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职务犯罪及其防治
浅析职务犯罪及其防治
摘要从职务犯罪的构成,职务犯罪的危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引发了对职务犯罪防治的思考。作者认为,可以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人民群众舆论监督,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思想认识教育等多个方面来遏制职务犯罪的产生。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职务犯罪案件伴随着我国国力的提高也在不断增加,且大案要案层出不穷,犯罪金额不断上升,涉及范围愈加广范,同时出现不少有组织的犯罪、智能化犯罪,这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职务犯罪的含义
职务活动必定由特定的部门交由具体个人来实施,或是依据法律法规直接从事,或是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从事。按理来说,其相关工作人员都必须从国家的利益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国家负责,人民负责,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但是,该权力在偶尔会失去监督的情况下,加之其它内在外在因素,由此便可能导致了腐败现象的出现。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触及刑法,构成犯罪,就是通常所说的职务犯罪。所以,职务犯罪主要是指掌握了一定国家公共财产、行政人事关系等多种实权的国家公务人员滥用职权、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进行权钱交易、侵犯公共利益的犯罪。其行为严重违反法律规范,违背“程序合法实体公正”的要求,直接影响了行使职权的客观公正,亵渎了公权力的尊严,而且损害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荣誉和形象。在刑法的各中职务犯罪构成中,又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对国家、社会的危害较大,作为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形式。职务犯罪的危害
职务犯罪,有别于其它的刑事犯罪的一个重要构成要件,便是它的犯罪主体为国家公职人员,因此,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国家政治方面的影响: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在其行为过程中,其代表的是国家行为,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为人民群众服务。若在此过程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违背了其职务活动的宗旨,甚至把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了牟取私利的工具,滥用国家权力,便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造成严重破坏,这将直接损害人民政府的形象,降低政府的公信度,严重时甚至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同时,正因为国家管理各项事务是通过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来实现,其符合相关规范的职务行为便是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未能按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必将影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从而影响到国家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2)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都有其利己主义动机,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追求最大化的个人利益。而其收益便是从他人、集体或者国家那里获得的非法利益,其中包括直接贪污、盗窃、侵占的国家财产,间接收受的他人贿赂等。攫取社会公共财富,大搞权钱交易,按权力大小分配社会财富,使权力介入市场,导致资源人为紧张,增加流通环节的阻力,人为增加生产成本,而这些行为,必将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和流失,破坏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造成市场经济的失控或混乱,影响投资环境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3)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当腐败现象达到一定程度,必将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社会环境,人们的精力便不能用来搞好本职工作,产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权谋私、结党营私等各种现象,腐蚀人的精神,使人们不是奋发进取,而是道德沦丧、社会奢靡,吃喝嫖赌、追求享乐,并形成恶性循环,这将极不利于人们遵守社会公德及遵纪守法。职务犯罪的防治
职务犯罪从各方面危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防止权力的滥用引发腐败现象的产生,减少因腐败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及社会冲突,巩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成果,就必须与腐败行为进行长期的斗争,标本兼治,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群众监督,深化市场改革,同时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思想认识教育,多方面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
3.1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1)立法方面。从近几年的职务犯罪的案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的职务犯罪智能化愈加明显,在犯罪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安全性,犯罪证据不好掌握,同时刻意规避法律,钻法律的漏洞,相对于现今的职务犯罪,在法律的滞后性也较明显,所以,必须切实加强预防和处理职务犯罪的立法,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程序法和实体法多方面遏止职务犯罪的发生,并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2)执法方面,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执法的过程中不能畏惧权势,必须不折不扣地、坚决地去执行,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做到程序合法,对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依法严惩。
3.2 加强监督机制
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在工作分工的过程中,注意考虑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细化工作权限和职责,同时应对各人员在工作进行相互制约,提高工作中的透明度,同时做好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
(1)内部监管。做好国家权力行使机关在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或相互制约部门及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工作,同时发挥纪检监察部门作用。在廉政建设工作上既要做好反腐工作,又要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以及热点岗位人员的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制止,监察干部任用的考察,对重大事项全程跟踪监督,当工作中出现矛盾和意见分歧时,运用市场机制开展监督,以利于公平公正,防止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的发生。
(2)外部监督,很多大案要案的侦破起初都来源于群众的发现和举报,加强人民群众及公共媒体的外部监督是防治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外部监督,就必须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并同时保证为各种监督方式提供畅通的监督渠道,如群众信访、上访、举报和新闻媒体的报道等,同时消解因大规模、长时间信访、上访、举报给群众和基层干部带来的负担和怨气,消除群众对党和国家日益产生的信任危机,及时对各种信息进行反馈,并切实将人民群众对贪官的抨击转化为有组织制度的调查取证。
3.3 深化市场改革
现今我国正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必须明确政企分开的涵义,构建以企业为本,以政府服务为主的新型政企关系。防止因政企不分,或违背市场经济秩序,所引起的职务犯罪。在工作中,必须严惩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以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必须加强对经济秩序的监督检查,促使市场管理部门严格履行职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严肃查办各类贿赂案件。以权钱交易多发、易发领域作为检查重点,既查受贿行为,也查行贿行为。结合政府职能部门的改革,做到权力和利益分离。
3.4 加强思想认识教育
职务犯罪在我国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传播性,在对待职务犯罪的问题上,不单要从法制、体制上找原因,更要防患于未然,在思想源头上消除腐败的滋生。所以,必须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经常对公职人员进行思想认识教育,使之正确认识其人民公仆的角色,正确认识腐败对自身及社会的严重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大局、廉洁奉公,防止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适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的开展学习讨论,进行法制教育,真正使公职人员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收到入脑入心的功效,同时增强廉政文化在公职人员中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拓展反腐倡廉教育的社会舆论覆盖面,营造有利于廉洁的道德环境和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李红.科学制约公共权力是反腐败的治本之路[J].湖南社会科学,2003.[2]刘志坚.论腐败产生的制度原因及法律对策[J].安阳大学学报,2003.[3]刘海峰.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与反腐败――经济法功能新探[J].当代法学,2002.[4]吴丕.“腐败排行榜”与中国反腐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第二篇:职务犯罪防治
职务犯罪防治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处以行政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一、职务犯罪的危害性
(一)犯罪的直接后果十分严重
由于职务犯罪都是具有一定权力的人员实施的犯罪行为,这种行为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且这些人手中握有权力,能直接地、从表面上看来是合法地犯罪,因此犯罪比较容易得逞,这更会助长犯罪心理,实施更大的犯罪。近几年,我国职务犯罪一年比一年多,要案涉及的犯罪数额一年比一年大,都说明了这一问题。象胡长青、成克杰等罪犯贪污的数目之大令人震惊。职务犯罪直接后果严重,还在于罪犯实施犯罪行为后,往往将犯罪所得挥霍一空或携款潜逃,使追赃工作无法进行。即使对其绳之以法,但国家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弥补。
(二)职务犯罪毒化社会空气,腐蚀人的精神,使人道德沦丧
职务犯罪最大的危害在于对人的精神危害,对社会的腐蚀。职务犯罪多数表现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权力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追逐的热点,并且对权力的认识产生了扭曲。一些人追逐权力,是为了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私利,这样就形成了花钱买官,以权挣钱的恶性循环。
二、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
找准职务犯罪的原因,是预防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了解职务犯罪是如何发生的,才能使我们对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取得积极的效果。
总的看来,我认为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并没有完全摆脱贫穷与落后,我国的平均国民收入还比较低,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掌握职权的个人,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追求个人享受,便滥用手中的职权,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另外,社会分配不公也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不高。在社会上,从事商业的人员甚至个体摊贩,他们每月的所得,是公职人员工资的几倍,一些担任公共职务的人员发现有的人生活优裕,心理就失去了平衡。当他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工资收入来达到别人的生活水平时,便利用出卖手中的权力,来获取不正当利益。这样,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便由此产生。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有关行政,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很多,但仍存在不少漏洞与不足,这就为有关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实施职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预防有关人员的职务犯罪,国家实行了许多相关的制度,如法律监督制度、纪检监察
制度。这些制度对于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起到了很好作用,但它们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从而为职务犯罪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
(三)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
职务犯罪的存在与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影响也是密切相关的,比如:
1、特权思想。
中国长期存在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 的观念;权力总是与某些特权人物、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从事公共事务的人员,都是人民公仆。但是一些人由于受封建特权思想流毒影响,在具有一定职务,掌握一定权力之后,不思如何廉洁奉公,为人民做贡献,而是想着如何利用权力捞取个人好处,如何作威作福。这种人只要有适当机会,便会滥有职权,谋取私利。
2、拜金主义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金钱至上的观念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抬头,甚至对一些从事公务的人员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恶劣影响。一些人视金钱为一切,崇尚“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腐朽论调,成为金钱的奴隶。为了得到金钱,他们利用职权贿赂,贪污、挪用公款或者滥用权力营私舞弊,非法经营、堕落为社会的蛀虫。
3、资产阶级腐朽思想
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资金等,同时难免会使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涌入国门。一些人经受不住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和腐蚀,盲目追求资产阶级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方式。并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金钱和物质占有欲。为满足自己贪欲,实现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便利用职务贪污、挪用公款或滥用职权、营私舞弊,最终蜕变为社会渣滓。
4、个人因素
如果担任公职的人员自身素质低下,也容易造成职务犯罪。个人品质的不同,在同样条件下,有的人廉洁奉公、秉公执法,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终生;而有的人则贪赃枉法、假公济私、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文化素质高的人,一般会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思想觉悟,往往能够抵御各种不良的诱惑和侵蚀,文化素质低下,则一般容易为眼前利益所迷惑,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份和权力的性质,从而走向职务犯罪的道路。
除此以外,外界的利益诱惑有时候也对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公职人员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比如有一些人,为了非法目的,用金钱物质等利益,对其进行诱惑,让其一失足而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对职务犯罪打击不力也是一个不良诱因。有的人原来不敢实施违背职责的行为,怕受到法律制裁毁了自己的一生,并累及家人。但后来发现很多人贪赃枉法,滥用职权,并没有受到法律追究;有的人虽然案发了,但判得很轻等。经过盘算便不再害怕触犯刑律,也开始利用职务之便牟取非法利益,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重大利益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对职务犯罪打击不力,实际上也是对实施犯罪的一种宽容。
三、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要真正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必须逐步铲除滋长职务犯罪的各种土壤,减少乃至消除产生职务犯罪的各种机会。
首先,我们公职人员自己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第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的道德风尚。第二要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拒绝拜金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毒害。第三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爱好,拒绝腐蚀,让行贿者无机可乘。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律建设。完善的立法是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实施职务犯罪的犯罪分子钻改革的空子,很多情况下是钻政策规定的空子,导致一些职务犯罪的发生。同时还要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惩治。严格执法,防止职务犯罪的人逍遥法外。还要排除干扰,坚决打击职务犯罪。由于职务犯罪的特殊性,在查处职务犯罪时往往会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对确已构成犯罪的,要依法处理。建立和健全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对职务主体的监督制度,对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对于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各方面的监督中需要加强的有两个,一个是新闻监督。新闻部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舆论工具,把有关人员违法犯罪的“丑闻”,向社会曝光,这无疑是对滥用职权或者利用职权进行其他违法犯罪的一种有力遏制。这也可以使那些潜在的犯罪人,加强戒心,不敢肆无忌惮地实施职务犯罪。另一个是社会监督。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的一种监督。我国目前一些公务行为的透明度还不高,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知之甚少,因此限制了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为了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方便人民群众的监督,我们应当尽力扩大职务行为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的监督进一步发挥作用。
第三篇:职务犯罪
1-------------------标题:完善防控体系 预防职务犯罪
2-------------------目录:
◇单位简介
◇立足实际,努力加强廉政风险预防和控制 ◇以案为鉴,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的思路和做法
◇结束语
3-------------------单位简介:
杭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是隶属杭州市交通运输局行使公路运输行业管理的行政执法单位,主要工作职责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负责具体实施本市道路运输经营、道路运输站(场)服务经营、城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等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目前,全局共有正式在编职工277名,协管员171名。
4-------------------
一、立足实际,努力加强廉政风险预防和控制。
(一)紧扣“四个环节”,全面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
(二)采取“五大措施”,着力预防职务犯罪。
5-------------------
(一)紧扣“四个环节”,全面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查找 → 教育 ↑ ↓ 防范 ← 控制
(希望用图框形式表现出一环扣一环的感觉)6-------------------一是紧扣“查找”环节。
●通过采取自己找、群众提、互相查、领导点等方法,共确定行政处罚、执法稽查、行政许可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岗位30个,查找廉政风险点68个。
●实行廉政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对180个重点岗位人员明确风险等级、岗位职责、岗位风险点和防范措施,建立廉政风险信息库,加强风险防控。(放廉政风险分级分类表格,最好将人名模糊化)
7-------------------二是强化“教育”环节。(配照片8、9、12)●发动干部职工设计情景案例,形成岗位廉政教育系列教案;
●制作岗位风险廉政教育手册,方便学习交流; ●举办廉政风险防范案例讲座,邀请市纪委和下城检察院领导授课;
●举办廉政主题诗歌散文故事比赛、演讲赛和辩论赛; ●组织干部赴市南郊监狱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8-------------------三是加强“防范”环节。(用图框体现)
↗教育 载体教育长效化
预防措施构架→制度→ 廉政制度系列化→ 降低廉政风险
↘监督 监督检查网络化 预防腐败发生
政务事务公开化 工作流程规范化
9-------------------四是建立“控制”环节。
●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形成纪检部门督查、行风监督员暗访、部门内自查和部门间互查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建议用结构图形式给予体现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发现的问题责成整改,追究责任,确保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有效运行。
10------------------
(二)采取“五大措施”,着力预防职务犯罪。
一是扎牢一张网,党风廉政责任制网络构建日趋完善。(照片15)
●每年局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认真研究并详细部署,做好任务责任分解。
●召开党建廉政工作会议,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推行分层负责制,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向基层党支部延伸,形成责任网络和工作机制。结构图
11------------------二是筑实一道墙,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健全。●围绕运管中心工作,针对反腐倡廉新形势新特点,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各项具体措施。文件形式
●积极落实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党员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不断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述职述廉照片 12------------------三是铺就一条路,权力阳光运行之路不断拓宽。●深入开展对业务工作的效能监察,重点加强对货运物流、行政许可、装修工程等重点工作环节的监管。
●扎实完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协调理顺使用流程,对未实现网上监管的权力事项进行梳理,确保相关数据向上同步推送。
13------------------四是打开一扇窗,信访举报投诉监督作用较好发挥。●将信访举报投诉受处理工作作为推动行风建设的窗口和平台,及时妥善处理“96666”、“民情热线”等各类投诉举报件。
●特别重视收集分析信访中的社情民意,排查违纪苗头,及时提醒预防。(配投诉分析文件图片)
14------------------五是形成一股力,廉政文化建设有力推进。(配照片6、7、10、11、17)
●通过张贴廉政公益广告、设立廉政文化长廊、设置廉政电脑屏保、摆放廉政台历等富有创意的宣传载体,在干部职工心中形成一股正面的力量;
●设立“廉政文化展示栏”,展示职工自创的廉政书法、漫画、摄影等作品,构建廉政文化精神家园。
●通过努力,2009年我局荣获“杭州市廉政文化示范点”称号。
15------------------
二、以案为鉴,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的思路和做法。(配图:警钟)去年我局有3位领导干部因犯受贿罪被判刑。认真剖析原因,除涉案人员自身的因素外,也反映出我局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存在着薄弱环节,廉政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对腐败苗头性问题的预见性还不够足,亟需构建符合运管实际的廉政风险预警机制。针对出现的廉政问题,局党委痛定思痛,认为在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防范仍然要放在第一位,因此,采取一系列措施,举一反三,亡羊补牢。
16-----------------
(一)提高风险防控的认同度,变“被动接受监督”为“主动要求监督”。(配香烟、联华超市卡、甲鱼图片)
去年年底以来,我局着力实施“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纪 5 检部门协助为保障”的拒礼拒贿联动机制。
●“全员参与”--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对于管理对象赠送的各类形式的礼金、礼品、礼卡都应当场退回,实在难以当退回的,应及时上缴局监察室。
●“纪检部门协助”--根据上缴人的申请,可由局监察室再次联系送礼的管理对象,要求其及时收回赠送的钱物,协助上缴人开展二次退回工作。
17------------------
(二)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变“定性风险评估”为“定量风险管理”。
识别苗头性征兆 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建立信息收集分析机制
建立纠偏纠错预警机制(用图框表示)
18------------------一是识别苗头性征兆。将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财产状况等特殊情形设为启动预警监测的苗头性征兆。
●在工作作风上,独断专行、搞“一言堂”等; ●在生活作风上,与企业走得过近,喜好前往高档娱乐餐饮场所消费、购买高档消费品等;
●在财产状况上,投资房产较多、购买股票或信托理财产品金额较大等。
二是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对苗头性征兆进行量化,根据 这些征兆出现的频次,设立预警临界值。一旦这个临界值被超过,即发布预警警报并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19------------------三是建立信息收集分析机制。信息主要来源于三个层面:最好用结构图予以展现
●局监察室、办公室、投诉中心等信访举报受理部门收到的相关信访举报线索。
●综合部门在工作审核中发现的信息。
●各党总支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党员干部接受管理对象宴请等异常信息。
四是建立纠偏纠错预警机制。运用内外部收集到的风险信息,对违纪违规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现、防范和纠正。确有违规违纪嫌疑的,由纪委监察部门启动调查和问责程序。
20------------------
(三)借助科技手段防控风险,变“短期静态防范”为“长效动态监管”。
权力阳光业务系统图片
行政处罚系统图片(站外组客的罚款数目直接和组客人数相关联)
21------------------
(四)加强行风和效能建设,变“事后问责处理”为“事前提醒防范”。22------------------
一是开展主题活动,整顿队伍风气。照片16 23------------------二是坚持定期交流,加强内外督查。通过加大职工的轮岗交流力度,避免因长期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岗位工作而产生的人情关系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并将轮岗交流经常化。借助行风监督员的力量和加大内部监督力度,不定期深入基层对职工在岗在位、风纪风貌、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检查督导,对发现的各类问题当场指出、责令整改。领导检查照片? 24------------------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防范意识。
●针对协管员多、收入偏低,容易产生失衡心理的实际情况,开展协管员廉政和行风效能专项培训,组织进行以廉政和行风效能为内容的测试。(配照片14)
●坚持谈心谈话制度,掌握协管员在廉洁自律方面的动向,对存在违规违纪苗头的,重点加强教育和引导,预防各类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25------------------结语:廉政风险防控是预防职务犯罪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虽然我局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仍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我们将努力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认真实践“依法、创新、和谐、高效”的运管核心价值观,为打造“廉洁交通”、为杭州道路运输 事业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照片
26------------------谢谢!
第四篇:浅论职务犯罪产生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浅论职务犯罪产生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作者:王少辉
【摘 要】职务犯罪在目前我国正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的今天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的重要问题。职务犯罪,本文对其定义以及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提出了如何对职务犯罪进行防范预防,强调了防范警示在控制职务犯罪中的意义。
【关键词】职务犯罪;贪污;腐败;防治
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越来越多,主要由于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以及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与改变。案件涉及人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职务也越来越高。案件涉嫌金额也在不断增大,涉案手段越来越恶劣。由于职务犯罪涉案人员多为管理人员,与普通犯罪相比,职务犯罪的影响更大、更为恶劣。因此,对于职务犯罪要引起高度重视。职务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职务犯罪指的是国家工作人员、企事业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的管理职能,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它的本质特征是权力商品化,犯罪人利用社会公共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以满足个人、家庭或小集体利益,其犯罪造成的危害较之其他刑事犯罪相比更甚,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
职务犯罪属于刑事犯罪的一种,从已被揭露的大量犯罪案例来看,职务犯罪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尤为突出的是有: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分析可得,主要原因就是在权、钱、色这三个环节上存在着很多漏洞。总体来讲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贪官级别越来越高 腐败危害越来越重
众多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是位高权重,贪污受贿。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从犯罪的主体上看,涉嫌贿赂、贪污的官员职务越来越高,正职领导干部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涉嫌贪污受贿的都是基层的直接管财务的厂长、会计、采购员,出纳等,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是领导干部贪污受贿,如在辽宁沈阳查处的慕绥新案件中,竟有16人是“一把手”,他们的腐败行为,给党和人民群众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会影响一个地区的风气。
1.2 品行不端正,情趣不健康
检验一名领导干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尺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生活的堕落跟经济的犯罪,一直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部分干部的堕落都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忍受不住诱惑,就会背叛自己的誓言,贪污受贿、权色交易,最终道德败坏,沦落成人民的罪人。最近很多地方发生的贪污案,被查处的领导干部都有以下共同点:经济贪婪、生活腐败,做人的底线丧失殆尽。这些领导干部平时看似道貌岸然,讲话振振有词,有的还把自己打扮成为一方百姓殚精竭虑的公仆,而背地里的生活却是醉生梦死、穷奢极欲。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2.1 政治立场动摇
列宁说过这样一句话:“政治上有修养的人是绝不会贪污的。”列宁说的政治修养就是党性修养。很多贪官对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对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做了错误的判断。河北省原常务副省长丛福奎,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国家电力总公司原总经理高严,都是从丧失了政治信念后开始堕落,丛福奎甚至成了佛家弟子,被封了法号。很多贪官都烧香拜佛,寻求保佑,但最后也没有躲过牢狱之灾和灭顶之灾。
2.2 道德防线崩溃
吉林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姜德志说过:“我了解的贪官,走向犯罪都是从道德败坏开始的,都是从行为操守不检点开始的”。
2.3 法律意识淡薄
所谓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权力的属性是它的腐蚀性和扩张性,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为边界,你运用权力的程序就把握不住,你就要脱离法律的轨道,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4 侥幸心理作祟
贪官们为什么要贪污受贿?不该得的钱你得到了,这钱是不合法的,也都是知道的,但为什么还要想得到呢?都存在侥幸的心理。众多贪官的经历证明:这样的侥幸心理要不得。因为人的存在是自然生命存在、精神生命存在和社会生命存在三位一体的。你的精神生命之所以受到创伤,是因为你真的贪污了。因为道德的谴责、对法律的恐惧感也伴随而生。
2.5 特权思想严重
通过两种方式表现特权思想,一是犯罪干部中很多人员将党与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利变成了自己的特权,将自己以管人者自居,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认为自己有用特权,认为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实际却是,当腐败分子受到惩处在进行自我反省时会提到如果当时有人提醒我、监督我,就不会有如此的下场”,此时后悔已经晚了。二是忘记了”权利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重要宗旨,完全没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人民群众也颠倒了主仆的关系,观念淡薄,糊了了干部的本职是为人民服务。3 职务犯罪的防治对策
打击是惩治职务犯罪的治标措施,预防才是治本之策。人们往往关注打击职务犯罪而忽视预防工作。惩办贪污腐败,令人解气,但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以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损失,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预防职务犯罪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育是反腐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陈希同、成克杰、王宝森、胡长清、程维高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
3.2 制度建设是预防腐败的保障
香港廉政公署有一句口号:“有健全的管理就会减少贪污的机会。”从已经暴露出来的案件中,也反映出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的缺失,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3.3 监督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关键
当制度的执行不被保障,在制度“无效”的情况下,就需要有效的监督。在成克杰、慕绥新等腐败的案件中我们不能看出,这些人在作案时跨度大,时间久,并且越来越严重,而且有很多都是边腐败边提拔。这就应该引起我们的强烈反思,在我们的监督体系下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为什么我们的监督体系不能发挥其效用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首先,要客观的认识到通体监督的局限性,要解决监督主体依法独立监督的制度保障。其次在对各级“一把手”强化监督的同事,也要加重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责任,如有状况发生要追究他们的失察之责。再次各监督主体要各负其责,同时还要形成合力,将监督重心迁移,重视公职人员的道德监督和党纪政纪监督,不要等到发展成非常严重的犯罪时才来算账。这对党和个人都是极大的损失。四是依法依纪监督,这样才能建立健全发现机制和惩戒机制,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能法外开恩。
在工作中,必须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寻找最佳的预防职务犯罪方法,才能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光显,张泗汉.贪污贿赂罪的认定与处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2]李文燕.中国刑法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3]朱丽欣.查办贪污贿赂案件执行手册[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4]陈志军.关于当前受贿罪若干问题探讨[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5]陈正云,文盛堂.贪污贿赂犯罪认定与侦查[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6]高铭暄,马克昌.刑法热点疑难问题探讨[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探析职务犯罪轻刑化及防治对策(一)重点
探析职务犯罪轻刑化及防治对策(一)
论文关键词:职务犯罪 量刑标准 防治对策
论文摘 要:近年来,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的量刑出现了明显的“轻刑化”态势,社会各界反映强烈。职务犯罪轻刑化,导致执法公信力的缺失,有损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反腐斗争的信心,危害长期以来业已取得的反腐成果。
据报道,2005年至2009年6月间,全国被判决有罪的职务犯罪被告人中,判处免刑和缓刑的共占69.7%,而同期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抗诉数,却仅占职务犯罪案件已被判决总数的2.68%。另据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全国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受理职务犯罪案件共计49627件63901人,其中移送审查起诉33024件42951人,不起诉人数和不起诉率连续两年下降,无罪判决率降至7年来最低。
综上所述,职务犯罪案件轻刑化现象已日渐突出,此类案件适用缓刑和免予刑事处罚的比率远远高于一般刑事案件。职务犯罪轻刑化,容易引起群众对法律和执法的不信任,导致执法公信力的缺失;职务犯罪轻刑化,无疑会削弱对打击此类犯罪的力度,影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深入化;更重要的是职务犯罪轻刑化,有损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反腐斗争的信心,危害长期以来业已取得的反腐成果。
一、职务犯罪案件轻刑化的成因
首先是立法自身存在缺陷。1.刑法对职务犯罪处罚规定的量刑幅度过宽,对法律的适用没有具体的限制性规定,导致法官在量刑时自由裁量权较大。比如《刑法》第383条、386条规定了对贪污、受贿犯罪的处罚,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量刑幅度宽,这给缓、免刑“创造”了条件,也给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量刑提供了过大的活动空间。2.固定数额的量刑标准滞后于现实需要。这种固定数额的量刑标准容易造成实际上的量刑不公,且现行刑法自修订以来至今已有多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化使立法时确定的数额标准已不能及时体现业已变化的现实社会危害性程度。3.法定的缓刑条件仅有实体性条件且过于主观,对法院宣告缓刑是否适当,没有具体的客观标准作为判断标准。《刑法》第72条:缓刑适用中“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标准的认定是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为依据的,由于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有其表面性和易于隐藏的复杂特点,有时让人难以把握。
然后是,对自首、立功情节的标准认识分歧导致缓刑大量适用。“原因之一是检、法两家所掌握的自首、立功的标准不一致,特别是对纪检监察机关审查期间和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前如实供述罪行是否为自首的分歧较大。”法院判决缓刑的理由,无非也是被告人确有悔罪表现、能够主动坦白交代犯罪事实、积极全部退赃、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等等。在司法实践中,很多情况容易被审判机关认定为自首,且量刑时作为应当减轻刑罚的法定情节,从而导致缓刑的大量适用。
再者,证据收集不充分也会导致案件判决的轻刑化。由于侦查手段相对滞后,证据收集难以达到充分、确实,导致公诉不力,从而影响整个案件的量刑,这也是导致了职务犯罪案件轻刑化的原因。
二、职务犯罪轻刑化的防治对策
(一)完善立法是防治职务犯罪轻刑化的根本。1.首先立法上要完善贪污、受贿刑罚的具体规定,尽可能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空间。建议通过对犯罪情节、犯罪数额的具体量化,从而对1至10年的刑期作出合理的、有层次的分解,以利于司法操作并对法官自由裁量权进行必要限制。2.完善缓刑适用的条件和程序规定。首先,在立法上应设定具体统一的缓刑适用标准,缩小适用缓刑自由裁量空间。其次,对于被告人适用缓刑、免处实行听证制度。建议法院对适用缓刑、免处的职务犯罪案件,实行缓刑、免处的听证制度,即凡拟适用缓刑、免处的,必须经过听证程序,由法院主持听证,邀请人大机关、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被告人所在单位人员等参与听证程序,对被告人犯罪情节、悔罪表现、再犯可能性等进行公开听证。再次,立法可考虑增设相关缓刑义务的规定,使犯罪分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一定的实质性责任,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缓刑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冲突,改善缓刑公正性的不足,以看得见的方式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心。
(二)履行量刑建议权是防治职务犯罪轻刑化的有效手段。在审判活动中,检方应对案件提出量刑建议,对刑种、刑期等方面提出尽量具体的要求。这样一方面履行了审判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也起到让群众参与监督的作用,使量刑程序阳光化,促使审判人员认真考虑检察机关的意见,督促法院作出公正判决、裁定。
(三)实行检审协调机制是防治职务犯罪轻刑化的基本要求。首先,就检察机关内部来说,应按照检察一体化机制的要求,实行公诉向前延伸,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侦查向后延伸,服务于公诉,及时两部门消除在事实认定、证据采信和法律适用上的分歧,促进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严格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是防治职务犯罪轻刑化的法律保障。检察机关要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要转变思想,既要对自侦案件侦查活动中执法不严的情况进行监督,又要对审判机关重罪轻判、量刑畸轻、滥用缓刑的情况进行监督。特别是对公诉人没有提出适用缓刑、免刑量刑建议,而法院适用缓刑、免刑的判决,要重点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确有错误的判决和裁定,该抗诉的要坚决依法抗诉。
(五)司法人员转变观念是防治职务犯罪轻刑化的前提条件。
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执法者的态度、理念及方法显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往往会成为量刑失偏的走向。而“仁慈执法”会折损法律权威,如果无动于衷,往往会引发社会的负效应,不利于有效地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甚至会挫伤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失去对司法机关和法治的信赖。无论是贪污腐败或是渎职犯罪,当严不严、罚不当罪都是执法的大忌。因此,要纠正“执法仁慈”,就要使执法者准确理解“宽严相济”,而“宽严相济”并非是只宽不严,判决结果也不应该令犯罪分子满意,更要与对腐败分子“零容忍”相适应,让广大群众满意。由此看来,纠正执法者的执法理念问题是目前进行防治职务犯罪轻刑化工作的当务之急。
可喜的是,职务犯罪轻刑化现象,已被社会强烈关注,我们国家司法机关也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2009年3月18日,两高颁布实施《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公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2010年11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法律监督的若干规定》,对职务犯罪案件一审判决实行上下两级检察院同步审查。我们期待研究制定出更多的防治应对职务犯罪轻刑化现象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公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2009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
〔2〕《关于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法律监督的若干规定》,2010年11月18日 最高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