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现代公民教育

时间:2019-05-14 00:3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现代公民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现代公民教育》。

第一篇: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现代公民教育

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现代公民教育

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概念,到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再次提出公民概念和公民教育问题,再到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昭示着公民养成教育问题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公民是一个统称,在一个国家中,无论是从年龄、职业还是阶层来看,公民都是一个非常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因此,公民教育也就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教育活动。这种广泛性已经远远超出学校教育所能涵盖的范围。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现代公民的养成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推进器,大众传媒对于公民个人的社会化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现代公民教育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密不可分

经历了亲身传播时代(原始社会的非语言符号传播)、印刷传播时代之后,广播及随之出现的电视和网络将人类传播推进到大众传媒时代。今天,人们通常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称为四大传媒。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大众传媒的影响可以说无孔不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某种意义上,大众媒介是一种可以改变人类的难以置信的力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流动或沟通影响着公民政治意识、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形成。现代公民的养成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密切相关。公民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它以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为宗旨,既涵盖了德育教育中民族精神教育、道德文明教育等精髓;也涵盖了政治教育中的权利义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核心内容,还涉及人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要求的方方面面教育”。[1]当今,立足于现代公民的塑造,培养公民的意识、观念与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推进器,无论对于社会进步,还是对于公民个人的社会化,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公民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组织性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大量生产、复制、传播利于推进公民道德水平,提升公民各方面素质的新闻、信息、影视产品及娱乐节目,努力打造现代公民,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现代公民教育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一般而言,大众传媒被认为有三种主要功能,即公众服务、商业服务、政治倡导(教育)。大众媒介虽然不是学校,但却担负着培养社会公民的重任。列宁指出:“报纸的作用并不只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争取政治上的同盟者。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这种组织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对社会意识的一种整合。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大众传播媒体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使社会的精神遗产代代相传”,社会学家沙莲香也指出“通过大众传播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不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社会成员共享统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这与我国公民教育研究专家王东提出的“全社会的公民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与学校规范性、系统性、层次性的教育活动不同,公民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虽然学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人不可能在学校读过一生,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习成为一种伴随人类终生的活动。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必然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它以传播范围广、知识更新快、受众层次多而具有学校教育难以比拟的优势。可以说置身大众传播媒介中,就是置身于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此外,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功能与公民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也具有本质的契合性。公民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丰富多彩,从经济、政治到法律与道德,可以说无所不包,因此,能够适应不同人群、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人们把大众传媒称作“百科全书式的电视大学”等,实在是既形象又贴切。大众传媒担负着引导公共舆论的任务。公共舆论是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又称舆论。公共舆论通过言谈或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通常在具有一致利害关系的社会群体中容易形成共同的舆论。在大众传媒时代,人们倾向于了解大众传播媒体所关注的问题,并依据媒体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确定自己看待事物的优先顺序,媒体的这种功能通常被称为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功能,意思就是帮助观众理解社会和政治中哪些是重要的、需要他们来思考的。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对公共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进行公民教育,就公共舆论的形成来说一方面是公民自身的需要———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知识的形成,可以说是来自群众的自发;另一方面,在群众自发的基础上,在从群众中来的基础上经有关权威方面加以总结、升华、传播。只有经过大众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唤起人们对某一问题的注意。

大众传媒的这种议程设置理论在我国政治传播领域也有鲜活的体现。无论是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1992年3月26日在《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种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政治动员,也可以说是一种“议程设置”都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直至今天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国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媒体报道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三贴近”原则是议程设置理论与中国特色的新闻体制的完美结合,是公众议程和媒体议程的统一,是政府和公众在所关注的事情和问题上的耦合。实践也必将证明,现代公民的养成,公民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众传媒这个公共舆论的“指向标”。

大众传媒是现代公民养成的培育场。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一个政治宣传的渠道,是一个民意表达的渠道,它还是一个培养公民意识、唤起公民觉悟、实现公民教育中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授受合一”的培育场。公民是一个非常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公民教育也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教育活动。这种广泛性已经远远超出学校教育所能涵盖的范围。在过去,大众传播媒介相对单一的年代,人们在社会与政治生活中是相对被动的,而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人们的知情权得以迅速的扩大,人们表达和参与社会事务有了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公民的参与渠道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畅通。如果说公民教育在过去是在单向灌输的条件下完成的,那么今天随着各种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做到了随时随地与人对话、交流。任何人可以随时在公开的站点上发表自己对有关事物的意见和建议。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也冲击着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使主动的、探索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与此相适应,公民教育的手段与方式也必将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大众传播媒介所构成的信息传播网络,向受众传递信息,对受众施加着系统的公民教育影响;同时,受众也对大众传媒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为媒介本身也担负着反映民意的重任。在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今天,可以说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它的传播对象,而受众也不是一个被动、次要的角色,他们也积极地对大众传媒的信息进行反馈,有时候甚至“对讯息的制作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公民教育也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我讲你听”,为“授(讲授)受(接受)合一”,无疑是新时期公民教育理念与方式的新发展。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传播者与受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这个平台实现了主客体统一。

但大众传播媒介本身不是一个“规范的学堂”,大众传媒的不当使用也会对公民教育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三、正视与遏制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

大众媒介的不当使用对公民教育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传递主流道德文化信息进行公民教育的功能。因此,当前在我国进行公民教育应当正确认识并有效遏制大众传媒的消极作用。

首先是大众传媒的过度娱乐化问题。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大众传媒的第一角色应该是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论坛,其次才是经济利益创收者”[4]。但著名传播学者维尔伯·施拉姆在对美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却提出:“大众传播主要被用于娱乐的占有的百分比大的惊人。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

商业化操作使得大众媒介的娱乐化倾向日趋明显,在我国的一些调查中也显示,娱乐性节目所占的比例也达到70%以上。有学者还指出:“传媒的娱乐化不单单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6]94网络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低估,尤其是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如果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主要靠网络来完成,那么“他们可能会把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人性、放纵、撒谎、不负责任、不守规矩等习惯,也应用到物理世界中”。作为一种公众舆论的载体、一种“社会公器”,表达社会主流道德信息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对待媒介的娱乐化倾向我们应该有清醒地认识,如果一切听从市场的安排,分不清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界限,任凭媒介的商业化操作,缺乏宏观的调控,那么大众媒介的教育功能必将被削弱,也必将影响公民教育的效果;若让大众传媒过多地承载娱乐功能,也必将造成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大众传媒面对的是大众,如果纯粹地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媒体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了。

其次是大众传媒对民主政治也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会为公民教育开辟新的渠道,客观上促进了社会民主化进程。但大众媒介本身不是一个“规范的学堂”,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不会自动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会自动培育出现代的公民。大众传媒的出现必然造就与自身的技术内涵彼此适应的文化,日益崛起的媒体文化的扩张,使传统社会民主的根基被削弱。在这种大众媒介主导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下,媒体民主存在着变成一种“没有公民参与的民主”的危险,“公众都是被动地消费,而不是积极的参与”[8]。另一方面,层次繁多的媒体的存在,传递的信息很可能“良莠不齐”,而一些消极、错误的文化信息对主流的公民道德文化信息产生冲击。这种消极的影响很容易消解大众传播传递主流道德文化信息进行公民教育的作用,很容易造成个体选择上的迷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其公民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必须防止大众传播媒介的滥用,切特罗姆就曾指出:“一本畅销书或是一部电影,迎合着成百万人肤浅和缺乏教养的情感,它不是我们寻求的艺术,虽然它比没有强。”[9]108曾担任几任美国总统的高级顾问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在充分注意到电视这种大众媒介影响力的同时,也指出“电视节目逐步地越来越成为感官的轰动性的”[10]82,“电视的一些节目恰恰破坏代代继承的传统和价值观念”[11]123。由此可见,低成本、高收视率给大众传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削弱了大众传播的道德教育功能,使之陷入困境。正如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一书也指出,“媒体在积聚财富的同时,也削弱了民主的根基”[11]6,弱化了公民教育的功能,这既是一个美国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再次是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危机问题。公信力,是传媒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力。媒介公信力建立在公正性上,新闻媒体向来推崇公正性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新闻的公正性常常受到挑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未经加工’的现实,而是那些经过选择的场景”[12]16。从美国大众媒介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纸质的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媒介的公信力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轨迹。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众媒介的公信力问题,近年来也渐渐浮出水面。政府“喉舌”的地位曾经赋予传媒巨大的“无形资产”,而今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分层和文化选择的多样性,我国大众媒介的社会角色扮演早已经不是“铁板一块”[13]。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在渐渐失去官方身份作为权威依托的背景下,媒介靠什么获得公众的信赖?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也是我们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开展公民教育必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就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公民教育内容而言, 我们还必须充分重视挖掘我国本土的文化优势,这才是我们立足的根本之所在。正如王东教授所指出的:“我们决不能忽视民族文化的影响而照搬西方模式,况且西方各国的公民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我们必须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寻求推进我国公民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总之,大众传媒是培养现代公民的一个主要渠道。在公民养成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无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大众媒介存在着一些弊端,但与其他公民教育渠道相比,大众媒介以其超时空性、广泛性、丰富性和即时性体现着自己的优势。因此,大众传媒应当自觉地服务于公民教育这个大局,生产、复制、传播利于推进公民道德水平,提升公民各方面素质的新闻、信息、影视产品及娱乐节目,努力打造现代公民,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二篇:加强法律教育,培育现代公民

加强法律教育,培育现代公民

法律意识(或法制素质、法治观念)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现代公民及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改革开放初期的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就提出了“养成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的问题;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明确了法律意识的培养在我国现代公民素质形成中的重要性;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反复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在当下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加强法律教育、培养现代公民对我们向着这一基本目标稳步前进具有重大意义。

一、法律意识是现代公民基本素质的组成部分 现代公民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指能够认同、接受现代社会的社会规则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并把现代社会规则内化为自我意识的现代社会成员。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各个国家对现代公民基本内涵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但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转变是各个国家都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宏观历史进程,处于这一进程的社会成员要实现从臣民角色和思想向现代公民的角色和思想转换,这一点是社会历史的现代化转型对人的现代化的共性要求。从这个意义来看,现代公民应当具有科学素养和规则意识、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效率意识、公民主体独立意识、国家权责主体意识、法权普遍平等意识、权利和义务对等意识、理性参与民主的意识、公共伦理意识、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等等。从认识层次上讲,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包括:第一,对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和运用;第二,对法律规则的认同和接受;第三,对整个法律体系的熟悉和遵守;第四,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立法理念的认同并内化为自我意识;第五,对立法精神和法律的阶级本质的理解和尊重。我国的现代公民所应当具备的法律意识除了现代社会法律意识的共性要求之外,还要对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秩序的我国法律特殊性的认知和认同。

法律意识是现代社会对公民基本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国现代公民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一方面,现代社会大多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上,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平等交往、诚信守法秩序下的经济,而公平、平等、讲信用,正是法治原则的内在要求。公民作为市场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要遵纪守法,即交易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和市场交易的规范性,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每个成员都自觉学法守法,自觉用法律捍卫自身、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才能够实现社会安定团结、公平正义、互信有爱的和谐秩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既有相当进步,也存在需要提升的地方。其进步表现在:第一,对法律及其权威性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知法守法理念成为大多数公民的基本素质;第二,依法治国观念深入人心,公民能够主动运用法律工具来维护私人利益和权利主张。但是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这需要提升的地方。首先,知法守法有余,崇法护法不足。我国公民对法律的遵守还远未上升到基于对法律权威性认同基础上的积极守法精神,缺乏对法律自身的主体性尊重,因而当纠纷发生时,人们习惯于找政府,对法律往往采取相对的或工具性的态度。其次,重权利轻义务的法律认识还比较普遍。我国公民高度重视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并且善于利用法律来维护个人权利;但是对法律针对个人义务以及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规定比较忽视。最后,法律认知发展不均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法律认知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法律认知水平,对经济和民事法律的认知普遍高于对其他非经济类法律的认知。

二、法律教育是培育现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基本途径

法律意识是不会自发养成的,需要经过长期培育才能形成,人们法律意识的水平,取决于法制建设水平,但在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发展中,除了亲身参与的法律实践之外,宣传教育是形成现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基本途径。在涉及到利益纠纷的民事和经济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可以在解决法律纠纷中获得对法律的认知,这种亲身实践式的法律教育虽然效果最好,但是涉及到的法律领域较窄,往往是就事论事,重维护权利而轻履行义务,不利于培育现代公民的全面的法律意识,也不可能作为常规的法律教育手段。因此,培育现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基本途径就是法律宣传和教育。

面向广大群众的法律宣传可以借助于多种大众传播媒体,灵活采取画面、多媒体等多种信息形式,由不同的法律工作部门的宣传形成一张全面的法律宣传网络,全方位地普及法律知识,推动全民法律意识的形成。以特定群体为对象的法律教育可以从立法理念的理论视角提高人们对法律的深刻认知,不仅教育人们应该怎样守法,而且教育人们为什么要守法,怎样理解法的精神,如何把法的精神转化为个人的自我意识。法律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学校法律教育能够在青少年思想中形成对法律的全面深刻认知,使青少年把法律规则潜移默化地转换成个人价值原则和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培育未来的现代公民中发挥巨大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特别是1986年开展“普法”教育以来,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长足的进步,有更多的公民愿意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各级国家工作人员的用法自觉性也大大增强,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成为基本行为准则。另外,学校教育中,法律教育实现了常态化,青少年学习法律的途径也更加多样化,极大增加了我国现代公民法律意识的普及率。

但是我国的法律教育依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普法宣传趋于形式化,脱离实际,收效甚微。在政府轰轰烈烈的普法宣传背后,普法宣传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诸如许多地区检验普法效果的所谓普法“考试”往往是发一张考卷,连同答案一并附上,这不仅是走过场的应付了事,同时也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对于普通公民来讲,铺天盖地的普法宣传手册和各种标语、口号,不仅并未引起其内心的关注,相反,不少公民甚至开始质疑为什么普法?普法究竟有什么用?尤其是农村的普法宣传,无论是在财政支持还是宣传力度上,都无法和城市的普法进程相提并论,进一步降低了法律宣传的教育效果。其次,中小学法律教育存在着形式单

一、内容不规范、专业性不强等软硬件缺陷。在“应试教育”社会氛围中,法律教育成为教育附属品,没有真正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虽然在广大中小学开设了法律教育的有关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往往是夹杂在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中,容易让中小学学生对法律和道德、政治的关系产生困惑,比例与培养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理念;另外在教育手段上比较单一,主要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对法律的直观认识。在大学教育中,虽然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但是由于大多数学校的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实际教育过程中的师生比例远远不能够满足互动式教学的要求,法律教育往往变成了演讲式授课,师生之间交流的不足极大降低了法律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加强法律教育,培育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公民 培养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公民法律意识,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法律教育。

(一)多管齐下,建立现代普法教育体系。

普法教育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还包括了法律信仰的建立、法制文化的建设、法治理念的渗透。新时期普法教育要顺应时代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全新的理念。从普法内容、普法形式、普法实践和普法主体上多管齐下,全面改革,形成现代的普法教育体系,为法律教育的增强创造条件。

首先要把普法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上。普法宣传和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仅是为了让社会成员多了解一点法律条文,掌握一点法律常识,而是要形成广大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仰。因此,在普法宣传教育中,要纠正以往的单向信息投放,把宣传和教育变成平等的信息对话和沟通,增加宣传和教育过程中的交流和互动,重视交流和反馈。在满足社会成员对涉及自身利益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同时,把普法工作重心放在法律意识教育上,组织法律工作者、法学专家学者深入基层,以大家生活中感兴趣的法律热点问题为引导,逐步深入到对法律精神和理念的认识上去。

其次要通过司法公开、群众监督等形式,规范权力机关权力使用,形成依法用权理念,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近年来的一系列网上公开审理案件的事例表明,司法过程公开、公平、公正是最好的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它借助于互联网、微博等现代传媒工具,实现了案情网络公开、司法过程保持透明以及司法结果网络互动,从而引发了普通民众对案件的持续关注和跟踪,把司法实践、法律教育和普法宣传三者完美的结合了起来。权力机关,尤其是行政机关是否遵守法律,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公民的法律权威意识的形成和培育。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秉公执法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普法教育,胜过上百次的说教。政治活动应该倡导法治反对人治,坚持依法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根治权力腐败问题。因此,权力机关必须率先垂范,接受普法教育,树立守法意识,依法行使权力。

最后,要综合运用多种普法宣传手段,增强普法宣传效果。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和作用,鼓励、引导、支持有关传媒办好法制栏目、节目,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以案释法、文艺作品等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精神,做到入耳入脑;在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的结合上注重法治实践活动,引导和指导公民积极参与立法活动,领悟法律的本意;强化和规范各类法律服务,把维权和排解纠纷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过程,使普法教育根治于法治实践中。

(二)高度重视学校法律教育,培养未来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并且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学校是培养和提高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阵地。

首先,要在学校的法律教育中突出法治意识培养。学校的法制教育不能以灌输学生权威知识为目的,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发现力,培养他们作为公民的自由心性与独立人格。以培养权利意识为例,学校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具体权利、义务,哪些事情应该做、可以做、禁止做,更要教育学生真正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塑造学生人格,影响学生行为和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学校法制教育以法律观念教育为主要内容,才能成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最终也才能使法制教育内化为学生学法、守法、护法的源动力。因此,学校的法制教育也应从单纯注重知识转向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利用法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构建以学校法律教育为主阵地的立体网络。传统的学校法制教育的范围只关注对学生进行教育,其实不然,与学校法制教育有直接关系的除了学生,还有教师、家长、学校所在的社区等,这些主体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均有直接影响,应当一并纳入学校法制教育范围之内。例如,教师在学校与学生直接接触,他们的法律素质、法律意识,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教师包括学校的管理者,一方面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如果自己不依法办事,那么对学生就会产生极其恶劣的消极示范作用。应该采取措施,除了加大力度培养专职法制教师,逐步克服上述关于学校法制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以外,还要大力开展针对一般教师的法制教育。家长和教师一样,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当家长一贯以某种不恰当的方式教育子女的时候,子女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的方式对家长进行法制教育,教会他们尊重子女的权利,摈弃一些不良的管教孩子的方式,为孩子形成正确观念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提高全社会对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使他们知道其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知道其对公民法制素质的提高负有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是否具备现代公民意识,有无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法律教育应当是全社会公民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加强法律教育,提高法制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建立真正的法治国家还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经济的发展,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民主政治的发展等都是综合发展的条件。为了培育现代公民的法治意识,必须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对主体的法律知识的普及和灌输,由此加速主体法治意识的生长,促使法律信仰的最终形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公民。

第三篇:论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发展

论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发展

童夏敏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内容摘要: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也日益严重,如何使双方协同发展,成为当前重要课题。本文从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入手,剖析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必然性,对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电子商务 现代物流 云物流

一、引言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现代物流不仅单纯的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物流被称为电子商务的“四流”之一,也被认为是电子商务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之外最难攻克的障碍。

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障,是电子商务运作的重要部分,是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过程是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流动过程,其优势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运作方式的高效率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交易,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否则就不会真正实现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只有通过现代物流配送,将商品或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能结束,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而物流配送效率也就成为客户评价电子商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

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购物便捷等于零,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为有效的购物方式。现代物流的功能应该是把准确数量的准确产品在准确时间内,以最低的费用送到客户手中,它直接影响到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的竞争力。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电子商务的提出最终是为了解决信息流和货币流处理上的繁琐对现代化的物流过程的延缓,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物流速度。

现代物流的发展是电子商务的利润源泉。以现代电子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流,极大地加快了现代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为客户赢得最宝贵的时间,使货物运输方式科学化和最佳化。以快节奏的商流和先进的信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能够有效地减少流动资金的占压,加速资金周转,充分发挥资本的增值作用,被认为是继企业节约原材料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又一经济利润增长点,是电子商务的利润源泉。

三、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前说到物流,就是快递公司,业务比较简单,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物流业的不足已昭然若揭。电子商务发展到现在,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大批传统企业触网。这些企业以前的物流模式是通过传统渠道,比如分销商、中间商、门店,最终到消费者手里。而现在上网,他们得自己把货送到消费者那里。也就是说,这些传统企业还没有在触网的同时准备好自己与之相适应的物流模式,这形成了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的门槛。即使愿意通过现在的快递,大卖家得从早上开始贴运单一直到晚上,没有时间关注销售、市场。

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重电子商务轻物流,导致配送效率低下,经常出现拖延交货期、出错等现象,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快速、准确、及时的现代物流服务要求.电子商务要求相对均衡的运行环境,要求企业有足够的后台支持系统来响应对方的即时服务请求,目前,市场达不到应有的经济网络规模,网络基础薄弱:网速慢、出口带宽不足、资费过高,而现代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和配送管理手段更是落后,道路的建设、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仓储设施的现代化配置、配送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物流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优化等问题都亟需解决。

四、云物流业务模式

现在快递行业业务量的50%来自电子商务,而且这个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物流业的蛋糕必然越来越大。对于越来越强烈的资本整合的需求,在电子商务的应用环境下,创造全新的业务模式。

现在最新的商业模式最初就是受到了淘宝的启发。淘宝成功的原因在于淘宝只做平台,不做终端,既不买货、不送货,也不组织货源,而是让千百个卖家来上货,最大限度地整合了社会资源。事实上,国内最早涉足电子商务的公司是当当、卓越、易趣、亚马逊等,然后才是淘宝。而除了淘宝外,去年交易量超过20亿元的都屈指可数。淘宝去年营收超过2000亿元。而这起电子商务公司与物流企业新的业务模式,则是云物流。即“云计算”方式运作的物流业模式。

“云计算”是指透过互联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就像“云团”),经过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它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亿计的信息,堪与“超级计算机”匹敌。“云物流”则借用了“云计算”的概念,建立电子商务物流数据库平台,为发货公司提供海量运单处理及下游运输渠道管理服务。同一原理、不同行业间的相互借鉴可以创造新的未来。

例如将物流公司类比于自来水公司,它需要一个水池、需要自来水管道、需要为数众多的水龙头。快递便相当于水池,这个水池提供一系列资源,供给自来水管道、水龙头。所谓的自来水管道就是公路、航空、铁路运输公司,水龙头就是各种配送、快递公司。“水池”提供的主要资源是来自全国的为数众多的发货公司的货单。对海量的运单信息进行处理,这其中就需要建立一个“云计算”平台,小快递公司只需要一个电脑就可以访问云物流”平台,获得客户,并通过这个平台取货、送货。

“云物流”平台概念新颖,当然光有概念是行不通的。它的模式至少提供了三方面的价值:一是社会化,快递公司、派送点、代送点等终端成千上万,这个平台能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二是节约化,每个公司都建立一个小型云计算平台非常浪费,集中建设能享受规模效应;三是标准化,这是物流行业最大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是,1000个物流公司就有1000个标准。”而通过统一的平台,其运单查询流程、服务产品(国内、同城、省内)、收费价格、售后服务(晚点、丢失赔偿)以及保险等都能做到标准、透明。发货公司通过这个平台,能方便地找到物流公司,物流公司通过这个平台,能方便地找到订单与运单。

至于商业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提成,向快递公司、运输公司收取服务费。数据显示:通过加盟制,这种模式吸引了众多民营快递公司加盟,目前其递送范围已经可以覆盖全国2600多个城市。从逻辑上来看,“云物流”模式堪称完美。但这个模式能够运作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拥有海量订单。

订单从哪里来?可以与涉足电子商务的公司合作。例如淘宝拥有海量买家和卖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淘宝、阿里巴巴已成为运单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淘宝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淘宝网上快递包裹数已超过6亿件,物流范围覆盖全国90%以上的市、县、区。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50分报道,一家去年才成立的民营快递企业,接到了马云抛出的绣球。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将参股民营快递企业星辰急便,阿里巴巴参股快递企业是因为物流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淘宝与物流公司合作,目的是降低这个门槛,帮助大卖家完成产业升级,希望通过专业化的平台,帮助他们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最终是要为淘宝卖家提供“全物流”解决方案。云物流的运作模式是否可以复制一个类淘宝的奇迹还有待时间得验证。

第四篇:论现代中小学教育

论现代中小学教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教育设施教育制度也逐渐的完善和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然而新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现在最让人关心的问题也正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来,老师与学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认为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社会等观念制度的变化是矛盾的关键所在!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爱护有加,一个孩子多个爱。学校对学生的规章制度越来越不明确。社会的法律制度对学校没有明确的约束,认为学生就必须教育。这些问题只能导致现代的教育走向一个极端化发展!中小学生是没有明确的判断能力的,这些原因只能导致学生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是可以原谅的!

现在的老师职业道德在那?经常有人会问。是老师不负责任吗?并不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老师是教育学生的。但是有些学生教育他是听不进去的。甚至出现顶撞老师!跟离谱的是殴打老师!原因很多;第一;家庭教育,从先纵容。第二;社会观念,他们认为学生殴打老师是违规,老师殴打学生是违法(当然不是我凭空说出的,而是一个家长明确的给学生理论是说出的);另外就是现代老师待遇不高,社会却要求很高!所以很多老师只能尽量做到自己本分。以前的严师出高徒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没有几个敢去做严师了,本来就不高的待遇丢了更不划算!

从古至今中国有一个说法;不打不成器!这一说发很多人都有异议,确实存在很多弊端。但是再仔细想想,由于《教育法》规定的不能体罚学生,老师只能口头教育。学生不听,越来越严重。导致学生越陷越深,最终走向犯法。然后用国家法律惩治,那时是不是为时已晚呢!当然严重的体罚学生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国家应当出台一定的法律制度,规定学生触犯到什么程度的错误,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惩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法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这样才是解决未来人才问题的最好办法。如果不然一定会有很多人才,因为教育制度的缺失。白白的浪费甚至走向违法!

教育要分人,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学生一句话就能改变他的一生,有些学生只有受到适当的惩罚才能深刻反思自己!

当然提到教育出了学生,更重要的还有老师。老师的职务是教育者,当然我们可以说是教育家。教师除了做一个很好的教育家外必须还要做一个心理学家。这是教师学习教育学心里学的原因。当然我觉得这样还不够,除了这些人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老师应当还做一个好的言论家。能做到言语授人,情感回之!所以应该给教师专门开一个辩论说话课!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制度才能逐步完善!

教育是一个长远的话题,从古至今一直在讨论的话题!从孔子到现代的我们,永远都在前进发展着!

2012年12月1日

岳振

第五篇:现代公民意识

老师让我们谈现代公民意识,如果光谈意识,范围有点广。按我们上马克思时书本上介绍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样一说,貌似人脑所想的都是意识。而公民意识,按照一些书上讲的就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下面,我主要围绕法律意识,公德意识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首先是法律意识。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国家必须有正确的法律,告诉人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而活在这个国家中的人们,自然也必须遵守这些法律。一个公民是否有法律意识,在我看来就是他是否了解法律,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和他是否有遵循这些法律。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一向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本应我们公民的法律意识也跟着提高。可惜事与愿违,在我看来,我国的公民普遍来说法律意识是远远落后的。拿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走出大街上,看到走在马路上的人,驰骋在马路上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不少都有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行为,闯红灯,超速,越线等随处可见(尤其在镇区)。还有就是网络法律意识,因为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快速上升,在虚拟空间内的人际关系网络日渐复杂,网络就好像一个社会,因此也我国也有相关的法律来规范网民的正确上网行为。可是,不少网络高手还是利用自己的技术经常进行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比如最常见的就是不正当地窃取人家密码。曾经看过电视台采访某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发现他们当中有少数同学存在这样的黑客行为,而他们基本上表示自己是贪玩想试下自己的技术,而都不清楚自己已经触犯法律,情节严重的可以被带回派出所进行拘留。

下载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现代公民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现代公民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

    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 肖梦瑶 (摘要)公民教育是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追寻。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社会成员根除传统的血缘伦理,等级身份和特权......

    论公民意识

    论关于学生的公民意识应用生物技术1201,黄健,2012304200315公民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地位的自我意识。具体地说,就是公民对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足够......

    论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协同发展

    论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协同发展摘要: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也日益严重,如何使双方协同发展,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课......

    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合集5篇)

    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中国的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定稿)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在当代中国社会, 人人都知道“让媒体曝光”这句话总是带有一种威慑力。但是, 在一次次的事件报道中, 一些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置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于不......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略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 传播二班 蒋欣竺 摘要: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同时在保障人民享有和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负有......

    大众传媒与文化

    1. 哪些因素促成了大众化报纸的兴起 2. 大众化报纸的影响 3. 如何科学看待中国新闻传播史学源流及后继发展 4.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在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在大众传媒领域,受众的心理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根源所在。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他们能够决定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