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时间:2019-05-14 00:1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篇:三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和生态环

境的保护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上海卷)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中的324个生物类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所谓“生物类型”是指()

A.品种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d四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如下几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A.a→b→c→d B.C.D.a→bcd 4.(2012·深圳二模)广东省与外界交往密切,气候温暖,适合生长的生物种类相对较多,使其成为全国外来入侵生物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一般地说,外来物种大量繁殖()A.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B.不会降低基因的多样性 C.能有效丰富物种的多样性 D.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5.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描述是()① 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 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能量伴随食物链而流动 ③ 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 一个池塘中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形成的整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2012·揭阳考前练兵)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适于生长在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二、双项选择题

7.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选项中,与化学信息传递相关的是()A.警犬嗅寻毒品

B.蜜蜂跳舞 C.蝙蝠捕食

D.花香引蝶

8.(2012·江苏卷改编)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多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三、非选择题

9.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蛾却仍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2:卡尔逊(Karison)和林茨(Liischer)于1959年倡议采用性外激素(Pheromone)这一术语。它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一种挥发性的物质,可以对同种昆虫的其他个体发出化学信号而影响它们的行为,故称为信息素。根据其化学结构,目前已人工合成20多种性外激素,在防治害虫上效果显著。如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 2 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国外应用“迷向法”防治森林大害虫舞毒蛾是比较成功的。我国最近进行了“迷向法”防治棉红铃虫试验,处理区的监测诱捕器的诱蛾量上升到99%以上,交配率和铃虫害率均下降20%左右。

(1)材料1说明使雄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

信息,而不是

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1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蛾的反应,这说明引诱剂具有

性和

性。

(4)从材料2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

,从而使害虫种群的 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10.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地区的生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出了该地区A~E五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以及与大气的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图中未表示出分解者),请据图回答:

(1)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填图中字母),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2)上图中D的同化量少于C,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能量通过C自身的 作用消耗掉了,另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

,还有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3)温家宝总理在国际会议上指出:“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①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能实现碳汇的生物学作 3 用除光合作用外,还有。

② 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 能力。

③ 1997年联合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呼吁各国都要注意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基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 的特点。

11.(2012·惠州二模)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水排放量增加。为解决居民生活饮用水问题,某水厂建设了水源生态湿地。下面为人工湿地群落组成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

(2)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湿地中的芦苇、浮萍、浮游动物等生物共同构成。

(3)某化工厂违规排放大量污水,引起部分浮游动物死亡,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进而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该过程属于

调节。

(4)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除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

,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废水不能过量流入人工湿地,说明生态系统的。

12.(2012·肇庆一模)回答下面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Ⅰ.不同生态系统中环境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不同。下图反映了不同生态系统在相仿的环境条件变化下,不同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1)相对于甲、乙两个生态群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是

(选填“甲”或“乙”)生物群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态的系统的 稳定性就越高。请分析生物多样性增加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的关系:。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能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的协调。

Ⅱ.在气候条件苛刻、生态位较宽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维持主要依赖于少数的“关键种”。在生态系统中,这些“关键种”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它们的生物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比例。

(3)北美洲的黄石公园中,至关重要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马鹿→灰狼”。其中,食物链中的“关键种”是

。在一段时间内,由于人类活动的原因,该“关键种”在黄石公园中消失了,请问,在随后的一段岁月中,该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应该是。

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 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C 2.C 3.B 4.A 5.A 6.C 7.AD 8.AD

9.(1)化学 物理(2)信息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3)高效 专一(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10.(1)A 5 A→B→E→C→D(2)呼吸 分解者(3)①化能合成作用 ②自我调节 ③全球性

11.(1)太阳能和化学能(2)垂直 生物群落(3)正反馈(4)无机盐被充分吸收 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12.(1)甲 抵抗力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2)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物质、能量 结构与功能(3)灰狼 马鹿的数量大量增加,草地被破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第二篇:2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1.2.3.4.5.6.7.生物分项小练习22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B.生态系统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C.孔雀开屏是一种行为信息

D.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

B.在农业生产中,利用信息传递既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或无机环境发出,传递方向一定为双向的 D.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

C.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 关于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珊瑚礁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珊瑚的色彩源于生活在珊瑚虫消化腔中的虫黄藻,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无机物,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大部分能量。珊瑚虫所需的其余能量来自捕食的浮游生物。请回答:

(1)珊瑚虫和虫黄藻依次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______。

(2)珊瑚礁区物种繁多,不同生物在珊瑚礁区占据不同位置,它们通过________关系互相依存,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______________稳定性。

(3)珊瑚礁区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其多样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_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4)热带珊瑚礁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之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图二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

(1)写出图一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一中B和D之间的信息传递种类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在某一阶段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图一中生物C的灭绝,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才逐渐趋于稳定,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较差。(4)若该生态系统用a表示,由图二可知,对生态系统a和另一个生态系统b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 _____b。(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反馈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9.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1表示有关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图2是种群乙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1)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___________,若甲的数量减少,戊的数量_______(会或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图1中____(数字)=2×107,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2中___________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4)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________信息,说明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1.答案:B 解析: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A正确;在农业生产中,利用信息传递既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传递方向通常是双向的,但也有单向的,例如植物接受短日照刺激而开花,C错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成一个统一整体,D正确。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属于森林的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通常为10%-20%)指的是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节的同化量之比,而一个营养级包括该营养级中不同种群的全部个体,一只狼和一只兔子显然并不能代表两个相邻的营养级,D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理解能力。难度较小。人工鱼塘生态系统可以人工投喂饲料,则流经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含的化学能,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个体迁移、自然选择等,则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新的物种的形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D正确。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难度较小。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转换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A正确;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B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一般来讲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但是也有些能量人不可以直接利用,只有通过食物链来利用,这样可能导致营养级变多,很多时候营养级多,人可利用的能量反而会变多.比如人不能吃草,所以不能利用其能量,但可以养牛,牛可以为人提供能量,C错误;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可通过内部的信息流调节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藻类爆发,遮蔽了阳光,导致沉水植物因为光照不足而死亡,A正确;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B正确;水体污染是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爆发引起的,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以减轻对沉水植物的遮光影响,利于生态恢复,C正确;流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投入的饵料等,D错误。7.答案:(1)消费者

生产者

互利共生/共生

(2)食物链/营养/食物/食物网

抵抗力(3)基因

物种(4)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了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难度较小。(1)珊瑚虫捕食浮游生物,说明其是消费者,虫黄藻能光合作用,说明其是生产者。由题干可知,珊瑚虫和虫黄藻是互利共生关系。(2)珊瑚礁区的不同生物占据不同的位置,主要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因其生物种类繁多,营养关系复杂,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4)小鱼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说明传递了化学信息,小鱼舞蹈,说明传递了行为信息。

8.答案:(1)(2)物理、化学、行为信息(3)自我调节能力

(4)<(5)负

解析: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和简单应用能力。难度适中。(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根据图1中乙中四种生物的能量可判断:A为第二营养级,B和C都处于第三营养级,D位于第四营养级。

(2)B和D两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种类可能有物理、化学、行为信息。

(3)生物C灭绝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减少,且食物网的复杂程度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才逐渐趋于稳定。

(4)若该生态系统用a表示,由图2可知,对生态系统a和另一个生态系统b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说明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于b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呈负相关,因此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b。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9.答案:(1)第三营养级,不会

(2)②;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3)c、d

(4)化学;种群繁衍

解析: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查理解能力、计算能力。难度适中。

分析图1:A表示摄入能量,B表示同化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图2:图2是种群乙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1-4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8-1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丙是第一营养级,甲和丁都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

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三营养级;若甲的数量减少,乙的食物来源还有丁,因此戊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图1表示有关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②表示乙的同化量=2×107;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a、e两点时λ>1,种群数量增加;c、d两点时λ<1,种群减少;b点时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因此,c、d两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4)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种气味是某种化学物质散发出来的,属于化学信息,这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第三篇: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课型:新授课 执笔人:彭娜 审核人:刘莎

使用时间:2009.11.30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目标: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学习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四、授课内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或 的能力,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是 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自主学习』分析河流受到轻微污染和森林害虫数量增加时,生态系统是如何自我调节的。

『典例分析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温带草原

(五)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 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合作探究』分析北极苔原和热带雨林两个生态系统,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典例分析5』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虫危害,其主要原因()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总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其自我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而恢复力稳定性。

(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的协调。『迁移运用』举例说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措施。

五、反馈练习

4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

A.生产者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温带草原 4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温带针叶阔叶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D、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一旦消失,原有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

44.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4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可以说明生态系统的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

C.食物网的结构可以改变 D.受气候更替的影响 48.18.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错误叙述是

A.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不同的 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低

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5、6、7、

第四篇:高三生物复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练习题

课后限时练(三十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物理信息

B.上述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C.上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D.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毫无意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用力抖动两翼属于雄鸟发出的行为信息。由于该信息传递发生在同种鸟之间,因此不能证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从而保证本物种不会灭绝,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答案 C 2.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 B.当日照达到一定时长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狼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解析 B项体现的是生态因素——光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答案 B 3.(2014·江西协作体联考)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会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答案 C 4.(2014·西城区期末)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题干信息“树种单一”说明植物种类少,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树冠密集”遮挡光照,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被破坏。答案 C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A.蜜蜂的舞蹈和孔雀开屏都属于动物的行为信息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一样是单向的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花香引蝶、警犬嗅寻毒品,体现了化学信息的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信息传递。A、C、D三项分别对应的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B选项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发生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但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项错误。答案 B 6.如图表示两个小型生态系统在不同季节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A.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小于乙 B.一年中流经甲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乙

C.大火过后甲生态系统恢复原貌所需的时间大于乙

D.调查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利用小动物的趋光性、趋热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物种丰富度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因无法判断甲、乙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等条件,不能比较流经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的大小,B项错误;甲生态系统比乙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A项错误,C项正确;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是利用小动物避光、避热的习性,D项错误。答案 C 7.(2014·南京模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与消费者。B项正确: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动力。答案 A 8.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解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而物质循环是反复进行的。答案 A 9.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如图①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②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图①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从①B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图②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从图②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 P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答案 C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解析 通过管理提高某一种牧草产量,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甚至影响某些动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导致此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答案 B 11.新疆某地在蝗灾发生时特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子放养到蝗灾严重的草原上,收到比喷洒农药杀灭蝗虫好得多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利用农药灭虫,农药对蝗虫起选择作用,生存下来的蝗虫都是抗药性较强的 B.利用鸭子消灭蝗虫,根本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鸭子 C.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鸭子是次级消费者,鸭子与草原上的牛、羊的关系是种间互助

D.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轻污染、保护其他生物 解析 害虫具有抗药性,通过农药的选择把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保留下来,并遗传下去,喷洒农药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害虫,但利用鸭子消灭害虫,既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减轻污染,保护了其他生物,也充分利用了能量。答案 B 12.某地的一个生态种植养殖大棚里,水底养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只需输入太阳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故A项错误;螃蟹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必须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才能为蔬菜和黄瓜所利用,故C项错误;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在该生态系统中不止包含螃蟹、蔬菜、黄瓜这三种生物,故D项错误;辣椒的驱虫作用显然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实现的,故B项正确。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3.(16分)如图为某个受生活污水污染的池塘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仅有浮游动物、鱼类等,还有危害水生植物的病菌、害虫。水生植物受害虫侵害时能释放出某些物质,引来害虫的天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请指出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种间关系:________,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池塘中的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水生植物通过________信息引来害虫的天敌。

(3)受生活污水轻微污染的池塘,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恢复原状,但生活污水不能过量流入池塘,否则,该池塘将被破坏而无法恢复原状,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杂食性鱼以沉水植物和草食性鱼为食,若该鱼取食沉水植物的比例由1/2调整到2/3,从理论上分析,该群落中承载的该杂食性鱼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1)根据题干描述可知,害虫和水生植物为捕食关系。病菌和水生植物为寄生关系,水生植物之间为竞争关系。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生活污水中的化学能。

(2)根据图示分析,水生植物存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水生植物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引来害虫的天敌,该化学物质为化学信息。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超过其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而不能自动恢复。

(4)根据题意,得出以下食物关系:

设调整前该杂食性鱼获得的能量为x,则需沉水植物提供的能量为(1/2)x÷10%+(1/2)x÷10%÷10%=55x;设调整后该杂食性鱼获得的能量为y,则需沉水植物提供的能量为(2/3)y÷10%+(1/3)y÷10%÷10%=40y,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能量是相同的,即55x=40y,则y=1.375x。

答案(1)竞争、捕食、寄生 生活污水中的化学能及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垂直 化学

(3)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4)1.375 14.(18分)如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粪、鸭粪、沼渣肥田。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是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稗草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3)一般来说,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①是某段时间内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如图②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解析(1)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光能;生产者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占二、三两个营养级。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最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3)农田生态系统由于群落结构单一,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差。(4)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5)根据图①可知,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种群增长率不变,因此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J”型。答案(1)太阳光能 生产者(水稻和杂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蘑菇)二、三(2)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3)抵抗力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4)氮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5)如图

15.(18分)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如灯蛾的雌虫能吸引11 km外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为了探索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某昆虫中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实验二: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捕捉到雄虫。

实验三:将未交配的雌虫腹部用小刀割下,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捕捉到雄虫。

实验四:将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在诱捕器的周围浇一桶汽油,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放在诱捕器中的雌虫能够吸引雄虫,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某种________传递。(2)实验一与实验二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二与实验三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四中汽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仍能捕捉到雄性昆虫,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这个实验使人们受到启发,可能通过这种方法来控制和诱杀害虫,请指出一种可能的作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实验一说明雌虫能够吸引同种雄虫,它们之间存在某种信息传递。实验二说明雌虫和雄虫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被封闭的玻璃管隔开了。实验三说明能够在雌虫和雄虫之间起着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是由雌虫腹部产生的。实验四浇汽油是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但仍可吸引异性,说明传递信息的物质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答案(1)信息

(2)昆虫间进行交流的信息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3)这种物质是由昆虫的腹部分泌的

(4)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 这种化学物质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5)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诱芯,置于诱捕器中,用于诱杀昆虫或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溶液,于田间喷洒,干扰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交尾,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其他情况,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第五篇:第5节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设计1

第5节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教学设计

吉林 苏海波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板书〗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学生活动〗阅读P110第三段~P111第三段。

〖讲述〗“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

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板书〗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述〗我们要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3)√。

2.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两个生态系统是(1、8);

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6、7、9、11);

陆地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1、2),较弱的是(3、5、6、7、11);

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后,恢复较快的是(4、9),恢复较慢的是(8)。

拓展题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越简单,则调节平衡的能力越弱。例如在马尾松纯林中,松毛虫常常会产生爆发性的危害;如果是针阔混交林,单一的有害种群不可能大发生,因为多种树混交,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随之增加,进而限制了该种害虫的扩展和蔓延。

下载三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