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继承;发展
正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几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的形成凝聚了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艰辛探索,凝聚了新中国50多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等重要方针和原则。
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他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他还指出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在一切工作围绕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的同时,必须注重民主与专政的建设、党的建设、统战、国防、对外关系的建设等,这些正是科学发展观中发展思想的体现。
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群众的重要性,他指出:“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不成。也不可能巩固。”毛泽东的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终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各方面的利益需求。
毛泽东曾说过:“在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在科学文化上,要采取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思想。这些重要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毛泽东指出:“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
二、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实施“三步走”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两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对于发展的思想邓小平面对中国国情,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终极目标;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台阶式发展的;分三步走是中国发展的基本战略;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路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动力。“三步走”战略构想,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小康”、“比较富裕”,提出了从1980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
邓小平注重以人为本,不仅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而且还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这里就包含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并提出要培养“四有”新人。
邓小平也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他说过“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搞得好,有可能为今后五十年以至七十年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在党在十三大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口号。这就是说不仅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思想的继承
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中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强调了科学发展观中的发展问题。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文化,以和谐文化促进经济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体现,也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
对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江泽民提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对统筹兼顾,胡锦涛的论述较为全面:“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四、科学发展观对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思想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发展的具体含义,它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判断和解决思路。它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是对人类发展规律新的认识,为我国今后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指南。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我国国情,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统一起来。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特征,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又快又号发展。历史经验也表明,凡是脱离本国国情,脱离实际制定的方针政策,都会导致国家停滞甚至倒退。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 的思想不是人本主义的代名词,其内涵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而人本主义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宣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强调人的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理性权威,把人提高到高于一切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打破了将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思想,过去人们将精力过于集中在经济上,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发展,以至于顾此失彼。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作社会主义发展的统一整体。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新的历史阶段转变,促进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大解放,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石。解放思想是引导社会发展、催生新生事物的强大力量,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直接的思想基石。没有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思想大解放,就没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1978年和1992年两次思想大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两次大跨越。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从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全党共识,都使我们党在冲破“左”的樊篱、摆脱“两个凡是”束缚和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扫清了思想障碍。在创立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深入研究和探讨“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实践中,坚决破除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冲破发展不计成本、不惜资源和环境代价的思维定势,坚决消除“重物轻人”的思想理念,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展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经济建设的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总是与一定时代条件下的伟大实践联系在一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濒于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我们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通过改革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但不容讳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出现了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有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战略决策、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更呼唤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改革发展实践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提出来的。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活水。
社会发展的进步,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支撑。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标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以不断满足人的根本利益为动力支撑的。30年前,我们党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这是完全正确的。但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渴求越来越高,不仅关注经济利益,而且关注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自身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经济指标,也不能忽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指标;既要重视近期指标,也要兼顾远期指标。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新要求,始终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民生,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更丰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同,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表明,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为科学发展观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撑。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它应该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应该科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论科学发展》一书收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乃三代领导人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想精髓,对中国的发展和复兴有着战略性的影响。辩证
论到科学发展,那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离不开辩证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辩证地去看待事物,事实求是。毛泽东可谓是把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发挥的淋漓尽致和发扬光大,把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变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把中国从濒临灭国中解救出来,那是多么伟大的创造。如果不照辩证法办事,那可是会出大错的。文革十年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大跃进,浮夸风,地方各级盲目攀比,毫无事实根据,毫无辩证思想。文革十年对我们中国发展的创伤是非常大的,它并不是仅仅让中国经济发展晚十年那么简单,最主要还是错过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从那时候开始发展的韩国、日本、新加坡可以看到,他们现在的经济是非常发达的。到了现在不管中国怎么追赶,都难以赶上他们的经济水平。因此,在发展中,我们必须做到辩证地办事,不能够凭经验凭感觉去办事,更不能图一时的利益而盲目发展。一步走错,那损失可不是能计算出来的,我们已经错过了十年,我们不能够再错过了。科教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经济是国家的命脉,如果没有经济作为后盾,什么事也干不了,一切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社会保障也就无从说起。而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跟本的事业。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的科教兴国战略。大家都可以看到,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才都比较集中,而且他们在引进人才方面的政策也是非常的优裕。美国的经济繁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美国的发展靠的就是人才。我们中国的上海在引进人才方面也实行了很大的优惠政策。如今人们都认识到了人才的对发展的重要性,而人才的培养就要依靠教育。因此,我们要发展,就必须先发展教
育事业。民生
民生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发展的稳定、和健康,从民生问题也可看出这个国家发展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而要赢得群众拥护,最根本的是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方针和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为根本准则。
这几年,国家在民生方面确实下了很大功夫,如农村医疗保险、职工住院报销、取消农业税、免除九年义务教育书杂费、国家助学政策等。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远远落后的,还有很多民生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的。比如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下岗工人再就业 问题、医疗制度问题、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利益问题、如何保证国家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到百姓头上问题、还有社会保障问题等,这些都是关系到国家民生的大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对国家的发展势必产生阻碍作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
上来,那么这个发展还有意义吗?
当然,民生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经济的发展来支持,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我的看法是在发展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并且迅速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百姓从发展中获得利益,才会拥护支持发展,并且热衷投身到发展中去,这样我们才能发展的更
加迅速。
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我们更加应该加大关注民生问题。金融危机之发生后,经济低迷,百姓都把口袋捂得紧紧的。人家美国人都是花未来的钱的,而中国人却相反,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测之需和养老。这也是中国的内需一直拉动不起来的原因,堂堂大国13亿人口,竟然要依靠60%~ 70% 的外贸来发展经济。如果中国的内需能拉动起来,你那么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中国的创伤就不会那么
重。俄国就是一个依靠内需 来发展的国家,它基本上没有什么对外贸易,绝大部分都是靠内需来发展,如果不是在石油方面被下了套,俄国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可以说是不会受到影响的。我们中国的内需为什么拉动不起来呢?还是一个民生问题,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如果我们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完善到美国那样,那么谁不愿意把钱拿出来花啊?我们中国的内需还能拉动不起来吗?我们中国的发展还会对外产生这么大的依赖吗?我们中国的经济还能不发展起来吗? 一个问题,那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落实好了,中国的发展也就旺盛起来了,跟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起来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就得到真正的落实。党政
党政对于发展也是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代表着中国13亿老百姓,主持着国内外一切大小事务,它必须代表着全中国老百姓的一切利益,执政为民,并且起到模范和维护人民利益的作用。
因此,党政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掌握在共产党手中。如果党政作风出现了问题,就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如果党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就会引起老百姓的反抗情绪;如果党内出现作风腐败问题,就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百姓不支持发展,党内部出现问题,那么发展的方向就会出差错,国家的发展还
能发展下去吗?
因此,党政方面必须严格要求。我认为,第一、我们的法律在对待党政作风违纪方面必须加大惩罚力度,对掌权者的作风问题上产生更大的威慑作用,而且掌权者作为人民的带头人,如果作风上出现问题,不仅会损害到人民的利益,更加损害到国家的利益和党的形象,更应该加大惩罚。第二、在执政方面必须公开透明化,这有利于人民对掌权者的监督,也有利于掌权者的自我监督,减少违纪犯法现象,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必须提高掌权者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掌权者做到切实为人民服务。如果能让 掌权者都能做到像河南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秦玉海那样,哪个老百姓不热烈欢迎,热烈拥护共产党,热烈支持配合发展呢?我们中国的何愁发展不起来呢? 结束
中国的发展,中国的伟大复兴,不是像做到以上所述便可以完成,还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还有其他各方面,比如人口、环境还有国际关系等需要做好,才能做到健康、稳定、长远的发展,才能完成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当然,中国的发展也少不了你我他。期待中国繁荣昌盛的那一天...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胡锦涛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胡锦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胡锦涛指出,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关键看我们工作做得怎么样。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新时期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胡锦涛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胡锦涛强调,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强调,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胡锦涛说,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胡锦涛说,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雹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在摸索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与强国富民之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长期探索、曲折发展的一大根本理论问题,是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把握当今时代主题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开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我们必须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它进一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增添了全新的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在实践上的兼顾思想。兼顾的理论与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的萌芽,科学发展思想是在兼顾的基础上形成的,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并且明确提出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毛泽东同志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首先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展开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继承与发展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深入贯彻落实表明,党在实践基础上对“三个规律”认识的深化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纲领,找到了建设成熟而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答案。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必须科学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文化,以和谐文化促先进文化建设;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因为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同时又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党的八大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文革”结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发展观念的创新,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网友: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郑新立: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理念。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这种发展目的论,既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又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表达得更加全面、更加具体,更富于时代特征。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两个文明都要抓的思想,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新要求。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问题。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在继承我们党一贯重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同时,又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任务,要求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协调,这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内涵认识的深化。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讲平衡、按比例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五个统筹”、协调发展的新观念。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协调发展和“五个统筹”,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平衡,还包括了经济结构方面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联系的平衡,这就使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加全面,覆盖了有关发展的各个层面。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讲求效益的优良传统,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以自主创新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为了加快工业化、现代化步伐,1958年,我们党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又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这些正确方针的贯彻落实,对降低消耗、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一直处于粗放型增长模式,以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增长成为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党中央提出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既是对我们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同时又根据新的情况,充实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了新的发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領導現代化建設第一步戰略目標,即實現溫飽階段的實踐中形成的豐富的發展思想。在這一階段,我們黨提出並牢固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戰略布局。
鄧小平同志深刻總結了建國以來20多年的經驗教訓,堅決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果斷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發展是硬道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全黨全國上下對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具有這樣的熱情和執著的追求,是我國與其他國家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是中國發展成功的第一位原因。正是由於鄧小平同志在這個問題上的鮮明和堅定態度,我們黨才真正牢固樹立起了這個認識。
需要著重指出,鄧小平同志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並沒有忽視全面發展的問題。他歷來是講全面發展的。
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這一重大理論命題,就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思想。他說,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問題上,許多全面發展的思想和戰略,最早都是由鄧小平同志提出來的。比如,他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他提出沿海和內地發展“兩個大局”的思想。他在晚年特別強調,要合理調節社會分配關系,避免兩極分化,縮小地區間的差別,促進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和各民族之間的共同繁榮和進步。他說,“分配問題大得很”,“要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他提出,要合理利用資源,堅持開發與節約並重的方針。他高度重視保護環境問題,認為自然環境的保護與經濟建設一樣,“都很重要”。
《鄧小平文選》隻收入了兩個題詞,一個是關於教育“三個面向”的,一個是關於植樹造林的,都關系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在鄧小平同志的講話中,經常使用“全面”、“協調”、“持續發展”這樣的概念,比如“持續”在《鄧小平年譜》中就出現過17次。第二個階段,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第二步發展戰略目標,即總體上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階段形成的發展思想。在這一階段,我們黨開始強調並更加注重全面發展問題,形成了一系列關於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點,並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學習江澤民同志的講話,明顯感到,他講的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全面發展。他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強調實現全面發展。這與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有關。
第三個階段,是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世紀新階段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目標,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在全面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發展思想。這一階段,我們黨分析了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針對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已成為全局性的突出問題的情況,及時地、創造性地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大理論。
第三篇:论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我国国情、总结经验,立足发展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领导全国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进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它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地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既是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新观点和新论断,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鲜经验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回顾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进程,在每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党都围绕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实践和理论的创造性探索,从而形成指导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性课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创新成果,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长期经验的积累和升华,也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继续开拓创新的新鲜经验的结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好行动。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发展速度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改革发展稳定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解决好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看作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以前瞻的眼光创新发展模式、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形成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在这个伟大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根据实践发展的新鲜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实践任务和理论任务。
要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和行动。党中央号召,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同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际,全面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要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及其蕴含的科学性、规律性;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凡是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总之,要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领会、自觉接受和坚定不移的贯彻,使我们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全体人民实践创新的力量。
第四篇:论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本文分别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方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对其的继承,最后列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继承 发展
发展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主题,在发展中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不懈追求。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分别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而今,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一、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发展就要被开除“球籍”;只有发展,才能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毛泽东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以群众为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和发展的依靠力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路线就是后面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源头。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以群众为基础的思想,提出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这进一步深化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动力的认识。科学发展观阐明,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且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更重要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以人为本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的方法论问题上的一贯主张。毛泽东同志最早把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他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同时指出:“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他认为,统筹兼顾是关系能否保障社会安定、能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全局性问题。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的统筹兼顾的思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等问题突显出来,科学发展观在继承毛泽东原有的统筹思想的基础上,抓住五对矛盾,提出“五个统筹”的战略措施,来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二、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他提出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他要求坚持注重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方向,并且要将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动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邓小平的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的理论。胡锦涛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此相适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十分注意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还提出,要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沿海和内地、东部和中西部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他继承了邓小平理论中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思想,“全面”、“协调”强调的是发展在空间上的结构优化,“可持续”强调的是发展在时间上的动态均衡。“全面协调可持续”,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
三、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突出了发展在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决定性意义,表明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江泽民指出,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强国富民都无从谈起。
同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江泽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对“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过不同侧重、不同程度的论述。
而科学发展观真正把“全面协调可持续”整合在一起,强调三者的内在统一,并且把它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明确提出来。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才能有效破解制约我国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科学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涵进行了科学概括。全面发展,就是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科学发展观对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发展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发展的内涵,它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新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新的判断和解决思路。
第二,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将其与人本思想区别开来。以人为本不是人本主义的代名词,其内涵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第三,科学发展观更新了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打破了将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思想,过去,人们将精力过于集中在经济上,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发展,以至于顾此失彼。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作社会主义发展的统一整体,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统一起来。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更好地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历史过程,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艰辛探索,凝聚了新中国 50 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发展是党始终为之奋斗的根本任务,是贯穿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思考和探索,随着实践的前进而.不断深化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作出过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作出了一系列理论贡献。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的潮流,把新中国引入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创建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启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并提出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性课题,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积累了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经验。毛泽东主席提出要根据我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就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总结前苏联和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了如果不发展,不改变落后的状况,挨打是不可避免的论断,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并强调如何以前苏联经验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在发展力量源泉上,提出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在发展方针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坚持自力更生;在发展规律认识上,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等。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些重大判断和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对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深刻总结过去 20 多年的经验教训,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以实、发展动力、发展条件等如何发展中国的比较系统的、正确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强调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富裕;强调沿海地区新发展起来以后内地也要发展;强调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而要发展经济就必须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是单纯讲经济建设,更不是把经济建设仅仅看成是经济增长,在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讲两个文明,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政治保障上,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的根本标准来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证发展不偏离正确的方向等。邓小平的发展思想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率领我们党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突出了发展在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决定性意义,表明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提出了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内的“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强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而使我们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和复杂局面中,始终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使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的大背景下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勃勃生机。
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针对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突出问题的新情况,围绕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加以进一步集中、概括和升华,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新的发展实际,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赋予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既强调要时刻铭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这些都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丰富、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作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最新成果,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论。
由此,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接班人,在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更应该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以期在未来作出应有的贡献。