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养殖专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扬州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与养殖领域相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应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植保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
1、攻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负责全面指导,校外导师为第二导师,协助指导。
三、学习年限
攻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
五、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及Seminar:围绕论文选题,在第四学期进行开题报告及Seminar各一次。
2.中期考核:具体办法参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在第四学期进行。
3.论文工作中期报告:在第五学期末进行。
六、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针对畜牧业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尽可能与本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
论文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应在1学年左右。
2.选题审查
专家小组在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时,结合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着重对论文选题进行认真讨论和审查,形成结论性书面意见。结论意见填入中期检查表,讨论记录存档。专家小组由5-7人组成,领域负责人任组长。
研究生的选题报告应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课题的创新性、实用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
没有通过选题报告论证者,可以继续准备,半年后重新进行报告、讨论,直至通过。学习期限相应顺延。
3.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七、学位授予
1.答辩申请
研究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并取得规定学分,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评审
(1)论文评审标准
论文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牧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2)论文评审程序
学院送审:由学院组织送交2位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1位来自实践第一线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校抽检:由学校以一定比例随机抽选送审论文。
评阅通过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如有1位评阅人认为该论文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或认为需要修改后重新评审,则不能组织答辩;申请人可在半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评审。
3.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5-7位专家组成,其中至少1位为来自实践第一线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4.学位授予
参照《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研究生课程学习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方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八、制定培养方案的说明
本培养方案是根据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修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协作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扬州大学《关于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制定的。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培养协作组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养殖领域人才培养的实际,确保培养质量,讲究实效。
在课程设置上,公共课和领域主干课充分尊重养殖领域培养协作组的指导意见,选修课上体现我校的特色,如《现代动物生产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畜产品加工与营销》都是畜牧生产的必须课程,《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必需的课程。
九、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外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4学分,144学时。其中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各2学分、72学时。专业英语主要是作物科学基本的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等。
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农业技术推广的原理、方法,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最近进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等。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与我国农业科技、“三农”问题有关的重大政策的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实施的措施等。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传播学原理、人际沟通、大众传播、职业沟通、传播策略等。
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以及家畜常规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方法等。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繁殖的基本规律、生殖生理现象以及生物技术在动物繁殖领域中的应用等。
动物营养与饲养学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不同营养物质的营养特点,不同类型饲料的营养特点,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以及动物营养需要量和饲养标准等。
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几种典型的饲料加工工艺,以及饲料能量、原子吸收元素分析、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分析方法等。
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蜂、观赏鱼等特种动物的遗传资源及其多样性,以及小动物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等。
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家畜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牧业以及环境的控制等。
动物安全生产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安全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以及提高动物安全生产水平的科技对策与建议等。
武汉工业学院养殖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方案
为规范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为养殖领域的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应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养殖领域的研究、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攻读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3、攻读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三、课程学习
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
1、公共课(12学分)(1)自然辩证法 3学分(2)外国语 3学分
(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10学分,其中指定选修6学分,任选4学分)(1)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 2学分(2)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2学分(3)动物营养与饲养学 2学分(4)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 2学分(5)动物安全生产 2学分
(6)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2学分(7)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 2学分
3、选修课(12学分,至少任选8学分)(1)猪的营养研究进展 2学分(2)水产动物营养专题 2学分
(3)动物营养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 2学分(4)高级动物生理学及实验 2学分(5)畜禽营养代谢病 2学分(6)饲料毒物与抗营养因子 2学分
四、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个人培养计划、读书报告、开题报告、课题检查。1.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入学后,要在学院及导师的指导下填写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与论文选题两个方面。
2.读书报告。研究生入学后要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在导师所在课题组内陈述读书报告,为论文选题、开题奠定基础。
3.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学期进行。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在对选定领域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实践研究的关键问题、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预期结果等。
4.课题检查。一般在第三学期到第四学期进行。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重点汇报论文工作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专家组对论文开题报告与课题检查要给出明确的意见,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学院和研究生处要及时审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
五、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针对畜牧业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应在1学年左右。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
2.论文形式
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
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全日制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六、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同时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第二篇:苏州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苏州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470100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改变我国研究生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会议精神和国内外举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经验,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现拟定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和多种经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多种经营、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农业经济改制、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产、植保、园艺等企事业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性高层次人才。具体培养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美化城镇环境服务。
2、掌握农业推广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掌握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和园艺规划和建设等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推广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入学要求
1、招收对象:主要为获得学士学位后,从事三年或三年以上特种经济动物和水产养殖养殖技术推广、行业行政管理或相关企业工作;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从事四年以上相关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六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者。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被录取为农业推广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农业推广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农业推广任务完成学位论文,才能进行硕士论文答辩。
2、报考人员经所在单位推荐。
3、报考人员须参加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其中,外国语和农业基础知识实行全国统一联合考试。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2、学习方式: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六个月。
3、指导方式: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具有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农村管理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校外导师为农业技术推广、行业管理部门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
四、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一)公共课程(9学分)科学社会主义
自然辩证法
农业推广学
(二)专业必修课(7学分)动物生产学
动物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
农业经济学
(三)选修课程(至少选6门12学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与保护
特种经济动物饲料学
水生动物健康养殖专题
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专题
农业病理学
农业昆虫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题
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
农业政策与法规
(四)必修环节(2学分)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1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54学时/3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18学时/1学分 18学时/1学分 54学时/3学分 外语
学时/4学分 论文中期报告和学术交流 1学分
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主要内容包括: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的主要内容和技术难点;主要技术路线等。论文进展中期报告在第五学期初进行。主要汇报研究生学位论文已开展的工作、取得的初步结果、遇到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以及是否能如期完成论文等。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项目策划、行业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也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或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1)特种经济动物技术推广、项目设计;(2)研究论文
3、评阅与答辩
(1)学位论文的评阅应着重审核:
①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生产和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③作者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
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⑤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学位论文的答辩按《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篇: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规范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是与农业科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民技术培训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领域。主要为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管理和推广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解决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管理领域的开发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攻读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农业推广、农业或农村科技管理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3.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三、课程学习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并充分反映当代农业科技管理发展前沿。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课程设置按20学时为1学分。
1.公共课:(13学分)
(1)政治理论课――――――――――――3学分
(2)外国语---―――――――――――――3学分
(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3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2.领域主干课:(10学分)
(1)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概论―――――――2学分(2)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2学分(3)农村社会调查方法―――――――――2学分(4)农业高新技术进展专题―――――――2学分(5)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2学分 3.选修课:
(1)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2学分(2)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2学分(3)多媒体技术与应用―――――――――2学分(4)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2学分 4.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要求安排第四学期末进行)、论文中期检查(要求安排第六学期的九月份)、随机安排的校外专家讲座等环节。
5.补修课程:
大专学历生源和跨领域、学科生源需补修本领域两门本科专业课程,但不计入总学分。(1)农业概论―――――――――――― 40学时(2)组织行为学――――――――――― 40学时
四、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本领域的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社会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农业科技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研究论文、农业科技项目设计、调研报告等。
2.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至少应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于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可以参加论文答辩,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五、学位授予
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
第四篇:农业推广方案
枣树U坑覆膜滴灌种植法 在农一师地区推广方案
推广组织:新疆AAA农业推广公司
设计人:高源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时间:2012年11月9日
目录
一、推广指导思想及背景
二、U坑薄膜滴灌法介绍
三、推广目的
四、推广方法
五、推广步骤
六、推广工作跟踪及反馈
七、推广预算
一、推广指导思想及背景
2011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其中在全面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提出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文件指出要加大合理使用水资源力度,加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当前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农业科技的发展尤为重要。
新疆阿拉尔市,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阿克苏河与和田河、叶尔羌河三河交汇之处的塔里木河上游,东经80度30分至81度58分,北纬40度22分至40度57分之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辖的县级市,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农一师是兵团重要的农业生产师。
阿拉尔属于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全年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稀少,温差大,适应多种植物生长发育,年日照时数平均2 915.1 h,年平均气温10.80C,全年平均无霜期204 d,全年平均降水量42.7 hm。阿拉尔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发展品质优良的红枣提供了生态基础,使得红枣产业成为阿拉尔的重要特色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红枣结果面积达到4935588亩,比2010年增加77%,红枣产量达到246703吨,比2010年增加86%,近五年阿拉尔红枣面积年增速近120%,产量不断增加。同时阿拉尔地区红枣平均产量较高,在密植状态下,骏枣在嫁接当年的单位产量达到每亩400公斤,而在3年以上的骏枣则会达到600-800公斤;相对来说,灰枣的产量较低了,嫁接当年每亩产100-200公斤。3年以后达到400公斤以上。
由此可见,红枣种植业在阿拉尔地区有着广阔市场,红枣农业技术推广对于农户有着较大的需求。
二、U坑薄膜滴灌法介绍
U坑薄膜滴灌法示意图
U坑薄膜滴灌法是一种为了适应阿拉尔地区干旱少雨,传统灌溉资源优势不明显情况下的一种低消耗解决方法。同时在阿拉尔地区人力成本较高的情况下,降低红枣捡拾成本的方法。薄膜覆盖有利于保持水土平衡,减少土壤流失,对于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作用。同时,U坑薄膜滴灌法也是传统红枣种植,像设施农业种植法的尝试性过渡。
传统红枣滴灌大多采取的是地上铺管的方法,而U坑薄膜滴灌采取地下铺管的方法,更加有利于根系吸收水分,节约水资源。同时可以利用滴灌进行滴灌施肥,减少人工施肥成本。在红枣成熟季节,利用红枣植株之间的U坑收集红枣利用工具捡拾红枣提高效率。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红枣植株种植前,在土地平面挖掘30-40cm深的U型缓坡长坑,坚实两坑之间的隆起部分,作为植株种植地区。
2、在隆起部分埋入滴灌管,在果园附近建设滴灌设施。
3、种植红枣植株后在裸露的土壤表层覆盖薄膜,对薄膜进行加固整理。
4、定期检查滴灌管情况和薄膜情况,做好土壤温度湿度测量。
三、推广目的及前景
1、阿拉尔地区与该项目匹配度
阿拉尔市是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辖的县级市,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师市合计有一团至十六团在内的多个农业生产单位,农业从事人口有近3万人,2011年全年阿拉尔农业总产值达到3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农业产值占到总产值的近50%,可见农业在阿拉尔地区重要性,农业技术推广会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
阿拉尔年降雨量不足60hm,蒸发量却高达2000hm,高新节水设施建设迫在眉急。本技术的重要作用在于滴灌节水技术的应用,对于农户果园管理,资源利用,提高红枣品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阿拉尔地区地处塔里木盆地边缘,通过相关统计资料查询,自有记录的1968年以来,距离阿拉尔100公里的阿克苏地区均每年遭受风沙灾害90.2次(阿拉尔资料较少,阿克苏有一定的可参考性),可见风沙灾害在阿拉尔地区有较大的影响。风沙灾害会影响包括棉花在内的多种农作物的产量,近几年相关部门加大对于生态的保护。而本技术的薄膜覆盖法对于裸露的土地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减少阿拉尔地区的风沙灾害有一定促进作用。
目前阿拉尔地区的红枣收取主要采用人工方式,成本大概0.8元每公斤,每亩地的收获成本大概有将近500元,对于农户是一笔较大的成本,而通过U坑种植法可以有效减少人工采摘成本近200元/亩,对于农户提高农产品价格优势有很大作用。
2、推广目的
U坑薄膜种植法的推广主要目的在于增加一定量的前期投入,来减少农户后期成本,同时增加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做的一举三得的目的。同时通过成功推广此技术可以加大新疆AAA农业推广公司在阿拉尔地区的农业形象力,来促进本公司的市场地位。
3、推广前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预测本技术在阿拉尔地区有一定的推广前景和市场,但同样有一定的风险和威胁。所以对于本产品的推广前景可进行SWOT分析。
优势:本技术的效益优势明显(成本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劣势:技术成本较大,周期较长
机遇:类似农业技术产品较少竞争较小
威胁:推广失败有可能引发后续工作的更大困难
四、推广方法和方式
鉴于本技术特点主要采取大众传播法和个别指导法两种推广方法。
1、大众传播法
利用大众传播法主要采取技术小册子和网络媒体现场,实物宣传和虚拟宣传相结合的的方式,同时利用报纸广播的宣传方式辅助宣传。
技术小册子宣传的内容详细,简单易懂,向阿拉尔地区的枣农大规模发放,使得枣农可以尽快了解到该技术的内容和特点。
同时建设好该技术的相关网页,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扩大该技术的影响范围和深度。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推进该技术的传播。
2、个别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是指推广人员通过农户访问、办公室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田间插旗法、电脑服务等多种形式运用科学的指导的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农户解决香菇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因为U坑薄膜滴灌种植法的示范性强,操作性强,在推广的前期对于想合作的农户应该进行个别指导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保障该技术的顺利进行和平稳开展,利用示范效应把该技术可以大范围的传播。
五、推广步骤
1、联系阿拉尔相关农业推广主管部门,介绍该技术的生态效益,寻求政府部门的一定支持,利用政策优势开展推广。
2、利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推广,拟在农业技术较成熟的和果树种植面积较小的十四团和四团优先推广。利用其优势打开突破口,以开展下一步的推广工作。
3、价格优势。该技术主要采用技术承包方式与农户合作,对于合作初期的相关设备,滴灌设备、薄膜材料予以价格优惠,并签订技术协议,保障一段时期内采用本公司的设计和技术。
4、对于最先进行合作的农户确定为技术示范户,合作跟踪该技术的利用效果,同时加强技术指导确保该技术的利用到位。
5、扩大推广规模,加派技术推广人员,确保每个团都有技术推广人员,保障技术推广到位,一旦农户有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解决处理。
6、阿拉尔地区取得一定推广效应后,逐步开始在全疆范围内推广。
六、推广工作跟踪及反馈
在开展技术推广与宣传工作的同时,开展推广工作的跟踪和反馈。主要跟踪一下内容,技术在生产中的实际效果;技术使用情况;技术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农户反应情况等。
利用跟踪情况对该技术进行合理改进,同时对推广宣传进行评估,确保下一阶段推广工作可以有效开展。
七、推广预算
推广人员工资:每人每个月2500元 各种宣传资料:每个月大约3000元 推广实验经费:每个月1000元
附件:
1、U坑薄膜滴灌种植法宣传小册子(略)
2、技术合作协议样本
技术合作协议书范本
甲方: 乙方:
鉴于甲方拥有 ________________技术,鉴于乙方对甲方__________技术的了解,愿意实施甲方的技术及专有技术,并且具备实施该这些技术的物质条件、法人资格和必要的资金,双方经过充分协商,本着平等自愿、互利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签订本合同,共同遵照履行。
一、甲方所提供技术的内容、要求和工业化开发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甲方所提供技术乙方可使用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技术秘密的范围和保护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技术指导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技术指导的人员由甲方派出,差旅费、咨询服务费有乙方承担,具体费用标准,甲乙双方另行订立协议进一步明确。
六、技术情报和资料及其提交期限、地点和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验收的标准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技术使用费及支付方法:
九、合作方式:甲方按照本协议约定提供符合要求的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甲、乙双方应就本协议的技术所生产的产品的成本、销售、利润设立单独的帐目,由双方派人共同监管。在条件成熟时,由乙方或甲、乙双方设立该技术生产项目的项目公司。
十、合作期限:__________。
十一、后续改进的提供与分享:甲、乙方商定在生产过程中对现有技术的改良或革新以及由此技术而得到的其他技术,所有权仍然归甲方所有,但乙方在合作期限内有权免费继续使用。
十二、其他约定:甲方在与乙方就该技术进行合作时,并不限制甲方和其他有条件实施该技术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合作。
十三、违约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争议的解决办法:甲乙双方就本协议所产生的任何争议都应该进行友好协商,协商解决不成的一致同意提交技术提供方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
十五、本协议自双方签章之日起即具有法律效力,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
十六、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可进一步协商后订立补充协议或变更本协议内容,补充协议或变更内容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 乙方:__________
签章:__________ 签章:__________
签约地点:__________ 签约日期:__________
第五篇: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中期考核题目及答案(作物专业)
在职研究生中期考核复习题
(作物)
1.试述作物种质资源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内涵: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
重要性: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育种工作突破性的成就,取决于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是不断发展新作物的主要来源;实现新的育种目标,必须拥有更多的基因资源;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材料。
2.试述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
(1)培育光合效率高的品种,要求品种光合能力高,呼吸消耗低,功能期长;叶面积、株型、长相适当,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库、源、流协调,经济系数高。(2)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适时播种;生长处于良好的光温条件下;适宜的行株距和肥水管理,长相适当;补充CO2和光照。(3)适宜种植制度,合理安排茬口,充分利用生长季节,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
(1.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光合效率,充分利用作物故有的基因型多样性,加以遗传改进,提高光合效率; 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光和效率和光能截获量; 3.降低呼吸消耗,通过环境调控,防止逆境引起的呼吸过旺,减少光合产物消耗,是提供光合生产力的途径之一; 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如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无机肥,合理密植增加光截获量减少漏光损失等。)
3.如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适当增加种植次数;套种。
(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间作;适量增施N肥,以增大叶面积。(3)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调整光照强度;适量提高CO2浓度适量增加必需的矿质元素。
4.结合实际论述高优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意义。发展模式:(1)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2)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3)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4)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意义:(1)农业现代化的具体体现(2)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3)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分析作物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原因:(1)机械混杂;(2)生物学混杂;(3)遗传变化和自然变异;(4)病毒感染;(5)栽培技术不良和选择不适当。克服方法:(1)合理安排种子田的轮作和布局;(2)定期进行品种更新;(3)改变生育条件;(4)脱毒;(5)利用低温低湿条件贮存原种。
(原因一是机械混杂,防止措施是统一品种布局,克服品种的“多、乱、杂”现象,在种子处理、播种、收获脱粒、晾晒、运输、贮藏等环节,注意防止混杂,种子田要单收、单脱、单藏。原因二是生物学混杂,防止措施是注意隔离种植。原因还有基因突变、分离及不良环境的影响,措施是严格去杂去劣,搞好提纯。)
6.试述对转基因农业的认识。
概念:转基因农业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发展与应用的产物,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转基因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将某一生物体或几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生物体,以获得人们所期望的生物体或产品。利:(1)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转基因作物适应性、抗耐性、抗病性强、产量高。(2)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中的营养价值,解决营养缺乏问题。可以采用转基因技术增加作物中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3)通过人为控制,得到人们期望的产品。例如延缓成熟,增加淀粉含量,降低致敏性物质及有毒物质等。弊:(1)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或生态平衡产生不利的影响。(2)转基因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可能致癌和其他遗传病。
7.分析作物优良品种抗病性逐渐衰退的原因。
作物的抗病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病原菌发生变异;②品种抗性基因使用不当。抗性品种的利用策略有:①抗源轮换;②抗源聚集:③抗源合理布局:④应用多系品种或混合品种。
8.结合实际论述我国高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意义。
9.可持续农业的内涵及其产生背景。
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产生背景:1.资源背景:能源短缺,耕地减少,肥力下降,土壤板结。2.环境背景:进入80年代,环保思潮的出现,要求食物安全;从人们的健康出发,要求新鲜安全的食品。3.经济背景: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普遍过剩。4.科技背景:科技、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10.试述粮食安全的内涵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及措施。内涵: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社会和经济上获得充足、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和食物偏好。
保障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适度发展规模农业;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保险与粮食安全预警制度。
11.分析农业生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与间接影响。(1)土地的农业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农业耕作方式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农田杂草防治措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杀虫剂及其使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5)放牧对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6)作物间套轮作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农业动植物品种改良对农业生态系统中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12.试述现代作物育种的目标及实现途径。目标:高产;稳产(多抗);优质;适应性强,熟期适当;适合机械化作业。
实现途径:杂种优势利用;远缘杂交;理化诱变;组织培养;细胞融合;基因工程。
13.试述我国农业节水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重要性:农业用水量大,节水潜力巨大;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的需要;解决人口粮食安全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途径:转变水资源供需观念;合理规划农业种植结构;实施经济灌溉定额;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民的节水积极性;采用先进的输水、节水技术;推广“以肥调水”技术;加强污染源防治力度。
14.论述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技术措施。技术措施:(1)采取土地保护性利用措施,如湿地保护等;(2)耕作方式方面:少免耕等;(3)杂草防治:合理使用除草剂、采用割草的办法除草;(4)杀虫剂:农业害虫综合防治,使用高效低毒农药。(5)放牧:适度放牧、轮牧;(6)采用作物间套轮作提高生物多样性;(7)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内农作物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