逾期不归的。

(八)未经单位批准参加各类学校脱产学习,经单位要求仍不回单位上班的。

第三十七条

在聘期内受聘人员被劳动教养或被判刑的,聘用合同自行解除。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的,聘用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但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受聘人员:

(一)受聘人员患病或非因公负伤,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服从另行安排工作的;

(二)受聘人员不能胜任好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胜任的;

(三)下岗待聘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单位安排工作的;

(四)聘用台同订立时所浓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变更聘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的,聘用单位不得终止或者解除聘用合同:

(—)受聘人员患病或者负伤在国家规定的医疗期内的(符合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者除外);

(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孕期内的;

(三)国家另有规定的。

第四十条

受聘人员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医疗终结,经有关部门确认不同程度丧失工作能力的,其聘用合同的终止或解除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聘用单位不得终止或者解除聘用合同;

(二)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聘用单位不得解除聘用合同,但聘用单位与职工协商—致的,可以终止聘用合同。

第四十一条

属于下列情况之—的,受聘人员提出解除聘用合同,聘用合同可立即终止: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有充分证据表明用人单位不能履行聘用合同或违反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

(三)聘用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工作的;

(四)受聘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考入普通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或应征入伍的;

(五)根据工作需要经过必要程序,受聘人员由上级组织决定调动、被招考或选调到国家机关工作的。

第四十二条

受聘人员提出终止或解除聘用合同的,不属第四十条规定范围内的,必须提前30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的受聘人员,其提出解除聘用合同,必须经过甲方同意:

(一)国家和省、市重点科研项目或经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解除聘用合同后对工作可能造成损失的;

(二)从事特殊行业、特殊工种的;

(三)从事国家机密工作,或曾从事国家机密工作,在规定的保密期内的;

(四)经司法或行政机关决定或批准,正在接受审查、尚未结案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情况。

第四十四条

聘用合同解除,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的人事关系自行解除。

第四十五条

聘用合同不因单位法定代表人的变更而解除。

第六章 违反和解除聘用合同的责任

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任何一方违反合同规定,应当承担按合同约定承担的违约责任。

第四十七条

受聘人员经聘用单位出资培训的,双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约定培训后的服务期及违约责任。没有约定的,违约后应向单位赔偿培训费,以不高于培训后每服务—年递减20%的标准支付。

第四十八条

属下列情况之一解除聘用合同的,聘用单位应根据受聘人员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年,发给相当于—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年的,按—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

(一)经受聘人员同意,由聘用单位解除聘用合同的;(二)受聘人员不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不能胜任工作,由聘用单位解除聘用合同的。

第四十九条

聘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变更合同,由聘用单位解除聘用合同。聘用单位按受聘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每满—年,发给相当于—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第五十条

聘用单位被撤销的,聘用单位应在被撤销前按受聘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第五十一条 属于第三十六条和第三十七条情况之一的,聘用单位不必给予经济补偿。

第五十二条 经济补偿金的月工资计算基数为受聘人员解除合同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

第五十三条

受聘人员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以连续在单位聘用的时间计算。

聘用单位中原固定制职工首次签订聘用合同前的连续工龄视作该受聘人员的本单位工作年限。

第六章 原固定制职工中未聘人员的待聘管理

第五十四条

原固定制职工,因机构编制精简、岗位撤销、不符合岗位要求、身体不适等原因而未被聘用上岗的人员,为未聘人员。

第五十五条

未聘人员的待聘期一般为半年至一年。待聘期间不再保留原岗位待遇,不参加本单位晋职、升级,未聘人员在待聘期头三个月发给原职务工资(低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补足到最低工资标准),第四个月开始,由本单位按照当地有关规定,发给最低工资标淮。

第五十六条

未聘人员必须服从单位的培训和临时工作安排。待聘期满,仍未能具备上岗条件的,聘用单位可解除聘用合同。被解聘人员可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办理人事代理,双向选择推荐就业。

第五十七条

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以内,且连续工龄满十年以上的职工,因身体原因确实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人员,本人自愿,聘用单位批准,可实行在聘用单位内部提前离岗休养:提前离岗休养期间的待遇,由单位参照我市有关退休人员待遇的规定执行或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离岗休养人员离岗休养期间仍属单位在编人员,但可不参加考核,工龄连续计算;档案工资可按在职人员办理正常晋升手续;其养老保险金由单位技在职人员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有关规定足额缴纳。退岗休养人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单位应及时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退休时按国家有关规定计发退休费。

第七章管理与监督

第五十八条

政府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工作负有指导、协凋、监督的职责,有权检查、监督聘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第五十九条

事业单位聘用新进职工,应根据精干、效能的原则,在编制和增人计划内进行。政府人事部门要加强对职工人数和人员结构的宏观控制。

第六十条

事业单位应依据聘用合同加强对受聘人员的聘后管理,健全考核制度,做好考核工作,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以及奖惩、晋升、增资的依据。

第六十一条

聘用合同审核鉴证是政府人事部门依据人事政策法规,对聘用合同的条款进行审查并予以证明的一种监督管理制度。

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台司书后(包括续订和变更聘用合同),应在一个月内到所属政府人事部门或才市场及时办理审核鉴证手续。鉴证机关对不真实、不合格的聘用等同,不予鉴证。

第六—二条

聘用合同双方当事人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应当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的,当事人可按有关规定在争议发生之日起三个月内向所属的政府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调解和仲裁。

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由梧州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山西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的通知(晋政办发〔2003〕13号)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3]13号

吕梁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省人事厅《山西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三年四月十六日

山西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充分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积极性,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行人员聘用制是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事业单位与职工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用人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省除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以及转制为企业以外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以下简称聘用单位)及其人员。

使用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录用专职工作人员,除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以外,适用本办法。

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可以参照本办法扶行。

第四条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要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坚持公开、平权和监督权。

第二章聘用权限、条件及程序

第五条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要在上级部门下达的人员编制计划、领导职数和专业技术职务限额比例内,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岗位,确定岗位职责、聘用条件、工资待遇等。

第六条聘用单位领导人员,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聘用或任命。

聘用单位按照岗位设置、聘用条件聘用人员。聘用人员应当优先从本单位观有人员中选聘。面向社会招聘的,同等条件下本单位的应聘人员优先。

第七条聘用单位凡出观空缺岗位,除涉密岗位确需使用其他办法选拔人员的以外,都要采取考试、考核的办法公开招聘。

第八条聘用单位要成立聘用工作组织,对本单位人员的聘用、考核、续聘、解聘等事项提出意见,报本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聘用工作组织由本单位人事、纪检部门负责人和工会代表组成,根据需要也可聘请有关专家参加。第九条受聘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具有履行本岗位职责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应聘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岗位的,必须持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六)聘用岗位要求的其他条件。第十条聘用单位聘用人员的基本程序:

(一)公布空缺岗位及其职责、聘用条件、工资待遇等事项;(二)应聘人员申请应聘;

(三)聘用工作组织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

(四)聘用工作组织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考试或者考核,根据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五)聘用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

(六)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的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七)聘用单位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办理聘用,合同审核鉴证手续。

第十一条聘用单位聘用新进人员(不含新接收的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被聘人员为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的,试用期可以延长到12个月,特殊情况的人员可以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

第十二条受聘人员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近姻亲关系的,不得被聘用从事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者人事、财务、纪律检查岗位的工作,也不得在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工作。

聘用工作组织成员在办理人员聘用事项时,遇有与自己有上述亲属关系的,必须回避。

第三章聘用合同的订立

第十三条签订聘用合同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订立聘用合同时,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抵押物或其他财物。

聘用合同采取书面形式,一式三份,当事人双方各执一份,一份存入受聘人员个人档案。第十四条聘用合同必须具备以下条款:(一)聘用合同期限;(二)岗位及其职责要求;(三)岗位纪律;(四)岗位工作条件;

(五)工资、保险和福利待遇;

(六)聘用合同变更、终止、解除的条件;(七)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

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在聘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知识产权保护、解聘提前通知时限等条款。第十五条聘用合同的期限分为短期(3年以下)、中长期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

合同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受聘人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年限。具体期限由聘用双方协商确定。对在本单位工作已满25年或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已不足10年的人员,如本人提出,聘用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该人员退休的合同。

第十六条下列聘用合同为无效合同:(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聘用合同;

(二)采用欺诈、威胁等不正当手段订立的聘用合同;

(三)权利义务不对等,严重损害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聘用合同;(四)未经当事人委托,由第三者代签白勺聘用合同。

第十七条对个人行为能力受到限制的人员,聘用单位可缓签聘用合同。

第十八条聘用单位原固定职工不愿与聘用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又不属于缓签范围的,应给予3个月的择业流动期,流动期内享受原工资福利待遇。择业流动期满后仍不愿与聘用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其原人事关系自行终止,本人可提出辞职或由聘用单位办理辞退手续。

第十九条聘用单位合同制职工,原签订的合同与本办法不符的,可按本办法重新签订聘用合同。

第四章受聘人员的待遇

第二十条聘用单位可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确定受聘人员的工资待遇,也可根据受聘人员的岗位职务、责任大小、难易程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灵活确定工资待遇,合理拉开档次。

第二十一条根据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聘用单位对有重大科技发明、贡献突出的受聘人员可给予重奖。

第二十二条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享受有关社会保险待遇,承担应当支付的相应费用。

第二十三条受聘人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工时、公休节假日、劳动保护、女职工保护、因工负伤、致残和死亡、非因工负伤和患病等福利待遇。

第二十四条受聘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有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章受聘人员的考核

第二十五条聘用单位对受聘人员的工作情况实行考核,必要时可以增加聘期考核。

第二十六条考核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考核工作实绩与考核工作态度相统一的方法。考核的内容要符合岗位的实际需要,按照岗位目标实行量化考核。

第二十七条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等次。考核优秀等次人员一般不超过本单位受聘人员总数的15%。

聘用工作组织根据量化考核结果、群众评议意见和受聘人员领导意见,提出考核等次意见,报聘用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考核结果要予以公示。

第二十八条考核结果是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受聘人员考核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解除聘用关系,也可以调整其岗位或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调整岗位。岗位变化后,相应改变该受聘人员的岗位工资及有关待遇,并对其聘用合同作相应变更。

第六章聘用合同的变更、终止和解除

第二十九条聘用合同签订后,当事人双方必须依法履行合同,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确需变更时,双方应协商一致,并按原签订程序重新签订变更合同。

第三十条聘用合同期满,考核或聘期考核合格,根据岗位需要,经当事人双方同意,可续签聘用合同。

第三十一条聘用合同期内,聘用单位被撤销或受聘人员死亡时,聘用合同自行终止。第三十二条聘用合同期内,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第三十三条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一)连续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20个工作日的;(二)未经聘用单位同意,擅自出国或者出国逾期不归的;

(三)违反工作规定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四)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聘用单位、其他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五)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收监执行的,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六)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本岗位要求,又不同意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

第三十四条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聘用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但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一)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聘用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的;(二)考核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又不同意聘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的;

(三)聘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聘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三十五条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不得解除聘用合同:(一)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的;

(三)因工负伤,治疗终结后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1至4级丧失劳动能力的;(四)患职业病以及现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或者精神病的;(五)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六)属于国家规定的不得解除聘用合同的其他情形的。聘用合同不因单位法定代表人的变更而解除。

第三十六条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一)在试用期内的;(二)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的;

(三)被录用或选调到国家机关工作的;(四)依法服兵役的。

第三十七条除第三十六条情形外,受聘人员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未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受聘人员应当坚持正常工作,继续履行聘用合同;6个月后再次提出解除聘用合同仍未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即可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第三十八条聘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及有关领导人员聘任期满,或在聘用合同期内解除聘用合同的,应按有关规定进行离任审计。

第三十九条受聘人员承担重要专业技术工作或重大科研项目,如提前解除合同,将给聘任单位带来技术项目的终止、产生知识产权纠纷、技术失密及可能产生较大经济损失的,不得提前解除聘用合同。

第七章违反和解除聘用合同的责任

第四十条聘用合同当事人双方有违反聘用,合同的,应按合同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第四十一条受聘人员经聘用单位出资培训后解除聘用合同,对培训费用的补偿在聘用合同中约定的,按照合同的约定补偿;没有约定的,单位可按培训后每服务一年递减20%的标准追偿。

第四十二条受聘人员解除聘用合同后违反规定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原所在单位的知识产权、技术秘密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涉密岗位受聘人员的解聘或者工作调动,要遵守国家有关涉密人员管理的规定。

第四十三条有下列解除聘用合同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应当根据被解聘人员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向其支付经济利偿:

(一)聘用单位提出解除聘用合同,受聘人员同意解除的;(二)符合第三十四条情形,聘用单位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

第四十四条经济补偿以被解聘人员在该聘用单位每工作1年,支付其本人1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为标准;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当地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

第四十五条聘用单位分立、合并、撤销的,应当妥善安置受聘人员;不能安置受聘人员到相应单位就业而解除聘用合同的,应按第四十四条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第四十六条受聘人员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以连续在该单位聘用的时间计算。聘用单位中原固定职工首次签订聘用合同前的连续工龄视作该受聘人员的本单位实际二作年限。

第四十七条聘用合同解除后,聘用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调转手续。

第八章未聘人员安置与管理

第四十八条聘用单位原固定职工因机构撤销、精简人员和不符合岗位要求、身体不适等原因未被聘用的为未聘人员。

第四十九条未聘人员在聘用单位内部的待聘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待聘期间聘用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岗位空缺及待聘人员的条件,在本单位内部调整或安排临时性工作,并至少提供2次上岗机会。

第五十条未聘人员在聘用单位内部待聘期满,经培训仍未能聘用上岗的,聘用单位可委托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代为推荐。委托推荐期限最长为1年。委托推荐期满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由聘用单位办理辞退手续。

第五十一条未聘人员在待聘期和委托推荐期不再保留原岗位待遇。待聘期不满6个月的按原岗位基本工资发放,已满6个月的工资按原岗位基本工资的30%发放。委托推荐期内,工资按原岗位基本工资的50%发放。但工资发放数额不得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

第五十二条原固定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且工作年限满20年以上,因体弱多病等原因不能正常工作的未聘人员,经本人申请、聘用单位及主管部门同意,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可在聘用单位内部提前退岗—休养。提前退休期间的待遇,由单位参照我省有关退休人员待遇的规定执行。

第九章组织与管理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的行政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对聘用制工作组织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

第五十四条聘用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的组织实施和检查监督工作。第五十五条聘用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具体方案,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核准后实施。

第五十六条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在公开招聘、聘用程序、聘用合同期限、聘期考核、解聘辞聘、未聘安置等问题发生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聘用单位主管部门调解;调解不成的按有关规定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当地同级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十章附则

第五十七条聘用合同文本由省人事厅统一印制。第五十八条本办法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第五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浙江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若干工资待遇问题的处理意见

浙江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若干工资待遇问题的处理意见

浙人薪〔2005〕289号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试行细则》(浙政办发〔2004〕117号)和人事部《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国人部发〔2004〕63号)精神,积极推进我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现就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中若干工资待遇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受聘人员的工资待遇

(一)实行人员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要在建立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基本内容的新型用人制度的同时,深化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确定受聘人员的工资待遇,要与其岗位职责、工作绩效紧密挂钩,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关键岗位和特殊岗位倾斜。

(二)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以及经费来源部分由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受聘人员的工资待遇由基本保障部分和激励搞活部分两部分构成。基本保障部分应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执行。激励搞活部分由单位在可分配的额度内,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发 放办法和发放标准。

(三)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受聘人员的工资待遇由单位在可分配的工资总额内自主确定。受聘人员国家和省规定的工资项目及标准,由单位在档案中记载,并按国家和省工资政策相应调整,作为职工调动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计发退休(退职)费的依据。

二、岗位变动人员的工资待遇

(四)受聘人员岗位变动后,按新聘岗位确定其工资待遇。

(五)由较高等级岗位受聘到较低等级岗位的人员,原则上按新聘岗位的等级就近就低确定其工资待遇。其中,对首次聘用时任原职务满5年、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符合订立聘用至退休合同条件的人员,可以保留原国家和省规定的工资待遇。

由较低等级岗位受聘到较高等级岗位的人员,按新聘岗位的等级就近就高确定其工资待遇。

(六)由工勤岗位受聘到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的人员,以及由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受聘到工勤岗位的人员,原则上按新聘岗位的等级重新确定其工资待遇。对首次聘用时由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受聘到工勤岗位的人员,任原职务满5年且符合订立聘用至退休合同条件的,可以保留其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

三、离岗退养人员的待遇

(七)受聘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单位内部离岗退养期间的待遇,参照本省有关退休人员待遇的规定执行。

(八)离岗退养期间的生活费以其本人退养前的工资为基数,按其本人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的工作年限对应的退休费比例计发。职务岗位津贴等按职务拉开差距的项目按退休人员的规定比例计发。

(九)退养期间按退休人员增加退休费的办法和标准增加生活费,并继续按有关规定交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

四、待聘及缓签聘用合同人员的待遇

(十)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中的待聘人员,不再保留原岗位的工资待遇,其待遇由本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得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城 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十一)经确诊患有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精神病等的缓聘人员,在规定的治疗期内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病假期间生活待遇。

五、解除聘用合同人员的待遇

(十二)聘用单位依据浙政办发〔2004〕11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向被解聘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时,应以其解除或者终止聘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为标准,在聘用单位工作每满1年支付1个月的经济补偿金;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经济补偿金。

(十三)被解聘人员的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当地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当地月平均工资标准,按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聘用单位所在地同期职工平均工资确定。

(十四)被解聘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低于本人同期国家规定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与国家和省规定的津补贴之和的,按被解聘人员同期国家规定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与国家和省规定的津补贴之和计算。

六、把握政策,严格程序

(十五)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改革中的工资待遇问题,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级人事部门和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把握政策和程序,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

(十六)各事业单位在研究拟定受聘人员岗位的工资待遇分配办法时,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逐步规范个人收入,认真清理政策外各项津补贴收入,实现职工个人收入的公开化、透明化。同时,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分配改革方案需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和政府人事部门备案。其中,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收入分配办法,应按干部管理权限报主管部门批准。

(十七)各级人事部门要抓住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改革的契机,积极指导事业单位进一步深化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加强对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的调控和管理,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本地区、本部门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确保人员聘用制度改革的平稳顺利进行。

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第五篇:浙江省公安厅关于印发

浙江省公安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公安机关大型活动治安管理工作规范》的通知

(浙公通字〔2006〕6号)

各市、县(市、区)公安局: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各地举办大型活动的数量逐年增多,这对丰富和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公安机关如何履行好安全审批职责,切实有效地监督举办单位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强化大型活动治安管理工作,已成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去年云南元阳“火把节”晚会现场发生宣传栏坍塌致人伤亡事故后,再次给大型活动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这项工作,有效预防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切实推进“平安浙江”建设,保障公共安全,省厅制定了《浙江省公安机关大型活动治安管理工作规范》以及相关参考规定,现印发各地,请遵照实施。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省厅。

附件:

1.大型活动安全技术参考规定

2.查处违反大型活动治安、安全管理规定的主要执法依据

浙江省公安厅

二OO六年一月十二日

浙江省公安机关大型活动治安管理工作规范

一、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大型活动治安管理,切实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大型活动安全有序地举办,根据《行政许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工作规定》、《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治安管理办法》以及《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等规定,制定本工作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的大型活动是指依法必须经公安机关实施安全许可后方可举办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以及其他无需安全许可,但活动规模较大、参与人数较多,涉及公共安全或可能影响社会治安、交通秩序,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进行安全监督的重大活动。

第三条 公安机关在大型活动治安管理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法对相关大型活动实施安全许可;

(二)检查、指导、监督大型活动举办方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保卫工作措施,及时消除治安隐患;

(三)根据大型活动举办的时间、地点、内容、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派员协助活动举办方维护现场秩序或直接组织实施现场保卫;

(四)处置大型活动中的突发治安事件,依法查处违反大型活动治安管理规定、扰乱大型活动治安秩序,以及其他危害大型活动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大型活动治安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业务培训,注重培养专业人才,落实经费保障,配备必要的器材装备。

二、大型活动安全许可的受理与审批

第五条 公安机关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公园、风景游览区、游乐园、广场、体育场(馆)、展览馆、俱乐部、公共道路、居民生活区等公共场所举办参与人数在200人以上的下列活动应当实施安全许可:

(一)演唱会、音乐会、歌舞表演等文艺活动(在影剧院、音乐厅、营业性演出场所举办其经营范围之内的活动除外);

(二)游园、灯会、花会、龙舟会、庙会等民间传统活动;

(三)体育比赛、民间竞技、健身气功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四)含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内容的展览、展销、促销等活动;

(五)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由公安机关实施安全许可后方可举办的其他大型活动。

第六条 公安机关对大型活动安全许可的受理、许可权限按照公安部的有关规定执行。依法应当由上级公安机关许可的大型活动,上级公安机关可以直接受理,也可以委托活动所在地公安机关受理和审查。

第七条 申请大型活动安全许可,公安机关应告知申请人如实提供下列材料:

(一)《大型活动安全许可申请表》,以及活动举办人(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相关合法身份的证明;

(二)法律、法规规定举办的活动应当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提交有关批准文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具备相关资质、资格的,提交相关资质、资格证明;

(三)室内举办的活动,提供公安消防机构对该建筑物(场馆)出具的消防验收行政许可文书;举办的活动有临时搭建或使用特种设备、大型设施的,提供该特种设备、大型设施属安全合格产品的证明文件,以及在该特种设备、大型设施搭建完毕后能取得技术检测部门检测合格文件的承诺书;

(四)活动举办方制定的安全保卫工作方案;

(五)活动区域平面示意图及临时搭建大型设施的设计图或效果图;

(六)法律、法规或国家规定的其他申请材料。

第八条 活动举办方制定的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应明确以下内容:

(一)安全保卫工作的负责人,以及其他具体负责安全工作的人员数量、职责任务和组织管理措施;

(二)活动主办方、承办方以及场地提供方签定的安全责任协议,以及活动场所的建筑和相关设施、设备的消防、安全情况;

(三)活动场地周边的道路通行条件及停车场地位置、泊车数量,入场活动人数的控制或入场票证的管理、查验措施;

(四)处置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以及其他安全防范技术措施;

(五)公安机关认为需要明确的其他内容。

第九条 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行政许可法》第三十条或按照《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工作规定》第四条之规定,将办理大型活动安全许可的有关法律依据、受理审批程序、审批期限,以及所需提交的材料等事项予以公示。

第十条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齐全并符合要求的,公安机关应当场受理,并出具受理凭证。

对有关受理、不予受理等告知事项按照《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工作规定》第十一条之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在受理大型活动申请后,应当开展下列工作:

(一)对有关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必要的审查;

(二)对活动场地进行实地踏勘,确定该场所是否适合举办该项活动;

(三)指导活动举办方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方案,对举办方落实相关安全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等事项提出书面意见和要求;指导、监督活动举办方整改和消除安全隐患,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四)核定参与活动的最大人员容量,划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安全缓冲区。

第十二条 申请举办的大型活动符合下列要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作出安全许可的决定:

(一)提供的审批材料齐全、真实的,且申请举办大型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

(二)举办的活动不会危害公共安全、妨碍治安、交通秩序和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

(三)活动主办方、承办方、场地提供方安全责任明确,安全保卫组织机构完备,保卫力量和安全防护措施落实的;

(四)活动场地、场馆的建筑质量、消防设施、公共设施以及供电、供水、通风、照明、疏散通道设置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要求,临时搭建的特种设备、大型设施通过有关技术检测部门检测的;

(五)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不予许可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在受理后的二十日内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并在作出决定后的十日内将书面决定送达申请人,同时报上一级公安机关备案。对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应向申请人说明不予许可的理由,并告知其享有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权利。

公安机关在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应按照《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办理延长及告知手续。

对申请人在二十日内不能提交有关技术检测部门对临时搭建或使用的特种设备、大型设施检测合格证明文件的,可以应申请人的申请,延期十日作出决定;申请人未提出申请,或者在申请延长的期限内仍未提交相关证明文件的,应当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

第十四条 委托下级公安机关受理、审查的大型活动,下级公安机关应当在受理后的十四日内将审查意见及相关材料报上级公安机关。

上级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申请,需要委托下级公安机关审查的,应当在受理后的二日内将相关材料送达下级公安机关,下级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交办材料的十四日内将审查意见报送上级公安机关。

受委托的下级公安机关可能在规定时限内不能提交审查意见的,应提前二日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

上级公安机关收到下级公安机关的审查意见及相关材料后,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决定。

第十五条 经公安机关许可举办的大型活动,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举办时间的,举办方依法向公安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后,公安机关应在三日内重新作出许可或不许可的书面决定。举办方要求变更活动地点、内容的,重新按照大型活动安全许可的程序办理。

第十六条 举办的大型活动(包括无需公安机关实施安全许可的)有占用城市道路(含人行道),或者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消防部门依法予以批准后,应当将批准意见抄告同级公安机关治安、内保部门。

三、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公安机关对申请举办的大型活动作出安全许可后,应当对下列事项继续进行监督管理:

(一)监督活动举办方严格按照公安机关核定的数量印制和发售入场票券,入场票券应当标明座位号,确保一座一票。对特别重大的活动,公安机关可以在入场票券上加贴防伪标记或要求举办方增加其他防伪功能;

(二)对举办方安全工作责任是否落实,安全工作人员是否充足到位,以及相关应急保障措施是否健全进行检查监督;

(三)对活动场地内临时搭建的设备、设施(如舞台、看台、隔离物、临时照明设备、特种设备等)、公共设施、观众座位、疏散通道、安全防护设施等是否按照设计方案或公安机关核准的方案搭建、设置进行检查监督;

公安机关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有安全隐患的,应当作书面记录,并由举办方安全负责人签字,同时责令当场整改;对当场不能整改的,应当向举办方发出限期整改的书面通知。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可以责令举办方立即停止活动:

(一)举办的活动有法律、法规、规章明令禁止内容的;

(二)未按照公安机关的整改要求进行整改,仍然存在安全隐患的;

(三)活动举办方印制、发售的入场票证超过额定人数,或入场人员超过核准人数,经公安机关责令整改后不能及时改正的,或者现场秩序混乱,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

(四)现场出现其他严重安全隐患,或者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危险的;

(五)未经公安机关许可,活动举办方擅自改变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的;

(六)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责令停止活动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办大型活动的安全监督。对在大型商场、超市、展览馆、体育馆(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举办大型展览、展销、促销、咨询、人才交流会、产品推荐会等无需公安机关实施安全许可的活动,公安机关可以依据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浙江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相关单位实施下列安全监管措施:

(一)督促活动举办单位、场地提供单位或主管单位明确安全工作负责人,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落实安全保卫力量和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督促活动举办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安全标准,控制好活动场所的入场人数;

(三)督促活动举办单位、活动场地提供单位或主管单位开展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活动场地内消防设施、供电照明、疏散通道等符合国家安全要求;

(四)对有关活动举办单位安全工作责任不落实,安全防护、应急保障措施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消除的,及时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能改正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四、公安机关对大型活动安全保卫的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对需由公安机关直接组织实施安全保卫工作的大型活动,按照“谁审批、谁负责”和“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组织实施安全保卫工作。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组织实施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应当根据活动规模、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场地设施、治安情况等因素,进行风险等级预测评估,并根据预测评估结果研究制定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

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应当明确组织领导、任务要求、指挥调度、职责分工、警力配备、应急措施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各警种、各部门在大型活动安全保卫中,应按照统一指挥、任务明确、分工负责、强化协作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一)认真制定安全保卫工作方案。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可以分别就警卫工作、交通管理、消防灭火、反恐处突等工作制定相关方案和预案;

(二)强化安全检查,督促有关单位消除安全隐患;

(三)加强活动现场秩序管理,重点维护入场口、疏散通道、观众席以及其他人员聚集区的现场秩序;

(四)加强交通组织管理,通过组织实施交通分流、交通管制等措施,确保机动车辆的有序通行和停放;

(五)加强技术保障,确保指挥通讯的畅通,必要时架设监控设备,以便指挥人员实时掌握现场情况;

(六)解决后勤保障,为执勤民警提供必要的物资供应。

此外,各地还应结合为现实斗争服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确保活动的安全。

五、其他

第二十三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切实履行职责,严格安全审批,强化安全监管,及时总结大型活动治安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切实增强为民服务意识。

第二十四条 上级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公安机关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监督。同时,各地也应自觉接受警务督察部门对大型活动安全许可和安全监管工作的督察。

对在大型活动安全许可中有故意刁难、拖延、吃拿卡要等行为,以及因审核把关不严,检查监督不力,责任措施不落实等情况,致使大型活动发生重大事件(故)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五条 建立健全情况报告制度,对举办的大型活动发生治安事故(件)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省厅。

六、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规范第二条中的“参与人数较多”一般是指200人以上。

本规范第七条中的“技术检测部门”主要是指对临时搭建的大型钢构设施有建筑安全检测资质的建筑质量监督机构和对特种设施有检测资质的质量技术监督机构。

本规范中的期限均以工作日计算,不包括法定节假日。

第二十七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本规范执行后,遇有法律、法规对公安机关实施大型活动安全许可及相关监管工作做出新规定的,从其规定。

附:

1、《大型活动安全许可申请表》(略)

2、《大型活动安全许可受理回执》(略)

3、《大型活动安全许可内部审批表》(略)

4、《大型活动安全许可决定书》(略)

5、《大型活动不予许可决定书》(略)

附件1 大型活动安全技术参考规定

一、人员容量的核定及临时座位的设置

(一)在设有固定座位的封闭性场所举办大型活动,有效可视座位在2万个以下的,每场次核定固定座位的最大数量不宜超过有效可视固定座位数的90%;有效可视座位数在2万个以上的,每场次核定的固定座位数量不宜超过可用固定座位数的85%。

(二)在体育馆(场)、公共广场等其他场所举办大型活动,需要临时摆放座位的,每张座位所占面积不宜小于0.75平方米(其中体育场内摆放的临时座位不得占用跑道),每一区块的座位摆放数不宜超过20排、26列,前后排座位距离大于0.9米的,每排座位可以放宽到50个,同排座椅之间应予以固定。

(三)室内举办不设座位的活动,按人均不低于2平方米的标准核定最大人员容量。

二、安全距离及疏散通道的设置

(一)舞台及临时搭建设施与观众区的距离

1、设有舞台且舞台高度不超过1.5米的,舞台与临时摆放座位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8米;舞台高度在1.5米以上的,第一排座位与舞台的距离相应增加舞台所增加高度的10倍。舞台属“T”形台的,“T”形台两侧与观众座位的距离不宜小于2米。临时搭建的舞台其后侧应预留安全通道。

2、在观众区搭建有灯光棚、摄像台、音响台(棚)等临时设施的,其周边与观众座位的距离不宜小于3米。

(二)疏散通道及安全出口设置

1、举办的活动需设置临时座位的,临时座位区域内应当根据安全出口的位置合理设置疏散通道,疏散通道的总宽度按每100人不小于0.6米计算,临时座位各区块间的主疏散道宽度不宜小于6-8米,辅助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4-6米。

2、室内举办的活动,安全出口的数量按照400人-700人设置1个出口的底限标准开启安全出口,但最少不得少于2个,单个安全出口的宽度不得小于1.4米;室外举办的封闭性活动,出口数量不得少于2个。

3、主疏散通道尽量避免设置地槛、台阶,安全出口处不得有地槛、门槛。设有记者席、摄像设备的,不得占用疏散通道,观众区通道中不得架设固定机位。

4、举办的展览、展销、促销等活动,预留通道宽度大于10米的,可于通道两侧设置展台、展位;预留通道宽度小于10米大于3.5米的,一般只允许在通道一侧设置展台、展位;通道宽度小于等于3.5米的,不宜设置展台、展位。

5、在公园或公共广场举办的大型活动,展台、展位的搭建应按参观路径的实际情况设置,热点展台、展位应适当提高通道的安全标准,资料发放点应当设置于空旷区域;

6、需临时设置隔离护栏的,如采取三角支撑方式的,三角支撑面应背向人员流动的一方。

三、大型活动的灯光照明

(一)在夜间以及采光条件差的室内举办大型活动,必须配备双路供电线路或其他应急供电设备;

(二)主活动场地均有灯光照明,群众入场、散场时,场地内的灯光照度不小0.5LX;

(三)大型活动现场铺设的电线应当使用绝缘物覆盖,通道内的电线应当架设。

附件2 查处违反大型活动治安、安全管理规定的主要执法依据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法律适用(2006年3月1日起适用)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强行进入场内的;

(二)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的;

(三)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

(四)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

(五)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

(六)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其他行为。

因扰乱体育比赛秩序被处以拘留处罚的,可以同时责令其12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违反规定进入体育场馆的,强行带离现场。

第三十八条 举办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违反有关规定,有发生安全事故危险的,责令停止活动,立即疏散。对组织者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旅馆、饭店、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供社会公众活动的场所的经营管理人员,违反安全规定,致使该场所有发生安全事故危险,经公安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日以下拘留。

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的法律适用(适用至2006年2月28日)

第二十条 有下列妨害公共安全行为之一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四)经营旅馆、饭店、影剧院、娱乐场、展览馆或者其他供群众聚集的场所,违反安全规定,经公安机关通知不加改正的;

(五)组织群众集会或者文化、娱乐、体育、展览、展销等群众性活动,不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经公安机关通知不加改正的;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之一,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二)倒卖车票、船票、文艺演出或者体育比赛入场票券及其他票证,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三、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中的法律适用

第十九条 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存在治安隐患的,公安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并处警告;单位逾期不整改,造成公民人身伤害、公私财产损失,或者严重威胁公民人身安全、公私财产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建议有关组织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公安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治安管理办法》中的法律适用

第九条 公安机关作出许可决定后,应当在活动举行前对活动安全保卫工作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必要的实地检查,发现不安全隐患和需调整补充的措施,应当书面通知举办者予以整改,拒不整改的,责令停止举行活动。

第十三条 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进行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停止活动:

(一)发生本办法第八条所列情形之一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拒不整改的;

(三)人员严重超过核准人数的;

(四)现场秩序混乱,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

(五)扰乱活动现场的交通秩序,影响车辆、行人通行的;

(六)违反有关规定,影响群众正常工作、生活的;

(七)发生其他可能导致治安事故紧急情况的。

第十四条 未经公安机关许可擅自举办活动的,以及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的,公安机关应当责令其立即停止活动,并对举办者和场地管理者分别处1000元以下罚款;对经营性活动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15000元以下罚款,并依法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

对拒不停止的,公安机关强行予以解散并按前款规定加倍处罚款。

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退出活动场所或者强行带离现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因举办者或者场地管理者失职等原因造成治安事故的,公安机关应当对其负责人和事故主要责任人处1万元以下罚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浙江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条例》中的法律适用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单位处警告或5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行政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处警告或2000元以下罚款,责令赔偿部分或全部经济损失,并可以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治安保卫工作不负责任,违反治安保卫制度,玩忽职守,致使发生重大案件或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

(二)对重大案件或重大治安灾害事故隐患,在公安机关或主管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后仍不整改,予以消除的;

(三)发生案件、治安灾害事故隐瞒不报或弄虚作假的;

(四)治安保卫制度松弛,内部治安秩序混乱,违法犯罪问题突出的。

发布部门:浙江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6年01月12日 实施日期:2006年01月12日(地方法规)

下载浙江省人事厅关于印发 《浙江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暂行办法》的通知(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人事厅关于印发 《浙江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暂行办法》的通知(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