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居民提案基层治理
“居民提案”激活社区居民自治细胞——北京市朝阳区通过协商民主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
朝阳区位于北京市主城区的东部和东北部,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城区,经济总量位于全市前列,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以CBD、国贸、鸟巢、水立方、央视、人民日报社为标志性的经济、体育、传媒等云集辖区,外国驻华使馆中除俄罗斯、卢森堡外都在朝阳区境内。朝阳区是北京市教育、科技、文化的密集区。朝阳区辖24个街道办事处、19个地区办事处,共有社区413个,小区1100个。小区类型丰富、管理差异大,既有CBD现代都市商贸区,也有城乡接合部待拆迁区;既有老旧小区,又有北京市最大的保障房小区。现代与传统在这里交织,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朝阳区一如它的名字一样,在社会建设中展现动力十足,不断向更高的目标一路向前。朝阳区是北京名副其实的活力之区。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朝阳区在社区建设中大力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充分发挥专业社工机构的力量,围绕解决社区服务与管理的现实问题,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创新开展“社区创享计划”——以众创共享为理念,以“三社联动”为机制,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作用,激发公众参与活力,引导社区成员自我提出、自我组织、自我解决问题,并在这一基础上发展为 “居民提案”。“居民提案”鼓励居民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激活了社区居民自治细胞,使基层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
顺应基层社会治理需要 创新开展社区“居民提案”
北京市朝阳区近几年来开展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坚持问需、问计、问政于民,在党组织领导下,每年社区的实事干什么、怎么干,由居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单位、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共同商量决定,完善了区、街乡、社区(村)三级统筹机制,固化街乡和社区两级议事代表的产生、议事协商会规则、社区公益金使用管理等机制,在帮助百姓解决身边的难事、烦心事同时,培养了居民参与意识,议事协商能力逐步提升。
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的居民参与社区、小区议事协商能力较弱,不会协商议事;有的居民有想法没渠道,社区协商议事缺少平台;有的居民看问题站位较低,缺乏大局意识。这些问题客观上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深入发展。朝阳区在分析这些原因时感到,社区居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工作方法手段单一,社区居民自治土壤板结,自治细胞不够活跃。深化改进,通过建立有效机制更好地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的现实需求摆在眼前。
为破解这一难题,朝阳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讲话要求,对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及民政部和中组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区委社会工委、区社会办提出在社区中开展“居民提案”,以提案大赛的形式,大力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实现社区治理的深耕细做。2013年创新开展“居民提案”,围绕社区服务管理,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实现社区治理的内外互动、良性循环,激活了社区居民自治细胞,形成了社区治理新模式。
“居民提案”是在安贞、建外等街道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开的。安贞街道2013年率先开展“居民提案”,当年收集居民建议177件,其中有效提案18项,初步达到了预期目的。经过进一步完善、总结和宣传,2014年收到社区建议8577份,其中社会单位125份,比较规范的提案32件,提案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内容涉及小区停车管理、楼院卫生、小区治安防范、居民文化生活、养老助残等方方面面。此后,在全区的93个社区陆续展开试点。
2014年9月,建外街道启动社区治理“深耕计划”,以提案大赛和增能计划为主线,在8个社区开展“居民提案”大赛,街道和社区利用半年多时间挖掘并培养居民自治带头人,共收到来自社区和驻区单位的金点子提案52个,42个项目进入决赛,其中26个成为优胜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在大赛过程中培养了一批社区协调员和居民自组织骨干,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的模式初步形成,肥沃了社区居民自治土壤。
2015年3月,大屯街道首届提案大赛正式启动,由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基地运营团队统筹,14个社区协调人组织开展社区动员、提案征集和提案优化辅导等工作,邀请专业社会组织提供技术支持,调动高校志愿者协同参与,大赛共征集来自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提案百余件,其中71个项目参赛,54个项目获得资金支持,项目全部得到实施。2016年,朝阳区在300个城乡社区推行“居民提案”,使社区治理走上了规范化建设发展道路。
规范“居民提案”
构建基层协商民主的工作体系
区委社会工委、区社会办认真总结试点街道经验,建立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进行技术指导,挖掘和培养社区居民自治带头人,通过带头人组织发动更多居民和社会单位人员参与,形成居民自我发现问题、自主提案解决问题、合力提高社区治理能力的良性互动的基层治理模式,并在全区逐步推开。
建立四级提案议事平台。为扩大议事提案覆盖面,分别在楼院、社区、街道、区四个层级建立民主协商议事提案平台。一是搭建楼院民主协商基础平台。以自然楼院、单位、小区为基础,发挥居民党支部、居民小组的作用,成立小区议事协商会、小区管委会、小区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发动小区志愿者、居民代表、和谐促进员、楼门组长、物业公司以及社会单位人员,参与社区服务管理事项,夯实“居民提案”基础。二是搭建社区民主协商自治平台。在社区、小区、楼院、商务楼宇中建立社区议事厅1665个,常驻议事代表19729名。成立社区议事协商会,收集、形成、上报居民提案。发掘培养议事代表,组织开展社区议事提案和项目实施。三是搭建街乡民主协商枢纽平台。成立街乡议事协商会,推举街乡议事协商会代表,挖掘地区提案带头人,组织开展地区提案大赛,对各类提案进行统筹,遴选优秀提案,系统培育地区社会组织。四是搭建区级民主协商中枢平台。对需要由市、区办理的提案,按照一事一案的原则,由区委社会工委、区社会办进行初审、筛选和汇总分类,提交区级研究解决相关提案,解决好街乡和社区无力解决的问题。
培养社区居民提案带头人。为提高居民的议事协商能力,依托区级社会组织综合服务中心和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街乡分中心及社区公益空间,充分发挥区、街乡枢纽社会组织作用,引入恩派、立德、惠心等社会组织,对社区居民自治带头人进行培训,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建外街道开展社区增能计划,对挖掘出的社会多元力量开设社区治理人才特训课程,针对提案需要,开设了《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建设》《人人都是促变者》《社区需求评估——从问题到需求》《社区提案设计——从点子到项目》《社区提案如何获得提案支持》《提案阐释能力提升》等课程,提升了社区带头人提案和参与社区治理的综合能力。各街道结合北京市第九届社区换届选举,指导社区开展相关理论培训,加强居民自治基础建设,动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
规范居民提案的方法步骤。在实践基础上,对提案的程序、方法、成果展示等进行系统梳理,规范和完善了社区居民提案的“八个步骤”。一是社区基础情况调研。收集社区人口规模及构成、房屋类型、驻区组织、社区需求、社区参与现状及社区愿景等基础信息,为提案提供参考。二是制订周密的工作方案。建立社区居民提案筹备组,确定提案指导团队、人员分工、资金保障、开展相关培训等。三是社区金点子提案征集。通过社区各类活动、服务窗口、社区电子屏、宣传栏、社区QQ群、微信群等进行宣传,征集金点子,收集预期提案。四是提案撰写及优化。对征集到的金点子提案进行梳理,在专业团队和有专业能力的社区工作者指导下进行修改完善。五是提案评选。组建专家和大众评审组,由提案申请人进行现场陈述,进行现场打分评选优秀提案。六是提案发布。以正式会议的形式公开发布大赛评选结果,现场表彰优秀提案,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七是提案实施跟进与辅导。全程跟踪和辅导支持,确保提案顺利实施。八是提案成果的总结与展示。认真总结回顾提案大赛历程,对支持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吸引更多的居民关注和支持社区建设,为下一轮提案做好宣传发动。
建立居民提案保障机制。为促进“居民提案”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了“四项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技术支持机制。建立社区建设专家库,定期邀请专家到社区进行专业指导,引入区内外23家专业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全面提高社区提案人的素质。二是建立评价引导机制。制定社区居民自治路线图,把“居民提案”作为评价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社区加强居民自治工作。三是建立相关保障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给予人、财、物等各项保障,利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公益金等扶持居民提案项目。四是建立项目落实对接机制。对接街乡和社区收集评选出的优秀提案,进行分级分类组织实施。如安贞等街道黄寺社区居民王青青的“让残疾人融入社区大家庭”等16个提案,争取到了汇丰银行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助推了居民提案项目的落地。
“居民提案”综合效益凸显
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
朝阳区实行“居民提案”增添了社区居民自治激情和活力,实现社区治理质的飞跃。
破解了一批社区服务管理难题。“居民提案”充分调动了各方参与社区服务管理的热情,居民楼开墙打洞、小区私装停车地锁、楼道堆物堆料、小广告随处张贴等长期困扰百姓的难题,通过居民提案的形式,得到了逐步解决。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1号院环境脏乱差,居民对私搭乱建、无照经营、夜间扰民等问题意见纷纷,街道几次准备整治都因各方矛盾突出而搁置。开展居民提案后,1号院党支部69名党员牵头形成集体提案,组建4个居民自治小组,对整治方案进行多轮协商,从最初的部分房主和商户激烈反对,到逐步妥协,再到同意,最终成功拆除私搭乱建。此后由小区党员、楼门长、和谐促进员、群众等组成“1号院管家服务队”,负责小区日常维护和管理。针对老旧小区楼道卫生维护难的问题,安贞街道裕民路社区居民耿亚东提出“每月每户多花一元钱,换取干净一整年”的提案,得到小区居民的认可,提案被采纳后,用卫生收费购买清扫工具,大家轮流打扫并自觉维护楼道卫生,解决了居民楼道卫生管理难题。一年多来,通过居民提案全区共收集金点子10791个,形成有效提案2555件,评选出优秀提案400件,共解决小区服务管理难题5类1400多个。
激发了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开展“居民提案”帮助社区找到了理性有序表达意愿的通道,居民从解决身边具体难题入手,逐步扩展到关心小区、社区甚至更大范围的公共利益,很多居民提案能站在全局角度看问题,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明显增强。双井街道光环社区议事代表代永生提出建立“居民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提案,建议采取“政府资金扶持、社会组织参与、企业建设管理、居民免费使用”的模式,由居民提供废旧自行车源,并提出服务点位设置需求,由辖区企业建设服务点位、废旧自行车修理和经营管理,居民凭身份证(暂住证)登记免费借车使用。目前共设置便民自行车服务点7处,每点备有自行车20辆,半年多来借还自行车2200多人次,不仅盘活资源,方便居民绿色出行,还破解了僵尸自行车治理难题。通过开展提案,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两年来全区共有5.8万多人参与社区服务管理,收到汇总意见建议1200多条,涉及社区服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各街道和社区还注意把居民提案中培养的热情,积极引导到参与社会管理上,涌现出一大批“朝阳群众”,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提升了社区组织化程度。“居民提案”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为开展“三社联动”提供了平台,全区建立165处社区“YI”空间(社区层面为各类社区公益活动及公益服务项目提供的空间载体,同时为外部专业社会组织项目提供落地支持,也成为凝聚居民力量的精神平台),为培育居民自治带头人、组织开展居民提案、加强社会组织培育、进行优秀自治项目策划等提供了保障。亚运村、建外等街道利用社区“YI”空间开展公益服务,促进提案项目常态化实施。小关街道高原街社区居民葛慧英关于建立“乐龄协会”的提案被采纳,不仅发展了廉政剪纸、美食分享、缝纫等6个分会,还带动地区20余支社会组织队伍,参与志愿者达到600多人。目前,全区在区民政部门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达到3626家,正在孵化成长的还有2000多家。提高了三社联动水平。朝阳区积极探索“三社联动”工作模式,建立了服务联做、活动联搞、难题联解、队伍联建、资源联享的“五联”机制。开展“居民提案”使“五联”机制作用更加明显。在社区党委统筹下,社区居委会牵头组织实施,在社会组织参与下,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和专业机构、专业社工的作用,引导各方参与社区建设。9家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对街乡和社区的统筹作用,16家专业社工机构纷纷参与社区“居民提案”服务项目,在组织专业培训、社区带头挖掘培养、金点子提出、提案起草、项目评选、组织实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指导;2300多个街乡级和社区社会组织有了自身发挥作用的空间,围绕社区服务管理需要,指导居民加强提案团队建设,提高民主居民议事协商能力。社区持证社工积极投入“居民提案”各阶段工作,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持证社工担任居民提案“协调人”,与专业机构社工一起组织居民开展提案,大屯街道还建立了“社区协调人俱乐部”,为社区工作者培训、交流提供保障。目前全区优秀“社区协调人”达到200多人,在社区居民提案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促进了社区减负增效。开展居民提案提高了“三社联动”水平,社区工作者也从中学会用专业手法开展工作。同时,调动居民、社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发现和解决社区服务管理难题,广大居民真正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人,改变了过去“政府和社区忙,群众看”的现象。朝外街道吉祥里社区由居民提案分级解决问题,东区下水道改造项目的提案,撬动社会资金70万元,解决了4栋楼下水道多年不通的难题,社区党委书记李锁群感慨地说:“组织开展居民提案,工作效能成倍提高,是社区工作增效的好出路。” 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参与社区服务管理提案,培养了居民的家园意识,归属感、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居民看到自己的提案被采纳后非常高兴,大屯街道慧忠北里第一社区康来福说:“经过调查、分析、论证、起草、修改、陈述、评选各环节,一路走来感觉很有成就感。”许多街道和社区的同志反映,居民提案带来了社区人文环境的悄然变化,过去爱挑街道和社区“毛病”的居民,如今把精力转向了提案;过去不合群的居民,为了争取支持,也开始注意与人合作了;过去不爱参与社区事务的居民,有事没事也常到社区转转,地区的和谐程度明显提升。
“居民提案”是加强社会治理的新生事物,是基层协商民主和居民自治的重要载体,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会越来越发挥更大作用,必将为朝阳区社会治理带来勃勃生机。
第二篇:基层政权建设提案
关于进一步加大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的提案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政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权建设的稳定。基层政权重在基层,直接面对群众是基层政权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处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位置上,是连结国家与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它所具备的基层性质和基础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地位上更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发挥的作用与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关系更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但是,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不断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税等税费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社会流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基层政权;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使得使得基层政权的强化工作比较难以开展。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财政保障能力弱化,许多乡镇的财政运转非常困难。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的数据显示,我国西部大部分省、自治区的基层及社区建设资金还是主要依靠上级财政,其自身的造血能力很弱,而有些偏远的农村更是要完全依靠上级拨款。在宁夏、青海、西藏、云南等一些贫困地区,基层的硬件还十分落后。资金问题,是限制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的最主要问题。
二、社会整合与控制力弱,农村的很多矛盾无法化解。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及生活习俗的不同,使得党和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不易被下层的民众理解,因此在落实一些具体的工作时,会因得不到民众的支持而搁置。在法律上,也存在着国家法与当地习惯法冲突的问题,比如藏族一些地方的“以钱偿命”和“一妻多夫”等。
三、社会动员能力弱化,政府的号召力在不断降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们把财富和个人利益看的越来越重,在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当然,这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一点却多少助推了政府的号召力和社会动员能力的弱化。再者,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不是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加之一些干部没有把心放在他脚踏的土地上,使得当地的少数民族民众对其认同感不强,这也不利于强化政府的号召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四、基层政权组织在服务和管理方面能力不足,定位不当。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工作人员在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方面能力普遍较差。首先是因为其个人原因,在西部的基层农村,大部分的基层工作者年龄偏大、观念陈旧和知识不足,导致他们在工作上依赖经验而思想保守;其次是传统的“官本位”观念的束缚,使得其在实际工作中过分“管理”而不重“服务”。
在新的形势下,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防止基层政权弱化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因此,特建议:
一、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继续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保障少数民族的群众享拥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只有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的行使诸如选举权及村民代表大会等民主权力,才能使其更真实的感受到当家做主,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是整个基层建设的方向,要坚定不移。
二、对基层政权的机构进行改革,要学习发达省市地区的经验,将一些完全可以投入市场的机构裁减出去,这一方面可以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也能减轻乡镇一级的财政负担,将相对缺少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权的稳固,甚至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增设机构,而不能为减而减,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基层乃至全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
三、扩宽资金来源渠道,严格资金监督管理。基层建设工程浩大,所需资金绝对不是小数目,不能抱着“等、靠、要”的心态,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影响百姓利益的前提下挖掘自身的造血能力,为财政减压。另外,要严格遵照财政部印发的《西部地区基层政权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以突出重点、公开透明、注重实效、专款专用四项原则来管理基层政权建设资金,不得用于范围不相符的各项开支。
四、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承担着“桥梁”的作用,在凝聚人心、团结民众上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动员能力和号召力上的弱化,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和反映民意民情上的作用不可替代。去年拉萨实施的“农村和城镇社区党组织带头人培养工程”、“共产党员先锋工程”、“城乡党建结对工程”(简称“三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建年”活动具有推广意义。
五、努力建立一套能力突出、精干高效的基层领导班子,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首先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开发,因为他们对当地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更重要的是当地民众对他们有认同感。在解决一些矛盾和冲突时,他们往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在年龄搭配上做到老中青相结合,有激情、有拼劲、够稳重又不乏经验,这样的基层领导班子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走向富裕。再次在能力上要互补,因为我们不仅要稳定,还要搞发展。这就需要一些善于做社会工作的基层工作者,努力保证稳定,然后要有懂经济、有眼光的,带领百姓发家致富。第四要转变观念,不仅要做管理者,更要做服务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和扶贫等工作上下大力气。最后要建立工作人员培训、学习的长效机制,以当地高校为依托,提供条件对其进行培训以增长知识,到其他地区参观学习以拓宽思路,从而与时俱进的提升工作能力。
第三篇:关于江河治理的提案
关于江河治理的提案
江河污染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江河治理更是年年提案,那么,以下是CN人才公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江河治理的提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江河治理的提案1【提案名称】关于加强河流污染防治的建议
【提案人】xxx
【提案内容】0年前,走在xxx州各县,放眼望,一片山青水绿。可现在,山还是青的,水却不再绿。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几点:
三是化粪池污水排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厂建得越来越多,高楼大厦林立。相对应的是垃圾也越来越多。工厂排放的废水、废弃物往江河湖海排放、倾倒的案例比比该是。只要有村寨的地方,有人员活动的地方,河两岸甚至河中央的垃圾随处可见。高楼的建设,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直接排放进河流。在高楼没建之前,城区及周边的河流,群众可以游泳,可以用来洗菜、洗衣甚至煮饭。河中鱼虾随处可见。试问现在谁敢用城区或周边的河水作为生活用水?
要使水再绿,针对造成污染的原因,作几点建议:
一、工矿污染排放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已高度重视,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在此勿须多言。
1.成立各级领导负责的制度,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河长负责制。每条河流、溪流,均承包细化到各县、乡(镇、街道办)、村、组,各级行政领导直接负责。各县境内的河流,分段进行污染防治。
2.成立由州、县、乡(镇)环保部门牵头的督查组,不定期进行检查,根据检查情况进行相应奖惩,倒推问责。
3.实行奖惩激励机制。对治理或防治达标的河流给予行政领导进行奖励,对治理不达标的进行问责。对不作为的进行党纪、政纪处分甚至更严厉的处理。
4.进行宣传教育。不定期召开村民大会,宣传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5.实行举报奖励。对居民乱丢垃圾行为进行举报的,经查证属实,根据情节进行奖励,并对举报人保密。对乱丢垃圾者进行重罚。
三、化粪池排放。这是最容易被各级各部门忽视的问题。建议在排放进入河流之前进行净化处理,而不是简单的作一下分隔处理就排放。
生活用水不外乎三种方式:一是厨房排水,污染小,可直接排放;
三是人粪尿及淋浴排水,不能直接排放。
因此在修建(或改建)化粪池时最好修两个,分别处理洗衣排水及人粪尿排水。最低标准也要达到鱼虾能生存,臭气不再熏天。
希望能实现以上三点,xxx的'水不出三年,定能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到那时,xxx真正是天蓝、山青、水绿。
关于江河治理的提案2案由: 关于彻底治理城区护城河和风景河的提案
集体(界别)提案单位: 负责人:
提 案 人: xxxx 界别: 经济界 单 位:
主 办:水利局研究办理
会 办:
分 办:
正文:风景河和护城河是城区排水主要通道。这两条河流由于常年疏于管理,两岸群众填河建房、向河内大量倾倒垃圾及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厕所粪便直接排入河内,致使河道日渐狭窄、肠梗,排水不畅,河水严重污染。这与我县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县”、“国家旅游县城”极不协调。根据“两河”现状及我县实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有关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法和城市防洪条例等有关规定,加大“两河”沿岸私搭乱建的整治力度,减小后期“两河”治理的阻力,为“两河”后期治理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加强部门协调,加大日常监管力度,落实城管、水利、环保等部门在城区河道管理的责任,防止管理交叉和管理层面。
三是借助省省政府支持直管县城市河道治理的有利契机,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雨污分离等工程,彻底根治两河”。同时,沿岸要增设公共设施,使之成为全县人民休闲和娱乐的好场所。
四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城区风景河、护城河流经区域,实行区域划分,责任分担,让风景河、护城河的保护管理落实到每关于彻底治理城区护城河和风景河的提案一个街道,每一个社区(管委会),加强对风景河水质的日常监管,做到天天有人监管、清理,专业人员一周一测验,做到保护和监管并重。
五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网络等媒介,积极开展关爱风景河、护城河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居民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好风景河、护城河的环境。
第四篇:关于中国水资源治理的提案
关于中国水资源治理的提案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1、中国水资源流域划分
中国按河流水系划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龙江流域 Ⅱ辽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黄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长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东南诸河流域 Ⅸ海南诸河流域 Ⅹ内陆河流域。
2、中国水资源量评估
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
(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约占降水总量的67%),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
(5)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比河川径流量多的1009亿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这部分水量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从蒸发中夺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经过计算,平均年潜水蒸发量在北方平原地区为844亿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区为119亿立方米。
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成果,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全国、各流域、各省区、各市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
可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需水管理的重要依据,实施流域、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各行政区要严格计划用水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论证,强化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再审批新增取水。同时,要积极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不断健全水权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强化行业用水定额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限制生产取用水。加大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的节水力度,在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抓好钢铁、火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减少跑冒滴漏。
三是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管理,有效保护水资源。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水质现状,确定未来一个时期各流域、各省区不同功能区的达标率要求,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监督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目标要求,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依法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水质监测以及入河排污总量监控。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监测,完善突发性供水安全应急预案,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
四是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从国家层面看,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从区域层面看,加快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引江济太、引黄济津济淀、珠江压咸补淡等应急调水,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从相邻河湖看,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科学调度等措施,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
五是加强工程科学调度,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针对我国高坝大库日益增多,调蓄功能不断增强的新情况,加强水库调度和梯级水库联合调度,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正确处理防洪、供水、航运、生态与发电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保障水库中下游地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科学确定蓄水时间,向洪水要资源,确保蓄水过程必需的下泄流量,统筹解决蓄水过程与下游用水矛盾。
六是抓好水域岸线管理,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制定流域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合理确定主要江河、湖泊的生态用水标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保持河流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编制河湖岸线利用规划,划定水域岸线控制利用分区,落实河道分级管理责任。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禁围垦、挤占水域和河道。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严禁乱采滥挖。推进重点江河湖库综合整治,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
七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加快城乡水务一体
化进程,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源地建设、供水节水、排水治污及中水回用等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八是夯实行业管理基础,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搞好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时掌握水资源变化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加强实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成果应用。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相适应的监控设施和管理平台,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条件
我相信政府实行这些政策后一定会使中国的水资源得到较好的治理和利用。2009.3.29
第五篇:基层治理典型材料
基层治理典型材料
今年以来,我县以“四亮创建”为总抓手,以提升基层治理为重点,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四大体系,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一、健全组织体系,筑强基层治理“主心骨”。
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面结合的组织体系,通过党组织“一子落”,实现基层治理“满盘活”。一是组织架构纵向到底。建立县级领导联乡、乡镇班子成员联村、党员干部联组的联乡包村工作机制,压实县乡村三个层级基层治理责任。全县31名县级领导定期深入14个乡镇村(社区)走访调研,指导乡镇解决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二是结对联建横向到边。持续开展“两结对三互比一联创”活动,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退休党员到小区“三报到”制度,将党组织和骨干力量用在基层治理最前沿。全县39个机关事业单位与4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38个机关事业单位与19个城市社区结对联创,做到组织联建、党员联动、条例联学、资源联用、治理联抓。三是网格管理聚焦到点。建立健全“村(社区)党总支部(党支部)一级网格——自然村(党支部)二级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三级网格——党员骨干户——群众联系户”党建网格化组织体系。按照“网中定格、格上定人、人上定责”三定模式,划分责任区,落实责任点,细化任务清单,压实工作职责。全县划分一级网格203个、二级网格1240个、三级网格2860个,每个党员骨干户联系5-10户农户,引导乡村党员干部下沉到网格开展工作,确保网格治理无缝隙对接。二、健全制度体系,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
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一是优化善治机制。结合民情实际,创造性推进基层治理“136”工程,即完善一个村规民约,建好三支队伍,开展无非正常上访、无治安刑事案件、无安全环保事故、无诉讼、无违法建设、无逾期贷款“六无创建”,全县各乡镇、村社区创建参与率、达标率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成效稳步向好。**村、**村分别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二是深化自治机制。坚持科学界定群众自治领域,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全县203个村社区因地制宜修订完善各具特色、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明确奖惩措施和标准,通过软引导、硬约束,推动村民规范自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今年5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重点推介**村培优培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分户考评积分管理等工作成果。三是完善共治机制。全面健全村党组织、村民议事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四位一体”工作机构,积极推行“党支部+协会”“党小组+屋场”等治理模式,形成“支部抓协会、协会带群众”的良性互动机制。**村坚持党建引领,挖掘红色资源,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集体占股、群众参与、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长征5D沉浸式体验馆“红色城堡”项目,修复重建何长工故居,带领村民致富,共建共享发展和治理成果。三、健全服务体系,编织基层治理“一张网”。
一是网格服务精细化。推行党建网格与综治网格“双网合一、联管联用”,实施“六到网格六兴乡村”行动,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村采取“时间银行”管理模式,按照“就近就便、规模适中”的原则,依托党建网格设立四个“岁月港湾”网格点,每点设党员守望者一名,为网格内老人提供定期上门探望、日常生活照料、帮办代办等服务。二是志愿服务常态化。全县组建673支“长工精神”党员志愿服务队,招募党员志愿者10000余名,结合“四亮创建”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矛盾纠纷、环境卫生整治、防溺水、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志愿服务800余次。**村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成立以村妇联为依托的星火、柞树、红莲三个片区的巾帼志愿小分队,开展“美丽乡村·志愿者在行动”系列志愿服务,举办“母亲课堂”“旗袍秀乡村,醉美***”等活动,广大志愿者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积极发挥纽带作用。三是公共服务全程化。在全县14个乡镇、203个村(社区)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率先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建设“**县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各项服务、管理、资源和力量向网格集聚,组建志愿“帮代办”队伍,明确专人全程指导办理基层公共服务事项,让老百姓不出村就能“一门式”“一次性”办成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四、健全保障体系,打好基层治理“组合拳”。
一是强化政治保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支部政治建设的实施方案》,坚持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开展清廉支部建设“七个一”活动,将政治建设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考核、县委巡察的重要内容。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最大限度把基层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优势。二是强化队伍保障。建好村“两委”班子队伍、集体经济队伍、群众自治队伍“三支队伍”,为基层治理提供人才支撑。举办“铸魂赋能强本领、先锋先行开新局”主题培训和农村党总支书记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有效提升村干部综合能力和履职本领。选派7名县直单位干部到乡镇挂职,13名年轻干部任村第一书记。整合“职能部门+群团组织+返乡人才+志愿者”力量,组建县乡两级专业服务队伍,定期走村入户提供基层服务。三是强化信用保障。加强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将诚实守信纳入村规民约范围,强化群众自我约束和积分考核,规范开展信用村创建、农户信息采集和评级授信,营造整村守信良好氛围。大力实施“党建+诚信金融”,依托党建网格体系,畅通银行资金流向乡村渠道,全县已创建信用村105个,评选信用户15828户,各商业银行累计为信用户放贷3.15亿元,打造出一条党建“牵线”、金融“搭桥”、党员群众“唱戏”的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