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中低压工程电气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规划
全国中低压工程电气产业知名品牌
创建示范区建设规划
前言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历史
(二)发展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发展前景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一)发展目标.(二)工作重点.四、主要举措和保障条件.(一)主要举措.(二)保障条件.前 言
品牌是一种具有持久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和软实力,也是成熟经济体的显著标志。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和发展品牌,开发和利用品牌资源,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缓解资源环境制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区域知名度,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深入开展质量强市建设,推进名牌战略实施,扎实做好“全国中低压工程电气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工作,努力提高我市工程电气产业集群发展质量,围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关于“形成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扬中区域品牌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全国中低压工程电气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建设有利于品牌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历史
扬中位于镇江市东部江心,黄金水道——长江中下游,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内,面积332平方千米。工程电气作为扬中的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扬中知名企业江苏海纬集团就研制开发了第一代电缆桥架产品并制订了第一个桥架标准。扬中人克服资源短缺、交通不便的不利因素,独具慧眼地选择了工程电气产业,以独特的“供销员经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取得了不断的发展。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后,扬中工程电气产品已涵盖了电力系统5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输、变、配设备及成套的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包括高低压开关柜、电力变压器、配电箱、母线槽、电力电缆、电缆桥架、电力安装材料七大系列近千个品种。扬中工程电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开拓进取、勇攀高峰,“中国工程电气岛”的美名享誉海内外。
(二)发展现状 1.市场开拓成绩喜人
工程电气作为扬中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其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产品成套化,销售网络化”。不仅是加工制造企业多且集中,而且跟产业配套的如原材料、零配件、表面处理、模具制造、加工设备、销售网络等相关资源设施形成“一条龙”的配置,全国大型的钢铁、有色金属、紧固件、绝缘材料、电子元器件、化工涂料企业在扬中都设有销售站点,产品成套化的能力很强,工程电气的生产周期和成本比其它地区都要低10%-20%。
销售经营方面扬中也具有很强的能力和特色,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广大企业积极创新“供销员经济”模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供销员队伍上万人,售前售后服务队伍达3万人,在全国近60多个大型城市都设有办事处,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在行业内部都流传这样一句话:“哪里有工程,哪里就有扬中人”,2013年,我市三大主导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其中工程电气产业规模达65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份额60%以上,占全国市场份额20%左右,产品广泛应用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奥运“鸟巢”体育馆、三峡工程、中南海、中央军委、中央电视台等国家大型重点工程,以及核岛、核电、电力、工业、民用、商住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2.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扬中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完善名牌培育和发展机制,按照“做大镇江名牌、做优江苏名牌、做强中国名牌”的工作方针,实行分级培育发展,指导工程电气生产企业夯实标准计量基础,引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做好品牌创建工作。同时,引进国际知名品牌,与ABB、西门子、GE、施耐德、现代重工等跨国公司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借助成熟的品牌、先进的技术提升自身的含金量。在名牌战略的推动下,广大企业不断调优产品结构,向质量优、效益好发展方向努力,有效地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壮大,形成了以名牌产品企业为龙头,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的良好格局。大全集团还采用“一牌多品”战略,通过培育同一品牌的多个名牌产品,逐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壮大品牌优势,保持企业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国内外重大项目需求旺盛的带动作用下,扬中工程电气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三年来,保持着15%以上的增幅,形成了工程电气产业集群。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扬中电力电气产业基地”、“先进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扬中工程电气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到目前为止,扬中市工程电气行业拥有2个“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个“中国驰名商标”、33个“江苏省名牌产品”、1个“江苏省重点名牌产品”、35个“江苏省著名商标”。工程电气类企业个数和名牌产品数均在总数的50%以上。品牌创建工作正从单个产品向区域名牌延伸。工程电气产业创成了“江苏省工程电气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和“江苏省区域名牌”。
3.政策支持强劲有力
为了推进工程电气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扬中近年来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7年的《关于鼓励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2008年的《关于支持扬中工程电气产业基地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2009年的《关于加快创新创业优化工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的《关于“加快工程电气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年的《关于“鼓励创业创新、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2014年的《关于“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及政策支撑。
近几年来,扬中市政府对品牌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对于获得扬中市市长质量奖、镇江市市长质量奖、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了财政奖励,累计奖励金额已近千万元,仅2013年,对质量方面的各类奖励达300万元,此举极大的激励了企业创牌积极性,促进了工程电气产业无形资产的积累。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扬中区域品牌建设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引领和支撑作用,但扬中区域品牌建设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1.国际影响不大。扬中工程电气企业中除大全集团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之外,其他企业的国际影响力较小。扬中工程电气虽然在国内市场拥有较响亮的声誉,但是在国际上知名度依然还不高。
2.缺少规模企业集群。规模企业较少,未能形成产业集群,缺少资源共享、强强联合的主动意识,没有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强。
3.产业结构不合理、创牌意识不强。一方面,扬中工程电气行业中小企业数量过多,大型企业少,未能形成金字塔型的产业结构。小型企业对品牌的理解还不够,创牌的积极性不强,积极向上的动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品牌意识。另一方面,扬中工程电气企业贴牌生产,用国际知名企业框架结构的多,核心自主技术,各类断路器生产企业偏少,企业产品档次不高。
4.高端人才缺乏,研发能力不足。由于交通不便、薪酬待遇较低、配套服务能力不足等原因,扬中吸引高端人才的难度较大,企业自行培养的周期长,人才积累缓慢。高端技术人才匮乏,影响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另外研发投入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四)发展前景
我市现有的工程电气产品均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支撑性、基础性元器件和电力电气设备,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电网在更大范围的实施,需求量会进一步加大,工程电气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下阶段,我市将推进工程电气向“智能电气”转型,加快培育一批龙头型企业,扶持一批配套型企业,形成以工程电气为核心的产业链,在“十二五”期间打造成扬中第一个千亿级产业。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做全国一流,创世界知名”的目标,充分发挥知名品牌在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要素合理配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名牌战略,坚持实施“智能化、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战略,打造“扬中工程电气”品牌,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推动工程电气产业转型升级,将扬中建成全国知名、独具特色的“工程电气产业集聚区”。
(二)基本原则
根据品牌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目前扬中品牌发展的现实基础,今后两年,扬中的品牌培育发展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企业主体。企业是筹建工作的参与者、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广大企业的积极性,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制度,学习和创新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从强化标准计量基础、增强企业诚信度、提高质量合格率、提升市场占有率、增加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品牌创建,注重品牌经营,努力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
2.强化政府引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全国中低压工程电气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将品牌建设目标纳入扬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工程电气产业加强品牌培育和改进提升的政策措施,并为筹建工作提供专项经费。以服务市场、服务企业为宗旨,充分调动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工作协调和推进机制,为品牌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3.增强发展后劲。质量是名牌的基础,立足以质取胜,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和测量管理体系,积极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企业质量竞争力。鼓励并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研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从“扬中制造”转向“扬中创造”,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尽力培养并引进现代科技、管理、经营人才,提高自主品牌的设计、研发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不断增强品牌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4.推进品牌经营。创牌、用牌离不开对于品牌的维权和保护,品牌工作必须做到创牌与护牌两手抓、两手硬,要综合各种方法,尽心尽力为企业创建品牌搞好服务,尽责地保护好商标专用权等,形成品牌良性互动的发展环境。不仅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培育品牌、提升品牌,而且要引导企业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利用品牌拓展市场、整合各种资源、开展资本经营、进行引资、引才等,不断提高品牌企业的集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年底,区域内工程电气生产企业严格按标准生产,省级以上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以上,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达85%以上;生产总值和利税连续两年增长均达到15%以上;树立2—3家品牌建设标杆企业,培育一批质量素质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打造扬中第一个“千亿级产业”,建成一个集生产、研发、展示、销售、物流、原材料供应等一体化的全国中低压工程电气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从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示“扬中工程电气,世界工程首选”的全球理念。
(二)工作重点
1.组建电气企业联盟。组建以大全集团为核心,有能集团、华鹏集团等众多规模企业参与的中低压电气企业联盟,并牢牢占据国内中低压电气行业的第一集团,保证技术、质量、服务的优势地位。
2.扶持中小型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在行业协会中推广龙头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组织进行技术交流,建立大中小型企业都参与的柔性生产体系,形成一个较大的行业基础。鼓励中小型企业创建品牌,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产品。
3.推进品牌国际化建设。以多种形式、多种活动对工程电气区域品牌进行宣传推广,重点打造“工程电气岛”的整体形象,扩大扬中工程电气产业的知名度。将品牌国际化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扬中品牌发展的紧迫任务来抓,以外向型出口企业为先锋,潜在产品出口企业为后备,紧紧围绕企业商标国际注册、国际工程电气产品认证和自主品牌国际化建设三个关键环节,综合运用培育指导、宣传引导、政策调动等手段,加快推进扬中企业自主品牌国际化建设步伐。
4.加强标准化工作。扎实开展企业标准化基础工作,强化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标准化知识的普及教育。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试点项目,积极参加创建创新型企业活动,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企业树品牌、创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四、主要举措和保障要求
(一)主要举措
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品牌意识和企业创牌能力。一是大力宣传,提高全民品牌意识。围绕品牌文化建设,建立扬中工程电气品牌文化,以“做全国一流,创世界知名”为宣传口号,坚持“智能化、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建设理念,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博览会、展销会,举办各种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邀请国内外客商参加,并充分利用江鲜美食节、各类庆典和公益活动等,加强工程电气产品的宣传、“工程电气岛”整体形象的打造。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和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大力宣传品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宣传实施品牌战略的重大意义。通过扬中快报、扬中电视台开辟专栏和专题节目,系统介绍扬中品牌战略、扶持政策和相关信息;通过在工业园区设置路牌、横幅等方式向企业、群众宣传品牌建设;通过专门组建的工程电气门户网站,向全球宣传扬中工程电气;指导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教育和引导广大生产者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坚决抵制“三无产品”和假冒侵权行为,切实维护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德。二是加强培训辅导,提高企业创牌意识和创牌能力。通过举办品牌知识讲座、品牌专题论坛、品牌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传递品牌知识,推广品牌经验,增强品牌意识,引导企业自觉参与品牌创建活动。经常组织开展企业品牌知识的专业培训,帮助企业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品牌工作队伍。
2.建设合作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纽带作用。
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完善行业协会标准,鼓励规模企业积极参加行业协会,指导协会为会员企业搞好创牌和维权服务。以行业协会为基础,鼓励企业自发组成多种形式的产业联盟,包括以实现创新技术商业化的技术标准联盟,以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的研发联盟,以开拓新产品市场的市场合作联盟,还可以通过跨行业的合作,实现产业链合作联盟。在中小型企业数量较多的产业结构下,以政府为主导,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优势和力量,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调配,帮助企业优势互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行业竞争力、做好品牌整合,促进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提升区域品牌价值。
3.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基础建设,提高产品质量。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为重点,指导企业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技术基础工作,引导企业进一步提升质量意识、质量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发挥企业在质量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推动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5S管理、6σ管理等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推动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
4.积极发展区域品牌,夯实发展基础,增强经济竞争力
一是做好集体商标设计、注册和管理。商标设计要充分考虑扬中中低压电气行业特色和产品特性,突出其共有特性。商标注册和品牌管理运营可以将行业协会做为主体,企业和协会会员共同参与,政府加强监管。二是完善扬中品牌建设的技术支撑,与国家中低压配电设备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加大合作力度,加强风险监控和技术标准的研究。三是建设电气工业品展示交易市场,丰富原材料进货渠道,优化产业链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经济竞争力。
5.推进自主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一是支持企业积极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建立自主品牌的技术领先优势。在新坝科技园区与清华大学、国网电科院合作建设智能电网研发中心,抢占智能电网技术制高点。二是鼓励企业采用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加大研发投入,对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5%以上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三是支持鼓励企业将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主导化,着力打造一批技术型品牌。
6.强化人才建设,为品牌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支持企业培养并引进现代科技、管理、经营人才,充分发挥其在品牌创造、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自主品牌的设计、研发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品牌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健全人才队伍管理体系,完善品牌工作队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加强与周边高等院校合作,对现有品牌工作者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品牌工作人才队伍督导,提高品牌建设标准化水平和实际效果。探索建立相应的薪酬标准体系,激励并留住人才为扬中品牌建设服务。
7.服务打假维权,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
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注册防御商标、联合商标,变被动维权为主动维权, 由事后打击转为事先防范。指导企业提高法制意识和品牌保护意识,提高企业的商标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二是支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非政府组织的功能,组织开展行业性的打假维权活动。三是加强对工程电器行业的长效监管。质监部门加大认证监管力度,着重查处无证生产和超范围生产行为。同时,与我市规模企业建立联合打假机制,着重与大全集团、有能集团、华鹏集团合作,打击伪造厂名、厂址和冒用知名品牌行为。适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将打假与帮扶相结合,多管齐下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8.规范和完善申报认定工作,鼓励企业做大规模,积极创牌。
遵照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规范和完善省、市名牌申报工作。按照重在培育、规范认定、及时赋予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优化服务品质,提高办事效率,认真做好品牌培育、扶持工作。建立和完善品牌助推计划,每年结合各级名牌产品申报条件,确定扬中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发展的品牌企业名单,建立品牌培育数据库和国家、省、市三级品牌梯队,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制度。提请市政府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在对新获得的名牌企业给予财政奖励的同时,对技改投入大、效益提升快、纳税总额高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政策支持,激励企业积极创牌,做大规模,放大品牌经营效应。
(二)保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品牌建设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品牌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主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把品牌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指定专人具体负责。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完成。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筹建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健全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品牌建设工作责任制,完善质量工作机制,构建政府监管、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质量工作格局。加大质量综合管理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投入,合理配置行政资源,强化质量工作基础建设,开展对辖区企业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及品牌发展状况等的调研,撰写品牌调研报告或分析报告,拟定可行性品牌发展规划,具体指导乡(镇)品牌建设工作,助动品牌经济发展。
3.加大支持力度。积极争取政府对企业创牌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完善鼓励企业创牌的政策措施,倡导企业创立品牌。鼓励科技创新,争取政府在科技投入上多向品牌企业倾斜,优先为品牌企业提供信贷、配置土地、电力等资源。通过建立完善行业质量标准和监督管理规范,制订信贷、财政、科研、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品牌成长。
4.强化宣传发动。要在全市上下特别是工程电气生产企业中大造声势,进行全民动员。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报等新闻媒体和创办简报、制作广告宣传牌等方式,对品牌建设工作内容、进程、典型事例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情况进行跟踪报道,使筹建工作深入人心,更好地发挥“以品牌拓业、以品牌聚资、以品牌引才”的功能作用。
5.健全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做好品牌的经营运作等工作,搞好系列化、全程式的优质服务。指导企业制订和完善品牌创建规划,搞好品牌策划。鼓励企业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和投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巩固和提升品牌的市场地位。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增强产品科技含量,完善售后服务,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品牌的美誉度。指导企业实施品牌价格策略,运用品牌在消费者心中长期建立起的价格效应,提高和实现品牌无形资产的有形价值。支持和鼓励品牌企业开展品牌虚拟经营、委托加工、许可加工等经营模式创新,增加品牌附加值。引导企业以商标品牌为纽带,开展资本经营,提升企业和品牌的形象。指导品牌企业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形成品牌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淀,提高品牌的凝聚力。与此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各组织机构的科学考核体系,保证品牌战略的有效落实。
第二篇:让胡路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让胡路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工作情况汇报
让胡路区人民政府 2009年4月8日
省和谐社区建设检查组领导: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来我区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检查验收工作,下面就我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工作情况做一汇报:
一、我区和谐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大庆市让胡路区是大庆主城区之一,区域总面积1394平方公里,人口50万,区辖喇嘛甸镇1个建制镇、3个国有牧场、下设6个街道办事处,64个社区居委会,64个社区党支部,现有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781人,其中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491人,各部门下派到社区劳动保障、卫生、医疗保险、城管等社区服务专职人员290人。我区有5000平方米经济建设服务中心1个,社区爱心捐赠站64个,建立爱心超市9个,托老机构6家,建立助老服务中心190个,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9个,发展大型再就业培训基地9家,建立新经济和新社会党组织57个。几年来,我区按照国家、省、市 关于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提升社区功能、社会稳定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宗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果,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明显增强,全区经济建设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8年全区人均GDP超过22,467元,能耗同比下降4.4%,第三产业实现增涨率13.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52元,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77平方米,各项指标均居于全省同类城市前列。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原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以及省、市有关领导来我区检查指导。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省级和谐社区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先进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全国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二、创建和谐社区总体做法
(一)领导重视,网络健全,为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奠定坚强基础
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纳入让胡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之中,并摆在突出位臵,投放主要精力来抓。一是完善三级网络。区里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为成员的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和谐社区建设工 作,每年下拨专项工作经费。坚持实行区五大班子联合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联系点制度,各街道和社区均成立和谐社区建设组织机构,形成政府领导、企业支持、民政牵头、街居主办、社会参与的三级网络。二是明确发展定位。结合市委《关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意见》 的文件精神,科学制定全区和谐社区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实施计划,明确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措施要求,提出“普遍争创,重点建设,分批达标”工作思路,争取实现领先全市、示范全省、率先跨入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行列目标。三是丰富创建内容。为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巩固省级和谐社区示范区成果,在创建“五型社区”、“五星级社区”工作基础上,2008年年初在街道社区范围内大力开展“三赛三看三比”活动,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拉练、调研、互比、通报和考评,街道、社区之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工作热潮,和谐社区建设得到显著加强。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促进地企合作,实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加快全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科学发展,2008年7月,在全市率先开展居企共建活动,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让胡路区关于居企共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居企共建任务分解表,全区6个街道办事处和64个社区居委会分别与各辖区油化企业二级单位签定居企共建协议,极大调动了企业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积极性。通过活动的开展,形成人人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良好局面,有力推 动了和谐社区建设步伐。四是明确职责分工。每年区委、区政府都明确各街道和成员单位的社区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同时对和谐社区建设一些重大事项列入区委、区政府实事工程,重点督办。近年来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履行职能,对部门落实和谐社区建设情况进行督促,各成员单位全力支持,服务于各街道的和谐社区建设,各街道积极配合、协助区职能部门进社区,全区形成条块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资源共享,多方投入,大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来,在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区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效提高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重点加强了三方面的建设。一是重点加强社区办公场所建设。坚持把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作为提升社区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来抓,重点在解决和改善社区办公场所上下功夫。两年来投入资金220万元新建、改造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15个,解决了办公场所不达标问题。投资180多万元先后对39个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进行了维修。经过不断的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全区64个社区居委会办公面积全部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其中19个面积达到140平方米。二是重点推进社区资源整合。工作中,我区充分发挥驻区企业较多的优势,通过开展居企共建活动,启用企业闲臵资产、合用企业固定资产等方式解决社区办公场所23个,协调油化企业投资近2亿 元新建社区广场18个,安装室外健身器材709套。与新建小区开发商积极沟通,采用同步规划、土地臵换等办法为新成立的广厦、丽水华城、东湖上城等7个社区建设了直接达到全市社区建设标准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积极协调油化企业将辖区88处200平方米以上社区活动室向社区居民开放,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三是重点改善社区办公条件。两年来,区政府先后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为64个社区居委会配备电脑打印机、电视、VCD、电话、办公桌椅等硬件设施,社区办公条件逐年改善。区财政在每月及时下拨社区办公经费800元基础上,对新成立社区居委会下拨3000元开办费,确保其正常开展工作。2009年为了打造和谐社区示范区,我区财政再次投入资金140多万元为全区64个社区居委会配备一台微机,目前每个社区至少有三台微机,更换了办公桌椅和社区制度板,为全区64个社区各下拨了活动经费1万元,保证社区居委会自治和谐社区建设活动经费。2008年全区社区开通了社区建设信息网络系统,对社区居民各项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在网上为社区居民开展服务,有效加强了社区管理。
(三)深化改革,完善功能,构筑和谐社区建设新型管理体制
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深化社区功能,不断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过得硬的社区党组织、叫得响的社区 干部队伍,取得了显著效果,做到了三个立足,三个加强。一是立足于提高工作水平,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建设。目前,我区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实现了全覆盖。社区工作队伍结构合理,老中青三结合,实行社区党支部书记与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社区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健全。2007年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工作站为平台自治工作体系。按照居站分设、选聘分开的管理模式,在社区居委会中下设了社区工作站,主要承办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向社区延伸的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社区居委会主要开展面向居民群众的各类服务工作。在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全部实现居民直选产生,选举率达100%。社区工作站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社区党支部书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是专职人员,社区居委会委员是居民直接选举的非专职人员。各社区组建社区居民代表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推选社区居民代表3016人、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1678人、居民组长5620人、居民楼长2729人、业主委员556人,在社区自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区社区办公经费每月800元,社区工作人员工资书记兼主任每月800元,副主任每月750元,委员每月680元,社区工作人员均按事业单位人员实行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加快和谐社区建设和社区自治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立足于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为加强社区工作力量,在聘用社区工作人员时各街道实行“三优先”和“过三关”(“三优先”即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优先、有党务工作经验优先和大中专毕业生优先;“过三关”即笔试、面试和组织考核),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社区干部选配机制。针对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后,部分社区干部缺少实际工作经验问题,每年定期举办不少于20学时的社区干部和社区党支部成员业务培训班,重点培训社区党组织建设、和谐社区建设、拥军优抚、低保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内容,有效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立足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管理。为了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2008年我区出台了《社区聘任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对社区聘任人员的工作职责、聘任条件、人员管理、考核、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定。制订了《社区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年终各街道组织居民代表、社区党员、企事业单位领导等人员对社区居委会班子及工作人员进行全面考核、评议,对工作不称职的选举人员召开居民代表大会进行罢免,对工作不称职的聘任工作人员予以辞退,使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了加强社区工作人员干事、想事意识和提高服务水平,2009初年制定《社区工作目标承诺管理 考评制度方案和考核细则》,全区64个社区工作人员将全年重要工作目标任务面向社区居民和辖区企事业单位进行公开承诺,并将承诺内容张贴在社区目标承诺公示板上,接受社区居民监督。为了提高社区工作水平,近两年来全区共组织176名社区工作人员报名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四)部门联动,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一是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本着以民为本、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原则,将和谐社区建设与居民生活需求相结合,大力创办社区服务网点,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服务。全区发展家政、医疗、劳务介绍和日用品配送中心等社区服务网点3928个,安臵下岗人员就业22151人。创办社区邮政服务中心60处,组建巾帼、扶贫、帮扶等社区志愿者服务团队330支。建立自治服务团队513支,成员达1.2万人。为了方便居民办事,区政府于2007年建立了经济建设中心,政府10多个职能部门实行了一站式办公服务,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二是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我区现有6个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所、64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工作网络,工作中下发了《“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帮扶卡》及《“零就业”家庭人员服务卡》,全区召开4次 “零就业”家庭专场招聘会,并鼓励、扶持“零就业”家庭成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同时协调驻区大企业安臵,服务型、商贸 型企业吸纳,为他们提供一批就业岗位。依托辖区内交运驾校、师范学院、建设集团培训中心等9家就业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开展计算机、驾驶、电焊等以提高劳动者技能为主的培训,两年来,共培训2063人。建立健全了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求职登记、职业介绍成功等多种台帐,完善了各项基础资料,规范了工作程序,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将各社区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统计归类,制成卡片,建立台帐,供需见面会优先介绍这些家庭,服务型、商贸型企业吸纳优先推荐这些家庭。各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站几年来,共解决就业18550 人。三是社区社会救助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几年来,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积极做好社区社会救助保障工作,目前全区城市居民低保1167户、2198人,符合条件居民全部纳入低保救助体系并实行动态化管理,实现应保尽保、应得尽得。两年来我们为城乡低保家庭发放低保金837.63万元,为580 户低保家庭发放廉租房货币化补贴金64.76万元,为121人次大学生发放就学补贴金27.97万元,19人次得到了医疗大病救助金6.29万元。为提高社区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我们在全市率先成立爱心救助超市9家,接收捐赠衣物7323件,发放衣物4215件。面向困难群体开放3家低价药店。设立社区捐赠站64个,全年向低保户、贫困户及各类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服务。3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为1225名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医 疗救助2800余次,减免医疗费用共计16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体的燃眉之急,维护了社会稳定。两年来我们积极发展养老事业,建立养老机构6家,总面积达12658平方米,拥有床位57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10.45张床位。在全区建立助老服务中心190个,并开通了96760助老服务热线。对辖区老年人开展了日间照料、送餐、配餐等服务,受到老年人的普遍欢迎。四是社区卫生形成服务网络。依托各大中型医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9个,所有卫生服务机构均已纳入医疗保险,有医疗卫生工作人员109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09人,临床医生321人,全科医生179人,中医师57人,口腔科医师53人,护士229人。按照每1-1.5万人设臵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通过鼓励服务半径过大医疗单位设立服务站,引导二、三级医院转型为服务站等方式,科学规划,合理设臵,全力构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服务覆盖面达100%,保证了辖区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现了双向转诊,并采取入户走访的方式,对居民的身体情况进行调查,全面掌握辖区人口的总体健康状况,随时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开展了门诊医疗、家庭病床、输液换药、就医指导、健康体检、健康访视、康复训练、慢病管理等人性化服务,发放联系卡等服务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辖区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辖区居民建档率达到70%以上。最大限度为社区居民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五是社区文化功能日益健全。全区共有室外大型文化活动广场5处,1000平方米小型文化活动广场82处,88个室内文体活动室,3个影剧院、2个少儿文化活动中心、1个油田体育馆,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为满足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需求,我们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全区组建群众性文化团体共有24大类、268个文化团队,队员近万人,每天活跃在各社区文化广场,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占全区人口总数的5%左右。每年都举办社区秧歌、棋类、书法、绘画等比赛活动,陶冶居民情操,提升社区凝聚力。借助“书香大庆”读书活动,建立社区图书室64个,拥有图书4.2万册,形成全民读书热潮。2008年,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牢固树立“大文化”理念,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两年来,积极推荐社区文艺骨干参加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有15人被评为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提高了社区居民素质,增强了社区活力。六是社区治安防范功能逐步强化。坚持以创建良好治安环境为目标,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已任,以建设零案件社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我区从2002年开始建立社区警务室,每个社区配备2个到3个社区民警,组建社区义务巡逻队72支,队员达1559人,社区内全面实施以电子监控为核心的科技防范工程,2007年又启动了平安小区创建工作。全区安装小区电子监控系统2129个,实行全天候监控,社区发案率得到有效控制。各社区以“预防为主,调防结合”为方针,深入开展民事调解工作,将纠纷解决在基层,调解成功率达85%以上。社区居委会与刑满释放人员签定矫正帮教协议,结成“一帮一”帮教对子,定期走访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这些人员重新回归社会。目前,全区90%的社区成为无上访、无重大安全事故、无恶性治安案件的“三无”社区。七是社区环境不断美化。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以美化社区环境为主线,不断强化社区卫生环境治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容居貌。协调企事业单位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和街路保洁等环境整治,组织开展社区居民绿地认养活动。近两年来,协调驻区企业绿化社区场地312万平方米,创建绿色楼道53栋,为广大社区居民营造了整洁优美、舒适方便、绿色文明的生活环境。连续三年开展了餐饮业油烟专项整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主城区内的中心区域、环境敏感区域、投诉易发区域为整治重点,对原有的餐饮业户实行限期整改、使其达到环保要求,目前,城区底商住宅楼下等敏感餐饮业全部安装油烟净化器或采取高空排放措施,基本达到环保管理的要求。仅2008年初到现在,全区共审批餐饮项目“环评”308件,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高空排放。全区已经建 立噪声达标区11个,达标区覆盖率站建成区的75%以上。
近年来,我们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仅仅是起步和开始,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
“使1000万以上职工提升学历层次”、“使万以上职工提升技术等级”、“实施1000万以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转岗就业培训、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扶持500个优秀示范点建设”、“带动各级工会建设50000家以上‘职工书屋’”……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日前正式下发的《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4年)
》(以下简称《规划》)中,上述就加强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民主法治素质、健康安全素质和社会文明素质等方面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数字化目标,尤为引人注目。
众所周知,《规划》主要明确了从起各级工会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职工队伍的目标任务,及其相应的实践活动、保障措施。在这样一份时间跨度长达5年的规划中,用如此多的数字直接明了地描画蓝图,不仅让各级工会对所肩负的任务和应努力的目标一目了然,也表明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大力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坚定决心。
六方面素质建设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
从《规划》中可以看到,其在提出一系列数字化目标任务之前,即开宗明义地指出,“从起,各级工会要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作为工会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切入点。”
其实,只要对我国职工队伍状况有所了解,便不难理解全总何以将实施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信息显示,当前我国技术工人中,技师、高级技师只占4%,而企业的实际需求却是14%.另一个必须关注的现象是:职工队伍人员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工队伍已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但农民工文化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全总调查显示,农民工总数已占职工总数的50.48%以上;全部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48年,其中城镇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12.37年,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仅10.43年。
显然,这样的职工队伍是难以适应时代要求的。如何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职工队伍?《规划》给出的路径是——通过全面实施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使职工队伍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职业道德建设更加深入,科学知识更加普及,技术人才结构更加合理,职工教育培训机制更加完善,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更加繁荣。
基于这样的思路,《规划》提出了六方面素质建设任务:
——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明确要“实现对职工的科学理论体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工人伟大品格教育、劳模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全覆盖。”
——加强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提出要“实现各类科学文化教育活动覆盖率达到80%以上,使1000万以上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命名4000个基层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重点扶持其中500个优秀示范点建设。建设5000家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带动各级工会建设50000家以上‘职工书屋’。”
——加强技术技能素质建设,提出要“实现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和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活动覆盖率达到85%以上,使万以上职工提升技术等级。实施1000万以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转岗就业培训、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民主法治素质建设,强调要“增强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意识,提高职工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能力,建立健全舆情预警机制,推动职工队伍与社会稳定,实现各类普法宣传教育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加强健康安全素质建设,提出要“实现各类群众性安全健康卫生教育和”安康杯“竞赛活动覆盖率达到80%以上。提升健康生活指数,动员70%以上职工参加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社会文明素质建设,明确要“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文明素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各类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六项措施确保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扎实推进
今后5年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蓝图已经绘就,当务之急是确保其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然而,已有的实践和经验都表明,这并非易事。
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和工会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底召开的全总十五届二次执委会通过了《关于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决议》,明确了建设工会“大学校”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并就切实加强领导,坚持和完善工会“大学校”建设的制度机制提出要求;3月,全总又下发了《关于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意见》。
一年多过去了,虽然各级工会在不断深化认识、丰富内容、创新手段、完善机制,积极推动职工队伍素质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困难和问题依然不少。
首先,各地实施
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既缺少阶段性工作规划,更没有推进手段和保障措施,工作停留在表面,致使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成了“软任务和软指标”,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其次,一些地方工会在争取各类社会资源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工作渠道和手段,加上一些工会职工教育培训阵地因长期投入不足而举步维艰,场地及硬件设施短缺陈旧
问题突出,教育培训功能减弱,无法满足职工教育培训需要。
第三,相应机制不尽健全甚至缺失。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办法、监督机制和惩戒措施,部分基层企事业单位不能足额提取1.5%-2.5%的职工教育经费,一线职工更少有培训机会。而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表彰奖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也挫伤了职工参加技术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比如,一些企业为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对取得和晋升技术等级的职工在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方面没有得到相应体现。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目标,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牵头、社会参与的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工作格局;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全过程管理,逐步形成绩效考核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抓好阵地建设,特别要积极争取将工人文化宫、体育场、俱乐部、职工学校、“职工书屋”等工会文化教育培训阵地纳入公共文化教育管理体系,努力为增强职工的岗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打造多样化、广覆盖、开放式的晋级平台;创新工作方式,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远程开放继续教育服务平台,为职工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扩大舆论宣传,广泛宣传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中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形成人人参与素质工程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大资金投入,是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重要保障。《规划》明确要求,各级工会要从本级工会经费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重点用于职工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和阵地建设,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推动和督促企业把工资总额的1.5%-2.5%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足额提取和使用纳入集体合同,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形式,加强职工群众监督,确保经费总额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
六大实践活动构建职工素质提升平台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为此,应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值得关注的是,各级工会近年来在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实施《关于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决议》和《关于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意见》积极成效,都充分显示了工会组织在发展继续教育、实现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据全总宣教部去年底对14个省的统计,近五年来,工会各类文化教育培训阵地培训的总人数达1904.75万人,其中,使65.99万人提高了学历层次,使255.66万人提高了技术等级,使299.03万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这一点在部分省(区、市)总工会职工队伍状况调查中得到印证。以学历为例,据北京、内蒙、黑龙江、上海、安徽、河南、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不完全统计,目前职工队伍中,高中以下学历层次的人数占67.44%;大专以上学历者占32.56%,与全总第五次职工队伍调查结果相比,大专以上学历者增加26.56%。
同时,各地工会积极探索打造各类组织、吸引职工广泛参与的素质建设平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活动品牌,如北京市总工会的“学分银行”;天津市总工会的“
一、十、百、千”工程;上海市总工会的“初级工商管理(eba)资格培训”;辽宁省总工会的“辽宁技工”培训模式;南京市总工会的“职教联合会”等等。
从这一视角出发,《规划》提出的六个方面的实践活动,便极具现实针对性:
其一,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大力倡导职业道德建设,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抓好职工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其二。强调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和职工读书活动,鼓励职工自学成才,抓好职工学习活动。
其三,强调以“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为载体,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深入开展具有行业特点和性别特点的劳动技能竞赛活动,抓好职工劳动竞赛和技能培训活动。
其四,结合国家普法规划,在职工中广泛普及法律知识,并组织职工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集体合同等制度,积极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抓好职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其五,广泛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和知识普及,实施身心健康教育,抓好职工健康安全卫生宣传教育活动。
其六,继续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积极组织职工志愿服务活动,抓好精神文明创建和职工文化活动。
目前,《规划》刚刚下发,根据全总就印发《规划》发出的通知要求,各地工会当务之急是围绕《规划》目标任务分解指标,研究制定本地区(本系统)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阶段性规划和实施方案。正如《关于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决议》、《关于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意见》实施以来已显现出积极成效,我们有理由期待,《规划》实施以后,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必将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四篇: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
(2010-2014年)》的通知
总工发[2010]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各全国产业工会,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会联合会,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全总各部门、各直属单位:现将《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围绕《规划》目标任务分解指标,研究制定本地区(本系统)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阶段性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广泛收集典型案例和创新模式,积极探索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和新途径,全面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科学规范有序地健康发展。
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根据全国总工会《关于充分发挥工会“大学 校”作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决议》和《关于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意见》的部署要求,特制定《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年)》。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国工会十五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为重点,大力弘扬中国工人伟大品格,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目标任务
从2010年起,各级工会要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作为工会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全面实施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使职工队伍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职业道德建设更加深入,科学知识更加普及、技术人才结构更加合理,职工教育培训机制更加完善,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更加繁荣。
——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职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实现对职工的科学理论体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工人伟大品格教育、劳模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全覆盖。
——加强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全面推动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建设,通过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传播与普及,引导职工树立科学理念,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水平。实现各类科学文化教育活动覆盖率达到80%以上,使1000万以上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命名4000个基层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重点扶持其中500个优秀示范点建设。建设5000家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带动各级工会建设50000家以上“职工书屋”。
——加强技术技能素质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积极探索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广泛开展群众性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竞赛,引导职工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和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活动覆盖率达到85%以上,使2000万以上职工提升技术等级。实施1000万以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转岗就业培训、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民主法治素质建设。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积极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制宣传教育下基层、进企业、进班组,增强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意识,提高职工依法理性表达诉求 能力,建立健全舆情预警机制,推动职工队伍与社会稳定,实现各类普法宣传教育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加强健康安全素质建设。倡导健康安全卫生理念,普及健康安全知识,引导职工提高安全生产与身心健康意识,自觉遵守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条例,增强职业病防治与安全生产能力,实现各类群众性安全健康卫生教育和“安康杯”竞赛活动覆盖率达到80%以上。提升健康生活指数,动员70%以上职工参加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社会文明素质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努力探索富有时代特点、符合文化发展规律、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与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的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新机制和新格局。深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引导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文明素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各类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实践活动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职工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以理想信念、科学发展、形势任务、中国工人伟大品格、劳模精神、民主法制、优良传统等为主要内容,每年设立相应主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大众化、通俗化、经常化。以职业道德建设为 重点,广泛开展“讲文明、铸诚信、树新风”活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观,引导职工提高职业道德意识、陶冶职业道德情操、实践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把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职工实际困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职工与服务职工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坚持不懈地抓好职工学习活动。
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不断创造新形式,赋予新内容,培育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班组,造就一大批掌握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本领的知识型职工。深入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倡导和组织职工多读书、读好书,推进“职工书屋”建设,运用读书节、读书月、读书会、读书征文、学习讲坛、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科学文化素质。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努力做到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自费学习与单位资助学习相结合,引导职工积极参加各类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为职工自学成才创造条件。
(三)坚持不懈地抓好职工劳动竞赛和技能培训活动。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以“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引导职工积极参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和职工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五小”活动。探索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各类职业学校按需施教、定向培训,鼓励企业为学员实习实训创造条件。推动就业准入制度,落实“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职工素质档案和企业优秀人才信息库,加强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广“首席技师”、“金牌工人”、劳模和技能人才工作室等做法,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形成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能够适应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技能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具有行业特点和性别特点的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引导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参与新实践,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贡献聪明才智。
(四)坚持不懈地抓好职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以“五五”普法和“六五”普法为抓手,以《宪法》、《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为重点,在职工中广泛普及法律知识,引导职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促进职工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组织职工积极参与企业民主管理,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集体合同等制度,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不断提高职工民主法治意识。结合国家普法规划,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职工法制宣传教育,采取职工易于接受、行之有效的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把学习与宣传、普法与教育、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起来,巩固普法成果。
(五)坚持不懈地抓好职工健康安全卫生宣传教育活动。
广泛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和知识普及,深入宣传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规章,引导职工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感,自觉遵守安全生产制度,贯彻安全生产标准,推进安全生产实践。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职业病防治能力,普及职工安全健康卫生知识,增强职工劳动保护、安全卫生、女职工“四期”保护和身心健康意识。实施身心健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增强职工参与健身的自觉性,提高职工身体素质。
(六)坚持不懈地抓好精神文明创建和职工文化活动。
继续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积极倡导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广泛开展“建文明班组、创文明岗位、做文明职工”活动,引导职工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诚实守信。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以工人文化宫、俱乐部、“职工书屋”、活动室为载体,不断丰富基层文化体育活动的内涵。根植企业、面向职工,打造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的文化精品,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职工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壮大职工志愿者队伍,使之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国工会系统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统筹 协调和工作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宣教部负责。各地工会要在党委的领导下,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建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目标,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共同推动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牵头、社会参与的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工作格局。
(二)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全过程管理,逐步形成绩效考核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积极参与制定各类鼓励职工提升素质的政策法规,为职工学习成才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逐级量化工作目标,明确工作内容、规范职责分工,并纳入各级工会领导干部管理考核范围。要从转变工作方式入手,积极主动争取党政重视和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整合工会内部资源,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务求实效。定期表彰奖励在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及时推广交流基层创造的新经验、新成果。
(三)抓好阵地建设。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办好工会各类职工院校、企业职工学校、农民工学校、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和职工技能培训基地,为增强职工的岗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打造多样化、广覆盖、开放式的晋级平台。积极争取将工人文化宫、体育场、俱乐部、职工学校、“职工书屋”等工会文化教育培训阵地纳入公共文化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工人报刊和工会网站的作用,建设一支职工网络评论员队伍,使之成为职工教育、舆论宣传和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阵地和力量。
(四)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专项资金投入,各级工会要从本级工会经费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重点用于职工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和阵地建设。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推动和督促企业把工资总额的1.5%-2.5%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足额提取和使用纳入集体合同,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形式,加强职工群众监督,确保经费总额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
(五)创新工作方式。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远程开放继续教育服务平台,为职工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大力推动职工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满足职工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探索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途径。建设以中工网为依托的全国职工教育专题网站,开办职工教育培训专题网页和栏目。组织编写制作适合职工素质提升需要、体现工会特色的职工教育培训教材和职工读物。建立适应多层次需求的师资骨干队伍。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活动,努力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六)扩大舆论宣传。积极协调各类主流媒体,加大对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宣传力度,扩大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以工人日报为龙头的工人报刊、网站的舆论引导作用,广泛宣传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中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人人参与素质工 程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要按照本《规划》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第五篇:“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
“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广电总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广电总局在调研论证基础上,编制此规划。
本规划实施年限为2007-2010年。
一、面临的形势
1998年以来,为解决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收听不到广播、收看不到电视的突出问题,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广电总局共同组织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下简称“村村通”工程)。截止2005年底,国家共投入建设资金34.4亿元,运行维护费0.4亿元,完成了11.7万个行政村、10万个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设任务,并修复了1.5万个“返盲”行政村“村村通”工程,解决了近1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有效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覆盖,解决了近1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实践证明,“村村通”是各级政府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工程,对于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对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广大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偏远农村还存在广播电视覆盖“盲区”。据统计,全国新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民小组,下同)中还有广播电视覆盖“盲村”70多万个,这些“盲村”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
二是一些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少、质量差。早期建设的“村村通”工程,由于受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限制,投入少,起点低,每个行政村的接收点只能收听收看到中央1套广播、1套电视和省1套电视节目,而且入户率低。
三是通过无线方式覆盖的广大农村地区实际覆盖效果滑坡严重。无线覆盖是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方式,但承担中央和省节目对农村地区无线覆盖任务的发射台、转播台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老化、日常运行维护经费缺乏,导致广大农村地区中央和省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成为薄弱环节。
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发展现状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推进新时期“村村通”工作。
二、目标任务
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本服务水平。
“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任务是,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进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逐步消灭盲区,增加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建立健全“村村通”的长效机制,构建广播电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目标是,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使现有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盲点的农民群众能够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第七套和本省第一套在内的8套以上电视节目,收听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和本省第一套在内的4套广播节目(即“8+4”标准);同时通过加强无线覆盖,使80%以上的农村人口能够用电视机、收音机直接收看收听到包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第七套节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在内的4套以上无线电视节目和4套以上无线广播节目,广大农村群众收听收看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三、建设内容及资金估算
(一)新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盲村”“村村通”工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测算,全国新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盲村”总数为716,663个,其中西部地区488,083个,中部地区192,342个,东部地区有36,291个(详见附表一)。
总投资测算。以采用共用卫星天线方式、平均每村以30户测算,每村约需1.5万元,完成上述建设任务共需投资107.5亿元,其中西部地区73.2亿元,中部地区28.9亿元,东部地区5.4亿元。
投资安排。对中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中央政府补助34亿元(约占1/3),其余由地方政府负责筹措;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东部地区,所需建设资金全部由地方政府负责筹措。
为充分利用我国拟将发射的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资源,在符合直播卫星电视节目地面平台整体建设规划、保证技术设备设施衔接、不搞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先行启动直播卫星“村村通”公共服务节目部分平台建设。此平台建成后,可为“村村通”用户免费提供47套中央和各省级卫视节目和广播节目。直播卫星“村村通”部分平台建设需投资6700万元,该工程由中央政府负责组织建设,资金来源为中央政府安排3500万元,其余由中央电视台和有关省市分摊。平台建成后,每年运行维护费由中央政府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二)加强农村地区无线覆盖工程
全国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总体方案包括2745座调频、电视发射台,287座中波发射台。共涉及4054部电视发射机,1727部调频发射机,291部中波发射机。其中:需新增、更新改造的电视发射机3497部(其中转播中一电视节目发射机1610部,转播中七电视节目发射机1887部),调频发射机1224部,中波发射机37部;仅需安排运行维护补助资金的电视发射机557部,调频发射机503部,中波发射机254部。另外,各省(区、市)“十一五”需要更新改造及运行维护转播当地广播电视节目的电视发射机3777部,调频发射机5760部。
按分级负担原则,中央对全国县及县以上转播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的大中功率无线发射设备的更新改造和运行经费给予一定补助。地方各级政府分别负责解决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机房和设备的更新改造及运行维护经费。为确保2008年6月提前实现“十一五”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目标,中央财政2006-2007年共安排30亿元,专项用于中央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成后,中央财政每年还将安排一定的运行维护经费。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密切配合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领导。各地要成立和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同志负责,广电、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密切配合的良好工作机制。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各级政府的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确保“村村通”工作在党委政府领导下顺利推进。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对20户以上盲村要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保证长效”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特点的技术手段实现“村村通”。中部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应主要考虑利用老百姓负担最小、最受欢迎又易于维护的 “村锅”的方式进行覆盖。在东部和中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如群众愿意、距干线光缆较近的地区,可以考虑有线光缆联网方式进行建设。
要从广大农村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地现有无线发射台站的作用,通过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增加转播节目套数、加强运行维护,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
(三)加大投入,政策扶持
继续加大对“盲村”“村村通”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除中央政府安排的补助资金外,省市两级政府负责解决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并切实落实修复“返盲”设施资金;省、市(地)、县(市)级政府分别负责解决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机房和设备的更新改造资金。
中央政府对新疆、内蒙古、宁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省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村村通”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补助给予适当补助。
加大对“村村通”工程建设的政策支持。国家给予建设、经营县(含)以下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单位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政策扶持。对用于覆盖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节目发射台、转播台和监测台的用电,执行国家规定的非普工业类电价标准,不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在国家广播电视机构控股51%以上的前提下,鼓励国有、非公有资本投资参股县级以下(不含县级)新建有线电视分配网和有线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向农民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本村的广播电视设施建设。
(四)健全机制,保证长效
加强乡镇广播电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管理体系,保障“村村通”的健康发展。理顺县乡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县对乡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农村广播电视管理维护机构日常经费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承担。
加强已有的县、乡镇两级维护中心或维护站的管理,配备专门的广播电视管理人员,加强对维护人员的培训;也可委托社会广播电视维修机构代为维护,带动和促进“村村通”运行维护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对“村村通”工程的管理,保证按规定接收广播电视信号,防止违规接收境外节目。加强设备运行维护,巩固成果,充分发挥已完成“村村通”工程作用,防止“返盲”滑坡。
(五)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实施年限为2007年—2010年,以县为单位组织建设。对底数可信、方案可行、资金落实的县优先安排补助投资,先行建设,以县为单位进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加强农村地区无线覆盖工程建设规划实施年限为2006年—2010年,以省为单位组织实施。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下达各省区,由各省区统一组织政府采购,统一组织实施、验收。
加强资金管理。国家继续对大宗的、统一的设备实行集中招标,其他设备由省区统一组织招标、统一订购。对“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分别设立专户管理,同时要加强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