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府村落田野调查个案
府村落田野调查个案
冯江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资助(B03-N7050760)广府村落田野调查个案:横坑●*
The Investigation of Heng Keng Village, Dongguan 冯江 阮思勤 徐好好
Feng Jiang Ruan Siqin Xu Haohao 摘 要 在关键性地理因素和人工因素的影响下,横坑村初步形成了扇形村落格局,这一格局与珠江三角洲的常见村落有诸多不同之处,地理环境、客家民系的建造传统、微气候共同造成了横坑村在整体布局上的擘画理念。通过详细的实地考察和对家谱、村史的阅读,以及对作为村落关键性社会空间的祠堂的分析,阐述了在嘉靖十九年开放庶民建家庙之后,横坑旧村从中心式布局转向变形的梳式布局的过程,并对村落中四座主要的祠堂建筑进行了比较研究。关键词 横坑村 格局 祠堂
ABSTRACT
According to some key geographical elements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Hengkeng Village of Dongguan was shaped as an fan-shaped village.It was natural site, architectural tradition of Hakka culture and microclimate which determined the planning idea of Hengkeng, and made Hengkeng so different from norm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Pearl River Delta, Canton.Based on the field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ncestral halls as the key social space in the village, authors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layout of the village from centralized pattern to comb-shaped pattern, and also make some comparisons between 4 ancestral halls in the village.KEY WORDS Hengkeng Village,layout,ancestral hall 中图分类号 TU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3959(2006)01-00-00
旧筑书楼近岭坡,当年诗草竟如何。
可怜名士留名处,空剩花笺及二荷●①。
——横坑竹枝词:书楼
一 横坑:呈扇形展开的村落
在莞樟大道边繁华的市镇背后,藏着横坑的旧村,安静、祥和,像一把以村中的高地“后底岭”为轴心的扇子,面向连绵的水塘展开在坡岗上。
横坑,因村前水塘连横,旧称横塘。据村史记载,横塘于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年)开邨,有马、策、叶、林、何、刘、蔡、黄、卢等姓居住于村内。自钟氏横塘支五世祖守呆公(颖川)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迁居于此之后,钟氏一族日趋兴盛,至嘉靖时已成村中望族。1990年,横坑村有4000余人,其中钟姓人口占90%以上●[1]。
横坑的旧村占地11.8 hm●2,村前的水塘约7.8 hm●2。横坑旧屋区现有建筑约900余栋(有院落的传统建筑、联成一排的单间均视为整体,每组计为1栋),其中保存完好、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建筑18栋,以祠堂、书塾为主;保存较好的旧建筑80余栋,以青砖或土坯砖建造的民居为主;已稍加改建的单层民宅和近年来用旧建筑材料再建的建筑700余栋;完全新建的多层住宅92栋。虽然保存较好的建筑所占比例仅为11%左右,但因新建的住宅多在原址拆旧屋而后兴建,且因地权之故宅基一般仍旧,故村落的肌理和整体格局保存基本完好。
目前所见的旧村格局主要形成于嘉靖年间大中大夫钟渤(东冈公,横塘支八世祖)辞官还乡之后,他“建宗祠、立乡馆、筑道路”,南门、松园的石路和数口鱼塘大致就是此时兴建的●[1]。此时钟姓已经成为村中的主导姓,村落的整体格局因而显得完整、紧凑、有序,显示有主导力量在统筹全村的建设活动。旧村原分北门、南门、松园三坊,从北到南依次横列,共建有围门四座,其中松园两座,其他坊各一。据《颖川钟氏东莞横坑族谱》,各围门均有木阁,对外设炮眼,其中建于何屋岭上的一处称魁星楼。围门现已重建,但未依旧制。水塘边目前尚保存有古树近20株,以芒果树为主,亦有大榕树和荔枝等。数个水塘经改造后已成一体,称横丽湖,两岸以桥相连,桥的位置大致对应原来塘间的埂。水塘对面是大片的莆田,稍远处是很小的山丘油矮岭。
据钟氏家谱,《考工记》所载的设色五工中,掌染羽者即姓钟。横坑的钟姓家族源出颖川,颖川钟氏以微子启为始祖。横坑族谱所载本支的始祖始于宋,二世广公时由江西南安(今大余县)迁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五世时至东莞岭厦、横塘。也就是说,在守呆公应朋友之邀来到横塘以前,钟氏家族已经在江西和广东的客家地区生活了数代,这段时间已足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建造风俗、工艺和习惯做法。钟姓在客家地区的经历已经积淀在了横塘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从语言亦能窥得一斑:横塘人虽操白话,至今仍有浓重的客家口音。
横塘的建造活动中渗透了多少客家地区的建筑文化因素?因为语言的关系,是否有大量的客家工匠来从事横塘的建造从而给这里赋予了客家建筑的色彩?至少,我们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土坯砖房,这是客家地区常用的建筑材料,相反,没有看到具有浓郁广府特色的蚝壳墙。
村落格局是否同样受到了影响?整个旧村虽然可以看做是梳式布局的变体,但是与珠江三角洲广佛核心文化区的一般村落不同,在横塘,大量的建筑并非南北向,而是顺应了地势,在小山冈和水塘之间舒缓地呈扇形展开。此外,绝大多数的民居并没有采用三间两廊的形式,而是以单栋或者联排的建筑为主。
本文尝试对旧村的肌理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探究影响村落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 影响横坑村落格局的关键元素
村落格局可以从自然地理特点以及基于此的人工添加元素来分析,从横坑的历史地图和相关文献来看,后底岭、祠堂、魁星楼、水塘、古树和远处的油矮岭是影响横坑村落布局的主要因素。
《重建易斋祖祠碑记》中提到了该祠堂的风水格局:前拱尖岭,后揽魁楼,颇为得地。这里的尖岭,是水塘对岸莆田中的油矮岭,而魁楼,则是前文提到的修建于何屋岭上的魁星楼,是全村的制高点因而具有地标的作用。其实此处所言的也是整个村落的形势,简言之,横坑旧村的关键地理因素包括后底岭、横塘和远处的油矮岭,村落背山面水,而油矮岭扮演了砂山的角色。
人工营造的村落格局体现于围门、地标性建筑、肌理等,围门扼守了通向村落的通道,地标性建筑则包括制高点魁星楼、主要祠堂、家庙、公共性的户外空间如渡口、滨水平台、桥、大树等。传统村落对地标性构筑物的选择总是基于对地形的充分理解,常常天然地与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关键性的空间一般位于关键性的地点,就横坑旧村来说,魁星楼建在高地接近山岭顶端处,大树种在村口或者水边,桥建在水口或者地形险要处。地形和主要地标建筑一起,引领了村庄的肌理。依山就势的格局既有利于排水系统的组织,也形成了生动的整体形象。
仔细分析村落的扇形平面,会发现这个扇形其实由两部分组成:以后底岭为大致圆心的扇形,包括北门和南门两坊;以何屋岭为大致圆心的半圆形,为松园坊,两部分之间衔接顺畅。图2是对村落肌理的分块分析,并且标出了各块的建筑主要朝向、巷道。从中可以看出,村落整体上非南北向,但是大量建筑主要朝向是东、东南、南,仍属较好朝向的范畴,另外,因为地形西高东低,面临水塘,加之建筑的密度高,所以建筑的朝向并没有必要成南北向,微气候的影响反而更加重要。巷道的位置和路线则顺应了地形,大约指向扇形的圆心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明珠里,在嘉靖时已成为周边多个村庄的人前往莞城赶墟的必经之路。祠堂在村落肌理中的作用亦可从图中得见,沿水的每座祠堂均引导着一列具有相同朝向和相近面宽的民居,这些民居很少采用广府地区常见的三间两廊形式,多是独栋的建筑或者由多个单间合建成一排。族谱所记载的大小钟姓宗祠共计33座。据村中老人钟兆祥等的介绍,沿着水塘布置的祠堂原有20余座,目前尚存的沿水祠堂有12座,显然这种成排建设的祠堂是经过了筹划的,在村落的格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现状格局的分析只是一个静态的描述,它不能还原村落最初的擘画理念和发展过程。今天看到的格局是否在当初的筹划者——虽然他们不能被称之为规划师——的神机妙算之中呢,还是历史在某个拐点之后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保存于钟氏祠堂的《重建钟氏祠堂碑记》(立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七月)明确记载了乾隆年间重修祠堂时,祠堂前面是拥挤的人家,为开辟这条“荡荡乎诚大观矣”的甬道和祠堂四周的巷道,一共买了6户人家的屋场,1户人家的书房,和5户人家34井、3分3厘的地场,花了406两8钱银子和好几丈地。这说明至少在嘉靖年间修建钟氏祠堂时,并没有打算让钟氏祠堂像今天看到的其他祠堂一样来引领一列列的民居。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同样敕封的钟氏家庙(褒封祠)也没有位于水塘边,而水塘此时已大致形成。这是否可以看做当年的筹划者在突显“宗”的意义,选择了将重要的公共性建筑置于村落的中央,让众多的民居拱卫祠堂,而没有料想到“房”会迅速占据显赫的位置?
事实上,正是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礼部尚书夏言上疏建议废除庶民不准建祠庙的限制,“乞诏天下臣民冬日得祭始祖”,使得修建祠堂之风迅速在民间普及,家族更加平民化和大众化,大规模的宗族组织开始出现分裂,出现了许多分支,支祠的建设因此成为一项重要的活动,横塘迅速迎来了修建祠堂的第一次高潮,以八至十一世祖命名的祠堂至少有11座:友渔公祠、古山公祠、易斋公祠、南沼公祠、宜轩公祠、石楼公祠、笔山公祠、岐山公祠、带岗公祠、晏嵎公祠,玉池公祠。这些祠堂大致应建于明朝末年,而在此之后,十二世、十三世仅见一座新祠堂:白斋公祠。目前所知的友渔公祠、易斋公祠和南沼公祠都是临水而建的,和水塘之间留下一条宽阔的道路。由此可以说明,将祠堂沿水塘一线展开的做法应当是在明末确定的,沿水的许多地块也被有意识地空下来以作为以后建祠堂的基址,直到乾嘉年间的第二次宗祠建设高潮和清末民初的第三次高潮来临之时,又有10余座祠堂填补了许多空白●②。
祠堂群选择面水而建的原因除了各房之间的平等和互不隶属的关系之外,也受地理环境和当时的经济活动、交通的影响。因为横塘有渡口,是周边多个村庄(龙船墟、石步、良平等)前往莞城的重要通道,所以面水的立面同时成为展示家族荣耀的一个载体,故而横塘选择了连续的祠堂作为村庄的外界面。
在支祠纷纷建立起来之后,钟氏祠堂和家庙反而遭到了冷落,以至于逐渐荒废,乾隆年间,已到了“外之墙壁尽倾,内之屋宇亦坏,子孙妇女且有据以为居者,堆积龌龊,目击心伤”●③的地步。乾隆二十八年修缮时所立的牌坊和开辟的甬道是有据可依的,并非被动适应当时的格局。据碑记所言:“予儿时犹见其门内甬道中立有牌坊一座,孟春正月,则购鳌山灯景,以栏杆护之,男女游赏不绝。”整个宗族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系统一样被瓦解和重构了,村落也从以钟氏祠堂为单核心的向心肌理转变成为并列式的梳式肌理,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村落建设之初可能未能预见到日后的社会变迁和建设规模、拥挤程度,但显然钟氏的先祖们深刻理解了村落的地理环境,并设定好了具有灵活性和生长性的整体格局和发展方式。
三 横坑村的四座祠堂
本次调查选取了四座保存相对完好的主要祠堂:村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形制最古的祠堂是位于旧村中部的“钟氏祠堂”——追远堂,族人称“大祠堂”,是敕封的东莞三大宗祠之一。另三座祠堂分别为易斋公祠、南沼公祠和北菴公祠,据族谱世系表,可知并非“大宗”之长,而是一“房”之长,各房分别立祠正与华南社会以“房”为继嗣特点相一致。易斋公祠亦称祖祠,采用较为早期的形制,且保存有道光年间的重建记录;南沼公祠和北菴公祠则规格较低,均则采用了单院落、三间两廊的民居形式。
追远堂建成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经历大修并开辟了祠堂前的甬道,竖立了“四垣谏议”牌坊。1994年再次经历大修,但是这一次的修缮不当之处较多:屋顶全部采用了绿色琉璃瓦,正脊和行龙脊饰明显不合旧制,牌坊焕然一新,钟楼、鼓楼采用混凝土结构且样式明显与其他部分不相吻合。整个建筑群的原真性未能得到良好的维护。
易斋公祠,是九世易斋公的祠堂,始建于明末,曾经是村中四大私塾之一。道光六年重建,现状南侧廊大部已毁。头门、正堂已被加建土坯砖墙,堆放杂物,几乎弃置,为走地鸡徘徊之所。
南沼公祠,是九世南沼公的祠堂,始建于明末。南沼公祠同时以牌位和骨灰坛供奉祖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甚为罕见。除正脊脊饰和檐下灰塑修缮不当外,整座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北菴公祠,是嗣松南沼派北菴支北菴公的祠堂,北菴公世代不详,约为二十世。祠堂当建于清末。人民公社时期曾经作为生产队存放生产工具、记工分的场所,文革时期破坏了主要的装饰,现被用作杂物间。
四座祠堂表现出了某些相似的地方性特点,也折射出了不同时代的痕迹,各种差异显示了祠堂的建造因各种原因而采用了灵活的建造对策。下文是对四座祠堂的一些比较。从平面看形制
钟氏祠堂坐西向东,有前中后三堂、两进庭院。规模较大,现存建筑群开间18.4 m,进深约42.15 m。主要建筑头门、正堂、祭堂均为五开间,气魄颇为宏大,只可惜1994年重修时对脊饰和屋面采用了与以前不同且不协调的形式,村中主事者承认以前的脊饰并非如此。头门在大门外设有双塾(当地俗称包台或吹台),全部用红砂岩砌成,当心间为大门,两侧均有房间但留出了檐柱,平面上逐步向中间内凹;头门檐下的木雕当为乾隆年间重修时所更换;大门形式颇为古老,除设上下双档门之外,门口立有青石墩;大门板、仪门为1994年时重做。进到前院,最为特别之处是两侧分置有钟楼、鼓楼。据村中的老人介绍,虽然材料用了混凝土、绿色琉璃瓦,但是基台和原来一样大,钟楼、鼓楼从前就有。因为这里曾经被作为小学使用,所以很多人都对此有印象。从现场情况看,台基也已被重修,而攒尖顶的亭子明显在风格上与其他建筑不同,在乾隆二十八年的《重建钟氏祠堂碑记》中亦未见记载。院中左右各种有蒲葵一株。中堂位于五阶高的基座上,进深达到10.2 m左右,两端尽间建有耳房,堂上高悬“追远”堂匾。绕过挡门进入第二重庭院,院内地面用红砂岩铺砌,两侧建有卷棚顶的侧廊,廊下有历次重修、捐助课金芳名等石碑。祭堂进深约为9.6 m,祭堂中放置牌位的神楼按照原来形式重修,牌位按昭穆制度排列。
易斋公祠,坐西向东,面向水塘,单进庭院,面阔9.4 m、进深约18.2 m,头门和正堂为三开间,庭院两侧有侧廊。道光六年重建,“仍旧基而经始,外设包台,内建两廊,复增两房,以为子孙读书之所”●④。
南沼公祠位于水塘边,朝向东略偏北,两进一院(实为天井),面阔9.24 m,进深10.76 m,是四座祠堂中规模最小的一座。头门未采用开敞的包台与石檐柱结合的形式,而与三间两廊民居相同,头门耳房直接以红砂岩勒脚、磨砖对缝青砖墙面作为立面。大门周边包石均用红砂岩,门楣中央雕菊花图案;进门之后有仪门,天井3 m深。正堂之中有砖砌的供台和神位,显系近年所建,但所供奉的牌位则自九世祖南沼公始,最为奇特的是堂上供奉的除有牌位外,竟有50余坛骨灰。究竟是南沼一支不能入土为安,选择将骨灰供于堂上,还是放置少量骨灰而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暂时未能知其缘由。据族谱记载,南沼公夫妇合葬于禾仓厦,并有墓碑,但南沼公牌位边亦放有骨灰坛。
北菴公祠形制上与南沼公祠较接近,宽8.96 m,进深12.52 m,显示在用地控制或者在营造尺使用上,遵循着同样的条件。与其他祠堂明显不同的是,除正堂檐下两根红砂岩石柱外,整栋建筑完全采用砖墙承重,正堂中两侧的开间均用砖砌成带阁楼的房间,仅当心间被留出作为祭祀空间。
从剖面看纵深关系和厅堂梁架
钟氏祠堂是横坑唯一有两进庭院的祠堂,越往后建筑的台基越高,建筑自身的高度也越高,祭堂室内地面高出中堂室内地面0.5 m,中堂地面高出头门地面约0.55 m,与包台标高接近平齐。和本地区一般多重院落的祠堂一样,前院比后院宽,庭院的宽度与建筑的高度、瓦屋面的坡度都保证了过白效果的实现。头门、中堂和祭堂都采用抬梁木构架,除檐下所用柱子为防雨用红砂岩外,其余用木柱。中堂脊檩下用蜀柱,另有贯穿整个剖面、刻成龙纹的叉手,正堂的脊檩则用瓜柱承托。因为规格较高,建造年代较早,所以结构构件尺寸较大,檩间宽度一般在72 cm左右,木雕洗练、有力。主要单体建筑的高度-进深比●⑤为0.8~0.88,建筑进深较大,但未采用勾连搭或者将前檐做成小卷棚顶,气势较为恢宏。钟氏祠堂的柱础颇有特点,整个祠堂共用柱30根,其中石柱26根,木柱4根,全部用红砂岩柱础,因位置不同,柱础会在形状和装饰上略有不同,整个祠堂共有11种柱础。柱础显得敦实、有力,主要柱子的柱础边长大约为52 cm,而且柱础上均有柱櫍。
易斋公祠朝向东南,宽9.4 m,进深约18.3 m,两进一院。头门设有包台,墀头的红砂岩雕刻精美,封檐板用如意纹木雕。正堂构架为抬梁式,檩间宽度也为72 cm左右。木构件的雕刻较为洗练,但是红砂岩雕刻应该在道光年间重建时采用了当时的风格,和钟氏祠堂的红砂岩雕刻相比,要精巧、纤细得多。
南沼公祠在四座祠堂中进深最小,因采用民居形制的缘故,头门的高度-进深比为1.7,正堂为1.08,在屋面坡度与钟氏祠堂相近的情况下,显见空间要局促很多。此外,庭院已经变成了天井。正堂的木构架还保留着明末的一些特点,石柱顶端做成栌斗状。脊檩下既不用蜀柱也不用瓜柱,而做成驼峰,檩间距只有46 cm左右,用材较小。
北菴公祠在整体格局上与南诏公祠相似,但天井稍大。与众不同的是正堂的结构形式,前半部为抬梁式,而后部采用砖墙承重,就连前部的梁架也是架在檐柱和承重墙之间的。祠堂正面显示出一些地方性特征
因为形制的不同,钟氏祠堂、易斋公祠明显和南沼公祠、北菴公祠的正面形象差异明显,前两者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祠堂形象,而后两者则借用了民居的形式——这种做法的祠堂有时会以“书室”命名,通常只有在祖先没有功名和建设预算比较紧张的条件下才会采用。
因为修建时期不同,加之均经过不同程度的修缮、改建,所以四座祠堂在装饰上存在明显不同。钟氏祠堂的行龙脊饰为不当加建●⑥,除此之外雕饰朴素、简洁有力,易斋公祠有精美的墀头雕刻和垂脊兽,南沼公祠檐下用国画题材的灰塑,北菴公祠的灰塑则采用莨苕叶花纹。
除去这些不同之外,四座祠堂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相似的地方性特征。
首先,大量使用红砂岩作为建筑材料。不仅包台、虾公梁、檐柱、勒脚、门边包石用红砂岩,连磨砖对缝的清水青砖墙也用红砂岩包角或者有立起的隅石。在珠三角许多地区,一来因为红砂岩较易风化,二来因为更加坚固的花岗岩开采技术日趋成熟导致开采和运输成本下降,清初之后红砂岩逐渐被花岗岩取代,但在横坑,红砂岩的广泛使用一致延续到清末民初。这应该说与东莞盛产红砂岩有关,在燕岭有很大的红砂岩采石场,因而其成为建筑的常用材料,加之红色比较吉利,因此红砂岩的大量应用就成为横塘建筑很明显的特征。在红砂岩的勒脚上方,是磨砖对缝的青砖墙,其厚度可以达到40 cm甚至更宽,其构造方式是:两层承重墙、中空部分用三合土填实,外饰砖用青砖磨砖对缝,并用全顺的砌法。
另外一个与珠三角常见的祠堂建筑的平直屋檐不同的是,四座祠堂的屋檐中部有略微的下凹,形成柔和的曲线,连檐下的灰塑也在视觉上造成向中间倾斜的印象。
横坑村的格局尚能保持,但是宗族的消解仍在继续,所以我们看到了历史建筑日渐荒芜的景象。对横坑村的格局、建筑和民俗活动的研究还有待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各种方式留下来的修缮记录颇有益于了解与建筑相关的历史变迁、建造习俗、工艺传统、审美偏好等,本文仅以几个浅显的话题,作为讨论的开端。□
钟氏宗祠测绘:钟家栋,孙博怡,吴炅;易斋公祠测绘:沈煜然,张彬;南沼公祠测绘:林晶晶,彭俊杰;北菴公祠测绘:胡蓉,蔚俊杰;测绘指导、插图整理:冯江,阮思勤,徐好好。
本次调研得到吴庆洲教授的指导以及王世福博士、寮步镇建设办、横坑村委会和村民的帮助,祠堂由华南理工大学2002级部分同学测绘,谨致谢忱。
本文根据发表于2005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会议的论文《基于田野调查的东莞寮步横坑旧村及祠堂浅析》修改。
注释
①《花笺》、《二荷》均为康熙三十二年出生的钟氏十四世映雪公所创作的民间通俗弹唱木鱼书(又称摸鱼歌、咸水谣)名篇,传唱至今并被译为英、德等多国文字。东莞民间有谚云:唔怕傻,读《二荷》;唔怕颠,读《花笺》。
②根据目前能够获得的部分资料判断,乾隆至道光年间对旧祠堂的修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例如钟氏祠堂、易斋公祠都是在这个时期修缮或者扩建的;而到了清末民初,钟氏传至十九、二十代时,新的建设又纷纷出现,如小坡公祠、碧江公祠、北菴公祠、石塘公祠,这一点同样可以从建筑形制和装饰细节上得到印证。③引自钟映雪所撰《重修钟氏祠堂碑记》。④见祠堂内的《重建易斋祖祠碑记》
⑤这里的高度采用室内地平至脊顶的距离,宽度采用前檐滴水到后檐滴水间的距离,以下同。
⑥钟氏祠堂的屋面和脊饰经过了不当修缮,并非原貌;北菴公祠的屋面被覆盖了板瓦;易斋公祠和南沼公祠的装饰亦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但这些不影响文中所说的关于地方性特点的判断。
参考文献
[1]东莞市寮步镇横坑村村民委员会,《横坑村发展史》编写小组.东莞市寮步镇横坑村发展史——自元朝延祐年间至2003年.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收稿日期 2005-09-09 横坑旧村航拍图 2 横坑旧村格局分析 3 四座祠堂的规模与平面格局 4 四座祠堂沿纵向轴线的剖面 5 钟氏祠堂的柱础 6 四座祠堂的正面
第二篇:田野调查
潮汕文化
杨嘉琳120501241何嘉雯1205012235
张惠云1205012236杨丽1205012103
B12工本6班-旅游与酒店管理
【概述】
古称为潮州文化,是海内外潮人的根,在广东潮汕地区(以现在广东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潮汕人,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汕文化”,并给它以如下界定:
首先,潮汕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它是在潮汕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潮汕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隅,广东省的最东端,与福建省毗邻,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地形大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绵延起伏,东南瀚海连天,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其次,潮汕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它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因而,我们把潮汕文化理解为,由讲潮汕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其三,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徙,潮汕文化向海外传播,同时吸收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清中叶著称一时的广帮商人,主要由广州帮和潮州帮商人组成,潮商在国内的东南沿海及江南一带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国、新加坡一带颇有势力。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他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
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即潮汕话,又称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而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
戏剧音乐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州音乐源远流长,优美动听,驰名中外,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其门类有:以三弦为领奏乐器,伴以弹拨、弦索乐器的弦乐;以琵琶、三弦、筝组奏的细乐;以佛场主要法器,伴以唢呐、横笛领奏的庙堂音乐;以笙、箫、管、笛为主要乐器的笛套音乐;以潮州大锣鼓伴以唢呐领奏的潮州锣鼓乐等。其表演形式灵活多变,既可表演出千军万马,气势磅薄,壮怀激烈的场面,也可奏出轻快活泼、悠扬悦耳的情调。千百年来,潮州音乐备受世人喜爱和欢迎。1957年潮州音乐团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表演并荣获金质奖章。据传六十年代初,周总理访问瑞典时,瑞典国王馈赠的礼物中,便有两张他自己珍藏的潮州音乐唱片。由此可见,潮州音乐已被视为稀世奇珍。潮汕英歌
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流行于潮汕一带的英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情绪舞蹈。据说它起源于明代中期,是以梁山108好汉为原形。表演形式分有“前棚”和“后棚”之分,现已大多简化只有前棚表演,表演时画着梁山好汉脸谱的演员手持双棒或圆鼓起舞,气势粗犷雄壮。编辑本段潮汕工艺
潮州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说来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潮州木雕”成为专有名词,可见其艺术性、专访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潮州木雕在唐宋时已初具规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州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在应用上则大致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和案头陈设等四类。在潮州,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人们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雕艺术的存在。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誉称。
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现,明、清两代更趋成熟。《潮州府志》云:“潮州妇女多勤纺织”,“织任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清末,潮州还出现过二十四名“绣花状元”,并赴南京参加全国刺绣比赛。潮绣讲究构图均称,色彩浓烈,富丽堂皇,其品种大致可分为日用品、欣赏品和剧服三种,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针法千变万化,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潮绣因其瑰丽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称,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深受青睐。
此外,还有巧夺天工的潮州抽纱,多姿多彩的潮州花灯,潮州剪纸,潮州银饰,潮州陶瓷,潮州嵌瓷,潮州石雕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潮汕建筑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从平面上可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方式上可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阳,这种集居式住宅称为“图库”。海滨贫民旧时所居多为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不仅应用于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应用到加固堤防上。石材不仅应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而且建造了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存有民国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簇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澄海市后溪乡芳庄堂,堂正中入门有一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是极其罕见的。
潮汕土楼主要分布于饶平县和潮州市凤凰山区及其余脉,如潮安县铁铺镇平原地区。
潮汕人文
潮汕善堂是最具潮汕人文色彩的代表,它是一种带有民间信仰性质的慈善机构。在这种善堂文化的熏陶下,潮人多乐于做慈善事业。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这也是潮汕人一直骄傲的地方。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盐灶拖神等等习俗。潮汕饮食
潮州菜源于潮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潮州菜可追溯到汉。盛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赞叹说: “……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至明末清初,潮州菜进入鼎盛时期,潮州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近代,由于潮籍海外华侨的往来,潮州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州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
潮汕小吃,品种繁多,香味可口,让人尝试以后绝对想再尝。信手拈来就有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朥糕,以及各类粿品、甜品。牛肉丸。潮汕濒临太平洋,海产资源丰富,为汕头港一带流行,制作鱼丸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关鱼丸的制作,潮汕民间传说始于公元前三四百的楚国,那时的平王喜欢食鱼,一日无鱼便食不甘味。不过这位楚平王平日骄横惯了,性格残暴,谁也惹不得他,否则生命难保。可笑的是他吃鱼时,如果不小心让鱼骨鱼刺给哽了喉,他从不责埋自己粗心,而总是怪罪厨师,把他杀掉,这可就太难办,太难侍候了。有一天,御厨由一位新来的厨子主理,他家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很为自己的性命忱忧。经过苦思,他想出了一个妙法:“大王要食的不就是鱼肉而不是鱼刺鱼骨嘛?干脆先想法把鱼肉和鱼刺鱼骨分开来,然后再把这些净肉加上配料煮熟以新菜肴的名义供上去,即使得不到大王的首肯,起码也保住了自己的头颅,他就按这法子做了。据说,这就是鱼丸最初时的雏形。后来,因为这种新颖别致的吃鱼方法得到楚平王的赞许和赏赐,它也就传出了宫墙外,传到了南方,传到了潮汕,经过本地厨师的花样翻新,它富有潮汕特色,赢得四方宾客喷啧称赞。
潮州打冷,主要是各类卤水,腌制河鲜等具有潮州饮食特色的冷菜。
潮州功夫茶,中国的茶道。
潮汕工夫茶。工夫茶是潮汕地区极富地方色彩的茶道文化,它历史悠久,植根于千家万户,几乎可以说,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人冲泡工夫茶,它在冲法上,不论是器具、用水、程序、饮法,都极具潮汕地方风味,我们甚至可以说,工夫茶是潮人的代表特征。首先,我们从潮汕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潮州菜和工夫茶都是极带潮汕地方特色的文化,且一“饮”一“食”,又同属潮汕饮食文化。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潮汕饮食文化的形式便互相靠拢,借以更突出其地方色彩和特色;其次是工夫茶在潮汕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凡亲朋好友聚会,接待客人都要用工夫茶相待,而潮菜筵席同样是一种社交形式或亲朋好友聚会的形式,因而同样要用上工夫茶;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夫茶的最突出特点是量少而茶水浓醇,茶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但喝下去却满口茶香,回味无穷,因而这种茶道形式,便十分适合筵席间饮用。潮州菜席间上工夫茶,确实给潮州菜增色不少,既增添潮菜地方色彩,又符合人们的饮食规律,当人们吃完一道浓郁的菜肴后,喝上一小杯工夫茶,既解肥腻,又清除口腔中的杂味,以便能更好地品尝下一道菜肴的美味,因而使人们在进食的过程中,变得有韵律和节奏。在潮菜筵席中,上工夫茶的程序一般是当客人入座后,便要上第一道工夫茶,以后席间穿插上2~3次,且最好上在较肥腻的菜肴之后,当筵席结束时,又要上最后一道工夫茶。
牛肉丸。潮汕濒临太平洋,海产资源丰富,为汕头港一带流行,制作鱼丸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关鱼丸的制作,潮汕民间传说始于公元前三四百的楚国,那时的平王喜欢食鱼,一日无鱼便食不甘味。不过这位楚平王平日骄横惯了,性格残暴,谁也惹不得他,否则生命难保。可笑的是他吃鱼时,如果不小心让鱼骨鱼刺给哽了喉,他从不责埋自己粗心,而总是怪罪厨师,把他杀掉,这可就太难办,太难侍候了。有一天,御厨由一位新来的厨子主理,他家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很为自己的性命忱忧。经过苦思,他想出了一个妙法:“大王要食的不就是鱼肉而不是鱼刺鱼骨嘛?干脆先想法把鱼肉和鱼刺鱼骨分开来,然后再把这些净肉加上配料煮熟以新菜肴的名义供上去,即使得不到大王的首肯,起码也保住了自己的头颅,他就按这法子做了。据说,这就是鱼丸最初时的雏形。后来,因为这种新颖别致的吃鱼方法得到楚平王的赞许和赏赐,它也就传出了宫墙外,传到了南方,传到了潮汕,经过本地厨师的花样翻新,它富有潮汕特色,赢得四方宾客喷啧称赞。
粿文化,糜文化,也是潮汕饮食的一大特色。潮汕赋
潮汕赋
借五岳浩气,纳昆仑龙恩。抱神龟玉柱,揽日月辰星。晒天地万物,威镇①潮汕矣。
粤闽之交,襟海背山。美丽富饶,无欲有容。夏无醒者,冬绝严寒。史载潮土,五千余年。秦汉以降,各族和睦。山风海涛,涤荡心胸。共历沧桑,柔中寓刚。
刻苦耐劳,谦恭和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涛声依旧,潮人永存。卓越贡献,举世闻名。薪尽火传,历久弥许。兼告开放,源远流长。
尤睹潮史,源于两晋。时郡立揭,福享流域。西辖粤惠,东连闽浦。北跨兴梅,南据海涯。天地之间,生灵万物。各茁奇葩,无不攀天。为添意如,浦惠两地。
另立郡卫。重溯海阳。唐宋贤俊,岭南丽珠。韩公文道,永铭潮汕。璀璨文化,独树一帜。风流人物,萌芽千秋。八俊七贤②,功勋无量。
绣山丽水,环绕三江。两寺相映,玄山开元③。鸿雁群集,海碧蓝天。令其天意,府居潮安。地灵人杰,盛水洞天。大明大德,清月清风④。时冠二林,文武状元⑤。
今朝盛世,天地和谐。巍巍新都,四市九县。土沃园博,瀚林之乡。江山如画,海纳百川。宏港明珠,独占鳌头。春秋彭湃,民众夸赞。林君子丰,时振英港。
许氏涤新,经书立传。庄翁世平,德高望重。泰斗宗熙,谱写史章。陶朱嘉诚,楷模一鉴。高贤林立,胜举难书。俊彦贤达,漫笔延闻。
潮人当今,千千万万。根扎广宇,四海和颜。五洲共济,百业辉煌。尤以商贾,驰名宇环。大鹏展翅,龙凤高翔。亿万裔孙,旭日朝阳。金黎鼎盛,奇花异树。
目目芳菲,无一不妍。古今美德,团聚骨肉。风呈水起,诚信相传。故曰“三江水汇脉相连,傲骨花开四海妍。八俊七贤今再现,潮人商贾遍大千”。
美哉、美哉!。厚德 载 物,潮汕潮人也
丁亥春月华仙人陈少慈写于泰龙斋
第三篇:田野调查
上大学前就听一些同学讲大学后会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它不像高中一样只是在背书。上大学后一个学期,我发现自己也没有参加过什么实践。而在第二个学期开始,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实践,内容就是去做一个社区调查。
其实一开始自己接到这样一个任务,真的一点头绪都没有的,心里也没有底,毕竟自己也是刚刚开始学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嘛,更何况自己一个实践都没有做个,经验方面就更不用讲啦。
在知道要做社区调查后,我们很快也找好了人并组成了以马凯旋同学为组长的团队。在组团后,我们也就开始讨论定课题的事情,那时的我也是没有什么方向的,我认为一个社区有太多方面的东西调查了,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进行调查。在听过我们小组同学的讨论后,我们基本定了调查的方向是教育方面的。在和老师讨论后,老师认为我们的课题太大了,不好做。于是我们又开始讨论课题的事情了。我们组中有一个回族的同学,他很想对北京的回族的文化方面做一个调查,于是,我们把课题更细的定到了家庭教育对回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方面。有了课题,我们接下来就要定调查的地点了。我们的组长之前寒假在北京薛营回族村做过支教,所以她建议我们去那里。而我们在认为那地方太偏远,不方便调查后,我和组内的成员又上网找了一个在朝阳区的常营回族村,考虑到这离我们学校比较近,于是我们就初定调查地点在那了。在没有对常营回族村有太大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小组成员做了一次初探,但我们去到常营后才发现这里已经发展成一个城市的小区了,对原来农村面貌的保存已经不在了。所以我们也就一致认为这个调查地点对我们的课题不好做。于是我们又把调查地点放回了薛营回族村。从课题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定中,我知道了原来定一个研究课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经过很多的讨论;查找资料等才能定出一个好的课题来。在找调查地点时,我也知道要先对选定的调查地点最好要有一个初探,看看那个地点是否符合自己定的课题,是否让自己的课题更好的展开等。
在完成课题后,我们也开始分工写开题报告了。我们小组每个人都负责开题报告的一部分,当然分工也是组长来的了。在组长的分配下,我负责的是开题报告的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和创造点的撰写工作。在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我也是头脑一片空白啊,我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于是我就翻阅正在学习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上网找相关的资料,但经过多次的查找后,我还是没有找到好的资料,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观点开始写了,第一次嘛,当然格式什么的都不知道,后来在交给我们组长后,她帮我修改了很多的东西,真是很佩服我们的组长的。在之后,我们再一次聚集讨论的时候,组长拿出了我们的开题报告还有两份的访谈提纲,我一看到也就纳闷了,因为之前组长也没有跟我们说要做访谈提纲的事情。原来这些都是组长一个人在做啊。我再次佩服我们的组长,她的确有很好的领队能力啊。在那时我才发现,做一个领队也是不简单的,他要承担比组员更多的工作。在队长中,我学会了很多事情,真想下次有机会自己也当一下领队,锻炼一下自己也是件好事。
当一切的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小组也对薛营回族村做了一次初探,尽管之前我们的领队来过,但这样的程序也是必要的嘛。在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也终于来到了薛营回族村,当来到村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很干,比北京的城区干很多,会让我这种南方人受不了。之后,我们来到了村委会,本来是打算找一个我们的一个师兄找点有关本村的资料的,因为他在这做村官嘛。但是很可惜他不在。于是我们就和村委会传达室的大爷做了一个访谈。这个访谈主要是我们组长来做的,而我当然也就是在一旁做笔记和学习学习啦。
在组长对大爷做访谈的过程中,我学会很多有关访谈方面的知识,例如怎样去控制问题,怎样去追问问题等等。其实访谈也并不是我们平时的纯聊天啊。在对大爷做完访谈后,我们在村子了走了一下,对村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探回来后,我们就分工做整理,最有意思的是我分到了整理当地清真寺旧碑文的工作,在一开始时,我看那个碑文图片上面的字就不是很清楚,而且那些都是繁体字。在苦看了很久后,我还是没能把全部的字翻译出来。好在我略懂一些ps技术,把图片整了一下,那些字也就清楚多了。接下来就是翻译工作,还好,自己平时在家看的大都是香港的电视台,对繁体字有一点的认识,翻译这方面也就很快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断句了,我自己的的古文能力很有限,只能大致的断了一下。好在我想起了一个历史学基地班的同学,于是找了她帮忙,谢天谢地啊!真是感激那位同学,帮了我一个大忙啊。
第四篇:越秀 广府文化 资料
前言:
广州是一座有“千年商都”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越秀区作为广州市老中心城区是广府文化发源地,有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和成熟的现代商业文化氛围。越秀区文博资源丰富,具有五百米内有文博,点线面相结合和优势互补的特点。
反映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经济、文化、建筑工艺水平的秦汉造船工场遗址、西汉南越王墓地、南越国王宫御苑遗址,以及各朝代所建的光孝寺、六榕寺、三元宫、五仙观、镇海楼,以至近代的中山纪念堂、爱群大厦均汇集在越秀区境内。
海印石遗址、南汉水关遗址、禺山书院、万木草堂、春园、白云楼鲁迅故居等35处文物点,这些都是越秀区丰富的文博资源。
千年古道北京路、拱北楼基址、西汉水关等。还有与之相适应的商贸服务业:文德路历史上曾与北京琉璃厂、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齐名,成为我国最大的文化产品集散地之一;
中山四、五路商业街曾云集了一大批极具历史价值的老字号企业,30家老字号企业分布在零售、餐饮、住宿、服务等行业,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品牌优势;
而像北园酒家、爱群大酒店等老号企业本身就是文物。
越秀文博核心点——由人民公园这城市行政文化“原点”、大小马站古书院群、南越王宫博物馆和城隍庙等文物点构成。
越秀文博主线——由贯穿越秀山、官署衙门、商业区直到珠江这条广州古城中轴线构成。清代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广东都司等官署都集中在这条线上。
越秀文博基本面——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俱全的文化景观;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史迹纪念馆;代表岭南建筑文化的东山洋房、华侨新村洋房建筑群;天字码头、海珠广场、长堤大马路等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黄花岗、先烈南路等辛亥革命史迹古墓群等构成。
1.五仙观
2.大小马站古书院群通过古书院群
3.千年御苑、千年船台、千年古道、千年水闸、千年古寺都是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博点
1.对新建设和新修复如东濠涌博物馆、东平大押这些微微型博物馆、主题博物馆。重拾对广州水城的记忆,增加人们保护河涌、爱惜水资源和爱护文物的意识。
2.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社区,如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东风街驷马涌社区等,具有岭南民居特色和西洋建筑风格的建筑大放异彩,还有富有体育文化特色的故事。
1.北京路千年古道。区内五大宗教文化并存,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人文景观。自唐代至近现代,我国大批历史名人从北方或中原入粤,他们对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活动范围大都在越秀区一带,如王勃、苏东坡、康有为、林则徐、孙中山、鲁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历史名人或革命领袖都先后在越秀区留下足迹。
2.以北京路步行街、大佛寺、古书院群、南越国王宫御苑遗址、城隍庙等为主要景点。
迎春花市、客家山歌、粤语讲古、五羊传说、广州狮头扎作技艺、广州箫笛制作技艺、广州戏服
南越古琴社
洪桥客家山歌、大新粤剧、东风曲艺
状元坊戏服、广彩、广绣
南粤先贤馆
文德路广府文化第一街
城隍庙、五仙观、大佛寺、六榕寺、北京路步行街、惠福美食花街、文德路
10个特色主题文化区:
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五仙观羊城源地文化区、麓湖—东濠涌亲水文化区、越秀山古城文化区、长堤老广州风情文化区、东山洋楼历史建筑文化区、先烈路近现代革命文化区、黄花岗创意文化区、流花时尚文化区和二沙岛休闲文化区
北京路步行街
皇上皇、致美斋、利口福等老字号产品
南关电影院
文德路 万木草堂
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
南方剧院:广府华彩粤剧
广府巴士记忆文化
大佛寺
10大越秀至美景点:五仙观、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南越王博物馆、二沙岛、光孝寺、兰圃公园、北京路商业步行街、沿江路休闲旅游区、新河浦洋楼
越秀区八景简介
1、广府溯源
是广府文化的集中展示景区,堪称广府文化之源、广州城市之根、广州人的精神家园。
自北向南,有越秀公园镇海楼、五羊雕塑、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广州城市原点、“岭南名街”北京路步行街。这是广州2200多年来从未他移的城市中心,是广州城市发展的起点。
新落成的广州古城十八门景观,广府文化会馆与北京路“千年古道”遗迹,以及周边区域的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水闸遗址、南汉御花园药洲遗址、明城隍庙、五仙古观、清大佛寺、庐江书院等,众多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成为广府文化之源。
2、千年文溪(东濠涌)
是广州现存唯一一条贯穿市中心区的河涌,宋代起就连通六脉通渠与珠江。曾一度沉寂,迎亚运时终于再次焕发新光彩,沿岸修建了全国首家河涌主题博物馆,已经成为见证广州这座千年“水城”变迁的“活历史”。沿线的越秀桥休闲亲水广场、糙米栏文化体育广场、越秀中自行车驿站、四十中弯桥亲水码头、东濠涌博物馆、越秀桥、小东门桥、筑横沙桥等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使人们在“绿道”休闲健身的同时,充分感受东濠涌所沉淀的“水城”历史文化。
3、共和旭日
辛亥革命在越秀区史迹的代表性展现,体现了广东人民自古至今勇于追求先进文化、追求进步与理想的性格。
(1)中山纪念堂
位于广州市东风中路越秀山南麓,是广东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为一座八角形宫殿式建筑,典雅庄重,富丽堂皇,是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结构风格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岭南最著名的纪念性建筑。
(2)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位于先烈中路,是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烈士墓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门上镌刻孙中山题书的“浩气长存”4个鎏金大字,内有“七十二烈士之墓”墓碑。黄花岗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黄花浩气,为羊城这座英雄城市树起一座丰碑。
(3)三·二九起义旧址
位于越华路小东营5号,是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时的指挥部所在地。此址原是私人物业,20世纪50年代初,业主李诵刚遵照其父李章达(原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遗愿,捐献给国家辟为纪念馆。2005年重修。
(4)广东咨议局旧址
位于中山三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始建于1909年。既有罗马式圆形建筑风格,又不乏中国园林建筑的小桥流水。在这里发生过中国近代史的许多重大事件。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并九次在咨议局举行演说和参加会议。2006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南越遗珍
1983年发现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出土文物最多、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了众多的文物瑰宝,被誉为“岭南文化之光”和汉代三大考古发现之一。发掘后辟建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曾评为“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并入选世界80个著名博物馆之一。
5、沙岛晴波
二沙岛,是珠江中的一个沙洲,珠水环岛而过,是最具有广州现代文化风情的宝地。二沙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如今已成为文化、艺术、体育殿堂和环境优美的生活住
宅小区。借亚运东风,岛上建成了老城区面积最大、设施最完备的二沙体育公园,此外还拥有发展公园、传祺公园、广东体育馆、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广东华侨博物馆等多处文化景点。岛内风光秀丽,绿意盎然,景色宜人,各种现代雕塑分布周围,文化艺术氛围扑面而来。
6、霓映长堤
沿江路休闲旅游区包括沿江路、长堤一带,被称为广州的“外滩”,是一处集浓厚文化底蕴和休闲旅游氛围于一身的广州市标志性景观。这一带既有欧式酒吧、咖啡厅、小型西餐厅等异域风情店铺;又有爱群大厦、永安堂、中央银行旧址、江湾大酒店、海珠桥、工人石像广场、天字码头等近现代建筑,反映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
7、河浦红楼
以“东山小洋楼”著称,是广州市现存最大规模的中西结合的低层院落式近代建筑群。大部分历史保护建筑为独立式住宅,多是仿西洋古典式建筑,以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西洋式风格为主要建筑特色。别具异国风貌和迷人的格调。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有五座,分别是春园、简园、逵园、培正路的明园和寺贝通津的隅园。其中逵园是中共“三大”会议旧址。
8、东湖春晓
湖中有五个半岛和一个孤岛,岛间以东山湖的标志性建筑九曲桥和落虹桥、五拱桥、三曲桥、一拱桥相连,岛上绿树丛中配置轻巧通透的亭、廊、榭、轩、花架等,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自然风景。1963年“东湖春晓”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之地。如今,年过半百的东山湖公园经整治后再展芳华,特别是早晨雾霭朦胧,柳条翩摇,花树倒影,景致醉人。
越秀八景旅游服务信息
1、广府溯源
五仙观———越秀公园(镇海楼、五羊石像、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广州城市原点———南越国宫署遗址———城隍庙———北京路步行街及千年古道———南越国水关遗址———药洲遗址———大佛寺
五仙观(惠福西路)
交通指引:公交3、6、66、82、106、110、124、209、217、541、夜
5、夜
33、夜39路惠福西站
越秀公园(解放北路960号)113、124、180、182、185、186、211、244、244A、256、265、273、284、519、528、543、549、555、556、夜
8、夜12、21、夜22、24、夜
26、夜40路越秀公园站及地铁2号线越秀公园站
广州城市原点(中山五路人民公园南广场)
交通指引:公交2、7、12、22、24、27、42、102、107、108、182、191、215、233、243、264、833、高峰快线
7、夜
8、高峰快线
9、夜
21、夜
27、夜40中山五路站及地铁1号线公园前站
南越国宫署遗址(中山四路316号)
交通指引:公交7、22、102、107、108、191、243、264、517、833、夜
2、夜
12、夜21财厅站及地铁1号线公园前站
城隍庙(中山四路宗佑大街)
交通指引:公交7、22、102、107、108、191、243、264、517、833、夜
2、夜
12、夜21财厅站及地铁1号线公园前站
千年古道(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中山五路-西湖路口段)
交通指引:公交7、22、102、107、108、191、243、264、517、833、夜
2、夜
12、夜21中山五路站或2、7、12、22、24、27、42、102、107、108、182、191、215、233、243、264、833、高峰快线
7、高峰快线
9、夜
8、夜
21、夜
27、夜40财厅站及地铁1号线公园前站
南越国水关遗址(西湖路63号光明广场负一层)
交通指引:公交2、7、12、22、24、27、42、102、107、108、182、191、215、233、243、264、833、高峰快线
7、高峰快线
9、夜
8、夜
21、夜
27、夜40中山五路站及地铁1号线公园前站
药洲遗址(教育路86号)
交通指引:公交2、7、12、22、24、27、42、102、107、108、182、191、215、233、243、264、833、高峰快线
7、夜
8、高峰快线
9、夜
21、夜
27、夜40中山五路站或6、14、29、64、104、253、519、夜
5、夜
8、夜22起义路站及地铁1号线公园前站
大佛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233、243、264、833、高峰快线
7、高峰快线
9、夜
8、夜
21、夜
27、夜40中山五路站及地铁1号线公园前站
2、千年文溪(东濠涌)
地址:小北路,沿越秀路一直南下,注入珠江
交通指引:游览东濠涌博物馆及越秀桥、越秀桥亲水广场等景点可乘坐公交
2、B3C、B3、B4、B4A、11、27、54、56、62、65、74、85、133、184、185、204、209、220、261、283、284、293、305、483、518、801、高峰快线
12、高峰快线
14、夜
18、夜
19、高峰快线30、夜38路越秀桥站或80、11、236路大东门(越秀北路)站
游览糙米栏文化体育广场、小东门桥等景点可乘坐公交7、11、12、24、高峰快线27、35、36、夜39、54、61、65、80、91、101、104、182、184、194、222、264、519、541、夜
12、夜16路越秀南站
3、共和旭日
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广东咨议局旧址———“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
中山纪念堂(东风中路259号)
交通指引:公交
2、B3、B3A、B3C、B3B、B4A、B4、56、62、74、80、85、133、185、204、209、229、261、276、283、284、293、297、305、518、801、高峰快线
8、高峰快线
14、高峰快线
23、高峰快线30、高峰快线
33、夜
5、夜
18、夜
19、夜38路纪念堂站及地铁2号线纪念堂站
黄花岗公园(先烈中路79号)
交通指引:公交6、11、16、65、72、74、78、85、112、127、192、201、219、220、223、236、285、290、522A、522、535、833、862、862B、大学城4线、夜
5、高峰快线
8、高峰快线
12、夜46黄花岗站及地铁5号线区庄站
“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越华路小东营5号)
交通指引:公交高峰快线1、14、22、27、高峰快线27、64、193、217、265、281、286、293、528、833路广卫路站
广东咨议局旧址(中山三路烈士陵园内)517、546、864、B8、夜
1、夜
2、夜
4、夜9路、夜
27、夜36、40、夜40烈士陵园站及地铁1号线烈士陵园站
4、南越遗珍
地址:解放北路867号
交通指引:公交203、273、552、7、211路解放北路站
5、沙岛晴波
地址:二沙岛
交通指引:公交89、131b、194、b21星海音乐厅(省中医二沙分院)站
6、霓映长堤
地址:沿江路、长堤一带
交通指引:公交4、57、61、64、128、131b、186、208、219、236、281、旅游2线、夜
1、夜
16、夜31长堤站及地铁2号线海珠广场站
7、河浦红楼
地址:恤孤院路3号
交通指引:公交811、813恤孤院路站
8、东湖春晓
地址:东湖路123号
交通指引:公交35、44、211、542、548东湖新村站
第五篇:田野调查法
目 录
1田野调查法 1.1 概念 1.2 工作程序 1.3 注意事项
2工作程序具体描述 2.1 准备阶段 2.2 开始阶段 2.3 调查阶段
1田野调查法 概念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工作程序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注意事项
题目的选择:个人兴趣; 题目大小能否掌握; 题目的发展性;
语言、书目、财力、当地学者参与等。研究的可行性:学术考量; 政治(visa,题目政治敏感度)体能 财力 时间。
共同的特征:资料提供者(informant)或受访者(interviewee);——深度访谈者; 音乐演出、文化仪式典礼记录;
田野记录(略记、日记、记事本;包括时间金钱的安排)音乐录音 照片 影片摄影 书籍、音响资料、乐器收集。参与观察法:完全参与; 边参与边观察; 完全观察。
田野工作能力培养:人际关系(获得informant的信任)却除文化偏见(尊重对方文化的重要性)语言(对田野工作地方语言的运用)
Interview的方法、练习:常犯错误——讲太多、插话、错误引导观察、记录、写作能力。Recording/photography能力(对所有设备完全熟悉运用)
田野常遇见的困难:田野地区的问题——社区的挑选(是否受欢迎)例:萧山楼塔细十番【(十首曲牌连缀的民间吹打乐)弦乐和敲打乐)】 ——个人资料、研究目的、停留时间
——当地地方、中央政府的拜访与有关文件(文化馆、镇政府)文化生活冲击与适应:语言、饮食、天气、健康 Informant寻找的问题——是否愿意提供资料
——是否具代表性(是否是专研某一专业;不要问错人)——不同意见的人
田野的内容:离开时、离开后的关系建立(带礼物给当地人表示友好与报答),为以后的再次拜访创造条件。2工作程序具体描述
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要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我早在80年代就发现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与纳西族的阿注婚类似)很有特色,并初步判断这种婚俗不是本民族固有的,但自己一直没有时间去调查。2000年,我让一位硕士研究生去调查,调查结果证明了自己的假说,并写出硕士论文。所谓“有代表性”,就是说该地在该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例如,1983年我在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又称图瓦人)时,选择新疆哈巴河县白哈巴村作调查,因为该村在中俄边界上的原始森林之中,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少,保留了较为典型的图瓦语和图瓦人的生活习俗。1993年,我们选择新疆北部地区的富蕴县作为哈萨克族的调查点,也是考虑到该县较有代表性,较为典型,一是哈萨克族人口占60%以上,以牧为主,传统文化保留较多。而且又是矿产十分丰富的地区。该县名称“富蕴”就是因为蕴藏丰富矿产资源而得名。所谓“有特殊关系”的社区,也就是有自己的亲戚或好朋友居住的村庄,亲戚或朋友对你准确了解社区的情况大有帮助。1883年我到新疆白哈巴调查时,不仅该村较为典型,而且还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新疆阿尔泰中学教师)住在该村。我们到该村后,住到他家里,对我的调查帮助很大。
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文化变迁,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
总的来说,如果所调查的对象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写出来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就不会引起重视。研究汉民族也一样,不能随便选一个地方,应该选择较有特色的。
选点最初可能选的是一个县,具体的调查的乡村可能要到了县之后才能最后确定。
2、熟悉调查点情况。
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或田野调查资料,这是与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所研究的对象大不相同的地方。调查的重点,在于收集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熟悉当地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二则可能会把别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只有在调查前就熟悉该民族和该地的习俗和文化,才有可能收集到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另外,如果对所调查的民族情况知之甚少,也得不到当地人的尊重和欢迎,甚至可能会瞧不起你,因而也就得不到他们的密切配合,或者对你的访问随便敷衍了事。只有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较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的调查。我在新疆哈萨克族地区调查时,调查前把哈萨克族的部落系谱背得滚瓜烂熟,到调查点后,倒背如流,使当地哈萨克族干部和群众十分惊讶,并受到热情接待,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
3、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
有些人主张不用撰写调查提纲,不用表格。我认为这不是科学的方法。有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收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否则收集的资料将是残缺不全,许多问题将会漏掉。我以往的几次调查,都是调查前撰写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有社会和文化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例如,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理论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族群理论、实践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等,并有众多的与文化有关的各种概念。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能有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与一般的新闻记者和行政干部不会有多大差别。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也就是进入田野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行田野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首先要到当地政府报到,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到了所调查的县、乡,必须与当地各级政府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有些调查者,不到当地政府部门报到,喜欢找熟人或认识的人,直接进入乡村。我认为,应该先走正道,正道走不通再走旁道,再找熟人。如果进入调查点后不与当地地方政府联系,一旦出了事当地政府不负责任。
到民族地区更要依靠当地政府,特别是在地域辽阔的新疆、西藏等,一个县相当于内地的半个省,交通十分不便,而且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地方不通客车,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配合,调查十分困难。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大调查,主要依靠当地民族事务委员会。因此,前辈民族学研究者都喜欢找民委帮助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我在新疆的调查经验是最好找政府办、党办,两办有权有钱有车,能对下级发号施令,下级不敢不从命。而现在的县市地方民委都是老弱病残(新疆县级民委是如此),无权无车,即使给你开介绍信,地方政府也不会听民委的。我在新疆作过多次调查,主要依靠县政府办公室和乡政府。每到一地,总是先找县政府办公室,想方设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如此,办起事来会很顺利,他们会很好地安排住宿,安排车辆,并发函给调查点认真接待。
2、到达调查点所属县、乡后,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
我在新疆调查期间,到达县镇或乡后,首先查档案、户口和有关统计资料,掌握调查点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到村或寨调查。这对于全面了解调查点大有好处,在没有正式调查之前便掌握了调查点的户数、人口、收入、民族成分等。如果具体社区调查点尚未选定,可征求当地政府的意见。
3、选好居住地。
各地、各民族风俗不同,应视具体情况和调查者本人的情况而定。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一般都是住在当地人家庭中,实行三同,即同食、同住、同劳动。西方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住在当地人家中的不多,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新几内亚东北约一百英里的特里布里恩德(Trobriand)群岛时,他在这个岛上的一个村子里单独搭了一个帐篷居住。柏尔图和柏尔图夫人(Pelto and Pelto)1973年研究了51个人类学家田野调查之后,发现他们在田野作业期间,大多是租当地社区的房子或公寓居住。
选择居住地,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有利于调查,有助于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住在文化水平较高、对当地社会和文化十分熟悉的家庭中是较理想的。我在新疆调查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时,大部分时间住在当地人家中。二是考虑安全因素,尤其是未婚女子,更要考虑人身安全。三是考虑当地的派系关系,如果该村有两个对立的派别,而且关系较紧张,最好不要住在当地人家中,以保持中立,否则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调查阶段
居住地选定之后,便开始正式调查,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阶段。由于各人的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同,调查程序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过,对初次调查的人来说,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 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以及各种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有可能较好开展田野调查。
2、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乡村与城市不一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不相同。一是不要怕脏,即不要怕住的地方脏,不要怕虱子多,不要怕跳蚤多(南方跳蚤多,北方虱子多);不要怕碗筷不干净,不要怕吃的、喝的不干净。二是拜访当地人遵从礼俗,通常一般都要带礼物。我不抽烟,不喝酒,但我去拜访人家,都带好烟、好酒和其他礼物。到哈萨克族家作客,必须给小孩礼物(如糖果等),这是最一般的礼仪。如果没有,主人会不高兴。
3、注意个人形象的设计。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登曾对普里查德说,调查者的举动应像绅士一样,是一定道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田野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有些人认为,到调查点之后,要穿当地人的服饰,与当地人打成一片。这种方式并不是最佳的,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无论如何,在当地人眼中,田野作业者是“外人”,而不是属于自己系统的“内人”。因此,田野作业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的角色。只有相当熟悉之后,当地人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在田野调查期间,应注重个人形象的设计,我认为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形象,二是内在的形象。
外在的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一是服饰应整洁、大方,所穿服饰应该与当地服饰有所不同,但不要穿当地人不喜欢的服饰(有些民族不喜欢穿红色或白色服饰);二是不要留当地不喜欢的发型。如果是女性,口红不要涂太浓,香水不要洒太多。
内在的形象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言谈举止要文雅,既要有风度,又要彬彬有礼,不说粗话、脏话。二是不要做有损人格之事,不去占小便宜。
4、观察要细。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参与观察又有“深”和“浅”之分,只有观察深入,入木三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有可能写出较成功的调查研究报告。如果观察不深,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调查研究报告来。
5、访谈既要深,而且要有技巧。访谈有两种类型,一是结构型访谈,即问卷访谈。这种访谈又分两类,一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即田野作业者根据调查大纲,对每个受访人差不多问同样的问题,请受访者回答问题。二是选择式,即田野作业者把所要了解问题的若干种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访人自由选择。前一种方式人类学研究者使用较多,后者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使用较多。
另一种是无结构型访谈,即非问卷访谈,事先没有预定表格,没有调查大纲。田野作业者和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访谈,一是要注意深度。深度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色。田野调查之初,受访人往往有警惕,许多事情不愿意谈,尤其是涉及到私生活问题。只有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深度访谈。例如,我的一位研究生在2000年调查北京的朝鲜族个体家族企业时,最初老板娘不愿意详谈他们家族企业的情况。后来,我让她到老板开的店里帮忙干活,并给老板娘的儿子补习英语。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板对她十分热情,不但把他们家族企业来京之后的发展情况全部告诉她,而且还把她和丈夫的隐私全部告诉他,甚至连他丈夫在外包二奶、生私生子、赌博及其有关的各种纠纷等全部讲出来。
二是要讲究技巧。从我个人在新疆调查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访谈技巧应注意三方面:一是启发式的访谈。一些受访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知道很多,但他却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有层次、有系统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查者必须一步一步地启发受访人,或者以其他民族的类似情况予以启发。我在新疆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时,就经常以哈萨克族的事例来启发受访人。二是拐弯式访谈,有些问题不方便直接问,例如,与现代观念不相合的婚姻习俗等,可采用拐弯式的访谈。例如,我在了解哈萨克族和阿尔泰乌梁海人的转房习俗(又称“收继婚”)时,我就先说汉族古代有转房习俗,我们老家过去也有,你们过去有没有这种习俗。其他比较隐诲的问题也大采用这种方式,这样问不会引起受访人的反感。三是要多问“为什么?”受访人能够讲述一种文化现象的过程,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大多数人不清楚该文化现象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理解当地文化,就必须多问“为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答案。
6、要倾听 当地人关于当地政治和现实问题的意见
在当地人(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看来,从北京来的调查研究人员,是中央派来的,他们以为我们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新疆调查期间,有些少数民族在我们面前倾诉苦水,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则以为我们能解决刑事案件,伤人、打架等事件也找们来帮忙解决。对于这些,千万不要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要给予同情和安慰,并请他们找政府或法院解决问题。
7、关于资料收集一些问题
资料收集是的田野调查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收集资料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收集资料必须遵循三条原则:
其一,着重收集新材料,收集过去没有人了解过的新材料或没有人了解过的新内容。例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族群观念、文化象征、社会交换和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在五六十年代的调查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资料很少,今后应多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其二,了解该地区与同一民族其它地区的文化差异。如果同一民族其它地区已发表相关的某种文化现象资料,则着重了解该地区的那种文化现象与其它人调查的其它地区的文化现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表现在哪一方面。
其三,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料。被调查者提供的材料,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须找多人核实,如果大多数人说的相同,则证明是可靠的,如果某人所提供的材料与大多数人所说的不一样,则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取大多数人所说的为准。或两说同时收集,以作参考。我在新疆调查时,一些较大的问题往往要问10多人才放心。(2)注意收集计划外的有价值的资料。
在调查时,往往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例如,我1983年在新疆北部调查时,在一次旅途中,坐在身旁的一位哈萨克族乘客提供了一些文物信息。下车后我便请他帮忙,找到了文物,收获不小,首次发现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用察合台文、满文和汉文写成的五件重要文书,并找到阿尔泰乌梁海人的三颗旗札萨克银印(每颗重9斤多,印文为汉文和蒙文)和一棵散秩大臣木印等珍贵文物。其中,根据五件文书,结合大量史料和调查资料,撰写了《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1986年在云南瑞丽县调查时,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拍摄到了云南傣族专家认为是傣族中最为典型的文身照片。
8、边调查边整理资料
每天做田野笔记,是大多数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习惯。我认为,不仅要做田野笔记,而且要边调查边整理。这样可以发现哪些方面调查不足,可以随时补充。我在新疆调查时,通常是白天访谈录音,晚上整理录音带。
9、调查的时间 调查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主要根据调查者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而定。外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城市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与乡村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不一样。有些人对当地情况很熟悉,时间不用很长;有些是少数民族调查本民族情况,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我是客家农村长大的,对客家文化很熟悉,调查客家就不需要很长时间。我在新疆工作过5年,而且在民族地区作过多次调查,对哈萨克等民族的情况很熟悉,再去调查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调查时间的长短,主要看所收集资料和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了解的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