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解读 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0:1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解读 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解读 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

第一篇:《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解读 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

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

发表时间:2012-02-24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打印] [关闭] 魏斌

编者按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监测、监察、宣教、信息等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增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统计能力和业务应用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引起重视。本版今日特刊登相关理论文章,希望读者有所借鉴。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或改进决策管理的历史性进程。信息化在引领社会发展转型、带动经济社会变革、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政府管理的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是我国环保事业攻坚克难的时期,环保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严峻挑战。为此,要坚持把科技创新和信息化作为重要支撑,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有利条件,主动顺应环境信息化发展的潮流,进一步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为何要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

■阅读提示

环境实时监管需要信息化作为手段,环境管理决策需要信息资源作为后盾,环境管理水平需要信息化作为引擎,环境经济政策需要信息化作为载体。

面对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仅靠行政手段控制总量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难度大且进展慢,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和创新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环境实时监管需要信息化作为手段。环境保护监管对象复杂、范围广泛、任务繁重,仅依靠有限的环境执法队伍和“靠腿跑、用眼盯”的执法手段无法有效做好监管工作。要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利用卫星对地观测“站得高、看得远、大范围”的优势,利用地面自动监测监视“自动、实时、在线”的优势,及时、准确、全面获取各种信息,实现环境监管“看得见、反应快、抓得准、管得住”。

环境管理决策需要信息资源作为后盾。环境管理涉及的信息种类多、数量大,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信息资源,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找准问题,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水平。

环境管理水平需要信息化作为引擎。信息化建设是转变环保部门职能、提升环保部门执行力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推进办事公开,搭建环境信息服务网络服务平台,方便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办事,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环境经济政策需要信息化作为载体。我国提出了环境税、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要将这些政策转化为实践,需要加强环保部门与财政、银行、税务、保险等金融系统的业务衔接、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需要构建企业环境税收、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排污交易数据库,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信息化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阅读提示

目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环境信息化战略规划不长远、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信息获取能力不强、集成共享力度不够、资源开发利用不多等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信息化提出了“信息强环保”的理念和“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协调一致;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协同共享;统一标准、安全保障”的环境信息化发展思路,在发展规划与发展思路、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虽然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环境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战略规划不长远。环境信息化战略规划是实施环境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国每5年制定一次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指导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起到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只注重短期效应,导致重大信息化项目衔接不够,继承性不强,创新性不足,环境信息化发展缓慢。

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我国环境信息化发展主要是以业务部门需求为牵引,各级环境信息中心具体实施和推动,缺乏统一协调和管理的机构。由于各级环境信息中心定位为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缺乏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的体制。加上缺乏环境信息化管理制度,导致信息资源不共享、应用系统不互通、环境业务不协同、信息化成效不明显。

信息获取能力不强。我国环境监管网络基本建成,环境信息获取能力进一步加强,但面对数量庞大的污染源企业、分布范围广泛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和自然保护区、移动的危险化学品和辐射源、水网密集的河流湖泊、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环境监测自动化程度不高,监测点位数量不多,监测数据时效性不强。

集成共享力度不够。由环境监察、监测、应急、信息和宣教组成的环境监管机构逐步健全,环境监测监控网络逐步完善,环境监管水平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这些系统互联互通性差、数据交换难以开展,造成大量的应用孤岛、数据孤岛,环境信息化支撑和集成力度不够,环境监管尚未形成强大的合力。

资源开发利用不多。环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环境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环境信息资源,但资源开发利用需求牵引不强烈,与信息化应用结合不紧密,与信息化发展地位不相称。

如何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

■阅读提示

站在全局高度谋划环境信息化建设,加强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构建环境监管平台,建设环境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具体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站在环境保护全局高度,谋划环境信息化建设。环境信息化涉及国家、省、市和县四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涉及建设项目管理、污染防治、总量控制等各方面的业务,必须站在环境保护全局的高度,树立全国环境信息化“一盘棋”的观念,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规划。

加快构建环境信息化战略管理体系。许多发达国家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由目标体系、政策体系、组织体系、建设体系、信息系统体系、信息基础体系、评估监督体系等7类体系组成的政府信息化战略管理体系框架,我国也要加快构建环境信息化战略管理体系。

建立高效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由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合工作机制,对环境信息化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协调,统筹开展环境信息化工作。探索建立环境信息化信息主管制度(CIO制度),监督信息化规划和项目实施,管理和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

建立完善的环境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环境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确保环境信息化建设项目能够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建设,确保各类业务系统的环境信息实现统一管理、规范管理和安全管理,确保“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多源共享”,确保应用系统互通互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加强环境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从总体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管理标准、安全标准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将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纳入环保科技标准体系,按急用先行、全面推进的原则,为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撑。

加快推进环境信息人才能力建设。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逐步健全国家、省、市三级环境信息化机构,扩充环境信息化队伍,扩大信息机构的业务范围,完善信息化机构的职能。以市级信息化机构为重点,推进信息化机构标准化建设,为环境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第二,加强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强大合力。要确保环境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就必须加强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和监控数据获取体系。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感知技术,推进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网络建设,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建设,推进机动车尾气自动监测、危险移动源跟踪监控建设。

建立通畅的环境信息网络传输体系。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以及重点污染源的网络传输系统、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传输系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传输体系,为数据采集、传输和信息发布提供传输通道。

构建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体系。建立环境要素齐全、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多源、多类型、多尺度的海量环境信息资源库,建立有特色的国家环境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和环境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环境信息资源服务。

第三,打造国家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挖掘信息资源利用深度。随着环境管理业务的不断深化,环境信息共享服务、开发和利用的需求日益迫切,构建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是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立联动更新和互为支撑的国家、省、市三级环境数据中心。加强环境保护业务数据梳理和融合,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多尺度的环境信息资源目录。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加强环境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多个业务支撑板块组成的国家、省、市3级环境数据中心,确保各领域数据相互关联、相互弥补。确保国家、省、市3级数据库联动更新,逐步形成统一的国家环境信息资源中心。

建立环境信息综合分析平台。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目标,以源头控制污染为主要方向,建立环境信息综合分析平台,开展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与污染源排放的关联分析,说清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和污染物排放趋势。开展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与环境影响评价业务的融合分析,开展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污染物总量融合分析,加强环境统计数据分析工作。

第四,构建环境监管平台,打造信息化监管利器。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环境任务越来越重、环境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必须打破传统的环境监管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环境监管工作效能。

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环境监管平台。以信息化为支撑,集成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机动车尾气检验监控系统、移动风险源(危险化学品、核材料、放射性物品生产、运输、贮存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和辐射防护)自动监控系统、核设施安全运行监控系统、生态环境监控系统、饮用水水源地监管系统,构建完整的环境监管体系和环境监管平台,实现全过程实时监管。

构建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环境应急指挥平台。构建集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于一体的精确迅速、灵活高效、上下联动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在最短时间内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反应,提高预警和应急指挥水平。

第五,建设环境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环保部门职能、提升环保部门执行力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环境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环境政务公开。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根本目标,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打造高效便捷的环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网上办理审批、缴费、咨询、办证、监督以及联网核查等业务。将环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作为环境信息公开的主要渠道,作为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平台,作为便民服务的重要窗口。

构建环境业务管理平台,提高环境管理效能。进一步梳理环境管理业务,整合和集成现有环境业务管理系统,构建环境业务管理平台,实现覆盖“批、监、管”等业务全过程管理。通过环境业务管理平台,理顺业务管理关系,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规范业务管理行为。通过环境业务管理平台,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协调推进各部门重要业务系统建设,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第二篇: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主要工作回顾

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工作在国家环保总局和甘肃省环保局的领导、支持下,在总局信息中心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信息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九五’’期间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建设框架——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四级三层“组织机构体系。根据要求,我省成立了甘肃省环境信息中心和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四个市级环境信息中心,人员基本到位,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人才队伍。

甘肃省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1 9 9 5年,现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 0人,现有8人;兰州市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1 9 9 6年,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编制1 2人,现有11人;天水市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1 9 9 9年,事业单位,编制4人,现有2人;嘉峪关市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2000年,事业单位,编制5人,现有3人;白银市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2 OO 2年,现有2人。

(二)环境信息化的基础能力建设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环境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环境信息系

统建设项目。我省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初步建立了省局机关的局域网和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四个城市环保局机关的局域网,保证了各网络的正常运行;省局完成了卫星通讯专用网建设,取得了省无线电管理委会核发的卫星地球站运营执照,按照总局电子公文传输要求,指定了专职维护人员和工作人员,保证了省局与总局间的电子公文远程传输的正常使用,做到了政令的上传下达。

2.积极筹措资金,分批进行了信息中心设备的升级改造,省局机关增置了计算机设备,使局机关各处室计算机拥有量达到了5 O余台,保证了各部门的办公应用。

(三)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和建立

制定了《甘肃省环境保护站点建设方案》、《甘肃省环保系统网上报送政务信息的规定》和《加快全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加强了卫星地面站的规范化管理,电子公文传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及密码工作的规定,以“确保绝对安全,确保绝对畅通’’为根本,制定了《甘肃省环保局关于实施环保系统电子公文远程传输管理的暂行规定》、《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等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加强了信息安全工作,保障了信息内容的安全。(四)环境信息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近年来,加大了人员培训和学术交流力度,进行了一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应用人员的技能培训及管理人员的基础知识培训工作,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派送专业人员参加了中日合作项目研修班举办的“数据仓库及XML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培训班、甘肃省计算机技能竞赛考试。与环境监测部门共同开展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合作项目。(五)逐步开展了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1.建立了省局环境保护内部网站和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府网站,实现了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等市也相继建立了环保政府网站,实现了环境信息的网上发布。

2.加强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多媒体方面,为了向社会各界直观反映全省环境质量状况、“环保专项行动”工作的进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与服务,制作完成了《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甘肃省生态环境现状》、《环保专项行动》、《生态功能区划分》等多媒体演示报告。3.完成了基于GIS和数据库技术的甘肃省水功能区划工作,建立了兰州市大气信息资料库等工作,并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和甘肃省科委的正式验收。4.今年又开通了全国环境信息广域网及视频会议系统,顺利召开各种会议、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会议效果。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家环境保护管理的要求和国家环境信息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各地对环境信息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使环境信息工作发展极不平衡,除省环境信息中心和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四个市级环境信息中心外,其他地区机构成立困难,设备、经费不足,专职信息人员难以保证,工作难以从面上展开。

(二)经费短缺,资金不足,投入欠账太多。除省环境信息中心和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四个市级环境信息中心外,其他地区基本无投入,无力购置信息技术设备和开展相关工作。省环境信息中心基本是由国家环保总局以B—l项目设备、软件等形式投人建设的。由于配套资金不足和计算机机房面积的限制,省环境信息中心机房未能按规范建设,省环保局办公楼综合布线不规范,局域网建设不标准,信息节点不足。另外,由于缺乏经费,省局的外网受带宽限制运行困难,省局机关各部门计算机设备老化严重,设备老化已成为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甘肃省环保政府网站维护困难。由于经费缺乏,目前甘肃省环保政府网站以租赁虚拟空间的方式托管在甘肃万维公司服务器上,以FTP形式进行简单的网站维护,无法支持影像图片、后台数据库技术,日常更新和维护非常不便。而政府网站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务公开的对外门户网站,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要

内容。随着环境管理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急需建设一个满足整个环境管理业务多层次需求的环境信息宽带传输网络体系,以提高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及时性、权威性,逐步实现网上受理审批事项,公布审批结果,宣传环保方针政策,普及环保知识,为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环境信息服务。依目前的网络体系结构,很难满足环境管理对环境信息工作的要求。

三、环境信息化形势和变化趋势分析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的五年,同时是我国环境保护实现减轻环境污染和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任务的重要时期。环境信息化是为环境保护提供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支持作用的基础,是实现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走向综合化、科学化、现代化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今后一个 时期环境信息化工作做了总体部署,“十一五’’期间要完善国家环境信息卫星通信系统,实现卫星通信联网,加强国家和省级环境信息中心建设,完成地级城市的环境信息中心建设,并增强其辐射功能,实现全国环境信息的统一收集、加工与发布。初步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系统”及相应的地面接收、预处理和应用系统,建设国家环境遥感中心,形成对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大范围,动态监测能力。开展环境保护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全国环境信息广域网及视频会议系统,逐步实现向信息经济时代的政府转型。

根据《甘肃省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在全省重点应用系统建设中,结合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在环境保护领域建设涵盖国家、省、市(州)、县四级的环境信息资源网络平台(即“金环“工程),全面整合、改造和集成各类网络、应用、数据资源和服务,形成集国家环境管理应用、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全方位的支持政府办公、政府监管、管理决策、资源共享、信息服务等工作,“金环”工程是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环保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以上工作将是今后五年环境信息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今后我省环境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要放在网络建设与整合、应用整合、数据资源整合和开展信息服务等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环境信息

化的整体效能和优势,在网络管理、业务应用、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等方面通过整合的方式取得长足的进展,并大力建设健全环境信息标准体系和环境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和完善环境信息化培训体系,基本实现环境政务/业务信息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

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甘肃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十一五“环保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环境信息化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必须遵循以下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方针

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为: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有序发展的原则,分层建设、网络互联、资源共享。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我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统筹规划。在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下,站在全省的高度,全系统一盘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考虑全省环境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

——分层、分区域建设。我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即省级、地市级、县级。由于我省地处边远,经济欠发达,各地区间差异较大,在统筹规划指导下,发挥各地区域优势和积极性,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组织建设。

——网络互联。各局域网之间远程通讯利用现有公用网提供的服务,由点到面,从局域到广域,形式完整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并实现与我省其他部门的网络系统、政府政务外网以及因特网的互联。

——资源共享。在统一标准和网络互联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信息资源上网,充分有效地为各级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为全社会服务.(二)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规划编制自觉的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我国的基本环境政策,体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突出重点、局部改善,机制创新、强化监管,典型示范、带动全面”的原则;体现“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环境信息化指导方针。

——合法性原则。规划编制自觉遵循国家和地方各项适用法律规章,确保做到依法编制;符合国家和地方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自觉与总体规划和各有关专项规划合理衔接,有序展开。

——可行性原则。规划编制遵循可行性原则,充分考虑我省与全国其他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在透彻分析现状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并分解到各项指标,目标和指标是在可获得的主客观条件下通过一定努力最终能够达成的;任务安排和工作要求应当切合实际,既要高标准、严要求,也要具有现实性,保障措施应当及时有力。

——有效性原则。规划编制必须讲求实效,成本和效益要进行评估。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围绕为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中心工作,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环境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能;避免走人“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误区,盲目追求高新技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前瞻性原则。规划编制应当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通过对未来发生的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部署,以达成扬长避短、增优去劣的目的,确保实现既定的目标。

五、甘肃省环境信息化规划编制重点及工作目标(一)规划编制重点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环境管理需要为导向,以环境管理应用促发展,努力消除信息孤岛,基本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规划的重点要放在网络整合、应用整合、数据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整合等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环境信息化的整体效能和优势,在网络管理、业务应用、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等方面通过整合的方式取得长足的进展,并大力建设健全环境信息标准体系和环境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和完善环境信息化培训体系,为实现“十一五’’环境信息化建设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基本实现环境政务/业务信息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二)环境信息化工作目标

由于甘肃省经济落后,环境保护投人不足,全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无论从资金和能力方面都非常薄弱,远不能满足环境管理与决策对环境信息工作的要求。“九五“初期,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了甘肃省环境信息中心。“十五”初期,借助日本政府无偿援助中1 Oo城市环境信息中心建设项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支持更新部分省级环境信息中心设备项目,建成了兰州市、天水市、嘉峪关市环境信息中心,完成了甘肃省省级、兰州市、天水市、嘉峪关市环保卫星地球站建设,用二期扩项目完成了甘肃省环境信息中心设备及软件更新,初步构建了甘肃省环境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并形成了相应的工作能力。今后以完善我省环境信息网络、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创新环境管理政务和环境管理业务,实现环境政务和业务信息化、组织建设地方视频会议、各级环境保护政府信息网站,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环境信息服务为工作重点。在力求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将全省环境信息网络建设、电子政务和业务管理信息化作为整体考虑到2 0 1 O年,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按照国家环境信息工作总体要求,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建设和不断完善覆盖省、市(州)、县统一的环境保护政务内网、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和因特网并用的环境信息网络平台、环境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和环境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环境保护政府门户网站。不断整合和完善省、市(州)两级环境数据库及相应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和共享发布系统。加强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环境信息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两个体系。实现省、市(州)两级环境监测站、各类专业环境监测网站及重要污染源监测信息对接传输和共享。

甘肃省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由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构成。

1.环境保护政务外网是各级环境保护局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省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向上连接国家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和省政府政务外网,向下连接市(州)、县环境保护局和具有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具备密码管理、安全认证、网络管理、信息管理和交换等各项功能,逐步完善备份、应急和灾难恢复体系。

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建设的具体指标为:

省环保局、80%的市(州)级环保局和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建成并完善环境保护政务外网;省环保局、80%的市(州)级环保局和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通过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务外网接人国家环境保护政务外网系统和省、地方政府政务外网,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流。

规范环境信息服务工作,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环境信息服务:组织建设省、市(州)级环境保护政府信息网站;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省环保局和8 O%以上的市(州)级环保局开通因特网网站,同时通过其他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提供环境信息服务。

2.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务内网建设结合各地区、各单位局域网建设统筹安排,省局政务内网连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及省、地方政府政务内网,具备密码管理、信任体系、网络管理、备份、电子公文传输、信息管理和交换等各项功能,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业务的互连互通。政务内网建设必须施行与政务外网和因特网之间的物理隔离。

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务内网建设的具体指标为: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创新环境管理政务和环境管理业务,实现环境政务和业务信息化:省环保局、6 0%地市级环保局和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日常管理工作。

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形成自觉运用计算机辅助工作的文化氛围:70%以上的各级环保局领导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办公;省级环保局及其直属单位80%、市(州)级环保局6 0%以上的环境管理工作人员经过培训能够使用计算机辅助办公,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也要开展计算机技术培训工作;省环保局及其直属单位、7 O%以上的市(州)级环保局和有条件的区县环保局建立起环境信息工作机构和队伍,形成稳定可靠的环境信息管理体系和工作能力。3.初步完成全省环境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为管理决策提供充实的信息资源:省局及其直属单位80%以上的政务和业务工作通过资源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市(州)级环保局6 0%以上的环境信息通过资源平台实现信息统一管理和共享;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也要开展环境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

4.加强我省放射性废物监管、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与信息传输能力建设,结合国家在我省实施的放射性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完成辐射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核与辐射环境监管能力与水平,消除对环境安全形成的潜在威胁。5.结合环境信息广域网和国家卫星项目,建设省、市(州)两级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系统,以建设自动监测信息实时传输网络系统为重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数据传输、储存和分析系统,做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联网工作,实现国家、省、市(州)三级环境监测站、各类专业环境监测网站及重要污染源监测信息对接传输和共享,实时掌握各要素自动监测信息,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科学、安全管理。

6.在甘肃省生态环境状况遥感及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加强环境遥感工作力度,形成定期对我省生态环境状况的大范围动态监测能力,并建立甘肃省生态环境遥感信息系统,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六、“十一五’’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实施的重点项目

“十一五’’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环境管理需要为导向,以环境管理应用促发展,建立全省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环境信息管理业务应用平台。

(一)甘肃省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

建立健全甘肃省环境信息网络体系,借助电信平台,搭建环境信息网络,形成以省环境信息中心为网络中枢、各市(州)级环保局为骨干的网络系统。在“十一五“期间,为了基本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基本实现环境政务/业务信息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

1.各市(州)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目前,除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市环保局形成了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外,其他市(州)还未完全形成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十一五”期间,为了争取实现国家、省、地三级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按照环境信息资源网络平台建设的技术要求,分别规划建设环保政务内网、环保政务外网和环保政府网站。

2.各市(州)环境信息广域网及环保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借助电信平台,搭建全省环境信息广域网,以甘肃省环保局为组网核心,连接各市(州)环保局,组建全省IP专用广域网络系统。主要承载我省环保局与各市(州)环保局的多种环境业务信息的传送与应用,包括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数据传输和环境管理业务应用互为一体的全省环境信息广域网络系统。甘肃省环保局视频会议系统将基于全省环境信息广域网络系统,连接各’地环保局的会议视频终端,实现语音、视频及数据的实时交互传输。3.甘肃省省级环境信息网络系统改造项目

在现有省环保局局域网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完善机房建设,加强与国家环保总局、省、市(州)环保局与地方政府互联的政务内、外网和环保政府网站的建设工作。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创新环境管理政务和环境管理业务,省、市(州)环保局实现办公自动化,实现环境政务和业务信息化,初步完成全省环境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

(二)环境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建设

1.1 2 3 6 9环保举报信息自动管理系统

“1 2 3 6 9“是环境违法行为举报热线,用于环境违法行为举报信息的统一受理和管理,快速响应、及时查处,热线建成后由各级环境监察部门负责维护管理,实现互联互通,热线建设的技术方案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统一要求,省、市级环境监察机构作为指挥中心,具备转接、三方通话和应急指挥功能。

2。甘肃省环境监测信息实时传输系统建设项目

结合国家环境卫星项目和全省环境信息广域网,建设省、市(州)两级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系统,以建设自动监测信息实时传输网络系统为重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数据传输、储存和分析系统,做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联网工作,实现国家、省、市(州)三级环境监测站、各类专业环境监测网站及重要污染源监测信息对接传输和共享,实时掌握各要素自动监测信息,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科学、安全管理。

(三)甘肃省环境信息综合平台系统建设项目

随着环保工作的不断深化,国家环保总局相继建成了一系列环境保护业务系统和相关数据库,分发到各省(直辖市)使用,在环境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总体上看,应用起步晚,起点低,环境信息资源缺乏统一的整合,共享水平低,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的能力弱。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集成,应用效率低,没有形成整体的信息服务能力,目前还都处于单机运行状态,无法实现环境信息的全面资源化。

为了尽快满足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根据国家环境管理信息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和环境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十一五”期间,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初步实现甘肃省环保局电子政务综合平台,逐步完成综合平台网络整合、应用整合、数据整合、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基本功能。主要包括:集成重点环境管理应用系统、基于数据整合实现数据共享、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用户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和规范信息服务,初步建立相关的信息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篇: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改善我县信用环境,增强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环境、行政环境、信用环境、司法环境、信用中介环境和金融环境的改善,加大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文化,促进地方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信用环境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贯彻落实宏观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竹溪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在认真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保持信贷投放合理适度的前提下,紧密围绕竹溪经济发展战略,主动发掘和培育新的信贷支持点,主动向上级汇报,争取更多的支持,促进信贷资源向竹溪倾斜。要努力实现信贷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幅。

各金融机构要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金融对竹溪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大力度突出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以扩大信贷投入为关键环节,针对“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信贷产品、信用模式和信贷体制,增强农村信贷供给能力。二是要立足我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实际,进一步支持水电、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四大工业集群,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银企对接思路。四是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大力支持民生工程,履行社会责任。

二、深化信用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信用环境质量

(一)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合理布局金融网点,增加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涉农贷款的发放力度。要以信用乡镇创建为平台,着力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大创建力度,确保全县信用乡镇达到100%。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县、乡农村信用社要积极配合,每年对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进行评定,按照“支持、整改、摘牌”的分类管理模式进行动态管理。对符合信用标准和条件的,加大信贷倾斜力度。对信用下滑的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好或完全失信的实行摘牌处理,取消相应信用资格以及信贷支持。

(二)加强社区信用工程建设。各社区要广泛开展“诚信经营户”、“诚信商业街”、“诚信企业”等细胞工程创建活动。金融机构要组织在社区开展信贷知识、征信知识等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活动;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社区的领导,督促落实社区建设的配套措施及优惠政策,支持社区发展。人社局、财政局、担保公司和各金融机构要让社区居民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享受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金融扶持民生工程的信贷业务。城关镇人民政府要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完成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力争2012年底全镇4个社区全部评为“信用社区”。

(三)加强企业信用工程建设。要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中小企业网络金融服务等创新模式,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制定信用企业培植计划,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中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各金融机构每年至少培植2家A级信用企业,要制定培植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引导和督促,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通过培植A级信用企业,增大有效投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优化金融业服务环境,为经济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一)优化金融司法环境,依法维护金融机构权益。一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联合开展反洗钱、打击非法集资、假保单、假赔案等各类违法金融活动,坚决打击金融欺诈、高利贷等非法活动;二是要建立金融机构和司法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改进部分金融案件审理效率不高、胜诉案件执行难的问题,提高执行效率,推动标的资金执行到位;三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清收不良贷款或历史遗留债务,加大化解力度,努力盘活金融资产,降低全县不良贷款率;四是要建立地方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金融风险报告制度和分析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提供优质行政服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执法,不得以开展检查或其他名义向金融机构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对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主体在经营发展中需要审批的事项,要纳入绿色通道,积极配合,及时办理。已经制定了企业办理抵押和银行处置抵债资产有关税费减免政策的项目,应切实将相关政策落实到位。要组织对贷款抵押担保、评估、登记等涉贷收费项目进行清理,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重新核定收费标准和收费内容,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重复收费,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四、充分发挥《省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的监测分析和系统晴雨表功能

现行的信用县考评首先是非现场考评,考评系统是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省金融办、人行武汉分行联合开发的《省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该系统依托省政务网运行并发布监测结果,运用客观统计数据和科学的监测评价方法,对金融运行的基本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和分析,指标数据来源涉及部门较多,包括法院、经信局、商务局、财政局、统计局、工商局、房管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担保公司、金融机构等。各涉及到的部门要严格按照系统数据报送工作的管理规则要求,按季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数据。

五、夯实基础,努力推进信用环境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明确职责,加强配合。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是服务地方经济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各金融机构是信用环境建设的主体,要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信用环境建设中。人行、银监办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者关系,共同维护好县域经济金融安全与稳定。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纪委要积极做好信用环境建设的指导工作,尤其要抓好国家公务员和行政事业单位逾期贷款清收工作。工商、税务部门要围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充分运用工商、税务登记、年检等手段,防止恶意逃废金融债务,支持和配合金融监管部门,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努力构建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公安、检察院、法院要加大涉及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积极做好依法清贷工作,维护正常的社会信用秩序。各乡镇要抓好本乡镇的信用环境建设工作。各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沟通,严格考核。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成员联席会议,通报情况,交流信息,分析问题,部署工作。县政府政务督查室要与县信用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密切配合,加大督办落实力度,对发现的问题要督促整改,并跟踪督办,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对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街道信息化建设推进情况汇报材料

为什么要推进信息化建设?有这样几组数字:据cnnic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其中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使用电脑上网的群体中宽带普及率已经达到98.1%。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27.4%。从数字中可以看出信息化发展的迅猛势头,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也在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的转变。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及时准确获得和传递各种信息,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一、社区信息化的主要内容社区信息化是由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社区家庭信息化组成的。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信息化从社区管理和服务手段上应该实现这样一些要求:第一满足社区各类群体不同层次的社区服务需求;第二居民的各种利益维护和诉求的表达得到及时地传递;第三社区的各种信息资源将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第四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实现自动化,减轻了社区人员的工作量。社区信息化平台大致包含以下应用系统:

1、社区(或街道)门户网站。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职能部门间联系,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是服务、信息发布、政策法规和办事流程查询、表格下载等。

2、社区一站式服务管理系统。针对街道服务大厅、社区办事窗口的服务流程管理的应用,这部分应用就是为了简化办事流程,方便办事人员,让办事的居民或单位少跑腿,工作人员多分担。主要包含服务受理、服务监督、服务指南、公共办事查询、服务收费、服务项目管理、统计分析及报表、网上窗口业务、触摸屏查询等功能。

3、社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此平台记录和处理社区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各种业务信息,规范社区工作,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有效的基础数据,即社区基础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内容应包含社区各项工作内容,如:社区概况、居民基础信息、社区组织、服务、救助、卫生、安全、文明、计划生育、日常工作等。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社区工作人员对系统未涉及到的工作进行灵活的自定义模块化设置。

4、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管理系统。社区服务中心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传真、网络呼叫等多种手段与居民和服务加盟商进行联系,获取各种信息,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将传统意义上的社区服务变为一个咨询中心、服务中心、投诉中心和增值中心。

5、社区综合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系统。用于对各种基础数据进行查询统计,数据的来源为社区基础信息库。所有的数据集中存储在同一个数据中心内(服务器),也就是指信息数据共享。查询方式设定为分级查询,为不同级别的用户提供对应的查询服务,并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如:社区基本情况统计、人口信息统计、特殊人员统计、党团建设统计、组织机构统计、服务情况统计、社区建设统计、社会保障情况统计、治安情况统计等。系统也可以让用户自由定义查询和统计方式,通过分析应用,为领导决策层提供有力的参考资料。

二、办事处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近年来,街道及各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街道和社区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目前,各科室和社区都全部实现了计算机联网,部分服务也相应的有对应的软件服务平台。尤其是街道管理系统和街道网站的建立,大大推进了街道信息化建设进程。

2、街道和社区信息化硬件设施基本到位。近年来,街道通过政府采购、上级部门下拨以及资源整合等多种途径,为各科室和社区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基本上达到平均2人使用一台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信息化的建设,不但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服务和管理的能力。

3、社区干部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随着街道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街道针对街道全体人员开展了计算机知识讲座、电脑知识测试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大提高了全体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应用能力。尽管我办社区信息化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限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还存在许多问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

1、实用性有待加强。社区信息化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要让社区管理和服务百姓工作变得便利实惠,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不断满足管理社区、服务百姓的需要。我办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便民利民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办事处网站信息内容不全面、更新不及时、缺乏与居民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能提供的高层次服务不多,导致辖区居民对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没能完全发挥网站信息化的作用。

2、缺乏统一的软件平台,信息的整合度不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还是医药卫生、家政服务,各个部门的服务对象都是社区居民。

第五篇:烟草行业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

烟草行业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

(2008-10-10 16:50:25)

“数字烟草”是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与烟草生产管理结合的必然产物,是未来烟草生产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烟草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数字烟草”是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与烟草生产管理结合的必然产物,是未来烟草生产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烟草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当今中国的烟草行业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只有适应变化、迎接挑战、以变应变,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我国的烟草行业在传统的专卖管理模式中注入了信息化的内涵,大力打造“数字专卖”、“数字烟草”。

对比国内外同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还是比较领先和有特点的,行业信息传输公路已基本开通,技术设施较为领先,为系统集成奠定了基础;行业信息应用系统普及,办公自动化手段有了较大改进,提高了行业办公和行政审批效率,为行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也应该看到,行业整体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还比较低、集成度较差、存在问题也不少。

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的问题与大环境分不开,大部分问题属于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照搬国外。信息化是从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高水平管理机制上的。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化方案拿到管理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来,不可能完全适应。

二是信息化建设各自为主,“信息孤岛”和“信息烟筒”现象严重。由于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缺乏明确和严格的立项审批程序和管理制度,行业信息化总体建设规划和指导原则不健全,各单位在开发和建设信息化项目中,自主性较大。在卷烟企业、商业企业,不少单位还对单一系统分别立项开发和建设,而不考虑系统的整体和集成性,造成同时建设的项目不能集成,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工业、商业和政务信息脱节,各卷烟企业很难及时获得商业流通领域的全面、及时、详细和准确的销售信息与市场信息,实现以销定产。同样,国家烟草专卖局、省烟草专卖局也一直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卷烟企业的生产、库存和销售信息,难以为卷烟生产与销售进行科学的宏观管理、决策与调控。

三是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省际之间和企业出现“数字鸿沟”。由于各地区市场经济、环境建设与知识水平发展不一,各地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各单位根据自己眼前的经营模式,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强调和突出个性多,追求共性少。

四是将业务简单地电子化。目前,大多数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多数的信息系统只是达到数据处理的初级水平,许多信息系统往往只限于对数据的统计分

析,而真正涉及到预测、决策及优化方面的工作较少。

五是缺乏全行业性的总体规划,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健全。国家烟草专卖局在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中进行了系统规划,制定了一些代码信息标准。但是,缺乏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行业整体性和系统性考虑,行业内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行业内各部门间、各系统间信息不畅通。

就目前烟草行业信息化的现状来说,由于烟草行业纵向管理层次多、横向管理宽度大、生产经营环节多,这就对需要依赖大量来自于基层的真实数据及时进行决策的中高层指挥机关有两点要求:一是必须坚持行业的统一规划和组织,这样才能保证行业现有资源通过整合和优化产生最大的效益;二是烟草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主要在基础层和管理层,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经营,加强管理,为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行业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烟草信息化建设必须在各级领导的指挥下,由多个部门切实拧成一股绳、形成一种合力,才能顺利进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只有保证人力资源的充足,才能保证项目按期、按质、按量地完成。通常,项目组成员由企业内部成员和外部的实施伙伴共同组成,其中内部人员的来源主要是企业高层领导、信息和业务等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如果说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一个平面,那么领导者、开发员、业务员是支持和决定这个平面的三个点。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开发员和业务员经常互相沟通、交流。信息化工作不单纯是技术问题,从企业组织框架和流程的重组和再造,到行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信息化工作涉及到行业的方方面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面很广,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企业资源等密切相关,与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有密切联系。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还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基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创新、思想观念创新。企业搞信息化建设工程,绝不仅仅是引进一些硬件设备;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选好合作伙伴,包括开发伙伴和产品的供应商。在企业自身开发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找一个好的开发伙伴十分重要。再好的规划、再好的技术、再好的项目也都要体现在所采用的设备上。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潮流、品牌林立的设备,企业在设备选型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因为好的合作伙伴具备不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帮助客户在技术上一步步提高。

烟草信息化为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一种先进的手段,它是为“两烟”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专卖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服务的。在信息化项目的酝酿规划阶段,必须由业务部门提出管理思想、目标需求和工作流程,然后才能通过信息技术加以实现;在信息化项目的开发阶段,必须有业务部门的积极参与,才能及时修正不符合业务要求的偏差;在信息化项目的推广实施阶段,必须由业务部门组织、协调和监督,并通过实践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系统的顺畅运行和日益完善。

要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资源是共享资源,但又是稀缺资源,要在拥有优质原料资源优势及加工工业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资本优势的基础上,及早完成数字化烟

草建设,创造信息优势,为决策和生产经营提供现代化服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信息化工作部门要对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提出有关规划,当好领导在信息化工作方面的参谋,协调系统内部的信息化工作;针对各个业务部门提出的管理思想、目标需求和工作流程,及时确定最优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并在按照方案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加强与技术合作单位的配合,在技术上保证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搞好全方位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尽其所有实现信息共享,积极完善信息支撑,不断应用现代化信息平台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大投入,完善和提升网络信息支撑平台,保证生产、管理、销售的顺利进行。

烟草是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在专卖体制下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垄断经营”,处于一种行政限产型的垄断状态。烟草行业这种专卖专营的特点决定了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专营”特点,也使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着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色。同时,随着烟草行业“重组、整合”的不断深入,必然带动烟草的信息化整合。因此,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烟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满足烟草企业的个性化发展和快速调整需求,并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的有效工具。

总之,在烟草行业“重组、整合”的大趋势下进行信息化建设,要坚持“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开放性、完整性”的原则,在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级集成,推动烟草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自1982年1月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以来,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从最初的单机使用、分散开发,发展到了目前的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全面建设,经历了初始、规范管理、全面发展、集成和提升这样四个阶段。

“七五”期间,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主要以计算机单机使用为主,单独开发或购买相关业务需要的软件,如会计电算化软件等。该阶段主要是面向具体事务的低层次的应用。

“八五”期间,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逐步规范管理的阶段,即基础阶段。1991年,成立了国家局(总公司)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制定了“八五”期间至2000年前烟草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计算机工作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分步实施的要求。1995年,国家局编制了《烟草行业计算机应用总体规划》,确立了“自上而下”的信息化建设方针和分“两步走”的目标。2000年前,计算机在行业的工商、各企事业单位得到了普及应用,初步建成了国家局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一支从事计算机应用和开发的技术队伍,系统建设确定了TCP/IP协议、C/S体系结构、UNIX操作系统和Sybase数据库等四项技术平台。为适应计算机应用快速发展和统一标准的要求,由国家局(总公司)计算机应用办公室负责,制定了《烟草行业信息分类与标准汇编》。这是第一个行业系统的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同时,信息管理系统在行业内许多基层分公司开始推广使用,烟草工业企业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程也开始启动。各省级局(公司)和烟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进入开发实施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企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九五”期间,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阶段。为保障行业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加强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98年8月国家局成立了烟草经济信息中心,之后成立了以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省级局(公司)及地(市)级局(分公司)也相继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信息中心。国家局制定了《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总体方案》,从组织机构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计算机基础建设及通信系统建设等方面,规划了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初步形成了行业信息化建设体系。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于

1997年5月12日统一定名为“金叶信息系统工程”,提出的目标是:在烟草行业建设集计算机、通信、自动化、信息、管理为一体和集农、工、商、贸为一体的具有跨世纪水平的烟草信息系统。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从国家局和行业信息化工作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国家局信息中心又对“金叶信息系统”工程总体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制定了《烟草行业2000年信息化工作计划和2005年发展规划》,并结合行业信息化工作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下发了《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十五”计划》、《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和《烟草行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规定》等规范性文件。

“九五”期间,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网络建设、自动化物流系统、实时监控系统和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等方面。根据国家局开发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先行、联合开发”的部署,共有18个省级局(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家局立项,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工作方面,进行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规范研究”、“数据库格式规范化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产业化研究与开发”,制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规范和网络管理条例》,进行了CIMS工程、立体仓库和自动化物流系统等的建设。这些研究工作和项目建设对烟草行业计算机及自动化技术应用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成为全行业“金叶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

“十五”期间,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集成和提升阶段。该阶段的目标是“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努力实现以信息化带动烟草行业现代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烟草行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在“九五”建设的基础上,建成了以国家局为中心覆盖全行业的广域网。国家局在总结以往信息化工作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着力组织开发了“卷烟工业基础软件”、“烟叶信息管理基础软件”、“卷烟销售管理基础软件”,开发应用了专卖证件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系统等,建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研究课题——《烟草行业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了卷烟和烟叶网上集中交易,烟草物资电子商务网也投入使用。这些系统开发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按照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家局提出了开发应用“烟草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及以国家局办公自动化为重点的行业电子政务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为保证全行业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要求,努力实现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国家局先后制定、发布了《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修订)、《烟草行业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管理规范》、《全国烟草行业卫星通信网运行管理办法》、《烟草行业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卷烟代码编制规则》等一系列文件,并于2003年6月成立了烟草行业标准委员会信息技术分标委员会。

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一是信息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2003年行业利用卫星通信网召开各类电视电话会议一百多次,大大提高了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电子商务技术开始发挥作用,省际、省内的烟叶开展网上集中交易,烟草物资电子商务网也开始使用。二是行业信息“修路”工作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行业卫星通信网络运行稳定,国际互联网(Internet)和拨号网络系统作为补充发挥了积极作用等方面。目前共有28个省级局(公司)建成了省域网,各卷烟工业企业特别是重点工业企业也都建成了自己的局域网,全行业以国家局为中心,各地区、各企业的信息通信网络构架基本形成。三是行业信息“建库”工作初具基础。主要表现在近几年国家局开发应用的专卖证件管理系统、统计系统、财务报表系统、工业基础软件、卷烟销售基础软件、烟叶基础软件,以及行业内各单位、各企业自行开发建设的各类信息系统的应用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初步建成了各业务主题数据库,为行业数据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四是行业信息“服务”工作初上层次。主要表现为培育了一支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队伍。目前,行业共有28个省级局(公司)成立了信息中心,6个省级局(公司)的信息中心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新成立的16个工业公司都有专门部门、专人从事信息化工作,各基层企业也大多成立了信息化管理部门。

从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看,目前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集成的数字化阶段。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集成”上,即纵向的行业决策、管理、生产经营三个层次之间的信息集成,横向的农、工、商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二是“数字化”上,即对业务、管理用数字加以量化,通过数字量化,实现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为此,烟草行业

将适时调整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计划,全力打造“数字烟草”,为保持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下载《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解读 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解读 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疆油田信息化建设解读

    新疆油田信息化建设解读今年1月,西部最偏远的老油田——新疆油田在中国石油各油田中率先全面建成数字油田,并向智能化迈进。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第一套国产大型计算机落户新疆油......

    国务院重点推进收入分配和户籍制度改革

    人事考试教育网 国务院重点推进收入分配和户籍制度改革 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会议确定了2010年重点改革......

    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意见5则范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决策部署,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财政部、水利部决定,在继续......

    国发(2012)12号 国务院批转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

    国务院批转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 2012-03-22 10:21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发〔2012〕12号 各省......

    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方案

    **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方案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能,锤炼学校信......

    街道信息化建设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五篇范文]

    为什么要推进信息化建设?有这样几组数字:据cnnic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其中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使用电脑上网的群......

    浅谈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浅谈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医院管理者把握改革的大方向,有利于加强医院管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医院减......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如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如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跨越式发展的保障能力(五)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政务信息化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