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出口商在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的风险分析
出口商在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的风险分析
[摘要】在赊销交易盛行的背景下,出口商往往选择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来规避国外买家信用风险,同时运用“信保融资”减轻资金压力。在投保操作过程中,出口商必须重视其作为被保险人应履行的义务,准确把握承担保险责任的前提条件,而且更要防范陷入贸易纠纷风险。本文在全面分析出口商投保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 保险责任 贸易纠纷风险
面对恶化的出口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出口商之间的竞争逐步由品质、价格的竞争转为销售条件的竞争。为了吸引客户和增强贸易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出口商采用赊销或者远期托收等结算方式销售货物,由此引致的远期应收账款给出口商带来了资金压力,面临着坏账风险。出口商在货物发运后,能否顺利按期取得货款,完全取决于进口商的信用和支付能力;而能否给进口商提供优惠灵活的信用付款方式,又是出口商能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为了缓解由此产生的不利局面,大多出口商开始采取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方式寻求帮助。所以,具有国外买家资信调查、买方信用保险、贸易融资、应收账款管理等多种功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受到了越来越多出口商的重视,并在我国获得了广泛传播和迅猛发展。
在赊销贸易中,出口商面对的主要风险是履约风险和买方信用风险。前者主要是卖方能否按时按质按量的交货,后者主要是买方能否及时足额付款,否则就会造成拖欠或坏账风险。买卖双方若发生贸易纠纷,不能有效妥善解决,会变成贸易纠纷风险。
当出口商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是否意味着一定能将所面临的风险全部转移给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而高枕无忧呢?出口商在获得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进口商的信用额度,并不意味着风险全部消除。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判定是否承担赔偿责任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核实出口商的致损原因是否属于承保责任?另一方面是核实出口商的义务履行情况,既包括出口商在贸易合同项下的义务履行情况,还有出口商作为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项下的义务履行情况。
一般情形下,在发票到期后30天内债务人未付款,出口商会向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出可能损失通知,并提交贸易中所需的单据,在核实损失属于保险责任的情况下,按照保单约定的赔付比例进行索赔。但也有可能因为进口商提出争议,或出口商没有严格遵守保险合同的有关规定,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会作出降低赔付比例甚至拒绝承担保险责任。
一旦债务人拒绝接受货物或发票或提出抗辩、反索赔或抵销(包括但不限于由于第三方对帐款的款项主张权利而引起的抗辩),则视为争议的发生。
一、出口商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首先,出口信用保险主要保障买家信用风险,而对于来自出口商自身履约所造成的收汇风险不予赔付。出口商必须要保证按时按质按量的交货,完全履行合同的约定,是其能从出口信用保险获得风险保障的必要前提。其次,在出口商获得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买家审批的有效限额情况下,按规定操作投保后,该买家的信用风险自动转移给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所以对出口商而言,减少争议的措施就是降低风险的措施。而贸易争议通常是针对货物的规格、质量、数量、服务水平以及交货期限等提出。因此出口商除了严格履行合同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尽可能充分地了解进口商的诚信问题
出口商以商业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本身就是对进口商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必然应该建立在对进口商经营作风和诚信的充分了解之上,尤其对金额较大的交易,应事先委托咨询机构对进口商进行资信调查,以便心中有数,避免与资信不佳的进口商傲生意。不能单一地依赖进口保理商核准的信用额度来了解进口商,因为进口保理商做资信调查评估时有可能比较注重进口商的资金实力和未来的现金流,对其经营作风和诚信未必能准确把握。只要出口商严格履约,经营作风良好、诚实守信的进口商不会轻易提起贸易纠纷。
2拟定严密、严格并符合国际惯例的买卖合同条款
从法律上,买方应根据买卖双方签署的销售合同对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付款,因此订立内容和释义清晰、明确的合同条款极为重要。实务中,买方的争议通常是针对货物的种类、质量、数量、服务水平和交货期限等提出,因此制定严密的有关条款对防止贸易纠纷极为关键。(I)品质条款。签订贸易合同中的品质条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兼顾买卖双方利益,全面考虑国内外的生产情况和消费需要,结合商品的特性,慎重签订合理的品质条款。品质条款的文字、内容必须明确具体,用语、数据、计量单位力求准确、恰当,便于检验和分清责任,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字样。
(2)数量条款。数量是贸易合同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卖方必须按合同数量条款的规定如数交付货物。合同的数量条款首先应当完整准确。明确规定具体数量和计量单位,最好采用国际计量单位,订明计量方法。同时应在数量条款中规定溢短装条款,且以订明溢短百分数为妥。(3)检验条款。各国法律和国际贸易惯例规定,按照合同检验条款得出的结果。是确定卖方所交货物的品质等是否符合合同的依据,同时是买方对货物品质、包装等提出异议、拒收货物、提出索赔的依据。所以,一是买卖双方有必要共同选定双方同意的检验机构,在合同中订明,它的检验证明才能被双方接受。二是在买卖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商品检验的时间与地点。以何种检验机构签发的何种检验证书为准,采用的检验标准和具体的检验方法等。4争取在合同中规定进口商提出争议的时间限制
在合同中,出口商应规定对方提出争议的期限,超过规定的时间,进口商则丧失提出争议的权利。因为国际保理业务所应用的范围是远期放账交易。买方可以先提货后付款,而《国际保理业务管理规则》规定,出口保理商在付款到期日后90天内收到进口保理商签发的有关债务人提出的贸易纠纷的通知均是有效的。因此,明确规定纠纷提出的时限,就能避免买方因市场行情变化而反过来挑剔货物品质情形的出现。同时,在贸易合同中还应规定买方提出争议时所需要的法律证明文件,如买卖双方都认可的独立的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等,以便在发生争议时作为司法或仲裁裁决的依据。此外,出口商应将此类规定在出口保理协议中明确体现,以便为进口保理商判断贸易纠纷提供依据。在订立保理合同时,出口商应规定,在有关债务人明显无支付能力却故意提出贸易纠纷的情况下,进口保理商仍要承担担保付款责任。同时规定,一旦债务人提出了贸易纠纷,出口商和出口保理商要立即争取将该争议提交到法院或仲裁庭解决以及早获得有利的解决。5出口商应确保所出售的货物上无其前手卖方的延长的所有权保留。债务人对债权不存在抗辩、抵消以及对债权可能的扣减;及时付清承运入的运费及其他费用;所转让的应收帐款上无抵押权负担,对所出售的货物不易采取雇佣商务代理人的方式销售,如雇佣商务代理人,保证不拖欠商务代理人的佣金和其他费用。因为上述任何一种情况的存在都有可能因其行使留臵权而引起贸易纠纷。
6注意单据质量和保存
保理项下的商业单据一般由出口商在发货后自行寄给买方,这是保理业务比信用证简便、灵活之处。但出口商仍应注意商业单据的质量,至少保证合同、发票、运输单据、检验证书、装船前要求的其他单据、以及其他履行销售合同的证明等内容完整一致、准确清晰、与进口保理商核定信用额度时的情况一致。这些证明文件都有可能使出口商在日后处理争议时处于主动地位。
第二篇:托收方式中DP项下出口商的风险与防范措施
托收方式中D/P项下出口商的风险与防范措施
朴丽
【摘要】在国际贸易中,结算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收汇的安全。托收程序简便,手续快捷,受到外贸人士的青睐。但由于基于商业信用,出口商承担很大风险,若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很容易使货款石沉大海。【关键词】托收 D/P 风险 防范措施
The Research about Risk and Prevention of Exporters under the Collection of D/P
Piao Li 【Abstract】Which payment term to choose make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safety of getting the payment for goods.Collection’s proceeding is sample and shortcut.So many merchants would like to.But it is a kind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which is on the base of commercial credit and contains bigger risk for the exporters.Thus effectual prevention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take back the payment.【Key words】Collection ; 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 ; Risk ; Prevention 在我国出口贸易中,信用证使用比率占80%-90%左右,而剩下的则是使用汇付、托收等方式。这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他们使用汇付、托收等方式的比率高达80%,而使用信用证方式则不到20%。令我们不解的是,我国使用比较安全的信用证却使我国出口收汇中的应收未收账款居高不下。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坏账率占出口总额的0.25%-0.5%,而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坏账率占出口额的5%。这是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出现这种反差是为什么呢?下面笔者对此进行探讨。(数据资源来自:张茂荣.<托收方式与风险防范>)
一、D/P的概念和程序
托收方式可以分为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两种,作为货款结算方式的主要是跟单托收。根据交单条件的不同,跟单托收可分为付款交单(D/P)和承兑交单(D/A)。
在托收业务中,一般有四个当事人,即委托托收收行收款的委托人(即卖方)、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向买方收款的托收行、接受托收行的委托向买方收款的代收行以及汇票上的付款人(即买方)。托收行和代收行按照授权行使各自的权利,同时承担各自的义务。两个银行在托收业务中,没有为买方付款的义务,它们提供的只是银行的服务,对卖方货款能否收回以及何时收回,没有任何责任,除非银行超越代理权限行事。
D/P(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称为“付款交单”,是指进口商付清货款后才能取得货运单据。
采用D/P托收结算方式的程序是:1.出口商按合同要求发货,委托一家出口地银行将汇票与单据一并向进口商提示请求付款;2.出口地银行(托收行)接受出口商的申请(委托人),委托进口地银行向进口商收款;3.进口地银行(代收行)受出口地银行的委托,向进口商(付款人)交单提示;4.进口商(付款人)审单以后根据单据向进口地银行付款;5.进口地银行收到进口商支付的货款付给托收行;6.出口地银行结汇
关业务流程图如下:
(图来自:韩淞、朱赛芳.< 我国出口托收商D/P项下的风险和防范浅析>)
二、出口商D/P项下的风险
由于托收是一种商业信用,出口商能否收回货款完全是基于进口商的信誉程度,所以出口商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常常是难以预测的。一旦进口商在签订贸易合同时的市场价格与最终货物到达进口国地时的市场行情由畅转滞,出现价格下跌,势必影响买方支付货款的积极性,进口商就借口货物规格不符、包装不良、品质不佳、数量短缺或要求降价等为借口,拒付单据。(观点摘自:赖茂琴.<托收业务中出口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2.进口商的信用风险
一种情况是进口商的企业因经营不善而破产,或者其企业虽然存在但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付,造成出口商的货款不能收回;另一种情况是进口商因市场发生对自己不利的变化(如发货后进口地的货价下跌)而借故毁约、拒付。(观点摘自:史亚荣.<托收方式下出口商的风险与防范研究>)3.因进口国政治原因造成的拒付。
进口商所处国家的政治风险通常也会影响进口商的对外支付。进口国的政治风险主要表现为:进口国因战争、骚乱、罢工等原因造成进口商不能按时付款;进口商因未能取得进口许可证而不能付款;由于进口国加强外汇管制而造成进口商无法申请足够数量的外汇等等;海关管理的新规定等有可能使进口手续受到影响;由政治变化带来的影响,诸如新政府的新经济政策、针对出口国的敌对性新法案等等。(观点摘自:赖茂琴.<托收业务中出口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4.D/P远期(D/P After Sight)当作D/A处理
在银行家学会编写的“国际贸易融资”(Finance ofInternational Trade)第四版中已将D/P远期这种付款交单条件删除,致使目前欧洲多数国家,如英、法和卢森堡及瑞士等,均将D/P远期当作D/A来处理有了法律依据。再者,根据国际商会《托收统一规则》(Uniform Rules for Collection)第522号出版物(下称《URC522》)规定:托收业务若与一国,一州或地方必须遵守的法律和/或条款规定有抵触,则要受当地法律的制约。此外,《URC522》第7条a款规定:“带有凭付款交单的指示托收,不应包含远期付款的汇票。”可见,由于存在D/P远期处理的差异,国际商会(ICC)并不鼓励D/P远期这一托收方式,以避免一些银行按D/A处理,使受票人(进口商)轻易取得商业单据,违背付款交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本质与初衷。(观点摘自:张蓉.< 我国出口托收商D/P项下的风险和防范浅析>)
5.使用记名提单(Named Consignee B/L)的风险。
记名提单又称直交式提单(Straight B/L),即在提单的收贷人栏载明特定的收货人名称。记名提单存在万一进口商不赎单货物无法转让的风险,另外记名提单是否属于物权凭证,各国法律规定迥然不同,例如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认为记名提单是物权凭证,而美国、中国香港则认为记名提单不是一种货物凭证,承运人有权将货物直接交付给记名收货人,而无需出示记名提单。虽然我国学术界对记名提单是否是物权凭证还有争论,但从谨慎的观点出发,出口方应当把记名提单视为形式提单,而非实质上物权提单,它应属不可流转的收据和运输合同证明,仅限在买卖双方是两个协作公司或者子母公司之间或收货人是卖方的代理等情况下适用。
6.货物不是以到岸价(CIF)计价的风险。
在D/P条件下,出口商要保障货物所有权,最好以CIF价格条件签定贸易合同,因为CIF价格条件是由出口商投保并掌握保险单据,这样货物运输途中一旦发生损失,他可利用索赔权从保险公司获得货款赔偿。如果他报价用了FOB(离岸价)或CFR(成本加运费)价格条件,则由进口商来办理货物保险,那么出口商掌握的货物权益将是不完整的。此外,FOB贸易术语意味着买方负责订舱运输货物,控制运输全过程。倘若不法进口商早就心存叵测他就会委托一家与其关系“特殊”的境外货代公司充当承运人,后者此时并不具备运输货物的资质和能力,有些甚至是“皮包公司”。这就会出现出口商提交的运输行提单仍在代收行,但货代公司已把货物交给了进口商这种丧失物权的风险。
(观点摘自:韩淞、朱赛芳.< 我国出口托收商D/P项下的风险和防范浅析>)7.由于寄单的快递公司的失误,或银行的不规范操作或随便放单行为,也可能给出口商带来风险。这些现象在南美、中东、南欧等一些国家常存在。(自己的观点)
8.代收行的错误选择
代收行把握着的是否放单给进口商的关口。在D/P项下,在进口商付款后,才可以把单据交给进口商。若代收行擅自把单据给进口商,虽然理论上他应该承担责任,但他会就本国的一些惯例解释,则此时出口商将钱货两空。(自己的观点)
二.出口商D/P项下的风险防范措施
托收结算虽然对出口商有一定的风险,但在欧美国家却运作得很好,其坏帐率不足0.5%。这说明只要作好防范措施,托收风险是能被控制到最低线的。出口商可采取的防范措施主要有:(一)交易前必须选择好可靠的合作伙伴
出口商在交易前要慎重调查合作伙伴的资质,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即使是多次打过交道的客户也应仔细调查和考察其资信状况和经营作风。对客户的调查范围主要应包括:经营范围、经营能力、产品的市场行情、以往的资信状况等等。调查途径可以通过国内外银行、国外的工商团体或征信机构、我国驻外商务机构、国外出版的厂商年鉴等渠道进行。(观点摘自:史亚荣.<托收方式下出口商的风险与防范研究>)
(二)了解进口国的有关贸易管制条例和法规
在和一个实行严格贸易管制的国家的进口商打交道时一定要倍加小心,因为各个进口国的贸易管制条例和法规不尽相同。比如有些国家规定进口方在进口某种商品时必须事先获得进口许可证,因此出口商在装运货物之前必须收到进口商寄来的进口许可证副本或取得进口许可证的通知电报后再发货;有的国家规定进口要取得外汇许可,因而出口商也要了解对方是否申请到外汇,否则,出口商的收汇将无保证。(观点摘自:史亚荣.<托收方式下出口商的风险与防范研究>)
(三)掌握好交单条件
出口商应注意交条单条件的确定#如果可能的话,尽量采用即期付款交单方式。如果一定要采用远期付款交单和承兑交单,应对期限加以限制,付款期限不宜过长一般掌握在不超过从出口地到进口地的运输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远期付款交单方式的具体掌握方法在国际上尚无明确规定各国的处理方法不同。有些国家或地区的银行不接受远期付款交单的跟单托收,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银行则把远期付款交单方式视为承兑交单方式。因此,出口商在采用远期付款交单方式跟单托收时,应注意合理使用。(观点摘自:徐伟川.<浅谈国际结算跟单托收方式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四)在托收业务中一定要慎选代收行
在出口业务中会经常碰到这样的进口商,他们同意D/P支付方式,但提出由自己来选择代收行,这时一定不能贸然答应他们的要求。因为进口商既然特意指定代收行,就说明他与该行具有良好关系,在远期付款交单的情况下很可能凭借自己与代收行的特殊关系提前借出货运单据提货,货到手后再找借口拖延货款,这时,即使出口商想追究代收行的责任,也常常由于地域的问题不能取得理想结果。另外由进口商指定代收行,托收行在觉得不可靠的情况下会拒绝出口商的托收申请,这使出口商的收汇更无保障。
(五).应严格按出口合同规定装运货物,制作单据,以防止买方以单据不符而借口挑剔。单据内容应准确真实,和贸易条款规定相符。单单一致,如汇票发票金额一致,运输单和发票中装运数量,重量相同,保单生效日期不迟于运输单据上的日期等。还要注意单据的种类齐全份数完整。(观点摘自:赖茂琴.<托收业务中出口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六)在D/P托收业务中出口商最好选择CIF价格条件成交。
因为在CIF条件下,国际货物买卖涉及的三个合同(买卖合同、运输合同和保险合同)卖方都是主当事人,出口商此时完全控制着货物的装运及投保,这不仅可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损坏或灭失导致进口商拒付时索赔无着的风险,而且又可规避因不法进口商与货运代理合谋诈骗的风险。但要灵活运用,如果进口方坚持以FOB价成交,为不错过商机,出口商可采取以下措施规避风险:(1)争取采用船公司出具的提单取代货代公司出具的提单。船公司大多信誉良好,即便有时凭担保将货放给客户而出现问题,也会凭借其信誉与实力,予以妥善解决,其信誉度远非货代公司可比。
(2)如果不可避免地要通过对方指定的货代公司并使用货代出具的提单,必须要对货代公司的资质进行审查,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并且也未得到商务部批准的非法货代公司坚决不能委托其代为办理运输。(3)出口方还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申请投保卖方利益险的方式规避风险。投保卖方利益险是保险公司专为出口企业提供的以FOB或CFR价格条件成交出口时,为保障卖方利益而设置的独立险别。在此险别下,如被保险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投保范围内风险造成损失,国外买方既不付款赎单,又拒绝支付货物受损部分损失时,保险公司对买方拒绝赔付受损或灭失部分的损失进行支付赔偿。(观点摘自:张蓉.< 我国出口托收商D/P项下的风险和防范浅析>)
(七)卖方预收一定的预付金
建议大家在要求收取预付金的比例时,以该批货物从起运地到目的港所需费用的两倍或者略高一点为佳,一般在合同值的25%-30%。(自己的观点,数据为参考)
(八)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险,以减少出口收汇风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以鼓励本国出口企业扩大出口贸易,开拓国外市场提供的一种特殊的出口贸易收汇风险保障保险业务。以付款交单和承兑交单为收汇方式的信用期不超过180天的出口合同可以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风险”,投保该险后,如果进口商破产无力偿还债务、不按期支付货款、违约拒收货物,或因进口国实行进口限制或禁止进口、外汇交易管制、发生战争和政治**等而给出口商造成损失,保险公司将予以赔偿,一般情况下,赔偿商业信用风险所致损失的80-90%,政治风险所致损失的90%。同时,保险机构进行的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也可帮助企业选择有利的贸易方式和条件,根据不同的客户情况采用不同的付款方式、放款额度和期限。(观点摘自:赖茂琴.<托收业务中出口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九)与其他方式结合。
如信托收据,或是银行保函,或是办理国际保理。这样都可以把风险转嫁给银行或是保理公司。把商业信用转变为了银行信用,对出口商收汇有很大的保障。(自己的观点)
(十)找好必要时的代理人
托收业务毕竟是一种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结算方式,出口商在采用这种方法回收货款时要作最坏打算,要考虑到因种种原因会导致进口商拒绝付款赎单,使已发运到目的地的货物将面临无人提取进而变质丧失效用的局面。这时如果出口商在托收合同中规定了国外的“必要时代理”,就可以由其去代收行取单、提货、存仓、保险甚至寻找新的买主,这样会使出口商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论文】
[1] 赖茂琴.托收业务中出口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2] 李亮萱.D/P远期托收结算方式的风险控制.[3] 谢崇誉.出口业务中以D/P方式成交的前提与风险防范.[4] 徐伟川.浅谈国际结算跟单托收方式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5] 田运银.托收的风险与防范.[6] 史亚荣.托收方式下出口商的风险与防范研究.[7] 祖素梅.托收方式下出口商如何防范风险.[8] 张茂荣.托收方式与风险防范.[9] 龚玉和.托收业务中应慎选代收行.[10] 韩淞、朱赛芳.我国出口托收商D /P项下的风险和防范浅析.
第三篇:我国保险业务中的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我国保险业务中的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及保险诚信建设
内容摘要:诚信,即诚实和守信,表现为如实告知和保证。不仅是在中国,各国的保险法中,都以最大诚信原则作为约束保险双方交易行为的首要条件,是保险原则中最重要的一跳原则。中国保险业自1980 年全面恢复国内业务以来发展迅速,保费收入每年以30%左右递增,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这一时期普遍重业务发展,轻诚信建设,以致诚信建设基础脆弱,问题凸显,并且已经成为当前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瓶颈。保险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是经营信用的行业,客观上要求保险公司尽可能避免欺诈,保障对风险的承诺,诚信对保险行业有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
关键词:最大诚信原则 诚信缺失 法律诚信监管 诚信制度建设
文献综述
我在网络上搜索关于保险业中诚信问题缺失的有关论文,认真仔细阅读了2008年11月《浙江金融》第36期中贺俊燕 《中国保险业发展中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的文章,更好地更全面地去了解我国保险业的存在的诚信问题。并能够利用所学所涉及的金融保险知识,得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我国保险业如今诚信缺失的现象入手,并通过这些现象来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由于个人道德、企业道德以及法律法制不健全等问题。并且通过对我国《保险法》的认真了解和学习,和国外保险业发展的对比,从而更深一层的看到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不足,并且对未来我国保险业诚信建设提出了一些好思路。在我看来,我国保险业1980年至今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就如同一个孩童的一颗牙齿,虽然生长很快,但上面却不断被蛀虫侵蚀。我国的保险业就如同这颗牙齿一样,并不是一颗健康的“牙齿”。从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最迫不及待的应该是对保险业的整治,政府、法律就如同“牙医”,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已经对保险公司、保险人、被保
险人、关系人的自身诚信的教育与素质的提高,使得整个保险业向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我国保险业中诚信缺失现象
在保险活动中,保险双方的任何一方有违诚实信用的举动,都会导致保险交易受阻,进而影响保险使用和服务的价值。目前,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缺失不仅体现于保险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关系人,还体现于保险中介人。而诚信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险人对保险消费者不诚信。主要表现为不如实告知,误导客户和拒绝被保险人索赔要求。保险业务员为了招揽业务,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功能,对条款的解释避重就轻,强调投资收益而不涉及风险,甚至欺骗保户,致使保户在索赔时发生困难,丧失对保险业的信心。此外,由于保险人缺少信息披露和保险业务专业性强的特点,使保险消费者事实上处于信息不对称中,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人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如保险人的经营管理状况、偿付能力状况、参加保险后能获得的保障程度等,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代理人的介绍做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人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
2.保险消费者对保险人的不诚信。主要表现在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为减少保费支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在不满足投保条件的情况下,为获取保险保障而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隐瞒一些对自身不利的信息,如有犯罪记录等等。使保险公司难以根据投保标的的风险状况确定是否承保、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更有甚者,一些投保人为获取保险金而进行保险欺诈,伪造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资料和其他证据,虚构保险标的、制造保险事故、伪造索赔单证、故意夸大损失程度等。有的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甚至人为制造保险事故,故意造成保险财产的损失及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事故。
3.保险代理人对保险人和投保人及有关的关系人不诚信。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仍普遍采用以代理制为特色的营销体制,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签订代理合同,代理人的收入直接与获得的保费挂钩。因此,某些代理人为获得更多利益,一方面以撕单、埋单、做假保单、私吞或挪用保费、制造假赔案、违规退费、贿赂投保人等行为来欺骗保险人;另一方面,在对待投保人上,不少保险代理人向投保人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甚至误导投保人,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经济损失。另外,有些代理人还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来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
二、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我国保险市场中之所以会存在这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最根本上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由于保险业中制度的缺陷,保险市场交易中的诚信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和扩展。
1.针对保险人的制度不健全。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保险公司(特别是在保险市场上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产权不明晰,使保险行为主体产生追逐短期利益的心理,不考虑长远利益,不考虑信用效应。国有保险公司是典型的委托-代理经营模式,这种模式需要委托者具有很强的约束能力,以及良好的市场约束机制。在我国,由于所有者“虚位”和多层次的委托-代理环节,资本市场还不成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产权交易市场、经理人市场以及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等原因,导致保险公司现有的内控制度不能对经理人形成有效的选择、激励与约束,容易诱致和滋生各种缺乏诚信的行为。
2.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代理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由于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上岗要求不够严格,持证上岗制度实行的时间短,保险代理人总体素质偏低,保险公司难以完全控制保险代理人的不诚信行为。再加上我国保险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本来就有许多制度盲点,如保险法律是粗线条的,缺乏可操作性;行业标准没有建立保险信用信息制度缺失;保险代理人管理制度不完善,许多保险代理人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就可以进入保险公司,准入制度门槛太低;缺乏代理人保证制度;监管制度不严格等。这些制度建设需要时间,这就为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敞开了方便之门,保险业失信问题严重成为必然。
3.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缺乏诚信的保障机制、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内在要求,但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并不会自发形成,它需要在一系列的保障制度、约束制度和惩罚制度的作用下逐渐形成。而目前我国征信业发展比较落后,缺乏中立的信息中介机构,一方面人们不能准确获得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机构的资信情况;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对投保人信息的真实性也无从调查。在信息不对称、不能沟通的情况下,各方都只从眼前利益最大化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另外,我国对违背诚信的行为惩罚机制不健全,法律上的惩罚规定尚不完善,经济上的惩罚力度不大,约束机制软化,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从人格、伦理上进行谴责,这就难以抑制失信行为的出现。在监督机制上,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监督主要体现为道德的自律以及有限的舆论监督,法律的强制约束性监督还不完善,失信行为的屡禁屡犯
(二)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保险监管不力
尽管《保险法》和《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对保险企业和保险营销员违规者的处理作出了明确的定性、定量的规定,但执行效果欠佳。当前,部分保险企业和保险营销人员存在不诚信行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逃避保险责任、误导宣传、模糊真实回报率以及展业理赔两张脸等时有发生,其原因之一就是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保险监管措施不得当造成的。
二、构建中国保险业诚信制度的思路
(一)培育保险企业诚信理念
培育保险企业诚信理念,要教育全体员工站在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站在整个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保险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在全体员工中广泛开展诚实守信道德教育,倡导“诚信为本”,形成“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良好氛围,使诚信理念深人全体员工的内心,让诚信变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把诚信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保险企业要转变观念,树立维护诚信行为的责任观。保险企业要高度重视诚信问题的教育与宣传,使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德精神渗透到保险各方的意识中,为诚信行为奠定思想基础。保险企业应将诚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的、核心的、不可缺少的内容,确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
德,为诚信行为创造良好的行业风气。
(二)进一步加强对保险代理人的诚信教育培训
加强对保险代理人的诚信教育培训,使保险代理人明确哪些行为属于违信行为,不诚信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等。保险公司应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并通过实施各种管理措施和道德约束,崇尚诚信观念,强化诚信意识,使诚信成为保险代理人的自觉行为,并以拥有良好的诚信度及较高的信用等级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三)加强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诚信宣传与教育
保险公司要经常通过多种形式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加强诚信的宣传与教育。比如定期回访客户,向客户赠送诚信宣传手册等,保险从业人员要耐心讲解,让投保人明白,诚信既是保险人的义务,也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义务。如果投保人在订立合同时没有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即不诚实行为,可能会影响保险合同的效力;如果投保人故意隐瞒有关保险标的的重要事实因素,可能会造成保险公司拒绝赔付,并不退还保险费的法律后果;如果受益人或被保险人通过故意报假案、制造保险事故,骗取保险赔偿金,保险公司不仅拒绝赔偿,还会追究刑事责任。
(四)完善保险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保险行业信用管理制度,这是当前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当务之急。首先,制定与国际信用评级对接的信用评级制度。组建具有公信力的保险企业信用评级机构,以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标准,定期对保险市场主体的资信状况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人及投保人、被保险人的道德信用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信用等级。其次,建立保险行业自律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保险行业内部规范化建设,建立良性有序的竞争市场,设立以诚信经营服务为核心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保险信用信息网络,将分散的保险人、保险代理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诚信状况的资料和数据加以整合,实现诚保险信信息的资源共享。规范保险信息披露工作,定期将保险信用评估情况及有不良记录的“黑名单”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规范和约束保险交易中各方人员的行为。
最后,不断建立完善保险法律法规,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起到法律保障的作用。
诚信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支持。目前我国保险市场还不成熟,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在保险诚信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扮演积极的角色。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适度的干预,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对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稳健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我们相信,通过制度的建设和严格约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不是一种法律行为,而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个人行为。这样,中国的保险业也将因诚信用而取得持续的发展并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1.贺俊燕 《中国保险业发展中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 2008年11
月《浙江金融》第36期
2.于明霞《对加强保险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思考》2012 第1 期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四篇:物业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物业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
一、风险分析
决策:可把握的风险
在物业管理企业中,决策风险主要有二,一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风险,另一项是普通操作层的决策风险。
就企业高层领导而言,因决策失误而企业带来的风险是非常显著,有时是非常致命的,尤其在一些十分重大的决策上面,企业最高层领导所作出的每一项决定都会左右了整个企业的命运,一旦决策失误,因此而带来的风险也必将对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企业的扩张行为,作为一个微利行业,物业管理企业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增加抵御市场竞争的能力,有时是企业的必然的选择。然而在选择扩张的方式、时间、地点等方面,企业最高决策层所作出的决策是极为艰难的,甚至会成为企业的生死抉择。深圳物业管理企业在内地物管市场无可奈何的退潮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分析其原因,深圳物业管理企业近年在内地市场的败走麦城虽然因素诸多,但企业高层领导在决策上的盲目冒进也是极为重要因素。
关于操作层的决策风险容易被忽略,但其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这一点在技术人员上表现尤为突出。由于专业性较强的缘故,企业的高层领导及太多数员工对技术方面,如工程建设、机电维修等,并不十分熟悉,或者知之甚少。因而,在企业内部中,涉及到工程、机电方面,技术人员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而,其作出的决策也必然会对此类项目的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项目,如大型的工程建设、技术改造,大的机电维修项目等等,一旦决策失误,便对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极大损失,也同时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因决策所带来的风险太都是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决策人在决策前对决策的事项熟悉、了解和把握的程度,准备越充分,其决策成功机会也就越大,其风险也便最小。
服务:不确定的风险
讨论物业管理服务中所存在的风险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因为从某种程度而言,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管理服务中的风险其实是无处不在,无时不要面临的,笔者在这里也仅就一些典型的事例作一剖析。
在服务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方面是停车场的管理。当前行业内外对机动车停放管理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的争论从未停止,对其责任的界定也是各执一词,深圳市近来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机动车停放管理条例》的草案,其中便明文规定营业性停车场因保管不善造成停放车辆丢失或损毁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草案一出,立刻引起物业管理公司强烈反应,因物业管理行业本身是一个微利行业,多数物业管理公司的经济实力也并不强大,尤其物业管理公司多以管理处为单独核算单位,这样的损失也多会算到相关管理处的头上,而一般管理处一年的利润也不过几十万元,根本无力承担车辆丢失或损毁而发生的经济损失。还如小区一旦发生刑事治安案件,如盗窃案、杀人案,其责任的界定、损失的赔偿等问题,小区内发生盗窃案、杀人案等等严重刑事治安案件已不是新鲜事,但如果将相关责任和造成经济损失全部由物业管理公司来埋单,会从声誉上和经济上对物业管理公司产生双重打击,这种风险对物业管理公司同样可能是致命的,轰动一时深圳笔架山命案可谓前车之鉴,虽最后是以物业管理公司胜诉而告终,但倘若一旦败诉,其所带来的风险恐怕会让物业管理公司不寒而栗的。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服务中风险是关于业主维权,业主维权是业主应有的权利,物业管理公
司无权干涉或阻止。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业主维权意识的高涨,也意味着物业管理公司所要面临的风险便要大增,如果在处理业主维权、投诉问题上稍有不当,肯定会给物业管理公司带来一系列经济上、声誉上的损失,甚至有可能被炒鱿鱼,尤其出现后者的情况时,物业管理公司在人员安排、员工补助等许多方面付出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风险有时让物业管理公司难以承受的。
由于服务中的事件是不可预测的,因而其可能引发的风险也最不可确定。
员工:被忽略风险
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也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因而企业中的员工个人行为,如跳槽、犯罪、人身伤害等等,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风险,这种风险看似不经意,也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却同样会给企业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比较典型的是如员工跳槽问题。人员流动本是一种正常的活动,但由于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往往或多或少的掌握着公司的一些商业机密,因而,这些人员的跳槽便会给公司带来一些风险,但由于其无法把握和不确定性更使许多企业很难作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这一点在物业管理企业也表现得较为突出。以深圳为例,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相互挖掘人才已是屡见不鲜了,但随着人员的流动,其所拥有的商业机密也尽被对手所知悉,这会对企业的决策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比较多见的如物业管理顾问项目的人才流失,这一点似乎已成为深圳许多物业管理企业心中的痛,派驻顾问项目的人员常常不到半年时间,就会被对方挖走,这不仅使企业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其顾问项目也必然随之失去。
另一项是员工人身伤害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物业管理企业保安打架的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们权且不研究这种打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问题在于一旦因此而造成人身伤害,企业便要承担相关的经济赔偿责任,这对物业管理企业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还有因工作过程中产生工伤,因为政府从保护弱势群体角度出发,将因工伤而造成的一切责任全部转嫁给企业,而这项费用往往非常巨大,使企业在这方面常常不堪重负,甚至走向破产的命运。因员工的个人行为所引发的风险最易被企业所忽略,许多企业还不能从风险的高度的来看待这个问题.政府:最无奈的风险
从政府的角度来谈论物业管理企业的风险问题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因为面对这种风险,物业管理企业本身大多是无能为力的,甚至有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凄凉和无奈。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国家为促进物业管理的发展,政府的相关部门如工商、税务等往往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等。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逐步走向成熟,这些优惠政策也便会随之取消,物业管理企业的风险系数便会随之增大。
比较典型还有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当前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已颁布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2003年颁布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其中在有关民事责任的界定方面,便显得有些模糊。如果在小区内发生刑事治安案件,或象高空抛物伤人等难以界定责任人的事件,如何处理,《条例》没有作任何说明,因而一旦出现此类事件,法院从保护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往往会将相关责任推到物业管理公司身上,这给物业管理公司带来的风险是不容小视的。
诸如此类,都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给物业管理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风险防范
企业风险的逐年增加对企业的发展已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各类风险也成了各国企业的当务之急。风险管理也便应运而生,1983年,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召开年会,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这在风险管理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为各国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一般准则。
但风险管理在物业管理行业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引入风险管理机制的企业更是少之以少,但风险的客观存在已成为制约物业管理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而引入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物业管理企业在运作中的风险已是必然选择。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加强内部控制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而言,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价、信息沟通三个方面的内容。控制环境指的是营造企业氛围和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因素。营造良好企业氛围现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万科提出的“氛围管理”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深圳,很多物业管理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营造优良的企业环境,这一点也值得推广。在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方面,笔者建议通过加强员工的培训学习来实现这一目的,物业管理人员除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或通过企业内部的各项培训,不断提升员工个人质素外,同时公司还将一些政府部门举办的相关专业培训,如职业资格考核等,以福利的形式奖励给一些优秀的员工或中高层管理人员,在提升员工素质的同时,也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了归属感、认同感,减少这些人员的流动性,也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当然,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的措施远不止这些,完善的规章制度等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
风险评价是指公司建立风险评价机制,相关人员能够随时对可能会遇到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和预测,为企业作出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也能作出评价,以便企业能及时作出应对措施。
信息的沟通是指对相关的信息,如企业可能遇到风险、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以及风险的防范措施等等,都必须让企业的员工了解和熟悉,增强其风险意识,并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网易物业管理企业可以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比较完善的中、长期风险管理计划;中期计划以一年为限,可结合公司工作计划,对照工作计划的相关项目和内容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长期计划以五年或十年为期,可结合公司长期发展规划进行制定。这份计划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建立组织架构:在公司内部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根据物业管理公司组织架构的实际情况,可以物业部或市场策划部门兼任此项职业。如能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是最好的选择。
建立专项经算:建立风险管理的相关经费预算,物业管理公司可从上年收益中拔出一笔专项资金,象物业管理的本体维修基金一样,设立专门帐户,进行专项的管理和使用。风险因素识别:了解企业客观存在的各类种风险,并仔细分析引起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定:对风险管理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分析承受能力:综合测评本企业对各类风险的承受能力。
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使企业面对各类风险时能及时推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进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最后的步骤,也是整个风险管理的成败关键。主要有以下方法措施:风险转移:指的是企业以一定代价,采取某种方式将风险转嫁他人承担。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可将一些专业性较强、风险较大的业务,如电梯维修、外墙清洗、保安保洁等以承包的方式委托给相关的专业公司打理,有效转移企业的风险。
风险避免:对一些静态的风险,如公司内部车辆管理、员工医疗等以购买保险的形式进行风险规避。对一些把握不太,公司又不善长的工作规划或业务,可尽量回避。比较典型的如现在许物业管理企业提倡多种经营,在以物业管理为主的同时,设立清洁、家政、电梯等分公司,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具备这个条件和实力。那么,每一个企业便应该对公司实力、市场行情、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努力避免因此而衍生的企业风险。
风险组合: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对一些相关业务进行组合,或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进行优势互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还是以企业的对外拓展为例,在对外物业项目的拓展上,尤其是外地物业项目的拓展,在企业自身条件不完全具备,可以通过与项目所在的物业管理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物业承接。还如在小区的管理中,对小区内一些有声望的业主、住户,可以聘其为物业管理公司的顾问,这样在处理小区业主的相关问题,尤其出现业主投诉或维权行动时,充分利用这些业主在小区内的影响力,能有效降低企业风险。
第五篇:物业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物业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448 更新时间:2006-8-30
一、风险分析
决策:可把握的风险
在物业管理企业中,决策风险主要有二,一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风险,另一项是普通操作层的决策风险。
就企业高层领导而言,因决策失误而企业带来的风险是非常显著,有时是非常致命的,尤其在一些十分重大的决策上面,企业最高层领导所作出的每一项决定都会左右了整个企业的命运,一旦决策失误,因此而带来的风险也必将对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企业的扩张行为,作为一个微利行业,物业管理企业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增加抵御市场竞争的能力,有时是企业的必然的选择。然而在选择扩张的方式、时间、地点等方面,企业最高决策层所作出的决策是极为艰难的,甚至会成为企业的生死抉择。深圳物业管理企业在内地物管市场无可奈何的退潮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分析其原因,深圳物业管理企业近年在内地市场的败走麦城虽然因素诸多,但企业高层领导在决策上的盲目冒进也是极为重要因素。
关于操作层的决策风险容易被忽略,但其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这一点在技术人员上表现尤为突出。由于专业性较强的缘故,企业的高层领导及太多数员工对技术方面,如工程建设、机电维修等,并不十分熟悉,或者知之甚少。因而,在企业内部中,涉及到工程、机电方面,技术人员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而,其作出的决策也必然会对此类项目的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项目,如大型的工程建设、技术改造,大的机电维修项目等等,一旦决策失误,便对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极大损失,也同时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
因决策所带来的风险太都是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决策人在决策前对决策的事项熟悉、了解和把握的程度,准备越充分,其决策成功机会也就越大,其风险也便最小。
服务:不确定的风险
讨论物业管理服务中所存在的风险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因为从某种程度而言,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管理服务中的风险其实是无处不在,无时不要面临的,笔者在这里也仅就一些典型的事例作一剖析。
在服务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方面是停车场的管理。当前行业内外对机动车停放管理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的争论从未停止,对其责任的界定也是各执一词,深圳市近来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机动车停放管理条例》的草案,其中便明文规定营业性停车场因保管不善造成停放车辆丢失或损毁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草案一出,立刻引起物业管理公司强烈反应,因物业管理行业本身是一个微利行业,多数物业管理公司的经济实力也并不强大,尤其物业管理公司多以管理处为单独核算单位,这样的损失也多会算到相关管理处的头上,而一般管理处一年的利润也不过几十万元,根本无力承担车辆丢失或损毁而发生的经济损失。
还如小区一旦发生刑事治安案件,如盗窃案、杀人案,其责任的界定、损失的赔偿等问题,小区内发生盗窃案、杀人案等等严重刑事治安案件已不是新鲜事,但如果将相关责任和造成经济损失全部由物业管理公司来埋单,会从声誉上和经济上对物业管理公司产生双重打击,这种风险对物业管理公司同样可能是致命的,轰动一时深圳笔架山命案可谓前车之鉴,虽最后是以物业管理公司胜诉而告终,但倘若一旦败诉,其所带来的风险恐怕会让物业管理公司不寒而栗的。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服务中风险是关于业主维权,业主维权是业主应有的权利,物业管理公司无权干涉或阻止。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业主维权意识的高涨,也意味着物业管理公司所要面临的风险便要大增,如果在处理业主维权、投诉问题上稍有不当,肯定会给物业管理公司带来一系列经济上、声誉上的损失,甚至有可能被炒鱿鱼,尤其出现后者的情况时,物业管理公司在人员安排、员工补助等许多方面付出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风险有时让物业管理公司难以承受的。
由于服务中的事件是不可预测的,因而其可能引发的风险也最不可确定。
员工:被忽略风险
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也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因而企业中的员工个人行为,如跳槽、犯罪、人身伤害等等,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风险,这种风险看似不经意,也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却同样会给企业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比较典型的是如员工跳槽问题。人员流动本是一种正常的活动,但由于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往往或多或少的掌握着公司的一些商业机密,因而,这些人员的跳槽便会给公司带来一些风险,但由于其无法把握和不确定性更使许多企业很难作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这一点在物业管理企业也表现得较为突出。以深圳为例,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相互挖掘人才已是屡见不鲜了,但随着人员的流动,其所拥有的商业机密也尽被对手所知悉,这会对企业的决策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比较多见的如物业管理顾问项目的人才流失,这一点似乎已成为深圳许多物业管理企业心中的痛,派驻顾问项目的人员常常不到半年时间,就会被对方挖走,这不仅使企业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其顾问项目也必然随之失去。
另一项是员工人身伤害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物业管理企业保安打架的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们权且不研究这种打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问题在于一旦因此而造成人身伤害,企业便要承担相关的经济赔偿责任,这对物业管理企业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还有因工作过程中产生工伤,因为政府从保护弱势群体角度出发,将因工伤而造成的一切责任全部转嫁给企业,而这项费用往往非常巨大,使企业在这方面常常不堪重负,甚至走向破产的命运。
因员工的个人行为所引发的风险最易被企业所忽略,许多企业还不能从风险的高度的来看待这个问题.政府:最无奈的风险
从政府的角度来谈论物业管理企业的风险问题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因为面对这种风险,物业管理企业本身大多是无能为力的,甚至有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凄凉和无奈。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国家为促进物业管理的发展,政府的相关部门如工商、税务等往往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等。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逐步走向成熟,这些优惠政策也便会随之取消,物业管理企业的风险系数便会随之增大。
比较典型还有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当前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已颁布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2003年颁布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其中在有关民事责任的界定方面,便显得有些模糊。如果在小区内发生刑事治安案件,或象高空抛物伤人等难以界定责任人的事件,如何处理,《条例》没有作任何说明,因而一旦出现此类事件,法院从保护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往往会将相关责任推到物业管理公司身上,这给物业管理公司带来的风险是不容小视的。诸如此类,都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给物业管理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风险防范
企业风险的逐年增加对企业的发展已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各类风险也成了各国企业的当务之急。风险管理也便应运而生,1983年,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召开年会,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这在风险管理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为各国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一般准则。
但风险管理在物业管理行业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引入风险管理机制的企业更是少之以少,但风险的客观存在已成为制约物业管理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而引入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物业管理企业在运作中的风险已是必然选择。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加强内部控制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而言,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价、信息沟通三个方面的内容。
控制环境指的是营造企业氛围和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因素。营造良好企业氛围现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万科提出的“氛围管理”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深圳,很多物业管理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营造优良的企业环境,这一点也值得推广。在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方面,笔者建议通过加强员工的培训学习来实现这一目的,物业管理人员除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或通过企业内部的各项培训,不断提升员工个人质素外,同时公司还将一些政府部门举办的相关专业培训,如职业资格考核等,以福利的形式奖励给一些优秀的员工或中高层管理人员,在提升员工素质的同时,也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了归属感、认同感,减少这些人员的流动性,也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当然,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的措施远不止这些,完善的规章制度等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
风险评价是指公司建立风险评价机制,相关人员能够随时对可能会遇到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和预测,为企业作出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也能作出评价,以便企业能及时作出应对措施。
信息的沟通是指对相关的信息,如企业可能遇到风险、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以及风险的防范措施等等,都必须让企业的员工了解和熟悉,增强其风险意识,并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物业管理企业可以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比较完善的中、长期风险管理计划;中期计划以一年为限,可结合公司工作计划,对照工作计划的相关项目和内容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长期计划以五年或十年为期,可结合公司长期发展规划进行制定。这份计划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建立组织架构:在公司内部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根据物业管理公司组织架构的实际情况,可以物业部或市场策划部门兼任此项职业。如能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是最好的选择。
建立专项经算:建立风险管理的相关经费预算,物业管理公司可从上年收益中拔出一笔专项资金,象物业管理的本体维修基金一样,设立专门帐户,进行专项的管理和使用。
风险因素识别:了解企业客观存在的各类种风险,并仔细分析引起风险的各种因素。
进行综合评定:对风险管理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分析承受能力:综合测评本企业对各类风险的承受能力。
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使企业面对各类风险时能及时推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进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最后的步骤,也是整个风险管理的成败关键。主要有以下方法措施:
风险转移:指的是企业以一定代价,采取某种方式将风险转嫁他人承担。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可将一些专业性较强、风险较大的业务,如电梯维修、外墙清洗、保安保洁等以承包的方式委托给相关的专业公司打理,有效转移企业的风险。
风险避免:对一些静态的风险,如公司内部车辆管理、员工医疗等以购买保险的形式进行风险规避。对一些把握不太,公司又不善长的工作规划或业务,可尽量回避。比较典型的如现在许物业管理企业提倡多种经营,在以物业管理为主的同时,设立清洁、家政、电梯等分公司,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具备这个条件和实力。那么,每一个企业便应该对公司实力、市场行情、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努力避免因此而衍生的企业风险。
风险组合: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对一些相关业务进行组合,或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进行优势互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还是以企业的对外拓展为例,在对外物业项目的拓展上,尤其是外地物业项目的拓展,在企业自身条件不完全具备,可以通过与项目所在的物业管理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物业承接。还如在小区的管理中,对小区内一些有声望的业主、住户,可以聘其为物业管理公司的顾问,这样在处理小区业主的相关问题,尤其出现业主投诉或维权行动时,充分利用这些业主在小区内的影响力,能有效降低企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