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下限时集训(三十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时间:2019-05-14 00:1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下限时集训(三十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下限时集训(三十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篇:课下限时集训(三十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课下限时集训(三十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 B.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既有来自无机环境的,也有来自生物的 C.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

D.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都增加

2.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3.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所含能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图2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中丁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B.图1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C.图2中B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图1中生物D色彩绚丽,形状怪异,在市场上非常名贵,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4.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如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失水过多死亡

B.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无机盐被充分吸收,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

C.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太阳能和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多 D.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5.下列关于环境污染及食物安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专家推测连续的雾霾天气与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关,解决的方法之一是减少石油等化学燃料的使用

B.如果蔬菜被重金属污染,在食物链中,人类受到的影响最小 C.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地下,通过渗透被土壤吸收,对生物圈会产生危害

D.如果大气中的臭氧层遭受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受到抑制,可能的原因是紫外线的作用使得生物膜结构受损

6.如图表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构造示意图(箭头表示水流方向),其展示了较新的污水(常富含N、P)生态处理技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下行池要比上行池含有更多的N和P B.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形成的网络结构,可以为矿质离子的吸附和代谢提供良好的环境

C.该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抵抗一定程度的污染物排放并维持自身的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该生态系统只具有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缺乏消费者和分解者

7.如图所示是在某国家公园记录到的随着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而出现的一些现象。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示中生物的食物链为橡树→毛虫→鸟

B.引起橡树提前发芽的信息主要是气温上升,属物理信息 C.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会造成鸟的数量增多 D.全球变暖可能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8.调查某片白菜地,发现主要的害虫是蚜虫和菜青虫。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农民在菜地中放养了一些鸡、鸭,既可以消灭害虫,又可以供农民食用。鸡、鸭有时也会吃一些菜叶。若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菜地中不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图中数据表示输入生物体的总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单位:103 kJ/年),字母表示能量流动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菜地共有7条食物链,人占有2个营养级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870×103 kJ/年,丁粪便中的能量属于g的一部分 C.母鸡发现菜青虫后鸣叫召唤同伴,这种鸣叫声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 D.该菜地弃耕一段时间后杂草丛生,这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

9.如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3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B所示的这种调节方式属负反馈调节

D.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不同,其中A方式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机制 10.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的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发生的是()

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因而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所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回答:

(1)苍鹰共占据________个营养级,蜥蜴与苍鹰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________流动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条)。

(3)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兔子等植食性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兔子能根据狐狸的气味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草原管理上,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量,这主要是提高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12.人为将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建成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注: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为J/(cm2〃a)。

(1)半自然果林树种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植食性动物的粪便量属于________________(填“生产者”或“植物性动物”)的同化量。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2位)。若调查一个人工鱼塘生态系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还有________________。(3)太阳能的不断输入是推动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实现的基础。当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____________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答案

1.解析:选D X是由植物产生的,但能影响甲昆虫的天敌和乙昆虫,说明X可以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影响甲昆虫在白天活动的物理信息来自无机环境,影响甲昆虫取食的信息来自生物(植物)。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X吸引甲昆虫的天敌,所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X也能驱赶乙昆虫,则该植物上乙昆虫数量减少,进而造成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2.解析:选D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弱,乙的抵抗力稳定性强,A正确;若乙的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B正确;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C正确;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

3.解析:选C 从图1可以看出,甲为大气中的CO2库,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A正确。A、B、C、D四个消费者中,A的能量最多,应为初级消费者,B、C的能量次之且相等,应为次级消费者,D为三级消费者,B正确。图2中B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除呼吸作用散失外,其余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D正确。

4.解析:选C 废水流入厌氧池前先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在高浓度废水中失水过多死亡。适当减缓废水的流速,延长废水与微生物、水生植物的接触时间,有利于废水中有机物的充分分解和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的吸收,降低污染物含量。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流入的废水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有机物含量较高,需氧微生物大量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故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低。挺水植物能适当遮光,不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从而减少藻类的数量。

5.解析:选B 由于汽车尾气含有大量大气污染颗粒,可能导致形成雾霾天气;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伸,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最大;地下水的污染,会对生物造成影响;紫外线会损伤生物膜系统,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6.解析:选D 从题干信息可知,流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污水中含有丰富的N和P,经过下行池时,部分N和P被湿地植物吸收利用,所以上行池中的N和P的含量低于下行池的。植物根系吸收矿质离子和代谢都需要O2,植物根系形成的网络结构可以为植物根系提供O2。该生态系统可以抵抗一定程度的污染物排放,说明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虽然图中只画出了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但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7.解析:选C 气温上升提前,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毛虫数量峰值提前,但哺育幼鸟时期并没有改变,因缺少食物,会使幼鸟的成活率下降;全球变暖使某些植物的发芽长叶时间提前,造成相关动物因生殖发育与之不同步而无法适应新变化而死亡,甚至灭绝,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8.解析:选A 根据题意可知该菜地共有7条食物链,白菜→人、白菜→鸡(鸭)→人、白菜→蚜虫(菜青虫)→鸡(鸭)→人,人分别占据第二、第三和第四3个营养级,A错误。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能量是870×103 kJ/年,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且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丁粪便中的能量属于g的一部分,B正确。声音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因为保留原有土壤条件应是次生演替,D正确。

9.解析:选C 从图A中可以看出,乙增多后甲增多,而甲增多又导致乙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从图B中可以看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湖泊受到污染,物种减少,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属于正反馈调节。

10.解析:选D 虽然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但是由于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故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

11.解析:(1)根据题图可知,苍鹰处于第三和第四2个营养级,蜥蜴与苍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ATP、热能);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3)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量,能够增强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答案:(1)2 捕食、竞争(2)食物链和食物网 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抵抗力

12.解析:(1)半自然果林树种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人为将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建成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2)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即2.30×107 J/(cm2·a)。植食性动物的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由生产者流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3.27×105-1.31×105=1.96×105 [J/(cm2·a)],所以二者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96×105)÷(2.30×107)×100%≈0.85%。流经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外,还有人工投放饲料中的能量。(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太阳能的不断输入是推动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这三大功能实现的基础。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答案:(1)竞争 次生演替(2)2.30×107 J/(cm2·a)生产者 0.85 人工投放饲料中的能量(3)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负反馈

第二篇:2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1.2.3.4.5.6.7.生物分项小练习22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B.生态系统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C.孔雀开屏是一种行为信息

D.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

B.在农业生产中,利用信息传递既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或无机环境发出,传递方向一定为双向的 D.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

C.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 关于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珊瑚礁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珊瑚的色彩源于生活在珊瑚虫消化腔中的虫黄藻,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无机物,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大部分能量。珊瑚虫所需的其余能量来自捕食的浮游生物。请回答:

(1)珊瑚虫和虫黄藻依次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______。

(2)珊瑚礁区物种繁多,不同生物在珊瑚礁区占据不同位置,它们通过________关系互相依存,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______________稳定性。

(3)珊瑚礁区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其多样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_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4)热带珊瑚礁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之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图二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

(1)写出图一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一中B和D之间的信息传递种类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在某一阶段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图一中生物C的灭绝,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才逐渐趋于稳定,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较差。(4)若该生态系统用a表示,由图二可知,对生态系统a和另一个生态系统b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 _____b。(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反馈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9.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1表示有关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图2是种群乙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1)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___________,若甲的数量减少,戊的数量_______(会或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图1中____(数字)=2×107,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2中___________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4)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________信息,说明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1.答案:B 解析: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A正确;在农业生产中,利用信息传递既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传递方向通常是双向的,但也有单向的,例如植物接受短日照刺激而开花,C错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成一个统一整体,D正确。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属于森林的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通常为10%-20%)指的是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节的同化量之比,而一个营养级包括该营养级中不同种群的全部个体,一只狼和一只兔子显然并不能代表两个相邻的营养级,D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理解能力。难度较小。人工鱼塘生态系统可以人工投喂饲料,则流经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含的化学能,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个体迁移、自然选择等,则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新的物种的形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D正确。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难度较小。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转换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A正确;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B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一般来讲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但是也有些能量人不可以直接利用,只有通过食物链来利用,这样可能导致营养级变多,很多时候营养级多,人可利用的能量反而会变多.比如人不能吃草,所以不能利用其能量,但可以养牛,牛可以为人提供能量,C错误;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可通过内部的信息流调节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藻类爆发,遮蔽了阳光,导致沉水植物因为光照不足而死亡,A正确;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B正确;水体污染是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爆发引起的,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以减轻对沉水植物的遮光影响,利于生态恢复,C正确;流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投入的饵料等,D错误。7.答案:(1)消费者

生产者

互利共生/共生

(2)食物链/营养/食物/食物网

抵抗力(3)基因

物种(4)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了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难度较小。(1)珊瑚虫捕食浮游生物,说明其是消费者,虫黄藻能光合作用,说明其是生产者。由题干可知,珊瑚虫和虫黄藻是互利共生关系。(2)珊瑚礁区的不同生物占据不同的位置,主要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因其生物种类繁多,营养关系复杂,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4)小鱼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说明传递了化学信息,小鱼舞蹈,说明传递了行为信息。

8.答案:(1)(2)物理、化学、行为信息(3)自我调节能力

(4)<(5)负

解析: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和简单应用能力。难度适中。(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根据图1中乙中四种生物的能量可判断:A为第二营养级,B和C都处于第三营养级,D位于第四营养级。

(2)B和D两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种类可能有物理、化学、行为信息。

(3)生物C灭绝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减少,且食物网的复杂程度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才逐渐趋于稳定。

(4)若该生态系统用a表示,由图2可知,对生态系统a和另一个生态系统b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说明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于b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呈负相关,因此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b。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9.答案:(1)第三营养级,不会

(2)②;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3)c、d

(4)化学;种群繁衍

解析: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查理解能力、计算能力。难度适中。

分析图1:A表示摄入能量,B表示同化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图2:图2是种群乙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1-4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8-1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丙是第一营养级,甲和丁都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

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三营养级;若甲的数量减少,乙的食物来源还有丁,因此戊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图1表示有关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②表示乙的同化量=2×107;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a、e两点时λ>1,种群数量增加;c、d两点时λ<1,种群减少;b点时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因此,c、d两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4)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种气味是某种化学物质散发出来的,属于化学信息,这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第三篇: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课型:新授课 执笔人:彭娜 审核人:刘莎

使用时间:2009.11.30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目标: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学习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四、授课内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或 的能力,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是 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自主学习』分析河流受到轻微污染和森林害虫数量增加时,生态系统是如何自我调节的。

『典例分析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温带草原

(五)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 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合作探究』分析北极苔原和热带雨林两个生态系统,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典例分析5』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虫危害,其主要原因()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总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其自我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而恢复力稳定性。

(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的协调。『迁移运用』举例说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措施。

五、反馈练习

4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

A.生产者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温带草原 4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温带针叶阔叶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D、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一旦消失,原有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

44.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4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可以说明生态系统的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

C.食物网的结构可以改变 D.受气候更替的影响 48.18.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错误叙述是

A.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不同的 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低

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5、6、7、

第四篇: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就是化学信息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C.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4.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5.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6.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7.(2015·泰州模拟)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8.(2015·西安模拟)下面是某城市人工湿地示意图,需要补充完善的碳循环过程包括()

A.植物光合作用大气中CO2 B.动物―――→大气中CO

2C.植物光合作用大气中CO2和动物―――→大气中CO2

D.以上均错误

9.(2015·南昌调研)下面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有关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0.(2015·合肥质检)下面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11.下图一为科学家提供的大气中近40年每月平均CO2浓度图,图乙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g”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一所示CO2浓度逐年升高,主要原因是植物被破坏,使CO2的消耗减少 B.图二中c过程代表光合作用,f过程代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二中甲代表的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D.图二中丙所代表的生物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12.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下图甲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从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二、非选择题

13.(2015·湖北八市联考)下面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①至⑩表示过程,Ⅰ至Ⅳ表示细胞中的某些结构。据图分析回答下列相关的问题:

(1)图中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请用图中数字符号填写)。

(2)甲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该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和X,其中的X在过程①中与绿色

要的不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代表分解者,其中的Y主要指________类生物。

(3)图中结构Ⅲ与 Ⅳ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正常情况下,①=②+③+④,故大气中的CO2含量相对平衡,但是⑥这一途径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释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请你提出降低温室效应的措施(至少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2)图2中农作物所积累的有机物中能量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该生态农业较好地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提高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依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应科学增加农田中的________。

(4)图2中属于图1中丙代表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2015·银川模拟)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中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的养殖方式。养殖技术人员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调查后,得到了下面甲图所示的食物网,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的生物中,含能量最少的是________,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________条,鲫鱼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黑鱼的产量将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将________。

(3)甲图的食物网中,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黑鱼能够根据鲫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说明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y表示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y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一个生态系统的x与y组成的面积越大,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

1.选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三大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也有利,这样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选A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抵抗力稳定性弱,但由于温度极低,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

3.选A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

4.选D A项为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C项均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故为抵抗力稳定性;D项表现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故为恢复力稳定性。

5.选B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6.选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7.选C 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丙体现双向性,因此为信息传递。

8.选C 图中只有生物成分之间及微生物与大气中CO2间的碳流动过程,缺乏植物和动物与大气间的CO2交换过程,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大气主要通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图中已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9.选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沼渣、沼液肥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利用;营腐生生活的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0.选D 由图示信息可知,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④过程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③过程代表呼吸作用;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的循环;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11.选C 图一中CO2浓度逐年升高主要是由化学燃料的燃烧造成的;

图二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无机环境中的CO2库,c过程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f过程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甲是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固定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因此占有的碳元素最多;丙是分解者,其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

12.选C 根据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小于a点,生产系统的稳态将遭到破坏;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使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增加,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根据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S”型曲线中的K值。

13.解析:(1)图中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二氧化碳的过程,过程②③④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2)甲是自养型生物,因此属于生产者;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的生产者,与绿色植物比较,这类生物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所利用的能量来自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则Y主要指真菌。(3)结构Ⅲ和Ⅳ分别是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原核细胞的拟核,细胞核有核膜包被,拟核没有核膜包被。(4)温室效应是由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引起的,降低温室效应,可以增加大气中CO2的“去路”,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来消耗大气中更多的CO2,同时减少大气中CO2的“来源”,即可以通过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同时开发新能源替代化学燃料来实现。

答案:(1)① ②③④(2)生产者 不能利用光能,但是能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来制造有机物 真菌(3)Ⅲ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Ⅳ没有(4)①植树造林;②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③开发新型能源(答案合理即可)14.解析:结合图1分析碳循环过程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2过多,而大气中CO2过多是人类大量燃烧化学燃料造成的。图2中农作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固定的有机物中能量的去向有: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物种类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图1中丙代表分解者,图2中属于分解者的生物有蚯蚓、食用菌。

答案:(1)生产者 细胞呼吸 化学燃料过快过多的燃烧 直接(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 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3)生物种类(4)食用菌、蚯蚓 15.解析:(1)甲图中黑鱼所占的营养级最高,其所含能量最少,原因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该食物网中食物链有3条,分别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鲫鱼→黑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鲫鱼→黑鱼,浮游植物→摇蚊幼虫→鲫鱼→黑鱼。鲫鱼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2)如果除去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必然导致摇蚊幼虫增多,可推出黑鱼的产量将会上升;因为物种丰富度减少,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会降低。(3)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黑鱼能够根据鲫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些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功能。(4)乙图的虚线部分表示处于动态平衡,说明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y表示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偏离程度越大,说明越容易受到破坏,抵抗力越小;x表示破坏后恢复平衡的时间,x越大则恢复平衡越慢,说明恢复力越小。

答案:(1)黑鱼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 三、四(2)上升 下降(3)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抵抗力越小 恢复力越小 稳定性越差

第五篇:高三生物复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练习题

课后限时练(三十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物理信息

B.上述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C.上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D.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毫无意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用力抖动两翼属于雄鸟发出的行为信息。由于该信息传递发生在同种鸟之间,因此不能证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从而保证本物种不会灭绝,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答案 C 2.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 B.当日照达到一定时长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狼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解析 B项体现的是生态因素——光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答案 B 3.(2014·江西协作体联考)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会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答案 C 4.(2014·西城区期末)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题干信息“树种单一”说明植物种类少,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树冠密集”遮挡光照,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被破坏。答案 C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A.蜜蜂的舞蹈和孔雀开屏都属于动物的行为信息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一样是单向的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花香引蝶、警犬嗅寻毒品,体现了化学信息的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信息传递。A、C、D三项分别对应的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B选项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发生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但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项错误。答案 B 6.如图表示两个小型生态系统在不同季节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A.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小于乙 B.一年中流经甲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乙

C.大火过后甲生态系统恢复原貌所需的时间大于乙

D.调查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利用小动物的趋光性、趋热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物种丰富度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因无法判断甲、乙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等条件,不能比较流经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的大小,B项错误;甲生态系统比乙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A项错误,C项正确;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是利用小动物避光、避热的习性,D项错误。答案 C 7.(2014·南京模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与消费者。B项正确: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动力。答案 A 8.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解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而物质循环是反复进行的。答案 A 9.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如图①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②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图①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从①B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图②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从图②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 P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答案 C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解析 通过管理提高某一种牧草产量,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甚至影响某些动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导致此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答案 B 11.新疆某地在蝗灾发生时特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子放养到蝗灾严重的草原上,收到比喷洒农药杀灭蝗虫好得多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利用农药灭虫,农药对蝗虫起选择作用,生存下来的蝗虫都是抗药性较强的 B.利用鸭子消灭蝗虫,根本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鸭子 C.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鸭子是次级消费者,鸭子与草原上的牛、羊的关系是种间互助

D.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轻污染、保护其他生物 解析 害虫具有抗药性,通过农药的选择把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保留下来,并遗传下去,喷洒农药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害虫,但利用鸭子消灭害虫,既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减轻污染,保护了其他生物,也充分利用了能量。答案 B 12.某地的一个生态种植养殖大棚里,水底养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只需输入太阳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故A项错误;螃蟹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必须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才能为蔬菜和黄瓜所利用,故C项错误;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在该生态系统中不止包含螃蟹、蔬菜、黄瓜这三种生物,故D项错误;辣椒的驱虫作用显然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实现的,故B项正确。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3.(16分)如图为某个受生活污水污染的池塘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仅有浮游动物、鱼类等,还有危害水生植物的病菌、害虫。水生植物受害虫侵害时能释放出某些物质,引来害虫的天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请指出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种间关系:________,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池塘中的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水生植物通过________信息引来害虫的天敌。

(3)受生活污水轻微污染的池塘,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恢复原状,但生活污水不能过量流入池塘,否则,该池塘将被破坏而无法恢复原状,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杂食性鱼以沉水植物和草食性鱼为食,若该鱼取食沉水植物的比例由1/2调整到2/3,从理论上分析,该群落中承载的该杂食性鱼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1)根据题干描述可知,害虫和水生植物为捕食关系。病菌和水生植物为寄生关系,水生植物之间为竞争关系。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生活污水中的化学能。

(2)根据图示分析,水生植物存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水生植物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引来害虫的天敌,该化学物质为化学信息。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超过其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而不能自动恢复。

(4)根据题意,得出以下食物关系:

设调整前该杂食性鱼获得的能量为x,则需沉水植物提供的能量为(1/2)x÷10%+(1/2)x÷10%÷10%=55x;设调整后该杂食性鱼获得的能量为y,则需沉水植物提供的能量为(2/3)y÷10%+(1/3)y÷10%÷10%=40y,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能量是相同的,即55x=40y,则y=1.375x。

答案(1)竞争、捕食、寄生 生活污水中的化学能及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垂直 化学

(3)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4)1.375 14.(18分)如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粪、鸭粪、沼渣肥田。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是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稗草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3)一般来说,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①是某段时间内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如图②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解析(1)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光能;生产者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占二、三两个营养级。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最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3)农田生态系统由于群落结构单一,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差。(4)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5)根据图①可知,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种群增长率不变,因此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J”型。答案(1)太阳光能 生产者(水稻和杂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蘑菇)二、三(2)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3)抵抗力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4)氮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5)如图

15.(18分)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如灯蛾的雌虫能吸引11 km外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为了探索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某昆虫中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实验二: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捕捉到雄虫。

实验三:将未交配的雌虫腹部用小刀割下,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捕捉到雄虫。

实验四:将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在诱捕器的周围浇一桶汽油,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放在诱捕器中的雌虫能够吸引雄虫,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某种________传递。(2)实验一与实验二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二与实验三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四中汽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仍能捕捉到雄性昆虫,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这个实验使人们受到启发,可能通过这种方法来控制和诱杀害虫,请指出一种可能的作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实验一说明雌虫能够吸引同种雄虫,它们之间存在某种信息传递。实验二说明雌虫和雄虫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被封闭的玻璃管隔开了。实验三说明能够在雌虫和雄虫之间起着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是由雌虫腹部产生的。实验四浇汽油是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但仍可吸引异性,说明传递信息的物质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答案(1)信息

(2)昆虫间进行交流的信息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3)这种物质是由昆虫的腹部分泌的

(4)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 这种化学物质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5)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诱芯,置于诱捕器中,用于诱杀昆虫或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溶液,于田间喷洒,干扰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交尾,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其他情况,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下载课下限时集训(三十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下限时集训(三十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