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08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20030815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
(浙政发[2003]22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下简称《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省建设,提高我省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防治的总体水平,现就我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重要意义
(一)推行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清洁生产是一种先进文明的发展和管理理念,是新型的资源合理利用和污染预防战略,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推动经济增长,带来许多不易解决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难以持续增长。
清洁生产将资源有效利用战略和综合性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通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资源综合利用和改善管理水平等措施,实行全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削减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行清洁生产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推行清洁生产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方式,调整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子。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供符合环境标准的“清洁产品”,避免因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影响,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推行清洁生产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我省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围绕提高我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全面建设绿色浙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建设生态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积极促进清洁生产,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推行清洁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我省生态省建设的战略目标,坚持推行清洁生产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相结合,与加强经营管理相结合,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强综合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今后五年推行清洁生产的基本目标。
--逐步形成市场引导、企业自觉实施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
--建立健全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推行清洁生产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格局,以绿色效益农业为重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为特色的新型农业发展格局。--扶持发展一批清洁生产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由企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推行清洁生产工作队伍。
--推广一批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培育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50%以上的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工业园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主要耗能产品综合能耗较大幅度降低,年节能率达到3-5%;能源综合利用率达到40%左右;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8%, 其中主要城市的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初步确定为:到2005年酸雨控制区和非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0年减少20%和10%;尘(烟和工业粉尘)、化学耗氧量、氮氨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10%。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氰化物、石油类等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理。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90%。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争取到2007年提前达到国家污染物控制计划目标。
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工作重点
(一)围绕全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进冶金、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电力等重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行业的结构调整工作,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治理结构性污染。推动工业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各类工业园区清洁生产的推进力度,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大力发展污染小、消耗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绿色工业发展。积极发展环境友好产品,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节约自然资源,加强资源合理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环保装备制造和环境服务业,促进环保基础设施、企业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农、林、牧产业。
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推动专业化分工和区域经济联合,形成种养加结合、农牧林结合、贸工农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格局。发展绿色效益农业,促进休闲农业、绿色林牧业发展,尤其注重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和有机食品,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建立绿色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加强农药和化肥的控制,大力推广高效安全生物农药,防止和减少农药、化肥残留的污染,保证农产品和环境安全,保证土壤的质量。改进和提高种植和养殖技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禽污染物的资源化。
(三)重视生态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力度。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改善水环境,推行节约用水,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发展节水型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时,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加强电力、石化、冶金、造纸、印染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推行节水技术,采取必要的防渗漏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逐步探索建立工业、农业和城市建设等领域用水定额管理制度,达到社会和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供给的相互协调。扩大清洁高效能源的利用。合理调整煤、电、油、气比重,积极扩大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四)加快建筑工程、矿产资源开发和服务业实施清洁生产步伐。
采用节能、节水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建筑设计方案、建筑和装修材料、建筑构配件及设备,加快建筑工程的清洁生产步伐。采用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的勘查、开采方法和工艺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促进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的清洁生产。
(五)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促使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
进一步加大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企业节能降耗、节约水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工业污染等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努力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国产化进程。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投资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引导科研院所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清洁生产技术,提高清洁生产的技术水平。农业、经贸、科技和环保等部门要安排清洁生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促使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生产清洁的产品,达到污染防治的标准要求,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消耗,降低成本。积极开展清洁生产自愿行动。已经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的企业,可自愿与有关的经贸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签订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协议。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的规定,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该企业的名称以及节约资源、防治污染的成果。
加强绿色产品宣传,健全绿色营销网络,发展绿色产品物流,完善报废产品回收网络,鼓励绿色消费。
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对策与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一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清洁生产在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推行清洁生产工作的组织指导,逐步建立政府组织推动,政策扶持引导,企业自觉实施的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各级经贸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的职责。各级环保、计划、科技、农业、建设、水利和质量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协同配合,形成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清洁生产促进工作。
(二)制定规划,完善政策,依法管理。
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并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我省推行清洁生产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将推行清洁生产规划纳入我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快制定促进清洁生产的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同时,健全执法监督体系,严格依法管理,引导和规范企业的清洁生产行为。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清洁生产的经济政策。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中,调整安排适当的资金用于清洁生产审核补贴、扶持示范项目和清洁生产自愿行动协议项目、服务机构建设、技术推广、信息发布、奖励、宣传和培训等。各市、县要根据当地的发展实际,安排专项资金推动本地区的清洁生产。金融部门对于符合条件的清洁生产项目应给予信贷支持。环保专项资金的安排和排污费的使用应与清洁生产结合起来。对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产品)、环保设备(产品)、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项目(产品),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税收及优惠条件的,应按规定予以支持。实施与清洁生产有关的技术转让所得收入,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免税收优惠。对用于清洁生产,国内不能生产的进口设备、仪器及技术资料,可享受国家进口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入企业经营成本。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四)强化监管措施,依法促进企业清洁生产。
1、依法实施环境监督。
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新污染源,达到增产减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和各类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在进行新建、改建(造)和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必须对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优先选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小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并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各阶段中加以落实。对使用国家限期淘汰的落后工艺和设备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项目审批单位不得批准立项。
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于肥料或造田,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技术和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加强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经贸主管部门要抓好食品安全,加大查处力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加强对畜禽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单位废污水排放情况的检查,对超标排放的,要依法予以处罚。各地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可以按照促进清洁生产的需要,根据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的名单。列入污染严重名单的企业,应按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对不公布或未按要求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的企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
2、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与自愿行动。
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或潜在产生有毒废弃物的企业,因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地方有关部门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要根据环保部门和清洁生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清洁生产的审核。
对应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而未实施或经审核但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企业,环保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被责令限期治理的企业,应积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达到限期治理要求,否则主管部门不得同意恢复生产,电力、城市建设(供水)管理等部门不得提供相应的生产条件。
对于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的企业,经与当地经贸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签订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自愿协议,可优先享受国家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和环境保护优惠政策。经贸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该企业的名称以及节约资源、防治污染的成果。
3、加快管理体系建设与标准的执行。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强制性标准。加快制定有关清洁生产的地方标准,完善清洁生产的标准体系。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依法加大标准化法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实施清洁生产过程中的标准违法行为。
鼓励企业按照ISO14000标准(GB/T24000-ISO14000),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积极推广行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开展清洁生产产品标志标识管理和产品认定。
4、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和产品。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依法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和产品。县级以上经贸主管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发布的目录,依法查处企业在生产、销售或者在生产经营中使用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的行为。
5、强制回收列入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生产、销售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县级以上经贸主管部门要依法检查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的实施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
(五)创造推行清洁生产的良好环境。
结合创建“生态省”的目标,大力宣传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宣传《清洁生产促进法》。有关的新闻单位要积极参与和支持推行清洁生产的宣传活动。经贸部门要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公布有关清洁生产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加强有关信息的交流。积极扶持清洁生产或污染预防服务企业,尽快完善清洁生产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它们在配合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开发与推广、咨询服务、宣传培训等活动中的作用。积极提倡绿色消费,鼓励机关团体、企业和社会公众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
二00三年八月十五日 发布部门:浙江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3年08月15日 实施日期:2003年08月15日
(地方法)
第二篇:浙江省清洁生产工作总结
浙江省清洁生产工作总结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以来,狠抓政策和制度建设,推进清洁生产试点,规范清洁生产审核,提高审核质量,并与发展循环经济结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2003年~2004年,安排了151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2005年分二批安排了328家,其中127家企业是我们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首次公布的需强制性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据对2005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的307家企业统计:这些企业共实施无/低费清洁生产方案6134个,实施中/高费方案1143个,清洁生产资金总投入101151万元,产生经济效益88035万元/年,一年多即可收回全部投资。通过实施清洁生产,这些企业可节电18159万千瓦时/年,节水3458万立方米/年,节煤158818吨/年,节蒸汽293047吨/年;可分别削减废水、COD、二氧化硫2544万立方米/年、19256吨/年、2701吨/年,削减率分别达到24.69%、19.27%、11.88%。
推动清洁生产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深入宣传,广泛培训。
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上多次发表文章和出清洁生产专刊等,宣传清洁生产的重要性,编写了《浙江清洁生产》丛书和有关清洁生产资料。2003年,举办了“浙江省清洁生产与生态高效益研讨会”。2004年,举办了二期清洁生产外审员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地的128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大规模清洁生产外审员培训,为后来建立清洁生产审核队伍奠定了基础。
(二)制定政策,落实责任。
2003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在2003年~2007年间,全省要对500多家重点骨干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把其作为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考核目标之一。2003年11月,我委向社会发布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了今后五年推行清洁生产的七项目标,从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中介机构和队伍建设、节能降耗和控制污染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省经贸委与省环保局在清洁生产推进过程中,密切配合,制定工作计划,将清洁生产试点分解到各市,并对各市的清洁生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三)规范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出台了《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暂行办法》,对全省清洁生产的管理、监督,审核和验收,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作出了规定。针对审核过程和审核重点的确定,提出了要求,并通过验收把好关。对年能源消耗量在3000吨标煤以上以及能源成本占有较大比重的企业,能源必须作为审核重点;年取水量15万吨以上的企业,水资源消耗必须作为审核重点。对符合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条件的企业,必须将污染物削减作为清洁生产审核的首要目标。同时,要求审核机构在审核过程中,针对不同企业,邀请必要的行业、能源、环保专家参与。这些均作为验收的基本条件。
(四)培育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为开展清洁生产创造条件。
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是推动清洁生产工作的基本条件,分三批公布了24家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分别来自能源服务中心、环保科研机构、协会、高校和其他中介组织,多年以来一直与企业打交道,拥有一批熟悉能源、环保、行业等专业知识的人才,经过清洁生产知识的专门培训,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多次召开审核工作专题座谈会和举办培训班,明确提出要求,摆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提高清洁生产审核机构水平。近一年来,我省清洁生产审核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更多的企业主动要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五)开展清洁生产国际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理念。中德政府合作清洁生产项目是我省推动清洁生产的又一举措,2002年启动以来,在我省选择一批企业,用德国先进的清洁生产管理工具——有效益的环境成本管理(简称EoCM)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同时为我省培训咨询员。第一批7家企业的清洁生产试点已经完成,实施了92个方案,投入1480万元,产生经济效益904万元,可分别减少废水、废气、固废11.08万吨/年、1392.4吨/年、4710吨/年;节水29万立方米/年,节煤2285吨/年,节电322.25万千瓦时/年,节蒸汽40273吨/年。第二批4家企业的试点已经完成。
(六)将清洁生产作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抓手。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企业层面的重点工作就是推行清洁生产,围绕“节能、降耗、减污”,对企业的生产全过程进行诊断,找出物耗高、能耗高的原因,采取改进措施,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9月份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工业循环经济大会,提出实施“4121”示范工程,确定4个市、10个县(市、区)、20余个工业园区(块状经济)和100余家企业作为工业循环经济首批试点。要求试点单位广泛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使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对其中属于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示范园区内企业和试点企业在2007年前要完成清洁生产审核。
总之,我省清洁生产试点通过二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清洁生产审核企业与审核机构认真配合,企业主要领导积极参与,审核机构按照程序要求,围绕“节能、降耗、减污”,认真、仔细审核,任何企业都能产生经济效益。我们认为,当前清洁生产试点的主要目的是转变企业的观念,使企业主要领导认识到,清洁生产不仅能削减污染,还能促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一批试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尝到了甜头。我们的体会是:一是以政策为先导,依法推进;二是落实目标责任,明确部门、企业工作责任;三是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树立典型,加快推进;四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推动队伍;五是要求企业主要领导参与,取得支持;六是要求主管部门、企业与审核机构密切配合。
第三篇: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指导全省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清洁生产审核,是指通过对产品设计、产品结构、原材料、生产工艺、企业内部管理、物料循环利用等企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废物和排放物产生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备选清洁生产方案,并通过对备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可行性分析,进而制定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以及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和单位依照本办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第二章管理与监督
第四条
省经贸委牵头省环保局配合组织、协调、指导全省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建立全省清洁生产专家库(包括清洁生产审核专家和行业专家)。
第五条
各市经贸部门牵头各市环保部门配合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市范围内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第六条
清洁生产审核机构是指可以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的机构。
清洁生产审核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经过工商注册登记、至少有6名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员、有专门工作管理制度和财务核算制度以及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所必要的其他条件。
各市经贸委和环保部门应当将本地区符合条件的审核机构向省经贸委和省环保局推荐,承担省里确定的特殊审核任务。省每三年对全省清洁生产审核机构进行一次查实,经查实不再具备条件的,取消其清洁生产审核机构推荐认可资格。
第三章清洁生产审核
第七条清洁生产审核分自愿审核和强制性审核。
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为进一步节约资源,消减污染物排放量,可以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省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可以参照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有关要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均为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必须限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第八条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由各市经贸部门会同环保部门提出,报省经贸委联合省环保局批准,也可由省经贸委和省环保局直接确定。省经贸委和省环保局联合发文公布企业名单,并通知企业。企业要在名单公布之日起60日内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一年内完成清洁生产审核。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应与省经贸委和省环保局(或与其委托的单位)签订实施清洁生产的协议,并严格按照协议组织实施。市经贸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协助省经贸委和省环保局监督企业根据协议规定的有关要求实施清洁生产,帮助企业解决在执行协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应当选择省推荐认可的清洁生产审核机构为其提供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并签订技术咨询合同。如果省内清洁生产审核机构不能满足需要,企业可聘请省外有关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每5年要进行一次清洁生产审核。
各级经贸部门和环保部门应当加强监督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第九条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内部工作程序:
(一)审核准备阶段。开展宣传、动员和培训,成立清洁生产审核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二)预审核阶段。对企业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清洁生产审核重点,设置清洁生产目标,提出和实施无费/低费方案:
(三)审核阶段。编制审核重点的工艺流程图,确定物料的输入、输出和排污状况,建立物料平衡、水平衡以及污染因子平衡,找出物料流失环节和废物产生的原因,继续提出和实施无费/低费方案;
(四)方案的产生和筛选。对废物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废物产生的清洁生产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汇集、分类和筛选,确定中费、高费清洁生产方案,继续实施无费/低费方案;
(五)方案可行性分析。对筛选确定的中费、高费清洁生产方案进行技术、环境和经济可行性分析,确定企业拟实施的方案;
(六)方案的实施。制定实施计划并对方案进行实施,编写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应当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清洁生产审核过程和清洁生产方案分析、效益预测分析和企业整改意见;
(七)持续的清洁生产。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制定持续的清洁生产计划。
第十条各审核机构要在企业的配合下,完成咨询合同中所规定的内容。清洁生产审核结束后(即实施完成后),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认为已达到协议规定的有关要求,应当在30日内将审核报告按要求报送各市经贸部门和环保部门,各市经贸部门和环保部门根据《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标准》(见附页1)共同审查同意后,报省经贸委和省环保局。省经贸委和省环保局将组织有关清洁生产专家并邀请市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签订的协议及验收标准(见附录)分期、分批验收。
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可参照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有关验收要求,将审核报告报送市经贸部门和环保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各市经贸部门会同环保部门组织验收,对通过验收的报省经贸委和省环保局备案。
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名单由省经贸委会同省环保局公布。
第四章保障与责任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及时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最佳方案。企业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技改项目可以列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同级财政安排的有关技术进步专项资金或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企业取得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报告,实施清洁生产最佳方案的项目应当优先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
第十二条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依法从企业经营成本中列支。
在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省给予表彰和奖励。
违反本办法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三条
若国家出台相应的规章,以国家规章为准。
第十四条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施行。
第四篇: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指导全省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清洁生产审核,是指通过对产品设计、产品结构、原材料、生产工艺、企业内部管理、物料循环利用、产品使用结束后的处置等企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废物和排放物产生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备选清洁生产方案,并通过对备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可行性分析,制定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以及从事相关活动的部门和单位依照本办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第二章 管理与监督
第四条 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会同省环境保护局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省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建立全省清洁生产专家库(包括清洁生产审核专家和行业专家)。
第五条 各市、县(市、区)经贸部门会同各市、县(市、区)环保部门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辖区范围内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第六条 清洁生产审核机构是指为企业提供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的机构。
凡有意从事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的机构,在具备必要的基本条件后,向各市经贸部门和环保部门提出申请(申请表见附件2?
4)并签署意见,报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和省环境保护局,也可直接向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和省环境保护局提出申请。符合有关规定的由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会同省环境保护局联合向社会公告。
清洁生产审核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经过工商注册登记、至少有6名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员、有专门工作管理制度和财务核算制度以及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所必要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 清洁生产审核
第七条 清洁生产审核分自愿审核和强制性审核。
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为进一步节约资源,消减污染物排放量,可以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省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可以参照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有关要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均为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必须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每5年要进行一次清洁生产审核。
第八条 各市经贸部门会同环保部门根据推进清洁生产的需要,共同确定本辖区内限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并联合发文公布。企业要在名单公布之日起60日内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一年内完成清洁生产审核。
各级经贸部门和环保部门要监督企业根据清洁生产审核的有关要求实施清洁生产,督促企业按期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应当优先选择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和省环境保护局联合公告的清洁生产审核机构为其提供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
各级经贸部门和环保部门应当合理安排,要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3]22号)的要求,在2003年?2007年间,组织本市范围内50%以上的重点污染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第九条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内部工作程序:
(一)审核准备阶段。开展宣传、动员和培训,成立清洁生产审核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二)预审核阶段。对企业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通过同行业对比、通过等标污染调查、通过对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调查、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清洁生产审核重点,设置清洁生产目标,提出和实施无费/低费方案;
(三)审核阶段。编制审核重点的工艺流程图,确定物料的输入、输出和排污状况,建立物料平衡、水平衡以及污染因子平衡,找出物料流失环节和废物产生的原因,继续提出和实施无费/低费方案;
(四)方案的产生和筛选。对废物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废物产生的清洁生产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汇集、分类和筛选,确定中费/高费清洁生产方案,继续实施无费/低费方案;
(五)方案可行性分析。对筛选确定的中费/高费清洁生产方案进行技术、环境和经济可行性分析,确定企业拟实施的方案;
(六)方案的实施。制定实施计划并对方案进行实施,编写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应当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清洁生产审核过程和清洁生产方案分析、效益预测分析和企业整改意见;
(七)持续的清洁生产。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制定持续的清洁生产计划。
第十条 各清洁生产审核机构要在企业的配合下,完成技术咨询合同中所规定的内容。清洁生产审核结束后(即实施完成后),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认为已达到审核规定的有关要求,应当在30日内将审核报告按要求报送各市经贸部门和环保部门,各市经贸部门和环保部门根据《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标准》(见附件1)共同组织有关清洁生产专家,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进行评估验收,通过验收的报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和省环境保护局备案。
省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由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和省环境保护局共同组织验收。
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可参照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有关验收要求,将审核报告报送市经贸部门和环保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各市经贸部门和环保部门共同组织验收,对通过验收的报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和省环境保护局备案。
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名单由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会同省环境保护局公布。
第四章 保障与责任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及时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最佳方案。企业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技改项目可以列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同级财政安排的有关技术进步专项资金或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企业取得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报告,实施清洁生产最佳方案的项目可以申请环境保护专项贴息资金。
第十二条 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依法从企业经营成本中列支。
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自2003年11月20日起施行。
第五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浙政发[1994]198号 【发布日期】1994-12-08 【生效日期】1994-12-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资料流通
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浙政发〔1994〕19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丽水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了做好农业生产资料(以下简称农资)供应工作,保持农资价格基本稳定,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 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国发〔1994〕45号)精神,结合浙江实际,现将我省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通知如下:
一、一、搞好供求总量平衡
农资需求与供给总量平衡,是稳定农资市场与农资生产的基础。农资供求总量平衡必须实行分级负责制,省、市(地)、县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切实负责地组织好供求总量和分地区、分品种的衔接平衡工作,努力做到数量充足、品种对路、供应及时。省供销社、农业厅每年要对全省下一的农资需求及早进行预测,提出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需求总量、分品种需求量以及品种调剂和运销方案建议;省石化厅、二轻总公司要根据农业生产对农资的总需求,结合企业生产状况,提出下一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生产计划建议;省计经委在汇总和进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于每年9月初编制总量平衡计划(包括进口计划建议),经省政府同意后上报国家计委,并组织有关部门抓好货源的落实工作。
为了做好农资的生产、收购、调运和供应工作,省计经委要负责协调镇化、衢化、宁波港的化肥等农资的铁路运输,省供销社农资公司要做好与有关运输部门的具体衔接工作。
二、二、实行省级调控和分级储备制度
为确保化肥供求总量和地区平衡,在化肥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镇化生产的尿素、衢化生产的尿素和碳铵属省收购部分,中央调拨给省的化肥以及地方组织进口的化肥资源,由省直接调控。省收购的镇化、衢化产尿素,主要按粮食定购任务和粮田面积安排到县。地方小化肥厂生产的化肥由市县掌握调控。
根据农资产品常年生产、季节使用的特点,各级农资经营部门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经营性储备。同时,为稳定市场,保证救灾急需和保持企业正常生产,建立省、县及化肥生产企业三级储备制度。其中化肥储备,省级以优质化肥为主,县和化肥生产企业重点搞好小氮肥的储备。
1995年省级储备的优质化肥不少于10万标吨,农药1000万元,农膜500吨。具体品种由省供销社农资公司商省农业厅安排并负责执行。其中优质化肥资源从收购镇化、衢化生产的尿素以及进口化肥解决。县级农资储备,由县市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小化肥生产企业的化肥储备数量,由其当地主管部门确定。省、县级农资储备所需的资金,分别由省、县农业银行安排贷款解决。小化肥生产企业储备所需的贷款,由当地工商银行安排解决。储备费用和利息按实结算,分别从省、县级化肥价格风险基金中解决,或由同级财政承担。
三、三、改进调拨供应办法
为减少流通环节,省级调拨的农资由现行的三级批发一级零售(省、地、县批发,基层供销社零售)改为一级批发一级零售,即省农资公司批发,县农资公司与基层供销社批零结合,基层供销社推行代销制。地级农资公司为满足当地需要自行采购的农资实行地级批发,县农资公司与基层供销社批零结合。批零结合的办法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制定。为避免盲目进货,平衡供求,控制过高价格,各市地县自行组织尿素货源,应事先报省农资公司。
宁波市所需的化肥等农资仍按原省市商定的比例及供货办法执行。
地方小化肥厂产品实行地产地销,鼓励建立健全农工商结合的农资社会化服务体系。生产企业所在地供销社农资公司要积极支工促产,合理配置资源,减少经营环节。
四、四、规范市场流通秩序
要继续发挥供销社农资部门在农资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农业“三站”(即植保站、土肥站、农技推广站)以及生产企业自销的辅助渠道作用。
县及县以下农业“三站”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技术推广、有偿技术服务所需化肥、农药、农膜,可由县供销社农资公司按批发价供应,也可从生产企业直接采购,但不得转手倒卖。农业“三站”在供应农资中不得转为个人经营。
中央调拨和省内镇化、衢化生产的尿素、碳铵等属省直接调控的优质化肥,全部交由省供销社农资公司经营。国家计委下达的地方进口化肥、农药配额,由省计经委下达给省供销社农资公司执行。经营化肥、农药、农膜所需的贷款,有关银行要优先安排解决。
镇化自销尿素数量控制在销售量的10%。衢化尿素、碳铵自销数量原则上也按销售量的10%确定,具体自销比例由省有关部门会同衢化研究,报省政府同意后执行。镇化、衢化优质化肥的自销,须在完成国家和省收购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只能销售给有化肥经营权的单位和生产企业。
其他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经营化肥、农药、农膜。基层供销社在推行代销制中不得转为个人经营。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物价、质量监督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市场管理,对现有的农资经营单位进行清理整顿,通过核查把好核准登记关,凡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予以注销或变更登记。要坚决取缔非法经营,依法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
五、五、加强农资价格管理和监督
对化肥价格实行分级管理、统一费率,同时要严格监审。
镇化生产的尿素出厂价格按国家计委规定的价格执行,衢化生产的尿素、碳铵出厂价格由省物价局核定中准价格和淡旺季的上下浮动幅度。镇化、衢化自销化肥的价格,由省物价局根据不高于当地同质国产化肥零售价格的原则确定。地方小化肥产品的出厂价格,由市地物价部门按照兼顾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利益的原则确定。
省农资公司的化肥调拨价格,由省物价局分别核定到县,省农资公司实行送货制。
化肥的零售价格,与粮食定购任务、粮田面积等挂钩的化肥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其他化肥,根据省调拨价或自行组织的进货价,加国家和省规定的经营差率和合理运杂费,由当地物价部门核定。对不同渠道购入的化肥,可以实行综合价;也可以按省内生产化肥、进口化肥和自行采购化肥,分别核定零售价格。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要努力保持零售价格的基本稳定,并做到一年一定或两定。具体办法,由省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下达。县农资公司与基层供销社经营差率的具体分配比例或基层供销社的代销手续费率,由当地物价部门会同供销社确定。
为平抑市场价格,减少市场风险,分级建立化肥价格风险基金。化肥调拨价或零售价与实际进货成本(包括进价和经营差率、合理运杂费)的价差,分别作为省、县级价格风险基金,盈余时专户储存,亏损时专项补贴,由物价、财政部门负责监督。
农药、农膜价格管理原则上仍按现行办法执行。从1995年起,由省物价局再确定一至两个用量大的农药品种实行国家定价。对试销期届满的农药,由省物价局确定其定价形式。对农膜的出厂、调拨和销售价格,由省物价局按有关规定核定。
化肥生产、经营企业要严格执行价格政策,不得擅自提价、变相涨价或加收其他费用。要提高价格的透明度,实行明码标价。各级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督检查,建立农资产品价格监审和测报制度,及时掌握农资价格动态。
六、六、强化组织领导工作
农资流通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省级各有关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健全组织、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要积极扶持农资生产,优先安排生产企业所需的原料、能源。对生产和经营企业所需的资金,金融部门要给予重点保证。为了加强对农资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按照全国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完善省农资协调小组,各市、县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协调有关问题。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从促进农业发展、支持农用工业、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精心组织,从严要求,密切配合,妥善安排,切实保证农资流通体制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