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

时间:2019-05-13 11:1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

第一篇: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

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

——如何优化配置城市资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节奏也不断加快。截至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城市的主要地位得到巩固,但是以城市为发展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了新的挑战。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城市化进程取得如此大进步,但是城市化还存在的各种问题不容小觑。中国的城镇人口占据中国乃至世界很大比例,城镇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取得的成绩,怎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是国家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问题。

我们都知道城市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国家把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城市。无论是交通、建筑、人才等各方面的资源,城市都比农村占优势,这也是造成城乡差距的重大因素,但是尽管城市拥有这么多的资源,但所达到的效果却没有最好,意思是我们投入的比得到的多。也就是说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利用,造成浪费,这是恶性循环,最终会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有悖于改善民生战略。

第二篇:习近平谈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习近平谈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2014年08月27日10: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将习近平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摘编如下: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

神》

(2012年11月17日)

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当前,我国就业工作面临总体就业压力大和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人才匮乏的突出矛盾。一些沿海地区还面临流动人口比重大、周期性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交替出现的问题。我国劳动人口众多,又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如果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引导劳动力适应和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强调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2月28日)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3月17日)

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2013年4月8日至10日)

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关键要抓住以下四点。一是要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二是要抓实在,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就会失信于民。三是要抓持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四是要抓组织,各级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干,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而不能领导热群众不热,也不能群众热而领导不热。

——《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2013年4月10日)

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2013年4月28日)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

2013年5月14日、15日

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就建设平安中国作出的指示

(2013年5月),《人民日报》2013年6月1日

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的讲话(2013年7月23日),《人民日报》2013年7月25日

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

——《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2013年7月30日)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强调(2013年8月28日至31日)

中国有二亿六千万名在校学生和一千五百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

(201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群众住房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 不断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

标》

(2013年10月29日)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1月12日),《求是》杂志2014年第1期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2013年11月16日)

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

作》

(2013年12月3日)

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2月15日至16日)

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习近平元旦前夕在北京市看望一线职工和老年群众强调

(2013年12月28日)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2014年1月1日)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

业》

(2014年1月7日)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

——《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 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

(2014年2月28日)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

(2014年3月5日)

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梦想。

——《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

(2014年6月3日)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考虑,又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要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充分考虑能力和可能,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要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搞好基本公共服务,还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实 着力提高改革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4年6月6日)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总体上看,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符合国情,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在充分论证搞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

(2014年8月18日)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强调(2013年8月28日至31日)

中国有二亿六千万名在校学生和一千五百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

(201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群众住房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 不断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

标》

(2013年10月29日)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1月12日),《求是》杂志2014年第1期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2013年11月16日)

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

作》

(2013年12月3日)

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2月15日至16日)

第三篇:从公司治理角度,谈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从公司治理角度谈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摘 要:随着内部审计领域不断拓宽,力度不断加大,职能不断完善,其改善企业经营的作用更加突出。可以说,内部审计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文章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阐述内部审计的作用,剖析了我国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从管理模式、组织建设、人员素质、制度建设、职能定位、质量控制、部门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改善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质量

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内部控制,自我约束机制、风险管理等的完善程度。而现代内部审计是评价和维护公司治理有效性、优化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增强企业绩效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内部审计领域不断拓宽,力度不断加大,职能不断完善,其改善企业经营的作用更加突出。可以说,内部审计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现代公司治理要求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概述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三者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IIA2001年颁布的内部审计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估和改进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对象从传统的内部控制拓展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领域。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重心是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模式选择以及内部审计的定位有深远的影响。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互动共进,有效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轨迹来看,内部审计的重点由传统的以查错纠弊为主的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和风险审计,审计职能已由传统的监督评价拓展为鉴证与咨询,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内部审计目标也由监督内部控制的设置转变为改进内部控制系统,因此内部审计质量的好坏对公司治理有着深远影响。

审计工作是一项需要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的经济活动,存在着判断不准确或经验不足而引起严重后果的审计风险,因此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防范内部审计风险也成为改善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 内部审计的定位、机制体制等问题,还存在很多认识偏差和实际运作质量问题。

1.对内部审计认识上存在误区,对其模糊定位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开展了多年,但很多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认识还不足,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不能协调并进。许多企业领导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被纳入企业重要活动,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受冷落,这些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有监督

功能,审与被审两者之间有种对立关系,使得企业各职能部门及单位对内部审计部门敬而远之,却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可以发挥 “好参谋”的作用,这种重监督、轻服务的指导思想阻碍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

2.内部审计的组织隶属关系不合理,内部审计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包括内部审计)的灵魂和本质,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核心是组织地位上的独立,它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有较高的组织地位。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主要有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模式、总经理领导模式、财务总监领导模式、受纪委等上级部门领导模式四种。董事会或监事会模式权威性最高,能在最大限度内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这是国际惯例的做法,但我国总经理领导模式和财务总监领导模式所占比重非常高,对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定位和独立性都具有很大的限制,审计环境不理想,审计的内容、范围和结果报告受到管理层的限制,致使审计质量降低。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制约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1)审计人员队伍构成不合理,人员结构单一,而且专职内审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人员稳定性差;(2)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行为不规范,审计作风不扎实,不能持谨慎、客观的态度进行审计评价,对查出的问题往往不能坚持原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意性较大;(3)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胜任能力与内部审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很多内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知识面单一的情况十分严重,缺乏系统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缺乏掌握网络信息审计等现代审计手段。

4.当前内部审计的方法、手段、内容及范围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提高。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其审计领域由过去的财务审计逐步扩展到绩效审计和审计咨询,要求审计方法、手段也要创新改进。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仍采取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会计财本、表册、凭证详查法,很少深入到经济活动的前沿去了解、咨询、调查,难以从生产、经营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审计内容单一,重防弊、轻效益,审计工作重点仍未从查错纠弊的圈子里跳出来,去开展绩效审计和风险控制。

5.内部审计目标和职能定位不清。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职能决定了内部审计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即现代内部审计应该是“增值型”和“咨询型”审计,其职能是“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的目标仅仅限于查错防弊,仍然停留在财务审计的较低层次,很少关注风险因素。由于内部审计相对于外部审计来说独立性较弱,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常常处于例行公事的应付局面之中,影响了审计效果和目标的实现。

6.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化建设跟不上,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相比较外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工作有较大的灵活性,但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职业,不少企业缺乏相应的内部制度规范,有些企业的审计工作规章制度与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使内部审计工作陷入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不良循环之中,如超出职责范围审计、操作程序不合规、审计方法和手段不当等,这既影响审计的效率效果,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7.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不严。(1)控制标准不明确。内审质量控制标准是内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内审业务的作业规范,但实务中忽视了内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导致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2)审计过程缺乏控制。由于缺乏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致使部分审计人员未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等有关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甚至出现个别项目重大“漏审”的现象。另外现场审计信息反馈滞后,质量控制环节信息沟通不畅,都会弱化审计工作质量;(3)审计结果缺乏复核。内部审计工作相对于外部审计有较大的灵活性,很多企业在审计报告的复核环节缺乏应有的控制流程和控制标准,影响内部审计质量。

8.对内审部门工作的绩效评价缺乏。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评价在我国提出得较晚,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通常简单地使用审计计划完成情况、审计的及时性、时效性以及领导的满意度等指标,存在指标过于简单、考核面窄、指标体系缺乏应变性、在权重赋值上随意性强、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三、从公司治理角度改善内部审计质量的几点思考

内部审计已成为完善公司治理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好帮手作用,应从如下几方面改善其质量:

1.提高认识,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从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出发,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审计理念,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价值;改变不合理的隶属关系,提高内审机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企业的最高管理当局。在公司制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在未实行公司制的企业中,内部审计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总经理)直接领导,以改变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负责人领导产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问题。对于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可实行“统一领导、逐级派驻” 制,以解决“检查难、报告难、处理难”三难问题。

2.科学合理进行审计机构人员配置,重视人力资本,组建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队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战略地位的提高、企业业务复杂化和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支复合型内审队伍,使他们既要懂财务会计,又要懂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和法律等知识。要组建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应做好:一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二是选聘高素质、多学科的专业审计人员,改善内审人员构成,组建一支专业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内审队伍;三是加强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内学外训、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等新的审计方法和手段。

3.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加强管理审计职能,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的职能应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为出发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拓宽审计范围和职能。对重要的业务和岗位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检查与审计;实现以突击为主的内部审计向常规内部审计的转变;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要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以引进EVA业绩评价体系;加强风险导向审计,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和延伸度,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足够的追查权和处罚建议权,发挥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恰当进行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帮助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加强培训管理工作,从根本上加以解决,避免重复发生。

4.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审工作规范及质量控制制度。内审部门要依据国家的内审法律法规和准则、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并将其制度化,制订出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式、流程、质量控制标准和考核奖惩办法等内容的管理制度。

5.加强审计质量行为控制,避免和降到审计风险,特别是加强质量控制规范执行的复核。一要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二要认真审查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内部审计机构要建立多级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审查机制;三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要将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

6.加强后续审计管理。后续审计是改善内审质量的关键环节。后续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实施步骤包括认真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应及跟踪、对重大的审计问题实施现场追踪审计、对已经纠正改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估、编制后续审计报告。只有加强后续审计管理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总体审计目标的实现。

7.加强部门监督与考核,完善内部审计工作评价。内部审计机构还应建立专门的以专职审计师为主的审计业务监督和考核部门,制定明确的审计业务监督和考核程序及方法,使内部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的要求。制定科学化、标准化的业绩评价模式是保证内审工作质量的重要工具,在评价指标设置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达到评价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允平,张莉.论审计质量的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03,(11)

[2]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05)

[3]李凤鸣.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讨情况综述[J].中国内部审计,2004,(10)

[4]王延汝.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及其作用[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4,(05)

[5]张慧清.如何有效控制与防范内部审计风险[J].会计之友,2008,(10).[6]兰艳泽,刘利伟.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联性研究[J].财会研究,2009,(03)

第四篇:创新行政管理 服务改善民生

创新行政管理 服务改善民生

赵正永

近年来,陕西省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民生持续改善,全省公共服务能力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明显提高。

一、按照改善民生的要求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随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不断深入,陕西省在坚持科学发展中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增强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组织保障能力。

一是优化机构设置。针对长期以来政府机构设置中社会管理力量薄弱的情况,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我们在保持各级政府编制总体精简的前提下,着重加强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管理部门的建设,充实了工作力量,调整了内部机构设置,将议事协调机构变为实体性机构。如,充实了社保、公安、信访等部门的人员,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委员会,部分乡镇增设了专门负责农村规划建设的公用事业办公室及文化、教育管理办公室。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为了彻底改变过去零敲碎打解决民生问题的做法,我们采取统筹规划、项目推进的方式,把民生问题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体考虑和谐发展,基本上做到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解决了当前问题又兼顾了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全省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工作机制,设立了政务中心、便民大厅及便民服务站点,并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推进便民服务。

三是加强社区建设。我们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培训等措施,促进城市社区工作条件的改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使其服务居民、维护稳定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积极建立农村新型社区,以满足农村居民对改善生活的要求。

四是主动接受监督。民生工程关乎千家万户,群众期望高、社会关注强、实施难度大,这就必须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要做到把好事办好,必须把民生工程决策实施全程处于有效监督之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近年来,我省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作为重点审计项目和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向社会和群众公开项目的建设、资金、管理等情况,2011年还发布了《民生工程白皮书》。这些措施促进了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也调动了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民生工作的不断加强。实践证明,没有政府职能向服务民生上转变,就很难有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上的突破,社会管理也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二、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完善公共产品体系

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但如何完善公共产品体系,还需要各地政府进行大胆的实践与探索。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陕西从自身的财力情况出发,从群众最紧迫、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均等化和城乡一体为方向,着力破除影响社会公平的障碍,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实施以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保障住房、消除贫困、改善环境、服务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遵循先低水平起步再逐步提标的原则,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我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垂直管理和社会化发放。宝鸡市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 “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三结合”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国家主管部门的肯定,被全国推广并在陕西实现了全省覆盖。我们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2011年7月又实行了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基层医疗单位药品“三统一”取得显著成效,药品零售价下降了46.14%。

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我们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两基”达标和义务教育城乡全免费,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一大批项目,健全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2011年省财政又新增教育经费24.8亿元,大幅度提高了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城乡统一标准提高了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实行了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保障达到西部较高水平。以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为重点,实施大型公共服务和民生工程。我们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广播电视村村通、信息入户、农村道路、农村基层组织和社区设施建设等项目。五年来共解决了12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和信息入村、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视。特别是坚持高点定位、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共同推进的做法,三年新建农村公路十余万公里,所有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使农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政府对公共产品体系的完善和供应能力的提升,既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也为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三、立足从根本上解决特殊群体的利益问题

改革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在推行民生普惠制的同时,要高度重视解决为改革发展做出了利益牺牲的群体的利益问题,才能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有利于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为此,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并尽量着眼于从制度层面和根本上解决,形成长效机制,以避免同样同类问题在不同时期和区域反复出现。

根据多年来群众信访集中反映的突出问题采取解决措施。如对农村“八大员”、涉军群体的生活待遇以及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一些特殊遗留问题,以纳入养老、医疗保险序列或发放补贴的形式予以解决,从根本上消除了他们在养老、医疗上的后顾之忧。

以促进社会公平为目标主动出台保障部分群体利益的特殊政策。采取政府退税和财政补助等措施提高过低收入行业工资水平,实行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农村孕产妇女免费住院分娩、对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和65岁以上老人实行健康检查等制度,在全省寄宿制学校实施寄宿中小学生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的“蛋奶工程”等等。

始终把居者有其屋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十一五”时期,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民安居工程,“十二五”时期将新建保障性住房210万套,其中,去年计划建设47.43万套,列全国第三位,目前开工项目总数居全国前列。

采取超常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用十年时间在陕南陕北实施涉及279万人的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使这部分群众逐步告别不安全、不适宜生存的环境,生活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四、构建以民生事业为基点的公共财政框架

公共服务需要公共财政支撑。这就要求加快建立以服务民生为基点的公共财政体系。虽然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但必须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产业发展主要靠招商引资,民生项目主要靠公共财政投入。为不断增强民生保障能力,我们通过多种措施,调整投入方向,加快建立民生财政,宁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加大公共支出。

一是全面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全省民生支出累计5532亿元,为“十五”的3.5倍,有效解决了过去民生资金投入缺乏保障的问题。2011年又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省级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

二是通过编制预算的办法确保民生投入。2008年,我们启动实施了“民生八大工程”,在全国开创了以财政中期预算为保证推进民生工作的先河。“十二五”时期,我们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巩固和强化民生投入的长效机制。

三是整合资源强化民生投资。主要是改变部门条块分割造成的“买醋的钱不能买盐”的现象,以项目为载体调动部门和地方的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我省民生工程基本上都采取这种方式。

四是充分运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资。通过贷款贴息、专项补贴、与企业建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如,为保质保量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由省财政和延长集团分别出资共同组建了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集团公司,筹措120亿元支持启动资金困难的市县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陕南移民搬迁中也以同样的方式,由省财政和有色集团出资成立了搬迁工程有限公司,筹集启动资金60亿元。这些公司以公益性为宗旨,资金实行封闭运行,项目建成后由地方政府和群众按成本价回购,资金回笼再投入。财政的有力支撑,为不断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做好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思想认识和工作理念上的提升非常重要。一是要真正把群众装在心中。作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陕西更应该把为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作为神圣使命。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央的要求变成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的具体政策措施,才能通过政府管理上的创新让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二是要有自觉自为的责任感。改善民生是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的需要,更是各地党委、政府的责任,决不能因为经济不发达或财力有限而放缓步伐。国家有政策法规的要坚决执行,没有要求但合情合理的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并鼓励支持下级政府先行先试。这种观念上的突破,是我省民生工程在投入、规模和成效上达到空前程度的重要因素。三是要坚持统筹协调的理念。民生工程投资大、项目多、涉及面广、实施时间长,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政府必须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与之相适应,从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入手,逐步推进,在坚持推进既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群众需要和形势发展,适时开拓新的领域和提出新的要求,做到既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又有扎实的推进措施,从而使基层努力有目标,群众心中有盼头,每年都感受到民生有新的改善。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省长)

第五篇:从美的角度谈作文教学

从美的角度谈作文教学

衡阳市五中 王培霖

爱美是人的天性。从摇篮曲中露出甜美笑靥的婴儿到“钓胜于鱼”的老翁;从古代的“锄者忘其锄”的农夫,到维纳斯像前的学生,都足以证明:欣赏美伴同每一个人,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美,像磁石般地吸引着每一个人。因此把美移入作文教学之中,并使其发挥效力,实为作文教学之良策。

如何将美移入教学?形象地说教师首先为学生开辟美的乐园,让学生认识美;再将学生带入美的乐园、美的王国,使学生感受美;最后指导学生用观察到的美的材料建造美的殿堂。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挖掘美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美的认识的片面性,他们的头脑中只有具体可感的表面美的形象。例如他们只欣赏鲜花而否定枯叶;只赞美乐曲的悠扬,却忽略了劳动号子的雄壮;只崇拜明星的潇洒大方,却无视农民的淳朴善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可以说,美无时不有,美无处不在。

1、引导学生捕捉视野中的美 ——多看。

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视觉中接触的万物都会给人以美感。把学生带出教室,尽收眼底的都是美。延伸的柏油路,给人的是线条美;起伏的山峰,给人的是参差美;军营中的方阵是一种整齐美;蓝天中的白云,又是一种衬托美;街心雕塑,那是一种形象美;金秋的田野,是一种色彩美;飞奔的车辆让人领悟到流动美;新建的大厦又会感到一种变化美;更让人目不暇接的是一幅幅生活图景,给人的是耐人寻味的意境美。

面对众多的美,有的易于发现,有的不易发现。教者就应引导学生挖掘美。其方法是多角度分析观察事物,寻觅有价值、有意义的方面。例如:对于秋天的片片落叶,这种美就不易被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它只会给人带来凄凉的感觉,没有美可言。引导学生看片片落叶,学生终于发现了秋风中飞旋的落叶会给人一种流动美、参差美,再深入看,落地 一瞬间,又发现了一种悲壮美。堆于根部做肥料的落叶,更深一点说又有一种奉献美。在发现美、挖掘美的基础上再展开丰富的想象,收到了实效。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天空,学生发现了这是一种衬托美。在此基础上挖掘想象,于是写出了一篇优美的小短文:“天空经过自然之神的净化,澄清净洁,不染一丝尘埃。如清澈的碧湖。云呢?无一点杂色,像出水的白荷皎皎无暇,蓝白辉映,天空变得多彩多姿。这是一种高远的心境,无瑕的境态。”平时学生视而不见的景物不仅显示出了“烘云托月”的衬托美,而且挖掘出了高远无瑕的意境美。总之,无论你的视野落到哪里,只要你细细体味、揣摩,都会让人美不胜收。

2、尽收听觉中的美——多听。

习习微风,给人带来柔和的静美;阵阵涛声,给人带来深厚的动美;汹涌的海潮送给人雄壮美;齐鸣的天籁,让人领略交响美。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而生活就应该是多彩的。”总之,只要你走进生活,美都会向你袭来。有时,只是由于人们不肯动一动自己的感官,致使美的东西在他们眼前溜走。因此引导学生多听一听自然界的音响;听一听街谈巷议;听一听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听一听社会的呼声……让学生从中发现美,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从而靠大自然的魅力、靠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图景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欲望。

二、启发学生品味美、感受美——多想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细细体味,缺少感受美的能力。其实,大千世界,万物都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方式呈现美。鲜花给人的是外在的美,无论从形态、色彩、气味都会给人美感。树根也许从外表上无法寻到可取之处,但细细体味:它在泥土中不断深入延伸,默默地源源不断地将吸收来的水分、养分送给干、枝、叶、皮,这又是一种内在的美。由此联想到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对于一些不易发现的美的事物,教师应启发学生品味、感受。例如走在马路上,踏着唰唰作响的石子,教师让学生感受一下脚下,比较一下土路,拾起一块石子观察它的外表,品味其内涵……于是学生写道:“有人赞美路的平坦,却无视于铺路石的奉献。铺路石,没有雨花石光洁的外表,更没有色彩斑斓的花纹,也许从未有人把它拾起过,也不曾有人打量过它。而它却总在千万人的脚下滚动,为的是成千上万过路人的坦然……”此文挖掘到铺路石丰富的内涵,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美。一位农村的学生家长来为学生送钱,这可以说是平凡小事,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体味,从中感受到这一情景是多种美的结合。农民朴素的衣着,是一种朴素美;无华的语言是浓郁的乡音美。尤其是家长那眼神所流露出的是慈爱与期望交织的美;手中握着的皱巴巴的五元钱——分量很重,那是汗水浸泡过的,简单的动作创造出了一种充满父子之情的意境美。

多想建立在多看、多听基础上。教师应多带学生走出课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领略美、感受美。春天让学生沐浴着春风,感受一下微风抚慰的感觉,接受暖融融阳光的照射。瞑目静享,感受如何?(教师启发)学生说出此时的感觉。睁眼眺望,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入境:“同学们!我们周围有探头张望的小草,有睡眼惺松的杨芽,有娇羞欲语的花蕾,有随风摇摆的丝绦——”然后观察学生是否悄焉动容。再让学生听一下潺潺的流水和鸟的鸣叫,悠扬的柳笛,咀嚼一下每一种声音的韵味,远的,近的,宏大的,细切的,展开合理的想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这种美的感化下,学生便能迸发出一种写作的激情,同时把体味美、感受美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多举办些小型的第二课堂活动。下工厂,去农村,参加劳动,让学生体会收获美、成功美。夏令营活动,让他们在访名山、觅古迹的活动中,感受到祖国的面貌美,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多深入社会生活,参加节日庆典,学 生在不同内容的节目里积累各方面的素材。

通过各种活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的联想,发现了美,挖掘了美,同时也品味到了美,从而把尽收眼底的自然美、各种活动中的生活美、劳动中获得的成功美,全部收入“材料仓库”。

三、指导学生描绘美、建造美——多写

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个简单的音符,一组平庸无奇平行线,可是经过作曲家的排列组合,变成了婉转动听的旋律;一些普通的画笔、颜料、纸张,经过画家的调和勾勒,变成了气象万千的画卷;举手投足,平常之举。但经过舞蹈家的屈伸舒展,变成了仪态婀娜的舞姿……这些都足以证明美是创造出来的。因此教师同样能指导学生用普通的汉字,创造出优美感人的文章来。

美是创造出来的,而创造美的方法是艺术。众所周知,一个小品能使人捧腹大笑;一场悲剧又能让人涕泪交加;一支优美的乐曲会牵动你乐感神经令你陶然欲醉;一幅多彩的画卷,会吸引你的视线令你置身画中,流连忘返……产生如此效果都源于艺术。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获得的材料整理成文章。掌握写作艺术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学生多写。在练笔过程中,逐渐揣摩怎样表达更好,怎样表达更生动感人。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新”“巧”“活”这三个字上下功夫,即材料要新,构思要巧,手法要活。

首先要求学生练笔。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美,感受到美,就好拿起笔来去描绘它。正如刘勰指出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不断从生活中捕捉“灵感”,每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去摄取自己愿意写的题材。随着生活的变化,学生观察点也在变,因此新的材料会源源不断地从练笔的渠道涌来。学生写作也就不愁“无米下锅”了。

其次要求学生列写作提纲。如果说练笔的过程是从美的王国取材的过程。那么列写作提纲的过程就是为美的殿堂设计蓝图的过程。这也是建造美的关键。要设计好图案,在于采众家之长,即多写阅读提要。天长日久写作思路通了,构思便做到了巧。

再次,不断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要求做到语言美。练习用多种修辞去描绘事物;练习不同的手法去反映事物;练习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表达情感。这就像用各种美的图案来装饰那美的殿堂,从而使之溢彩流光一样。

下载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传播学角度浅析《新闻三家谈》

    从传播学角度浅析《新闻三家谈》 张玲 2009年9月,山东卫视公共频道推出了省级地面频道第一个专家点评类节目——《新闻三家谈》,秉承着“新闻之道,民生为先”的理念,《新闻三家......

    从心理学角度谈小学生减负

    从心理学角度谈小学生减负 1.激发内部学习兴趣: (1)正确的内驱力--明白了解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推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从而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内驱力的定义,作......

    从民生角度看党的辉煌成就

    从民生角度看党的辉煌成就 十八大——党的盛会,已经落下了帷幕。透过十八大,透过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我们可以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背景材料】(一)背景综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

    从财税政策支持角度谈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

    从财税政策支持角度谈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陈九云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最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

    从社会交往角度谈新闻的地位与作用

    从社会交往角度谈新闻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的社会交往是以民族交往普遍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世界市场形成,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世界交往体系形成,精神产品,首......

    民生改善与社会公正

    民生改善与社会公正 一、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民生问题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社会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温家宝总理曾经......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合集五篇)

    加强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姓名:杨小平学院:旅地学院(2011级) 学号:Z11420210003 摘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