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台湾主权归属——从中美关系的角度
试论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台湾主权归属
——从中美关系的角度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 陈晓晓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与历史意义,进而批驳《旧金山和约》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再从中美关系的角度,分析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台湾主权归属问题。并强调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性质及意义。关键词:台湾问题;“台湾地位未定论”;中美关系
导言
台湾问题的产生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中美关系不断发展变化,并成为影响两岸关系的重要因素。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的焦点问题。如何解读《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旧金山和约》、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台美《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关系法》等法律文件是正确认识台湾问题及台湾主权归属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因素。
一、《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的历史意义
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于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即:开罗会议),此后的1943年12月1日,美国白宫发表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这就是有名的《开罗宣言》。《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等岛屿归还中国。“开罗会议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开罗宣言》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提高了中国的在国际社会的威望,确立了中国世界四强的地位。《开罗宣言》是确认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第一份国际性文件。它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置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开罗宣言》是一块镇日本军国主义的‘镇妖石’,同时也是定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定海神针’。如果《开罗宣言》被否定,那么战后亚太国际秩序的大厦也就会坍塌。”
1945年7月17日~1945年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波茨坦会议,发布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签订了有关处理战后德国原则的《波茨坦协定》。《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第六条规定:“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
台湾岛内一些“台独”分子公开质疑,称《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只是未经签署的新闻公报或者宣传文件,不是条约,因而没有法律效力。这种观点是荒谬的。理由是:
(一)两份法律文件完全具备国际条约构成的四个要件。即主权国家之间缔结的,以国际法为依据,规定缔约国权利与义务,是缔约国真实意思的合意。首先,这两个文件缔结国家是中国、美国、苏联及英国四个主权国家;其次,这两个文件都以国际法为依据;再次,这两个文件规定了缔约国对日本停止战争的条件,其中包括把台湾地区归还给中国。缔约国间的国际义务,就在于对日停战条
件的一致性;最后,这两个文件是中、美、英、苏四个缔约国之间就结束对日本的战争这个问题真实意思的合意。因此,两份法律文件当然是国际法意义上的条约。
(二)国际法意义上的“条约”,“名称”至少有数十种。包括条约、公报、协定、宣言等,并非名称为“条约”的,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条约”。只要具备条约构成的上述四个要素,就是条约。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2 条明确规定:“称‘条约者’,谓国家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其载于一项单独文书或两项以上相互有关之文书内,亦不论其特定名称为何”。
有“台独”分子声称《开罗宣言》没有经三个国家领导人的亲笔签名,因此不是条约,这种观点更不值一驳。签字并不是条约的必备构成要件之一。按照国际法专家 Ian Brownlie 的说法,“签字”在许多重要的国际条约制订过程中,早已经不是重点了。联合国大会的一些决议就完全不经过签字的程序。例如:《联合国特权豁免公约》这样重要的全球性条约也从来未经各国代表签署,但这并不削弱它作为条约的法律效力。
(三)从制定程序角度判断,两份法律文件是国际条约而不是什么“新闻公报”或者“宣传文件”。《开罗宣言》是三国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统帅三国的官员,经过大量的磋商、谈判而最终确定的法律文件。美、英两国领导人还分别对草稿提出了修改意见,丘吉尔对此还征求了斯大林的意见,斯大林表示完全同意宣言内容。三国官员为此进行了多轮的研究、协商、讨论、修改才最后达成一致,这样缜密、严谨、复杂的制定程序,“新闻公报”或“宣传文件”又如何于之相比呢?
(四)美国官方立场和日本《投降书》及《中日联合声明》确认了两份法律文件的条约性质。1950年1月5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发表正式声明:“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将台湾、澎湖交还给中华民国是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中国委员长共同的目的。„„这个宣言的条款于投降时为日本所接受。遵照上述宣言,福尔摩沙(即台湾)移交给了蒋委员长,在过去四年内,美国与其他同盟国均接受中国在该岛上的行使权力。”日本1945年签订的《投降书》中也明文规定:“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所开列的投降条件。”1972 年,中日两国政府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第三条中关于台湾问题的文字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而《波茨坦公告》第8条则明文规定:“《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被实施。”
由此可见,《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这两份重要的国际条约与之前的《对日宣战布告》和之后的日本《无条件投降书》一起,从法律上确认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明确了将台湾主权归还给中国,是确定台湾法律地位的一个有力的国际法证据。从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正式收复台湾、澎湖列岛并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那天开始,台湾在事实和法律上都已经重新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旧金山和约》帮不了“台独”分子的忙,这是因为:第一,《旧金山和约》没有明文规定“台湾地位未定”,而当时的事实是台湾已经归还中国,并且在中国政府的有效治理之下;第二,中国政府没有参加旧金山会议,更不可能在《旧金山和约》上签字,《旧金山和约》对中国政府没有法律约束力。不错,《旧金山和约》有意模糊对待台湾的主权归属,以便为今后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留
有余地。但是,这只是一种上不得台面的政治阴谋,就连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也未敢把“台湾地位未定”这样的字眼明确写进《旧金山和约》中;更何况自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政治阴谋一出台,就一直受到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抵制而从来也没有得逞过!现在,有人又把理论上破绽百出、实践中早已破产的“台湾地位未定论”搬出来,除了说明“台独”分子已经黔驴技穷之外,还能证明什么呢?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最初定位
(一)台湾问题的产生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形成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然而,中国国共两党斗争的结果是蒋介石在大陆统治成强弩之末,国民党失败成为定局。为了据有台湾,在战略上掣肘中国,美国政府于1948年末至1949年初开始考虑将台湾与中国大陆分开处理的问题。美国政府为此制订了四套方案:一是设法阻止蒋介石迁台;二是在台湾培植亲美势力;三是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四是制造“联合国托管”案。但是结果,都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而告落空。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认为“蒋介石集团已腐败得不可救药,台湾陷落是早晚的事,美国不能因为援台而引起中国对苏联的进一步靠拢,”。为了拉拢中国,分裂中苏关系,1950年l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美国始终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亦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益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同样地美国也不拟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供给军事援助或咨询。”
美国企图分裂中苏关系的阴谋没有得逞,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美国国会内部反共势力甚嚣尘上,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的战略地位急剧上升,成为美国在东亚的重要军事基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6月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鉴于“共产党部队的占领福摩萨(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与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据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福摩萨的任何攻击。作为这一行动的应有结果,我还要求福摩萨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行动。第七舰队将监督此事的实行,福摩萨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本的和平解决,或联合国的审议。”29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接着,美国与台湾当局签定了所谓《台美联防协定》。杜鲁门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不仅在短期内为美军进驻台湾海峡提供了借口,使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披上“合法”的外衣,而且从长远看,还可以随时为美国旨在使台湾与大陆分离的企图与活动提供“依据”。1954年,美国与台湾当局签定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此后的几十年,国际及台湾岛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策划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国两府”等活动,都不同程度地以“台湾地位未定论”作为其法律依据,而阻止中国政府收复台湾也一直成为美国在亚洲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海危机不断升级,中美关系日益恶化。
(二)台湾问题的缓解与中美建交
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世界上各种政治势力的急剧分化和重新组合,特别是苏联对美国的强劲挑战,给敌对的中美关系带来了缓和 的契机。一是为了利用中国反对苏联,二是为了从深深陷入的越南战争泥潭中脱身,美国政府开始认为中国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力量。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开始了,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双方正式签署了《联合公报》,对于台湾问题,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民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公报的发表,无疑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极大改善,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有所松动。根据《联合公报》的精神,美国开始调整对台关系。政治上逐步拉开与台湾的关系,军事上逐步减少对台军事援助和在台的军事人员及装备。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加紧对外扩张,美苏缓和出现逆转,“以卡特和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联华制苏’派终于取得优势”。卡特决定在其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关键仍在于台湾问题。1978年12月16日,双方同时发表了中美两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国关于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际,美国政府宣布立即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在1979年4月1日以前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完全撤出美国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并通知台湾当局终止《共同防御条约》”。至此,完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但是,应该提及的是:由于中美两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不同,又存在意识形态的分歧,特别是美苏关系缓和的趋向,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仍阻力重重。其中,台湾问题依然是中美建交的最大障碍。虽然公报朝改善两国关系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态度仍然存在着严重问题。它表示“认识到”,而不是“承认”,表示“不提出异议”,而不是“赞同”或“支持”。这种用词方式说明美国并没有实质上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事实上,虽然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逐步减少对台湾军事援助和在台湾的军事人员和装备,但是,美国却大幅度增加对台湾的军事装备销售,1974年与1972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台湾可用现款或贷款购买美国生产的军事装备。其中,1972年美国交付两艘先进潜艇。1973年4月,又送去三艘驱逐舰。同年美国政府批准一项2.5亿美元的军事贷款协议,支持美国公司在台湾联合生产FSE战斗机,其中一部分产品卖给了台湾空军。
(三)《与台湾关系法》的出台与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初步定位
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的签署,是中美双方妥协的结果。台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是有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及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在宣读《中美建交公报》的同时,卡特总统发表声明强调“继续关心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仍是两国关系的焦点问题。那么,台湾当局怎样应对这一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呢?美国又将如何处理与中国建交后的美台关系呢? 在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前七小时,美国驻台“大使”安克志与蒋经国进行会谈,将美台即将“断交”的消息告知蒋经国,并表示了美国对中美建交后美台关系的处理意见:1)美国同台湾“断交”后,还将与其保留“实质”与“人民”之间的关系;2)双边关系将以“非官方”的机构来协调;3)除了《共同防御条约》之外的现有双边条约将继续有效;4)美国政府将继续有选择地出售“防御性”
武器给台湾;5)美国将派代表团赴台湾协商双边“新关系”的框架。197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为了安抚台湾当局,作了五项保证:l)美国仍然认为台湾有“国际人格”身份;2)美国没有承认“中共”对台湾拥有主权;3)美国继续在台湾保持外交以外的全面关系,说明对台湾的“重要承认”;4)美国与台湾关系的基础,仍是原有的58项条约,美国将就此另行立法:5)美国将以新的交流形式来取代原有外交代表机构。
中美建交后,美国政府为了就今后美台关系作出安排,美国国务院根据哥伦比亚特区的法律组建了民间的非赢利机构——“美国在台协会”,任务是处理美国在台湾的事务。与此同时,台湾当局下令组建对应的“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美国在台协会”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暂时”离职的外交官和其他政府人员。“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驻华盛顿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仍是台湾“大使馆”的原班人马,八个分处的主任仍是原总领事。1978年12月30日,卡特总统向所有的政府部门和机构下达了一道行政命令,要求“美国和台湾之间现有的、有效的国际协议和决议将继续有效,各部门和机构从1979年1月1日起将根据它们的条款和恰当地通过那个机构(‘美国在台协会’)贯彻和履行它们”,“凡美国法、规章和政令涉及外国和其他民族、国家、政府或类似实体,各部门和机构在解释那些名词和执行这些法律、规章和命令时都应包括台湾在内。”
这道命令的实质就是把台湾仍然当作一个政治实体对待。为了在法律上保障这种关系,卡特政府于1979年1月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名为“维持美台未来关系综合草案”的议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与台湾关系法》。从这项法律的出台可以看出美国国会制定该法的指导思想,不是如何通过该法来贯彻美国同中国签署的《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各项原则,而是如何利用《与台湾关系法》来部分抵销和否定那些原则。
《与台湾关系法》共包括18项条款。总体说来,该法有三方面的规定与中美建交公报原则相违背:
1、在美国与台湾终止外交关系后,美国将继续保持其与台湾各级机构的接触,美国和台湾驻对方的代表并将享有外交豁免权。
2、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终止后,“任何以非和平方式决定台湾将来命运的努力”,都会被美国视为“对西太平洋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威胁”,都会“引起美国的严重关切”。
3、在美军撤离台湾后,美国将继续向台湾提供“旨在使台湾保持自卫所必需的防御武器与防务设施”。
根据该法,美国继续保持和台湾的密切联系,并就台湾问题这个纯属中国内政的问题对中国进行干涉,它的出笼,对中国的利益构成极大危害:
1、《与台湾关系法》关于“安全”问题的条款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精神。第二条的(乙)款公然将美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决定说成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将“以非和平方式”决定台湾前途的任何努力,视为“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并决定“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该条款对“美国的政策”作了如下分项阐述:
(乙)美国的政策是:
(1)保持并促进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以及同中国大陆人民和西太平洋地区所有其他人民之间的广泛、密切和友好的商务、文化和其他关系;
(2)宣布该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符合美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并为国际上所关注;
(3)表明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
(4)认为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台湾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
(5)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
(6)使美国保持抵御会危及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任何诉诸武力的行为或其他强制形式的努力。
这样,美国就可以在“保证台湾安全”问题上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美国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因此,美国就应该完全承认,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政。根据国际法中规定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问题上,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但是,美国却置这一国际法原则于不顾,以国内立法的形式,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与台湾关系法》中保证台湾安全的条款显然违反了中美建交协议和国际法的原则,实际上是己失效的《共同防御条约》的死灰复燃,甚至有些规定比《共同防御条约》更为有力。
2、关于台湾的地位,《与台湾关系法》实际上把台湾视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将台湾与主权“国家”相提并论。
涉及“法律的适用和国际协定”问题的条约第四条规定:
(甲)外交关系或承认之不存在不应影响美国法律对台湾的适用,美国法律适用于台湾应与1979年1月l日以前相同。
(乙)本条(甲)款应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情况:
(l)凡当美国法律授权或根据美国法律同外国或同其他民族、国家、政府或类似实体时,上述各词含义中应包括台湾,此类法律亦应使用于台湾。
(2)凡当美国法律授权或根据美国法律同外国或同其他民族、国家、政府或类似实体实施计划、办理同样的交易或进行其他往来时,也授权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根据本法第六条并依照有关的美国法律同台湾实施同样的计划,办理同样的交易和进行其他往来(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同台湾的商业实体订立合同为美国提供服务)。
(3)(A)迄今或今后台湾根据美国法律所取得的或与台湾有关的任何权利或义务(包括但不限于涉及合同、债务或任何财产利益的权利或义务),都不应因同台湾之间不存在外交关系和承认而被废除、侵害、修改,否认或受到其他任何影响。
(B)根据美国法律在一切情况下,包括在美国各级法院提出诉讼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事丝毫不应影响台湾当局于1978年12月31日或以前所拥有或持有的、或在此以后获得或赚取的对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财产和其他有价值的东西的所有权或其他权利或利益。
(4)当美国法律的适用取决于现在或过去适用于台湾的法律或者对这种法律的遵守时,台湾人民所实施的法律应被认为是在这种情况下适用的法律。
(5)在任何行政或司法程序中,本法的任何内容,总统在外交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动,台湾人民和美国之间不存在外交关系、或不被美国承认的事实和伴随的各种情况,都不应被解释为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委员会或部门可据以按照1954年原子能法和1978年防止核扩散法作出事实判定或法律裁决,以拒
绝向台湾进行核输出的出口许可证申请或吊销现有的这种出口许可证。
(丙)在一切情况下,包括在美国的各级法院提出诉讼时,国会批准美国同到1979年1月1日止被它承认为中华民国的台湾治理当局所签订的并在1978年12月31日有效的一切条约和其他国际协定(包括多边公约)依然继续有效,除非和直到按照法律予以终止。
(丁)本法的任何内容不得解释为支持把台湾从任何国际金融机构或任何其他国际组织中排斥或驱逐出去的依据。
这就使得美台关系具有了官方或“准官方”的性质。在《中美建交公报》和声明中,美国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美国承诺与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并在中美建交后只与台湾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台无政府间的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国与台湾当局的关系只能是非官方关系。但是,《与台湾关系法》却使美台关系仍具有某种官方的性质。
该法的第二条开宗明义地表述了《与台湾关系法》的宗旨。该条的(甲)款称“鉴于总统已结束美国和它在1979年1月1日前承认为中华民国的台湾治理当局的政府关系,国会认为有必要制定本法。”此举目的有二:其一,“以帮助维护西太平洋的和平、安全和稳定”;其二,“通过授权继续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之间的商务、文化和其他关系,以促进美国的外交政策”。同建交公报相比,该法在与台湾关系的文字表述上,“非官方”一词被删去,而以“其他关系”取而代之,这显然是美国妄图通过文字游戏来继续保持和台湾的“官方关系”或“准官方关系”。同时,该法第四条(乙)款第一项也作了明确规定。可以看出,美国虽然已不再承认“中华民国”,但台湾仍具有与其所称的“外国、其他民族国家政府”同等的地位和资格。
同时,《与台湾关系法》提出今后美台关系应该通过“非政府实体”去处理。但该法又规定“美国在台协会”同台湾当局或它所设立的机构之间所达成的协定或交易,“需遵守同样的向国会报告,由国会审查和批准的规定和程序”,如同这些协定或交易是美国政府机构自己所达成的一样。
《与台湾关系法》关于“美国对台湾政策的执行”问题不仅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所确定的原则,而且还对将来一旦因台独势力或外国势力在台湾海峡挑起事端时,为美国介入和干涉台湾问题埋下伏笔。它声称:一旦出现任何足以危及台湾安全的情况,美国将“依照”其“宪法程序”来“决定美国应付任何这类危险的适当行动”。
3、在《与台湾关系法》的保护下,美国可以继续向台湾销售武器。
在《与台湾关系法》的作用下,尽管中国政府一再抗议,尽管有《八一七公报》,美国不断地向台湾出售先进的武器。1982年11月,美国政府表示将向台湾出售总额约为9700万美元的装甲车等;1983年2月,美国宣布向台湾出售66架F-104战斗机。8月,国会批准四批武器、军事装备,价值5.3亿美元。包括170枚SM-1标准地对空导弹、4枚吉林级(Gering-class)驱逐舰和一批麻雀(AIM-Sparrow)中程空对空导弹,更换台湾军队坦克引擎与大炮,提供飞机零件补给品和故障坦克救济拖车等。在这一年度,美国实际售台武器额为8亿美元。1984年5月,美国国务院通知国会,美国准备分批向台湾出售12架C-130军用运输机,为躲避对销售额的限制,美国向台湾提供先进的军事准备生产技术,这一年,美国向台湾出售价值8700万美元的空军军备零件,又向台湾出售12架C-130H运输机,24架S-70C直升机,还帮助台湾提高M-48A3/A5坦克的性能,总额为7.8亿美元。
1985年6月,美国政府同意向台湾出售“佩里”级导弹护卫舰技术图纸,帮助台湾制造战舰。美国出售一批价值8600万美元的飞机及雷达系统零件,还对台湾出售262枚海榭树(Sea Chaparral)地对空导弹,价值9400万美元。此批导弹将替换淘汰的M42高炮。
1986年8月,美国国防部通知国会,批准向台湾出售价值2.6亿美元的新装备,以提高台湾的反潜能力。主要项目有:提高27架S-2E/G反潜机性能,出售两架S-2T飞机,出售AN/TPQ-37迫击炮雷达系统,同时合作生产8艘佩里级(Perry-Class)军舰。
1988年10月,台湾“中国船舶公司”与美国巴斯钢铁造船公司签定合同,共同在高雄制造“佩里”级导弹护卫舰。
《与台湾关系法》的出台,表明美国政府实行“双轨政策”:一方面在外交上正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也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同台湾建立了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基本法律依据的“实质性”关系。从本质上说,这实际仍是“一中一台”的模式。对此,中国政府多次进行严正交涉,中美两国也曾进行多次谈判,并就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于1982年签定《八一七公报》,至此,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告一段落。此后,中美关系虽不断发展,但在台湾问题上,始终摩擦不断,尤其是有《与台湾关系法》的掣肘,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与台湾关系法》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一片阴云”。
三、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性质及意义
(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性质
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一般简称为《上海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一般简称为《八一七公报》),这两个公报与1979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一般简称为《中美建交公报》)合称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美国在这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依照国际法缔结的规定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定,因此完全符合国际法中条约的构成要件,属于国际法中的“条约”。然而在美国国内法中,“三个联合公报”并不属于美国宪法第二规定的“条约”,而属于由总统签署的“行政协定”。在美国,由行政部门签署、执行并且未经国会参议院投票通过的国际文件被称为“行政协定”(Executive Agreement)。美国宪法第二条规定的“条约”,程序要件非常严格,必须经过参议院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通过。由于条约缔结和生效的程序过于繁琐,影响了美国总统在缔结条约方面的权限,不适应美国对外交往的需要,而行政协定程序相对简便,因而在缔结国际协议中被大量使用,其涉及的事项非常广泛,数目也日益增加。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美国政府与外国订立的行政协定的数量一直是条约的 20倍以上。美国在诸如加入国际劳工组织、泛美联盟和联合国善后救济组织等重要事项,都是以缔结行政协定的方式来处理。在美国的司法判决中,行政协定已经屡次经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认为是具有条约性质的法律效力。如1937 年的一个判例中认为“行政协定”与须经参议院认可和总统批准的条约一样,应当按照美国宪法第六条第二项被认为是“美国的最高法律”。因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作为行政协定,在美国国内法中,按照美国最高法院的判例,应具有条约性质的法律拘束力。
(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与台湾关系法》
中美建交不久,出于台湾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作用,尤其是制衡中国的需要,美国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美国当时的总统卡特于1979年4月10日签署批准了该法。《与台湾关系法》一共有18条,主旨是将台湾视为“独立政治实体”,例如第四条B款第一项规定:“当美国法律中提及外国、外国政府或类似实体,或与这有关之时,这些字样应包括台湾在内”。此后美国的历届政府据此视台湾为“独立的政治实体”。《与台湾关系法》从此成为美国对华“双轨政策”的法律根源,到今天仍不断导致中美关系的摩擦。
由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与台湾关系法》存在一定的法律冲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属于国际法范畴,《与台湾关系法》属于美国的国内法,两者的效力等级就产生了较大争议。
在美国的国内法中,虽然行政协定具有条约性质的法律效力,但在其与国会立法出现冲突时,效力通常低于国会立法。《与台湾关系法》属于美国的国会立法,因而在国内法效力的等级上,“三个联合公报”低于《与台湾关系法》。但国际法学界通常支持国际法优于国内法。著名国际法学者海德在谈到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时就表示:“国际法作为一个国家的当地法律看,必然地优越于和它矛盾的任何行政规则或法规或法令”。
美藉久负盛名的法学家凯尔森认为,国内法和国际法是属于同一法律规范体系的,国际法在整个法律规范体系中,处于效力等级最高的优越地位。“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就条约的履行在第 27条中特别强调,国内法的规定不能成为不履行条约的抗辩理由。国际司法判例对此予以支持。国际法院在对“1947年6月26日联合国总部协定第21条仲裁义务的适用案”作出的咨询意见中,重申国际法优于国内法是长期以来为司法判例所支持的国际法原则。常设国际法庭1930年在“但泽波兰国民的待遇”一案判决中指出,“一国不能对另一国援引其国内法作为理由,借以逃避它根据国际法或现行有效的条约所承担的义务”。
由此可见,“三个联合公报”法律效力在国际法领域高于《与台湾关系法》,美国应按照国际法“善意信守条约“原则,履行其在“三个联合公报”做出的承诺,放弃视台湾为“独立政治实体”的立场,切实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台湾的主权。
(三)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法律意义
在《上海公报》中,虽然美国未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但美国在这份文件中正式承认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建交公报》则澄清了台湾是哪个“中国”的一部分这一问题,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的地位得到了确认;《八一七公报》表达了美国“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出了逐步减少乃至最后完全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承诺。
从国际法的角度讲,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缔结的三个双边国际条约,它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三个公报对中美双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2004年10月,美国当时的国务卿鲍威尔在接受媒体专访中指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不是独立的,也不享有作为国家的主权。这仍是我们的政策,而且是坚定不移的政策。”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随后称,国务卿鲍威尔在北京关于台湾不享有独立地位和国家主权等谈话,“正确反映了美国长久以来对台湾地位的政策。”2007年8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亚洲事务的高级主管丹尼斯·维尔德向新闻界表示:美国由来已久的立场是,“不认为台湾或者‘中华民国’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个‘国家’,也看不到台湾实际加入联合国的任何前景”。
截止2008年年底,世界上190余个主权国家,有169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俄、英、法在内的国家,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可见,“世界上也没有放弃台湾为中国一部分的立场”,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四、结语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中国最初发现并有效管理了台湾,通过“先占”原始取得台湾的主权。尽管日本在1895年通过武力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连同日本《无条件投降书》及《中日联合声明》等法律文件一起,确认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明确台湾主权归属中国。1949年10月1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依据“政府继承”原理,取代丧失代表中国资格的中华民国政府,取得了对台湾的主权。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中国同世界上160余个主权国家的建交公报,确认了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事实。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40年前,尼克松总统跨越太平洋,实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历史性握手,不仅改变了中美两国,也改变了整个世界。今天中美两国相互依存的深度与广度远非当年可比。中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不仅将决定两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同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人类的前途与命运。但是,总有人不愿意看到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不愿意看到世界和谐安宁,总想把台湾攥在自己手里,作为牵制中国的一个政治工具。依据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对台军售就是这种冷战思维与强权思维的典型表现。这显然是脱离时代的、徒劳无益的、害人不利己的。近几来在美国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尽快废除《与台湾关系法》,认为《与台湾关系法》早已不合时宜,与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背道而驰,与中美共建合作伙伴关系的精神背道而驰,也与美国的战略利益背道而驰,这一法律障碍不除,中美关系就难有宁日。
当年,打开中美关系,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是需要大智慧、大勇气的;今天,发展中美关系,实现中美关系健康化更需要大格局、大气魄。与其陷在一个小圈子里打小算盘,作A/B型,还是C/D型的小算计,不如把握历史机遇,以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宏图大略,摆脱某些利益集团的干扰,废止一切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踢开一切阻碍中美关系、同时危害美国根本利益的绊脚石,勇敢地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第二篇: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冷战结束后,台湾分离主义势力试图扩大所谓“国际生存空间”,而美国右翼势力又将台湾视为其牵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牌。美国对华政策围绕台湾问题的摇摆,引起中美关系屡次跌宕起伏。1992年,美国政府决定售台150架F-16战斗机;1994年,又宣布所谓“对台政策调整”,就是其中两例。1995年,李登辉访美,大肆从事分裂活动,中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开展了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1997年~1998年,中美首脑高层互访达成重要共识:(1)双方决定致力于发展“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2)美国重申了在台湾问题上的“三不”承诺,即: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须具主权国家资格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此后,美国政要担心“台独”可能会危害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一度热衷酝酿“三部曲”式的对两岸政策调整方案:(1)“台湾不独立”;(2)“大陆不动武”;(3)美国设法促成两岸“中期协议”。但美国政策调整的实质是:促“谈”不求“统”;谋“和”不逼“合”,其目的只是维持现状、防止冲突,而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台湾问题。这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有着原则的分歧。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之后,不仅严重地阻碍了两岸统一事业的发展,也给中美关系带来极大的麻烦。美国官方表态,称其对海峡两岸政策有“三个支柱”:(1)一个中国原则;(2)非武力解决问题;(3)挽救两岸对话。美方表示,克林顿政府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和“三不”的承诺没有改变;美国对两岸局势“严重关切”,担心两岸关系“擦枪走火”;美国呼吁海峡两岸尽快恢复交流与对话,及早缓解紧张局势。但美国政策具有其内在的矛盾与两面性:美国政府一方面表示对李登辉将两岸关系界定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而感到“意外和不解”,但另一方面又决定售台价值5.5亿美元的预警飞机和其他装备。
上述回顾给人若干启示:(1)世纪之交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尽管存在霸权主义的掣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一个中国原则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任何国际势力企图支持所谓“台独”,就必将冒着破坏亚太地区稳定甚至和平的巨大风险。(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大国之间尽管存在各种矛盾,但也有利益的融合点。各方都力图将争执点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使之不至于失控。(3)在美国国际战略的棋盘上,美国的国家利益大致可分为三类:生死攸关的利益,重要的国家利益,以及一般利益。美国所要维护的,必然是它自己最大的国家利益。美国未必情愿被轻易拴在“台独”的战车上。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自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方针确立以来,祖国大陆一直不断进行着切实的努力,充分照顾海峡两岸各方利益,既考虑历史,又顾及现状,希望促成中国最终的和平统一。
在两岸交往过程中,祖国大陆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其政策体现出多方面的灵活性:(1)谈判的原则——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一个中国的内涵分别处理;(2)代表的名义——不将两岸会谈视为中央对地方的谈判,而是主张两岸“平等协商”;(3)统一的过程——祖国的统一目标可以分步骤实现;(4)统一的模式——与港澳模式相比较,与大陆统一之后,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台湾人士也可以到祖国内地担任行政职务等。两岸统一之后,可以共享一个国家的尊严与荣誉,共同建设一个新中国。总之,祖国大陆在实事求是地探索比港澳模式更为宽松的“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这些探索和努力的依据就是对海峡两岸关系的三项基本认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尚未统一。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系至关重要的基础。如果恪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关系就存在着发展和改善的契机;反之,两岸关系就势必出现停顿甚至倒退的可能。1998年10月,第二次“汪辜会晤”达成了四项共识。这对于促进两岸的接触与对话,对于改善两岸关系的气氛,具有重要的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在台湾民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回应。他们思安求稳,不希望两岸关系过度跌宕起伏。
但是,台湾政局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值得人们警惕的动向:(1)“显性台独”,即“公开台独”的危险。台湾政界一部分人热衷于“公投入宪”的活动,就是一例。(2)所谓“不宣实独”的“隐性台独”的危险。民进党的所谓“转型”,就显示了这种策略的变化。(3)“久拖不决”的“潜性台独”的危险。在国际上,台湾当局推行“务实外交”,企图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在两岸关系上,台湾当局一直拒绝政治谈判,企图将两岸暂时分离的状况长期化和固定化。李登辉推出分裂国家的“两国论”,其目的是企图从根本上破坏台湾海峡的和平局面,破坏两岸关系的发展,破坏中美关系的改善,并且危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政府和人民与“两国论”的斗争是维护还是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回旋余地。
面向未来的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负有重大的责任。两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深具潜力。双方应该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原则,积极寻求国家利益的汇合点,扩大合作,缩小分歧。美国应该了解: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而美国所伤害的正是中国最重大的国家利益和最根本的民族感情。冷战后,国际关系中有一个“合作安全”的新概念,即认为“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安全”之上。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美双方不应再损害彼此最为根本的国家利益。
台湾问题是事关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感情的大事,也是今后中美关系能否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围绕着台湾问题,世纪之交的中美关系最关键的问题包括:(1)防止台独。中国古语云:“防患未然”;英语中亦有“预防性防务”(preventive defense)的词汇。保持海峡安全与稳定的最好方式就是除去“台独”这个“导火索”。(2)减少对台军售。美国应该按照《“八·一七”公报》精神,逐渐递减对台军售,不将台湾纳入其战区导弹防御体系,也不通过所谓“加强台湾安全法”。(3)不干涉中国统一进程。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而且,就某种意义而言,通过“一国两制”方式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与美国的利益并不冲突。
就两岸关系而言,实现祖国统一乃中华民族之大局所在、大理所在、大义所在。祖国大陆倡导通过“一国两制”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就是实现这一历史目标的现实而又可行的模式。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可包括:(1)政治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作为第一步,两岸可先就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进行谈判。(2)实现“三通”。目前真正攸关台湾2100多万同胞和12亿大陆同胞权益的问题,就是实现两岸直接“三通”。(3)增加互信。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根同源,不应该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不能解决。百年不遇的大地震之后,共同面对天灾的同胞之情再次拉近了海峡两岸的距离。江泽民主席在2000年元旦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与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台湾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利益都将得到充分的考虑。1月28日,钱其琛副总理在纪念江主席《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发表五周年座谈会上再次申明了两岸对话和谈判的几个方面。然而,“两国论”是两岸关系的绊脚石。海峡两岸僵局是否能被打破,还要看台湾当局的态度。
总之,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可通过四个方面实现:(1)战略安全方面“互不为敌”;(2)经贸方面平等互利;(3)意识形态方面求同存异;(4)在中国统一问题上,美国不干涉中国内政。在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上,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苦果”,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政府和人民实现国家统一的意志和能力。止戈为武,文武成斌。在台湾问题上,祖国大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为了防止“台独”和外来势力的干涉,中国政府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中国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世界知识〉第5期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时间:2005-12-29 15:38来源:免费论文网 作者:佚名 点击: 1142次
2003年以来,围绕 “公投”,台海危机又一次升级。“台独分子”这次会走多远?政府会做出什么反应?美国政府又会怎样?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由于美国的态度历来对台湾当局起决定作用,“台独”分子的步伐也会根据美国的态度而定:美国反对,“台独”分子就会后退;美国不置可否,或默许、纵容,“台独”分子就会前进。粉碎“台独”阴谋,实现和平统一,主要是中美之间较量的结果,而不是和台湾当局。因此,把握美国的脉搏,对台湾问题的处理及彻底解决至关重要。美国对台湾的政策是服从于它的整体战略,把握美国对台政策的脉搏首先要把握其整体战略。
一、美国的全球战略与对华政策
“9.11”之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巨大变化,本土安全和“反恐”成为重中之重。美国已不再把中国当作接替前苏联的新敌人,而视为必须与之合作的国家。但同时,美国也把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对中国,美国采取的是一种既拉拢又制约的政策。美国之所以一再宣扬现在 “美中关系处在最好时期”,是因为现在正是美国最需要中国帮助与合作的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处于最有利的时期,也是美国最可能满足中国要求的时期。
对台湾问题,美国认为维持台海两岸现状,对美国最有利:一方面,不其反恐大局;另一方面又可以长久地牵制中国。
对中国来说,台湾问题从长计议也未尝不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快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台湾在经济和生活水平方面的优势逐步丧失,对中国大陆的依赖将越来越深,民众中希望统一的情绪也会越来越强烈。届时,台湾回归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台独”分子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必须在“台独”还有一定市场时宣布独立,否则连尝试的机会都不会再有。
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谈判对象是美国,不是台湾当局
解决香港问题,中国是和英国谈成的;解决澳门问题,是和葡萄牙谈成的;解决台湾问题,该和美国谈了。美国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谈判对象。一旦中美谈成,台湾当局面临的只是早一天还是晚一天接受的现实了。到时候,国际有的是自告奋勇前去斡旋的,根本不用中国费心。
现在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中国要对“台独”使用武力,台湾当局不害怕(认为美国会干预,会保护);倒是美国比较害怕(不愿与中国发生对抗,不愿因为台湾影响与中国的关系)。换句话说,中国要对“台独”动武,实际上是给美国施加压力,希望美国再向台湾施加压力。台湾当局怕美国,不仅在于它军事上依赖美国,而是它的生存就离不开美国。只有美国有能力压台湾接受“一国两制”。如果台湾不接受,如果美国对台湾进行制裁,台湾经济会怎样,人们心里都很清楚。
对“一国两制”,美国无法反对。第一,不改变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美国所谓保护“民主制度”的承诺没有矛盾;第二,香港、澳门都实行“一国两制”,国际社会已接受了,美国也接受了。但是,对美国最有利的是继续维持台海两岸现状。如果台湾实行“一国两制”,美国就失去了牵制中国的砝码,又少了一个可以推销军火的对象,所以布什政府不会主动要台湾接受“一国两制”。我们不能因为鲍威尔表示不支持台湾“公投”就兴高采烈,要知道他同时还说“台湾是个民主的地方,可以自行决定要不要举行公投”。美国政府并没有支持中国,我们只有向其施加压力,以造成一种局面:在现实形势下,台湾接受“一国两制”是对美国最有利的选择。
面对陈水扁急不可待地推行“台独”,继续维持台海两岸现状已不再适应形势需要,对中国来说,这个底线已经过低,容易造成被动。在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大大提高的今天,该是把底线提高到台湾必须接受“一国两制”的时候了。
纵观陈水扁的策略,就是一方面利用中国政府“不愿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心理,步步紧逼,使中国始终面临着是否动武的抉择。另一方面利用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诱使中国与美国发生直接对抗。我们决不能让“台独”分子的阴谋得逞。我们一定要避免和美国发生“硬对抗”,而是采取“软对抗”的方式,让美国体面的后退,从而和中国一道压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治”。
三、“软对抗”的方式:不合作
中国先要向美国表明,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家统一的大事,希望美国积极主动配合,要求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制”,如果台湾不接受,美国应和中国一起采取行动,要求国际社会对台湾进行经贸制裁。如果美国不同意,中国将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中采取与美国不合作的政策,今后在很多方面美国都不会再得到中国的支持与合作。
对美国采取不合作的政策,法国历来做的非常成功,值得我们借鉴。
采取这种方式究竞能不能达到目的?中美两国会受到什么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美国的经贸制裁,其他都微不足道。目前,中国对“台独”已表示出不惜使用武力,不惜一切代价,不惜经济倒退若干年的决心,比较而言,为实现和平统一,冒一下美国制裁的风险又算什么。以中国现在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以超过11万亿元的生产总值和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美国的制裁完全可以承受;在争取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的情况下,中国还可以通过同欧盟等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贸往来使美国制裁的损害降到最低。再者,经贸制裁也是一把双刃剑,能给中国带来损害,也会对美国造成损害和不便。如果美国的制裁中国能够承受,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呢?如果美国也认识到经贸制裁对中国作用不大,也不一定会采用。
对美国的影响
第一,不支持中国“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美国会在道义上失分,在国际社会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处于孤立和被动的地位;
第二,没有中国合作,美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困难倍增;
第三,由于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和大量美国国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美国经济;
第四,如果对中国进行经贸制裁,对美国的进出口贸易也会造成不利;
第五,今年是美国大选年,与中国关系恶化不利于竞选(每当美国大选时,就有人跳出来攻击中国,不如这次我们主动打“中国牌”,让他们知道一下厉害)。
这些,美国政府能承受吗?或者说,值不值得为台湾去承受。美国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国家,它的每一项决策,都是根据其利益得失的大小作出的。
综上所述,在目前情况下,中美关系恶化,中国能够承受,美国承受起来难度较大。美国在世界上摊子铺得太大,许多事情都需要他国尤其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帮助与合作。因此,结论是:这样做,中国能够达到目的。
与此同时,中国还要广泛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主要是联合国、欧盟、东盟、阿盟以及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其中,法国、英国和日本的态度最为重要。
法国是当今最敢对美国说:“不”而美国又没办法的国家。作为欧盟主导国,法国的态度往往影响欧盟的立场。中法两国在国际事务中有很多共同点,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今天,中法已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为其支持 “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法国支持,能带动很多国家支持。
英国作为美国最亲密的盟友,是唯一能对美国起到“劝说”作用的国家。争取英国的支持,使其对美国发挥特殊作用,对解决台湾问题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忽视英国的能量。
日本由于等原因,对台湾一直有很大影响。应告诫日本政府,要认清形势,在中国国家统一的大事上,不要和中国结怨。
中国应争取在联合国通过一项决议:如果台湾不接受“一国两制”,将对其进行制裁。把台湾问题国际化,就象朝核问题那样,也许解决起来对我们更有利。
再一点,对台商进行分化。凡支持统一的台商,欢迎前来投资设厂经商。凡支持“台独”的,一律不许在大陆投资设厂经商;已来投资设厂经商、仍支持“台独”的,限期关厂、撤资、走人。这样做,可能会使个别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点影响微不足道。而对台湾,不仅在经济上,更会对民众的心理、立场产生重大影响。
四、在美国心目中并不重要
现在台湾对美国只有两个使用价值:一是牵制的砝码;二是销售军火的对象。以前有美国人说过台湾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也不过是把台湾当做一艘美国可以利用的“军舰”。换句话说,台湾只是美国棋盘上众多棋子中的一粒。为了全局利益,有些棋子是可以丢弃的。这就是台湾在美国心目中的地位。而中国用鲍威尔的话来说,今天已成为一个应该重点战略关系的主要大国、是“一个担当全球角色”的国家(,见2004年1-2月号美国《外交》杂志)。台湾和中国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至于说美国不会抛弃“老朋友”,难道美国抛弃的“老朋友”还少吗?伊朗的巴列维、南越的阮文绍都是美国的“老朋友”。一旦美国认为继续维护这些“老朋友”已经不值得、代价过大时,就和他们分手了。
至于说美国在世界上要推行“民主”,阮文绍政权也是美国认定的“民主”制度。人们不会忘记阮文绍政权垮台时,大批美国军舰游弋在西贡附近海面,但不是为了救“民主”,而是为了把还留在西贡的美国人撤出。人们还会记得,炮火声中,美国大使是由直升飞机从房顶上接走的。美国就这样拒绝为保卫它所推行的“民主政权”再开一枪。
就是台湾也曾两次被美国抛弃过。一次是在蒋介石从大陆溃败到台湾时,美国认为国民党政权已没有什么价值,就象甩包袱一样地抛弃了它。只不过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军才重新回到台湾。第二次是中美建交,台湾又一次遭到抛弃。直到如今,台湾当局只能靠《与台湾关系法》撑腰,连被美国正式承认的资格都没有。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台湾在美国心目中并不象有些人认为的那么重要。
美国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抛弃台湾,是因为它认为还没有到那个份儿上。当年中美能够建交,就是我们坚决坚持“有它没我”(即一个中国)的立场,决不后退的结果,使美国不得不让步。今天,如果我们在“一国两制”上仍然坚持“有它没我”,美国的选择只能是再次抛弃台湾,因为中国更重要。
五、宣布放弃以军事手段解放台湾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国过去不放弃以军事手段解放台湾的选择,是因为以前中国的实力及国际地位还不足以令台湾当局接受和平统一的条件,必须以武力作后盾向其施加压力。现在,中国的实力及国际威望使其已经具有十分把握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今年1月,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明确表态“解决两岸问题的是依照香港和澳门的模式”。这说明“一国两制”方式已在美国政界得到高度认可。的形势,已经到了不是台湾当局宣布不宣布“独立”的问题,而是中国对台湾实行“一国两制”用什么尺度的问题。以前中国提出对台湾要比香港、澳门宽得多,今天来看大可不必。在台湾的保护者--美国,而且是总统候选人都决心推动“一国两制”时,台湾当局还有什么讨价还价的本钱。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对台湾的条件应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继续保留“军事手段”的方式已弊大于利,反而会使台湾当局以“中国威胁论”来鼓惑民心,进口武器,制定出“毒蝎作战计划”,准备“先发制人”,对中国大陆也形成威胁。宣布放弃军事手段,倒可能使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速度加快。这是因为:
第一,符合中国“和平崛起”的大战略。
第二,有利于消除国际和台湾民众对中国的误解,从而更容易接受“一国两制”方案,同时使“台独”分子鼓吹的“中国威胁论”破产。
第三,使《与台湾关系法》名存实亡。从美国方面来说,已无协助台湾防卫的对象,再向台湾倾销军火,将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为制造台海危机的祸首;从台湾当局来说,再大肆购买武器装备,也无法向民众交代。
第四,变被动为主动。一是把台湾会不会独立,中国政府会不会动武的焦点改变为台湾会不会接受“一国两制”。如不接受,美国和国际社会就必须和中国一道采取行动,要求台湾接受(美国与国际社会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都认为台湾问题应和平解决,没有理由推卸和中国一道采取行动的责任);二是把对台的军事准备改为积极防御,部署的导弹及一切军事措施都是针对台湾“毒蝎作战计划”的,无需撤除,使其“先发制人”方案成为众矢之的。
宣布放弃以军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符合中国的最大利益。中国政府的本意就不打算对台湾使用武力。中国要收回的是一个富饶的宝岛,不是废墟。以中国与台湾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和平统一一定是必然结局。在各方面条件都十分有利的今天,我们是能够做到让台湾 “完璧归赵”的,不要让它遭受战火的损害。
我们决不能被“台独”分子拖入战争。
中国应向全世界表明:我们之所以放弃以军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并不是没有这个力量,也不是害怕美国的军事介入,而是中国热爱和平,不愿使用武力,尤其不愿让中华民族自相残杀的悲剧重演。
退一步讲,如果陈水扁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孤注一掷宣布台湾独立,中国就更有理由要求美国、要求联合国对其进行制裁,反而会使台湾加快实现“一国两制”。中国实在不必使用军事手段,只要继续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就没有几个国家敢冒和中国断交的风险去承认台湾,既便是美国也不敢。当年,袁世凯的“洪宪”王朝就是在国内外的强烈反对下,短命而终。再看今天,世界上有几个国家支持台湾独立?台湾独立的下场必定和袁世凯一样悲惨。
虽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是中国已经具备了主导解决台湾问题走向的能力,不论是美国还是台湾都会按照中国的意志而行,中国和平统一的目的一定能达到。
第三篇: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冷战结束后,台湾分离主义势力试图扩大所谓“国际生存空间”,而美国右翼势力又将台湾视为其牵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牌。美国对华政策围绕台湾问题的摇摆,引起中美关系屡次跌宕起伏。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之后,不仅严重地阻碍了两岸统一事业的发展,也给中美关系带来极大的麻烦。美国官方表态,称其对海峡两岸政策有“三个支柱”:(1)一个中国原则;(2)非武力解决问题;(3)挽救两岸对话。美方表示,克林顿政府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和“三不”的承诺没有改变;美国对两岸局势“严重关切”,担心两岸关系“擦枪走火”;美国呼吁海峡两岸尽快恢复交流与对话,及早缓解紧张局势。但美国政策具有其内在的矛盾与两面性:美国政府一方面表示对李登辉将两岸关系界定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而感到“意外和不解”,但另一方面又决定售台价值5.5亿美元的预警飞机和其他装备。
在两岸交往过程中,祖国大陆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其政策体现出多方面的灵活性:(1)谈判的原则——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一个中国的内涵分别处理;(2)代表的名义——不将两岸会谈视为中央对地方的谈判,而是主张两岸“平等协商”;(3)统一的过程——祖国的统一目标可以分步骤实现;(4)统一的模式——与港澳模式相比较,与大陆统一之后,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台湾人士也可以到祖国内地担任行政职务等。两岸统一之后,可以共享一个国家的尊严与荣誉,共同建设一个新中国。总之,祖国大陆在实事求是地探索比港澳模式更为宽松的“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这些探索和努力的依据就是对海峡两岸关系的三项基本认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尚未统一。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系至关重要的基础。如果恪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关系就存在着发展和改善的契机;反之,两岸关系就势必出现停顿甚至倒退的可能。1998年10月,第二次“汪辜会晤”达成了四项共识。这对于促进两岸的接触与对话,对于改善两岸关系的气氛,具有重要的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在台湾民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回应。他们思安求稳,不希望两岸关系过度跌宕起伏。
但是,台湾政局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值得人们警惕的动向:(1)“显性台独”,即“公开台独”的危险。台湾政界一部分人热衷于“公投入宪”的活动,就是一例。(2)所谓“不宣实独”的“隐性台独”的危险。民进党的所谓“转型”,就显示了这种策略的变化。(3)“久拖不决”的“潜性台独”的危险。在国际上,台湾当局推行“务实外交”,企图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在两岸关系上,台湾当局一直拒绝政治谈判,企图将两岸暂时分离的状况长期化和固定化。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负有重大的责任。两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深具潜力。双方应该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原则,积极寻求国家利益的汇合点,扩大合作,缩小分歧。美国应该了解: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而美国所伤害的正是中国最重大的国家利益和最根本的民族感情。冷战后,国际关系中有一个“合作安全”的新概念,即认为“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安全”之上。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美双方不应再损害彼此最为根本的国家利益。
台湾问题是事关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感情的大事,也是今后中美关系能否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围绕着台湾问题,世纪之交的中美关系最关键的问题包括:(1)防止台独。中国古语云:“防患未然”,保持海峡安全与稳定的最好方式就是除去“台独”这个“导火索”。(2)减少对台军售。美国应该按照《“八·一七”公报》精神,逐渐递减对台军售,不将台湾纳入其战区导弹防御体系,也不通过所谓“加强台湾安全法”。(3)不干涉中国统一进程。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而且,就某种意义而言,通过“一国两制”方式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与美国的利益并不冲突。
就两岸关系而言,实现祖国统一乃中华民族之大局所在、大理所在、大义所在。祖国大陆倡导通过“一国两制”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就是实现这一历史目标的现实而又可行的模式。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根同源,不应该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不能解决。百年不遇的大地震之后,共同面对天灾的同胞之情再次拉近了海峡两岸的距离。江泽民主席在2000年元旦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与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台湾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利益都将得到充分的考虑。然而,“两国论”是两岸关系的绊脚石。海峡两岸僵局是否能被打破,还要看台湾当局的态度。
总之,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在中国统一问题上,美国应不干涉中国内政。在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上,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苦果”,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政府和人民实现国家统一的意志和能力。止戈为武,文武成斌。在台湾问题上,祖国大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为了防止“台独”和外来势力的干涉,中国政府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中国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第四篇: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2015210046 范明福
中美关系下的台湾问题的演变与展望 -读《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一书有感
台湾问题实质是1949年后国共两党经过激烈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后遗留下来的中国内政问题;但是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的需要而对中国内政进行的长期干涉,即对台湾提供以军事庇护从而造成台湾问题的长久搁置。台湾问题长期以来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关系着两岸问题的发展态势。在当前国际新形势下,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岛内政局的变换,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台湾问题的解决,台湾问题将在未来长期一段时间内仍然无法解决。
从 1950 年 6 月至今的 50 多年中,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可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与当时的美国全球战略、亚太战略和对华政策相应。中美建交前,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是中美围绕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由于美国的插手,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成为21世纪中国实现国家利益的关键问题,也成为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支持台湾当局,阻挠中国的统一。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美国在与中国建交的同时,又炮制了《与台湾关系法》,继续保持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从中美建交和《与台湾关系法》的出台,可以看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是受战略安全、国内政治力量平衡经济贸易利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而最主要的还是国家利益的原则。冷战后时期,美国国会固守“冷战思维”,将中国看作是一种新的“威胁”,是其在亚太地区霸权政策的主要敌手,加紧了对台湾问题的干涉,使21世纪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着更大障碍。对于中国来说,21世纪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既面临着历史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阻碍,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不断发展壮大国家的综合实力,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台湾的合作协商联系,争取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美出于各自利益的存在着合作与摩擦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美关系总体缓和与稳定的局面早在“9·11”事件发生后不久就已经开始了。2003年9月,已有中方官员提出“中美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此后,来自中美双方的此类评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小布什政府的两任国务卿鲍威尔和赖斯。从实际情况来看,中美两国在这期间确实就诸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紧密合作。就当前来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反恐与防核扩散等重大现实问题,无一不需要中美两个大国的有效合作,任何一国都无法单独应对;甚至仅仅依靠中美两国的合作也不够,还需要世界其他大国和国家集团的积极参与。中美在诸多问题上的合作,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出于两国各自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美国的内外政策及其调整变化往往是不同立场的政治精英相互博弈的结果,其对华对台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更是如此。例如,1949—1950年上半年是台湾问题酝酿的关键时期,当时美国的政治和战略精英们针对台湾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以杜鲁门总统和艾奇逊国务卿为代表的行政部门认为美国应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因而主张“弃蒋弃台”;而以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代表的军方强硬派却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出发,主张“保蒋保台”。辩论的结果是“保台派”战胜了“脱身派”,直接导致了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的产生。又如,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前后,美国政治精英们围绕此后的美台关系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其结果是国会中的“亲台派”战胜了对华相对温和的行政部门,推翻了后者最初提出的并不涉及美台军事关系的《台湾授权法案》,代之以明显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与台湾关系法》,为此后的中美关系发展埋下了最大的隐患。中美关系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既合作又竞争的大国博弈关系才是中美互动的常态,任何所谓的新形势都必须被置于历史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才有意义。
2、岛内政局政局变换给两岸关系带来不利一面
2000 年 3 月 18 日,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在台湾“总统”大选中,以 39%的微弱多数票,分别战胜原属国民党的独立候选人宋楚瑜和国民党候选人连战,当选为台湾“总统”。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为之一变。这一变不仅彻底改变了台湾岛内的政党力量结构,而且也最终使台湾走上了政党轮替的道路。随着民进党主控政权,民进党与亲民党、国民党三党争雄权力格局的形成,台湾政坛进一步显示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两岸关系的走势更加波谲云诡。民进党上台后“台独”势力进一步扩大。民进党陈水扁当局不仅在理念上否定“一个 中国”,而且采取实质性行动,实践“台独”。在李登辉执政之前,即两蒋统治时期,台湾岛内民众的基本政治心态是岛内民众虽不满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要求民主自由,但绝大多数民众是认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统一大陆。因此,那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是强烈反对“台独”势力,很多主张“台独”者要么流亡海外,要么坐牢狱。“台独”主张和言论在岛内基本上没有市场。民进党成立以后,虽然在其党纲中把建立独立的台湾共和国作为其奋斗目标,但是在参加台湾岛内的重大选举时,都因慑于岛内民众“反独”的大氛围,在该问题上不敢作过分渲染,要么低调处理,要么就干脆不提,或则用其它形式的语言予以变通代替和掩盖。即使这样台湾岛内民众还是常常怀疑民进党的“台独” 立场,担心它上台执政,会给两岸关系发展造成严重影响。限于岛内的政治气候,此时民进党在各种选举中常常落败,有时仅以微弱优势获胜,从来没有获得过绝对性胜利。但是,这种反对“台独”,怀疑民进党的台湾岛内民众的政治心态正随着民进党势力的逐渐壮大而慢慢发生着改变。特别是岛内一些民进党籍的县、市长,在任职期间都采取较为务实的做法,为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如原台北市长陈水扁、台南县长陈唐山等,都因此而获得了当地民众的拥护。正 是因为民进党树立了这种“能为岛民做事”的形象,使岛民的态度逐渐从怀疑转向肯定。台湾岛内民众心态的转变成为民进党能够在 2000 年得以上台执政并在2004 年能够继续连任的政治基础。民进党上台以后,也正是利用岛民心态的这种转变,给主张“统一”、主张“和谈”、主张“三通”的岛内人士扣上了“卖台分子”的帽子,致使现在台湾岛内无人再敢公开讲“统一”之类的言语,全岛舆论为之一变,岛内民众政治心态进一步朝着“台独”方向发展。政治心态改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岛民对“台独”引发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以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已经过了六年,台湾岛民发现两岸并没有发生战争,台湾现状远没有想象的那般差,一切都还是在向前走,原本提心吊胆的心也逐渐落了地。这种心态上的改变其实也是个从量 变到质变的过程。即随着民进党“台独”主张的日益彰显和“台独”步伐的日益加快,以及大陆虽数次声称要坚决反对“台独”,但始终未给其致命性打击,岛内民众对“台独”引发的严重后果的恐惧感逐渐减弱,现在愈发变得接受“心平气和”了。可见,随着今后民进党的长期执政,台湾民众的政治心态总体上很可能进一步向默认,甚至拥护“台独”的方向发展。台湾民众的上述政治心态的变化趋势,对于实现国家统一将是非常大的不利因素,会对今后两岸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未来台湾问题的展望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的重要性没有减少历史显示,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从出现开始, 一直是中美关系最重要的干扰因素。其重要性源于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在基本国家关系和国家战略两个层次的利益冲突的集中表现。这两个层次的冲突都是由于美国坚持插手、干涉中国内政而引发, 而且直接、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国家统一等核心利益。所以, 只有美国减少并最终停止对台湾问题的插手、干涉,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的重要性才会减少并消失。进入 21 世纪以来, 尽管中美之间出现了保持台海局势相对和平的共同利益, 但并没有迹象表明美国准备停止插手、干涉台湾问题。关键在于,尽管中美关系持续改善、发展, 但美国没有, 而且在可预见的时期中也不可能停止对中国的防范、遏制, 所以, 一直需要以台湾和台湾问题做为牵制、防范中国的重要战略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台湾问题涉及美国重大利益。只有防范、遏制中国不再是美国战略和对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国才会减少、停止插手、干涉台湾问题。在出现这种战略性变化前,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不会, 也不可能减少, 更不可能消失。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的敏感程度有所下降很长时期中,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的敏感性一直受到特别关注。因为海峡两岸关系的紧张,往往立即引发中美关系的紧张。这种敏感性来自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的重要性;而在具体层次上,这种敏感性则来自美国把保护、支持台湾, 特别是保护、支持台湾当局, 做为插手、干涉台湾问题的主要手段。由于美国坚持保护、支持台湾当局, 所以海峡两岸关系紧张, 必然引发中美关系紧张。在上世纪 90 年代, 这种敏感性有最突出、频繁的表现。但是, 进入 21 世纪后, 保持台海局势相对和平成为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共同利益, 导致出现海峡两岸关系紧张并不必然导致中美关系紧张的局面, 甚至出现中美有限合作, 制约陈水扁“台独”行径的局面。显然, 在这个意义上,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的敏感程度有所下降, 而且在陈水扁加大推行“台独”路线力度的形势下, 这一点还将更加明显。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起伏主要原因的局面将减少。
台湾问题将继续严重干扰中美关系, 但始终不会, 也不可能改变中美关系的发展大趋势在经历了上世纪 90 年代明显加剧的冲突后,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在 21 世纪初期可能进入冲突相对缓和、敏感程度相对下降的阶段。尽管海峡两岸关系可能一再出现紧张局面, 但中美之间并不一定因为台湾问题而发生严重冲突, 这可能成为 21 世纪初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的重要特点之一。由于美国没有, 也不可能停止插手、干涉台湾问题, 在 21 世纪初期和更长时期中, 台湾问题将继续严重干扰中美关系。主要包括: 美国坚持插手、干涉台湾问题, 继续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和国家统一;美国把保护、支持台湾和争取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主导地位, 纳入美国对亚太地区军事战略布署的调整之中, 很可能将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 由主要是双边关系的层次上升为地区战略关系的层次;美国保护、支持台湾的各方面动作, 仍然是中美之间经常性的冲突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些干扰,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的新阶段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但必须认识到,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从出现之时起, 从来就不是中美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美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是中美双方对于各自在一定历史时期中的战略利益的判断。中美双方都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 保持中美关系相对稳定, 发展中美更广泛的合作, 符合双方在 21 世纪初期和更长时期的利益。这决定中美关系持续改善、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第五篇: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第一讲、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1、如何认识冷战后的中美关系?
2、为什么说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美国在台利益分析:
(1)政治上的考虑:利用台湾的民主化推进亚洲政治民主化(2)安全利益:确保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影响力(3)经济利益:台湾是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4)外交利益: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制约中国
3、如何认识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中美关系的稳定器
4、一国两制的基本点是什么? 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制、和平谈判
5、中国对待台湾问题的战略?(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动摇(3)反对台独活动绝不妥协
(4)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绝不改变
6、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哪些阶段? 全面对抗——1949-1972 解冻建交——1972-1979 正常化交往——1979-1989 重重危机——1989-1996 **迭起——1996-2001
7、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有哪些?(1)人权问题上的对抗与对话
(2)“经济型政治”驱动下的中美贸易争端(3)中国的崛起和地区安全问题(4)最容易引发直接冲突的台湾问题(5)战略互相信任
8、中美关系中存在哪些共同利益?(1)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
(2)保持亚太地区的稳定和成长(3)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4)防止人类环境恶化(5)遏制毒品的泛滥(6)台湾问题上维持现状
9、影响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因素有哪些?
(1)美国的“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台独政策(2)台独的分裂活动
(3)中国大陆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增强(4)台湾岛内民众的国家和民族认同(5)台湾岛内政局 第二讲、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发展
1、大国的界定
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和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1)必须有强劲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2)要有整合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结构(3)有吸引力的文化和精神特征(4)能够在全球施加国际战略影响
2、英国崛起的原因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2)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英国在世界上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4)繁荣的文化
3、法国崛起的原因
(1)强大的专制主权的形式(2)法国大革命
(3)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帝国(4)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5)法国的工业革命
4、大国兴衰的历史启示
(1)安定、稳定的政治局面和民族凝聚力是崛起的前提(2)长期、稳定的发展是维持大国崛起的基础(3)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4)自由、繁荣的文化是大国崛起的支撑(5)大国兴衰的警示—中国的崛起要和平崛起
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4)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6、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
(2)中国改开放以来的成就为中国进一步实现和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3)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为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和组织保障
7、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1)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对中国发展的遏制势力日益增强
(2)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不平等、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尚待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亟待解决
(3)党的建设过程中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 联合国
1.联合国建立的背景
①国际联盟瓦解,呼唤新的国际组织诞生;
②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③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2.联合国建立的过程
①1941年8月,美国、英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②1942年1月,苏英美中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首次使用了“联合国家” ③1943年10月,苏英美中,签署了《莫斯科四国宣言》——《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④1943年,美英苏。德黑兰会议
⑤1944年8月—10月,苏美英中,敦巴顿橡树园,安全理事会由中法苏英美五国担任常任理事国,提出“联合国”的名称(第一个具体步骤)
⑥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表决“五大国一致”的原则——常人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⑦1945年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3.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瑞士日内瓦、奥地利维也纳设有办事处 ·肯尼亚内罗毕设有秘书长代表办事处 4.联合国的宗旨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展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③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④协调和过行动 5.联合国原则 ①权利平等
②国家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不容侵犯 ③不干涉他国内政
④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⑤各国和睦相处 6.联合国主要机关 ①联合国大会
2006年3月,人权理事会,由47各成员国组成,中国成为人权理事会的首届理事国 ②安全理事会 15个理事国:
5个常任理事国:美俄英法中;10个非常任理事国,任期2年,不能连选连任 ③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54个理事国,任期3年,两次常会 ④托管理事会 ⑤国际法院
位于荷兰海牙,15名法官,法官由大会&安理会选出 中国的史久镛,93年成为法官,03法院院长 ⑥秘书处
秘书长=行政首长,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已有8位秘书长 7.联合国的专门机构,15个 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交通、工农业、金融方面的专门机构 8.联合国的相关组织——世贸组织 9.联合国的作用
①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回来积极地作用 ②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发回来积极作用 ③联合国在才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④联合国称为各国、各地区的协调中心 10.联合国的改革 ①安理会改革
·第51届联大提出安理会改革一揽子方案
增加5个常任理事国;4个非常任理事国;新常任理事国不享有否决权 ·四国联盟
日本、德国、巴西、印度组成
要求6管理会常任理事国希望,4个任期为2年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非洲联盟方案
要求增加6个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席位,5个非常任理事国 ·团结谋共识运动的方案
增加10非常任理事国,可连选连任 ·美国的方案
2个常任理事国,2—2个非常任理事国 ·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立场 ·安南的报告
涉及联合国机构改革反恐,授权使用武力以及安全人权等,安理会成员由15增加到24个 ②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③联合国会员国的会费问题 ④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遏制单边主义
·加强安理会集体机制,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拘谨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加强、整顿秘书处的工作 中国与联合国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
2.1949年—1971年中国因美国的无理阻挠而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3.26届脸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1。9.21由23过提出,表决以76赞成、35反对、17弃权通过)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去的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
5.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作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使馆和品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作用: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十八大
1.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什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导致中国现阶段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差异 ·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的超额索取 ·城乡间劳动力流动障碍
4.什么是城乡一体化
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5.造成中国现阶段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 原因:自然条件差异;世界经济因素;国内政策因素
解决: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整形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6.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7.阐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有部队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环境和资源问题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